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隐山六峒记 唐 · 韦宗卿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五
天作南北。
星斗辨之。
地分方夏。
山川间之。
其土殊。
其镇异。
故磅礡博厚。
隐嶙郁嵂。
连冈走峰。
千里一息。
秦之山也。
发地干霄。
上为嶕峣。
攒空交映。
积为崇岭。
越之山也。
桂林郡郛。
千岩竞秀。
世情贱目。
俗态无心。
故兹山接城郭之间。
亿万斯年。
石不能言。
人未称焉。
宝历纪元。
给事中陇西李公以直谏匡主。
图赞国政。
时未及泰。
人安得宁。
公辞帝乡白云
越岭时雨。
六条纮布。
百城震肃。
人既安。
年既丰。
羽扇空摇。
铃阁不引。
盼偫山而独往兴发。
得绝境而素尚心来。
兹山在焉。
谥为隐
若夫地因人传。
山自人显。
故有岩结太素。
至说称傅。
谷辟洪荒。
及超号张。
我得兹山。
以隐名彰。
尔其为状也。
左扼郡城之固。
右对招提之刹。
前虚明而散祝融之火。
后清泚而压元武之水。
外孤峰而竞耸。
六洞而潜通。
谅仁智之所乐。
信灵仙之所宅。
登山自西。
举趾惟左。
首至于南华峒。
峒中水长十馀步。
阔不可踰。
深莫之测。
澄为灵泉
播为阳江
水侧平坦。
可坐数十人。
南华峒西转。
五十步至夕阳峒。
峒长数十丈。
其旁有水。
与峒终始。
在水之东。
高下有石。
如砥如砺。
十数人可憩。
峒穷有大石。
高可跂及。
广不盈尺。
凿穴而望。
复使下寻。
有潭东去。
莫究深广。
又北转而东。
八十步至于石门
石门又东北。
五十步至北牖峒。
峒虚潭幽。
其水泼墨。
中有巨鱼。
可三四尺。
镂鳞铲甲。
朱鬣赪尾。
人或见者。
龙以敬之。
潭之左右。
怪石万状。
如鸟斯飞。
如虎斯蹲。
如衣裳发笥。
如龙蛇出奔。
乳窦悬玉。
石壁流云。
潭之南有石室。
深有便房。
高有石窗。
追琢不加。
清莹可爱。
又东南转一十步至朝阳峒。
峒中有水。
旁浸潭侧。
长可数十步。
三峒之水。
周围相通。
乱于池。
入于江。
水中有石。
高可三尺。
其色白。
其容光。
圆如薰笼。
大如巨床。
以其水浸于潭侧。
故曰侧潭。
寻侧潭之西数十步。
上有潜洞。
历险可至。
窈窕深邃。
羽人来暨。
却上南壁。
约六七丈。
有双碧石盘
悬如半璧。
容水数升。
其上寻尺。
有一白石盆。
常有水升馀。
酌之不竭。
味甘如醴。
色白疑乳。
煎以病愈。
饮以颜驻。
其侧可坐五六人。
左右石壁。
皆光滑密致。
有如磨砻。
不碍绵絮。
却下从峒口北转。
路绝越险。
山屐不通。
构梯架空。
得至云户。
户内博敞。
容三十人。
旁透虚明。
洪纤可鉴。
有贞石榻。
勒为棋局。
对以手谈。
局之左右。
可以偃仰。
咏于斯。
觞于斯。
宾从徒侣。
各有攸处。
出云户下视。
北牖蒙溪
如指诸掌。
户外有二径。
其一直上至山顶。
山之最高处也。
桂江属望。
萦纡若带。
越岭遐眺。
点簇如黛。
寸眸千里。
周览一息。
构亭其上。
以俟登临。
是岁孟秋月。
庆云见于西方。
自卯及酉。
南北极望。
万状竞变。
五色相鲜。
州吏请图以献之。
公允而不阻。
既而亭构。
因目之为庆云亭。
自亭却下。
南华峒口。
又一径西去。
十馀步至白雀峒。
郡人有获白雀来献者。
雪毛霜羽。
赪觜红趾。
且旌雀瑞。
因志峒名。
峒口狭隘。
侧身稍通。
摩脐夹耳。
可以方之。
渐下十馀步。
其右有立石。
望之如人。
次有石室。
光滑敞。
人或偃息。
可容数十。
从此更下。
元潭
其深莫测。
潭东西嵓上有一石楼。
高低可二三尺。
自下而望。
如妆点成。
楼南有二石。
相去才数尺。
被服如人状。
意若就楼而看者。
元潭浤澄。
水色如墨。
见者神竦。
方暑生寒。
乃作阁道架潭。
瞬息疾过。
西南透于石穴中。
石穴路右。
复有乳垂。
亦如朝阳峒者。
视其周围。
但微小耳。
爱其光润。
则或逾之。
峒内有穴。
通嘉莲峒。
初嘉莲峒开。
而未得其号。
会有献同心莲者。
遂纪事而名之。
从峒北出六十步。
西去有峒。
其深不测。
中路多白蝙蝠。
飞舞在空。
从东有穴栈阁
盘回却透。
元潭之北有两穴。
东穴透明。
长可数丈。
人不可过。
莫能究之。
西穴出于峒口。
峒内平坦。
石榻纵横。
汤茗在兹。
笙竽以间。
有石琴荐。
寘以抚弦。
声越金玉
自峒西去。
至夕阳。
出西山。
复人寰。
六峒之能事毕矣。
自诸水隐山下池。
谥曰蒙泉
派合成流。
水源有二。
其一源自夕阳。
注嘉莲。
经白雀。
历朝阳。
旁浸北牖。
出于南华
流沚积为池。
其一源自蒙溪
溪源在北牖峒东北里馀。
出于北山。
自山南流
会于南华峒。
水合而成池。
池因山麓。
不资人力。
高深向背。
缭绕萦回。
五六里间。
方舟荡漾。
靡微风。
镜清波。
棹女唱。
榜人歌。
羽族载依。
凫鹥翔泳。
鳞介是宅。
鱼鳖噞喁。
野女依丛。
游丝转空。
末风清。
底水红。
奠者取。
饥者采。
与人同利。
恨斯池之不大也。
招提之南。
长松夹路。
阴浓蔽日。
韵响含秋。
外有连理
异本同干。
内有偃盖
低枝覆空。
为寺之光华。
作山之粉泽。
松侧
夤缘尽岸。
策杖未穷。
步履犹远。
北牖峒口有閒田砥平。
南北十馀步。
东西称是。
可以施栏槛。
为载酒之场。
可以构檐楹。
为更衣之所。
乃作水阁
立风廊。
辟厨户。
列便房。
华而不逾。
俭而不逼。
面兹池以滉漾。
对他山之青翠。
丝竹竞艺。
宾僚满觞。
歌声遏云
舞影临水。
取乐今日。
乡心暂忘。
客有中席而言曰。
夫时景赏乐。
四者难备。
东西南北。
百年不閒。
既别而复会兹山。
怅怀而未卜他日。
请执笔纪大贤独得之胜。
并立碣垂隐山六峒之由。
匪曰为文。
且示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