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五
 筵中記事
  
公元1518年
中記事一(戊寅十月五日)
中廟不時 經筵
副提學趙光祖右承旨金正國修撰尹衢,注書沈達源,翰林世英,權輗等入侍
進講近思錄。
講訖。
 上曰。
此書言。
操則存。
舍則亡。
書曰。
惟聖罔念作狂。
惟狂克念作聖。
操存省察之功。
豈不難乎。
光祖曰。
 上敎聖狂之說。
甚爲要切
心是活物
若有感而動。
事爲之主。
有似不亂。
接物時。
常人之心。
尤爲散亂
若欲着於一處
是以直內
操存之道也。
所謂操存者。
非必每存善念也。
矜持虛靜
敬以直內
雖非應事接物之時。
常惺惺之謂也。
正國曰。
若已至於聖人之域。
造次罔念
未必遽至作狂。
古人言之若是
何也。
光祖曰。
無不善。
氣稟不齊
人之爲不善
氣之使然也。
聖人
不能無人心。
幾微之際。
不可不察
 上曰。
七情人所共有
而發之中節爲難也。
光祖曰。
堯,舜,桀,俱有七情
善惡懸殊者。
以其情之發有中有不中也。
善人
爲氣所激。
喜怒過中焉。
今日在座之人。
孰不欲爲善哉
但能克去
己私
則可學聖人矣。
古人曰。
希顏亦顏
要在用心剛。
願 上克念古昔帝王所爲勉力焉。
大人
能格君心之非。
大人豈可易得哉。
雖非大人
而所言善。
則自 上取其言。
可也。
 上曰。
欲爲善而或有過失。
改之不吝
可也。
故爲惡。
而乃曰。
後當改之云爾
則非也。
光祖曰。
顏子
不能無過
但知非之後
自刻責。
可也。
若有過失
自反求。
更爲文飾
何事得其當乎。
正國曰。
接物之前
當有存養之功也。
光祖曰。
中庸曰。
戒愼其所不覩。
恐懼其所不聞。
此未接物前工夫也。
小臣者。
豈能古人用功哉。
一日之內。
此心惺惺
則是堯舜也。
紛亂時。
桀紂也。
須從其惺惺用功也。
學者之中。
必取其氣像過越
立志高遠者。
可也。
蓋志大之人。
未必經綸之業。
大節
能不其所守。
聖人云。
必也狂狷乎。
譬之登山
期至山頂者。
不至頂。
可至山腰矣。
若期至山腰
則不山底而必止矣。
尹衢曰。
立志之事。
上下皆以古人自期
然後不及古人
亦非尋常之人矣。
但雖以古人自期
發於施爲者。
不能末世
之習。
則亦何益之有哉。
光祖曰。
此言是矣。
古人云。
知行竝進
此之謂也。
心之所之謂之志。
當如古人所言。
伊尹之所志。
學顏子之所學也。
朝廷大小臣僚
皆當以立志先務
自 上當提警臣僚
以盡君師之責。
而亦容受臣僚啓沃之言也。
堯舜之世。
以無若丹朱傲。
戒其君。
叔季之世。
上下相稱譽。
自謂治世
禍亂至矣。
古人云。
知時識勢爲貴。
今正亂極思治之時。
人心不一
各守異見
廷綱紀不擧
解散之象。
此雖臣僚之責。
須自 上振作誘掖
使統于一。
可也。
今之爲儒者。
各自奮勵
士習不至放蕩
師道滅絶
國家雖設學官
任敎誨之責者。
豈能如宋之胡瑗孫明復哉。
大臣亦無以朝廷大事己任者。
須擇合於人師者。
置之學官
可也。
振作激勵之方。
不須群下建白而行之。
自 上躬行以導之。
則下必有興起者矣。
又曰。
此書言。
有主則虛。
虛。
謂邪不能入。
無主則實。
實。
謂物來奪之。
心若虛。
則邪似易入而不能入者。
以其敬爲之主也。
 上曰。
此言不能精察
則必有誤見者矣。
虛則物似來奪。
實則邪似不入。
反是
者。
以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
光祖曰。
人心不可二用
人君不用心於聲色嗜好
則必用心古昔帝王治道矣。
人臣用心國事者。
不暇營私
固然也。
若 世宗朝黃喜,許稠,柳寬等。
是也
今之大患
在於內外阻隔也。
深宮之中。
雖有至美之事與夫不正之擧。
近侍之臣。
一不得知
外廷乎。
今者。
庶司庶官
皆以貪黷羞恥
至如方守令。
不敢爲非義。
然此特畏物議耳。
若自 上稍懈。
紀綱暫弛
從惡如崩矣。
正國曰。
光祖所 啓內外阻隔之弊。
今日大病也。
宮中密之處。
不得使臣下知之。
前史引入臥內之語。
須使內外無間
可也。
但有小善
皆欲使臣下知之。
則亦非也。
光祖曰。
臣等 啓此者
恐 九重隱微之中。
有過擧。
不及規正耳。
宦寺之類。
雖有凶慝者。
豈遽能移惑 聖聰哉。
須擇謹愼之人。
以備宮闈之任
自 祖宗朝
選擇朝士
師傅敎誨
此實良法美意也。
 上曰。
頃者
政院言。
內班院素有懸板。
以記規戒閹寺之辭。
廢朝撤之。
復古制云。
卽命復揭矣。
光祖曰。
內班院記。
金宗直
作。
所謂鑑戒昭而敎誨嚴者也。
正國曰。
爲學之功。
謹獨爲難
深密之中。
接待賢臣
無有間隔
使之隨事規警
可也。
外示親厚之意。
內有忌憚之心。
亦何所補哉。
有害矣。
光祖曰。
君臣之分。
天地隔絶
交際親厚
則如天地相感
萬物亨遂矣。
頃者
臺諫請罷昭格署。
累日不 允。
等之憂慮
豈有窮極哉。
人心操舍無常
又恐有陰懷不正之徒。
潛喜正人君子坐失機會
故以此爲憂矣。
及其 快從也。
不敢每 啓喜悅之意。
臣等欣幸之心。
容有已乎
光祖又曰。
 元子年歲稍長。
知識異常
近來
未聞講學何如
憂慮實深。
寓人家。
所不免。
苟非大故
可離 闕。
輔養官或赴 京。
或有病。
似不源源進見
國家之大可慮者。
正在於此
於今日預爲後日繼承之基。
累世積久之業。
喪敗不難矣。
雖待正位 東宮
乃設僚屬
擇賢宰相
加定輔養官。
而或承旨
史官
或本館(弘文館)年少之官
時時進見
觀其遊戲敎導之。
可也。
程子請以士大夫幼子侍太子
當使早歲有親士大夫之心也。
不可急迫
而已
 上曰。
近日
適緣不平
寓人家矣。
學問豈嘗須臾廢哉。
其性素不喜雜戲
但喜讀書
可喜也。
所讀之書。
小學也。
前日
大臣撮其易解處敎之。
今則自首至尾。
無遺讀之矣。
輔養大臣
已定矣。
若時使承旨等往見。
則果漸有親近之心矣。
光祖曰。
古人欲使正人太子處者。
欲長太子親愛賢士之心也。
至於翊衛之官
皆當任以正人
使隨事箴警也。
三代以下
不能輔養太子
亂亡相繼
善治無見焉。
易曰。
蒙以養正
聖功也。
古人尙有胎敎
況已有知覺時乎
異質
不可恃也。
才氣過人者。
爲善固易矣。
爲惡亦不難。
不可不慮也。
正國曰。
 世宗弘文館學士
往侍 世子
此甚良法美意也。
今者。
 國本稍長。
臣子識面者少。
豈不可憂乎。
光祖曰。
 元子開春則五歲也。
以常兒例之。
則僅解言語之時。
氣質卓異
無乃將爲大聖之資乎。
大臣雖或進見
恐其徒爲禮敬
不盡敎誨之實也。
中記事二(十一月)
光祖入侍 經筵
顏子好學曰。
顏子克去
己私
不爲氣所動。
能不遷怒
不貳過
論理氣之分曰。
爲主
而氣爲理所使
則可矣。
顏子
義理昭晢
私氣常消沮
故能如此
大抵耳目口鼻。
聲色臭味之欲。
無非以氣而出也。
使之合理
則善矣。
 上曰。
人莫不有七情
其中喜怒最易失。
若當喜而喜。
當怒而怒。
喜怒無害矣。
光祖曰。
聖人亦有喜怒矣。
但發而中節
故謂之和。
和則無不善也。
程子所謂約其情。
使合於中。
正其心。
養其性者。
卽 上所謂當喜而喜。
當怒而怒者也。
因論男女之慾曰。
男女
人道大倫
過則爲害
自公卿。
下至百僚
常失於男女之慾。
其終至於喪其本心者。
有之。
顏子四勿
工夫下手處也。
程子四勿箴。
當揭于左右
以備 省覽焉。
光祖又曰。
近日
學校之事。
有名無實
志學之士。
皆不欲居館。
其居寄齋者。
皆非俊秀
申光漢大司成時。
澄汰未果
意亦然。
但如臣者。
不能敎誨而在其職。
其可乎。
 祖宗朝
碩德
非由科擧以進。
而亦得爲大司成
且典文衡
(碩德只爲知禮曹。
此出於傳聞之誤。
) 上敎以非由科目者。
亦兼帶學官之職。
甚當矣。
李繼
孟曰。
此事。
非 祖宗朝故事
當問大臣以當否也。
 上曰。
禮曹報政府
大臣自當知之。
權橃光祖曰。
在朝者。
出身而可兼學官者。
有幾人歟。
光祖曰。
其人無幾
難得也。
 上曰。
豈必多乎。
光祖曰。
不在多也。
又曰。
儒者有志者。
皆欲靜處讀書
學宮紛擾狹窄
故欲澄汰未果耳。
繼孟曰。
澄淸之言。
固好矣。
人心必不和平矣。
臣意恐其難爲也。
曰。
不可一切汰之。
臣嘗爲司成
試講小學
不解句讀
如此無恥之人。
可去也。
光祖曰。
近者。
士習稍變。
不就學耳。
閭巷間。
志于學問者。
凡數十輩
若使此輩
布列朝廷
則甚好矣。
其人皆欲居山寺
以精其學。
而不樂居學宮也。
 上曰。
非由科目出者。
使兼學官之事。
固可施行
金湜者。
已欲使之進講
臺諫之職亦重。
未果耳。
湜之爲人
 予於 經筵講論之際。
知之矣。
光祖曰。
湜之爲人
非謂文士中所無也。
只是難得之人也。
薦人乃大臣之事。
非如小臣者所敢爲也。
然今捨此人。
則更無他可薦者。
曰。
薦人固是大臣事也。
宋時
小臣亦得薦人。
若以公心
之。
有何不可乎。
 上曰。
薦人豈有大小臣之分。
然大槩則大臣之事也。
曰。
讀書堂之事。
有名無實
豈必文章之士充其選乎。
若其地步闊遠
他日大用者。
充選何如
光祖曰。
其選豈必文章乎。
中朝人物本多。
拔用亦易。
我國則人物本少。
而又有孼庶分別之法。
且今爲學者
未免科業所累。
出身之後
亦可敎誨也。
 上曰。
讀書文士
多選何如
光祖曰。
志趣不凡者。
皆可充選
在廷之臣。
有年少俊秀之才。
豈可不敎誨乎。
中記事三
顏子三月不違仁者
三月之外便不仁也。
有差失。
燈火因風而少暗也。
處事接物之時。
可見仁。
而不聞不睹。
寂然不動之時。
亦有仁矣。
常人之心。
紛擾昏昧矣。
崔命昌曰。
宋時
趙槩善念一生
則置黃豆
惡念一生
則置黑豆
如此者。
欲絶惡念
而長其善念也。
光祖曰。
此與無所用心者。
有間矣。
然有所偏着。
已有病矣。
心須廣大寬平
不可有物。
持心之方。
莫先於敬
欲以直內
未免揠苗助長
弊矣。
中記事四
會寧府城野人速古乃。
外示向國
內懷異心
潛與深處野人通謀
來犯甲山府界
虜人畜而去。
邊將知爲速古乃所爲
馳 啓將治
而亡入深處。
變名往來
戊寅年
南道兵使密 啓。
速古乃潛於甲山近處。
往來漁獵
徒衆難捕。
出其不意
發兵掩捕
 命召三公,該曹,知邊宰相議之。
皆曰。
此而不懲
城底野人
繼蹤叛亂
後將難救。
宜急遣諳邊重臣
監司,兵使。
措置捕獲
置法以懲後來
 上允之
先諭密旨本道
又卽送兵甲器械
 命遣李之芳
特賜 御衣弓矢
卽日拜辭
 上御宣政殿召對
賜餞宴。
三公及該曹堂上,知邊宰相
環侍左右
金正國
以兵房承旨入侍
 啓曰。
副提學趙光祖
來請入對
卽 允之
光祖進曰。
此事譎而不正
殊非王者御戎之道。
正類盜賊穿窬之謀。
堂堂 聖朝
爲一幺麽醜虜
行盜賊之謀。
而不知辱國
臣竊恥之。
 上卽命更議勿遣。
左右爭進曰。
兵家有奇正。
御戎經權
臨機制變
不可
一論也。
詢謀已同。
不可一人之言遽改也。
兵曹判書年進曰。
耕當問奴
織當問婢。
臣自少。
出入北門
白首于茲
邊備之事。
彼虜之情。
臣已備諳。
請聽小臣之言。
迂儒之言。
自古如此
雖似近理
勢難盡從。
 廟謨已定
不可輕變。
 上猶不聽
諸宰樞皆懷不平而罷。
靜菴先生文集卷之五
 拾遺
  
公元1519年
中記事(己卯八月二十五日)
上以衮服
 御勤政殿。
受群臣朝參
 移御思政殿。
 召同副承旨韓忠曰。
昨日
成均儒生製。
入格居首者。
三畫
其下。
紙筆墨以差。
且 問曰。
入庭儒生
幾人耶。
其數可書來矣。
曰。
生員進士
六十人
幼學一百二十餘人
合幾二百。
長官同知以下
皆往矣。
臣見昨日製述儒生
皆知向方所在
雜遝之患矣。
仍進曰。
成均生員等及長官
以謝昨日 賜酒之恩。
皆到 闕下
如此師生俱來之時。
 引見講論
庶有興起振作之路也。
 上曰。
此言固是。
然不須 引見儒生
只見長官
承旨 傳敎儒生
亦可矣。
但同知事趙光祖
大司憲也。
臺諫接見便殿
無乃不可乎。
其議于政院以啓。
及出。
 上且謂曰。
儒生接見事。
大抵欲以規外之事。
鼓舞振作也。
下列儒生中。
量數召入。
講書思政殿。
似可。
謝箋進。
又以儒生抄啓單子進。
 上落點。
生員李世銘,進士光佐幼學景鸞
 上御思政殿。
同知趙光祖,尹倬,大司成金湜,禮房承旨韓忠記事官安璡,李構,申潛等入侍
生員李世銘。
入講訖。
進士光佐
入講大學秦誓曰。
若有一介臣。
斷斷無他技之句。
幼學景鸞
入講大學生財有大道之句。
不能爲對。
光祖反覆引難。
且諭且警曰。
窮居草野
豈無其懷可陳於今日者乎。
嗟歎之。
曰。
雖有其志。
始入此地
意氣不得舒暢也。
光祖曰。
可收栍也。
儒起出。
收栍。
進曰。
三儒中。
一人略。
二人不通
光祖曰。
李世銘則有志儒也。
未熟耳。
大綱則知之。
嘗學於金湜
亦知之。
資質近於執滯之病。
時有固執之處。
豈有害乎。
且進曰。
近來
師長擇善
儒者興起
多聚學宮
誠爲可嘉
曰。
今則儒生趨向大變也。
昔則成均製述時。
儒生恐其未及入製。
踰墻亂入。
不可防禁
昨日則不然。
以此
之。
士習之有變。
可觀矣。
光祖曰。
前則儒生之未得赴擧者。
至爲上疏區區也。
曰。
宋時
兩程之學。
至矣。
一時君上不好
故終爲一家之學
無用於世也。
士之趨向
在上導率之如何耳。
光祖曰。
此言善矣。
曰。
自古
君得盡其道。
下人趨向
自然定矣
光祖曰。
今 聖學旣高。
國家之事。
庶幾乎有爲矣。
臣等恐懼之心。
則益大於前昔矣。
今日
以此於申潛曰。
今 上之德日進
而 經筵官
無學淵源之力。
每恐進講輔導未得爲也。
雖以臆見爲之。
豈爲美乎。
 上曰。
弘文館
近果多闕。
頃者差之。
而俱以年少論遞。
(奇遵,鄭譍,張玉等也。
)是欲待成就而用也。
無直提學典翰可當之人矣。
洪彥弼朴祥等。
前日
人亦以爲可當
何如耶。
光祖曰。
二人
未極合於 經筵官
介潔之士也。
彥弼
持心亦非邪者。
彥弼與臣四寸兄弟
豈不知也。
可爲直提學典翰也。
曰。
則有儒者氣節
彥弼
儒者也。
國事
素無精誠
雖曰善人
無實心者。
則不可用
唯有誠。
而無自謀之計者。
可用也。
光祖曰。
亦非寬大君子
多有狹隘之病。
曰。
此人。
亦豈以大人規模責備乎。
雖云有所短處
與其中間出入
靡有定止
無是非者。
大相遼絶矣。
光祖曰。
雖有誠者。
不實用之。
則於致治何益乎。
公元1517年
中記事(丁丑八月八日○出鄭齊泰所錄○在嶺本)
晝講時。
 上曰。
昨見太學生權磌等上疏
鄭夢周金宏弼
從祀文廟事也。
議之可矣。
領事鄭光弼曰。
之子弟。
亦有受業宏弼者。
人物所趨至正
踐履實篤。
褒賞之事。
不可持疑也。
講官趙光祖曰。
所趨至正
行己有道
宏弼之人。
不易得也
光弼曰。
比之先儒
發揮聖經之事。
配享文廟
則宜廣議而爲之。
光祖曰。
宋室名儒
已發先聖之所未發。
極盡無餘。
大賢
於此時。
發揮聖經
固不可爲。
一時士林
王佐之才稱之。
可知其人也。
檢討官奇遵曰。
東方理學不明
人心貿貿
高麗之末。
夢周挺生
爲理學之宗。
稍開其源。
逮乎 我朝。
士習卑汚
不知所向
宏弼
受業金宗直
稍知門戶
自得宋儒之餘緖。
推極規模
動靜施爲
直與程朱一體
雖不發揮聖經
居家修正之道。
嘉惠後學之功。
至矣。
從祀廟庭
無可疑。
獻納閔壽
元曰。
宏弼
至人也。
學術醇正
一動一靜
不離乎敬。
則亦可想見
近來
人心頹靡
志於學問。
其或有志理學
欲明斯道者
宏弼之力也。
光祖曰。
宏弼不遇當時
懷仁義。
抱道德。
以正其身而已
一時受業之人。
但知向方
未知蘊奧
則誰與宏弼
抗論性理之道哉。
所趨至正
動靜合古人。
自 上斟酌
從祀廟庭
下人激昂志氣
其所趨亦至正矣。
又曰。
鄭汝昌金宏弼事。
 命議于大臣
成三問朴彭年
亦當竝議。
大公至正之意也。
且朱溪副正深源。
年纔二十餘歲。
見 成宗陷溺士洪之姦而莫之知也。
同處一家
任士洪。
寶城君之壻。
深源。
寶城君之孫。
士其(一作洪)於深三寸叔母夫也。
盡知姦術。
慨然痛憤
當 成宗未寧之時。
懇請面對
 傳曰。
非關於 宗社之事。
則不汲汲面對
 啓曰。
大關於 宗社之事也。
 成宗卽許面對
極陳士洪姦譎之狀曰。
此乃他日敗國亡家之人。
不可苟容於朝著也。
因痛泣流涕
恨不卽斥去
爲國之心。
一出至誠
不計族屬之親。
爲此 啓也。
厥後
 成宗不能遠斥士淇(一作洪)。
與爲婚姻
(士洪之子宗載爲 成宗駙馬)幾微
不杜。
卒致敗國之禍。
若非天命人心所屬
則國幾乎亡滅矣。
二十歲之時。
識見高明
擧國之人。
莫知其姦。
獨能知之。
一己之私。
爲國之心。
忠言凜烈於 君父之前
則其人之節義
可知矣。
寶城君愛士洪。
而令深源父。
不孝之狀。
 成宗不罪之。
又喜其忠誠學術之至高也。
將爲大司成而用之。
頃者
撰集廳欲上忠臣圖。
至模形作文
有一郞官(指金安老
蔡壽之壻也。
)沮之。
深源爲蔡壽族姪
蔡壽輕薄之人。
磊磊落落者。
豈許而與之交哉。
以此嫌之。
成言曰。
深源於母。
不爲昏定晨省
何爲忠臣孝子乎。
入侍宰相
孰不知斯人之爲大人君子
而以一郞官之言。
廢其忠義之名。
使之無傳焉。
豈不痛心哉。
光弼曰。
源之事。
無如臣之詳知也。
 成宗實錄修撰時。
臣適受深源事而修之
士洪爲朱溪三寸
奮不顧身
爲國盡忠
請面對。
力陳士洪之姦。
無有忌諱
 成宗灼知士洪之姦。
自朱溪而始也。
言明有徵驗。
身且被戮。
言之於悒
大司憲崔淑生曰。
深源節義至大。
國家扶植綱常
崇尙節義
如此見識明達
國耳
忘私之人。
不可泯滅後世也。
成三問朴彭年
一時得罪 先王
赤心只爲魯山也。
節義夢周無異
宜加褒贈
 上曰。
源之事。
不知以何故不錄
褒贈之事。
議于大臣
可也。
光祖曰。
當此之時。
已許身於魯山
不失臣子之操如此
委質於 世祖
則亦爲 世祖忠臣也。
忠臣義士
已定君臣之分。
則更不他適故耳。
斯人忠義
萬古不泯
而臣等之褒揚當代者。
人臣志操也。
臺諫侍從
廟見反覆論 啓。
光弼以爲不可
 上亦以爲然。
朝講時。
持平李佑曰。
鄭夢周配享事。
大臣有新議。
正誤議。
不可行也。
領事鄭光弼曰。
此非臣等私見
先儒之議也。
臣等幸及與聞
故爲其議耳。
趙光祖曰。
辛禑之事。
當時之人。
不知辛與王也。
鄭夢周非欲於辛禑而求功名富貴也。
先儒之論。
亦果有誤矣。
冊立恭讓後死節。
夢周之賢。
蓋可想已。
狄仁傑
武后終復唐室
安知夢周不以狄公之心爲心乎。
五百年麗季宗社
在於一身
其人亡。
宗社卽亡。
其人。
何可輕議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