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宝章¶
三宝章¶ 第 613a 页

No. 1874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三宝章 流转章

* 三宝章

三宝义略作八门。一明建立。二释得名。三出
体性。四显融摄。五明种类。六拣所归。七辨业
用八明次第。初明立意者有七种。一为翻邪
故。即翻外道尊师。谓自在天等。故立佛宝。二
为翻外道邪论等。故立法宝。三为翻外道邪
众等。故立僧宝。故涅槃经云。归依于佛者。是
真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馀诸天神。归依于
法者。则离于杀害终不更归依外道诸典籍。
归依于僧者。不求诸外道等。二为除病。谓须
良医并药及看病人。故诸病悉愈。三宝亦尔
故不增减。三为出怖。如经云。若得一跳即譬
一归。若得三跳即譬三归。是故三宝慈悲救
众生生死苦。是故三跳得出怖也。四为生缘
念故。为令众生念佛求一切智。故立佛宝。为
令念法求證真如。故立法宝。为令念僧求入
圣众数。故立僧宝。故杂心论云。为开众生佛
法僧念故说三宝也。五约三义故立三宝。一
调御师。二调御师法。三调御师弟子。故宝性
论云。问曰。依何等义故立三宝。答曰。偈言依
调御师所證弟子故也。六约三乘人故立三
宝。为大乘人取佛菩提诸菩萨。故立佛宝。以
此人求作佛故。为缘觉人自然知法故立法
三宝章¶ 第 613b 页
宝。以此人但求證深因缘法。不求佛僧故为
声闻人立僧宝。以此人但求依僧求解脱故。
不求馀也。七约三根故立三宝。为信供养诸
佛如来福田人。故立佛宝。为信供养第一妙
法福田人。故立法宝。为信供养第一圣众福
田人。故立僧宝。此上三门并如宝性论说。故
彼偈云。为三乘信三供养等。是故说三宝。

第二释名者。于中有二。先释总名。三是数宝
是喻义从数义立名。即带数释也。又宝是可
贵义。依宝性论宝有六义。一希有义。如世珍
宝以难得故。无善根众生经百千劫不能得
故。二无垢义。如世珍宝清净无垢。三宝亦尔。
以离一切有漏法故。三势力义。如世珠宝置
浊水中。令水澄净。三宝亦尔。以具六通等功
德故。令众生澄惑业苦三浊。成净信智等故。
四庄严义。如世珍宝能雨宝庄严众生。三宝
亦尔。庄严行者出世行故。五最上义。如世珍
宝。于诸物中最为微妙。三宝亦尔过世间故。
六不变义。如世珍宝以体真故。不可改易。三
宝亦尔。以得无流法故。世间八法所不能动
故也。彼论偈云。真宝世希有。明净及势力。能
庄严世间。最上不变等也。后别名者。佛陀此
云。觉者。觉有二种。一是觉悟义。谓理智照真
故。二是觉察义。谓量智鉴俗故。又觉察烦恼
贼故。从无明睡觉故。自觉觉他觉行穷满故
也者是假人。即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有财释
也。达摩此云法。法有三义。一自体名法。如说
诸法离他性。各自住己性。即离分别也。二对
意名法。如法处法界等。三轨则名法。法有轨
三宝章¶ 第 613c 页
范开生物解故也。此中正取后一。兼明前二
也。僧伽此云和合众。此有二义。一理和。谓见
谛理时。心虽各异所證理同故。二事和。谓四
人已上人虽各别同秉成一羯磨事。故名事
和。是则佛是觉照义。僧是和合义。法是轨范
义。皆从义用立名也。又智论云。僧伽秦言众
多。比丘共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第三出体
者。三宝有三。一同相。二别相。三住持。初中
有三义。一约事就义门。即佛体上觉照义边
名为佛宝。则彼佛德。轨则义边名为法宝。违
诤过尽名为僧宝。三义虽别然佛德不殊。故
云同相。此即以佛无漏功德为体。此义通诸
乘但浅深异耳。唯除人天。以彼不了故。二约
会事从理门。即三宝相虽别。然同以真空妙
理为性。故云同也。涅槃经云。若能观三宝常
住同真谛。我性佛性无别。此即以真空为体。
此义通诸教唯除凡小也。三约理义融显门。
心性真如中离念本觉名佛宝。即此中有恒
沙性功德可轨用。故名法宝。即此恒沙德冥
和不二名僧宝。故经云。于佛性中即有法僧
也。又净名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
无为相与虚空等为同相。是故若就觉义而
论。并称为佛。轨则而言无非是法。冥符和合
莫不皆僧义。说有三不可为一。然无别体岂
为异也。故云同相。此义通诸教。唯除小乘及
始教。同体门竟。第二别相中。先明佛宝。若约
世间人天所得。以有漏五蕴为体。以同世间
示黑象脚身。及树神身等。若小乘中毗昙等
宗有二佛。一生身。谓父母生相好之形。是报
三宝章¶ 第 614a 页
无记非可重。故不入佛宝。二法身。以五分功
德为法身。此中唯取无漏功德。谓道后尽智
无生智等。五蕴实法为佛宝体。以有漏功德
非可重。故不入佛宝。或有漏及报相从名佛
于理无伤。又此宗中。于彼实法上假施人名。
无别假人如贫名富等。若成实等宗五蕴功
德等。属法宝摄。别说假人为佛宝体。以有假
名行人为师匠益要在假中故也。若三乘中
三身佛。或以五聚法中一分为体。谓无为中
真如择灭等为法身。色处为化身。以心无化
义故。以无漏清净八识心王。二十一心所。及
不相应行中小分。并色法界所成假者等相。
从总为受用体。此如瑜伽等说。此约始教之
初说。亦是回心声闻教也。或以真如为法身。
大定智悉为应身。色形为化身。如梁摄论说。
或约五法摄大觉地。谓以清净法界为法身。
镜智及平等智为受用身。作事智为化身。妙
观智通二身。此如佛地论说。此等约始教之
终说。义当为直进人说。或唯以大智为三身
体。如摄论以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以后得
智为受用身。后得智之差别为变化身。或唯
以真如为三身体。如起信论中。真如三大内。
以体相二大为法身。用大为二身。此等约终
教说。此中化身亦有化心。如大迦叶观如来
心知向阿难如是等。又涅槃经云。如来所化
无量形类。各令有心故知有心。但前教生故
顺小说。或唯一实性离言绝虑为佛宝。亦不
分三二等。此约顿教说。若依一乘。二种十佛
既通三世间。即知用一切理事人法等。总为
三宝章¶ 第 614b 页
佛宝体。仍皆就觉义说。若约所依以海印三
昧为体。亦即摄前诸教所明。并在其中。以具
同别二门故。馀可准知。

法宝体者。小乘中
理故行果。一以四谛十六行等为理法体。二
小乘三藏教等。音声名句文。声处法处二法。
为教法体。三以菩萨无漏五蕴。即见道八忍
八智断非想结。九无间八解脱合三十三心。
在家四果及辟支无漏五蕴等。虽有理和无
事和。并是向道法宝摄。此依毗昙宗。若依成
实等。三乘无漏在家出家。总属助道法宝。但
以假人为佛僧故。彼论云。信佛有一切智名
信佛。信此真智名信法故得知也。四以佛及
二乘所得涅槃。为果法宝。以相好身及等智
等。有助成无漏智故。相从亦入佛僧摄。涅槃
非助彼故是法宝故也。问涅槃是灭谛。助道
是道谛。教法属苦集是则一理法宝已具摄
尽。何假后三邪。答依毗昙宗有二门。一坏缘
者。不分三宝境界差别。若于此门中理实收
尽。二不坏缘者。建立三宝等差别。是故就此
事中最胜义故。立后三法理亦无违。此义云
何。如道有二种。一事道。谓戒定等。二理道。
谓道如迹乘。此四冥通是前道谛。戒等约事
属前助道。以理事异故。通别异故分二也。灭
亦二种。一事灭。以离惑业品数上下令灭。有
优劣故是事灭。属彼果法。二理灭。谓尽止妙
出。此四冥通是前灭谛。亦理事异故分二也。
苦无我等是所诠理。教是能诠就胜分二也。
问佛僧俱是人。何不但立人法二宝。答因果
异故分二也。问若尔法中亦有因果。何不立
三宝章¶ 第 614c 页
四宝。答人用强胜能秉持法。是故分二。法不
自弘用劣。故合为一宝也。若三乘中。或内以
四谛十六行。及三无性等理。为理法宝。二以
三藏十二分教假实二法识所变等。为教法
体。三以诸道品六度等为行法体。四以涅槃
菩提等为果法体。仍此四法皆即空无分别
如般若经说。当知。此约始教说也。或以真如
体相为理法。从真所流为教法。从真内薰
及依净教。所起诸行为行法。此行契真證
理究竟为果法。是故四义回转唯一真如也。
此如起信等说。问此中果法与佛行法与僧
各何别邪。答约如来所成义边。总属佛宝。约
诸菩萨施学义边。总属法宝。行中约上地所
得义边为僧宝。下地所学义边为法宝。义理
差别约法体不殊也。当知此就终教说。或以
离言真法为法宝。如此经云云。当知此约顿
教显耳。若依一乘。约有十法。谓理事教义因
果人法解行。皆就轨范义说。具足主伴无尽
因陀罗网等。如此经说此据别教言。若摄方
便。前诸教法并在其中。馀可准知。僧宝体者。
小乘中若依毗昙宗。僧有二种。一应供僧。上
尽诸佛下极至于凡夫沙弥通是僧。是故檀
越僧次请一不拣上下。悉得供僧之福。二三
归僧。唯取声闻人中四果四向以为僧。以凡
僧无圣德不可归。故不取也。缘觉出世无和
合众不成僧。菩萨单一不成僧。佛是佛宝亦
非僧。又声闻中。唯无漏宝功德为僧宝体。有
漏非可重故非宝也。又依彼宗僧又有二。一
第一义僧。谓出家四果圣人。二等僧。谓凡夫
三宝章¶ 第 615a 页
僧。圣中有三。一生身。即报五阴。二等智。有漏
戒定等。即方便善五阴。三无漏五阴。前二相
从名僧非正宝体。后一为正也。若成实以无
漏假人为僧体。仍有四句。谓有僧德无僧威
仪等准之。若三乘内菩萨。以三贤已去乃至
等觉所有漏无漏功德。及色心等五蕴假者。
为菩萨僧体。独觉及声闻人。入资粮位已去。
乃至罗汉所成漏无漏功德。五蕴假者总为僧
宝体。又此三乘人。唯取出家同僧法者以为
僧宝。以诸在家声闻菩萨。及犀角辟支等。皆
入法宝故。大智论散花品云。以花散诸菩萨
名供养法。以花散诸比丘名供养僧。当知此
约始教之初说。或分胜显劣以明大小。如涅
槃经云。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
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第一义
和合者。名菩萨僧。当知此约始教之终说。或
说二乘入大乘者是僧宝不尔。即非由唯以
菩萨为真僧宝故。宝性论云。菩萨为究竟僧
也。当知此约终教说。或离相离分别。如论云。
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等。此约顿教寄言显
耳。或唯取菩萨随一皆遍六位。尽三世间无
尽法界。具足主伴为僧宝体。此约一乘别教
说。若摄方便。如前诸教并在此中。上来别相
竟。

第三住持三宝者。小乘以塑画等色法
为佛宝体。但表示一释迦佛。以无他方佛故。
经法纸墨及塑像。皆以色法为体。出家凡僧
以有漏五蕴为体。四人已上僧。以众同分不
相应法为体。问如形像致敬损坏。于何处得
罪福。答立像拟表真容故。于真边得故。成实
三宝章¶ 第 615b 页
云随是何塔若能为损。皆望主故得罪。福亦
如是。此明若是佛塔以佛为表主。馀人亦尔。
问若尔杀凡僧应圣边得罪。答塔像无心命。
从其表主。僧即不尔各有心命故。从凡圣自
位得罪。若依律中。损经等望财主得罪也。若
三乘中佛法及僧像。同以色法为体。法中亦
兼有名句等。凡僧以五蕴为体。若一乘中并
是大法界中。约机缘起所成净用故。亦远取
本法为体。馀义准之。上来总明出体竟。第四
融摄门者有二重。一约三种。二约三宝。初中
有三。一约同相。于中即有别相住持。此有二
义。一以彼二种皆悉缘成无自性故。不异真
空。是故俱在同相中摄。问若彼摄在同相中
时。为有彼二为无彼二。如其有者云何如同。
以有差别非同相故。如其无者云何说摄。以
无彼二无所摄故。答但以彼二本来自性空。
非坏彼二方得为空。是故经云。色即是空非
色灭空。又经云。非以空色故名色空。但以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当知摄别归同而不
坏别也。约始教说。二以真如体相二大为内
熏因。及彼用大为外熏缘令生始觉。于此始
觉分得为僧。满足为佛。此中妙轨及用中之
教。以为法宝。是故别相三宝。皆从同起不异
同也。此如起信论说。又彼论云。本觉随染生
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一智净相。谓依
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此明僧宝也。满足方便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纯净
故。此明佛宝中法身。及自受用身也。二不思
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
三宝章¶ 第 615c 页
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
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此明他受用身。及
变化身。并所流教及住持幢相等。亦在此中。
又彼论云。本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
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此中既以本觉
随缘作此别相。还不离彼本故归于同相也。
又梁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證此法
身。此中从彼流故成法僧也。还證彼故为佛
宝也。是即不破别而恒同。不乖同而恒别。其
犹摄波唯水而不废动。摄水唯波而不坏湿。
举体全收二义不失。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
之可见。以此教理。是故同中具于别也。又彼
住持之相。即是真中用大中摄。以依泥等所
表真相。及纸墨等所显教相。并是最净法界
之流。剃发袈裟是出世相。亦从彼流非世法
故。是故经中造像[𪍿]麦枣叶露盘。功皆不灭
终成大果。又以袈裟至彼猎师非法之处。真
相不坏。能令象王发胜心等。又如彼缕救龙
难等。又如出家破戒悉当得泥洹等。又能生
天人得十种功德。如牛黄存香焚气馥。如是
功用极广大者。明此皆从真如流故不异真
也。又为真标相令诸有情即寻此相还至真
源故。即真也。故论云。真如用者。能生世间出
世间善因果故。是故以末归本。一切住持三
宝幢相。皆是真中相用摄也。

第二约别相
中。亦摄彼二。既以同相成此别相。是故别中
亦摄同尽。如波门摄水水无不尽。此中亦尔。
是则不失同而恒别也。馀思准之。又住持幢
相亦在别中。以泥木像等。若非如来神力加
三宝章¶ 第 616a 页
持。彼法岂能饶益众生。生善灭恶等也。又是
如来大悲巧智施设摄生。既从智流不离智
故。摄在其中。是故经云。不思议菩萨力及佛
力故。令于末代得形像。住持如是等故也。

第三约住持于中摄者。此中住持有其二义
一是所住持。由前同相别相真实三宝馀势
力故。舍利形像经卷。凡僧相续不绝故名住
持。既以彼持此。此中即摄彼二法也。以此皆
是如来圆智中。印机所现粗未之相。如大树
叶不离本茎等故也。二是能住持。谓籍此形
像经卷。凡僧住持。同相别相三宝。势力相续
令不断绝。与诸有情作依止处。令渐修行得
彼二故。故名住持。是故彼二由此得立。摄在
此中。潜隐而成。所以然者。以若非彼所持无
以能持彼。是故二义无二相摄镕融故也。

第二三宝相收中亦三。初约僧宝摄。二谓诸
菩萨中道观心智觉名佛宝。即此境智轨生
物解说名法宝。即此观心内合中道外和漏
诤。故言僧宝。如璎珞经云。菩萨谓于第一中
道智为佛宝。一切法无生。动与则用为法宝。
常行六道与六道众生和合。故名僧宝。转一
切众生流入佛海故。二约法宝者。此有二
义。一约理。法中即有佛僧如前同相中说。二
以行法摄僧。果法摄佛。理教通因果。是故法
中自具三宝故。经云分别一切法。皆悉无真
实。如是解诸法。即见卢舍那。又经云。见缘起
法。即是见佛。此明法中佛也。但以觉义和义
皆可轨。故不离法也。以得法为佛行法为僧。
更无异法故也。故论云。行此法者名为僧也。
三宝章¶ 第 616b 页
三约佛宝者有二义。一约本觉智。如同相说。
二约始觉智。谓此圆智无不觉照。故名佛宝。
智体遍融智相圆音。与智一味即为理教。揽
于万行成一妙果。故于此智即具行果。就此
四义名为法宝。又此智中具含因智。故亦有
僧。故经云。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
不舍于菩萨之道。又经云。声闻缘觉若智若
断。皆是菩萨二生法忍。是则菩萨无生法忍。
亦是圆智摄也。又经云于如来智中。出菩萨
及二乘智等一切智慧。又经云。于佛宝中。即
有法僧。又论云。依法身有法。依法有究竟僧
如是等。上来二门融摄。约三乘教说。亦通一
乘以同法界故。若别教辨者。净法缘起有其
三义。支分义。圆满义。轨则义。以分非圆外
分。分圆以成分。是则圆内之分也。圆非分外
圆揽分以成圆。是即分内之圆也。轨如圆分
三义。通融皆全摄也。依是义故。是故经中普
贤等菩萨。于毛孔中现诸佛海及转法轮诸
菩萨众。则僧中自具三宝。又如经中大法界
法门。谓理事等法中亦具佛僧。如弥多罗女
宝经等事中。现佛菩萨等。又一尘中现佛菩
萨。又一一法门中。皆具佛僧因果故也。又如
经中如来眉间出尘数菩萨。又于毛孔现三
世间。转正法轮为诸菩萨众。如是佛中亦具
三宝。又以法界身摄一切法。并皆都尽。是故
一切法。皆是三宝故也。第五明种类差别
者有二。先别后总。别中佛宝或同世间身。此
约人天或二身。此约小乘。或一身二身三身
四身。此约三乘。或十身以显无尽。此约一乘。
三宝章¶ 第 616c 页
此上名义并如别说。

法宝中或唯教法。此
约人天或具四种。如小乘。或亦四种或唯一
种。此约三乘。名同小乘而义别也。或具前诸
说。或具十种。谓理事等主伴具足。此约一乘
僧中。或唯凡僧此约人天。或唯声闻此约小
乘。或通三乘众。此约三乘。或唯菩萨此约一
乘。总说者或有二种三宝。一真实。谓前别相。
二假名谓前住持。此约小乘及人天。但义异
也。或三种。谓同相等如前。此终三乘。或有十
门以显示。应知此约一乘说。何以故。此十三
宝相在修行心證。比教智处无不显现。即是
住持成其大益。主伴具足通因陀罗微细等
故。此中亦即摄前诸教所明三宝。并在其中
也。

第六采定所归者。于中有五门。一舍邪
归正门。谓但舍外道三邪。归于有漏三宝。此
约人天说。以于此中无无漏故。佛亦同也。二
舍劣归胜门。以彼有漏诸功德等。悉非究竟
安隐处故。不辨归依彼。但相从摄在宝中。而
非究竟真归依处故。杂心言。三宝各二种。佛
有二种。一生身佛。二法身佛。法亦有二种。一
无我法。二第一义法。僧亦二种。一第一义僧。
二等僧。皆得名宝。乃至约宝明归。问云。三宝
各二种。为归何等耶。答归依彼诸佛所得无
学法僧学无学法。涅槃无上法。此明唯归佛
无漏五分法身。不归有漏生身。唯归僧所得
学无学无漏法。不归有漏等僧唯归涅槃无
漏法。不归无我有漏法故。问何故宝中通摄。
归中局耶。答欲明三宝是所敬养。若其拣择
此有漏此无漏。则敬养心狭生福则劣。归依
三宝章¶ 第 617a 页
据究竟安隐处者。则可归依无漏。此有漏则
非重故不归也。如世间田宅俱皆宝重。若欲
归之要舍田归宅。此亦如是。或可通收。此有
二义。或以宝同归宝唯无漏。如此上辨。或以
归同宝归亦通收。以皆宝重悉为物依故也。
上来约小乘说。三舍权归实门。谓彼愚法二
乘无漏亦非可归。以非究竟安隐处故。如彼
化城终须舍故。唯大乘中。所得无漏同归实
相。是真归依处也。宝门兴供通摄如前。归门
趣本舍权归实。如经中归声闻僧。犯菩萨戒
等。此约三乘终教说。或通归二无漏。此有二
义。一如前愚法亦是可归。以诸趣寂皆究竟
故。诸不定性必回心故。馀宝准之。此约始教
说。二此大乘中自有二无漏故。又亦自有三
乘法故。故说通二非摄愚法。此通始终渐教
说也。四舍相归真门。谓自宗中唯同相三宝
究竟安隐故令归依。馀非究竟故佛劝舍。是
故涅槃经云。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
分别三归。何以故。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
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又云。若
于三宝修异相者。当知是章清净三归即无
依处。此等经意。劝舍别归同。当知此约终教。
及顿教说也。或亦通收皆可宝重。悉为佛依
故。此约三乘教说。五舍末归本门。唯一乘中
十二宝具足主伴穷于法界。尽三世间摄一
切法。是真归处。馀随物机亏盈不定。或亦通
收。以本末圆融无二相故。摄方便故。同一法
界故。是故乃至人天所得亦在其中。馀义准
之。

第七业用优劣者。三三宝中别相最胜。
三宝章¶ 第 617b 页
馀二渐劣。于中同相业用者。此中既不分三
相。但平等为用。此有三义。谓依持资成别相
用故。随缘显现别相用故。称诸菩萨观智现
故。别相中佛宝利益业用最胜。法次僧劣故。
涅槃经云。譬如人身头最为上。非馀支节手
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馀义
可知。住持用僧最胜。以能秉持佛法益众生
故法次。但作境界资成三慧故。佛宝最劣。形
像但为生信境故。若一乘三宝业用皆齐。以
普贤等亦尽佛境故。法界起用法如是故。又
诸乘三宝益用分齐。各望本宗准可知耳。

第八明次第者有二。先别后总。初中同相三
宝。三相不分无始本有故。无先后也。别相中
有四门。一约起化次第。先佛次法后僧。以佛
是教主故。依佛说法故依法修行。以成僧故。
如经云。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
道。此为證。三宝于是现世间。宝性论亦同此
说。二约入證次第。先法次佛后僧。谓法是诸
佛所师故。能生佛故。故先明也。證此法已道
成佛也。后度弟子方有僧也。问佛未證法前
岂不名僧耶。答如释迦佛未坐道树前。不名
为僧。以无众故无僧相无秉法故。三约兴教
次第。先佛次僧后法。如此经中。佛先现坐宝
师子座。次集十方诸菩萨众。后方加请说示
法门。四约修行次第。先僧次法后佛。谓修行
之来。先须舍俗投缁。虽复出家必须依法修
行。行满究竟终得成佛也。住持中。约元起之
由以明次第。则佛宝在先。如忧填王等造像
三宝章¶ 第 617c 页
初故。次佛灭后迦叶等结集法眼故次也。后
度凡僧以持佛法。故居后也。若一乘三宝皆
无前后。以于法界大缘起中。同时显现悉具
足故。或皆有先后。以主伴相成故。随举为首
故。总说者。小乘二三宝中。真实居先假名在
后。三乘三三宝中。同相居先别相为次。住持
在后。一乘十三宝。或前后或非前后如前说。
馀义准可知。

* 流转章

生灭流转略作十门。一明违顺。二断常。三一
异。四有无。五生灭。六前后。七时世。八因果。
九真妄。十成观。初中于一有为流转法上义
分为二。谓前念灭后念生。经云。如印印泥印
坏文成。此即印坏为灭文成为生。又经云。由
前五阴故。后阴相续生等。皆是此流转义也。
此中生灭违顺有二门。初总后别。总中有四
义。一相违义。以背灭为生生尽为灭。以相违
故成生灭。二顺义。以前念若不灭后念不生。
要由灭前念后念方生。是故相顺方成生灭。
问若前念不灭后念不得生。以二念不并故
者。既其灭已亦不得生。以生无所依故。如论
云。灭法何能缘。故无次第缘。是故灭已无物
谁能生后。答灭有二种。一断灭。二刹那灭。今
非断灭故不同无物。问此刹那灭若不同无
物。应非是灭。答是刹那灭必引后。故不同无
物。若不引后非此灭故。问若刹那必引后生。
是即不得入无心定等。以灭已无间要必生
故。答刹那有二位。一约能依转识粗故。皆从
自种生。前念后念近远俱为等无。闻缘。二约
三宝章¶ 第 618a 页
所依本识细故。前后流注灭已更生无间相
续。问若尔。入寂二乘最后灭心。应亦还生。即
无涅槃便成大过。答若约小乘初教。可如所
难。以彼宗中许入寂二乘永灭断故。若终教
等即不如此。以二乘人。烧分段身生灭度想
入于涅槃。而馀世界受变易身。受佛教化行
菩萨道。乃至成佛。尽于未来无有断绝。以无
众生作非众生故。四记论中。灭者复生分别
记者。此约小乘说。问此微细灭既自不住。何
能有力而生后念。答以依真如如来藏故。令
此生灭得生灭也。经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
心等。又经云。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等。是故灭
无真依无以起生。生不依真不从灭起。起信
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阿梨耶识。是
即流转是不流转转也。是故相顺而成生灭。
三此二亦违亦顺方得生灭。由前二义不相
离故。以若不灭生无以生。生若不依灭无以
背灭。是故由极相违方极相顺。思之可解。四
非违非顺方得生灭。由前二义相形夺故。以
无二为一。离二相故。违顺双泯故。

第二别
解者。此生及灭各开之为二。前念灭中二义。
一灭坏义。二引后义。后念生中有二义。一依
前义。二背前义。由灭坏与背前生灭极相违。
由引后与依前生灭极相顺。由灭坏不异引
后故。由依前不异背前故。是故亦违亦顺无
有障碍。由灭坏融引后。背前融依前故。生灭
非违非顺也。更有句数思之可见。

第二断
常者。亦先总后别。总中四句由前灭故不常。
中后生故不断。俱不俱准思之。别中亦四句。
三宝章¶ 第 618b 页
由灭坏及背前故。法不至法本不移而不常。
由引后及依前故位不绝。位恒流而不断。由
上二义不相离故不断即不常。恒流而不转。
不转转转不转无二故也。由灭坏违生后。由
背前违依前。是故非常非非常。非断非非断。
今此流转法。亦非流转非不流转也。思之可
见。

第三一异者。亦二门。先总中亦四句。
由前念中引后义。后念中背前义。是不一门。
俱不俱等思之可知。二别中亦四。谓前后非
一。各二非二为非异。俱不俱思之。又交络相
望亦四句可见。是故一异无碍流而不流也。

第四有无者亦四句。一后念中背前义是
有义。二前念中灭坏义是无义。三后念中依
前义是非有义。四前念中能引后义。是非无
义。五由前二义无二。是俱存义。六由后二义
无二。是俱泯义。七由存泯无碍。合前六句为
一无障碍流转。经云。一切法不生灭。我说刹
那义。此之谓也。

第五生灭者。于中亦二重。
初中四句。依前后起是无生义。以不由自能
起故引后。是不灭义以有功能故。俱不俱准
思之。又前念灭故不生。后念起故不灭。俱不
俱思之。第六前后中亦二重。初总中四句。
由依前及引后故。二念不前后。由灭坏及背
前故。二念不同时。由上二门不相离故。俱不
俱等准思之。是故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
而说流转。流转即无转。别中通论有四重无
碍。一不碍前后而说同时。二不碍同时而说
前后。三不碍非三时而说三时。四不碍三时
而说是非三时。经中劫入非劫非劫入劫等
三宝章¶ 第 618c 页
准之。第七约时世者。于中有三。初约趣向。
二约相成。三约时法。初中有四。一从前向后
门。谓依前念灭令后念生。是故依过去转为
现在。现在灭引起当来。由依此门则新新生。
而无穷尽。二依后向前门。谓依本无今有已
有还无。即当来作现在。现在现灭为过去。由
依此门即念念灭而无停积。三由前二义不
相离故。亦向前亦向后。依此门故。即生无尽
而无不灭。灭无积而无不生。无障无碍思之。
四由前二义形夺尽故。非向前非向后。依此
门故。即灭无积而无灭。生无尽而无生。是
谓无碍法门也。

第二相成者有五句。一此
现在法由当来有。及由过去灭生。是故现在
为二世所成。令现无体入于过未。二此现在
法落谢为过去。引后作当来。是故二世为现
所成。令过未无体。二入于现在。三由前二门
不相离故。此约相成有力义故。三世俱立。四
由前二义形夺尽故。此约相依无力义故。三
世俱泯。五合前四义同一法故。存亡无碍理
事双融。思之可见。

第三时法者。于中亦有
五门。一时不流而法转。谓依前灭引后生。此
生灭还引后。此是法转也。然过去时不至现
在。现在不至未来。此时不流也。此即约时念
念间断。约法相续恒流。二法不转而时迁。谓
由过去谢灭方有现在。现在落谢能引当来。
三世念念无有断绝。此是时迁流也。过去法
不来至现在。现在法不去到于当来。各住自
位不相到故。此法不转也。此即约法本不相
到。约时念念无间也。三俱迁者。离法无别时
三宝章¶ 第 619a 页
故。是故以时流法转无二故。无始已来未曾
暂停也。四非迁者。以不流之时不转之法无
二故。无始已来未曾迁动也。五合前四句不
相离故。从无始来不动而流。迁而不易。无障
无碍是此法体。思之可见。

第八因。果门中
亦四位。一无二有。三俱四泯。初中谓此一念
法。前因已灭对谁称果。后果未生对谁说因。
当念不住非因非果。二假有因果者。如论云。
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
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因果
不无。三俱者。由有引后义故有因。由有酬前
义故有果。由灭坏义故非因。由背前义故非
果。由引后不异灭坏故。亦因亦非因。由酬前
不异背前故。亦果亦非果。由四义合成一流
转。故具存亡二义也。四俱泯者。由灭坏不异
引后故。非因非非因。背前不异酬前故。非果
非非果。此二门复不异故。非因果非非因果。
又若因果先存可得对之说。非既因果。先自
不成今亦无。非因果之可立。思之。

第九真
妄中亦四。一无人。二无法。三相尽。四理现。
初中此中但是前灭后生。无间流转毕竟无
人。从此至彼以生灭法中竟无人。故论云。一
切世间法法因果无人。此之谓也。二无法者。
此生灭法。由后依前起后无自性无体。又不
可从前念而来。由后背前后非前。及此亦不
从前念而来。由前灭坏故。无法可至。后念由
能引后故。体非后位摄。此亦不能至后位。是
故前念无法可去至后念。后念无法可从前
念来。但缘起力故似有相续。实无有一法从
三宝章¶ 第 619b 页
此至彼。故论云。但从于空法还生于空法。此
之谓也。三相尽者。思惟此法过去已灭。未来
未至故无体。现在不能自住故无体也。又复
思惟前念已谢故无有来。不至后念故无有
去当念速故不能住。是故此法相无不尽。又
细思惟现法不离过未。以离首尾无别体故。
是故诸相未曾不尽。问若尔者。岂令现在如
彼过未耶。亦无体空耶。答即以如过未之空
无为。现假有故。是故此现有无不是真空。以
不碍假有者方是性空故。以是法理空非是
断空故。是故只说此生死流转法。即是真空
非灭。此法方为性空。经云。诸法毕竟空无有
毫末相。又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此之谓
也。思之可知。四理现者。即由如是相自尽故。
平等理性未尝不现。论中一种真如内名为
流转真如。以寻思此流转。相尽真理现露故
以为名。又经云。生死即涅槃等。皆此义也。
是故诸佛菩萨。看于生死常见涅槃。常见涅
槃恒游生死。如履波者未尝不践水。践水者
无不履波。依是道理。诸佛不起涅槃界常在
生死中。教化众生等悲智无碍。斯之谓矣。

第十成观者有二。先令识妄念。后摄念成观。
前中识妄念者。既思惟此流转之法。细剋其
实。唯是一念至于无念。彼能缘之念。亦如所
念无不相。及彼此当处相即空故。性本现故。
既知法实如此。而昔所见自他人法是非差
别。悉是乱识妄想计度。实无所有。应伤己颠
倒息诸妄念。又复思惟。即此妄念逐自妄境。
此二则今恒无所有。经云。从心相生与心作
三宝章¶ 第 619c 页
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此之谓也。
二成观中二。先解后行。初解中二。一始谓解
知。如前所说诸义。令心决定。二终谓知此解
是解非行。亦解知正行。不如所解。是故方堪
为行方便。二行中亦二。一始谓思惟彼法至
无念处。诸见皆绝绝亦绝。言说不及念虑不
到。若于乃至作无念等解。并是妄念非是实
行。何况馀念。二终谓以念智照无相境。亦非
照非境亦无观无不观。故云法离一切观行。
久作纯熟心不失念。四威仪中常作一切而
无所作。双行无碍难思议也。问若尔则此一
门无念便足。何须如上广分别耶。答若不如
前寻思彼义者。即见不伏生。若不解知解行
别者。即妄以解为行情谓不破也。设总无知
但强伏心而作诸观。并是谓中作非是真行。
究竟增恶见入于魔网。不能成益故。经颂云。
百千哑羊僧。无慧修静虑。设于百千劫。无一
得涅槃。聪敏智慧人。能听法说法。敛念须臾
顷。能速至涅槃其观中魔事及馀行相观利
益等。并如别说。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