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睦州诗派序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罗江东外纪》卷中
唐代言诗在江东者,戴发运叔伦许刺史浑,润人;
丘员外丹、丘庶子为顾著作况陆处士龟蒙姑苏人
孟先生郊严处士恽、释子皎然,吴兴人
骆少府宾王张处士志和僧贯休金华人
贺宾客知章四明人
严长史维秦徵君系吴舍人融、僧澈,越人
张处士祜,金陵人
吴韶州武陵广信人
罗给事隐新城人
项少府斯天台人
薛补阙令之欧阳生詹闽人
其他虽遗逸不可槩举,率郡不过一二人,多者三四人。
惟新定自元和咸通间以诗名凡十人,视他郡为最。
施处士肩吾方先生干李建州频喻校书凫世,并有集。
翁徵君洮有集藏于家。
章协律八元徐处士凝、周生朴、喻生坦之并有诗,见唐《间气》及《文苑》诸书。
皇甫推官以文章受业韩门。
客睦,与学为诗者,推唐人以至魏汉,或解或否,无以答。
友人翁衡取十先生编为集,名曰《睦州诗派》,以示曰:「子,睦人也,请归而求之,毋贻皇甫氏所云舍近而寻远,则诗或在是矣」。
癸巳夏五书双谼精舍。
北山文集跋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北山文集》卷末
金华郑子有家藏其祖北山先生所作《感雪竹赋》。
其匠意造语,与后所为事业以至谪死辄相应,不差毫发。
子有既求名画写雪竹于前,复扣诸公作行草古篆书其后。
最先秋台叶公阊,草法类小王,劲洁可爱,作于咸淳辛未,至今宝之以为妙。
余尝评《北山赋》于穷约时作,疑一时率然以气为文者皆可能,至曰「观负荷兮类积羽之将沈,忽奋起兮信泥涂之可拔」,则不特一时之气淩轹埃壒,而状物之妙,因以发其胸中之所蕴者,殆不减古人。
此其所以卒忤相而客死临封
其屈也,乃所以自拔而伸,而物莫得而沈之也。
秋台晚亦有志于自拔者,卒沈焉,可伤已。
后之欲拔乎流俗者,其毋为积羽之所沈哉。
辛未十九年正月
游仙华岩麓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金华文徵》卷五、光绪《浦江县志稿》卷二
由月泉至仙华岩麓十五里,至岩二十里,盖余向所记若芝掌擎空而立者。
故老相传,以为下有穴与鼎湖通,尝秋夜闻水乐及击石声,月高风远,复不知堕在何处。
将至二三里,有山类药壶,倚岩侧,云岚草木相掩映。
日东影射其上,远望氤氲,若丹光浮动,疑是中别有一天地也。
岩之麓曰郑村者,友人方君韶卿庐焉。
地馨芳草,辛夷山矾,俗呼山矾邓花,邓与郑音相近,故以名村。
环左右无他族,皆依岩作屋互向。
背岩为黄帝少女修真之地,垂四千年。
始,民筑祠其上,以雨旸祷辄应。
有欲移祠于麓以便民祷者,一夕风雨大作,飘盂炉幡幢;
所欲移处,瓦木石随晦冥云雾飞空下,跕跕有声。
今祠有茂陵旌额,信不诬也。
祠之南二百步皆古木杂,栖烟霏霞,鹜风飒立,皆五色纷散,独被发如人立。
又有结子若莲房,累累而下,益苍碧可爱。
行且倦,憩古道观中,梦青衣掖一老人至,与余言海上方及导引事甚悉。
且曰:「穹壤间无愚瞢仙人,凡知古今,不为所缚,翛然尘外者皆得仙。
子欲以人世仙乎?
后二年日浴,见我扶桑东」。
言讫乃寤。
有鸟自西南来,绿衣红距,止上,回翔审顾,若欲有言于臆者。
方君谓余:「子其讯焉以记」。
观之老道士年九十馀,言尝于海上见之,今四百甲子矣,盖么云。
是为记。
自岩麓寻泉至三石洞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名山胜概记》卷二○、《古今游名山记》卷一○、光绪《浦江县志稿》卷二
至岩麓止十日,散发空翠,行且吟,顾谓方君:「得流泉㶁㶁漱石齿,吾二人以耳枕之,以洗吾悲,何如」?
方君指田间流泉故道,皆达麓而来,谓其源自药壶山出,山之愚民辟田其背,尽激之过颡,以故枯为陆者不知其几年,无有能复之者。
乃与余行二百步,至激泉处,由激泉而西百五十步,皆曲沟断石,民桥其上。
有草类菖蒲而小,无脊,一寸皆九节,盖楚南谓之荪。
又沿沟行九十步,乱山如蹲,厓倾石立,洼者凸者,跂者伏者,仆且僵者,散而布者,如羝之乳,如鹿之奔,如鼠之飞,如鸟鹊之俯啄,如兔之自吐其子,如猿猴之垂而饮于水也,如鸡犬之𦧇于鼎而仙也。
其变怪峭特,余无以诘之。
山之僧作亭道上,泉出于药壶者赴焉。
同游括吴子善韶卿之弟君实、子肖育皆掬泉于泓,漱且憩。
有泉鸣林薄间,断续相应,类金奏阕而石声间作。
又有缥缈益近,若浮云飞絮,游空而下,殆不可穷其状。
闻唐有僧名而仙行者,贞观间自南麓来,结庐于此,寂然自言千七十岁有奇,盖出于周末也,庐为寺又五百年,因往观焉。
其碑记僧所说铅汞事,乃效晚唐人诗,独不作秦汉以前语,亦不可晓。
遂由寺之西扪萝而上,得石洞巉□爽嵦,可坐数十人。
视岩前樵牧路如线,往来负且牵,皆交擘不相忤。
又东行,抵相对距岩趾,得二洞,其一温然如可久坐,自外望之,若无有者;
其一空回寥廓,闻人语如投珠于壶,滴泉垂草,杂飞蝠续之,苍碧欲动。
石平润可抵处十数,各倚梯拂藓,题诗其上。
逮暮犹沾沾忘归。
穷泉源,直抵药壶顶。
望两山墙立,石飞耸欲堕,可为亭者一处,涧中立石可为桥接西岩者一处,洞傍可为屋若园各一处。
盖居于此者日游而不知。
余与二方、吴君得之,若行外国遇异人,出奇玩,相饮宴,皆世所未有。
故书以遗后之好游者,俾有考,且属韶卿居焉。
月泉游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名山胜概记》卷二○、《古今游名山记》卷一○、光绪《浦江县志稿》卷二
余少初平叱石事,知婺有金华洞瀑泉之胜,而未知有月泉也。
月泉在浦江县西北二里,故老云其消长视月之亏盈。
由朔至望,投梯其间,泉浸浸浮梯而上,动荡芹藻,若江湖之浮舟,拥泊于岸,视旧痕不减毫发。
由望至晦,置竹井傍,以常所落浅深为候,随月之大小尽痕竹上,当其日之数,旦而测之,水之落痕与石约之画。
视甃间滞萍藓,枯青相半,殆类水退人家日,蒸气湿墙壁故在,而浮槎游棹,栖泊树石,隐隐可记。
余与友人陈君某至,适望后二日,陈君指萍与草以为斯泉亏落之验。
盖冲漠朕兆间,盈虚消息之理与山川呼吸往来之气相值而不爽也如此,非必有神物主之,如杂书怪录所谓巨鱼吞吐云也。
泉傍旧为堂,祠朱、吕二先生
环阑楯甃上,环诗亭上,四顾烟云竹树,复环泉若亭,不敢左。
其东北之山曰仙岩者,远望类芝草浮空而立,若皆有所待于斯泉而向焉者。
予方谋日游其间,与月盈亏、泉消长,与山无盈亏无消长,亘来今以老吾诗。
有述仙岩之遗迹,余游岩之麓者,将吹《鹿鸣》之引以拟笙鹤,曰:「子欲穷山中之胜,而惮以足赴目乎」?
余欣然从之,故书泉之本末,以纪兹游之始。
粤某山蜂分日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文章辨体汇选》卷六一○
瓯粤之南有某山焉,跨罗浮,挹九疑,穴其窦而下,空洞横亘数千里,与勾漏通。
山之阳,其民至老死不知岁历,唯以甲子纪日。
由穴之阴而南,虽甲子亦不书。
山众天小,凿石窍绳铁其上,屋累累而下者若冢,高者若浮图。
户养蜂,分地莳花,编竹若护蔬果,擘桐卷之。
或取杂木刳其中为蜂房,才百之一。
每数日,蜂辄有分者,置不问,听其所止而休焉。
率以蜂之多寡为家之厚薄,四时旦暮悉候于蜂,故历与甲子可无也。
盖衙而知早晚,出入而知寒暑。
四时之花卉不同,而蜜亦异味,是其候也。
至于有事而涓吉,亦于蜂候焉。
滨是山之郡,其人皆能言之。
蜂之分也,其日必吉,人家无大小贸易,偶及蜂分,则趣成之,事未及办,则以待后之分日。
至于婚嫁已纳采而未迎,兴作已毕工而未落成,皆候焉。
或父子兄弟分业而居,则候其日时而并用之。
邻里亲戚置酒,羸老相与贺,数向之获是而吉者,例指以为盛事。
蜂移之家,若仆若邻,无远无近递相报,俾皆知是日之吉不敢隐。
有贩者至其地,留一年书蜂分之日,凡百有奇,归而诘历验之,皆黄道紫微天月德活曜其星也。
其不分者,非凶星则常日也。
余闻之,始而疑,中而信,久而惊,以愧不知兹蜂之为何物也。
且其王生而有髭,则为异。
举族附之不敢后,则为忠。
遭物害而去,有相失者,不肯附他族,必徬徨噬齧,自相枕籍以死,则为贞。
出则纷然,先后奔走之不暇,则为勤。
归则翕然集,若赴期会而听号令,则为整。
食蜜之馀,以遗取者,不怨,则为廉。
为房以自居,则为智。
有虿以自卫,则为勇。
脩是四德,而又能知天时以协人事,则夫贪贿无谋、乱行离次、弃君事雠、反覆变诈以取富贵利禄者,身为虿尾而不恤,虽其形则人也,使其居深山中与不使甲子之民,将必颠倒五行以为民害,宁不为兹物之愧哉!
山阴王氏镜湖渔舍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名山胜概记》卷一七、《南宋文范》卷四六
越城东南多隐者居,唐迄今五百载,贺监宅与玄真子尝往来处,往往遗迹犹在。
高标清气,彷佛烟霭中,兹为可尚也。
王氏别业在城南,盖尽得其胜。
近又于其傍莳竹万个,加以幽花贞石,离立参峙,引水循亭为九曲,前置屋如列舟,面镜湖,扁之曰「渔舍」。
尝独坐及与客对,禹山云气冉冉堕几席。
稍东二百步,累土为坡,室方丈,曰「小瀛州」,水环其外。
北望州治山蜿蜒淟鲜,翔伏迤演。
盖昔人以比蓬莱,实与秦望、天柱相宾主,而是洲适中焉,则兹名不为过。
负城田可数十顷,春夏之交,水弥望洲小,益浮舣榜其侧。
含岚浴晖,顷刻殊状,不知天壤之有瀛海也。
余尝一再造竹下,良久,主人晋衣冠迎客,子弟俨侍立,语久益亲,俾余为文识其位置次第,故他不遑及。
或谓余;
公家世蓬莱下,方权贵人趣治第,势熏灼殊甚,草木动相德色,独吃吃不肯歆艳附丽。
及兹益守前之为,盖有昔名人隐者之所难,可书也已。
是为记。
乐閒山房记甲午秋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余与吴君仲恭同年生,而动息劳佚与凡所为事相值无同者。
余喜泉石物外交游,耳闻足历,畏不即居之,意少不惬辄复去,宜佚而得劳。
居里党,人情高下,势缓急张弛,事后当成败,虑周于物而能自爱。
其所居为屋,日以爽垲靓深,以休息其中,宜劳而得佚。
近辟山为重屋以眺远,又屋其后为楹十有八,其位置区画类隐者所为。
括人吴善父名之曰「乐閒山房」。
夫天地间云岚木石,崇丘绝壑,足以发奇潜老,多人迹所不到,故畸人静者得与世相忘,而自乐其乐,恒专己而不让。
至贬食离累,垢衣蓬首,独甘心焉。
今君之为此,不离乎家人父子之间匊洒盥栉之常,温凊定省之候,饮食滋味之养,而幽閒之适,吟眺之美,一踰足越限而兼有之,可谓乐矣。
今君年益老,见益定,虽不绝物,不害为閒且乐。
心有外驰,虽闭户坐,不与人世接,乐亦未至,盖君已知之。
欲推其究而言,解所以名者,以余为文,能识古字,属为之记。
甲午九月八日
小炉峰三瀑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名山胜概记》卷二○、《古今游名山记》卷一○
睦土瘠,民之岩耕者发土石趾,如刃游肯綮,如肋弃而复食,故凡树石奇玩之邻于耕者,殆无完景。
间有得全其天,不毁以休息于此土,皆民之所弃也。
其胜处的然见于图经者,又为尘襟俗驾旦至而睨之,毁画赘疣以丑其外,朴斲窍凿以死其内,与兹土为仇,又有甚于民之所垦者。
余至新亭紫溪,得炉峰,紫烟浮动,旁无杂植肯肋之地以为之累,而又见遗于图经,不为人所知,故得岿然以存。
水南出,经其趾,杂苔藻不染他色。
友人翁君世居其下,因约余赋诗。
间有龙门瀑布者,相去复不远,由溪之别涧行三五百步,水皆西流。
余谓水于天地间西行极少,所产必珍禽怪石,与有道者居焉,故三万里溯风而西,即其大者,遂相与蹑足苍苔水石间。
有岩穹隆如门,落深瀑数十丈,下为潭,浴石苍碧,类白虹饮于井而蛟龙搏之者。
既匊泉咽且却,毛发起竖。
由穹窿扪萝而上,望双流绕麓石,益深翠。
日且晚,各赋诗,岸帻乘月而归,约九日寻源至其顶。
如期携酒插,溯双流益东,古青壁,殆非人境。
沿沟溪二百馀步,地稍峻,泥如沙欲流者数处,仆且起。
乱石云浮,烟岚薄林,木片片欲断,足相趾而进,不敢视稍间断。
前足已远,后者望前者如乘云空中,遗影在地。
进至峡,得一瀑,自岩下为三级,流乳成池。
四顾岩壁木根,翠色欲滴。
众客青蓑白帢,浮杯乳上,举酒酬水,遗殽核其中,樵童牧竖观以为异。
复攀乱云上,稍南,一石嵚嵌飞动,瀑蜿蜒如舞白虹而下,涎沫转棹,余无以名其状。
复缘厓至顶,望乳池上复二级,流乳丛薄中,草木皆芝术香,盖峡中所望而未见者。
明日,复由前峡登前壁,望上级垂萝裹湿藓,下与瀑属。
归而定其处为三瀑,识其可为亭者四:曰「放鹤」,在瀑顶;
曰「穹石」,在下瀑浴石旁;
曰「可咽」,在上乳池之下;
曰「弄月」,居乱云之上。
可为桥者二:跨中瀑曰「玉峡」,居两瀑合流曰「双谼」。
为图遗同游者谋之,不欲窍凿朴断赘疣焉以累兹山。
始櫋葺药以备藏修,种梅为本。
瀑旁为泥丸,散桃岩上下。
春秋临流濯发,夏乘风长啸顶上,冬看水柱,如是以老吾年足矣。
桥与亭以某月经始,先纪其事,与同游各赋六诗书于后。
后二年,亭成而刻之石。
赤松观羊石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金华文徵》卷五、《名山胜概记》卷二○、《古今游名山记》卷一○
金华洞初平叱石处,余髫而闻之,发种种乃一至,而叱石处复不在金华洞
未至洞十五里,有山曰赤松,今为宝积观,观傍祠二仙,即皇氏兄弟是其处也。
石故在山之颠,变怪牴牾,宛然如羊,多为樵牧及好事者取去。
道士拾其遗蓄观中,余得借而观之者三处:其一天井东,仅十数,角崭然,群伏且起状,无牴触意,苔蒙茸若草藉地,可近而玩,其一并曲池之北岸,累石为山,参布伍列,犬牙其上,卧者十八九,伏者十七,抵者蹶者十五,历险而跂者十三,倚而龁、跪而乳者十一,若观古鼎彝尊之迹于石,形不求完而意自足。
其一积小坻,位置加密,跂伏龁乳牴蹶,与前变态略同。
复有拱而人立者,奇崛特甚,道士易以他名,使不与群羊伍。
余曰:「是不可易,左元放之遇曹瞒,其化而为羊,与兹羊之化为石,是或一物也。
今而后兹石,若凭而游,若蜕而休,茫乎日与对,而泊不知所求,其有不复化为是物乎」?
道士顾笑,众皆岑寂,起立若植,以余言为然,故书以启后之游者。
其所三处道士倪守约唐元素、王德厚云。
初平仙后若干年,为樵牧好事所取及移来此又若干年,道士悉能言之,于游者非有所系,故不书。
金华洞人物古迹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金华文徵》卷五、《名山胜概记》卷二○、《古今?名山记》卷一○
金华洞去县三十里,洞有三:道赤松东西鹿田上而下,远望若建瓴水,及至,复平夷无他险。
北山田上下,气喘喘不暇息,然亦不觉劳苦。
下洞之右为亭,亭上望洞口若铁瓮,石上青黑,洞内外分为两。
铁瓮入,可坐数百人,有穴如蟆颐,水出,自颐入地中下山,复不知何处。
由颐入,卧小舟,僮仆篝火,传舟进至岸,寥泬空廓,行帆帆有声。
由右转左,复从颐出洞外。
洞外二百步至中洞口,自洞口束炬回旋入地底,一出。
出良久有二里,至上洞。
上洞分左右为两,变怪开阖,为体各不同,而天地、山海,人物之类最多。
归而以其类识之,总六十有四,并十二而五,得五十七。
为仙人藏身处一,石黄色,亘地,在外洞右;
为道人比肩而立各一,在外洞上顶;
旁为大士垂珠缨络箕踞而坐者一,在石之右。
凡为人之类四,而形影小大有不犯焉。
碧桃,枝实累累垂下者一处,在于外洞顶;
右为石笋,拔地而玉立者一;
斜立苍紫而迸于地者一,在洞中水帘后。
凡为植物之类三,而苞萌蕡实有不犯焉。
为苍龙首尾相应者一,在外洞;
左右对为龙角鬣尾及爪痕如玉者各一,在内洞右;
为苍白两龙,鳞鬣欲夹石梁飞度者一,在上洞左角;
为右黑笼而白蛇自背绕其胁者一;
为蟾蜍三足一,在石门限北;
为游鱼布影于石者一,在外洞顶西北;
为虾蟆匝地者一,在蟆颐蓄水旁;
为石蜂窠房牖如缀者一,在虾蟆石上顶;
为石狮子、为石虎而踞者各一,在雪山前;
为大小象脚大二小一,在内石转左。
凡为山海奇怪之物总十有四,离而为二十有一,而鳞介羽毛飞走有不犯焉。
前后雪山一,在上洞;
为云霞五色二,在霜石上;
稍西及上洞右为仙人望月者一,在蟆颐受日处;
正圆如三五夜,为日影射石壁类月光在地者一处,在上洞石之左;
为北斗七星窠一,在外洞外之左。
凡为在天垂象之类九,不犯二三焉。
天涯海角各一,在下洞内右;
滑台一,在内之左;
为石纹细涌如水波浪痕者二,在下右上左;
为仙人种玉田者一,在下左,丘亩步角可数;
为天池一,在上洞天扉下;
石井一,在上右角下,皆深黑,莫测所穷。
凡为在地之类八,不犯一二焉。
石门限、溜室、窗棂各一,在石限内;
为石柱一,在大小象脚外;
石室一,在水帘石笋后。
水落沙石,盛之辄渗下不溢。
帘后束炬可立,先出者视互出入者与束炬立帘后者若神人然。
为石梁一,在天池左,可数十丈;
为天扉中拆日光射其内者一,从洞背寻拆处复不可见。
凡为栋宇之类七,而求其犯者无一焉。
为石钟鼓,自洞顶悬而虚其下,而声各如其所名者一,在仙笠东;
为仙笠一,在鼓西;
为笔格而山立者一;
为砚滴石穿溜,若引蚁钻珠,而洞顶滴泉正当其处一,与笔格自为左右;
为悬钟宝盖,类云气结而天花雨者一,在钟鼓南;
为天人挂衣痕蹙蹙如新者一,在石床右;
石床一,在衣左;
为小挂衣一,在外洞黄石上侧;
水帘飞空而下,类珠碧缀成者一,在中洞旋石中;
为小悬钟二,在中洞及上左。
凡为器玩之物十有二,而求其犯者无一焉。
余尝喜独行山水间,遇古迹奇玩见于外,有过此无不及者;
至内观若神犀宝鼎、烛影图物、罔两、天地山海之藏,皆莫得逃其状,此为尤绝。
友人方君凤既集为行纪,志所变怪,先后有差。
余尝欲与善画者日夜相对,盘礴其下,写为图,分合数面,求书尾于山林畸人静者传之,后数百年以为希世之宝,而力有未能,辄叙其槩而为之记。
凡以昔之得游而观者数千百年,既不可知其人而往矣;
后之欲图而观者数千百年,岂无有与我同志者,其于此庶乎其有考也。
岁屠维赤奋若,月孟陬谢翱记。
按:《晞发集》卷八。又见《睦州古迹记》(宛委山堂说郛本)。
鹿田听雨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金华文徵》卷五、《名山胜概记》卷二、万历《金华府志》卷二八、康熙《金华府志》卷二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一、光绪《金华县志》卷五
乡余见南岳僧,言岳顶望日出海,看云生树石,与岩屋听风雨,夐异人世,尝疑其言之过。
比游金华之北山,宿东西鹿田,夜闻风雨声,滃郁浥隘,琤琮澎湃,淅淅浮浮,泠泠翏翏。
或散或裒,或赴或休,或激或射,或凌或沥,或沉或淫,或益而溢。
其过虚若乘,其击实若盈,其举朽若胜,其振于叶也若凭,其赴于壑也若崩,其回旋于空而薄乎轩窗也若涛风系舟而拥于败罾,是不可行而诘其名也。
盖其地近洞天,山川鬼神、虎豹蛟龙、虫蛇罔象、烟云水石之所聚,故声郁而不散,其石虚窾窍、垤坳枅圈、洼臼㟏峥,口鼻之所出,故其声泊以深。
其林木藿霏枯新、坚脆荣实,瘿液之所生,故其声泛以啬。
其势之来也殊方,其席而怒也殊力,其散而游于物也殊值,故能若无若有,万变而不穷。
而畸人孤子抱膝拥衾,感极生悲,而继之以泣,故其听也独真。
于是信乡之所闻于僧者不谬。
然僧之听乎此与人世异,而吾之听此复与僧异。
知吾与人世、与僧之所以为异,则兹游也,将必有与我不异而深知此声者乎。
是为记。
游石洞联句夜坐记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名山胜概记》卷二○、《南宋文范》卷四六、光绪《浦江县志稿》卷二
壶山,其初总谓之仙岩,余取其状类药壶,且奇崛特甚,故别名之。
三石洞之游,直抵其顶,拊摩苔藓,撷灵草若芝术而莫辨者归于洞,掬乳泉嚼咽之。
山之僧曰师远者,尝游方之外,喜夜坐。
见予抵掌荒落、蜉蝣蝉蜕以为异,邀宿寺中,设燎露坐。
望药壶诸岩连洞如井,河汉众星挂其上,小者欲飞,大者欲滴,环视北斗无见者。
以问远,远云:「诸岩药壶直西北最高,北斗堕其胁,故经年未尝一见,独萝阴缺处见南斗历历」。
众皆瞻仰叹异,遂以足历目睹,日夜所得,沾沾自喜若恐失者,与子善韶卿君实默识,以一人纠之,由甲而乙,各受其意以为句,有次第。
语不逮意,责在众;
意舛而语自工,以责紏者。
是夜将分,有影射西岩,初如走盘,浸大如席,须臾遍树石,闪闪飞动。
东岩,月复未吐,益信仙宫深处所见日月光影,往往与人间不同,无足怪也。
复续联句,思益苦。
远见无能为,相与不自知,对坐兀兀达旦。
盖先夜与子善宿韶卿家,因读韩、孟联句,举此为例。
每得一联,书于纸,有未合,众争句,纠争意。
始各执其是不相下,执愈甚,争愈力,卒至于当而后已。
既成,以为善,故是夜复如之。
先得韵四十四,后三十八,与题洞诸律绝句皆楷书为卷,复相与正其重复疏漏者,窜若干,定若干。
是为记。
西台恸哭记1285年 宋末元初 · 谢翱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三、《晞发集》卷八、《文章辨体汇选》卷五八七、《宋遗民录》卷三、《金华文徵》卷五、《名山胜概记》卷一九、《南宋文录录》卷一三、乾隆《桐庐县志》卷一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
明年,别公章水湄。
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盻,悲不敢泣。
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
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憩祠傍僧舍。
毁垣枯甃,如入墟墓。
还,与榜人治祭具。
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
有云从南来,淹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
乃以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归来兮关水黑。
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
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
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
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
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
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
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
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
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