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沙溪先生遗稿卷五 (自动笺注)
沙溪先生遺稿卷五
 辨
  
韓士仰五行說辨
來書所論五行之說。
鄙意以爲水火輕淸
未成形質
土木生時
水火何處掛搭矣。
及考太極圖所謂陽變陰合
生水火木金土之說及中庸所謂天以陰陽五行之說及朱子勉齋說。
然後有所解悟
五行者。
氣行於天而質具於地者也。
以其質言之。
生木土而水火無所掛搭矣。
以其氣而言之。
水火之生於木土之前
又何疑乎。
四端七情辨。
示韓士仰。
退溪先生七情四端互發之說。
其原出於權陽村入學圖說
其圖中。
四端書於人之左邊
七情書於人之右邊
鄭秋巒之雲。
陽村而作圖。
退溪又因秋巒而作圖。
此互發之說所由起也。
退溪曰。
四端理發而氣隨之。
七情氣發而理乘之。
陽村分書右之意。
而或者因語類中朱子說。
比而同之。
則不然。
朱子說。
蓋謂人心形氣而發。
道心主義理而發云爾
語勢差異
何可與退溪說作一意看也。
五性之外無他性。
七情之外無他情。
孟子於七情中剔出善情。
目爲四端
七情之外別有四端也。
善惡之端。
夫孰非情乎。
其惡者本非惡。
只是掩於形氣
過不及而爲惡。
程子曰。
善惡天理
朱子曰。
因天理而有人欲。
四端七情
果是二情
理氣果可互發乎。
夫以四端七情二情者。
理氣有所未透故也。
谷曰。
凡情之發也。
之者氣也。
所以發者理也。
非氣則不能發。
非理無所發。
理氣混融
不相離。
若有離合
動靜有端。
陰陽有始也。
理者。
太極也。
氣者。
陰陽也。
今曰。
太極陰陽互動
則不成說話。
太極陰陽不能互動
則謂理氣互發。
豈不謬哉。
鄙人常對公言之。
公亦知退陶分對之非。
而反以分對左右
爲有功於朱子本意
後學先賢之說。
不可加非議也。
不可知其非是謬爲贊美也。
公之所見
何其苟且回互之甚也。
若有疑焉。
則闕之而更思。
不可遽爾立說也。
所謂題辭曰。
第惟心源
過於分劈。
云胡理氣
相對迭出
書題又曰。
若非退溪先生分對四七之圖。
吾夫子立言本意
何從尋究乎。
公之說上下有異。
乍是乍非。
若出二人之手。
何其搖漾不定乎。
公又曰。
谷之說七情
所謂摠合人心七情道心七情
道心七情則其於朱子之言。
無不脗合
至於人心七情
齟齬不合
其曰。
七情摠合人心道心
不可只謂人心
又曰。
七情兼理氣而言。
非主氣也。
至以語類七情氣發之說。
指爲誤錄。
不可曉也。
公旣曰。
四端道心也。
七情有道心。
有人心。
而復致疑於七情兼理氣之說。
何也。
七情摠合人心道心
兼理氣而言也。
語類七情氣發之說。
是主氣而言也。
谷之疑爲誤錄。
以此也。
谷之言。
無所不可
有何齟齬
曾不求之於心。
不能察人之言也。
所謂七情中有人心道心之說者。
無可疑。
曾,思論人之情。
只言七情
不言四端者。
七情中自有道心
至於孟子
始言四端
子思以前
不言道心一邊
然則子思不知有道心乎。
七情指其發於形氣者則謂之人心
指其發於義理者則謂之道心
谷之所謂兼理氣而言。
非主氣而言者
正謂此也。
昔年公之言曰。
七情
人心也。
四端
道心也。
堅執不回
今則改之
而猶不察七情兼理氣非主氣之說。
想滯於舊見而不化
可歎也已
沙溪先生遺稿卷五
 說
  
與梁振翊論戒懼愼獨動靜
朱子初年所見
中庸集註有異。
胡季隨曰。
戒懼者。
所以涵養喜怒未發之前
愼獨者。
所以省察喜怒已發之後
朱子曰。
此說甚善。
谷亦以此說。
錄之
聖學輯要中。
蓋以戒懼愼獨
分靜動看也。
但與中庸集註不同
集註所謂常存敬畏云者
立時敬畏
坐時敬畏
言語敬畏
飮食敬畏
至於不見聞之時。
不敢忽。
自動至於靜。
皆當戒懼之謂也。
公見亦字之意
未見得雖字之意。
常存敬畏者。
動靜敬畏也。
下文所云旣常戒懼者。
亦兼動靜言之也。
於此尤可謹焉云者
於動處尤可愼焉之意也。
來示或問中君子自其不覩不聞之前
所以戒愼恐懼者愈嚴愈敬數語。
以證戒懼之專於靜。
余則以爲戒懼
非但靜時也。
通動靜看也。
或問以中對和。
言中所以爲中。
由於戒懼之愈嚴愈敬。
以至於一毫偏倚云耳
以此戒懼專爲靜時工夫也。
以中和言之。
則中爲靜而和爲動。
故以戒懼靜時工夫也。
愼獨時。
亦豈無戒懼工夫也。
沙溪先生遺稿卷五
 序
  
經書辨疑
余少而失學
弱冠
始讀小學四子(一作書)。
以及六經程朱諸書
然而稟性弛緩
不能著力加工
晚悟難成之歎。
其所讀經傳。
多所未解。
於諸老先生之說。
時有所疑。
不敢强從。
幷皆隨手箚記
以資省閱
或問之曰。
先正訓解
後學所當尊信
乃敢有論議其間
無乃
公元1618年
不可乎。
余曰。
講論義理
天下公共之事。
先賢亦嘗許之。
蓋於庸學或問
可見矣。
豈敢以是多於先正哉。
欲與諸公論難商訂
以正其是非而已
又何害也。
因退而書之以志焉。
萬曆戊午三月
沙溪老夫書。
家禮輯覽序
余自幼受讀家禮
嘗病其未能通曉
旣而友人申生義慶。
與之講論
有年紀
就正師門
遂粗得其梗槪
因共取諸家之說。
要刪纂註於逐條之下。
編爲一書
名以家禮輯覽。
又爲圖說
掲之卷首
然後書名物俱擧。
義意粗明。
初學之士。
或有取焉。
則亦不無小補云爾
喪禮備要
有恒言。
必曰冠昏喪祭
有家日用之體。
而通于吉凶之需。
不可廢一而不講也。
然而禮之用。
易行於平閑吉常之時。
而多失於急遽凶變之際。
苟非素所講習
難以合宜應節
一有所失。
不可追。
孝子所以必欲自盡
而在四禮
爲尤重且切焉者也。
朱子家禮所載。
固已詳備
而或有古異宜不合於時用者。
委巷之士。
不能領其要而通其變常
以是病焉。
吾友申生義慶。
深於禮學
博考經籍
大要
編爲一書
名曰喪禮備要
蓋因家禮本書。
而參以古今之禮。
諸家之說。
隨事添補
間亦附以時俗之制便於實用者。
節目甚備
於此
反覆詳訂。
加損益。
大抵規模條例
悉遵朱子之旨。
非敢創爲臆說
疊床架屋而已
欲使蒙學之士。
開卷瞭然
倉卒之間。
有所考据無失
有志好禮者。
亦或因此發端
旁通曲暢
終有以考聖人制作之意。
而盡天秩常變之道。
庶幾有補於風化之萬一云爾
讀書講疑序
人之所以爲人者。
知性知天也。
知性之要無他
窮理而已
未嘗無其人。
而余所覯者甚鮮。
豈得之甚難而人固未易也耶
余於趙公。
姻婭相好
五十年于玆。
只知天資端雅
官守盡職而已
顧不知有窮格之功也。
一日造其廬。
談討移晷
就其案上
得易說啓蒙解數册。
繙動之際。
見有前所未見而會於心者。
旣而問知公所論著
因袖以歸。
玩索終編。
所謂讀書窮理者也。
自後每於相知間稱世之杜門讀書者。
必擧公爲言
世人之因我言以知公平生者頗有之矣。
或曰
異日筵中。
進講周易則公當首席焉。
夫人有一才一行
以爲能。
汲汲焉唯恐人之不己知
公元1630年
也。
若公識見如許
韜晦不出。
平居恬靜
不求知於人。
儻來一命
不足爲公榮辱
而位不稱德
不見試而沒。
可惜也已
公之胤承旨將以公遺稿入梓
以余平日辱公之知。
千里馳書
求一言以卷首
不敢以文拙辭。
略記其相知顚末以歸之。
崇禎三年庚午初冬
光山金某序。
鄭時近思釋疑
吾友草溪鄭時晦。
儕流年最少。
少於我十五歲。
奄然先我而逝。
旣久而悲歎之意。
往來于懐也。
時晦嘗謂余吾受敎先人矣。
曰。
爾當以栗谷爲師。
金某爲友。
故敢與吾子相從爾。
自是切磋道義
相期特深。
曩余讀近思錄。
難會處。
引諸儒諸說。
間附以己見
作一册。
時晦刊正
已過十餘稔矣。
今年秋
羅校理萬甲海西
將行
以時晦所撰釋疑四卷見寄。
蓋羅於時晦爲甥。
時晦未及淨寫。
屬於羅君故也。
程朱格言
逐條類聚
而亦瞽說
錄於其間
蓋見時晦相信之篤也。
閑中一閱
怳若警咳之相接
前日所疑。
釋然氷解
老境得此。
大幸也。
第於其中
或有可疑者。
未及晦在評論歸一耳。
時晦早事向裏
出入谷,龜峯先生之門。
學有所得
居家可取
之行。
立朝不與苟同
州縣田野
盤桓不進。
其意蓋可想矣。
及至今上朝。
多被眷重
委任責成
將有所施。
不幸齎志而沒。
惜哉。
晦而不見
晦之所著。
差可慰懐
遂爲之序。
先憂錄序
公元1592年
人之所以爲人者。
不失秉彝之性也。
友人趙重峯汝式
叔季衰世
乾剛正氣
在家盡孝友之道。
就學講磨之功。
知旣明而行之篤矣。
洎乎通籍而立朝也。
君德得失
朝廷是非
少有放過
則必歉於心。
連章累疏。
無不極言竭論。
至於宣廟中年
國有東夷之釁。
衆人方且燕安恬嬉
不以爲憂。
而公早見而有豫待之計。
屢進陰雨之誡而不聽
則又持斧伏闕
叩頭殿陛不已
遂或竄逐嶺外
或廢處田野
坎軻抑塞
不少挫焉。
及至壬辰之變而其言遂驗。
眞可先天下之憂而憂者也。
乘輿播越
宗國爲墟。
使當時人人者。
盡憂其所憂如公之憂。
則豈至於是哉。
公竟以身殉國。
以盡臣節
而不負平生之所學。
其生其死。
可謂不失秉彝之性者也。
公嘗自錄其章疏。
以先憂。
是錄也雖不足以爲公之重。
而後之覽者。
興起憂國
忠君之心。
而有頑廉懦立之志。
則其於世道
豈曰少補之哉。
王言帖序
公元1637年
余氣魯鈍
自少失學
無意科擧之文。
年至二十。
始乃覺悟
有志古人之學。
從先賢之門。
略聞爲學梗槪
虛譽過實
聲聞誤達。
累忝非分之職。
眷顧重疊
召命絡繹
惶恐不敢當也。
余非山林處士
生長世家
公薦蔭官
出宰郡縣
循序而進。
以至三品
亦非出處必以正者也。
今承殊恩
得近耿光
非不出入筵席
其所知。
以報涓埃
而顧余牛馬齒衰
已過致仕之期十年于玆矣。
貪戀聖恩
僶勉從仕
不能無內愧於心。
奉身而退。
畢命之計。
而惟是平日所受王言
不可棄置
玆令諸子聚而作帖。
一以寓拱北之誠。
以爲傳家寶云
沙溪先生遺稿卷五
 記
  
養性堂記
遯巖園林中。
舊有亭。
扁曰雅閑。
世祖文士淸江別業也。
後爲吾伯祖庶尹諱錫所得
而余因家焉。
背有小山
山下
前有長林
林外有淸溪。
白沙明媚
深可移艇。
後澗懸流巖石間。
可以濯纓
引爲上下池。
以種紅白蓮。
又有桃蹊柳汀
莎草
公元1592年
被堤者可數百步
楮漆桑柘
環繞左右
遠勢則大芚在其南。
龍峙其北。
峯巒崷崪
咸萃於一席間。
郊外薄田數頃。
若使僮僕
勤力其中
足以饘粥
余生京洛
繋官于朝。
役役塵冗
一日靜養之功。
尤悔山積
回首茫然
可以歲月救治也。
若早尋初服
仰而樂山
俯而觀水。
觸物悟理
涵泳優游
未必無助於心地上工夫。
而有其志未能決者蓋久。
今歲得來歸矣
有舊詩什
其一乃吾先祖政丞公所題也。
余嘗諷詠其間
而復求諸名作以續之矣。
壬辰喪亂
竝與亭舍灰燼
今乃俛仰傷感
仍構小堂於遺址
復刻諸詩。
時觀自釋焉。
又改號曰養性
求和當世作者焉。
用拙堂記
公元1605年
用拙者。
湖南閔公堂號也。
公之先祖
乙巳之禍。
謫居于林。
子孫仍居焉。
昔公之先人
養拙扁堂。
兄以守拙
弟以趾拙。
而公又揭以用拙。
此一拙字。
公家傳也。
公自先世
世人喜巧之態。
以此箕裘之業。
其志可尙也已
然而公之意。
以爲君子志行己之要如斯而已乎。
用力實地
而外爲此謙遜之語耶。
夫拙者。
緩於進取
而有謙退自守意而
已。
拙之爲用。
足以盡道哉。
若比於用智自私者。
固有間矣。
而乃君子所存不止此。
盡心知性
修己治人
者所能也。
君子萬物之理。
通幽明之故。
開物成務
乃其業也。
公當聖賢爲期
大其根基
求造乎道之極摯
豈但守此而以爲也哉
公其勉之哉。
抑余又有說焉。
堂在南塘江上
白馬下流也。
大江群山圍繞
一擧目。
百里了了眼底
眞勝觀也。
江有鱸魚紫蟹
澤有蓴菜
居然下風味。
亭之左右
竹林梅塢
雜植花草果木
土地饒沃宜稼
信乎休退閑居者之所樂也。
而公方登用於朝則雖有江山之勝。
何暇於此樂乎
嗟夫
有如是之名區
役役於外。
供閑賞於他人
不得專其勝。
無乃自以爲是近於耶。
吾觀公居家屢空
謀生
栖遑外藩
仕進
處世迂疏
容儀簡率
凡此數者。
皆非智巧者之事。
抑公以是自號也耶
然而觀人不於其外而于其心。
竊就公之事。
得其所用心焉。
公歷州府
再按雄藩
簡素是尙。
則豈是謀生乎。
不擇內外
任其儻來
恬靜爲心。
可謂從仕乎。
處世雖以迂疎
當官盡職
臨事明決
容儀雖曰簡率
任眞自如
不事矯飭
知公也。
其諸異乎
人之也歟
至於江山可好選勝營築者。
耽閑喜靜之素心也。
而生逢明時
未暇閑逸
欲同吾所得人人者。
君子爲人之道也。
進憂退憂。
無愧前人
吾未知公其果也耶
余於公。
相習久矣。
非相期以者也。
前所稱。
吾公進之。
以後所稱。
用解不知者之意。
盍亦顧名思義也哉
沙溪先生遺稿卷五
 跋
  
小學集註
公元1647年
小學無以尙矣。
然而諸家註說
或詳或略。
無所折衷
至或背於本旨者亦有之矣。
先生
退居林下
沈潛經書二十年
小學書。
尤加熟複
於是
衆說而擇其精要
刪其繁亂
間有未備者。
補以己意。
而名以集註
學者讀之。
無有岐貳之惑。
先生之功。
可謂大矣
先生平日
禮律身。
一部小學
故其知之明擇之如此
學者所不可不知也。
龜峯集後跋
詩本性情
隨感而發。
善惡不可掩。
昭昭也。
誦其詩。
讀其書。
而不知其人可乎。
先師平日聖賢書。
講說程朱
小學自律
文詞特其緒餘耳。
迹其詩。
高雅簡逸
悠然自得
自學中出
吟風詠月者之所可髣像其萬一。
有德者之言也。
惜其坐與谷,牛溪
松江相善
重被媢嫉者移怒。
巧設禍機
擠䧟不測
坎軻不容於世而終。
人心之險乃如此
可懼也夫
詩集見抛久。
同門友沈君士敬鴻山之數月。
刊行之。
亦可尙也。
楊浦(崔澱)稿跋
嗚呼
余於崔君。
丱角時得見於其兄之喪次
稟質粹美
容貌端溫。
執喪以禮。
望之嶷然
知其爲成就之器也。
早從先生之門。
立志以正。
日益進。
不但文章才藝而已
一時儕流
皆以遠大期之。
不幸早世
惜乎。
吾見其進也。
不見其止也。
噫。
天之降才。
有爲也。
而又奪之何遽
固有不可測者矣。
獨其遺編
幸有存者。
胤子光山有海
有素於余。
求識其卷末
詩格而法。
雅而亮。
飄飄塵埃之外。
所謂一句十瑰。
有餘價者也。
於此
益有所感。
不以文拙辭。
略題數語以歸之。
沙溪先生遺稿卷五
 祭文
  
祭崔汝允文
嗚呼
吾與賢生同一世。
傾蓋李丈祥甫之所。
何相見之晚也。
吾家居連鄕。
連之距賢家
不宿舂之間耳。
挾書匹馬相從
唯以講讀討論爲事
其所志者學也。
聰明邁倫
讀盡經書
忠信自守
日以古聖
公元1630年
賢爲心。
其所成就
逈出等夷
而以吾一日之長
謬加推崇
托以師道之尊。
顧吾質魯學荒。
不敢當賢者所待之萬一。
而深愛賢所見所就之精詣
不知年數之自少。
樂爲之相師也。
吾自少時
獲事谷,龜峯先生
旣失先生
倀倀踽踽
恨無與論學
自遇賢以後
若有所得
以爲世未見志學者。
於今忽有之。
疑焉質之。
讀焉講之。
相與益深。
期做第一等功
不唯吾之待賢如此
雖賢之望於吾者亦然也。
長於賢二十歲。
筋力衰矣。
志氣怠矣。
常恐一日先朝露。
以孤吾賢相望之意。
孰謂賢遽去吾而先逝乎。
賢爲來見我
其後春夏之交。
書尺往復
而賢之云沒
七月之望。
其間未滿三月
人事之變。
至此耶。
吾與賢居不遠也。
雖或阻。
意謂未久相見
若有患故。
可以相聞
田家多事
不得以時相問
誠知其奄忽
豈不一扶老而就訣也。
賢之沒。
非朝夕速化
數月寢疾
而距數舍地。
不相聞知何哉。
賢之視我猶父兄。
而吾不能視賢以親屬
可勝慟哉。
去年
見賢毛髪頓白。
怪而言之。
賢曰。
近日氣力遽衰。
不能久於世。
尋常書札間。
亦屢及之。
以謂談事。
不以爲然也。
嗚呼
其竟緣此而歿乎。
賢其驗氣而先識之矣。
嗚呼
賢今其死
也耶
以賢才學
將大其進。
而遽夭於中道耶。
以賢仁賢
宜獲天佑
不得蒙其報耶。
胡天厚薄與奪
下民懸耶。
未可知也。
賢之在世
處心行事
無愧古人
全生全歸之。
在賢則何悲。
獨賢美質博學
朋友難忘
末俗難得
遠道之任
誰與共之。
典墳之疑。
誰與質之。
無聽也。
唱無和也
此余所以長慟永懷不釋者也。
唯當收拾舊聞
篤守經訓
以盡之功。
庶無負吾賢之望也。
嗚呼
講磨相資
昔何偲切。
入門長號
今何邈邈
笑語爲別痛哭來門。
溫溫之容。
頎頎之形。
何日而見之。
何日而忘之。
一杯來奠。
魂其知不。
尙饗
祭金金溝(滋)文
嗚呼
公今其死也耶
以公之志氣不衰
筋力尙彊。
不克享其期頤之壽也耶
何平眷好深厚
出入燕遊
必與之偕。
而今乃棄我而先逝
曾不致意耶。
疇昔迎送之慇懃。
笑語琅琅
而邈不相接。
初若無情耶。
親愛多在於彼。
所樂反愈於此
舍而就之。
不足相顧者耶。
淸操高槪
若浼濁世
翩然長逝
而莫予追者耶。
向公之初疾也。
謂爲觀化
而吾曰。
是疾也吾亦傷虎。
始雖少殆。
痰若注下。
自可無咎
後果得效。
孰謂其再作於秋冬
以此而殞其生乎。
吾在曩日
省妹懷邑
以爲公疾引日
未遽危也。
一出入數舍之地。
曾不浹旬
而公已就木焉。
何人事之急促
如是之甚也。
嗚呼哀哉
嗚呼哀哉
公之在世七十有三歲
踰七望八。
得全而歸之。
在公無憾矣。
公之名位
不滿其器。
陸沈全身
不失天爵
在公則亦無憾矣。
獨公之言行氣槪
逈出流俗
居家接人。
俱有可觀者。
不可復見於斯世。
知舊者之所悼惜不釋者也。
嗚呼
乘運歸盡
人道之常也。
草木同腐。
磨滅不紀者何限
其或生而求與之相親
死而能久而不忘者。
其孰使之然歟。
吾與公徒以義合。
晚結姻好
及其死生之際。
追思哀傷之心有不能抑者。
益知公心行之可尙。
在人難忘
而非吾相得言貌之表者。
如是乎。
嗚呼
公病而吾坐於衰。
不能頻視。
公沒而吾出於他。
不得永訣
不盡其情。
莫展其義。
悠悠我懷。
曷有其極。
笑語爲別痛哭來門。
儼然之儀。
忠慤之像。
何日而見之。
何日而忘之。
一杯來奠。
盡哀誠。
魂其知耶。
其不知耶。
嗚呼哀哉
尙饗
挽崔汝允
吾賢年五十。
豈料遽至斯。
稟氣粹而淳。
聰明兼之
早歲志於道。
仁義以爲基。
君以我爲師。
我以君爲師。
相待淺淺
古人吾可期。
沈潛聖賢書。
麗澤日相資。
如何數朔病。
不報我爲。
貽阻百里內。
奄忽此別離。
聞訃始來哭。
惝怳生死疑。
斬焉孤子
寂寞素帷
呼子子不聞。
哭子子不知。
未老先我逝。
老我幾時
翻然濁世中。
長去若屣遺。
全生全歸
在子則何悲。
斷絃從此始。
開卷相思
好學今也無。
吾慟非爲私。
沙溪先生遺稿卷五
 詩
  
伽倻山逢尹正卿
邂逅伽倻寺。
行裝雨痕
相逢一笑
相對忘言
再遊伽倻山
古寺曾遊已十秋
寒齋獨坐悠悠
故山春色渾如舊。
回首龜城雙涕流。
(龜城
知禮也。
先生祖考嘗宰此縣
先生侍來。
追感故事而及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