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x 页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5H 页
[年谱]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五十三岁)正月。 启请令中外教鍊军兵。考勤慢明赏罚。且以湖西寺社位田属训鍊都监。以补军食。○二月。 启请措置忠州。以固上流。且于鸟岭。设关屯田。(其略曰。忠州居上流。为国门户。忠州不守。则沿江数百里。皆为受敌之地。欲保忠州。当自把截鸟岭始。有守门将辛忠元者言。岭上东下十馀里。两岸斗绝。中蟠溪水。名曰鹰岩。若于此处筑城把截。不过百馀劲卒。而岭路把守自固。延丰邑内及西面水回村。地极肥饶。当以把守之军屯田耕种。以为军粮云。大抵今日之事。所当人人为兵。处处作农。庶望有效于万一。如忠元者。及时下送。使之依其所言为把截屯田之计。 答曰。此 启尤见卿为国尽心之意。当依 启。○辛忠元忠州人。曾为义兵将。邀截贼兵于鸟岭。详知岭路形势。先生白遣之。给空名帖数十。使募人营筑。设城砦建门楼。招集流民。屯田于獭川獐项水回村安保等处。以通道路。至丁酉岁。贼再动而不由鸟岭。两湖避乱之民往依忠元者。充满山中。人以为设城之功。其后忠元得罪。城亦废不修。)三月。复 启请修举镇管之制。(先生曾于乱前。请修 祖宗镇管之法。事未见施。至是复极言其便。 答曰。至哉。言乎。当依此举行。)四月。扈 驾习阵于慕华馆。 (上幸慕华馆。亲阅操鍊毕。 上以匹段二封赐先生曰。今见习阵。我国所未有之事。且已习熟。此领相之功。以此为表。先生辞曰。此皆李德馨及唐将奖劝之力也。臣受此 恩赐未安。 上曰。勿为未安。)启请召募边郡惯战之士。以省内地民兵。使兵农兼举。且请处置降倭。 从之。(其略曰。军卒不精而冗食者居多。军粮乏绝而继饷无策。此今日切急之忧。今闻各官民兵调发之弊犹在。故农民几尽失业。在阵之军。亦以无食。僵卧相望。大抵内地民兵百。不能当边郡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5L 页
惯战之士一。今自庆州至梁山等处。遗民之散处山谷而经年战斗。心胆已坚者。其数不下千万。苟有军粮招募为兵。则其与客军之疲弊远来者。相去万万矣。既用募军。则内地民兵可渐省之。而量数定纳米豆。以为军食。则兵农兼举。战守有赖矣。且闻防御使金应瑞。用降倭。引出他倭。此兵家善策。如知其诚心归附。则待之不可不厚。使无失意逃还之患。此等辞缘。下谕于都元帅及庆尚道监兵使防御使。何如。 答曰依启。) 启请令都元帅戢和诸将。合力济事。(时庆尚兵使高彦伯。与防御使金应瑞。争坐次。渐成衅隙。先生 启曰。夫以郭李之才。同会一处。无节制之人。则未免溃散。今诸将名位爵秩。大槩相同。各欲自专。无协势同力之心。进不俱进。退不相救。此兵家大忌。约束善处。专在都元帅。请 下书权慄。使之戢和诸将。共济大勋)。因辽东都司咨文。回 启。(其略曰。伏见辽东都司咨文。我国欲复不共戴天之雠。 天朝非不谅其情。而宋经略当初已失机会。今则留兵已撤。再举势难。以是姑出于下策。欲以封贡之说。羁縻贼势。庶几贼退于万一。而 中朝科道之议。据正争论故于此无以处之。欲使我国静而俟之。当初犹不分明说破。而今则直说兵粮不能应。封贡又不许。朝鲜之事去矣。不知彼国之人何其愚也云云。其意可见矣。大抵我国之请于 天朝。自始至今有三大节。初则平壤既破。大兵长驱。坚请剿灭而不容他议。一节也。其后提督之军虽归。而南兵万馀留驻南边。我国粮饷。亦未荡竭。当此之时。急请添兵。一举扫荡。又一节也。今则粮也兵也。必预皆赖于 天朝。而 天朝似无应副之理。事势危急。日甚一日。贼若未退。则国有必亡之势。惟当姑为款待。任其所为。更观事势如何。又一节也。今此回答。但云 天朝虽欲以封贡退贼。而小邦则以为恐无退归之理。惟愿深思长策。使小邦期于保全云云。而勿为一定之言。浪触彼怒。而无益于事。似为便当。 答曰。依启。)上劄陈时务。且请以贡物作米。以补军需。(劄略曰。今国廪空竭。虽欲鍊兵御敌。计无所出。臣近得一策。常时骑步兵甲士定虏卫别侍卫及各司奴婢各司诸员各司皂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6H 页
隶掌乐院乐工乐生并户奉足合二十馀万。今于乱后。不可以平时之额求之。然应亦几至十万。或过之矣。若除其上番。各捧人一石米。则其数将至十万馀石。因于京城召募精勇。得一万名。分为五营。营各二千人。依法操鍊。则是京城之内。常有 万精兵。而根本壮固矣。一万名亦当分为二番。每营恒留一千。而其五千则别于京畿肥饶閒旷之地。分屯作农。使自食其半。官取其半。则资食之路日广。而应募者云集矣。至于外方之事。则臣前日所陈镇管之说。已举大纲。又于一邑之内。别择有计虑自爱其身者。使之主管各面抄兵之事。常时设法操鍊。而有事即使其人领赴军前。或有逃散不精之弊。皆令自任其责。则不敢不尽心。而军令稍清矣。且国家田税轻于什一。民情不以为重。但税外之事。如各邑贡物进上及各节方物。被侵之事甚多。而当初各邑贡物之数。不以田结均一分定。大小之邑。多寡悬殊。病民莫甚。请令攸司总计一道贡物及田结之数。勿论大小邑。一㨾磨鍊。如甲邑一结出一斗。则乙邑一结亦出一斗。以至二斗三斗。莫不皆然。而方物之价。或米或豆。亦皆从田结均定。则每结不过出升合之微。而民不知有方物矣。其于进上亦然。皆以米豆出价。输到京仓。计物定价。使有司贸用。而若军资不足及 国家别有调度之事。则贡物方物进上。量数裁减。而米豆之藏在库中者。不烦换作。而取之无穷矣。○国制赋敛之法。水田纳稻米。旱田纳豆。而其纳豆未尽者。收绵布麻布及油密。凡百应用之需。此所谓田结贡物也。此外又通水田旱田结卜。计出杂物。纳于各司者。谓之元贡物。自前皆为吏胥防纳。而私收米布于民。所徵什佰于本色。民间大困。李相浚庆尝建议立正贡都监。欲釐革其弊。而事竟不行。至是太仓无数千石。军需国用。计无所出。先生上劄极陈变通之策。后又承 命献议。请每结收贡米二斗。岁可得七万馀石。而民力得苏。中外皆以为便。 朝廷方讲究施行。未几为浮议所沮。识者恨之。) 启请褒奖忠义。(其略曰。 国家于升平之馀。猝遇贼变。奔散恐后。而其间忠义之士。或力捍孤城。以身殉国。或横尸战阵。奋勇不回。义烈表表。在人耳目者。不为无人。而仓卒之际。率多沦废。褒赏不及。无以慰忠魂于泉下。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6L 页
树风声于将来。请令下三道监司。广询博访。从 公论 启闻。次第褒录。或恤其妻子。以劝忠义。)启请劝课耕种。查覈守令勤慢。○复患寒热症。(数月不瘳。 上遣医诊视。夜剂药 下政院曰。从门隙斯速出送于领相处。)上劄请遣宰臣陈 奏贼情。(时 中朝以贼久不退。天下兵力不可穷。不如因贼请款而许之。使解兵。石尚书主其议。科道驳之。宋经略因此罢归。顾侍郎养谦来代之。四月。遣参将胡泽。以劄付谕本国大臣。辞意甚峻。其略曰。倭奴无端侵尔。势如破竹。 皇上赫怒兴师。一战复地二千馀里。所费帑金不赀。士马物故亦不少。 朝廷之待属国恩义止此。今饷已不可再运。兵已不可再用。而倭奴亦畏威请降。且乞封贡矣。 天朝正宜许之。驱倭渡海。解棼息兵。所以为尔国计也。今尔国粮尽。人民相食。又何恃而请兵耶。既不与兵饷。又绝封贡。倭奴必发怒。而尔国必亡。安可不早自为计耶。又引勾践屈己自强之事以勉之。其言缕缕千百。廷议睢盱莫能决。 圣意愈难之。泽躁怒。督报甚急。时先生病肺痿。久不视事。至是力疾上劄。略曰。顾军门谕帖中大段难从者。我国替倭请封贡一节也。然窃详侍郎之意。以侍郎及石尚书方困于言者。故欲令我国详具侍郎出来后贼势。明白驰奏。则自己可免于攻诋。此恐其本情。而在我亦不须坚拒也。况石尚书当本国事变之初。深忧悯念。不啻如一家事。凡有所请。无不曲从。使我国得至今日。此恩何可忘也。今为言者所攻。不能自保。与顾侍郎相继罢去。则后谁有为我国任事者乎。我国既无以自振。但欲倚仗 天朝。以图兴复。而宋经略,李提督皆已罢去。顾侍郎才至。所言之事。又一切坚拒。使大国任事之人。率皆怫然背坐。莫肯同心。则我国之势。无乃益睽孤乎。闻胡参将欲与宰臣一人偕行。此亦不可不从。别择明敏宰臣驰去。详陈近日事情。且言上年奏本。出于闷迫不敢张皇之意。而谢侍郎极力拯济之恩。则侍郎之心必解。前头无难处之事。如蒙 下朝廷。反复熟议。无使有事过难追之悔。则臣可以瞑目入地矣。 答曰。观卿启辞。病中尚忧国事如此。哀卿孤忠。○先生承 命搆奏草。但备陈贼情。以听 天朝裁处。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7H 页
无为倭请封之语。胡泽求见奏草。必欲于末端明言请封事。先生拒之不得。则但曰震之以威。以创其顽。縻之以计。以弭其祸。斯二者莫非古帝王御夷之大权。而同归于禁止凶暴。曲全生灵。因时审势。惟 圣明所择云。泽嫌措语不快。以款字易计字而去。○先生前此力争和议之非。至是许款之事。制在 天朝。我国受命之势。实有不获已者。而至丁酉戊戌间。李尔瞻诸奸。乃以主和攻先生。先生答赵月川书曰。主和误国四字。生自省无是。当癸甲之间。人民相食。国势危急。朝夕难保。而力未能图敌。生以为外循 天朝羁縻之计。少缓贼势。而内修战守之备。徐为后图。自度今日谋国。不过如此。不悦者于书册间。寻出好题目。以相污蔑。此则当笑而受之。他日幸未死。当悉以生变后论事。求正于左右。此中初无半点和字矣。)五月。疾笃。四上劄辞职。皆 不允。○六月。上劄条陈战守机宜。(凡十一事)七月。 启请以鍊兵专责兵曹。(先是。先生主管鍊兵事。日夜教训。几尽成才。既入相府。不得专意教阅。至是又以病累月在告。乃 启请专责兵曹。略曰。主张运化。使人心日起。军政日新者。兵曹之任也。以训鍊成效。责本兵之官。本兵责诸将官。体统立而心力专。则何为不成。何令不行。)承 命奉审 孝陵。○九月。 启请广取人才。(其略曰。拨乱反正。人才为急。古者取人之道甚广。或拔于奴隶。或出于行伍。或奋于贾竖。惟才是取。不问其他。良有以也。谨以切于时用者。分为十条。开列于后。令文武宰臣两司弘文馆。外方监兵使守令。各荐所知。无论有职无职。庶孽公私贱。务举实才。蔚为世用。诚为幸甚。一。有才智识虑。通晓兵法。可堪将帅之任者。一。有学识识时务。慈祥廉谨。才堪守令者。一。有胆量。善于言辞。能奉使外国及出入贼中。哨探动静者。一。居家孝悌。慷慨殉国者。一。文章特异。善于辞命者。一。勇力善射。善用刀枪。有胆气。不怕登阵者。一。能知稼穑之务。劝民耕种。辨燥湿之宜。开垦荒废。作为屯田者。一。善于理财。或煮海为盐。或即山铸铁。能变迁贸易。兴利足用者。一。能通晓算法。善于会计。不失锱铢者。一。有巧性。能制造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7L 页
枪刀鸟铳大小炮及守城器械。或能煮取焰焇者。) 启请措置粮饷。○更陈措置粮饷四条。(一曰作米。二曰收税。三曰募粟。四曰贸粟。)冬。进军国机务十条。(一曰斥候。二曰长短。三曰束伍。四曰约束。五曰重壕。六曰设栅。七曰守滩。八曰守城。九曰迭射。十曰统论形势。 传曰。观此所进册子。其为国之意至矣。可即着实施行。且誊书一件以入事。言于备边司。备局 启曰。领相所进十条册子。最切于兵家。当依 教缮写以入。自本司多数传书。分送于兵曹训鍊都监及都元帅各道监兵使等处何如。 答曰。依 启。)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四岁)正月丁丑。上劄辞职。 不允。○上劄请措置沿江屯堡。(劄略曰。我国都城。以汉水为固。然若忠州有失。则贼兵从上流而下。如屋上建领。不可防守。故忠州之重。与京城等。前日以忠州镇管之军不入兵营。而使入忠州者。亦欲于忠州渐次操鍊。使成重镇。而至于屯堡之事。虽以无军无食。不得易为。然自古丧乱之后。人民流散。无所止泊。易于团聚。其所团聚之地。必择其可耕可守处而居之。且置长以领之。农时则劝课耕作。有隙则鍊习兵事。人力稍盛则设为营栅。内可以防守土贼。外可以遮遏外寇。一处如此。他处亦然。使气脉连络。声势相依。则虽有冲突之变。亦何忧之有。沿江设屯之事。若欲发军为之。则诚难易就。然自原州以及京都。上下才数百里。而龙津正居其中。龙津以上。宜令防御使边应星历视津渡要害及人民可居土地肥饶之处。指挥分布。而令户曹于冻解后。急发盐数百千石。船运分给。又措种子。稍稍散给。则民之闻声愿聚者必多。而屯堡之事。指日可成矣。龙津以下。如广津三田渡。亦可依此措置。京城外三江之民。尤当保合。使之有生路。而岭南施设之事。亦甚紧急云。)上劄条陈时务。(劄略曰。一。古所谓羁縻者。只欲持循时月之间。而我得以为计。若但恃羁縻。而不为之备。则是羁縻不足以误敌。而反以自误也。今在我荡然之势。无一收拾。假使贼渡海。其再来何难。况元不渡海。而冲突之变。在于朝夕。请申敕元帅以下。无得弛慢。以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8H 页
误事机。一。今日之势。当以舟师为重。而闻舟师格军饥饿已久。宜急发湖南仓谷一二千石以救之。尤当尽力于屯田。以为继粮之计。一。陷贼之民自拔来归者。与之以农牛谷种。各有生业。则贼中传闻者。无不来归。若我民尽出。则贼势自孤。请别遣有心计者。多持免死帖。下去晓谕。稍稍刷出。一。岭南兵粮调发。久无头绪。今日之事。当计军而备粮。不可因粮而减军。又当取粮于内地。取军于防所。此意请更为 下谕。一。大丘当岭南中路。而土甚肥饶。今若招集流散。大张耕农。可以成镇。而为后日之图。且于其傍近要害处。别设屯堡何如。一。近日屯田措置等事。岭南比他道尤重。请急急备给农牛谷种。俾无失时。一。今世用人。必先论门地。请勿论门地与贱类。惟才是用。且我国多用南方之土。西北则绝无而仅有。其实西北亦未尝无才也。变故以来。七方瓦解。 车驾西幸。关西之人。竭其心力。奔走供顿。调军运粮。导迎 天兵。以此收复境土。功劳甚多。而今无一人立于朝者。夫如是。其何以慰一方之心。为将来之劝乎。请令该曹广加搜访。与岭北之人间间擢用。使人才竞劝。而无间于南北。一。倭贼与我有万世必报之雠。今虽未免与时消息。而薪胆必报之念。不可顷刻弛也。然复雠亦不可空言无事而为也。必须内有坚忍之志。外有悠久之政。如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间一念无所作辍。待时而动。若志不坚树。计不先定。朝从甲者之言而行一事。暮从乙者之说而废其事。虽没岁终年。而不见一事之成矣。其末端言。书称舜之德曰稽于众。舍己从人。又曰无稽之言。勿听。不询之谋。勿庸。盖博取于前而精察于后。听言之要也。至于群下所陈。利害得失相半。亦当弃其所短而取其所长。惟在于明鉴大度之中。权衡先立。不至眩乱而已。虞书又云。敷奏以言。明试以功。夫进人之道。固当以言为先。然言之而无实者亦有之。故以明试以功继之。如是然后庶几循名责实。虚伪不齿。而治道立矣。 答曰。卿在病中。而忠言至论。尚且如此。深用感焉。末端用人以下数条。尤为至当。西土人事。此即予意。别令该曹举行。)乙未。入侍 朝讲。(自乱后 经筵久废。至是如开 筵弘文馆。以陆宣公奏议切于时务。请进讲。盖先生意也。上曰。奏议岂至于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8L 页
进讲。乃讲周易。)请伸雪己丑冤枉。(湖南儒生罗德润等。上疏请伸雪己丑冤死之人。 上命备局议处。先生回 启略曰。方狱事之始起也。自 上已虑有波及之渐。以玉石俱焚为戒。若使其时按狱之臣。推广 至意。淑问明辨。不以一毫私意参错于其间。除元恶大憝及律所应坐者外。其馀虽平时交游而未知逆谋者。及一再见面一二书往来者。与出于告讦出于风闻者。皆次第伸释。则人情大服。冤枉得伸。而当时则有不然者。其源实出于近年以来 朝廷分裂。所谓一边之人。既假此为收司连坐之计。故其希望风旨。投疏罗织者。相续于公车。而上自卿大夫。下及韦布。动足摇手。举在指目之中。所以三年大狱。冤楚万状。而无一人以事状彻闻于 冕旒之下。此则群臣负国之甚。均有其罪。未可专咎于一人也。方事变之初。自 上涣发纶音。悉开放释之门。罪籍中生存者。几尽蒙 恩。而独有已死之人未得一时昭雪。崔永庆则特出 上命。既为雪冤。又加赠爵。而郑介清,柳梦井,李黄钟之类。虽人品有高下。而其为冤枉则一也。介清。于湖南人士中尤有名称。平生以学术行检自任。而因偶然论著一篇。以至灭身。宜罗德润辈千里裹足。叩 阍诉冤也。臣等之意。介清,梦井,黄钟等。特 允儒生之疏。悉加伸雪。而此外未及举名于疏劄者。亦多有之。令义禁府详细开录。一体宥释。则其于维新之政。所补不细。)承 命出巡京畿。○九月。上劄请解职归觐。 不允。○十月。乞假归觐。至骊州被 召还 朝。(时朝野咸以先生为不当去。 上亦留之甚固。先生请益力。乃 许之。行至骊州。得被 召。南望庭闱。涕泣而还。)拜京畿,黄海,平安,咸镜道都体察使。( 启请以兵判李德馨为副使。韩浚谦,崔瓘为从事官。)通谕四道巡察使教鍊军兵。(其略曰。 国势艰危日甚。南北之衅交作。其势固岌岌矣。今日措置之事。虽曰多端。不过釐革弊瘼。怀保小民。使邦本更固。然后措置粮饷。训鍊军兵。修葺城池。且察地势险易。以为控扼之计。措备器械。申敕烽火。此其大段节目。若监司督率守令。阃帅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9H 页
申敕边将。竭其心力。收拾补缀。则国势虽急。尚有可济之望。今日之弊。政坐纪纲不立。体统涣散。以至于此。自 上深惩此弊。特使大臣分领诸道之事。当职虽甚驽劣。既在其地。不得不以纪纲体统之事。先为知委。今后凡军政。一依 祖宗朝设法之意。必使镇管督率所属之邑。所属之邑亦承镇管之令。无敢违越。而监司边将又承体察使之令。使体统粗立。纪纲粗张。号令通行。以济艰危之势。如此而守令以下犹不动念。泄泄如前。则 国法有在。非体察使所得私也。)十一月。巡视南汉山城形势。(城在广州。距京城数十里。乃温王旧都。形势壮固。先生以为修葺城子。积粟屯兵。使为重镇。则京师之势自固。移文本道监司。先设仓廒于其中。 启请与副使亲往巡视。指授形便。)三度呈辞。皆 不允。○十二月甲辰。辞体察使。 不允。○因柳祖认疏回 启。(其略曰。柳祖认疏论时弊。极陈炮杀手非我国所长。并及私贱为军之失。夫五兵并用。不可偏废。我国虽以弓矢为技。然弓矢乃数十步技。鸟铳乃数百步技。与贼对阵。我之弓矢未至于贼。而贼之铳丸雨集于我。当此之时。虽以韩,白为将。不能当矣。近世中原无鸟铳。戚继光始得其法而训鍊军士。反为中国之技。人性不甚相远。习惯而未成者。非臣愚之所闻也。我国二百年升平之馀。军政不修。猝然与强寇相敌。土崩瓦解。以至于此。今于破灭之馀。一新颓圮。昼夜征缮。以复雠雪耻为心可也。而顾曰鍊兵非所急。亦见其迂远而不适于时务也。至于私贱为军之弊。以公共之理言之。则私贱独非国民乎。今 社稷墟矣。生灵尽矣。 国家于是。计无所出。艰难收拾数十百千之卒。以为训鍊御敌之计。经年补缀。不成模㨾。有志之士。可以陨涕。而乃有无识之辈。鼓动异议。无所不至。其贤否何如也。末端所论治心持敬之法。颇切于根本之学。而其曰惟闻鸟鹊之声。风叶之韵者。亦涉于禅家枯淡之病。若夫帝王之学。贵于经纶。必须本末兼举。体用该备。内自心神性情之微。外及政事施措之间。循序条达。精粗巨细。无一不贯。大则经纶六合。小则密勿秋毫。然后方为明体适用之学。而不归于有体无用之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19L 页
讥。祖认之见。似未及此。 上嘉叹不已。 命缮写为屏以入。张之座隅。)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五岁)正月。定鍊兵规式。颁行四道。(先生讲究军政。日不暇给。会以团束乡兵。随便操鍊之意。 启请颁示各道者再。至是又申谕所领四路。其一。言古人以乡井比闾出军。今依此意。令各邑先求地面有某某里。各以其面其里。分其阔狭。定为哨官。各出旗队总。抄民鍊习。此乃提纲挈领之法也。其二。言分军之法。依纪效新书而稍加增损。一营统五司。一司统五哨。一哨统三旗。一旗统三队。一队并火兵凡十一人。此其大纲也。今从各里各村居民。附近团结为队。若人多则三旗之外。虽四旗五旗亦可。三队之外。虽四队五队亦可。军少则一队虽不满十一人亦可。不必移此而就彼。离近而附远也。凡习阵或调发时。大将传令各营。营将传令把总。把总以下以次传令。各率其军。齐赴信地。不可参差时刻。其三。言军数虽多。而大将令营将则所统只五人。营将令把总。把总令哨官则所统亦五人。哨官令旗总。旗总令队总则所统只三人而已。天下岂有不能运用五人三人者哉。此乃操约施广之道也。京圻左营在龙津。则以利川,加平等附近八邑之军属焉。以利川为前司。而各以形便为中后左右司。右营在水原秃城。则以水原,安城等附近八邑之军属焉。前营在龙仁石城山城。则以竹山,果川等附近八邑之军属焉。后营在坡州山城。则以高阳及开城府附近九邑之军属焉。各营分司如左营例。中营在京城。即训鍊都监之军。常时则分操于各营各司各哨。大阅则五营之军都会一处。江华乔桐在海中。自为一营。不隶于陆军。各营计军而聚粮。或备半年之食。有馀则渐次贮备。以有干木者主其事。军器及旗帜金鼓之属。责令各营措备。各营皆择形势要险。前临平野。可设教场处筑城。用土楼橹。务令完固。各司所在处。亦择地为小垒。平时则合五哨之军。教鍊于此处。有事则收近处老弱及粮谷。清野入保于其中。各哨于各里。亦设教场。以便训鍊。○先生又尝规画军粮。令每队择闲旷水田。十二人共治十斗之地。先行于水原。秋得稻八百馀石。储之秃城。又欲令每队出谷。储于各村。委队长检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0H 页
察。逐年加储。分粜而略取其息。有事则以为军粮。无事则以备水旱。数年之后。村村有蓄积。与隋时义仓之制相近。事未及施行而先生去位。)因沈游击移咨献议。(先是 天朝以李宗诚,杨方亨为册封使。来到釜山。将渡海封平秀吉为日本国王。沈游击常往来倭营。䌤缝其事。至是游击移咨我国。请遣重臣。踉册使渡海。朝议不知所处。先生 启曰。臣从前每疑。此贼末梢。必为难从之请。以起衅端。今之事势。骎骎近之。今此调信之回。形色可疑。恐其所要。不止于通信。亦或欲为背约。而特假此为辞。沈惟敬亦自知其事不了。反欲归过于我。为自解之计。如使平秀吉欣迎 天使。只要我使同行而已。则调信何以连日与其类密议。然后始见游击。游击亦何以称病闭门。不面见 天使。而但使下人传报耶。今此咨文。若以直辞拒之。则政堕于游击作弄之中。而必将执此驰报 中朝曰。封事将成。而朝鲜不许遣使。故倭贼未退。若欲顺其所言。则亦非人情义理之所可忍。而虽许遣使。倭之去否。未可必。此所以难处者也。无已则当答之曰。日本逆天悖理。无故兴兵。虔刘我生民。焚夷我 庙社。发掘我 丘陵。弊邦之人。无不沬血饮泣。以为有死而已。岂敢言和。今 天朝劳勋戚大臣。涉不测之地。要以解棼息兵。大人当事衔命。教戒小邦。至以陪臣随 天使渡海。礼义当然见责。此亦实关于 天朝大体。第以日本人所在反覆。不可凭信。虽 诏使以皇灵临之。尚未得其要领。更亦何有于小邦。而以一使为重轻哉。惟望大人。更查彼中情形。并与册使商确。毋苟完目前。而为长远之图。使小邦得免再误于今日。如此措辞。以观其所答如何。不可于一言之间。轻为许与不许。使难收拾。此乃极重机关。伏望广收廷议。裁自 圣衷。俾无后悔。 上从之。既而游击督之不已。时黄慎以游击接伴使在釜山。 上遂遣慎行。)二月癸丑。 启请巡视京畿上流郡邑防守形止。仍请归觐。 许之。○三月清明。拜扫金溪先茔。○四月。承 召还朝。( 上闻先生道中坠马。特 赐内厩马一匹。)上劄请镇定人心。 (天使李宗诚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0L 页
自倭营逃归。京师震动。未数日。出城者过半。先生上劄略曰。 国家所以维持者。人心而已。虽危乱之际。人心固结则国安。人心离散则国危。若百官接踵宵遁。如前史所载。则不待敌至。而可知国势之不可为矣。近日 天使出营之报才至。而人心汹汹。如惊涛骇浪。数日之内。去者太半。宰相台侍朝士之中。亦有先出家属者。令法官觉察以闻。坊民先出去者。令汉城府五部。书其姓名。以待后日处置事。请挂榜晓谕。)因弘文馆劄子。回 启。(其略曰。弘文馆劄中所谓京师八方之根本。何可每委而去之者。尤切于救时之策。昔汴京沦于贼薮。胡骑四面充斥。而宗泽三呼过河。张浚请进驻建康。以系中原之望。良以天下之势不进则退。三军万姓之心。系于一人之进退。若不以根本为必守之计。则枝叶何所庇覆。至于迁国图存之说。出于一时之仓卒。非可为例。自 上更加体念。责励群臣。以起四方之心。以振中兴之策。)五月。上劄辞职。 不允。(时有赵完堵者上言。先生掩蔽其父宪所当得之军功。先生上劄言。臣居大臣之位。为人所污蔑。以至举名直斥。此必臣平日见轻于人之致。敢望递免臣职。 答曰。细人搆陷之言。不足置诸齿牙间。宜勿辞。)丁亥。呈辞。 不允。○己丑。再辞。 不允。○承 命巡视城闉。○七月。拜委官。治李梦鹤狱。(湖西贼李梦鹤者。乘时啸聚。攻陷数郡。势甚鸱张。先生上劄论把守事宜。既而贼进围洪州。为牧使洪可臣所擒献。士大夫有连累被逮者。先生为委官。一以至公治之。无一横罹。远近咸服。○韩柳川手记曰。宋,李两贼之狱。公多所平反。赵瑗以下表表之人。赖公得释。人服其公平。)闰八月。率百官伏 閤。(时 上命大臣听政于 东宫。先生率百官争之甚力。有人谓先生曰。将顺莫无妨否。先生曰。何不思之甚也。伏 閤月馀。须发尽白。竟蒙 允。)九月戊戌。呈辞 不允。其后又再辞三辞。至四辞。皆 不允。( 上以御扎遣史官谕之曰。当今之时。予可以不俟终日而退逊。卿不可一日而离相位。盖予有痼疾。不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1H 页
堪机务。其义可去。非卿谁能办济世之功。而拯此涂炭之民也。毋庸固辞。速为出仕。以济时事。)十月乙丑。入侍 朝讲。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六岁)正月庚申。承 命出巡京畿。( 引见赐马妆)二月癸未还 朝。○丁亥。上劄辞职。(先是。李统制舜臣在闲山岛。累破贼。贼将平行长患之。欲觇其虚实。使人绐右兵使金应瑞曰。行长与清正有隙。今此和事之不成。清正败之也。清正今自日本来。若以舟师。邀之海中则可擒。应瑞上其事。 朝议信之。遂命舜臣进击。舜臣疑贼有诈。迟徊累日。而 朝廷连促之。舜臣不得已进兵。则清正已回泊西生浦矣。时忠清兵使元均忌舜臣功高。上疏以舜臣为逗留。而舜臣忠直。素不事权贵。且为先生所荐。故时辈之不悦先生者。欲挤舜臣。以及于先生。诬以失误军机。百端交搆。 上震怒。欲置舜臣于法。以均代之。先生曰。统制使非舜臣不可。今事急而易将。使闲山不守。则湖南不可保。上愈怒。以备边司为依阿不直。诸臣皆惶惧不敢言。先生以国事成败。争执不已。数日。 上命先生出巡京畿。而 引见宰臣。谕舜臣之罪。崔滉赞其决。舜臣遂获罪。先生还 朝。上劄辞职。 不允。其后均果大败而湖南瓦解。)庚寅。又上劄辞职。 不允。自是至四月。三上劄五度呈辞。皆 不允。○八月乙丑。承 命出巡京畿。(时贼再动。两湖崩溃。先生承 命即行。出巡江面。令京畿右防御使柳濂守无限山城。别将赵拨守秃城。左防御使边应星守婆娑城。因往来沿江一带。警备浅滩。)上劄自辨仍辞职。 御批慰解。辛巳还 朝。(先生平生。未尝以辞色徇人。人不敢干以私。当国日久。不悦者众。百计谋陷。未得其便。至是先生承 命出巡。时都督麻贵在京。有人谗。于贵曰。柳某今行。率家属出城。贵信之。言于邢军门。至载 奏文中。既又飞语内入。荧惑万端。俄而贼兵渐近。 上欲使 中殿出避。两司力争之。 上曰。闻大臣亦有先出家属者。而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1L 页
台谏不能论。反以 中殿为言。大臣可谓有权。盖指先生也。大司宪李宪国历举先生及他大臣家属所在以辨之。先生亦上劄自辨。仍辞职。 上答曰。省劄为卿深谢。顷日人多先出家属。而论者反为咎予。予果不任私愤之际。论者又只举数人而塞之。其时适有大臣家属出去之说。故因其论 启偶及之。后见台谏 启辞。果是讹传也。当付之一笑。岂可以此辞职乎。卿宜勿辞。斯速上来。)承 命发京畿,黄海,平安,咸镜等道兵。入卫京师。(时贼势日急。人心震恐。城中居民及各司典仆。溃散殆尽。于是徵先生所管四路兵入卫。至者数万人。以京畿兵分守上下江滩。以黄海等道兵分守城堞。至于禁卫守直。 天兵支供。亦皆赖此成㨾。初先生约束四道。操鍊军兵。部伍整齐。法令明肃。临变徵发。莫敢后先。既至。亦无一人逃躲者。)九月己亥。扈 驾出巡江上。(经理杨镐,都督麻贵自平壤至。邀 上出巡江面。时讹言汹汹。至铜雀浮桥。唐卒拥 上先渡。扈 驾诸臣道阻不得从。独先生随之。经理共 上巡视。仍问柳某安在。当使在侧。呼先生近前。 上到处驻马。劳慰将士。谓先生曰。军容至此。卿之力也。)壬子。承 命出巡京畿湖西。(贼既退。 上命诸大臣分往各道。抚慰居民。考覈诸将功罪。)十月。承 召还 朝。○十一月戊申。承 命南下。(时杨经理,麻都督将南下。上命先生先往措置粮饷。)○十二月。省大夫人于奉化。(时大夫人避乱在奉化。)迎麻都督于醴泉。○迎杨经理于龙宫。○上状。请镌削职名。 不允。(初杨经理始至。谓 御前通事曰。汝国事当使如柳某者辅之。后有毁于经理者曰。柳某谓公无济事才。因多为诬捏。至贴谤书于经理馆门。经理信其说。一日语人曰。柳某得罪邢军门。逃避来此。运粮等事。专委尹承勋为之。先生闻之。遂上状言状。仍请镌削职名。 不允。○白沙手记曰。杨经理之来。颇不悦于公。至形言语。人或危之。后经理驻兵安东。公因事上谒。经理不见。语多侵凌。译人传言。从者失色。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2H 页
公举止徐缓。不为动。译者退谓人曰。老爷不识柳某有铁肠。如是乱道耶。及经理还京。一日。余与公同在公堂。经理衙门译官有来谒公。语次。道诸将之意。因欲自为介。而使公交驩诸将。公正色曰。非公事。何敢私交。惟当敬而待之。其人不敢复言。时余在座。暗暗称奇。归语所亲曰。士临利害当如是。)随杨经理赴蔚山。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五十七岁)正月。被 召还。省大夫人于奉化。(留数日)二月乙丑还 朝。(是行。路过云岩。岩在丹阳郡南。景致殊胜。有曹伸小亭。废弃者久。先生以 内赐虎皮购得之。有退休之志。而系官不得遂。至是与尹从事敬立同游。题诗石上。其后攻先生者。至以为田园遍一国。先生与人书。有丹崖翠壁。并入弹文之语。)丁卯。呈辞 不允。○三月。上劄辞 不允。○又上劄辞 不允。( 答曰。当此艰危之时。大臣岂可轻退。虽有谤毁。尤当竭力国事。未宜轻自过虑。体予至意。勿为更辞。)又三上劄固辞。皆 不允。( 答曰。累上辞章。非不知卿之诚恳。顾今国家危迫。非大臣可辞之日。适又 天朝文书沓至。多有议处未可以迟缓者。愿卿扶病出仕。欲面与相议。)四月庚申。扈 驾往西江习阵。○辛未。呈辞 不允。○壬申。上劄辞 不允。○七月壬子。承 命迎邢军门于碧蹄。○九月丙戌。迎丁主事应泰于慕华馆。○乙巳。率百官伏 閤。(初。科道官主事丁应泰。劾奏经理杨镐丧师蔚山。不以实闻。及他诬罔误事二十馀罪。 朝廷即遣使上本伸辨。宪府 启当再遣时任大臣。以重其事。 上命左相李元翼往。应泰闻之大怒。并劾本国符同杨镐。共为欺蔽。且诬与倭通谋。是日报至。 上愤惋不视事。谕大臣禀决庶政于 东宫。朝廷遑遑。时左相赴京。右相李德馨从刘提督在顺天。独先生在政府。遂率二品以上。伏 閤请视事。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2L 页
 上不允。且欲 驾幸平山温井。以避应泰。 命司仆寺立马。群臣尤震恐失措。)丙午。又伏 閤。是日被劾。(先生率百官连日力争。且议遣大臣。辨丁应泰诬罔语。 上终不视事。举朝遑遑。会邢军门差人诣 阙。请发遣有风力科道四五员。催运粮饷。政院即具由 启禀。 上不答。差人立督。日晚方承 命。时先生方在 阙庭。 启请视事。吏判洪进持官案诣前。问可差遣者。仓卒点案。以典翰金荩国,执义黄廷哲,兵曹正郎尹𥥈,持平李尔瞻四人拟 启。时李尔瞻方不悦于先生。阴伺间隙。因此激怒。乃独 启。劾先生不自请行。尹𥥈疏继发而语益峻。于是。 上下教曰。争是非之台谏。不可出。乃以宋锡庆代尔瞻。)丁未。呈文于徐科道。(先生既被劾。而以国事方急。政府无人。不敢遽避。黾勉行仕。一边 启请视事。一边陈辨于科道。辞旨痛迫。缕缕数百言。科道为之感动。听纳其说。翌日。又呈于邢军门。军门亦洞知实状。慰勉甚至。时 上犹不视事。先生与百官奔走陈请。忧悴满颜。而一日二日之间。不悦者蜂起。投疏攻斥。语益阴惨。)戊申。上劄自劾。仍辞职。 不允。(劄略曰。臣遭 国家莫大之变。处置颠倒。群情愤惋。夫有一日 朝廷。则当有一日纪纲。公论。国之纪纲也。大臣身负罪犯。不恤公论。晏然如平日。则何以为 朝廷。古人虽处一叶舟上。而去就不可苟。良有以也。伏乞 俯察舆情。递夺臣职。)己酉。差陈奏使。诣 阙启事。○庚戌。上劄自劾。(先一日。承文正字柳潚。继群奸投疏。先生时在 阙庭。终日 启事而不得知。及暮还家。始闻之。翌日。乃上劄自劾。略曰。臣被论既重。当退伏待罪。决不可抗颜朝列。特以时方危急。昨日冒犯公议。再诣 阙下。随参 启事。且 启臣奉使等事。承文正字柳潚又上疏极陈臣罪恶。疏已进 御。而臣全不闻知。 启事自如。臣之踪迹孤危。据此可知。臣被论至此。非但不可冒居大臣之位。今此奉使。乃举国莫大之事。而顾使罪恶狼藉。为一国最所贱弃者差遣。其何以感动 皇听。臣亦何颜见 中朝士大夫。论辨曲直乎。臣今为此言。罪臣者又必以规避远行之目归之。事理如此。死生荣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3H 页
辱。有不可苟也。 不允。遣史官敦谕。)辛亥。出东城外待 命。呈辞 不允。(李尔瞻,柳潚及儒生洪奉先,崔喜男等。承奸人指嗾。谋所以倾轧先生者无所不至。至是喜男等往海西。召募无赖之徒数十人。托称儒生。奉先又聚其党李好信等。将入馆陈疏。恐诸生不从。诈言将呈文辨诬于邢军门及科道官。诸生信之。及会。奉先与好信往来附耳语良久。始自袖中出疏草。乃诬先生疏也。诸生皆散去。奉先,好信独与其徒若干人呈疏。先生即出城待 命。)十月甲寅。上劄辞 不允。(劄略曰。夫主辱臣死。人臣之大节。臣虽暗劣。宁不知此。但人臣自处于无罪之地。然后可以为国任事。今臣前有规避不忠之罪。后有植私贪权之恶。岭海之外。是臣死所。国言愈甚。汹汹若沸。臣虽欲抗颜出治使事。人岂容之。 朝廷亦岂可使负罪之人。仍辱国命。又将羞辱于 天子之庭哉。伏乞 圣明。速递臣职。更出忠正忧国之人。以为大臣。奏请 天朝。昭释冤诬。临书涕泣。不知所达。)乙卯。又上劄辞 不允。劄略曰。 朝廷之待大臣。自有体貌。有罪无罪。当进退以礼。不可牛维而马絷。其为大臣者。亦顾念 朝廷体貌。进退之间。梢存廉耻。不敢以己之无状而自同于厮隶贱仆。臣立朝三十年。无一事报国。而末路正得一个奸字。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孤 圣明知遇之恩。负 君父涵育之泽。尚何言哉。臣屏伏郊外。席槁(一作藁)待罪。岭海行遣之外。更无重入国门之义。伏乞 俯察舆情。亟 命递夺臣职。 又上劄辞 不允。(劄略曰。 国家之事。急于晷刻。而以臣之故。大臣虚位。陈奏之行。亦未时定。臣忧惧狼狈。求死不得。伏睹 圣批。以为其言何足数。臣罪当万死。而 圣恩优容如此。臣宁不感激。臣当初闻台谏之 启。乃是朝著间因国事互相警切之语。且其所论。只一事。在臣自处之道。当受以为罪。勉所不及。故抗颜行公。出治使事。最后馆儒之疏则攻之不遗馀力。至其末端所论。则臣不忍读。且不忍书。夫馆学。乃多士之所聚。所言当为一世公论。使臣以为不足数而抗首奋气。扬扬入政事堂。则前此虽未必为权奸。而到此方始为权奸矣。自古岂有无公论之国家。又岂有蔑公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3L 页
论而可以为大臣。又岂有举国之人。指以为权奸。而仍为国任事者哉。敢望 圣明。早赐处置。)戊午。递陈奏使。○己未。移寓典农里。○辛酉。递领议政。○乙丑。府院君 批下。○甲戌。移寓往心里。(时台议日激。祸将不测。士大夫畏其连累。无相问者。白沙李相公在备局。呼吏卒曰。促驾来。吾将往拜丰原相公。闻者义之。李统制舜臣在古今岛。闻先生被论。失声太息曰。时事一至此乎。)呈辞 不允。又呈辞。 给由。○十一月。呈辞 给由。○丙戌。移寓釜浦。○戊子。呈辞。加 给由。○庚子罢职。○辛丑。南行。癸卯。渡龙津宿杨根大滩。(是日。行至渡迷迁。望见三角山。下马四拜。盖过此则不复见京山也。有诗云。田园归路三千里。帷幄深 恩四十年。立马渡迷回首望。终南山色故依然。)甲辰。少驻圣德里。(先生既就途。囊橐俱空。急送人乡家。令赍粮以来。)己酉。自杨根南归。(杨根姻戚及金上舍彦琇各出米斗以赆之。赖以作行。而子弟皆徒步颠沛万状。)辛亥。宿忠州金滩。(时唐将吴经历瑞麟在近。闻先生来。以拜帖来问。欲相见。先生谢以得罪回籍。不敢当礼。)壬子。宿德山村。(峡路险隘。风雪大作。日又曛黑。咫尺不辨。先生命仆夫叩石出火以相照。间关得抵德山村。夜已深矣。)十二月丙辰。省大夫人于道心村。(村在太白山下)丁巳。削夺官职。(初。郑仁弘素仇先生。欲害之。至是仁弘客文弘道为正言。攘臂担当。至以卢杞,秦桧儗之。人皆痛惋。)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五十八岁)二月丙寅。省墓于金溪。还至河隈。○三月癸未。出玉渊书堂。谢客。(先生以火色日甚。不敢接宾客。时韩柳川为岭伯。欲来访。先生以书辞焉。近邑士林欲为先生陈疏讼冤。先生急贻书所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4H 页
亲。使力止之。○时精舍桃花盛开。先生爱玩良久。因忽念此物关我何事。心体澄虚。不可有偏著。仍书一绝。)四月丁巳。奉大夫人设酌于松亭。(时大夫人新自道心还。为设小酌。初大夫人闻先生削职。而祸焰犹未已。每夜鸡初鸣。必整衣服。酌水祝天曰。吾子在家。为孝子。在国为忠臣。皇天在上。不敢虚诬。如是者凡数旬。)六月乙巳。 命还职牒。未几还收。( 上命还给职牒。三司论之。 上答玉堂劄曰。论事过情。非但其人不服。旁观者亦不服矣。以主和二字为执言之地。至比于秦桧。桧受虏人之旨。保全妻子。而潜来于宋。所以为金人谋。力主和议。杀岳飞等。今柳成龙亦受倭贼之旨。潜通阴谋。保其妻子而主和耶。是说足以服人心而定国是乎。盖其心悯 宗社之将亡。 天朝既令许和。故权就其事。律之以直道。则予亦不敢不谓之误也。原其情。不过如此而已。嗟嗟其时。孰不靡然。到今争自脱然曰。余无是也。此皆右相之罪人也。且排众论。夜半遣使之说。尤不足道。其时广收廷议以定。其廷议在政院。可考也。果为违众而独遣乎。况革职已经岁月。今何可不复其职乎云云。初台谏之以和议攻先生也。右相李恒福上疏言。臣曾在南中。与李元翼语及时事。臣谓今日 国势。如人气窒喉间。百脉将绝。必先急下此气。然后生道可议。此言惟元翼闻之。他人不知。然臣何敢谓人不知而隐默自讳乎。今既以此罪成龙。则次第锄削。当及臣身矣。 上直之。故 批中特举之以愧三司。既而竟从其议。)八月庚寅。往金溪拜扫。(路遇一人骑牛。掠先生马而去。子弟怒其无礼将罪之。先生呵止之。)乙未。西川君郑公昆寿来访。○九月甲寅。与谦庵公乘舟游玉渊。○十月丁丑。献寿于大夫人。○与金省克弘微书论学。(其略曰。今人于古人论学路径。未有一斑之见。而虚诞骄傲。抗然欲下视程,朱。鄙人未尝不慨然发叹。而无人告语。人亦莫肯省念。奈何。然道理昭然。只在眼前。虽使象山,阳明生今之世。仆亦未应遽竖降幡。矧今世之所谓餔糟啜醨者哉。如君所见。幸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4L 页
未乖角。千万勉之。勿为异说所挠。则岂但交游之幸而已哉。后又答书曰。所论为学之意。甚的实。吾辈平生行己。正坐无诚意。若存若亡。表里不一。故毕竟所见不为吾有。而为空疏无用之物。深愿左右之勉之也。但一段实理。凝聚在方寸云者。语意未莹。盖理本无形。惟敬而循其所当然之理。动静专一。心不外驰。则自有所至。非如异端聚弄精神于冥默窣窣之中也。深望濯去旧见。一味潜心于四书。以收豁然之效。又曰。自十馀年来。朋侪凋尽。耳边绝不闻道义之谈。近奉来示。三发我意。仆于此事。不敢忘诸心。而至今无寸分真得。往往堕落坑堑中。然其眼前路脉。日益了了。以此静观千圣相传宗旨。如一绳贯珠耳。又曰。近日看何书。意思如何。若从事于治心养性之业。则世间许多纷纷者。自不能累吾之灵台。而亦不知老之将至矣。平生每知此意。而若存若亡。至今白发满头。然其贫苦饥寒。不能以大挠者。只赖此把柄在手耳。)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五十九岁)正月庚午。出玉渊。种松步虚台。○三月己未。奉大夫人往玉渊赏花。○撰退溪先生年谱。(时新刻李先生文集。士论以为年谱须出先生手。乃可传示久远。一辞来请。先生乃与诸生。窜定草记以成之。有赠金而静,金士悦诗四绝。其三曰。微言久绝人何在。末学分离事亦难。独抱遗编兴一喟。瑶琴弦断不堪弹。其四曰。西林回首意茫然。尚忆临溪讲学年。咫尺,真源寻不到。一筇惆怅暮云边。)五月甲辰。出玉渊。(种竹干步虚台)七月乙巳。闻 懿仁王后丧。出玉渊举哀。(以私处不敢设位。只西望哭拜。)庚戌。往谦庵。哭临变服。○八月甲申。往金溪拜扫。(与谦庵公同往。以 国恤略设素餐而行之。)戊子。增筑步虚台。改名达观台。○十月己亥。有读大学有感十绝。(后与金省克书曰。前冬。思大学格物说。似有契悟处。谩书十绝。今录奉求正。末篇人心道心固皆心。其知此为人知此为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5H 页
道者。何物耶。此物不昧。精一之功在是。比来此意思颇了了耳。○先生尝曰。大学一书。其要在一止字。意当止于诚。心当止于正。身当止于修。以至家国天下。万事万物。莫非有所当止者。所谓格致。惟欲知其所止而止耳。又尝著说论晦斋先生大学章句补遗析改经文之误。)十一月癸卯。 命给职牒。(先生闻 命。有诗一绝。竹窗寒雪夜萧萧。千里 枫宸梦里遥。白首纵沾新雨露。岂宜重误 圣明朝。)十二月壬午。西赴 山陵。(时议在外罢散官皆令入临。门人有以书问先生行止。先生以为 朝廷之礼。以严为主。非人人径情冒进之地。身无丧服。立无班列。情虽欲赴。礼所不敢。既而礼曹关文来到。时论又甚峻。先生遂行。)庚寅。哭送 梓宫于东城外路边。即曰发还。○戊戌。还玉渊精舍。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六十岁)三月壬寅。移奉大夫人于先生第。(大夫人在谦庵公所。先生与谦庵公至诚娱侍。每于晨昏定省之时。必相待同入。未尝先后。至是谦庵公病剧。先生惧大夫人惊忧致疾。以权辞移奉焉。)癸卯。谦庵公捐馆。(谦庵公自前冬有疾。日益沈笃。先生昼夜扶护。药物必先尝。未尝一日安寝。至是不克救。)五月壬子。葬谦庵公于金溪。(撰墓志。又有祭文。)闻尹海原斗寿讣。(先生深加惊悼。与人书曰。此人在今日不易得。往在壬辰间。若使别人当之。吾辈已无馀矣。近亦颇主平论。而遽至此。数也奈何。)八月丙戌。丁大夫人忧。○十二月。叙 命下。○乙酉。葬大夫人于金溪。丙戌。返哭于河隈。
三十年壬寅(先生六十一岁)二月。作慎终录。○四月。作永慕录。(有序跋)冬。修丧礼考證。(先生丧中。读礼书。患其记载浩博而杂出。难于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5L 页
参考。于是以家礼所载各条为纲。而蒐集礼说。各以类附。分为上中下三编。又取杨氏仪礼服制图式。见于各条之 下。以便考阅。) 朝家录廉谨。(时李公恒福主是事。首举先生曰。此老盛德。不可以一节名。然录于此选者。欲洗郿坞之诬耳。盖文弘道戊戌 启辞语也。)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六十二岁)正月。 命赐食物。 十月服阕。(时先生年过六旬。而居忧致毁。一如前丧。自初丧以及葬祭。事无大小。皆亲自经纪。未尝使子弟代行。其在墓所。必朝夕拜省。不避风雨。远近闻之。无不忧其难保。至是。克终丧制。人以为神明所扶云。)省墓于金溪。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六十三岁)三月。复职。拜府院君。上疏辞。仍乞致仕。(疏略曰。臣事国无状。律以公议。当肆诸市朝。以谢国人。 圣德涵洪。曲加恩贷。臣虽至顽。宁不知幸。臣衅孽既重。家祸连仍。丧兄失母。形影相吊。朝夕待尽。无复馀念。惟欲于未死之前。重入脩门。瞻望云霄。然后退填沟壑。乃于此时。忽蒙大 恩。臣当扶曳前进。恭谢 阙下。第臣丧祸之馀。积忧伤心。病缠骨髓。筋力无馀。蝼蚁之命。死固已晚。只恨受 恩未谢。而将永辞 明时。天实为之。亦复奈何。仍伏念罪戾馀喘。本不当以大臣自处。妄有陈乞。以干 雷霆之威。然 君亲之恩。与天同大。臣子之义。万死犹存。若过以畏惧不敢之故。有怀不言。默默退处。则迹涉违慢。亦非臣分义所当为。思之累日。终不能自止。敢罄将死之哀声。以求非常之 洪造。如蒙 圣上怜察。特下有司。递免臣职。或以前职致仕。尤出万万陶镕。今臣犬马之齿。踰六望七。前去致仕之年不多。亦尝从事于大臣之后。适蒙 朝廷收录。病未能进。百般思惟。独此一路稍可得通。故不得已冒昧吁呼。伏希 圣慈矜悯。)送别金省克于玉渊。(时金公赴江陵任所。先生送之玉渊。酒数行且起。金公忽慨然叹曰。使先生而逊于荒。时事可伤。先生愕然曰。君何为出此言。老臣无状。使国事至此。而 圣恩如天。俾延性命于田亩间。至今七年。丝毫皆天之赐也。仍涕泗久之。作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6H 页
一律以寄意曰。 圣主洪恩重。微臣罪衅多。一言无报效。万计悉蹉跎。风树南来晚。宫云北望赊。惟残数行泪。寄洒汉江波。)六月。出玉渊。○七月。录扈从勋二等。 赐忠勤贞亮效节协策扈 圣功臣号。○癸酉。有 旨宣召。○八月甲申。上疏辞 召命。并乞镌免勋录。 不允。(疏略曰。臣滥蒙 天恩。至被 宣召。感激兢惶。即当扶曳就道。而不幸自七月患恶肿。连日灸灼。火毒兼发。肿烂成疮。一室之内。须人起居。千里匍匐。百计无由。臣实忧悯不知所出。又伏念臣曾在大臣之列。败官覆餗。有罪无功。而更忝勋籍。为 圣朝羞。此臣之所以日夜惭惧。尤不知所出者也。伏愿 圣明照察微恳。镌去臣名于勋籍中。使臣少安愚分。幸甚。)九月。再 召。辞谢遣忠勋府画师。(忠勋府送画师来。请图像。先生以方辞勋。谢遣之。)与郑愚伏景任书论学。(先生以朱子书节要遗愚伏。因与书曰。此中有无限光风霁月。但世之读者。未免先向蚕丝牛毛上寻讨头绪。而失却天高海阔底胸次。即今中原。论议纷纷。累老先生者。正坐读不善耳。何预于先生耶。愚伏以书来禀。先向之先字请易以但字。先生又答曰。人患不能蚕丝牛毛耳。苟能之。海阔天高在其中。非别㨾事。示谕易先为但甚当。但中庸言尊德性而道问学。不曰道问学而尊德性。所争先后几何。毕竟向望归宿处。不可不思耳。○先生自少时。患世之学者缴绕于文义之末。而欠却本源工夫。常以为所贵乎学者。以其心志安定。思虑清明。然后穷格之功始有所措。若于心地间。无培养涵蓄之力。则所谓学问思辨省察克治。亦何所凭据哉。其与人论学。必以收于心为第一件事。又尝论儒释之辨。不可就一事说。须就二家本源起头处仔细看破。若于此看得分明。则眼前黑白较然矣。今有人一南一北。运脚趱程。步步相似。只是向往处异耳。)读阳明集。有诗若序。(序略曰。阳明与朱子学背驰。大要只在于致知格物四字上别立意见。朱子谓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使人即物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6L 页
穷理。以致其知。阳明则以为理在吾心。不可外索。其论学。一以良知为主。昔孟子论理义之悦心。必以耳目为喻。盖就人之所易知者以明之也。夫目固足以见天下之色。然天下无色则目何有见。耳固足以听天下之声。然天下无声则耳何所听。口固足以辨天下之味。然天下无味则口何所辨。斯固合内外之道。不可专以在内者为是。而在外者为非也。若捐去书册。瞑目一室。但事于本心良知之间。则虽一时凝定之力稍若有得。而所谓三千三百。致广大尽精微者。终不能如圣人矣。吁。嘉定以后。末学之弊。已极于口耳出入之间。阳明其亦矫枉而过直者欤。不然。无乃禅家所谓改头换面。以笼驾一世者耶。诗凡二篇。其一。斥阳明之说曰。阳明每说心为理。理在吾心不在书。人虽有口能知味。味辨熊鱼始不疏。道有万殊归一去。地分胡越尽吾庐。如今天下怀襄甚。惆怅何人更凿疏。其二警俗学之弊曰。嘉定年间末学弊。寻枝摘叶尽无穷。徒闻姬辙周天下。不顾明堂尽日空。烛幽莫忘径寸鉴。行船须倚半帆风。看他扰扰昏昏地。一念回光便见功。○或有问阳明本心之说。可以救嘉定文义之弊乎。先生曰。昔人见有困于火者。却教去投水。水火虽异。其为杀人则同。阳明欲救宋末文义之弊。而专为本心之说。不知其流弊。反有甚于文义也。)十二月。拜扫金溪先茔。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六十四岁)正月辛巳。上笺陈谢。(时三功臣会盟祭礼成。下 教书赐银绢厩马。又令本道监司遣长吏存问。并致米豆酒馔。先生上笺陈谢。)作知行说。(其略曰。圣贤之学。虽重于行。而尤以知为贵。虽笃行而知未至。则未免为习不著行不察。终不足以通微而诣极也。然古人之所谓知者。真知也。故曰朝闻道。夕死可也。今之掇拾于言语文字之末。论性论理。自以为知。而略无干涉于心身者。皆德之弃也。以此为知。奚啻千里。)作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合知行为一。力诋朱子之论。先生作是说以辨之。)三月辛巳。上疏辞奉朝贺禄。 不允。(时忠勋府以先生勋旧大臣。退在乡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7H 页
曲。 启请给正一品奉朝贺禄。先生以病伏远外。无事而食为未安。上疏力辞。 答曰。卿以元勋大臣。退居荒野。令本道给俸。实出于继廪之意。而今又辞之。予甚缺然。优待勋旧。礼宜如是。岂以无事而食为辞。不体 朝家之盛意乎。卿其安心勿辞。)四月戊辰。长子袽卒。(有祭文及行状)七月戊寅。省先祖墓于慈坡山。○九月。移寓西美洞。(时河隈新经水患。树木荡然。风势甚乱。不便调养。先生以西美洞在深山中。且无外客应接之烦。遂移寓焉。)哭金省克讣。(金公有文学。为先生所爱重。至是殁于江陵任所。先生痛惜之。有诗一绝云。朔风号怒动西林。千里书来报恶音。白首人间惟我在。不知谁与更论心。)作帝王纪年录。(合中国我东为一录。中国自唐尧甲辰始。我东自檀君戊辰始。参互记述。以及历代。使便观览。未克成编。)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十五岁)三月。作草堂于西美洞。(堂仅三间。制甚朴陋。先生处之怡然。以弄丸名其斋。尝谓子弟曰。人之所以没利欲丧廉耻者。皆出于不知足也。此屋虽陋。亦足以蔽风雨度寒暑。过此何求。夫人安于所遇。而无戚戚之怀。则何处不可居乎。○堂之西。有小溪出岩石间。清浅可爱。凿小池引溪水。循除而注之。吟咏其间。)作钓名说。( 上即阼之初。崇奖儒术。士多向学。非程,朱之书不读。既而时尚渐变。或有假此以进。而未免狼狈于末节。世遂以心经,近思录指为钓名之饵。绝无学习者。次子褍请受心经。先生喜作是说。)跋 圣谕录后。(先生裒集前后所受 批答及有 旨为一册。名曰 圣谕录。跋其后曰。小臣无状。受 君父罔极之恩。无一补报。末路罪积衅重。狼狈如此。然犹保全性命。食息于田野之间。莫非 洪造。蝼蛾微忱。终无得效之日。谨录平日所承 教旨为一册。庶几朝夕。稽颖瞻拜而读之。且悲且感。不能自已云。)八月。拜扫金溪还河隈。(为行先妣忌祀。自金溪还河隈。时先生有疾。子弟请还西美洞调护。先生不许曰。看吾气力。行祭之日无几。)九月。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7L 页
还西美洞。○与宗人会奠于慈坡先祖墓。(先是。谦庵公以先祖坟茔散在诸处。香火不继。世代渐远。子孙或有不识墓门者。遂与宗人定议岁一祭之。遵行不废。)十二月乙巳。力疾哭送亡妹淑人旅榇于新阳里。既还。疾转剧。(淑人殁于癸巳。权窆金溪先山。至是返葬于广州。先生自月初已有疾。是日风雪大作。欲力疾往送之。家人子弟更谏。先生不听。往哭尽哀而还。○先生平居。庄敬自持。虽家人子弟。未尝见其有欹侧懈惰之容。非甚病。必正衣冠端坐。讲论经籍。未尝或怠。自新阳送丧之后。气益不平。犹晨兴冠带。出就外堂。与子弟雠校退陶先生文集。因讲论义理。或至夜分。又以文集编帙浩穰。未易讲究。欲仿朱子书节要例略加删节。别为一帙。以便后学观览。病未克就。)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六十六岁)正月癸巳。书许鲁斋诗。以示子弟。(书鲁斋万般补养皆为伪。只有操心是要规之句。以示子弟曰。此乃鲁斋名言。汝辈终身体念可也。)二月甲午。迁居草堂。(先生平生行事。动遵礼法。虽起居细微之节。亦必致谨。至是病笃。以所居之室烦扰。遂出草堂。自后挥斥妇女。不使近前。虽女奴之供役者。不敢辄入房内。)命兄子襑治寿器。(先生又言古人平居。寝卧于床。以此为敛。今人必撤户以敛。甚不可。仍命作小床以备用。)甲辰。书告客位。(先生闻知旧相继来问。以书告之曰。生病势弥留。日益困剧。往往微闻贤宾友相继问讯。死生之际。情当一一迎见永诀。气力有所不及。意莫之遂。惟望诸贤契谅此诚意。有可告语者。勿惮告谕。如有欲面见者。亦因子弟相告幸甚。)乙巳。有诗一首示子弟。(诗曰。林间一鸟啼不息。门外丁丁闻伐木。一气聚散亦偶然。只恨平生多愧怍。勉尔子孙须慎旃。忠孝之外无事业。)丁未。有 旨召。以疾辞。○三月丙寅。 上遣内医看病。( 上闻先生有病。 传于政院曰。大臣在外病重。本道监司何无一言以 启。令内医赍药往救。先生闻之。感激垂涕曰。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8H 页
 天恩罔极。既至。加朝服于身而见之。)壬申。草遗疏。(先生虽退处畎亩。而爱君忧国之念。一息靡懈。丙午冬。 上以临海君作弊民间。而群臣不言。传 教政院。先生闻之。以 圣教贴壁庄诵曰。古人所谓大哉王言。一哉王心者此也。常欲上疏言事而未果。及病笃。慨然曰。吾为大臣。岂可无一言而死乎。遂草疏。未及上。又有 遣内医看病之 命。略改措语。有前后两劄。其前劄曰。古人死有遗表。以伸臣子之义。今臣病昏。精神已荒。别无所言。但念国家大乱获弭。而馀忧尚多。一朝衅孽复生。溪壑无厌。宁保无事于将来。惟望 圣明深思永念。修德立政。以立根本。公听并观。以尽群情。养民用贤。修明军政。慎择良将。委任责成。臣之所欲言者。惟此而已。末端又言措置晋州事。后劄曰。臣今年六十六岁。大命已尽。理难久延。伏蒙 圣慈遣医治病。臣不胜感激惶惧。敢于垂尽之际。罄此将死之哀鸣云。其下所陈与前劄略同。而语意加切。○一日。谓子袗曰。死生常理。我岂怛化而动于中者哉。惟向 国一念。至死难忘。向因裿侄闻 朝廷举措有可忧者。今已三日。而心犹未释云。命兄子裿书遗戒。 其略曰。汝辈力念善事。力行善事。则家世庶可保矣。吾无功德于世。死当薄葬。勿请人为碑铭。挽亦自为而送者用之。且持守家业。自有体统。不可紊乱。诚孝和睦。乃是守家之道。丧祭惟在诚敬。勿务为丰侈。其馀处置家事数条。)命子弟录还他人书籍。(又搜取诸公所求行状草封为一轴。使勿遗失。)命编病中所作诗。为观化录。○四月。命谢客。(先是病虽革。犹时延见外客。至是命谢客曰。欲安静还造化也。)五月六日戊辰辰时。终于寝。(前一日夜。不待人扶。自起坐曰。今日豁然若无病时矣。诵洪范终篇。是日辰初。使人邀内医。内医以煎药不即入。累命促之。既至。握手与诀曰。远来看病。 天恩罔极。君之勤苦亦甚矣。几日可达京都耶。即命整席于堂中间。欲移就之。侍者恐其劳动添伤。固谏终不听。亟扶掖以就。北向正坐。恬然而逝。 先生尝曰。吾平生有三恨。未报 君亲之恩一恨也。爵位太滥而不能早退二恨也。妄有学道之志而无成三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8L 页
恨也。)甲戌讣闻。 命遣承旨致吊。( 上震悼辍朝。 传于政院曰。大臣卒逝。予甚恸悼。可令承旨往吊。既而又遣礼官致祭。 东宫亦遣官吊祭。)六月癸巳。 命下遗疏于备边司。( 传于政院曰。丰原府院君遗劄。自上当为体念。下于备边司。亦令议处。备边司 启曰。柳成龙平日爱 君忧国之心。惓惓不已。及其临终进劄。辞意悲切。劄中所陈。皆时务之当急者。而其论晋州事。益见其至死不忘 国事之诚心也。令本道监兵使审度 启闻为当。 传曰允。)七月丁酉。葬于府西寿洞里子坐之原。(初京中士大夫闻先生之讣。皆于先生京第遗墟。为位而哭之。市民亦以白衣白巾。奔走来哭。各廛列状致赙。○国制大臣之丧。停朝市三日。至是市民等于三日外。加停一日。垂涕于道曰。吾等失此贤相。若赤子失慈母也。邻邑之人无论士子品官。皆悲恸咨嗟。争来吊哭。乡校书院亦相继致赙。至葬时。士大夫及儒生来会者四百馀人。有不食酒肉过卒哭者。○后三十六年 仁祖癸未。迁奉于中洞癸坐。)
四十二年甲寅四月丁亥。奉安位版于屏山书院。行释菜礼。(院在河隈上流五里许。丰山县旧有丰岳书堂。先生以堂在官道傍。不合藏修之所。谕本县学子。移建于此。至是儒生立祠其侧。)
四十八年庚申九月。奉屏山位版。祔享于庐江书院退溪李先生庙。(院在府治东二十里许。士林以先生之道。得于李先生。啜食尊道祠为宜。奉屏山位版配享于庐江。)
天启七年丁卯十月。奉安位版于南溪书院。(院在军威悬西五里。即南溪书堂旧址。)
崇祯二年己巳二月。 赠谥曰文忠。(道德博闻曰文。危身奉上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9H 页
曰忠。)
三月。复奉安位版于屏山书院。(至是。多士以为先生杖屦之地。不可不俎豆之。且屏山,湛卢一邑两院。自有建宁故事。复奉安位版于屏山书院。)
四年辛未九月。奉安位版于道南书院。(院在尚州治东十五里。旧祀圃隐,寒暄,一蠹,晦斋,退溪五先生。至是以先生配享。)
仁祖朝癸未十月。奉安位版于三江书院。(院在龙宫县南十里。奉安圃隐,退溪两先生。以先生配享。)
肃宗己巳十月。奉安位版于冰山书院。(院在义城县南四十里。旧祀晦斋,慕斋两先生。至是以先生并享。)
正宗甲寅四月。 亲制祭文。遣承旨赐祭于家庙。(祭文见下○ 上教致祭承旨李益运曰。岭南故家旧迹之可以备览者。持来可也。益运以唐将书帖二卷,诗画帖一卷赍进。 上览讫。亲制题卷文。使领府事蔡济恭书进。仍 命内阁招致柳台佐付送其文曰。 皇朝诸将书帖二卷,画帖一卷。与故相文忠公柳成龙。往复赠遗者也。其尺幅淋漓之间。委曲情款。浑无畦畛。往往多劳人长者之风。而至论战守之机宜。封贡之便否。才德之推诩。忠义之激劝。又所谓可与可语者语。而非可人人得也。盖即此而故相之所以为故相。今犹可想见。岂直曰。旧迹之珍玩而已哉。抑予之起感于故相者特有之。风气日漓。人才递降。趋舍指凑。一皆为虚文所束缚。而凡经世大典。礼乐兵农之事。储峙胸中。倒箧而出。如故相者何人哉。尝取见其遗集。思欲釆掇而措诸实用。则近畿列邑养兵一万之说。暗契于壮营之新制。而营之设施规模。据依而弥纶之者为多。华城之筑。所以计丈数。揣高卑。程土物。百堵齐矗。九衢咸秩。而众心成城。鼛鼓不胜者。亦无不于故相之遗策夥赖之。夫身用于当时。则帷幄之谋。足以倾华人之心。言垂于后世。则拟议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29L 页
之略。至今为国家之利。河山如故。典刑无远。而遗韵馀烈。使人喟然而起九京之思者。此岂目睫之论。飞蓬之问。所能致哉。传曰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才。倘故相之无愧色焉。于乎唏矣。又 命蔡济恭跋 御制文后。其跋曰。十八年春。 上命银台近臣。赐祭于柳文忠公。 教曰。岭南号称邹鲁。如有古迹之可备览观者。持以来。及其复 命。赍 皇朝诸将当 万历壬辰。与文忠往复书画帖以进。 上览之。尤有所旷感文忠。 亲制云汉宸篇。书其后以还。何其盛也。呜呼。人于两间。一或知遇于人。便属人世奇事。况严而师门。尊而 君父。远而天下之人。又远而 后嗣王之世。世所称人世奇事。其可以一人之身咸萃而兼有之乎。若文忠。方其少也。初拜退溪先正。先正惊曰。此子天所生。卒以心学单传。上而遇 宣庙之圣。躬克在右。终成只手擎天之勋。远而博 皇朝诸将倾心推服。书牍衔尾。不啻若纻衣缟带之契此固千古罕有今乃于二百年之后又遭 主上。殿下追念公有大勋劳于国家。曰笃不忘。恨不同时。凡于礼乐兵农大施措。惟文忠遗策是考是程。慨然有九京之思。以至 宸翰昭回。 奖谕隆重。此非独文忠一人之荣。垂之简策。孰不仰我 圣上继述 宣庙志事之达孝矣乎。昔殷宗追思昔先正保衡。若曰。佑我烈祖。格于皇天。百世之下。读是书者。不觉感叹我 圣上今日之事。臣则以为罔俾高宗。专美于古昔也。猗欤休哉。 上既命臣书 御制。又 命臣跋 御制文后。臣悸恐不敢辞。谨书之如此。 上命阁臣徐荣辅安 奎章之宝。济恭跋文并作一帖以下。 后六年庚申春。道儒幼学郑光翊等。以屏山书院请 额事。陈疏伏 閤。而疏中并举东岗先生晴川院额事矣。 上命疏首奉疏入政院。使右副承旨李益运宣谕 下教。若曰。柳文忠功勋卓越。本院之至今不宣额。甚是异事。何待儒生陈疏。朝家当别施恩典。而偶尔未遑。金文贞书院分院事。予亦知之。而一疏两院赐额。甚体重。且无谨悉。伏閤系是格外。以此不为赐批。尔等退归。)
纯宗壬辰四月。遣前承旨庆州府尹郑礼容。致祭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30H 页
于家庙。(祭文见下)
 哲宗癸亥。蒙 额屏山书院。而 哲宗升遐。竟不得宣 额。士林至今痛惜。(十月三十日。校理李启鲁入直时。请 额疏入启。 批曰。令庙堂禀处。尾附事。予当体念矣。十一月十二日冬至。大臣问安入侍时。回启领议政金左根。备边司启曰。即见校理李启鲁上疏。则备陈文忠公柳成龙道学勋业之实。仍请屏山书院宣 额事。 批旨有疏辞令庙堂禀处之 命矣。柳文忠道学勋业之为士林师表。 国家先正。 列圣朝所以崇报者备矣。主享书院之讫阙 恩额。诚未遑之典也。此与祠院叠设有异。依儒臣所请。许施何如。 传曰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