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疆颂八首 其二 太宗烈颂二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四
高祖受天命诞兴。太宗承天之命。帝炀昏逾。黎人毒痛。甚爇于炉。甚溺于涂。以号以呼。呼天无辜。高祖谓太宗。尔必有天下。尔其吁谟。太宗稽首。恭受天命。臣请涤除。张我师抚征四国。剪薙偫慝。鼓一方三方振惊。默炤其灵。随顾而平。我负我乳。我安我成。以奉君父。以临天下。任忠孝文武。建礼章乐舞。我虽明德。谏则纳汝。时维帝降祐之。自古明后。莫如我德我勋。唐无疆天子之无疆。本太宗成命。
其八 今上昭颂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四
大邦之兴。维天相之。曷兴曷相。则有德继王。昔殷王盘庚武丁。绍登殷明。矧我帝唐。丕承天命。叠引其庆。生我皇圣。幼冲圣敬。实左右肃宗。开国御戎。偫帅禀教。举则成功。自西自东。如霆如风。荡涤顽凶。罔不率从。既登天位。于变时邕。人咸曰上如太宗。延亿兆斯年。延亿兆斯年。天博地崇。罔不尔容。元宗元孙。象元宗列文。肃宗元子。承肃宗孝理。
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四
大蜡之祭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先王因流下而导之。故曰九川涤源。因迤汇而潴之。故曰九泽既陂。以疏天地之气。以利元元之用。崇伯汨五行而殛羽山。台骀障大泽而封汾川。洪范首之。春秋载之。地有广狭。事无今古。大江具区惟润州。其薮曰练湖。幅员四十里。菰蒲菱芡之多。龟鱼鳖蜃之生。厌饫江淮。膏润数州。其傍大族强家。泄流为田。专利上腴。亩收倍钟。富剧淫衍。自丹阳延陵金坛环地三百里。数合五万室。旱则悬耜。水则具舟。人罹其害九十馀祀。凡经上司纷纷与夺八十一断。呜呼。曲能掩直。强者以得之。老幼怨痛。沈声无告。永泰元年。王师大剪西戎。西戎既駾矣。生人舒息。诏公卿选贤良。先除二千石。以江南经用所资。首任能者。是岁十一月二十三日。拜常州刺史京兆韦公损为润州。声如飙驰。先诏而至。吏人畏伏。男女相贺。即日上无贪刻。下无冤愤。公素知截湖开壤。灾甚螟蝥。临事风生。指期以复。偫谤雷动。山镇恬然。中明独裁。文之以礼。乃白本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公元甫。中丞抚手惬心。如公之谋。且曰。兴利除害。得其人而后行。非常之政。敢归叔父。公乃申戒县吏卒徒辟之。人不俟召。呼抃从役。畚锸盖野。浚阜成溪。增理故塘。缭而合之。广湖为八十里。象月之规。俦金之固。水复其所。如鲸噀射。汹汹隐地。雷闻泉中。先程三日。若海之弥望。灏灏如吞吐日月。沈沈如韫蓄风雨。所润者远。原隰皆春。耕者饱。忧者泰。于是疏为斗门。既杀其溢。又支其泽。沃塉均品。河渠通流。商悦奠价。人勇输赋。遐迩受利。岂惟此州。每岁萌。阴乘阳。二气相薄。大雨时行。偫潦奔流。水得所入。盈而无伤。龙见方雩。稼蒙其渥。时前相国彭城公刘尚书晏统东方诸侯。平其贡税。闻而悦之。白三事以闻。诏书褒异焉。彭城公宣命至江南。捧诏授公。公率元僚掾吏令丞以下。至于耆艾。西向拜手。忻戴皇明。人心上感。天降嘉泽。如有神祗。昭协厥志。公正直而和。专静而断。嫉恶宥过。惠人察奸。纯钧精坚。百鍊不耗。伐冰之贵。降从士礼。诗云。靖恭尔位。好是正直。宜其享多福也。吏人入贺。公拱而谢之曰。尚书刘公观察韦公奉行王泽也。鄙何力之有焉。丹阳令杜孟寅秉公之清白。延陵令李令从如公之爱人。金坛令胡玘禀公之成规。及丹阳耆寿周孝瑰百姓汤源等。拜手而请曰。兑为泽。兑悦也。水归于泽。而泽悦于人。百年侵塞。而公启之。臣哉邻哉。克谐帝休。永代是式。三县无灾。若不碣而刻之。则命不扬于厥后。后之人无以倚负也。华尝学古。见访为颂曰。
望沄沄兮视冥冥。鸟閒鱼乐葭菼生。膏腴利倍起讼争。斯人怨抑痛无声。韦公正直动神灵。百年淤淀为漻清。饥者饫兮病者宁。诏书光宠恩濡荣。划然眊瞢复皎明。追琢刻颂飏芳馨。
与弟莒书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三兄报汝。吾疹疾一定。汝忧吾疾。令吾将息。一一用汝语。念汝知之。且作判官。事中丞叔父。小心戒慎。不离使司。昔田仁任安。俱为大将军舍人。卧马厩中。无何。诏大将军出征匈奴。遣大夫赵禹选大将军官属。舍人衣服鲜明。二子冠带憔悴。赵禹独与二子言论于禁中。即日召见。皆拜二千石。汝有二子之实。未遇赵公之举。马厩高眠。古今一也。又仲尼尝为委吏。叹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魏舒为郎官。时属沙汰。乃襆被而出。自言曰。当自我始。大才当大用。如时人不识。何为叹愤哉。先师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汝能自修。况事叔父。吾之休废。永无荣耀于伯仲之间。自非深仁高义。长才厚德。又焉肯惠于朽坏枯木哉。莒省吾书。当努力也。不次。三兄报。
与表弟卢复书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八月八日。外兄李华敬简卢十五弟则之处。秋风渐高。路出泗上。将诣职役。如所料乎。往返劳止。当与时俱畅也。华疹疾无聊。贤姊与诸君寻常耳。福卿渐减。弟勿忧之。与弟别来十馀年。比闻在代朔之地。明时道举出身。乃能上为寡姊。下为孤甥。求为雁门主簿。束身戎马之间。始终无过之地。此一难也。时方艰危。动隔生死。骨肉妻子。寄在河朔。一身万里。省姊淮南。此二难也。丧乱以来。时多苟且。松贞玉粹。亦变颓流。唯弟卓然。介立寒俗。文词学问。守正不移。金石之声。汵然在听。此三难也。五姓之中。卢为峻茂。根源上古。历世著明。降及圣唐。仁贤不绝。外家陵替稍久。弟其勉之。卢氏有谌翁祭法。又世以书闻。华恨未见。弟为广访求也。南祖分于何祖。帝师今有四房。谁各承后。弟为华具条流相报也。顷撰军器舅神道碑。后其房族由来。意欲如军器之志。广外家之美。令万代闻见。不复讨谱牒也。华质性钝弱。而慕汲黯卜式之直。晚岁思夫子互乡之见。林宗贾淑之后。若悟此道。仁在其中。坤元之说曰。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大雅曰。既明且哲。德合天德。老氏所宏。夫子所述。既自以为戒。亦规弟持正也。弟正直太过。不能容纳时人。以是相箴。努力无忽。近有郑五书信否。四姊处得消息无。匆匆不次。华敬简。
与外孙崔氏二孩书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八月十五日。翁告崔氏之子两孩省。吾出身入仕。行四十年。晚有汝母。已养汝二人矣。吾逮事裴氏郑氏崔氏诸姑于氏堂姑。皆贤明淑哲。为内外师范。意欲与汝言之。裴氏姑恩慈。见吾一善。未尝不流涕祝吾成立。见吾伯仲书题。诲责疏略。话及旧事。云无此例。吾伯仲书题比今日中外书题。其间疏密不啻百十也。吾小时犹省长幼。每日两时栉盥。起居尊行。三时侍食。饮食讫然后敢食。犹责不如礼。今者诸子日出高眠。争览盘器。何曾有此仪。可为叹息。世教如此。何得不乱。妇人亦要读书解文字。知今古情状。事父母舅姑。然可无咎。诗序云。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易曰。主中馈。无攸遂。妇人但当主酒食待宾客而已。其馀无自专之礼。诗云。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此奉舅姑助祭祀之仪也。又曰。将翱将翔。弋凫与雁。此主酒食待宾客之仪也。礼经所载。汝其记之。又妇人将嫁三月。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嫁则庙见。不见庙者。不得为妇。今此礼淩夷。人从苟且。妇人尊于丈夫。偫阴制于太阳。世教沦替。一至于此。可为堕泪。汝等当学读诗礼论语孝经。此最为要也。吾小时南市帽行。见貂帽多帷帽少。当时旧人。已叹风俗。中年至西京市。帽行乃无帷帽。貂帽亦无。男子衫袖蒙鼻。妇人领巾覆头。向有帷帽羃离。必为瓦石所及。此乃妇人为丈夫之象。丈夫为妇人之饰。颠之倒之。莫甚于此。触类而长。不可胜言。举其一端。告及汝耳。勿谓幼小。不遵训诫。所见所闻。颓风败俗。故申明旧事。不能一一也。阿马来。说汝诵得数十篇诗赋。丽丽已能承顺十五姊颜色。十七伯极钟念。吾旅病。乍闻甚慰。意凡人不患尊行不慈训。患身不能承顺耳。汝承十五姊仁慈。十七伯训诱。又质性柔顺。当不扶自直。吾所告者括羽汝耳。不次。翁告崔氏二子省。
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立身扬名。有国有家。化人成俗。安危存亡。于是乎观之。宣于志者曰言。饰而成之曰文。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皋陶之歌。史克之颂。信也。子朝之告。宰嚭之词。诈也。而士君子耻之。夫子之文章。偃商传焉。偃商殁而孔伋孟轲作。盖六经之遗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论及后世。力足者不能知之。知之者力或不足。则文义寖以微矣。文顾行。行顾文。此其与于古欤。帝唐文行大臣太子宾客赠礼部尚书博陵孝公崔氏。讳沔。字若冲。安平公暟之少子也。世为德表。门为上族。振发纯英。滋渐名训。大包淑和。高厉遐清。行先乎孝。艺裕乎文。资孝可以股肱王室。揆文可以弼成邦教。进士登第。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召见拜校书郎。历陆浑主簿。朝廷以公直躬正词。擢左补阙。以公嫉邪忿佞。除殿中侍御史。文端武淑。迁起居舍人。学该典礼。拜尚书祠部员外郎。议事惟允。迁给事中。立言成训。改中书舍人。辞乞就养。授虞部郎中。节高天下。擢御史中丞。刚亦不吐。降著作郎。道冠儒林。迁秘书少监。动为人范。除左庶子。宜均大政。拜中书侍郎。望尊地逼。出为魏州刺史。人惟求旧。入为左散骑常侍贰东宫居守集贤院学士秘书监太子宾客兼怀州刺史。罢州复职副守。薨于位。时开元二十四年冬仲月旬有七日。春秋六十七。赠礼部尚书。海内冠带。涕哀宗师。公为御史。缓输诚之囚。持国属之罪。为给事中。拒贵倖怙恩之诏。削大臣忤旨之刑。为中丞。数发太仓。减上林禽鸟之给。以赈艰食。陕东之人。仆而复起。宦官犯法。执以按劾。权宠屏息。朝章大行。权贡举时。得陆尚书景融来扬州瑱宋上党遥宋兵部鼎等。佥为国器。在中书。诏命之出。上考天时。下从人心。异于斯者。必替其否。在魏州。属雨水败稼。乃弛禁便人。先行后闻。活者万计。公自为常侍宾客。恒任介正。德播天下而不容于朝。置之散地。竟孤其道。时乎。初公与元兄御史浑齐名。弱冠游京师。缙绅儒学之士。皆曰崔氏伯仲。必至台司。既而御史君夭没。公终于副守。则向之所属。适为人恸。悲哉。公之侍疾也。孝达于神祗。居忧也。哀贯乎天地。丧期有数。而茹蔬终身。慈不贷奸。贞不肆直。道胜而齐物。德全而及人。博厚崇高。笃实有耀。俦于古烈。盖鲁卫之君子欤。在魏州。车驾东巡关外诸侯。公为上第。由是分掌选署。仕进之族知劝焉。亲友邻里。饥者待公而炊。寒者待公而裘。烝尝之奠。待公而后具。故禄廪虽厚。家未尝足。开元中。天下富穰。车服过制。公菲饮食。卑宫室。濯衣浣冠。俾人瞻我而化。其不化者。亦惭乎心矣。见天下之善如不及。从而佐之。见天下之不善如探汤。从而诲之。则卒蹈于中庸。翻然于不迪。已过半矣。中朝议政或疑。偫谋未允。公援六经。伸百氏。覆于时事。事举其中。天下莫不讽诵焉。文集经乱离多散逸。今其存者二十九卷。长子成甫。进士擢第校书郎陕县尉。知名当时。不幸早世。嗣子祐甫。论撰先志一卷。为第三十卷。传祖祢之美。合于礼经。见公文章。知公行事。则人伦之叙。治乱之源备矣。岂唯化物谐声。为文章而已乎。奉诏修道德经疏。藏于三阁。行乎天下。反魏晋之浮诞。合立言于世教。其于道也至乎哉。祐甫纯孝而文。直清而和。希公门者。谓公存焉。明发不寐。泣次遗文。以华北州邻壤。婚姻之旧。尝趋公门。备阅家编。祐甫代华为校书郎。华以是味公之道也熟。词则不敏。有古之直焉。
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开元天宝间词人。以德行著于时者。曰河南元君德秀字紫芝。其行事。赵郡李华为墓碣。已书之矣。以文学著于时者。曰兰陵萧君颖士字茂挺。梁鄱阳忠烈王之后。曾祖某官。大父某官。考讳某。莒县丞。咸有德不至尊位。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高天下。十九进士擢第。历金坛尉桂州参军秘书正字河南参军。辞官避地江左。永王修书请君。君遁逃不与相见。淮南节度使表君为扬州功曹参军。相国诸道租庸使第五琦请君为介。君以先世寄殡嵩条。因之迁祔终事。至汝南而殁。呜呼。春秋若干。天下儒林。为之憔悴。君为金坛尉也。会官不成。为扬州参军也。丁家艰去官。为正字也。亲故请君著书。未终篇。御史中丞以君为慢官离局。奏谪罢职。为河南参军也。寮属多嫉君才名。上司以吏事责君。君拂衣渡江。遇天下多故。其高节深识。皎皎如此。君以为六经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厥后有贾谊。文词最正。近于理体。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然而不近风雅。扬雄用意颇深。班彪识理。张衡宏旷。曹植丰赡。王粲超逸。稽康标举。此外皆金相玉质。所尚或殊。不能备举。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干宝著论近王化根源。此后夐绝无闻焉。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以此而言。见君之述作矣。君以文章制度为己任。时人咸以此许之。不幸殁于旅次。有文十卷卷行于代。其篇目虽存。章句遗落。古所谓有其义而无其词者也。后之为文者。取以为法焉。今海内至广。人民至众。求君之比。不可复得。难乎哉。君有子一人曰存。为苏州常熟县主簿。雅有父风。知名于代。以华平生最深。见托为叙。力疾直书云尔。
杨骑曹集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开元天宝之间。海内和平君子。得从容于学。以是词人材硕者众。然将相屡非其人。化流于苟进成俗。故体道者寡矣。夫子门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者无人兼之。虽德尊于艺。亦难乎备也。后之学者。希慕先贤。其著也。亦名高天下。行修言道以文。吾见其人矣。宏农杨君。讳极。字齐物。隋观德王之后。祖正基。鲁王府咨议。父珣。永平令。得进士举。邦族高之。君幼孤。事继母以孝闻。读书务尽其义。为文务申其志。义尽则君子之道宏矣。志申则君子之言信矣。举进士时。刑部侍郎乐安孙公逖。以文章之冠为考功员外郎。精试偫材。君以南阳张茂之京兆杜鸿渐琅邪颜真卿兰陵萧颖士河东柳芳天水赵骅顿邱李琚赵郡李㟧李欣南阳张阶常山阎防范阳张南容高平郗昂等连年高第。华亦与焉。既而丁艰。礼足哀馀。名教称之。外调补太子正字。历右骁卫骑曹参军。求道于宏正禅师。百千人中。独受心要。与清河张茂之房安禹钜鹿魏幼卿为禅慧之交。河南元德秀陆据崔器范阳卢治为道义之交。大官荐贤。使臣请介。莫不推君为首。以方外为意。不之受也。识者谠议。以论道许之。质纯气和。动必由道。谈笑中雅。名理入元。所著文章。多入元中雅之才者也。不幸婴风疾。逝于京洛。享年五十八。向道之流。闻之涕洟。君及张房既没。而狂胡起逆。残虐天下。神祐善人。安静其终始乎。终始之理至矣。游方之内为哀。游方之外为道。或固然欤。永泰二年。余旅疾延陵。故人之孤。更来候余。君孤子年十馀。一身奉亲。孝敬和敏。有先人风。与余邻居。炊汲相望。候余小间。捧君之集十卷。诗赋赞序颂记策凡一百七十五篇。咨余为序。视之怆然。且名之曰德元。字之曰长宗。昔许卫尉与徐孝穆友善。卫尉孤善心。年在童孺。奉孝穆笺。曲尽情理。孝穆怜之。延誉当时。况德元在羁旅之中。集先人文。拜乎床下。求宣往烈。余于孝穆之感。不其倍乎。乃如其篇第。因举其行事。以德元幼孤。不知先父之执。故为备陈之。
登头陁寺东楼诗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侍御韦公延安威清江汉。舅氏员外象名高天下。宾主相待。贤乎哉。王师雷行。北举幽朔。太尉公分麾下之旅。付帷幄之宾。与前相张洪州夹攻海寇。方收东越。夏首地当邮置。吉语日闻。喜气填塞于江湖。生人鼓舞于王泽。头陁古寺。简栖遗文。境胜可以澡濯心灵。词高可以继声金石。二大夫会台寺之贤。携京华之旧。十有馀人。灿如琼华。辉动江甸。涉金地。登朱楼。吾无住心。酒亦随尽。将以斗擞烦襟。观身齐物。日照元气。天清太空。无有远近。皆如掌内。辨衡巫于点黛。指洞庭于片白。古今横前。江下茂树方黑。春云一色。曰屈平宋玉。其文宏而靡。则知楚都物象。有以佐之。舅氏谓华老于文德。忘其琐劣。使为诸公叙事。不敢烦也。词达而已矣。
江州卧疾送李侍御诗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侍御历总汉上湖阴江左之赋。王府之入不匮。爱人之颂有馀。前相国刘公居佐帝庭。行恤人隐。侍御时贤高誉。盛府旧僚。传檄速驾。江城风动。当天心厌兵。品物思理。将束贪狼之口。掩破骨之伤。濡足而前。化危为安。此大丈夫悬弧四方之志。与夫窜身渔钓。山林枯槁。异日论也。天下有道。贫且贱焉。耻也。今圣人在上。夔龙宣力。而老夫甘心贫贱。得非人生穷达。固有分耶。方理舟浔阳。追迹幽人。解缨网。陵颢淳。虽病痼齿衰而神王。憔悴之中。齐荣辱。一视听。是非哀乐。无自入矣。侍御忽告余行。余知悒焉轸心。岂纷累未涤。将悲亦有道。且以簪击茶瓯歌而饯之曰。江沈兮雨凄凄。洲渚没兮元云低。伤别心兮闻鼓鼙。
送十三舅适越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舅氏适越。华拜送西阶之下。俟命席端。舅氏曰。吾交侍御鲍君。夫玉待琢者也。知我者鲍君。成我者鲍君。是以如越。求琢于鲍。昔子路去鲁。告颜生曰。何以赠我。夫赠人以言。古之道也。况背楚山。淩浙河。睹会稽之险。棹镜水之波。窥禹穴之冥冥。仰秦望之峨峨。如不诫我。汝将若何。华拜手曰。柔而立。咎繇所以成九德也。宽而静。师乙所以谐五声也。文犀明珠之珍。伏于掌握之间。此君子所以恢令名也。再拜稽首。
送房七西游梁宋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君子既学之。患不能行也。河南房敬叔。其行之者欤。我思古人之道。其房君哉。安亲于羁旅之中。讲道于茅茨之下。不改其乐。以文会友。吾与房也。颜子屡空。曾参衣敝。闻宋之君子。落落有奇节。奇节发于仁义者也。以颜曾之行。求仁义之均。勉旃。斯有望。
送嶭九远游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士之舒羽毛。宣声调。不在高位。在有道。自王充元晏左思。名盛当时。价压百代。嶭都卿以夷澹养素。以文章导志。自浙右游湖左。一句一韵。遍于衣冠。江山为之鲜润。烟景以之明灭。其馀情性所得。盖古人之俦欤。南阳有略兼有道之高。元晏之道。论其措意。则王充左思。岂其远乎。惠然访余。告以行迈。将棹溪吴越。濡札江峤。东南胜事。落尔胸中。况为诸侯上宾。知大夫之官族。古所贵。勉之哉。病叟李遐叔赠。
送薄九自牧往义兴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中明检而能旷。年迈体衰。而人罕知之阳羡山深水阔。海隅幽阻。而人罕知之。以中明之元姿默识。阳羡之清漪秀石。人乎哉。清乎哉。之子所以为贵也。诗者辅佐情怀。其旧俗则泰伯之让德。延陵之高风。因是而佐王孙。缘物而兴之。远也矣。
送张十五往吴中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邯郸遐叔。风病目疾。家贫不能具药。爰以言自医。南阳张士容。引帽摄策。晨告余行曰。虽耕楚田。而无耰费。相里杭州刑部郎李君以道教我。以文博我。将求饘粥于二贤可乎。余谂之曰。尝读大雅。美张仲之德。子其后乎。欲而求仁。愚以为可。今贤士君子多在江淮之间。吾子见二大夫。必开馆拂席。聆相如之玉声。尽家之有无也。不尔者。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息言息言。此获麟之绝笔也。
送观往吴中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见观送兰州兄诗。敬不踰节。情而中礼。是篇也。得诗人之一端矣。先王省方。命太师陈诗。以观人风。固非远峤之松雪。清江之云月。变也久矣。将如之何。观其勉之。在昔兰陵府君平棘□公柏人懿公兄弟三人。有重名于天下。钜鹿兰陵之穆也。故扬州孝公后之。观之世父也。高平平棘之嫡也。吾后之。宣成文昭公柏人之嗣也。故中丞苏州后之。夫知卿大夫之族姓。班位之高下。见贵春秋。而此道将亡。自族之不知。况他人乎。观于经感士丐郯子之祖德。于史慕子长孟坚之自叙。羁旅无书。往吴中蒐。以备家传之遗阙。附之于篇。吾病矣老矣。是行也。慰我祗命聿修之心。永泰二年四月庚寅。叔父华序。
送何苌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庐江何秀才。棹流千里。候余柴门。执弟子见师之礼。余竦然自愧。何德以堪之。意者贤大夫贾庐州待余异等。谈余过实。是以致。秀才神迈气专。文词有调。孤云超忽。迥出秋江。若游公卿间。必成名。然赤光湛卢。拟物冰断。其发也在砺磨而已。用此申千里之报也。何氏之先哲比干。德通神明。受策阜昌。世为大官。有勋有德。遹追来孝。亦以祝秀才也。元老赵公。华忝畴年之欢。夫贵与尊议功论德。不究其涯。秀才将奉郡之命。宣方面之烈。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卧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赠别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华与二贤早相得。偕修君子之儒。而独无成。偕励人臣之道。而独失节。偕遇文明之运。而独衰病。天宝中。奉诏廉军政。北至朔垂。驻车山阴。辱司徒公太尉公一盼之恩。先时为伊阙尉。忝相公尚书约子孙之契。不幸孤负所知。亏顿受污。流落江湖。于今六年。大明升于阳谷。幽蛰附于光辉。元恶扫除。太阶如砥。天下衣冠。谓华为相府故人。诏书屡下。促华赴职。稽首震惶。恨无毛羽。左司员外郎张公侍御史相里公殿中侍御史张公监察御史范公严公。望高职雄。持斧登车。江湖霜清。道路风起。华也潦倒龙钟。百疾丛体。衣无完帛。器无兼蔬。以妻子为童仆。以笠履为车服。并毂无由。呻吟舟中。大别之阳。有焞龟之父。揲蓍之老。华请占命之厚薄。乃裹龟囊蓍而言曰。三灵人为宗。则人过于蓍龟也。耳目主于心。则心过于视听也。足下被儒者之服。读先圣之书。与身消息。足知性命。胡为而烦予。予之二物。不足占足下。华病不能拜。拳拳扣颡。敬陈先生。况服勤西方之教。久齐生死之域。言其外者。则儒不成矣。与匹夫同。败名节矣。与墨劓同。既衰病矣。与废疾同。虽牵率危惫。匍匐颠沛。君父含宏。宰政不遗。适为朝廷之秽。相府之羞也。又安得恃为故人哉。其内者则大师微旨。幸游其藩。甘露灌注于心源。宝月照明于眼界。无得之分。可与进矣。负薪之忧。忍不为言。江亭凭槛。平视汉皋。武昌柳暗。湓城花发。一荣一枯。有欢有戚。离别之念。又焉得不悲乎。四言诗。雅之遗也。以贶雅士。盍以雅为赠乎。则知车马佩玉之多。反为末也。病夫李华序。
中书政事堂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玄龄起复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记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尅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雠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情不可以委之于倖。乱不可以启之于萌。法紊不赏。爵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矜。逆谏自贤。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故曰庙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挺有刃。有斧钺。有酖毒。有夷族。有破家。登此堂者。得以行之。故伊尹放太甲之不嗣。周公逐管蔡之不义。霍光废昌邑之乱。梁公正庐陵之位。自君弱臣强之后。宰相主生杀之柄。天子掩九重之耳。变理化为权衡。论思变成机务。倾身祸败。不可胜数。列国有传。青史有名。可以为终身之诫。无罪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