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元后西汉 前70 — ?
诏有司复甘泉泰畤等祠永始三年十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盖闻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于祭祀孝武皇帝大圣通明,始建上下之祀,营泰畤于甘泉,定后土于汾阴,而神祇安之,飨国长久,子孙蕃滋,累世遵业,福流于今。
今皇帝宽仁孝顺,奉循圣绪,靡有大愆,而久无继嗣。
思其咎职,殆在徙南北郊,违先帝之制,改神祇旧位,失天地之心,以妨继嗣之福。
春秋六十,未见皇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朕甚悼焉。
《春秋》大复古,善顺祀。
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如故,及雍五、畤陈宝祠在陈仓(《汉书·郊祀志》下)
治问成帝发病状诏绥和二年三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皇帝暴崩,群众欢哗怪之。
掖庭令辅等在后庭左右,侍燕迫近,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汉书·外戚传》下,成帝崩,民间归罪赵昭仪皇太后大司马莽、丞相大司空云云,赵昭仪自杀。)
诏有司复长安南北郊绥和二年三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皇帝即位,思顺天心,遵经义,定郊礼,天下说喜,惧未有皇孙,故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庶几获福。
皇帝恨难之,卒未得其佑。
其复南北郊长安如故,以顺皇帝之意也(《汉书·郊祀志》下:成帝崩,皇太后召有司。)
诏有司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建平三年十一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皇帝孝顺,奉承圣业,靡有解怠,而久疾未瘳。
夙夜惟思,殆继体之君不宜改作。
春秋大复古,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如故(《汉书·郊祀志》下,明年太皇太后诏有司。)
贬徙赵太后元寿二年七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皇太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
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
皇太后孝成皇后,徙居北宫(《汉书·外戚·孝成赵皇后传》:哀帝崩,王莽白太后,诏有司。)
傅皇后退居桂宫诏元寿二年七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定陶王太后与孔乡侯晏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恣不轨,与至尊同称号,终没,至乃配食于左坐,悖逆无道。
今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宫(《汉书·外戚·孝哀傅皇后传》:哀帝崩,王莽白太皇太后下诏。)
赵皇后元寿二年八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失妇道,无共养之礼,而有狼虎之毒,宗室所怨,海内之雠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诚非皇天之心。
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今废皇后为庶人,就其园(《汉书·外戚传》)
禁举赦前事诏元寿二年九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夫赦令者,将与天下更始,诚欲令百姓改行洁己,全其性命也。
往者有司多举奏赦前事,累增罪过,诛陷亡辜,殆非重信慎刑洒心自新之意也。
及选举者,其历职更事有名之士,则以为难保,废而弗举,甚谬于赦小过举贤材之义。
诸有臧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皆勿案验,令士厉精乡进,不以小疵妨大材。
自今以来,有司无得陈赦前事置奏上。
有不如诏书为亏恩,以不道论。
定著令,布告天下,使明知之(《汉书·平纪》)
王莽勿辞安汉公元始元年正月 其一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属有亲者,义不得阿。
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汉书·王莽传》上)
其二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汉书·王莽传》上)
益封孔光四辅元始元年正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太傅博山侯光宿卫四世,世为傅相,忠孝仁笃,行义显著,建议定策,益封万户,以太师,与四辅之政。
车骑将军安阳侯舜,积累仁孝,使迎中山王,折冲万里,功德茂著,益封万户,以舜为太保
左将军禄勋丰宿卫三世,忠信仁笃,使迎中山王辅导共养,以安宗庙,封丰为广阳侯食邑五千户,以丰为少傅
皆授四辅之职,畴其爵邑,各赐第一区。
侍中奉车都尉宿卫勤劳,建议定策,封邯为承阳侯食邑二千四百户(《汉书·王莽传》上)
王莽太傅元始元年正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
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
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汉书·王莽传》上)
王莽让益封诏元始元年正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公自期百姓家给,是以听之。
令公奉、舍人、赏赐皆倍故。
百姓家给人足,大司徒大司空以闻(《汉书·王莽传》上)
拜平帝母卫姬中山孝王后诏元始元年六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中山孝王后深分明为人后之义,条陈故定陶傅太后丁姬悖天逆理,上僭位号,徙定陶王信都,为共王立庙于京师,如天子制,不畏天命,侮圣人言,坏乱法度,居非其制,称非其号。
是以皇天震怒,火烧其殿,六年之间大命不遂,祸殃仍重,竟令孝哀帝受其馀灾,大失天心,夭命暴崩,又令共王祭祀绝废,精魂无所依归。
朕惟孝王后深说经义,明镜圣法,惧古人之祸败,近事之咎殃,畏天命,奉圣言,是乃久保一国,长获天禄,而令孝王永享无疆之祀,福祥之大者也。
朕甚嘉之。
夫褒义赏善,圣王之制,其以中山故安户七千益中山后汤沐邑,加赐及中山王黄金各百斤,增傅相以下秩(《汉书·外戚·中山卫姬传》)
封王坚固为邛成侯元始元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孝宣王皇后,朕之姑,深念奉质共修之义,恩结于心。
惟邛成共侯国废祀绝,朕甚闵焉。
其封共侯曾孙坚固为邛成侯(《汉书·外戚·孝宣王皇后传》:元始中,成帝太后下诏。案《外戚·恩泽侯表》作元始元年,知即太皇太后也。)
王莽平决奏事诏元始元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皇帝幼年,朕且统政,比加元服。
今众事烦碎,朕春秋高,精气不堪,殆非所以安躬体育养皇帝者也。
故选忠贤,立四辅,群下劝职,永以康宁。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
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对安汉公,考故官,问新职,以知其称否(《汉书·王莽传》上)
傅喜(元始初)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然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
传不云乎?
「岁寒然后知之后雕也」。
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位特进奉朝请(《汉书·傅喜传》)
申屠刚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后汉·申屠刚传》平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莽令太后下诏。)
更名诏元始二年春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
使太师光奉太牢告祠高庙(《汉书·平纪》)
公孙弘子孙当为后者爵诏元始二年四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太皇太后大司徒大司空,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富民之要,在于节俭
《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与奢也宁俭」。
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
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
由此言之,始之盛也(「始」一作「治」。)
德优矣,莫高于俭。
俭化俗民,则尊卑之序得,而骨肉之恩亲,争讼之原息。
斯乃家给人足,刑错之本也欤?
可不务哉!
三公者,百寮之率,万民之表也。
未有树直表而得曲影者也。
孔子不云乎:「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
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不过一肉。
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无有所馀。
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
汲黯诘之,乃闻于朝,此可谓减于制度而可施行者也。
德优则行,否则止,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以病乞骸骨,孝武皇帝即制曰:「赏有功,褒有德,善善恶恶,君宜知之。
其省思虑,存精神,辅以医药」。
赐告治病牛酒杂帛。
居数月,有瘳,视事。
至元狩二年,竟以善终于相位。
夫知臣莫若君,此其效也。
子度嗣爵,后为山阳太守,坐法失侯。
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俗厉化,圣王之制,不易之道也。
其赐后子孙之次当为后者,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征诣公车,上名尚书,朕亲临拜焉(《史记·平津侯传》附录,又略见《汉书·公孙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