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x 页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辨
  
韩士仰五行说辨
来书所论五行之说。鄙意初以为水火本轻清。未成形质。土木未生时。水火何处挂搭矣。及考太极图所谓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之说及中庸注所谓天以阴阳五行之说及朱子勉斋说。然后有所解悟。盖五行者。气行于天而质具于地者也。以其质言之。未生木土而水火诚无所挂搭矣。以其气而言之。则水火之生于木土之前。又何疑乎。
四端七情辨。示韩士仰。
退溪先生七情四端互发之说。其原出于权阳村入学图说。其图中。四端书于人之左边。七情书于人之右边。郑秋峦之云。因阳村而作图。退溪又因秋峦而作图。此互发之说所由起也。退溪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是阳村分书左右之意。而或者因语类中朱子说。比而同之。此则不然。朱子说。盖谓人心主形气而发。道心主义理而发云尔。语势差异。何可与退溪说作一意看也。夫五性之外无他性。七情之外无他情。孟子于七情中剔出善情。目为四端。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6L 页
非七情之外别有四端也。善恶之端。夫孰非情乎。其恶者本非恶。只是掩于形气。有过不及而为恶。故程子曰。善恶皆天理。朱子曰。因天理而有人欲。四端七情。果是二情。而理气果可互发乎。夫以四端七情为二情者。于理气有所未透故也。栗谷曰。凡情之发也。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盖理气混融。元不相离。若有离合。则动静有端。阴阳有始也。理者。太极也。气者。阴阳也。今曰。太极与阴阳互动。则不成说话。太极阴阳不能互动。则谓理气互发。岂不谬哉。鄙人常对公言之。公亦知退陶分对之非。而反以分对左右。为有功于朱子本意。后学于先贤之说。固不可遽加非议也。亦不可知其非是而谬为赞美也。公之所见。何其苟且回互之甚也。若有疑焉。则阙之而更思。不可遽尔立说也。如所谓题辞曰。第惟心源。过于分劈。云胡理气。相对迭出。书题又曰。若非退溪先生分对四七之图。则吾夫子立言本意。何从而寻究乎。公之说上下有异。乍是乍非。若出二人之手。何其摇漾不定乎。公又曰。栗谷之说七情。所谓总合人心㡳七情及道心㡳七情。道心㡳七情则其于朱子之言。无不吻合。至于人心㡳七情。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7H 页
龃龉不合。其曰。七情总合人心道心。不可只谓人心。又曰。七情兼理气而言。非主气也。至以语类七情气发之说。指为误录。殊不可晓也。公既曰。四端道心也。七情也有道心。也有人心。而复致疑于栗谷七情兼理气之说。何也。夫七情总合人心道心。是兼理气而言也。语类七情气发之说。是主气而言也。栗谷之疑为误录。良以此也。栗谷之言。无所不可。有何龃龉。公曾不求之于心。又不能察人之言也。栗谷所谓七情中有人心道心之说者。无可疑。曾,思论人之情。只言七情。不言四端者。七情中自有道心。至于孟子。始言四端。子思以前。不言道心一边。然则子思不知有道心乎。七情指其发于形气者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则谓之道心。栗谷之所谓兼理气而言。非主气而言者。正谓此也。昔年公之言曰。七情。人心也。四端。道心也。坚执不回。今则改之。而犹不察七情兼理气非主气之说。想滞于旧见而不化。可叹也已。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说
  
与梁振翊论戒惧慎独分动静说
朱子初年所见。与中庸集注有异。胡季随曰。戒惧者。所以涵养于喜怒未发之前。慎独者。所以省察于喜怒已发之后。朱子曰。此说甚善。栗谷亦以此说。录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7L 页
圣学辑要中。盖以戒惧慎独。分静动看也。但与中庸集注不同。集注所谓常存敬畏云者。立时敬畏。坐时敬畏。言语时敬畏。饮食时敬畏。至于虽不见闻之时。亦不敢忽。是自动处至于静。皆当戒惧之谓也。公见得亦字之意。犹未见得虽字之意。常存敬畏者。动静之敬畏也。下文所云既常戒惧者。亦兼动静言之也。于此尤可谨焉云者。于动处尤可慎焉之意也。来示以或问中君子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者愈严愈敬数语。以證戒惧之专于静。余则以为戒惧。非但静时也。当通动静看也。或问则以中对和。而言中之所以为中。由于戒惧之愈严愈敬。以至于无一毫之偏倚云耳。非以此戒惧专为静时工夫也。以中对和言之。则中为静而和为动。故以戒惧为静时工夫也。然慎独时。亦岂无戒惧工夫也。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序
  
经书辨疑序
余少而失学。及弱冠。始读小学,四子(一作书)。以及六经,程朱诸书。然而禀性弛缓。不能著力加工。有晚悟难成之叹。其所读经传。多所未解。且于诸老先生之说。时有所疑。不敢强从。并皆随手劄记。以资省阅。或问之曰。先正训解。后学所当尊信。乃敢有论议于其间。无乃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8H 页
不可乎。余曰。讲论义理。乃天下公共之事。先贤亦尝许之。盖于庸学或问。可见矣。岂敢以是求多于先正哉。只欲与诸公论难商订。以正其是非而已。又何害也。因退而书之以志焉。万历戊午三月。沙溪老夫书。
家礼辑览序
余自幼受读家礼。尝病其未能通晓。既而从友人申生义庆。与之讲论。积有年纪。又就正于师门。遂粗得其梗概。因共取诸家之说。要删纂注于逐条之下。编为一书。名以家礼辑览。又为图说。揭之卷首。然后此书名物俱举。义意粗明。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不无小补云尔。
丧礼备要序
人有恒言。必曰冠昏丧祭。盖有家日用之体。而通于吉凶之需。固不可废一而不讲也。然而礼之用。易行于平闲吉常之时。而多失于急遽凶变之际。苟非素所讲习。则难以合宜而应节。一有所失。悔不可追。此孝子之所以必欲自尽。而在四礼。为尤重且切焉者也。子朱子家礼所载。固已详备。而或有古今异宜不合于时用者。委巷之士。有不能领其要而通其变常。以是病焉。吾友申生义庆。深于礼学。尝博考经籍。撮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8L 页
其大要。编为一书。名曰丧礼备要。盖因家礼本书。而参以古今之礼。诸家之说。随事添补。间亦附以时俗之制便于实用者。节目甚备。愚于此。反覆详订。略加损益。大抵规模条例。悉遵朱子之旨。非敢创为臆说。叠床架屋而已。欲使蒙学之士。开卷瞭然。仓卒之间。有所考据而无失。有志好礼者。亦或因此发端。旁通曲畅。终有以考圣人制作之意。而尽天秩常变之道。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读书讲疑序
人之所以为人者。知性知天也。知性之要无他。穷理而已。世未尝无其人。而余所觏者甚鲜。岂得之甚难而人固未易知也耶。余于赵公。姻娅相好。五十年于玆。只知天资端雅。官守尽职而已。顾不知有穷格之功也。一日造其庐。谈讨移晷。就其案上。得易说启蒙解数册。翻动之际。见有前所未见而会于心者。既而问知公所自论著。因袖以归。玩索终编。真所谓读书穷理者也。自后每于相知间称世之杜门读书者。必举公为言。世人之因我言以知公之平生者颇有之矣。或曰。异日 筵中。进讲周易则公当占首席焉。夫人有一才一行。自以为能。汲汲焉唯恐人之不己知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9H 页
也。若公识见如许。而韬晦不出。平居恬静。不求知于人。傥来一命。不足为公荣辱。而位不称德。不见试而没。玆可惜也已。公之胤承旨将以公遗稿入梓。以余平日辱公之知。千里驰书。求一言以弁卷首。不敢以文拙辞。略记其相知颠末以归之。崇祯三年庚午初冬。光山金某序。
郑时晦近思录释疑序
吾友草溪郑时晦。于侪流年最少。少于我十五岁。奄然先我而逝。既久而悲叹之意。常往来于怀也。时晦尝谓余吾受教于先人矣。曰。尔当以栗谷为师。金某为友。故敢与吾子相从尔。自是切磋道义。相期特深。曩余读近思录。到难会处。引诸儒诸说。间附以己见。录作一册。请时晦刊正。已过十馀稔矣。今年秋。罗校理万甲谪海西。将行。以时晦所撰释疑四卷见寄。盖罗于时晦为甥。时晦未及净写。属于罗君故也。程朱格言。逐条类聚。而亦取瞽说。录于其间。盖见时晦相信之笃也。闲中一阅。恍若警咳之相接。而前日所疑。释然冰解。老境得此。诚大幸也。第于其中。或有可疑者。恨未及时晦在世时评论归一耳。时晦早事向里。出入栗谷,龟峰两先生之门。学有所得。居家多可取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69L 页
之行。立朝不与人苟同。或州县或田野。盘桓不进。其意盖可想矣。及至今 上朝。多被眷重。委任责成。将有所施。不幸赍志而没。惜哉。思时晦而不见。见时晦之所著。差可慰怀。遂为之序。
先忧录序
人之所以为人者。不失秉彝之性也。友人赵重峰汝式。际叔季之衰世。禀乾刚之正气。在家尽孝友之道。就学致讲磨之功。知既明而行之笃矣。洎乎通籍而立朝也。凡 君德之得失。 朝廷之是非。少有放过。则必歉于心。连章累疏。无不极言竭论。而至于 宣庙中年。则 国有东夷之衅。众人方且燕安恬嬉。不以为忧。而公独早见而有豫待之计。屡进阴雨之诫而不听。则又持斧伏 阙。叩头 殿陛而不已。遂或窜逐岭外。或废处田野。虽坎轲抑塞。而不少挫焉。及至壬辰之变而其言遂验。真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者也。时 乘舆播越。 宗国为墟。使当时人人者。尽忧其所忧如公之忧。则岂至于是哉。公竟以身殉国。以尽臣节。而不负平生之所学。其生其死。皆可谓不失其秉彝之性者也。公尝自录其章疏。名以先忧。是录也虽不足以为公之重。而后之览者。兴起其忧国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0H 页
忠 君之心。而有顽廉懦立之志。则其于世道。岂曰少补之哉。
王言帖序
余气质鲁钝。自少失学。无意于科举之文。年至二十。始乃觉悟。有志古人之学。遂从先贤之门。略闻为学梗概。虚誉过实。声闻误 达。累忝非分之职。 眷顾重叠。 召命络绎。惶恐不敢当也。余非山林处士。生长世家。以公荐为荫官。出宰郡县。循序而进。以至三品。亦非出处必以正者也。今承 殊恩。得近耿光。非不欲出入 筵席。竭其所知。以报涓埃。而顾余牛马齿衰。已过致仕之期十年于玆矣。贪恋 圣恩。僶勉从仕。不能无内愧于心。奉身而退。为毕命松楸之计。而惟是平日所受 王言。不可弃置。玆令诸子聚而作帖。一以寓拱 北之诚。一以为传家之宝云。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记
  
养性堂记
遁岩园林中。旧有亭。扁曰雅闲。本 世祖朝文士崔清江之别业也。后为吾伯祖父庶尹讳锡所得。而余因家焉。背有小山。山下有松竹。前有长林。林外有清溪。白沙明媚。深可移艇。又后涧悬流岩石间。可以濯缨。引为上下池。以种红白莲。又有桃蹊柳汀。而莎草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0L 页
被堤者可数百步。梨枣柹栗楮漆桑柘。环绕左右。其远势则大芚在其南。鸡龙峙其北。峰峦崷崒。咸萃于一席间。郊外有薄田数顷。若使僮仆。勤力其中。足以供饘粥。然余生长京洛。系官于朝。役役尘冗。无一日静养之功。而尤悔山积。回首茫然。非可以岁月救治也。若早寻初服。仰而乐山。俯而观水。触物悟理。涵泳优游。则未必无助于心地上工夫。而有其志未能决者盖久。今岁始得来归矣。亭有旧刻诗什。其一乃吾先祖政丞公所题也。余尝讽咏其间。而复求诸名作以续之矣。壬辰丧乱。并与亭舍而灰烬。今乃俛仰伤感。仍构小堂于遗址。复刻诸诗。时观而自释焉。又改号曰养性。而求和于当世之作者焉。
用拙堂记
用拙者。湖南伯闵公之堂号也。公之先祖。罹乙巳之祸。谪居于林。子孙仍居焉。昔公之先人。以养拙扁堂。兄以守拙。弟以趾拙。而公又揭以用拙。此一拙字。实公家传也。公自先世。嫉世人喜巧之态。以此为箕裘之业。其志可尚也已。然而公之意。果以为君子立志行己之要如斯而已乎。抑用力于实地。而外为此谦逊之语耶。夫拙者。缓于进取。而有谦退自守之意而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1H 页
已。拙之为用。岂足以尽道哉。若比于用智自私者。则固有间矣。而乃若君子所存不止此。尽心知性。修己治人。非拙者所能也。君子明万物之理。通幽明之故。开物成务。乃其业也。公当以圣贤为期。大其根基。求造乎道之极挚。岂但守此而以为足也哉。公其勉之哉。抑余又有说焉。堂在南塘江上。即白马下流也。大江外群山围绕。一举目。数百里了了在眼底。真胜观也。江有鲈鱼紫蟹。泽有莼菜。居然吴下风味。亭之左右。有竹林梅坞。杂植花草果木。土地饶沃宜稼。信乎休退闲居者之所乐也。而公方登用于朝则虽有江山之胜。何暇于此乐乎。嗟夫。有如是之名区。而役役于外。供闲赏于他人。而不得专其胜。无乃自以为是或近于拙耶。吾观公居家屡空。而拙于谋生。栖遑外藩。而拙于仕进。处世迂疏。容仪简率。凡此数者。皆非智巧者之事。抑公以是而自号也耶。然而观人不于其外而于其心。窃就公之事。而得其所用心焉。公历典州府。再按雄藩。而简素是尚。则岂是谋生之拙乎。不择内外。任其傥来。而恬静为心。则可谓从仕之拙乎。处世虽以迂疏。而当官尽职。临事明决。容仪虽曰简率。任真自如。不事矫饬。吾知公之拙也。其诸异乎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1L 页
人之拙也欤。至于知江山之可好而选胜营筑者。耽闲喜静之素心也。而生逢明时。未暇于闲逸。欲同吾所得于人人者。君子为人之道也。进忧退忧。无愧于前人。吾未知公其果拙也耶。余于公。相习久矣。非相期以拙者也。故前所称。为吾公进之。以后所称。用解不知者之意。盍亦顾名思义也哉。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跋
  
小学集注跋
小学书无以尚矣。然而诸家注说。或详或略。无所折衷。至或背于本旨者亦有之矣。栗谷先生。退居林下。沈潜经书馀二十年。于小学书。尤加熟复。于是。集众说而择其精要。删其繁乱。间有未备者。补以己意。而名以集注。学者读之。无有岐贰之惑。先生之功。可谓大矣。盖先生平日。以礼律身。尽一部小学。故其知之明择之详如此。此学者所不可不知也。
龟峰集后跋
诗本性情。随感而发。善恶之不可掩。昭昭也。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先师平日读圣贤书。讲说程朱。以小学自律。文词特其绪馀耳。迹其诗。高雅简逸。悠然自得。皆自学问中出。非吟风咏月者之所可髣像其万一。信有德者之言也。惜其坐与栗谷,牛溪,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2H 页
松江相善。重被媢嫉者移怒。巧设祸机。挤陷不测。坎轲不容于世而终。人心之险乃如此。可惧也夫。诗集见抛久。同门友沈君士敬宰鸿山之数月。即刊行之。亦可尚也。
杨浦(崔淀)稿跋
呜呼。余于崔君。丱角时得见于其兄之丧次。禀质粹美。容貌端温。执丧以礼。望之嶷然。知其为成就之器也。早从栗谷先生之门。立志以正。学日益进。不但文章才艺而已。一时侪流。皆以远大期之。不幸早世。惜乎。吾见其进也。不见其止也。噫。天之降才。必有为也。而又夺之何遽。理固有不可测者矣。独其遗编。幸有存者。其胤子光山宰有海。有素于余。求识其卷末。其诗格而法。雅而亮。飘飘乎尘埃之外。真所谓一句十瑰。而有馀价者也。余于此。益有所感。不以文拙辞。略题数语以归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祭文
  
祭崔汝允文
呜呼。吾与贤生同一世。倾盖于李丈祥甫之所。何相见之晚也。逮吾家居连乡。连之距贤家。不宿舂之间耳。挟书册匹马相从。唯以讲读讨论为事。盖其所志者学也。贤聪明迈伦。读尽经书。忠信自守。日以古圣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2L 页
贤为心。其所成就。迥出等夷。而以吾一日之长。谬加推崇。托以师道之尊。顾吾质鲁学荒。不敢当贤者所待之万一。而深爱贤所见所就之精诣。不知年数之自少。而乐为之相师也。吾自少时。获事栗谷,龟峰两先生。既失先生。伥伥踽踽。恨无与论学。自遇贤以后。若有所得。常以为世未见志学者。于今忽有之。疑焉质之。读焉讲之。相与益深。期做第一等功。不唯吾之待贤如此。虽贤之望于吾者亦然也。吾长于贤二十岁。筋力衰矣。志气怠矣。常恐一日先朝露。以孤吾贤相望之意。孰谓贤遽去吾而先逝乎。去春。贤为来见我。其后春夏之交。书尺往复。而贤之云没。在七月之望。其间未满三月。而人事之变。遽至此耶。吾与贤居不远也。虽或相阻。意谓未久相见。若有患故。可以相闻。故田家多事。不得以时相问。诚知其奄忽。岂不一扶老而就诀也。贤之没。非朝夕速化。数月寝疾。而距数舍地。不相闻知何哉。贤之视我犹父兄。而吾不能视贤以亲属。可胜恸哉。去年。间见贤毛发顿白。怪而言之。贤曰。近日来气力遽衰。恐不能久于世。寻常书札间。亦屡及之。吾以谓谈事。不以为然也。呜呼。其竟缘此而殁乎。贤其验气而先识之矣。呜呼。贤今其死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3H 页
也耶。以贤之才学。将大其进。而遽夭于中道耶。以贤之仁贤。宜获天佑。而不得蒙其报耶。胡天之厚薄与夺。与下民悬耶。未可知也。贤之在世。处心行事。无愧于古人。全生而全归之。在贤则何悲。独贤之美质博学。在朋友难忘。在末俗难得。远道之任。谁与共之。典坟之疑。谁与质之。言无听也。唱无和也。此余所以长恸永怀而不释者也。唯当收拾旧闻。笃守经训。以尽桑榆之功。庶无负吾贤之望也。呜呼。讲磨相资。昔何偲切。而入门长号。今何邈邈。笑语为别而痛哭来门。温温之容。颀颀之形。何日而见之。何日而忘之。一杯来奠。魂其知不。尚飨。
祭金金沟(滋)
呜呼。公今其死也耶。以公之志气不衰。筋力尚彊。而不克享其期颐之寿也耶。何平生眷好之深厚。出入燕游。必与之偕。而今乃弃我而先逝。曾不致意耶。何畴昔迎送之慇勤。笑语琅琅。而邈不相接。初若无情耶。岂亲爱多在于彼。所乐反愈于此。舍而就之。有不足相顾者耶。抑清操高概。若浼浊世。翩然长逝。而莫予追者耶。向公之初疾也。谓为观化。而吾曰。是疾也吾亦伤虎。始虽少殆。痰若注下。自可无咎。后果得效。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3L 页
孰谓其再作于秋冬。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吾在曩日。省妹怀邑。以为公疾引日。未遽危也。一出入数舍之地。曾不浃旬。而公已就木焉。何人事之急促。如是之甚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公之在世七十有三岁。踰七望八。得全而归之。在公则无憾矣。公之名位。虽不满其器。陆沈全身。不失其天爵。在公则亦无憾矣。独公之言行气概。迥出流俗。居家接人。俱有可观者。今不可复见于斯世。此知旧者之所悼惜而不释者也。呜呼。乘运归尽。人道之常也。彼草木同腐。磨灭不纪者何限。其或生而求与之相亲。死而能久而不忘者。其孰使之然欤。吾与公徒以义合。晚结以姻好。及其死生之际。追思哀伤之心有不能抑者。益知公心行之可尚。在人难忘。而非吾相得于言貌之表者。能如是乎。呜呼。公病而吾坐于衰。既不能频视。公没而吾出于他。又不得永诀。生不尽其情。死莫展其义。悠悠我怀。曷有其极。笑语为别而痛哭来门。俨然之仪。忠悫之像。何日而见之。何日而忘之。一杯来奠。讵尽哀诚。魂其知耶。其不知耶。呜呼哀哉。尚飨。
挽崔汝允
吾贤年五十。岂料遽至斯。禀气粹而淳。聪明又兼之。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第 74H 页
早岁志于道。仁义以为基。君以我为师。我以君为师。相待岂浅浅。古人吾可期。沈潜圣贤书。丽泽日相资。如何数朔病。初不报我为。贻阻百里内。奄忽此别离。闻讣始来哭。惝恍生死疑。斩焉对孤子。寂寞垂素帷。呼子子不闻。哭子子不知。未老先我逝。老我能几时。翻然浊世中。长去若屣遗。全生又全归。在子则何悲。断弦从此始。开卷每相思。好学今也无。吾恸非为私。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诗
  
伽倻山逢尹正卿
邂逅伽倻寺。行装带雨痕。相逢方一笑。相对却忘言。
再游伽倻山
古寺曾游已十秋。寒斋独坐思悠悠。故山春色浑如旧。回首龟城双涕流。(龟城。知礼也。先生祖考尝宰此县。先生侍来。故追感故事而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