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3b 页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论本第七十八至七十九)

释遁伦集撰

论本七十八

自下第六。观自在菩萨请问诸地之义。于中
先标宗指经。次正引其文。前中言复次依乘
假立分别解说如实大乘等者。依大乘中约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3c 页 T42-0783.png
修行位假立十地等。就正引经文中。先问答
正辨诸地之义。后请立经名及时众得益。前
中有二。一长行二重颂。长行有四。一辨地
义。二辨地中所应学法。三辨地中所有烦恼。
四辨说一乘意。初辨地中有六。初辨摄义。二
释地名。三辨地中所对除法。四辨诸地清净
通德。五明四缘故菩萨生胜。六辨菩萨行诸
大愿。初中先问后答。问中观自在菩萨者。旧
云观世音。此译家错。又旧翻药师经中名为
观世音自在。但乘世音字。今准梵语翻名观
自在。其问有二。一问清净。二问分摄。答中
先总答。后徵问别解。于中初释四种清净可
知。次释十一分摄。谓十一地名十一分。一一
地中。初明自分满。二明胜进分未圆满。先于
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等者。景云。十
法行则是书持供养自读施他等。亦可虽在
地前仰学十地之行。名十法行极善修等。泰
云。先于地前依书持等十种行修胜解忍故。
入初地分。又解。十度名十法。三地菩萨心未
能舍诸等至爱及学法爱者。障于四地。未得
名已圆满。地论名解法障。乃至此分圆满者。
四地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者。
未得五地谛观。又未能舍背趣之心未能修
方便等者。五地通达生死苦而能恒入。通达
涅槃乐。而不速求。是二方便四地未得。为令
已下。五地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
察者。六地能观缘起流转。五地不得。又由于
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者。七地长
入真如无相作意。六地虽不长入而能多住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4a 页 T42-0784.png
无相作意。五地菩萨于生死苦多生厌故。不
能多住无相作意也。而不能令无相作意无
缺无间多修习住者。未得七地长入真观。而
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者。七地未得八
地无相无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者。八地
菩萨于俗谛相虽有功用。而随分自在七地
未得也。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下。明未
得九地无碍解德。异名者法无碍。众相者义
无碍。训词差别者无碍一切品类宣说法中
得大自在者。乐说无碍。八地未得。名为未能
也。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證受者。十地菩
萨离粗恼尽法身圆满。九地未得也。未能得
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者。
未得佛果。佛果离烦恼障。故名无著妙智。离
所知障。故名无碍妙见。十地未得。为令已下。
明得佛满。问。准本业经第十一地名等觉地。
此中何故说如来地名第十一地耶。解云。自
有二义。一者别论因果。唯有妙觉名妙来
地。如此中说。二者摄因属果。妙觉等觉并名
佛地。如彼经说。既有二义。故无相违。第二
释地名义。成就大义者。即是成就自利利他。
名成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者。初得无分
别智生欢喜也。世亲取此中意释初地云。成
就无上自利利他。初證圣处多生欢喜。故名
欢喜地。从义得名。远离一切微细犯戒名离
垢地者。故犯名粗。误犯名细。初离故犯。二
地离误。故云远离微细犯戒。地论亦取此意。
彼处释云。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清净戒
具足。故名离垢也。亦从义得名。由彼所乃至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4b 页 T42-0784.png
发光地者。三地得定及闻持。闻持还是定中
差别。依此诸定能发智光。名发光地。发是因
义。光是果义。因果为名。地论云。随闻思修
等照法显现名明地者。三慧照明故名明地。
此直从彼所发慧果为名。由彼所得菩提分
法至名焰慧地者。烦恼如薪。智如火焰。四地
道火烧烦恼薪。法喻双标。名为焰慧地。论亦
取此意直名焰地。由即于彼至名极难胜地
者。第五地中真俗胜智相违不遂。由多艰难
方得并起。名难胜地。从义得名。地论释云。
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名难胜地。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者。后智现前观于缘起。
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者。无分别智
多修功用方现在前。二智现前。是故第六名
现前地。从义得名。地论释云。般若波罗蜜行
有间大智现前。名现前地。无分别智不恒相
续。名般若有间。作意方起。故名大智现前。能
远證入至名远行地者。始从初地讫至第七。
经一僧祇修无相行。方得无间證入无相。与
彼第八清净地邻。名远行地。八地离功用过
名清净地。地论释云。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
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前之六
地亦修无相行不能相续。不得名善。七地无
间。故名善修。前之七地所起众行。并有功用。
今第七地于功用行最在后边。是故名为功
用究竟。前之三地修施戒定。相同世间。四地
道品。五地谛观。六地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
道。今得七地能过前二。故云能过世间二乘
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此亦从义为名。由于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4c 页 T42-0784.png
无相至名不动地者。真智得无功用所动。俗
智虽有功用而不为现行烦恼所动。名为不
动亦从义用为名。地论释云。地行能纯熟无
相无间故名不动者。直就真智以释不动。于
一切种至名善慧地者。于一切种机说法自
在。解善。获得无罪广大智慧。解慧。慧是体
善是义。体义得名。地论释名。无碍力说法。成
就利他行。名善慧地。直释善义。不解慧义。粗
重之义至名法云地者。无边烦恼所知障体
所有随眠不调柔性。名粗重身。譬彼虚空。十
地所證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如空
粗重。故名法云。法目法身。法身譬云。法喻双
举。故名法云。旧世亲释。法目于智。以云譬
智。亦是法喻双举。故名法云。地论释云。谓大
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永断已下。解佛地
可知。第三辨地中所对除法。则二十二愚痴
十一粗重粗重。是二十二愚痴随眠粗重不
调柔性。真谛三藏译摄论云。二十二无明粗
重报四种生死。大乘摄论不明四种无明。但
从南地所得无上依经中辨四生死。今三藏
勘于梵本无报字及四生死。故云二十二愚
痴十一粗重也。二十二愚。前卷于十障中相
对料简。今略释相。文有四段。初问次答三结
四领。答中初地二愚。一执补特伽罗及法愚。
即是人法二执。二恶趣杂染愚者。即灭恶趣
烦恼业生三种杂染。二地有二。一微细犯。是
失念误犯。二种种业趣。谓见三业三行差别。
三地二愚者。一者欲贪障。则障等持。二圆满
闻持陀罗尼愚者。三地已得闻持等德。二地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5a 页 T42-0785.png
未得。从所障为名。四地有二。一等持爱。则三
地中起爱禅定心障于四地。二者法爱。三地
菩萨以爱法故求法行忍。如经广说。五地二
者。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二者一向作意
趣于涅槃。并四地中起障于五。六地二者。一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者。六地现前观十二缘
诸行流转。五地未得障于六地。从所障为名。
二相多现行者。五地菩萨虽俱厌乐。而厌生
死相多现前行。障于六地。七地有二。一者微
细相现行愚者。七地长入无相真观。六地虽
观无相未能无间。时时犹见细相现行。此生
能障名愚。二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者。七地
作意方便一向无相真观相续。六地犹见细
相现前。障于七地作意方便一向无相。此就
所障功德复立一愚。八地有二。一于无相作
意功用愚者。当体为名。七地真观虽复相续
而有功用。障于八地无相无功用。二于相行
自在愚者。八地菩萨于俗相行中利他有功
用未得自在。自利无功用已得自在。七地未
能。从所障为名。名于相行自在。九地有二。
一于无量说法者是义无碍。无量法句文字
等者是法无碍。二辨才自在愚者。谓词无碍
及乐说无碍。九地已得。八地未得。并从所障
为名。十地有二。一大神通愚。二悟入微细秘
密愚者。大神通则是五分法身。微细秘密则
是真如法身。九地不得圆满此二法身。如来
地有二。一于一切所智境极微细著者。则是
悲想最下下品烦恼随眠。二者最极微细碍
者。则是悲想最下下品所知障体。第四辨诸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5b 页 T42-0785.png
地清净通德。初明八种清净。旧名八果。广如
住品说。此中一意乐清净者。则是作意为体。
二心清净者。即以定为体。馀六可解。诸摄报
果。名生清净。故佛地无也。次明有上无上。
第五明四缘故菩萨生胜。第六辨菩萨行诸
大愿。言广大妙胜愿者。此有两释。一释广化
诸有情故。名广大愿。修一切善故。名妙愿。断
一切恶故。名胜愿。一释广大愿者。即广大心。
妙愿即是第一心。胜愿即无颠倒心也。四因
缘故者。能善了知涅槃乐住。堪能速證證为
第一。而复弃舍速證乐住为第二。无缘无待
发大愿心为第三。为欲利他处长时苦为第
四。虽有六段。总是第一辨地义竟。自下第二
辨彼地中所应学法。有二十三句。摄论因果
殊胜从此起也。一举六度为所学事。二以三
学摄六度。当知初三是增上二学者。施忍是
戒眷属助成于戒。亦名为戒。三以三种资粮
摄六度。增四辨五相修于施等。十种法行。
则书持等。五释成六数。六明立后四度意。于
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者。闻是听闻。缘是
缘虑。七辨次第。八辨品类。九释到彼岸义。十
明所治六弊。十一明得果。十二明与施等间
杂染法。十三辨非方便。十四解释总别清净。
上五相者。即无染著等五相。通六度故。依此
辨清净戒有七。一了知制立。二了知出离。三
具常尸罗者。常守尸罗也。四坚固尸罗者。坚
守尸罗也。五常住尸罗者。一云作戒。二云受
戒。六常转尸罗者。一云无作戒。一云随戒也。
七受学一切。忍净土者。一释一深信因果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5c 页 T42-0785.png
乃至不弄。二不反加害。三不怀怨结。四谏时
不恚。五不待来谏。六不由恐怖染心而行忍
辱。七不以作意而便放舍。二释一信业果。
二于不饶益不生瞋弄。三不反报。四不怨结。
五谏时不恚亦不待谏。六不由恐染行心。七
不以作思放舍。精进七者。一通达平等不
自举陵他。二具大势力即是被甲精进也。三
具大精进者则有势也。四有所堪能者。是有
力也。五坚固。六勇猛。此二即是有勤也。七于
诸善法终不舍轭者即不舍轭也。一释一达
处中行。二不自举。三陵他。四具大势。五具
大勤。六有堪能。七不舍轭。今解。一达平等
性。二不自举陵他。三具大势力。四具大精
进。五有所堪能。六坚固勇猛。七不舍轭。静
虑七者。有善通达相者。一云通达真如也。一
云通达三相也。二圆满者住分定也。三俱分
者双运道也。四运转者后后胜进分也。五无
所依者空慧相应定也。六善修治者断惑證
灭也。七于菩萨藏闻缘修习无量者。依大乘
教修不可量诸三摩地故。又解修四无量故。
慧净七者。一释一远离。二边知三解脱。二知
二自性。三知三无性。四知世俗五明外明内
明声明因明医方明也。五知胜义。六无分别
多所住。七无量总法乃至法随法行。泰云。又
无分已下有二。前是止慧。后是观慧。加行五
慧名七种慧者。即同此判。一释若诸菩萨至
是名为慧者。是总释慧名。自下释七相。下判
亦同。今依前释。十五释前五缘总有五业。十
六约五义分别施等。前五相中。三名最广大。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6a 页 T42-0786.png
二名无染污。修六度时思释为先。故最明
盛。八地已上名不可动。圆满及果名最清净。
十七辨因果无尽。十八明深爱乐施等。不
深乐彼果。十九明施等威德。六度名有四种
威德。初治六障。后三如文。第二十明因果义
利。二十一明菩萨具财众生贪意。二十二明
般若能取诸法无性。有二问答。初一问答。明
般若取真如时无横执性。名取诸法无性。第
二问意。真如离有离无。取真如时名取无性。
能取何故不许取真如时名所有性。答意。言
无性者是遮诠非表。谓彼真如无横执说名无
性。我终不说般若作无性解取彼无性。以内
證法不知以何名即假名无性。二十三明三
祇中所修施等三名差别。初僧祇中修行施
等烦恼犹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者然为烦
恼伏弊施等谓于胜解行地等者。出其位地。
煖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者。地前所修
未成上品。但是煖品中品。但名波罗蜜多。复
于无量时乃至谓从初地已上者。出其位地。
是名近波罗蜜多者。去菩提近故名也。复于
乃至八地已上者。出其位地。是名大波罗蜜
多者。八地已上无功用修。一一行中起无量
行。故得大名。真谛三藏云。此之三名属于地
前。一者黑白相杂。名波罗蜜多。以十解中烦
恼间杂故。二者一向白法。名近波罗蜜多。以
十行中一向白法烦恼不现行故。三者非黑
白有报。名大波罗蜜多。以十回向中越前三
位故。虽有此说。而违此文。自下第三辨地中
所有烦恼。于中有四。一明头数。略有三种随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6b 页 T42-0786.png
眠等者。景云。一害伴随眠。谓见断现行不俱
生惑。是彼修断俱生惑伴。由见惑伴修惑炽
然。是故但说不俱生惑是俱生助伴。前五地
中所有俱生修惑。已离见惑不俱生伴。故名
害伴。今举前五地中害伴修惑。亦取所熏种。
名害伴随眠。此最为粗。二者羸劣随眠谓六
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者。前
害伴修惑。若在六七二地中起。但是微细现
行及种。通名羸劣随眠。问。如摄论说七地长
入真观不起烦恼。云何今说起细惑耶。七地
有三。谓入住出。出心地满。真观相续。不起
烦恼。故摄论云不起惑。入住心中有时起惑
故。故此中说微细现行。故佛地论第二卷云。
有说四地第七识中俱生烦恼一切远离。有
说四地第六识中俱生我见一切远离非第七
识。以七地来犹有微细烦恼。若无第七应无
染净依。应不似五。第七识惑若已远离。五六
七地六识粗惑应不现行。即违瑜伽解深密
说者。即违此中所说六七二地有羸劣随眠
微细现行。三者微细随眠八地已上从此已
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者。即前二种随眠流至八地已上。虽复未断
为圣道察伏。功能微细。名微细随眠。八地已
上。意识或时唯观法空或双證二空所显真
如。末那识中平等智起。意识或唯入人空观。
末那即起法执。故云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
有所知障为所依止。泰云见道烦恼分别作
意生。非生便任运起。名不俱生现行烦恼。修
道烦恼任运而起。如生得善。是俱生烦恼。是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6c 页 T42-0786.png
则释名。义同景师。六地得无相观。般若起故。
渐微细故。转名羸劣随眠所起。若修道所伏
方不现行。八地已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即
有第七法执所知障为所依止。六识法执现
行。唯为法执微细随眠所起。又解。见道断烦
恼。初地中尽。意识中俱生见惑。第四地伏。
馀俱生惑。及以末那俱生我见。八地中伏。故
八地已上虽有有漏五识现行。而意识唯是
无漏。若人空观时。犹有法执末那。其法空观
时。唯有有漏末那。然即经云唯有所知障者。
据末那法执而说。西方诸师多作此解。基云。
害伴随伴者。第六识俱生身见等摄。说名俱
生。故所馀烦恼名非俱生。然体稍粗。因彼而
起。由彼断故。此亦随无。故名害伴。羸劣随
眠者谓第六七地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
故。非俱生身见断。此亦随眠灭。稍难断故。
不违楞伽经。俱生身见断故贪即不生。彼约
二乘断烦恼说。不依菩萨所知障无故烦恼
不生说。或依二随眠究竟断位。彼经此经。亦
不相违。微细随眠者。谓于第八地已上。如
彼唯识章释。二辨皮肤骨粗重。景云。此中
问意。上三随眠圣断时。为是断皮。为断肤
骨。但由二种谓由在皮粗重断故显彼初二
者。前之七地所有害伴随眠羸劣随眠二种
断时。是则名断在皮粗重。言复由肤粗重断
故显彼第三者。后之三时微细随眠时是则
名断在肤粗重。若在于骨粗重断者我说永
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者。前三随眠所有习
细故名骨。据解脱道类外證。除住在佛地烦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7a 页 T42-0787.png
恼障中。辨三随眠有皮肤骨。所知障中分别
类尔。泰云。约断皮肤骨三烦恼故。立三僧祇
劫。初在皮粗重。从初僧祇至初地断尽故。方
显初二害伴及羸劣随眠能起现行。由从初
地至于七地断在肤粗重故。八地已上。显彼
第三微细法执随眠。能起现行法执。在于骨
粗重断尽者住在佛地。故永离一切随眠。三
辨能断劫数。若据大劫。唯经三不可数劫断
粗重尽。若依小劫。则经无量。四辨地中生烦
恼相。先为三问。次答后领。答中景云。于初
地通达法界。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
名无染相。虽起烦恼。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
无过失。起如此惑断他苦因。有无量德。泰
云。既云于初地中要知方起烦恼。故知二地
中云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者。是地前所起。
至于二地伏彼种子。非初地中现起。基又云。
以此文證初地已上不故犯罪也。下第四辨
说一乘意。如佛所说乃至我不说乘差别性
者。于小乘中宣说蕴界处种种法性。于大乘
中说此等诸法同一真如界理趣。据同真如
故。佛不说乘差别性。言于中乃至一类损减
者。闻说三乘同一如性。或执二乘同彼大乘
名为增益。或执大乘同彼二乘名损减。言又
于诸乘至此中密意者。又谓三乘既有差别。
云何同一真如法界。法界既同。乘应无别。而
不能知三乘圣道。事法差别有上中下。如理
则通同一法界而不相违。谓有相违。而兴诤
论。自下重颂。诸地摄者。颂初摄义。总颂地
名所对治二十二愚痴十一粗重。殊胜颂八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7b 页 T42-0787.png
清净诸地通德。生颂菩萨胜生。愿颂广大愿
等。及诸学者颂六度。由依佛说是大乘于此
善修成大觉者观依止菩萨。佛说大乘。若修
成佛。或可此二句颂依大乘位三劫修成。下
有二颂。颂彼最后密说一乘。下请立经名时
众获益。可知。自下大段第七。曼殊室利菩萨
请问三身义。先标宗指经。次正引经文。于
中先问答正辨。后立名时益。前中有十四门。
初问答辨法身之相。曼殊室利者。旧云文殊
师利。旧翻妙德。今译妙吉祥。此中意谓。于
诸地中修出离以为了因。显净真如转依成
满是法身相。第二明二乘转依不名法身。以
其未断所知障故。由断惑障所显真如名解
脱身。由解脱身三乘平等。由法身故有其差
别。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难知者。此文则
證本有真如有恒沙功德。第三明诸如来化
身作业备景师云。化身作业如世界起者。此
文意辨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生起之相。略不
辨自受用身。如世界起者。同诸世界所化众
生形类生起。故言如世界起。泰师云。如三千
世界起时。一切众生种类共感所起。化身业
亦复如是。如来一切功德所起为相。第四明
化身身方便善巧。则是八相成道相。然此文
中略辨。第五明如来言音差别。初问答总标。
如来言音不过三藏。一者契经。二者调伏。旧
名为灭。三者本母。旧名摩德勒伽。今云摩呾
履迦。此云本母。由此藏中广辨诸义。出生
种种道理。故名本母。亦可由辨多种种道理。
是则出生种种义理。故名本母。下别释三藏。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7c 页 T42-0787.png
先别作三问。次第解。初解契经。若于是处
至名契经者。依毗婆沙解三藏差别中。或诠
于定名修多罗。或云种种杂说名修多罗等。
今则当种种杂说名为契经。谓依四事九事
二十九事者。开列二门。云何四事。一听闻事。
闻思二慧。二归趣事。则三归依。三修学事者。
则是三学。四菩提事者。则是三十七品。四
种行迹。奢摩他毗钵舍那等。能得大菩提事
故。显扬中亦明此四。故彼颂云。闻依学菩
提。九事中。一施设有情事。则是五蕴。二彼
所受用。则十二处六根六尘互相受用。三彼
生起。则十二有支。四彼生已住者。则是四食。
五染净事者。则是四谛。苦集是染。灭道是净。
六彼差别事。则五种界。谓有情界。器世界。法
界。调伏有情界。调伏方便界。七能说事。则是
诸佛。八所说事。则是诸法。九众会事。有其八
众。人中有四众。谓刹利沙门婆罗门长者。天
有四众。一四天王天。二三十三天。三炎魔
天。四梵众天。二十九事中。前四是染。谓依杂
染品有摄诸行事。则是五蕴。彼次第随转者。
则是缘生。三是人执。四是法执。由此二执。为
未来世流转之因。下有二十五事是净。于中
四是世间善法。谓依清净品有系念于所缘
事者。则是欲界闻慧。系心为四念处境。勤精
进事者。则是思慧。心安住事。则是得未至
禅。观法乐住事者。则是得根本禅。下有二
十一事是出世净。于中一是解脱分。四是顺
决择分。四是见道。六是修道。四是无学道。
后二校量显胜。超一切苦缘方便事者起则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8a 页 T42-0788.png
顺解脱分善。涅槃与彼众生。为离苦缘。故名
超一切苦缘。解脱分善是彼方便。次明顺决
择。则是知苦断集證灭修道。知苦有三。一颠
倒依处。能知欲界苦。二邪行依处。知色界
苦。三内离增上慢所依处者。知无色苦。修依
处事者。此断集也。作證修习事者。则是證灭
修道。下明见道中。今彼坚固事者。一向见道
永不退转为凡故名坚固。彼行相事者。是相
见道。彼所缘事者。则相见道所缘之事。已断
未断观察善巧事者。于相见道中。观察见惑
已断。修惑未断。修位六者。彼散乱事者。已
出见道未入修道。中间渐起散乱心也。不散
乱事不散乱依处事者。此二总是定事。是断
欲界修惑方便道也。不散乱所依。则唯取定
体。不散乱事者。除一定数。馀同时法不弃。修
习劬劳加行事者。则断欲界修惑无碍道也。
修习胜利事者。离色无色无碍道也。彼彼坚
牢事者。则金刚心也。无学四者。摄圣行事
者。则如理智尽无生智。摄圣行眷属事者。如
量智尽无生智也。通达真实事者。欲入无馀
应观真实事也。證得涅槃事者。欲入无馀先
入灭定。则于灭定赖耶心中而般涅槃。于善
说法毗奈耶中至见顶事者。意明修前下品
解脱分善。超升外道上品正见顶也。及则于
此乃至故名为退者。明彼外道不修解脱分
善则名退失。非现起邪见过失名为退也。纵
起向前闻思未至定根本定。世间福善亦名
为退。此是应得不得。是未得退。次解调伏。若
于是处至名调伏者。若说别解脱戒前后方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8b 页 T42-0788.png
便随顺根本。名相应法。又说发戒心。名别解
脱相应之法。如是言教。皆名调伏。言七相者。
景云。一者说受遮戒。二者说受性戒。三者说
犯戒缘。四者说犯性罪也。五者说持戒事。六
者说犯已能出离事。七者说对有识人舍律
仪事。今解。一者说受戒仪式。二说根本重
罪。三者说犯戒缘。四者说凡夫有犯自性。五
者说圣者无犯自性。六者说悔过事。七者说
舍戒也。下解本母。初总标列十一种相。二次
第解。初辨俗相有三。一说数取趣。二说有见
遍计所执。三说依他作用事业。二胜义相。谓
说七真如。三菩提分法所缘相。则说一切所
知之事。四明行相。谓说八行。一谛实。谓诸法
如。二安住。乃至或复安立稳密显了记别差
别者。隐密说者。谓有问我与世间常无常等。
但语彼云我说此不可说。名隐密说。显了说
者。有如法问。还如法记等。三过失。四功德
如文。五理趣当知六种。第六意趣理趣。则
时意等四意。六流转。言三有为相者。以住异
合说故。七道理。有四道理。一观待道理谓若
因若缘能生诸行等者。诸行若欲生观待因
缘。及欲说亦待说因。二作用道理诸若因缘
能得诸法者。如六根證得六尘各有作用。或
能成辨者。如四大种各能成辨自所作用。或
复生已作诸业用者。随是何法因生已作诸
业用。三證成道理。谓若因缘能合所立所
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者。谓由三支令
所诠义得成立。令敌论者生正觉悟。又解。举
其因喻。令所立宗义得成立。此则略辨。次当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8c 页 T42-0788.png
广释。又證成道理略有二种。一清净二不清
净。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现行见所得相谓
一切行皆无常性等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名现
所得相者。据粗一期死生无常。逼迫等苦。有
所为作不得自在无我等性。名为世间现量
所得。一依止现见所得相。谓一切行皆刹
那性。是一门。他世有性是第二。净不净业无
失坏性是第三。此举能依所比知法。由彼能
依粗重无常性现可得故者。一斯死生粗无
常性。必依微细刹那无常。既有能依粗无常
性。将知必有刹那细无常也。由诸有情种种
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者。现见有情种种
苦乐依于善恶诸业而得。今诸有情复造善
恶。比知他世有苦乐性。由诸有情若乐若苦
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者。现见有情
所受苦乐依善恶业。比知净不净业必当牵
果无有失坏。三自类譬喻所引相谓于内外
诸行聚中引世共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者。
重成以粗无常喻细无常。名为自类。引世共
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者。重成以
粗苦苦喻细行苦。名为自类。引世共知不自
在相以为譬喻者。重成世间共知不自在相。
喻细无我。又复于外至以为譬喻者。重举粗
相盛衰喻细无常。四圆成实相谓即如是乃
至名圆成实相者。依前三理立义决定。名圆
成实。五善清净言教相。如文可知。一切智相
当有几下。因问答辨一切智相略有五种。初
辨后结。言如是生故者结初。若有出现世间
一切智声无不普闻。结馀四句可知。善男子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9a 页 T42-0789.png
如是證成道理由现量故者。结上现见所得
相。由比量故者。结次三相。谓依止现见所
得相。自类譬喻所引相。圆成实相。由圣教量
故者。结彼第五善清净言教相。如是三重
由五种相名为清净。次辨不清净由七种相。
须知因明。以因中说不成不定。及举相违不
成。相违各四。不定有六。一一别释。如彼商羯
罗王所造小因因明论。此中所说七相当彼
何过耶。景云。今此文中当其六不定中五。除
相违决定。一者此馀同类可得相者。此当同
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如言声非勤勇无间所
发因言无常性故。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
空为同品。无常性因于电即有于空则无。以
瓶等为异品。无常性因于彼遍有。今此文中。
但明同品一分转。故云此馀同类可得。此宗
之外同品之中有此无常性因可得。故云此
馀。二者此馀异类可得相者。即是异品一分
转同品遍转。如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因云
无常性故。此宗以瓶等为同品。无常性因于
彼遍转。以电空为异品。彼无常性因于电是
有。于空即无。此宗之外异品一分得有无常
性义。故云此馀异类可得。略不言同品遍有。
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者。即是共不定。如说
声常所量性故。此因于同品异品皆有。今此
文中且明同品可得。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
者。则是不共。如说声常是所闻故。无同法喻
但有异喻。以除声外并非所闻。故云一切异
类可得。五者异类譬喻所得者。则是俱品一
分转。如说声常无质碍故等。以同品一分转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9b 页 T42-0789.png
异品亦有一分转。故言异类譬喻所得相。六
者非圆成实相者。支因不具。名非圆成。七者
非善清净言教相者。如立声常所作性故。此
因但于异品中有。故能立言教非善清净。上
来列名。下解释中先解第三。言若一切法意
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者。如立声
常是意识识故。若尔意识则识一切诸法。为
如虚空是意识识故声是其常。为如瓶等是
意识识故声是无常。言若一切法相性业法
因果异相至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者。此解
第五俱品一分转。声论师如立声是常无质
碍性故。常宗以虚空极微为同品。此无质碍
因。于虚空有于极微即无。以瓶乐等为异品。
此无质碍因。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故言由随
如是一分展转同异品相。是名此馀同异类
可得相。言若决定展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
异类可得相者。此解第四一切异类可得。则
是不共不定。如说声常所闻性等。善男子乃
至是名非圆成实相者。此解第一。此馀同类
可得相。则是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言又于
此馀异类可得相至亦名非圆成实者。此解
第二。此馀异类可解相及譬喻中一切同类
相。则解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言非圆成
实故非善观察清净道理不清净故不应修习
者。此释第六非圆成实相。支因不具理不清
净。不应修习。言若异类譬喻所引相至体性
皆不清净者。此解第七非善清净言教相。如
立声常所作性故。以虚空为同品电瓶为异
品。此因但于异品中有。故言异类譬喻所引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89c 页 T42-0789.png
相。泰法师云。第一句立因不成。如立宗云总
蕴是无常。因言意识所识故。然无为同是意
所识法非无常故。第二句。如立宗云声是无
常。因云耳识所闻故。然色香等异类法非耳
识所闻。然是无常故。立因不成。若立宗云声
是常。因云从因生故。然更无有异类不取因
生法是无常故。异类不可得。备云。初释第三
相。二释第四相。即共不定。三释第一相。即
是同品一分转异品譬喻遍转故。于所立宗
非决定故。名非圆满。四释第二相。即是异品
一分转同品譬喻遍转故。于所成宗亦不决
定。五释第六相。六释第五及第七相。如其次
第异类所引故。非善言教。体性皆不清净。景
云。此七相中。初四句摄五不定。谓第一句。
摄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及俱品一分转。第
二句。摄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第三句。摄共
不定。第四句。摄不共不定。第五异类譬喻所
得相者。摄法自相相违。第六非圆成实相者。
摄四不成。圆第七非善清净言教相。即摄
馀诸过。四法尔道理。如来出世至名法尔道
理者。地常坚性乃至风常动性。善招乐报恶
招苦果。故言有佛无佛法性安住法住法界。
就行相中已辨第七。次解第八总别。谓总标
一句。后后诸句广释明了。其义可知。就解本
母十一相中总释第四行相门讫。次释第五
自性相。谓我所说至名自性相者。本母中说
有行有缘等。则说念住等自性相也。六解彼
果相。谓世出世谓烦恼断者。世道伏断烦
恼。出世道永断烦恼。此辨断德。及所引发出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0a 页 T42-0790.png
世诸果功德者。此明智德。七彼领受开示。相
谓则于彼至宣说开示者。以解脱智领受所
得智断功德。为他宣说。八明彼障碍法相。可
知。九彼随顺法相谓则于彼多所作法者。于
涅槃修随顺法。多有所作。名彼随顺。十彼过
患相。则前障法能为过患。十一彼胜利相。即
前能随顺法所有功德。第六明不共陀罗尼
义。于中先请后答。答中长行及颂。长行中先
敕听许说。次正为解。第三略结。就正解中有
其三句。初言染净法皆无作用等者。即破吠
世师等立实作用。及破实性计实有我非无
假用。及假设数数趣者。又于佛法中初修学
者执苦集杂染于先定有。执灭道法后得。如
彼搆画。是遍计所执毕竟无体有何先后。若
就依他因缘染净。非无先后。次言凡夫异生
乃至邪加行转者。异生五蕴带于烦恼不调
柔。名粗重身。于粗重身执著人法自性差别。
由彼宿习随眠种子及妄见为缘故计我我所
能见闻等。若有如实已下者。次明若知妄计。
即能永断粗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等
者。涅槃名为烦恼不住。颂中有其三颂。如次
颂前长行正解三句。第七明受用身心生起
相。有二问答。初问答总辨佛心生起。次问答
辨诸佛虽无加行。然远由内地方便般若加
行力故有心生起。有法喻合。第八明化心有
心无心义。心不可化。故佛化身无自依心。然
依受用佛心。对缘利物。故云有依他心。第九
明如来所行如来境界二差别相。此中据缘
诸佛净土。名如来所行。据缘五无量境利益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0b 页 T42-0790.png
有情事。名如来境界。第十明八相中成正觉
转法轮大涅槃三种皆无二相。意谓如来法
身无此三相。对缘变动。名究竟净。如来化身
对缘变动。常示现故。有此三相。第十一明
佛变德远生他福。问意如来法身及自受用
身众生不能见闻奉事。于诸有情有何因缘。
答中景云。如来是彼增上所缘之因缘。故远
生他福。又彼化身是如来力所住持者。近由
受用身起于他身。远由法身住持化身。故彼
二身亦生他福。泰云。如来者是受用身智慧。
由智慧故。化为色声。以如来色声为增上缘
故。众生心识有似如来色声相起。正是所缘
如来色声。但是增上所缘。非亲所缘。如来智
慧是彼增上所缘之因缘也。以亲能变现为
色声故。第十二明如来法身对彼二乘解脱
之身辨其差别。景备等云。言如来法身为诸
有情故大智光及无量化身影像者。并据增
上远缘中说。从受用身出化身等。则亲缘起。
言谓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者。日月天子所
住持力故放大光明。此况诸佛大威德者所
證法身故。能现彼化身影像。诸有情业增上
力故者。是第二缘。由诸有情为黑闇修光明
业增上力故。感彼日月颇胝迦宝。故放大光。
则譬诸众生有见佛业缘。彼法身放大光明。
非馀水火颇胝迦宝能放光者。譬彼二乘證
解脱身。无前二用故也。第十三明佛菩萨威
德住持若道若行今诸有情于三界中身财圆
满。道谓十善业。行谓身语意妙行等。如来了
知此道此行。是身财因。为彼岂说于此道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0c 页 T42-0790.png
行。顺教修者。于一切处获得身财无不圆满。
据如是义。名威德住持。问曰。欲色可尔。无
色何有财宝。解云。于无色界中正报名身。定
力所变名财。又解。身通三界。财唯欲色。总名
三界身财也。第十四明秽土八事易得。二事
难得。净土翻此。二事易得。八事难得。如文可
解。下立名时益。可知。

第七十九卷

上来决择初持瑜伽竟。自下第二决择持随
法瑜伽处。此处有四品。中但决住品。前三易
故。不决择也。基师等云。此初一章复重决择
功德品中五无量义。依四种住已下。乃是决
随法瑜伽。虽有此说。今依景师。判之如前。
于中初牒前已讫。次正决择。文分有九。初明
世界差别。景云。言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
傍生鬼亦无三界亦无苦受者。不言无人天。
是则净土许有菩萨作人天形而非三界系
也。已入三地菩萨由愿力故于彼受生者。有
文初地已上皆得往生此中云何第三地者。
约相三地得定依定修观方得往生故作是
说。无有异生及非异生二乘若异生菩萨得
生彼者。此据实报净土为论。下通异经。问若
无异生菩萨及非异生二乘得生彼者何故菩
萨教中说菩萨等意愿于彼皆当往生。答为
化懈怠众生令集善根故密意说。泰云。理实
而言。初地二地菩萨亦得生彼。今据净土无
欲三地已上离欲菩萨生于彼故。但说三地
生于净土。无有凡夫及二乘圣人凡夫菩萨
得生于彼。若住寂二乘即入无馀。若发菩提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1a 页 T42-0791.png
心二乘即属菩萨。故住寂二乘圣人一向不
生。地前异生菩萨一向不生。下通经意。馀处
说若菩萨等及二乘意愿于彼皆当往生。是
如来别时意作如是说。基云。此文正是深密
解脱经说净土中无异生二乘等如文。旧来
真谛等十解已上断于人执。名为圣人。此义
不尔。依此论等名为异生。亦未断惑。若无异
生已下。问答分别引经为问。经云。十念念阿
弥陀佛得生彼国。何故今云第三地方生耶。
答。文意明别时意故说生净土。异生不能即
生。是故摄论及显扬论对法论等皆判诸经
异生生净土者皆据别时意说。非实即生也。
论其净土有其三种。一自受用土。二他土。
谓无量寿等。第三系化净土。谓秽土中暂
化净相。如维摩经说足指案地显净土相也。
由来诸德多兴诤论。有说反化净土有别处
所。如极乐国九品往生。有说无别处所。如
净名经说足按变土。又如大乘同性经云。秽
土成道名为化身等。如此两解。任情取舍。第
二明菩萨依四住能成四事。景云。四住中欢
喜住戒住心住配前三地。慧住即在四五六
地。获得菩提分法在第四地。诸谛五地。缘起
六地。不共法安立智善巧出过二乘所共證
智者。四五六地相同二乘。七地已上出过于
彼。故言出过二乘共所證智。即于此中不共
法安立智者至及安立谛智者。七地已上遍
观安立及非安立二谛智也。此中共所得智
者谓依缘起所得證智者。据其终处但言缘
起。道理第四地道品智第五地四谛智并是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1b 页 T42-0791.png
共智。此辨所超共證智也。依初地行施。二地
持戒。戒得自身。施得财宝。故云运运增上。
为利有情转诸静虑以大愿力还生欲界者。
还以欲界故业为因愿及静虑为缘。还生欲
界。泰云。第二住中。离一切犯戒具性尸罗。故
名圆满。戒离一切悭吝。故名舍圆满。又解。
则戒能离悭吝犯戒。故名戒舍。第三明菩萨
苦乐作意及住。如量智名作意。如理智名为
住。第四明四上品障。及除此障法。四上品障
起在地前。若不净除不得入地者。不入根本
地。及地渐次者。地方便道。又解。初地名菩
萨地。二地已上名地渐次。一起染污犯者。犯
轻戒也。二毁大乘法。四重中一。三未集善
根者。地前行未圆满。四有染爱心者。地前
修善贪求染果。下明四种净除障法。如次除
前四障。第五明大地菩萨断除四种微细随
惑。一者法爱。即法执中爱。执教法有于中起
爱。粗者虽断。细者仍行。即四地障。二者二乘
作意。谓厌生死乐般涅槃。即五地障。三者味
著等至。即三地中起。障于四地。四众魔事业
者。攀缘世事心流散等。障修观行。并是魔事。
问。上云大地菩萨所有烦恼要知方起自长
功德利益他等。云何此言难可遍知。解云。前
据粗惑要知方起。今据细惑难可遍知。又前
据烦恼障今据所知。故不相违。第六释十一
地相。初地菩萨超过怖畏得无上法者。超五
怖畏得圣法故。二地菩萨于调伏中法尔获
得者。调伏是戒法尔获得无误犯等。止息一
切二乘所学者。所持戒体过彼二乘所学戒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1c 页 T42-0791.png
行。由此證得尔焰光明者。尔焰此言所知。由
此定力于所知境发智光明。由此能于如其
所證一切所有菩提分法安立善巧者。自成
道品为他立教。五地超过前之三地世间智
故。又超四地二乘道品智故。六地于缘起行
住厌背想。于无相界多住趣向作意者。六地
菩萨虽俱缘真俗。然于无相多偏趣入。八地
于一切相得自在者。摄论云。如所欲求相。随
意自在。名相自在。又相传解。八地能知内
身外器若干微尘成皆得随意。名相自在。自
在者。直为众生现种种土。定自在者即含前
二。又依定中起诸功德皆得自在。名定自在。
又十地论云。八地菩萨除色尘无智等。名相
自在。九地于名句文得自在者。是法无碍。又
得无罪者。义无碍。智义不著。故名无罪。无
量广大者。是祠无碍。知于十方一切言智。故
云广大。又得广大无碍解故能悦一切众生
心者。乐说无碍。十地已得一切如来同洒者。
旧名灌顶。如轮王太子受父职时。取四海水
用作香汤洒太子顶。名为灌顶刹利大王。十
地亦尔。学行既圆。十方诸佛放顶髻光。皆
入其顶。受佛智职。乃至诸佛放足下光皆入
其足。故言已得如来同洒。已得如云大法身
故者。真如法身及五分法身。以能覆殁如
空粗重生死身故。已得一切大神通故亦名
如来者。十地虽未是佛。得大神通住等觉地。
粗同于佛。亦号如来。入第十一地。名为妙
觉。第七明诸地修得等流成满。言住胜解行
地依于十地修十行者。住在地前。仰学十地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2a 页 T42-0792.png
十种法行。即书持等名为造修。亦可仰学十
地所修十度法行。又解仰学信等十行。言又
复證得清净意乐尔时顿得一切诸地者。景
备同云。诸地种子皆悉本有。得初地时。一时
熏发诸地种子皆令增长。名为顿得初地。又
解。初地仰修十地之行虽未圆满。分得十
地。名为顿得。西国诸师取解不同。一解。则
依此文。十地及佛地功德各别不同。是故能
生种子亦复不同。此中初地顿得一切地者。
约法尔种子说。道理法尔种子无始有之非
今适得。而言得者。引发生果之用。故名为
得。得有三种。今约种子及以自在。故名为
得。一解。能得诸地种子。故名顿得。非谓诸地
功德种子名别。故名为得。等流者證得已后
一切地中所有威德者。景备师云。诸地满心
是入住加行等流。又前地满心仰学后地诸
加行道。则是当地满心等流。泰云。一切十
地中入住二分。名为證得。地果满心。名證得
已后。如地论说。所有神通威德发趣果等诸
加行道。是入住二分證得等流果也。诸地成
满者。于一一地中经多大劫。随诸经中所有
称赞诸地功德能任运證。是成满相。第八明
声闻菩萨證法界别。景云。言五种入正性离
生者。声闻有三。一者具缚。得入见道。二者倍
离欲尽故。得入见道。三者离欲界乃至离无
所有处欲。得入见道。及独觉菩萨名为五人。
问。如声闻有三入圣。谓具缚等。未知独觉亦
有具缚等三人入圣同声闻不。三藏云。若麟
角喻。一切皆伏无所有处已来修惑。依第四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2b 页 T42-0792.png
静虑入正决定證后二果者是部行。同彼声
闻。基又云。五种者谓预流果斯陀含阿那含
独觉菩萨。其中预流一人是次第人。馀皆超
越也。此中总说五人为二。谓前四为声闻。菩
萨为菩萨。故有二种。言常住相者。谓本来无
生无尽法性者。即由人空所显真如。如体是
常。无生无尽。寂静相者。谓烦恼苦离系法性
者。即断惑障烦恼苦等离系择灭。二乘在方
便中求彼常住寂静无为。作涅槃相。求后證
真如故。速趣灭度。自相即是相名分别真如
正法中由遍计所执自性不成实法无我性
者。菩萨在方便中。但心推求相等五五法
随言自性空无所有。由此悟入真如自相。都
无求證。常住寂静涅槃意乐。故不速求自身
灭度。故云此中声闻由差别相通达法界正
性离生。由无没想者。由于涅槃起常住想。及
安稳想者。即于涅槃起寂静想。故于诸行起
厌背想。成复因他为其宣说法界自相闻已
一分回向菩提声闻等者。不定种姓人也。一
分一向趣寂声闻极大艰辛小能悟入而不
精勤。泰云。声闻證人无我所显真如。未證得
真如自体。但證得真如上差别无我相。故云
差别相。菩萨證得法无我所显真如自体相。
故名自相也。不定声闻。或复因他诸佛为其
宣说。闻已回向菩提然后悟入。以久信人无
我故。入法无我极大艰辛。趣寂声闻亦有二
人。一分虽闻说法无我。一向不信不能悟入。
一分少信少悟。极大艰辛而不得入已精勤
修习无上菩提。备云。声闻有二。一不愚法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2c 页 T42-0792.png
声闻。闻说自相已。回小向大精勤修习。二愚
法声闻。虽悟自相而不精勤。第九明三世轮
清净。谓于过去无顾恋。于未来无希望。于现
在无染著。即说三世无顾恋等名三轮清净。
上来次第决择三持中前二段讫。自下第三
决择持究竟瑜伽处。此处有五品。中但决建
立品。前四显故。不决择也。于中先作二问答。
二问二问者何。一问安立。二问相摄。答中先
辨安立以答前问。后明相摄以答后问。前中
先释后结。释中虽有十八不共而合有九段。
初明身无失。二明语无失。三明意无失。四明
无异想。五明无不定心。六明无不择舍。七明
无减。一欲二进三念四定五慧六解脱解脱
知见也。而云七种者。于第六解脱中开为二
种。故有七也。八明三业随智慧行。如来三业
智为前道者因等起也。智随转者刹那等起。
故无无记。九明三无碍智。下辨相摄以答后
问。云此中初四是无忘失法者。三业无失。及
无异想。总是无忘失法及是拔除习气。次一
是大悲摄者。谓无不在定心大悲也。所馀十
三当知是一切种妙智所摄。次又馀经中所
说随好为令所化生净信故显示于彼然不立
相者。好微相显。故好不立相。安立诸相如建
立品已广显示者。可解。言从此随好当知分
出彼诸随好者。景备师云。从解深密经相门
中分出馀经诸好义。泰师云。从此建立品中
所说随好。当知分出彼诸经中所说差别随
好。上来次第决择三持竟。已下经一卷又是
释宝积经文。此宝积经。旧此间已翻有三四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3a 页 T42-0793.png
卷也。今不见得。宝积经论四卷释十六种相。
学者应勘准之。于中初列十六法门。第二依
门解释。第一解邪行。中初列八种前能引后。
故云后后引发也。二别解八种即为八段。初
解退智资粮。中先总后别。别中有三。初明四
种退法。二因退法复生四种智相违法。三出
四种退法体相。初中不令他闻者。据得自在
有力人说。为听法障者。据无力人当时不能
令他不听。后时为作听法障碍。次明因退法
后生四相违法。中先总举徵。后属当前四法。
如文可知。下出四种退法体相。中先别释四
法体相。后属当三慧以辨退失。前中景云。依
自恶通达领解宣说执著善通达领解宣说等
者。初句依自邪谬恶慧通达所听闻言教领
解宣说执著自谓为善通达领解宣说。后句
依他善慧通达领解宣说法。执著谓他恶通
达领解宣说。领解宣说者。听闻之时领解所
宣说法故。次解第二忘失正念。中景备师云。
于四人处起于迷乱。一于举罪人乃至第四
于有德人于同梵行所迷乱自过者。他举其
罪别作异言迷乱自过。于学现前迷乱学处
者。于教导师处不正领受故为迷乱妨修三
学。于彼大乘至发起迷乱胜解正行者。有人
欲学大乘行。向彼谈说三乘无别。言若分别
三乘别者大损过失。于能说法人迷乱显彼
所有密处者。于彼有德说法人所。自不听说。
彼有犯不令他听。泰师释后二云。于彼有大
乘行又欲乐胜利者欲乐正行者总说彼人
恶。故云显无差别标举分别彼人诸过失。故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3b 页 T42-0793.png
发起迷乱他胜解及正行也。于能说法人所
自迷乱故。显发彼人所有覆藏密处过失。第
三解坏白法。中景师云。言谓与他竞增上力
故起诸白法非处加行者。起斗诤事坏鲜白
法。言虽起白法处所加行然有三种邪行过
失者。总为第二。别相则为三。足前为四。下
开三句各释二缘。二缘染著一邪受用二多
杂处者。如得施时因以财物行恩布德名邪
受用。举处大众而相招诱名多杂处。由此因
缘虽起白法处所加行由邪行故有染著过。
二缘应知恶见过失一者诽拨正法人二于不
正法执为正法者则上初人虽复行施由有
恶见。二缘起过由二缘故受持过失。如文可
知。泰师云。如二人俱诤造佛盆起诸白法善。
不合理故。名非处加行。非法受用。名邪受
用。处在愦闹名多杂处。第四解恶意中。言由
三相应知于大师所生不信顺谓于有体尊胜
得智者。尊胜是德。得智是能。谓于有体有德
有能生不信顺。由二种相至及欣乐彼故者。
一受大智大福有情利养恭敬。由爱著故退
失善法勤精进等。二由欣乐大智福人数追
随故。退出善法。略不释第四也。第五解难调
伏。如文。第六解行于非道。非道是过。一者
于成立信人不为说法发彼信心。二者有人
回小向大。不顺其心叹所为善。三者见不定
性有情退大求小。不能呵谏赞大乘德毁小
乘失。四者好体住禁戒者赞。不住禁者呵。而
由亲爱朋党心故应赞不赞应毁不毁。名不
平等说。第七解亲近不贤良。如文。第八解不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3c 页 T42-0793.png
如其义。言不如义非如其义者。但是重言无
有别义。亦可不如俗谛非真如事。上来解第
一邪行门竟。自下第二辨正行门。于中初总
标。翻前八邪引八种行名正行相。言引离者。
远离前过失意说能对治。翻前过失后后相
乘引发说八对治。亦后后相乘八种对治八
正也。次别辨八种正行。文中次第重辨八种
邪行。此则举邪显于正行。初解退失则有四
句。一由自不闻令智退失者。若于正法人若
无恭敬不自往听此虽无犯。然由不听无胜
解故名有退失。二由不令他闻智退失者。他
往馀处听。不信伏已由此毁犯。设无此心。
直尔不令他闻。回彼听人向已邪法。是故
退失。三由为闻障令智退失者。由自不欲不
闻不持。故化他人听闻障碍。由此毁犯。误
无此意。直由自身懈怠懒堕障他听法。是故
退失。四由邪执著而有听闻。由于修不见德。
但闻言说以为究竟。由此毁犯。设不执闻以
为究竟。而但闻不修智不成实。是名退失。第
二解忘失正念亦有四句。初句中言由业障
故等者。直由业障于举罪有所忘失。复无忘
语毁犯。然有根本犯罪忘失迷乱。二说由迷
乱学处令念忘失等者。于教导师不正领受。
故为迷乱妨修三学。故云由非自性随转妄
见曲所显故。言业障故等者。次更释亦由业
障不正领受。虽无曲见故为迷乱。而有妨修
三学忘失。三说由于大乘迷乱胜解正行令
念忘失等者。有人发菩提心学大乘法行大
乘行。或向彼说或向馀人说言三乘无别等。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4a 页 T42-0794.png
由于菩萨不生恭敬隐其实德故由此毁犯。
言由业障故等者。虽无不敬覆菩萨德而有
毁犯。然由业障失念心说三乘无别。由起此
障而有忘失。四说由迷乱显隐密处令念忘
失等者。前云于能说法补特伽罗迷乱显彼
有隐密处。此由不欲令他于说法师学大乘
等。故说彼过由此毁犯。言由业障故等者。虽
无故心说他过失所有毁犯。直由业障忘失
心中于说法人说有过失而有忘失心中毁
犯。第三解令坏白法四句。初言由乐己利狭
少不转下乘听闻等由此毁犯者则是上言
谓与他竞增上力。故起诸白法非加行也。言
由不能得等者。此释毁犯所由。由未获得胜
善白法故乐著己利兴他共诤。于所听受生
于奢缓于先所得下中白法今皆退失名已
得退。二由染爱过失坏鲜白法。可知。三由
恶见过失乃至由此毁犯者。此含二种一谤
正二执邪故。论上云恶见有二。一谤持正法
人二执邪为正。言由不正行获得衰损者。此
由谤正得衰损果。言由诳惑他获得衰损者。
此由执邪为正得衰损果。四由受持过失坏
鲜白法等者。前云一受持不了义经。二于未
解诸了义经悬诽拨故。今云由受持过失坏
鲜白法者。总明二义名受持过失。由于如来
智意趣中起等觉慢者。于不了义经执是起
慢。言由谤正法获得衰损者拨了义经。由于
如来智意趣中邪称量故获得衰损者执不了
义经为是不信了义获得衰损。第四解恶意
现行四句。一由于所学不甚恭敬恶意现行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4b 页 T42-0794.png
等者。上云于大师生不信顺学相违意也。二
由不如实显已过故恶意现行等者。上云于
同梵行举罪者如实发露相违意也。三于精
进懈怠恶意现行等者。上云于大智福善法
中精进相违意也。四由障净因缘恶意现行
等者。上云于广大甚深胜解中能令自障清
净相违也。第五解难调伏四句。一由唯听闻
究竟修障等者。执听闻为究竟障于修行名
为修障。由唯观见勉脱难论胜利等者。释
执听闻为究竟意。矫诳显示持法善友者。以
执听闻以为究竟。矫诳我是持法善友。二于
教授左解修等者。错领解故名为左解。不肯
听法乃至诳他我是住阿练若善友。三由于
尸罗不坚安住恶作修等者。由破戒故追悔
障修乃至诳他我是勤修福业善友。四于自
见安住见取修障等者。由自见取乃至矫诳
显示自御众善友。第六解行于非道四句。一
于未信而不为说令其生信。二于下乘希求
大乘不随所宜而为说法赞所行善。三于大
乘希求下乘不顺其宜而有所说。若不定姓
人应呵退大求小之过。若是二乘定姓人虽
暂发大心后还求小应顺彼性赞修小乘。故
上论云无种姓人虽复发心勤行精进终不能
得无上菩提。不能如是顺机宜说名行非道。
四于住禁戒不能能赞。住不禁戒不能呵。
诃名不平等说。下云由善根不圆满故等四
句。如次结上四句也。第七解近不贤良四句。
一由悭吝。即是上云退失大乘。二少闻者。上
云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不善入圣教者。上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4c 页 T42-0794.png
云退失圣教。四于佛语言不听闻者。上云退
失无间修诸善法。亦可四种退事总由悭吝
等之所显也。下云不修善根故等五句者。不
修善根是总句。下有四句如次配上四句而
结也。亦可五句通结上四句也。第八解不如
其义四句。一任持正法。二住练若。三勤修福
业。四管御大众。依此四句事起于四求求信
伏等如其次第。下云由与我爱俱于微细罪
不见怖畏者。释任持正法欲求信伏。与其无
我非胜解俱下。释住练若求于声誉偏修人
无我名非胜解。于现法中乐相杂住。释御大
众求供养等。于当来世下。释勤修福业求染
白等也。亦可由与我爱俱等释住持正法求
信伏。与其无我非胜解俱不顾他利释住练
若求声闻誉。于生死涅槃一向观见过失功
德释勤修福业求染果。于现法中下释管御
求供养等福。矫现自身能正持法乃至御众
者牒结也。十六门中前二门讫。自下第三解
正行胜利。初标四句。前后相生利有情故生
多福故合为第四。亦可正行能成四种胜利。
又能生长无量福也。第二次第解释。初句四
法中。前一能令集福资粮。后三能令集智资
粮。第三四法。一者修修所成者。因修慧故成
馀白法。二者成就有情即彼所成者因成就
他成自白法。三者堪忍难事即彼所成者。因
忍难事成馀白法四闻思无厌即彼所成者因
于闻思无厌足故成馀白法。又解。一者修修
慧。二者即彼修慧所成成就有情。三者即彼
修慧所成堪忍难事。谓入恶趣他有情等。四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5a 页 T42-0795.png
者即彼修慧所成闻思无厌也。大门第四。解
具法行等。初总标列四句。一具法行。二具平
等行。三具善行。四具法住行。含此四行。名正
法行。上一具字。遍通下三故。下牒解中。皆有
具字。第二次第别解。云何菩萨具于法行。问
名。此何行相。问头数也。具平等行有八行相
中。景云。二于有情以无染污无差别身者。摄
他为同自己体。无差别世者。不成现生后世
差别。无差别求者。不成身财差别。亲爱之
心平等慰喻。泰云。其第二四中所作善事及
利益有情事。名为善轭。亦名善担。菩萨于己
作利生等重担事平等能运。未作者平等能
取故。具善行中言无所依止者。心无执著故
不求人天果等也。具法住行中。景云。于十二
行中前八自利。后四利他。馀文可解。泰云。
言及与所馀共止住者。与馀资具等共住故
也。大门第五。解生净信譬喻。喻有十九。言
非如日轮怖罗怙捉即便旋转者。日轮非情
不能生怖。由日天子怖罗怙手捉。故旋转日
轮。罗怙即是旧云罗护。阿修罗也。非如师子
怯于大担者。备景师云。西国深山多师子。师
子行处即有野干随逐觅残血肉。师子后时
杀一大鹿令野干担负。野干心念死鹿既大
我不能胜。若不许担复当杀我。则便设计语
师子言。我为是担兔。随我后呻唤而行。须
助我力。师子念言。我宁自担不能在后呻唤
随汝。于是野干免担。师子疲乏。怯于大担。
泰师但云师子怯怖大物所镇。言非如龙象
者。三藏云。说象名龙象也。非如轮王无有第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5b 页 T42-0795.png
二大丈夫众者。更无第二轮王同世界。言迦
理沙槃拿者。泰师等云。槃拿是贝珠名。迦
理沙乐与二乘相似。又解。此是数法。八十
名迦理。十六迦理名沙槃拿。诸菩萨身价
无量也。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终)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下)(论本八十至八十一)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八十

上来解宝积经十六门中前五门讫。自下第
六解正行中安立所学。于中有二。初总问答
标列十三中道行。后徵问别解。前中菩萨先
于声闻乘经世俗道理不了义说已作依持已
善通达者。唯依人空未见法空。知非究竟。而
超度彼。复于大乘二空相应二谛道理了义
经典正勤修学。名中道行。所以者何者。所
以小乘经典是不了义大乘经典是了义者。
此举问竟。下答意明。大乘中贯穿十三中道
之行故是了义。即列十三名也。就别解中。初
解人空。景备师云。言谓由一种相不可得者。
横计实我却不可得。下明于内根外尘中间
六识三事中求。都无实我。故不可得有情事
者。即六情根也。差别事者。即外六尘差别之
事。彼受用事者。则是六识于根尘中受用苦
乐。泰师云。此约实我体无菩萨人无我理。
一众生事。三众生中蕴界处差别事。三六根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5c 页 T42-0795.png
六识受用六尘事。若内六根若外六尘中间
异生横计实我三事之外都不可得。二解。人
无我言由唯一相可得者。则人无我所显真
如道理是有。故云可得。谓于根尘识三事愚
夫遍计常住实我不可得我异性相道理可得
者。无我真如性异妄我道理可得。问曰。空与
无我差别云何。解云。蕴中无我名空。蕴体非
我名为无我。三解法空中。备景云。则彼依他
圆成法中。无彼遍计常无常等随言法性。故
名法空。泰云。遍计所取生灭无常性。五事不
摄。故都不得。此欲辨遍计所执法我体性空
无都不可得。然不明法无我真如是实有不
可得。四解法无我。言谓由一相乃至圣智所
行者。因法无我所显真如圣智所行。是故可
得。问法。空与法无我有何差别。解云。依他
圆成无彼横计决定性法名法空。即彼二性
非情执有名法无我。又解。依他因缘之法。犹
如幻化无决定性。名为法空。圆成实性妙离
有无。名为法空。此二性非是执性有体有用
名法无我。故摄论云若执诸法有体有用名
为法我。明法无彼定性体用名法无我。下明
由六相故无我所显真如内證离言。异于愚
夫随言说性。是故可得。六相如文。五解增益
中。景云。差别有八者。一执常。二执有定性
无常亦是增益。三因执常执我增益。四因执
有无常执有无我。五因执无我执实心增益。
六因执我执不真实心增益。此复二种已下。
重释第五第六。一者决定者。于境定执。二者
寻求者。寻求向前取实不实二境之心。于中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6a 页 T42-0796.png
先总遍计所依者所寻求。及遍计相应者明
能寻求。自下别明。先明取不实心寻求。杂染
所治障法有五过失。谓颠倒者。无我计我。戏
论者。谓理外妄游。发起恶行者。因此发业。
粗重者。由惑业起。粗重增多。无常性者。惑
业招生增无常苦。下明取实有心执实有道
能除清净亦成遍计所执。故云及于彼能对
治清净法中。七者执真实心增益为依复执
善等乃至执清净增益。八者执不真实心增
益为依复执不善等乃至执杂染增益。菩萨
于增益都不执著。已辨差别。次明自性增益。
即是执有诸法体性。泰云。二乘所證人无我
理。但是真如相非是实真如。依前三性中地
前及二乘所證人无我理五事中是相事摄。
若执为真如者。亦是增益边也。是故彼第四
增益。第五执二无我理增益为所依止。执二
无我无漏观心以为真实。无漏观心是因缘
假有。法执为实有定性。故名增益。即第四执
境增益。第五执心增益。第六执二我增益为
所依止。计有定性我见不真实心。故名增益
边。然即知执我心妄执名不真实。然有妄执
自性名增益。此执有二。一决定执有不真实
心。二方便寻求。寻求者。决定所依不正思
惟及决定相应作意等。下出寻求道理。于所
对治不真实心杂染法中寻求五失。有自性
可治故。有能对治清净法可得。此举对治以
显障有自性故。总是不真实心增益也。第七
因前第五执无漏观真实心为所依此故起
第七执真实无漏心所生诸无漏善等法有体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6b 页 T42-0796.png
性。乃至执清净涅槃有体性也。第八因前第
六执我见有定性为依止故。起第八执我见
所生诸不善等法有体性。乃至执我见所润
生死杂染法有体性。问。前明人无我中一相
可得所显。何故第五执无我乃为增益边耶。
答。前据无我所显真如是是实有。故云可得。
若无我义但是无法。故前决择第二卷中辨
我见缘无生心。若执无是有故成增益也。达
云。谓遍计所依者。能计度之所依根。及遍计
相应者。能计度心之相应心所有法也。执善
等者。等取无覆无起执不善等者。等取有
覆无起也。六解损减言。谓则于彼邪法无
我性起于胜解等者。闻说遍计所执自性本
无。则执依他圆成皆悉不有。此恶取空。名
耶法无我。七解法现观中。景云。由三种相。
一安立诸法自性不可得。言则于彼事者。则
增益中第一事也。及第四生事者。前增益中
第四执无我增益也。二者彼差别事不可得。
三者则彼串习故如实通达。言此中自性不
可得者。则自性计有生灭二分不可得。由串
习此二不可得故。于无相所显真如任运通
达故。言谓则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择加行
自行自内所證智通达。泰云。则彼安立计
法及第八现观中第四生身事自性不可得作
第一相。下现观回向中。辨四种治。一能治。
二所治。三后有业治。四生身治故。八解回
向大菩提性中。景云。先总明法现观能治所
治。谓由一种相思择所得能治不断故。下别
解能治所治。有三复次。第一云此中能治所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6c 页 T42-0796.png
治者谓空是烦恼对治者。若断烦恼要从空
解脱门入證真如方能断惑。无愿是有愿治
者。无愿是生死耶愿对治。无相解脱门是
诸十相对治也。如是一切名无造作者。三解
脱门对治生死。于生死分名无造作。第二复
次。此后有业对治者。是空。亦是生身流转
者。是无愿。刹那生死流转对治等者。是无
相。自下第三复次。由前空等显灭涅槃翻前
生死为对治故。言名灭涅槃行无自性。此复
以生死流转为所对治等者。悲悯众生。故留
烦恼受生化物。行得增长趣大菩提。备云。前
空解脱门。非直能断烦恼。亦能断业及以异
熟。论云。此复已下文意在此。一切身生总名
生身流转。其念念生故。云刹那生流转。总结
三解脱门。故名涅槃行无自性。则以生死流
转为所治。九解。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
心难不永断所治。由法无我观彼自性。不染
无苦。十解二无我胜解差别。谓由四种相。一
者见差别。谓住人无我及涅槃于当来身起
断灭增上慢者。是人在见道已前作人无我
观。缘此观智生慢。谓得涅槃来身不起。言又
于所取乃至名不善观察所知境界者。凡夫
于境界执我及与能计我心是有。二乘之人
但于所取横计神我观察是无。不观能计我
心随言说性亦是空性。故名不善观所知境
界也。由执著诸法故求烦恼断者。执有诸法
求断烦恼不悟法空。名见差别。而诸菩萨则
不如是。二者则此极远损减差别谓住补特
迦罗无我乃至前后二种执著失坏故等者。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7a 页 T42-0797.png
景云。有一种人闻说遍计所执我空。则执我
见所缘蕴体亦空故。于我见异生下中更下。
我见名下。空见名下中下。由二因缘释其下
义。一苦不解脱。以著空见不修苦之因。二安
住于苦前后二种执著坏失者。前依教执起
无我见。与我见同执因缘法无。名前后二种
执著失坏。三者于断迷失差别者。谓住人无
我乃至追求断灭等者。二乘已住人无我者。
闻随言说法自性皆空便生惊怖谓法断灭涅
槃。不能了知遍计随言说法毕竟皆空馀二
性在。四者于心迷失差别谓如是于断迷失
乃至为想颠倒等之所颠倒等者。虽不执人。
仍为法执心想见等三倒所倒。十一解因性。
言此中观察能取者至刹那故者。谓则观察
依他因缘生法。有刹那生灭。离于遍计所执
随言自性。此中彼如实通达者至决定智生
者。通达横执定性能所不可得故。内證圆成
决定智生。十二解到边际空性。言此中如实
显现者至有刹那故者。谓由无我智不取遍
计所执能故。后时缘业烦恼随心相分。似业
烦恼称境而知更无搆画。于彼相分及本质
业惑离言自性皆不执著。如是影像及与本
质。皆是刹那生灭之法。不同遍计所执非刹
那性无生无灭。十三解空性威德。言此中断
者至诸业烦恼者。如彼经言如千年闇室。以
灯烛等一念光明悉能除遣。喻无始惑业。若
起智光。一念则断。大门第七。解彼声闻菩
萨所学殊胜差别。初略举数。有四种声闻声
闻菩萨所学差别有十三种。二正解释。先解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7b 页 T42-0797.png
四种声闻。次解差别。解四种声闻中。初徵列
四名。二牒名解释。云增上慢声闻者至计为
清净者。若依小教。声闻是究竟。今依大教。声
闻亦非究竟。于声闻乘位得人无我智满足
仰学法无我未成。故名执著邪见法无我智。
然实未清净计有清净。则是未得谓得增上
慢也。云如二王子者。声闻及菩萨也。相似处
生者。同断烦恼證得解脱也。受王快乐者。涅
槃也。一于王政讨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者。
佛名法王。三藏教法名政讨论。利他事业名
工巧处。菩萨善知此也。声闻不尔。就解差别
中。先举差别列有十三。次别解释。虽举十三。
释中十二以种姓持种二门合释。故云又彼
声闻乃而是佛子者。声闻虽缘涅槃作意集
成而非佛子。菩萨虽缘下劣生死有情诸境
作意集成而是佛子。又彼声闻虽勤精进乃
至与彼相违者。声闻虽勤精进。于四谛观心
得住定。而不成就佛种姓相。故名无种姓。诸
佛不长摄受。故名不持种。又于声闻至彼
由于此所集成故者。义同婆沙世界第一法
都胜也。如来一切时中望声闻最胜。菩萨望
佛弥复胜佛。彼佛由于此菩萨所集成故。如
世第一法开生圣道故都胜。又由二缘乃至
能令解脱者。此释菩萨胜佛所以。一由此菩
萨修六度因缘感菩提果故。二得菩提已成
熟有情故。亦可一成熟有情二成熟佛法。由
此二缘。故招菩提成熟有情。故胜于如来。又
解。上对佛果辨胜。此对小辨胜。彼菩萨由
二缘故胜于声闻。譬如有人已下。喻况也。能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7c 页 T42-0797.png
辨者。喻修因。能熟者。喻得果也。修行善巧。
故名觉慧希奇。自行既满能利群生。不同声
闻得果已后寂然受用。故云彼端然而食用
者。大门第八。解菩萨善学世出世智利益他
事。于中。初总后别。别中。先明世间智。后明
出世间智。前中。世间智止息制伏上中杂染。
则是见道已前。言诸出家者至于非解脱执
为解脱依止性者。此有四句。一恶见依止性。
二及彼恶见所依于定学中不作意依止性。
三愿后有依止性。四或总由四倒或别由一
二倒故妄计涅槃依止性。言于积聚中乃至
皆得决定者。于色等聚中。由一念执中品惑
起便能制伏。从此为断世出智所断惑故。依
止对治则令坚住。由此对治能伏十二缘起
愚。人法无我性愚。于内外道此邪此正皆得
决定也。次明出世间智。初明能治微细随眠
名出世智者。此明见道断于三界见断随眠。
此复云何谓则依彼制伏对治三界。善巧等
者。此牒见道已前。由作三种善巧为加行故
得入见道。次明修道。为欲超度至于内精勤
观察自心者。此则总标。四种无智则是
修断无明不能了知四相起故。下别解释。初
列四名。二次第解。第一由三种相应知心共
相。一于四缘生者未生已灭无作用故。二现
在刹那速灭无作用故。三贪等心所从缘令
生非心作故。第二由三种相应知自相。一者
如前言说自性不可得故者。遍计所执随言
说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种相如实可
得故者。如前贯穿法无我性中说由六相。于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8a 页 T42-0798.png
诸凡愚遍计所执言说自性异相相可得。三
者无差别智之所得故者。则正体智之所證
也。第三由三种相应知心杂染相。一者则于
五趣中种种识自体生故名生。二者则于此
五趣中自然生灭有流转故。于诸境界难调
伏心故。贪力所起故名转。三者若于彼行若
如是行名杂染行者。此标二章也。下别释二
章。初释于彼行则有五句。次释如是行则
有六句。上明法说。下举喻说。于此义中示现
假合所设譬喻其事应知者。如舍如军林等。
譬喻是也。第四由三种相应知心清净相。一
者不得得相。谓若别异如理勤修求心清
净不能證得。二者无为相。谓不观见言说自
性见真如相。此由九相当观无为。一者不行
三世故。二者非如在灭尽定心心法灭。然是
无为。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非
有无。是平等无二相。三者非生身果报相故。
四者超过业惑因相故。五者超过后有生故。
六者超过老死故。七者超过刹那展转相续
不远离故。八者超过五趣转易故。九者超过
造作业烦恼故。三者种姓相。文分有二。初
约一位辨种姓现后超过合有十一相。后约
四种九相以辨种姓相。前中言此中种姓相
当知是无学界相者。界是因义。谓生无学
果之因相也。于现法中超过五事等者。善法
名所作。恶无记名非所作。精进名为所作加
行。懈怠名所作非加行。恶无记中加行名非
所作加行。于现法中超过如是五事名种姓
相也。于后法中超过六事等者。一释现在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8b 页 T42-0798.png
所感后有业名后有行。后身中所造业名为
彼所行。业所感果生名彼果生。依彼发后
有业衰盛故名依彼衰盛。于彼业所感五趣
果动摇法中修学期愿受用苦乐等名于彼所
依乃至期愿受用。彼五趣身差别彼所依自
体差别。一释发后有业无明名能发起后有
行。所发三业名彼行。馀同前释。于后法中超
过如是六事。亦名种姓相也。次约四位九位九相以辨种姓相。一不清净位者姓种姓。二
清净位者胜解行。三通达位者见修。四究竟
位者无学果也。下释九相。于不清净位有一
相。谓等随行相。遍于一切色相等随行。犹如
虚空无不在故。于清净位有二相。一平等一
味相。二身心远离相。于通达位有其二相。一
随顺趣究竟。二超过诸恶见趣。于究竟位有
其四相。一安乐成满位。后三则是超过三变
坏色也。言颠倒处变坏者。一云四倒处变坏
也。一云中有末心也。大门第九解于菩萨教
授中声闻所学。言补特迦罗无我性故或法
无我性故等者。此中既辨声闻所学何故复
云法无我耶。解云。利根声闻亦修法空观故。
又解。此中我空名人无我。我所空故名法无
我。又如正不除遣等者。虽复由境及他力所
起妄计。然未为他所集而起贪瞋等。名正不
除遣。若既为他之所引夺已起贪瞋等。名已
不除遣。若由随一贪等不除遣。当知随一瞋
等亦不除遣。正除已除翻此可解。八种违逆
学法者。一者耽著五欲唐捐其功。二者耽著
于境故不得自在也。三者既不自在故障修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8c 页 T42-0798.png
三学。四者既能障碍故。令成点垢。不避讥
谦。五者尽有点垢故。损失三学。如电损苗
也。六者既损于学故。能起不净三业之疮疱。
七者既有疮疱故。心生悔恼。不得安稳修
三学也。八者既热恼故。诸烦恼病坚牢难断
色也。自下大门第十及第十一门。于中初解
不善学。次解善学。后相对辨异。初解不善学
沙门中。初徵别三种。言形相同分者。外似
沙门内无正行。次别释同分不同分相。于中
有二。一约资具以辨同分不同分。谓若求资
具修于三学外相似修故名三学同分。以不
求正解脱故名意乐不同分。二约声誉以辨
同不同分。谓若望声誉学于止观。身带外相
似修故名止观。若单相若双修及止观资粮
同分以不顺三相故名意乐不同分。次解善
学沙门由四种相者。于现法中由厌患加行
于前生中由相续成熟加行故加行圆满者。
如馀处说由现在胜欲及过去善根方能修
道。此亦准知。二者由法无我胜解意乐故若
所应得者所證义也。若能应得者能證道。于
二法随言自性无执著故于四意趣义中正寻
求故不但随言而义故。意乐圆满。三者于法
空真如以不由他教智通达自性无杂染故。
又于世俗三宝及世俗生死系缚涅槃解脱中
通达自性无所得故。通达圆满四者已善修
习二障对治故。又于真如无断坏见故。及能
胜伏断坏见故。趣究竟满。下相对辨异。复次
不善学沙门由三种相名不如义。言意乐衰
损加行具足者。谓能听说證。名加行具足。而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9a 页 T42-0799.png
无胜进故名。意乐衰损。馀文可知。大门第
十二。解住世俗戒有四种相。一者虽有六支
尸罗而为二损损尸罗。一由我见现行。二于
犯悔不了知故。尸罗六支如本地说。二者虽
远离此二损过失。而未得世间定共戒。不能
制伏身见。问。既离二失。何故复云不伏身见
耶。解云。虽暂不起而未依定伏故。三者虽得
世间定戒已伏身见。而怖法空损坏尸罗。四
者虽离前三过失。而为邪解法空。乃未得谓
得故损坏尸罗。此并在地前位也。大门第
十三。解住胜义戒。于中初总标无漏戒相。次
对世俗以辨胜义。后判释伽他义。初中圣所
成熟无漏律仪与对治道俱。摄假从实亦名
对治。次对俗辨真中。先总举世俗戏论若能
寂彼名无漏戒。次别辨四种戏论。后结成无
漏。别辨中。言于第二位中身见品粗重随
行若名可得若色可得者。以粗重所随五蕴
现可得故。若当来生相今时无相等者。以
有粗重故虽当可生身而今未生。约缠不起
名寂静。犹有随眠名不寂静。若补特迦罗
无我执。若补特迦罗执弃舍者。虽弃我执而
执无我。若则于彼至若非所执性者。谓于
彼人无我执中执为无我名所执性。不执为
我名非所执性。若由此故至能假设心语假
设赞善执者。此有两解。一云由此执非执性
故于色等五蕴中有情执转。若彼有情假设
赞善若能假赞心语法。此即赞者及赞法也。
一云若由此身见粗重随行故。于色等中有
情趣中于彼有情住尸罗者假设赞善执。若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9b 页 T42-0799.png
能假设赞善者心语复假设赞善执。言若生
上生故世间若舍下故非世间者。虽舍欲界
名非世间。而生上界故亦名世间。下释伽他
义。言又即与此义相应至伽他者。此即总标
即与此戏论寂静义相应。依无漏戒定慧应
知经中所说伽陀义。次正释其义。大意有二。
一辨福粮则是戒定尘垢微薄摄受善士无
失坏故。二辨智粮则是慧学于甚深文义处
起胜解故。此由二缘入如来教。一由法住智
深了别。即是缘三界因果智。二由真实智善
决定。则是无漏智也。大门第十四。解如来
调伏方便。初明二同分。二明四教导。初中
言此有二种谓自体同分故者。与彼所化自
体同故也。及胜解同分故者。令彼所化同已
胜解故。又现同分为令安住受教心故者。谓
为令安住受教心故现自体同分。及依教授
而出离故者。令彼所化同已胜解而修道也。
第二释教导中。先总标列名。后随难重解。解
中有二。初释第二教导。此有二种。一由自性
分别故。二内差别分别故。次释第三教导分
亦有二。初约道辨。后约涅槃。约道有二。一由
于前后道杂染分别故。二由杂染远离分别
故。约涅槃二由随言说自性执故。二于涅
槃名想中作心所有想故。第三释第四教导
亦有二句。一于寂静心所有想及增语想遍
了知故。二于彼二想因缘俱远离故。又解。于
彼清净导惊怖因缘及于涅槃清净惊怖因缘
俱远离故。当知是第一现法乐住方便教导。
大门第十五。解密意语言。先释密意语言。后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799c 页 T42-0799.png
辨三圆满。前中。言谓诸名言安足处事至名
为清净者。此约依他辨无二相也。言又非一
切名言安足处事至名为清净者。此约圆成
辨无二相也。于其一事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故名无二也。下辨三圆满。言由五相名论圆
满等者。一说之因缘。二是宣之言。三所说之
法。四说之仪式。五能说者。言若胜内怨者。胜
烦恼怨也。若胜外怨者。胜伏天魔也。言由五
相名果胜利满等者。一供如来。二报施主恩。
三越生死苦。四于福田性无有退转。五从佛
教法化生名为佛子依止佛家也。大门第十
六。解于菩萨藏教授中胜解胜利。于中初
标章列名。次别解释。后结成无量。就别解中
即有五段。初解第一相谓由五相映蔽感大
富贵增上之因。一者能引有量善趣果及引
无量世出果故。亦可富贵之因引有量果故。
胜解能引无量果故后释为胜。二者富贵因
有尽法故。胜解因无尽法故。二者富贵因
感非广大乐故。胜解因感广大乐故。四者富
贵因是智眷属故。胜解因是智自性故。五者
由此胜解能引彼智故。次释第二相。据身行
离六过失。以释转依身是所依故也。言三者
由二种相威仪过失者。此有两释。一云威仪
有四。合则为二。一行。二住生及卧。故云二
相。一云大疾大迟为二相威仪过失。四者由
三种相怖畏相过失者。老病死也。五者由
二种相遏履瑟吒过失者。遏履瑟吒者杂染
义也。烦恼业名为二相。又解违顺二境染。
名为二相也。次释第三相。于相庆慰时远离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0a 页 T42-0800.png
五失。作说法处故云作说器。次释第四相。又
于记别所解了时远离五失。作说法人故作
说者器。下释第五相。谓临命终时远离五失
故。得见业清净。于五失中初之三种名业不
净。第四名为见不清净。后之一种通见业失
也。
**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自下第十二合决
择有馀无馀二地。有半卷。分之为二。初正决
择二地。后通结诸地决择劝之应思。前中初
结前生后。二开章解释。于中复二。初立章
门。则有十四。颂中等云摄三门故。次依门
解释。初释离系门。有二问答。如文可知。第二
释寿行门。汎论罗汉有其二种。一者利根。二
者钝根。利中有二。一俱解脱。二慧解脱。钝中
亦尔。此中何人能舍增寿。此有五释。一云
唯有利根俱解脱者舍寿增寿。馀三不能。故
云功能差别。二云若利根人慧解脱皆得增
舍。唯除钝根不能增舍。三云初之二果不得
延命。不还果者亦得延命。则引涅槃三十三
卷而證此义。更勘彼文。四云初二果人亦得
延命。不还者亦得延命。俱由福力不由定力。
未得边际自在定故。五云初之二果亦得自
在定而延寿命。以伏惑得根本定故。第三释
转依。先问答。答中有三。初正答前问。次引
说證成。后举喻以辨非离非合。初中。意谓转
依出缠真如之所显故与彼六处非异非不异
也。真如种姓者。以真如为体故。真如种子者。
缘真如为境而熏成种子故。真如集成者。依
真如而集成万德故。如为体故不可说异。据
义不一故不可说不异。故云异不异性俱不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0b 页 T42-0800.png
可说。然此不可说义如前已说也。世尊依此
已下。第二引说證成。寻文可解。如屠牛师已
下。第三举喻以辨。于中先举喻以况其法。后
因言长辨已转依者取相差别。谓彼所取众
相。既离言性。如真如境不可言说也。第四释
住门中。言渐入灭定者。若慧解脱人欲入无
馀时未必入灭定。今约俱解脱故说先入灭
定。亦可罗汉将入无馀时要入灭定。不须出
定遂入无馀。此则住于第八识入般涅槃。不
同小论住第六异熟心等而般涅槃。言一切
生一切生类者。此有两释。一云一切生者四
生也。生类者变易报也。二云一切生者四生
也。生类者。于四生中一一各有种类不同也。
言唯成辨者内自證故者。有师释云既言
辨者自證。故知虽非六趣而有其人。然下文
云不可施设此是如来声闻等者。此显无差
别义非无其人。然今三藏门人释言对修道
说为辨者辨者内證于真法界更无證者。
第五释差别门有二问答。第二问答中。此界
非是苦故非所遍知。非是集故非所应断。故
不可灭。亦名为住。第六释有门。有三问答。初
辨是有。次辨其相。后明有之所以。两番释。第
七释常门。问答徵释。第八释乐门。亦问答徵
释。第九释殊异门。有三问答。第十释异性门。
并文相可知。第十一释自在门。有三问答也。
问曰。二乘入无馀既无身智。何故复言得自
在耶。解云。虽无身智而真法界远离系缚。故
云自在。第十二释发趣门。有二问答。初问
答中。言唯住有馀可有此事者。问曰。若尔。何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0c 页 T42-0800.png
故楞伽经云。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何声
闻佛说得成阿耨菩提。佛告大慧菩萨为无
馀涅槃者说。答曰。有师说言无有二乘修不
成佛。故住无馀亦得回心。经中约此说为入
无馀涅槃者说。论约久远离可得知故。说唯
住有馀可有此事非住无馀也。遂引三文證
成此义。一者涅槃经二十一云。声闻独觉八
万六万四二一万劫住处名为涅槃。若住有
馀依时。无有二乘八万劫等住故。二者楞伽
经云。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
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
身三者大智论云。断三界业烦恼入无馀涅
槃而生净土闻法华经。三藏门人说云。有决
定二乘修不成佛。彼经说意为欲入无馀涅
槃者回趣大乘故说声闻得成大觉。非谓已
入无馀者还趣大觉。是故无违。又解如是论
下说方便示现入无馀依界等。假说此人为
入无馀涅槃者实回向菩提声闻住有馀涅
槃。三昧酒醉是不定姓人住于寂定后出定
已趣大乘为变易身。涅槃经云八万劫住者。
彼约消练住八万劫等。然后乃到十信初心
故作是说。其智论文旧来两解。一云。约法性
净土即是无馀体故。云生净土入无馀界。一
云受变易报往反化土闻法华经。以往为生
非是受生也。第二问答中言增诸寿行方能
成辨者。此有两解。一云虽无馀生。而依自
在定烧练分段增变易寿故。成辨大觉。一云
延分段命得住多劫修大乘行故。经云。须陀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1a 页 T42-0801.png
洹八万劫到等。皆延命而住也。虽有两解。前
解为胜。言物类善男子等者。凡一物类。指回
向菩提声闻也。又解。非如定性二乘永入无
馀不在情数。故云物类也。言同法者。前方便
示现等者。问。有何所以故同法者前示入无
馀耶。泰师等解云。恐彼同法发无见故。作化
身乐入无馀。第十三释种姓门。文有四番。初
辨罗汉种姓有差别故。有发大心。有入无馀。
二明根缘有差别故。回心时位不同。于中初
辨声闻回心时节位不同。后别辨菩萨容趣
下乘。为佛所护定不趣入下乘。三明回向菩
提声闻。归同如来入于无馀。四明回向菩提
声闻。从本已来当言不定种姓。第十四释秘
密门。初约无馀依辨如来秘密。后总约无馀
及馀诸差别辨佛秘密。前中有三。初明不定
姓及诸如来住无馀时无三种畏等。次明不
定姓人及菩萨姓人住无馀时利益他事。于
中。初正辨利他。后引经喻况。幻师喻者。显其
变化。商主喻者。显多利益。船师喻者。显能济
度也。第三释已总结下。总约佛辨密意。中意
谓于此无馀利他事。及馀种种自利利他福
德智慧等诸秘密中诸位菩萨。应正随转。理
实地前具有三忍。今但言下忍者。约初为语。
广如本地分。问于法决择总义云何已下。第
二通结诸地决择劝之应思。此中问意。于十
七地决择总义云何。答。由品类差殊等者。谓
由境行果品类差殊。立十七地诸法。即于
彼十七地中。释难分别诸门一行等诸句。广
如处处往往已说。如是应知此中总义者。此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1b 页 T42-0801.png
即牒结也。于此地中馀决择文更不复现者。
于此有馀无馀地中馀决择文更不复现。又
解。此十七地中馀决择文更不复现。前为胜
也。当知乃至馀类应思者。显说难尽劝人应
思也。

第八十一

摄释分之上者。上来已于本地义中不尽之
处广决择讫。于造论法用。犹未分明。今略摄
释经论法用。以为一分。名摄释分。于此分中。
论有二卷。此卷在前。故言之上。文中有三。初
结前问后。第二正解。第三释已总结。正解
释中。复开为两。初广明七义。第二略明六义。
前有一颂。略列七门。随别解释。就此颂中义
有三势。若随义列数则有十四。若义类相从
则但有七。若据具五德故方能说法令生胜
利义但有五分。文为六。以胜利为第六故也。
言随义列数有十四者。一者是体。谓十二部
经能诠所诠总是其体故名为体。二者是释。
依五种法门解释经论。故名为释。三者是文。
所谓名句字身是其文也。四义者。则是所诠
教下诸义有其十种。所谓地义乃至广义。第
五是法。则是十二部经教法。故名为法。第
六是起。谓是等起。明十二部经起之因缘。故
名为起。第七是义。则是法体上差别之义。
所谓总别自相共相等义。不同第四文义之
义。第八是难。则是颇设问答。次是第九。明
法次第。师是第十。明成就十法。名说法师。说
众是第十一。明处在五众说法。故名说众。听
是十二。明彼说者说正法时。应安立他合住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1c 页 T42-0801.png
恭敬。无倒听闻。赞佛略广是第十三。依西国
法。凡欲说法。或欲坚论。皆赞三宝。名赞
略广。学胜利者是第十四。若具修学五分说
法。犹如五分音乐。能令自他生喜乐。又能引
发自他利益。名学胜利。又具五义说法。能令
自他具三学胜利。第二相从为七义者。于前
十四门中。前之九门摄之为二。所谓体释。体
中有三。体及文义。文义二种重出前体。总则
别为三故为一。释中有六。释一是总。法起
义难次此之五种重解前释。故属于释。馀五
如前。故但有七。第三成七以之为五。初之体
释。总为其一。师是第二。说众第三。听是第
四。赞佛略广。是其第五。由具学前五为他
说法。能令自他生诸胜利。依下文中。具此三
理。依之释颂。三番方尽。今释长行。文有七
段。初释四义。次释五义。第三师。第四说众。
第五听。第六赞佛略广。第七学胜利。就初释
四义中。第一释体。言经体有二一文二义者。
举后文义以释前体。言文是所依义是能依
者。由文显义以明能所。或有由义起说则义
是所依文是能依。今依前义以明能所。若文
若义并是所知。故云二种总是名所知境界。
此中文通本显并诠义故。是义所依。义唯取
显。显义能显本法十义。生物解故依文而显。
故是能依。能依与所依和合生物解。是故文
义作教自性。又解。理实但取文为体。然无义
之文不得生解。故兼义而已。第二释释。举法
等五解于前体广如下解。第三释文。于中初
总列六种。第二别解。第三释已总结。就别解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2a 页 T42-0802.png
中。文分有二。初解六义。后总相分别。前中有
四。初释名句字。次释语。第三释行。第四释机
请。初中有二。初别解。后总释。将欲释文。先
作六门分别名句字身。初辨体及释名。二明
随身随语系地长短。三约三性分别。四明名
等诠法尽不。五明八识缘名不缘名别。六明
想欲寻伺转依以通违妨。初辨体性者。若约
五法出体。名句字三谓于声上有诠召用假
立名等。若推假入实。但以声为体。若其假实
殊途合用异本。即用五法中不相应法为名
句字体。谓依字有名。依名有句。句必有名。名
必有字。然依声立字。是单假。依字立名。依名
立句。是其重假。然有孤字无诠表者。有别字
体。若依字成名。名中更无字体。依名成句。句
中亦无名体。若释名者。何故名名。能令种种
共所了知。故名为名。又能令意作种种相。故
名为名。又由语言之所呼召。故名为名。句者。
摄受诸名竟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为句。
文者。是显了义。由文令彼名句呼召诸法分
明显了。以是名句所依处故。亦名为字。不可
改转义名字。可改转者是名。以随所诠种种
转变故。第二明随身语系者。依彼小乘。名句
文三随身五地。随语二地。依大乘宗解。有
漏者谓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所起名等一向随
语系属二地。以依声上假建立故。不同小乘
音声之外别有名等实体。故不得言随身五
地系。若是大地菩萨诸佛如来所起名等。但
是不系。第三约三性分别者。若依对法文
说。名句味三。但是无记。释有三义。一据随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2b 页 T42-0802.png
转理门。二据从多论门。三据显现似彼相说。
初随转者。道理教法名句文等通于三性。以
随三性心心发于语业。语业既通三性。依
三性声建立名等。当知名等理通三性。今依
随转理门。同小乘相。说为无记。二从多者。
众生所起名等。少分是其善恶。多分是其无
记。故对法从多判为无记。故彼论云相属无
记者谓名句文。辨善恶中不言相属善恶是
名句等。故知从多判为无记。三者似彼显现
故名无记。谓大菩萨及佛后智体是世间。似
世间起名为世间。无记亦尔。诸佛菩萨所起
名等体实是善。似无记故说名无记。第四
明名等诠法尽不尽者。于五法中。名句但诠
前四相名分别与及正智。前决择云前四是
其名言安足处故。真如一种名所不诠故。又
决择云。真如一种名言不及。以非名言安足
处故。又此五法自相名言不及。唯现量所知
故。五法共相随心起。是比量境故。名言所及。
第五明识缘不缘者。在染八中唯一意识得
缘名等。馀七不缘。思之可解。在净八识转名
四智。别相而言。唯意识中妙观察智名断疑
智得缘于名。馀三不缘。若通相论之。四智
并有世出世智。皆得缘名。以成所作智成相
作身说法度人。故知四智就通皆缘名也。第
六约彼想欲寻伺转依明违妨者。依论云一
切诸法由想故立名故呼此名为想。又此论
云。此中欲为名首名为句首等。是则依欲起
名。又十地云。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于
诸上妙地。有力不解说。下释中觉者。是从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2c 页 T42-0802.png
因故举请说。依此三文。是则想欲与寻皆起
名等伺故。摄论但云由转想蕴依得言说自
在。欲之与寻并在行蕴。何故不言由转行蕴
依得言说自在耶。答。虽皆是因。亲疏有异。欲
是远缘。由有希望欲起言说。次则生相取法
仪须安立名字。后起于寻发诸言说。于起说
中相功最强验役于言说。论据此缘。故云
由转想阴依得言说自在。已辨其义。次当释
文。就别解中。初解名身。先总标其相。言名身
者谓共知增语者。名从增语而生。亦能增于
言语。故说此名以为增语。由名了法众所共
知。故云共知增语。此有十二已下举数列名
次第解释有其六对。初一假实从所诠为名。
诠于假法名假。诠于实事名实。寻文可见。同
类异类。则是总别一对。同类谓说有情之
名。则说一切有情皆尽。若说色受大种其义
亦然。异类谓说佛授德友青黄等名。此别诠
人名青等法名。故是别名。随德名者谓变碍
故名色领纳故名受等者。是随义名。假说名
者谓呼贪名富等。此不依义但假施。不同初
对诠假名假。是故第三与初两对别。第四对
云同所了名者谓共所解想者。想犹是名。与
此相违是非同所了名者。如当国名。同国人
皆共所解。若闻异国名。非同所解。与前第
二对同类异类有何异耶。解云。前同类异
类。就同国名中曲辨同异。总说有情是人同
名。别说佛授德友是人别名。总说色受及以
大种是法同名。别说青黄苦乐舍受地水风
等是法别名。今言同所了者。望同国名。非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3a 页 T42-0803.png
同所了。望异国名。是故不杂。第五对云。显名
其义易了。不显名者其义难了。如达罗弭茶
明咒等者。则是长年生处。昔有仙人名达罗
弭茶。国从其名。名达罗弭茶国。今明彼仙所
说明咒。其义难解。凡是咒文悉皆难解。且举
此一。故云达罗弭茶明咒。此明同国咒名难
了。不望异国。故与第四对异。第六对云略广
名者。彼名体揽字多少名为略广。略谓略名
是一字名。广名谓多字名。不同第二对同类
异类望彼所诠总别异也。第二解句身中。总
标列名。次第解释。不圆满句者。至方得圆满
者。此玄谈也。次引颂證。如说诸恶者莫作者。
依婆沙云此不长不短八字为句。此间旧译
但有四字。矩师云梵本实有八字。汉语但四
字今问三藏。亦云梵本八字为句。依梵本中
又有者字。故依此间语合有五字。加其者字。
所以须安者字。义势若同不须隔别。义势若
别则须隔之。如说诸恶者直牒恶法。今牒诸
恶欲何所为。欲令莫作。由有二义故须安立
者隔之。诸善者奉行。虽引一颂。意取上半为
證。下半相随向来。下指事以释。若唯言诸
恶则文不究竟。若言诸恶者文虽究竟义不
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圆满。则圆满句。所成
句者。乃至如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等可解。
标句者如言善性。出所修善。释句者谓正趣
善士者。举能修行人释所引善法。不同所成
能成。望同一法中随义相成。第三解字身中。
景师等云。言字身者乃至四十九字者。如多
字名说未满时名不究竟。说若满时名为究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3b 页 T42-0803.png
竟。句中亦尔。皆以彼字为依。以揽字成名。揽
名成句。故一切字体自无究竟不究竟别。以
无诠表故。三十九字者。三藏云。西方自有
三释。一家音有十四。依西国十四音次第云。
(悉谈)哀阿一伊邬乌纥吕讫闾。吕𦟐[嘌-示+土]蔼(此四当鲁
流卢楼)污隩闇恶。闇恶二音。多是助句之辞。后
家取之。添为十六字。招声八者超声有八。毗
声有二十五。加彼悉谭二字为四十九。第二
家云。悉谭二字但是总标。非是字数。别加滥
(时鮔)意。超声毗声头数多少如前。第三家云。音
有十六。加闇恶(去声)超声有八。毗声有二十
五。今准涅槃经文字品三十五字。名为字体。
更有十四字。名呼字音。今此文中总牒彼诸
字故云四十九也。上来别解名句字三。次总
分别有五复次。初本末相生。此中乃至名必
有字者。此文不具。若具应言欲为字首。字为
名首。名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字必有
欲。欲想与寻并发起名。今且举欲。又若有
字名所不摄唯字无名者。但有名必带于字。
自有字名所不摄。谓无诠表。第二立三之意
问何缘施设三耶。答意立名句文三欲令众
生依名领受名所目法谓色声等增语是名。
名能增生言语。或名从彼增语触生。故说此
名为增语触。第三辨名等义。名有三义。一令
他共所了知故名为名。二能令意依名取相。
三出语言呼召称名。言摄受诸名究竟显了
不现见义故名为句者。摄名成句能显不现
见义是其句义。随显名句故名为文者。文是
章字。能显成名句作用。是故名文。或名为字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3c 页 T42-0803.png
不可改转故。第四释经文。如世尊说增语增
语路乃至广说者。下明词与施设名为广说。
增语者诸一切众同类相应名者。如有一名
众人同解增其言说。语路者并众同类欲能
起彼故者。则以欲心希须立名起说开生名
等。名增语路。词者谓彼相应语者。则声明
论体名词。由习彼论引生名等称路故。言谓
彼相应语。又则此语至名为彼路者。通取彼
论能诠皆能生名名之为路。施设者至名为
彼路者。由想等心于诸法体一一分别施设
建立名句文等。说施设心等为名等路。欲即
是词至施设之路者。前明欲是心法。今明欲
是音声。依声立名即说声为名路。第五约六
依处分别名等。名等依彼六处而得建立。指
闻慧地。上来初释名句字竟。自下第二释语。
于中初总标八语一一具七德故能说正法。
次别解释。于中初解八语。后解七德。前中初
明八语。次明八具三德。初一趣向德趣向涅
槃故。二者自体德。谓美妙显了。三者加行德。
谓易解乐闻无依不违无边等五。是其功能
名为加行。下明八语一一具七德者。一相应
谓语与名等次第等相应又依四种道理相应
故。二助伴能成次第故。三随顺谓解释次第。
四清彻。五清净资助。六相称。七常委分资粮。
依此文中总牒一处似是第七。次文解中似
分为二即成八也。审悉所作者释委义。恒常
所作故者解常义。此即别解常委。彼分者谓
正见等者。是三十七道分。此是彼资粮者。明
八种语是彼道分资粮。第三释行相。明名句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4a 页 T42-0804.png
文诠蕴界处等差别不同。名为行相。亦可名
句文等是佛菩萨等说者。见分所缘。名为行
相。则是相分。第四释机请。有二十七种。约
其七位。有二十七。一由根利纯为二摄人亦
尽。二由行别有七。谓三毒则为三。四著我。
第五思觉。第六三毒等分。第七蕴尘行。馀
文可解。上来解六义竟。自下总相分别。如是
六文总有四相说名为文者。虽列六门不过
四相也。一所说相。谓名身等行相为后者。以
语说名等。故名等四种是所说。谓名句文正
是文体。行相是由名句文当彼说者见分心
起。生于见分故名行相。亦是文体所摄。二所
为相谓机请等摄二十七种补特伽罗者。则
是教所被机。由机故说。今说教之因缘亦为
文也。三能说相谓语者。以依声屈曲表彰诠
召诸法假立名等故语是所依。四说者相谓
声闻菩萨及如来者。论夫说法者亦通诸天
及以化人。今略故说三人也。如是六种至是
故名文者总结也。名等正是文体。语是文依。
亦名为文。由机起说。机亦名文。说者起说。亦
名为文。下次第四释义。于中初辨十义。后
结劝依教寻义说法。前中有三。初开十种。次
次第别解。后以颂收。就别解中。文有九段。初
解地义有其二番。初明五地。后明十七地。文
相可知。第二解相义有其三番。初明自相等
五指思慧地。次明异门等五。有释约一体法
随义广解。故名异门相。信等四法。名瑜伽相。
随缘异增异转。名转异相。染净可知。今解总
一标名。别开多门。如说补特伽罗异门有六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4b 页 T42-0804.png
等。名异门相。于一一门复开多种。名转异
相。此等法门。如声闻地等。下明所诠相等五。
于中前二摄三性。后三亦摄三性。初所诠相
者谓相等五法如五事中说者。如决择分五
事中文。五法但摄二性。前四是依他。如如是
圆成实。执著此五为遍计所执。此同决择中
文及佛性论三无性论等。明五法不摄遍计
所执性。第二能诠相者谓则于彼至是遍计
所执自性相者。执有能诠定性名者是遍计
所执性。此同中边分别论名是分别性。若依
显扬论中所诠相中有三性因缘。相名分别
正智是依他如如是圆成实。于彼二性执有
定性名遍计所执。能诠亦具三性。因缘之名。
是依他。十二部经从法界所流。是道生境界。
清净真实。于中执定。是遍计所执。次明遍计
所执众名差别。上明前二相摄三性。下明后
三相亦摄三性。言此二相应相者乃至执所
依止者。执有能诠所诠定相属著。是遍计所
执性。言则是遍计所执自性执者。是能执
心。则是六七二识。所依止者。正出遍计所
执性。虽无有体。然能生彼能执之心名所依
止。依显扬论但令作解释。则当楞伽名相是
妄想自性。言执著相者谓诸愚夫至遍计所
执自性执者。现行能执心是依他性。别而言
之唯六七二识名执。今三界有漏心皆名执
著相者。相从得名。及彼随眠者。由执遍计熏
成八种种子。亦是依他性摄。别当楞伽分别
是缘起自性。言不执著相者谓已见谛者如
实了知遍计所执相者。无相真如。及彼习气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4c 页 T42-0804.png
解脱者。择灭无为。能了知心。是正智。此二是
圆成。则当楞伽正智如如不坏是成自性。第
三解作意等义。于中有其五门。今举作意。等
取馀四。故言等也。须知新译经论但著等字
则是向外等。不同旧译经论或向外等或向
内等。一明七作意。二明十智。三明六识。四明
九遍知。五明三解脱门。言此中乃至应观诸
法者。则当毗昙识智及诸使。当以三门通。
若问识识者当以八门通。若问智知者。当以
谛门通。若问遍遍者。当以种门通。第四解依
处义。正明依此三事佛教方起。故云依处也。
初列三门。次依门辨。第三释已总结。依门辨
中。初解事依处复分为三。初开诸门。次依
门释。后结成次第。开诸门中。初总开三门。一
根本事依处。即是生死涅槃果体。二得方便
事依处。即是前果之因。此二自利。三悲悯他
事依处。是利他行。次别开二十三门。依门释
中。初次第别释。后重分别。前中言退堕有二。
一不方他者。谓自然寿命色力等退减后劣
于前故。二方他者。如我一期寿命短色力等
弱不及于他名退堕。翻前名为升进。十种受
欲者。如本地第二卷记释。施戒修善有漏行
者。多说四无量为修也。三种恶行者。此有两
释。一云则是不施不持戒及修四无量也。一
云是身语意恶行也。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
明及有爱者。诸见不了名为无明。出家之人
多由见故流转生死。在家之人多由爱故流
转生死。此之二种是生死之根本。故偏说之。
谓无明是前际缘起之本。有爱是后际缘起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5a 页 T42-0805.png
之本也。清净行者略有三学五地等者。谓资
粮地即解脱分。加行地通达分。见修究竟。即
为五地。当知学等有九根本句谓增上戒学
等至及加行地者。戒定有无贪等三在二地
故。二三为六。增上慧学乃至及究竟地者。慧
学在见道名四无倒。在修名明。在无学名解
脱。复为三句足前为九。言令离欲者谓诃责
六种黑品诸行等者。如第三十卷说。云何名
为寻思彼品。谓作是思若我于彼诸净色相
不净法性不如实知。于内于外诸净色相发
起贪欲。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有苦
有害有诸灾患有遍烧恼。由是因缘发起当
来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种种扰恼。若我于彼
诸净色相不净法性如实随观。便无颠倒白
品所摄。是无诤法无苦无害。广说乃至由此
因缘能灭当来生老病死乃至扰恼。解云。一
有静法。二有苦。三有害。四有诸害患。五有
遍烧恼。六由是因缘发起当来乃至种种扰
恼。是为六种黑品也。下重分别中。先别分
别悲悯中五。次合分别根本事处中六得方
便事中十二。前中先将离欲示现行对论作
其三句。于初句中亦有三番。一或令离欲而
不示现。如教导他令其离欲而谓彼曰如其
所言不应作者。汝今亦不应作。此劝同他不
作诸恶。而不示现分别善因得乐恶因得苦
等。二或怖彼言。汝不离恶我打汝等。三或
求云。若汝是我亲爱必不应作。如是三番教
不起恼。唯是令离欲。第二句或有示现不令
离欲。如处中者但示现行善功德及行恶过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5b 页 T42-0805.png
失。而未堪遮令离过失。俱句可知。不辨俱非
句。次合牒教导赞励二句。后释庆喜有五胜
利。下令分别根本处事中六得。方便得中十
二事因果相生。对论可知。言顺退分行顺进
分行随其所应者。皆通染净。或感善趣或感
恶趣也。如是三事已下。结成次第。可知。上来
初解事依处讫。自下第二解时依处有三。言
事等者。以三世法可为言说所安足处。决择
五法。亦云前四可名所及。如如一种名所不
及。第三解补特伽罗依处。如前说也。即依是
处已下。总结显其依处义也。次有四义。如文
可知。第九解略义及广义。文有三番。初番云
略义者宣说诸法同类相应者。如说色等更不
说馀。广义者宣说诸法异类相应者。且如说
色因即说心等。第二番不了义经名略。了义
经名广也。第三番中。初明名义略广。次引说
證成。下释所引经意。于契经中文广义略等
者。长行散说广文义略。颂中文略摄多义。
下以一颂摄前十门。德是胜利。非德过患。颂
与长行次第不同。以乘言便故也。下复次结
劝也。长行有七段中。初释四义竟。自下第二
释五义。于中初结前生后。后次第别释。前中
言如是建立诸经文义体已者。结前所明文
义解前体门总名为体。则摄文义三为一门。
诸说法者乃至后应辨次第者。此以法等起
义释难次第解彼释门。总名为释。前解偈中
摄彼十四为七门者。依此处文故。依此解于
前偈。若不作此解。于此处文不可消释。就别
释中文有五段。初解法中。先总标举。问曰。何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5c 页 T42-0805.png
故说十二分不增不减耶。答。为欲治十二支
故也。次次第别解。言契经者谓贯穿义者。圣
人言教贯穿诸相。如綖贯华。此释契经义即
是素怛缆义也。长行直说者。此辨契经之相
简于伽他。故云长行直说。多分摄受意趣
体性者。明此初教所诠之义。多分明说所诠
意趣及所诠体性。应颂者谓长行后宣说伽
陀者。重宣前义。又略标所说不了义经者。长
行虽说义犹未了。故今重颂令义显了。记别
者。谓广分别略所标义者。汎于诸法前略标
举后重广说分别指示。皆名记别。又记命过
弟子生处者。此记因果名为记别。缘起者至
宣说法要者。如彼经初说云有一黑鹿未至
我所等。如是经文名缘起经。又依别解脱因
起之道毗奈耶摄所有言说者。如律文中。时
跋陀摩子犯于某罪。佛因此事等言。亦是
缘起经。本事者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
事者。除说菩萨本生。说于菩萨过去身外之
事及说他人生本生外本事。尽名本事。言七
地四菩萨行者。如前第四十九卷说。何等为
七地。一种姓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
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
究竟地。又云于一切菩萨地中有四菩萨行。
一者波罗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
通行。四者成就有情行。广释如彼文。又如诸
字若无摩呾理迦即不明了者。依西国记说。
劫初时梵王造百万偈声明论。后时天帝释
略之说十万偈。更于后时有迦单设罗仙造
一万二千偈。次有波腻尼仙又造八千偈。护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6a 页 T42-0806.png
法论师又造三千偈。名杂宝声明。当今盛行。
又于此乃至亦名论义者。非直分别诸法体
相名论议。若解义用。若解名相。但令循环研
窍并名论议。第二解等起即依三种而起言
教也。第三解义。初结前生后。二开章解释
略有二种。一总义。二别义者。开章门也。释中
先释总义。后释别义。前中先辨四相。后重解
后二。释别义中。先辨四相。后重辨后二。训释
言词复由五种。一由相故立名二。由自性故
立名。三由业用故立名。四由法尔故立名。五
由因果故立名。义门差别亦由五相。言行自
性有三行差别者。景师云。身口意上生等行
别在行蕴中。亦可三善根为三行。亦可三不
善根为三。或三学为三行。今解即身口意三
业也。位差别中。五种三门。五种二门。寻文可
知。第四解释难。初总标。二别释。别释中。先
设难。后解释。于中先正释五难。后辨四记。前
中谓于不了义难。方便显了令其得解。于语
相违难。示其意趣随顺会通。次类释第四第
五难。次却通第三道理相违难。或以黑教而
决判之者。若与四道理违。推入外道黑说。
非我法也。若是佛法之义。或复示现四种道
理或因果相应。所谓此言或为增果。或为增
因。故佛作此说。下辨四记为通。一者一向记。
谓为如理请问。二分别记。或为如理或不如
理来请问者。如小乘说如有问言为我说阴。
应语彼云阴有五种为说何等。三反问记为
令彼戏论问者自收己过者。亦如小乘如有
问言为我说法。应反问言法有众多为说何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6b 页 T42-0806.png
等。不为分别色受等别。四者置记由四因缘。
指思慧地。又知有问如来灭后为有无等等
者。九十六道皆说自所事师为如来。如问佛
如来身灭后为有无等。此于二谛所有道理
皆不应记。如来约胜义谛非有性故不可记
别为有。以胜义谛毕竟无人故。约世俗谛所
依能依道相违故者。约世俗谛中非无假人。
以依道谛假建立故。道是所依人是能依。不
同约胜义谛中二向是无。故言相违。于世
谛中有断惑尽不成实故。建立如来。故非无
也。又就灭道法体亦不可得言有无。道是有
为念念生灭。前念所依已灭不可言有。后念
能依道有不可名无。是故相违。次就灭果亦
非有无。断惑得择灭。不可言无。而择灭但
于真如假以建立无有实体。不可言有。第五
解次第。言如世尊言此言显示盛美圆满次
第者。初是出家美。次成道美。后转法轮美。故
云盛美圆满中三次第也。又复说言我曾处
父净饭王宫颜容端正者。释前出家盛美。乃
至广说者。是解释后二盛美。又复说言为何
义故乃至能成次第者。成前出家故。是能成
盛美。又复经中略说诸法。如言三受复言乐
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等言但圆满此受。故名
圆满次第。如说四谛又云苦集灭道等言。但
圆满次第也。七段之中第三释师。言六法十
义者。谓名身等六法。地义等十义。如上说。
四者言词善巧谓语工圆满八支成就等者。
谓相应等七声。先首等八语。并如前说。二十
种善巧方便者。如因明文。第四释说众。先总
有馀依及无馀依二地 第 806c 页 T42-0806.png
标列八言五众。后牒名别解。言离五种难者。
如前释难中说。三法者蕴界处也。或三学也。
言处净信等众乃至令生净信故者。谓处净
信众。令倍增长。处邪怨众。令入处中信。处
处中众。令生净信故也。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