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龍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敎書
  
公元1598年
宣諭東京將士(戊戌製敎時製進)
若曰
海賊負恩澤。
初肆射天凶謀
邊圉金湯
忍見塗地酷禍
長驅莫遏。
大勢已傾。
衆皆顧影偸生
爾尙奮身敵愾
執訊獲醜萬死
裹瘡飮血幾時
人皆可卽戎
縱屢朝威惠素服
各自爲戰
實爾輩忠憤所由
靡室靡家。
已無繫累之事。
爾矛爾戟。
益殫捍衛之誠。
庸詎孑遺之餘。
猶抗此方張之勢。
袵金浴鐵
蟣生虎褐之年年
炊劍淅矛。
魚服獸盾夜夜
妻妾卽墨行伍
蚍蜉睢陽聲援
涉月踰時
猶歎旄誕節
歲積稔。
幾感壟樹之隕黃。
爾身九殞一生
我國幾亡而再造
是知疆域之得守。
實賴保障之猶存。
汝輩早奮義而先之
國家遂失南也久矣。
宜擧不踰時軍賞
用慰爭赴敵之衆心
凶賊初過于今
而我國孔棘猶昔。
玆焉未暇
豈敢忘。
是崇是褒。
久緩策勳之典。
于囊于槖。
未繼宿飽之饟。
由予不德之攸致。
轉汝于恤之何安。
故遣予一個邇臣
以勞爾七年積苦
激壯士願戰之氣。
黎庶厭亂之情。
豈足酬乎爾功。
聊以敷乎予
意。
天高日遠
嘉乃不失葵藿之忱。
谷邃林深。
慙我未偏雨露之澤。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龍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公元1594年
湖南請和疏(甲午)
伏以臣識淺才劣。
濫冒洪恩
乞遞未幾
旋承召命
揣分惶感。
踧踖罔措
本月日始就職
湖南道啓請和倭事。
外議頗張。
臣自聞此說。
不覺髮豎膽掉矣。
誰爲殿下劃此計也。
和之一字
從古敗亡之跡。
(缺)晉之王戎主和。
而至有平陽之行。
宋之秦檜主和。
而終有五國之變。
爲人臣子
寧復擡頭抗顔
肆然作此說乎。
此說一作。
恬嬉成風
擧國相率而忘危。
士卒之而解體
官僚之而怠職。
天朝壯士亦將以之而思歸
奏功獻凱
不復爲東顧之計矣。
噫。
彼狡虜乘時伺隙
或有再擧之措。
殿下誰與而撥亂御賊乎。
島夷糜爛國家
于今三載
欲逞射天
旋肆滅虢。
讐深僇辱
誠不欲俱生於一天之下。
離之故宮
瘡痍之餘氓。
滿目愁慘
二百年宗社之羞。
何時可雪。
十三代陵寢之變。
萬世不忘。
師本無名。
其心難測。
自爲敗盟
和難信。
金虜之愚宋可痛
匈奴之背漢可鑑
殿下誠宜此時
不忘臥薪嘗膽
之志。
益懋內修外攘之道。
所以中興之業。
則實宗社無疆之休也。
公元1615年
萬言疏(乙卯缺)爲小安以至今日
造訒等俱蒙寵擢
或盛玉堂
或登烏臺
罪殛未施。
聖恩旋加。
安知奸人窺見殿下好惡如此
復起是論而瀆亂之也。
至於巫蠱之事。
非聖世之氣像也。
其言妖惑
其事難明。
一時罪人
不堪嚴刑
譸張虛語
苟全喘息須臾者。
今皆捃撫爰書
撰成赦文。
上告七廟
下誥八縣
以此人心疑惑
聚首相顧
以爲造訒等負此罪名
今復爲論思之職。
巫蠱之事。
至於告廟頒赦。
更擧大妃之事昭昭矣。
牛童馬卒
亦皆傳說
如臣疏遠者。
猶得預聞而憂遑。
李元翼兩朝宗臣
受恩偏重
豈可自同凡臣
囊括避咎
越視國事
不爲救正耶。
封疏以爭。
亦且晩矣。
若不原其情事
加重罪。
則不先朝老臣含痛地下
累聖德爲如何哉。
論者以爲元翼君父之惡。
歸美名於己。
沽直市義以規福。
此豈近於人情之言乎。
近來朝著風色甚惡
欲成殿下好生之德則輒加以護逆之名。
補殿不及之闕則輒論以遺君之罪。
直士賢臣
相繼
國。
吏民興播棄之歎。
識者殄悴之憂久矣。
元翼豈不知書御罪及。
但以受國厚恩
義同休戚
知而不匡
心所不忍
瀝血刳肝
以進危言
庶幾王心一改。
日月更明。
令名垂於無窮
倫紀斁而復正
此皆忠懇所激。
豈有一毫掠美規福之意於其間哉。
不思目前之禍。
而以沽身後之名。
亦非人之情也。
孟子曰。
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元翼之心。
實同於此
且南以恭之事。
尤爲無據
曾謂元翼之賢。
待人指嗾而後爲此言乎。
危機火坑
在於目前
人勸而入之。
則雖三尺童子
不肯入。
以其怖死之心重也。
今之進言者之禍。
有甚危機火坑也決矣。
豈可人勸而爲之。
此必姦人欲乘上怒之時。
以此構陷
仍爲一網打盡之地也。
其爲計巧矣。
其爲心慘矣。
凡今當路者。
欲爲陷人之事。
則必藉護逆遺君之說。
以爲口實
以爲護逆之人。
殿下必怒之也。
遺君之輩。
殿下必斥之也。
如使人臣實有護逆遺君之罪。
豈獨一二人所當排擯哉。
擧國之人。
皆請討之不暇矣。
自此言一作。
擧朝無一完人
朝黜其異已者。
以此名目之。
暮斥其異已者。
以此名目之。
據勢挾恩。
頤指氣使
觸忤者家破身碎。
諂附祿厚官榮
貨賂成市
公元1592年
在下
雖有指鹿之姦。
賀鸞之佞。
殿下誰從而聞之。
狐鼠滿朝。
鸞鳳在野
草茅愚氓
不興歎。
國事到此。
言之氣短
殿下嗣服之初。
側躬聳立
聖道(缺。
)卜相盡收一國之華。
諫官亦求盡言之流
朋黨之敎。
抑僥倖之命。
相繼而下
人心洽然。
以爲至治可望
至於今日
其時宰相
有幾人在職乎。
李德馨李恒福一時之望也。
而皆以言見黜。
只餘李元翼一人
雖不在位
人亦倚而爲重。
是亦不免於罪。
當今殿下之廷。
盡忠殉國者幾人乎。
敢言不諱者幾人乎。
上下唯唯
不顧是非
惟以媚竈能事
承奉得計
三綱將絶而不扶。
宗社幾喪而莫言。
殿下之廷。
雖謂之無一人焉。
亦可也。
元翼忠賢德業
內外所宗。
執心行已。
無愧神明
壬辰崩潰之日。
受命危亂之際。
謀畫創殘之餘。
立國家。
澤及生民
此實宗社之鎭也。
先朝李元翼活人之敎。
則其爲倚任
亦可知矣。
殿下正位春宮
亦垂二十餘年。
豈不元翼功勞淸愼更無倫比耶。
今之上言
實出於愛君憂國至誠
殿下返以忘君護逆疑之。
此臣所以悶泣遑遑者也。
向使元翼
眞是不忠不義之輩(缺。
)至於今日
護逆而欲何爲也。
殿下春秋鼎盛
總攬
乾綱
百僚同德
四民樂業
世子英質天成
禮儀無愆
三朝盡誠。
四海延頸
國勢堂堂
元氣正壯。
當此之時。
縱有逆節之人。
豈有禍福廷臣哉。
今之人做護逆徼福言以殿下者。
皆是小人誣陷君子機穽也。
此理甚明。
不待明者而可知也。
西巴放麑
樂羊食子
後人論其事曰。
放麑違命
推其仁則可以托國
食子雖徇君。
推其忍則可以弑君。
此正善觀仁暴之情狀者也。
以爲禍根
請殺無罪無知之兒者。
樂羊之徒也。
愛君以德。
必欲保全殿下仁心者。
西巴之流也。
殿下倘於平朝未接物之時。
平心和氣
以理返觀今日賢邪。
不難分矣。
臣嘗讀宋臣朱熹兩宮疑阻之疏曰。
君臣父子之義。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雖有襁褓之兒。
見父則笑。
雖有强暴之人。
見子則憐。
此是天賦之性。
不待勉强而後如此也。
兩宮閡隔
恩禮兩闕
人言藉藉
遠近相駭。
萬一草野之人爭仗義而起。
夷狄問罪之師
當此之時。
欲以義固人心
其可得乎。
此言懇到直截
至今讀之。
令人不覺起感而流涕
當今李元翼之疏。
只是出衆尋常說話而已
未有朱子之疏凜凜不可言之事。
翼之罪。
甚於朱子
不徒今日重失人心
後世良史
書殿何如主耶。
且臣聞之。
古人曰。
告我以過者。
我之師也。
又曰。
屋漏在上
知之在下
又曰。
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則光明矣。
當初殿下之事慈殿。
可謂盡其孝矣。
樂其耳目
安其寢處
於忠養之道。
無所不盡其誠。
兩宮雍洽。
和氣可掬
一國之人。
咸仰大聖人之仁孝出於尋常萬萬矣。
近年以來
情勢相阻。
疑惑互至。
金悌男賜死之後
多定軍人
擁衞慈宮之事。
是則聖上有意外之變。
宮城圍立之例。
有此擧措
而外人不知其意。
至有囚大妃謗語
臣嘗聞此言。
不覺寒粟遍體也。
鄭造尹訒等一番避嫌之後
國人皆曰。
此輩逢迎上意以擧此事。
群心遑遑
衆口紛紛
以萬萬無理之事。
致疑於聖上
殿下縱無此心。
豈能家道戶說哉。
造訒等陷君之罪。
至此無所逃矣。
雖然
殿下不此之斥。
而斥之者反斥之。
臣愚者。
不得無疑於此間也。
至於移御法宮
實是盛事
獨一慈殿留在行宮。
供帳蕭條
問寢亦稀。
此豈聖上之心哉。
是必慈殿不得釋然殿下
不肯殿下移幸也。
人皆以此致疑於殿下者。
亦無非造訒等各處之說先從於席上故也。
凡使殿下受此無
前之謗語者。
皆是造訒等之所作也。
欲論其惡。
日亦不足矣
若納元翼愛君之言。
治造訒等陷君之罪。
開陳事理
以至誠感動。
奉慈殿而移御
群疑氷釋
了然知今日之事皆非殿下本心也。
然則將見孝理優於天下
小人無所容其姦矣。
至於永昌之事。
臣旣發端於前。
若不盡訟於後。
則當受不盡言之罪。
寧爲刑戮所加。
不忍終負於聖明
敢以素所欲陳者仰達焉。
聞天之道。
而已
聖人之德。
好生而已
佗人尙然
況於天顯之親乎。
孟子曰。
仁人之於弟也。
藏怒焉。
不宿怨焉。
親愛之而已矣
今此永昌
以爲作大逆則年纔八歲穉兒
豈有心於爭位乎。
以爲不謀作逆則似爲不得其死然。
然則殿下好生之德。
親愛之道。
恐或有所未盡也。
不幸推戴說起逆徒
永昌不爲預謀
如右陳則盡赤逆徒之族。
邦憲已行矣。
至於永昌之身。
豈有一毫叛國之罪哉。
其時廷臣禍本爲辭。
眩惑四聰
欲掩十目
噫。
做此說者其亦罔極矣。
昔。
淮南王長明有叛形。
文帝廢徙於蜀。
窮命毒。
奄忽於途。
以今觀之。
其法似寬。
尺布斗粟之謠。
終爲文帝之病。
象以殺舜爲事
及其爲帝則封之有庳
如舜可謂
處人倫之變者也。
致君不以爲期
反欲出於文帝之下。
是不近於吾君不能之賊乎。
常心傷其冤。
自爲之解曰。
今日廷臣深於愛君
苟有逆名。
不計其身犯與否。
而皆欲致之族耶。
燭理未明。
欲以刑罰立威。
以扶國步耶。
反覆推究
得一說焉。
嘗見古今小人嘯聚陰類
晝思夜度。
皆是傷人害物利己欺君之事也。
今者妄意此獄起於骨肉
殿下之心。
有所疑惑也。
乃敢簧鼓此論。
節節益深。
初而請置闕外。
竟至流竄
按法之請繼起
殿下惻隱之心。
時見備忘之下。
擧朝皆曰可殺
殿下不得不從。
其所也。
然擧朝之人。
亦豈盡欲陷君於不義
不過怵於當權之人勢焰燻灼
若發異論。
則與逆賊同律而死矣。
其情誠可哀矣。
閭巷之(缺)
龍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箚
  
公元1602年
執義箚(壬寅)
伏以小臣千萬意外。
濫蒙天恩
得忝非分之職。
感淚隕越
踧踖罔措
第以小臣前爲典籍
供職月餘
適以身病。
呈旬本官
又以切迫憂故。
不得已徑歸南陽地
流寓之處。
仄聞尙衣正除命又出於未及就職之時。
趁未謝恩
惶悚旣極。
玆者更叨謬恩
坐受
 召命
益增戰栗之至。
臣之呈旬仍爲下鄕
雖出於私情切迫
帶職徑歸之罪。
在所難逭。
水原府使時災眚之事。
尙未推考
時未究竟
臺臣雖有些少之失。
不可隨行
況臣之負罪非一。
決難靦然仍冒於風憲重地
仍命罷斥臣職。
傳曰。
辭退待。
設立成均館學制箚(壬寅大司成時)
伏以臣聞治天下。
正風得賢才爲本。
培養士類之道。
可不愼重歟。
列聖右文興化之盛。
邁越前代
不幸近者禍獄累起。
學問深邃
履踐篤實者。
輒目之以異趨
自是士氣沮喪
尋章摘句之是務。
而爲冒祿干利計。
講學修己之方。
漫不知何事
所以人才日下世道之日卑者也。
臣竊觀今之學校
徒尙虛文
一無實用
且計圓點增解額之事。
貢擧詭遇之道也。
君子小人之分。
不由纖毫義利之間。
導率之以此
則不過推而納諸利牿者也。
風俗何由而正。
賢才何由而得。
誠願殿下益懋精一之學。
緝熙之工以主敎於上。
百僚師師
禮讓成風
則凡爲士者藹然感化
所以趨向矣。
然後歲論其賢者能者於朝。
忠信德行之士如斯拔。
功利末藝
之徒不得干進
則庶見都兪極治矣。
繼自今廢泮製試取之法。
參酌程伊川胡安定之古規。
設立學制
答曰。
箚論甚是
龍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啓
  
公元1591年
請直奏倭情啓(辛卯書狀官時)
伏以小臣猥以匪材
負荷洪恩
特蒙書狀官除命
隨行朝天之使。
縱欲殫誠圖報
莫知攸宜。
況今番之行。
有難便重大之事。
倭酋秀吉肆然射天之謀。
要我通信
廷議携貳不決。
一則曰。
彼倭姑無亂形。
奏之誠不敢也。
一則曰。
彼倭已有亂機
諱之乃欺罔也。
此誠兩難之勢。
竊伏有犯無隱
古人事君之道。
但實摭旣著之釁奏之。
有何不敢也。
敢請據實陳奏
答曰。
所啓固當。
公元1593年
行朝待罪啓(癸巳)
公元1592年
伏以邦運不幸
島夷犯圻。
廟社受辱
鑾輿播越
爲臣子。
慟迫如何
賊勢搶攘
列邑崩潰
行朝消息
阻隔無憑
招諭使金誠一南來
伏聞行在萬安
從事幕府螻蟻之軀。
圖報涓埃
四月日。
誠一病死于軍。
全嶺形勢
中流失楫。
無津涯。
小臣無所倚仗
五月初六日
啓程西上
晝伏夜行
凡四十二日到達
臣旣不能扈從
未卽奔赴
尺寸敵愾之功。
罪當萬死
恭俟處分
答曰。
待罪
公元1603年
吏曹待罪合啓(癸卯曹參議時。
與長銓奇自獻亞銓許筬啓。)
公元1592年
伏以歲杪太常前官宋克訒閔機等罪名誤書
臣等不察至失。
惶恐待罪
傳曰。
待罪
冬至上使啓(癸卯)
伏以小臣賦性朴愚
學識空疏
曾於侍講對揚之日。
燭理未明。
辭不達意
不能開發聖聰
恢張公議
自多迂滯之見。
況乎上國專命之任
實非其人。
廟堂謬薦
差下謝恩正使之命。
分量才。
惶感罔措
朝廷體面
必以座目爲先後者。
及是由來舊規也。
臣於座目。
在宋駿之下。
而今此使行。
臣爲上使。
駿爲副使
事體未安。
請改差以安分焉。
答曰。
依啓。
公元1608年
憲府啓(戊申正月大司憲時)
以前參判鄭仁弘之疏劾首相柳永慶事
諫院啓已得之矣。
大抵貪祿干進之輩。
乘時伺隙
欲逞
志。
今因玉侯之違豫
大臣過失
外援山林之議而動搖離間
仁弘疏遠之跡。
昧於物議
年且昏耗
不知自陷於彼輩詭秘之術。
而妄陳疏擧
竝付有司
答曰。
依啓。
龍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筵說
  
公元1586年
[丙戌十一月]
丙戌十一月
內翰入侍夜對。
上問民間苦樂。
對曰。
民之苦樂。
惟在君德
人君明其德則民亦自新。
自新則有樂無苦矣。
上曰。
如何可以明德乎。
對曰。
聖敎至此
生民之福。
社稷之幸。
夫德者。
必之具此理之名也。
人性皆善。
本非不明
私欲之蔽。
如水之滓。
如鑑之塵。
聖凡或殊。
眞妄相雜
苟無存養省察之工。
無以復其初矣。
存省之要。
不過誠敬二字
先儒有言曰。
一誠足以百僞
一敬足以敵千邪。
一之微。
御百千之危者。
可不戒愼恐懼於不覩不聞之地。
嚴恭寅畏幽暗細微之事乎。
人君之學。
韋布不同
經綸之業。
章句有異。
根本節目
未嘗不同
而特以處地發施有異耳。
崇高富貴之地。
有聲音綵色之娛。
不能無驕盈之志淫佚之慾。
從以奸邪欺負之徒。
浸潤之讒。
膚受之愬
壅閉聰明
蠱惑
寸。
時君世主不至於覆敗者鮮矣。
殿下英睿之資。
緝熙之工。
須以學問思辨
涵養本原
而克去己私
恒存天理
勿使王霸雜用而有齊頭竝出之患。
敬怠相勝而有半上落下之功。
收斂一心虛靈
酬應萬機運用
無所間斷
然後可以明其德。
而能成天下之務矣。
懋哉懋哉。
公元1602年
[壬寅正月二十七日]
壬寅正月二十七日
輔德入侍朝講
講書無逸
因進啓曰。
逸者。
人君之所戒也。
周公叔父之親。
冢宰之位。
贊襄之思。
輔導之方。
所不至。
丁寧告戒不過如此
人主龜鑑
捨是書何以哉。
伏惟殿下嗣服之初。
勵精圖治
不敢自逸
至誠事大
竭力攘夷
洪濟艱業。
光復舊物
萬世無疆之休。
而亦無疆惟恤。
夫何近日以來
朝綱墜紐。
官僚怠職。
宮省糜費夥多府庫空虛
公家賦斂煩重生民困瘁
睿智有所未盡聰察
無乃宴安之氣勝。
儆戒之志怠歟。
其對病之藥。
不過正心誠意
講明治道
虛懷遜志
進諫諍。
講道誠正
終無體驗之要。
納諫虛遜
未免面從之弊。
二者之功。
又豈在於持敬之外哉。
必也因此心之靈。
而存之於誠一之中。
知此理之妙。
而窮之於思辨之際。
戒愼其所不覩。
恐懼
其所不聞。
驕吝自滿之志。
偏狹固滯之私。
消融渾化
飛揚馳騖之患。
酬應萬機
平章協和之道。
亶在是矣。
伏惟聖明裁察焉。
[閏二月初四日]
閏二月初四日
以同副承旨入侍朝講
春秋
因進啓曰。
春秋大義
霸功
王道
而以罪罪賢賢爲戒
有國者當講明扶持
不可一日廢者也。
一日不明
亂國戕賢之輩接跡而起。
不可遏矣。
國朝事言之。
子光罪惡
置重辟。
不過出外尋死而已
無所顧念金宗直之後
此乃罪罪賢賢之義不明也。
(缺)
龍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策
  
公元1603年
醫國策(癸卯五月承旨時製進)
 王若曰
國語
上醫醫國
其次醫人
醫人醫國
其道一也。
國之與人身相類者。
可得詳言之歟。
唐虞三代之國
無疵癘而國祚靈長
降及後世
札瘥短促
大命隨之。
其故何歟。
洪惟國家列聖相承
其於醫國之道。
所不用其極。
然而邇來朝廷溷濁心腹不至於蠧歟。
民庶困瘁臟腑不至於敗歟。
寇盜竊發四肢不至於痿歟。
至於政令不行血脈壅閼
紀綱不肅筋脈渙散
士類不振而元氣萎苶。
古今
所可憂也。
如使扁鵲之徒見之。
則將何術而醫之歟。
大抵痿癭。
古今所患
而最可患者何疾歟。
粱肉藥石
醫俗者非一。
而亦先後歟。
子大夫壽民之丹。
對病之說。
講之熟也。
悉意敷陳
母拘程式
予將親覽焉。
對。
愚臣札瘥乾坤
仰淳厖之天地
囊佩醫國之劑。
袖賚壽民之丹。
思欲一試不日月矣。
今何幸伏讀聖策
醫國云云
大哉王言
一哉王心
敢不吐膽。
以負我殿下願治之衷哉。
竊謂有一身之疾。
一國之病。
一身之疾則必有一身之醫。
一國之病則必有一國之醫。
其病之大小雖殊。
其術之所施者同。
然病之端旣有其本。
醫國之術必有其要。
是故
求其病之所根而治之。
先其當先者。
而後其當後者
然後其病可已。
甚矣國家之病也。
病之不入於心腹者。
其醫之也易。
病之旣入於心腹者。
其醫之也難。
苟能使心腹充養平時
不至於崇痼。
則元氣旣壯。
臟腑不受其傷。
四肢不見其痿。
血脈自爾流通
筋骸自爾而健固矣。
然則醫國之術。
不外乎玆。
古之善醫國者。
以其能盡達乎此也。
後之所以不能者。
以其不能達乎此也。
請因聖策諄複焉。
緬惟唐虞
逖觀三代
無可崇之病。
何賴醫國之方。
壽國脈之靈長
雍熙至治固其宜也
泰和一頹。
淳風死去。
降及叔季
至治不聞。
腹心受病
大命已隨。
慘矣危亡
項背相望
星辰倏忽
一何寥寥
試以我朝之事可乎。
恭惟列聖罔缺相承
重熙累洽
其於保邦之道。
致治之方。
無所不用其極
宜乎上自朝廷
下至四方
至治淳厖。
無所疵癘
奈之何近年以來
朝著之上。
廉恥掃如。
溷濁成風
金珠爲脯鹽。
契券詩文
得之求。
恬不爲恥
公道不行心腹至於蠧矣。
以至黎民卒癉。
仰事俯育之樂。
瑣微流離之歎。
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比比有之。
臟腑至於敗矣。
盜賊奸宄
嘯聚竝起。
戕害民生
剽掠民財
甚於商家草竊
漢室之群盜。
使之傷風敗俗四肢至於痿矣。
血脈痞隔
以至於柔脆不振
凡此數者之病。
當時之所深憂者也。
若使兪扁之徒。
灼見受病之源。
則將何術而療之也。
必也神丹玅劑。
湔腸滌胃。
以快祛病根
然後靑槐巨卿
玉堂宿儒
醫國之手。
必已盡其傅說瞑眩之戒。
賈生大腫之喩。
迂儒左見
復何有貢豕之
特以聖問中數者之病。
而單提之爲救弊之策曰。
朝廷者。
天下
之本也。
有言曰。
正朝廷以正百官
百官以正萬民
爲今之計。
必先正朝廷。
使無溷濁之習。
有淸明之政。
使無二豎居肓而蠧其根。
蟾蜍食月而蔽其明。
治敎粱肉
形政爲藥石
而(缺)已然之病。
則可期方來之瘳。
而民之勞止
汔可少康
盜賊竊發者。
化爲良民矣。
政令豈有不行
紀綱豈有不肅
士類豈有不振之理乎。
然則臟腑之敗。
四肢之痿。
血脈壅遏
元氣萎苶
非所患也。
何患痿癭之疾。
癕之病乎。
古人云。
受病則目不能視。
受病則耳不能聽
當今數者之病。
不由心腹受病
愚臣敢不正朝廷爲醫國之本乎。
不能正朝廷爲醫國之本。
是後心腹先手足也。
將見其病入膏肓四體枵然
然後雖有扁鵲之徒。
不能有爲矣。
篇之將終。
抑有獻焉。
君者朝廷之本也。
然則心腹之病者。
亦惟在於人君一心
使君不能先正
心腹之病
至於不可爲。
而數者之弊。
將無時可瘳矣。
愚臣旣以正朝廷爲醫國之本。
而又以正君正朝廷之本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