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听政表 唐 · 陈谏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臣某言。伏以大行皇帝导扬天命。付陛下以宗社。托陛下以殷忧。俾抑情以顺人。节哀以听政。伏惟皇帝陛下哀思至孝。与天罔极。不忍遵奉。丧过乎哀。偫臣上陈。未蒙降允。荒迫之至。不知所措。伏以上天降祸。率土号慕。哭泣之哀。丧纪之节。凡在臣子。所宜同哀。岂合此时。再三陈请。但四郊尚有师旅。万国未登和平。众事从宜。兆人思理。当通变之日。非慕已(疑)之时。陛下临之浃辰。则雍熙可睹。废之一日。则忧虑或生。所以遗旨殷勤。俾三日而听政。非欲抑陛下至哀之情。盖为社稷万人之计。不得不尔也。臣闻周称成康。汉称文景。咸为至理之主。百王则而象之。然成王有顾命。康王翌日而践祚。文帝著遗令。景帝释服而视朝。夫岂无私怀。为至公抑也。伏惟陛下省当时安危之理。顺普天延企之望。睿谋光于八叶。成天子不匮之孝。答先圣乃眷之情。凡在生灵。孰不悲戴。臣等时逢继圣。位忝通班。犬马之心。不胜哀恳。
第二表 唐 · 陈谏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臣某言。臣闻先王立礼。所以安邦国定社稷也。帝王丧制之义。古今损益不同。盖时有安危。礼有沿革。当万邦无事。可以谅闇。属百度思理。固当节哀。时殊事异。不得不然。至于罔极之情。孝思之感。皆由率天性。隐痛深焉。或不在丧服之轻重。临朝之迟速也。臣谨案孝经云。事天明。事地察。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又礼中庸曰。武王周公。其达孝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臣等伏考前典。保宁家邦。严荐胙于九庙。流庆祚于万叶。此所谓继先皇之志也。哀痛既往。经营将来。致干戈于不用。登兆庶于寿域。此所谓述先皇之事也。陛下倘忘此二者。未忍哀情。固违百辟之诚请。不咨前王之故实。其若天地宗庙何。其若万方四海何。臣等位忝班行。同国所戚。不任哀迫之至。
第三表 唐 · 陈谏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臣某等言。昔袁盎以汉文孝过于曾参。臣今伏以圣情之恸。过于汉文远矣。凡在偫下。孰不归仁。臣等荒迫之中。窃有所感。伏以大行皇帝深惟天下之重。凭几顾命。俾陛下三日而听政。今熙熙万国。企闻王言。已七日矣。而御哀永慕。未忍抑从。尚可谓奉先皇之旨。行天子之孝乎。大行皇帝封植万邦。传之陛下。属艰难之运。当金革之辰。庶务权宜。悬于晷刻。如或一夫不获。一事不理。虽陛下心同大舜。迹齐武丁。岂可谓负荷祖业。永利兆庶之望也。臣等荒愚。未见其可。所以前后三表。血诚上请。祗冒宸扆。战越伏深。无任忧戚之至。
心印铭序 唐 · 陈谏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安定梁肃字敬之。学止观法门于沙门元浩。其未知也患不能知之。既知之患不能至之。于是作心印铭。盖几杖盘盂座右之类。取其自省也。其文自浩浩偫生至有无云云。言未知也。自本则不然至终篇。言其既知也。以既知之心。印其未知。号曰心印铭。大抵与经论合而归于无相。庶乎哉。谏获与敬之游。又尝闻浩公之言。故序其所由然。著于铭之首云。
登石伞峰诗序 唐 · 陈谏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阳齐公。昔游越乡。阅玩山水者。垂三十载。初栖于剡岭。后迁于玉笥。自解薜此山。未二纪而登台铉。乃施旧居之西偏。为昌元精舍。其东偏石伞岩。付令弟秀才推。俄而中书即世。推高尚之致。文行之美。与伯氏相侔。至元和九年秋九月七日。浙东廉使越州牧兼御史中丞杨公洎中护军王公。率僚佐宾旅。同游赋诗。纪登览之趣。小子承命。序其梗槩以冠篇。窃谓斯地也。斯文也。必传于后世。与兰亭东山。俱为越邦之不朽者矣。
刘晏论 唐 · 陈谏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开元天宝间。天下户千万。至德后残于大兵。饥疫相仍。十耗其九。至晏充使。户不二百万。晏通计天下经费。谨察州县灾害。蠲除振救。不使流离死亡。初州县取富人督漕挽。谓之船头。主邮递。谓之捉驿。税外横取。谓之白著。人不堪命。皆去为盗贼。上元宝应间。如袁晁陈庄方清许钦等乱江淮。十馀年乃定。晏始以官船漕而定吏主驿事。罢无名之敛。正盐官法。以裨用度。起广德二年。尽建中元年。黜陟使实天下户收三百馀万。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大率岁增十之一。而晏犹能时其缓急而先后之。每州县荒歉有端。则计官所赢。先令曰。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晏不直振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故赈给少不足以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役矣。又赈给近侥倖。吏下为奸。彊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它产尚在。贱以出之。易其杂货。因人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不能诣市。转相沾逮。自免阻饥。不待令驱。以为二胜。晏又以常平法。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率诸州米常储三百万斛。岂所谓有功于国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