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说¶ (自动笺注)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之二十四
門人大璽大寧大杲大權
*說
**古今決不一日無師友說(植聖艸)
世間法出世間法皆有三要一要知有自巳身心
性命之事二要師其能明身心性命之人三要求其
參悟身心性命道三法雖皆要領其所重尤在得
師友為難所謂世間法者此界自有乾坤巳來
三皇氏出仰觀焉俯察焉中審焉而得法天之文效
地之理會人之事所以開天下之物成天下之務通
天下之志達天下之情俾其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得其安死得其順由是天因之以清地因之以寧人
因之以貞物因之以平至於世久事變類或不得
群或不得分生或不得安死或不得順而聖人遞出
制治救其不逮仍使夫夫婦婦父父子長長幼幼
以及萬物各得其所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出生自相
師友無非因其天地人物生成之理而裁輔養正
或因治其心所以安其身安其身所以適其世或因
治其世所以安其身安其身所以樂其心故有精一
慎獨治心之統有仁義禮智為治身之統有禮樂
刑政治世統總而較之皆欲完全天地人物
生後一段大法也而所謂出世間法者又豈捨
此世別有所謂出世自古聖賢遞出制治人之身
心性命使其生安死順於天地間亦巳至矣然彼尚
發明天地人物從何而生身心性命從何而有是
故我佛因其生安死順之中發其生死所自來始
知有生無所生死無所死者天地人物根本
試論之蓋一切人等皆有本來不生不滅靈明
非名非相非事非理非根身器界非夢想顛倒
真常不守自性不覺不知。
一念妄動
故有無明
明者即自巳玅明性中。
妄立覺明
遂有能所對待
相轉搖變出三細六麤。
而成根身器界。
夢想顛倒
夢中妄見憎愛生死
種種業境。
所以生生世世
夢中作夢。
識上生識
不能頓斷命根
㘞地惺悟去也。
大覺世尊
悟此覺明為咎是知見立知。
無明
死之根本
教人返巳自求。
頓惺夢業或使人忘情
破相見性
使人悟心了妄而歸真使人不迷
三界空花
使人不執於四聖玅法
所謂
世間出世間也。
佛教法最廣無有一機不利
方便
設經律論。
無非欲人知此一念生前
了無
一法可得。
所謂元明照生所。
所立性亡。
迷妄有虛
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眾生
空生大覺
中。
如海一漚發。
漚滅空本無。
況復三有世人
十方虛空
生我心內。
片雲太清哉。
孰知
人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
一時消殞哉。
永嘉大師
夢裏明明六趣覺後空空大千
江海
山川
尋師訪友為參禪
自從識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
干。
夫人之于生死
大矣
若實不能了知
孰能於生
不相干哉。
是故不辭跋涉
遍求明師
決擇死生
法界
痛念生死不能了脫
萬劫迷昏睡之途。
何日能自憤自惺。
不假師友之推乎哉
所以歷代
祖師不敢一念自欺欺人
盤根錯節
敲骨打髓。
參遍
諸方門奧。
透盡向上宗風
能為釋縛拔橛。
秉殺
活鋒。
游生死道。
超出名言事理之障。
迴開玄微玅密
之關。
自非訪求師友而得其參悟之法。
安能住世
不為世間之所縛游法海
不為法海之所沉哉烏乎
當此世運衰微
法道凌替
苟於一日無真師友
一日
不自參求
則此幾希之脈。
幾乎息矣。
或謂世人
聖賢為師。
而不知聖賢
乃以天地人物為師。
夫天
人物之師。
是古不可昧滅。
不可自欺欺人之真
師也。
孰知一念生前
求此心師。
以自參悟
印證哉。
**宗門以不自欺相授受說
達磨西來
未嘗將禪與東土人參
神光斷臂
亦未
嘗要參西來人禪。
秖曰我心未寧
乞師為我安心
曰將心來與汝安。
及乎覓心了不可得
云為汝安
心竟。
因是豁然自悟。
師資密符。
此時也實有法
傳乎。
實無可傳乎。
若實有達磨以何法傳彼若實
無神如何因此始悟。
雖然直須親到遮般時節
得。
不爾
終是自欺欺人也。
又何貴於西來為此
初祖哉。
試問當時此土更有一人如彼。
不從心外
求法者否若有。
達磨不必西來
若無達磨徒爾西來
蓋斯時秖有義學最興粗則執文字道理
細則執玄
知見
尚未離文相及心緣相。
又安知有向上
傳之旨邪。
初祖有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之語也。
予嘗論古人生平
衹是不肯自欺
欺人。
所以徹上徹下
絕無一毫委曲隱昧
最初
明自巳生死大事
不知性命落處。
有數十年求此
中一問頭不得
痛切不巳。
得一問。
萬里銀山
衝開求決若未遇真具殺活手眼者。
畢竟剖擊不破
設剖得破則如巖崩石裂。
海晏河清
大地把捉
不住佛出世
沒奈伊何
所謂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
絕後再甦。
欺君不得古人參實悟境界。
如擊石
火。
真有火迸。
閃電光。
真有光爍。
非若今日無火
熱。
無冰說寒。
不悲而哭。
不痒而搔。
達磨再來
不第
蘆去矣。
梁武帝初見大師
即問朕建立寺宇
寫經
度僧。
有何功德
曰並無功德。
又問如何聖諦第一
義。
廓然無聖。
看他如握一把金剛寶劍世間法
來。
不消一揮出世閒法來。
不消一揮問對朕者誰
不識
末後一揮
即使從上佛祖也無躲跟處。
其餘乎。
當時不遇其人便乃渡江而去。
於此何曾
自欺欺人耶。
嗣後三四五祖如針芥不爽
六祖
黃梅夜半
乃曰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
本自
解脫
若未親到不疑之地。
向此容易領略
不啻
見彈而求鴞炙
安從夢見古人
六祖南嶽但問
甚麼物。
恁麼來曰說似一物不中
還假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染污不得
祖曰。
如是如是善自護
持。
青原但問曾作甚麼來。
聖諦不為
曰落何
階級
聖諦不為
階級之有。
祖曰如是如是
護持
秖遮便如寶鑑臨人
形影畢見
何曾纖毫
氣力
亦何虛設唱酬南嶽馬祖
則曰磨磚
不成鏡。
坐禪豈可作佛。
而良駟巳見鞭影而去矣。
是劣蹄。
徒受痛策。
青原石頭
則曰曹溪還有遮箇
麼。
非但曹溪
西天亦無而靈龜巳先卦兆而通矣。
若是頑殼枉下深錐。
乃若溈山百丈淨瓶臨濟
黃檗虎鬚洞山雲巖鏡影
雲門雪峰
鱉鼻。
法眼地藏指頭
各各五行交錯感激
文生剋制化
天然玅協宗風顯密莫斯盛矣。
後世
好惡不透幾微接嚮乘虛迷心逐跡參悟不真而
決擇宗旨
寧不喪身失命古人典刑哉。
審夫
古人大徹之後
橫機所觸。
倒用所通未有不能為人
抽釘拔橛。
去縛解粘者。
以其師資授受之際。
自有一
真切之心奮起不可思議業用
默默鼓舞作興
曾參他人口頭之禪。
與授冊子上之法邪。
試觀五
宗之上。
師資雖少其綱宗正大。
作用弘深
龍峻脈長。
高流遠迄五宗之末。
如宋元輩。
豈無卓犖丈夫哉。
按其主張教人看死語。
死法
或偏以評騭拈頌為
提唱宗旨者。
雖則乘時穿鑿
不無見小速成
即彼嗣
人之數不在馬石之下。
其如百丈藥山丹霞龐蘊
大機大用
何人哉。
於此亦可概見
世愈降而風愈
下。
脈愈微而氣愈澆矣。
安得過量大漢
本色真人
向上不傳風規
復還唐宋天然氣象哉。
即如
治世之道。
堯舜正始
至文武為正終
設非集眾
聖之大成
孔子倔起堯舜文武之道
未免喪其渾
全矣。
仲尼直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大易
詩書
定禮樂。
春秋萬世帝王不易師法
終古
地不壞之綱維
真可謂成始成終
時中之大聖人也。
後世雖有聖智復起
亦必守其成法
以救其偏弊
巳矣。
孰能於此加焉。
於戲
我此法門
至於五宗以下
亦猶世運之值周末也。
安得若而人振此亂緒之綱
哉。
**大法內外護說
護法者。
吾人身心性命之法也。
所謂王法與佛
相表裏也。
世人不知以為護佛之法又何異愚民
曰。
我亦行堯舜之道哉。
或謂佛教虛無
護之亦何補
修齊治平
曰非然。
吾亦有身心性命之人也。
能獨
此家天下之法乎。
佛有三大藏法。
曰經律論更
有教外別傳
正法眼
且始置勿舉。
如佛最初為十
剎土王大臣長者居士
所授三皈五戒之法。
自奇非常也。
三皈者。
皈依佛。
即自皈本覺
心。
天下人。
先知君父之當尊。
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更無悖逆以自犯也。
皈依法。
即自皈本明玅
智。
天下人。
先知國制之當欽。
禮樂征伐
自天
子出。
更無僭越自棄也。
三皈依僧
即自皈本淨
行。
天下人。
先知王事之當從則鞠躬盡瘁
死而
後巳更無欺罔自墮也。
五戒者一不殺生
即不
斷自巳慧命也。
天下慘傷
莫過於中外屠戮
佛戒不但禁其弒害君親
蜎飛蠕動
不敢損則
慈悲絕其殺幾。
有甚威刑矣。
二不偷盜
不虧
自巳幽靈也。
天下強暴莫過於劫奪邦位。
而佛
不但禁其竊取神器
即無花卉
不敢折。
則以
喜捨絕其偷心。
有甚於嚴憲矣。
三不邪淫
即不喪自
巳真精也。
天下迷亂
莫過於姦辱倫理
佛戒
不但禁其穢污閨幃
隔壁釵聲。
不敢擬。
則以堅
貞絕其欲。
有甚於肅典矣。
四不妄語
不欺自巳
至誠也。
天下讒佞
莫過於誣滅經綸佛戒
但禁其飾偽侮文
意言綺貳。
不敢恣。
則以嚴密
絕其妄隙。
有甚聖制矣。
五不飲酒
即不壞自巳淨
明也。
天下失誤
莫過於昏惑治政
佛戒不但
禁其酗酒敗事
酣醉之人猶不敢近。
則以智慧
其昧緣。
有甚於明誥矣。
即此三皈五戒
為在俗入道
之初門。
施之於修齊治平
有餘地矣。
使天下之人。
皆能遵此三皈五戒
隨次推而行之。
萬國無干
僭竊
亂倫敗理之事。
常如唐虞揖讓之世也。
況能
根本具足
菩薩大戒
三德四智
六度萬行
成就莊嚴法宇哉。
又況能以直指人心之全機大
用。
使人立地
可以頓悟成佛知見哉。
故吾所謂
護法者。
所以自護其身心性命王法佛法相表
裏也。
何嘗虛無寂滅無補哉。
或謂今天下人
護持三寶
而不聞有以補治政者。
何也。
三代巳上。
人心淳樸
易於教化
降於秦漢。
人物奸強
至難調御
乃若人情物理
先儒所未明。
性命身心
聖教
未發。
希奇作用
王法所不加。
秘密威靈國制
不逮者。
富貴聰明至極非警以性命大事
以折其貢高
有懷憤瞞激烈不平
非喻以因果
深緣。
無以消其鬱結
有生邊地下賤陋劣
非設
神道教化
無以格其顓頑。
有伏於深山窮谷
妖邪
非感以平等哀憐
無以攝其不測
幸此佛法
推廣震旦
令其自肯自切。
以自悟自度
即使遍諸
海嶽
甲兵鎮守
勞民傷財何若分其教化
各自
相忘道術
而共致太平哉。
或謂今人亦有歸護此
法。
而復進銳退速者。
何也。
曰此蓋信道不篤。
雖護門
設化
中尚未深參。
或遇明眼正見暫生。
或值
邪師真機反謬。
自恃尊貴
不能取善從人
夙負才名弗肯折心受鍛。
或執先入之言。
如毒食
不化
或局小道之智。
蹄涔未充
或各主其師承
信交戰。
私諱標本
而藥病相持
更有說似是
行實非。
為此而陰在彼。
有以名利佞佛
傷殘
德之林。
有以酒色逃禪
破壞定慧之脈。
有以採藥
坑而投爐失汞。
何由固命金仙
有以登峰折屐
而逐岐亡羊
焉得逢長春肉佛
進之有為法忘軀
者。
雖亦有彼作略。
但以慧睫未開。
認人不真。
未免
被他移轉
大權方便之力。
未能於無中猶唱出。
後亦吹甦者之神玅
全身擔荷之人。
乃能於無佛
法處。
建立無上法幢。
真僧中。
推出人天眼目或起
法師故地
或延宗匠他方
誘引其不知。
生心
仰慕
激揚其未學。
憤智參承
屈尊就卑而提攜
弱喪
攀高俯下。
光闡玄微
振作殊途
摩盪
為象。
鼓舞同類
交錯成文
或陰發聖賢心傳
以資至治
或密挽乾坤氣運
以致太平
機權
巳在我而旋幹之應臨時也。
所謂聞法必藉大因
緣。
發機猶須真種性者。
豈非欲人於此法門
當生
特難遭之想哉。
靈山付囑大士
發深誓願而現
此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等身
內外護者。
正欲其同
道化同懤。
入世出世
斯可使正法久住
表裏
持也。
或謂表裏兼持之法。
從上亦有不易常式乎。
曰有。
若欲使此正法兼持。
久住者。
莫過於華嚴
頓法門之綱要普賢長子之十大願王也。
一曰
敬諸佛。
即此開頭一著
便欲人折伏身心
全體受命
更無凌鑠上下向外馳求也二曰稱讚如來即此便
欲人頓發心花光生長舌更無欺罔之言變亂聖訓
也三曰廣修供養即此便欲人胸襟迸出蓋地遮天
更無隱昧不顯偏執冤親也四曰懺悔業障即此便
欲人掀翻業識剖露空王更無包藏禍胎雲生日面
也五曰隨喜功德即此便欲人兩睫生光遍照塵剎
更無草野遺珠特地按劍也六曰請轉法輪即此便
欲人揭開日月朗行中天更無霜露所墜不聞雷霆
也七日請佛住世即此便欲人直見此心各自成佛
更無不安生理肯作非為八日常隨佛學即此便
欲人對鏡照顏自見眉目更無播揚糠秕昧巳昧人
也九曰恒順眾生即此便欲人一體神明群靈效用
更無燮理不和萬物失性也十曰普皆回向即此便
人大緣性合全體圓同更無一微塵理不參兩間
異類中行不顯正用如是十願大法樞機一舉
一切一成一切成以其自性現量稱性法門
大用全體即真而諸佛菩薩不發此願決不能成
一真法界圓滿毘盧藏身也噫世出世間有此法
門誰能盡此報身行此十願而自護世身心性命
佛法相表裏紹隆十方慧命常住不滅哉。
**人法必交相重說
觀夫佛祖出世始終設化惟有人與法而巳矣即佛
初坐菩提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而說大方廣佛華
嚴經是則人為重乃稱性之法其全體盧舍不動
寂場處華藏海而三世都無來住與十方塵剎
諸佛菩薩主伴交參重重涉入惟一真法界故普
文殊為長次子出入藏身三昧全子即父身裏出
門得大機大用向上全提所以有發菩提心學
菩薩行之善財童子而稱童子者是最初一念真機
圓成實智而頓成正覺故其遍參離明之五十三
善知識造端即得根本性智而後步步入佛自性
量境中無論僧俗正偏尊卑貴賤曾不動著根身器
儼然得證差別性智諸大三昧彈指間入彌勒
樓閣全成華藏莊嚴則又不同法華三變淨土
女更轉男身始往南方無垢成佛度生也故開品
名世玅嚴至於七處九會佛惟放光證明諸大
菩薩互相酬唱皆是承佛威神諸侯號令皆出
於天王始無僭所以一切禮樂征伐悉名曰天蓋
此經乃自性現量之法非心外比所知所以二乘
在座如瞽如聾益顯圓頓之玅非彼淺小所得領略
也佛乃於是曲垂接引鹿苑方等般若開示
眾生漸入佛慧最後涅槃將至先為付囑家業
大乘玅法蓮華是則以法為重使轉身就父
運載大寂場之義所謂諸法寂滅相也而授記
作佛使彼行菩薩行莊佛土而後始得有如是因
本末究竟等耳不然世主欲以帝王寶位
庸夫安可以服天下之心而行天下之令哉即堯
舉舜於側陋亦必考功見蹟而後攝位傳此天德
又況舉此法王大位可以直授其博地凡小而為圓
滿菩提之主哉吾所謂必須得人得法之真庶可
如來大事因緣出現世耳世稱知識者孰
不自謂傳佛心印據法王位圖彼名聞利養賤賣
佛法至於坑頭屠沽舍爭逞機鋒鬥尚棒喝不惟
鼠竊狗偷為生抑且魚目燕石希有之珍
而濫相傳授故有一等未聞真法人為彼所眩生
輕慢心作苟且計便去聚眾白椎梨園子弟之演
戲如教坊娼妓作歌所謂打鼓琵琶還他一會
假也嗚呼悲哉夫如是可謂法王法正法眼
如是還使達摩馬祖再來又別作如何激揚
末俗不有真求法者安有真說法者不有說法
安有聽法得真開悟者哉惟古人色心全勝
故於語默舉止使人望之意消豈直於登座之顧鑑
嚬呻能使人天感格如經中所謂時若干人遠塵
離垢若干得法眼淨若干人悟無生忍發菩提心
陀羅尼與夫某得吾皮某得吾骨及髓者又豈似
今人三枚道兩謊之乾打油也哉當此凋弊穢亂
之時孰能知廉恥覺惡羞而不敢自欺不敢欺佛不
敢欺法不敢欺僧不敢欺人不敢天下後世哉又
孰能識法而懼於此法門忘身為法捨巳求人忍難
持經使身為床座身為奴僕身為犬馬身為塗炭
扶植大法尊重法王護惜慧命奮發人心而報大法
之恩哉又孰能以法為重以人為重以建立設化
重使此諸佛眼人天眼目眾生眼目不致昧滅而
常照於世間出世間哉予嘗見近世宰官居士
心欲建立法化每多未具擇人正見徒事名相枝葉
不知宗旨根本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也即如三代
之道沿至於未有得人不興未有不得人而不
敗者吾此法門禪宗之盛於曹溪馬祖石頭再盛
於五大宗師制作雜出則宋元之流弊吾不欲觀
之矣雖然今日之人法實異昔日之人法哉蓋人
不得真法而人非真人不得真人而法非真法
一人神光馬祖之流者出或當別有手眼而返擲
天下後世於先佛之法界則非吾所得而知也且
先佛之法界不可思議不可比況然有神而明之
者亦未有不因其本來見成法式得以設喻而開
悟之耳予試舉易象以況之或有可以會盡天下
異同乎或亦有可以於此建立法式乎夫所謂
佛法者即世間法也佛如易之太極普賢文殊
乾坤具全大用純粹不雜至於諸大菩薩
坎離六子破體摩盪交錯成八八六十四卦以
經天緯地無有餘爻其究竟指歸不過一奇一耦
之謂道也所謂剛柔相濟吉凶而生大業豈非
明暗交參正偏回互君臣一體功位超之玅協哉
所以五行之生剋制化相生所以相剋相剋即所
相生使此太極不能發揮五行生剋制化之道
太極是為死物不得名為無生法不得名為如
來藏性不得天地人物之始身心性命之宗也故
吾洞上推向上一位為無著真宗始知尊貴一路
自別於君臣五位者其在茲乎聖君一位正配太極
清寧無為所謂不顯惟德百辟其刑居其所而眾
星拱是則輔弼大臣配乾六部公卿六象
百官宰執之配諸卦則始終本末舒卷一氣也昔堯
命官先以義和治曆明時舜初即位即齊七政者蓋
此乃天地人物首務故曰易之為道廣大悉備
物撰德開物成務天下之事成天下之亹亹者皆
以此道為萬世君師建中立極範圍天地曲成
物知此繫辭之旨則天下古今之道思過半矣故儒
獨以易為天地人物不易之法至於餘經皆因時制
宜之事也苟諸經一有不合大易大經大法者則
異端曲學誣世惑民之術又安足與天一貫
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聖人無惑哉知聖人
易之意則知吾所謂得人得法真如五家宗師
之標宗立旨以使正法久住非人不得破壞也有
一人焉觀此而興起者則予當身為床座而供養
予惟日望之矣。
**建剎以扶植人心鴻圖
有懷杞憂者曰世語天下名山僧占多亦知其利害
乎曰自古天下名山非僧也是世人自有所繫不
到耳何也即今五嶽群巒窮海絕島不是龍蛇
所蟄即是鬼怪之所棲不為逃亡之所依即是奸盜
之所伏自非離塵拔俗不求聲色貨利之人忘形
心弗戀恩名位之士安能孤蹤隻影無煙火之
鄉涉嶮躋危造不耕織之地或於此縛茅就樹草衣
木食窮年或傍石為巢火種刀耕畢世或致天
人送供或來猿鹿啣花或感獵人捨業或激賊輩
改途或啟鄉頑而惡羞或發村懦而悚惕或使憤
瞞而悔悟或令迷悶開明布施以格劫奪而無
國害民之幾或持戒以消淫訛而無敗俗敗倫之
朕或忍辱以攝瞋恨而無弒尊弒親之端或精進
鼓惰愚而無甘暴甘棄之疾或禪定以折僭亂而無
大逆大叛之萌或智慧以廓英奇而無索隱行怪
異或權力以救邪僻而無跳梁猖獗之狂或悲願
經綸而無太過不及之弊是故能使富者知盈而
捐財植福使貧者知乏而效力立功使智者知本而
興言歎仰使信知性委命參承聞道行於朝
廷而三詔不起或播宗風巖谷異域皆從或使
蠻貊皈依遵約束而免守衛之勞或使邊方寧靜
不見征誅而省敕命之費乃至默成聖制之無加陰
治綱之不紊亦何曾非大同無我創立亦何
曾非至公無私尊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濱莫非王臣能使一介之民自安生理不作非為
即是一草莽之忠臣也能使一尺之土自守本分
生踰即是太平治地也世徒見一僧不法
革天下之僧不知僧乃民作賊亦民為耳造妖孽
顯異惑眾之事創淫祠殺生害命之幾自當
滅以正憲章乃今有處拒僧出入城隍有處禁寺
宗教有聽宗教之僧不軌乃此僧之不軌
宗教令僧之不軌哉若以一人犯法連罪天下
人欲使天下平良不作悖逆之忿亂者未之有也若
一僧不法連廢天下之寺欲使天下名山不為
賊之資棲者安可得乎於戲況我佛法慈悲為教
以智行為門內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或授戒有嚴
國律講法有奧於聖經立論有高於尊王
傳燈有超於盡性豈曰小補之哉即國制爵賞
誘且未能使百姓盡思立功刑罰之威亦未能使
庶民盡懷懲惡安能強以苦空寂寞之法妄欲鼓簧
弄影於民乎而世人欲以異端闢異廬而焚異教
而禁異人而驅竟不知何異不同大中至正
道哉竟不知何異之無益於身心性命之理哉吾所
真金不怕火者正以得火而愈精也真佛不怕
者正以得排而愈顯也自古及今迭否迭泰何世不
因排僧而佛道明何人不因闢佛僧行振吾但患
僧徒之不真不患世人之攻眾但患佛剎之不密不
名山之占多所謂有佛住處龍天喜無僧說法
神愁也豈有盛德大業之世而患其佛剎之壯鴻圖
耶。
**齋僧自尊法行佛慧
金身入夢漢明帝遣使西迎得摩騰竺法二尊
白馬四十二章特來此土因與諸道士設壇
焚驗而我震旦始知有釋氏佛法僧三寶當時
宰輔異道九流等乃於法天制地之教別得天地
我所生之旨乃于生順死歸之道別得性自我
所造之因而超超乎悟此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深幾
神哉故有生死而證真常者有即塵勞而獲解脫
者有即王道而行佛道者有即權教而明實教者自
歷代帝王異世賢聖悉親佛法之微得拓內外
化雖國位之無常皆尊信不貳所以西來僧法
迭至重譯之教藏彌隆梵行遍入於人心不待誘而
自信微言深參於世典不假思而自成佛剎鴻圖
共麗三代禮樂斯存僧伽像法同嚴十界之性
修具在所以僧因佛而成儀法依僧成教故僧種
即是佛種僧身即是法身世人所以尊敬三寶
尊敬心本性之智行耳供養僧者非直飲食
衣服臥具醫藥四事具足資給之使彼得免經營
安身辦道為我有功德也正以能使我等發希有
心生難遭想忘軀為法決擇死生因此知苦斷集
得出恩愛名利之纏或因此慕滅脩道得悟因緣
正之業或因此從佛通儒得世出世間不二之道或
因此明心見性向上一路不傳之宗或因我供一
真僧天下之妄僧俱振或因我建一正法而天下
邪法皆皈或因我續一僧微命即續三世諸佛
不絕之慧命或因我護一僧初心即護十方眾生
常住真心如是齋僧是名供十方法身之父如是
護法是名保三世含識之靈也故昔日我佛親以大
付囑諸大菩薩於此十方剎土示現王大臣
居士四眾人等之身為內外成就莊嚴此世
出世間所以不致斷滅也如趙州禪師住院之日
燕趙二王感其道行兩國之爭睦州尊宿大草
屨掛於城門巢賊入境見之因感悟而救其擾亂
禪師預知主有興兵用武之心即時坐化遺命
以消其隱慝永明禪師一言錢王納土
宋太宗使浙江一軍十三州俱免血刃皆是僧法
互相制治而成其至化也又況能以律制天下
盜篡逆之幾與消奸淫僭奪之微又況能以教拓天
下忠孝廉節之心與仁義禮智之性又況能以禪
開天下生性命關與天地人物之主乎予忝
末法幸廁僧倫豈敢以我為僧而自贊我僧之法
蓋我亦此世間之人也知有僧之可尊可敬可以
度度人可以國主深恩可以酬檀護之厚德
故即以此普告同一佛性同一智行之人共相
自重自行供養使此正法常住於世云耳
**刻經以自護心法佛慧
三世諸佛一皆以法為師而得成道說法度生眾
生雖曰師佛其實師佛之法也三寶之以佛為尊者
蓋重其法由佛說依法行故也使佛與僧非如法
說行則佛不名其為佛而僧不成其為僧矣其法又
何足亦何能孤起而獨立哉故佛僧之必依法
成其覺道是法必因佛僧而得常住不滅者正所謂
一體三寶是也所以從上佛祖始終說法及相授受
之際必至囑曰善自護持毋令斷絕至再囑諸大開
士於十方剎土示現王大臣長者居士四眾等身
內外是故不忘付囑之人普現色身建法幢於
處處破疑網於重重或捨全身以求半偈或斷隻臂
而乞片言或入海藏而憶餘詮或造異域而請重譯
弘法罹禍難或忍法而雜寇讎如此苦心苦行
無非使諸佛正法眼藏常住於世以開示悟入一切
眾生佛之知見耳余嘗慨近世佛法荒涼師宗昧滅
幸有達觀雲棲壽昌大師鼎立宇內使法流傳
巳作不二門發揚雲壽二大師矣但未得達大師
實故未之及耳然聞大師挺身為法振起頹風刻方
冊藏板於徑山表諸佛法身於末世至於城邑巖穴
莫不深沾法恩誠可功齊聖行越三祗也予昔
徑山禮塔尋杖履鎚拂所過化處求其行實語錄
不能得因低徊三歎大師能使從上佛祖法身
常住於世即大師法身奈何尊重供養之名
像者獨不知其語錄行實大師不滅之全身乎安
得天知法感恩之人繼述志事急為脩葺雙徑
藏板之所更於化城鼎建大藏樓閣諸僧剞劂
守護奉此經板如諸佛法現在擁諸梵王帝釋天
人等儼然未散而為轉法度禮拜尊重乎余嘗
天下叢林之徒每自建立靜室極其巧妙精工
玩好器具不知動費若至於尊重經法與安措
十方僧堂不但如積故紙養犬馬也悲哉余昔以
親柩野寄未葬不忍此身立簷屋下況我法身父母
生靈親依忍使暴露不顧自安精美哉且我等今
日受清貴之福不有十方僧法之力又安得享此
王檀護之庇乎余聞宋元之間藏板尚有二十餘
副以遭兵火燬滅之矣方今止有南北二藏非遇我
二祖降詔禮部並咨天下高僧重新較正翻刻遍印
諸剎流通加以列聖頒賜護持則此正法眼藏不幾
湮滅歟余於耿玉齊案見達大師錄乃蹴起嗟嗟
曰吾不藉此錄又安見大師雄心猛力荷擔大法
即此可見剝皮析骨與漆書壁經等輩之心至今
在也使三皇五帝典墳文武周孔誥籍不有
漆壁之人則一經秦火巳無餘矣安復上古聖人
心膽骨色與大經大法玅密堯舜周孔亦土
糠秕何足聞見神交後世哉審如是則天
名山洞府當刻鐫石乃至金匱玉函藏之
使山靈鬼神呵護防其湮滅垂不朽可也悲夫
末道降聖感化他方世間誣世惑民之書誤心喪
志之說恨無秦火盡為之燬燒苟不藉正法眼藏
開示群迷日暮途窮而彼未歸之客爭免墮落
無救也哉即我壽昌祖未參訪時因金剛經而開
解後因閱傳燈悟心此刻經之功豈不活佛
說法度生之力乎則此見聞之利寧不同親承佛祖
授受之益乎予於是述茲見聞大法之緣為刻經之
勸。
**放生感悟群機太平
法界種性只是一生凡聖故有戒殺放生四字
眾生本業只一殺機諸佛之本業一生機度眾
生之迷業只一戒機成諸佛之覺業只一放機殺則
迷情自墮戒則悟理自升放則種智自充生則覺心
自妙夫天地道長且久者只是生生不息不曰
滅不生不惟歲次春夏是生即秋冬亦生不惟
日轉是生即夜月運亦生所以太極陰陽五行
八卦度數無有一時一刻不生即吾人從父母未生
以來至有此身四肢百骸未有一呼一吸不是
也稍有一氣不生則此四肢百骸潰滅矣修此幻
身之術者不可一氣保全此生而此至靈之性
至妙之智何可一念不常此生哉故戒放二字
三藏玄微透出別傳機用蓋戒是遮旨放是表宗
遮則凡聖兩分表則性相平等放表之義的是直指
天機橫身異類妙密也時有士曰此未曾從來
以戒放為佛教之初機然未聞為妙密別傳之旨也
請更詳示之杖人曰世人多以戒放只為憐彼刀砧
烹煮之苦遂彼恩愛身命之樂或更藉說法超度
之為至耳然未細剖其所以能使彼憤發感悟之機
速於超凡入聖何則一切眾生皆死於安樂多生
憂患皆迷於情欲多感死生至於下劣眾生
深重多不知文字道理知見參悟之法所謂
神沉憂愁之苦鳥獸懷獝󱉈之悲修羅方嗔諸天正
可以整思虞趣菩提人道能人萬物之靈
能知文字道理知見參悟不能直下令彼戒殺
生何能速使直趣無上菩提所謂人而不為吾末
如之何也此裴公深有望於人獨恨諸天之樂與四
惡之苦難然則四惡既巳難度今之所謂戒放者
不只是戒放吾人本心生自足以消此殺業充此
生機是則猶未盡善也予正妙在四惡道眾生迷
至極之處全不知文字道理獨有一念貪生惡死
之心雖至蚤虱蜎蝡若捉之害之必驚走竄伏
以故一人殺彼害彼則彼惡死之心恨入藏識
生世世必冤報不巳必無能自解也有一人救彼放
彼則貪生心感藏識念念心心必恩報不巳亦
無能自障也既彼有此感激報恩之心透出藏識
則彼無始積習深業皆不能為障為迷反因一念
恩之良心良能頓發良知良行如一星之火能燃萬
劫之稠林一念靈能萬德之光藏豈不一念
放生之機超於諸之死於欲樂人之死於寬
而頓破萬劫鐵圍銷亡無間地獄所以有雀
啣環龜之載溺與種種出類生天悟道證果又
有如鶴勒龍樹諸祖之傳佛正法眼藏者皆是放其
本來性之生生種智不見古來許大聖人
解網易牛是心足以為王等皆推天下不可欺之好
惡為格致治平故能救人情欲之死放人性之
生機雖至惡至奸至愚至劣之徒一念憤其感激
良而成天下國不世之功業何可指數哉此皆戒
放之機而充之也吾所謂法界只是一生妙有
傳之旨而續慧命者不於此見乎。
**念佛全提一心淨土
法界一切含生同一心只因一念妄動遂自各成
異途所以善則從善念惡則從惡念有則墮有念
空則沉空念妄則逐妄輪迴念真則歸真常住故說
之前謂之性而與情俱來謂之識轉識成智是教
家之所以指縱也念者今心也就今心而提撕之眾
生因念動處而向外流轉諸佛亦因念動處而向巳
歸還馳之遠者愈散而愈迷返之近者愈收而愈悟
所以迷者亦有深淺悟者亦有頓漸救者亦有權實
求者亦有速遲種種設化投機無非即念接引然百
千三昧法門其最捷最頓直指全提之法莫過於
心念自佛自佛念自心為因不二本始同源之妙
也蓋十界依正報相皆循一心之業而得發現所謂
情生智隔想變體殊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
法滅既一切眾生有此若干種性心情欲念
習氣計著妄想惡知惡覺邪見邪緣則此不可
業用不得不如是也是故我佛出世說法四十
公元1349年
九年亦因其業用談空破有或談有破空乃至
方便互相攻擊無非令眾生發真歸不為
想之所轉耳至於彌陀經更不分真別妄較實論
權並無頓偏圓之可拘亦無始終大小之可判直
全提一心不亂清淨解脫之法使彼一切有見
見常斷見凡夫小乘邪人外道一一皆得頓發
自心超越出世法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世人
孰知此經大旨妙在不立依真起妄返妄歸真之語
但敘彼佛現在說法極樂世界依正報相有如是
樓閣階道水鳥行樹有如是聲聞緣覺菩薩眾會皆
如來一心清淨行願之所作也若有善根之人發
往生執持名號毋論一日七日但能一心不亂自
頓斷生死命根現前感應道交即時見彼佛及
諸聖眾豈非臨終西方分明在目前乃吾自心佛
現量成就功德莊嚴哉而六方諸佛恐此土
眾生信不及蓋以一向佛說種種教人觀察
修省六度萬行然後得到佛境如何此會但教
一心持名不假方便即得成就如是莊嚴所以出廣
長舌異口同音稱讚我佛所說一心持名之法是眾
生難信之法是諸佛難行之事汝等眾生當信一心
念佛是諸佛巳曾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之所護念
也若能深信一心持名則心心清淨念念解脫根根
塵塵週遍法界皆成莊嚴淨土豈非十世古今
終不離於當念微塵剎海自他不隔毫端雲棲
大師彌陀疏鈔其中融通藏海透徹化機廣大悉備
無不極至
余此全提之說。
直聊與能信自心之人。
不疑禪淨之人。
博觀約取之人。
竿頭進步之人
一前矛而助其一㘞地。
可也。
**持戒當當心地法身
夫轉凡成聖。
密在雄力之大權發覺出塵機在猛省
之始念。
本師和尚曰力生。
小子沙彌曰勤策。
惟力
能生含識真心
勤能後心發覺
所以世出
世法
妙在一念生機
火之始燃。
妙在益薪以助發
如泉之始達。
妙在撥沙疏通
又如亡子思親
有歸家之念。
迷途之覓路。
始有悟道之由。
故我盧舍
那佛與諸佛說心地法門
毛頭許。
須知秪遮一毛
便是十世古今微塵剎海種性也。
令諸佛轉我所
說。
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如我於心地中。
初發心中
嘗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
一切諸佛本源
是一
菩薩種子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
佛性戒中。
當當有因
故有當當常住法身
有緣
非無因。
念念不去其心。
如是心地十波羅提木叉。
無盡藏品是一切眾生本源
自性清淨
嗚呼
只此
一段便是三世諸佛菩薩直指人心
當當見性成佛
妙旨也。
乃至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
以至
末後拈花
亦何曾出此心地法門。
最初一念發心
當當本源佛性哉。
良以眾生覺性無常
自知有。
以背覺合塵不自知返。
是故佛種方便
秪欲使
人發此一念覺心
返本還源
無所而後巳也。
曰我是巳成佛
是當成佛
一切有心者。
皆應受佛
戒。
眾生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巳。
真是諸佛
子。
只遮子之一字
便是發覺初心
覺性起。
帝王
子。
王所生。
必須長養護持
使戒相具足
戒德圓成
方能使此始覺王子
還證本覺王位也。
或云但能發
戒心
不作不犯
自成性戒又何必具足戒相。
與圓
成戒德乎。
曰是不然所謂戒心者。
即此一念發覺
勇猛奮烈是也
若不有戒相。
如有力男子
欲往
京師尋求父母
不知前路險夷之相。
徒恃巳力。
不免
觸途成滯也。
有戒相而無戒德
又如有力男子
巳知
路途
未有資糧給使
不免半途而廢也。
有相
德俱圓者不悟戒性。
是猶雖到京師
未知父母落處
及其本分受用
不免錯認阿爺也。
又況能承顏
色而奉甘旨哉。
所謂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持戒
知戒性之所止
尚得制欲而順覺性哉。
若欲知其
性戒之所止
直須自知遮念覺心從何而起。
則知遮
覺心
從何而止也知其所止則知釋迦牟尼佛
體性虛空華光三昧而入。
亦復體性虛空華光
昧而出不知自巳覺心出入之所。
又安知諸佛安身
立命之所。
又安知眾生安身立命之所哉。
故曰戒性
虛空
持者自顛倒
若不虛空戒性。
正是門外
之遶也。
是故諸佛愍此心外求法之人始揭出心地
法門一毛頭許令汝自參自悟。
令自作皈依
自求超
越。
所以最初入門
必先令三自皈依者何。
正以行人
求戒遮念覺心
既從覺起還從覺歸。
使彼自求落處
於此所自歸則知所自依之清淨佛也。
覺性
常。
善法從善惡法則從惡欲使覺性常住
體常明。
必須自發真智決了性真
則自不起覺明
別之心。
不為善惡業緣所惑又如寶鏡當空萬形
俱照於此所自歸則知所自依之微妙法也。
智本
虛明
非行不顯
必須自起真行
行起則知解情空。
起則智覺性滿。
於此全性成真全真成性
繁興大用
舉體無它為真所自皈依解脫僧也。
吾嘗謂
若有一法不能了不名法身。
若有一法不能不名
般若
若有一法不能捨。
不名解脫
豈非三自皈而三
聚淨乎。
於此透得。
五根本戒皆以一念發覺而圓
證之矣。
若能發覺自歸則自無不忍之心。
世無可殺
之命。
所謂一念忿起。
即是自傷法身慧命也。
可不
仁。
自持乎。
若能發覺自歸
則自無不足之神。
世無
有餘之物。
所謂一念偷生
即是自棄法身慧命也。
純義自持乎。
若能發覺自歸
則自無能泄之情。
亦無可惑之色。
所謂一念欲萌。
即是自喪法身慧命
也。
可不純禮而自持乎。
若能發覺自歸則自無能欺
之辭。
亦無可誑之事。
所謂一念妄動
即是自誣法身
慧命也。
可不純智而自持乎。
若能發覺自歸
則自無
可昧之靈。
亦無能困之味。
所謂一念酣發即是自顛
法身慧命也。
可不純信而自持乎。
三皈亦猶克巳
存誠
五戒猶閑四勿
淺深之有別。
實正助之
無殊
然此一念發覺始心。
何但能成三皈五戒
宗本
將超六度萬行
圓滿四智三身也。
誠以
初心行人
深知奉重則性業遮業。
自然不作不犯
執身而二乘之戒相自精。
執心大士戒德
備不執性而諸佛之戒體自虛。
吾之所謂當當常有
因。
故有當當常住法身者。
豈非頓證此始覺而成本
覺哉。
故我博山大師云。
戒有大小體非異同
戒有廣
略。
無分析。
戒有斷續
性絕開遮
自非利生大士
無犯於塵勞
有力行人
難行於項刻審如是也。
於項刻聞思而修。
奮烈而行則此一毛頭許。
可以
吐十虛。
融通法界也。
可不自尊自重獨秉此發覺真
心徹證本源性之金剛三昧哉。
**參證以激發精微千聖
盤山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汾陽向上一路千聖
不然
即此不傳不然二語。
巳劈腹刳心為千萬世道
破矣。
雖然如是
若不曾親向懸崖撒手絕後重甦得
來。
依舊屋裏楊州有甚理會處。
不是徹底掀翻
漆桶
又安得立地搆去。
可中須遇真正大手眼作
家始得不則縱抱荊山之璧誰能賞鑒而剖示之哉。
余嘗有語云不慮英奇之不頓悟
特患無全大用
之師。
不慮宗匠之不奇逢。
特患無深參徹究之士。
師資真相遇者。
千古未易得也
即如達摩
未曾西來此土。
真無祖意哉。
達摩未來直指
人心見性成佛之旨。
六朝巳前絕無一人承當耶。
不惟達摩未來此土。
不知立地成佛之旨。
使摩騰未
來。
而此土亦先知有生輪迴之說也乎。
是則佛本
自心非人指授
不見心本是佛。
非人參悟不明
而參
悟之中。
更有淺深指授之中。
尤有邪正
不然世出
世法
安得有聖凡之異類
大小之多乘哉。
是故參須
向上之人。
證須證莫大之法庶不偏落邪外。
自陷
坑阱或問西天外道甚多
何也。
曰彼方以大
法流布之廣遠故也。
如此方初未有佛之正法又安
有邪外之法哉。
其邪外之法非別有種性
正以學佛
正法之未盡其廣大精微
而各執其小見偏知。
遂各
成其邪外之異端耳。
不惟出世之法為然
即世間文
六藝工巧百技
凡有一人得其真正之法。
則必有
無限倣效習學者。
倣效之不似與習學之未成或
傳於世世復以未真者為真法傳。
未成者為成法學。
謬傳謬。
以訛學訛。
蔓延滿天下矣。
故世間之名
世。
如唐詩晉字漢文章
千百年來
學者滿天下
有幾
能詩李杜
字如二王
文如史遷乎。
善學者須
學其巳成之法。
不學其未成之法。
在學者之下人
心精
則其得道必真也。
斷臂求法巳來。
為法忘軀
者。
往往皆是總以致精誠
自成變化
絕非一毫
假飾而可得也
禪宗之盛莫過馬祖石頭之世。
巳自
有邪外妖孽
故德山黃檗。
切齒痛恨
而欲敲其骨
出其髓也。
不道無禪直是無師耳。
夾山開法竹林
祖師骨性。
聞道譏笑
立時棄眾而參船子
龍南巳受泐潭澄之分座
雲峰悅之憤激而重鍛
煉於慈明
兜率悅巳獲真淨文之旨訣。
清素老之
錐劄而重透脫其瞞頇。
若此數老。
何可指屈
使生今
世。
一知半解
出世為人矣。
天下寥寥
孰能窺其
破綻
攻其敗缺
與激其肯心服其私意哉。
又孰能如
諸師之下巳虛懷不顧名位
不惜身命
獨求大法哉。
余又竊思古人之誤。
今人之欺也。
古人至有冒濫
非彼成心故作
稍一知非
便乃翻然改過
究竟不失
奇偉俊傑抑且愈見其赫奕光明
則不然。
明知
心行之非。
了見疾疚之過。
不肯棄捨一時名利
回互四眾譏嫌
故故不肯虛心下氣
故故不願
了死出生使佛祖親執鍵鎚。
考其虛實明辨是非
甘心碎身供塵土矣。
孰肯憤然自怨自艾而自透
露乎。
宋丞相張無盡
初作無佛論。
幸夫人激入此道
維摩經有省。
復過廬山東林總密與盤錯大為
印可及見兜率悅遭其毒手
再過歸宗
蹉過真淨
熱罵
後洪覺掩鼻笑曰。
葉公好龍
及見真龍
乃怖
走耳噫。
如此一人如此大宗師
如此鎚鍛
煉。
尚有如此曲折疑昧
又況曾未見人。
與未經爐鎚
者乎。
大慧杲遍參諸方
誰不許可
惟杲不肯自欺
乃曰彼皆證我。
我自不然
何後見圓悟勤而平
日知冰消
始為到家時節吁。
今人非此種性
無此
決定
又安得巖崩石天迴地轉受用哉。
從上諸
祖。
師資相求
有如此之難。
古今較參證。
如此
之異。
使真正血性為生死者聞此憤發
何如耶。
**著述以密傳心神授萬世
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孔子生於周衰
世道當秋。
天地萬物發生暢茂之極。
而將凋零
時也。
自非孔子大經大法成始終一貫大成
則從上聖聖之文章性道精一神明不勝支離
落者矣。
至孟氏時。
復有楊墨仁義荊榛塞路
蓋聖
人之道。
天地高厚
山海之峻深。
曲學小見
能盡窺其廣大精微盲人摸象耳鼻蹄脊。
得一
遂成異端偏執
全體大用失矣。
孟子能言
楊墨者。
孔子之徒。
豈容巳乎。
即吾出世法固有
不容巳者我佛生西域千年
土尚未聞其名
字。
及摩騰尊者入漢始傳佛之聲教達摩大師
梁始傳佛之心宗
則此聲教關於世也大矣
初禪
宗之來。
呵斥文字名相其教律諸家
互相作難
賴有法力神通顯化折服之其教雖迭廢迭興
天下學者紛綸異議
猶自梗其正化
唐末有永明
禪師出而會通解息之乃作宗鏡錄百卷
此書初出
即為外國師奉矣。
嘉祐中有繼韓排佛者明教嵩禪
師起而作正宗記。
定祖圖輔教編伏闕上書
仁宗
大喜
旌以明教大師賜其書入藏。
一時士夫歐陽
修輩。
見其文咸色驚心折而歸敬焉。
然自馬祖石頭
支分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大宗派而天
下枝蔓衍
其中學人冒濫師承
參證無據者。
往往
僭竊公行而壞正法
於是道原禪師
為此懼。
奕世之祖圖。
諸家語錄七佛以至法眼
嗣。
凡五十二世。
一千七百一人
三十卷
目之曰景
傳燈錄。
詣闕上進章聖皇帝
翰林學士楊億
等。
同加裁定
敕賜流通
自是師承源流
乃有證據。
賴之徒。
不敢篡亂矣。
沿宋元之末。
以及今時
漸見
師法日微
邪外昌熾
胠篋道者不可勝數
而此
正脈
離散欲絕
未見有能大振而反正者。
即間有
餘波末流自謂參究得悟復以提演示人。
何曾有不
以死語死法綴繫於人者哉。
正如宋之竊竊說道
仁義者。
雖有功於澆漓傾險之俗。
至於臆解聖經
胼擬性命
不能不獲罪孔孟也。
嗟乎
法運值此尚
何言哉余每念宗風不振
正以祖道正脈不行
於世。
故邪外乘隙蒙蔽其法而不通明也。
苟有能
自明悟之人。
先定其宗。
旨正其門庭
嚴其號令
密其
關鍵斥其邪說絕其跛行
闢其道途
端其向往
則天
下有血性
英靈之徒。
未有不共振刷
望風自立
者矣。
如是千聖師法
不容不急為之先舉也。
余於歷祖宗燈。
編集五種書。
其一較正諸祖語錄
不論多少
各以全部流行
其二續傳燈錄。
凡有語錄
精擇其事。
無語錄者單詞片句
碑記所載。
凡有
師承者。
不敢以為統紀
備參證也。
三作選祖
傳。
具全大用
堪為萬世宗門法印者。
如洪覺
範之僧寶傳。
評贊之。
抑揚斷論。
略倣史法
其四單
五家宗旨
五部
指出師承源流
而定其門庭
奧。
貴在識真偽。
辯正邪。
使此五家子孫。
有所證據。
復亂統失宗。
其五撰十法集。
以足為十大法中所列
法印者。
各取其所長。
而入集中
評斷激揚
永為灶
鑑。
此亦有大一統正名分之意乎。
嗟乎
不欺夙願
薪火之緣。
果能集成
以質天下後世斯亦不負區
繼述一報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