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二
问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而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已之至论。
进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间。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茂明之。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邦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浸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漏坏。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未遂富庶。
督耕植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主父惩患于晁错而用推恩。
夷吾致霸于齐桓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又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委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效。
汉元优游于儒学。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予心浩然。
盖所疑惑。
子大夫孰究其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无悼后害。
对。
臣方病近古之策不行。
而陛下幸及之。
是天下人人之福也。
微臣其敢忍意而不言乎。
且臣闻之。
古者以言赋纳
岂虚美哉。
盖用之也。
是以益赞禹而班师。
说复王而作命。
斯皆用言之大略也。
汉文帝羞不若
始以策求士。
乃天下郡国有贤良之贡入焉。
塞诏者晁错而已。
武帝然后董仲舒出。
然而卒不能选用条对。
施之天下。
夫用其策不弃其人。
以其利于时也。
得其人而弃其策。
又何为乎。
若此则徒设试言之科。
而不得用言之实矣。
降及魏晋
朝成而暮败之不暇。
又恶足言其策哉。
我唐列圣君临。
策天下之士者多矣。
异时莫不光扬其名声。
宠绥其爵禄。
然而曾不闻天下之人曰。
某日天子降某问。
得某士。
行某策。
济某功。
抑不知直言之诏屡下。
而直言之士不出耶。
亦不知直言之士屡出。
而直言之策不用耶。
今陛下肇临海内。
务切黎元。
求斥已之至言。
责著明之确论。
实命说代言之盛意也。
微臣何足以承之。
然臣所以上愚对。
皆以指病陈述而为典要。
不以举凡体论而饰文词。
事苟便人。
虽繁必献。
言苟谐理。
虽鄙必书。
固不足以副陛下恳恻之诚。
庶可以尽微臣体用之目耳。
伏愿陛下以臣此策。
委之有司。
苟或可观。
施之天下。
使天下之人曰。
惜哉汉文。
虽以策求士。
迨我明天子。
然后能以策济人。
则臣始终之愿毕矣。
如或言不适用。
策不便时。
则臣有瞽圣欺天之罪。
将寘于典刑。
陛下固不得而宥之矣。
亦臣之所甘心焉。
臣伏读圣策。
乃见陛下悼礼乐之寖微。
恤黎人之重困。
责复盛济艰之术。
酌推恩寓令之宜。
斯皆当今之急病也。
微臣敢不别白而书之。
昔我高祖武皇帝拨去乱政。
太宗文皇帝鞬櫜干戈。
被之以仁风。
润之以膏露。
戢天下之役而天下之人安。
省天下之刑而天下之人寿。
通天下之志而天下之气和。
总天下之众而天下之众理。
理故敬让之节著。
和故欢爱之化行。
是以革三王之所因。
兼六代之尽美。
称至德者。
文皇以代
岂异事哉。
有诚信以将之也。
明皇帝即位
实号中兴。
方其任姚宋而右贤能也。
文武之俗。
不能举焉。
四十年间。
刑罚不试。
人用滋植。
四海大和。
于是奉升中告禅之仪。
则封泰山而秩嵩华。
念岁巡时迈之典。
则去咸镐而朝洛阳
礼既毕行。
物亦随耗。
天宝之后。
徭戍作兴
气盛而微。
理固然也。
曩时之乳哺而有之者。
一朝为兵歼之。
兵兴以来。
至今为梗。
兵兴则户减。
户减则地荒。
地荒则赋重。
赋重则人贫。
人贫则逋役逃征之罪多。
而权宜之法用矣。
今陛下躬亲本务。
首问偫儒。
念礼乐之不兴。
叹升平之未复。
斯诚天下之人将绝复完之日也。
微臣何幸而对扬之。
微臣以为将欲兴礼乐。
在先富黎人。
将欲富黎人。
在先息兵革。
息兵革之术。
臣请略言之。
夫古所谓销兵革者。
非谓幅裂其旗章。
销铄其锋刃而已也。
盖诚信著于上。
则忠孝行于下。
敬让立于内。
则夷狄和于外。
夷狄和则边鄙之兵息。
敬让立则争夺之患销。
争夺之患销则和顺之心作。
和顺之心作而礼乐之道兴矣。
此先王修政辑兵兴礼乐富黎人之大略也。
陛下必欲责臣以详究之术。
臣又请指事以明之。
夫食力之不克。
虽神农设教。
天下不能无馁殍之人矣。
是以古之不农而食之者。
四而已矣。
吏有断狱之明则食之。
军有临敌之勇则食之。
工有便人之巧则食之。
商有通物之智则食之。
是四者。
率皆明者勇者巧者智者之事也。
百天下之人。
无一二焉。
苟不能于此者。
不农则不得食。
不织则不得衣。
人之情。
衣食迫于中。
则作业兴于外。
是以游食者恒寡。
而务本者恒多。
岂强之哉。
彼易图而此难及也。
今之事则不然。
吏理无考课之明。
卒伍废简稽之实。
百货极淫巧之工。
列肆尽兼并之贾。
加以依浮图者。
去华绝俗之贞。
而有抗役逃刑之宠。
假戎服者。
无超乘挽彊之勇。
而有横击诟吏之骄。
是以十天下之人。
九为游食。
惷朴愚谨不能自迁者。
而后依于农。
此又非他。
彼逸而易安。
此劳而难处也。
以惰游之户藏富。
而耕桑之赋愈重。
曩时之十室共耕而有不给者。
今且聚之于一夫矣。
虽有慈惠之长。
仁隐之吏。
尚不能存。
憯断击搏之。
则将转移于沟壑矣。
今之课吏者。
以赋敛无逋负为上。
以臣观之。
足陛下之赋者。
诚所以害陛下之人耳。
若然则农桑之赋既如彼。
惰游之众又如此。
耕桑之赋重。
则恋本之心薄。
惰游之户众。
则富庶之道废。
此必然之理也。
今陛下诚能明考课之法。
减冗食之徒。
绝雕虫不急之功。
罢商贾兼并之业。
洁浮图之行。
峻简稽之书。
薄农桑之徭。
与耕战之术。
则惰游之户尽归。
而恋本之心固矣。
恋本之心固。
则富庶之教兴矣。
贞观开元之盛复矣。
若此则既往之失由前。
将来之虞由后。
在陛下悠久戒之慎之而已。
至于主父偃乘七国并吞之后。
将分裂而矫推恩。
管夷吾当诸侯争夺之时。
先诈力而行寓令
皆一时之权术也。
岂可谓明白四达。
与日月齐明于圣朝哉。
臣虽贱庸
尚不敢陈王道于帝皇之日。
况权术乎。
此臣之所甚羞也。
故不及详究言之。
臣伏读圣策。
又见陛下以为执契则偫下用情。
躬亲则庶官无党。
以汉元尚学而衰盛业。
光武课吏职而昧通方。
以臣思之。
皆不然也。
夫委之于下而用其情。
盖考绩之科废。
而清浊之流滥也。
尚儒术而衰盛业。
盖章句之学兴。
而经纬之文丧也。
课吏职而昧通方。
盖苛察之法行。
而会计之期速也。
臣请条列而言之。
夫神农之斲耒耜教耕耨。
所以垦良田而殖嘉谷也。
然而不能遏稂莠之滋焉。
其所以遏之者。
芟夷钱鏄之而已。
唐尧之辟朝廷宅百揆。
亦所以植禹舜而种皋陶也。
又不能遏共工驩兜之逆焉。
其所以遏之者。
放弃殛诛之而已。
神农不以稂莠滋而废耒耜之用。
故能存用器之方。
唐尧不以四罪进而夺舜禹之任。
故能终任贤之道。
若此则陛下之所任。
顾何如耳。
岂可谓任之必不可哉。
至于考绩之科废。
章句之学兴。
经纬之道丧。
会计之期速。
皆当今之极弊也。
幸陛下反汉元光武之事。
臣遽数以终之。
今国家之所谓兴儒术者。
岂不以有通经文字之科乎。
其所谓通经者。
又不过于覆射数字。
明义者才至于辨析章条。
是以中第者岁盈百数。
而通经之士蔑然
以是为通经。
固若是乎。
至于工文自试者。
则不过于雕词镂句之才。
搜摘绝离之学。
苟或出于此者。
则公卿可坐致。
郎署可俯求。
崇树风声。
不由殿最。
连科者进速。
累捷者位高。
拱嘿因循者为清流。
行法莅官者为俗吏。
以是为儒术。
又若是乎哉。
其所谓课吏职者。
岂不以朝廷有迁次进拔之用乎。
臣窃观今之备朝选而不由文字者。
百无一二焉。
夫施众网而加一禽。
尚不能得。
况张一目以罗万品。
而望其飞者走者大者小者尽出其间。
其可得乎哉。
以此察偫吏。
偫吏又可察乎。
苟或不可察。
又可任之而绝其私乎哉。
此所以陛下将执契而叹用情。
念垂衣而惧不理。
盖臣所谓课察之道不明也。
陛下诚能使礼部以两科求士。
凡自唐礼六典律令及国家制度之书者用。
至于九经历代史能专其一者。
悉得谓之学士
以环贯大义而与道合符者为上第。
口习文理者次之。
其诗赋判论以文自试者。
皆得谓之文士
以经纬今古理中是非者为上第。
藻缋雅丽者次之。
凡自布衣达于未在朝省者。
悉得以两科求士。
礼部第其高下。
归之吏部而宠秩之。
若此则儒术之道兴。
而经纬之文盛矣。
吏部罢书判身言之选。
三式以任人。
一曰校能之式。
每岁以朝右崇重者一人。
礼部郎校天下偫吏之理最在第一至第三者。
定日据其功状而登进之。
牧宰字人之官藉之为理者。
则上赏行焉。
若此则迁次之道明。
而迟速之分定矣。
二曰任贤之式。
每岁内自仆射至于偫有司之正长。
外至于廉问节制者。
各举备朝选者一人。
外自牧守。
内至于百执事之立于朝者。
各举吏郡县者一人。
因其所举而授任之。
辨其考绩而赏罚之。
不举贤为不察。
举不贤为不精。
不精与不察之罪同。
若此保任之法行。
而贤不肖之位殊矣。
三曰叙常之式。
其有业不通于学。
才不应于文。
政不登于最。
行不知于人。
则限以停年课资之格而役任之。
若此则叙用之典恒。
而尺寸之才无所弃矣。
两科立则偫材遂。
三式行则庶官当。
陛下乃执左契以御之。
总枢极以正之。
委庶官如心目之运支体。
岂支体运而无效于心目乎。
察偫材如明镜之形美恶。
岂美恶形而逃隐于明镜乎。
然后陛下辟四门。
使可言之路通。
明四目
以天下之目视。
达四聪。
以天下之耳听。
不私其心。
以百姓心为心
端拱岩廊
高居宸极。
以冕旒自蔽。
而秋毫必察。
以黈纩塞耳。
而声响必闻。
则彼汉元章句之儒。
光武督责之术。
又乌足为陛下言之哉。
且臣闻之。
圣人在上。
人不天札。
若臣者。
生未及壮。
戴陛下为君。
仁寿欢康。
未始有极。
何忽自苦。
堕肝胆而言天下之事乎。
臣以为国家兵兴以来。
天下之人。
惨怛悲愁。
五十年矣。
自陛下即位之后。
戴白之老。
莫不泣血而话开元之政。
臣恐此辈不及见陛下功成理定之化。
而先饮恨于穷泉。
此臣之所以汲汲于心者。
陛下能不怜察其意乎。
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