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沃洲山禅院记832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沃洲山在剡县南三十里。禅院在沃洲山之阳。
天姥岑之阴。南对天台
华顶赤城列焉。北对四明
而金庭石鼓介焉。西北有支遁岭。
而养马坡放鹤峰次焉。东南有石桥溪。
溪出天台石桥。因名焉。
其馀卑岩小泉。如子孙之从父祖者。
不可胜数。东南山水。
越为首。剡为面。
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
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晋宋以来。
因山洞开。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
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又有乾兴支遁开威蕴崇实光识裴藏济度逞印凡十八僧居焉。
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刘恢元度殷融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霞袁彦伯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焉。
或止焉。故道猷诗云。
连峰数千里。林带平津。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谢灵运诗云。暝投剡中宿。
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
还期安可寻。盖人与山相得于一时也。
自齐至唐。兹山寖荒。
灵境寂寥。罕有人游。
故词人朱放诗云。月在沃洲山上。
人归剡县江边。刘长卿诗云。
何人住沃洲。此皆爱而不到者也。
太和二年春。有头陀僧白寂然来游兹山。
道猷支竺遗迹。泉石尽在。
依依然如归故乡。恋不能去。
时浙东廉使元相国闻之。始为卜筑。
廉使陆中丞(一作和)之。助其缮完。
三年而禅院成。五年而佛事立。
正殿若干间。斋堂若干间。
僧舍若干间。腊之僧。
岁不下八九十。安居游观之外。
日与寂然讨论心要。振起禅风。
白黑之徒。附而化者甚众。
嗟乎。支竺殁而佛声寝。
灵山废而法不作。后数百岁而寂然继之。
岂非时有待而化有缘耶。六年
寂然遣门徒僧常贽自剡抵洛。持书与图。
诣从叔乐天乞为禅院记云。昔道猷肇开兹山。
寂然嗣兴兹山。今日乐天又垂文兹山。
异乎哉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