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京兆府进士策问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
昔者秦襄公举秦鄙之人。
逐犬戎于西河之外。
因其险而塞焉。
后代无敢逾。
始秦方列为小国。
而东有诸侯窥地之兵。
西有强戎不忘之怨。
未闻当时秦尝籍卒于外而屈于敌也。
此一侯者之志尚尔。
况臣天下之大哉。
今西边制戎。
起陇黄花辅两关。
黄花拒塞倚汉中
南逾山。
绵阻极巴蜀。
自开萦陇西
北会弹筝。
杠于河。
堑于朔方。
夹河而东。
倚丰而角有天障。
居其西以控戎者凡七师。
逦迤数千里之间。
壁冲扼要之戎百有馀城。
若此足以流威而谨塞乎。
且戎之力不能加古昔之患。
而边防与地之兵。
方秦之多倍百矣。
犹以不足于用。
即东取卒于淮南吴越
东南取长沙
至于衡山临江。
更岁以易卒。
彼其土之人。
逾寒不纩。
而投之积冰之地。
役其所不习。
用其所不能。
非独馈挽之不胜于费也。
及闻堕指裂肤之事。
父母妻子。
聚而兴哀。
今欲疏罢徵之请。
则边臣有失助之告。
如存乎旧规。
则赘疣而无用。
得失之端。
幸称其当。
第二问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
时皆曰。
县令之官。
为能以化亲于人矣。
讯其变化宠最之法。
曰。
岁益氓几室。
赋随而息之。
是令之诲人曰。
劳氓其来我者。
遂其所而保之。
吾能使吏不侵。
决不渝。
一岁曰。
侨人籍而不赋。
再岁曰。
侨人赋而不役。
诚著而不衰。
四邻之人逋而来者。
属袖于道。
岁告籍于其郡。
达于连帅
即迁之。
逋人之邑亦且虚籍以自蔽。
累赋于所存。
四邻之邑。
更教诲以召之。
赋累而不能反者。
更往而逋之。
四土之人。
环游不绝。
轻去其乡闾。
犹脱垢耳。
虽恩书亟降。
为之濯煦。
然犹虚籍为祖。
日增而不止。
岂褒尤宠最之谬哉。
不然。
其咎安在。
众君子皆含智负能。
惟其不吝嘉谋。
伫闻通理。
第三问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
夫才之居人也。
中正降。
短长之不相侔甚矣。
今士非列于朝请者。
必仰于吏部
故岁调试千馀人。
即假疑于事。
使对书决之。
亦有冒买其书者。
莫有所禁。
其取舍之程。
考于字句耳。
夫栌甍轭辐之具也。
细不掩短。
狭不模挠。
随用有辏。
于今士一规而选。
授于殊执。
岂果尽其性哉。
欲去书判之选。
则有司者无以为准约。
未知何以而得其中也。
惟陈必中之言。
以程斟酌之度。
对省试策第一道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教化赏罚。
政之大端。固并行而不相悖。
在交修而底于道。汉文以恭默致理。
式合古风。郑产刑鼎兴讥。
是称叔代。昭然薄厚。
岂俟敷陈。然则驭时。
自有宜急。礼云。
不从其所行。斯不亦教化之功乎。
又云。使人有所愧耻。
斯不亦赏罚之羞乎。若曰澄其源而清其流。
端其本而正其末。陶然而臻福寿。
薰然而化暴戾。体则盛矣。
宽舒何。是黜幽陟明为瞰察也。
其或举一善而众皆劝。惩一恶而众皆惧。
进犹加膝。辱过挞市。
效则有矣。如削刻何。
是道德齐礼为虚说也。今圣上思理。
股肱宣力。有司登选茂异。
同观材器。酌时而行。
必有所先。原始要终。
行能精辨。幸陈其要。
无或蔓词。对。
赏罚所以禁弊也。不可使其弊也。
夫太宽则上逸而下偷。太急则上劳而下怨。
下偷则怠慢生。下怨则暴乱作。
故殷周之王。因其弊而更张之。
因人利而改作之。是以不相袭制。
而秦骄霸嗜利。吞天下以入咸阳
鞭百国之货以富宫室。当是时。
秦法行乎四海。天下之人。
侧足而立。汉兴
悉荡其烦苛。与天下更始。
树可守之法。使赏必能。
刑必罪。至于文帝
汉天下已四十年矣。文帝躬节俭。
务简易。因其时而若子产者。
当微诸侯争霸。礼让流丧。
盗贼偫起。铸鼎著刑。
以救时耳。今可法之理。
于近莫如太宗龙兴革乱隋之残政。
修法度。立中庸。
为镜于前。用以为明白之理。
使房杜为之相。以辅不及。
当时之风。一化天下。
流乎开元。井闾之人反朴。
若先古然。夫既理之代。
理之在中而已矣。猛则救以仁。
宽则辅以毅。孔子亦曰。
从容中道。圣人也。
亚之虽不肖。然读其书。
见三代之作如此。秦汉亦如此。
太宗中庸之理又如此。且贞观之来非远。
而乡中之老。往往犹有咏其事者。
伏惟明徵之。可从容言于上前。
第二道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
文武之道。
布在方策。
博通具举。
惟君子能之。
是知超乘穿札。
非谓武也。
搜章摘句。
非谓文也。
苟不通乎源流。
而徒习乎艺事。
工则工矣。
是谓末节者。
终军班超
奋于文儒。
请缨投笔之志。
壮图急病。
何代无之。
乃有淮右小丑。
久稽天宪。
圣上深覆焘之念。
极绥怀之仁。
网开三面
武引七德。
而鼠盗蜂结。
趑趄未宾。
忠臣义士。
有以愤激。
今明诏既下。
王师鼓行。
视彼凶残。
坐见歼荡。
泰山洪河。
压卵注萤。
不足以喻。
然众君子备详前志。
多综流略。
必有善师善战之术。
七纵七擒之方。
一为指陈。
悉徵备要。
将求其可。
上达宸聪。
如或出乎奇秘。
亦当明密以闻。
对。
亚之提笔之士也。
区区讨论之间。
迷失圣意。
究未能得。
安足与论攻伐之事欤。
虽然。
亚之前岁览古于濠梁从容观鱼之地。
而濠人有习知蔡兵举止者。
尝谓亚之曰。
吴少诚叛以来。
王师曾会。
德宗尊仁宥罪。
诏天下悉罢。
袭蔡之人。
虽蒙恩旨。
然日夜益训兵卒。
坚城深堑。
刍食盈仓。
积至今十五年馀。
未尝一日忘战。
非有他。
居反侧之间。
惟恐为所袭耳。
而四海之郡。
备禦已罢。
虽数更其守。
未尝闻一守留心下人。
牧爱百姓。
皆能名虚
畜肥私狗马田园陂池之利。
用以自入。
务行金缯。
卜射幸臣。
祈迁乎善地。
而蔡益知其境之虚。
果因丧而横。
前日寿州失利。
则固然也。
今又欲兵徵四方使来会。
用于小丑蔡。
即北取赵魏燕齐。
西取宁陇邠岐。
西南巴汉。
南取瓯闽。
东取吴越
皆是提远趣而萍合相容。
于其山川险易。
曾不影响。
又未闻其将军称者。
使其士卒一有父母妻子之念。
是宁能死志一方。
安所为耶。
且劳给非所为也。
争锋则失利。
坐守则厚费。
今议者或以为不足于练。
皆非也。
而屯集师旅。
亦非也。
今必欲不计时而诛之。
独有使才人为近境之郡。
至则籍其郡人父子昆弟。
五十以下。
十五以上。
除习兵务农。
无得自用者。
如是不日而兵足用。
贼可灭矣。
其馀未可利也。
如其擒纵之法。
出于一时者。
不可先以悉数。
谨对。
第三道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赡军国。
给公上。出于物力。
其赋税之谓耶。烦则扰罢黎。
省则乏经用。缙绅多士之论及此也。
莫不曰扰农困商。敦本抑末。
知倚市者为弊。树稼者诚劳。
必在乎慎择临长之官。加重耕织之出。
今牧宰非不选也。而富庶未至。
众货非不制也。而粟帛犹轻。
用何方可以致蒲密之理。以惠康吾人。
用何术可以均衣食缗钱之饶。以利泽南亩。
斯上心所注。亟以延问。
观光之士。期为指明。
对。百姓之贡输赋。
患不在重。而在于劳逸不均也。
今自谋叛以来。农劳而兵逸。
其租税所出之名不一。猾吏挠之。
后期而输者。则鞭体出血。
若声仍终不得。蒙不忍欺
故豪农得以蠹奸贾倍之。而美地农产。
尽归豪奸。益其地。
资其利。而赋岁以薄。
失其产者。吏督其不奉。
而赋岁以重。是以割姻爱。
坟井。亡之他郡而不顾。
亡者之赋又均焉。故农夫蚕妇。
蓬徙尘走于天下。而道死者多矣。
由是商益豪而农益败。钱益贵而益轻也。
今返之法。必在刺史长吏而择其良者。
使久留于任。一年政成者。
一阶之官。一岁一加之。
三年而政成者。岁加之。
异政累闻者五年。而后迁之连率。
不如法者。削其本不得齿。
则庶几乎化矣。谨对。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皇帝若曰。
盖闻舜禹之有天下也。起于侧微。
积德累勤。多历年所。
夫经盛圣之虑。岂有遗哉。
然犹好问察言。勤求贤士。
盖以承天之任重。忧人之志深也。
况朕长于深宫。涉道日浅。
继列圣之鸿绪。抚万宇之烝人。
夙夜严恭。不敢有懈。
实惧烛理未究。省躬未明。
所以详求谠言。以辅不逮。
子大夫是宜发所蕴蓄。沃予虚怀。
极意正词。勿有隐讳。
昔王政之兴。必臻于康泰。
霸道所立。犹致于富强。
我国家提封溢于三代。酌宪兼乎百王。
无尧汤之灾。积祖宗之理。
而人未蕃庶。俗尚彫讹。
家无盖藏。公阙储蓄。
卒乘之数。货币之资。
统而较之。莫继前代。
岂率土生植。变于古欤。
将阜时政令。戾于今欤。
固已揣摩。必穷利病。
明徵末失之渐。具陈兴盛之谟。
且文武兼学以成功。士农迭居以丰业。
故家给足以恋本。才周可以应时。
近古各循一端。不相资用。
致令从事异心。难成考课。
去秩无守。轻为惰游。
指明共贯之方。斯合二途之利。
永言化理。期酌厥中。
施为或差。得失斯远。
将修睦劝义。则在下难知。
将任数驭情。则人心益伪。
思闻指要。得合诚明。
旌别比周之情。敷详忠厚之道。
知人则哲。从古攸慎。
九徵恐泥。五事难精。
或望可服人而才非周物。或言皆诣理而行则乖方。
宜陈取舍之端。用明真伪之辨。
至于朝廷之阙。四方之弊。
详延而至。可得直书。
退有后言。朕所不取。
子大夫其勉之。对。
臣伏念目之包明。其在昏夕之时。
则与盲等。及属日蒙光。
乃能寤元黄。披万类。
杰智之材。其处浊俗之中。
则为愚者混。非遭圣偶时。
安能枢阴阳。育万物。
其理一也。盲者虽蒙光莫能视。
愚者虽蒙圣莫能贤。其理一也。
故舜禹翔其光于上。益稷之徒周其视于下。
其由悬白日而省离娄也。三代以降。
君之光微。臣之智狭。
见其手而迷其足。观其前而昧其后。
其由举烛萤而临庶目也。今陛下神光洞天。
鉴被幽塞。犹惧理有未至。
故亲省偫言。而臣瞽愚。
非能逾于智杰。副陛下之清问。
臣以相与贡臣以贤良应诏。微臣所冒非任。
当伏窜弃之尤。不足以塞罪。
乃辄伏进所言。臣伏读睿问。
周视圣旨。见陛下思天灾之病也。
臣愚以为。皆由尚书六曹之本坏而致乎然也。
今请统而条指之。睿问有念人俗之凋讹。
及于卒乘之数。货币之资。
臣请以今之户部兵部之坏举之。睿问有思才周于文武。
本固在于士农。臣请以礼部工部之坏举之。
睿问有欲以辨行之真伪。臣请以吏部之滥举之。
睿问有朝廷之阙。臣请以刑部之失举之。
睿问有四方之弊。臣请以山东陇右之急奏之。
伏愿陛下详臣之言。察臣之志。
无以臣微而忽其奏也。臣闻周设六官
以统百辟。立国八百年。
其由纲之不绝于所制故也。太宗龙兴
魏晋之残政。修法度。
立中庸。设尚书六曹
序班文武。以条系天下。
号令既布。而万方从矣。
爱其人若爱己之德。保其黎庶若保幼子。
恐其有坠也。明四目以先其视。
指其未见者也。达四聪以先其听。
喻其未闻者也。尊贤之言而为视听。
视听先张。则黎庶不陷于灾害而康泰矣。
后代虽有盗臣奸党。而终不患其亡。
由纲之不绝于所制也。夫尚书六曹之设。
犹人之有六腑也。耳目口鼻之枢。
系于元首。手足之用。
关于肘膝。其血气根脉。
皆统于六腑。符而命之。
然后能动用。失其用者。
非邪则眩。夫人莫不尊其首。
故足司其所履。指司其所执。
百体之司。各勤其用。
则首安其尊而不劳。首之处身。
犹君之居上也。百辟以位。
则君安其尊而不劳明矣。今尚书六曹
外虽备其官。而中实缪。
今之俗凋讹者。其由户部之纲不理也。
户部其在开元。最为治平
当时西有甘凉六府之饶。东有两河之赋。
仰给之卒。不过四五帅。
其馀利殖所入。尽与齐人。
四十年间。富庶滂洋之若是。
及一日上恃升平之功。相肆威骄之狠。
直言得死。谀色获进。
转掌之间。清跸巡于巴蜀矣。
西凉为虏。两河为兵。
尽开元天下之兵。不过当今数郡之卒。
胜衣之农而百徭出矣。鞭役重繁。
不胜于籍。榷之不顾其害。
刑之不问其深。吞危众多。
欲无凋讹。不可得也。
兵部选武士益缪矣。武夫试射。
百中为重。骑射次之。
骑戈亦次之。此武夫贱者之宜业也。
而真者百无一焉。其馀尽买豪奸之革役者以俟冒入。
奋戈戏马者亦得中名。则估肆富人之子弟。
彼安能致武之所用。顾欲占籍自恃。
以逭徭于乡闾耳。而欲卒乘货币之充强。
臣未见也。今两河之间。
至于幽蓟。连属西边北边。
而仰给之卒。多于其土之齐人。
十丸在兵部者所操。曾不能制一校尉
而况纽其纲乎。古者兵农之一体也。
三时务农。一时习兵。
故春耕而夏植。秋藏而冬讲武。
诚愿使兵部之纲纪根于古道之要。兵部之令加于将帅之臣。
则本久益大矣。何卒货不充于古哉。
今礼部之得进士。最为清选。
而以绮言声律之赋诗而择之。及乎为仕也。
则责之。不通天下之大经。
无王公之重器。今取之至微。
而望之甚大。其犹击陋而望曲齐于韶濩也。
今仕进之风益坏矣。必以阴诈为朴。
阳明为狂。顾以武为污矣。
而况兼学乎。陛下何不令礼部之臣。
督其所业。考其所能。
则人可化矣。夫惟博大之士。
为能兼学耳。夫持纲举维。
非博大之士不能也。夫求博大之士。
非竭诚不能也。故殷宗之竭诚于神。
神感于梦而得傅说。周文之竭诚于气。
气感于兆而得太公。陛下如能用殷周之诚而求之。
何患用才之不至矣。今工部之纲不举。
其由百工之不条理焉。且务于捷滥。
则能速坏。惑于邪巧。
则多改作。速坏相仍。
改作无已。欲使财费之不穷。
工力之不竭。臣未见也。
夫尧之功。与天比覆。
居于土阶之上。荫于茅茨之下。
土簋而具。禹亲勤理水而卑宫室。
是二君者。非不能极巧侈之端。
故处陋而无厌。盖欲使天下之人自然而俭易从也。
而周官百工之职。载于六职之书详矣。
其后昏君乱主。未有不极游观之娱。
穷巧侈之乐。恣罗纨之靡。
虽有生植之众。不足充虞人之裁。
虽尽陇亩之农。不足塞百工之役。
虽竭蚕妇之劳。不足给绮䌽之贡。
秦隋之末君。不如此不足以隳宗社。
今仕家不著籍于乡闾。亦已久矣。
则农夫惟恐他业之不容于趋也。安肯顾陇亩而恋其本哉。
伏愿陛下仰禹之圣敬。畏秦隋之败奢。
念汉文之节俭。凡在百工之用。
关于将作内作技同者。必使统于工部
以观制作之度。使费劳之怨。
不起于下人。则尧圣禹明。
周规汉俭。惟陛下择耳。
何止士农之固业哉。今吏部之补吏。
调官千馀。其试以偶文俪语之书。
程以二百字为准。考其能否。
以定取舍。直使其人真能。
然尚何以补。况十九皆伪人乎。
以此而求其贤。不可得也。
昆吾之利。莫邪之才。
虽巧用不能雕咫尺之木。鸷鸟之罗。
虽善掩者不能拘蚊蚋。如使恢宏博大之士。
裁心镂舌。以为此辞。
而其道安可见乎。陛下何不命偫官立于朝者。
岁各贡所知。各以其所长试之。
各以其器任之。不胜其任者罪罔上。
阙其贡者罪蔽贤。而洽闻者爵逾次。
礼部吏部以时举籍。刑部督其不察。
如此。则人人争好贤。
人人务克己。何患乎真伪不可辨哉。
今朝廷之阙众多。其最急者刑部
刑部之纲不举。其由赏罚之不信。
敕命迭降。而其旨相违。
故有行之于今日。而废之于明日。
罪之于此。而赦之于彼。
是谓慢易诈欺之薮耳。欲无枉挠。
不可得也。诚愿斥其烦苛。
去其相逾。则人人易守难犯。
然后命儒贤充掌之。不明于此者。
不得为刑部之官。无令猾贼之徒。
轻身重货。窃法以自弄。
如此则清矣。赏信刑果。
则远罪修已之风序。今非止于阙。
盖将病且痼矣。夫病者。
其在皮肤则易也。六腑已缪。
气非所经。而其体痼。
不亦危乎。臣请以医方之言。
谕国之病。伏惟陛下察焉。
臣闻良医之理痼也。陈以奇方。
进以猛饵。外以针火导其血络。
药病相攻。战于其中。
及痼解病瘳。六腑亦惫。
于是竭良药以材。调德膳以味。
从而补之。然后六腑平。
百体正。内强而外和矣。
夫近代之愚医则不然。必使病胜而形羸。
不危其身者稀矣。三公六曹
国之六腑也。果刑信赏
国之筋络也。九州百郡。
国之四体也。四夷八蛮。
国之外肤也。骄荒淫佚。
国之痼病也。嘉谟良算。
国之奇方也。强将劲兵。
国之针火也。礼乐法度。
国之德膳良药也。夫百骸居于外。
六腑列于内。相假而成生。
相致而动息。本为一身也。
及一腑失理。容而不攻。
其久日大。攻而不除。
其久为痼。除而不补。
其久复发。为瘵难矣。
臣以为天宝贻痼。始于一支。
久而容之。浸及百体。
几危其形。元宗肃宗
除而不终。痼及兴元
德宗之时。又无良臣可进内强之术。
而攻不就。先皇攻于除而不攻于补。
今乃复发于幽冀。居国之左右。
又有西戎之厉。居于右掌之肤。
涉腕逾肘。今已及肩。
何以知其自掌而及肩也。以安西至于泾陇一万三千里。
其间严关重阻。皆为戎有。
由此知其及肩也。则王畿界戎无五百里。
此肩之去喉能远乎。奈何容而不除也。
此皆发于中朝之阙。而流其病也。
若四方之弊。莫若山东陇右之急。
莫若武备之不至。又请详举之。
夫圣人之母万物。必体天地之功。
故以阳为文教。极其光明也。
以阴为武备。尽其肃厉也。
夫阳盈则韬。而阴藩之。
阴盈则复。而阳济之。
故能相理而不乱。五月阳盈。
使一阴居其间。明正阴之有位。
而盗阴不生。故圣人因之修武备。
至于十一月阴盈。包将来之阳。
可大可久也。故外作霜雪以厉之。
恐𠌤阳之道也。内密燠而养之。
使其为文为光也。故圣人因之求贤以为辅。
雹冻霜雪。禁其烦芜阴用也。
故圣人因之以正刑。雷风为前驱。
荡其所不通。温光从而舒之。
阳德也。故圣人因之以文宥。
是以圣人之德。文虽先而武备不去。
前年淮夷擒。齐鲁灭。
常山死。幽燕归。
臣未见制驭有方法也。而议者且以为兵可戢也。
遂用羸将守常山。滞儒临蓟北。
不旋踵而贼气复作矣。伏愿陛下慎勤诫盈。
无伤阴之大候。且行化在便人。
举兵在立势。夫百斛之车。
百蹄之牛。不能摇其毂。
如措之峻坂之上。授之力者不尽数牛。
及轰然而迁。则牛足之运不及轮奔矣。
此立势之枢也。今幽蓟之兵。
其犹病者之再病也。乘虚而强履。
独有立势而诛之。立势之急。
在于聚威于深棣。实力于沧定。
然后以赵魏临常山。环兵而攻之。
冀马之踪。不望合于燕蹄矣。
太原之师入蓟邱。则易水之东。
左臂不能傍运矣。此拘燕囚蓟之方也。
如其擒纵之法。出于一时者。
则在名将而用耳。如其威不聚于急。
力不实于危。虽有名将。
不能为也。陛下见西制戎。
北制虏。壁垒之势。
盘连交错。兵甲之多。
赏劳之厚。以为戎虏之畏此而不敢犯塞。
今以刑赏之不信也。而戎臣以自入。
士卒虚名占籍者十五。不啻日夜飞金璧走银缯市言。
惟恐田园陂池之不广也。簪珥羽钿之不侈也。
洞房绮闼之不邃也。不如此不足以积怨劳卒。
及寇来。则必固壁闭兵。
无敢出击者。如一日戎戈东刃。
陛下将安倚乎。今北虏猾夏。
犹已事嫁矣。而西戎之虚盟。
安足信之。不可无虞也。
夫人性有勇怯。地形有险易。
勇怯可以习制。制之以刑则亡怯。
乐之以利则亡怯。借之以势则亡怯。
假如涉险。利强弩以持重者据之。
平陆。利骑戈以捷手健蹄者兼之。
此得势而亡怯也。今士卒之获戎者。
得其马牛羊杂畜及衣装宝赂皆与之。无令有所奋夺。
此顾利而亡怯也。兵失律者皆诛。
此畏刑而亡怯也。如此而用勇倍百矣。
臣尝仕于边。又尝与戎降人言。
瀚海已东。神鸟燉煌张掖酒泉
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邽清水。
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
生为戎奴婢。田牧种作。
或聚居城落之间。或散处野泽之中。
及霜露既降。以为岁时。
必东望啼嘘。其感故国之思如此。
陛下能不念之。臣意西戎今冬当逾河拒北虏。
明年必大入灵武寇西城。先击监宥。
诚能因此时诏宁陇邠泾及南梁。皆会兵计事。
独得以老弱留谨城。其他少壮及骑士。
皆持装佩盐糗。令邠宁泾原军皆出平凉道弹筝。
邠宁军北固崆峒守萧关泾原军西遮木硖关。
凤翔军逾陇出上邽。因临洮凤林南关
南梁军道凤逾黄花。因狄道陇西
得其利则击。因其牛羊足以供具。
各以轻骑入河兰。抚喻其遗人。
飞声流势。延而益西。
则故道尽可得也。如此。
王畿之内。安有警烽之哉。
臣故曰四方之弊。莫若山东陇右。
今策臣之目曰直言极谏。则言无所不直。
直不惧于罪也。若谏无不极者。
今百不尽臣之一二焉。何者。
答问之所及。或未利于国。
臣虽欲漏之而不解。则惧执事之臣不寤也。
睿问之所不及者。当臣之言。
实有利于国。臣虽欲奏之。
臣惧罪言于非宜也。而况短晷之晨。
奔光驰曜之下。笔之条奏。
拘以文陈乎。臣所以愤懑之诚。
百不及于一二也。岂无异日而顾问哉。
伏惟陛下察焉。谨对。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
朕闻古先哲王之治也。
元默无为。
端拱司契。
氓心以居简。
凝日用于不宰。
厚下以立本。
推诚而建中
繇是天人通。
阴阳和。
俗跻仁寿。
物无疵疠。
噫。
盛德之所臻。
夐乎不可及已。
三代令王。
质文迭救。
百为滋炽。
风流寖微。
自汉以降。
足徵盖寡。
朕顾唯昧道。
丕构。
奉若谟训。
不敢怠荒。
任贤惕厉。
宵衣旰食
距追三五之遐轨。
庶绍祖宗之洪绪。
而心有未达。
行有未孚。
由中及外。
阙政斯广。
是以人不率化。
气或堙阨。
灾旱竟岁。
播植愆时。
国廪罕蓄。
乏九年之储。
吏道多端。
微三载之绩。
京师诸夏之本也。
将以观治
而豪猾踰检。
太学明教之源也。
期于变风。
而生徒惰业。
列郡在乎颁条。
而于禁或未绝。
百工在乎按度。
而淫巧或未息。
俗隳风靡。
积讹成蠹。
其择官济治也。
听人以言。
则枝叶难辨。
御下以法。
则耻格不形。
其阜财发号也。
生之寡而食之众。
烦于令而鲜于治。
思所以究此缪盭。
致之治平
兹心浩然。
若涉渊水。
故前诏有司。
博延偫彦。
伫启宿懵。
冀臻时雍。
子大夫皆识达古今。
志在康济。
造庭待问。
副朕虚怀。
必当箴治之阙。
辨政之疵。
明纲条之致紊。
稽庶富之所急。
何施革于前弊。
何泽惠于下土。
何修而古理可近。
何修而和气克充。
推之本源。
著于条对。
至若夷吾轻重之权。
孰辅于治。
严尤底定之策。
孰叶于时。
元恺之考课何先。
叔子之克平何务。
惟此龟鉴。
择乎中庸。
斯在洽闻。
朕将亲览。
对。
臣闻古者君天下之心也。
上降下应。
还若影响。
夫以身而养人者。
下以父尊之。
虽衰而无怨。
此神农之俗也。
以道而覆人者。
下则欣戴之。
虽衰莫得离其下。
黄帝帝尧之俗也。
以义教人者。
下以神敬之。
虽衰而无慢。
此舜禹之俗也。
以刑戮而驱人者。
下以刑戮而畏之。
不俟衰而刑戮复矣。
之俗也。
今陛下廓神睿之宇。
临天下将三岁矣。
索举贤良待问之士。
聚而俯告。
悉徵所达。
以辅于明。
臣幸得见墀级之严。
陈百王由户之道。
臣之所奏。
善户有三。
神农唐虞之化是。
败户有一。
桀之乱是。
彼三善之户。
其门甚辟。
皆可循辙而进。
惟在陛下命车而已矣。
制策曰。
厥闻古先哲王之理也。
元默无为。
端拱司契。
氓心以居简。
凝日用于不宰。
厚下以立本。
推诚而建中
繇是天人通。
阴阳和。
俗跻仁寿。
物无疵疠。
噫。
盛德之所臻。
夐乎其莫可及已。
三代令王。
质文迭救。
百为滋炽。
风流寖微。
自汉而降。
足徵者盖寡。
问以古先元默无为之化。
及三代质文迭救之法。
易难相殊者。
臣请指数而奏之。
夫数之始生。
起于其一。
而历乎多。
数在盈十之间。
虽童子且能屈指而数也。
及延乎亿兆。
塞乎天地。
虽明大人。
犹难举籍而造其极。
夫饕者始生魄于婴。
而蠢于蒙。
蒙婴之时。
不俟更乳而饫矣。
及形具气周。
设肥牛之肩。
加百品之佐。
不足以塞其餍也。
是则太古之人。
众庶之俗。
数之奇寡。
饕之蒙婴乎。
无越无踰。
蠕然濡之。
无营无虑。
块守俟煦。
为之君者易其化。
五帝主之。
何以异之材。
举一毫而趋也。
三代以降。
众庶之情。
谲变之俗。
数之亿兆。
饕之周壮也。
君之者广法制以御之。
饰礼义以导之。
明赏罚以齐之。
然犹不能使不表夸无益也。
臣闻圣人高明而道中庸者。
法常制定。
使人无加踰于节度
犹恐其久而为弊。
即以日新之言以劝诲。
使不违也。
如其临理有常制。
豪猾何致踰检乎。
讲习师受有常学。
儒者何致废堕乎。
黜陟幽明有常令。
列郡何敢干禁乎。
车服室屋有常度。
工者何致淫巧乎。
易问先迷失道之也。
然照育之神不测者。
以其既弊于夕。
而能更兴于晨。
使其光日日新也。
伏惟陛下观日新之道以张化源。
复何俗恬风靡积讹成蠹之患乎。
制策曰。
其择官济理也。
听人以言。
则枝叶难辨。
御下以法。
则耻格不形。
其阜财发号也。
生之寡而食之众。
□煎无已。
臣恐铄于所制也。
伏愿陛下修日新之德。
察善政之臣。
行剋己之令。
以拯其弊。
然后可以垂衣而化也。
制策曰。
故诏有司。
博延偫彦。
伫启□也。
陛下如能用其道。
可以泽惠下土也。
如使古理可近者。
其在明礼乐仁让也。
若使和气克充者。
其本在和人心之抑愠。
在理之雅正也。
其理怫者众气滞。
其理明者众气洽。
夫众庶之情和平。
愠抑之气。
吁而散之太空。
还会于风云
合于水土。
包声于陶埴之器。
每岁附阴而伏。
乘阳而升。
众庶之气。
杂于阴阳。
陶于变化者。
曲蘖乎。
愠气居于中则戾。
戾则悲。
悲则水潦败。
抑气居于中则悖。
悖则亢。
亢则螟蛾生。
平气居于中则序。
序则得常。
得常则风雨节寒暑时。
和气居于中则泰。
泰则有馀。
有馀则交让于变化。
涵而为休宝
流而为精神。
洋衍乎祥光。
沛濊乎佳泽。
臣故曰充和气者。
在调人心也。
制策曰。
若至夷吾轻重之权。
孰辅于理。
严尤底定之策。
孰叶于时。
元凯之考课何先。
叔子之剋乎何务。
维此龟镜
择乎中庸。
期在洽闻。
朕将亲览者。
夫廪畜之所贤者。
在乎贱入而贵出。
使人无所困饥于凶灾。
伤劳于丰贱也。
夷吾之权。
微不可也。
从古以来。
西事戎者。
或辱于盟而困于嫁。
非有他
扰其锋而侮其丑也。
及为所窘搏。
则啁物以其兵矣。
戎夷之生。
无以异也。
故圣王备而不擒也。
严尤之言。
亦可徵也。
长庆宝历已来。
金紫银朱之佩。
盈于朝。
溢于郡国有纪。
何者。
今日布令。
明日而隳。
使人无所守。
是以纪纲不振也。
且教令所以设备为防也。
纲纪所以制物枢用也。
是皆虞患难拯困也。
人有赤子沈于水火者。
为之父母。
必将奔往而拯之。
使免于苦。
及无为救者。
则必坐悲而泣望也。
为救之具。
必在长绠之钩。
修竿之抉乎。
有备而防者。
父母之人也。
无具徒手者。
虽悲不信也。
今陛下之赤子。
亦以困于是矣。
陛下亦将拯而免其苦乎。
今法制委弛。
维纲不枢。
则是修竿长绠之钩抉不为也。
陛下居于九重。
临于兆庶。
得无有坐悲泣望之恨乎。
臣窃为陛下惧不仁之于后代也。
伏愿陛下择忠言以广其明。
察智谟以周于用。
一刑赏以信于令。
薄赋敛以息其劳。
慎禁夺以省其犯。
审狱讼以爱其生。
如此。
水火之陷。
不牵于瞽瞆之俗矣。
多济之防。
充列于无患之朝矣。
若是又以为不理不康。
不惠不仁。
非臣所知也。
谨附圣条。
陈写大略。
冒黩之罪。
臣何敢逃。
谨对。
上冢官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某伏念杰木之生。大长越伦。
足谷肩山。而大谷不足以室其根。
长霓不足以帷其华。天之所惜。
其体若此。岂不使皆获其所安。
而辏乎用。及其不偶也。
徒见摧风枯霜。蒙烟老云而已。
夫寻常之材也。干不丈。
枝不尺。而叶纵。
其根不能躏土之肤。生不十年。
各获斤斧之制以就用。何者。
受乎庶气。故易长于极。
成为众用。故易售于工。
其在林居。相扶策木意自得。
仰视杰木。不见其末。
相与笑其牙蘖而无用。及一旦遭遇。
得升贤工之所思。采而饰之。
跨二础而百栋赖负。若是修材巨干。
非易自致也。贤工良匠。
非易能容也。今阁下抱多能之强德。
动与智谐。可谓遭时也。
负难戴重。横于所安。
可谓得任也。如能察出类之材。
异日处之。然后次众材备于百常。
如此。则贤工之名。
可以自有。古者贤士之居位也。
沐垢不终汤。充饥不竟饭。
中辍而起。畏日不足。
是皆探善于众能。思致其爵养良士之道也。
今则不然。为公卿大臣者。
必严居深视。以自养重。
其所进者。惟柔气缓言。
瞽视而巧谀。然后谓之厚德。
故以多识为诬。博知为狂。
迁善为流。立节为诈。
是皆斥而莫得称也。及一旦操尺墨
枢物机。茫乎不知其所从。
使左右庸胥。因得侮而役之。
彼非不欲自胜也。盖事业之所报固然。
西戎邀嫁。移兵寇边。
仍岁不已。山东盗卒。
杀辱守吏。未闻其归。
诚可嗟也。即如主上求其往而为理者。
阁下度之公卿大臣。而谁择乎。
某诚不肖。七岁再官。
不逾九品之列。陶心研虑。
谟古臣智。辅之所以为化。
至于乐慕贤哲。亡其私而不回。
此则得之于性矣。酌岩贤旅圣之所以立言。
至于书得失。备理乱。
叙往纪来。此则得之于文矣。
学名将霸帅之所以整暴乱。至于奋旅陈师
圜会百变之状。离如惊鸟。
合如凝云。此则得之于师矣。
是三者。皆业于根。
然后绪其末。非无所望也。
亦思愿为一从材。戴横杰之梁。
立巨础之上。顾世持斧之士。
安足以摹哉。某闻戎镜包阳。
当日而瞩之。则能延燧兴火。
处阴而视之。何异一规之幽铜耶。
而谁寤者。而谁寤者。
夫气应则生。某亦蒙瞩于光下。
以发所抱。书词多鄙。
又不尽志。忤触清严。
罪无所逭。谨再拜。
李谏议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月日。
将仕郎秘书省正字沈亚之再拜贡书谏议阁下。
某常有混类之悲。
不能自致。
其拙也甚矣。
故祥禽之类凡羽
凡羽混之。
神芝之类腐
而腐混之。
之类棼刍。
而棼刍混之。
非独混之而已。
亦且蒙其芳而夺其美。
何则。
善寡而凡多故也。
况世俗之目。
几能于此而别白之者。
寒暑易转。
是皆非金石。
安能自永于时哉。
一失其顾。
以为类混。
则终从风雨而老矣。
可不痛之。
辄假所喻。
愿赐终说。
幸甚。
楚王之鼎食。
十有馀年。
而王体不肥。
左右皆惧。
王曰。
膳者不能味吾之鼎也。
国人亦曰。
膳者不能味王之鼎也。
更逐膳者凡十辈。
益不味。
王耻。
乃令国中曰。
有能使吾鼎之味调和。
以安吾体者。
寡人爵之三公
楚里之处士贤。
闻之。
应令而起。
耆老属袂而送之曰。
往矣即鼎也。
然王者即味于君。
君何以塞之。
对曰。
王必以鼎授我。
我力甚优。
夫治鼎之职。
约水燥薪爨火。
观文武之用而已。
其辏味则有盐醢之品在。
吾总众力而调于心。
此其功也。
王之体不肥何待。
楚老曰。
斯固也。
夫真伪杂鬻。
循户而唱。
祈其售者。
伪十九焉。
之质类。
而馨辛不为也。
醯之质类。
而苦酸不为也。
盐醢之质类。
鹾咸不为也。
皆具而不为。
兹一旦集而会之鼎。
空虚矣。
君焉能总是之力以成于王也。
前膳之所以得逐者。
由庶品之任非其任欤。
然则君之明足以察伪惑。
君之智足以区物才。
诚能储其真。
蓄其当。
以给其用。
则后之辛馨之才。
醯醢之具。
越海逾陆。
而趋君之指矣。
斯百代之准也。
岂但肥楚王之体然。
今阁下既以游泳道德。
蓄储助味之具。
有素也。
然纷纷之真伪。
而清悟能无劳乎。
小子诚不足奉应对。
不得谒见久矣。
愿因左右者召。
稍延于前。
获进所语。
幸甚。
伏惟降察不皋。
谨再拜。
与孺颜上人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上人足下。辱书指问。
将望于仆。人谓有解达可以为梯进之级。
必虑过意。幸听毕说。
昔之有善锻者。火五金而别器。
一日化百状而智用不极。然常薄产自窘。
弟子相率而笑之曰。夫子之于业工矣。
然而市售之富。不能当陶之饶。
何也。对曰。
夫陶者。浅劳而薄利。
与俗相用。彼朝市而夕坏。
失其用。复从而市之。
无虚日。故能饶。
且吾之业。搜矩而轴模。
及其成功。与世终始。
彼匹居之人。又安能罄其室而市吾之工哉。
故当饥。亚之误学为黄金锻。
且已困矣。上人无乃袭饥于此哉。
非敢自重。诚以陷其所从耳。
幸熟虑焉。亚之顿首。
与薛浙东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再拜后还坐宾舍中。有小吏持吏书来。
其语曰。帛十疋。
吏置帛书于亚之前。曰阁下所以贶客也。
其敬之诚则厚矣。然有所未满者。
敢为阁下道之。夫虬能兴水济物。
故佐天如臣。草木仰其泽。
方秀而望其成。有乏一日之雨而不及其实者。
则仰告斯臣以求之。得一日足矣。
若才润于枯槁则已。且犹将困之。
亚之往复道路三千馀里。禺禺之诚。
于苗之旱甚矣。而千钟之禄。
于水之用又大焉。亦何惜一日之泽。
而不给其涸哉。亚之狂愚。
当其困涸。不知所为。
乃复枯苗仰泽之说。再敢烦告。
且阁下宁能不怜之。亚之再拜。
寿州李大夫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昔者燕昭千金市骏骨。
而百代称之。
非直朽骨之可贵也。
意必在将来之良而已矣。
亚之仰阁下之风而进于前。
恭闻阁下又不以朽钝而顾之。
宁鄙人之宜顾也。
其名得无将来乎。
是鄙人之价冒千金也。
幸甚幸甚。
今有傍偟之诚。
敢露肝胆。
伏惟听察之。
亚之前应贡在京师
而长幼骨肉。
萍居于吴。
无咫尺地之居。
以自托其食给。
旦营其昼。
昼营其暮。
如是凡三黜礼部。
得黜辄归。
二月十一月
晨驰暮走。
使仆马不以恙。
即且碌碌。
如有一日霜露得欺。
气体失理。
则一室向门之心无望矣。
今忘辛勤之劳。
扶挈长幼。
丐食而西。
虽已及哺口。
然犹困其所储。
不能自给。
但涕泣语空。
无有所仰。
又度天下王公。
希可以此言告者。
乃阁下耳。
伏惟分一日之泽以濡之。
无使亚之复为朽骨所笑。
谨再拜。
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九月十日都团练副使沈亚之谨再拜。
状所愿陈于閤下。某伏念从古以来。
怀其所为。抱其所用者。
非知己之进。无能自扬也。
咎繇之蒙举。颜回七十子之蒙。
范叔之蒙。鲍叔之推。
至于今。知己之功。
相嗣而不绝。非有文字之记。
其功虽如前数士。而后代无闻也。
可不惜诸。往者某始得以文谒閤下于吴之嘉兴
明日。权幼公谓某。
阁下言吾见古史者亚之也。其后涉于仕路。
困则遭恩。其知如此。
且以阁下居为世之端表。故众影依之。
言为世之典谟。故众听倾之。
其重如此。使一游其门。
则天付以幸也。而况知而推之哉。
提而用之哉。然亦惧不申于文字。
而后代莫睹。是以前者敢以先人所业之书。
上干清鉴。求其笔为之光。
以扬于幽故。而为后代宠。
奉献之日。惕恍咽然。
不能周露。诚以黩矣。
伏愿怜其继志之心。使辉华裔。
著于百代。虽大宠何以加于此焉。
伏惟俯赐终笔。书辞再陈。
无任惕汗。谨再拜。
使主第二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二月二十八日都团练副使沈亚之拜书。
复献大使中丞閤下。亚之昨与二三子同途。
晨问起居。指教所谓薄疾未除。
将欲有请。草奏具示。
始则卒然愕。窒不知词对。
及退舍。伏念閤下之所苦者。
惟中年之士。八九而有之。
未尝闻以此而有去告。閤下惟不为出入游宴耳。
其馀决教益理。膳息无减。
况方在强茂之时。徒以小恙。
暂留虏中。乃欲为告以自遂。
岂当宜也。且今时仕俗。
守荣路者。虽已老朽支扶昏恍矣。
然则固其所居。惟恐有损。
如此者亦十八九。而閤下瞭然自悟。
所向若此。得无独清之累。
积疾于彼人之胸中哉。閤下骨肉交姻。
如有远万里者。即闻是请。
宁知其退让也。必且疑惊隐虑。
莫能自浣。设使忧能侵人。
閤下何以解也。亚之见识孱浅。
无足以奉请事。今极虑深陈于前。
诚愿得于中庸。使人无加口语也。
非敢凭缘取领厚禄。而终斯说。
伏惟稍缓高明之锐以周虑之。冒陈端白。
何任恐惧。伏惟怜之。
使主第三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二月二十一日
都团练副使沈亚之拜书。
遣献中丞閤下。
昨日候吏自外来。
急告以赦至。
亚之诫前后左右。
不得常步。
及下马就次。
揖谒先圣。
张侍御不领祇言。
哮呼诟訾。
捽拽导将。
移骂侵怒。
俚言攻淩。
不容须臾之间以党證。
攘掉呀腾。
如欲见食。
自偫官众将至于聚立者。
咸闻见其粗声奋态。
圜来惊视诚以亚之樗铅之材。
处不当任可逃。
遭此众辱宜矣。
然诚恐积暴不除。
异日酒场恃醉。
率肆所为。
又为侵作诬言。
飞入清听。
以是寒心自悲。
不能无患。
亚之幸蒙过意。
提在宾阶。
虽无分铢之能。
以事万一。
然誓将鞭励孱谨。
以效终身。
伏愿哀其端拙。
察以无辜。
稍借光明。
使各得分限。
免见侵迫。
过此之虞。
馀何敢请。
伏惟加察。
幸甚幸甚。
谨再拜。
李给事荐士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月日。
新及第进士沈亚之再拜稽首给事閤下。
亚之幼学。
见其往记。
曾参闵子骞之孝。
至于跬步不忘。
騃幼
亦能蹴然内慕。
自是常思其人。
有能跂于曾参闵子骞之行者。
即往传其名于亲戚朋友卿大夫间。
使其声不灭。
昔者五年。
亚之进士入贡至京师
与其等清河张宗颜比居。
尝与往来言。
始爱其人无游词。
至春。
宗颜去还家。
久闻其亲丧。
又明年。
亚之东归至洛。
人称宗颜之孝曰
宗颜贫无以事丧。
乃与其兄东下至汴。
出操契书。
奴装自卖。
闻者皆恸感流涕。
然盈月不得售。
汴帅闻之。
持百缣使吊劳归之。
尽发其先故羁柩。
归葬于所。
是岁亚之彭城
日话其事。
彭城人曰。
此吾里之孝子也。
八九岁时丧私亲。
贫不能奉饭含。
乃系木为车。
与其兄自挽而送。
吾里谣之曰拖车郎。
是今曾闵之行难。
而闾里尽熟。
亚之窃痛贤公卿未得称其如此。
伏思閤下于异行尤能锐乐。
亚之敢以宗颜之事为请。
伏惟访察之。
幸不默默已也。
潞州留后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中丞閤下。法者。
古王一其度于天下。盖欲必信于人耳。
执事之臣。得专喜怒以自弄。
今或奉之未如其意。何哉。
乃十四日。亚之晨出南府门。
见一人衣缟不带。乘捷马北驰。
健仆呵道。众仆皆左右马。
分走甚严。亚之意谓执事有服者。
即止马匿道下。既去。
私曰。执事宁不带耶。
不则又何呵也。问其仆。
曰是方士李元戢者。系盗他郡焉。
亚之曰。既系。
何谓纵而遨乎。仆曰。
彼言黄金童齿。今一郡大惑。
下自豪吏。尽欲德之。
故驰过其家。旦暮不暇。
亚之因仰而呼。俯而揖曰。
化黄金反童齿焉。凡执左道乱正者。
在杀不以赦。今其人且系。
尚能惑。设冠带自仪。
而孰不陷。前日信州刺史以夕祀不当理。
官臣谮之。得罪几夷。
诚可寒心。今閤下独不省悟。
亚之虽不肖。亦知为閤下畏。
伏惟亟诫狱吏。使固手足之系与常死罪者等。
无令出入自便。不然。
法为吏侮。而閤下安所任主哉。
幸留意焉。亚之再拜。
同州试官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今年秋。亚之求贡于郡。
以文求知已于郡之执事。凡三易郡。
失其知。辄去。
其友相率而笑之。亚之为之语曰。
里人有良金鬻于市。而里之豪亦鬻焉。
俱将售于衡者。豪人金虽精。
里人出其左。衡人畏豪。
夺其价而先豪。里人怀而去。
明日之他市而衡之。直复不同。
又怀去。又明日之他又然。
归而聚党与谋曰。闻某市有衡人不欺。
一市之人谓之直。遂往与偫金角。
俱历火升衡。市人曰。
虽然。愿先豪。
衡人曰。是精粗在目。
轻重在衡。衡目可欺乎。
市人惭而退。其直果然。
今亚之负词之来。于执事其望亦同于直者也。
伏惟熟察无忽。亚之再拜。
京兆试官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孔子徒三千
而言升堂者十辈。
然皆不能周其德。
故各以其所长出人者称之。
名曰四科。
百世之下。
皆言孔子圣。
是知无全能者也。
今亚之虽不肖。
其著之文。
亦思有继于言。
而得名光裔。
裔不灭于后。
由是旨春秋而法太史
虽未得陈其笔。
于君臣废兴之际。
如有义烈端节之事。
辄书之。
善恶无所回。
虽日受摧辱。
然其志不死。
亦将俟能为孔子之心者拔之。
是以昼夜增矣。
时亦有人勉亚之于进士科
言得禄位。
大可以养上饱下。
去年始来京师
与偫士皆求进。
而赋以八咏。
雕琢绮言与声病。
亚之习未熟。
而又以文不合于礼部。
先黜去。
今年复来。
执事主选京兆
长安中贤士皆贺亚之曰。
执事斯谓明矣。
其取舍必以目辨而察。
亚之曰。
微亚之以八韵为畏。
对曰。
不然。
夫良工为厦而选材者。
不以桷废栋。
不责能此而否彼。
又曰。
无求备于一人。
此圣人采取之至言也。
亚之文已贡矣。
执事其服孔子之心有素。
如其取舍之际。
亦能留意乎。
亚之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