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自动笺注)
靜菴先生文集附錄卷之三
 附錄
  
公元1515年
吏曹請除職啓(正德乙亥○安 瑭)
進士趙光祖
經術行義
成均首薦
所當擢用
若拘資格例。
調參奉
則不足以勸勵士林
請除六品准職。
公元1518年
經筵請勿遷他職啓(戊寅正月 淨)
今 經幄入侍之人。
 上之所知也。
趙光祖在 經幄
輔益弘大
物議以爲稱職
 天意豈不知之乎。
承旨
喉舌之地。
固當擇任。
亦可入侍論難矣。
然不專主其任也。
自 上眞知其合於經筵官
則不遷轉他職也。
臣與光祖
志同之人也。
其得同任。
固幸矣。
但計其輕重而啓之耳。
公元1519年
經筵論學啓(己卯八月○朴世熹)
今 上學高明
一時士類
長短廣狹
不能逃於 聖鑑矣。
以今之人物
可以布列庶官
維持世道矣。
然才德成就
經綸大業者。
則蓋寡。
趙光祖爲人
少師金宏弼
及其長也。
自悟奮發
潛心道學
不事章句
窮探義理
一時之人。
頗多
謗。
或稱狂者
或云禍胎
朋友皆絶而不交也。
光祖此時
立志甚篤。
不少撓屈
至於反正之初。
始以其學倡導
後生隨以感發者。
甚多
雖是匹夫
陶成士類之功。
及於朝廷
廢朝板蕩之後
扶持士氣鼓動之。
皆此人之力。
而亦由 上之培養矣。
伸救啓(己卯 雲)
趙光祖等。
俱以狂疏
只恃 聖上言聽計用
一朝加罪。
臣等莫知其由。
前日
臺諫之無故盡遞。
亦不知其由。
 殿下復用光祖等。
君臣如舊
則臣等當就職
不然則請斬臣頭。
以快奸人之心。
刑人於朝。
與衆共之。
光明正大
不可詭祕也。
初謂此事出於奸邪之徒密啓
今聞。
自 上密諭於洪景舟云。
趙光祖等。
羽翼已成矣。
前日
請設賢良科。
予意以爲甚好。
到今思之。
蓋欲樹羽翼而爲之也。
今欲盡除去賢良科之人。
但以卿之壻金明胤
亦在其中
不果耳。
此言騰播人口
人主之勢。
加罪二三書生
亦何有難。
昏夜之問。
祕密爲之。
何若是耶。
外親光祖
而內有翦除之心。
君心如此
危亡之兆也。
臣等不勝痛哭
伸救啓(己卯金世弼)
不能無過
知其有過
勇於悔悟速改。
當爲忠厚君子人也。
或吝於改過
則終至於暴棄之域。
是故
夫子旣曰。
過則勿憚改。
又曰。
過而不改。
是爲過矣。
苟安有過
而憚於改之
然後方謂矣。
夫子之許其改過
自修遷善之意。
至矣。
頃者
趙光祖輩。
欲效唐虞之治
 殿下尊寵信任之。
於是
新進之士。
必欲於一朝
革舊更新
以施三代之政。
 殿下過用其人。
反貽今日之憂。
此等人。
一世名勝
雖有過擧之失。
不過引古善政
徒煩欲速之誠而已
但當警其過激
導之以溫柔
和緩更化
則 殿下涵容之德。
同符古昔聖王
而乃竄逐
根連鉤黨
 殿下好善之心。
不免於偏一之歸耳。
古人有以乘舟喩其偏重顚覆患者
伏願 殿下
亦勿憚勇改前愆。
毋使有過之人。
將不反於改過自新之路。
伸救疏(鄭 譍)
伏以。
人生有體
得爲男子
立於天地間。
一幸也。
淪滯隷圉
沒走糞土
拔身爲士。
二幸也。
業文字。
粗知義方
不迷所向
三幸也。
居不于危亂
而于治平
沐浴休澤
四幸也。
遭遇聖明
登身近列
出入周衛之中。
五幸也。
精交意會
脗然相得
瀝竭肺肝
人主首肯
六幸也。
凡此六幸。
固人之所大願欲。
而都其一二者無幾
況乎兼之者哉。
其生也幸。
其出也幸。
其行也亦幸。
於是焉竭忠畢誠
極議盡知。
遲回隱默
耽寵沽悅。
苟私其身而已
孤人辱知
平生志願
仁人志士
所不忍爲。
人主之所深病。
國家何利焉。
比干刳心
子胥賜劍
二人者。
身遭暴亂
忠犯非君。
卒就陵夷
義士猶且悲之。
至今痛惋
況夫遭遇 聖理
見知明主
依歸矣。
一動移之頃。
 天威遽震。
煩刑吏極箠毒。
將竄囚以困殛之。
噫。
 殿下高位寵祿之。
崇長優容之者
果安在哉。
燕雀焚而仁鳥增逝
愚夫戮而智士遠擧
忠義之士。
君臣之義。
人主之所嘗親寵眷之。
親體任之
而又從而親暴戮之。
雖有廓大之才。
忠耿之徒。
亦安肯盡忠信而趨 闕下
以蹈其危機哉。
鮑焦所以立枯。
屈平
所以沈湘也。
夫國之有士。
猶人之有元氣
氣散而人亡。
士亡而國喪
建寧黨禍起。
漢祚非。
元祐之正士銷。
而宋室危。
斯固已然明鑑
前轍之旣覆者。
抑 殿下之所洞照
驚惕昔者也。
臣等俱與數三臣者。
同命於 殿下養育之中。
逾年紀。
況今忝侍 經幄
密邇 天聽
天地神祇
亦所共臨。
死生榮辱
不可苟。
伏願 殿下垂察焉。
公元1545年
伸冤疏(嘉靖乙巳○康惟善)
館學儒生朴謹等。
齋沐刳心
百拜上言于 主上殿下
伏以。
士習之於國家
所關重矣。
士習之正不正
國家之治亂。
於是判焉。
士習正。
趨向定而國家治。
士習不正
趨向未定國家亂。
爲人主者
可不其所以治者。
而防其所以亂者哉。
然而其所正士習之方。
在乎人主之明其好惡
以示趨向之道。
然後在下之人。
亦有所觀感
而知所趨矣。
顧乃世下俗汚。
人情莫不輪凡徇俗
爲之當然
故必也拈出時人之目所覩耳所聞者而進退之。
以明其好惡
然後人亦知其好惡之實。
而識其所依歸也。
呼。
當今士習
偸薄久矣。
可不其所偸薄之源而正之乎。
臣等竊念
趙光祖
豪傑之才。
從事聖賢之學。
風雲際會
得遭我 先王
求治之誠。
一心循國
臻至治。
邦國不幸
奸邪搆禍。
使其愛君之臣。
憂國之士。
竝皆齎志長辭
吞恨九泉之下。
有志之士。
孰不仰天推心
泣盡而繼之以血哉。
嗚呼
光祖之學之正。
其所傳者。
有自來矣。
自少。
慨然求道之志。
受業金宏弼
宏弼學於金宗直
宗直之學。
傳於其父司藝臣叔滋。
叔滋之學。
傳於高麗吉再
再之學。
得於鄭夢周之門。
夢周之學。
實爲吾東之祖。
則其學問淵源
類此
平居
待人以和。
接物以誠
事父盡其孝。
兄弟極其友。
硏窮益精
踐履益篤
大本旣立
功利之說不能淫。
傷今慕古
貴王而賤伯。
公正之心。
方直之行。
不渝金石
而可質於神明
則其行己之正。
類此
及其見遇於 先王
則感 先王愛士之心。
喜 先王待賢之誠。
以皐,夔,稷,卨之業。
責其身。
二帝三王之治
望其君。
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徒知有其君。
不知有其身。
徒知有其國。
不知有其家。
古之嘉言善政
可行於今者。
無不建白焉。
凡今賢人吉士
可用於時者。
無不薦用焉。
古者
人生八歲
皆入小學
故使初學者學之。
古者
三物八刑之制。
故以藍田呂氏鄕約之法。
行之。
古者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科。
故制薦擧之試。
則其事君之誠。
設施之方。
類此
行己之正。
如此
設施之方。
如此
而 先王之倚眷益隆。
則如鬼如蜮。
憸邪媢嫉之類。
不得肆志太陽之下。
含沙石。
機弩
期伺其隙而一發焉。
則其不爲者。
鮮矣。
嗚呼
南衮沈貞李沆之罪。
可勝誅哉。
媢嫉奸邪之魁。
而飾以文墨小技。
貪毒兇巧之徒。
而聽頤指
公論益張。
是非益明
而賢邪之勢。
不可兩立
相與謀爲擯斥之術。
作爲不經之讖。
黯黮之說。
熒惑 天聰
中夜起事
潛漏西門
驚動之。
天門九重
下情難達。
事起倉卒
情僞難辨。
 先王不得已
苟從其言。
初豈我 先王之志哉。
當是之時。
太學諸生
排闥抗疏
號哭大庭
囚禁府。
光祖之無罪。
明矣。
士林憤鬱
極矣。
幸賴 先王聖明
特從末減之科。
而命之曰。
等。
皆以侍從之臣。
上下同心
期見至治
等之心。
非不善也。
近來
處置朝廷之事。
似爲過誤
使人不平
不得已罪之。
予之心亦豈安耶。
然則光祖者。
豈 先王之志哉。
自是之後
憸人植黨
布滿要津
以爲僞學
詭激
以爲尙奇喜事
變更舊章
一時之賢士大夫
莫不鋤治芟刈之。
噫。
玆數言者
豈非古今奸黨
擠陷賢士一穽乎。
尙奇喜事
變更舊章之謗。
前則司馬光之賢而不得免焉。
詭激僞學之謗。
後則朱熹之聖而不得免焉。
況今末世
奸邪之無忌憚者。
欲搆賢士之罪。
何患無辭哉。
及我 先王
追念光祖等之無罪
將欲收敍之計。
則如輩。
陰嗾尹世貞黃李沃等無賴者數人。
上書誣論。
以爲布衣公論
而置之重典
世貞,李沃之希世論疏
無異余嚞上書
乞斬朱熹
當時奸人
無有謝深甫之抵書于地。
則其狠愎殘忍
亦已甚矣。
臣等伏聞。
論命之議一決
行路之人。
莫不涕泣失聲
而哀其無辜
光祖之賢。
信於人深矣。
及其臨死從容
顏色不亂。
但曰。
受昌如愛父
憂國若憂家。
又曰。
白日臨下土。
昭昭丹衷
光祖忠誠
天地之所共監也。
惜乎。
光祖之賢。
遭 先王之聖。
卒爲憸邪之所搆。
抱恨入地
臣等每念至此
不覺拊膺痛哭也。
夫以 先王之明
豈不光祖之無一毫私心哉。
特急鎭定輩之情。
爲此不得已之擧。
此豈 先王之志哉。
噫。
臣民無祿
不享遐算
遽有鼎湖之慟。
未及追復光祖者。
莫非 先王遺悔也。
然則今日之責。
顧不在於 殿下乎。
 殿下誠孝自天。
所親
敬所尊。
所以繼志述事者。
無所不用其極
則獨於光祖
可不推 先王初心哉。
 先王末年
上而臺諫侍從
下而韋布之士。
交章爭論
欲明光祖之無罪。
不爲不多。
而其於疏中。
率皆循用詭激喜事之語。
此豈足以光祖哉。
光祖行己處事
平平正正
而指以爲跪激喜事者。
其人也。
欲以光祖之志。
而反襲譖光祖之說。
亦淺乎其知光祖也。
其曰。
變更舊章者。
臣等請有以辨之。
自古及今
法立而弊必生。
三代之時。
亦有損益之制。
則損之益之。
與時宜之
所不可改者。
三綱五常而已
臣等未知
光祖之所更者。
三綱乎。
五常乎。
漢儒董仲舒之言曰。
爲政不行甚者
必變而更化之。
 先王之初。
廢朝之餘習尙存。
豈非更化之秋乎。
當其更化之時。
非聖人之神化
其所條敎法令之施。
豈能痕迹哉。
如其痕迹
習熟見聞
以爲尋常之人。
孰不自駭而自驚哉。
然則決不可以更化光祖也。
噫。
媢嫉之害。
萋斐之罪。
萬死難酬。
雖已伏罪
不得正其妬罔之罪。
則不可謂以罪罪之也。
南衮尙以奸魁。
享榮考終
勸懲之道。
果安在哉。
忠君愛國之賢。
卒陷不測之禍。
妬賢罔上之奸。
反享富貴之榮。
豈不反哉。
伏願 殿下
光祖至情
先王遺悔
賜祭贈爵。
一如 先王之於金宏弼鄭汝昌
士習幸甚
國家幸甚
嗚呼
光祖之追奬。
無益九泉朽骨
而臣等之所以眷眷於此者。
正以光祖實乃吾儒之宗匠也。
光祖之死
士氣薾然
久矣。
士習之淆薄。
甚矣。
至于今日
直之風息
廉恥道喪
靡靡成習
貪汚成風
人皆以模稜爲貴。
軟熟爲賢。
危言以爲狂。
危行以爲僞。
諛佞之習。
有甚西京
末。
一有剛毅正直
守道循理之士。
出於其間
則名之以僞學之流
加以詭激之謗。
數十年來
以此數字
禁錮一國賢人君子
必使之無所容其身而後已。
此豈盛世之事。
而尙忍言之哉。
今我 殿下
新服厥命。
四方之民。
引領拭目
以觀新政
不及此時
明示好惡
奸邪之徒。
必將彈冠相慶
爲善者。
怠矣。
嗟乎
當時之士無罪而橫罹者。
不可勝數
有如金淨奇遵之死
最爲誣枉
皆與光祖
志同道合
協力贊治
及其禍起。
錦山
牙山
心知其必死。
欲與其母一訣。
邑宰乞暇。
覲其母子報恩而還
可謂亡命乎。
之母遠隔茂長
行不得自如
則登嶺望遠
以寓古人陟屺之思。
有頃而還
可謂亡命乎。
二臣者。
實欲亡命
豈有自還之理乎。
兩邑之宰。
希附之旨。
鍛鍊誣告
乃復攘臂肆言
以爲自爲法古人。
而卒乃亡君之命。
則其流之所
若是
至乃以是光祖
甚者
以不軌之名加光祖
蔽錮 聰明
可勝痛哉。
自古小人巧飾
無所不至
趙汝愚忠直
未免於假夢爲符。
公元1519年
謀爲不軌之譖。
冤死道中
光祖之情。
亦可以此而推之也。
伏願 殿下
痛察而一雪之。
則不三臣之魂感泣冥冥之中。
 先王在天之靈
亦且喜 殿下能盡繼志之道也。
然而復其職。
伸其枉。
好惡之文也。
愛其人。
尙其志。
好惡之實也。
 殿下雖能復三臣之職。
不察其情而愛其人。
愛其人而尙其志。
其所以好之者
非所謂心誠好之者也。
雖欲明所好惡。
使下之人。
知所趨向
可能乎。
此傳所謂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從者也。
伏願 殿下
留神焉。
臣等俱以狂簡
叨居首善之地
耳聞目見
慷慨於心者。
非日非月矣。
夫以學校禮義相先之地。
群聚講論者。
只以科擧利祿
爲儒事業
不知禮義爲何物。
學問爲何事。
若有有志之士。
修身謹行
經論心者。
則群排衆謗
以爲道學邪氣
以爲詭激之餘習。
相與怪嘖而忌嫉之。
等身親見之。
不勝憤鬱
究厥所由
莫非己卯之禍有以啓之也。
噫。
僞學之黨。
一錮一除
趙宋之國脈。
潛已斲喪
豈非今日殷鑑耶。
臣等徒能讀古人之書。
貿貿焉不知趨向
方。
嘗竊思其所以致此之源。
未嘗不流涕於光祖之事。
故謹瀝血陳辭
伏願 殿下
勿以人癈言。
幸甚
臣等無任懇切之至。
公元1567年
請褒 贈啓(隆慶丁卯十月奇大升)
公元1519年
天下之事。
不可無是非
是非分明
然後人心服而政事順矣
是非不但出於人心
而出於天理也。
一時雖有蒙蔽斬伐
而其是非本心
則終不泯滅也。
 中宗大王卽位之初。
勵精求治
登庸賢士
其所謂之賢士
樂爲之用。
唐虞三代之治
爲可復致。
不幸讒言一入
皆被大罪。
當時趙光祖
善人也。
取重士林
大有物望
自上亦推誠信任
小人之徒。
欲爲讒間之際。
趙光祖等。
有靖 國功臣猥濫之論。
以此光祖收合人心
圖爲不軌
南衮沈貞
搆成其罪。
或致之死
或黜而遠謫
 中宗不卽覺悟
二十餘年間。
終于謫所者。
亦多。
至於末年
始知其實
己卯被罪之人。
或蒙 恩宥
或見收用矣。
 先王初年
國家多事
其時士林
學識行實者。
見其悖妄貪汚之人。
時或彈論
無非爲國事也。
小人媒孼
以爲浮薄之徒。
倡起己卯之習。
初論浮薄
公元1504年
之罪。
終置亂逆之律。
今則死者復職
生者收敍
是非猶不分明
是非分明
然後人心悅服矣。
我國。
偏邦
風氣亦不渾全
少有知識
無不被禍
高麗末。
鄭夢周忠孝大節
程朱之學爲學
東方理學之祖。
不幸高麗將亡之際。
殺身成仁
入我 朝。
傳習鄭夢周者。
金宗直也。
學有淵源
行又端方
誨諭後學
用其至誠
 成廟知其賢。
以爲判書
而猶不能與世諧合
至於燕山朝。
史禍
士林被罪
而禍出於其門徒
宗直及焉。
又有金宏弼
宗直弟子也。
宗直大抵尙文章。
宏弼力行之人也。
 成廟重之。
以爲佐郞
燕山朝。
宗直門徒被謫。
甲子
終受大罪。
 中廟卽位
惜其賢而表章之。
 贈職爲右議政
趙光祖
金宏弼弟子也。
篤學工夫
挽回世道
防其利欲之源。
不得而死。
至今朝廷之上。
不能明知是非
不得已是其是而非其非。
然後人心悅服
趙光祖
若表而追尊
庶乎興起人心矣。
請褒 贈啓(十一月前人)
小臣頃日
臺官入侍
趙光祖之賢。
不幸
被罪之意。
言語之間。
不得分明啓達。
至爲惶恐
光祖
非凡賢士也。
天資粹美
絶出等夷
篤學力行
有倫比。
晩屈科擧
大臣薦擧
陞授六品職。
及其科第
一時賢士
皆以光祖領袖
四五年間。
 中廟擢拔
置之宰相之位。
物望以爲允當
光祖自以遭遇 聖明
欲明道術
淑人心。
措世唐虞
致君堯舜爲心。
不幸小人
因緣讒間
致大罪。
其時
被罪之人不一
光祖則以一國之人欽仰倚重故。
被罪也尤酷。
厥後
 中廟二廟
亦知其無罪矣。
其時爲士者。
皆讀小學
至今朝廷之上。
閭巷之間。
猶有興起之心。
皆其餘化也。
頃日
小人欲害賢士
無可名之罪。
則曰此乃小學之徒。
小學
聖賢法言
其間
雖有一二人小學而心不正者。
小學之罪哉。
自 上先是非
然後人心興起矣。
金宏弼
受業金宗直
一日
作詩曰。
小學書中悟昨非
宗直見之。
以爲作聖根柢
宗直家行卓異
金宏弼鄭汝昌
學問純至
燕山朝。
俱被大罪。
至 中廟
伸雪無辜
人等
則以一時道學之宗。
皆贈右議政
春秋賜祭焉。
光祖學行
宏弼,汝
昌。
一般人物也。
一樣追贈
後人必有所矜式也。
公元1508年
請褒 贈啓(戊辰三月盧守愼)
公元1554年
崇儒重道。
聖王先之
眞儒
莫之追崇
聖人之道不明。
是非終不可定矣。
頃者 中廟初年
趙光祖
間世粹美之質。
得師淵源之傳。
闡明道學
爲世大儒
遭遇 聖明
罄竭忠悃
興學校。
敎化
扶植斯文
己任
 中廟亦知其善。
言聽計用
倚爲良弼
隆古之治
庶幾可致。
奸臣南衮沈貞李沆
忿猜忌克。
巧生兇謀
因緣洪景舟。
搆成不測之說。
恐動 天聽
竟致竄配。
非但非辜抱冤
忠憤鬱結地下
百年國家元氣
斲喪無餘。
士林憤惋
愈久愈深。
其後五十年間。
憸小權奸
連執國柄
鉗制一時
士氣摧折
公論鬱塞
光祖忠義道德。
不見褒奬異數之典。
豈不可惜哉。
惟幸 殿下聰明睿聖
洞照邪正
已知光祖之賢。
而尙諉諸 先王所爲
公論所激。
猶且留難
臣等恐 殿下實未知 先王之心也。
 中廟當初
光祖時。
下敎曰。
汝等。
俱以侍從之臣。
本欲君臣同心
佇見至治
等人物。
不爲不良
皆是可取之人。
眷眷愛惜之意。
以此觀之。
光祖被罪
非 中廟本心
實出權奸掣肘也。
至 末年
有悔恨之意。
盡敍光祖同時被斥之人。
悉置宰輔之列。
 仁廟亦知 先王之意。
命復官爵
 先王聖意
據此可知
 殿下有何未安。
不卽從公論乎。
今若 贈以大官美諡
明示好惡
繼志述事大孝也。
況今嗣服之初。
崇儒重道。
轉移世道
此其機會也。
伏願 殿下
留神焉。
公元1504年
請褒 贈啓(四月 奇大升)
趙光祖 贈職事
一國人心之所同然也。
小臣前亦暫達。
近則大臣亦 啓之。
自 上想已知之。
而獨且留難者。
詳審之意也。
然而下情
則恐或尙未洞照
以爲未安矣。
自爾洞照
次第擧行矣。
下人之望。
則欲其卽快從也。
自 上致力講學
道理漸明。
光祖之賢。
自爾知之。
崇奬等事
自 上先出。
則尤好矣。
請褒 贈啓(九月李滉)
趙光祖
天稟秀出
有志性理之學。
居家孝友
 中廟求治如渴。
將興三代之治
光祖亦以
公元1519年
不世之遇。
金淨金湜奇遵韓忠等。
相與協力同心
大有更張
設立條法
小學敎人之方。
且欲擧行呂氏鄕約
四方風動
若久不廢。
治道難行也。
當時年少之輩。
急於致治
不無欲速之弊。
舊臣之見擯者。
失職怏怏
百計伺隙
搆成罔極之讒。
一時士類
或竄或死。
餘禍蔓延
至今
士林之間。
志學行者
之者
輒指爲己卯之類。
人心不畏禍。
士風大汚。
名儒不出。
職此故也。
 褒贈光祖
追罪南衮
是非分明也。
請 加褒贈從祀文廟箚(十月白仁傑)
東方道學
鄭夢周金宏弼以來
始有淵源
逮至趙光祖
傑出之才。
闡明程,朱之學。
循蹈規矩
非禮不動。
大礪名節
興起斯文
得君致理
修行德政
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
姦臣南衮沈貞等。
肆其鬼蜮
構成貝錦
竟致冤死
朝野之痛。
久而彌新。
宮中
奸邪蒙蔽之深。
未之知耳。
 中廟晩年
收用光祖輩流賢才
 仁廟末。
追復光祖已遞之官爵。
公論可謂少伸。
物情猶爲憤惋者。
光祖道德忠義
未盡暴白故也。
當今 臨御伊始
四方風動
國論
可以不定
士習不可以不正。
謂宜追奬眞儒
極其褒崇
贈以高官美諡
列諸從祀文廟之典。
明天理。
淑人心。
一道德。
同風俗。
豈不足爲淸朝盛擧乎。
公元1510年
請從疏略(庚午五月前人)
謹按
卒 贈領議政文正公趙光祖
性理存心
繩墨律身
以達不離爲事業。
致君堯舜規模
不幸橫罹讒口
不得考終
流風遺澤
沒世愈著。
至今士林
尊尙道學
貴王賤霸者。
斯人之烈也。
丕闡絶學之功。
優於鄭夢周金宏弼
遠矣。
願力道脈
念賢儒。
使得從祀
足以矜式士林
裨益風化矣。
公元1576年
請從疏略(萬曆丙子前人)
我國從祀之賢。
鄭夢周
協于士望
其餘薛聰崔致遠安裕輩。
皆出趙光祖下。
遠甚。
尙享盛禮
而以光祖之學之功。
獨無報祀。
臣實痛心
伏望商議大臣
列從祀之典。
士類觀瞻
斯文丕變矣。
公元1519年
請從疏略(己卯五月前人)
殿下不許趙光祖從祀文廟
不敢更瀆 聖
公元1510年
聰。
姑擧光祖事功
粗陳其一二焉。
我國。
箕子設敎之後
數千百載。
以儒名世者。
寥寥無聞
鄭夢周
倡道學。
金宏弼克承其緖。
猶未大著
趙光祖
年十七。
志學問。
動遵規矩
終日
肅容危坐
泥塑人
每至二更三更初。
假寐
解衣以寢。
至四更。
梳頭盥漱
正衣端坐
讀書則以小學大學論語近思錄,性理群書爲先。
踐履以孝忠信爲本。
終始不怠
如恐不及
至庚午
進士魁。
聲名洋溢
人無賢不肖
皆曰。
東方賢人也。
眞積久之實。
充於中。
溢於外者也。
是時。
安瑭掌銓衡
初授司紙。
通仕路。
厥後
乙亥科。
興起斯文己任
行道濟世爲己責。
立朝五年
上格宸衷
下聳儒林
德化人
幾成至治
士知向方
俗尙孝悌
非惟館學儒生
相率禮法
至於市井小民
亦皆慕效
事親以誠
生養死哀。
廬墓三年
上下通行
亦皆光祖德化所及
深山窮谷
亦被化及。
小有爭鬪
則必曰。
此爲不善時乎
感人之深。
如何哉。
從者韓忠,朴世熹等。
當時士林領袖
而才高氣邁。
剛銳過中
自用直遂
區別舊臣
公元1519年
激怒小人
終成大禍。
惜乎。
有賢如光祖
年少之輩。
過激招禍。
有如是者。
光祖
處事詳察
惟務中正
年少之輩。
欲䮕鄭光弼
則力止之。
欲行鄕約
齒坐
則雖不強止。
而猶慮生弊
目今矯激以爲不可
而止之者
不可枚擧
光祖之賢。
無間然。
群兇以爲曲學詭行之人。
至於市井廬墓者。
目爲詭行而欲訊之。
士夫向方者。
指爲己卯餘孼而攻斥之。
嘉言善行
泯滅無傳焉。
 殿下卽位之初。
臣啓於 經席曰。
宮中至今
必以光祖逆賊
 殿下曰。
光祖之非逆賊
宮中已知之矣。
然 殿下
無自以詳知。
儒生賜額之疏。
雖非關重。
而亦見許
此臣之所以不敢從祀再瀆。
而陳其事功焉。
公元1521年
二賢從祀啓(辛巳十月○李 珥)
敎化之術。
擇其可合師表之人而委任之。
可也。
今欲明敎化
必須尊奬先賢
使後學有所矜式
而自 上每以爲重難焉。
近日賢者。
不可悉入祀典
趙光祖
倡明道學
李滉
沈潛理窟
二人
誠可從祀
以起多士向學之心。
二賢從祀啓(辛巳十月前人)
館學儒生
累請以五賢從祀
而自 上不敢輕擧
固是難愼之道。
但我 國受命以來
諸儒非無可從祀者。
而今闕焉
豈非 盛典有虧乎。
前朝從祀者。
鄭文忠一人外。
其餘薛聰崔致遠,安珦。
無與於斯道。
如欲裁之以義。
則斯三人者。
可以祀於他所。
不可配於文廟也。
第以諸生汎請五賢
其間豈無優劣乎。
金文敬鄭文獻
言論風旨
微而不顯
李文元
出處頗有可疑者。
趙文正
倡明道學
啓牖後人
李文純
沈潛義理
模範一時
二人者。
表出從祀
則夫誰曰不可哉。
公元1514年
四賢從祀疏略(甲戌○趙 憲)
臣愚
又因 中廟從享之事。
而深有所感焉。
士習之趨。
一視上好所在
而 殿下頃於館學儒生諸賢從祀之疏。
屢陳而不 允。
近臣席之啓。
亦不 頷可。
是實沮一世向善之心也。
臣竊憫焉。
金宏弼
倡道學。
而有繼往開來之業。
趙光祖
繼明斯道。
而有拯世淑人之功。
李彥迪
體道純篤
而有扶顚持危之力。
三人
者。
求之 中朝
許衡薛瑄之外。
有倫比。
而求之東方
薛聰崔致遠安裕之徒。
未有及其見到處者。
況如李滉
集東儒之大成
而紹朱子嫡統
進則引君當道之誠。
懇懇章疏之間。
退則因才設敎之意。
切切講論之際。
善者。
聞言而景慕
惡者。
望風而自戢。
當今之士。
稍知尊君愛親
而有禮義廉恥者。
皆薰其德而興起者也。
國家
不能大用生時
識者
已嘆其太平之難見。
而又不肯崇奬於死後。
不惟媢嫉放誕之輩。
傍觀竊喜。
而昔之興起者。
咸有沮喪之心。
甚有登其門。
而涅迹于聲利者。
不及門者
何所賴而爲善乎。
嗚呼
從違之際。
若不大關
士習邪正
已判于此
 殿下可謂重難而不之從乎。
況此金宏弼四君子
所當從祀之議。
無異言。
無異論。
而尙此遲留者。
斯人不賢乎。
臣伏願 殿下
亟奬四賢
列于從祀
不徒尊其人。
而又必用其言。
盡取其所啓沃之說。
而日陳于前。
以資 聖治
四賢之親達于冕旒。
而又推其餘。
使八方士子
知所矜式
庶乎褒崇嚮用
兩盡其義
而待文王而興者。
起乎凡民矣。
公元1488年
館學儒生五賢從祀疏略(戊申○任叔英)
臣等。
竊惟天眷我東。
列聖相承
誘掖振作
人才輩出
時則有若文敬公金宏弼文獻公鄭汝昌文正公趙光祖文元公李彥迪文純公李滉
俱以命世之儒。
遠承不傳之緖。
出乎類。
拔乎萃。
山斗一時
倡於前。
繼於後。
日月長夜
論其學。
濂洛關閩
語其志。
堯舜君民。
誠可稀世眞儒
百代宗師
而尙闕崇報之典。
未享苾芬之祀。
明時之欠典。
士林缺望
孰有大於此乎。
噫。
五臣言行事迹
赫赫焉在人耳目者。
百年如一日。
則 殿下之於五臣
固已洞燭明察之矣。
非假臣一二談也。
而姑擧其大者
言之。
性溫才明
篤志力行
沈潛義理之學。
深造高明之域。
忠信篤敬
遵禮義。
奮乎絶學
世儒宗。
宏弼之學。
鄭夢周一人耳。
生竝一世
志同道合
麗澤取義
相與磨礱
五經
而究其歸趣
魯論
而發其關鍵
精探義理之源。
遂窮體用之學。
汝昌之學。
於斯大矣
光祖慷慨有志
篤信好學
潛心主敬
本源
硏窮者。
貫徹而愈明。
蓄養者。
崇深而愈厚。
紹緖乎洛建。
接響洙泗
則其修己治人之方。
繼往開來之功。
眞無讓於古聖矣。
彥迪英悟出人
天資近道
持敬功深。
大有定力
講明體履致知誠意之地。
操存省察日用動靜之間。
五箴三省
治己愈嚴。
十條八規。
告君愈懇。
則宜被 中廟嘉奬
而比之眞德秀者也。
李滉大焉
資稟超邁
充養淵宏
眞知實踐
啓蘊發奧。
啓蒙傳疑
天命圖說
性理之學以明。
朱書有節要。
理學有通錄。
造道之源以闡。
至于十圖之書。
六條之疏。
無非聖經闢異端之說。
則集四賢大成
爲我東方考亭者。
不在斯人乎。
五臣者。
主盟吾道
指南後學
光前事業
旣著於當時
後功德。
益顯於來世
至今閭巷之間。
縫掖之流
尊尙之。
景仰之。
道者
得以知返。
異談者。
得以歸正
咸知好賢惡惡
子孝而臣忠
環海一域
皆囿於禮義之化者。
果誰之功也。
惜乎。
如是之德。
如是之學。
足以措世於唐虞
躋民於仁壽
遭遇休明
不得施設當時
天不欲斯民至治之澤歟。
何其不幸
至此也。
噫。
士之遇不遇
天也。
惟其使德行事業
不墜於地。
而恒顯於世。
以爲斯道之衛者。
豈不枉崇其德。
報其功。
以明尊師象賢之義乎。
昔我 先王
斯文興廢之機。
推好賢樂道之誠。
追加褒贈
 命撰儒先錄。
聽建書院
且賜之扁額
不與同時之恨。
不得大用之歎。
每形於 經幄之中。
論思之際。
則 先王尊寵五臣
如何哉。
然則五臣之德者。
莫如 先王
五臣之功者。
莫如 先王
故崇報之典。
表章之道。
無所不用其極
而惟從祀一事
未遑耳。
豈以五臣之德之功。
不足以當此禮也。
前日
儒生之疏曰。
宜待後日
 聖意所在
可知矣。
臣等翹首跂足
以待曠典之擧。
臣民無祿
弓劍遽遺。
吁。
擧 先王擧之禮。
先王未行之事者。
不在於我 殿下乎。
伸冤疏(鄭文孫)
臣等伏見 殿下
天資甚高。
學力又至。
願治之心。
切於宵旰
好賢之誠。
急於飢渴
往者
趙光祖輩。
感激不世之遇。
思報非常之恩。
其所以導殿下
學則精一之學也。
業則堯舜之業也。
欲新
一代之治
必有更張之道。
貪汚成風
所以革之。
廉恥是尙。
偸靡成習
所以振之
節義是崇。
閭閻之間。
小民不知禮讓
鄕約遺法行焉。
科程之外。
才俊或有遺漏
則擧賢遺制復焉。
家敦孝悌之行。
士習義理之學。
向善道者
接武鬱起
傷風敗俗者。
屛跡潛消
長民者。
淸謹爲務。
不以割剝爲事
居官者。
奉公爲職。
不以肥私爲謀。
公卿之門。
賄賂之路。
士夫之間。
奔競之風。
一善一能
盡售其材。
小弊小疵
咸革其舊。
汲汲焉如恐不及
勉勉不有小怠。
可謂國耳忘家
公耳忘私
君耳忘身
伊尹周公者也。
臣等不知光祖有何罪。
而 殿下遽加之以顯戮耶。
當其初。
任之不疑。
信之不貳
無所不聽
無所不從
無異成湯之待伊尹
高宗之待傅說
而及其終也。
待之仇讎
視之毒藥
不少假貸
必置之重典
奚啻成王之疑周公哉。
是由 殿下之心。
前雖公而明。
未嘗不偏而闇故也。
是以
衮,貞之毀光祖專擅威權
則 殿下其實有之。
光祖變亂舊章
則 殿下其實有之。
光祖擯斥
成。
則 殿下其實然。
光祖朋比相附
則 殿下信其當然
狐疑旣根於心。
則 殿下有惜於光祖輩哉。
所以殺之戮之。
不少悔也。
 殿下光祖不無過激之弊。
光祖不得辭其責矣。
 殿下光祖實有此數事。
豈可謂知光祖之情哉。
光祖忠君之心。
愛國之誠。
如日月。
堅如金石
有才必拔。
迹則似乎福之。
而其情實未也。
有惡必彈
迹則似乎威之。
而其情實未也。
非若小人專權席勢
而附己者。
顯之
背己者。
黜之。
伏願 殿下
幸勿以此光祖焉。
光祖立心甚高。
獨理甚明。
貴王之道。
賤霸之術。
制有合古
不顧時宜而復之。
法有未便於民。
不以舊章而必遵。
其迹雖涉於變故
實遵帝王遺法也。
非若小人之以私意己見
造爲新法
紊亂典刑
亂民耳目
伏願 殿下
幸勿以此光祖焉。
光祖好人之善。
自已出。
容人之技。
若已有之。
其時
有才有德者
在草野之中。
必思薦進之計。
況老耆舊之臣乎。
使世之同流合汚
苟容冒進
無毀而無譽
旅進旅退
年老無德
位高無望者。
皆爲老成
光祖擯斥
公元1519年
宜乎
非若小人之欲專國政。
耇長碩德之人。
不得措手也。
伏願 殿下
幸勿以此光祖焉。
光祖
操心也公而正。
立志也直而方。
淡然若水
泊乎無私
只以君子與君子同類
故以之而修身
同道而相益。
之而事國。
同心共濟
終始相背
生死相離
所惜者名節
不以利祥相比
行者忠信
不以𧬈訾相傾。
一時正人直士
莫非光祖之友。
而同是憂國之徒也。
非若小人之欲植己黨。
而敍不逞之人。
相扇爲聲勢者也。
伏願 殿下
幸勿以此光祖焉。
己卯之人。
稱多君子
光祖最優
自靡釋褐時。
銳意性理之學。
遊心聖賢之業。
硏窮之精。
踐履之篤。
體之於身。
得之於心。
內外交養
皮裏俱正。
一言一行
不悖於道。
一動一靜
率主乎義。
剛大之氣。
已充乎體。
功利之私。
不掛乎中。
況逢 殿下圖治之日。
其欲殫誠竭力。
以贊聖化者。
無所不至矣。
原其心。
必恃 殿下如流之美。
樂善之誠。
而敢爲此也。
豈 殿下樂容
光祖迫之促之哉。
及 賜絶之命一下
光祖視死如歸
不少怨悔
光祖旣無負於 殿下
殿下
獨何負於光祖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