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二
 對策
  
公元1515年
謁聖試策(乙亥)
  
 王若曰
孔子曰。
如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
可也。
三年有成
聖人豈徒言哉。
規模設施之方。
必有先定於未行之前者。
其可指而歷言之歟。
當衰周之末。
紀綱法度
皆已頹圮
而夫子猶以爲三年有成
若過三年
則其治效。
如何耶。
亦有可觀其已行之跡者歟。
聖人過化存神之妙。
未易容議。
予以寡德
祖宗丕基
臨政願治
于今十年
紀綱有所未立。
法度有所未定
如此而求有成之效。
豈不難哉。
諸生
孔子者。
皆有堯舜君民之志。
不止有成而已
當今之時。
如欲致隆古之治
何者先務
其言之以悉。
臣對。
天與人。
本乎一。
而天未嘗無其理於人。
君與民。
本乎一。
而君未嘗無其道於民。
故古之聖人
天地之大。
兆民之衆爲一已
而觀其理而處其道。
觀之以理。
負天地之情。
達神明之德。
處之以道。
凝精粗之體。
彝倫之節。
是以
是是非非
善善惡惡
無所得逃於吾之心。
天下之事。
皆得其理。
天下之物。
皆得其平。
萬化所以立。
治道所以成也。
雖然
非心
無所而立
心非誠。
亦無所賴而行。
爲人主者
苟以觀天理而處其道。
由其誠而行其事。
爲國乎何難。
恭惟主上殿下
乾健坤順之德。
孜孜不息
出治之心旣誠。
爲治之道已立。
猶慮夫紀綱有所未立。
法度有所未定
其於尊禮先聖之餘。
進策等于泮宮
先之以先聖之事。
遂及欲復隆古之治
此臣所願陳者。
敢不罄竭卑懷。
以塞淸問之萬一。
臣伏聖策曰。
孔子曰。
如有用我者。
未易容議。
一人至於千萬人
不爲不多矣。
一事至於千萬事。
不爲不煩矣。
然而所謂心所道者
未嘗不一其間
千萬人事之雖殊。
而其道心所以一者
本一而已
故以天下之道。
導與我爲一之人。
以共天下之心。
感與我爲一之心。
之而化其心。
則天下之心。
化於吾心之正。
敢不一於正。
之而導於吾道
則天下之人。
善於吾道之大。
敢不歸於善。
顧吾之道與心誠未誠如何
治亂分矣。
夫子之道。
天地之道也。
夫子之心。
天地之心也。
天地之道。
萬物之多。
不從此道而遂。
天地之心。
陰陽之感。
亦莫不由此心而和。
陰陽和。
萬物而後
一物不成就於其間
井井焉有別。
夫子導之以本有之道。
而易得其效。
感之以本有之心。
而易得其驗歟。
以此而言之。
期月之可。
三年之成。
豈徒言而無實哉。
規模設施之方。
則亦必有先定者
何以言之。
道外無物
心外無事
存其心。
出其道。
則爲仁而至於天之春。
仁育萬物
爲義而至於天之秋。
義正萬民
禮智亦莫不極乎天。
仁義禮智之道。
立乎天下
爲國規模設施
何有於此耶。
嗚呼
世有盛衰之殊。
而道無古今之異。
當周之末。
紀綱法度
雖已頹圮
而使天之意。
未厭乎周德
而援夫子之道。
而行之於邦。
禮以導其民志
樂以和其民氣
政以一其行。
政化大擧
天地將昭焉而訢合。
陰陽喣。
草木茂矣。
且其已行之跡。
則雖有三月之治
行者讓路
男女異道盛美之可稱。
而此未始夫子大道也。
其贊周易修春秋之數事。
萬世窮天地之大法大敎
不易之道也。
夫子不得位於當世
萬世之所依式而爲治者。
實同堯舜之功也。
後世而苟無夫子之敎立於天下
堯舜之道。
不得傳永於後世
堯舜之治
無由而復矣。
善觀事者。
於顯然之跡。
不跡之跡。
所謂過化存神
未易容議者也。
臣伏聖策曰。
予以寡德
豈不難哉。
天下之事。
未嘗無本
而亦未嘗無末。
正其本者。
雖若迂緩
而實易爲力
捄其末者。
雖若切至
而實難爲功。
是以
論治者。
必先本末所在
先正其本。
本正。
則末之不治
非所憂矣。
恭惟主上殿下
以至誠之心。
夙夜不怠
唐虞之治
何以而致也。
唐虞之俗。
何以而興也。
民有一有不衣者。
所以溫之
一有不善者。
所以善之。
欲躋東方泰和之域者。
于今十年于茲矣。
紀綱有所未立。
法度有所未定
聖上求治之心。
未盡誠而然也。
必也未得其本者歟。
所謂本者。
豈非道乃出治之由。
心爲出治之本。
而誠亦行道之要也。
夫道也者
本乎天。
而依之於人。
行之於事爲
之間。
以爲治國之方也。
故爲國而得其道焉。
紀綱未爲力立。
而立於人所不見之間。
法度未爲力定。
而定於人所不聞之地。
若別以爲紀綱
而以政事之末而立之。
以爲法度
而以文具之末而定之
所謂紀綱法度者。
未嘗有立
而所立反有傷於治國之體矣。
何者
本末立。
惟末之從。
而未得其道也。
故古之明王
以知千變萬化之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者。
不正其心而出其道也。
正其心而出其道也。
故爲政而仁得焉。
處物而義得焉。
事事物物
無一不出於道。
父子之倫。
君臣之分。
各得其理。
天之經。
地之綸。
亦有所歸焉。
此堯,舜,禹執中之道也。
伏願殿下
不以政事文具之末。
紀綱法度
而以一心之妙。
紀綱法度之本。
使此心之體。
光明正大
流通達。
與天地同其體。
而大其用。
日用政事之際。
爲道之用。
紀綱法度
不足而立矣。
雖然
有其誠而後
其心之道。
立於貞固
終見其成也。
子思子曰。
不誠。
無物
誠者。
所以紀綱本之立
無不實者也。
天地之理。
至實而無一息之妄。
故自至今
一物不實
聖人之心。
至實而無一息之妄。
自始至終
一事不實
凡事之出於心者。
有是心之實。
而所行之政
無有不實
紀綱有所
不爲苟且
法度有所定。
不爲文具矣。
殿下若以政事之末。
紀綱法度之方。
一心之妙。
至誠之道。
以爲迂緩
不勤心法
則是求水於山。
而求木於水也。
終未見其絲毫之驗矣。
紀綱大本也。
大法也。
法度所以粗定
紀綱所以粗立者。
未嘗不在乎大臣而任其也。
未嘗獨治
大臣而後
道立焉。
君者如天。
而臣者四時也。
天而自行
而無四時之運。
萬物不遂
君而自任
而無大臣之輔。
萬化不興焉。
非徒不興不遂而已
天而自行
君而自任
大失爲天爲君之道。
且旣置之以大臣之位。
而使之姑以奉行文書職業
又恃小臣之察以防之。
則上而君不得使臣之道。
下而臣不得事上之方。
君臣之道缺矣。
故古之聖君賢相
誠意交孚
兩盡其道。
可以共成正大光明之業矣。
伏願殿下
以敬大臣而任其
粗立紀綱
粗定法度
以基後日本之
法之行也。
臣伏聖策曰。
諸生
孔子者。
止其言之以悉。
荒蕪末學
何足以知之。
夫子所以爲邦
不過明道而已
所以爲學
不過謹獨而已
謹以明道謹獨二事
殿下獻焉。
所以治國者。
而已
所謂道者
率性之謂也。
蓋性無不有。
故道無不在。
大而禮樂刑政
小而制度文爲。
不假人力之爲。
莫不各有當然之理。
是乃古今帝王所共由爲治。
充塞天地
貫徹古今
而實未嘗外乎吾心之內。
循之則國治。
失之則國亂
不可須臾可離也。
是以
使其此道之體。
瞭然心目之間。
不敢有須臾之不明也。
然人之情。
未嘗不愼於顯而忽於微也。
幽隱之間。
乃群臣之所不見。
而己所獨見
微細之事。
群臣之所不聞。
而己所獨知
是皆人情之所忽。
以爲可以欺天罔人
不必謹者也。
旣有是心而藏伏之久。
見於容貌之間。
發於政事施爲之際。
有暴著而不可掩者。
至於傷化
古昔帝王
戒懼乎此道。
常明不昧
於此幽隱
尤致其謹焉。
使幾微之際。
一毫邪僞之萌。
而純乎義理之發。
治國之道。
盡善
全美
紀綱所以立。
法度所以定也。
伏願殿下
誠以明道謹獨
治心之要。
而立其道於朝廷之上。
紀綱不難立而立
法度不難定而定矣
然則夫子三月之可。
三年之成。
亦無不在乎是矣。
干冒天威
不勝激切之至。
昧死以對。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公元1518年
弘文館請罷昭格署疏(戊寅七月副提學時)
伏以道惟一
而德無不明。
治惟純。
而國無不理。
不一乎道。
不純乎治。
則二而闇。
雜而亂。
一純二雜。
罔不原乎是心。
故正厥原。
通微溥顯。
克一其居。
政化惟純。
德著而國昌
迷厥原。
熾柱沈闒。
二三其守。
政化乃雜。
德滅而國亡。
始雖幾而順迪所止
操舍靡常
君子猶慮其終。
不愼心幾事微。
而渾邪以淪其原乎。
是以
古之明王
順乎天而知微
信乎人而知彰。
履道于一。
持治乎純。
廣運懿德
允惇皇政
昭明之化。
無不格。
陰陽暢。
群生遂。
無小邪孼礙於其間
逮乎下衰。
上寡寅恭精一之學。
下乏謨明保之識。
道不協極
政罹于咎。
率由荒駁。
遷蒙延惑。
罔底于
正。
問有美資之主。
懋遵其道。
而容惑於異端
懋純其治。
而或陷於詭說
心旣昏迷
德日頗僻
體道敷化
罔有休臧
民則莫中。
下情底違。
乖戾于天。
二氣閉鬱。
災沴作。
萬物不蕃。
甚者
溺信邪敎
諂事敬奉
匪神而致諴。
匪鬼而致祀。
不惠于民。
不孚于天。
而反祈虛報永命冥邈無稽之甚。
其亦陋矣。
昭格之設。
敷道敎。
訓民于邪。
憲憲趨奉
泄泄謬悠
邈乎顯顯之義。
瞭然誕罔之象。
實君心邪正之分。
政治純雜之由。
上帝喜怒之幾。
王政之所可別遏者也。
茲敎之奉。
雖在閭氓。
聰明而作元后者
固當明禮眎義。
克闡大道
俾迪正方
而用保其極。
乃反尊崇
置司立官以奉。
述醮以事。
之如當享之神。
祝禱幽繁。
陰鬼釀奸。
是乃后猷無令
下民焉式。
雖其奉若典常
表覈于邦。
昏不燭理
而趨好乖張。
黎庶之常難保於薰化。
矧導之以虛誕之敎。
而驅一世詭怪之域歟。
嘻。
民無常德
德于君化。
其於奉天帥下。
化民以躬之義。
爲何如耶。
朝廷寔念是虞。
志切祛邪
意專植正。
論列在斯
動餘旬月
自大臣論極。
臺諫其在侍從
亦陳懇至此。
一國
臣僚
祇新自勉
共惟大道
拭跂德音
天聽邈然
棄剛懷柔
徊徨顧戀
不卽勇斷
孚感否阻。
君臣二致
而上下各有所德。
如此而欲其扇大和淳風
百僚亹亹於善。
顧不難哉。
帝王所以篤化美俗
帥衆而爲善者。
不過循其公論
而不奪其情也。
故攸儆厥心。
無謂民小。
勇果斷。
務循物情
夫識是非謂之聰。
邪正謂之明。
不能移惑謂之剛。
確然無疑謂之斷。
凡此四者。
人主之用。
不可一日而離者也。
存之以無爽。
則其於應事處物
儘無混淆竝容遲回之病矣。
殿下
其有是耶。
且道家之說。
無所證。
無所據。
衆所洞灼。
殿下尙滯膠牢拒。
必以祖宗爲辭。
祖宗信奉
若是歸之。
則是彰先祖之過而無禮
因循偶存。
而歸之祖宗
是致累乎先祖而無敬。
無敬無禮
所不敢。
在麗季。
敎化不諒
人服異敎
踵訛襲謬。
至今日。
殿下澄滌汚染之時。
庸何遲疑
殿下寅畏天命
祇懼丕基
孜孜學問
進進德業
奢華流蕩之作。
無淫于志。
虞夏皇王之道。
探究體認
所以詭類拔正道者
不用極。
而獨此一
事。
唯蔽聖明
將除而復信
欲革而還疑。
大失乾剛精粹之德。
臣等猶恐殿下之心。
其於精一之功。
或有所未至也。
一則直方
守義理之正。
精則粹白
而辨邪正之分。
用之於身而道明
施之於事而善。
惟左惟右。
罔有不一之功。
苟或未盡。
邪念潛藏
引類暗長。
群妄抵隙以起。
衆僞朋興而集。
側媚邪佞之徒。
因緣交締
將來之禍。
不可勝言
臣等爲此懼焉。
殿下何惜毅斷。
以疑鬱群情耶。
人氣鬱。
則天氣亦鬱。
鬱而生戾
暢而生和。
救災之方。
暢開群情
以和天心
凡悖道害政之恨鬱人心者。
必暢祛而慰悅之。
人氣自然和暢
無乖戾之作矣。
天道之原。
下有違道之事。
則天用怒。
乃降災。
故應災之道。
莫若順天理。
修正道。
和人心耳
臣等。
固非故引此爲言
適乎茲時。
而實有是理。
殿下
潛思默慮焉。
嗚呼
王道不可不一
王政亦當惟純。
一而正。
民志定。
純而簡。
民易從。
天地之道。
亦本乎純一
而運四時
萬化
無非一氣
是以聖王
則天道。
道積于一。
立政于純。
應接施爲
統貫一理
乃克建皇極
伏願殿下
學而
明心
明而精一
毋惑於異端
陷於詭說
從一德。
化民于正。
吾道幸甚幸甚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二
 啓辭
  
公元1515年
諫院請罷兩司啓一(乙亥十一月)
言路通塞
關於國家
通則治安
塞則亂亡
故人君務廣言路
自公百執事
下至閭巷市井之民。
俾皆得言
然無言責。
則不自盡
故爰設諫官以主之。
其所言雖或過當
而皆虛懷優容者。
言路之或塞也。
近者。
朴祥金淨等。
求言進言
其言雖若過當
不用而已
何復罪之。
臺諫以爲非而請罪
至發禁府郞官而拿致。
臺諫者。
能開言路
然後可謂能盡其職也。
金淨等事
宰相雖或請罪
臺諫當救解。
以廣言路
而反自毀言路
大失其職。
臣今爲正言
豈敢失職臺諫同事乎。
不可相容矣。
請罷兩司
開言路。
諫院請罷兩司啓二
金淨朴祥等所言之事。
不當矣。
然其上疏
置而不問
助言之德。
彰著矣。
宰相亦知上不用其言。
不論是非
臺諫請罪之。
陷君於不義
拒諫之漸。
累聖德於萬世
如此之後
國家雖有大事
豈敢求言乎。
雖求之。
誰敢言乎。
外方草萊之人。
言事者。
路聞金淨朴祥等事而止。
治世安有此事。
其時臺諫
尙皆在職
臣豈與相容乎。
諫院請罷兩司啓三
臣言。
無他意也。
當時在外臺諫
雖或相容
人之所見不同
則不相容矣。
臣之所啓。
爲言路而然也。
豈可苟與之同乎。
諫院李荇等之失啓(乙亥十一月)
愼氏。
不可復。
疏中所論。
大有理。
不可加罪。
臺諫職主言路
而反罪言事之人。
先自閉塞
成人拒諫之漸。
其失大矣
請皆罷之。
公元1517年
辭免弘文館典翰啓(丁丑八月)
小臣志於學問。
不能實用其力。
日益空疏
職任甚重。
心自內愧
私語同僚曰。
聖學高明
有意治理
而濫側侍從之列。
豈可自安乎。
當退而力學
學問成就
然後來仕
則必有絲毫之補矣。
小臣之意。
又謂乞補僻郡五六年。
治民之暇。
致意學術
幸蒙不棄收用
治民
學。
庶乎兩全
小臣有意
未敢仰達。
前爲應敎
特超四加。
欲辭免。
逡巡畏懼
卒未能焉。
於此品。
三四年從仕
庶幾諳於國事
一月之間。
又爲典翰。
人器不合
與前立志
不同矣。
人主用人
當觀其所爲。
小臣
未成人也。
一朝不次之恩。
豈可冒處其地乎。
公元1519年
兩司改正靖國功臣啓一(己卯十月)
靖國功臣
已久之事也。
其初。
大臣若有遠慮
臺諫持公論。
豈不改正乎。
錄功時。
希顏
柳子光爲經事
嘗多使之磨勘
冒濫甚衆。
可爲痛心
子光子弟計。
先書三大將子弟
而錄其子弟
希顏等不知其陷於術中也。
希顏雖有大功
無學識。
元宗亦不學者
希顏柳子光相知。
故乃以大事
委諸奸人
識見之小。
可知
其後
雖有奮不顧身
正國事者。
不敢請改者。
聖學未臻高明
故以重難耳。
利源開張
爲國膏肓之疾。
人心壹鬱
急欲論改。
而事有機會。
故今始重發。
若不痛塞利源
利欲所易陷。
必有不可說之事矣。
兩司改正靖國功臣啓二
人臣不可以爲功也。
社稷如一髮。
百姓謳吟
以思眞主
天命人心
自然如此
元宗希顏等。
雖曰有功
若自以爲功。
非人臣之道也。
反正時。
臣年二十餘矣。
與友相語曰。
今若錄功多濫
則必誤國事。
已而果然
兩司改正靖國功臣啓三
自前孰不欲發此論。
但未知君上之可恃。
故未發耳。
其在廢朝時。
柳洵年高位極。
一不規諫
委靡苟容
及其反正
乃參勳籍
如金勘,具壽永之類。
邪媚廢主。
行如狗彘
明正典刑
可也。
而亦參錄功。
一家之事。
尙可維之以正。
國家正始之道。
豈可如此乎。
小國培養士氣
而乃開利源。
使朝廷士大夫
奔波趨走
豈理也哉
欺誣天地
何以爲治。
臺諫罔極之恩。
坐見國家病根
其可默默乎。
被罪罰。
欲以身當之若古昔
則君何至如此牢拒。
何至如此不得其志乎。
必以其臣不善
無足取信故也。
士須見信於君。
然後乃可出而事君矣。
如臣無識
安能取信乎。
每欲退而讀書
未能遂意耳。
兩司改正靖國功臣啓四
如此陳悃。
不見用。
又將靦然就職
非徒有罪一時
亦必貽譏萬世矣。
末世臺諫
人君雖重待。
尙有頹靡之習。
待之若是
朝廷將無紀綱矣。
不從改正功臣辭職啓一(十一月)
意與事乖。
將失大機
固欲翩然引去
不復區區往來
惜時之念。
愛君之誠。
猶有所不忍。
累日徘徊
不卽便決。
事君之道。
深有愧於古人
不從改正功臣辭職啓二
禍在顯著者。
易見。
而禍在隱微者。
可畏也。
此事非如政事之失。
人人但知有利
而不知有仁義
以此成俗
無所不至
至於此。
豈不動念乎。
不從改正功臣辭職啓三
士生於世。
爲學問者。
冀得展其懷抱
有補於生民耳。
孟子亞聖
歷聘
豈有他意乎。
但欲行其道而已
後世士子之事。
自私而已
臣等面對六七度。
徒以口舌
欲感君上
此特末耳。
但君爲君道。
爲臣道。
朝廷淸而治道成矣。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二
 書
  
安順之書
久想。
得見君書。
欣慰何如
前日之違。
迨今恨悵
無長進之歎。
僕亦深病。
日喪所學。
而今憲長
能副諸友之望耶。
養沖公事
可痛悼。
得助飮之佐而致此歟。
惠扇。
多謝多謝
惟照下。
安順之書
悠悠兩地
渴思之際。
得見手札
僉慰僉慰。
依舊從仕
京中亦無別消息耳。
照之興老賻物。
可喜可喜
餘望撫字心勞。
以副僉望
論進講之書。
未暇了了
只此謹答。
四月晦
孝直子剛
(子剛張玉字)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二
 箴
  
戒心箴(幷序)
   人之於天地
剛柔以形。
受健順以性。
氣則四時
而心乃四德也。
故氣之大浩然無所不包
心之靈妙無所不通
人君一心
體天之大。
天地之氣。
萬物之理。
皆包在吾心運用之中。
一日之候。
一物之性。
可不順吾度。
使之乖戾邪枉耶。
人心有欲。
所謂靈妙者沈焉。
梏於
情私
不能流通
天理晦冥
氣亦否屯。
彝倫斁。
萬物不遂
人君聲色臭味之誘。
日湊於前。
而勢之高亢
又易驕歟。
聖上是念是懼。
命臣述戒。
嗚呼至哉。
臣敢披割丹衷
冀補萬一。
天地絪縕
大化惟醇。
氣通而形。
理承其眞。
斂括方寸
萬象彌綸
渾然昭晢
神用不忒
充微著顯。
式揭人極
擴準四海
功躋位育。
偉哉靈妙
於穆天通。
巍巍堯業。
亦此之衷。
然體活虛。
物感無從
情熾紛挐
潛移厥志。
闒然沈昏
蕩乎奔駛
眇綿晷刻
衆慝恣萃。
彝倫旣斁。
天壤易位。
生意隨遏。
群品不遂
自絶速禍
癸辛之喪。
君子是懼。
動靜有養
以內持。
以外防。
惺惺介然
視聽有常
室幽。
上帝臨赫。
凜然自守
神明肅肅
涵濡勿替。
循循允修
涓涓其澄。
浩浩其流。
發揮萬變
卓然曒日
義形於事。
仁溥於物。
沖融和粹
盎然兩間
嗚呼操舍
善惡攸關。
故聖授受
傳心法。
難明者理。
易流者欲。
惟精惟一
庶存其德。
上體躬。
戒懼翼翼
克非如敵。
發端若茁。
察守惟密。
中執屬屬
存心太極
永保無斁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二
 墓碣
  
承政右副承旨公墓
公元1469年
公諱泂。
字子淵
少志君子儒
長究賢人業。
譽著里閈
稱論秀才
遂中成化己丑司馬
又擢丁酉科。
式達于邦。
選補文檢閱承政院注書。
操筆不苟
昭善嚴惡
後調司憲監察,禮曹佐郞校書校理
人咸曰能稱職。
成宗試射文武臣。
居第一。
文武才也。
出爲慶源府判官
時牧(牧當作府)使某。
張威虣。
蕃漢賴公柔惠
舒安
至今思慕之。
入拜司憲掌令,成均司藝,司諫院司諫奉常副正,左右通禮,掌隷院判決事
貞諒誠愼。
不負初心
弘文館副提學承政院同副承旨
入侍經帷
退私歎咤曰。
上志馳外。
不在學問
恐將敗度
以亂我家邦。
燕山朝也。
時未荒。
而後果驗
公之識微類是。
弘治庚申十一月二十日卒。
享年五十有五。
明年三月葬。
爲人端粹貞白
溫而有峻。
惠而能介。
閨庭也。
恩和而義正
宗黨也。
雍穆儀表
造次秉謹。
擧止有規度。
平時少言寡事
事物
喋喋於是非。
莅官也。
處事詳諦
奉法端審
無依隱忍之患。
絶交
遊。
惡名浮。
人多不知公之德若是。
而知之者
歎服廉靜有立也。
噫。
不享厥修。
竟至於斯
非天歟。
公。
南陽人
曾祖子儆。
曹參判。
祖益生。
同知樞府事。
考貴海。
慶尙左道節度使
妣閔氏。
同知敦寧孝悅之女。
公娶開國漢川府院君節公趙溫孫成均司藝諱某女
夫人
髫而淑姿順婉。
令容端明
司藝公鍾愛之。
居常不離膝。
及長。
敎戒亦不闕。
女德夙茂。
可爲良士偶。
佳壻
歸于洪氏。
旣爲婦。
舅姑
備禮養。
君子
和敬
夫黨
雍穆之美。
中饋
女工
克愼克勞。
用光家道
夫人
貞恪和平
高朗柔厚
愼終淵靜之德。
全七十天賦之命。
爲族婦敬式
自古惟艱人。
有德有後
生三男。
夫人
敎子義方
少或溢範。
疚恨于心。
諸子順敎
俱爲名士
士弼。
學文有聞。
不幸早歿。
彥弼
侍講十載。
而爲直提學
彥光
進士
志勤學術
正德某年月日
夫人卒。
葬之同公塋。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二
 供狀
  
公元1519年
獄中供辭(出己卯黨籍補)
年三十八。
士生斯世
所恃者君心而已
妄料
國家病痛
在於利源
故欲新國脈於無窮而已
無他意。
中聯名疏(己卯十一月○此疏。
李廷馨黃兔記事
係於沖菴傳下。)
臣等。
俱以狂疏愚戇
遭遇聖朝
出入經幄
得近耿光
但恃吾君聖明
展竭愚衷
冒犯群猜。
只知有君。
不計其他
欲使吾君。
堯舜之君。
茲豈爲身謀
日照臨。
無他邪心
臣等罪固萬死
士類之禍一開
不念後日邦家命脈耶。
天門阻隔
無路達懷。
泯默長辭
所不忍。
一許躬問。
萬死無恨。
溢辭蹙。
不知所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