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取注记奏 唐 · 魏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六
臣以自古置此。以为圣王鉴戒。陛下但为善事。勿冀臣不书。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宗文皇帝。乞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
请令判官推劾诉事奏 唐 · 魏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六
诸道州府百姓诣台诉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烦劳州县。先请差度支户部盐铁院官带宪衔者推劾。又各得三司使申称。院官人数不多。例专掌院务。课绩不办。今诸道观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请于其中带宪衔者。委令推劾。如累推有劳。能雪冤滞。御史台阙官。便令奏用。
谏纳李孝本女疏 唐 · 魏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六
臣闻治国家者。先资于德义。德义不修。则国家必坏。故王者以德服人。以义使人。服使之术。要在修身。修身之道。在于孜孜。夫一失百亏之诫。存乎久要之源。故前王遗言曰。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斯则惧于渐也。臣又闻君如日焉。显晦之微。人皆瞻仰。照临之大。何以掩藏。是以前哲设敢谏之鼓。立诽谤之木。贵日新其德。日闻其过也。陛下自即位以来。诞敷文德。不悦声色。出后宫之怨妇。匹在外之鳏夫。洎今十年。绝其采纳。大雅既作。淫风不行。则上超三皇。次出五帝。凡百相贺。前王比隆。斯实天下之幸甚也。臣窃观近自一两月巳来。天眷稍回。留神妓乐。至于教坊百人二百人选试未巳。庄宅司收市亹亹有闻。昨又宣取李孝本次女一人。遽将入内。宗姓不异。宠幸何名。如此之事。皆不益慎修。有亏一篑。臣窃惟陛下九重之内。不得闻之。凡此之流。大生物论。实将乖道理之本。徒起尘秽之言。夫欲人不知。不若不为。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者也。伏惟陛下照鉴不惑。稍抑将来。绝其渐门。使无怨欲。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教坊停息。宗女遣还。则大正人伦之风。深宏王者之体。昔汉光武坐侧设列女屏风。时宋宏正色谏曰。未有好德如好色者。光武因为彻之。谓宏曰。闻义有改。可乎。宏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前史以为美言。今陛下柰何不思宋宏之谏。而若居光武之下乎。臣切不愿也。职当规谏。敢尽血诚。伏地叩头。昧死陈达。
论董昌龄量移硖州刺史疏 唐 · 魏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六
臣闻王者涣汗之恩。凡罪宽宥。唯故杀人者死。乃王者不易之典也。其董昌龄。比者录以微效。任之方隅。不能祗慎宠光。恣其狂暴。无辜专杀。事迹显彰。妻孥衔冤。万里来诉。伏蒙陛下睿圣慈悯。念其狂横。特令鞫劾。寻得罪源。尚以微绩。曲全性命。中外言议。窃为未当。今授之牧守。以理疲人。则杀人者遭拔擢。冤苦者何申诉。此则法理所紊。交谓不可。臣忝备谏列。不敢不言。况陛下慎恤刑狱。朔望循省。虑有冤滥。以及生人。傥事理稍乖。则伤圣化。今兹宠授。物议嚣然。伏乞陛下速回成命。以警列士。则天下幸甚。
论吕令琮毁骂江陵县令疏 唐 · 魏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六
臣见诸司杂报。韦长送状西院。分析监军下凌毁县令事。伏以州县侵屈。只合上闻。中外关连。须存旧制。韦长任膺廉使。体合精详。公事都不奏闻。私情擅为偷越。况事无巨细。不可将迎。县令官业有乖。便宜理罪。监军职司侵越。即合闻天。或以虑烦圣听。何不但申门下。今则首紊常典。理合糺绳。伏望陛下宣示宰臣。速加惩诫。
请将贺兰进兴等重付台司覆勘疏 唐 · 魏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六
臣伏闻传说。官中捕捉造妖徒党。在外人情汹汹。深所不安。恐涉诖误之嫌。或爰爱憎而起。况事出军镇。未经台府。咸怀斯惧。递不保生。滋蔓傥深。为患不小。今切在早去枝叶。不遗蔓延。呜呼。如事系军人。即委军中推勘。如名该百姓。宜从府县鞫寻。冀各尽情。免称冤死。臣伏以当圣代。不宜有陷平人。如罪状昭然。始可从法。其间轻重。须有等差。臣窃知陛下近对法官。必将访狱。臣伏想此际官吏。岂能直言。如能直言。即皆戴冑之守职也。且狱不在有司推劾。法官亦焉得细知。伏以陛下爱育生灵。不欲一物失所。此则事关刑戮。不可轻易处置。臣深虑旦夕诏下。忽有冤人。既当发生之时。切要审令详覆。成陛下好生之德。契前哲恤刑之心。伏请重敕法司。再令疏理。岂惟全其大体。冀不紊于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