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九證心戒序 唐 · 杨嗣复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一
嗣复愚之至也。不知愚而所以愚。
每雕讹斲弊。求多誉而自饰。
曾未辩巧捷轻曲。为大妄之枝叶。
大愚之薮泽。但务躁进。
不欲静止。因读庄周孔圣九徵。
乃泫然流涕。扪心愧意。
方觉弛张不得其妙。通变不得其精。
于是火集中肠。冰寒肌骨。
同书绅之作戒。仰佩韦以自儆。
赞味斯语。欲寡其过。
乃屏繁机。操笔砚。
各随本事。妄有褒阐。
虽不作发挥圣作。亦表吁嗟尚其九徵之力也。
太行莫并其高。溟津莫同其深。
且物不能自大。因人而大之。
人不能自名。因事而名之。
即人可以鉴物。事可以鉴人。
物当鉴而振美无斁。人当鉴而垂誉无极。
其九徵之文。即鉴人者也。
救必坠。扶必颠。
登吉途。辩吉士
如沈疴之服良药。昏夜之有灯烛。
欣叹不尽。敢引类而侔之。
尝闻老氏教誇黄庭神验。读之万遍。
必得上升。上升之言。
诱聋俗耳。何者。
真隐之士。自保形骸。
道播四支。德耕五藏。
故述黄庭内景外景。并是修身修心之书。
以时人乐其远而不乐其近。贱其目而不贱其闻。
故易于易而不易于不易。难于难而不难于不难。
乃假立蕊宫。欲伸其说。
虚张琼户。使重斯言。
所以同于道者道以得之。同于德者德以得之。
以心付心。以口传口。
其要在一读其文。即一修其心。
读经万遍。即耳聪目明。
神清气灵。调卫理营。
六府和平。于是染妄不干。
筋骸自洁。同上清之真侣。
为出世之高人。指名喻仙。
以励行者。未可脂肥满腹。
营虑填胸。含蓄是非。
包藏喜怒。口念黄庭之字。
心迷碧落之门。如刻规矩于冰霜。
齐曲直于云雾。有何功德。
而自勤哉。于是念黄庭之人。
非修黄庭之事也。此九徵之书。
亦念至万遍。随而行之。
即知正知非。辩辱辩疑。
绝诈防机。百禄来依。
于是节贯青松。名高白日。
同上古之君子。为当代之令人。
风格难俦。贞华独立。
未可刚愎好犯。憸虐居中。
蹈虚迹危。甘佞乐拙。
口念九徵之字。身无一行可观。
如朽木强雕。难施斤斧。
腐铁虽淬。终乏光辉。
徒有虚劳。而无实迹。
夫筌者所以在鱼。得鱼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慎勿失鱼而空执其筌。失意而空守其言。
此是读九徵之夫。非行九徵之士也。
如药能疗病。必坚服之。
书能治身。必坚行之。
坚之至。无不愈矣。
即存身保命。力不减于黄庭。
心淡体闲。道更融于内景。
以其拔驰名救物之志。同深居避事之徒。
彼利一身。此利多人。
宏济邈然。孔圣之道长矣。
而乃不践倖人之迹。长亲长者之车。
口出雅言。腹包至行。
常能外已。不私于身。
还同饮醴味。便是行云化雨。
德经曰。修之身其德乃真。
未有已不修而有真德者也。若使敬之如神明。
仰之如日月。一言出而千里响应。
一行著而四海趋风者。此修身而得之。
未有不修而得之者。嗣复年四十一。
造次至三品。人多称幸。
凡得其如高名厚利。唯恐不及。
自六七载。有拯物之愿。
无自拯之心。但力步烟霄。
蹑云霞之路。未足上亲天汉。
恐雨露之恩不浓。此贪名也。
非畏盈惧满慎终之心也。非知进退存亡之心也。
如此心未决。增负乘致寇之迫。
必待人而拯已。何力能自拯也。
今者洗心涤肠。祗德语。
尽夜慄慄。若临深谷。
必薄嗜捐华。袪情除妄。
至于白首。不敢中废。
孔子曰。凡人心难知于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不可测也。诚哉是言。
有貌苦而心柔顺者。有貌和而心酷烈者。
有貌弱而心劲悍者。有貌刚而心慑怯者。
或美其言而失信。寡其辞而好凌。
近于礼而善谀。强其气而无节。
又有张君子之腹。陈小人之心。
衒虎豹之文。中犬羊之质。
又有外示躁挠。中实静安。
不耀已功。阴施惠泽。
又有正言驭物。直道观人。
哺糟顺时。受污合俗。
又有礼下于人。言屈于已。
顾瞻其行。心之不同。
故不可悉识也。君子以此九事观人者。
以明镜瞩颜。毫微莫隐。
流光鉴物。曲直何逃。
彼之进不进。此知彼也。
此之退不退。彼知此也。
周于所验。已得于心。
以验明周。故存于目。
如于九徵之中。粗得一者。
生一叶。谁谓无芳。
桂长初条。宛然嘉木。
得二三者。如渔舟入浦。
不揖浊流。樵客登山。
不争俗路。得四五者。
如镆铘之两利不可当。璠玙之辉美不可并。
得六七者。如金石在庭。
欣逢雅韵。黼黻居箧。
喜观华章。得八九者。
如骊龙出海。光透万重。
鹏翼高抟。声闻六合。
如得其人。即倾意而邻向。
孰敢不勉。以副思齐之至也。
高者附之。卑者举之。
屈者伸之。沈者浮之。
德者师之。谦者友之。
亲者厚之。疏者礼之。
能自观也上之。谓他人之所观也。
知上之上慕哉。知下之下惧哉。
崔子玉座右铭诸葛亮有审心戒。
所以桎梏诳妄。羁锁满溢。
嗣复不敢类古人而创立题目。亦欲因古人而刊削是非。
便以九徵心戒为名。用绳准不迁之行。
正文之下。皆嗣复述耳。
时大和元年丁未岁夏四月十一日。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