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二 (自动笺注)
西厓先生年譜卷之二
  
[年譜]
公元1597年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五十三歲)正月
 啓請中外敎鍊軍兵
考勤慢明賞罰
且以湖西寺社位田屬訓鍊都監
以補軍食
○二月。
 啓請措置忠州
以固上流
且於鳥嶺。
設關屯田
(其略曰。
忠州居上流。
爲國門戶
忠州不守。
沿江百里
皆爲受敵之地。
欲保忠州
當自把截鳥嶺始。
有守門將辛忠元者言。
嶺上東下十餘里。
兩岸斗絶
蟠溪水。
名曰鷹巖。
於此築城把截
不過百餘勁卒
嶺路把守自固
豐邑內及西面水回村。
地極肥饒
當以把守軍屯田耕種。
以爲軍糧云。
大抵今日之事。
當人人爲兵。
處處作農。
庶望有效於萬一。
如忠元者。
及時下送。
使之依其所言爲把截屯田之計。
 答曰。
此 啓尤見卿爲國盡心之意。
當依 啓。
○辛忠忠州人
曾爲義兵將
邀截賊兵於鳥嶺。
詳知嶺路形勢
先生白遣之。
空名數十
使募人營築
城砦門樓
招集流民
屯田於㺚川麞項水回安保等處。
以通道路
至丁酉歲
賊再動而不由鳥嶺。
兩湖避亂之民往依忠元者。
充滿山中
以爲設城之功。
其後忠元得罪
城亦廢不修
)三月
復 啓請修擧鎭管之制。
(先生曾於亂前。
請修 祖宗鎭管之法。
事未見施。
至是復極言其便。
 答曰。
至哉。
言乎。
當依擧行
)四月
扈 駕習陣于慕華舘。
 (上幸慕華舘。
親閱操鍊畢。
 上以匹段二封先生曰。
今見習陣
我國所未有之事。
且已習熟
此領相之功。
以此爲表。
先生辭曰。
此皆李德馨及唐將獎勸之力也。
臣受此 恩賜未安。
 上曰。
勿爲未安。
)啓請召募邊郡慣戰之士。
省內地民兵。
使兵農兼擧。
且請處置降倭。
 從之。
(其略曰。
軍卒不精冗食居多
軍糧乏絶而繼餉無策
今日切急之憂。
今聞各官民調發之弊猶在。
農民幾盡失業
在陣之軍。
亦以無食。
僵卧相望
大抵內地民兵百。
不能邊郡
慣戰之士一。
今自慶州梁山等處。
遺民散處山谷經年戰鬪
心膽堅者
其數不下千萬。
苟有軍糧招募爲兵。
其與客軍疲弊遠來者。
相去萬萬矣。
用募軍。
內地民兵可漸省之。
量數定納米豆
以爲軍食
則兵農兼擧。
戰守有賴矣。
且聞防御使應瑞
用降倭。
引出他倭。
兵家善策
如知其誠心歸附
待之不可不厚。
使無失意逃還之患。
此等辭緣。
下諭於都元帥及慶尙道監兵使防御使
何如
 答曰依啓。
) 啓請都元帥戢和諸將。
合力濟事
(時慶尙兵使高彦伯。
防御使應瑞
坐次
漸成釁隙
先生 啓曰。
夫以郭李之才
同會一處
無節制之人。
未免潰散
今諸將名位爵秩
大槩相同
各欲自專
無協勢同力之心。
進不俱進。
退不相救
兵家大忌
約束善處
專在都元帥
請 下書權慄。
使之戢和諸將。
共濟大勳)。
遼東都司咨文
回 啓。
(其略曰。
伏見遼東都司咨文
我國欲復不共戴天之讐。
 天朝非不諒其情。
宋經略當初已失機會
今則留兵已撤。
再擧勢難。
以是姑出於下策
欲以封貢之說。
羈縻賊勢。
庶幾賊退於萬一。
而 中朝科道之議。
據正爭論於此無以處之。
欲使我國靜而俟之。
當初猶不分明說破
而今直說兵糧不能應。
封貢又不許
鮮之事去矣。
不知彼國之人何其愚也云云
意可見矣。
大抵我國之請於 天朝
自始至今三大節
初則平壤旣破。
大兵長驅
堅請勦滅不容他議。
一節也。
其後提督之軍雖歸。
南兵萬餘留駐南邊
我國糧餉
亦未蕩竭。
當此之時。
急請添兵。
一擧掃蕩
又一節也。
今則糧也兵也。
必預皆賴於 天朝
而 天朝似無應副之理。
事勢危急
日甚一日
賊若未退。
國有必亡之勢。
惟當姑爲款待
其所爲。
觀事如何
又一節也。
今此回答
但云 天朝欲以封貢退賊。
小邦以爲恐無退歸之理。
惟願深思長策
使小邦期於保全云云
而勿爲一定之言。
浪觸彼怒。
無益於事。
似爲便當
 答曰。
依啓。
)上箚陳時務。
且請以貢物作米。
以補軍需
(箚略曰。
國廩空竭
雖欲鍊兵御敵
無所出。
臣近得一策。
常時騎步兵甲士定虜衛別侍衛及各司奴婢各司諸貟各司皁
掌樂樂工樂生幷戶奉足合二十餘萬。
今於亂後。
不可平時之額求之。
然應亦幾至十萬。
或過之矣。
若除其上番
各捧人一石米。
則其數將至十萬餘石。
因於京城召募精勇
得一萬名。
分爲五營
營各二千人
依法操鍊。
則是京城之內。
常有 萬精兵。
根本壯固矣。
一萬名亦當分爲二番
每營恒留一千。
而其五千則別於京畿肥饒閒曠之地。
分屯作農。
使自食其半。
官取其半。
資食之路日廣
應募雲集矣。
至於外方之事。
則臣前日所陳鎭管之說。
已擧大綱
又於一邑之內。
別擇有計慮自愛其身者。
使之主管各面抄兵之事。
常時設法操鍊。
有事卽使其人領赴軍前。
或有逃散不精之弊。
皆令自任其責。
則不敢不盡心
軍令淸矣
國家田稅輕於什一
民情不以爲重。
但稅外之事。
如各邑貢物進上及各節方物
被侵之事甚多
當初各邑貢物之數。
不以田結均一分定
大小之邑。
多寡懸殊
病民莫甚。
令攸總計一道貢物田結之數。
勿論大小邑。
一㨾磨鍊
如甲邑一結一斗
則乙邑一結亦出一斗
以至二斗三斗
莫不皆然。
方物之價。
或米或豆。
亦皆從田結均定。
則每結不過升合之微。
而民不知有方物矣。
其於進上亦然
皆以米豆出價
輸到京倉
計物定價
使有司貿用。
而若軍資不足及 國家別有調度之事。
貢物方物進上
量數裁减
米豆之藏在庫中者。
不煩換作。
而取之無竆矣。
國制賦斂之法。
水田稻米
旱田納豆。
而其納豆未盡者。
綿布麻布及油密。
凡百應用之需。
所謂田結貢物也。
此外通水旱田結卜。
計出雜物
納于各司者。
謂之元貢物
自前皆爲吏胥防納。
而私收米布于民。
所徴什佰於本色
民間大困。
李相浚慶嘗建議立正貢都監
欲釐革其弊。
而事竟不行。
至是太倉無數千石
軍需國用
無所出。
先生上箚極陳變通之策。
後又承 命獻議
請每結收貢米二斗
歲可得七萬餘石。
民力得蘇。
中外以爲便。
 朝廷講究施行
未幾浮議所沮。
識者恨之。
) 啓請褒獎忠義
(其略曰。
 國家昇平之餘。
猝遇賊變。
奔散恐後。
其間忠義之士。
或力捍孤城
身殉國。
橫屍戰陣
奮勇不回
義烈表表
在人耳目者。
不爲無人
倉卒之際。
率多淪廢
褒賞不及
無以忠魂泉下
樹風聲於將來
請令下三道監司
廣詢博訪
從 公論 啓聞。
次第褒錄
或恤其妻子
以勸忠義
)啓請勸課耕種
査覈守令勤慢。
○復患寒熱症。
(數月不瘳
 上遣醫診視
夜劑藥 下政院曰。
門隙斯速出送于領相處
)上箚請遣宰臣陳 奏賊情
( 中朝以賊久不退。
天下兵力不可竆。
不如因賊請款而許之。
使解兵
石尙書主其議。
科道駁之。
宋經略因此罷歸
顧侍郞養謙來代之。
四月
參將胡澤。
箚付本國大臣
辭意甚峻。
其略曰。
倭奴無端侵爾。
勢如破竹
 皇上赫怒興師
一戰地二千餘里。
所費帑金不貲
士馬物故不少
 朝廷之待屬國恩義止此。
今餉已不可再運。
已不可再用。
倭奴畏威請降
乞封貢矣。
 天朝正宜許之。
驅倭渡海。
解棼息兵
所以爲爾國計也。
今爾國糧盡
人民相食。
又何恃而請兵耶。
不與兵餉
又絶封貢。
倭奴發怒
而爾國必亡。
安可不早自爲計耶。
又引勾踐屈己自强之事以勉之
其言縷縷千百。
廷議睢盱莫能决。
 聖意愈難之。
躁怒
督報甚急
時先生病肺痿。
久不視事
至是力疾上箚。
略曰。
軍門諭帖中大段難從者
我國替倭請封貢一節也。
然竊詳侍郞之意。
侍郞石尙書方困於言者
故欲令我國詳具侍郞出來後賊勢。
白馳奏。
自己可免於攻詆
此恐其本情
而在我亦不須堅拒也。
石尙書當本國事變之初。
深憂憫念
不啻如一家事
凡有所請。
無不曲從
使我國得至今日。
此恩何可忘也。
今爲言者所攻。
不能自保。
顧侍郞相繼罷去
則後誰有爲我國任事者乎。
我國旣無以自振
但欲倚仗 天朝
以圖興復
宋經略李提督皆已罷去
顧侍郞纔至。
所言之事。
又一切堅拒。
使大國任事之人。
率皆怫然背坐。
莫肯同心
則我國之勢。
無乃睽孤乎。
胡參將欲與宰臣一人偕行
此亦不可不從
別擇宰臣馳去。
詳陳近日事情
且言上年奏本
出於悶迫不敢張皇之意。
謝侍郞極力拯濟之恩。
侍郞之心必解。
前頭無難處之事。
如蒙 下朝廷
反復熟議
無使有事過難追之悔。
則臣可以瞑目入地矣。
 答曰。
觀卿啓辭。
病中尙憂國如此
哀卿孤忠
先生承 命搆奏草
備陳賊情
以聽 天朝裁處
無爲倭請封之語。
胡澤求見奏草
必欲於末端明言封事
先生拒之不得
則但曰震之以威。
以創其頑。
縻之以計。
以弭其禍。
斯二者莫古帝王御夷之大權
同歸於禁兇暴
曲全生靈
審勢
惟 聖明所擇云。
澤嫌措語不快
款字易計字而去。
先生前此力爭和議之非。
至是許款之事。
制在 天朝
我國受命之勢。
實有不獲已者。
而至丁酉戊戌間。
李爾瞻諸奸。
乃以主和攻先生
先生趙月川書曰。
主和誤國四字
生自省無是。
當癸甲之間。
人民相食。
國勢危急
朝夕難保
而力未能圖敵。
以爲外循 天朝羈縻之計。
少緩賊勢。
內修戰守之備。
爲後
自度今日謀國
不過如此
不悅者於書冊間。
出好題目
以相汚衊
此則當笑而受之。
他日未死
當悉以生變後論事。
求正左右
此中初無半點和字矣。
)五月
疾篤
四上辭職
皆 不允
○六月。
上箚條陳戰守機宜
(凡十一事)七月
 啓請以鍊兵專責兵曹
(先是
先生主管兵事
日夜敎訓
幾盡成才
入相府。
不得專意敎閱
至是又以病累在告
乃 啓請專責兵曹
略曰。
主張運化
使人心日起。
軍政日新者。
兵曹之任也。
以訓成效
本兵之官
本兵責諸將官
體統立而心力專。
何爲不成
何令不行
)承 命奉審 孝陵
○九月。
 啓請取人才。
(其略曰。
撥亂反正
人才爲急。
古者取人之道甚廣。
或拔於奴隷
或出於行伍
或奮於賈豎
惟才是取。
不問其他
良有以也。
謹以切於時用者。
分爲十條
開列于後。
令文武宰臣兩司弘文舘
外方監兵使守令。
各薦所知
無論有職無職
庶孼公私賤。
擧實才。
蔚爲世用
誠爲幸甚
一。
有才智識慮。
通曉兵法
可堪將帥之任者。
一。
學識識時務
慈祥廉謹
才堪守令者。
一。
膽量
善於言辭
奉使外國出入賊中。
哨探動靜者。
一。
居家孝悌
慷慨殉國者。
一。
文章特異
善於辭命者。
一。
勇力善射
用刀槍。
膽氣
不怕登陣者。
一。
能知稼穡之務。
勸民耕種
燥濕之宜。
開墾荒廢
作爲屯田者。
一。
善於理財
煑海爲鹽。
或卽山鑄鐵。
變遷貿易
興利足用者。
一。
通曉筭法
善於會計
不失錙銖者。
一。
有巧性。
制造
槍刀鳥銃大小砲及守城器械
或能煑取熖焇者。
) 啓請措置糧餉
○更陳措置糧餉四條
(一曰作米。
二曰收稅。
三曰募
四曰貿
)冬。
進軍國機十條
(一曰斥候
二曰長短
三曰束伍
四曰約束
五曰重壕。
六曰設柵。
七曰守灘。
八曰守城。
九曰迭射。
十曰統論形勢
 傳曰。
觀此所進冊子。
爲國之意至矣。
可卽着實施行
且謄書一件以入事。
言于備邊司。
備局 啓曰。
相所十條冊子
最切於兵家
當依 敎繕寫以入。
本司多數傳書
分送兵曹訓鍊都監都元帥各道監兵使等處何如
 答曰。
依 啓。)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四歲)正月丁丑
上箚辭職
 不允
○上箚請措置沿江屯堡
(箚略曰。
我國都城
漢水爲固
然若忠州有失。
賊兵上流而下
屋上建領。
不可防守
忠州之重。
京城等。
前日忠州鎭管之軍不入兵營
而使入忠州者。
亦欲於忠州漸次操鍊。
使成重鎭
至於屯堡之事。
雖以無軍無食。
不得易爲。
自古喪亂之後
人民流散
無所止泊
易於團聚
其所團聚之地。
必擇其可耕可守處而居之。
且置長以領之。
農時勸課耕作
有隙鍊習兵事
人力盛則設爲營柵
可以防守土賊
可以遮遏外寇
一處如此
他處亦然
使氣連絡
聲勢相依
則雖有衝突之變。
亦何憂之有。
沿江設屯之事。
若欲發軍爲之。
則誠難易就。
然自原州以及京都
上下纔數百里
龍津正居其中
龍津以上
宜令防御使應星歷視津渡要害人民可居土地肥饒之處。
指揮分布
而令戶曹於凍解後
急發鹽數百千石。
船運分給
又措種子
稍稍散給。
則民之聞聲願聚者必多。
屯堡之事。
指日可成矣。
龍津以下
廣津三田渡。
亦可依此措置
京城三江之民。
尤當保合。
使之有生路。
嶺南施設之事。
甚緊急云。
)上箚條陳時務
(箚略曰。
一。
所謂羈縻者。
只欲持循時月之間。
而我得以爲計。
若但恃羈縻
不爲之備。
則是羈縻不足以誤敵。
而反以自誤也。
今在我蕩然之勢。
一收拾。
假使賊渡海。
再來何難。
况元不渡海。
衝突之變。
在於朝夕。
申勅元帥以下
無得弛慢
誤事機。
一。
今日之勢。
當以舟師爲重。
而聞舟師格軍飢餓已久。
急發湖南倉穀一二千石以救之。
尤當盡力屯田
以爲繼糧之計。
一。
陷賊之民自拔來歸者。
與之以農牛穀種。
各有生業
則賊中傳聞者。
無不來歸
若我民盡出。
則賊勢自孤
別遣有心計者。
多持免死帖。
下去曉諭
稍稍刷出。
一。
嶺南兵糧調發
久無頭緖
今日之事。
當計軍而備糧。
不可因糧而减軍。
又當取糧於內地
取軍於防所。
此意請更爲 下諭。
一。
大丘當嶺南中路
而土甚肥饒
今若招集流散
大張耕農
可以成鎭。
爲後日之圖。
且於其傍近要害處。
別設屯堡何如
一。
近日屯田措置等事
嶺南比他道尤重。
請急急備給農牛穀種。
無失時。
一。
今世用人
必先論門地。
請勿論門地與賤類
惟才是用
且我國多用南方之土。
西北絶無而僅有。
其實西北未嘗無才也。
變故以來
七方瓦解
 車駕西幸
關西之人。
竭其心力
奔走供頓
調軍運糧。
導迎 天兵
以此收復境土
功勞甚多
而今一人立於朝者。
如是
何以一方之心。
將來之勸乎。
請令該曹廣加搜訪
嶺北人間擢用
使人競勸
無間南北
一。
倭賊與我有萬世必報之讐。
今雖未免與時消息
薪膽必報之念。
不可頃刻弛也。
復讐不可空言無事而爲也。
必須內有堅忍之志。
外有悠久之政。
如越十年生聚
十年敎訓
二十年間一念無所作輟。
待時而動
若志不堅樹。
計不先定。
朝從甲者之言而行一事。
暮從乙者之說而廢其事。
雖沒歲終年。
不見一事之成矣。
末端言。
書稱舜之德曰稽于衆。
舍己從人
又曰無稽之言
勿聽。
不詢之謀。
勿庸
博取於前而精察於後。
聽言之要也。
至於羣下所陳。
利害得失相半
亦當棄其所短而取其所長。
在於明鑑大度之中。
權衡先立。
不至眩亂而已
虞書又云。
敷奏以言。
明試以功。
夫進人之道。
固當以言爲先。
然言之而無實者亦有之。
故以明試以功繼之。
如是然後庶幾循名責實
虛僞不齒
而治道立矣。
 答曰。
卿在病中。
忠言至論
尙且如此
深用感焉。
末端用人以下數條。
尤爲至當
西土人事
此卽予意。
別令該曹擧行
)乙未
入侍 朝講
(自亂後 經筵久廢
至是如開 筵弘文舘
陸宣公奏議於時務。
進講
先生意也。
上曰。
奏議至於
進講
乃講周易。
)請伸雪己丑冤枉
(湖南儒生德潤等。
上疏伸雪己丑冤死之人。
 上命備局議處
先生回 啓略曰。
獄事之始起也。
自 上已慮有波及之漸。
玉石俱焚爲戒
若使其時按獄之臣。
推廣 至意
淑問明辨
不以一毫私意參錯其間
元惡大憝及律所應坐者外。
其餘雖平時交游而未知逆謀者。
一再見面一二書往來者。
與出於告訐出於風聞者。
次第伸釋。
人情大服
冤枉得伸。
當時則有不然者。
其源實出於近年以來 朝廷分裂
所謂一邊之人。
旣假此爲收司連坐之計。
故其希望風旨
投疏羅織者。
相續公車
而上卿大夫
下及韋布
動足搖手
擧在指目之中。
所以三年大獄
冤楚萬狀
而無一人事狀徹聞於 冕旒之下。
此則羣臣負國之甚。
均有其罪。
未可專咎於一人也。
方事變之初。
自 上渙發綸音
開放釋之門。
罪籍中生存者。
幾盡蒙 恩。
獨有已死之人未得一時昭雪
崔永慶則特出 上命
旣爲雪冤
又加贈爵。
鄭介淸夢井,李黃鍾之類。
人品高下
而其爲冤枉則一也。
介淸
於湖南人士中尤有名稱。
平生學術行檢自任
而因偶然論著一篇
以至滅身
宜羅德潤千里裹足
叩 閽訴冤也。
等之意。
介淸,夢井,黃鍾等。
特 允儒生之疏。
悉加伸雪
而此未及擧名於疏箚者。
亦多有之。
令義禁府詳細開錄。
一體宥釋
則其於維新之政。
所補不細。
)承 命出巡京畿
○九月。
上箚請解職歸覲
 不允
○十月。
乞假歸覲
至驪州被 召還 朝。
(咸以先生不當去。
 上亦留之甚固。
先生請益力。
乃 許之。
行至驪州。
得被 召。
南望庭闈
涕泣而還
)拜京畿黃海平安咸鏡道體察使。
( 啓請以兵判李德馨副使
韓浚謙崔瓘爲從事官
)通諭四道巡察使敎鍊軍兵
(其略曰。
 國勢艱危日甚
南北之釁交作
其勢固岌岌矣。
今日措置之事。
雖曰多端
不過革弊瘼。
懷保小民
使邦本更固。
然後措置糧餉
訓鍊軍兵
修葺城池
且察地勢險易
以爲控扼之計。
備器械。
申勅烽火
此其大段節目
監司督率守令。
閫帥
申勅邊將
竭其心力
收拾補綴
國勢雖急。
尙有可濟之望。
今日之弊。
政坐紀綱不立。
體統渙散
以至於此。
自 上深懲此弊。
特使大臣分領諸道之事。
當職雖甚駑劣
旣在其地。
不得不紀綱體統之事。
先爲知委
今後軍政
一依 祖宗朝設法之意。
必使鎭管督率所屬之邑。
所屬之邑亦承鎭管之令。
無敢違越
監司邊將又承體察使之令。
使體統粗立
紀綱粗張。
號令通行
以濟艱危之勢。
如此而守令以下猶不動念
泄泄如前。
則 國法有在。
非體察使所得私也。
)十一月
巡視南漢山城形勢
(城在廣州
京城數十里。
溫王舊都
形勢壯固
先生以爲修葺城子
積粟屯兵
使爲重鎭
京師之勢自固
移文本道監司
先設倉廒其中
 啓請副使親往巡視
指授形便
)三度呈辭
皆 不允
○十二月甲辰
體察使。
 不允
○因祖認疏回 啓。
(其略曰。
祖認疏論時弊
極陳殺手非我國所長
幷及私賤爲軍之失。
五兵幷用
不可偏廢
我國雖以弓矢爲技。
弓矢數十步技。
鳥銃乃數百步技。
與賊對陣
我之弓矢至於賊。
而賊之銃丸雨集於我。
當此之時。
雖以韓,白爲將。
不能當矣。
近世中原鳥銃
戚繼光始得其法而訓鍊軍士
反爲中國之技。
人性不甚相遠
習慣而未成者。
臣愚所聞也。
我國二百年昇平之餘。
軍政不修
猝然强寇相敵
土崩瓦解
以至於此。
今於破滅之餘。
一新頹圮
晝夜征繕
復讐雪恥爲心可也。
而顧曰鍊兵非所急。
亦見其迂遠不適於時務也。
至於私賤爲軍之弊。
公共理言之。
則私賤獨非國民乎。
今 社稷墟矣。
生靈盡矣。
 國家於是
無所出。
艱難收拾數十百千之卒。
以爲訓鍊御敵之計。
經年補綴
不成模㨾。
有志之士。
可以隕涕
而乃有無識之輩。
鼓動異議
無所不至
贒否何如也。
末端論治持敬之法。
頗切於根本之學。
而其曰惟聞鳥鵲之聲。
風葉之韻者。
亦涉於禪家枯淡之病。
若夫帝王之學。
貴於經綸
必須本末兼擧。
體用該備
內自心神性情之微。
外及政事施措之間。
循序條達
精粗巨細
無一不貫
大則經綸六合
小則密勿秋毫
然後方爲適用之學。
不歸有體無用
譏。
祖認之見。
未及此。
 上嘉不已
 命繕寫爲屛以入。
張之座隅。)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五歲)正月
定鍊兵規式
頒行四道
(先生講究軍政
日不暇給
會以團束鄕兵
隨便操鍊之意。
 啓請頒示道者再。
至是又申諭所領四路
其一。
言古人以鄕井比閭出軍
今依此意。
令各邑先求地面某某里。
各以其面其里。
分其闊狹
定爲哨官
各出旗隊摠。
抄民鍊習
此乃提綱挈領之法也。
其二。
言分軍之法。
依紀效新書而稍加增損。
一營五司
一司統五哨。
一哨統三旗。
一旗統三隊。
一隊幷火凡十一人
此其大綱也。
今從各里各村居民。
附近團結爲隊。
若人多則三旗之外。
雖四旗五旗亦可。
三隊之外。
四隊五隊亦可。
軍少則一隊不滿十一人亦可。
不必移此而就彼。
離近而附遠也。
習陣調發時。
大將傳令各營。
營將傳令把摠
把摠以下以次傳令
各率其軍。
齊赴信地
不可參差時刻
其三。
言軍數雖多。
大將營將則所統只五人
營將把摠
把摠哨官則所統亦五人
哨官令旗摠。
旗摠令隊摠則所統只三人而已
天下豈有不能運用五人三人者哉。
此乃操約施廣之道也。
京圻左營龍津
則以利川,加平等附近八邑軍屬焉。
利川前司
而各以形便中後左右司
右營水原禿城。
則以水原安城附近八邑軍屬焉。
前營在龍仁石城山城。
則以竹山,果川等附近八邑軍屬焉。
後營在坡州山城
則以高陽開城府附近九邑軍屬焉。
各營分司左營例。
中營京城
訓鍊都監之軍。
常時則分操於各營各司各哨。
大閱五營軍都一處
江華喬桐在海中。
自爲一營
不隷於陸軍。
各營計軍而聚糧。
或備半年之食。
有餘漸次貯備
以有幹木者主其事。
軍器旗幟鼓之屬。
責令各營措備。
各營皆擇形勢要險
前臨平野
設敎塲處築城
土樓櫓。
務令完固
各司所在處。
擇地爲小壘。
平時則合五哨之軍。
敎鍊於此處。
有事則收近處老弱及糧穀。
淸野入保於其中
各哨於各里。
設敎塲。
以便訓鍊
先生又嘗規畫軍糧
令每隊擇閑曠水田
十二人共治十斗之地。
先行水原
秋得八百餘石。
儲之禿城。
又欲令每隊出穀
儲於各村。
隊長
察。
逐年加儲。
分糶而略取其息。
有事以爲軍糧
無事則以備水旱。
數年之後
村村有蓄積
隋時義倉之制相近
未及施行先生去位
)因沈游擊移咨獻議
(先是 天朝李宗誠,楊方亨爲冊封使。
來到釜山
將渡海封平秀吉爲日本國
沈游擊往來倭營。
䌤縫其事。
至是游擊移咨我國。
請遣重臣
踉冊使渡海。
朝議不知所處
先生 啓曰。
臣從前每疑。
此賊末梢
爲難從之請。
起釁端。
今之事勢
駸駸近之。
今此調信之回。
形色可疑
其所要。
不止通信
亦或欲爲背約
而特假此爲辭。
惟敬亦自知其事不了
反欲歸過於我。
自解之計。
如使平秀吉欣迎 天使
只要我使同行而已
則調信何以連日與其密議
然後始見游擊
游擊亦何稱病閉門。
面見 天使
但使下人傳報耶。
今此咨文
若以直辭拒之。
則政墮於游擊作弄之中。
必將執此馳報 中朝曰。
封事將成。
朝鮮不許遣使
故倭賊未退。
若欲順其所言。
則亦非人情義理之所可忍。
而雖許遣使
倭之去否。
未可必。
所以難處者也。
無已則當答之曰。
日本逆天悖理
無故興兵
䖍劉我生民。
焚夷我 廟社
發掘我 丘陵
弊邦之人。
無不沬血飮泣
以爲有死而已
豈敢言和
今 天朝勞勳大臣
不測之地。
要以解棼息兵
大人當事啣命
敎戒小邦
至以陪臣隨 天使渡海。
禮義當然見責
此亦實關於 天朝大體
第以日本人所在反覆
不可憑信
雖 詔使皇靈臨之。
尙未得其要領
亦何有於小邦
而以一使重輕哉。
惟望大人
更査彼中情形
幷與冊使商確
苟完目前
而爲長遠之圖。
使小邦得免再誤於今日。
如此措辭
以觀其所如何
不可一言之間。
爲許不許
使難收拾
此乃極重機關
伏望廣收廷議
裁自 聖衷
俾無後悔
 上從之。
旣而游擊督之不已
黃愼游擊接伴使釜山
 上遂愼行
)二月癸丑
 啓請巡視京畿上流郡邑防守形止。
仍請歸覲
 許之。
○三月淸明。
拜掃金溪先塋
○四月。
承 召還朝
( 上聞先生道中墜馬。
特 賜內廐一匹
)上箚請鎭定人心
 (天使李宗
自倭營逃歸
京師震動
未數日。
出城者過半
先生上劄略曰。
 國家所以維持者。
人心而已
危亂之際。
人心固結國安
人心離散國危
百官接踵宵遁
前史所載。
則不待敵至。
可知國勢不可爲矣。
近日 天使出營之報纔至。
人心洶洶
驚濤駭浪
數日之內。
去者太半
宰相臺侍朝士之中。
亦有先出家屬者
法官覺察以聞。
民先出去者。
令漢城府五部
書其姓名
以待後日處置事。
掛榜曉諭
)因弘文館劄子
回 啓。
(其略曰。
弘文館劄中所謂京師八方根本
何可每委而去之者
尤切於救時之策。
汴京淪於賊藪。
胡騎四面充斥
宗澤三呼過河。
張浚進駐建康
以係中原之望。
良以天下之勢不進則退。
三軍萬姓之心。
係於一人進退
若不根本爲必守之計。
枝葉何所庇覆
至於遷國圖存之說。
出於一時倉卒
非可爲例。
自 上更加體念
責勵羣臣。
以起四方之心。
以振中興之策。
)五月
上劄辭職
 不允
(時有趙完堵者上言
先生掩蔽其父憲所當得軍功
先生上劄言。
臣居大臣之位。
爲人汚衊
以至擧名直斥。
此必臣平日見輕於人之致。
敢望免臣職。
 答曰。
細人搆陷之言。
不足置諸齒牙間。
宜勿辭。
)丁亥
呈辭
 不允
己丑
再辭。
 不允
○承 命廵視城闉
○七月。
拜委官。
治李夢鶴獄。
(湖西賊李夢鶴者。
乘時嘯聚
攻陷數郡。
勢甚鴟張
先生上劄論把守事宜
旣而進圍洪州
爲牧使洪可臣所擒獻。
士大夫有連累被逮者。
先生爲委官。
以至公治之。
一橫罹。
遠近咸服。
○韓柳川手記曰。
,李兩賊之獄。
公多所平反
趙瑗以下表表之人。
賴公得釋。
人服其公平
)閏八月
百官伏 閤。
(時 上命大臣聽政于 東宮
先生百官爭之甚力。
有人先生曰。
將順無妨否。
先生曰。
何不思之甚也。
伏 閤月餘
鬚髮盡白
竟蒙 允。
)九月戊戌
呈辭 不允
其後又再辭三辭
四辭
皆 不允
( 上以御扎遣史官諭之曰。
當今之時。
可以不竢終日退遜
不可一日離相位。
蓋予有痼疾
機務
其義可去。
非卿誰能辦濟世之功。
而拯此塗炭之民也。
毋庸固辭
速爲出仕
濟時事。
)十月乙丑
入侍 朝講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六歲)正月庚申
承 命出廵京畿
( 引見賜馬粧)二月癸未還 朝。
丁亥
上箚辭職
(先是
李統制舜臣在閑山島
累破賊。
賊將平行長患之。
欲覘其虛實
使人紿右兵使金應瑞曰。
行長與淸正有隙
今此和事不成
淸正敗之也。
淸正今自日本來。
若以舟師
之海中則可擒。
應瑞上其事。
 朝議信之。
遂命舜臣進擊
舜臣疑賊有詐。
遲徊累日
而 朝廷連促之。
舜臣不得已進兵
淸正已回泊西生浦矣。
忠淸兵使元均舜臣功高
上疏舜臣逗留
舜臣忠直
不事權貴
且爲先生所薦。
時輩之不悅先生者。
欲擠舜臣
以及先生
誣以失誤軍機
百端交搆。
 上震怒
欲置舜臣於法。
以均代之。
先生曰。
制使舜臣不可
今事急而易將。
使閑山不守。
湖南不可保。
上愈怒。
備邊司爲依阿不直
諸臣皆惶懼敢言
先生國事成敗
爭執不已
數日。
 上命先生出廵京畿
而 引見宰臣
舜臣之罪。
崔滉贊其决。
舜臣獲罪
先生還 朝。
上箚辭職
 不允
其後均果大敗湖南瓦解
)庚寅
又上箚辭職
 不允
自是四月
三上五度呈辭
皆 不允
○八月乙丑
承 命出廵京畿
(時賊再動。
兩湖崩潰
先生承 命卽行
出廵江面
京畿右防御使濂守無限山城
別將趙撥守禿城。
左防御使應星婆娑城。
往來沿江一帶
警備淺灘
)上箚自辨仍辭職
 御批慰解
辛巳還 朝。
(先生平生
未嘗辭色徇人
不敢干以私。
當國日久
不悅者衆。
百計謀陷
未得其便。
至是先生承 命出廵
都督麻貴在京。
有人讒。
曰。
某今行。
家屬出城。
貴信之。
言於邢軍門
至載 奏文中
旣又飛語內入。
熒惑萬端
俄而賊兵漸近。
 上欲使 中殿出避。
兩司力爭之。
 上曰。
大臣亦有先出家屬者
臺諫不能論。
反以 中殿爲言
大臣可謂有權。
蓋指先生也。
大司憲李憲國歷先生他大家屬所在以辨之。
先生亦上箚自辨。
辭職
 上答曰。
省箚爲卿深謝。
頃日人多先出家屬。
而論者反爲咎予。
予果不任私憤之際。
論者又只擧數人而塞之。
其時適有大臣家屬出去之說。
故因其論 啓偶及之。
後見臺諫 啓辭。
果是訛傳也。
付之一笑
豈可以此辭職乎。
卿宜勿辭。
斯速上來
)承 命發京畿黃海平安咸鏡等道兵。
入衞京師
(時賊勢日急
人心震恐
城中居民及各司典僕。
潰散殆盡
於是徵先生所管四路兵入
至者數萬人
京畿分守上下江灘
黃海等道分守城堞
至於禁衛守直
 天兵支供
亦皆賴此成㨾。
先生約束四道
操鍊軍兵
部伍整齊
令明肅。
變徵發。
莫敢後先
旣至
亦無一人逃躱者。
)九月己亥
扈 駕出廵江上
(經理楊鎬都督麻貴平壤至。
邀 上出江面
訛言洶洶
銅雀浮橋
唐卒擁 上先渡。
扈 駕諸臣道不得從。
先生隨之。
經理共 上廵視
仍問某安在。
當使在側。
先生近前
 上到駐馬
勞慰將士
先生曰。
軍容至此
卿之力也。
)壬子
承 命出廵京畿湖西
(賊旣退。
 上命大臣分往各道。
撫慰居民
考覈諸將功罪
)十月
承 召還 朝。
○十一月戊申
承 命南下
(時楊經理,麻都督南下
上命先生先往措置糧餉
)○十二月。
大夫人于奉化
(時大夫人避亂奉化
)迎麻都督醴泉
○迎楊經理龍宮
○上狀。
請鐫削職名。
 不允
(初楊經理始至。
謂 御前通事曰。
國事當使某者輔之
後有毁於經理者曰。
某謂公無濟事才。
因多爲誣捏
至貼謗書經理舘門
經理信其說。
一日語人曰。
得罪軍門
逃避來此。
運糧等事
專委尹承勳爲之。
先生聞之。
遂上狀言狀
仍請鐫削職名。
 不允
白沙手記曰。
經理之來。
頗不悅於公。
形言語。
人或危之。
後經駐兵安東
公因事上謁。
經理不見
語多侵凌
譯人傳言
從者失色
公擧徐緩
不爲動。
譯者退謂人曰。
老爺不識某有鐵腸
如是亂道耶。
經理還京。
一日
余與公同在公堂。
經理衙門譯官有來謁公。
語次
道諸將之意。
因欲自爲介。
而使公交驩諸將。
公正色曰。
非公事。
何敢私交
惟當敬而待之
其人不敢復言
時余在座
暗暗稱奇。
歸語所親曰。
臨利害當如是
)隨楊經理赴蔚山。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五十七歲)正月
被 召還。
大夫人于奉化
(留數日)二月乙丑還 朝。
(是行。
過雲巖
巖在丹陽郡南。
景致殊勝
有曹伸小亭
廢棄者久。
先生以 內賜虎皮購得之。
退休之志。
而繫官不得遂
至是與尹從事敬立同游
題詩石上
其後先生者。
以爲田園一國
先生與人書。
丹崖翠壁
並入彈文之語。
)丁卯
呈辭 不允
○三月。
上箚辭 不允
○又上箚辭 不允
( 答曰。
當此艱危之時。
大臣豈可輕退。
雖有謗毁
尤當竭力國事
未宜輕自過慮
體予至意
勿爲更辭。
)又三上固辭
皆 不允
( 答曰。
累上辭章
非不知卿之誠懇
顧今國家危迫
大臣可辭之日。
適又 天朝文書沓至
多有議處未可遲緩者。
願卿扶病出仕
欲面與相議。
)四月庚申
扈 駕往西江習陣
辛未
呈辭 不允
壬申
上箚辭 不允
○七月壬子
承 命迎邢軍門碧蹄
○九月丙戌
丁主事應泰于慕華舘。
乙巳
百官伏 閤。
(初。
科道官主事丁應泰
劾奏經理楊鎬喪師蔚山。
不以實聞。
及他誣罔誤事二十餘罪。
 朝廷遣使上本伸辨。
憲府 啓當再遣時任大臣
以重其事。
 上命左相李元翼往。
應泰聞之大怒
並劾本國符同楊鎬
共爲欺蔽
且誣與倭通謀
是日報至。
 上憤惋視事
大臣稟决庶政於 東宮
朝廷遑遑
左相赴京。
右相李德馨劉提督順天
先生政府
遂率二品以上
伏 閤請視事
 上不允
且欲 駕幸平山溫井。
以避應泰
 命司僕立馬
羣臣尤震恐失措
)丙午
又伏 閤。
是日被劾。
(先生百官連日力爭
且議遣大臣
丁應泰誣罔語。
 上終不視事
擧朝遑遑
會邢軍門差人詣 闕。
請發遣有風力科道四五貟。
運糧餉。
政院卽具由 啓稟
 上不答。
差人立督。
日晩方承 命。
先生方在 闕庭
 啓請視事
吏判洪進持官案詣前。
問可差遣者。
倉卒點案。
以典翰金藎國,執義廷喆,兵曹正郞尹𥥈,持平爾瞻四人擬 啓。
時李爾瞻方不悅於先生
陰伺間隙
因此激怒
乃獨 啓。
先生不自請行
尹𥥈疏繼發而語益峻。
於是
 上下敎曰。
是非臺諫
不可出。
乃以宋錫慶代爾瞻
)丁未
呈文于徐科道
(先生旣被劾。
而以國事方急。
政府無人
不敢遽避。
黽勉行仕。
一邊 啓請視事
一邊陳辨於科道
辭旨痛迫
縷縷百言
科道爲之感動
聽納其說。
翌日
又呈於邢軍門
軍門洞知實狀
慰勉甚至
時 上猶視事
先生百官奔走陳請
憂悴滿顔
一日二日之間。
不悅者蜂起
投疏攻斥。
語益陰慘
)戊申
上箚自劾
辭職
 不允
(箚略曰。
臣遭 國家大之變。
處置顚倒
羣情憤惋
夫有一日 朝廷
則當有一日紀綱
公論
國之紀綱也。
大臣負罪犯。
不恤公論
晏然平日
何以爲 朝廷
古人雖處一葉舟上
去就不可苟。
良有以也。
伏乞 俯察輿情
遞奪臣職。
)己酉
陳奏使。
詣 闕啓事
庚戌
上箚自劾
(先一日。
文正字柳潚
羣奸投疏。
先生時在 闕庭
終日 啓事而不得知
及暮還家
始聞之。
翌日
乃上箚自劾
略曰。
臣被論旣重。
退伏待罪
决不抗顔朝列
以時危急
昨日冒犯公議
再詣 闕下
隨參 啓事
且 啓臣奉使等事
文正字柳潚上疏極陳罪惡
疏已進 御。
而臣全不聞知
 啓事自如
臣之蹤跡孤危
據此可知
臣被論至此
非但不可冒居大臣之位。
今此奉使
擧國大之事。
而顧使罪惡狼藉
一國最所賤棄差遣
何以感動 皇聽。
亦何顔見 中朝士大夫
論辨曲直乎。
臣今爲此言。
罪臣者又必以規避遠行之目歸之。
事理如此
死生
辱。
不可苟也。
 不允
史官敦諭
)辛亥
出東城外待 命。
呈辭 不允
(李爾瞻柳潚儒生奉先,崔喜男等。
奸人指嗾
所以傾軋先生無所不至
至是喜男等往海西
召募無賴之徒數十人
托稱儒生
奉先又聚其黨李好信等。
入館陳疏。
諸生不從
詐言呈文辨誣于邢軍門科道官
諸生信之。
及會。
奉先與好信往來附耳語良久
始自袖中疏草
乃誣先生疏也。
諸生皆散去。
奉先,好信獨與其若干人呈疏。
先生卽出城待 命。
)十月甲寅
上箚辭 不允
(箚略曰。
夫主辱臣死。
人臣大節
臣雖暗劣。
寧不知此。
人臣自處無罪之地。
然後可以爲國任事
今臣前有規避不忠之罪。
後有植私貪權之惡。
嶺海之外。
是臣死所
國言愈甚
洶洶若沸。
臣雖欲抗顔出治使事
人豈容之。
 朝廷豈可使負罪之人。
辱國命。
又將羞辱於 天子之庭哉。
伏乞 聖明
速遞臣職。
更出忠正憂國之人。
以爲大臣
奏請 天朝
釋冤誣。
臨書涕泣
不知所達。
)乙卯
又上箚辭 不允
箚略曰。
 朝廷之待大臣
自有體貌
有罪無罪
進退以禮。
不可牛維而馬縶
其爲大臣者。
顧念 朝廷體貌
進退之間。
梢存廉恥
不敢以己之無狀而自同廝隷賤僕。
立朝三十年。
一事報國
末路得一箇奸字。
擧其平生而盡棄之。
孤 聖明知遇之恩。
負 君父涵育之澤。
尙何言哉。
屛伏郊外
席槀(一作藁)待罪
嶺海行遣之外。
更無重入國門之義。
伏乞 俯察輿情
亟 命遞奪臣職。
又上箚辭 不允
(箚略曰。
 國家之事。
急於晷刻
而以臣之故。
大臣虛位
陳奏之行。
未時定。
憂懼狼狽
求死不得
伏覩 聖批。
以爲其言何足數。
罪當萬死
而 聖恩優容如此
臣寧不感激
當初臺諫之 啓。
乃是朝著間因國互相警切之語。
其所論。
一事
在臣自處之道。
當受以爲罪。
所不及。
抗顔行公。
出治使事
最後館儒之疏則攻之不遺餘力。
至其末端所論。
則臣不忍讀。
不忍書。
館學
多士之所聚。
所言當爲一世公論
使臣以爲不足數抗首奮氣
揚揚政事堂
前此未必權奸
而到此方始權奸矣。
自古豈有無公之國家。
豈有蔑公
論而可以大臣
豈有擧國之人。
以爲權奸
而仍爲國任事者哉。
敢望 聖明
早賜處置
)戊午
陳奏使。
己未
移寓農里
辛酉
遞領議政
乙丑
府院君 批下。
甲戌
移寓心里
(時臺議日激。
禍將不測
士大夫畏其連累
無相問者。
白沙李相公在備局。
吏卒曰。
促駕來。
吾將往拜豐原相公
聞者義之。
李統制舜臣古今島。
先生被論。
失聲太息曰。
時事一至此乎。
)呈辭 不允
呈辭
 給由。
○十一月。
呈辭 給由。
丙戌
移寓釜浦。
戊子
呈辭
加 給由。
庚子罷職
辛丑
南行
癸卯
龍津宿楊根大灘。
(是日
行至渡迷遷。
望見三角山
下馬四拜
蓋過則不復見京山也。
有詩云。
田園歸路三千里。
帷幄深 恩四十年。
立馬迷回首望
終南山色故依然
)甲辰
少駐聖德里。
(先生旣就途。
囊槖俱空。
送人鄕家
令齎糧以來
)己酉
自楊根南歸
(楊根婣戚金上舍彦琇各出米斗以贐之。
賴以作行。
子弟徒步顚沛萬狀
)辛亥
宿忠州金灘。
(時唐將吳經歷瑞麟在近。
先生來。
拜帖來問。
相見
先生謝以得罪回籍。
不敢當禮。
)壬子
宿德山村
(峽路險隘
風雪大作
日又曛黑
咫尺不辨
先生僕夫石出火以相照。
間關得抵德山村
夜已深矣。
)十二月丙辰
大夫人于道心村。
(村在太白山下)丁巳
削奪官職
(初。
鄭仁弘仇先生
欲害之。
至是仁弘客文弘道正言
攘臂擔當
至以盧杞秦檜儗之。
人皆痛惋。)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五十八歲)二月丙寅
省墓金溪
還至河隈。
○三月癸未
玉淵書堂
謝客
(先生火色日甚
不敢賓客
時韓柳川爲嶺伯。
欲來訪。
先生書辭焉。
邑士林欲爲先生陳疏訟冤
先生急貽書所
親。
使力止之。
時精桃花盛開
先生愛玩良久
因忽念此物關我何事
心體澄虛
不可有偏著。
仍書一絶
)四月丁巳
大夫人設酌于松亭
(時大夫人新自道心還。
爲設小酌
大夫人聞先生削職
而禍焰猶未已
每夜鷄初鳴。
整衣服。
酌水祝天曰。
吾子在家
孝子
在國爲忠臣
皇天在上
不敢虛誣
如是凡數旬。
)六月乙巳
 命還職牒。
未幾還收。
( 上命還給職牒。
三司論之。
 上答玉堂箚曰。
事過情。
非但其人不服
旁觀者亦不服矣。
以主和二字執言之地。
至比於秦檜
虜人之旨。
保全妻子
而潛來于宋。
所以爲金人謀
力主和議
岳飛等。
柳成龍亦受倭賊之旨。
潛通陰謀
保其妻子而主和耶。
是說足以人心定國是乎。
蓋其心憫 宗社之將亡。
 天朝旣令許和
故權就其事。
律之以直道
則予亦不敢不謂之誤也。
原其情。
不過如此而已
嗟嗟其時
孰不靡然
到今爭自脫然曰。
余無是也
此皆右相罪人也。
且排衆論
夜半遣使之說。
不足道
其時廣收廷議以定
廷議在政院。
可考也。
果爲違衆而獨遣乎。
革職已經歲月
今何可不復其職乎云云
臺諫之以和議先生也。
右相李恒福上疏言。
臣曾在南中
李元翼及時事。
臣謂今日 國勢
人氣窒喉間。
百脉將絶。
必先急下此氣。
然後生道可議。
此言惟元翼聞之。
他人不知。
然臣何敢謂人不知而隱默自諱乎。
旣以此罪成龍
次第鋤削
當及臣身矣。
 上直之。
故 批中特擧之以愧三司
旣而竟從其議。
)八月庚寅
金溪拜掃
(路遇一人騎牛
先生馬而去。
子弟怒其無禮將罪之。
先生呵止之。
)乙未
西川鄭公崑壽來訪
○九月甲寅
謙菴公乘舟玉淵
○十月丁丑
獻壽大夫人。
○與金省克弘微書論學。
(其略曰。
今人古人論學路逕
未有一斑之見。
虛誕驕傲
抗然欲下視程,朱。
鄙人未嘗慨然發歎。
無人告語
人亦莫肯省念
奈何
道理昭然
只在眼前
雖使象山陽明生今之世。
僕亦未應遽䜿降幡
今世所謂餔糟啜醨者哉。
如君所見
乖角
千萬勉之
勿爲異說所撓。
豈但交遊幸而已哉。
後又答書曰。
所論爲學之意。
甚的實。
吾輩平生行己
正坐誠意
若存若亡
表裏不一
畢竟所見不爲吾有。
而爲空疎無用之物。
深願左右勉之也。
一段實理
凝聚方寸云者
語意未瑩。
理本無形
惟敬而循其所當然之理。
動靜專一
心不外馳
則自有所至
非如異端弄精神冥默窣窣之中也。
深望濯去舊見。
一味潛心四書
以收豁然之效。
又曰。
自十餘年來。
朋儕凋盡
耳邊絶不聞道義之談。
近奉來示
三發我意。
於此事。
不敢忘諸心。
至今無寸分眞得。
往往墮落坑塹中。
然其眼前路脉
日益了了
以此靜觀千聖相傳宗旨
如一繩貫珠耳。
又曰。
近日看何書。
意思如何
從事治心養性之業。
世間許多紛紛者。
自不能累吾之靈臺
而亦不知老之將至矣。
平生每知此意。
若存若亡
至今白髮滿頭。
然其貧苦飢寒
不能大撓者。
只賴此欛柄在手耳。)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五十九歲)正月庚午
玉淵
種松步虛臺。
○三月己未
大夫人往玉淵賞花
○撰退溪先生年譜
(時新李先生文集
士論以爲年譜須出先生手。
乃可傳示久遠
一辭來請。
先生乃與諸生
竄定草記以成之。
有贈金而靜,金士悅詩四絶
其三曰。
微言絶人何在
末學分離事亦難。
獨抱遺編興一喟。
瑤琴絃斷不堪彈。
其四曰。
西林回首茫然
尙憶臨溪講學年。
咫尺眞源不到
一筇惆悵雲邊
)五月甲辰
玉淵
(種竹干步虛臺)七月乙巳
聞 懿仁王后喪。
玉淵擧哀
(以私處不敢設位
西望哭拜。
)庚戌
謙庵
哭臨變服
○八月甲申
金溪拜掃
(與謙菴公同往。
以 國恤略設素餐而行之。
)戊子
增築步虛臺。
名達觀臺
○十月己亥
有讀大學有感十絶
(後與金省克書曰。
前冬。
大學格物說。
似有契悟處。
謾書十絶
今錄奉求正。
末篇人心道心固皆心。
其知此爲人知此爲
道者
何物耶。
此物不昧
精一之功在是。
比來此意思頗了了耳。
先生嘗曰。
大學一書
其要在一止字。
意當止於誠。
心當止於正。
身當止於修。
以至家國天下
萬事萬物
莫非有所當止者。
所謂格致
惟欲知其所止而止耳。
又嘗著說論晦齋先生大學章句補遺析改經文之誤。
)十一月癸卯
 命給職牒。
(先生聞 命。
有詩一絶
竹窻寒雪蕭蕭
千里 楓宸夢裏遙。
白首縱霑新雨露。
豈宜重誤 聖明朝。
)十二月壬午
西赴 山陵
(時議在外散官皆令入臨
門人有以書問先生行止
先生以爲 朝廷之禮。
以嚴爲主
非人人徑冒進之地。
身無喪服
立無班列
情雖欲赴。
所不敢。
旣而禮曹關文來到
時論又甚峻。
先生遂行
)庚寅
哭送 梓宮東城外路邊。
卽曰發還
戊戌
還玉淵精舍。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六十歲)三月壬寅
移奉大夫人于先生第。
(大夫人在謙菴公所。
先生謙菴公至誠娛侍
每於晨昏定省之時。
相待同入。
未嘗先後
至是謙菴公病劇。
先生大夫驚憂致疾。
權辭移奉焉。
)癸卯
謙菴公捐舘
(謙菴公自前冬有疾
日益沈篤
先生晝夜扶護
藥物必先嘗。
未嘗一日安寢
至是不克救。
)五月壬子
謙菴公金溪
(撰墓誌
又有祭文
)聞尹海原斗壽訃。
(先生深加驚悼
與人書曰。
此人在今日不易得。
往在壬辰間。
若使別人當之。
吾輩已無餘矣。
近亦頗主平論。
而遽至此
數也奈何
)八月丙戌
丁大夫人憂。
○十二月。
敍 命下。
乙酉
大夫人于金溪
丙戌
返哭于河隈。
三十年壬寅(先生六十一歲)二月
愼終錄。
○四月。
永慕錄。
(有序跋)冬。
喪禮考證。
(先生喪中。
禮書
患其記載浩博而雜出。
難於
參考
於是家禮所載各條爲綱。
蒐集禮說。
各以類附。
分爲上中三編
又取楊氏儀禮服制圖式
見於各條之 下。
以便攷閱
) 朝家廉謹
(時李公恒福是事
首擧先生曰。
此老盛德
不可一節名。
然錄於此選者。
欲洗郿塢之誣耳。
蓋文弘道戊戌 啓辭語也。)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六十二歲)正月
 命賜食物
 十月服闋
(時先生年過六旬
居憂致毁。
一如前喪。
初喪以及葬祭。
事無大小
親自經紀
未嘗使子弟代行
其在墓所
必朝夕拜省。
不避風雨
遠近聞之。
無不憂其難保
至是。
克終喪制
人以爲神明所扶云。
)省墓金溪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六十三歲)三月
復職
府院君
上疏辭。
仍乞致仕
(疏略曰。
臣事無狀
律以公議
當肆諸市朝
以謝國人
 聖德涵洪。
加恩貸。
臣雖至頑。
寧不知幸。
釁孼旣重。
家禍連仍
喪兄失母。
形影相弔
朝夕待盡
無復餘念。
惟欲於未死之前
重入脩門
望雲霄。
然後退塡溝壑
於此時。
忽蒙大 恩。
臣當扶曳前進
恭謝 闕下
第臣喪禍之餘。
積憂傷心
纏骨髓。
筋力無餘。
螻蟻之命。
死固已晩
只恨受 恩未謝。
而將永辭 明時
天實爲之。
亦復奈何
伏念罪戾餘喘。
不當大臣自處
妄有陳乞
以干 雷霆之威。
然 君親之恩。
與天同大。
臣子之義。
萬死猶存。
過以畏懼不敢之故。
有懷不言
默默退處
則跡涉違慢
亦非臣分義當爲
思之累日
終不能自止。
敢罄將死之哀聲
以求非常之 洪造
如蒙 聖上憐察
下有司。
免臣職。
以前致仕
尤出萬萬陶鎔
今臣犬馬之齒
踰六望七
前去致仕之年不多。
亦嘗從事大臣之後
蒙 朝廷收錄
病未能進。
百般思惟
獨此一路稍可得通
不得已冒昧籲呼
伏希 聖慈矜憫
)送別省克玉淵
(時金公江陵任所
先生送之玉淵
酒數行且起。
金公慨然歎曰。
使先生而遜于荒。
時事可傷
先生愕然曰。
何爲出此言。
老臣無狀
使國事至此
而 聖恩如天。
俾延性命田畝間。
至今七年
絲毫皆天之賜也。
涕泗久之
一律寄意曰。
 聖主洪恩重。
微臣罪釁多。
一言報效
萬計蹉跎
風樹南來晩。
宮雲北望賒。
惟殘數行淚。
寄灑漢江波
)六月
玉淵
○七月。
扈從二等
 賜忠勤貞亮效節協策扈 聖功臣號。
癸酉
有 旨宣召
○八月甲申
上疏辭 召命
鐫免勳錄。
 不允
(疏略曰。
臣濫蒙 天恩
至被 宣召
感激兢惶
卽當扶曳就道
不幸七月患惡腫。
連日灸灼
火毒兼發。
腫爛成瘡。
一室之內。
須人起居
千里匍匐
百計無由
臣實憂憫不知所出
伏念臣曾在大臣之列。
敗官覆餗
有罪無功
而更忝勳籍
爲 聖朝羞。
此臣之所以日夜慙懼
不知所出者也。
伏願 聖明照察微懇。
鐫去臣名於勳籍中。
使臣少安愚分。
幸甚
)九月
再 召。
辭謝遣忠勳府畫師
(忠勳府畫師來。
圖像
先生以方辭勳。
謝遣之。
)與鄭愚伏景任書論學。
(先生朱子書節要遺伏。
因與書曰。
此中有無光風霽月
但世之讀者
未免先向蠶絲牛毛上尋討頭緖。
失却天高海闊胷次
卽今中原
論議紛紛
老先生者。
正坐不善耳。
何預先生耶。
伏以書來稟。
先向之先字請易以但字。
先生又答曰。
人患不能蠶絲牛毛耳。
苟能之。
海闊天高其中
非別㨾事。
示諭易先爲但甚當
中庸言尊德性而道問學
不曰問學而尊德性
爭先幾何
畢竟向望歸宿處。
不可不思耳。
生自少時
患世之學者繳繞文義之末。
而欠却本源工夫
以爲所貴乎學者
以其心志安定
思慮淸明
然後竆格之功始有所措。
若於心地間。
培養涵蓄之力。
所謂學問思辨省察克治
亦何憑據哉。
其與論學
必以收於心爲第一件事。
又嘗論儒釋之辨。
不可一事說。
須就二家本源起頭仔細看破
於此看得分明
眼前黑白較然矣。
今有人一南一北。
運脚趲程
步步相似
只是向往處異耳。
)讀陽明集。
有詩若序。
(序略曰。
陽明朱子背馳
大要只在致知格物四字上別立意見。
朱子人心之靈。
不有知。
天下之物。
不有理。
使人卽物
竆理
以致其知。
陽明以爲理在吾心。
不可外索。
論學
一以良知爲主
孟子論理義之悅心
必以耳目爲喩。
蓋就人之所易知者以明之也。
夫目固足以見天下之色。
天下無色則目何有見。
耳固足以天下之聲。
天下無聲則耳何所聽。
口固足以天下之味。
天下無味則口何所辨。
斯固合內外之道。
不可專以在內爲是
在外爲非也。
若捐去書冊
瞑目一室
但事於本心良知之間。
則雖一時定之力稍若有得。
所謂三千三百。
廣大精微者。
終不能如聖人矣。
吁。
嘉定以後
末學之弊。
已極於口耳出入之間。
陽明其亦矯枉過直者歟。
不然
無乃禪家所謂改頭換面
籠駕一世者耶。
凡二篇
其一。
陽明之說曰。
陽明每說心爲理
理在吾心不在書。
人雖有口能知味。
味辨熊魚始不疎。
道有萬殊歸一去。
地分胡越吾廬
如今天下懷襄甚。
惆悵何人更鑿疏。
其二警俗學之弊曰。
嘉定年間末學弊。
尋枝摘葉無竆
徒聞姬轍周天下
不顧明堂盡日空。
燭幽莫忘徑寸鑑。
行船須倚半帆風。
看他擾擾昏昏地。
一念回光便見功
○或有問陽明本心之說。
可以嘉定文義之弊乎。
先生曰。
昔人見有困於火者
却敎去投水
水火雖異。
其爲殺人則同。
陽明欲救宋末文義之弊。
而專爲本心之說。
不知其流弊
有甚文義也。
)十二月
拜掃金溪先塋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六十四歲)正月辛巳
上箋陳謝
(時三功臣會盟祭禮成。
下 敎書賜銀廐馬
又令本道監司長吏存問
並致米豆酒饌
先生上箋陳謝
)作知行說。
(其略曰。
聖贒之學。
雖重於行。
而尤以知爲貴。
篤行而知未至。
未免爲習不著行不察
終不足以通微詣極也。
古人所謂知者
眞知也。
故曰朝聞道
夕死可也。
今之掇拾言語文字之末。
論性論理
以爲知。
略無干涉於心身者。
皆德之棄也。
以此爲知。
奚啻千里
)作知行合一說。
(王陽明知行爲一。
力詆朱子之論。
生作是說以辨之。
)三月辛巳
上疏辭奉朝賀祿。
 不允
(時忠勳府先生勳舊大臣
退在鄕
曲。
 啓請正一品奉朝賀祿。
先生以病伏遠外。
無事而食爲未安。
上疏力辭。
 答曰。
卿以元勳大臣
退居荒野
本道給俸。
實出於繼廩之意。
而今又辭之。
予甚缺然
優待勳舊
禮宜如是
豈以無事而食爲辭。
不體 朝家盛意乎。
卿其安心勿辭。
)四月戊辰
長子袽卒。
(有祭文行狀)七月戊寅
祖墓于慈坡山
○九月。
移寓西美洞。
(時河隈新經水患。
樹木蕩然
風勢甚亂。
不便調養
先生西美洞在深山中。
無外應接之煩。
移寓焉。
)哭金省克訃。
(金公有文學
先生愛重
至是歿于江陵任所
生痛惜之。
有詩一絶云。
朔風號怒西林
千里書來報惡音。
白首人間惟我在。
不知誰與更論心
)作帝王紀年錄。
(合中國我東爲一錄。
中國唐堯甲辰始。
我東自檀君戊辰始。
參互記述
以及歷代
使便觀覽
克成編。)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十五歲)三月
草堂西美洞。
(堂僅三間
制甚樸陋
先生處之怡然
弄丸名其齋。
嘗謂子弟曰。
人之所以沒利慾喪廉恥者。
皆出於不知足也。
此屋雖陋。
足以風雨寒暑
過此何求。
夫人安於所遇。
而無戚戚之懷。
何處不可居乎。
○堂之西。
有小溪出巖石間。
淸淺可愛
小池溪水
循除而注之。
吟咏其間
)作釣名說。
( 上卽阼
崇奬儒術
士多向學
非程,朱之書不讀。
旣而時尙漸變
或有假此以進。
未免狼狽末節
世遂以心經近思錄指爲釣名之餌。
絶無學習者。
次子褍請受心經
先生喜作是說。
)跋 聖諭錄後。
(先生裒集前後所受 批答及有 旨爲一冊。
名曰 聖諭錄。
其後曰。
小臣無狀
受 君父罔極之恩。
一補報。
末路罪積釁重。
狼狽如此
然猶保全性命
食息田野之間。
莫非 洪造
螻蛾微忱
終無得效之日。
謹錄平日所承 敎旨爲一冊。
庶幾朝夕。
稽穎瞻拜而讀之。
且悲且感。
不能自已云。
)八月
拜掃金溪還河隈。
(爲行先妣忌祀。
金溪還河隈。
先生有疾
子弟請還西美調護
先生不許曰。
看吾氣力
行祭之日無幾
)九月
西美洞。
○與宗人會奠于慈坡祖墓
(先是
謙庵公以先祖墳塋散在諸處
香火不繼。
世代漸遠。
子孫或有不識墓門者。
遂與宗人定議歲一祭之。
遵行不廢。
)十二月乙巳
力疾送亡淑人旅櫬新陽里。
旣還。
轉劇
(淑人歿於癸巳
權窆金溪山。
至是返葬廣州
生自月初已有疾。
是日風雪大作
力疾往送之。
家人子弟更諫。
先生不聽
往哭盡哀而還
生平居。
莊敬自持
家人子弟。
未嘗見其有欹側懈惰之容。
非甚病。
正衣端坐
講論經籍
未嘗或怠。
自新送喪之後
氣益不平
晨興冠帶
出就外堂
與子弟讐校退陶先生文集
講論義理
或至夜分
又以文集編帙浩穰
未易講究
欲倣朱子書節要例略加刪節
別爲一帙
以便後學觀覽
病未克就。)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六十六歲)正月癸巳
許魯齋詩。
以示子弟
(書魯齋萬般補養皆爲僞。
只有操心要規之句。
以示子弟曰。
此乃魯齋名言
汝輩終身體念可也。
)二月甲午
遷居草堂
(生平行事
遵禮法。
起居細微之節。
必致謹。
至是病篤
所居之室煩擾
遂出草堂
自後揮斥婦女
不使近前
女奴供役者。
不敢輒入房內
)命兄子襑治壽器
(先生言古人平居。
寢卧於床。
以此爲斂。
今人必撤戶以斂。
不可
仍命作小床以備用
)甲辰
書告客位
(先生聞知相繼來問。
以書告之曰。
生病彌留
日益困劇
往往微聞賓友相繼問訊
死生之際。
情當一一迎見永訣
氣力所不及。
意莫之遂。
望諸贒契諒此誠意
有可告語者。
勿憚告諭
如有欲面見者。
因子弟相告幸甚
)乙巳
有詩一首子弟
(詩曰。
林間一鳥不息
門外丁丁伐木
一氣聚散偶然
只恨平生愧怍
勉爾子孫須愼旃。
忠孝之外無事業
)丁未
有 旨召。
以疾辭。
○三月丙寅
 上遣內醫看病
( 上聞先生有病。
 傳于政院曰。
大臣在外病重
本道監司何無一言以 啓。
內醫賫藥往救。
先生聞之。
感激垂涕曰。
公元1606年
 天恩罔極
旣至
朝服於身而見之。
)壬申
遺疏
(先生退處畎畝
愛君憂國之念。
一息靡懈。
丙午冬
 上以臨海作弊民間
而羣臣不言
傳 敎政院。
先生聞之。
以 聖敎貼壁莊誦曰。
古人所謂大哉王言
一哉王心者此也。
常欲上疏言事未果
病篤
慨然曰。
吾爲大臣
豈可一言而死乎。
草疏
未及上。
又有 遣內醫看病之 命。
略改措語。
前後兩劄。
其前箚曰。
古人死有遺表
以伸臣子之義。
今臣病昏。
精神已荒。
無所言。
念國大亂獲弭。
而餘憂尙多。
一朝釁孼復生
溪壑無厭
寧保無事將來
惟望 聖明思永念。
修德立政
以立根本
公聽並觀
以盡羣情
養民用贒
修明軍政
愼擇良將
委任責成
臣之所欲言者
惟此而已
末端又言措置晉州事。
後箚曰。
今年六十六歲。
大命已盡。
理難久延
伏蒙 聖慈遣醫治病
不勝感激惶懼
敢於盡之際。
罄此將死之哀鳴云。
其下所陳與前箚略同
語意加切。
○一日。
謂子袗曰。
死生常理
我豈怛化而動於中者哉。
惟向 國一念
至死難忘
向因裿姪聞 朝廷擧措有可憂者
今已三日
猶未釋云
命兄子裿書遺戒
其略曰。
汝輩力念善事
力行善事
家世庶可保矣。
無功德於世。
死當薄葬
勿請人爲碑銘
挽亦自爲而送者用之。
持守家業
自有體統
不可紊亂
誠孝和睦
乃是守家之道。
喪祭惟在誠敬
勿務爲豐侈
餘處置家事數條。
)命子弟還他書籍
(又搜取諸公所求行狀草封爲一軸
使勿遺失
)命編病中所作詩。
觀化錄。
○四月。
謝客
(先是病雖革。
猶時延見外客
至是命謝客曰。
安靜造化也。
)五月六日戊辰辰時
終于寢。
(前一日夜。
不待人扶
起坐曰。
今日豁然若無病時矣。
洪範終篇
是日辰初
使人內醫
內醫煎藥不卽入。
累命促之。
旣至
握手與訣曰。
遠來看病
 天恩罔極
君之勤苦亦甚矣。
幾日可達京都耶。
卽命整席於堂中間。
欲移就之。
侍者恐其勞動添傷。
固諫終不聽。
扶掖以就。
北向正坐
恬然而逝。
 先生嘗曰。
平生三恨
未報 君親之恩一恨也。
爵位太濫而不能早退二恨也。
妄有學道之志而無成
恨也。
)甲戌訃聞
 命遣承旨致弔。
( 上震悼輟朝
 傳于政院曰。
大臣卒逝。
予甚慟悼
可令承旨往弔
旣而又遣禮官致祭
 東宮遣官弔祭
)六月癸巳
 命下遺疏于備邊司。
( 傳于政院曰。
豐原府院君遺箚
上當體念
下于備邊司。
亦令議處
備邊司 啓曰。
柳成龍平日愛 君憂國
惓惓不已
及其臨終進箚。
辭意悲切
箚中所陳。
時務之當急者。
而其論晉州事。
益見其至死不忘 國事誠心也。
本道監兵使審度 啓聞爲當
 傳曰允。
)七月丁酉
葬于府西洞里子坐之原。
(初京中士大夫先生之訃。
皆於先生京第遺墟
爲位而哭之。
市民亦以白衣白巾
奔走來哭。
各廛列狀致賻。
國制大臣之喪。
朝市三日
至是市民等於三日外。
加停一日
垂涕於道曰。
吾等失此贒相
赤子慈母也。
隣邑之人無論士子品官
悲慟咨嗟
爭來弔哭
鄕校書院相繼致賻。
至葬時。
士大夫儒生來會四百餘人
不食酒肉卒哭者。
○後三十六年 仁祖癸未
遷奉中洞癸坐。)
四十二年甲寅四月丁亥
奉安位版屛山書院
釋菜禮。
(院在河隈上流五里許。
豐山縣舊有豐岳書堂
先生以堂在官道傍。
不合藏修之所。
本縣學子
移建于此
至是儒生立祠其側。)
四十八年庚申九月
屛山位版
祔享廬江書院退溪李先生廟。
(院在府治東二十里許
士林先生之道。
得於李先生
腏食道祠爲宜。
屛山位版配享廬江。)
公元1627年
天啓七年丁卯十月
奉安位版南溪書院
(院在軍威懸西五里
南溪書堂舊址。)
公元1629年
崇禎二年己巳二月
 贈諡曰文忠
(道德博聞曰文。
危身奉上
曰忠。)
三月
奉安位版屛山書院
(至是。
多士以爲先生杖屨之地。
不可俎豆之。
屛山湛盧一邑兩院
自有建寧故事
奉安位版屛山書院。)
四年辛未九月
奉安位版道南書院
(院在尙州治東十五里。
舊祀圃隱寒暄一蠹晦齋退溪先生
是以先生配享。)
公元1583年
仁祖癸未十月
奉安位版三江書院
(院在龍宮縣南十里
奉安圃隱退溪先生
先生配享。)
公元1569年
肅宗己巳十月
奉安位版氷山書院
(院在義城縣南四十里。
舊祀晦齋,慕齋兩先生
是以先生並享。)
公元1554年
正宗甲寅四月
 親製祭文
承旨賜祭家廟
(祭文見下○ 上敎致祭承旨李益運曰。
嶺南故家舊蹟可以備覽者。
持來可也。
運以唐將書帖二卷詩畫一卷賫進。
 上覽訖。
親製題卷文。
使領府事蔡濟恭書進。
仍 命內閣招致柳台佐付送其文曰。
 皇朝諸將書帖二卷畫帖一卷
與故相文忠公柳成龍
往復贈遺者也。
尺幅淋漓之間。
委曲情款
渾無畦畛
往徃勞人長者之風。
至論戰守機宜
封貢之便否。
才德之推詡。
忠義激勸
所謂與可語者語。
而非可人得也
卽此而故相之所以爲故相。
猶可想見
豈直曰。
舊蹟珍玩而已哉。
抑予之起感於故相者特有之。
風氣日漓。
人才遞降
趨舍指湊
一皆虛文束縛
而凡經世大典
禮樂兵農之事。
儲峙胷中
倒篋而出。
如故相者何人哉。
嘗取見其遺集
思欲釆掇而措諸實用
近畿列邑養兵一萬之說。
暗契於壯營之新制
而營之設施規模
據依彌綸之者爲多。
華城之築。
所以計丈數。
高卑
土物
百堵齊矗。
九衢咸秩
衆心成城
鼛鼔不勝者。
亦無不於故相之遺策夥賴之。
夫身用於當時
帷幄之謀。
足以華人之心。
言垂於後世
擬議
公元1640年
之略。
至今爲國家之利。
河山如故
典刑無遠
遺韻餘烈。
使人喟然而起九京之思者。
此豈目睫之論
飛蓬之問。
所能致哉。
傳曰不厚其棟。
不能任重
莫如國。
莫如才。
倘故相之無愧色焉。
於乎唏矣。
又 命蔡濟恭跋 御製文後。
其跋曰。
十八年春
 上命銀臺近臣
賜祭文忠公
 敎曰。
嶺南號稱鄒魯
如有古蹟之可備覽觀者。
以來
及其復 命。
賫 皇朝諸將當 萬曆壬辰
文忠往復書畫帖以進。
 上覽之。
尤有所曠感文忠
 親製雲漢宸篇。
其後以還
何其盛也。
嗚呼
人於兩間
一或知遇於人。
便屬人世奇事
况嚴而師門
尊而 君父
遠而天下之人。
又遠而 後嗣王之世。
世所稱人世奇事
可以一人之身咸萃而兼有之乎。
文忠
方其少也。
初拜退溪先正
先正驚曰。
此子天所生
卒以心學單傳
上而遇 宣廟之聖。
躳克在右。
終成隻手擎天之勳。
遠而博 皇朝諸將傾心推服
書牘啣尾
不啻紵衣縞帶契此千古罕有今乃於二百年之後又遭 主上
殿下追念公有大勳勞於國家
曰篤不忘。
恨不同時
凡於禮樂兵農大施措。
文忠遺策是攷是程。
慨然九京之思。
以至 宸翰昭回
 奬諭隆重
非獨文忠一人之榮。
垂之簡䇿
孰不仰我 聖上繼述 宣廟志事達孝矣乎
殷宗追思先正保衡
若曰
佑我烈祖
于皇天。
百世之下。
讀是書者。
不覺感歎我 聖上今日之事。
臣則以爲罔俾高宗
專美古昔也。
猗歟休哉
 上旣命臣書 御製
又 命臣跋 御製文後。
悸恐敢辭
謹書之如此。
 上命閣臣徐榮輔安 奎章之寶。
濟恭跋文作一以下
 後六年庚申春
道儒幼學鄭光翊等。
屛山書院請 額事。
陳疏伏 閤。
而疏中並擧東崗先生晴川院額事矣。
 上命疏首奉疏入政院。
使右副承旨李益宣諭 下敎。
若曰
文忠功勳卓越
本院之至今不宣額。
甚是異事
何待儒生陳疏。
家當施恩典。
偶爾未遑
金文貞書院分院事。
予亦知之。
一疏兩院賜額
體重
且無謹悉
伏閤係是格外
以此不爲賜批。
爾等退歸。)
公元1592年
純宗壬辰四月
遣前承旨慶州府尹禮容
致祭
家廟
(祭文見下)
 哲宗癸亥
蒙 額屛山書院
而 哲宗昇遐。
竟不得宣 額。
士林至今痛惜
(十月三十日
校理李啓魯入直時。
請 額䟽入啓。
 批曰。
廟堂稟處。
附事
予當軆念矣。
十一月十二日冬至
大臣問安入侍時。
回啓領議政左根
備邊司啓曰。
卽見校理李啓魯上䟽
則備陳文忠公柳成龍道學勳業之實。
仍請屛山書院宣 額事。
 批旨有䟽辭令廟堂稟處之 命矣。
文忠道學勳業之爲士林師表
 國家先正
 列聖所以崇報者備矣
主享書院之訖闕 恩額。
未遑之典也。
此與祠院疊設有異。
儒臣所請。
許施何如
 傳曰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