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晦斋先生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晦齋先生集卷之十
 狀○箚
  
公元886年
丙午春箚子(明宗朝)
政府左贊成臣李彥迪
伏以臣伏見 主上殿下沖年嗣服
 睿聖之資。
雖得於天稟
輔養之道。
不可不至
嘗聞先賢之論曰。
君德成就經筵
臣以庸昧
忝叨經筵之職。
日夜所以展竭微忠。
以效絲毫之補。
學術疏荒。
聞見固陋
無以稱職
取先格論有裨於 聖德
而可施於今日者
條錄以獻。
伏惟 聖慈留神採擇焉。
 
公元1085年
宋元豐八年
宗嗣位。
(時方十歲)太皇太后垂簾聽政
元祐元年
大臣司馬光程頤崇政殿說書
卽上箚子言曰。
自古人君守成而致盛治者。
莫如周成王
成王所以成德
周公輔養
昔者周公輔成王
幼而習之。
所見正事
所聞正言
左右前後正人
故習與智長。
化與心成
士大夫家善敎子弟者。
亦必迎名德端方之士。
與之居處
使之薰染成性
故曰。
少成天性
習慣自然
大率一日之中。
接賢士大夫之時多。
寺人宮女之時少。
自然氣質變化
德器成就
欲乞朝廷
選賢德之士。
以侍勸講
講讀旣罷。
常留二人直宿
以備訪問
皇帝習讀之暇。
游息之間。
時於內殿召見
從容宴語
不獨漸磨道義
至於人情物態
稼穡艱難
積久自然通達
比之常在深宮之中。
爲益豈不甚大。
竊聞間日一開經筵
講讀數行。
群官列侍
儼然而退。
情意不相接。
如此而責輔養之功。
不亦難乎。
主上幼沖
太皇太后慈愛
亦未敢便乞頻出。
時見講官
久則自然接熟。
大抵近習處久熟則生褻慢
與賢士大夫處久熟則愛敬
所以養成聖德
宗社生靈之福。
天下之事無急於此。
 又曰。
臣聞三代之時。
人君必有師傅之官
師道敎訓
傅傅其德義
保保身體
後世作事無本
知求治而不知正君。
規過而不知養德
德義之道。
固已疏矣。
保身體之法。
無聞焉。
伏惟太皇太后陛下聰明睿哲
超越千古
皇帝陛下春秋之富。
輔養之道。
法先王
以爲德義者。
在乎見聞之非。
嗜好之過。
保身體者。
在乎起居之宜。
畏愼之心。
臣欲乞皇帝左右扶侍宮人內臣
竝選年四十五已上厚重小心之人。
器用服玩
質朴
華巧奢麗之物。
不得至於上前
要在侈靡之色。
不接於目。
淺俗之言。
不入於耳。
皇帝起居動息
必使經筵官知之。
翦桐之戲則隨事箴規
持養之方則應時諫止
調護聖躬
莫過於此。
 又曰。
人主崇高之位。
威福之柄。
百官畏懼
莫敢仰視
萬方承奉
所欲隨得。
苟非知道畏義
所養如此
中常之君。
無不驕肆
英明之主。
自然滿假
自古同患。
治亂所繫也。
周公成王
前王之德。
寅畏祗懼爲首
從古而來
未有尊賢畏相而能成其聖者也。
皇帝陛下
未親庶政
方專問學
臣以爲輔聖德
莫先寅恭
動容周旋
當主於此
歲月積習
自成聖性。
臣竊聞經筵臣寮侍者皆坐。
而講者獨立
於禮爲悖。
欲乞今後特令坐講。
不惟義理爲順。
所以主上尊儒重道之心。
 又曰。
太皇太后陛下
心存至公
躬行大道
開納忠言
委用耆德
不止維持大業
且欲興致大平
前代英主所不及也。
但能日愼一日
天下之事不足慮也。
以爲大至急。
宗社生靈久長之計。
惟是輔養上德而已
歷觀前古
輔養幼主之道。
莫備於周公
臣願陛下高世之見。
聖人之言爲可必
信。
先王之道爲可必行。
勿狃滯於近規。
遷惑衆口
周公立政之書曰。
僕臣正。
厥后克正
又曰。
后德。
惟臣
不德
惟臣
又曰。
侍御僕從
罔非正人
以朝夕承弼厥辟。
出入起居
罔有不欽。
是古人之意。
人主跬步不可正人也。
所以涵養氣質
薰陶德性
能習與智長。
化與心成
後世不復知此。
以爲人主就學
所以書史覽古今也。
不知涉書史覽古今乃一端爾。
若止於如是
則能文宮人
可以勸講
知書內侍
可以輔導
何用置官設職。
求賢德哉。
大抵人主受天之命。
稟賦自殊
歷考前史
帝王才質
鮮不過人
然而完德有道之君至少
其故何哉。
輔養不得其道而位勢使之然也。
 又曰。
供職而來
六侍講筵
但見諸臣拱手默坐
當講者立案傍。
解釋數行而退。
如此
彌年積歲
所益幾何
周公輔成王之道殊不同矣。
以爲主上方幼。
且當如此
此不知本之論也。
古人生子
自能食能言
敎之小學之法。
以豫爲先。
人之幼也。
知思未有所主
便當格言至論
日陳於前。
雖未曉知
且當薰聒。
使盈耳充腹
自安習。
固有之。
雖以他言惑之。
不能入也。
若爲不豫
及乎稍
公元1086年
長。
私意偏好生於內。
衆口辯言鑠於外。
欲其純完。
不可得也
所急在先入。
豈有太早者乎。
或又以爲主上天資至美。
自無違道
不須過慮
此尤非至論
夫聖莫聖於舜。
而禹,皐陶未嘗規戒
至曰。
無若丹朱慢遊傲虐
且舜之不爲慢遊傲虐
雖至愚亦當知之。
豈禹而不知乎。
蓋處崇高之位。
儆戒之道。
不得不如是也。
人心豈有常哉。
唐太宗英睿
躬歷艱難
力平禍亂
年亦長矣。
始惡隋煬侈麗
毀其層觀廣殿
不六七年。
欲治乾陽殿
人心果可常乎。
所以聖賢明盛之際。
不廢規戒
爲慮豈不深遠也哉
幼沖之君閑邪拂違之道。
可少懈乎。
伏自四月末間。
暑熱罷講。
比至中秋
蓋踰三月
古人欲朝夕承弼
出入起居
而今三月不一儒臣
何其古人之意異也。
初秋漸涼。
臣欲乞於內殿後苑淸涼處。
召見日講官
俾陳說道義。
縱然未有深益。
亦使天下太皇太后用意如此
 又曰。
太皇太后每遇政事稀簡
聖體康和
時至簾下
講官進說
不惟省察主上進業
陛下聖聰
未必無補
講官輔導之間。
事意不少
有當奏稟
便得上聞
不可煩勞聖躬
限以日數
旬月之間。
意適則往可也。
 又曰。
告於人者非積其誠意
不能感而入也。
聖人蒲盧喩敎
以誠化之也。
今夫鐘。
怒而擊之則武。
悲而擊之則哀。
誠意之感而入也。
告於人亦如是
古人所以齋戒而告君也。
前後兩得進講
未嘗敢不宿齋豫戒
潛思存誠
感動上心
若使營營職事
紛紛思慮
至上然後善其辭說
徒以頰舌感人
不亦淺乎。
理非學者
不能曉也。
講官皆兼他職。
請皆罷之。
使得專心積誠以感上心
臣按程頤之論。
輔導幼主切要之言。
使當時卿相
用其言以輔養之道。
則必能致君堯舜之聖而躋世道於煕雍矣。
不幸之賢。
不免爲群邪媢嫉
入侍經席。
纔閱一歲
遽爾罷去
使天下不復蒙至治之澤。
可勝惜哉。
臣竊以爲聖賢雖遠。
其言尙存
可以啓發聰明者。
可以涵養德性者。
 殿下誠能深信力行之。
則其有補於聖功
豈云小哉
臣又念輔養之道。
要須內外交修
無時間斷
然後乃可以全其天德而不流於人欲矣。
今者講劘箴規之職。
固在
公元1535年
經筵
至於宮中保護敎諭之益。
則專在於 慈殿。
恭惟 大王大妃殿下明睿冠古
事 中宗三十年
爲治之道。
何所不達
理亂之幾。
何所不察
宜於 主上三朝之際。
諄諄勉諭勤學問。
大臣
納諫爭。
近正人。
遠邪佞。
畏天命。
恤民等事
而又必以修身進德爲本。
視聽言動
一循乎禮。
期以古之聖帝明王爲法
則 聖德日就
卒爲 宗社生靈無疆之福矣。
不勝惓惓
臣以暗劣。
遭遇 聖明
 寵渥
庶效糜粉之志。
不堪衰病之迫。
一朝死亡
抱恨泉壤
敢陳古訓
以效獻芹之誠。
干冒 天威
無任激切惶懼之至。
取 進止
三月呈辭箚子
伏以 殿下方在沖年
專心問學
養正聖功
茲維其時
臣以庸陋
職忝經筵
日夜所以展竭愚衷
以輔 聖德
未嘗頃刻而忘于心。
第以老母遠在南涯
年迫八十。
素患風瘵
近日漸劇。
迫切之情。
不獲已呈辭
今當遠離 闕下
不勝區區犬馬之誠。
效芹曝之獻。
臣聞王者
正心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百官以正萬民
蓋人主一心。
萬化之源。
本源不正
何以正朝廷以正百官萬民乎。
是以
古之聖王
正心爲急。
正心之要。
在於講學明理
親賢遠邪而已
沈潛聖賢之訓。
窮格義理之源。
方寸之間。
天理日明人欲日消
親賢遠邪佞。
則有薰陶箴規之益。
而無一曝十寒之患。
 聖學由是高明
 聖德由是日就
 宗社生民之福。
實繫於此
伏惟殿下留神焉。
取 進止
四月辭職
臣以庸陋
遭遇 聖朝
寵渥濫分。
常懷兢惕
今又因臣受假省母。
 特命本道監司
給養食味
非常 恩數忽及於桑梓
感激隕涕
驚惶罔措
伏念臣本疏愚
別無才德。
蒙 聖世作養任使之澤。
以至於此。
未報 兩朝舊恩
又誤 昭代新寵
冞增哀慕於在天。
庶效糜隕於今日。
惓惓犬馬之誠。
豈敢頃刻而忘君。
第以老母時年七十有八歲
素多疾病
常在牀褥
風眩霍亂
發作無時
往在 中宗朝。
累陳情悃
乞歸養
 隆私
許令補外便養
尋除本道監司
俾遂烏鳥之情。
 聖恩極弘。
天地莫量。
追思至此
不覺號慟
今則母之衰病益深。
日迫西山
近因遭 國恤之變。
曠省彌歲
今始來見。
精神昏憒
言語錯誤
不識人事
羸瘁已極。
僅存形息。
諸證沈綿
臥少起。
轉側須人。
奄奄殘喘
朝不保暮
痛念報親之日短
不忍暫離於湯藥
伏望 聖慈俯察微衷
曲垂矜憫
特解臣職。
使畢終養之願。
鶴髮餘齡。
庶酬罔極之懷。
事君日長
寧無盡節之期。
獨惟今遭嘉會
 聖質明睿
方專問學
正是群下協心勵翼之時。
如臣薄劣
不足爲有無。
然於帝王體用之學。
粗嘗講究
惟思忝侍經幄
冀效涓埃之補。
臣之平生志願
實在於此
不幸母疾至此
情事迫切
冒昧陳達
無任感 恩戀 闕震悚隕越之至。
五月十一日再度辭狀
臣以母病沈綿。
陳情懇辭
伏蒙 聖慈特頒溫旨
慰諭丁寧
申之調護有差愈之期。
勉之臣子全忠孝之義。
感激惶悚
罔知攸措。
伏念臣以駑劣
累朝恩遇
寵渥有重於丘山
報效訖微於塵露
白首再哭於攀髥
丹心彌切於糜軀
況當 闕庭賜衣帶之日。
有不忘 中宗之敎。
不勝嗚咽隕涕
奉以銘膺。
曷嘗斯須敢忘。
臣之事君。
猶子之事父。
本於天性不能自已
有力不敢不竭。
有知不敢不盡
夙夜匪躬
夷險一節
死生以之。
乃臣之分也。
亦臣之志也。
今當新政之初。
國事多虞
輔養尤急。
固非舊臣退之
時。
臣雖無狀。
粗識大義
豈不所以全忠孝之道。
仰副 睿奬於萬一。
但以母病危迫。
餘日無多
精神氣力
日益昏瘁。
時發上氣喘急
不能運動
長臥少起。
未識人事
近日又患脾泄
危困益甚
多方救藥
略無見效
差復無期
臣本庸昧
忝冒重地
伴食碌碌
絲毫有裨 聖政。
今又以母病。
去朝數月。
瘝曠已多。
難逃尸祿之罪。
豈無妨賢之譏。
禁府任又非輕。
曠職亦久。
尤極未安。
古人云事君之日長
報親之日短
伏望 聖鑑
憫臣情事懇迫
憐臣進退狼狽
曲垂生成
特解臣職。
俾遂終養則 聖恩如天。
雖無階報答
愛君憂國之誠。
豈以進退有間
隕首結草之願。
尙期少展於異日
無任激切悲感祈 恩竢 命之至。
六月十九日三度辭狀
臣以老母病深。
情事迫切
陳情懇。
干瀆 宸嚴
伏蒙 聖慈累厪溫旨
慰諭不允
祗許待差上來
仰荷 隆私
冞增惶悚
不知所措
伏聞近者。
災變屢見。
盛夏戾雹。
京師地震之異。
近世所稀。
九重之上。
上畏天怒
下恤民隱
迎訪群臣。
所以修德弭災
 主憂如是
臣子何以寧居
身在江湖
心馳魏闕
區區
犬馬之誠。
自不能已。
未嘗一夕安眠
第以母之沈痾未瘳。
神氣昏困
加以傷暑脾泄
羸瘁轉甚。
奄奄危迫
常在牀褥
人子之情。
不忍遠離
幸得賴天之靈。
秋至氣淸
宿疢稍蘇。
則臣亦安得一向求退
以負 聖明
但念衰病沈綿
差復難期
弘化重地
忝冒經歲。
才劣識闇。
未有絲髮裨補
常懷伴食之恥。
恐速冒祿之譏。
日夜兢惕
適以 主上卽位
朝廷多事
黽勉供職
不敢強辭
今以省母在外
久未趨朝
瘝曠已極。
慙懼益深。
伏望 聖慈俯察情悃
曲賜保全
解臣本職
求賢德。
置諸廊廟
新政必有裨贊之效。
微臣亦免尸素之罪。
非獨臣之私幸
作新 聖治一端也。
情實懇迫
敢瀝危悰
至于再三
無任激切震慄之至。
不宜垂簾箚子
判中樞府事臣李彥迪
伏以人君體元居正
一擧一動
稽古酌今。
合禮義。
如或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
而非先王制則雖有古例。
不必泥也。
臣竊聞禮官議定垂簾儀制
而請幷於 當宁垂簾
同於 慈殿。
是雖有古事可倣。
不可效也。
人君南面聽治
取其嚮明也。
臨朝之際。
當如大明麗天
萬物畢照。
少有幽隱
豈可使擁蔽其明而有礙於視瞻乎。
況在臨政之初。
群臣瞻仰
得一望 淸光
今乃御殿障蔽 天顏
豈不群情疑阻乎。
設使人主方在襁褓
聽政之時。
不得太后之側。
不可別設則雖竝垂簾
猶或可也。
今 殿下聖質明睿
春秋寖長。
近於漢昭辨忠詐之歲。
宜導以光明之德。
無或虧蔽日月之照。
使魑魅魍魎
影滅跡絶。
以爲 宗社生靈之福。
朝野之所顒望也。
垂簾
三代聖王之制。
後世宜之設。
臣竊究宋朝之儀。
蓋以皇帝聽政之際。
侍臣皆坐而史官在帝左右
察視容色
記其言動
至於經筵講官立講
皇帝雖與太后東西相對
相距密近
帝位在於簾內
我 朝之禮。
中朝不同
侍臣講官俯伏
而雖史官莫敢仰視
何必於 殿下之位。
設簾障乎。
今若循襲前代謬擧
而不知揆度時宜合於禮義
非特取譏後世有識
又將有虧於 聖上光明之德。
是豈合於輔養之道。
且夫垂簾之制。
宜定於卽位之初。
 殿下面接群臣。
日月已久。
今遽隔簾而聽政
有乖於明四目四聰
所繫甚重。
不敢不言
伏願 殿下恭己南面
必體明出地上之象。
赫然臨下
去其翳蔽
至於 慈殿同御殿之時。
只得忠順面對之儀。
無倍於禮。
合於
行之今日無惑
之後世而可法。
伏惟 聖鑑裁擇焉。
取 進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