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自动笺注)
靜菴先生文集附錄卷之一
 附錄
  
事實
趙元紀,趙廣臨。
善人也。
靜菴家學淵源
亦非偶然
(出李退溪滉語錄)
趙文正光祖。
少從金宏弼學。
天質甚美。
志操堅確
見世衰道微。
慨然行道己任
遵繩墨。
高拱危坐
言必以時
流俗指笑
終不少撓。
卓行薦爲司紙。
光祖歎曰。
我不求爵祿
而乃有是除。
寧赴科出身。
以事 聖主
應擧登第
選入玉堂
 經席之上。
每以崇道學
正人心。
聖賢
至治之說。
反覆 啓達。
辭旨勤懇
 中廟傾聽
一歲中。
超拜副提學
光祖遂以致經濟爲志。
知無不言
多引淸流
布列朝廷
欲革近代常之習。
以遵古先哲王之軌。
于時
流俗大臣
多不悅而莫敢言
士林興起
而間有好名者雜進。
論議太銳。
作事無漸
光祖曰。
做事不可卒迫
當以漸進
每抑儕輩喜事者。
於是
浮薄之徒。
反以光祖爲色莊
至有欲論劾者
光祖自知事必敗
白 中宗曰。
學術不足
爵位過高
得一
閒僻之郡
讀書進學
然後乃復立朝
而 聖明不許
眷戀遲回
臣罪大矣
是時。
南衮沈貞傾險得罪士林
革面以托淸流
士類終不與。
懷憤未發。
及光祖爲大司憲
執法平允
人皆感服
每出
巿人羅伏馬前曰。
上典至矣。
等潛以得人心飛語
因洪景舟之女洪嬪。
使聞於 中廟
上心不能無疑
(出李珥谷 經筵日記
下同
)我國理學無傳
前朝鄭夢周
始發其端。
規矩不精
我 朝金宏弼
接其緖。
而猶未大著
趙光祖倡道
學者翕然推尊之。
今之知有性理學者
光祖之力也。
白公仁傑
靜菴退溪優劣
曰。
論其資稟
靜菴絶勝矣。
語其造詣
退溪爲優。
仁傑掉頭搖手曰。
不是
退溪敢望靜菴乎。
厥後
仁傑成渾李珥大用
輕率之病云。
人或尤之。
仁傑曰。
渠短靜菴
擬以退溪之下。
故吾云然
國學問。
箕子時事
則無書籍難考。
三國時
天性雖有粹美
未有學問之功。
高麗時。
爲學問。
主詞華。
至麗末禹倬,鄭夢周後。
始知有性
公元1519年
理之學。
及至我 世宗朝。
禮樂文物
煥然一新
東方學問相傳之次言之。
則以夢周東方理學之祖。
吉再學於夢周
金叔滋學於吉再
金宗直學於叔滋。
金宏弼學於宗直
趙光祖學於宏弼
自有源流也。
靜菴年止三十八。
一時仕宦于朝。
未暇著書傳後。
故不知學問深淺
其所爲之事。
則人皆欽仰
近來
閭巷下賤之輩。
不修喪禮
或有靑年寡婦
不欲他適
己卯振作之餘效也。
(出奇大升高峯論思錄)
公元1496年
趙先生
學問純正
文章高潔
爲斯文領袖
吾道寄托
遭遇 中廟
信任不疑。
以爲千載一時
於吾身。
可以親見堯舜
旁招野賢
同志彙征
金淨金湜,尹自任奇遵,朴薰,李耔金安國金正國之徒。
布列朝廷
昵侍 經幄
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痛杜私途。
廓開公道
敎士修己治人之道。
敎民以孝親敬兄之倫。
激濁揚淸
革染遷善
三四年間。
風俗丕變矣。
奈何群小
狙伏旁窺。
卒成貝錦
一網打盡
嗚呼痛哉。
(出任輔臣丙辰丁巳錄。
下同。)
趙文正
得君歲中
超遷大司憲
三代以下未有也。
走肖之讖。
其術亦疏。
論者謂以此
 中廟之疑者。
誤矣。
尹參贊金孫嘗曰。
尹珣之妻失行
論黜門外
有人因行夏竦之術。
亂語一入
是以甚敗。
讒人罔極
爲鬼爲蜮
如此夫。
公元1519年
堯舜君民。
君子之志。
豈有不度時不量力
可以有爲者乎。
己卯之失。
政應此也。
當時趙靜菴
則已覺其敗事
自裁抑。
諸人以爲非。
至欲倒戈相攻。
靜菴
無如何耳。
(出退溪語錄
下同。)
又曰。
嘗於 中廟謁聖
望見趙靜菴
步趨翼如
儀表可象
一見
可知爲人也。
李公延慶嘗夜對。
同僚有 啓曰。
方今欲致太平
須擢相當第一人
公進曰。
是謂光祖
光祖誠賢矣。
然今之用人
踐歷人望洽。
然後可授以大任
先生聞之。
馳見公。
泣謝之。
(出退溪集)
趙靜菴
天性至孝
自少慷慨大志
博學力行
逮捷高科
躡盡淸顯
凡所設施
不撓於人。
不離於道。
士林推重焉。
當國家 中興之運。
野望維新之治
故公凝然建白
請復先王法度
知無不言
言無 不從
以爲不世之遇。
修明敎條
庶幾更張
 天眷日隆
擢用不次
 特除大憲
以副群望
把握紀綱
令行禁止
公元1530年
後來諸賢。
年少氣銳。
改弦無漸
觸冒險阻
物情大乖。
公與申大用,(鏛)權仲虛,(撥)等。
調適兩間
不至敗闕
而新舊惎之。
以至今日
斯豈人謀不臧哉。
噫。
是非雖混於一時
情狀畢露後日
何必云云也。
吾與趙公最親。
且知死生之者也。
今當垂死
吾子孫不知我交情之不負幽明
庚寅除夕
乘醉。
信筆書之。
(出李耔陰厓日記)
公元1541年
辛丑正月朔日。
往見閔公
(恐是閔筌)留宿夜話
因問趙先生操心行己
公之言曰。
先生居家律己
不愧古人
爲學篤實
危坐積熟。
衣冠端正
自朝而暮。
初昏三更
兀然不動。
淸曉早起冠櫛
夏熱短霄。
不少變。
想其學問
不及程朱
亦不遠。
設施粗試。
遽至不幸
當時之事。
可忍言哉。
(出洪仁祐恥齋集。
下同。)
公元1519年
十三日夕
往訪寡悔
月下談懷。
意思甚好。
余問。
向者終南守。
何如人也。
悔曰。
嘗聞於校理公。
(李延慶
卽穌齋聘翁。
)蓋善箴儕輩過失者也。
趙先生一日
執聘翁手。
流涕曰。
終南死後。
未聞過失爲恨。
聘翁曰。
公別無病痛
器量寬弘也。
先生曰。
正中我病。
嘗聞。
趙靜菴嘗以養氣章。
棲山一月
方乃究得云。
豈於卒然之頃。
可能尋討乎。
(出成渾牛溪續集)
老泉一日
靜菴元沖大柔輩會話
壽峸
自外至。
長立不揖。
急呼曰。
老泉
可飮我一器酒。
卽與之。
快飮曰。
吾乘敗舡。
幾溺。
心甚怖悸
飮酒
釋然也。
不辭
徑去。
座中怪之。
靜菴曰。
敗舡之喩。
吾輩也。
諸君不知耳。
(出丙丁錄)
隱君子
匿迹皮匠之中。
靜菴知其賢。
就而問學
時或共宿。
其人曰。
公之才足以經濟一世
得君而後
可爲也。
方今 主上
雖以名用公。
實不知公也。
萬一有小人間之。
則公必不免矣。
勸之仕。
不應
終不言其姓名
(出金己卯錄)
趙靜菴繫獄時。
不知得罪之由。
以爲奸臣壅蔽而爲之。
旣竄。
申鏛,雲等相議曰。
孝直不知而去。
不可不喩。
使里中親信儒生
追及於果川。
語之曰。
南衮,洪景舟,沈貞等。
會議家。
先以讖說。
搖動 上心
擧事之夕。
神武門
閤門外。
大臣
列書其名。
朝廷請罪者而罪之。
靜菴聞之曰。
 上心至如此。
不以爲疑。
(出海東野言)
趙先生之 賜死也。
金吾淹。
迫促之意。
先生歎曰。
古人抱詔哭傳舍者。
何其異耶。
吁。
言使哽塞
雖奉 王命
何忍逼迫
後十餘年。
之子橫罹門禍
非命而終。
雖非自作之孼。
無乃坐其父不緩大賢人須之死耶。
天道好還
假手於人者耶。
(出權應仁松溪謾錄)
先生之死
鄭光弼最傷念。
南衮
亦甚嗟悼
成世昌夢。
先生平生作詩。
世昌曰。
日落天如墨。
山深谷似雲。
君臣千載義。
惆悵孤墳
者莫不憐之。
至有下淚者。
時議或以世昌輕播爲不可
(出海東野言)
靜菴 賜死
弟崇祖奔往哭於路傍。
老嫗自山谷間
哀哭而來
問曰。
郞君何事而哭也。
答曰。
吾喪兄故哭。
嫗則何哭也。
曰。
聞 國家趙大憲
賢人死矣。
民必不得生
故哭之。
(出金己卯錄)
公元1522年
嘉靖壬午
康翎縣有三人
俱在田鋤禾
一人曰。
旱勢如此
今年亦必不稔。
近歲
趙宰相光祖淸簡
百僚敬畏
道州郡。
絶無請簡。
以此鄕里之中。
亦無叫呼之吏。
今聞被竄以死。
天災由於此。
一人來京告之。
卽拿來栲問。
竟被極典
坐同鋤者以不告之罪。
賞告者以綿布
(出魚
叔權稗官雜記)
趙先生少時
入于人家
一女子。
欣然相近
先生疑之。
日暮
奴子載卜而移他家
其女脫笄而給之。
先生揷于壁間而去。
(出李彥迪關西問答
今刊行本見刪。)
 先生之事。
以吾所聞
則必不如是
先生姿貌如玉
人無賢愚
見必慕悅
少時
出征
投店舍。
梳髮
一少艾。
亦自京來者
稍近侵昵。
流注不去。
先生情若難制而移寓
此則恐非實傳。
先生當今人也。
人言不一如此
不必信也。
(出曺植南冥集)
公元1519年
成公守琮字叔玉
號節孝
聽松守琛之弟也。
趙靜菴
方以古人事業自期
士多出其門。
及得守
大奇之。
論譽不厭曰。
才氣
過於守琛
己卯秋
對策 殿庭
極論時事
靜菴南衮同爲考官
靜菴見守策。
驚歎曰。
非成某。
誰能及此
欲沮。
竟不得。
榜出
果守也。
搆陷士林之後
謂曰。
之第。
光祖之所私也。
遂嗾臺官 啓。
奪之。
(出成守琛聽松集)
公元1510年
梁公彭孫字大春
號學圃
先生七歲
姿稟粹美
學問純正
夙與先生
深結道義之契。
庚午
公元1516年
進士
相隨講質。
虛日
先生嘗曰。
吾與同年語
有如之薰人。
不覺鄙吝自消。
贊其氣象曰。
秋天皎月
人欲淨盡
先生中第翌年丙子
學圃中第
早登湖選。
尋入瀛館
時 經筵四學士
奇遵,朴世熹,崔山斗
梁彭孫
其一也。
聲聞籍甚
一日
梁公在玉署
南衮夜以竹杖便服來訪
謂公曰。
今日 朝廷經濟之責。
吾難獨任
環顧朝著。
可共協贊者。
出公右。
公其不我遺耶。
梁公正色。
答曰。
公如有經濟之志。
何不往見趙光祖
而有今夜之行乎。
誘說百般
公終不應。
(出朝要語)
公元1519年
時 上雅尙儒術
銳意文治
先生尤重。
先生不世之遇。
每將入對
宿齋戒。
積誠敬。
其侍進也。
一心肅慮。
如對神明
知無不言
無不讜。
 上皆虛心傾聽
他人不得一辭其間
侍者
多忌之。
梁彭孫奇遵,朴世熹,崔山斗等。
言語支離
或至朝講日昃乃罷。
 聖體疲倦
或移坐 御床
戛然有聲
等。
揣知 上有厭諸賢意。
遂搆禍。
(出安隱峯己卯遺蹟)
先生嘗與梁學圃
論及於勳券猥濫者。
學圃曰。
希顏,朴元宗輩。
雖有大勳
素無學識
陷於柳子光術中。
猥錄其子弟之無尺寸勞者。
利欲橫流
人心陷溺
誠有紫陽一葦難杭之憂。
此非 朝家細事也。
先生曰。
利源
世道
莫先於削勳錄。
遂與諫長李成童。
合 啓請削。
 上不允
梁彭孫
亦與金絿奇遵沈達源。
聯箚極論
先生又連 啓。
爭之甚力。
沈貞,洪景舟。
皆參勳錄者也。
衮暗囑景舟。
因其女煕嬪。
先生與其黨謀不軌
先生之被逮。
學圃不勝悲憤
仰天垂涕
倡議與典翰鄭譍率館僚
抗疏訟冤
言極剴切
其疏曰。
國之有士。
猶人之有元氣
氣喪則人亡。
士殄則國喪
建寧黨禍起而漢祚衰。
元祐之正士銷而宋室危。
固然明鑑
旣覆之前轍也。
(此疏一云鄭譍所製。
一云梁彭孫所製。
出學圃集。)
趙公昱字景陽
號龍門
年十九。
登生,兩試
慊然謂人之生世
豈但功名爲事
遂有求道之志。
趙靜菴及金大成
講古義理之學。
乃從之學。
大學中庸之旨。
沈潛硏究
至忘寢食
靜菴嘗曰。
諸子中。
求道之篤。
無如趙某云。
(出趙翼浦渚集)
梁公山甫字彥鎭。
年十四五歲。
隨考蒼巖公。
游學北方
聞靜菴趙文正公
以正學訓後進
欲將問業
請于蒼巖公。
蒼巖公嘉其志。
許之。
公遂負笈踵門
文正公見其早有尋師之誠。
先授以小學曰。
志於學
從此始也。
孜孜服膺
手不釋卷
文正公亟稱之。
(出梁氏家錄)
公元1518年
朴公紹字彥胄
號冶川
未及羈貫
便有求道之志。
才高。
亦能擢戊寅秋鄕貢三科
居第一。
翌年春
司馬第二。
赴會試。
入就講席也。
擧止雍容
應對詳敏
講畢
諸公皆曰。
今日
得玉正字
可賀。
趙靜菴
以憲長在座曰。
觀其精采
非屈於人下者
豈必正字爲期乎。
果魁大科
諸公皆曰。
孝直知人矣。
(出朴淳思菴集)
公元1511年
曹佐郞趙廣佐。
疑獄問於趙靜菴
其時
名士滿座
適安瓚後至
其所疑。
瓚之剖析
如前名流所決。
靜菴乃曰。
若使安瓚在部。
無滯獄。
蓋惜瓚之才。
而譏趙之不斷也。
(出己卯補遺)
公元1485年
乙巳
 仁廟卽位
太學生朴謹上疏
訟公冤。
復職
 上手札答之曰。
爾等首善之地
好古而論時。
疏章三上
辭懇義直。
所學之正。
何以
加此。
我 先王敎育之澤。
亦可想矣。
然言之不從
有意存焉。
太學
雖曰公論所在
是非之定。
自有 朝廷
爾等是非
則得矣。
期於定是非
則非諸生事也。
姑退而思之。
及 上疾大漸
 下敎曰。
趙光祖金淨奇遵復職及復賢良科事。
予謂 先王時事也。
從容爲之。
今 予病如此
不可不爲光祖等竝復職
賢良科亦還給。
可也。
(出李廷馨黃兎記事)
太學生上書言。
一蠹寒暄靜菴晦齋退溪先生
皆欲從祀。
白公仁傑
唱言于朝曰。
一蠹寒暄
 中廟贈官致祭於家。
不可更議也。
或謂晦齋退溪
皆有立言垂後
靜菴則未也。
豈比於靜菴爲政一年
市井小民
事其父母
生養以誠
死葬以哀。
衰麻三年
軍卒賤隷
亦爲居廬
祭用木主
墓必立石
北邙阡隴
標石羅列者。
皆非設敎督責
遐邇感化
人知爲善
俗尙孝悌
自然而爲之。
若使行政數年。
習與性成
移風易俗
彝倫丕變
亦可想已。
古之人。
躬行治化者。
空言道者
行治化與言治道
雖其工夫難易
致效有遲速。
其爲化行
則一也。
公元1519年
身敎人。
聳動感發
而速行如靜菴者。
三代以下
有幾人哉。
上疏云云
(出己卯補遺)
宣廟初。
詔使許國東方有能知孔孟心學者乎。
退溪先生滉。
與禮曹相議。
爲對曰。
趙光祖
城府人。
事 恭僖王
官至司憲府大司憲
天資異甚。
絶出等夷
金宏弼
篤信好學
志在明道學淑人心。
以率一世
不幸早卒。
公元1485年
先生之謫綾城。
學圃罷歸綾城舊居
日夕相從
先生曰。
兩人從遊於此
殆不偶爾
與之切偲
遂初志。
庶無大過
豈非天耶。
學圃曰。
今人椓喪
吾儕竄逐四裔
天使團聚于茲
竟究平日未卒之業。
天意亦能勝人者耶。
每以處困不失交勉
一時相睽。
則輒以書往復
講究義理之所安處
怡如也。
忘其離騷
先生曰。
吾儕此禍。
實繫時運
歎之何爲
吾則有死而已
握手涕泣而止。
十二月二十日
先生受後 命。
學圃執手就訣。
皆無一言
但曰。
各自靖獻吾 王而已
吾輩幾何不相從耶。
是日
白虹貫日
雪深尺餘
風悽日慘
不堪其寒。
而公獨於謫廬之外。
終霄哭泣
親檢殮殯。
設奠致哀
還。
先生愛 君如愛父
憂 國似憂家之句。
擊節悲痛曰。
不與斯人同歸
見沖諸公地下
烏在平日勉之誼也。
常語先生事。
慨然流涕
返柩之後
因築小祠雙峯中條山下。
成位牌。
每逢受 命之日。
齋沐
奠酒果。
痛哭乃止。
春秋享祀
必以子弟奉行
置奴三家守護
是以
中條山之里
至今書院洞。
 宣廟四年庚午。
建院于綾城邑聯珠山天臺上
移安舊祠位牌。
竹樹院也。
沙溪金先生倡論曰。
學圃
靜菴趙先生
師友之誼。
先生之謫是鄕。
事亦不偶
同志同禍。
沒後同院。
實合愚見云。
因以同享祝文曰。
天挺之傑。
岳降之質。
學問昭明
踐履篤實
家而孝友
國而忠節
鶚立龍墀
鳳峙鵷列。
誰與同事
靜菴夫子
二人共貞。
日務何以
彈邪格君。
以直不諱
漢背芒刺
唐顏瘦憊。
群小乘間
讒搆交起。
北門一開
南荒千里
或賜或削。
均是罹禍
後死從之。
相弔地下
旣同道。
先生之友。
豈料先生
死友之土。
生而死而。
高山斗。
聯珠之嶽。
竹樹之祠。
先生在玆。
可依歸。
(出梁彭孫學圃集)
靜菴先生曰。
大抵常人
心果善。
則必思慕善人而欲見之。
其心不善
則其遇善人
畏縮不喜相見
余謂斯言信矣。
然其不善之中。
柔弱者則畏之。
而其強忍者。
必忌之。
畏忌者之心。
安得不加害於君子乎。
(出李睟光芝峯類說)
公元1518年
戊寅五月十六日
 上親政
吏曹判書安瑭爲右議政
是日
地震三度
殿宇搖撼
延訪宰執求言
曹參判曺繼商 啓曰。
此輩
不有人禍
必有天刑
臺諫論請繼商之罪。
又以貪汚論劾兵曹判書順孫
副提學趙光祖
受由在外
及還 朝。
極言曺繼商之非。
(出海東野別集
或云許筠所錄。)
正德戊寅。
兩司玉堂,藝文館文章
請罷昭格署。
大臣等亦啓之。
累月不 允。
副提學趙光祖請面對。
極論之。
翌日
又率館員。
伏閤回啓。
不 允。
光祖愀然同僚曰。
日已暮矣。
言官皆已退。
我輩被罪責。
竭誠論列
終夜不退
以回 天爲期
俄而 敎曰。
此事予豈不計。
只以其來已久而難之耳。
明日
大臣
議以罷之。
厥後
光祖被罪
遂復立。
(出東雜記)
戊寅
革罷昭格署。
三司大臣六曹請革。
久不從。
副提學趙光祖
持之尤力。
手自搆箚論列
直至夜分
試期臨迫。
兩司辭職
監察不得署經。
不得已從之。
(出海東野別集)
戊寅年
臺諫請革昭格署。
累月不 允。
弘文館逐日論 啓。
一日
趙大憲光祖副提學
率僚員詣政院。
承旨曰。
未蒙此 允。
今日不可退家
日暮
臺諫皆退。
光祖仍留不出。
終夜論 啓。
鷄鳴不止
 上不得已允之
承旨等倚案熟睡
皆懷厭苦
 大內嚴密之地。
中使徹夜出入
煩 啓不已
人君亦豈無厭聽之意。
人臣諫君。
當納約自牖。
未有如此得無事者也。
光祖敗後。
卽命復立。
(出思齋集。
下同)
趙大憲光祖
方被 寵遇
賜對
引喩義理
縱橫出入
言無停輟
他人不得一辭其間
隆冬盛暑
日午不止
罷對。
所言。
無不 允之事。
侍者甚苦。
皆有厭色
嘗以大憲仕衙。
道遇贊成荊山
不禮而過。
之者切齒
 金思齋摭言。
有以靜菴先生昭格署。
鷄鳴不已
犯人君厭聽之意。
非納約自牖之
道。
愚竊以爲不審賢者事君以誠意。
泛以常人之情而度之也。
夫君子之事君。
務引之以當道
以至誠而回君之心而已
豈計其他哉。
逆料其君之厭聽。
以待後日
則豈君子急於致君之心哉。
方先生遇知於 中廟也。
知無不言
無不從。
有以先生一言
而却擧朝之衆議
則其得君
可謂專矣。
惟彼昭格之革。
亦正君之一事也。
累日論 啓。
尙未蒙允。
則必其回天之誠。
有所未盡。
先生激其敬君之義。
擴其未盡之誠。
累 啓不已
至於夜艾
精誠所格。
卒能感天。
想其伏閤之時。
必能宿齋預戒。
潛思存誠
冀以感動
如程夫子進講誠意
非常人之所能窺測也。
且其啓辭。
未及見。
必因明處啓迪之者
無所不至矣。
豈強之以所難能之事乎。
昔。
明道召對
報午而始退。
晦菴在朝
進講奏事
言無不盡
先生所爲
若是也。
又曰。
每 賜對
言無停輟
他人不得一辭其間
是皆先生反復講論
欲使義理習熟聽聞
涵養薰陶
以就聖德罔覺也。
而況 上之所眷注
先生
則其可不其所知。
而推之他人乎。
昔。
伊川進講
常於文義之外。
反覆推明
聞者歎服
先生所爲
若是也。
賊衮媒孼
殄滅忠賢
何與先生
而乃曰。
未有如此無事者。
之者切齒也。
蘇軾之徒。
仇視伊川
可以程子爲有見疾之過乎。
至於蕭望之張湯事。
又不知賢否不侔
邪正異類
且爲不經
甚矣。
學術不明
人不知道學之爲貴。
妄以常情議賢者。
甚至於此。
孰謂金公正人
所見若是乎。
(出鄭士元僭言)
經筵進講性理大全
選抄可合進講之人。
使之預爲講習
南衮金安國李耔金淨金世弼趙光祖申光漢金正國雲,金絿洪彥弼金湜韓忠,朴世熹,奇遵,鄭譍,張玉趙祐李希閔,黃孝獻雲,李忠楗等預焉。
凡二十二人
(出東雜記)
戊寅冬
政府,禮曹同議
以爲國用人。
科擧一路
句讀之士。
一日之長
碩德宏儒
終老蓬蓽
而不求聞達
搜訪遺逸
布列朝端
三代美政
先王典章
不可輕改。
師表論思之任
多有所礙。
不如薦拔而試取。
漢世
公元前124年
良法也。
於是
政府,禮曹合 啓曰。
歷代取士之法。
規制各異。
難以偏擧
西漢孝廉賢良等科
最爲近古
又其選擧之方。
諸史
可見
元朔五年
郡國縣官
有好文學
長上
肅政敎。
順鄕里。
出入不悖
所在相長承相所屬二千石
謹察可者
令與計偕
建武十二年
三公光祿勳監察御史司隷州牧
歲擧茂才四行一人
四行
淳厚質樸謙遜節儉也。
郡國茂才
偕計到京師
天子臨軒親策云云
選取節目
詳悉且備。
今亦倣此。
才行兼備
可用之人。
令京外審覈。
名實廣薦。
京中
四館專掌
勿論儒生朝士
薦報成均館。
轉報禮曹。
樞府六曹,漢城府弘文館
亦擧所知
文禮曹。
外方
則留鄕所報本邑守令。
守令報監司
監司謹察
文禮曹。
禮曹合取京外所薦。
開具姓名行實
政府 啓聞。
 殿策諸事
臨時 啓稟
有名乖戾
謬擧之弊。
亦可爲慮。
擧主姓名幷錄。
以憑後考。
何如
 上猶未決
先生 啓曰。
以 上之志于治。
久未見成效者。
由不得人材也。
若行此法。
人材不患得也
 上許之。
(出己卯遺蹟)
公元1519年
正德己卯
 上御思政殿。
見 元子讀書
(卽 仁宗
五歲
)輔養南衮趙光祖承旨史官入侍
元子以絳直領玉帶黑鞾。
端拱對案
嶷然成人
小學如流。
訓詁分析
聲音仁厚
史官竊視 天顏
喜容不裁。
(出東雜記
下同。)
正德己卯
 上議大臣
八道監司幷率眷。
再期以遞。
府尹處。
則兼府尹
無則界首官判牧使。
 下批。
慶尙道分爲左右道。
京畿依前
留在京營
趙光祖等敗。
旋復舊。
己卯
金應箕遞相
安公瑭代之。
時有信平君姜允禧上變告。
前牧使金友曾。
語允禧曰。
金淨等。
近欲追論元宗
剖棺斬屍。
削靖 國功臣
趙光祖李耔赴 京未還止之。
故姑停。
今者。
賢良方正科若出。
布列朝廷
則必盡除舊臣
吾欲先幾翦除
 上御思政殿。
拿問友曾梗槩。
仍命下禁府
大臣兩司雜治之。
執義朴守紋,司諫金絿副提學金淨 同辭
請於 闕庭鞫之。
乃鞫於慶會南門外
友曾杖訊一次
招伏是實。
擬以亂言律。
百流配。
三司劾委官輕照友曾。
推考
大司憲趙光祖,大司諫朴壕參鞫。
而不
糾檢
請罷之。
於是
公 啓曰。
近來臺諫
每啓以引君當道
臨事則不然。
反請鞫囚於 闕庭
不能引君當道也。
請遞守紋,絿
而勿遞光祖,壕。
 上從之。
(出黃兔記事)
燕山荒淫也。
令文武官儒生三色人充輦夫
或稟臺諫幷充與否。
燕山曰。
臺諫不可不充
於是
凡有遊幸之處。
之而行。
有時試製論賞。
儒冠之辱。
極矣。
趙靜菴嘗啓於 中廟曰。
燕山儒生駕轎。
而爲士者不知恥
至袖筆硯而行。
霑賞給。
士習大壞
豈不寒心
今當以變士習趨向
先務也。
(出東雜記)
己卯七月
趙靜菴大憲
以病請辭職。
再 啓。
不允
議者云。
公病不甚重。
卒然告辭者。
不但爲調病。
時有持論者。
不協而語及故也。
(出黃兔記事)
公元1520年
庚辰四月
承旨金希壽 啓曰。
禮文
則拜 陵時
隨 駕百官
以時往還
(時服
黑衣也。
)先朝戎服往還
不知何爲而可。
前年拜 陵時
議者以爲當用時服而行。
還 宮時則戎服
此亦非盡循禮文。
何以爲之耶。
 傳曰。
在前 祖宗朝
皆以戎服隨之。
自 反正後。
只除而已
公元1519年
九月
有言之者
宜令侍臣
時服以隨。
詳考以 啓。
希壽啓曰。
日記
前年九月初五日
趙光祖大司憲時所啓。
而 上卽從之。
此非廣議也。
 傳曰。
前年
臺諫曰。
可從禮文
予亦以爲上則冠服
下乃着戎服不可
故從之耳。
當依 祖宗朝例而行之。
(出李選所錄)
承旨親 啓。
此 祖宗朝舊例
在 中宗己卯年間。
趙光祖等遵而用之。
光祖被禍後。
不行
(出海東野言)
己卯十月
大司憲趙光祖執義朴守紋,掌令金麟孫持平趙廣佐,李希閔,大司諫李成童,司諫兪汝霖獻納宋好智,正言金釴,李阜等。
合司伏閤
丙寅反正錄功甚濫。
至分四等
有無功而濫錄者。
利源一開
人皆有貪利之心。
末流難防
請削去猥濫者。
弘文館副提學金絿,典翰鄭譍,應敎奇遵,副應敎張玉校理趙祐修撰沈達源,著作世仁正字明胤,權檣等。
上箚論之。
大臣六卿
亦啓之。
 上不從
兩司至於辭職
引見
諭以重難之意。
趙光祖極諫不可不削之意。
且曰。
頃日
禮曹判書南衮
請差 英陵香
使出歸
一品之人。
逢此大事
觀望圖避。
邪慝
宰相用心
豈可若是乎。
 上竟允之
召對政府堂上兩司長官議之。
抄削靖 國功臣二三等之濫錄者及四等全數
光祖等敗。
還仍不削。
(論南衮一段
當與啓拾遺參考
出東雜記
下同。)
己卯十一月十五日夜二鼓
密 敎開神武門
入諸宰。
不使政院知之。
入直承旨自任,孔瑞麟,注書安珽,檢閱李構等聞之。
詣閤門外
南陽君洪景舟,工曹判書金詮,禮曹判書南衮兵曹判書李長坤,戶曹判書荊山,花川君沈貞兵曹參知成雲等。
張燭而坐。
軍士環立
自任問曰。
政院不知而入來
何耶。
曰。
以標信召之。
故來耳。
俄而內官
成雲曰。
雲爲承旨
可速入對
時 上出御便殿
雲佩劍趨入。
自任曰。
政院不預知
而何只以宦侍之言。
敢入耶。
不聽趨入。
珽止之曰。
雖有急。
史官不可不與
雲何獨入
姑可遲也。
遂追入閤門
攀其帶。
欲共入。
雲擊珽臂而入。
宦官守門者曰。
何不雜人
遂共扶珽而出。
沈貞語珽曰。
似聞 上怒。
勿妄入也。
未幾
雲出
袖中小紙。
授李長坤曰。
此 
御筆也。
人等
下義禁府
(時李長坤兼判義禁)乃自任,瑞麟,珽,應敎奇遵修撰沈達源等也。
(皆方入直)俄而大司憲趙光祖右參贊李耔刑曹判書金淨,都承旨仁淑左副承旨朴世熹,右副承旨洪彥弼,同副承旨朴薰,副提學金絿大司成金湜等。
幷拿致 闕庭
有言不可不使首相知之。
乃 命召鄭光弼入對
使定光祖罪案
光弼曰。
重事不可輕裁。
群議定之
可也。
 上命南衮傳旨
稍前。
秉筆而伏。
只有承旨成雲,假注書思順入侍
寫訖。
進于 上前
覽訖。
 傳曰。
已就
只囚光祖八人
餘悉放之。
其案曰。
趙光祖金淨金湜金絿等。
交相朋比
附己者。
進之。
異己者。
斥之。
聲勢相依
盤據權要
引誘後進
詭激成習
使國論顚倒
朝政日非
在朝之臣。
畏其勢焰
莫敢開口
自任奇遵,朴世熹,朴薰等。
和附光祖詭激之習云云
是夜
吏曹判書南衮大司憲雲,大司諫希仁承旨金謹思成雲
皆以 特旨除之。
仍命盡遞兩司玉堂
(光弼累啓只許勿遞玉堂
)趙光祖等旣下獄
取招入啓。
 傳曰。
此事。
朝廷已定議。
不可刑杖
照律。
可也。
禁府照 啓。
光祖絿四人死罪
 上呼承旨金謹思
至 榻前
書判付曰。
光祖
 賜死
絿
杖一百。
遠方安置
自任,世熹,薰。
遠方付處。
謹思聞 命逡巡
史官世英 啓曰。
大臣處乞更議處之。
 上曰。
果可更議也。
鄭光弼等在賓廳。
謹思出。
傳 上旨
時日暮
張燭。
光弼聽敎捫燭。
驚顧左右
卽請入對
 啓曰。
小臣在職亦久。
豈料今有如此之事乎。
人等
但以愚戇
不識事理
以致如此
若干重罪
則臣豈不請之乎。
 上曰。
此果重事
當更思爲之。
 召承旨成雲
 敎曰。
光祖四人
決杖
遠方安置
自任四人
遠方付處。
雲書 判付而退。
光弼出賓廳。
又 啓曰。
人等旣免死。
天地之仁也。
但皆病弱
若杖而遠去。
則死於道中
未可知也。
朝廷得殺士之名。
無減死之實也。
五啓。
 不允
翌朝
又 敎成雲曰。
禁府
光祖於庭。
傳以予意曰。
汝等。
俱以侍從之臣。
本欲君臣同心
佇觀至治
等人物。
不爲不良
近來
凡事過誤
使不平常
朝廷日非
不得已罪之。
然予心何
朝廷大臣
亦何有私心哉。
等人
物。
皆是可取之人。
而事至於此。
此予之過也。
其過在予不明於先
使爾等至此也。
爾等之罪。
若依律斷之。
何至於此乎。
置重典矣。
特以爾等
非有私心
爲國事。
自知過激之過也。
故末減罪之。
若凡罪囚
則不爲此也。
爾等侍從之人。
今但誤事
故示以此意爾。
又 傳曰。
光祖輩若依律。
則其罪甚重也。
特用寬典
末減罪之之意。
仔細傳之。
雲到禁府
傳 敎後。
回 啓曰。
他人無所言。
趙光祖曰。
臣雖此去。
君心豈不知乎。
臣等所爲
有過激矣。
禍作時。
史官李構曰。
欲聞始謀之人及開門等事而記之。
臣秉史筆
莫知根因
故敢啓。
 上曰。
請罪大臣
則於鄭光弼單子
可見耳。
開門以政鑰匙開之矣。
曰。
直宿政院。
而不知其鑰之出也。
 上曰。
其時
承旨等。
皆往簡儀臺
何以知之。
曰。
其時
臣亦就獄。
光祖相持痛哭曰。
此必變起中間
之。
皆酌酒相慰曰。
此乃出於 宸斷
吾輩雖死。
何恨。
以爲遭遇 聖明
豈料有此暗昧之事乎。
(出海東野別集)
囚禁府之夜。
諸公以爲必死。
列坐空庭
相與
酌酒。
以相永訣
從容自得
相與曰。
次野則必免
野哭
孝直痛哭曰。
欲見吾 君。
諸公相與勉之曰。
從容就義
何必哭泣耶。
更相侑酒
寬懷痛飮
孝直曰。
從容就義
豈不知。
不得復見吾 君耳。
若見吾 君。
至如是乎。
終夜痛哭
翌日不止
及聞處死之後
裕如也。
(出奇遵德陽日記)
公元1496年
孝直初謫湖南
俄 賜死
故事
賜死宰相
不有 御寶文字
只奉 王旨施行
金吾郞到竄所。
宣 旨。
以爲國家大臣
不可若是草草
其弊將使姦人
得以擅殺所惡者。
欲陳疏一言
而竟不果。
沐浴衣冠
從容就死。
(出丙辰丁巳錄)
公元1518年
戊寅年間。
書堂官員
盛集設筵
旣罷。
靜菴柳公同宿
夜半
宿醉未醒。
裸身而起。
歷踐靜菴而去。
立檻頭而溺之。
其還亦然
靜菴曰。
從龍從龍
此何狀歟。
曰。
此好矣。
不效小學之道也。
靜菴無如之何
然愛其風骨
只勸檢束而已
(出朴東亮寄齋雜記)
靜菴先生大司憲
赴衙。
荊山戶曹判書在先
雖知先生在後
故爲遲遲
蓋示其倨也。
先生使拘其陪吏。
一日而放之。
有問其當否。
先生曰。
彼之所爲
大失士大夫讓路之風。
爲非矣。
柏府檢飭風俗
彼是重臣
非我所能糾正之人。
囚其吏。
似爲過當
故卽放之耳。
高聞之。
以爲是。
(出寄齋雜記)
公元1519年
明年
歸葬于龍仁先塋之北。
遺志也。
於是白虹繞日。
東西三匝
南北一匝
南北繞外。
各有二條虹如垂紳竟天
於申未方。
別有一條虹。
長丈餘。
移時乃滅。
是時。
孤定年五。
容年二。
定早卒。
筮仕郡守
無子。
從姪舜男爲後
(出己卯黨籍補)
公元1515年
金公湜字老泉
乙亥
公薦廣興主簿
戊寅冬
累轉爲掌令。
 上曰。
金某之爲人
予於 經筵講論時。
知之。
欲使之進講
臺諫之職亦重。
未果耳。
副提學趙光祖進 啓曰。
湜之爲人
非謂文士中所無。
只是難得之人也。
(出己卯補遺)
公元1519年
是時。
趙光祖建議
薦擧科。
公名在薦中。
而不欲就擧
光祖力勸之。
且有母氏之命。
不得已應擧
 廷對之策。
一揮而就
文不加點
遂擢壯元。
(出己卯錄)
公元1518年
十六日
金詮,李長坤,洪淑等坐起
鞫云。
趙光祖金淨金湜金絿等。
相朋比。
詭激成習
引誘後進
盤據權要
聲勢相依
異己者。
斥之。
附己者。
進之。
使公論顚倒
國事日非
辭緣。
自任,朴世熹,朴薰及余。
和附光祖詭激之論。
辭緣。
大抵所招相同
余招曰。
臣自少。
古人之書。
頗知向方
以謂在家盡孝悌。
在國則竭忠義
與同志之士。
講劘古道
欲使吾君。
堯舜之主。
世道臻至治。
以盡微誠
且人之善者。
善之。
不善者。
不善之耳。
豈敢相和光祖等。
志同道合
相與交好
未知爲詭激也。
堂上卽皆詣 闕白之。
遲晩取招。
照律施行
日晩
又坐。
皆取遲晩
(出德陽日記)
朱夫子嘗曰。
使吾壁立萬仞
豈不吾道之光。
靜菴作處。
庶幾近之。
(子大全)
我國儒賢中。
質美無如趙光祖
精神皓月
擧措施爲
動合古禮
惜乎。
君臣之際不終
實爲千古痛恨
(出同經筵日記)
崔公汝舟字巨川
才涉弱冠
已知有所謂學矣。
遊二菴門。
靜菴嘗著玉華錄注。
年少向善人。
沖菴公退
必遣騎下榻
每語人。
此古洛陽才子
也。
(出盧守愼穌齋集)
趙靜菴陳 啓抄送去。
閒中。
試詳披閱
自見文字來。
如醉如醒
半月十日
不能瘳也。
竊料斯人也。
非不爲難
知難而誤有所恃
亦非獨誤恃之故。
由求退無路而致之。
可知
長使英雄淚滿巾者。
不獨諸葛一人也。
且觀當時事勢
不有靖國功事
未免一敗
所以激衆奸。
而促發駭機
正由此一事
是乃諸賢臨危不戒
直前太銳之故。
此又不可不知者也。
(出李滉退溪集)
趙靜菴
 經筵
極言氣之利害
白分曉。
汗漫之說也。
(出李植澤堂別集
下同。)
靜菴 經筵講義
出氣病痛
極的。
嘗曰。
趙光祖
天資信美。
學力未充
其所施爲
未免有過當處
故終至於敗事
學力旣充。
德器成就
然後出而擔當世務
其所就。
未易量也。
(出退溪語錄)
孝獻曰。
趙光祖之學。
出於金宏弼
而貌端言辨。
風采動人
士心欽仰
歸附盈門。
濯磨爲善者。
亦多。
儻能裁抑過激
成就德器
人材
盛。
指日可待矣。
(出海東野別集)
趙文正之學。
雖有未盡。
觀其立朝
惟以行道爲心。
三代之道。
不敢陳於王前。
此其得道學之名。
固宜矣。
(出外集
下同。)
古之人。
必待學成。
乃求行道
行道之要。
莫先於格君。
惜乎。
趙文正
賢哲之質。
經濟之才
未及成。
遽升當路
上不能格 君心之非。
不能巨室之謗。
忠懇方輸
讒口已開。
死國亂。
反使後人
懲此不敢有爲
豈天未欲斯道之行歟。
何其生此人。
不使成就歟。
文正雖於進退之幾。
有所未瑩。
學者抵此。
理學可宗
可貴而霸可賤。
有功于斯道。
不可泯也。
宜乎後人仰之若泰山北斗
而 寵命之錫。
久而逾隆也。
靜菴谷。
天資皆屬高明
靜菴
簡重溫栗
谷。
淸通灑落
靜菴
精金美玉
谷。
光風霽月
觀二先生立朝行事
靜菴精白專一
精神足以聳動人。
谷。
公誠坦蕩
心事足以悅服人。
谷。
不及靜菴收束檢制
靜菴
不如谷之展拓開豁
(出農巖雜識)
靜菴谷。
間世天資
間世才識
尤齋。
則又間世精神
間世力量
道學之名。
世道之責。
人人可當者也。
(出芝湖集)
國朝儒賢輩出
光明正大
心事靑天白日
未有盛於靜菴,尤菴二先生者也。
(出陶菴集)
公元1521年
聃年。
辛巳
府尹
知人善任
趙靜菴以爲當久於兵曹
(出平壤以下補遺)
公元1519年
具公壽聃字天老
穎悟絶人
早知爲己之學。
危坐終日
探賾性理
靜菴先生一日
與金沖菴聯轡往訪。
講討移晷而還
時公年十四矣。
師事靜菴
己卯冬
禍作。
悲憤慷慨
杜門不出十年
(出具公墓表)
  退溪答趙大宇(容)書
 送示先大憲先生行狀
捧讀感痛
無以爲心。
令人數日如醉
謬囑碑文
所當盡死力爲之。
第以滉自少。
多病不學
不曉文章體格
方在盛年
未嘗以此等事相期
滉亦不敢有意於其事。
逮此老昏瀕死之時。
豈可其所不能
以此重事自任乎。
故人來求
一切不能聽從
今若獨作此文字
則前辭者。
衆怨
朋興
後來者。
無辭可拒。
極有難處之勢。
以故
反覆思之。
不得依命。
不勝愧負萬萬。
非但如此
伏覩狀中所載事實
殊爲疏略
誠使有作。
豈可盛德懿跡。
終歸如是沒沒無傳乎。
故滉愚意
爲公之計。
欲彰傳先德
宜先益廣訪問
賢者識其大。
下者識其小。
搜求旣勤
必多有所得
然後裒聚商酌
疑者去之。
信者取之。
添入狀中。
庶幾狀文所載實蹟完備
以此
更求當世秉筆諸公處。
瀝誠祈懇。
必有應副撰成者矣。
滉所聞一二條錄上。
須依此。
旁求數年之間。
切毋以欲速成
仍前鹵莽也。
幸甚幸甚
孔子曰。
欲速則不達
前聖之言。
豈欺人哉。
惟照諒。
行狀
謹附賢姪回納
幷惟視至。
  贈趙忠男詩(前人)
 常思儀鳳瑞 王庭
玉樹今逢典刑
盛美揄揚豈敢
雪霜千里愧君行。
  答柳仁仲(希春)論行狀(別紙○前人)
禍患之來。
欲以智計巧免。
烏可得耶。
 滉初意
以是泛言禍患難以智計免耳。
非指
先生也。
其間不無嫌涉。
所示正然
改作禍患之來。
又烏可以智計求免耶。
今日
欲尋其緖餘。
以爲淑人心開正學之道。
未有端的可據之實。
 此條所諭亦然
鄙意未敢遽以爲當而悉改之
自古
聖賢所以能爲後世淑人崇正學之模範者。
專賴立言垂後爲之地耳。
不然
雖以孔,孟,程,朱之盛。
後世
何所從而尋其緖述其學哉。
趙先生倡明道學之功。
固大。
然由今而欲尋其緖餘。
不知以何書何言。
而有所稱述耶。
鄙意
推尊先正
雖曰務極贊揚
然亦當從其實而言之。
不可以捏虛誇能而爲之辭。
以欺後人也。
如是云云
今雖承誨。
不能從。
惶恐惶恐
實字
果未安。
且因來諭
反復思之。
未當者。
非在一條
乃在末端但言世道之弊。
不再喚起先生有功於世道者
此爲大欠。
改之之如左。
不知盛意以爲如何
可據實實
改作處。
 末端力救之者也下。
添之曰。
邇年以來
所以
轉移更張
明示好惡者。
非止一二。
世之爲士者。
猶知尊王道。
賤霸術。
正學
異端
治道必本於修身灑掃應對
至於窮理盡世
稍稍興起奮發有爲焉。
伊誰之功而孰使之然哉。
上天意可見。
而 聖朝之化。
於是乎無窮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