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自识境界品¶ (自动笺注)
大乘密嚴經疏卷第
沙門法藏
*自識境界
何故此品來者
上來廣釋一切諸法唯一心作。
然諸
外道
猶計我執
不識唯識
是故如來欲除邪執入無
我理。
故此品來。
廣破我執
淨除我見
自識者。
自有
三自
阿賴耶名為自識
一切法
賴耶為體。
賴耶
自作一切法故。
二者妄意
說為自識
謂顯識時
見相
二分一時起故。
三者事識。
名為自識
所執我等。
唯是
自心。
心外無故
具此三自
說名自識
就此品中。
大分為四。
金剛藏
放光現瑞。
令眾仰信。
二放此光巳下至而肆此惡者。
引喻顯示
三諸外道
下至乃至名字不得聞者。
合喻廣示唯識道理
四諸觀行以下
結勸令修
初文相現。
就喻文中
分為二段。
一放斯光巳等者。
前生後。
雪山巳下。
引喻相。
初文相現。
第二喻中。
若見牝鹿
有子。
聲聞乘
師資相聚中而破其心。
言有角者。
獨覺乘。
牛馬等者。
菩薩乘。
種種諸獸者。
人天
乘。
餘文可見
自下第三
合所引喻
就中四句
初合喻相。
次著我之
以下至但住自識者。
出所計我差別之相。
次計我
之人巳下至所傷殺者。
牒外所計。
正道理。
次令
諸眾以下現失勸修。
初合結文。
准即可知
下出
執我別之相。
謂遍法界乃至至小。
猶如微塵
有是
眾多
故言差別
是諸我執
於何而住者。
問執所依。
住於餘者。
前所問。
文現可見
自下牒計示正道理。
先牒外計
言我與意根四法和合生識
牒外了。
正理
佛法中。
意根和合識生。
無有我所
如是
就中兩句
初意以下至心心法者約世俗
諦。
無我理。
次此中以下
真諦理。
無我理。
初中
復三
一即法說。
無我理。
謂本無有我文是。
次如衣
以下
引喻顯示
是故下結合示理。
兩句文。
准即
可知
後結示中。
先即說法
次即喻現。
此即反喻。
如伊
迦文闍草者。
內有赤脉
上覆薄青。
內赤映外。
蘊內
有我。
亦復如是
復結示理。
是故說言但以因緣心心
法生
約俗示訖。
自下第二
真諦理。
示其無我
文復
二句
一示真諦殊勝道理
二者諸佛菩薩以下諸大
聖人
方能證會。
初文中。
言此中者。
真如名此。
真如
中。
無有一法別守自性
名無我
亦無生者。
外道
云。
我者能生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
本來叵有。
妄計
為有。
如夢中事非有而計有。
故言無我
微妙者。
此如中。
無麤現故。
言相微妙
一相者。
如如中。
一切法差別之相。
一異故。
假名一相
非有一相
名一相
餘文相現。
自下第三
外道以下合喻廣示
唯識正理
中分三。
一迷理起執。
次如彼惡獸巳下
馳騖往來者。
合所引喻
邪執過。
識者示迷事過
生於我見以下至我我所論者。
外邪執。
餘文相現。
知法智者
外道等。
不知諸法真緣起
外執
法。
以是故言無知法智。
上來第一
迷理起執也。
自下
第二
合所引喻
就中先即合所引喻
次令諸眾生以
下。
所致過。
准文可知
第二文也。
自下第三
示所失
利。
利有三種
知識利。
不肯親近下至無歸向時
文是。
二聖道利。
違背聖道以下不見真諦等文是
也。
佛國利。
不得以下至亦不得聞文是也
來釋第三合喻廣示唯識理也。
自下第四。
勤心令修行。
如是等文相現可見
*阿賴耶微密
何故此品來。
上來廣釋一切諸法唯是賴耶之所變
作。
外人疑。
若如是者。
何故不見賴耶相根。
不見
故。
當知無之。
故此品來。
阿賴耶雖有而微密故汝
不見
外道故說此品微言
二乘人。
所不能入。
密言
就此品中。
大分為七。
一寶菩薩眾色最勝王菩
薩。
金剛藏
以名想等世間諸法。
問答分別
二月
世尊并在欲色菩薩天等
金剛藏
實相相應
定定及定緣。
問答分別
三者會中菩薩天等
金剛
藏。
修行供養
四金剛藏對大樹王
以諸法性無所
有。
問答分別
五持進并餘菩薩大樹王
供養
剛藏尊。
六觀自在等八箇菩薩等。
密嚴云諸德具
足。
問答分別
如實菩薩此會無量菩薩
金剛藏
其所大乘三昧
問答分別
初文中。
先問。
後答。
中分二。
一以長行問。
次以偈
頌正答。
長行中。
寶手菩薩
眾色最勝王菩薩。
以為問主。
眾色最勝王受請為問主。
初文中。
三段
一寶菩薩
眾色最勝王為主請問
次一
世間下至相應名者。
顯所請法。
後彼法自性以下
世間法所依住體。
初文可解。
次第二中
一切世間
者。
所聞事。
一切世間所有眾法。
蘊界處等。
名一切
世間所有眾法。
如是眾法。
假眾因緣
非有而似有。
夢幻等。
有無相。
以是故言離諸分別
及以名字不
相應名相應名者。
釋名差別
不相應名者。
世間
貪賤人名為富兒
名言與義。
不相當故。
為不相應
名。
如下答中摩納婆名但名無義
相應名者。
如諸聖
者依德立名
維摩等喚為淨名
如下答中四蘊名
字。
是有義名。
諸如是等。
相應名。
餘文可見
下問
性。
如是等法。
為有體耶。
無體耶。
故言彼法自性
何而住。
自下第二
以偈問曰。
初一行半。
發問辭。
次有半行
結請為說。
中一行。
問法性相
半行者。
問名所依。
初中上半。
舉所問法
下半審定
為唯分別者。
無體
耶。
離分別者。
有體耶。
名者諸法名
想者立名心。
心能盡度立法名。
名能牽挽想心生。
如是名想。
互為
因故。
世間諸法。
無而似有。
五法中。
名者名法
想者
分別
等者取相。
取三法。
不取正智及如如者。
是出
世間
非世間故。
此中不取
餘文相現。
上來問訖。
自下第二
金剛藏答。
就中兩文
偈頌答。
次以長行
廣釋。
就偈答中。
總有八十四行偈。
分為二段。
初四
二行半。
答前問中名想等境界
次諸法不生滅以下
四十一行半。
答前問中如其立名是名何所住。
文分三。
一二十三行半。
世間法唯名無實
次有五
行。
藏識緣起不離於末那。
後十四行。
觀察諸法所得
利答。
初文分三。
一有八行
順釋世間唯名所以
次有
八行
現有利。
七行半。
所得益。
初中分二。
一有四行
世間法唯名無實
有四行。
辨名因相起。
於中二行
世間法唯有名字
次有二
行。
達名無性相上假立。
初十二行中。
一行立宗。
一行
所以
世間種種一切唯有名字者
表宗總釋答
前問中名相等。
安立者。
釋通疑難
外人疑云
若一
切法唯有名字者
名因何有
故釋通言
但想所安立
是故結言離名無別義。
次有一行
釋通所以
上半答
相應所以
下半頌答前不相應名所以
良以四
蘊法。
但名無相根。
上假立。
名相應。
名摩納婆者。
非名上假立故。
不相應名
下有二行
通名性相
上假立。
就中分二。
初一行引教證成。
一行
結示道
理。
初中上半。
引教證成。
次有一行
結示道理
文現可
解。
自下四行
世間名。
因相而起。
就中分三。
一有一行
表宗立義
次有兩行
釋通外疑。
次有一行頌結勸令
解。
初文上半。
表宗豎宗豎義
下半示其過盡得益
可見
釋通疑中。
外人疑云
世間諸法。
各有相狀
不同
云何說言世間之法離相即皆無。
有如是疑。
是故通言瓶衣等物色相雖可說
體性無所有等
中初行。
約如說無相
次行
俗諦說名無實體。
文現
可知
下有一行
結勸令解。
上半勸如道理
下半釋通
所以
自下第二
八行文。
反即有利
就中兩文
一有四行
反現離分別轉聖德利。
有四行。
反現離名字諸
法離過利。
初文有三。
一行反現成德益。
次有一行
利勸修。
後有二行
釋通所以
就初行中。
上半反過
半示利。
文現可知
次勸修中
上半正勸。
下半示現
二行
所以中。
初行釋通。
相雖有增長散壞等異
一色上。
但名增減
更無別法而有增有減。
此釋前
但是分別心所以。
次有一行
五法中想名分別
無異所以
上半表宗。
下半但隨世俗假立三種
字。
上來反現離分大利益訖。
自下四行
反現離名
字利
就中三文
初之一行
三世法離名不可得。
一行
釋通妨難。
次有二行
結法不成
若癈名字
三世法。
了不可得
求於物體者。
現在法。
但名無
實性。
知過未來亦但名字說言此皆無所得。
次有一行
釋通妨難。
外有難。
能緣識心所知境。
若無所知
能知不生。
云何說言癈名求法皆無所得。
故今通言
能知諸識無有知法等文來通。
准文
可知
次有二行
明法不成
就中初一行。
名法互為客
故。
二俱不成
次有一行
名分別。
三俱不成
上來
現利訖。
自下七行半。
所得益。
就中三段
一上二句說表
宗。
六行半。
引喻顯示
次有半頌。
所得利。
表宗可
見。
就喻文中
有四喻文。
初燒木喻於身心畢竟寂靜
負擔喻。
喻名分別相雖有殊而體無異
初行引
喻。
次行合結。
次見杭喻。
喻於四大與所成色無別
依瓶德喻。
喻於名義俱無自性
盛水名為德。
項細
大名為瓶處。
就中初行。
名義自性不可得喻也。
一行
名義差別不可得喻也。
名豈住於名者。
云何
差別名住於自性名。
故道名豈住於名。
二合分別
者。
謂瓶與德二生分別
名量亦非有者。
分別二合生。
生即假生無自性
能生之名亦如是
名無自性不可
得。
是故說言名量亦非有。
量者量度
下有二句
結所
得利益。
准即可知
上來世間法無實竟。
自下第二
五行文。
藏識緣起
不離末那。
就中二喻。
一金石喻。
喻於藏識有緣起用能隨法轉。
次鐵因磁
石喻。
藏識心緣所牽動一切處。
初文中。
初一
行偈引喻
一行偈合結。
就後喻中。
初一引喻
一行半。
合所引喻
次有半頌。
結其喻相。
准即可知
自下第三
有十四行偈。
頌因觀前法所得利益
就中
七句。
一者二行頌修得自行以供如來
七寶供養
如來
四有一行半。
以妙宮殿音伎修行供養
二行半。
以說妙法修供養佛。
就中二文
初一行半。
自利供養如來
次有一行
利他行說法供養。
一行半。
神通力變現自在
供養如來
七以如幻
通力
大地海等。
變作七寶酪蘇等。
饒益眾生
就中
雨文。
初二行半。
以法說示。
次有一行
引喻顯示
初中
復三
一有二句
約身及器。
現不思議
次有一行頌。
器世界示不思議
次有一行
約所受用
辨不思議
相并現。
上來長行中名想等境界下文訖。
自下第二
四十一行半。
長行如其立名是名
何所住。
就中分三。
初二十三行。
答名所依住。
六行
半。
牒計示正理
次有十二行。
陶練歸本益。
就初分
二。
一十七行半。
三自出名所住。
次有五行半。
法藏
明名所住。
初文中。
有四分之。
一者五行
偈。
遍計所執性
二者二行
依他性
三者有一行
真實性
四者九行
明立三性意。
初文中。
初一行半。
就法空上妄所立名
為遍計性。
一行半頌。
世俗諦。
非有非無。
如幻等上妄所執
實為遍計性。
次有一行頌。
以諸名字
種種法。
為遍
計性。
一行總結可知
釋遍計性了。
次有二行
依他性為名所住。
眼色等為緣而起三
和合者。
眼識生時
眼色塵明及空等四法為緣。
生眼識。
三和合者。
根境及觸。
三和合故
能生於識。
有釋者。
作意識三和合起。
聲依桴皷發芽從地種
生者。
因緣法各有所因不雜亂義。
餘文相現。
如是
諸法。
依遍計故。
依他性
下有一行
真實性
若法是無漏者。
如如法。
非漏
所為
名無漏
不可捨者。
捨者名壞。
餘文可見
上來
三性訖。
自下九行
明立三性意。
就中二文
一四行半。
立遍計
意。
有四行半。
明立依他性意。
初中復二。
一有一行
明性所以
三行半。
引喻顯示
何故此文來。
答有
疑云
上說諸法唯一心作。
一切法無相性。
今者
何故復立三性
有何意趣
有如是疑。
故今通言
隨其
法相
三自性。
若不宣說三性門者
說法相。
明了
故。
此即對破空見執故。
此文來也。
初二句結前。
後二
句釋所以
引喻示。
有二譬喻
世間法有而非實
但妄情中執有而非有。
初一行頌合結。
此即通前雖
三性亦不違失
唯一心作。
如無性。
一喻世間
隨分別轉無體無用
准前應知。
三性者。
唯隨遍
計。
且自不違如如唯一心之理。
自下第二
立依他
之意。
初有一行頌。
喻況顯示
半行頌合。
後三行文
釋通所以
初喻中云亦非無有因者。
地氣涌上。
錯見
為城。
餘文相現。
准即可知
第三文中
一行一句
牒外
人疑。
後一行三句。
正道理。
外人疑云
見世間。
月諸山屋宅等物。
體相各別
未曾雜亂自他及共。
故今說如乾闥婆城非城而似城。
有如是疑。
是故
體性不成但是分別
遍計自性
以下五句
簡定二性。
謂遍計性。
妄執心中
似有而現。
非如依他
從眾緣生
似有而非實
如繩計蛇。
蛇不因生。
但計心
中。
蛇相而現。
不從因生。
亦非無有因者。
錯亂故有
故言非無因。
如是妄見有無等者。
皆是妄情所執非
餘。
上來三性法。
辨名所住竟。
自下五行半頌。
明五法藏為名所住。
就中有二。
初有
一行
五法相。
四行半。
其所以。
初文中。
名相
分別相起次第
二從分別生者。
名相二法
分別生。
然諸經論
名相分別起。
次第不同
若攝論等從名及
相分別心起。
若依楞伽深密及此經中。
并從
計所執心故生名相二法依他性
次下半行
頌正
如如離分別故不生不滅。
自下四行半。
所以中。
文分三句
初中一行
心相
法互為引發
次有二行
更釋通疑。
一行半。
無常
理。
遠離斷常
初文中。
心如相現者。
心者第四顯
名心
謂顯識時
見相二分
一時頓現。
所現之相。
為智
識相等。
作所緣境。
故言相為意所依。
意者即是第五
第六二心名意。
如是二心互相依故。
六識心生。
如波
浪因文言二。
分別生時無所緣相。
何所分別
生其相。
故即通言
心如相現。
然心不知相。
即自作計。
為外所緣
約實論心
即如相現。
心外別無相故。
次有
二行
因前釋通。
剩生更疑。
若如上說
能作相者
審。
心者為當自作耶。
為是有所依。
有如是疑。
是故
言心亦有所依。
無始習氣境界
恒常有故
習氣
生心時。
境能惑亂心。
初行示道理
一行頌結釋所
以。
文現可知
自下一行半。
明諸世間無常道理不斷
過去非常
未來續故非斷。
文相可見
自下六行半。
牒計示理。
初有二行
牒外所計。
次有二
行。
破計示正。
次有二行
釋通所以
後有半行
結示利
益。
初中一行
牒計我論。
次有一行
牒計作者論。
文相
可見
次下示正理中。
初有二行
破執示正。
二行
所以
初一行中。
半破作者計。
下有半行
示正可
見。
一行破計我。
外人計我常。
常我能造物
所說
藏識與我所說無異
亦應能造物
有如是計。
是故
通言藏識常故非緣作。
不與作緣而生。
不同
汝計我能造物
是故說言藏識亦不緣能生諸物。
中上半。
外人執。
下半示正。
三和合者。
根塵
三和合者。
佛法亦許
然此文中
破我根等三和合故
識生了境
自下二行偈。
釋通所以
上文中。
但是
賴耶變現似於境。
外有疑。
阿賴耶似境變者。
無常
是故通言阿賴耶常住
聞說阿賴耶體常
住故。
復生疑云
若體常者。
不可諸法習氣所集。
故即
通言
眾識與藏識
若獨在不可習氣所熏集。
諸識
相離
所以持法熏習
初一行釋識體不離餘識
俱。
一行
相續斷絕
就初上半法說示所以
下半
引喻
一行
上半釋自續。
後半續他言從此生習氣
者。
藏與七識
不相離處。
為此也。
文相可見
下有
頌。
結示利益
如是等文。
相現可見
自下第三
陶練歸本
分為三。
一有三行
釋無漏
除諸過相。
次有二行
佛性常在身中。
後有七行
所有佛性
懃修習者。
終不可得見初段復三文。
行喻況。
一行合喻。
一行頌示益。
就初行中。
上半
喻於分段生死除。
次半喻於變易生死滅。
漸除諸有
漏者。
謂除分段生死三障
次有一行者。
永息變易
死。
一行
上半示證道益。
下半示其教道之益。
就第
二文
分為兩句
初一行喻況。
一行合喻。
准即可知
自下第三
七行偈。
藏識之心。
以諸習氣所覆。
非修
觀行
終不可得見。
就中初一行合喻。
文現可知
後有
五行
嘆勝令修
初有二行偈。
讚嘆勝修往生
一行嘆智修因往生
一行嘆定為淨土因。
文現可
知。
後有三行
嘆德殊勝
令修取證
現行嘆徒。
成者威
神。
光者光明
如是功德圓滿如日月。
住於修行
者。
嘆內證徒。
十地修行地。
住者證也。
無分智名
十地
演說相應旨。
外化徒。
謂與證智相應之教
名相應旨。
次有一行
授記與句總表所證真如
次句
隨行漸次而顯。
下二授記
文相可見
後有一行
並觀用。
准文可知
自下長行
逐離重釋。
上雖廣明阿賴耶識一切法
為所依處。
而未盡通理
故此文來。
就中文有二十。
賴耶緣起性恒生死不斷不滅。
分文為二。
此唱以下不斷不常者。
表宗示理。
次而諸眾生以
下至名為聖人者。
凡聖二人
迷悟雖殊。
不離藏識
文復有二。
阿賴耶以下輪回不巳者。
說表宗。
二如海以下引喻顯示
次文亦二。
一迷致過。
次若自
了知以下
悟即成徒。
文現可知
二七識迷惑
種種執。
人執末那。
名為染意。
意有二
種。
一者妄意
謂從無明乃至第六識相不斷名為
妄意
但起法執不起人執。
二者染意。
相續識。
後漸
麤起。
未到第六意識中間
忽起染意。
智識等。
似一
似常。
妄執為我
不起法執
問染意但執為我
不計
所。
何故說言執我我所
答此義自有兩釋。
一釋云。
中經總相而說。
此義云何
智識時。
心王心法
得義分。
無別體。
是故染意緣此起執時。
總相
執是為我
不別心法
諸緣中。
有心心法
緣心邊。
為我執。
心法邊。
假說我所執。
無有別執是我是所。
更有一釋。
染意之中。
實無別計我及我所
然此文中
我所者。
良以染意。
為彼意識計我我所時。
為增上
根。
生我所執。
所生說計我我所
何故此中不說
妄意
妄意法執
外有礙。
界內無過
內人執。
過現重。
故遍說之
文相可見
三者三心各別業用
分文為二。
初即法
如次翳目
以下喻況顯示
初文中。
積集業。
心者賴那。
謂諸
起時為依處故。
業者動作起名業。
非是善惡
名業
意者有二。
若論妄意
無明識後。
業識向外
名業
餘文可知
說文竟次喻釋所以
如翳目人
所見毛輪非輪為輪
如是自門似色現中無色計為
色。
四如來藏體本來清淨
凡夫時。
變似眾色生死
法。
在聖身時。
具足功德
就中兩句
摩尼喻。
喻依持
門。
次如乳喻。
緣起門。
初文中。
先喻。
後合
准即可見
緣起門中
初乳變異成酪喻者。
喻性緣起似諸法起。
緣起無有別法而可得之
如水起波水外無波
翳目喻。
喻於凡夫緣起妄執實法。
先喻。
一切
眾生以下結合
文現可解。
所見以下
因緣理。
就中四文
初陽焰喻。
總釋五塵阿賴耶識變現
依於眼色以下
別就色塵
賴耶識變虗偽無實
一切眾色以下
約餘四塵無有別體
一切眾生
巳下。
六趣形雖各不同
唯一賴耶異熟。
文有三段
初從一切眾生以下至妄生取著者
有法說并喻。
阿賴耶非色而似色。
次如磁石以下
阿賴耶識非我
而似我。
如水中。
賴耶識。
雖無思覺。
隨身行遍
六道
如是諸文。
並文相現。
更不煩述。
五如二象下至覆而不現者。
阿賴耶雖有淨
分。
而由染分。
轉生死。
就中四文
初有二象桷力鬪
喻喻於賴耶隨緣在染而體不滅。
次如蓮華喻。
喻於
賴耶離染分巳與諸如來為體所敬。
妙寶喻喻。
賴耶諸凡聖為體無異不增不減
美玉在水喻。
阿賴耶習氣覆而不得現。
文相可見
六有能取所取以下至於自在者。
凡夫愚人
迷惑
賴耶所變能所二取。
取色計我有無等見。
初喻。
後合
准文可解。
七雖種種以下有無等見者。
阿賴耶所變眾
生但似有變而無實義。
生計微塵勝性等種種
諸見。
就中
先法。
次喻。
後合
准文可見
八意能分別以下至即皆轉滅者。
妄意但行因心所
虗偽之法為生死本。
初釋妄意分別故順生死
流。
次若有巳下正觀自心斷生死
初中
先法。
次喻。
後合
意者即此六種心中
第五第六
名之為意
能分
別者。
謂顯識時
現相分。
相續識。
見分之心。
分別
彼相。
大乘等。
阿賴耶識所緣境不可知
分別
本故自體亦分別等者。
據此義。
如是說。
又喻有
十喻
准文可見
若有於此以下
正觀自心。
生死自息。
文相可知
阿賴耶識是意等諸法以下至不壞不盡者。
阿賴
耶識。
遠離分別習氣等過。
能成無漏功德法。
於中
先總辨所離所成。
若諸菩薩以下
別顯所成益
言無
漏者。
謂如藏真如法性。
無漏也。
謂離過故。
證會
本性
故說為成。
是故宣說無漏即常猶如虗空
所成
德中。
略有四種
一行自在德。
禪定六種功德
自在德。
謂十究竟願。
三生自在德。
意生身。
四轉
所依德。
餘文可見
識界常住者。
識者七識
界者真心
體性名識界
如是識性
四相故。
名為住也。
如來普見以下至而鐵不壞此亦如是者。
諸眾
生本寂靜自性涅槃
就中三句
順道理。
釋無增
減。
文現可見
次若解脫以下
現有過。
是故
以下
結勸令知。
先法。
後喻。
文相可見
阿賴耶
以下至似義而現者。
阿賴耶
被緣擊動
五法三性
諸識波浪
無而似現。
文相可解。
十一阿賴耶識於諸以下
阿賴耶在蘊所以
賴耶識行於蘊者。
不可自行
無明業不可
真心
忽動妄念
由念動故。
流向生死
是故宣說意為
先導
一起以後
六識等緣境續起。
不斷絕故。
助意
相續
意相續故。
阿賴耶識恒在蘊中
如水因風起波
浪。
既水在浪即水。
以是結言莫不皆是阿賴耶識
消文可見
十二與壽煖觸以下
現在諸識各有所依差別
阿賴耶識與壽煖觸和合而住。
意住賴耶
六識
者。
各住自根。
十三心意及識以下明十二緣輪迴無窮
就中
先法。
次喻。
後合
文現可見
十四煖壽及識以下
明緣闕散壞
文相可見
十五藏識是心巳下。
三心體。
餘文可解。
執我名意
者。
若言染意執阿賴耶起人我執
若論妄意
動向
外。
分別法故。
起法我執
以是故言執我名意。
准即可
知。
十六心能持身以下
三種心所業用
有心故。
自不壞爛
意執人法。
不離六道
是故宣說意著諸趣
餘文可知
十七藏識為因以下
明識起時具緣多少
就偏強故。
且如是說。
通論之。
意識及與五識皆具四緣
十八身如起屍以下
明身無我
初喻。
後合
文中
非是虗妄者。
非如妄計實我等。
故說非虗妄
餘文
知。
十九意等諸識以下
三心俱起之義。
如無水處
不起
識亦如是
若無真心
七識不起
故勝鬘云
無如來藏。
七法不住
與此文同。
大地者。
就喻為言
一切生物
依地生。
如是諸識
依心生。
二十阿賴耶識巳下。
明諸法空
就中有二。
從此
以下內外眾法因茲而起者。
阿賴耶識隨緣
變似法而現。
一切凡夫巳下。
法明空勸令修行。
文相顯可知
上來金剛菩薩廣釋義問竟。
自下第二
眾色最勝王菩薩對金剛藏
問答辨請。
分兩段。
一問
二答
中復二。
初最勝王等金剛藏
二月如來分身諸佛所領大眾金剛藏
初文
中。
五行偈。
分為兩段
二行半請說法相。
二行半。
請說密嚴深妙定法
初文復三
初一行嘆說者德。
一行
出所請法。
次有半行
結請為說。
文相可見
下二行半。
請說定法
初行嘆說德
次有半行
說法
後有一行
引證得之深。
上來最勝王等請說也。
自下第二
月幢如來所領大眾清為說法
就中分四。
一月如來眾說法。
二彼諸菩薩以下
時眾問答
三即於定中以下
時眾生疑
四作是念巳下。
得見勝
來集此會
初文中云諸無畏者者
金剛心中等覺
菩薩
一切法中。
無有疑難
故各無畏
餘文可解。
第二文。
心不樂於正住樂者。
取證涅槃無為寂靜
為正住。
自下第三
大眾疑念
疑念有二。
一即於定以
下。
疑念觀行成就頭首
二彼諸佛子以下
疑所請法。
問曰。
正在定時
無有言說
何故宣說心各念言。
答曰。
若在餘定。
實無言說
然此定者
八地巳上并觀定故。
在定亦能說法
淨名云。
不起滅定而現威儀
是為
晏坐
餘文可見
彼諸佛子以下疑所請法。
有四種疑。
何者定者
問其定體
云何定者
對故來問。
於何
定者
於何所不亂名定。
孰是其定所待之緣者。
寂靜阿練若處。
精懃練磨。
少食節量
曉臥早起
守身心。
諸如是等。
能助定心
故名所待緣。
作是念巳
下。
得見勝主來集此會
就中
先見菩薩勝主。
次彼諸
菩薩以下
他方來集此會
上來問文巳竟。
自下第二
金剛藏答。
中有兩文
一以偈答。
二以長
大眾讚禮偈。
文有七十八行半頌。
分為四段
一有
三行
答前問中何者是定。
二有五十五行。
答前云非
定。
三有九行半。
答前問中於何所定。
四十一行半。
前問中孰是其定所待之緣。
初文中。
分為兩段
初一行半。
表宗總釋勸修。
次一
行半。
依宗別釋。
初中上半誡勸令修
下有一行表宗
總釋。
文現可見
就別釋中。
初一行偈明初禪地。
次半
行文
明餘定之次者欲界
欲界之中。
身見邊見等惑。
不善
此即所離。
以是故言離諸欲不善
次有二句
初禪體。
具有五支
初禪體。
謂覺觀喜樂一心支。
寂靜者謂一心也。
下句結文。
文相現。
初禪竟。
漸次第者。
從初乃至非想。
故言漸次第也。
即是四無量定
八者有二。
一八解脫。
二八勝處
即是十一切入
定雖無量。
綱要在斯
答初問訖。
自下第二
前非定問
就中分二。
一六行半。
外人
計。
正道理。
二地水等下。
四十八行半。
破他宗邪執
初牒計中。
分為三。
一有三行
著我外道二乘
計著諸法有自性相
修行諸行
不可密嚴正定
二者一行
牒彼空見外道違失中道
三二行半。
牒佛
法家所有正定
初文三行者。
出計著人
牒示其計。
外道
自計我。
安樂處。
修行諸定。
一切二乘
生死苦。
涅槃
亦修此定。
雖修此定。
不知自身即涅
槃相。
身外求證。
以是義故
而修非定。
亦然者。
從顯
遍說者。
外道計我。
二乘執法
各別不同
然今亦然者。
但取所執法
不取執我心。
故言亦然
次有二行
牒彼
所計。
二乘人。
如是計。
世間諸法。
各有自相
雖有
蘊界處等。
如空聚落
其中無我
雖言無我
心外立相
故今牒出。
就中
初一行但計法相
法中無我
文現可
知。
一行
無主因緣力。
轉動作。
機關人。
又如
起屍
但有三和合者。
根境三和合生滅。
非如外道
所計作者能生諸法。
以是故言本無能作者。
二乘
計也。
外道修定以下一行文。
空見計。
一切法
非有非空。
如夢幻等。
雖有無中。
執定為無。
無世間。
名空見
次有二行半。
佛法唯識道理
問曰。
故二乘知蘊無我
不能除遣一切諸見。
菩薩之人見
無我
能除諸見。
有何義。
答曰。
二乘人。
良以但見
法中無我主宰
非蘊是無。
謂言無我
法執猶在。
不得除遣諸見。
菩薩非但見蘊非我。
蘊亦本無。
中事非覺始無。
故能除妄見也。
自下第二
破他宗邪執
分為二。
一二十五行。
破有
性執。
次二十三行半。
破空見執
初文復二。
一十九行半
偈。
廣破他宗執。
二五行半。
唯識道理
初文復二。
十四行。
破宗有性執。
五行半。
舉正外道
初文
二。
一有九行頌。
破其法相
次有五行頌。
破其法性
復三
一有二行頌。
能所造色假六無實
次有三
行頌。
二乘人所修觀行
定之中。
妄計為定。
次有
二行
舉正破邪
亦有二行
牒計示過。
地水眾物者。
牒舉所破。
皆從分別生者。
佛法宗。
二乘計云。
四大
之法。
但自作色。
不由他造。
體能三。
故示理言
從分
別生。
不知四大但心為體。
取於所造種種色法。
損壞
他者。
名為惡色
順益者名為好色
無作色者。
說為似
色。
無記色。
名為餘色。
亦然屬下二句
如是色並
空中雲霓等彩無自性法。
故言亦然
自下三行頌。
二乘人所修諸定非定所取。
二乘
人。
不知諸法唯一心作。
心外立故言非定。
思惟如骨
鏁者。
勝處觀及解脫
徧觀四大白骨等色。
觀若熟
時。
於世眾生
但見骨頭
不見血肉
是故說言遍滿
世間
遍處想觀者。
十一切入遍處想觀。
地水
火風青黃赤白及空處無所有處二觀加前八。
名十
一切入。
假想觀者。
一切入。
如是觀者。
四大法。
有色者。
有色相外觀色故。
為身有色
身無者不
內身
名為內
無色定者
諦思
三句舉示
正理
謂修定者
緣法時。
唯一心者。
如是所緣
清淨
次有一行
觀翻示有過
如其分別
前骨鏁
等。
別有心外所緣境者。
非是定及非定者
妄心
中計為定耳。
非是大乘修定也。
二乘人云。
如上
說。
我等所修。
定法者。
何者是也
故今舉正示彼定
有過
人在定時
皆依藏識一切妄法悉皆滅盡。
此勝定人
乃能宣說禪定法。
亦能破壞二乘
妄智所知心外諸法。
自下二行
牒計示過。
行牒計。
次行示過。
若人生少
智者
小乘所有智慧
但知陰上無我我所
不知
法本來不生今亦不滅。
名小智
若就外道以世
聰慧妄取六句二十五諦等諸法相及我我所
故名
小智
此上二句
取法及我。
下之二句
小乘教。
如言
取義
自謂誠諦言者
小乘教。
是故究竟不知如
養兒方便且與熟食
生食者。
發狂亂。
以不知
故。
誠諦言。
善巧說諸法者。
小乘師。
各作論部。
是非他。
是故說言善巧說諸法。
次示其過。
外計
法相者。
此即誹謗大乘法故墮三界獄。
故言自壞。
亦壞他者。
由執小乘誠諦言故。
教令他人大乘法。
故言壞他。
無能相者
四大四相
空無體相
名為無能
相。
無所相者
色等諸法無者言空
餘文可解。
上來
法執竟。
自下五行
法性執。
世間事。
明知無性
三行半。
明世間事各有所能對治相破。
一行半。
破故
准知無性。
初中二行
世間中事
各有所能。
一行半。
病非一故。
說藥眾多
生菩薩眾多非一
佛教法眾不同
一行半。
翻顯無性
如是諸文。
可知
法性竟。
自下五行半。
舉正外道
就中初二行。
舉正道理
三行半。
非他外道
初文相現。
三行半中。
總有六計
初上二句
能作者計。
次有二行
釋劫壞時諸微塵
者散在十方
劫欲成時各來聚集成於世間
計言非
時者。
時外道。
非勝性者。
計勝性外道
三法計我外
道。
亦非無因
次破自然計。
言求那者。
此云自在也。
文可辨。
自下五行半。
唯識道理
中分二。
一有二行
總表
唯識宗。
次有三行半。
約法別釋。
初文中言業習氣者。
非但罪福不動等三種業。
亦復一切煩惱動作名為
業。
上來總略釋訖。
下別釋中。
瓶等一行
世間中麤
顯之物心為體故。
說空無實也。
第二行者
世間
阿賴耶識變故似有。
三約眾生從頭至足皆是賴
無有別法。
次有二句
結示迷惑
上來破執有法
了。
自下二十三行半偈
破空見執
就中分四。
一者五行
半。
中道理。
空見過。
譬如以下二行半文
破空
見人空見心為勝。
餘文可見
不見兔角以下
五行偈。
破彼轉救。
正道理。
勸捨邪執
四五行半。
釋通外疑。
初文復四。
一者一行半中道宗
二有一行
現有重過。
三有一行
說空有分齊。
不可浪陳。
四有二
行。
如來中說空之意。
一上來行。
頌表中道宗離有
無相
次有一行
世間物。
釋通所以
所以云。
若物
空者。
不可有能破所破之物。
能破所破俱是無故
物體
不可破。
非有非無。
假說能破所破之異。
現重過。
謂計我者。
為所計我受安樂故。
諸行法。
之者
無因果。
斷諸善根
不可轉故。
今說此惡過
於彼也。
次有一行頌。
說空有分
良以法性
非有非無。
不可說言
然有眾生執法為有。
失中道故
欲奪此計
假說空言
若如是解。
即成甘露
若於世諦因緣相中
無空者。
成為毒。
一切眾生以下
二行偈。
行頌明佛如來設教之意。
一行頌。
執教成過。
上來
表宗了。
自下二行半偈
破空見者執解空智。
就中初行引喻
顯示
一行半頌。
法說示正。
外人計云。
一切因果
法皆空。
見此空智為最勝餘。
但云法空
不言智空。
引喻破彼智。
謂如火燒木木盡火亦滅。
云空
勝於餘智。
不應道理
世間相故。
一行半。
法說示正。
初行緣修智。
半明真修智。
金剛心時緣修智生。
諸見時。
汝見亦滅。
一切煩惱清淨時。
緣修亦滅。
火燒木木盡火亦滅。
如是緣修滅盡巳後。
真修圓滿
乃名為佛。
是故說言密嚴解脫
破執示正竟。
自下第三
五行偈。
破彼所執。
彼轉救云。
一切諸法。
雖空都無
未見空時。
怨親等法。
不可令無。
有如是救。
故今破云
法空無者。
不可以免角觸大山等。
中分三。
初有二行頌。
出世間違。
次有一行半。
色相
即。
同一體性
一行半頌。
引喻顯示
不見兔角
者。
若汝執云。
物雖空無
未知空時。
猶有相觸成敗
者。
我亦難汝。
應以兔角觸壞大山
未曾見。
准知諸
不應都無
文現可見
一行半頌。
色同體。
猶如
水波
波外無水。
離水無波
空性而色。
亦復如是
今大
中生同時
有無同體
非色滅後始有空法
准文
可見
次有一行半。
引喻示之。
半引喻。
一行偈合
結上喻。
若論色時。
指空為色。
空外無別色。
空亦如是
指色為空。
以是故言所為皆得成。
上來破他轉執巳
竟。
是身如死屍以下五行
偈明佛如來設教之意。
初二行。
說明設教
次有三行偈。
引喻示之。
初中
一行偈。
說身無本性從緣而假立。
次行設教意。
有智
人者。
空見人。
聰明利根
乃起空見
名智人
餘文
相現。
就喻文中
初一行三句。
喻法託緣。
後一行一句。
法離有無不應偏執
如是等文相可現見。
設教意訖。
自下五行半。
外人設教難。
就中兩文
初文二行頌。
出難辭。
次有三行半釋通種巳可解。
釋難中上
縱許盡得無傷。
然古智人
但說免角。
不說餘者。
凡夫
惑人
起妄分別
不能證法。
但隨他語。
竟不了知
若須
分別
剩生妄執
是故宣說何用分別也。
若離於分別
以下
舉利答問
上來答前問云何非定文。
自下第三
九行半偈
答前問中於何所定。
就中
喻。
一天宮殿喻。
喻於七識阿賴耶習氣所持
六道中恒轉不息
二依大地喻。
喻於藏識有緣
門。
一切眾生所依體處。
三孔雀喻。
阿賴耶種子
法相依而住。
四百川流喻。
阿賴耶諸識習氣恒所
歸依
五地有寶喻。
阿賴耶生死涅槃但為根本
是等文。
相現不勞消釋
如是法。
心不散亂
名為正
定。
答上問中於何定之
自下第四。
十一行偈。
答前問中定所待緣。
就中五文
初有一行定所待緣。
一行頌。
出其定體
次有三
行偈。
釋其定障。
次有三行
定所現用。
亦名釋所以
三行偈。
定所厭法
初文中。
善行者。
若就方便
說。
有漏善行
為善行。
遠望順理能生定故。
清淨
者。
初地巳上。
離染過故。
清淨行。
就成論。
內證之
行。
為善行。
順理成故。
善者順也
清淨行者
出觀之
行。
清淨行。
俗諦中。
無染著故。
定心恒待如是
住。
三句住地果滿。
准即可知
出定體中。
半出
體。
下半示定用。
相現可見
自下三行出鄣中。
初之二
句引顯示
二句合作
二行偈為一句結之。
識者
賴耶異名也。
言定者
是凡二乘諸修觀者。
名為定者
迷者二乘
取者凡夫
如是等人
妄執心外
法相中。
修禪定故。
名多迷取也。
通論之。
凡夫
乘總言迷取。
取自心外立取法故。
中有二。
一無
慧。
錯亂於境。
不能了知唯自心故。
名為障也。
妄言
決定以下
說法故鄣
言不當理
說為妄言
執自
非他。
名生決定
不善非法
離他學眾。
欲向自聚。
離間語。
非法言。
為眾宣揚
誑惑眾生
三世有法
各守自性
不相雜亂
別異住。
大眾中。
宣揚小乘
大乘故。
言別起言說
出定障也。
自下三行
定所
以。
初一行偈。
引喻顯示
次有二行偈。
結前喻。
喻文可
解。
所以中。
外人難云。
如上所說諸法別住者誑眾
生者。
如來昔日普說此法。
可是妄言耶。
故今通言
菩薩等。
有善方便
欲利群生
施設教門
誘誨眾生
此是最後權教法輪
且如是說。
決定真實法。
密嚴
顯現
如是文相現可知
自下三行
定所厭法
修定
者。
厭離虗妄生死
故修此定。
初有二行
道理
釋。
次有一行
引證成。
丈夫者。
亦名士夫
上來金剛藏
答前問訖。
自下第三
大眾聞法修行供養
就中分五。
一者巳得
無畏菩薩
聞法歡喜
皆作頂禮
身業供養
二者無量
菩薩眾。
他方來者
讚嘆善哉
口業供養
三者無
量會中菩薩天等眾。
即是新眾。
以說妙偈
妙法
養。
四者會中菩薩天等
即是舊眾。
修供養畢。
以偈請
問。
金剛藏以偈答問
前二文相現可知
第三偈中。
十五行偈。
分為四。
初一行半。
總嘆說者德。
五行半。
作業受果不成失責
前所六界丈夫諸界和合
無實事者。
於諸有。
作業受果。
五行半。
修因得果
常途故。
明知世間有主丈夫
二行半。
因說翻覆
難。
初中上半嘆說者勝。
次有二句
所說法。
次有二
句。
難過德。
准文可知
第二文中
初四行半。
所說
法。
次有二行
責修得果不成失。
初中一行
法說牒
舉。
譬如虗空以下引喻責彼所說不成
云何諸有
以下難作業受果不成失。
准文可知
自下五行半。
作業果。
不失故。
明知作主必定有難。
就中
三行
半。
以末尋本。
所作行業
不失故。
准知有主難。
次有
二行偈。
從本推末。
無難
尋文可見
不須繁述。
次二
行半。
因說翻䨱難。
初一行半。
牒舉所說
次有一行偈。
翻䨱設難
尋文可見
上來大眾修法供養訖。
自下第二
菩薩眾天及天女
以雜供具
供養金剛
菩薩菩薩
就中分三。
修供養。
次以偈請問
金剛藏答。
偈有二行
初行嘆德。
次行請為說。
文相可
知。
金剛藏答。
答中二文
一答前請。
二向大樹緊那
羅王說知法方法。
初中一行
法深難思
但以相應
理因喻所開。
非是分別因喻所開。
一行者。
如是
法。
密嚴中。
宣說印可
故言汝等眾應一心聽。
即許說。
自下第二緊那羅說知法方法。
四行
半。
初一行半。
勸令知法
次有二行
引喻廣示知法
法。
次有一行
示所知法
文相可見
中有二。
二文
有先喻後合
其文可解。
下示所知法
但知藏識之所
變故
一切亦然
不須別現藏識中道有無相。
以是
故言藏以空為相。
相者體相
說知方法也。
自下第二
緊那羅王對金剛藏問答辨了
先問次答。
問有一行
上半問其一心量中十八界主宰丈夫
差別之相。
下半因何得生界等四大等法。
文現可知
自下金剛藏前所問。
十六行偈。
分為五。
初一行半。
讚問許說。
六行半。
嘆昔希有事。
二行半。
嘆今有
勝德。
一行半頌。
領問誡勅
有四行。
正答前問。
中上半。
讚問如理。
次有二句
嘆問意好
次有二句
誡勑
自下六行偈嘆昔事中。
初有三行
往昔
能作希有思議事。
准知身有勝智能
次有三行
半。
聲聞自嫌大王德。
菩薩大力者。
大樹王
菩薩大力
聲聞無定智者
小乘人。
但有事相觀察
定慧
未有緣起中真證定智。
故大迦葉自嫌言。
無雖離惑分別者。
現行分別迷惑不了
唯知小乘
上心
不斷種子
消文可知
自下二行半。
嘆今有勝
德。
初一行嘆。
世間細碎雜事心皆了達
次有二
句嘆內證得平等聖德
後有一行
嘆外化德
善者順。
順佛所證真如
以是故言善於諸地相及清淨法。
餘文可見
自下一行半。
領問誡聽。
初有一行
領其問
辭。
次有半行
許說誡聽。
自下四行
答其前問。
初有二
句。
答前問中云何心量中而有界丈夫
次有二句
前問中云何生諸界。
一行半。
答前問中堅濕煖動。
境界與諸習以下十一行半。
剩理諸藏待緣合生
如是諸文。
尋即可知
上來向對緊那羅王。
答問巳竟
自下持進菩薩無量眾。
聞法歡喜
供養金剛藏
偈而讚。
初上二句
讚於證道。
次之二句
教道德。
可見
自下大樹緊那羅王。
為報恩故
種種供。
說偈讚。
亦准可知
自下觀自在等八大菩薩
并餘無量菩薩之眾。
向金
剛藏。
說偈讚嘆
九行偈。
分為四。
一三行勸請為說。
次有三行
所說法。
一行半。
大眾德。
後一行半。
密嚴勝德。
令修因。
初中上半。
請為示法
次有一
行。
嘆說者德。
後有一行半。
請為說法
就初請中。
但請
法眼
不請餘者。
今欲化度諸眾生故
於病藥中
恐有
錯誤
故偏請之。
嘆說者中。
初有二句
嘆所綜廣。
次一
句者。
蒙佛加被
一句者。
眾所宗仰
與理相應
故名
瑜伽
出入無礙
名為自在
餘文可見
次有三行
嘆所
說法
初一行總嘆。
二行別嘆。
此法最清淨遠離
言說者。
受用身所證法故。
化佛菩薩不可言說示
他人故。
以是故言經中未開。
就別嘆中。
初有一行
道德
後有一行
教道
如上說。
准即可知
嘆大
眾中
初三句者。
眾數多。
更有三句者。
嘆其身量
自在
又有一行半頌。
嘆勝勸修因。
初二句嘆勝。
二句勸修因。
後二句結請為說。
上來問訖。
自下為說。
中文三。
一嘆說者德。
金剛藏以下
為諸大眾演說法眼者。
說法相。
譬如鵝王以下
嘆眾清淨
嘆說者中。
先嘆身業。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莊嚴身故
次為欲宣示無分以下堪能聽受者。
嘆其心業。
次即以梵聲以下莫不欣樂者。
嘆其口
業。
無分別者。
言語斷絕故。
離分別者。
心行處滅故。
可見
次嘆口業
金剛藏者。
具者八種微妙之聲。
楞伽中具廣分別
准彼即知。
無量功德以下嘆聲功
德。
謂佛功德無有一德別守自性
一德時。
德並
一德之中。
金剛藏所有音聲
無量功德
共相
應。
餘文相現。
自下辨說法之相。
謂從身上處中
微妙音聲
文相可解。
自下嘆眾。
就中三喻
初一
者。
喻主及眾離欲清淨
一喻者。
金剛藏殊勝
德。
一喻者。
金剛藏與佛無異
三喻中。
皆初引
喻。
次即合結。
不須繁述。
自下如實見等菩薩
金剛藏說法要。
先問。
後答。
初中復二。
一如實見問。
此會無量菩薩
重問
義。
就初問中。
先即長行設禮起問。
次以偈頌廣出問
辭。
修行地。
自有兩釋。
一釋地前方便道中修起
上似無漏故。
二釋六地修行六度無功用道為
因故。
偈有八行
分為五。
初有三行
大乘法。
次有一
行。
嘆教巧妙
次有二行
迷悟相對顯得失。
次有一
行。
密嚴勝。
後有一行
問能說者所得三昧
初中
行。
嘆法殊勝
修供養。
次有一行
無分別諸佛乃
證。
後有一行
嘆法離染為正覺因。
嘆教巧者。
八識
境唯是一識。
實無差異
大乘教。
隨眾所宜
宣說
同。
五法無我
亦皆如是
為眾開示
有差別。
故今
嘆之。
次有二行
迷悟相對顯得失。
先失。
後得
初上
二句
迷故生過。
次有二句
悟者得益
言五習者。
謂迷
四諦及修所斷為五習也。
清淨者住佛種姓者。
即是諸佛體性
初地始得。
名住佛姓。
餘文可見
國土以下
嘆處殊勝
尊者巳下。
問能說者所得
三昧
如實菩薩問訖。
自下會中菩薩大眾作禮
請。
一行半偈
文相可見
自下金剛藏前二問。
先以長行臨當時機演說
偈廣答。
一汝等諸佛子一行偈。
答前問中初三行偈。
二我所得三昧以下
七行半。
答前問中巳得何三
下二句。
然此答問無有次第
先答後問。
後答前問。
初有一行
問正答。
六行半。
三昧所得利益
初有三行半。
諸佛現像證誠所說
文相可知
三行
中。
初一行者
上同諸佛益。
一行者。
證理見佛益。
一行者。
所證之理離相寂靜
文相可知
自下第三
二行半。
答前五法
初一行半。
五法相。
次有一行
中雖無。
有便故。
三性義。
若就前文
名相為因
今約一往便說。
名從於相生相從因緣起者。
非但
相從因緣起。
名亦從因生。
謂顯識時
名相二法
忽然
頓起。
轉麤至於分別事識依取名
且依此行經作此
說。
二生分別者。
上文中說二從分別生。
何故此文
二生分別耶。
如是二文
互不相違
上文中說名想
二法分別生者。
就實而說。
大乘法中
心為本故
文中
二生分別者。
起執次第
作是說故。
良以起
執迷名及相執為實故。
得通如是趣者。
得無
傷。
下有一行
三性義。
准即可知
四有三行半。
答前
問中八種境界自性不同
就中初行。
如來
為身所依。
一行半。
明末那與識諸六識名所依處。
後有一行
阿賴耶識一起巳後恒續不斷
文相顯然
不須繁述。
五行半。
答前問中及無我文。
就中初行。
宗舉利。
次有二行
得失分齊
後一行半。
翻即成失。
文可解。
六四行半。
答前問中見微妙法下一行
文。
就中有三。
一有二行
凡夫佛性
必須成佛
二行
十地報相修眾行不退失。
後有半行
勸令學。
文現可知
七三行半。
答前問中五種習所纏
生諸慧分別
初有一行
表宗總答。
次有一行
勝却
劣。
次有一行
如來說此賴耶識意。
後有半行
結翻成
失。
准即可見
八四行半。
釋通外疑。
初有三行
說通
疑。
一行半。
喻況釋疑
外有疑。
中有如來藏。
又說藏識
又復說言阿賴耶識
為當名體各各殊耶。
為是名異體不異耶。
又人執云。
如來藏者。
真常住。
無為法
賴耶識者
生滅法。
有為所収。
非但名別。
體亦有異。
故今通言
如來淨藏亦名無垢智
隱時
如來藏現。
成佛時名無垢智。
隱現時體改轉
一行
明佛設教
今上二句
佛教意。
下有二句
異執藏識賴耶各別體執。
天親菩薩所立之義。
當今破惡不能知識即是賴耶識。
次有一行
顯名異體即不殊
依文可見
引喻況。
阿賴耶
體雖不殊隨緣相別所以名別。
故經中說
藏識賴耶
二名差別
釋通疑訖。
九八行半。
答前問中一國土
中下一行偈。
初之一行
法說立理。
四行半。
引喻
所以
初中前二行。
道理釋。
次有二行
其所以。
樂諸聖人者。
證法不退名為現
樂者涅槃安寂故
名為樂
八地巳上諸聖非一故言諸聖。
內證真如
名為證於自智境也。
功德轉增修無功用。
名轉增勝
如是內證如如平等
自知境。
無能說。
現法諸定
以下一行頌。
俗諦境。
外人有疑。
若言諸境唯是
識者
何故現有差別境。
故今通言
所見差別
但識
無有境。
一行頌通故。
外人救云。
若如上說
唯識
境者。
何故現見瓶衣等物可受用耶。
是故通云。
心變
似境現。
謂能取所取。
引喻中有其二喻。
初一喻者。
末依本立
其次喻者。
所依體性清淨常住
上來
正宗分竟。
自下第三流通分也。
說是經巳結上所說
金剛藏
巳下。
時眾聞經歡喜奉行
述經巳訖。
若有毫釐分種
聖旨者。
報佛慈恩
并及四恩普潤法界
大乘蜜嚴經疏第四卷(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