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药圃先生文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藥圃先生文集卷之二
 書
  
與明儒胡煥
料敵極其而後
備敵盡其要。
備之不盡
乃料之不精也。
近來策倭者多矣。
唯知爲朝鮮之彊敵。
而不知爲天下之彊敵。
或知爲天下之彊敵。
而不知爲萬古之彊敵也。
凡兵。
將帥之能。
士卒之彊。
器械之精。
勇敢之奮。
隊伍之衆。
有形勢之合。
糧餉之蓄。
自古將苟能矣。
其餘數事。
不盡備。
亦可以有所爲矣。
其間有一二之備者。
例或有焉。
有三四之備者。
難得
而至五六七之備者。
絶無其人。
今之倭賊。
盡得其備矣
倭酋秀吉。
雖未能盡知其爲人
匹夫投入人國
赤身蝨附擠而有之。
必能知人之才器
故能取渠豪。
得人之死心。
故能樹黨與。
一朝俟隙
奪而據之。
佩觿鐩然。
不可不智矣。
取人
樹黨
而謂之偶然得之者。
萬無是理矣。
或曰
夢日入懹而孕。
相者曰。
日所照處。
當盡王云。
其志亦非淺也。
義智精銳絶人
暴露多日
神色不彫。
氣魄甚堅。
其所止息
從者竟日植立
其制下。
不可無威
而其列常在數人之下。
如秀可。
如行長如調信,淸正諸酋。
亦可知其優劣矣。
以秀吉之桀驁
率諸酋之獷悍
合在一處
巢窟蠢動
非人力之所爲也。
將帥之能。
不可忽。
明矣。
天生盜賊
自好戰伐者。
倭也。
其言曰。
壽夭等死。
死敵爲榮。
一息在喉。
不釋劍。
伺人不意
必中其報。
平居閭巷
有冒律當死者
其日。
從親飮食
言笑自若
略無難色
卽時出坐承刃。
墮地
而其黨族嗟惋
其俗之不畏死。
乃其性也。
人之所懼。
戰。
戰之所難
死。
死苟不難。
則何憚乎戰。
何患乎敵之不克也哉
士卒之彊。
天下無此國矣。
凡兵。
有遠技近技二道而已
弓砲。
遠技也。
劍戟
近技也。
遠以拒之。
近而殺之。
能事畢矣。
倭賊雖未能弓弩之射。
鐵丸之技。
發必命中
可當弓。
而弓則矢一房
不過數十枝。
丸則一囊
幾千百介。
而又無飜弦墮括之患。
其能亦云捷矣。
而其力較之矢。
則加五之三。
乃遠技之長者也。
劍術
其來久矣。
凡試能。
必張屛於堂。
兩人分內外而坐。
外者超而入。
下屛之頗。
內者承之以劍。
卽還超而出。
內者超而出。
下屛之頗。
外者承之以劍。
卽還超而入。
如是數十超越內外
禽鳥然。
常時有爭。
競發死心
奮劍相擊
期於必殺
揮霍之間。
鐔承鍔。
終不損傷
其巧避能觸。
宛有白猿之法。
近技之妙。
無非劍客
器械之精。
可謂盡矣。
好戰倭之性。
爭死倭之業。
臨戰之際。
見殺卽怒。
極力盡銳。
推鋒陷堅
而知其必死。
以先死爲快。
蟲蛾赴火然。
一卒去。
一卒來。
一士顚。
一士立。
部伍雖亡。
而伍兩不虧
其甲有面胸之蔽。
而無顱背之掩。
蓋有進無退。
而期於必死也。
自古兩軍相戰。
衆各數萬。
而有一二人大呼奮擊
突入敵中。
其後十人
百人
千萬人
乘其氣勢
號跳鼓躍
從而迫之。
因得其捷。
故十萬軍中
得死士。
不過數十人
而得此則勝。
不得則敗。
所謂不在多。
而在銳精以此也。
以十萬之軍。
得死士。
一二人
數十人
亦可以常勝。
而有精銳之名。
況今倭奴
人人死士
勇敢之氣。
不必論也。
國均度衆。
將均度士。
以小擊大。
以弱擊彊。
乃以治攻不治
以能攻不能者也。
若彼將不下我數等。
而其卒多於我數倍。
則雖有一二僥倖之捷。
決無百戰百勝之功。
故有什則圍。
倍則戰之說。
兵家常道也。
倭之醜類
雖未能詳知其數。
而自釜山漢陽
北至咸興。
西至平壤
百里而置鎭。
或七十里而置鎭。
或三十里而置鎭。
鎭之少者數百人
多者千餘人
漢陽
開城
平壤安邊慶州等處。
千萬人矣。
合聚而會。
布置一陣
則其兵必不下十萬。
隊旅之衆。
不少矣。
夫兵。
死地也。
如有可生之路。
則千百其計而避之者
人之常情也。
諸侯自戰其地。
謂之散地
而有沈舟決死者。
背水力戰者。
皆防其散。
而爲之形勢也。
是以
窮寇遠鬪
鋒不可當者。
第一形勢也。
齊以漢兵窮寇
魏以齊地爲窮寇
壤地接連
相去千里
而尙謂之窮寇
今之倭賊。
渡海以來
寄在異域
四顧無依
飛走何歸。
若或一敗
則殲盡無遺
勢必然矣。
精神自厲
肝膽自固
手足相維持。
耳目相顧護。
固當萬萬於他人
臨戰之際。
必死之心。
不待勉勵而自生。
此亦倭賊之不期得。
自得形勢也。
凡兵。
不患人之不多。
而患糧之不繼。
蓋人之所食。
一日二升
一月之糧六斗
一人負去。
千里難行
古今軍役
豈有一日收功者乎。
或二三月。
或四五月。
或六七八九月。
至於一二年。
一人所食。
贏擔者隨月倍數
而必以牛馬舟車
用代其運。
千里戰伐
發兵一人
運糧者用幾許人乎。
兵戈之役。
一時勝負之外。
大之患。
常在此也。
倭如則不然。
一時所噉。
不過數合。
或顆飯作團。
僅如鵝卵
置于橐中
當日給。
或以乾糗一掬
浸于水漿
以度朝夕。
亦以魚肉菜果
略慰虛竭
步驟不躓。
筋力不困。
上下山磎
疾如風雨
其所仰之餉。
比於他人
亦甚容易
轉漕之役。
自其地到我國。
唯以舟楫得達。
所運之功。
其亦省約矣。
糧餉之蓄。
不甚憂也。
嗟乎
彼賊有將帥
士卒
器械
有隊旅糧餉之備。
形勢勇敢
不死不止
愈久愈厲。
此乃天下古今之彊敵也。
必屈羣策集衆思
通達事理
洞曉兵法而後
可制此賊也。
雖然
天下無不可爲之事。
賊雖劇矣。
必有可乘之路。
其所短而制之。
其所長自不容爲矣。
秀吉竊人邦域
未定脚跟
遽有橫騖異方之心。
如其智也。
千里之地。
不爲不廣
數百萬之民。
不爲不多。
君臨一邦
富厚休養
不爲不足
鴟鴞性情
自好禍亂
貪人之地。
利人之財。
蹈凶器。
危事
出生得死
害已侵人。
至於窮天下而直欲割據
不亦妄乎。
如其不智也。
自速滅亡而已
其亦符秦,吳濞蕭亮之流歟。
居國
上下獸聚
無復條敎
其所令行禁止
息爭攘。
去噬齧。
絶無通人情。
順物理。
仁恕敎化爲政
獠蠻之類。
自有其性也。
如元祖,金主之輩。
雖以夷狄
入據中國
君人度量
慈愛爲心。
禮敎爲治。
一時克定
得人心
撫而安集
固有之也。
倭奴不然
入寇逾月
遍滿一國
而唯以殺掠爲事
保定爲心。
初入王京招我民庶
任其出入
而其黨散滿人家。
日夜侵暴
不堪居。
自初至終。
其所到處第一令。
乃殺其兩班
兩班
方言士族也。
自古謀人之國者。
始來也。
戰勝得地爲務。
得也
招諭父老
延攬英雄
因其舊人
平定安集之。
豈有英雄
而能定其國者乎。
國俗
貴賤異業。
不爲士族
無學識。
一時領袖
士族不可得也
盡殺則誰與爲事
然則倭奴
盜賊也。
虎狼也。
其勢雖可畏
而其理必不久矣。
用兵亦無法度
先者或後。
後者或先。
左者或右。
右者或左。
部伍分數之規。
不過相聚進退禽鹿然。
其鋒難御。
而其聚易亂。
其銳難遏。
而其堅易陷。
不更進。
不更來。
大兵行去。
數十人尾而擊之。
不爲顧護
或俟其不意
衝突剝擊。
散亂遁去。
無制之兵。
固易動也。
所恃
長劍也。
所能。
鐵丸也。
如雨下。
如林立。
其器利矣。
而丸之用。
比於劍則頗劣。
故持劍者千百。
持丸者數十
蓋其戰。
急於近而緩於遠。
是以
陸戰而厭水戰
陸則急趨膚接。
極手獮殺。
故常勝。
水則舟行有限
驟進路絶
楯板之牢。
丸射不利
鉤鉅其艫。
一發銃矢。
卽裂墮溺。
其遠技之能。
不如近技之妙也。
然則常戰必以遠拒爲要。
鐵丸
防。
上國藤牌鐵簾
與審煙頓伏
後突入。
臨戰一技也。
弓矢之力。
較諸鐵丸
四之二。
非相當之技也。
本國箭長於遠射。
三四十步。
二人
數十百步斃一人
百餘步,二百步。
亦能中傷
其於鐵丸
亦可相當
本國
業者不多。
擧子外。
能者極少。
不可以此技。
爲制敵之常道也。
上國火箭之具。
極爲奇妙
鬼神莫逃。
天生此物。
爲制此賊。
火箭火車大,礮砲,團石砲車,車子箭,蒺蔾砲,震天雷,勝字銃筒等物。
掀天撼地之具也。
凡制倭。
以此爲務。
其中火箭最妙
一著其身。
爇盡支體
萬矢漫空
一陣糜爛
則不將帥能否
士卒之彊弱。
臨戰卽勝也。
蒺蔾震天雷
利於夜戰
車子砲車
亦可補用也。
勝字銃筒。
利於水戰
皆是御倭之極神極妙者也。
本國之人。
學者甚尠。
若人人盡習成就
則御倭之實無虞矣。
倭奴平壤之敗。
深知此器之奇。
百計傳習
則倭賊。
神亦不御矣。
上國使者
往來之際。
標下家丁
極加申勅。
戒以重典
賊情叵測
萬一一二人
陽爲投降
詳知火箭之術。
然後盜法遁歸。
神技爲賊所有
此亦不可不慮者也。
戰之所難
莫大敢進
故軍有壘溝之設。
蓋防此也。
屯兵則恃此爲固
而相戰
往來不定
豈能恃之哉。
古人用兵之法。
必先務置陣。
外立壁內設部。
排轅樹楯。
結戟交戈。
或坐或跪或立。
而有持戟持矛持弩之先後焉。
自固而後
能御人。
御人而後
勝人
蓋置陣固。
則犯之而不撓
之而不陷。
游軍雖或有一二之敗。
而來歸有地。
不至擺落
一軍終無覆沒之患。
然則置陣之固。
乃防其敗之先務也。
至於鹿角車,鹿角城拐子馬之機。
尤爲拒御善策也。
本國判事楊士奇楯戟之制。
行軍之御具也。
萬全之兵。
不可以小克大。
兩將均能。
兩卒均彊。
兩器均精。
而兩勢不爲上下
則必隊伍之衆。
數必相當而後
可以登對矣。
況將不能
卒不彊。
不精
而以十百之兵。
御千萬之軍。
豈有是理乎。
本國所以大敗也。
今之倭賊。
幾至十萬。
本國之兵。
無數萬之衆。
上國之兵。
僅至四五萬。
一度之勝。
不可恃而爲常者也。
況今倭賊彌漫八邑
厥數之加減
未詳知。
而萬餘之兵。
恐未能沮遏其勢也。
劉爺之神武
旣已雷震於彼賊。
攝伏邊隅
不敢進前
賊心久而不殄
聞問相及
熟諳多寡
有來犯之弊矣。
十倍之兵。
分爲數道
直來者。
有傍來者
拒其一道之來。
而三四道之來。
已出其後
則事無可爲矣。
然則
兵之事。
固當汲汲
而其中川浙之兵爲上。
遼廣之兵次之
蓋遼兵能胡。
而浙兵能倭也。
加以遼廣之人。
性復恣橫
無所忌憚
一躡邦域
直肆侵掠
蹂躙蓋藏
剽鹵牛馬
兵興以來
沿途之民。
幾至一空
無益有害
乃至於此
豈是朝廷委恤之意。
將相拯濟之心哉。
但川浙邈矣。
徵發涉旬而後
可以來矣。
未知己調之兵。
在於何處
若在關外
則斯速稟來。
而未到之前
本國之兵數萬。
連隸於劉爺之指揮
聲勢稍張。
則邊賊之心膽
庶有所怖矣。
渡海之賊。
客寄他方
鋒銳難防
巢穴無援
常常侵擾
使不得安泊
乃動撓形勢上策
夜斫夜驚
空誘虛喝之類。
儘是擾亂其兵之至要也。
日夜亂動
毛羽自落。
根柢無著。
威稜氣息
自就銷鑠矣。
軍餽之蓄。
難以爲謀者。
則不可盡運。
則不可盡藏。
或奪其輸。
或焚其積。
則千萬之斛。
一時就盡。
不得猝辦也。
今者。
急以李舜臣
帶龜船數十隻。
多載勝字銃筒。
要於海路
破其漕運或募勇士
潛入賊營。
其所聚。
本國投降之人。
亦有往來者。
諭以利害
則不無焚其積聚者。
而或刈獲之處。
伺於行跐之路。
輕銳之兵。
觀望進退
掠取無遺
不可一失其機之常策也。
凡此數條。
乃可撼劇
賊之一端
其所不足者。
或探之於古人已行之跡。
取之於羣謀商確之際。
事求可。
求成
補苴罅漏
張皇端緖
大之績。
可得成就
方今之務。
唯以調兵運糧爲急也。
似聞前年征倭之兵。
已調十萬云。
然則上本朝廷
當以遠近爲度。
次次徵發
而先以本國之兵。
同其服色
連營受制
日日所業
火戰爲務也。
本國士卒
素號精彊
近來昇平日久
民不知戰。
望風而潰
理所然也。
蓋國無良將。
而將不知兵
以疏迂之謀。
尠少之士。
抑其滔天之敵。
不亦難乎。
間有一二忠義之士。
募得十百之士。
伺其少團少聚之出入
翦取翎鬐者。
如朴晉郭再祜洪季男高彦崔源李鳳之流
推鋒擊銳之一將也。
若得見敎於劉爺之節度
則不無可用之地矣。
上國之兵。
旣得十萬。
本國之兵。
又收十萬。
合爲二十萬之衆。
火器之學。
片箭之能。
人人無不習熟
則不能御
可以能戰。
不唯能戰。
可以能滅其醜矣。
若不得二十萬。
而上國之兵四五萬。
本國之兵六七萬。
合爲十餘萬。
則亦可以觀勢攻守
堂堂聲勢
不能如二十萬之直進無避矣。
如以見兵萬餘。
本國之兵數萬。
則極難爲功。
常捨正務奇。
先謀後戰
每以間諜
覘其虛實
而多
斥候
審其賊之進退合散
伏而要之
追而迫之。
以不掩擊常道
顯然對陣
出兵相擊
多寡不敵
盡自敗矣。
萬無聞聲股戰
疲㤼自靡之勢。
不可以僥倖奇捷爲求者也。
至於賊來直犯。
則當深溝高壘
齊整器械
固守不戰。
而最務夜擊
夜擊則或數百。
百餘人
蒺蔾砲,震天雷
潛逼賊營。
一時俱發。
跳入營中
火發砲烈。
菱鐵四射
所斃必多。
其餘砲車車子箭。
有力者數人。
亦可轉致
間以片箭騶發
則亦必多殪矣。
須先於營傍近地。
密布小弩,鐵蒺蔾
驚竄之際。
亦必中躓痛瘡者多矣。
此亦夜戰夜防之用也。
士卒不爲冒刃相戰而距峙十百步之間。
卽使潰亂
極是破賊之奇功也。
但連務不休
申警嚴勅
多設聽子
使不得進迫
須優置間斥。
審勢出奇
長以侵敝爲事
不得大亂其軍。
小小驚動無虛夜。
則客來形勢
不得久據矣。
如或募得勇敢死士
突入賊營。
呼噪揮擊。
賊衆鬨亂。
自相踐躒擊殺。
此是夜戰妙法
死士不可易得。
非常用之道也。
本國自亂後。
不得耕稼
今年則賊雖退去
曾所屯處。
物力蕩盡。
不能穡事
全羅平壤黃海忠淸等道
疲於奔命
亦未種耘。
上下所須。
太半不繼。
萬軍之費。
無所於辦。
軍用
不得不重懇於朝廷
朝廷之賚否。
未可定。
輸運之功。
人力已敝。
不得如意也。
陸運一人負一帒。
一帒容一斛
老弱則分一帒。
亦已重矣。
日行一息
遞代不齊
千里轉致
經時月。
陸行之運。
決難成矣。
水運鴨綠江
漢江沿海以來
驚波島嶼之險。
不得定限
加以本國船舶極少。
百石者不夥。
數十石者居多
厥數無幾
事力綿薄
亦非常繼之道也。
豐川海程
前古入貢之路。
風濤極難。
利涉者少。
自開遼,薊之路。
不通行者幾千餘年。
本國之人。
諳委者。
上國長年三老
豈無記識者耶。
舊日福建之人。
探討倭情。
浮海往來云。
若然則募得自願
購以重利
必有能通其路者矣。
上國舳艫極大
裝載萬石比比有之。
得數十萬石。
直扺于西海之濱。
軍需之足有餘裕矣。
事重大。
必待朝廷處置
本國所望於萬一者也。
大槪倭賊將雖能矣。
直是夷獠也。
疏脫麤厲
士卒雖彊。
無制之兵也。
可以易動。
器械雖精。
火戰諸具。
可以劘剸。
隊旅雖衆。
二十萬則可以掃盪
十餘萬則可以守戰
數萬則可以觀勢攻御。
至於勇敢也。
形勢也。
糧餉也。
可以捍拒焉。
動搖焉。
焚劫焉。
各有相當之道。
此在老爺
神化開闔
明年春夏之前
尤以敎火戰
連夜擊。
爲合士卒一號令之規模
則倭賊有必敗之理矣。
此賊。
天下之彊寇也。
其禍孔棘
若失東陲。
便失嶺南
若失嶺南
便失王京
若失王京
便失朝鮮
朝鮮旣失。
則遼,薊之憂。
卽次第矣。
不能去病皮膚
而直扺心腹之後
始議救死
則雖欲不危。
其可得乎。
敗亡之餘。
不敢擧顔。
千慮之愚。
自有所見
敢陳一二。
未知明公
以爲如何
  胡煥所答
 承示備悉
大槪至當
往見摠兵之日。
謹嘗一一告喩
使之別念施行
鄭子明(士誠)
續承手滋。
慰浣難喩。
高祖神主移安事。
承示曲折詳悉
感荷何已
法有定式
有當歸。
長房次之家。
一息猶存。
則是祖考當依之所。
便當奉安
直截道理
不當更論。
苟違于此
嫌於僭逼
兄病老。
且無守家之兒。
果爲未安。
但捨此則承黃兄亦當次。
然而捨其長房
違禮法。
且有代未盡之孫。
而遽爲埋置。
旣甚未安。
存本廟。
亦非攸宜。
兄終是當次。
長房家亦有廟。
高祖神主
奉安于此
雖只經一日
亦無
公元前197年
不當
奉祭之具。
亦當隨宜
務盡誠敬
子孫從宜收送祭物。
亦無不可
右兄百歲後。
亦移奉當次之家。
合古禮節文。
以此意。
曲通兄。
使之善處
何如
有當奉之家。
而慮其些少安節目
彊推不當次之家。
則亦尤未安。
如何如何
楸洞鄭參奉
亦是直孫
當初會議奉安于其家後。
有捨嫡就庶未安之論。
故還止之。
國俗
庶孼許行祭。
雖非嫡脈
不猶愈於遽爲埋置耶。
然此特通變之道。
終是苟且
通議在鄕解禮之家。
從長之無妨。
翁,月川
云何
此是一門大事
廣議處之。
極幸。
只此奉及。
不宣
餘暑尙熾。
不審雅況如何
家藏朱子綱目
尹起莘發明附後四十卷全秩。
栢潭公在世時。
輸在栢潭家。
近聞栢潭家傳君家云。
不勝慰喜
苟非別座公克先志
愼護十分之力。
十年兵火之餘。
豈能尙全耶。
可感喜。
切思亟閱先祖手澤
急於考見古事
雖未得一時全輸。
二卷爲先送來。
何幸如之。
如或君欲留覽。
秩還留過年
無不可。
不宣
答鄭汝仁(崑壽)
入春以後
得手墨。
近因廻僮。
又承二書
慰濯阻襟。
奚啻萬萬。
第諳門中有服
道可亦在慘慟之中。
令體
傷症。
亦未向歇。
何以堪居。
驚慮曷勝
唯冀勉裁愼攝。
切切幸幸
道可令嗣別座。
俱中兩試
門中之慶也。
喜賀如何
鄕居族屬
令眷。
皆依所願得遂而歸。
德念庇護至此
感戴感戴
權章仲(好文)
雨聲中。
暫面旋別。
忽焉徂歲
追懹難堪
得手緘慰蘇曷勝
僕。
粗保。
關東
又入京洛
齟齬孤蹤
事涉可笑
却懹故園
春意已動。
思與親舊
一接笑語
良用切切
只冀雅履。
爲道萬珍。
兵曹判書
歲序旣換。
春節且深。
不審動止安否
卽今如何
近因郵吏所報。
得審令公
又長騎省
摠理機務
必能倍殫心力。
詰戎講武
大振國勢
不勝慶賀之至。
爲時特加珍重
以延國家無疆之福。
切切幸幸
生。
苟存性命
老病日甚
人事自絶
已無可言。
無以更瞻天日之光。
只自悲感而已
不審洛下風色
如何
南北邊報
無警急耶。
適因歸便。
憑候令況。
餘萬悠悠
不能盡。
宋德久(福基)
兵興四載
亂尙未定。
不審居鄕憂國
何以經過耶。
久滯隣幷
勤眷。
得保今日
感不能忘。
淸風一陣封似。
領之。
謹姑奉問
宋德久
聯見手書
慰濯無量
乃今新暑雅況
安否何如
唯祈勉加保攝
生。
尙今苟度。
海寇已於本月十日
撤兵過海。
自此外庶得息肩。
中興大業。
亦可因玆辦出。
天幸曷喩。
省墓爲計已熟。
如或得遂
則與君暢敍
亦可圖成。
不可言
淸風呈似。
幸領之。
宋德久
欲因今雨
移植黃菊
幸可量付數叢耶。
愛菊不下於陶。
而求移太晩。
平生謀事之拙。
大槪如此
好笑
李儀甫(璣玉)
卽日暑雨
雅況何似
本月初二日政。
以賢除恭陵參奉
初三日政。
仍換集慶殿。
殿影子。
時方奉安于禮安縣地
便近極好
喜賀難喩。
無職難處之事。
唯以奉審香火爲任。
靜莫比。
可以讀書矣。
須及限內
上來謝恩
仍卽下歸
切勿稽滯日期
極幸。
當日政目。
幷封送去。
三十日爲限云。
雨水或阻。
不可不慮。
先期優算日數啓程
切幸。
見姪書。
知君諧往仙山
亂世此行。
不爲無得
交代郞。
不急赴。
海山勝槪
雪後益奇。
冀須勉攝相保。
遲待春日
依舊見於終南山下。
幸幸
賊勢近有退縮之狀。
且聞舟師大捷
邊聲稍振云。
豈非重恢太平之兆信耶。
安洗馬告行
忙甚草率
斯文不幸
東岡至於此耶。
東岡於琢。
義分最深。
非他交契之比。
病裏聞訃。
號痛無及
示意情文極備。
不勝感動之至。
退溪先生之喪。
門生從宦
或多在朝。
聞訃之日。
設位一處
白衣帶會哭。
其葬日。
以此會葬
此外無異聞矣。
東方講禮文。
久矣。
今此一節
終是俗禮因循
罔有定見
先儒定之說。
亦無有聞。
何以則可乎。
大槪師友之喪。
非如五服之比。
隆殺之節。
似當各稱其情。
施用之際。
幷參俗禮之宜。
不必專泥於古。
此蓋仲尼從周之意。
亦未知如何
寒岡
講於禮者。
有自得。
早晩幸可如何
謹此奉復
李儀
祇承寄示
一一奉悉。
會葬東岡
仍且奠告。
以辭終始致誠
固無餘憾。
且審祭文一篇
備悉無漏
東岡潛德
賴此而傳後。
豈非斯文大幸耶。
悲感倍深。
北還之示。
當在春夏間。
敢不佇望
琴聞遠
賢胤
(名恪
奇才
十九而殀。
)竟至不起
痛惜痛惜
天生若人
必不徒爾
而事遽至此
益復痛惜
唯冀別加裁抑
琢。
嘗傷於虎者。
若不能以理自克
則殆至莫保性命
豈不可慮之深耶。
昔者
卜子哭子喪明
得罪曾子
程太中公喪明道。
無恙享壽八十。
先儒之論偉之
須留念。
極幸極幸。
新歲
想應延福千萬。
曾聞。
君以老見遞。
時事至此
悵歎曷已。
生亦衰遲
以老退留。
老相聚。
可辦一筵
時事若康。
何天亨泰
則當拜月川大兄
兼訪吾君。
冀須釀酒三千石。
以待花開月滿
千萬幸甚
子允
李參奉儀甫事。
尙忍言哉。
告別未幾
訃音遽聞。
痛哭痛哭
斯人也。
操節與昔賢無異
今遽至此
可惜也。
窮孀幼孤
無可依怙
慘不忍聞
父雖於斯人。
情甚切迫
束手無策
痛哭而已
近因加尼潘別監之行。
皆有書順付。
想已領之。
乃今氣肅。
況味安否
時亨亦無恙耶。
此處一家俱支保。
寶地已得成券
此實一家浩劫至寶之地。
得來
天幸天幸
占穴必須及時
同等
京師還。
上號之請。
已爲蒙允。
會盟大禮
將次次退期。
而時未定奪。
然亦要不十月晦間云。
父之意。
朝議以爲功臣
雖或以老病不參。
嫡長者。
不可不參云爾
其改聞行禮日期
通約杜公。
臨時發行
直向所占之地。
量定穴。
或往東老近處
竝相之。
時不可失也。
爾仍入京師
待時行禮爲幸。
嫡長馬官者。
諸司果。
仍其本職
待其箇滿。
陞付守令云。
爾其臨時
一番往來
兼行謝肅
仍向任所
可爲便當
且移奉事
一家大事也。
外板庶可圖之。
而衣襲等用。
恐或不及
是極可慮
然而惟當盡心而已
苟失此會
則後恐無期
所望者。
惟爾在。
庶或可望耶。
或在歲後退定大禮
則遷事豈不幸甚
大扺爾行。
往在京師
觀勢善處
或不往。
善處期於十全
幸幸
餘具允穆書及李德善告目。
皆可考。
子允
金夢得來。
戒學又來。
連續見書。
慰浣曷勝
審爾瘡痁迨苦。
水土不幷以南
何以支過。
憂慮不已
若然則似不當彊留。
重客思之苦。
不得已
則雖至於呈辭本道
終被譴免。
所不辭。
爾當隨宜善處
母貽後慮
極幸極幸。
爾母移寓安邊之計。
已爲議定耶。
不卽南歸
則朝夕之資。
亦甚可慮
大槪家奴一相從者
設有遷動之事。
何以爲計耶。
今者。
夢得,戒學輩。
一時皆離。
爾處未知誰與。
獨處耶。
極可憂惱
賊勢似當退撤。
而秀吉定斃云。
果若此言。
豈非天下之幸。
天兵支待
十家九空
如是保存大勢
寧有此理耶。
父則無病。
全性命。
一家分離
重念爾在客棲。
且恐其中
亦或有官事難處之事。
心甚鬱鬱
當此危亂之際。
父心有所依賴者。
只有兄弟二人而已
所祈身無疾恙
令名
此外更有何望耶。
近連見書。
備審平安
足浣遠思
父亦尙全舊樣。
國事猶是艱虞
經理被劾於皇朝。
已逮當還。
劉摠兵領卒二萬入
未久當南下云。
因此成平大勳
則天粗安
不但小邦之慶也。
一家亦有復聚之望。
幸孰大焉
爾可十分愼攝。
守職之暇。
幷不廢學業
庶遂大志早晩
以慰老父之心。
切幸切幸。
書來。
領悉一一。
文實新書而作。
本非爲韓立傳也。
且言有賓主之分。
所論得體
正是正是
爾來覲。
定之是料。
第未知爾來何日也。
寄來草本
措辭得體
文彩燁然
可喜可喜
連得平書。
慰慰。
玉淵十詠
今始見之。
崑玉段段
無非
天下至寶
病已當於淨室
燒香盥手
高聲朗吟足矣
孫兒孝生
見昨書。
今猶慰也。
只冀勤讀不怠
及時顯名
不然
虛過百年間。
無以爲生也。
十分猛省立志
少勿放過
古人有句曰。
年光曾不爲人留。
學業須成未白頭
豈不惕然可懼耶。
見書。
審爾無恙讀書
慰喜不已
此處皆無事
與爾久未相見
雖是可懹。
爾苟勤讀不輟
幸喜如何
且須以一念忠孝爲大。
極幸極幸。
此外何望。
只此不一
從子允諧
見書。
知爾無事到任所。
極慰且喜
唯冀守靜養神
泛覽經史。
反約四書
沈潛聖賢工夫
愼勿浪過居諸
極幸極幸。
藥圃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斥和疏
伏以。
朝議近有與賊許和之說。
蓋亦出於不得已之計也。
以臣之見則倭奴譎詐
不可爲信。
不必多辯
只以事勢言之。
則賊若捲甲退兵
出在境上而云爾
猶之可也。
擁衆壓境
威脅然曰。
爾能從我和歟云爾
則是實劫盟
非所以爲和者也。
彼雖能以禮讓
辭。
賊情難信。
況以劫盟
能有成乎。
我若一聽其和。
將來之患。
不可勝言
倭奴所憚者。
舟師也。
而以和之
舟師不復措手
陸兵致討。
雖有可乘之勢。
和之故。
不得有爲
一聽其和。
將士之手。
一切絆。
我勢日益孫危。
賊勢日益憑陵
萬一虜復生心。
加我以非禮之禮。
不遜之語。
至或有親王子爲質
割地許和等說。
恐喝威脅
無所不至
則不朝廷何以應之耶。
一聽其和。
無益於爲和。
而反益爲患
決不從者也。
然彼以講好爲辭。
而我若一切大義絶之。
則亦非所以善謀國者也。
其在平時
不可
況今我勢孤弱
何可輕挑其怒。
以促其禍哉。
不如姑爲權辭以答之曰。
和者。
兩國所以爲利者。
今此之和。
亦固敝邦之願。
而敝邦凡百施爲
一聽皇朝
皇朝未及許封貢之前
敝邦不敢自擅斷。
皇朝之命是俟。
命至則和可議矣。
此則在勢當然
幸勿怪訝
且今議和
不可不以情相告。
庶無未盡之意。
夫和者。
兩國所以爲好者也。
兩國爲和。
禮讓爲先。
信義幷寓於其間
擁衆臨境。
未有撤兵之擧。
如是求和
是甚道理耶。
今日之事。
莫若捲甲退兵
各守其境。
方可講信修好
一以禮讓爲辭。
往復兩間
使臣
以定矣。
以此以爲未盡。
則各去其衆。
只以單騎
會諸兩國境上。
對面赤心
一言而定。
不須歃血爲信。
彼此無猜疑。
一與爲好。
天地鬼神
亦必默佑
此實兩國永世無疆之利。
豈不幸甚云爾
倭奴實有願和之心。
亦必樂聞其說。
不然其實無和意可知。
而亦不至於見欺
設或講和之意。
而萬一見成
倭奴情狀
難保必信
在我詰戎之事。
不可以此而少緩。
專意撥亂興衰
期以歲月
生聚敎訓
使國勢堂堂
外侮不足爲患
戎虜不足致討。
國內安如盤石
邊圉自爾無虞矣。
臣竊以今日事勢言之。
則數年兵革
加以天兵支待
飢饉癘疫
一時幷作。
國內虛耗
俱竭。
賊勢之鴟張跋扈
有甚方張之日。
雖使聖智當之。
恐無善策
人心危懼
莫保朝夕。
至於荷擔而待
國勢危急
無可爲者矣。
然而臣竊仰觀俯察
諸人事。
撥亂興衰
顯有兆驗。
歲星色靑。
一也。
大國之援。
二也。
民思討賊
三也。
年穀有熟。
四也。
舟師李舜臣等爲大將
五也。
陸軍之帥。
又有金應瑞高彦伯,洪季男等。
守戰陣。
屢有大功
六也。
至如德齡
大將才。
而朝廷嘉奬。
特賜以忠勇將號。
今方屯駐嶺南道。
未及大伸抱負
時方有待
權仁龍。
才兼萬夫之雄。
使之致力討賊
則足當一面
時在湖南體察使軍中
沈於行伍
無有之者
臣之意。
選用兩人
超授大將之任
使之統御陸軍
李舜臣輩。
作爲巨陣。
相時度宜。
作爲兩翼
水陸幷進
倭奴不足平也。
臣嘗聞德齡之言。
曰。
兵務精。
不務多。
募兵數萬。
抄精數千餘
皆許募軍糧
庶可備數千兵數朔之糧。
則不官粟
而亦討賊矣。
且曰。
與賊對壘
彼衆我寡。
衆寡不敵
取勝之道。
在於出奇
埋伏要害
據險邀擊
或乘其半渡
急擊勿失
至如戰火攻之類。
可用也。
且觀賊勢。
固守城壕
淸野以待。
愼勿交鋒
以過數日。
糧乏之賊。
勢將遁去。
亦可乘勢
便成大捷云。
又聞權仁龍之言。
大槪如是
餘策亦多。
難以一一冒陳。
二人可急召問採用
則不無補摧陷廓淸之擧。
但仁龍。
時在體察使軍中
招之甚便。
德齡
則方在南邊
與賊對壘
不可離陣遠來。
不如下書問策
使自開錄一一。
馳狀啓達。
勿使鞱晦
幸甚幸甚
臣竊且念。
討暴撥亂
不無奇計。
如得其人行其計。
則亦不待天兵之復來。
國中猶可勦討。
不此之顧。
遽卽許和
輕撤討賊之師。
大事去矣。
臣實痛憫
不知所裁。
不辭
妄冒之罪。
籲號至此
伏望以臣之言。
亟下備邊司。
使之十分商議
及時更張處置
宗社幸甚
國家幸甚
昧死以聞。
右議政再疏
仰瀆惶恐
相臣之職。
所係甚重。
其在平時
當難愼。
況今聖志方切撥亂
公輔重選
謬及匪人
旣缺輿望
重駭視聽
夢卜求賢之意也。
國運中否
連四
危亂極矣。
臣忝在一品重臣之後
曾無陳力些少之勞。
且無建白設施之事。
悠悠經過
苟全性命
政似塊然一土梗。
其本無才識
擧此可知
委任責效萬一。
寧有是理耶。
臣之於君。
固當自量其才。
不可少有匪據之冒。
上之使下
尤宜隨器任用
不可少有謬妄之擧。
然後上無虛授
下無虛受
衆論攸協。
庶事克濟
否則未免負乘覆餗之凶。
而亦非所委任必當之道也。
古之帝王用人
各稱其才。
猶匠之用木。
大小長短無越其器。
故能擧其職而鮮有敗事
不必遠引
姑以我朝先代之事言之。
成祖之於兪好仁
常置經幄
以備顧問
君臣際會
可謂千載一時
爵命則終不過堂三品之階。
蓋以好仁之器。
如是而後
方得旡咎。
從古傳說
猶可想。
竊伏惟念
之前贊成之職。
亦已踰分。
尋常危懼
而得保今日者。
蓋以本職
別無擔當勾管之事。
幸而旡咎。
今此台鼎之位。
摠揆庶僚
百責所華。
非凡庸所可承當
且無大臣之德。
而忝大臣之名。
虧損國體
妨害治道
及其僨事
悔亦無及臣實憫焉。
伏望聖慈
量才度德。
勿以已授而仍存。
夬決無留
使得安分
保全終始之恩。
非但微臣之幸。
抑亦庶臣之幸也。
仰冒宸嚴
煩瀆至此
不勝惶恐之至。
左議政
伏以臣於上年九月日。
叨受恩暇。
及身未死
歸省考妣丘壠
兼致奠酹
榮及泉壤
聖恩如天。
無以報效竊伏惟念
凡官之仕於朝者。
受暇有式。
不可違越
而臣纔出國門。
身病支離
及至鄕家
墜馬重傷
時日遲延
勢將狼狽
不得已冒昧陳達
乃至再度
而自上有旨。
使臣調理上來
繼命許遞奉常提調
聖恩罔極
感懼彌深。
竊擬佇俟稍愈。
及時前進
而傷病日以益深。
入春以來
重患時令
證似氣瘧。
逐日搜發。
日漸危苦
昏不省事
老衰之年。
病勢如此
自念死亡無日
上歸無期
而判中樞官銜猶存。
帶職滯鄕。
罪咎益重。
將具由。
冒昧陳乞
未及封狀。
千萬意外。
卜相之命。
遽及臣身
聞命蹜踖。
措躬無地
臣之愚陋
聖鑑所臨。
臣之老衰
聖明所知
凡干閒局職事
決不承當
況此相臣名器
豈敢冒稱
方今國讐未復。
賊情叵測
大亂未戡。
天兵尙留。
財殫民窮。
中外焦竭
此是何等時。
相臣之卜。
謬及無狀
況臣犬馬之齒
七十有五。
筋力頓愆。
痼疾且劇。
一日之間。
生死難知。
召命及門
無計登途
謝恩一款。
未及期。
叨冒恩除
寧過一刻
如臣庸陋
不暇顧。
公議何。
國事何。
伏惟聖明
俯諒危懇。
亟寢成命
改卜他相。
公私幸甚
國家幸甚
輕冒宸嚴
無任兢惶激切之至。
致仕
公元1599年
伏以。
往者己亥年間。
寇亂甫定。
臣於其
乞暇南歸
老病相仍
不獲復命
以至於五年矣。
聖量含垢
不加罪。
降溫諭。
恩賜不絶。
至給品料
今年歲餐。
亦及臣妻。
聖恩如天。
報效無地
伏念
犬馬之齒
于今七十有八。
旣髦且疾。
人事自絶
無望造朝仰瞻天日之光。
只自戀泣。
近來朝家多事
連有大禮
而臣闕一隨行。
帶職滯鄕。
聖恩彌隆
臣罪益深。
臣實惶怖
無所容措
以此意。
具由請免。
固非一再
辭不達意
未蒙允許
累累陳乞
亦涉煩瀆
憫默經過
以到今日。
反復思惟
不知所出
竊伏惟。
凡古之致仕者。
事非一端
而以老病者多。
蓋本古例七十致仕之義。
雖然
行之必待上命
故或命以本職致仕
或命以別銜致仕
致仕二字
官銜然。
故於封章末端
書某階某官致仕臣某云。
則其義可見矣。
近者。
相臣沈守慶
身居近郊
以老致仕
請諸朝不許
豈非終始優老盛意也。
然今臣之事。
有異於此
遠在嶺表
歲躔五換。
而猶帶樞府巨銜。
樞府雖曰閒局。
無緊管之事。
歲時賀朝參。
不可廢。
本府實職官銜
只有此數。
大官方仕者。
亦非一二。
而臣獨帶不之職。
此豈合朝事體
如臣進退
固無輕重
但未蒙自上許退之命。
而臣耄病日深
進退狼狽
伏乞聖慈
俯諒微懇。
許臣致仕
庶安愚分。
以全朝廷事體
不勝幸甚
輕瀆宸嚴
無任隕越之至。
昧死以聞。
辭奉朝賀祿疏
伏以。
聖上俯念老病勳臣在外者。
特降異恩
本道
題給奉朝賀祿。
幷及無似之臣。
臣於本月十七日
始得聞命
驚惶失措
感淚先零
謹按
官制
朝賀一款。
本爲老病勳舊以設焉。
蓋其身在都下之臣。
筋力旣愆雖不能從仕
尙或有時參朝賀之班。
故使受朝賀之祿。
以濟其窮餞。
今臣犬馬之齒
已滿八十。
衰朽之極。
無復人世之物。
奄奄之命。
莫保夕。
以此忝在勳臣之後
而身伏千里之外。
至於會盟大禮之時。
不得進參
罪戾山積
無所逃遁
今反以賀之例。
以爲援。
實無其事。
虛受其祿乎。
臣固知此命特出優老體下之至仁
實是曠古無前盛典
仰荷天地父母之恩。
誠感激。
不知所云
但恐朝家祿之義。
自臣而有所失焉。
則臣雖至愚。
豈敢承當
伏乞聖慈
俯諒微懇。
收成命。
得令垂死之臣。
庶安愚分。
以終餘齡。
輕冒宸嚴
無任惶恐隕越之至。
昧死以聞。
藥圃先生文集卷之二
 箚
  
公元1593年
條陳事宜箚(癸巳)
伏以。
嶺南諸賊。
近益鴟張
東南沿海州縣
幾半陷沒
晉州亦至失守
晉州
湖南保障也。
晉州失守
湖南莫保。
湖南莫保。
兇鋒所指。
無所不至
未知前頭之事。
終又如何
不覺心膽俱裂
祖宗朝二百年宗社大業
豈可置諸無可柰何之地。
而莫爲
之計乎。
當今可論者非一。
而臣姑揭其若干條。
拈出計開于下。
一曰
申明軍功之法。
當今最急者。
在討一事
復生心。
勢將難御。
此賊未討。
一國臣民
難俱生。
而兵無敢死之卒。
糧有難繼之患。
勸民聚糧之道。
只在賞職一條
而自軍興以來
朝廷非不擧行
而初不爲畫一之法
或有斬級多。
賞典不及
雖及而有異同之別。
或有納粟準數。
施報不及
雖及而陞降不均
事涉罔民
而民不見信。
致有怨咨盈路
執此不變
則兵無先登之勇。
糧絶自募之路。
名爲擧行
實無一利
以此欲望中興大業之助。
不亦難乎。
請命有司
詳定事目
改立畫一之法
分明成冊。
論功行賞之際。
一從無違
則其補軍需大功
淺淺哉。
二曰。
乞請唐兵專心勦討。
本國兵力
漫無紀律
望風先潰。
自經兵亂
尤甚單弱
了無抗賊之勢。
三都之復。
全是天兵之力。
當此事勢岌岌
賴天兵。
則決難滅賊。
伏望急具由稟帖
移咨經略提督兩大人。
極其誠懇
庶見回心
諸將合勢前進
盪掃兇鋒
三曰。
急下哀痛之敎。
自古感動民情
須用君上一旨之下。
當此國勢危疑之日。
豈可視爲尋常
不爲變動乎。
請命能文之士。
陸宣公故事
聖旨
極盡措語。
馬下送。
敦諭諸道監兵使。
使之遍示各邑軍民
各陣將士
庶幾感發忠義之心。
各自勉勵
臨死不避
四曰。
亟畢山陵之役。
二陵梓宮之變。
萬古未有之事。
臣子之情罔極
以靖陵玉體
必須經審之故。
遲延未葬。
至數朔之久。
臣等不勝隱憂
賊勢滔天
勢將陸沈
卷土重來
難保其必無。
上年德嬪之事。
至今慘痛
數朔塋域之功。
襲用九十稱之服。
益啓兇賊之心。
天心若能悔禍
則必無此事。
臣之言亦爲過慮
而曠月不葬。
終非卽遠無退之義。
請命監董大臣
亟畢葬役。
且須量宜善措。
庶幾無貽大悔於異時
不勝切幸之至。
取進止
請停拜陵
大內近側
震暴有災。
人畜幷斃。
事甚驚慘
所以示譴者。
至矣。
上擧動之未安。
愚智皆知。
豈可天戒
置諸杳茫之域。
而莫之省耶。
凡人主一動。
貴在愼重
至如日時休咎
事涉微末
猶且委諸太史推占。
不合則不行。
當國事虞憂之際。
天之警告如此
無異提耳面命
其所仁愛之者
亦至矣。
當此之時。
仰答玄佑。
唯在用靜。
冒涉郊野
早暮擧動
非遇災用靜之道。
魯有郊祀已卜。
鼷鼠示災。
乃不郊。
唐帝
奉天而歸。
郊廟將省。
滌牲撰吉。
甫及吉日
非時還停。
此外出子史傳記。
如此類者。
固非一二。
唯我先廟。
亦或有遇災而還寢之時。
其所以盡遇災修省
非時不擧之義至矣。
今者。
內廐別養。
相繼而斃。
監臨官以御乘闕進爲憂云。
此雖染疫所致
亦甚可驚。
近日各陵受香。
臨時陪持人及載持馬二匹
一時震死。
譴告非常
至於如此
展謁園陵
此固非時
竊伏惟念
兵興五載
亂靡有定。
生靈靡孑。
財已殫矣。
力且竭矣。
凡所力役
一切停廢
猶恐救之不贍
今此擧動
雖務從簡約
道路之修。
橋梁之治
亦豈無民力一分之傷耶。
然則非但不能克謹天戒
而亦非非不擧之義也。
自上以嚴奉孝思之誠。
不暇他顧。
君上一動
必須十全乃可
臣之妄見如此
惶恐敢啓。
取進止
公元1597年
自行巡邊箚(丁酉)
伏以。
倭寇再動。
邊報甚急
若捲地長驅。
兩湖莫保。
仍致京師戒嚴
則智不及策。
臣竊爲宗社痛哭
臣且聞兩湖人心崩潰
有難鎭服云。
不及時撫定
朝廷命令
恐或不通
極可寒心
臣雖年老
氣息尙全。
伏請許臣銜命南下
奉宣德音
撫定兩湖
心。
仍抄若干壯士
以遏賊鋒
不勝幸甚
李元翼雖已南下
方莅嶺外
道里遼遠
恐難周遍
臣與之協心分力
死生以之。
庶補涓埃
此臣之至願
伏冀聖明俯諒危悰
從臣計。
無任懇切之至。
取進止
再箚
伏以。
賊勢已急。
不暇緩聲
更煩天聽
所以請行者。
不爲無見。
近聞
嶺湖人心
一向潰散
兩湖尤甚
外寇已動。
邦本且搖。
朝廷命令
恐或自此而不通
不及時撫定
勢至土崩
已無可爲。
祖宗二百年相傳赫業。
豈可付諸無可柰何之域。
朿手以待耶。
苟有一計。
亦或可試。
謹以鄙見
請申前說
臨危制變
是古通道
請命草製之臣。
一依陸宣公故事
極盡措辭
出王言。
以付臣行。
齎奉以往
宣布朝廷德音
慰諭諸鎭將士
兼慰州府軍民父兄
使之遍告子弟
感發其心。
聳動其氣。
旁招才俊義氣有計慮者。
以誠相動
使各召集武士
曉諭大義
兼申禍福
而臣則先據山城可守之地。
從便分部
振兵勢。
亦可把截賊路。
庶辦中興千一之助。
前日冒陳之意。
大槪在此。
辭不達意
誠未有孚
聖明不以爲罪。
反下優容之敎。
誠惶感之至。
廷之不爲從者
非但有妨體貌而然也。
蓋以臣年已耄。
固難馳突戰陣矢石之間。
朝廷之慮臣。
亦已至矣。
臣亦豈不自量耶。
然而國勢危急如此
而臣之氣息尙全。
不辭煩瀆
又敢陳達
臣近見李元翼,權慄等馳啓。
皆以民心潰散爲憂。
此固無他
吹虀之民。
聞賊自潰。
勢所必至
一潰之後
投竄谿谷
顧影徘徊
無所依歸
招集慰撫
若失此幾。
雖有智者
不能善後
別遣慰撫
實似宜當
臣雖駑鈍
冒忝大臣之後
爲國丹衷
不讓于人。
慰撫重事
須用大臣
一時通變
不拘常式
無不可。
且臣犬馬之齒
已踰七句。
臨賊鼓勇
決不能堪。
奉宣德音
聚士作氣
死生以之。
是臣素所蓄積
伏請聖明
俯諒微懇。
許臣南下
庶補萬一。
無任區區切迫之至。
取進止
論救李舜臣箚(初收議入。
啓。
又具此箚未進。
特命依議減死
議見下。)
伏以。
李舜臣身犯大罪。
律名甚嚴。
聖明不卽加誅。
元招之後
復許窮推。
非但按獄體段爲然
抑豈非聖體仁一念
期於究得其實
有以或示可生之道歟。
聖上好生之德。
亦及於有罪必死之地。
不勝感激之至。
第念。
臣嘗承乏命官
推鞫按囚。
固非一再
罪人一次經訊。
或多傷斃。
其間雖或有可
公元1592年
論之情。
徑自殞命
已無所及
臣嘗竊憫焉。
舜臣
旣經一次刑訊
若又加刑。
嚴鞫之下。
難保其必生。
恐或傷聖上好生本意也。
壬辰倭艘蔽海。
賊勢滔天之日。
守土之臣。
棄城者多。
專閫之將。
全師者少。
朝廷命令
幾乎不及於四方
舜臣倡率舟師
乃與元均
頓挫兇鋒
國內人心
有生意。
倡義增氣
附賊者回心。
厥功鉅萬
廷嘉甚。
至加崇秩
賜以統制之號。
非不宜也
舜臣大將
可而進。
不失時機
能擧舟師
大振聲勢
臨難不避之勇。
元均固有之。
畢竟摧陷之功。
舜臣不讓元均矣。
舜臣諳鍊備御
手下才勇
咸樂爲用。
未嘗喪師
威聲如舊
倭奴之最怕舟師者。
未或不在於此
有功鎭壓邊陲如此
或者以爲舜臣一度建功之後
更無可紀之勞。
以此少之。
臣則竊以爲不然
四五年來。
天將主和。
皇朝封之事又起
我國大小將士
不許措手其間
舜臣不復宣力者。
非其罪也。
近日倭奴再擧入寇也。
舜臣不及周旋者。
其間情勢
亦或有可論。
蓋凡當今邊將一番動作
必待朝廷成命
無復專閫之事。
倭奴未過海之前
朝廷秘密下敎。
登時傳致與否。
未可知也。
海上風勢順逆
舵運
之便否。
未可知。
舟師分番不得已之事。
昭載於都體察使自劾狀啓中。
舟師之臨急不得致力者。
事勢亦然
不可以此全責於舜臣也。
往日馳啓中。
其所陳之辭。
涉於虛妄
可怪駭。
而此如或得於下輩之誇張。
則恐亦容有中間不察之理。
不然
舜臣亦非病風之人。
敢爲如是
臣竊未解。
若夫亂初軍功馳啓之中。
不爲一一從實
貪人之功。
以爲己功。
委涉誣妄
以此問罪
舜臣亦何辭焉。
然而若非全德之人。
則於物我相形之際。
能無欲上人之心者蓋寡。
因循苟且之間。
鮮不做錯。
特上之人。
其所犯之大小
而有所輕重之耳。
將臣者。
軍民司命
國家安危之所係。
其重如此
故古之帝王
委任閫寄
示恩信。
非有大罪。
曲護安全之。
以盡其用。
厥意有在。
大扺人才
國家利器
至於譯官算士之類。
苟有才藝。
則皆當愛惜
將臣之有才者。
關於敵愾御侮之用。
其可一任用法
不爲之饒貸也。
舜臣實有將才
才兼水陸
無或不可
如此之人。
未易多得
邊民所屬望。
敵人之所嚴憚
若以律名之甚嚴。
不暇容貸
不問功罪相準
不念功能有無
不爲徐究其情勢
而終致大譴
有功無以自勸
公元1589年
有能者無以自勵
雖至挾憾如元均者。
恐亦不能自安
中外人心
一幷解體
此實憂虞之象。
而徒爲敵人之幸。
舜臣之死
不足惜
國家所關非輕。
豈不重可爲之慮乎。
古者
不替將臣
終收大功
如秦穆之孟明者。
固非一二。
不暇遠引
只以聖上近日之事啓之。
名賢一時猛將
嘗觸邦憲
朝廷特原其罪。
未幾湖右之變。
變過己丑
名賢一擧戡定
功在宗祊
棄瑕責效之意至矣。
舜臣罪陷大辟
幾犯十惡
律名甚嚴。
誠如聖敎
舜臣亦知公論至嚴
常刑可畏
無望自全
乞以恩命特減訊次。
使之立功自效
感戴聖恩
天池父母
殞首圖報之志。
不居名賢之下。
而我聖朝中興圖閣之勳臣
安知不起於今日之胥靡哉。
然則聖朝御將用才之道。
議功議能之典。
許人改過自新之路。
一擧而俱得。
其有補於聖朝撥亂之政。
淺淺哉。
臣謹因禁府收議。
嘗陳固陋
非但不合羣議辭亦不能達意
愚臣一得
冀或聖擇。
敢不煩瀆
更申前說
以備芻蕘
恭俟聖諭
如或臣之瞽言
少裨國事之千。
一。
則臣萬死猶幸。
苦患感冒
已經二旬
尙此彌留
未得躬詣闕下。
謹具箚以進。
輕冒
宸嚴
彌增隕越之至。
取進止
請勿再下王世子攝政之命箚
公元1599年
伏以。
臣恭審日昨聖敎
不勝憂憫切迫之至。
當此盛炎蒸濕
擧動連日
聖躬愆和
臣固已仰慮矣。
奉戴聖躬
就閒保養
豈非臣子至情歟。
第以今日事勢之最急者而啓之。
近察邊報
或出於點虜之誇張。
其說未可一一遽信。
要之伊賊惰形。
實屬叵測
擧國人心
朝夕莫保。
幸賴天朝大兵已臨。
泰山壓卵
勢或可冀。
我國舟師
近且粗完云。
兵力雖甚孤弱
若協天朝大兵
水陸俱進。
克辦夾擊之勢。
持之旬朔之間。
則虜必樵汲外絶
糧粟內竭
勢必至於自蹙自盡
乃在我所勉勵
及時自彊之
而自上不此之顧。
遽下倦勤之敎。
大小臣僚之所共憂憫不已者也。
若此傳播
非但國中人心搖動
無復所繫。
至於三路將士
亦皆解體
非細慮。
天將方駐幕于此
未知聖情之所在
徒因所聞
致其驚疑
因此而或意外之端。
寧保其必無乎。
伏乞聖體雖則愆和
不至大段
則宜爲宗社生民大計
力疾視事
不廢軍國庶務
兼進藥物
調攝玉體
冀合萬全
勿下此敎於再。
可以大鎭
人心
戡定寇亂
立見宗社萬年無疆之休。
豈不幸甚
病勢沈痼
玆未得躬詣闕下。
與諸大臣
同辭以啓。
唯增惶憫隕越之至。
取進止
請寢內禪之命箚
叨承聖敎
嘗進瞽說
未達意。
方懹惶悚
奉聖敎。
下覆審。
聖情所在
有可驚憫。
事係切急
不辭煩瀆
以時之不可者
聖明啓之。
天下之事。
事無大小
貴在動之以時
苟不以時
則鮮不爲悔吝
小者尙然
況於大事乎。
聖人作易。
以時爲大。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內。
無往無時字之義。
夫易者。
神明之書。
示人以時者。
豈不曰動不以時
悔吝隨作。
有攸往而不利者乎。
大易之所戒。
可謂嚴切著明矣。
臣伏今日之勢。
人心搖蕩
未有所定。
內外孑遺
皆候聖上動靜
以爲安危
此正鎭壓人心
轉危爲安之時。
一朝
無端有此擧措非所綏定人心之道也。
六載妖氛
尙未掃盪
列聖廟朝
尙未還安
此果倦勤時乎
天兵大至
所當協力討賊
軍國庶務
所當垂聽而許稟。
果就間之時乎
萬一聖上不察時之不可
遽有決然之擧。
則反致決然之憂。
在朝夕。
及其憂之旣迫。
將何
以處之哉。
至於此。
不覺短氣
至如冊命未完。
徑自處置
遽意脫屣
求之道理
恐非十全
易之所戒。
正在於此
所宜猛省不可忽焉者也。
臣謹將聖敎一款。
揆之於事。
參之於勢。
斷之以時
則其不可章章明甚
仰惟聖上大有爲之才。
丁大不幸之會。
撥亂反之正。
其時矣。
伏乞聖明
勉體大易時字之義。
觀象玩辭
一番動靜
必以其時
大鎭人心
克淸寇亂
揚勵中興偉績
以綿宗社無疆之曆。
千萬幸甚
病勢彌留
精神瞢瞀。
文不成章
懹何能達。
然而言雖拙。
聖擇不遺。
苟裨涓埃
死亦猶生。
累瀆宸嚴
唯增戰慄隕越之至。
取進止
決策討賊
伏以。
臣聞左相金應南榻前啓辭。
大槪實是及時之計。
不得緩行
苟失此機。
則更無良策
古法曰。
戰以猶豫爲凶。
又曰。
莫大於必果。
功莫盛於勇決
又曰。
先之一刻太過
後之一刻失時
蓋皆言機會不可失也。
今賊據險自固
遲回不去。
須乘天兵合勢之機。
決策用兵
水焉。
舟師以塞其往來之路。
陸焉
馬步以截其出入之途。
使旣來者不得去。
新添者無以繼。
塞且截。
持以旬朔之久。
則賊必樵汲外絶
糧粟內竭
不無自蹙之勢。
賊勢旣蹙。
乘積困之機。
開其一面
誘以自遁之路。
埋伏精銳
以成揜擊之勢。
可令全巢就覆。
片帆不返矣。
今天兵旣集。
我伐可張。
如或撫機不發。
以時月。
誠恐黠詐之虜。
得以爲計。
兵運糧。
屯耕
往來自恣
其勢益張。
否則佯爲撤兵
退屯近島去處
候天去住
以爲進退
軍力竭。
無以扺敵。
到此地頭
雖欲十分智用力。
而恐無下手之處。
臣念及此
不覺五內欲裂。
大扺難得者時。
深鑑古法之所戒。
務出萬全妙算
趁此機會
殲滅兇寇
其時矣。
若夫舟師形止。
山川險易
道路迂直
城郭修廢等項。
自有邊臣
所履歷。
備悉無遺
朝廷似難遙度
凡係行軍便宜與否。
糧粟多少等請。
須幷密詢于本道
主兵等官。
令都體察使。
別加商量處置。
務要十全
庶無未盡之意。
一幷幷稟此意于楊總兵諸位
合機宜。
當此危迫存亡
臣有妄見
不得不達。
惶恐敢啓。
取進止
留都條目啓稟
伏以。
臣謬膺聖旨
以臣留都聞命驚惶
不知所裁。
臣本無才智
年紀衰耗
身且多病。
神不守舍
臨事茫然
如此重任
決難承當
宜卽具由自劾。
以讓于
人。
而當此朝廷多難之日。
跡涉避事
且有留都大臣加差之命。
或合濟事
不敢冒陳。
然旣受命留都
凡有稟裁之事。
不容不達
蓋以近日大勢
不比常時
意外之變。
或出尋常
思慮之外。
不可測。
不無別樣商量之事。
若不豫爲稟裁講究以待。
則恐有臨事顚倒錯誤之失。
臣雖不暇自顧
乃於國事所關甚重。
敢不避妄冒。
謹拈出條件。
一一開錄于左。
啓稟
請令該曹。
幷問他大講定
下施行。
伏惟念。
京都
根本之地。
宗社所在
體面極重
各曹皆有所屬衙門
各自檢察
不廢職務
其所如此
不可一日曠官
大駕南下後。
諸曹堂上郞廳。
扈從外。
幷許仍存。
不爲遷動除拜
以待大駕之還。
不勝幸甚
然且司職務。
雖是常行之事。
因循廢弛
在今尤甚
若不別樣申勅
則一二大臣之力。
亦難使之振起
勸勉各司。
應行大段條件
幷錄以啓。
請奉傳旨
使臣等得有所據。
少試微勞
庶免大譴
不勝幸甚
領敦寧李山海
亦受留都之命。
時方在告
不得不仰冒宸嚴
無任隕越之至。
取進止
計開
大駕南下後。
唐官繼來不絶。
王世子相見與否。
未定奪。
以爲王世子儲位
不敢承當賓主之禮。
以此爲辭云。
以爲大駕出外
王世子留都
唐官必欲相見
以此拒之不見
終似未安云。
何以爲之乎。
不得已相見
大小將官游擊以上
皆許相見乎。
且用何冠服乎。
以爲王世子自有應行之服。
以爲經理相見時。
已用紗帽
今則改之
無說可解云。
何以爲之乎。
一。
唐官於王世子
恐別無公通文之事。
然而意外之事。
不可料。
如或不得已應答之事。
則用何職銜
用何印信乎。
以爲措辭以答之曰。
小邦儲邸
軍國等事
本無權攝之例。
不得已
必須告稟上殿施行
但今大駕南下
往復之際。
必延時日
以此惶恐云。
則亦不無辭
何以爲之乎。
一唐官接待等事
自有都監次知
但與上殿親臨時。
儀節不同
應行節次
令禮曹預爲參酌講定
下施行。
如何
一。
王世子賓客諸僚屬。
大駕回蹕間。
勿爲遷動除拜事。
一。
王世子上殿
每朔朔望望闕禮時。
都大
庶官
一切聚會行禮事。
一。
曉解漢語譯官二員
王世子近側晝夜不離事。
一。
王世子近側各所入直將士
各別檢察
不離所事
一。
諸城門開閉等事各別檢察事。
一。
宗廟神御社稷壇
留都大臣與該曹堂上
時時奉審事。
一。
留都一員
與該曹堂上
時時巡城事。
一。
留都殺手馬步官兵等兵曹都監等。
依例勤仕。
不廢操鍊。
留都大臣一員相遞時。
點閱檢察事。
一。
大駕南下後。
都城空曠
盜賊可慮
捕盜大將仍留。
各別禁捕事。
一。
大段公事
行在所啓稟外。
其餘小小公事
一一告稟王世子處分
此外未盡條件
幷問于各該曹。
議啓施行
何如
請勿朝報
伏以。
上年間。
朝報之禁始發。
大小衙門
一切禁斷
然而朝政得失
大臣不聞。
無以奉宣獻計
臺諫不知。
無以論事進規
至於六部庶司
皆有官守
無不待其朝政而有所施爲
如君上擧動諸具。
亦莫不因
耳目所及能不廢事
凡有朝政
一切禁制
使之不知。
則不幾於塗閉時人耳目
凡百施爲
一切廢絶
以此而圖濟國事。
寧有是道耶。
其時臺諫啓辭。
大臣同議
一品衙門
以至六部三司
皆許仍舊
庶司之禁。
猶存不改。
識者恨之。
大凡謀國事者。
有所當密。
出於不得已者。
如與敵對壘。
軍機重事及係關上國。
有所當諱者。
則亦不得不密。
至如大段表表不必諱者。
施恩封拜,上冊進表召命出使享祀賓客刑賞修擧等事
此類非一。
大書特書
使國人盡知之。
未或不可
安有各司亦列庶官
而容有使之不知耶。
至如朝廷過擧
亦所當不秘。
因此有或進戒者。
則亦或不無及時可正之道乎。
孟子曰。
君子之過也。
如日月之蝕過也。
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宋太祖正殿
洞開重門曰。
此正如我心。
少有私曲
人皆見之。
其爲不秘。
可見矣。
明高皇帝
訕謗朝廷者勿問。
中朝通報
本無所諱。
逐日刊印
至如事係禁中宮僕之變。
不諱之。
外國亦有遣使進慰。
中朝之無此等禁制亦明矣。
祖宗列聖
未聞有此禁制
非但義理當然
勢亦不得不爾者也。
禁制非理
愚智皆知。
安有聖明之朝。
有此疵
政。
而莫之正乎。
我朝秘密之令起於亂前。
尤嚴於亂後。
凡係邊報等事
事無大小
一切秘之。
人心益搖。
果是何等爻象耶。
今者。
庶司朝報之禁。
猶仍不革
至如有都提調衙門
亦皆有禁。
其勢將至於名在大臣之後者。
亦不聞朝政得失
聾聵一般
亦甚未安。
徒傷國體
無益於事。
果是何等義理耶。
政院。
喉舌之地。
一應朝政出入
無不管攝
如有萬中一二有可密之事。
不得不因此一二可密之事。
而盡諱其許多不當密之事。
而至有禁制耶。
臣有妄見
不得不達。
輕冒宸嚴
不勝隕越
取進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