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药物表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臣劭言,郡旧因计吏献药,阙而不修,惭悸交集,无辞自文。今道少通,谨遣五官孙艾贡茯苓十斤,紫芝六枝,鹿茸五斤,五味一斗,计吏发行,辄复表贡(《御览》九百八十四)。
奏上删定律令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开辟以来,莫或兹酷。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臣累世受恩,荣祚丰衍,窃不自揆,今少云补,辄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复重,为之节文。又集驳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其二十六,博采古今之瑰玮之士,文章焕炳,德义可观。其二十七,臣所创造。岂繄自谓必合道衷,心焉愤邑,聊以藉手。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䌌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左氏》实云,虽有姬姜丝麻,不弃憔悴菅蒯,盖所以代匮也。是用敢露顽才,厕于明哲之末。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观察,增阐圣听。惟因万机之余暇,游意省览焉(《后汉·应劭传》,《晋书·刑法志》)。
驳韩卓募兵鲜卑议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之帅,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吏民创禁,不与交关。唯至互市,乃来靡服。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计获事足,旋踵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内,盖为此也。往者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余骑,又武威太守赵冲亦率鲜卑征讨叛羌。斩获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劫居人,钞商旅,啖人牛羊,略人兵马。得赏既多,不肯去,复欲以物买铁。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欲烧之。边将恐怖,畏其反叛,辞谢抚顺,无故拒违。今狡寇未殄,而羌为臣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其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沈静有谋,必能奖厉,得其死力。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后汉·应劭传》,又略见《艺文类聚》六十六引《汉名臣奏》)。
鲜卑胡市议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太尉属应劭等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故自汉兴于兹,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吏民创禁,不与交关。唯至胡市,乃成靡服。非畏威怀德,实玩中国珍异之故耳(《艺文类聚》六十五引《汉名臣奏》)。
追驳尚书陈忠活尹次史玉议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尚书》称:「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孙卿亦云:「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使当其实也」。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高祖入关,虽尚约法,然杀人者死,亦无宽降。夫时化则刑重,时乱则刑轻。《书》曰:「刑罚时轻时重」。此之谓也。今次、玉公以清时释其私憾,阻兵安忍,僵尸道路。朝恩在宽,幸至冬狱,而初、军愚狷,妄自投毙。昔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于沟渎,人莫之知」。朝氏之父非错刻峻,遂能自陨其命,班固亦云:「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传曰:「仆妾感慨而致死者,非能义勇,顾无虑耳」。夫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耀杀戮也。温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长育也。是故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今杀无罪之初、军,而活当死之次、玉,其为枯华,不亦然乎?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夫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次、玉当罪之科哉?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为求生,非谓代死可以生也。败法乱政,悔其可追(《后汉·应劭传》)。
旧名讳议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周穆王名满,晋厉公名州满,是同名不讳(《春秋》成十年《正义》。案:《集解》及成十八年《经》作「州蒲」,盖六朝本相承写误。)。
营陵令到官移书申约吏民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到闻此俗,旧多淫祀,靡财妨农,长乱积惑,其侈可忿,其愚可悯。昔仲尼不许子路之祷,晋悼不解桑林之崇。死生有命,吉凶由人。哀哉黔黎,渐染迷谬,岂乐也哉,莫之征耳。今条下禁,申约吏民,为陈利害。其有犯者,便收朝廷。若私遗脱,弥弥不纪,主者髡截,叹无及已。城阳景王,县甚尊之。惟王弱冠,内侍帷幄。吕氏恣睢,将危汉室,独见先识,权发酒令,抑邪扶正,忠义洪毅,其歆禋祀,礼亦宜之。至干架乘,烹杀倡优,男女杂错,是何谓也?三边分挐,师老器弊,朝廷旰食,百姓嚣然。礼兴在有,年饥则损。自今听岁再祀,备物而已,不得杀牛,远迎他唱,赋会宗落,造设纷华。方廉察之,明为身计,而复攒失,罚与上同,明除见处,勿后中觉(《风俗通》九)。
风俗通义序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昔仲尼汉而微言阙,七十子丧而大义乖。重遭战国,约从连横,好恶殊心,真伪纷争。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并以诸子百家之言,纷然淆乱,莫知所从。汉兴,儒者竞(一本作「兴」)复,比谊会意,为之章句,家有五六,皆析文便辞,弥以驰远。缀文之士,杂袭龙鳞,训注说难,转相陵高,积如丘山,可谓繁富者矣。而至于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今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私惧后进益以迷昧,聊以不才,举尔所知,方以类聚,凡三十一卷,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齐之,咸归于正,圣人废则还其本俗。《尚书》:「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传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由此言之,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之,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其所发明,犹未若《尔雅》之闳丽也,张竦以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予实顽暗,无能述演,岂敢比隆于斯人哉!顾惟述作之功,故聊光启之耳。昔客为齐王画者,王问画孰最难,孰最易。曰:「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犬马旦暮在人之前,不类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见,不见故易」。今俗语虽云浮浅,然贤愚所共咨论,有似犬马,其为难矣。并综事宜于今者。孔子称「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俾诸明哲,幸详览焉(《风俗通》元刻本)。
汉官仪上 其一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太傅,古官也。周成王时,康叔为之。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绶,八年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世祖中兴,特遣使者备礼,征故密令卓茂,策曰(案:《北堂书钞》引作「卓茂甲申策书」):「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纯固」(案《北堂书钞》引有「前密令」下十三字,无下文「夫士」二字。又「束身」作「束发」)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案:《文选·任彦升〈为范尚书部封侯表}》注引作「特擢盛德南阳卓茂为太傅」),封宣德侯(《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案:此条引俱作应劭《汉官》,唯《文选》注引作《汉官仪》。下文凡言《汉官》者,上皆有「应劭」二字。)」。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傅者,覆也(《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其三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明帝甲辰策书曰:「高密侯邓禹,元功之首,其以禹为太傅(《北堂书钞·设官部》。案;此条引作「汉官」。)」。
其四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和帝丁酉策书曰:「故故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其以彪为太傅(案:《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俱引作「太尉」),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庶得专位内之事(《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其五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殇帝策曰:「张禹三世在位,黄发罔愆,忠孝弥笃,其以禹为太傅,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
其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冲帝丁酉策书曰:「舅氏辅翼股肱,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正,以成断金。太尉赵峻,三世掌典机衡(案:《太平御览》引作「枢衡」),有匪石不二之心;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鱼之风。今以峻为太傅,因为太尉,与大将军冀参录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其七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灵帝策书曰:「故太尉陈蕃,忠亮蹇谔,有不吐茹之节;司徒胡广,惇德允元,五世从政。今以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其八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太师,太傅,太保,皆古官也(《初学记·职官部》)。
其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太师,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见授,诏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灵寿杖,省中施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自是而□(《续汉·百官志一》补注。案:三公,太师在太傅前,后汉省太师、太保,唯置太傅。今改列于后。又案:此条末「□」,今本作「阙」字,乃校者所记,而后来误入正文也。今订正)。
其十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孝平皇帝元始元年,太后诏曰:「太师光,今年老有疾。俟乂大臣,惟国之重。《书》曰:『无遗老成』。国之将兴,尊师重傅。其令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以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于省中施坐置几。太师入省用杖焉(《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其十一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平帝元始元年,孔光以太师见授。太后诏曰:「太师先圣之后,道术通明(案:《北堂书钞》又引作「先师之子,德行纯淑」)。宜居四辅职,训导帝躬(《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其十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太保,古官也。保,养也(《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