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会因由分第一¶ (自动笺注)
No.49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
佛弟子(翁春王錫琯)解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釋金剛者。
金中精堅者也。
生金中。
百煉不銷
能斷物。
譬如智慧
能斷貪嗔一切顛倒
想。
梵言般若
云智慧。
梵云波羅蜜
此云到彼岸
到彼岸
須憑智慧
經者。
此經乃學佛路徑也。】
*○法會因由第一
分敘說法聚會因緣所由起。
考大般若經有
六百卷
凡說十六會。
此則五百七十七卷
給孤園
第二處第九會也。
前此佛在鹿野苑四諦
二行法輪
恐人遂著有相
因於般若會上
無相
正宗
要人見性成佛
不許向心一絲著取。
所以
掃求佛相。
埽取菩薩相。
埽能度生相
埽泥言說相。
埽著修行相。
而併不生斷滅相。
空而不空。
有而非
有。
見性如如
法會大事於斯矣。
「(佛有大弟阿難迦葉二人
共述此經。
其言曰)。
如是(經之所言乃)我(親)聞(之於佛者。
彼)
一時(也)。
佛在舍衛(波斯匿王之)國。
(城外太子)祗(陀所施之)樹。
給孤
獨(長者須達拏所買之)園。
(內建精舍
佛說法。
佛)與(得道深者)大比丘(之徒)眾千
二百五十人俱(在焉。
於)爾(之)時。
(佛為)世(界之)尊。
(當將午)食時
(僧伽之大)衣。
持(四天王獻之)鉢。
(往)入舍大城
(向人家)乞食
於其
城中
(不擇貴賤
平等觀)。
次第(而)乞。
(乞食)巳(竟。
)還至本處(園中
將乞來之
食。
各)飯食訖。
收(其)衣鉢
洗(其跣)足巳(畢。
乃)敷(陳高)座。
而(結跏趺以)坐。
(於是可以隨宜明道矣)。」
【釋佛滅度時。
阿難啟請
一切經首。
當置何語。
命置如是我聞四字為句。
佛者。
梵云婆伽婆。
唐言
覺。
自覺覺他周遍法界
衛國一長者。
名須達
拏。
常周給孤煢獨
因有是稱。
彼欲卜勝地供佛
惟祗陀太子方廣莊嚴
往問太子
太子戲曰。
金滿園。
當賣之。
須達拏運金側布八十頃園
滿
太子不受。
因同建精舍
故統明祗樹給孤獨
園。
梵云比丘
此云乞士
乞法以明巳之心。
乞食
種人之福。
佛為三界之尊。
故稱世尊
三界者。
欲界
色界無色界也。】
*○善現起請第二
此分。
空生致敬起請
所問皆菩薩分上事。
三.四分
佛亦以菩薩之事答之。
如是指所問三藐三菩提
心。
故十七分問答仍前
正增應生如是心及無有
二句
其寔無有法正以離四相故而降伏之問
以明。
「(維)時(有年)長(而)老(者名)須菩提
在(於)大眾中。
即從座(上)起
(立。
)偏袒(而露其)右肩
(以示奉持之便)。
右膝(跪)著(于)地。
合掌(以致其)
恭敬(之心。
)而(啟)白(於)佛(前。
乃)言(曰。
我佛萬法圓融
三界)希有(之)世尊
(也。
以真)如(之性。
慧通徹。
隨所而)來(現。
)善(能)護(衛眷)念諸(學佛之)菩薩
(俾信受是法。
不受魔侵。
)善(能委)付囑(託)諸(學佛之)菩薩
(俾奉行是法。
無時斷絕
慈悲導引如是
今敢請問)世尊
(有奉佛子)善男子善女人
(思斷塵緣
求生定慧
因)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如之)何(。
得安)住(此心。
只在真性
內。
)云(如之)何。
降伏其(一切妄想之)心。
(不使動搖真性乎。
)佛(歎美之而)言(曰。)
善哉
善哉(。
如爾之問也。
)須菩提
(果)如汝所說
如來(慈悲導引
)善
護念菩薩(。
惡魔不侵。
)善付囑菩薩(。
退轉不生。
我將說此廣大之法)。
今(審)諦聽(受。
)當(如汝所問。
)為汝(詳)說(之。
今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欲求安住真性
)應(知)如是
(安)住(。
欲求降伏妄心
即當)如是降伏其心。
(何也。
心亡則境空。
境空則心滅矣。
詞未畢。
須菩提即應曰。
)唯(唯)然(哉。
我)世尊(之言。
弟子心)願(愛)樂。
(所)欲聞(者也)。」
釋梵須菩提
此云善吉.善現.空生
尊者初生
時。
相師占之
唯吉.唯善。
後解空法以顯前相。
如者。
佛之真性
變現自如
明以照無量世界
慧以通無
量劫事也。
來者
真如發現
隨處顯應也。
二字者。
體用言之。
梵云菩提
此云覺。
梵云菩埵。
此云有情
言能覺悟有情之中也。
梵云阿。
此云無。
梵云
多羅
云上
梵云三。
此云正。
梵云藐。
此云等。
梵云
菩提
此云覺。
總云無上正等正覺也。】
*○大乘正宗第三
大乘者。
言如大車之無不載也。
正宗者。
言為嫡裔
而非旁枝也。
空生安住降伏並舉
今惟標降伏
者何。
葢欲安住真心
先降妄心
然趨寂猶易。
若推向度生。
心與境接。
降伏稍不得力
此中
微細無明
隱隱生動
即離真常
不得名住矣。
「佛(因呼而)告(之曰)。
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欲求安住此心。
先降妄心)。
如是(不思善.不思惡)降伏其心。
(心滅境滅。
如我度脫眾生然。
豈可一毫塵相乎。
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其類有九。
則有)若(迷性造業而為)卵生(者。
有)若
(習性流轉而為)胎生(者。
有)若(邪氣結聚而為)濕生(者。
有)若(觸趣變化而為)化生(者。
四種欲界眾生也。
離此則天人矣)。
若(夫分別是非
未契無相之理。
但)有色(身。
而無男女之形。
絕情欲矣。
此謂色界
)若(夫執著空相
不修福慧
惟有靈識而全)無色(身。
)若(夫口說佛法
依行
靜寂無為
而惟)有想(念此二者。
皆謂無色界
)若無想(者。
坐禪除妄。
無有作用。)
若非有想非無想(者。
不著二法想。
故云非有。
理心在。
故云非無。
此于三界諸天為極
高。
壽為極長。
不止八萬劫而巳。
凡此皆有不生滅之妙心。
佛法力)。
皆令(悟)入(圓滿清淨
義。
毫)無餘(剩習氣煩惱形相知識
直到不生謂)涅(。
不死謂)槃(之地。
歷劫受生之累)
而(斷)滅(淨盡)。
度(脫生死苦海
至此
則佛與眾生本性自如
同登彼岸矣。
眾生雖有本性
不能
自度
全仗道力開悟)之。
(及至)如是滅度無(限)量.無數(目.)無邊(岸如
許)眾生(。
云多矣。
其)實(眾生自明
本性自度
苦海佛法原不曾有。
增加于彼。
本)無眾
生得滅度者。
(此)何以故(哉。
總為佛心平等
不將眾生分別形相耳)。
須菩提
(設)若菩薩(心有能所
輕慢眾生
是)有我相(也。
自恃持戒
破戒者。
是有)人相
(也。
三塗苦。
願生諸天
是有)眾生相(也。
心愛長年
勤修福業
執法不忘。
是有)壽者相
(也。
則巳墮貪嗔癡愛四惡業矣。
有相眾生
無相即佛。
不以眾生為功。
了無所得
以其四相盡除也。
若起能度眾生之心。
眾生之見。
)則非菩薩(也。
只這無相之心便是降伏妄心之法矣)。」
釋梵菩薩摩訶薩。
此云覺眾生也。
摩訶言大
也。】
*○妙行無住分第四
上問如何住。
此答無住者何。
常住者體也。
無住
用也。
無住之住。
是名真住。
又言如所教住即答安
降伏意。
「(兩大弟子)復(敘)次(佛言。
佛又呼而告之曰)。
須菩提
菩薩於(此)法。
(要)應
(當絕)無(方)所住(著此心。
將此無住著之心)。
行於布施(之事。
是)所謂不住
(著于目之)色(塵。
冀有所獲而)布施
不住(著于耳之)聲.(鼻之)香.(舌之)味.(身之)觸.(心之)
法(諸塵
冀有所獲而)布施
須菩提
(夫布施而住著于六塵
與我本性何與)。
菩薩
(受如來無相教法
但以法施利益一切眾生
)應如是布施
(物我兩空
)不住(著)於
(形)相。
(是)何以故。
(葢凡人布施
止為求滿情欲
先施財于人。
後得福于巳。
財有盡。
得福
亦有盡。
)若菩薩(一心清淨
利益一切
)不住(著于形)相(。
不見我之能
不見我之
)。
布施(遍滿虗空
斯)其福德
(誠)不可思(想度)量(也。
)須菩提
(我謂
菩薩功德莫量其)於意云何(哉。
菩薩不著形相
法施廣大
世界萬有
包含無遺
試看)
東方虗空可(能)思量(窮盡)不(乎。
須菩提答曰。
虗空而以思量盡之乎。
)不也。
(果如)世尊(之言也。
佛又曰。
)須菩提
西北方(以及)四維上(至天.)下(至地。
其)虗空(處所)可(能)思量(窮盡)不(乎。
須菩提答曰。
虗空而以思量盡之乎。
)不也。
(果如)世尊(之言也。
佛因告之曰。
)須菩提
菩薩無住(著形)相(之)布施
(其應
受)福德
亦復如是(十方虗空之)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
菩薩
(今欲受如來教得住心妙法
)但應(依不住相之言。
)如所教(以存)住(此性真可也。
有住
著。
都是六塵
無住著者
乃是本心安住之所。
無住為住。
乃真住也)。」
【釋觸法之法。
非謂佛法
凡夫心中思想的法
術也。】
*○如理實見第五
如者猶俗言自在也。
性體常常自在
全無更變
為真性之理。
故曰如理。
凡夫不能認著如理。
只為
眼見虗妄形相
將真寔本性撇去腦後
就見如來
三十二相
與我真性有何干涉
「(佛又呼)須菩提(欲明無相真性
)於意(果是)云何
(我試問
如來全佛
性又有佛身。)
可以(三十二種莊嚴)身相(。
即此是)見如來不(乎。
須菩提答曰。
但見如來身相
豈可
謂便見如來)。
不也。
世尊
(葢如來原不在身相上發現
是)不可身相得見
如來(也。
)何以故(哉。
)如來所說(之)身相
(原非形色
葢是虛空中法身。)
即非(有真寔)身相(可見也)。
佛(又)告須菩提(曰。
)凡(世上)有所(一切
諸形)相。
(雖然有此軀著。
而無真寔本性
須臾消化
還歸虗空
豈非)皆是虗妄
若(能識得
理。
)見諸(形)相(都)非(寔)相。
(則如來法身真相
立便現前
)則見如來(矣。
色身中看法身
自性原有箇如來也)。」
釋太子悉達多
漢言頓吉。
生時三十二相
十種好。
放大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正信希有第六
分說人正信受
去一形相
良為希有也。
空生初執有相
因佛以不住相破之。
後疑無相
不能有相果。
是執佛有相矣。
佛以如身非相
破之。
無相因。
無相果。
豈不因果俱空。
人法雙
泯。
此義甚深。
殊難信解
故疑而問佛云云
大祗眾
生情念所動。
一有取著。
便涉非法
誠使情念忘而
慧開
降伏安心
直下誠當矣。
須菩提(又)白佛言(曰。
)世尊
(今世人多迷少悟。
不誠眾迷之中)。
頗有眾
生。
得聞(我佛)如是言說(之一)章(一)句。
生(真)實信(心。
當下了悟)不
(耶。
)佛告須菩提(曰。
如來度脫眾生為心。
深願聽受我言。
汝切)莫作是(信否
之)說(也。
)如來滅(度之)後。
後(經)五百歲。
(此時)有持戒(而諸惡不作)。
修福(而眾善奉行)者。
於此(一)章(之大意
一)句(之解說
)能生信(受之)心。
以此為(真)實(而無疑
)當知是(信心之)人。
(自度度人。
利益無窮將來作佛之
眾生)。
不(止)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令之如信心)而種善根
(能)於無量千萬佛所(皆令信心無二而)種諸善根(也。
可見眾生)聞
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心。
去塵絕垢)者。
須菩提
(此豈猶人
福德巳乎)。
如來悉知(之。
)悉見(之。
)是諸(信心之)眾生
(便)得如
是(種)無量(善根之)福德(是果)。
何以故(哉。
因為)是諸眾生(聞佛妙法
本性圓明
形相都化)。
無復(有執定之)我相
(對立之)人相
(厭苦之)眾生相
(貪愛
之)壽者相。
(且)無(有傍依佛)法(智識)相。
亦無(捨去佛法
塊守空寂之)非法
相。
(諸相盡捐。
斯名淨信
必須無相
方是無量
又)何以故(哉。
葢以)是諸眾生。
心(中)取(有形)相。
(是)則為(牽)著我人眾生壽者。
(豈能真性到處圓滿。)
若(心中)取(有)法相
即(為牽)著我人眾生壽者。
(豈能了悟真性無為自在
夫)何以故(也。
良以真性原無容一毫牽著也。
豈惟是哉。
即令心中)若取(有)非法
相。
(亦是)即(牽)著我人眾生壽者。
(豈能使真性空明
方便應現乎。
職)是(之)
故。
(所以)不應取法(。
有法執。
并)不應非法(。
而有空執。
總)以是(無妙
相)義。
(原無可著)故(耳。
試觀)如來(度人。
)常說汝等(學佛之)比丘
(須)知
我(所)說(之)法。
(未明性時。
不可無言。
如未渡河
不可無筏。
然一渡則棄之矣。
猶)如(取)筏
(為)喻。
(可見到彼岸)者。
(佛)法尚應捨(去。
)何況非(佛正)法(乎。
真實淨信
者。
直下見性
不受諸相隔礙矣)。」
【釋信心者。
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
能成
一切出世功德
生出一切諸佛
自身佛性
本來清淨
無有污染
與佛無二
六道眾生
本來
無相
一切眾生盡得成。
佛是名淨信心也。】
*○無得無說分第七
真性空寂
無有形相
人若能悟性空
佛法與我
何干
却得個甚麼
所說
都是方便指迷引子
及到真性上。
一切言語總用不著。
却又說個甚麼
雙遣佛法知見也。
文中無有定法四字
正是
眼。
不但空生指示無為法三字同。
「(法尚應捨。
則佛將安在耶)。
須菩提
(汝)於(佛法大)意。
(亦知其)云何(哉。
如來無上
覺。
本自空寂
豈于心外別有所得
若指此覺性如來獨有
則)如來(真有所獨)得(之)阿
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且如以此正覺
為人說。
謂如來之法。
直在言語
見。
則)如來(果曾)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答)言(曰。
)如我(之意)解(說)
佛所(發問言)說(之)義。
(要知無上正覺深妙難名
隨人證入。
)無有(一)定(之)法。
(斯)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則如來無所得也
如來眾生沉迷
方便引導性真
所謂依病發藥
可見)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也。
斯)何以
故(。
法既不定
聽法之人。
又何可執以為定乎。
須知)如來所說法。
(可以性修)。
皆不
可(以色相)取。
(可以心傳
亦)不可(以言)說(求。
必人自悟自解
得之耳。
葢法原無法。
斯云)
非法
(亦不離法見性。
斯云)非非法。
(有法無法不是
從此得一是處
方是真法
)所以
(學佛人。
不能立見如來)者何。
(止因)一切(修行)賢聖
皆以(真性)無為(之)法
(為證向。
根器淺深
意解有偏正。
毫釐千里
)而有差(等分)別。
(不能齊一
如來同體也。
是空
深契無相之理如是)。」
【釋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
聚沙塔頂禮。
南無佛號
隨人所修。
是無定法。
或為志求勝法
者說。
或為求無上慧者說。
或為求聲聞者說。
或為
辟支者說。
應機而酬。
是無定法。】
*○依法出生第八
此分言諸佛妙道
因此經生出。
教人依從法要
總此一念
散為千法萬法
所謂福德性也。
「(空生固契無相之理矣。
而未契無相之理得無相之福也。
佛告之曰。
)須菩提
(佛法究竟)。
於(大)
云何(解說也。
試以身外享用福德
與心內自有之福德
相提而論
便見虗寄在形。
為有盡。
在心
無量矣。
設)若(有)人(廣以財施
直到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
寶。
(都)以用布施
(如此浩大
)是人所得福德(。
亦當如布施之數。
)寧為
多不(乎。
)須菩提言(曰。
福德)甚多
(有如)世尊(之言也。
然我說其福德多者。)
何以故。
(葢)是(等)福德
(都是身外享用
真性無干
)即非福德(出于真)
性(者。
著在形色
終是有數可筭。
)是故如來(但)說(其享用)福德(如許之)多
(耳。
佛因須菩提巳知身外福德如此
乃取心內福德示之曰。
設)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
(所說真寔性義
了悟明白
一心承)受。
(時時把)持。
(勿令怠忘。
又能省却經文多句)。
乃(歸)至
(直明性體之)四句偈等。
(自巳明悟
又)為他人(解)說。
(令人共明本性
如此
則利
人利巳。
較之施財。
)其福勝彼。
(夫)何以故(哉。
)須菩提
(汝當知經文直明真
性。
圓滿完足
世上)一切諸佛(得成佛果。
)乃諸佛(所說)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之)法。
從此經(中悟)出。
(然此經文
亦如河筏耳。
直認本性
尚在語言
字之外也。
)須菩提
(若人錯會經文所說法。
便是佛法
不曾性真有體認。
則其)所謂
法者。
(皆有相之見耳)。
即非(真寔明心見性之)佛法(矣)。」
【釋三千大千世界者。
此日月所照為一小世界
其中間有須彌山
日月山腰運行
南為閻浮提
東為弗婆提。
西為瞿耶尼。
北為鬱單越。
是名四天
下。
此山之高。
半出日月之上。
山上四方
每方有
八所
中間一所
謂之三十三天
梵云忉利天
也。
日月運行于此四天下謂之一小世界
如此
小世界
謂之小千。
如此一千小千世界
謂之中
千。
如此一千中千世界
謂之大千
三次言千。
三千大千
其寔一大千耳。
七寶者。
.銀.琉璃.珊
瑚.瑪瑙.赤真珠玻瓈也。
四句偈諸解不一
彌勒
無人眾生壽者。
要當活看等字也。】
*○一相無相分第九
此分言四果菩薩各有一相
然不過就他地位
次第
其寔悟到真空
豈有形可執。
「(佛告)須菩提
(今巳證四果菩薩
各有名目
豈彼尚有分別形相心耶。
)於(其)意(果)云
何(也。
第一果之)須陀洹
(巳離欲界。
去凡入聖
將其心尚)能作是念(。
見得)我(巳證
入)。
得(此)須陀洹果(位)不(乎)。
須菩提(答)言(曰。
須陀洹無得果之念。)
不也。
世尊
(是)何以故。
須陀洹(離塵見性)。
名為入(聖之)流(輩)。
而(真性本空。
原)無所入。
(只此)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塵。
便為入流
豈是
真有所入。
)是名須陀洹(耶。
佛又曰。
)須菩提
(其他亦復如是
汝)於意(中亦知其)
云何(也。
又有第二果之)斯陀含。
(巳離塵生天
將其心尚)能作是念。
(見謂)我
(巳證入)。
得(此)斯陀含果(位)不(乎。
)須菩提(答)言(曰。
斯陀含無得果之
念。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色身一往天上
一來人〔來〕不復再來人間)。
一往來。
(而其前念起妄。
後念即覺。
止見一生滅。
無第二生滅。
雖有往來
不著往來之相。
)而實
無往來(。
豈真著塵緣去留之相。
而始曰)是(我纔得)名斯陀含(耶。
佛又曰。
)須菩
提。
(汝)於意云何(也。
復有第三果之)阿那含
能作是念。
(謂)我(巳證
入)。
得(此)阿那含果不(耶)。
須菩提(答)言。
(阿那含無此念。
)不也。
尊。
何以故。
(蓋)阿那含(內無欲心
外無欲境。
離欲界。
無執著。
雖)名為不
來。
實無不來(之相。
)是故(但)名為阿那含(耳。
豈遂有得果之見哉。
又言)。
須菩提
(汝)於意云何(也。
復有第四果之)阿羅漢
能作是念。
(謂)我(巳證得)。
阿羅漢道不(也)。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以故
(佛法本空。
有何定法
唯其)實無有法
(故第)名(為)阿羅漢(耳。
)世尊
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
壽者(四相妄念矣。
豈得成人雙遣阿羅漢道乎。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皆言果。
阿羅漢言道
者。
至此方為證道也。
阿羅漢須陀洹造就不同淺深異名耳。
即道與法。
亦是假名
在教為法
在行
道。
無法無道
無道無得矣。
且)世尊(不常念之乎。
我)佛說我(無爭念。
無人我之相。
有正
定。
故能)得無三昧
人中(明了真性
)最為第一
第一(等)離
(去六)欲(超出物表之)阿羅漢(也。
佛雖如此稱道我乎。
)我(却)不作是念。
(得見)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自謂)我得阿羅漢
道。
(便是執法不忘。
著於有相
)世尊即不(稱許)說須菩提(巳證無諍三昧)。
是(悅)
阿蘭那行者(之人矣。
今之稱許者。
正)以須菩提(法性都空。
)實無(有)
所(執之道)行。
而名(之以)須菩提是(能)樂阿蘭那行(也。
我佛以為
如。
可見四果菩薩
空塵相。
猶恐一絲未斷。
如來須菩提反覆問答
一一解破。
使之悟徹無相
真寔了義
不受纖毫牽挂耳)。」
釋梵三昧
亦云三摩地
亦云王摩提。
此云正
定。
言入定之法正也。
亦云正見
遠離九十五種邪
見也。
亦云正受
言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
非是
想也。
梵云阿蘭那。
此云無諍。】
*○莊嚴淨土分第十
真性散亂
便是莊。
邪妄不能入。
便是嚴。
淨土者。
淨心也。
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生清淨心也。
此經
十七分應生如是心。
即此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所住之心。
便是無心
如是生清淨心
便是不滅
無生之生。
何礙于生知不滅。
便是生。
不必更求
相矣。
二十七分中于法不生斷滅
即此義也。
「佛告須菩提(曰。
人到修行成佛時。
)於(彼)意(中。
是)云何(等心境乎。
即我)如來
(往)昔(之時。
)在(本師)然燈佛所。
於(佛)法(果寔)有所得不。
(須菩提答曰。
佛心萬有
尚存有得之心。
)不也。
世尊
如來然燈佛所。
(雖有傳授
然返
本性
所自有。
)於(佛)法實無所得(也。
佛又言曰。
)須菩提
(法既無得
其)
於意(中。
畢竟是)云何(等乎。
)菩薩(住之所在
果是)莊嚴佛土不(也。
須菩提答曰。)
不也。
世尊
(我說菩薩不是莊嚴佛土
)何以故(哉。
葢以)莊嚴佛土者。
(止在
真性中清淨自如耳
不著形相
)即非(有)莊嚴(迹象
獨見真性光明
)是名(為)莊嚴
(佛土也。
許可其言。
因曰。
以此莊嚴
)是(名莊嚴之)故。
須菩提
(彼)諸菩薩
訶薩。
應(當亦)如是(自)生(其)清淨(本)心。
(離去一塵相
)不應住(著目
之見)色。
(別)生(其)心。
不應住(於)聲香味觸法(而)生(種種塵)心。
(我之本心
原來清淨
眾物靈明獨照)。
應(當于六塵中一切)無所住(著。
本心孤露
時時發現。)
而生其(清淨之)心。
(則此所生之心。
方是我本心之自生耳。
此心一生
遍滿虗空矣)。
須菩
提。
譬如有人(焉。
其)身如須彌山王。
(高廣至三百三十六萬里。
如是之大。
)於
(汝)意(中)云何
(見如)是(等之)身。
(信)為大不(乎。
)須菩提(答)言。
(若止
形骸之身。
果然)甚大(矣。
然僅形體耳。
)世尊
(是)何以故。
(葢)佛(所)說。
(是指
本性
不著形相
法身
)非(色)身(也。
法身到處應現
)是名(為)大身(耳)。」
釋然燈即定光佛。
須彌山中最尊。
故曰王。】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前言無證.無得.無嚴。
似乎因果涉空矣。
不知無為
之修。
其福更勝。
法施總就他本然之性。
令人
悟。
原無施為也。
「(一切空相
現成公案
不假施為
故佛又呼而告之曰。
)須菩提(。
世人求福
係是身外作為
究竟
有盡。
)如(彼)恒河中所有沙(石之)數。
(不可計量
又)如是沙等(之)恒
河。
於(汝)意(中)云何
是諸恒河沙
寧為多不(耶。
)須菩提
(答)言(曰。
為數至此
可謂)甚多(矣。
)世尊
但(說)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愈不可計量乎。
佛因呼)須菩提(曰。
)我(非泛河沙也。
)今(以真)實
(之)言告汝。
(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七寶(充)滿爾(中處)
所(之)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都)以(之)用(為)布施
(如此
則)得福多不(乎。
)須菩提(又答)言(曰。
布施至此
亦云)甚多(矣。
)世尊
(以為多乎。
)佛(又)告須菩提(曰。
布施河沙
得福德多。
畢竟有盡期。
設)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
於此(所說)經中。
乃至(承)受持(誦)四句偈等。
(盡)為他人(解)說。
(令人巳各明本性
同登彼岸
)而此福德(無量)。
勝前(所說
施財)福德
(可見法施豈落有為之迹乎)。」
【釋恒河
西方河名。】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此分足上未盡之旨。
分兩截看。
先從說經之處。
及於持經之人。
四句偈至全經
是由淺以入深
後又從持經之人。
以及於經所在處。
自成就菩薩
至有佛與弟子
是由深而入淺也。
「(兩大弟子重)復(編)次(。
佛言曰。
)須菩提
(若有人)隨(身所到之處
即為他人解)說
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法語
盡皆為人解說
)當知此(說經之)處。
(不著形象
行一無所得心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歡喜敬信)供養(此說經
人。
即其說時。
如來全身舍利發現)如來塔廟
(咸生嚴敬說法者。
尊重加此。
)何況
有人(奉此經文
)盡能(一身承)受。
(一心謹)持。
(對卷而)讀。
(離卷而)誦。
(其法力
何如耶。
)須菩提
當知是人(巳到無相之地。
)成就(世間)最上第一希
有之(佛)法。
(悟到性空
與佛無二
)若是(持誦)經典(。
此人)所在之處。
即為
有佛(在之處。
自性即佛也。
為人說法亦佛也。
了悟不疑。
如親受如來傳示者。
豈非此人。
即)若(如來
之可)尊(可)重(之大)弟子(乎)。」
【釋阿修羅
嗔恨心重者。
天人畜生中皆有之。】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此分標般若實際也。
根上無相無住
福德無量
要人知佛所說法。
在人自悟。
不在語言文字尋取
連名總是假象
人當照依此法受持也。
「(當)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曰。
)世尊
(目前所說經文
)當何名此
經。
我等(既聞是經旨。
又當)云何奉(行)持(守於心也。
)佛(因)告須菩提
(曰。
)是經(當)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之意。
)汝當
奉持
(其)所以(奉持之)者(宜)何(如。
)須菩提
佛(所)說(之)般若
波羅蜜
(正以本性空明
不著塵相
還我本來
佛法都假。
若有一定之慧可彼岸到。
)即
(此)非(是)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也。
)須菩提
(汝)於(此)意云
何(。
須會)如來(住世
普度群迷
到處為人說法
其寔真法自在本性中。
語言文字所能了其)
所說法不(耶。
)須菩提白佛言(曰。
)世尊
(法自在人性中。
)如來
(實)無所(可)說(也。
佛又告之曰。
)須菩提
(我思世界都空。
原是如此
)於(我所見之)意。
(又)云(如)何(哉。
試觀)三千大千世界
(亦至廣矣。
其中)所有微塵
(處處
布滿。
)是為多不(乎。
)須菩提言(曰。
)甚多
世尊
(佛因言曰。
)須菩提
(。
是)諸微塵
(總是眾生心上因緣轉流變現
若性本清淨
一塵不染
萬象俱空。
故)如來
(所說微塵
是)說非微塵(所能污之本性
)是名微塵
(而在塵離塵也。
積塵成世
倘微
塵都空。
世界何有
故)如來(所)說世界
(是說)非世界(所能囿之性法。
)是名世
界。
(而在世離世也。
微塵世界若不如此理會
便逐幻相生死輪迴
不得出頭矣。
)須菩提
(汝)意(中)云何(理會
今要見如來者。
)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耶。
菩提答曰。
)不也。
世尊
不可三十二相如來(者。
)何以故。
(蓋如來三十二相
皆從三十二行得之
非實有形相也。
所以)如來三十二相
是非(眾生所見之)相。
(乃其法性圓明自然形體光輝
)是(則)名(為)三十二相
(夫然則要見如來
定須本性尋取也。
佛因告之曰。
)須菩提
(設)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
恒河沙(相)等(之)身命(用為)布施
(助行善事。
設)若復有
(世)人。
於此經中(所說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法意
盡)為他人
(解)說。
(指迷成覺。
以視身命布施
得福報。
畢竟不明本性
豈如自度度人共登彼岸
)其福(為)
甚多(乎)。」
【釋如來妙相
一足下有平滿相。
二足千輻
文無圓滿
三手足並皆柔軟兜羅綿
四兩
一一指間猶如雁王
文同綺畵
手足諸指圓滿
纖長可愛
六足廣長圓滿與趺相稱
足趺
高光滿與跟相稱
八雙腨漸次纖圓如鹿王腨。
雙臂平立摩膝。
象王鼻。
陰相藏密。
十一毛孔
一毛紺青宛轉
十二髮毛右旋宛轉
十三身
皮細薄潤滑
垢水不住
十四身皮金光晃耀。
諸寶
莊嚴
十五兩足掌中雙肩七處充滿
十六肩
圓滿殊妙
十七膞腋悉皆充實
十八容儀洪滿
端直
十九身相修廣端嚴
二十體相量等圓滿
十一額臆并身上威容廣大獅子
二十二
如來光面一尋
二十三齒相四十齊平淨密
根深。
白瑜珂雪
二十四四牙銛白鋒利
二十五如
來常得味中上味。
二十六舌相薄廣長
能覆面
輪至耳髮際
二十七梵音詞韻和雅
眾多少。
不等聞。
二十八眼睫猶若牛王
紺青齊整
二十九
眼睛紺青鮮白紅環
三十面輪猶滿月
眉相皎淨
天帝兮。
三十一眉間白毫相
柔軟如綿。
白瑜
珂雪
三十二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
猶如天葢
三十二行者
眼耳鼻舌身五根中。
具修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也於意根中。
無住無為也。】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分分四段
自白佛言至第一波羅蜜乃是印契
佛心
入佛知見
自忍辱波羅蜜至即非眾生
乃逆
空生施身命之難破以五蘊寔法暗結無住
問。
真語至無寔無虗又結令諦信佛心起疑
念。
菩薩無住至無邊功德也總是塵相之宜
空。
受持功德難及
「(於)爾時
須菩提聞說是經。
深解(其意)義趣(味。
自恨解悟之晚也。
)涕
悲泣白佛言(曰。
此經真世所)希有(者乎。
)世尊
佛(今)說如是
甚深(奧之)經典
我從昔(日受生以)來所得(智)慧(法)眼。
未曾
聞如是之經(義。
)世尊
(設)若(如今)復有人得聞是經。
遂起(信)
心。
(悟得本性)清淨
(埽除幻影
真體發現
)即生(自有之)實相
當知是人
(巳能)
成就第一(等)希有功德
世尊
(然)是實相者。
(豈真實有之。)
即是非相(就其本性圓明
向外幻相逈別
)是故如來(信)說名(之為)實
相(耳。
)世尊
我今(親在佛前。
)得聞如是經典
(真)信(不疑。
曉)解(妙義
合下領)受。
(永久)持(守。
)不足(以)為(煩)難(。
設)若當(將)來世(界。
)後
(此)五百歲。
(佛巳滅度
僅存像法
)其(時倘)有眾生
得聞是經。
(如我之)信
受持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哉。
葢)此人(從經悟入
即巳)
無我相人眾生相(與)壽者相(矣。
)所以(能無四相)者何(也。
幻相
本性原無。
知)我相即是非相
(方得真空其一切)。
人相眾生相
者相即是非相
(總可例觀之也。
又)何以故。
(葢形相六塵染著之空華
故有此
形相
便巳埋藏本來真性
所以)離一切諸相
(便是佛性)。
則名(為)諸佛(矣)。
(因)告須菩提(曰。
汝之所解果然)。
如是如是
(設)若(後世)復有人
聞是經。
(歡喜領受
絕)不驚(疑。
沉思靜悟
了)不(恐)怖。
(勇猛精進
毫)不畏(阻。)
如是人。
甚為希有
(又)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所)說(之波
羅蜜。
原有十種
只此布施為)第一波羅蜜
(葢此布施
並不著相
巳能直明本性
萬行都圓。
豈但四相
并無法相
)即(此)非(有)第一波羅蜜(之心。
空無相。
)是(方可)名
(為)第一波羅蜜(也。
)須菩提
(且如凡人最難遣者。
瞋恨之心。
極能壞亂性行
所以
學佛之人。
人我相
任行凌虐
付之不聞。
此為)忍辱波羅蜜
(然使形相未空。
根芽尚在也)。
如來說非(有)忍辱波羅蜜(心。
此)何以故。
(葢忍辱亦極難耳)。
須菩
提。
如我昔(在前世。
曾)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辱亦至矣。
)我於爾時
無我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
)何以故(而能然也。)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之)時。
(設)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
(塵心未盡。
)應生嗔恨
(如何刀斫虗空乎。
)須菩提
(我)又(思)念
過去於五百世(前。
曾)作忍辱仙人
於爾(時處)所(之)世。
無我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能作忍辱功行耳。
知)是(之)故。
須菩提
(凡求佛性之)菩薩
應離一切(形)相。
(而)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之)心。
不應住(著於)色(而)生(其)心。
不應住(著於)
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
應生(一切形相)無所住(著之)心。
若(此)
心(一)有住(著。
便失真性。
)則為非(我本來常)住(之妙體矣。
)是故佛說(。
求)
菩薩(之)心。
不應住(有)色(相方行)布施
須菩提
(若)菩薩(六根
清淨
無住著。
豈是欲求福利
不過慈悲眾生
皆有佛性
故以法施開悟之。
)為利一切
眾生
如是布施
(所以)如來(常)說。
一切諸相
即是非(有真
寔形)相。
(總為虗幻
)又說一切眾生
(同一佛性
迷則眾生
即是佛。
)即非(有一定
移)眾生(之相也。
)須菩提
如來(所說之法。
)是真(切)語者。
(是誠)實語
者。
(是)如(如不動之本性非幻妄無常之)語者。
(是真心慈悲)不(為欺)誑(之)語者。
(是至常之理)不(為怪)異(之)語者。
須菩提
如來(真性中)所得(之)法。
此法(盡滅形相
不可真實
法性普現。
不可虗空
)無實.無虗。
(斯真法性耳。
)須菩
提(。
所說性。
隨人迷悟淺深
迎機化導
悟本性。
佛法都假。
)若菩薩(之)心住(著)
於法(解)而行布施。
(是將法障遮蔽性體
)如人入(黑)暗(中。
)即無所
見。
菩薩(之)心不住(著於)法(解)而行布施。
(法本無法
真性獨露。
)如
人有目。
日光明照
種種(形)色。
(此其所無住心也。
)須菩提
(將)來之世。
(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即)於此經(典)受
讀誦
(契悟無相無住妙義
便知巳性)即為如來
(此人智慧佛智慧。
)以佛(之)
智慧(普照眾生
)悉知是(等)人。
悉見是(等)人。
(若悟無相
便得真如。
永劫自在。)
皆得成就無(限)量無邊(岸之)功德(也)。」
【釋歌利王是梵語
此言無道極惡君也。
如來
修忍辱行
初地
菩薩山中宴坐
遇歌利王。
憍陳如。
出施獵。
王乃憩息
睡醒不見左右彩女
入山
尋見眾妃宮人
圍繞禮拜仙人
王乃大怒
問曰。
云何恣情觀我女色
仙人曰。
於諸女色
實無
貪著。
王曰。
云何見色不貪。
仙人曰。
持戒
王曰。
何名
持戒
仙人曰。
忍辱即是持戒
王乃持刀割仙人身。
問曰。
可痛否。
仙人曰。
寔不痛。
王即節節支解之。
問曰。
可痛否。
仙人曰。
寔不痛。
其時輔相大臣
曰。
彼之大士
逢斯患苦
顏色忻然
無所搖動
奈何
大王如斯刑害
王乃止。】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分兩言功德。
前言所有功德
後言人所成
就之功德
一日三時
言其勤。
恒河沙
言其多。
布施
言其難。
如是無量劫
言其久。
人為荷擔
人。
是人以經重也。
處為供養圍繞之處。
是處亦以
經重也。
「(佛又言曰)。
須菩提
(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於)初日(出時)分。
恒河沙等身(體行方便)布施
中日分。
復以恒河沙等身
施。
後日(晚時)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有)如是無(限)量
百千萬億劫(數。
都)以身(體行方便)布施
(可云多矣。
受福報。
止在一身
終有盡期。
豈)若復有(求佛之)人。
聞此經典
信心(順受
曾)不(拒)逆(。
悟明真性
何止享用頑福)。
其(獲)福(巳為)勝彼。
何況(不止利益一身
又將此經)書寫受持
讀誦(。
廣)為(眾)人解說(。
其獲福更何如乎)。
須菩提
(設)以(經中切)要
(旨意)言之。
是經有不可(心)思(論)議。
不可稱(數計)量。
無(有)邊
(岸之)功德
(葢人能受持經典
自度度人。
此豈小乘因果
所以此經)如來(不止教人修身出世
成就一巳而巳。
寔)為發大乘者說。
(大乘者。
普載一切眾生到彼岸
巳是菩薩地位矣。
猶未也。
直)為發最上乘者說。
(最上乘
則不普度眾生
菩薩而兼載之。
方是成佛地
位也。
法力廣大如此
故設)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為人說。
(便是了徹
原來真性開悟無窮眾生)。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
可(計)量。
不可稱(數。
)無有邊(岸)。
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信經)
人等
即為(一肩)荷擔(得)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矣。
是)何以故。
須菩提
若(喜)樂小(乘)法者。
(止知有巳。
何知有人
便是)著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惑于幻相
迷失真空)。
於此經(中無相
義。
毫無領受
於巳)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不能)解說(開悟
是將不可思議功德
輕棄之矣。
)須菩提
(隨世界)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
阿修羅應供養(者也。
)當知此(經所在之)處。
即為是(佛住之)
塔。
(眾生)皆應(起)恭敬(心。
)作禮圍繞(以致恭。
)以諸(種)華香(供養)
而散(滿)其處。
(蓋此經為無相真性
佛與眾生
向此皈依
得不信受奉行也)。」
【釋後日分。
晚時也。】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福罪從來相對
言福不言罪。
則此疑不破。
但能生
淨心
業障自無處安著
總顯受持之益耳。
「(兩大弟子)復(編)次(。
佛言曰。
)須菩提
(設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受持
讀誦此經。
(宜有福報矣。
)若(反)為人輕賤
(必)是人先世(造有)罪
孽。
(今世)應墮惡道(中。
)以今世輕賤(之)故。
(准抵得)先世
孽。
即(盡)為消滅
(免受惡報
罪孽既消。
真性亦悟。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是皆持經之報也)。
須菩提
(即以我證之)。
我(思)念過去無量
阿耨祗劫(數。
在)於然燈佛(之)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
由他諸佛。
(我)悉皆供養承(接奉)事無空過者。
(以此求福
恒情必以
為多。
設)若復有人
於後(來)末(法之)世。
受持讀誦此經。
(其)
所得功德
於(以較)我所供養諸佛(之)功德
(我)百分(。
尚)不
及(其)一(分。
直推到)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窮盡之數。
亦)所
不能及。
(葢供佛求福報而持經則圓明本性
永脫輪迴
豈有較量者耶)。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後末世。
受持讀誦此經。
功德
(以前所論亦約略言之耳。
)我若(詳細)具說(此持經功德)者。
有人
聞(我所說。
驚怖其言。
阿漢無極
反致其)心即(顛倒)狂亂
狐疑不信
(以故我尚
具說耳)。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深遠)。
不可(以心)思(意)議(窮盡
則持經功
德。
其)果報不可(以心)思(意)議(窮盡也。
葢經義為般若本性無相無住非有非無之
妙法
悟後境界
固有如是耳)。」
釋梵云阿僧祗。
此云無央數也。
梵云那由他。
云一萬萬也。】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此問重興。
較前深邃
辭句不移
意不相侔
從前
都是破除我執
纖塵不留。
真如界內。
絕無佛生之
假名
故無佛可成。
無生可度。
無法可建。
無土可嚴。
前言降住。
至此則降住之法亦不可有也。
總之
竟來只是無我
菩薩通達無礙
覿體真如故耳。
「(於)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曰)。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
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者。
)云何應(是我性所安)住。
云何
降伏其(幻妄之)心。
佛告須菩提(曰。
)善男子善女人(能)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之)心。
我應滅
(一切眾生不善之心)。
一切眾生(皆悟本性)。
滅度一切眾生巳(畢矣)。
(我心中不起一念)。
無有一眾生實(是我)滅度者。
(此)何以故。
(能忘故也)。
須菩提
菩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便是妄想現前
豈是真空本性)。
即非菩薩
所以(如此)者何。
須菩提
(真性本來具足)。
實無
有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耳。
)須菩提
於意
(將)云何(哉。
如法可得。
如來先得之矣。
試觀)如來(昔)於然燈佛(處)所。
(曾傳)
有(何)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乎。
須菩提知之。
答曰)。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之)義。
於然燈佛所。
(寔)無有
(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良由本性止在自求故耳)。
佛(印可其)言
(。
曰。
)如是如是
須菩提
(果是)實無有法(令)如來阿耨
三藐三菩提(也。
)須菩提
(設)若有法(而)如來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即當以法相授)即不(當)與我(空)
授記(號。
說)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號(為)釋迦牟尼
(以此本性只在
自修自證。
借言解說
總屬掃除)。
實無有法阿耨多羅三藐
菩提
(以)是(之)故。
然燈佛(但)與我授記(。
因)作是言(云)。
來世
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此外別無付囑也)。
何以故。
(所稱)
如來者。
即(此一切)諸法(空得淨盡
便是我真)如(妙)義(卓卓現前也。
設)若(世)
有言如來(是明真性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
菩提(乎。
真知)。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也。
佛說只是渾話
菩薩總是假名
)須菩提
(須識)如來所得(之)阿耨多羅
三菩提
(其)於是(箇)中(萬相盡空。
即是)無實
(真如獨露。
種種現前
即是)無
虗。
(無寔無虗。
真如所得法也。
)是故如來說。
一切法皆是佛法
(若有
分別
便著形相
有棄有取。
都是錯認)。
須菩提
(我)所言一切法者。
(以我真性無相
可著。
)即(此一切法
原非寔有。
若論真空
法盡消滅)。
一切法(者)。
是(即法之本來面目也。)
故名(為)一切法(耳。
)須菩提
譬如人身
(若據形相
不過尋丈
豈可言為)
長大(乎。
)須菩提(深契佛旨
乃)言(曰)。
世尊
如來人身長大
即(其真性)為(能遍滿虗空
)非(是形色之)大身
是(故)名(為)大身(也。
佛因言
曰。
)須菩提
菩薩亦(同)如是(大身不著形相
)若(其)作是言。
(謂)我
滅度無量眾生
(則是我相未除。
真性隔礙
)即不名(為)菩薩(矣。
夫)何
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存我本性中。
斯)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
(只此世間)一切法
(都是虛假
若論真性
渾然無別
原)無我無人眾生
壽者(耳。
)須菩提
(設)若菩薩作是言(云。
)我當(離却塵俗
別求)莊
佛土(境界
便落幻相
契真如。
)是不名(為)菩薩(矣。
此)何以故。
如來
(所)說莊嚴佛土者。
(只在本性淨清)。
即非(在形色上見)莊嚴
是名(為本
性)莊嚴(也。
)須菩提
菩薩(不著形相
遍現真如
四)通(八)達(。
總是佛法。)
無(有執定)我法(之心。
以迷障虗空法性)者。
如來(方)說(此菩薩之)名真是
菩薩(耳。
究竟末後一段一切盡空。
完本性也)。」
釋梵釋迦
此云能仁
謂其包含一切
梵云
尼。
此云寂默
其如如不動。
一是作用
一是本體
也。】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此根上不見眾生可度。
無土可淨。
通達無我
而來
見得真性妙明
眾生過現來一體同具。
眾生
露本心眼
遂至種種
菩薩一如如。
攝五為一。
一束萬。
無所不見
無所不照
三際平等
萬法
一。
不分看待也。
「(佛言曰)。
須菩提
於(汝)意(中果且)云何
如來(無法之法。
圓照不窮
可)有
(照見眾生胎卵濕化起滅因緣之)肉眼不。
(須菩提答曰。
誠)如是(也)。
世尊
如來
肉眼(也。
佛又曰)。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照見天界
日月風雲運行
因緣之)天眼不。
(須菩提答曰。
誠)如是(也。
)世尊
如來天眼(也。
佛又曰)。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照見二乘慧性淺深
輪迥度脫之)慧眼不。
(須菩提答曰。
誠)如是(也。
)世尊
如來慧眼(也。
佛又曰。
)須菩提
於意
云何
如來有(照見菩薩法身廣大
充滿三界之)法眼不。
(須菩提答曰。
誠)如是
(也。
)世尊
如來有法眼(也。
佛又曰。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
(照見佛身放光
普照了無障礙之)佛眼不。
(須菩提答曰。
誠)如是(也。
)世尊
如來
佛眼(也。
佛又曰。
)須菩提
(如來何以普照如是乎。
)於(汝)意(中將)云何(也。)
如恒河中所有沙。
(固巳纖細無數
)佛說是沙不。
(須菩提答曰。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也。
佛又曰。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一恒河
所有沙。
有如沙等恒河
(合)是諸恒河所有(之)沙
數。
(以數)佛世界(亦復)如是
寧為多不(乎。
須菩提答曰。
果)甚多(也。
有如)
世尊(之言也。
)佛(因)告須菩提(曰。
即)爾所(在)國土中。
(猶恒河一沙
耳。
其)所有眾生
(又復無數
各自有心
各成起滅
)若干種心。
如來悉(能)知
(之。
)何以故。
(蓋)如來說(。
眾生之)諸(種)心。
(總從六塵影現)。
為非(真寔
本)心。
(若本心
則歷無量劫圓明不變)。
是(則)名為(本)心(耳。
)所以(然)者何
(哉。
)須菩提
(汝試觀眾生巳)過去之心。
(當時則有。
一往便無。
能常留不滅乎)。
不可
得(也。
觀眾生)現在(之)心。
(忽然著相
究成虗妄
能寔守不變乎。
)不可得(也。
觀眾
生)未來(之)心。
(時事未臨。
於何疑議
能豫不失乎。
)不可得(也。
可見一切妄心
盡是
相。
若能除却三心
便是佛心
又何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不能滅度之耶)。」
【釋過去現在未來
所謂三際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此分言佛身充滿法界
無不流通度化
不住相布
施然也。
菩薩心者。
亦復如是
前言福德皆以布
施與持經較量
不言比量
但言布施者。
以是
緣從上無心生來
施人.所施物.受施人三緣
合而有。
既知緣合。
全體是空。
無我無住
相。
可與持經等。
第八分中福德即同此義。
如來
空生巳悟到此。
而又重言之者
欲再發明無住
福德不可量耳。
「(佛言曰。
)須菩提
(汝)於意云何
(設)若有人(布)滿三千大千
世界七寶以(之)用(為)布施
是人以是(布施)因緣
得福(可為)
多不。
(須菩提答曰。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佛因
曰。
)須菩提
若(是等)福德(所)有(但)實(在。
財施享用有盡。
)如來不說
得福德多(也。
如來所說福德多者。
說本菩提
自度度人。
各悟無相真空
)以福德
(原)無(所著。
)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耳)。」
【釋佛以大悲為因
眾生為緣。】
*○離色離相第二
分與五分.十三分相呼應。
總為眾生每每以色
相求佛。
故以是破之耳。
十七分內如來以巳分上
事示菩薩教其亦如是
至十八分言如來五眼
觀眾生。
通因徹果。
皆是無相
十九分之福德因無
相。
二十分之具足無相
向後二十一分之于法
無說。
二十二分之于法無得
一一皆如來事。
至二
十三分。
顯是法平等。
菩薩無相行善
正以明
佛果也。
故二十四分。
仍以福德結之。
「(佛言曰。
)須菩提
於(汝)意云何
(人欲見)佛。
可以(三十二相)具足(之)
身色見(之)不(耶。
須菩提答曰)。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具足
身見(也。
是)何以故。
如來(所)說具足色身
(乃至三十二行中呈露
)即
非(從形色上見此)具足色身(也。
真相無相
巳在其中
)是名具足色身(耳。
又言曰。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可以(八萬四千)具足相見
不(耶。
須菩提答曰。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具足諸相見(也。
是)何
以故
如來(所)說諸相具足
(乃智慧光明。
神通廣大)。
即非(外貌上見此)
具足(也。
無相無法
巳具于是
)是名諸相具足(耳。
離却色相
反觀自性
如來真面
目在此矣)。」
【釋諸相者。
種種變現之相也。
不止于三十二
相而巳。
如來離色離相
淨行具足三十二。
智慧具足八萬四千。
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
具足
即非諸相所謂具足也。
然此之具足
其寔。
諸相具足乃其華耳。
充其寔則華自副之。
是以諸相具足之名。】
*○非說所說第二十一
佛為覺悟眾生
只得言語化導
其寔都是借來
比方
認定言語就是真法
便像指人影子說
真形
反把真形瞥眼失之。
要知所說法。
正在
非說處。
方是佛之真性也。
空生巳悟法身無說矣。
又恐此法甚深。
未來眾生不信
如來破其眾生
之見。
令知本自如如也。
「(佛言曰。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謂)我當(為眾生另)有所
說法
(是法障也。
切)莫作是念(也。
)何以故(哉。
設)若人言。
如來
所說法。
(反是違背真諦
)即為傍佛。
(葢如來說法
本意原欲人明心見性
不欲人依文傍
義。
拘滯言下
是)不能我所說(真諦之)故。
(便為傍佛也。
)須菩提
(當知
如來)說法者(。
法在人心
本)無法可說
是名(真)說法(耳。
)爾時(具智)
慧(。
通)命(源之)須菩提(。
深契佛旨
因)白佛言(曰。
)世尊
頗有眾生
未來世。
聞說是(無法之)法。
(能)生信心(。
當下明悟)不(耶。
)佛言
(曰。
)須菩提
彼(眾生總是業相變現
業盡即空)。
非(寔有)眾生(形相與佛異性
然而業相
現在
不得解脫
又)非不(是)眾生(。
是)何以故。
須菩提
(此亦一)眾生
(彼亦一)眾生
(雖有種種不同)者。
如來說(咸)非(寔有)。
眾生(形相俱有佛性
隱于
其中
)是(以)名眾生
(形相自假。
本性自真。
則安得聞佛所說
不生信心也)。」
【釋命者。
壽之意。
壽者。
老之意。
慧命者。
須菩提
公元822年
既得慧眼
年高矣。
唐長慶二年
靈幽入冥所。
加此慧命以下六十字。】
*○無法得分第二十二
妙性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
此等前巳言之。
前標般
若之法。
此則以自巳分上事。
菩薩不妨重言
也。
「(無所說者。
為真說。
則亦無所得者。
為真得矣。
故)須菩提白佛言(曰。
)世尊
(我)佛
(妄盡覺滿)。
得(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豈非萬法俱空。
一靈獨炤。
正)為
無所得(乃為真得)耶。
佛(深然之。
因)言(曰。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我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直覺廓然空寂
無名無相
)乃至無有(纖毫)少
法可得。
(止為覺世故
)是(以)名(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使人
知所皈依耳。
錯認有法可得。
便失之矣)。」
*○淨心行善第二十三
上言菩提無法可得。
以是法平等。
故是勸化
眾生
絕去塵想
淨心行善
便證菩提也。
既曰無法
可得。
人落無。
故曰平等
不妨一切善法
既曰
一切法
恐人執有。
故又言一切善法
即非善法
步步回顧無相法。
不失無寔無虗之旨。
而下分又
福德結之。
「(無法可得。
是名無上菩提
菩薩欲得無上菩提
當以何修耶。
弟子因)復(編)次(佛言曰。
)須
菩提
是法(性原自)平等
(佛與眾生同然
)無有高下
(若是空去根塵
真性顯露
無論佛與凡夫
總)是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葢此真性本來
淨。
一切眾生都)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相。
)修一切善法
(則以
平等心合平等法。
如來同一
無法可得。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矣。)
須菩提
(要知)所謂善法者。
(不過借以接引迷耳
到彼岸
善法俱空)。
如來
說即非(膠滯此)善法
(方是真寔了義
)是名善法(也。
要之得無所得
亦修無所
故耳)。」
釋一善法
布施.忍辱.持戒精進之類是也。】
*○福智無比第二十四
真性福智
歷劫無盡
無可比方
上言善法皆空。
恐人又以經文空言
故又較量福德殊勝
「(然修無可修。
非為可以不修也。
佛言曰)。
須菩提
(設)若三千大千世界(之)
中。
所有(百億)諸須彌山王。
(積)如是(山)等(之)七寶(以成)聚。
人持用布施
(其福德亦巳無量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四句偈等(法語
自巳)受持讀誦(。
且)為他人(解)說。
(利益無窮
包盡
虗空
)於前(所說布施)福德(。
雖再有如是。
)百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
(即加至)
百千萬億分。
乃至筭數(不盡
直到)譬喻(極多之分數
亦)所不能及
(此一分也。
自度度人之功德如此)。」
【釋須彌山
東方玻璃紅色
南方琉璃峯青色。
西方真金赤色
北方白玉白色
以喻報身佛
有四相也。】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眾生本來寂滅
原無所藉。
于如來化無所化。
即是
法平等之一證
十七分云
菩薩通達無我.法。
真是
菩薩身上事。
至此分起。
復以如來本分之無我者
示之。
「(然而無有度人之法也。
佛言曰。
)須菩提
於(此中之)意(其)云何(耶。
)汝等
謂如來作是念(云)。
我當(用佛法施以)度(一切)眾生
須菩提
(如來)莫作是念。
(其)何以故(哉。
般若真性
如來不增。
眾生不減
其所自有。
益所
本無也)。
實無眾生(。
是)如來度者(耳。
設)若(見)有眾生(為)如
來(所)度者。
(便生分別相矣。
使)如來(見得我能度化
)即(為)有我。
(又見人因我度。
即為有)人。
(度他離塵
登我法界
即為有)眾生
(度他出生死
不入輪迴
即為有)壽者。
(一念
不忘。
我相畢具
如來豈有此耶。
)須菩提
(然)如來(所以)說有我者。
(對人言之耳。
真性
人我何別。
有我)即非有我(也。
)而凡夫之人。
(認錯幻相
)以為有
我。
須菩提
(此眼前未度之)凡夫者。
如來(常)說(。
元來真相空寂自在
)即
非(寔有)凡夫(相也。
是則凡夫巳耳。
然則如來凡夫一也。
豈有能度之如來。
所度之眾生也哉)。」
【釋前就說即非說上起議。
次就得亦無得上起
議。
此文就度亦無度上起議。
次第秩然。】
*○法身非相第二十六
不可三十二相如來
須菩提前答巳明。
非前
解後不解也。
求其意。
須菩提應身相好
從法
身流出。
若見相好
見法身。
故答云如是
然佛又
眾生執相好。
以觀如來
難以轉輪聖王
決明之。
二我字。
人人自有之性。
如來見我
也。
「(夫非我之我。
充滿法界
則亦可於此深思而得矣。
故佛言曰。
)須菩提
(汝)於(此中之)意。
(果)云何(也。
今欲見如來者。
)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也。
)須菩
提(答)言。
(曰如來相非相。
不必離相目見真相
)如是如是
(即)以三十二
相觀如來
(無不可也。
)佛(又恐凡夫之見。
須菩提言。
執色相以求如來
故呼而)言(曰)。
須菩提
若(但)以三十二相如來者。
(則)轉輪聖王(亦具
是相。
)即是如來(矣。
真正如來
將於何見之。
)須菩提
(如佛覺人深意
因)白佛
言(曰。
)世尊
如我解(會)佛所說(妙)義。
(如來自有性中法相
區區色身
盡耶。
)不應三十二相如來(也。
)爾時
世尊(即將法義)而
說(為)偈言(曰)。
若(人)以色(身端好上)見我
以(說法)音聲(上)求我。
(不離聞見
悞認法身)是
人(所)行(。
墮入)邪道(。
永隔性真
)不能如來(真面目矣。
故曰。
見法相非法相
如來)。」
【釋轉輪聖王
是為四天王
正.五.九月
炤南閻浮
提。
二.六.十月
炤西瞿耶尼。
三.七.十一月
炤此鬱單
越。
四.八.十二月
炤東弗婆提。】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寔際理地。
固不受一塵
佛事門中
不可一法
雖無眾生可度。
六道常援。
不住布施
而財
樂施
雖無法可說
而常轉法輪
雖無道可修。
常行精進
夢幻一切
因果歷然
說有相即
空。
原非指空為性也。
因前教菩薩一切相發心。
又教寔無有發心
不解所說第一義諦
寔無虗。
近聞前章
色相聲音邪道
無法
可得。
恐人認作頑空
故戒以不斷滅一切法也。
「(法相非法矣。
然非頑空之謂也。
佛又告之曰。
)須菩提
汝(設)若作是念。
(謂)如
不以具足(色)相(之)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將必
離舍形體
別生解識乎。
)須菩提
(切)莫作是念。
(而謂)如來不以具足
相。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須菩提
汝(設)若作
是念(。
纔)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是)說(度人)諸法。
(一切可)斷滅(矣。
法如斷滅
則將何以渡河之筏也。
汝切)莫作是念(也。
夫)何以
故。
(凡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諸)法(相。
正是從入之
借徑
法雖不是性。
然性不離法。
)不(得)說(法相都捐竟生)斷滅(妄)相(也。
乃知色空雙泯
兩存
迨至存泯俱忘。
而後般若菩提耳)。」
【釋就佛果巳成。
言曰得菩薩心。
須菩提修。
言曰發菩提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當知此分是悟無我之果。
菩薩法施度人。
心本
無我
故雖有法施福德
誰其受之。
況有貪愛之
念乎。
其福勝七寶布施
前說疊見
三千大千
界至恒河
恒加一等字。
寶施又進于上。
所謂
菩薩布施也。
「(不著色聲相。
不著斷滅相。
斯真通達無我法也。
佛呼而告之曰。
)須菩提
(設)若菩薩
滿恒河沙世界(之)七寶
持(之以)用布施
(其多如此
)若復有
人。
一切法(都是平等
毫)無我(相。
雖以法施普度
而不自有其功。
能)得成(就)
於(無生法)忍。
(則)此菩薩(。
功德)勝前菩薩(寶施)所得功德
何以
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
雖有法施
心本無我
積聚虗空
永不消滅
以此)不
受福德。
故(勝前菩薩也。
)須菩提(因)白佛言(曰。
)世尊
云何
薩不受福德
(佛告之曰。
)須菩提
(葢)菩薩(法施)。
福德(祗為利眾生
)不
應(為求福而生)貪著(想。
以)是(之)故(。
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也)。」
【釋大般若有安受忍.觀察忍。
修此二忍。
便得無
生法忍。
此處知字。
觀察忍。
成字便是安受忍也。
一切法無我
無生法忍。
是諸佛心印。】
*○威儀寂靜第二十九
上言如來不可身相觀。
不可斷滅說。
落斷又恐執常。
故此如來不斷不常也。
佛四威
應迹耳。
不可以見如來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如來所說諸法如義之義。
又即所說不應身相
如來之義。
知此二義
則知如來不以威儀應化
為身
而以德性寂靜為身矣。
「(然則無相本體
於何見之。
佛又呼而告之曰。
)須菩提
(設)若有人。
如來(法身。)
若(其呈現而)來。
若(其涅槃而)去。
(以及)若坐若臥。
(只在形迹動靜上求
)是人
(能)解(會)我所說(無相之)義。
(其不解者。
)何以故(哉。
所謂)如來者。
(充滿
虗空
總是法身
眾生業緣淺深
各成所見
如來本性不曾動移
)無所從來(之處。
)亦無
所(從)去(之處。
如如自在
靈應無方
是)故名(為)如來(也)。」
【釋眾生心淨見佛。
非是佛來。
心垢不見
亦非佛
去。
諸佛本無去來
眾生妄見去來耳。】
*○一合理相分第三
微塵世界
十三分中明言之。
至此專為應化
三分而釋。
其非一非異也。
葢言微塵則非一。
世界
則非異。
微塵聚為世界
即異不異
世界散為微
塵。
則一而不一
總喻佛說應化身。
大悲所現。
寔有應化身。
為報身所分也。
可見應化本無可析。
報身本無所合。
則猶微塵非世界所析。
世界非微
塵所合也。
都非寔有。
悉是假名
認為寔。
則是一
合相矣。
如來說合相非云云
「(然則佛身真相從可知矣。
佛言曰)。
須菩提
(設)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
大千世界(。
粉)碎為微塵
於(汝)意。
云何微塵眾(矣。)
寧為多不(乎。
須菩提言曰。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之)眾。
實有(其相)者。
(則是人身中。
一切雜念不可消滅
言之何益。
)佛即不說是微塵
(之)眾。
所以(說及)者何。
佛(所)說微塵(之)眾(。
眾生業緣起滅)。
即非
(寔有)微塵眾。
(人心清淨
微塵不染矣。
)是(假)名(為)微塵眾(耳。
)世尊
(又如)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亦是幻相所成。
)即非(寔有)。
世界(劫數盡時。
世界亦壞矣。
)是(假)名(為)世界(耳。
唯是真性不變不移
夫)何以故。
若(此)世
界實有者。
即是(眾塵和合一世界
成)一合相(也。
世界終壞
豈如真性
不分
聖凡。
渾合成一。
歷劫自在乎。
真性渾淪
直如虗空
無相無名
)如來說(是)一合相(者。)
即非(真有)一合相。
(亦)是(假)名一合相(也佛曰。
)須菩提(。
真性虗空
無空擬議
此)一合相者
即是可說(之虗空真性
)但凡夫之人。
(聽佛言語
不能證悟
淺則貪著色塵
深便貪著法相
遂)貪著其事(。
不能解脫耳。
然則一合
之理相。
可以言語求乎)。」
釋一切無佛無生無斷無常無去無來
總是
相一合也。
理者。
真空實理
相者
世界幻妄諸
相也。
一合者。
理與相一不二
合而不分
謂此真
空寔理。
融通和合世界諸相也。】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真性本來空寂
故到證入菩提時侯。
凡心有知
有見
盡滅不生矣。
如是二字
無知之知。
無見之
見。
無信解之信解
緊頂三菩提心來。
覺心本空。
烏有
是真住。
降伏菩提也。
方是第一波羅
蜜。
「(夫理相一合。
無相也。
佛又言曰)。
須菩提
(設)若(有)人。
言佛(所)說(真寔有)。
我見人見眾生見(及)壽者見。
(種種情識如此
)須菩提
(汝)於意
(中)。
云何是人(可能)解我所說(語)義不。
(須菩提答曰。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者。
又)何以故(也。
)世尊(所)說我見
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原是外現假像。
不是性中真諦
)即非(有)我見人
眾生見壽者見。
是(不過假)名(。
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
者見(耳。
佛言曰。
)須菩提
(大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不但四相盡空。
)於一切法(皆是無相
)應如是(證)。
如是(觀)。
如是
信(心)解(會。
絕)不生(一毫)法相
(方為得之耳。
)須菩提
(凡是)所言法相
者(。
總是接引初學
令其漸進
若至了徹真性空寂法相
何著)如來說即非(寔有)法相
(乃)是(假)名法相(耳。
葢不知不見信解
則生斷滅相。
不如是知如是如是信解
則生滯
著相
即非法相
埽除名相之盡也。
是名法相
顯著寔相之盡也。
非寔非虗。
如此可悟般若真性矣)。」
釋法所現者曰相。
心所取者曰見。】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言演說法義
總是應現化導之幻迹。
了非真寔
也。
前云貪著其事。
皆是妄生知見。
凡夫我執未除
耳。
破執離相
一見字。
凡夫不能有無
二邊見解
所以不達三身之理。
如何理事
礙。
進佛知解
迷倒于相見執之堅固
逐一以金
剛明智破之。
如以無住行施著相
無得破菩
執相
以無土破莊嚴妄相。
以非具足破報身影
相。
以非真破三身滯相。
非相法身蔽相。
以無
破執法身非有我相
以非一非異故如來
身定相。
重重逐破。
情見俱空。
逼歸如如不動。
蔽之矣。
「(佛言曰。
)須菩提
(設)若有人。
以(充)滿無(盡)量阿僧祗世界
(之)七寶
持用布施(。
非不多也。
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廣大
度人之)菩薩心者。
(信心奉)持於此經(中。
)乃至四句偈等。
(自巳)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乎。
演說之時。
我與眾生都是幻相假合
)不(可)取(著)
於(形)相。
(良以真)如(之性。
無不)如(意應現
)不(逐相移)動(也。
是)何以故(乎。
諸相中。
)一切有(所作)為(之)法。
(都假非真。
)如夢(寐)幻(妄。
水)泡(物)影。
露(水。
)亦如電(光。
倐忽頓空
須)應作如是觀(也。
知有相皆空。
本性自湛。
方得如如
動耳
)佛說是經巳(畢。
)長老須菩提
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經旨。)
皆大(生)歡喜
信(心)受(教)。
奉(持經說
而)行(其修證。
如所教住。
人巳應皆得度矣)。
(大要全經之旨。
空生菩提心。
于何妄心
於何降伏
佛告以四生九有
皆爾眾妄心
所當滅度
無我
四相
乃為大家正教
以此行施無住
等于虗空
以此相非相。
即如來。
以此篤信
不著非法
以此自悟。
假言取舍
曾知三世諸佛。
依經流出。
四果羅漢
於此印證。
心能清淨
即是莊嚴
妙法大身
無有剩義
心能
無為
德最勝。
信受解說
隨處尊重
因而夙障清淨
究竟無我法空
過現未來三心之體湛渾通。
法界
相。
離言說空
無法可說
無說可得。
惟悟平等性施。
妙智福果
凡聖盡融。
無生可度。
如來非可相見
無相法尚不
可執。
豈涉頑空
知法無斷滅。
妙湛圓通
布施不貪。
去來非有。
三身一身
理事合一
妄見既融。
應化不二
真空
本性
如如不動巳耳。
一切有相
於何著耶。
中阿菩提般若四句偈。
如來真藏
水中鹽味
色裏膠青也)。」
【釋究明經義演播
經義曰說。
僧謂之比丘
尼姑謂之比丘尼
居士謂之優婆塞
道姑謂之優
婆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解(畢)
*No.490-A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
經總三藏十二部五千卷
達磨
西來
傳法二祖
楞伽四卷印心
五祖易以金剛
傳授
性相宗教分途
性宗直指單傳
雲門至於
罵佛。
藥山示人不得讀經
此固為大根說法
而耳
食之徒。
遂真擬金剛經亦可高束。
長公近歲
孺子
抵掌嬉笑
談禪悅。
嗚呼
是病未瘳而廢藥。
河未渡而舍筏也。
不終痼疾迷津乎。
無論應無
所住一語
可立證直超。
金剛因果錄中。
有望
寫經
遇雨不濕者。
有持偈言虎。
䑛惡瘡頓愈者。
有持
經題七字
命盡立生兜率者。
般若為諸佛母
深廣
不可思議
當日靈山一會
得度弟子
出生死。
而疑
根未拔。
本智不現。
及至般若會上
如來金剛智
決斷之。
直使凡情盡。
生滅見忘。
而本有智光
豁然
披露
以是義故
正法眼藏
寶函所在
天人擁護
解歷唐宋明。
計八百餘家。
天親列二十七疑。
以顯
教外之旨。
憨山復有決疑一刻
叢林盛行
然初入者
尚苦旁註汗漫
深語奧。
獨此直解
單行續於本經
一覽指掌果因。
竊念余以疎慵之質。
推排人間世
到今五十餘年。
髫歲泥首一經
屢遭按劍
翻然易轍
猥列簪裾
弩力戎行
勉立寸功
以報
天子知遇
寅卯役祁門
潢池對壘
披堅身冐。
登山
涉江呼吸
生死默膺。
庇覆履險而安。
又以異
公元838年
夢驚疑。
潛心白業
戊午量移皖上。
瞻禮三祖道場
公元876年
丙申舊遊
得不五嶽之盟。
亦憶慰夙。
偶獲
編。
如覯良師益友
勇猛持誦
捐貲以廣布流通。
竊思如來一片金剛妙心。
與千二百五十諸大比丘
徒眾
朝夕給孤獨園
著衣持鉢
多方淘汰
既盡妙密
鉗錘就裡一兔毛頭
金剛藏光明尚費金篦磨刮
矧此直解數行。
烏能竟涅盤妙諦
但為發心懽喜地。
善男子
引手遞入。
從茲直解
以歷窮諸解。
從茲
經。
以遍悉諸經。
乃至大乘了義
一句可說
一法
可得。
遙知十方佛。
將各伸金色臂。
兜羅綿手。
相好莊嚴
妙網光舒。
香流𦦨發。
善男子頂。
三世佛甚深智慧海
彈指間轉大法輪。
則茲刻
未始非顧衣見珠。
得魚忘筌一助也。
合十
述於卷末云。
公元1681年
康熙歲在辛酉嘉平月佛弟子趙嶽生視公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