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韩昌黎 中唐 · 张籍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古之胥教诲举动言语。
无非相示以义。
非苟相谀悦而已。
执事不以籍愚暗。
时称发其善。
教所不及。
施诚相与。
不间塞于他人之说。
是近于古人之道也。
籍今不复以义。
是执竿而拒欢来者。
乌所谓承人以古人之道欤。
顷承论于执事
尝以为世俗陵靡。
不及古昔。
盖圣人之道废弛之所为也。
宣尼没后。
杨朱墨翟
恢诡异说。
干惑人听。
孟子作书而正之。
圣人之道。
复存于世。
秦氏灭学。
汉重以之术教人。
使人寖惑。
扬雄作法言而辩之。
圣人之道犹明。
及汉衰末。
西域浮屠之法。
入于中国。
中国之人。
世世译而广之。
之术。
相沿而炽。
天下之言。
善者。
唯二者而已矣。
昔者圣人以天下生生之道旷。
乃物其金木水火土谷药之用以厚之。
因人资善。
乃明乎仁义之德以教之。
俾人有常。
故治生相存而不殊。
今天下资于者。
咸备圣人之器用。
至于人情。
则溺乎异学。
而不由乎圣人之道。
使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义沉于世。
而邦家继乱。
固仁人之所痛也。
扬子云作法言。
至今近千载。
莫有言圣人之道者
言之者惟执事焉耳。
习俗者闻之。
多怪而不信。
徒推为訾。
终无裨于教也。
执事聪明文章。
孟子扬雄相若。
盍为一书以兴存圣人之道。
使时之人后之人。
知其去绝异学之所为乎。
曷可俯仰于俗嚣嚣为多言之徒哉。
然欲举圣人之道者
其身亦宜由之也。
比见执事多尚驳杂无实之说。
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
此有以累于令德。
又商论之际。
或不容人之短。
如任私尚胜者。
亦有所累也。
先王存六艺。
自有常矣。
有德者不为。
犹以为损。
况为博塞之戏。
与人竞财乎。
君子固不为也。
执事为之。
以废弃时日。
窃实不识其然。
执事言论文章。
不谬于古人。
今所为或有不出于世之守常者。
窃未为得也。
执事博塞之好。
弃无实之谈。
宏广以接天下士。
孟子扬雄之作。
辨杨墨老释之说。
使圣人之道。
复见于唐。
岂不尚哉。
籍诚知之。
以材识顽钝。
不敢窃居作者之位。
所以咨于执事而为之尔。
执事守章句之学。
因循于时。
置不朽之盛事。
与夫不知言
亦无以异矣。
籍再拜。
韩昌黎第二书 中唐 · 张籍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籍不以其愚。
辄进说于执事
执事以导进之分。
复赐还答。
曲折教之。
使昏塞者不失其明。
然犹有所见。
愿复于执事
以毕其说焉。
夫老释惑乎生人久矣。
诚以世相沿化。
而莫之知。
所以久惑乎尔。
执事才识明旷。
可以任著书之事。
故有告焉。
今以为言谕之不入。
则观书亦无所得。
为此而止。
未为至也。
一处一位在一乡。
其不知圣人之道。
可以言谕之。
不入乃舍之。
犹有已化者为證也。
天下至广。
民事至众。
岂可资一人之口而亲谕之者。
近而不入则舍之。
远而有可谕者。
又岂可以家至而说之乎。
故曰莫若为书。
为书而知者。
则可以化乎天下矣。
可以传于后世矣。
若以不入者而止为书。
则为圣人之道奚传焉。
士之壮也。
从事于要剧。
或旅游而不安宅。
或偶时之丧乱。
皆不皇有所为。
况有疾疚吉凶虞其间哉。
是以君子汲汲于所欲为。
恐终无所显于后。
若皆待五六十而后有所为。
则或有遗恨矣。
执事虽参于戎府。
当四海弭兵之际。
优游无事。
不以此时著书。
而曰俟后。
或有不及。
曷可追乎。
天之与人性。
度已有器也。
不必老而后有或立者。
昔颜子之庶几。
岂待五六十乎。
执事目不睹圣人而究圣人之道。
材不让于颜子矣。
今年已踰之。
曷惧于年未至哉。
颜子不著书者。
以其从圣人之后。
圣人已有定制故也。
若颜子独立于世。
必有所云著也。
古之学君臣父子之道。
必资于师。
师之贤者。
其徒数千人。
或数百人。
是以没则纪其师之说以为书。
孟子者是已。
传者犹以孟子自论集其书。
不云没后其徒为之也。
孟子之世发明其学者。
扬雄之徒。
咸自作书。
今师友道丧。
浸不及扬雄之世。
不自论著以与圣人之道。
欲待孟子之门人。
必不可冀矣。
君子发言举足。
不远于理。
未尝闻以驳杂无实之说为戏也。
执事每见其说。
亦拊抃呼笑。
是挠气害性。
不得其正矣。
苟正之不得。
曷所不至焉。
或以为中不失正。
将以苟悦于众。
是戏人也。
是玩人也。
非示人以义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