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687b 页
No. 912
观心诵经法记
天台大师 说
荆溪尊者 述

大师以无碍辩力。无缘慈力。随机益物使不空过。
故于诵习。别施方便纲格。虽即不逾大旨。而于别
行网目还殊。故更寄之以具诸行。余沗承宗匠。颇
揽异同。以理冠之事无不可。但根缘不等。修习者
希。故略指方隅以拟行事。然一家行旨必藉十乘。
此中义求于理以足。的辨相状或未分明。故今先
于当文节目指示谛境。义立十乘。次揽广文以点
宗要。先分节文者。文中自三。初示身口仪则。即序
分也。义兼自他。次第二下。正示观。当自行。三第三
下。即流通也。义当化他。于正观中分之为二。先法
次义。法谓观法。义具众行。初文境也。二次须下即
观智也。此中亦二。先释次结。释中为三。初文假观。
二次观下空观。三虽无下中观。次能作下总结。次
虽无下明具诸行。于中又二。初正明具法。次从三
世下称叹抑扬。初具法中四。初具六度。次自行下
卷一 第 687c 页 X55-0687.png
判权实。三若能下具三因。四若观下具三德。于三
德中有修有性。

「夫欲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肃威仪。别座跏趺
而坐。

第二入观。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次观座下皆有天
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

次须运心作观。观我能为法师。传佛正教。为四众说。
想所出声。非但此一席众。乃至十方皆得听受。名为
假观。

次观能说之人所诵之经。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纸
墨是。为标轴是。诵音为口出。为龈腭和合而出。为有
我身。为无我身。谁是诵者。为心是诵。为口是诵。为和
合出。观此四众。为是实有。为从想生。四众非有。无我
能诵。是名空观。

虽无所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虽无能诵之人
而有我身为四众宣说。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
卷不离经卷。虽非身口不离身口。从始至终必无差
谬。名不可思议。能作此解能作此观。名为三观于一
心中得。不前不后三观宛然。

虽无施者而有法施。虽无受者四众炳然。虽无法座
登座宣说。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为法施檀波罗蜜。
专心诵持无诸遮碍。名为持戒。忍耐恶觉。名闻财利
皆不能恼。名之为忍。一心不息。从始至终无有懈怠。
名为精进。专念此经无有爱味。名之为禅。分别无谬。
卷一 第 688a 页 X55-0688.png
序正流通无不谛了。句文分明。名为般若。是名六波
罗蜜具足。

自行此经名之为实。传授外人名之为权。若能一生。
以此成辨功德。

于无始心名为正因。仍有观心名为了因。高座为四
众说授名为缘因。

三因具足。若观未明但是性德。研之不巳观心相应
名托圣胎。以胎业成就名为修德。中间四十一位亦
修亦性。至于极果名为种智。伊字三点不纵不横。名
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义空。平等大慧是名诵经。
正观三世诸佛。无不从此而生。信者可施。无信莫施。
第三流通者。若自调度不名为慈。见苦不救不名为
悲。既修正观现前。复应庄岩法界。所诵经竟出观之
后。以此运观功德。巳登正觉者愿广度众生。入位之
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运慈悲二法。愿未来世共
成正觉。」

【次义立十法者。如向观境即妙境也。修观义当心。
次修空观。义当止观。次修中观。义当破遍。次总结
束。义当通塞。次具六度。义当道品。权实三因。义当
正助。次辨修性。义当次位。第一义空。义当安忍及
以无著。伹依之修行。于理略足。于心中法而未甚
分明。故更授广文以助行者。使十乘观法不出于
诵持。所观十境遍通乎声色。故复重明以先先辙。
一者。了向观境。心性界如。具三谛。即妙也。二者。依
卷一 第 688b 页 X55-0688.png
斯妙境。发誓而诵。求三德果。利十界生。三者。一一
文句。念念无遗。心性皎然。寂照双运。四者。寂照而
诵。圆融遍破。总摄横竖无生教门。五者。观诵心性。
念念虽著。尚无无著岂有于著。六者。晓诵心色。念
处宛然。寂均调试。诸品具足。七者。于诵习。弊念起。
事理合然而兼治。八者。应知诵心虽具。寂照自达
巳。位六即途。九者。于诵习时违顺境起。专以寂照
安之。十。依观诵功。巳得相似。六根爱此似位。名为
顶堕。若修离爱进入铜轮○于业魔王禅见慢二
乘诸动者。即当移观勤而观之。随境观成。依前习
观。若不亏所诵而兼治之。弥为胜术。最为高尚。诵
经既尔。诸行亦复。然但得名随行十乘。委悉终须
具依大部。问。大部令观阴.界.入境。与此诵经同异
何别。答。义同事异。言事异者。诵持之即善阴故。故
诵身口即色阴也。领纳文句即受阴也。想缘义味
即想阴也。作是诵持即行阴也。了别分明即识阴
也。阴与界.入合不同。若能于兹体达色心。使具十
观十境无遗息。何减大部之行。伹有融今古会释
教理以为异耳。】

观心诵经法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