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宝章¶ (自动笺注)
No.1874
華嚴明法內立三寶章卷上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
 三寶流轉
*三寶
三寶義略作八門
一明建立
二釋得名
三出
體性
四顯融攝。
五明種類
六揀所歸
七辨業
用八次第
初明立意者有七種
一為翻邪
故。
即翻外道尊師
自在天等
故立佛寶
為翻外道邪論等。
立法寶。
三為翻外道
眾等。
故立僧寶
涅槃經云。
歸依於佛者。
優婆塞
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
歸依
法者。
則離於殺害終不更歸依外道典籍
歸依於僧者。
不求諸外道等。
二為除病。
謂須
良醫并藥及看病人。
故諸病悉愈
三寶亦爾
故不增減
三為出怖。
如經云。
得一跳即譬
一歸
得三跳即譬三歸
是故三寶慈悲
眾生生死苦。
是故三跳得出怖也。
為生
念故。
令眾念佛一切智
故立佛寶
念法求證真如
立法寶。
為令念僧求入
眾數
故立僧寶
故雜心論云。
為開眾生
僧念故說三寶也。
五約三義故立三寶
調御師。
二調御師法。
三調御師弟子
寶性
論云。
問曰。
何等義故三寶
答曰。
偈言
調御師所證弟子故也。
六約三乘人故立三
寶。
大乘人取佛菩提菩薩
故立佛寶
此人求作佛故。
緣覺自然知法立法
寶。
以此人但求證深因緣法。
不求佛僧故為
聲聞人立僧寶
以此人但求依僧求解脫故。
不求餘也。
七約三根故立三寶
為信供養
如來福田人。
故立佛寶
為信供養第一
福田人。
立法寶。
為信供養第一聖眾福
田人
故立僧寶
此上三門並如寶性論說
彼偈云。
三乘信三供養等。
是故三寶
第二名者
中有二。
先釋總名
三是數寶
是喻義從義立名。
即帶數釋也。
又寶是可
貴義
寶性論寶有六義
希有義。
世珍
寶以難得故。
善根眾生經百千劫不能
故。
無垢義。
世珍寶清無垢
三寶亦爾。
以離一切有漏法故。
三勢力義。
如世珠寶
水中
水澄淨。
三寶亦爾。
以具六通等功
德故。
令眾生澄惑業苦三濁。
淨信智等故。
莊嚴義。
世珍寶能雨寶莊眾生
三寶
亦爾。
莊嚴行者出世行故。
五最上義
世珍
寶。
於諸物中最為微妙
三寶亦爾過世間故。
不變義。
世珍寶以體真故。
不可改易
寶亦爾。
得無流法故。
世間八法所不能動
故也。
彼論偈云。
真寶世希有
明淨勢力
莊嚴世間
最上不變等也。
別名者
佛陀
云。
覺者。
覺有二種
一是覺悟義。
理智照真
故。
二是覺察義。
謂量智鑒俗故。
覺察煩惱
賊故。
無明睡覺故。
自覺覺他覺行窮滿故
也者假人
即有覺之者名為覺者。
有財釋
也。
達摩此云法。
法有三義
一自名法
如說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離分別也。
二對
名法
如法處法界等。
三軌名法
法有軌
範開生物解故也。
此中正取後一
兼明前二
也。
僧伽云和合眾
此有二義
一理和。
謂見
諦理時。
心雖各異所證理同故。
二事和。
謂四
人已上人各別秉成羯磨事。
名事
和。
是則佛是覺照義。
僧是和合義。
法是軌範
義。
從義立名也。
又智論云。
僧伽秦言眾
多。
比丘共一處和合。
是名僧伽
第三出體
者。
三寶有三。
一同相。
二別相。
三住持。
初中
三義
一約事就義門。
即佛體上覺照義邊
名為佛寶
則彼佛德。
軌則義邊名為法寶。
諍過盡名為僧寶
三義雖別然佛德不殊
云同相。
此即以佛無漏功德為體。
義通
乘但淺深異耳。
唯除人天
以彼不了故。
二約
會事從理門。
三寶相雖別。
然同以真空
為性
云同也。
涅槃經云。
若能觀三寶
住同真諦
我性佛性無別
此即以真空為體。
義通諸教唯除凡小也。
三約理義融顯門。
心性真如離念本覺佛寶
即此中有
沙性功德可軌用。
名法寶
即此恒沙德冥
不二名僧寶
故經云。
佛性中即有法
也。
淨名經云。
即是法法即是眾。
三寶
無為相與虛空等為同相。
是故若就覺義而
論。
並稱為佛。
軌則而言無非是法。
冥符和合
莫不皆僧義。
說有不可為一。
無別體豈
為異也。
云同相。
義通諸教。
唯除小乘
始教。
同體門竟。
第二相中
先明佛寶
若約
世間人天所得
有漏五蘊為體。
以同世間
黑象脚身。
樹神身等。
小乘中毘曇等
宗有二佛
一生身。
父母生相好之形。
是報
無記非可重。
故不入佛寶
二法身。
五分
為法身。
此中唯取無漏功德
謂道後盡智
無生智等。
五蘊實法為佛寶體。
有漏功德
非可重。
故不入佛寶
有漏及報相從名佛
於理無傷
又此宗中。
於彼實法上施人名。
無別假人如貧名富等。
若成實等宗五蘊
德等。
法寶攝。
別說假人佛寶體。
以有假
名行人為師匠益要在假中故也。
三乘
三身佛。
或以五聚法中一分為體。
無為
真如擇滅等為法身
色處為化身
以心無化
義故
無漏清淨八識心王
二十一心所
不相應行小分
并色法界所成假者等相。
從總為受用體。
此如瑜伽等說。
此約始教之
初說。
亦是迴心聲聞教也。
或以真如為法身。
大定智悉為應身
色形為化身
如梁攝論說
或約五法大覺地。
謂以清淨法界為法身。
鏡智及平等智為受用身。
作事智為化身
智通二身
此如佛地論說
此等約始教之
終說。
當為直進人說。
或唯以大智三身
體。
如攝論以無垢罣礙為法身。
以後
智為受用身。
後得智之差別變化身
或唯
真如三身體。
起信論中。
真如大內
體相二大為法身。
用大二身
此等約終
教說。
此中化身亦有化心
如大迦葉如來
心知阿難如是等。
涅槃經云。
如來所化
無量形類
各令有心故知有心
但前教生故
小說
唯一實性離言絕慮為佛寶
亦不
分三二等。
此約頓教說。
若依一乘
二種十佛
通三世間
即知用一切理事人法等。
總為
佛寶體。
仍皆就覺義說
若約所依以海印
昧為體。
亦即攝前諸教所明。
並在其中
以具
同別二門故。
可准知。
法寶體者。
小乘
故行果。
一以四諦十六行等為理法體。
小乘三藏教等。
音聲名句文。
處法二法
教法體。
三以菩薩無漏五蘊
見道八忍
八智斷非想結。
無間八解脫合三十三心。
在家四果辟支無漏五蘊等。
雖有理和無
事和。
並是向道法寶攝。
依毘曇宗。
若依成
實等。
三乘無漏在家出家
總屬助道法寶
假人為佛僧故。
彼論云。
信佛有一切智
信佛。
信此真智名信法故得知也。
四以佛及
二乘所得涅槃
為果法寶
相好及等
等。
助成無漏智故
相從亦入佛僧攝。
涅槃
非助彼故是法寶故也。
涅槃是滅諦。
助道
是道諦。
教法屬苦集是則一理法寶已具攝
盡。
何假後三邪。
依毘曇宗有二門
一壞緣
者。
不分三寶境界差別
於此門中實收
盡。
二不壞緣者。
建立三寶等差別。
是故就此
事中最勝義故。
立後三法理亦無違。
此義云
何。
如道有二種
一事道。
戒定等。
二理道。
謂道如跡乘。
四冥通是前道諦。
戒等約事
屬前助道
理事異故
別異故分二也。
二種
一事滅。
以離惑業品數上下令滅。
優劣故是事滅。
屬彼果法。
二理滅。
盡止
出。
四冥通是前滅諦。
理事異故分二也。
苦無我等是所詮理。
教是能詮就勝分二也。
問佛僧俱是人。
何不立人二寶
因果
異故分二也。
若爾法中亦有因果
何不
四寶
答人用強勝秉持法。
是故分二。
法不
自弘用劣。
故合為一寶也。
三乘中。
或內以
四諦十六行。
三無性等理。
為理法寶
二以
三藏十二分教假實二法識所變等。
教法
體。
三以諸道品六度等為行法體。
四以涅槃
菩提等為法體
仍此四法皆即空無分別
般若經說
當知。
此約始教說也。
或以真如
體相為理法。
從真所流為教法
從真內薰
及依淨教
所起諸行為行法。
此行契真
究竟為果法。
是故四義迴轉唯一真如也。
此如起信等說。
問此中果法與佛行法與僧
各何別邪。
答約如來成義邊。
總屬佛寶
菩薩學義邊。
總屬法寶
行中約上地
得義邊為僧寶
下地學義為法寶。
義理
差別約法不殊也。
當知此就終教說。
或以
離言真法為法寶。
如此云云
當知此約頓
教顯耳。
若依一乘
約有十法
理事教義
果人法解行。
皆就軌範義說
具足主伴無盡
陀羅網等。
如此經說此據別教言
若攝方
便。
前諸教法並在其中
可准知。
僧寶體者。
小乘中若依毘曇宗。
僧有二種
一應供僧
盡諸佛下極至凡夫沙彌通是僧。
是故
越僧次請一不揀上下
悉得供僧之福。
二三
歸僧。
唯取聲聞人中四果四向以為僧。
以凡
僧無聖德可歸
不取也。
緣覺出世無和
合眾不成僧。
菩薩單一不成僧。
佛是佛寶
非僧
聲聞中。
無漏功德僧寶體。
漏非可重故非寶也。
又依彼宗僧又有二。
第一義僧。
出家四果聖人
二等僧。
凡夫
僧。
中有三。
一生身。
即報五陰
二等智。
有漏
戒定等。
方便五陰
三無五陰
二相
名僧非正寶體。
後一為正也。
若成實以無
假人為僧體。
有四句。
謂有僧德無僧威
儀等准之。
三乘菩薩
三賢已去乃至
等覺所有漏無漏功德
及色心等五蘊假者。
菩薩僧體。
獨覺聲聞人。
資糧已去
乃至羅漢所成漏無漏功德
五蘊假者總為僧
寶體。
又此三乘人。
唯取出家僧法以為
僧寶
以諸在家聲聞菩薩
犀角辟支等。
法寶故。
大智散花品云。
花散菩薩
供養法。
花散諸比丘名供養僧。
當知此
約始教之初說。
或分勝顯劣以明大小。
如涅
槃經云。
僧名和合
和合有二。
一者和合
第一義
和合
和合者。
名聲聞僧。
第一義
和合者。
菩薩僧。
當知此約始教之終說。
二乘大乘者是僧寶不爾
即非由唯以
菩薩為真僧寶故。
寶性論云。
菩薩究竟
也。
當知此約終教說。
離相離分別。
如論云。
實有菩薩不見菩薩等。
此約頓教寄言
耳。
或唯取菩薩一皆六位
三世間無
盡法界。
具足主伴為僧寶體。
此約一乘別教
說。
若攝方便
如前諸教並在此中。
上來別相
竟。
第三住持三寶者。
小乘以塑畫等色法
佛寶體。
表示釋迦佛。
無他方佛故。
經法紙墨塑像
皆以色法為體。
出家凡僧
有漏五蘊為體。
四人已上僧。
眾同分
相應法為體。
如形致敬損壞
於何處得
罪福
立像擬表真容故。
於真邊得故。
成實
云隨是何塔若能為損。
皆望主故得罪
福亦
如是
此明若是佛塔以佛為表主。
餘人亦爾。
若爾凡僧應聖邊得罪
塔像無心命。
從其表主。
僧即不爾各有心命故
凡聖
得罪
若依律中。
損經等望財主得罪也。
三乘佛法及僧像。
同以色法為體。
法中
有名句等。
凡僧五蘊為體。
一乘中並
大法界中。
機緣起所成淨用故
亦遠取
本法為體。
餘義准之。
上來總明出體竟。
第四
融攝門者二重
一約三種
二約三寶
初中
有三。
約同相。
於中即有別相住持
此有二
義。
一以彼二種皆悉緣成無自性故。
不異
空。
是故俱在同相中攝。
問若彼攝在同相中
時。
為有彼二為無彼二。
如其有者云何如同
有差別非同相故。
如其無者云何說攝。
無彼二無所攝故。
答但以彼二本來自性空
非壞彼二方得為空。
是故經云。
色即是空
色滅空。
又經云。
非以空色故名色空
但以色
即是空。
即是色。
是故當知攝別歸同而不
壞別也。
約始教說。
二以真如體相二大為內
熏因。
及彼用大外熏緣令生始覺。
於此
分得為僧。
滿足為佛。
此中妙軌用中
教。
以為法寶
是故別相三寶
皆從同起不異
同也。
此如起信論說
又彼論云。
本覺隨染生
二種相。
與彼本覺不相捨離
一智淨相。
謂依
法力熏習如實修行
此明僧寶也。
滿足方便
和合識相
滅相心相
顯現法身純淨
故。
此明佛寶中法身。
及自受用身也。
二不思
業相者。
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
眾生自然
相應
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此明他受用身。
變化身
并所流教及住持幢相等。
亦在此中。
又彼論云。
本覺者。
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虛空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此中既以本覺
隨緣作此別相。
不離本故歸於同相也。
又梁論云。
無不從此法身流。
無不還證此法
身。
此中從彼流故成法僧也。
還證彼故為
寶也。
是即不破別而恒同。
不乖同而恒別。
猶攝波唯水而不廢動。
攝水唯波而不壞濕。
舉體全收二義不失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可見
以此教理
是故同中具於別也。
又彼
住持之相。
即是中用大中攝。
以依泥等所
真相
紙墨等所顯教相。
並是最淨法界
之流
剃髮袈裟出世相。
亦從彼流非世
故。
是故經中造像[𪍿]棗葉露盤
功皆不滅
終成大果。
又以袈裟至彼獵師非法之處。
相不壞。
能令象王發勝心等。
又如彼縷救龍
難等。
又如出家破戒當得泥洹等。
又能生
天人十種功德
牛黃存香焚氣馥。
如是
功用廣大者。
明此皆從真如流故不異
也。
為真標相令諸有情即尋此相還至真
源故。
即真也。
故論云。
真如用者。
生世間出
世間因果故。
是故以末歸本
一切住持
寶幢相。
皆是真中相用攝也。
第二約別相
中。
亦攝彼二。
既以相成此別相。
是故別中
亦攝同盡
如波門攝水無不盡。
此中亦爾。
是則不失同而恒別也。
思准之。
住持
相亦在別中。
泥木像等。
若非如來神力
持。
彼法豈能饒益眾生
生善滅惡等也。
又是
如來大悲巧智施設攝生
既從智流不離
故。
攝在其中
是故經云。
思議菩薩力及佛
力故。
令於末代得形像。
住持如是等故也。
第三約住持於中攝者。
此中住持有其二義
一是住持
由前同相別真實三寶餘勢
力故。
舍利形像經卷
凡僧相續不絕故名住
持。
既以彼持此。
此中即攝彼二法也。
以此
如來圓智中。
印機所現麁未之相。
大樹
不離本莖等故也。
二是能住持
謂籍此形
經卷
凡僧住持
相別三寶
勢力相續
令不斷絕
諸有情作依止處。
令漸修行
彼二故。
名住持
是故彼二由此得立。
攝在
此中。
潛隱而成。
所以然者。
若非所持
以能持彼。
是故二義無二相攝鎔融故也。
第二寶相收中亦三。
初約僧寶攝。
二謂諸
菩薩中道觀心智覺名佛寶
即此境智軌生
解說名法寶。
即此觀心內合中道外和
諍。
故言僧寶
瓔珞經云。
菩薩謂於第一
道智為佛寶
一切法無生
動與則用為法寶。
常行六道六道眾生和合
名僧寶
轉一
眾生流入佛海故。
約法寶者。
此有二
義。
一約理。
法中即有佛僧如前同相中說。
行法攝僧。
果法攝佛。
理教通因果
是故
自具三寶故。
經云分別一切法
皆悉無真
實。
如是解諸法。
即見盧舍那。
又經云。
緣起
法。
即是見佛。
明法中佛也。
但以覺義和義
皆可軌。
不離法也。
得法為佛行法為僧。
更無異法故也。
故論云。
行此法者名為僧也。
三約佛寶者有二義
一約本覺智。
如同相說
二約始覺智。
謂此圓智無不覺照。
名佛寶
智體遍融智相圓音
智一味即為理教。
萬行一妙果。
於此智即具行果
就此
四義為法寶。
又此智中具含因智。
故亦有
僧。
故經云。
得佛道轉於法輪
入於涅槃
不捨菩薩之道。
又經云。
聲聞緣覺若智若
斷。
皆是菩薩二生法忍。
是則菩薩無生法忍。
亦是圓智攝也。
又經云於如來智中。
菩薩
二乘智等一切智慧。
又經云。
佛寶中。
有法僧。
又論云。
依法有法
依法究竟
如是等。
上來二門融攝。
三乘教說。
通一
乘以同法界故。
若別教辨者。
法緣起有其
三義
支分義。
圓滿義。
軌則義。
分非圓外
分。
分圓以成分
是則內之分也。
非分
圓攬分以成圓。
是即分內之圓也。
軌如圓分
三義
通融皆全攝也。
依是義故
是故經中普
賢等菩薩
毛孔中現諸佛海及轉法輪
菩薩眾。
則僧中自具三寶
又如經中大法界
法門
理事法中亦具佛僧。
彌多羅女
寶經等事中。
現佛菩薩等。
又一塵中現佛菩
薩。
又一一法門中。
皆具佛僧因果故也。
又如
經中如來眉間出塵菩薩
又於毛孔現三
世間
轉正法輪為諸菩薩眾。
如是佛中亦具
三寶
又以法界身攝一切法
並皆都盡。
是故
一切法
皆是三寶故也。
第五種類差別
者有二。
先別後總。
別中佛寶或同世間身。
人天二身
此約小乘
或一二身三身
四身。
此約三乘
十身以顯無盡
此約一乘
上名義並如別說
法寶中或唯教法
人天或具四種
小乘
或亦四種唯一
種。
此約三乘
名同小乘而義別也。
或具前諸
說。
或具十種
理事等主伴具足
此約一乘
僧中。
或唯凡僧此約人天
或唯聲聞此約小
乘。
通三乘眾。
此約三乘
或唯菩薩此約一
乘。
總說者或有二種三寶
一真實。
謂前別相。
假名謂前住持
此約小乘人天
但義異
也。
三種
謂同相等如前。
此終三乘
或有十
門以顯示
應知此約一乘說。
何以故。
此十三
寶相修行心證。
比教智處無不顯現
即是
住持成其大益
主伴具足通因陀羅微細
故。
此中亦即攝前諸教所明三寶
並在其中
也。
第六採定所歸者。
中有五門
一捨
歸正門。
謂但捨外道三邪
歸於有漏三寶
人天說。
於此無無漏故。
佛亦同也。
捨劣歸勝門。
以彼有漏功德等。
悉非究竟
安隱處故。
不辨歸依彼。
相從攝在寶中。
究竟真歸依處故。
雜心言。
三寶二種
二種
一生身佛。
二法身佛。
法亦有二種
無我法。
第一義法。
僧亦二種
第一義僧。
二等僧。
得名寶。
乃至寶明歸。
問云。
三寶
二種
為歸何等耶。
歸依彼諸佛所得
學法僧學無學法。
涅槃無上法
此明唯歸佛
無漏五分法身
不歸有漏生身
唯歸僧所得
無學無漏法。
不歸有漏等僧唯歸涅槃
漏法。
不歸無我有漏法故。
何故中通攝。
中局耶。
答欲明三寶是所敬養
若其揀擇
有漏無漏
敬養心狹生福則劣。
歸依
究竟安隱處者。
可歸無漏
有漏
重故不歸也。
世間田宅俱皆寶重
若欲
歸之要捨田歸宅。
此亦如是
或可通收。
此有
二義
或以寶同歸寶唯無漏
如此上辨。
或以
歸同寶歸亦通收。
以皆寶重悉為物依故也。
上來小乘說。
三捨權歸實門。
謂彼愚法二
無漏亦非可歸
以非究竟安隱處故。
如彼
化城終須捨故。
大乘中。
所得無漏同歸
相。
真歸依處也。
寶門興供通攝如前。
歸門
趣本捨權歸實。
如經中歸聲聞僧。
菩薩
等。
此約三乘終教說。
或通歸二無漏
此有二
義。
一如前愚法亦是可歸
諸趣寂皆究竟
故。
不定性必迴心故。
餘寶准之。
此約始教
說。
二此大乘中自有二無漏故。
又亦自有三
乘法故。
說通二非攝愚法。
此通始終漸教
說也。
四捨歸真門。
謂自宗中唯同相三寶
究竟安隱故令歸依
餘非究竟故佛勸捨。
涅槃經云。
汝今不應如諸聲聞凡夫之人
分別三歸
何以故。
佛性中即有法僧。
為欲
化度聲聞凡夫故。
分別三歸異相
又云。
於三寶修異相者。
當知是章清淨三歸即無
依處。
此等經意
勸捨別歸同
當知此約終教。
頓教說也。
或亦通收皆可寶重。
悉為佛依
故。
此約三乘教說。
五捨末歸本門。
唯一乘中
十二寶具足主伴窮於法界
三世間攝一
切法。
真歸處。
隨物虧盈不定
或亦通
收。
本末圓融無二相故。
方便故。
一法
界故。
是故乃至人天所得亦在其中
餘義准
之。
七業優劣者。
三三寶中別相最勝。
餘二漸劣。
於中同相業用者。
此中既不分
相。
平等為用。
此有三義
謂依持資成別相
用故
隨緣顯現相用故。
稱諸菩薩觀智現
故。
相中佛寶利益業用最勝。
法次僧劣故。
涅槃經云。
譬如人身頭最為上。
非餘支節
足等也。
佛亦如是最為尊上
非法僧也。
餘義
可知
住持用僧最勝。
以能秉持佛法眾生
故法次。
但作境界資成三慧故。
佛寶最劣。
像但為生信境故。
一乘寶業用皆齊。
普賢等亦盡佛境故。
法界起用如是故。
諸乘三寶益用分齊
各望本宗可知耳。
第八次第者有二。
先別後總。
初中同相三
寶。
三相不分無始有故
無先後也。
相中
有四門。
一約起化次第
先佛次法後僧。
以佛
教主故。
依佛說法依法修行
以成僧故。
如經云。
始在佛樹降魔
甘露滅覺道成。
三轉法輪大千
其輪本來清淨
天人
道。
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寶性論亦同此
說。
二約入證次第
先法次佛後僧。
謂法是諸
佛所師故。
生佛故。
故先明也。
證此法已道
成佛也。
後度弟子方有僧也。
問佛未證法前
豈不名僧耶。
答如釋迦佛未坐道樹前。
不名
為僧。
以無眾故無僧相無秉法故。
三約興教
次第
先佛次僧後法
如此經中。
佛先現坐寶
師子座
次集十方諸菩薩眾。
後方加請說示
法門
四約修行次第
先僧次法後佛
修行
之來。
先須捨俗投緇。
雖復出家必須依法
行。
行滿究竟終得成佛也。
持中
約元起之
由以次第
佛寶在先
如憂填王等造像
初故。
次佛滅後迦葉結集法眼故次也。
凡僧以持佛法
故居後也。
一乘三寶
無前後。
以於法界大緣起中。
同時顯現悉具
足故。
或皆有先後
以主伴相成故。
隨舉為首
故。
總說者。
小乘二三寶中。
真實居先假名
後。
三乘三三寶中。
同相居先相為次。
住持
在後
一乘十三寶。
前後或非前後前說
餘義准可知
*流轉
生滅流轉略作十門
一明違順
斷常
三一
異。
有無
五生滅。
前後
時世
因果
九真妄。
十成觀。
初中一有流轉法上
分為二。
前念後念生。
經云。
如印印泥
文成
即印壞為滅文成為生
又經云。
五陰故。
陰相續生等。
皆是此流轉義也。
此中生滅違順二門
初總後別。
中有
義。
一相違義
以背滅為生生盡為滅。
相違
故成生滅
順義
以前若不後念不生。
要由滅前念後念方生。
是故順方生滅
問若前念不滅後念得生
二念不並
者。
既其滅已亦不得生
以生無所依故。
如論
云。
滅法何能緣。
無次第緣。
是故滅已無物
誰能生後
答滅有二種
一斷滅。
剎那滅。
斷滅不同無物
問此剎那若不同無
物。
非是滅。
答是剎那滅必引後。
不同
物。
若不引後非此滅故。
問若剎那必引後生
是即不得無心定等。
以滅已無間要必
故。
剎那二位
一約能依轉識麁故
皆從
種生
前念後念近遠俱為等無。
聞緣。
二約
所依本識細故
前後流注滅已更生無間
續。
若爾
入寂二乘最後滅心。
應亦還生
涅槃便成大過
答若約小乘初教。
可如所
難。
以彼宗中許入寂二乘永滅斷故。
若終教
等即不如此
二乘人。
分段身生滅度想
入於涅槃
而餘世界變易身。
佛教化行
菩薩道。
乃至成佛
盡於未來無有斷絕
以無
眾生作非眾生故。
四記論中。
滅者復生分別
記者
此約小乘說。
問此微細滅既自不住。
能有力而生後念。
答以依真如如來藏故。
此生得生滅也。
經云。
如來故有生滅
心等。
又經云。
無住本立一切法等。
是故
無真依無以起生
不依真不從滅起。
起信
論云。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阿梨耶識。
流轉是不流轉轉也。
是故相順而成生滅
三此二亦違亦順方得生滅。
前二不相
離故。
若不滅生無以生。
若不依滅無以
背滅。
是故由極相違方極相順。
思之可解。
非違順方得生滅。
前二相形奪故。
無二為一。
二相故。
違順雙泯故。
第二
解者。
此生及滅各開之為二。
前念滅中二義
一滅壞義。
二引後義
後念中有二義
一依
前義。
二背前義。
由滅壞與背前生滅極相違
由引後與依前生滅極相順。
由滅壞不異
後故。
依前不異背前故。
是故亦違亦順無
障礙
由滅壞融引後。
背前融依前故。
生滅
非違順也
更有句數思之可見
第二
常者。
亦先總後別。
總中四句由前滅故不常
中後生故不斷
俱不俱准思之。
別中亦四句
由滅壞及背前故。
不至法本不移不常
由引後及依前故位不絕。
位恒流而不斷
二義不相離故不斷不常
恒流而不轉
不轉轉轉不轉無二故也。
由滅壞違生後
背前違依前
是故非常非非常。
非斷非非斷。
今此流轉法。
亦非流轉非不流轉也。
思之可
見。
第三一異者。
二門
先總中亦四句
前念中引後義
後念中背前義。
是不一門
俱不俱等思之可知
二別中亦四。
前後
一。
各二非二為非異。
俱不俱思之。
交絡
望亦四句可見
是故一異無礙流而不流也。
第四有無者亦四句
一後念中背前義是
有義。
前念中滅壞義是無義
三後念中依
前義是非有義。
前念中能引後義
是非
義。
五由前二無二
是俱存義
六由後二義
無二
是俱泯義。
七由存泯無礙
合前六句
一無障礙流轉
經云。
一切法生滅
我說剎
那義。
此之謂也。
第五生滅者。
於中亦二重
初中四句
依前後起無生義。
以不由自能
起故引後。
是不滅義以有功能故。
俱不俱准
思之。
前念滅故不生。
後念起故不滅。
俱不
俱思之。
第六前後中亦二重
初總中四句
依前及引後故。
二念前後
由滅壞及背
前故。
二念同時
由上二門不相離故。
俱不
俱等准思之。
是故非初非中後
中後取故
而說流轉
流轉即無轉。
中通有四重無
礙。
不礙前後而說同時
不礙同時而說
前後
不礙三時而說三時
不礙三時
說是非三時
中劫入非劫非劫入劫
准之。
第七約時世者。
中有三。
初約趣向
二約相成
三約時法
初中有四
一從向後
門。
依前念滅令後念生。
是故過去轉為
現在
現在引起當來
由依此門則新新生。
無窮盡
二依後向前門。
謂依本無今有已
有還無。
當來現在
現在現滅過去
依此門即念念滅而無停積
三由前二義不
相離故。
向前向後
依此門故。
即生無盡
無不滅。
滅無積而無不生。
無障無礙思之。
四由前二義形奪盡故。
向前向後
依此
門故。
即滅無積而無滅。
無盡無生
無礙法門也。
第二相成者有五句
一此
現在法由當來有。
及由過去滅生。
是故現在
二世所成。
令現無體入於過未。
二此現在
法落謝為過去
後作當來
是故二世為現
所成。
令過未無體
二入現在
三由前二門
不相離故。
此約相成有力義故
三世俱立
前二義形奪盡故。
此約相依無力義故
世俱泯。
五合四義同一法故。
存亡無礙
事雙融。
思之可見
第三時法者。
於中亦有
五門
一時不流而法轉。
依前滅引後生
生滅還引後。
此是法轉也。
過去不至
在。
現在不至未來
此時不流也。
此即約時念
間斷
約法相續恒流。
二法不轉時遷
過去謝滅方有現在
現在落謝能引當來
三世念念無有斷絕
此是時遷流也。
過去
不來現在
現在法不去到於當來
各住自
不相到故。
此法不轉也。
此即約法不相
到。
時念無間也。
三俱遷者。
離法無別時
故。
是故以時流法轉無二故。
無始已來未曾
暫停也。
四非遷者。
以不流之時不轉之法無
二故。
無始已來未曾遷動也。
五合四句
相離故。
無始來不動而流。
遷而不易
無障
無礙是此法體
思之可見
第八因。
門中
四位
一無二有。
三俱四泯。
初中謂此一念
法。
前因已滅對誰稱果。
後果未生對誰說因。
當念不住非因非果。
二假有因果者。
如論云。
現在法有引後用。
假立當果。
對說現因。
現在法有酬前相。
假立曾因。
對說現果。
因果
不無
三俱者。
由有引後義故有因。
由有酬前
義故有果
由滅壞義故非因。
由背前義故
果。
由引後不異滅壞故。
亦因亦非因。
由酬前
不異背前故。
亦果亦非果。
四義合成一流
轉。
具存二義也。
四俱泯者。
由滅壞不異
引後故。
非因非非因。
背前不異酬前故。
非果
非非果。
二門復不異故
非因果非非因果
又若因果先存可得對之說。
非既因果
先自
不成今亦無。
非因果之可立
思之。
九真
妄中亦四。
一無人。
無法
三相盡。
四理現。
初中此中但是前滅後生
無間流轉畢竟
人。
從此至彼以生滅法中無人
故論云。
世間法因果無人
此之謂也。
無法者。
此生滅法。
由後依前起後無自性無體
又不
從前而來
後背前後非前。
及此亦不
從前而來
由前滅壞故。
無法可至。
後念
能引後故。
體非後位攝。
此亦不能後位
前念無法可去至後念
後念無法從前
念來。
緣起力故似有相續
實無一法
此至彼。
故論云。
但從於空法還生空法
之謂也。
三相盡者。
思惟此法過去已滅。
未來
未至故無體
現在不能自住故無體也。
又復
思惟前念已謝故無有來。
不至後念無有
去當念速故不能住。
是故法相無不盡。
思惟現法不離過未。
以離首尾無別體故。
是故諸相未曾不盡
若爾者。
豈令現在
彼過未耶。
亦無體空耶。
答即以如過未之空
無為
現假有故
是故現有無不真空
不礙假有者方是性空故。
以是法理非是
斷空故。
是故只說此生流轉法。
即是真空
非滅。
法方性空
經云。
諸法畢竟無有
末相
又經云。
色即是空非色滅空。
此之謂
也。
思之可知
四理現者。
即由如是自盡故。
平等理性未嘗不現。
中一真如內名
流轉真如
尋思流轉
相盡真理現露
以為名。
又經云。
生死涅槃等。
皆此義也。
是故諸佛菩薩
看於生死常見涅槃
常見
槃恒遊生死。
如履波者未甞不踐水。
踐水者
無不履波。
依是道理
諸佛不起涅槃常在
生死中。
教化眾生悲智無礙
斯之謂矣。
十成觀者有二。
先令妄念
攝念成觀。
前中識妄念者。
思惟流轉之法。
細剋其
實。
唯是一念至於無念
彼能緣之念。
亦如所
無不相。
彼此當處相即空故。
性本現故。
知法如此
而昔所見自他人法是非
別。
悉是亂識妄想計度
實無所有
應傷己顛
倒息諸妄念。
又復思惟
即此妄念逐自妄境
此二則今恒無所有。
經云。
從心相生與心作
相和合。
而有共生共滅。
無有住。
此之謂也。
二成觀中二。
解後行。
初解中二。
一始謂解
知。
前所說諸義。
令心決定
二終謂知此解
是解非行
亦解知正行
不如所解。
是故方堪
行方便
二行中亦二。
一始思惟彼法至
無念處。
諸見皆絕絕亦絕。
言說不及念慮
到。
若於乃至無念等解。
並是妄念非是
行。
何況餘念。
二終謂以念智照無相境。
亦非
照非境亦無觀無不觀。
故云法離一切觀行
久作純熟不失念。
四威儀中常作一切而
無所作。
雙行無礙難思議也。
若爾則此一
無念便足。
何須如上分別耶。
答若不如
前尋思彼義者。
即見不伏生
若不知解
別者。
即妄以解為行情謂不破也。
設總無知
但強伏心而作諸觀。
並是謂中作非是真行
究竟增惡見入於魔網。
不能成益故。
經頌云。
百千瘂羊僧
無慧靜慮
設於百千劫。
無一
涅槃
聰敏智慧人。
能聽說法
斂念須臾
頃。
能速至涅槃其觀中魔事及餘行相觀利
益等。
並如別說
華嚴明法內立三寶章卷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