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谏臣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陛下此言。似非圣意。
恐有邪佞之人。以误天心。
且自古圣王。未尝不纳谏则昌。
拒谏则亡。故夏禹拜昌言。
武延直谏。所以光于史策也。
史传备载历代帝王置敢谏之鼓。立司过之史。
木铎徇路。以采风谣之词。
商旅谤市。以详得失之政。
成汤德格于皇天。而称改过不吝。
颜回希圣四科之首。而美不二过。
则知虽至圣贤。不免有过。
所贵能改。不至顺非。
若无谏诤。何以知过。
故书云汝无面从。又曰从谏如流。
太宗圣武削平天下。奄宅万国。
而惧臣下不谏。诱之使言。
至于李大亮孙伏伽之俦。皆以上疏谏事。
并蒙褒奖。魏徵王圭
事大小皆献直言。谏诤切直。
用裨圣德。故太宗振英声于万古。
王魏流芳名于千载。未闻汤文武之君洎我太宗
窒谏路以自拥蔽。不闻其过。
唯失道之君。恶闻巳过。
殷纣周幽秦王。以拒谏诤饰非。
反道败德。直言者谓之诽谤。
正谏者谓之妖邪。忠臣结舌。
端士养迹。故不知巳过。
遂至亡国。向者四君招谏使言。
闻过辄改。易覆车之辙。
启忠臣之心。则当政化益光。
宗社永固。殷汤武安得有鸣条牧野之战。
戎人汉祖安得有骊山轵道之师。且今补阙拾遗。
天后所置。使在左右。
司察得失。昔施之于女主。
今黜之于圣时。国史之中。
何以示后。微臣切为陛下惜之。
夫臣下贡言于至尊如天。臣卑如地。
加以日月之照。雷霆之威。
小臣昼度夜思。将有上谏。
本欲陈谏十事。至时已除五六。
逮于缄封上进。又削其半。
其得上达者。十无二三。
何哉。启忤意之言。
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
相时避祸者也。自非圣主知直言有益于已。
正谏有裨于时。温言容纳。
奖励劝导。忠臣抱义不顾其身。
怀忠不避其祸。苟有致君济时之益。
不识触忌冒讳之诛。何哉。
尽节之臣。竭忠之士。
顾食君之禄。推事君之道而致然也。
君上纳忠如是之急也。臣下上如是之难也。
所以明主须宥其过。恂恂纳谏。
切言者赏之使必进。极谏者褒之使必行。
然后圣德明光。大化宣畅。
今黜责谏臣。使直士杜口。
非社稷之利。朝廷之福也。
陛下询于微臣。不敢不陈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