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行狀
  
先考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知義禁府府君行狀
公元1591年
先府君姓鄭氏。
諱汝寬
字而栗
其先晉州人
八代祖諱澤。
尙州事。
留一子于尙。
自後世居尙州
曾祖諱蕃。
祖諱繼咸。
 贈通政大夫承政左承旨兼 經筵參贊官
考諱銀成。
 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禁府事。
三世皆不仕。
而爲鄕里所敬。
祖妣長水黃氏。
 贈淑夫人
玄風郭氏。
 贈貞夫人。
府君以嘉靖辛卯五月二日生。
受業叔父松塢公。
聰敏強記
日誦千言
及長。
累薦鄕解。
輒屈於會闈
諸子有知
則遂不復應擧
早喪先判。
貞夫幹家蠱。
不能甘旨
菽水養。
常得其歡心
友弟妹甚篤。
與弟同居
至老不肯分析
雖有過失
戒告
未嘗嚴訶峻責
怡愉如也。
判之喪。
卜葬日。
日者陰陽拘忌悉避諸子本命辰
難於得吉
府君曰。
無是理。
設有。
與其不利弟妹
不利於吾夫婦
不避辛卯
弟妹感泣
先妣李氏兄弟姊妹甚衆。
分貲產相物我
外王母不能決。
強要府君來莅
府君蘇瓊懇惻譬曉
悅服
不敢有狠鬩色。
希菴尹公素服善。
聞之起再拜曰。
公吾之師表也。
是時。
公家禮行國中已久。
鄕曲間鮮能遵用
喪祭之儀率多因循俗謬。
府君年少時已能講究而服
公元1590年
行之。
仲月正祭之外。
節祠薦新等事
無不如儀
嘗於黌舍盛會
諸生祭禮有誤。
府君據文公說以證之。
宿儒郭公昭大稱賞
敎子弟。
必先小學次及大學語孟。
每以安詳遜悌爲訓。
而浮誇喜名大戒
待人接物
雍容樂易
未嘗暴慢加之。
用力謹言
常恐因醉或肆。
醉輒瞪目一處
噤默不言
同席諧笑爛熳
超然如不聞者。
亟稱古詩酒中不語眞君子。
財上分明大丈夫兩句以語子弟曰。
此言雖淺近
不可忽也。
性又簡靜
不輕爲欣戚
不肖孤幼少學綴文
間出俗語
人頗異之。
府君未嘗以誇語人。
逮其取司馬大科
賀客滿門
而亦不甚喜。
辭色常時無變。
嘗忝翰院
謬薦人坐下獄
時逆獄方起
連累及禍
衆皆憂怖
府君色動
但曰。
禍福有命
靜俟之而已。
人皆以爲難。
晩得胃脘痛。
累年不瘳
萬曆庚寅六月九日
考終正寢
八月
于州南綿枝洞先兆次坐艮向坤之原。
先妣陜川大姓
江陽君瑤之後
生公軻之女。
柔順慈諒。
甚有婦德
舅姑盡誠。
宗黨無忤色。
下逮婢僕
亦皆待以平恕
有姦欺。
爲不知也者
未嘗擿治之。
貞夫人常曰。
豈有德如吾婦而不福者乎。
壬辰六月
不淑于兵。
中道不勝一至於此
嗚呼痛哉。
生與府君同歲
葬與府君同穴
不肖竊祿于朝。
歲戊戌
觀察慶尙道。
蒙 恩贈府君吏曹參判。
先妣貞夫人。
後錄武原從勳。
加 贈府君資憲大夫吏判書知義禁府事。
男二。
公元1599年
長卽不肖孤經世。
興世
英爽膽勇
鞍嶺之敗。
與倭格鬪
先妣旁。
 朝廷贈司贍寺主簿
旌其閭。
女二。
長適察訪康應哲。
無子而夭。
次適朴文謜。
孫男杺,㰒,櫟。
櫟孼也。
杺登甲子文科
卽薦入翰院
翌年春
得痘疾夭。
女長適生員盧碩命。
季適進士宋浚吉
曾孫男女各一。
皆幼。
經世於襄奉二親之日。
年在省事
而竁誌阡表闕焉
不徒以貧不能備禮
蓋猶有待也。
今則爵已踰分。
年又過耆。
深恐一朝溘然以死。
府君幽鬱不見知於生前者。
又將湮泯身後
而雖子孫莫之識矣。
豈不不孝之罪而飮恨泉下耶。
竊惟念。
記曰。
先代無美而稱之是誣也。
有善而不知不明也。
知而不傳不仁也。
經世旣懼不仁
而尤懼於誣。
略述家庭所得鄕黨所知
不敢一字溢美
庶幾大人君子有以取裁
無愧辭焉。
年月日。
孤資憲大夫原任政府右參贊經世
泣血謹狀
有明朝鮮國輸忠翼謨光國忠勤貞亮效節協策扈 聖功臣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
政府議政兼領 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
 世子師。
豐原府院君西厓柳先生行狀
曾祖子溫。
進士
 贈吏曹判書知義禁府事。
安東金氏
 贈貞夫人。
祖公綽。
郡守
贈議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
延安李氏
 贈貞敬夫人
父仲
觀察使
 贈純忠積德補祚功臣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
政府議政
公元1542年
兼領 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
 世子師。
豐山府院君
安東金氏
 贈貞敬夫人
公諱成龍
字而見
姓柳氏
世爲豐山人。
其先始顯于麗朝
有名從惠。
本朝官至工曹典書
五世而至觀察公。
剛直善擧職名
故領議政蘇齋盧公實銘其墓。
公之在娠。
貞敬得異夢。
有人自空下告曰。
夫人當生異子。
未久而公生。
是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十月也。
生而瑩粹。
如明珠出水。
四歲讀書
六歲大學
擧止成人
未嘗群兒遊戲
八歲孟子
伯夷目不視惡色
不聽惡聲
慨然想象
慕其爲人
至或夢寐見之。
勝冠
入冠岳山廢庵中。
淨掃攻苦
留一供爨
俯讀仰思
至忘寢食
夜深或有打墻壁聲。
若不聞者。
一日
有僧乘夜遽前曰。
獨棲空山
不畏盜乎。
公徐曰。
人固不可測。
安知汝之非盜耶。
讀書自若
僧又拜曰。
貧道措大志確。
故來相試耳。
他日必爲大人矣。
退溪李先生講道陶山
公以觀察公命
負笈從之。
先生一見異之。
語學者曰。
此子天所生也。
甲子
兩中司馬
丙寅登第
選補承文院。
隆慶丁卯
薦入藝文館
己巳
疏論 仁廟延恩非禮
事得施。
成均典籍,工曹佐郞
以 聖節使書狀官京師
將入班。
太學生數百人聚觀
公問本朝名儒以何人爲宗。
相顧良久曰。
王陽明陳白沙爲宗。
公曰。
白沙見道未精。
陽明禪學之換面者。
不如薛文淸一出於正也。
有新安人吳京者喜而前曰。
來學訛舛
士失趨向
公能
正論以斥之。
吾道之幸也。
序班僧道二流序於前列
公謂諸生曰。
諸君冠章甫
顧反居彼後乎。
諸生曰。
彼有官故也。
公招序班謂曰。
吾輩冠裳之人。
可立道釋之後
序班言於鴻臚
二流置後
廷中動色
及還。
李先生以書賀曰
陸禪懷襄天下
公能遇數百諸生
點檢其迷。
不易得也
庚午
副修撰,修撰
每入 侍敷對
明白剴切
剖析精微
時稱講官第一
賜暇湖堂
正言,吏曹郞
辛未
兵曹
壬申
修撰
領府李浚慶臨卒。
遺疏言朝中有朋黨之漸。
 上召大臣示之。
朝臣孰爲朋黨
外議洶洶
浚慶爲欲禍士類
三司湖堂官皆上箚論之。
至欲追削官爵
公曰。
大臣臨死進言
不當則辨之而已。
至於請罪則恐傷朝家大臣之體。
諸人從之。
不爲已甚語。
萬曆癸酉
復爲吏曹郞
丁觀察公喪。
服闋
副校理,吏曹正郞
皆不赴。
丙子春
校理赴 召。
在道辭還。
夏以獻納趨朝
臺官一戚里。
銓曹卽擬臺官于外。
公曰。
言官一開口論戚里
而遽欲逐之。
言路塞而戚里橫矣。
論吏曹皆遞。
檢詳遷典翰。
辭。
冬以副應敎陳疏乞養
 不許
丁丑
乞暇歸覲
舍人不赴。
冬以應敎還朝
 仁聖大妃上僊
禮官大臣定議。
請 上行期年喪。
公謂同僚曰。
 明廟於 仁廟繼統
有父子之道。
 主上當從嫡孫父歿爲祖母持重爲是
遂力論之。
有 旨令禮官更議
大臣猶執前見
至第五日則公曰。
今日得請
後難追改
徹夜
啓。
不得 命不可退。
鷄鳴乃 允。
卒哭後當開 筵。
公謂詩是歌詠之作。
仍進未安。
乃以春秋易之
戊寅
軍器正,司諫應敎
己卯
遷直提學
陞拜同副承旨
旣而遞授吏曹參議
尋拜副提學
庚辰
上章乞養
辭意悲切
 上許之。
尙州缺。
 特命授之。
辭朝日 引見
諭以勉從便養之意。
且曰。
欲使列城取則耳。
旣至
禮讓爲治。
士民服其化。
辛巳春
副提學 召還。
冬無氷。
上箚陳十事曰。
修實德以答天心
內外以肅宮禁
治體以立規模
公論以整朝綱
名實用人才。
公道以杜倖門。
養廉恥以淸濁俗。
政刑以戢奸濫。
積弊保民生。
學術以振士風
壬午
拜大司諫
右副承旨 特陞都承旨
以 詔使將至。
相須得人也。
 詔使至。
見公在 上前動容周旋合矩度。
甚加嘆賞
 上解錦袍以 賜之。
進階大司憲
癸未春
尼湯哈寇邊
公以副提學應 旨獻五策
曰杜禍源
戰守
審虜情。
饋餉
荒政也。
士論初貳。
公已深憂之。
與同諸公力爲和平鎭定之計。
而卒不能如意
至是朋比益甚
互相擠援。
公不樂在朝
貞敬老病
以覲便退處鄕曲
 特除咸鏡道觀察使
以母病辭。
遞拜大司成不就
冬授慶尙道觀察使
公以辭遠就近
上疏辭。
乞休退。
慶安乘時詆斥故也。
 下敎政院曰。
未嘗一言之疑。
而今疏辭如此
聞人言而意不自安耳。
柳成龍賢士而有才。
朝臣傑然者也。
只緣
公元1584年
老母在。
不能每召耳。
溫諭不許
赴任
甲申秋
副提學 召還。
四辭而遞。
未幾復授之。
疏陳不敢
解職歸養
 不許
拜禮判書同知 經筵事,弘文館提學
上章力辭。
 上賜手札十行
有曰。
古之人君於其臣。
有臣之者
有友之者
有師之者
此義雖不傳後世
然卿十載經幄
一德無瑕
義雖君臣
情猶友朋
論其學則固滯章句之儒。
語其才則足以大事
知卿蓋莫如予也。
再辭 不許
作文館學諸生
且頒鄕約八方
惓惓以敦孝弟興禮讓爲化民成俗之本。
有 命擇駙馬
毋避李姓異貫者。
蓋有所屬意也。
公曰。
禮。
不娶同姓
遠嫌也。
劉聰劉殷女爲妃。
所出絶異
綱目書之。
以爲犬羊雜揉
唐宋以來
尙公主者皆以異姓
唐昭宗李茂貞子爲駙馬
此則迫於強臣
不可以爲法也。
事遂寢。
乙酉
義州使徐益上疏言鄭汝立與李珥書曰。
三人雖竄。
巨奸尙在
巨奸蓋指柳成龍也。
 上下御札曰。
柳成龍君子也。
雖謂之當今大賢
可矣。
觀其人。
與之語。
不覺心服
豈有學識氣象如彼。
而乃巨奸之理。
何物大者爲此語耶。
公上疏陳五當退。
且曰。
去就之義。
飮食裘葛
在所當爲
不容遷就
其進非貪利
其退非忘恩也。
百世在前
千世在後
自靖無愧
惟此爲大。
 上雖不許
而公去意堅。
呈覲南歸
上章解職
累 召不赴者三年。
戊子
始以刑曹判書 召還。
兼大提學
累辭不獲 命。
己丑
大司憲,兵禮
判書
逆獄起。
初。
汝立盜名搢紳間。
前後士類多與之交遊
獨公惡其浮誕使氣
踵門不見
至是汝立謀逆事發。
獄辭蔓延
多被逮及禍。
公姓字亦出於白惟讓與汝立書中。
累乞遞不獲
上疏自劾
 御批甚優。
有卿心事可質白日等語。
士類有賴
 特授吏曹判書
庚寅歸覲
 賜內殿御服
 命歸遺貞敬
異數也。
尋拜右議政 召還。
力辭 不許
以改 宗系有勞
光國勳。
封豐原府院君
辛卯
 命兼吏曹判書
公辭曰。
 國朝以來未有此事。
萬一他日專擅之人以臣藉口
則 國家無窮之禍。
臣身始矣。
 上答曰。
身居相位
把弄朝柄者。
豈皆兼吏判而然乎。
宜勿辭。
使用舍得宜。
朝著淸明也。
尋陞左議政
通信使黃允吉等回自日本
倭酋平秀吉書。
有一超直大明國之語。
公謂當卽具奏
議政李山海以爲 皇朝若以交通罪我。
則無說矣。
不如匿之。
公曰。
使价往來
有國之所不免。
成化間
日本我求中國
據實奏聞
 天朝降勅回諭。
前事則然矣。
今見此書而諱不以聞。
非徒於義不可
倭若實有犯順之謀。
而 天朝由他國聞之。
則其疑我必深。
而愈無以自說矣。
建白具奏
福建許儀後,陳申被擄在倭中。
密報倭情。
琉球遣使聲息
而我使未至。
 朝廷疑我貳於倭。
閣老許國曾以 詔使來。
知我至誠事大
保其必不反。
未久而奏至。
 皇上嘉之
賞賚加厚。
時倭聲日急
 命備邊司各薦將帥才。
公以權
公元1592年
慄,李舜臣應 旨。
二人在下僚。
未甚知名
後卒能立功
爲時名將
舜臣卓犖焉。
公以慶尙右使曹大坤衰老無才。
請以李鎰代之。
制勝方略
分軍之法爲必敗之道。
申明 祖宗朝鎭管之規。
皆寢不行
 命兼大提學
壬辰四月
大擧入寇
 命兼兵曹判書
治戎務。
建遣李鎰爲巡邊使
成佑吉,趙儆爲左右防御使
三路而下
邊璣,劉克良爲助防將。
分守鳥,二嶺
又以申砬爲巡邊使
爲李繼援
已而
鎰,砬敗報沓至
賊兵忠州
 大駕西幸
 命公守京城
承旨李恒福白 上曰。
西幸盡塞。
一水之外。
卽 上國之疆。
到此當有酬酢應變之事。
方今廷臣敏練達。
古誼善辭命。
柳成龍一人
不可從行
 上許之。
臨津
 召大臣同舟而濟。
謂公曰。
萬一他日國家中興
當賴卿耳。
東坡
 上問駐駕之所。
諸臣不能遽對。
恒福曰。
可且進駐義州
八路俱陷。
便可赴愬 天朝
公曰。
不可
 大駕東土一步地。
朝鮮非我有矣
恒福不置
 上亦曰。
內附本予意也。
公曰。
東北兵力如故
湖南忠義之士不日蜂起
何可遽此事。
恒福悟而止。
旣退。
公謂李誠中曰。
爲我李承旨輕發棄國耶。
使公裂裳裹足
從死道路
不過婦寺之忠。
而此言一播。
人心瓦解
孰能收拾耶。
恒福聞之歎服
松都
陞領議政
申磼等密白李山海旣罷。
不宜獨免。
卽日罷。
平壤
敍復府院君
群議初欲堅守平壤
及賊勢漸迫。
皆請出避。
曰。
今日事勢京城不同
人心頗固。
且前阻江水。
西近 天朝
堅守數日。
 天兵必來。
藉以却賊。
左議政尹斗壽亦爭之。
不能得。
宰臣先奉 廟社主出城。
城中人大亂。
持挺刃縱擊之。
墮 廟社路中
宰臣大罵曰。
等平日偸食國祿。
誤國至此
若欲棄城。
何故紿我輩入城。
使魚肉賊手耶。
諸臣在朝堂者皆失色
公恐有變出。
立階上以手招一土官年長者諭之曰。
汝輩竭力固守
忠則有之矣。
何得震驚 宮門
朝廷方議守城。
汝等不戢
罪在不赦。
其地人素信服公。
卽棄兵扣謝而退。
時出城議已定
而莫適所向。
多言北行便。
公固爭曰。
 車駕西行
本欲倚仗 天兵
以圖興復耳。
今旣請兵 天朝
而我反深入北路
於義不容如此
且旣入之後爲賊所隔。
則 天朝聲聞不通
何恢復之可圖。
而勢窮地蹙。
又可北走胡乎。
無失於此者。
旣而 駕行寧邊
公以接待 天將平壤
尋聞 駕向博川。
而 天將亦不時至
遂追及 行在
義州
條陳戰守策十六事。
時 中朝疑我國與倭連謀
遼東咨文詰責語。
公上箚曰。
國本無失道致兵之事。
終始過爲 中國守義不回
以至於此。
是則天地神祇實所監臨
近日人情
應對辭命之間。
不能據事盡言
每欲遮藏掩覆
欲說不說。
使我國本無以暴白
故 中朝於我。
初無嘉奬矜悶之意。
而反有督過之語。
可痛心。
且聞 中朝將令解倭語者直到平壤
倭人相對問其緣由云。
萬一黠詐之徒巧作虛語
加我以不測之言。
以爲離間之計。
而 中朝之爲使者
未必忠信慮遠之人。
或爲甘言厚賂所動而返。
則是我下見逼於倭賊。
上不白於 天朝
其爲狼狽
不可勝言矣。
近日中原之疑我者非一。
緩於報變。
一也。
請兵不早
二也。
不存接唐兵之哨探者。
使之飢困
三也。
旣請兵而又言糧餉匱乏
四也。
唐人請我國人嚮導
而時無一將一卒立於眼前
五也。
自古危亂之極。
乘輿所駐。
有扈衛之兵。
今則蕩然無存
自他視之
晏然平日
六也。
國將危亡則必有投袂泣血忘身赴急之臣。
一時氣象徐緩寬縱
應對酬副。
率多後時
七也。
如是
安得不起唐人之疑而致其呵責耶。
此咨回答
所係非輕。
望令該司登時速報。
痛陳明白而已
又曰。
歷觀前史
享國長遠
未有不中衰而復振者。
況我 國家
深澤厚。
 宗社靈長
豈有一爲狂寇所乘。
而終至於不可爲哉。
庸人淺見
不能爲國長慮
徒聞賊兵頗銳。
國事無可柰何之地。
都無向前振作之氣。
惟願 堅定聖心
興衰撥亂之地。
驅策群臣。
使少懈惰之意。
以爲死中求生之計。
七月
副摠兵承訓以兵五千人來援。
 上念公病篤
 命尹斗壽出治糧餉
公以 行在大臣只有一人不可出。
自力以行。
馳至所串驛。
村落一空
公令軍校得數人來面諭之曰。
 國家平日撫養汝輩不爲不至
今日何忍逃匿
 天兵方至
國事正急。
汝輩效勞立功之秋也。
出一冊錄其姓名曰。
後日以此等第論賞。
不錄者有誅。
旣而請書相續
知人心可合。
卽行各處
令例置考功冊。
課其勞績
於是勸趨之。
旬日
館穀具悉辦。
承訓平壤不利而退。
公仍留安州以鎭人心
且待後軍
上箚陳時務十餘事。
十二月
平安道體察使。
提督李如松領兵四萬至安州
公請入見
袖出平壤地圖。
指示形勢及兵所從入之路。
提督大喜點朱曰。
在目中矣。
先是
國人被擄者。
利賊厚遺。
往來探報
爲其耳目
公患之。
捕得首諜者金順良。
按問其黨數十人
令各陣購捕
良以徇。
自是支黨散落
 天兵大至而賊不知。
癸巳正月
提督進兵平壤
大戰克之。
公前在安州
密檄黃海道防御使李時言,金敬老
沿途設伏
伺賊遁勦之。
觀察使柳永慶召敬老自衛
敬老中和還去
至是賊將平行長,平義智,玄蘇,平調信等收餘卒夜遁
飢乏不能行。
時言孤軍不敢逼。
但斬零賊六十餘級。
公罪敬老聞 行在
將斬之。
提督武士可惜止之。
 行朝命公爲湖嶺三道體察使。
提督進屯坡州
副摠兵大受碧蹄斬獲
獨與家丁千餘騎赴之。
爲賊所邀擊
敗還東坡
開城府
公爭之不能得。
獨留東坡
尋聞提督退還平壤
且令我軍在臨津南者皆退保江北
公令從事官辛慶晉馳見。
不可退者五。
 先王墳墓皆在畿甸
淪於賊藪。
神人望切。
不忍棄去。
一也。
京城以南遺民
日望 王師
忽聞退
去。
無復固志
相率而歸賊。
二也。
國境土。
尺寸不可容易棄之。
三也。
將士雖力弱。
方欲倚仗 天兵
共圖進取
一聞退之令
必皆怨憤離散
四也。
退一步而賊乘其後
臨津以北亦不可保。
五也。
提督聞之。
然而去。
公令全羅道巡察使權慄,巡邊使
坡州山城以遏賊衝
防御使高彥伯,李時言,助防將鄭希賢,朴名賢左翼
遮蟹踰嶺。
兵將惟仁,尹先正,李山輝右翼
於昌敬陵之間。
出沒勦擊
使賊不得出城樵採
又令倡義使金千鎰京畿水使李忠淸水使丁傑等以舟師西江
以分賊勢。
忠淸巡察使許頊還本道把守
移文京畿以南道官義兵
從左要截賊路。
又以書遺遊擊王必迪曰。
賊方據險未易攻。
大兵進駐東坡坡州躡其尾。
南兵一萬從江華出於漢南
乘賊不意
擊破忠州以上諸屯
尙州以下之賊。
天兵大至
望風逃遁
京城之賊。
歸路斷絶
龍津以走。
以後軍迫諸江津
一擧而殱矣。
擊節稱奇。
克期擧事
提督北將也。
南兵有功
抑之不許
有覘賊者來欲得査摠兵體察査以報公。
欲與退屯
公答曰。
賊方疑大軍駐近。
豈敢輕動
虛言恐喝耳。
我若一動
正墮計中。
不如靜以待之
査喜曰。
極是
假令賊來。
吾與死生同之。
豈敢獨去。
勇士來護累月
賊據京城二年
百姓不得耕種
餓死殆盡
京中餘民聞公駐東坡
扶携就哺者襁屬於道。
公令郡守南宮悌爲
公元1593年
監賑官。
多方救活
湖南數千石船而至。
一面馳啓。
卽以付之。
仍爲經紀其事。
全活不可勝數
賊將等投書舟師金千鎰
請和解而歸。
公以示査摠兵
提督得報
遊擊惟敬入賊中。
約還王子陪臣退釜山
然後許和
卽領兵進開城
公呈極言和好非計
不如擊之。
提督批曰。
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實無聽用意。
又遣遊擊陳弘謨入賊營。
都元帥金命元在坡州
弘謨至。
令入參旗牌。
公曰。
此是入倭營旗牌
不干我事。
有宋侍郞禁殺牌文
不可入參。
弘謨強之三四。
公終不答。
徑還東坡
提督聞之大怒曰。
旗牌乃 皇命
何得不拜
當行軍法撤兵
接伴使李德馨急報公曰。
朝日不可不來謝。
不得已與命元偕往。
詣門上謁
提督不見
雨立門外
良久許入。
公前謝曰。
小的愚劣
豈不旗牌可敬
旗牌旁有牌文不許國人殺賊。
私心切痛之。
不敢參拜
無所逃。
提督色慙曰。
果是
此乃宋侍郞令。
非我所知
後數日。
又遣遊擊金錢,世禎來說許和便。
公執不可
世禎怒罵曰。
然則國王何以棄城逃耶。
公徐曰。
遷國圖存一道也。
世禎等旣去。
公又貽書曰。
賊以甘言誘我。
一投書於東萊
再投於尙州
三投平壤
小邦勢甚危迫
終始不許者。
不過天下大義
寧死不辱耳。
今 宗廟灰燼
丘壟拔掘。
一國臣民皆有父母之讎。
與其讎釋怨。
與賊俱生。
無寧擊賊而死於老爺法度乎。
四月
賊退。
提督
京城
公隨入臨於 宗廟
起居提督
請急追賊。
提督曰。
漢江無船柰何
先是
公已令李等。
乘賊退急收江面船艦
至是船已艤者八十舳矣。
公以報。
提督營將李如柏率萬餘兵。
至軍半渡
託言疾作而還
提督本不欲追賊。
但以謾辭之而已。
賊旣退。
屯據於萊釜之間。
營治窟穴
左右搶掠
 天兵四面而不敢進
提督以下諸將次第卷還。
公屢上狀此賊盤據腹內
而 天兵不可恃。
及此上下戮力。
以爲自強之計。
請急精兵
與賊慣戰心膽已堅者
分配猛將
另爲撫恤
常加操練
以備不時調用
且賊之所恃全勝者惟鳥銃耳。
我國亦日夜訓鍊
使軍士無不學習
則賊之長技我亦有之矣。
及此浙兵未還之前
大砲狼筅劍器械。
一一傳習
以一敎十。
十敎百。
以百敎千。
則數年之間。
得精卒數萬。
賊來可以待之矣。
公始入
城民死者相枕藉。
竭力規畫以賑之。
至是。
擇其丁壯者送于浙江參將尙志
火砲諸技。
以南邊事急。
羿疾下嶺南
九月
被 召還 行在
十月
扈 駕還都
荊棘滿城。
百司墻壁
重以饑饉
盜賊蜂起
京城孤危
人心不固。
公請訓鍊都監重根本。
 上命公幹其事。
公發粟米一萬石以募人。
之者雲集
未幾
得健兒數千。
敎以鳥銃槍刀之技。
把摠哨官以領之。
一如浙法。
分番直宿
 行幸以此扈衛
人心稍安。
拜領議政
 天朝憂我國衰弱不振
論議甚多
給事中魏學
上本分割易置
事下兵部
尙書石星不可
行人司憲奉 勅宣諭
且令觀我國事
 勅旨甚嚴。
有曰。
朝廷之待屬國
恩義止此。
自今王其還國自治之。
脫有他變。
不能王謀也。
 上受勅還宮。
引見公謂曰。
久知有此。
恨不早避。
明日
見 詔使當請禪位
卿相見。
只此一日
故雖夜深召之矣。
公曰。
 天朝憂我國甚至
 勅書之意。
所以策勵之耳。
何遽出此
 上曰。
以卿之才而遇予。
不得有所設施
可惜
公曰。
臣忝居相位
使國事至此
罪當萬死
才可論。
 上曰。
子思居衛而不能救其衰。
孔明不能興復漢室
不可成敗論人也。
賜酒令飮曰。
以此相訣耳。
起拜曰。
明日之事。
千萬不可如此
敢以死請。
翌日
 上與 詔使相見
袖出一帖
極陳不任國事
傳位世子
望賜主張之意。
 詔使卽於座上手書答之曰。
今此復國
雖藉 天朝之力。
亦 王福隆焉未艾也。
傳位事。
自有唐肅宗故事
 王旣有是心。
具本上請
一行人也。
何敢主張
末言柳成龍忠誠孤硬。
仁義篤信
 天朝將吏無不喜 王得賢相也。
城中無他將。
戚遊擊日夕在 詔使所甚親密
是夜要公相見
左右紙筆問答
戚書六七條示公。
其中一條云。
 國王傳位早。
愕然起立
不答他事。
卽書曰。
第三條所論。
陪臣所忍聞。
老爺讀書萬卷
古今事變
何所不知。
小邦勢方危急
若又於君臣父子之間。
處置失宜
是促其亡也。
戚曰是是
卽以其紙
就燭焚之。
明日
公率百官呈文于 詔使
力陳 主上本無致寇之失。
及變後御倭措置之事甚詳。
 詔使信納之。
是夜。
戚又要公語之曰。
 詔使意已大回。
無他慮矣。
自是 詔使與 上相接。
禮貌益恭
及歸。
移咨申飭
又以箚付付公。
再造河山之語。
始 詔使未至。
經略宋應昌箚付接伴使尹根壽來付大臣
公曰。
經略公言國事
移咨 主上
今無咨而獨有箚付
其所朝臣所處
拒之不受。
及 詔使臨到
公往迎于碧蹄
 詔使謂公曰。
俺到京。
有新擧措矣。
蓋是危迫之狀。
不容呼吸
而光海在儲宮
有譽聲。
不以易置爲駭。
公獨正色其間
竭誠周旋
使 辰居不動。
邦命再鞏。
自後來觀之。
傳禪得失利害果爲如何
而公高見遠識
逆覩未然
默斡事機
眞可謂功在 社稷
而公未嘗
世亦莫之知也。
十二月
湖西宋儒眞等嘯聚傳檄
劫掠而北。
外寇未退而內訌又作。
京師震驚
公擧止如平日
不動聲色
 上命入宿禁中
公曰。
危疑之際。
遽 命大臣
恐益駭衆心
 上曰。
卿殊不自愛
不念武元衡之事乎。
一夕寒甚
 上遣內豎覵公。
見其深夜明燈端坐閱書
 命煖酒賜之。
賊旣擒。
治獄平反
逮捕者皆得釋。
 累代以來訊杖漸重。
至人不能擧。
至是公建請。
一遵大明律尺以爲定樣。
自是人無濫死者
至今賴之。
甲午
上箚論時務
懇懇千言
保固邦本
節用儲糧。
選兵敎訓之策。
通計國內田結
量收米豆
輸峙于京倉
凡各司貢物方物進上
皆計物定價
有司貿供。
而取其餘以補軍需
兵食有賴
而外方出米不均及各司防納刀蹬之弊。
皆可祛矣。
軍資不足
或別有調度之事。
貢物方物量宜裁減
米豆之藏在倉中者。
不煩換作。
而取之無窮矣。
朝廷講究施行
中外以爲便。
而未久爲浮議所沮。
論者惜之。
 中朝以賊久不退。
天下兵力不可窮。
不如因賊請款而許之使解兵
石尙書主其議。
科官駁之。
宋經略因此罷歸
顧侍郞養謙來代之。
四月
參將胡澤。
箚付本國大臣
責以句踐屈己自強之事。
且令爲倭請封貢。
廷議睢盱
久而莫能決。
躁怒
督報甚急
時病肺痿不能起有月矣。
乃上箚替倭請封一節。
不可從。
詳具賊情
以聽 天朝處置
我國旣無以自振
但欲倚賴 大國以圖興復
宋經略李提督皆已罷去
顧侍郞纔至。
之事。
又一向堅拒。
任事之人。
怫然背坐。
不肯同心
則我國之勢。
無乃睽孤乎。
 上許之。
求見奏草
欲於末端封事
公拒之不得則但曰。
震之以威。
以創其頑。
縻之以計。
以弭其禍。
斯二者莫古帝王御夷之大權
同歸於禁兇暴
曲全生靈
審勢
惟 聖朝所擇耳。
公筆也。
澤嫌措語不快
款字易計字而去。
許款之議。
制在 天朝
我國受命之勢。
不獲已
而後日攻公者。
乃以主和爲目。
其箕錦之已甚矣。
病篤
四上乞免
不 允。
六月
箚陳戰守機宜十一條。
七月
啓請兵曹專任鍊兵。
九月
啓請取人才。
以爲撥亂之用。
以切於時用者分爲十條
宰臣三司各擧所知
勿拘貴賤
務實才。
其有抱負不見知者
監兵使,守令搜訪 啓聞。
如此而又有見遺者。
許令自擧
進軍國機務一冊。
其目曰斥候
長短
束伍
約束
曰重壕。
曰設柵。
曰守灘。
曰守城。
曰迭射。
統論形勢也。
乙未
上箚請措置沿江屯堡
又上箚陳防守事宜
湖南士人德潤上疏
請雪己丑冤死者。
公因痛陳當初治獄濫及之由。
且曰。
壬辰之初。
渙發 綸音
除法應緣坐外悉令放釋
其所以慰解人心。
祈天永命
以立中興之本者可謂至矣。
因此
罪藉中生存者幾盡蒙 恩。
而獨已死之人未得一時昭雪
其後崔永慶則旣 命伸冤
又加 贈爵。
鄭介淸夢井,李黃諸人
尙抱幽冤
今宜 特允所訴。
許申雪。
此外疏中未及擧名者。
亦依壬辰 下敎。
禁府詳細開錄。
一體宥釋
 上從之。
九月
解職歸覲 不許
十月
受暇歸省
至驪州被 召還。
京畿黃海平安咸鏡四道體察使。
移文四道監司
敎練軍兵
丙申
定鍊兵規式
頒行四道
先是
 天朝李宗誠,楊方亨爲冊封使出來
將卽封平秀吉爲日本國
沈遊擊往來倭營。
䌤縫其事。
至是冊使將過海。
遊擊移咨我國。
令遣重臣跟 冊使同渡。
朝議不知所處
公 啓曰。
今此調信之回。
形色可疑
如使秀吉欣迎 天使
要我使同行而已
則調信何以連日與其密議
然後始見遊擊
遊擊亦何稱病閉門。
面見 天使
但使下人傳報耶。
臣每疑此賊。
末梢爲難從之請以起釁端。
今之事勢
駸駸近之。
其所要不止於通信
亦或欲爲背約
而假此爲辭。
遊擊亦自知其事不了
計窮欲歸咎於我。
以爲自免之地。
皆不可知
今若直辭拒之。
則正墮於作弄之中。
若欲順其所言。
則又非人情義理之所可忍爲。
遣使之後
賊之去留
又不可必
無已答之曰。
敝邦與日本初無毫髮怨隙
不意日本逆天悖理
無故興兵
虔劉我生民。
焚夷我廟社
拔掘我丘陵
敝邦之人無不沫血飮泣
以爲有死而已
豈敢言和
今 天朝兼愛南北之民。
勞勳大臣不測之地。
要以解棼息兵
大人當事銜 命。
敎戒小邦
至以禮義當然見責
此亦實關於 天朝大體
第以日本人所在反覆
不可憑信
雖 詔使以 皇靈臨之。
尙未得其要領
機張竹島,安骨之倭屯結如舊
亦何有於小邦
而以一使重輕哉。
若是小邦益恥辱。
天下笑。
大人終始擔當者亦歸虛地。
切望更査彼中情形
幷與 冊使商確
苟完目前
而爲長遊之圖。
如此措辭以觀其答。
不可一言之間輕爲許不許
使難收殺也。
 上從之。
遊擊督之不已
黃愼遊擊接伴使釜山
遂遣愼行
四月
李宗誠自倭營逃。
都下恟懼
數日內去者太半
宰相臺侍亦有潛出家屬者。
公曰。
上使出營之報纔至。
副使尙在倭營。
處置未有所聞也。
假使賊兵果動。
至於一二日之間徑都城
人心先潰。
略無徇國之意。
此而不治
則雖有金城湯池堅甲利兵
亦無可爲矣。
遂 啓請朝臣之先出家以爲民望者。
法官覺察以聞。
坊民出去者。
令漢城府姓名
以待後日處置
以此張榜曉諭以鎭之。
又 啓曰。
三軍萬姓心膽
係於一人進退
若以根本爲不守之計。
枝葉何所庇覆
遷國圖存之說。
出於一時倉卒
可以爲例也。
七月
湖西賊李夢鶴起兵。
連陷二邑
進圍洪州
爲牧使洪可臣所擒獻。
士大夫有被逮者。
公一以至公治之。
一人橫罹。
遠近咸服。
閏八月
 上命大臣聽政東宮
讒言入也。
公率百官爭之累十日
 上意愈牢。
有謂公曰。
將順無害否。
公曰。
何不思之甚耶。
伏閤月餘
始蒙 允。
九月
解職
 上以手札諭之有曰。
當今
不可一日離相位。
非卿孰能辦濟世之功。
而拯此塗炭之民耶。
丁酉春
平行長使密言於金應瑞曰。
淸正與行爭功有隙
封事不成
淸正敗之也。
淸正今自日本出來
若以舟師之海中則可擒矣。
蓋統制使李舜臣據閑山島
屢破倭兵。
長患之。
欲覘其虛實故也。
舜臣疑其詐。
而 朝廷促之。
忠淸兵使元均舜臣功高
上疏舜臣逗撓
舜臣不得已進兵
淸正曾已回泊矣。
 上以舜臣失誤軍機
欲置之法而以均代之。
公曰。
制使舜臣不可
今事急而易將。
使閑山失守則湖南
公元1597年
可保矣。
 上怒以備邊司爲依阿不直
惶懼敢言
公以國事成敗力爭之。
 上不聽
舜臣獲罪
其後均果大敗湖南瓦解
悉如公言
公引疾。
四上四呈告。
而不得請
公平未嘗辭色徇人
不敢干以私。
是當日久
任怨不顧
不悅者甚衆。
所以傾陷之。
八月
 命公御賊于畿湖之境。
公承 命卽行
譖者謂搬家以行。
一日
 下敎曰。
大臣家屬跳出城。
臺諫一言
大臣可謂有權矣。
大司憲李憲國歷擧公及他大家屬所在以辨之。
 上意乃解。
卽 召公還。
未及被 命。
亦上箚自劾
 上下溫諭
賊勢甚急
城中渙散殆空。
遂徵公所四道兵入
至者數萬人
部伍齊整
號令明肅
一人逃散
九月
 上出江灘
所至勞問將士
卽 引見公謂曰。
軍容如此
卿之力也。
十一月
承 命下嶺南
措置糧餉
蓋爲經理楊鎬將出師也。
經理始至語人曰。
國事當使某者輔之
後有構於經理曰。
某短公。
無濟事才。
因多爲誣捏
至貼謗書經理館門
一日
經理接伴使李德馨私語曰。
得罪於郉軍門
軍門將至。
逃避來此。
運糧等事
可專委尹承勳也。
公因譯官聞之。
未敢信。
以問德馨則曰。
無是語矣。
是夕。
都司白璜亦以經理意分付於南以恭。
一如此語。
公始知非誤傳
遂馳 啓言狀。
請鐫削職名 不許
戊戌春
 召還。
累上箚辭職
 上答曰。
艱危
大臣豈可辭退
雖有謗毀
竭力國事
未宜輕自
公元1598年
過慮
九月
兵部主事丁應泰劾奏經理二十罪。
 上遣左議政李元翼齎奏伸理
應泰聞之大怒
幷劾 本國欺罔
且誣與倭通謀
 上憤惋視事
避位
公率百官爭之。
方議遣大臣辨誣。
爾瞻時爲持平
首劾公不自請行
大臣體國之義。
尹宖,柳潚無賴儒生奉先,崔喜男等承奸人指嗾
相繼投疏。
攻之不遺力
 上不聽
公累上箚自劾得請
卽出城待 命。
三上箚不 允。
十月
遞授府院君
言者論之不已
十一月
罷歸
初。
鄭仁弘素仇公欲害之。
大臣嫉公者遙相締結
至是。
仁弘客文弘道正言
攘臂擔當
極口誣詆
至以盧杞秦檜儗之。
十二月
削奪官爵
己亥六月
 命還職牒。
三司又論之。
 上答曰。
事過情則非但其人不服
旁觀者亦不服矣。
以主和二字執言之地。
至比柳成龍於秦
虜人之旨。
保全妻子而潛來于宋。
所以爲金人謀
力主和議
岳飛等。
成龍亦有潛通陰謀之事乎。
是說足以人心定國是乎。
蓋其心憫 宗社之將亡。
 天朝旣令許和
故權就其事。
律之以直道
則予亦不敢不謂之誤也。
原其情。
不過如此而已
嗟嗟其時孰不靡然
到今爭自脫然曰。
余無是也
余無是也
此皆右相罪人也。
且排衆論夜半遣使之說。
不足道
其時廣收廷議以定
廷議在政院可考也。
大哉 王言
後之欲知公心事與構誣者之情狀者。
於此
可見其槩矣。
臺諫之以和議攻公也。
右議政李恒福上疏言。
公元1599年
臣曾在南中
李元翼及時事。
臣謂今日國勢人氣室喉間。
百脈將絶。
必先急下此氣。
然後生道可議。
此言惟元翼聞之。
他人不知。
然臣何敢謂人不知而隱默自諱乎。
旣以此罪成龍
次第鋤削
臣身矣。
 上直之。
故 批中特擧之。
以愧三司
然竟從其議。
庚子
李先生年譜
十一月
 命給牒
十二月
因禮知會
城東郊哭送 懿仁王后喪於路左。
卽日南還
辛丑八月
貞敬憂。
十二月
敍 命下。
壬寅
朝廷廉謹
議政李恒福首擧公姓名。
同僚曰。
此老不可一善名。
但欲洗郿塢之誣耳。
弘道戊戌辭語也。
癸卯正月
 命給食物。
十月服闋
府院君
甲辰三月
告身始到。
公卽上疏辭。
仍乞致仕
不獲 命。
七月
錄扈 聖勳
 召命下。
上疏辭 召。
且乞除名錄倦。
九月
再 召又辭。
勳府畫師來請圖像
以方辭勳謝遣之。
乙巳正月
會盟祭禮成。
 下敎書銀絹馬匹
且令本道長吏致食物。
三月
 命給奉朝賀祿。
公以無事而食不安上疏懇辭
 不許
丁未二月
又有 召命
時公久已病。
辭不赴。
 遣內醫齎藥救之。
病革
遺疏
惓惓修德立政
公聽竝觀
養民用賢
軍政良將爲言
遺戒厚葬
命病中所作詩曰觀化錄。
謝客曰。
安靜以還造化耳。
五月丁卯夜
不待人扶掖。
起坐曰。
今日豁然若無病矣。
洪範終篇
戊辰平明
大虎籬外窺牛。
奴僕大聲叫呼
子袗恐公驚動
急出止之。
公徐謂
公元1607年
褍曰。
汝弟癡矣。
欲人見虎不驚。
得乎。
內醫入。
握手與訣曰。
遠來治病
 天恩罔極
幾日可達京城耶。
侍者整席於堂中
北向正坐
恬然而逝。
訃聞
 上震悼輟朝
弔賻如儀
遠近者莫傷嗟痛惜
京中士大夫相率位於公之舊第遺墟
而哭之甚哀。
市民奔走聚哭。
罷市四日
爭致賻布曰。
微公。
吾屬已無類矣。
七月
葬于豐山縣東洞里午向之原。
會者四百餘人
甲寅夏
士子立廟屛山書院俎豆之。
祔享廬江李先生廟。
天資甚高。
穎悟絶人
自少爲學
精思實踐爲主
其言曰。
聖賢之學。
以思爲本。
非思則口耳耳
日誦五車何益。
又曰。
古人所謂知者貞知也。
故曰。
聞道夕死可矣。
世之掇拾言語文字之末。
論性論理
以爲知。
略無干涉身心者。
孔子所謂德之棄也。
以此爲知。
奚啻千里
又曰。
學問思辨
省察克治
固是急務
若於心地上無培養涵蓄之力。
亦何憑據耶。
又曰。
中庸言尊德性而道問學
不曰問學而尊德性
其所爭先幾何
畢竟向望歸宿處。
不可不思也。
其所見之超詣篤實如此
故不知者或疑其近禪。
而實伊洛之旨訣也。
平居
莊敬自持
終日儼然
家人子弟。
未嘗見其有欹側懈弛之容。
及其待人接物
盎然春和襲人
鄙倍之言不出於口。
惰慢之氣不設於身。
故人之見之者自然肅敬之心。
所謂役身於禮以終其身。
而惟在貞敬傍。
諧笑嬉戲無不爲之。
以求其歡悅
孝友出天。
與兄牧
公元1610年
使公怡愉奉養
極其誠愛。
常曰。
人子一日忘親非孝也。
觀察公病腦疽
常吮出膿血
及喪。
水漿不入口三日
不脫衰絰以終三年
貞敬之喪。
年已六十而哀毀盡禮
一如前喪。
自爲秀才時。
已以遠大自期
俯就科第
富貴利達
視之泊如
常留意於經濟之業。
禮樂敎化之外。
治兵理財等事
靡不講究纖悉
足以應務
足以致用
而尤以格君心爲致治之本。
進對之際。
精白一心
積其誠意
開陳義理
委曲懇惻
 宣廟甚重之。
有望起敬之歎。
良相遇。
叔世之所罕覩。
朝論角立
毀譽相軋
不得有所猷爲
逮其遭罹喪亂
受任傾覆之際。
其所焦心竭慮。
勤懇於章箚之間施措之際。
以圖興復者。
比之於興元陸贄
亦不多讓。
奔走內外
備嘗艱險有過之焉。
蓋在中興諸臣中勞績最著。
庚戌夏
大臣議以公配享 宣祖廟庭
昏朝以契遇未終不許
物議以爲欠典。
公於書無所不讀。
讀亦不過數遍而終身不忘。
學者疑義質問
則輒應口成誦剖析之。
然性喜簡靜
又謙不以師道自居
未嘗聚徒敎授之事。
而後學皆師宗之。
所居山水絶勝
屋西有蒼壁臨江
直立千仞
自號曰西厓
歸休
燕坐一室
沈潛義理
自得之趣。
有人不得而窺者。
常以 眷渥過隆。
仕官奪志
平生恨。
名其堂曰遠志
以見其微意
及其晩歲罷歸
婆娑初服
則所造益深而樂益眞矣。
爲文章。
只取理達
不爲彫刻。
信筆寫出。
不經意
明白
公元1626年
雅。
自然人不可及
長於辭命
可以解紛釋難
心平氣和
有得詩敎故也。
平生詩文
失於兵火
今有文集十卷
愼終錄,永慕錄,懲毖錄等書藏於家。
公配李氏
宗姓縣監坰之女。
貞夫人。
後 贈貞敬
有男四。
褘。
甚秀而夭。
袽。
長水道察訪
蚤歿
褍。
 世子翊衛洗馬
袗。
曹正郞
女二。
察訪李文英,縣監趙稷其壻也。
側室男二。
初,襜。
女一。
邊應篁。
內外孫男女若干人。
經世弱冠
洒掃門屛
誘掖甚至
古人所謂罔極之恩者。
正郞屬以家傳
使最其迹以告于太史氏
不敢以不逮辭。
遂錄其大者如右
以備採擇
微言細行皆不載。
天啓六年七月日。
具官鄭經世
謹狀
漢陰李公行狀
公姓李氏
諱德馨
字明甫
自號漢陰
系出廣州
望族也。
其先世有聞人
在麗季有曰集。
文章氣節大名於世。
辛旽惡其抗直欲殺之。
負父而逃。
匿於永川地
旽誅始還。
典校寺事。
圃隱甚相▣。
圃隱集中有哭遁村詩。
卽其號也。
入我 朝。
曰仁孫。
官至右議政
諡忠僖
曰克均。
官至左議政
燕山甲子被禍
寔於公爲五代祖。
高祖諱世俊
南陽府使。
 中廟朝。
 贈兵曹參判。
以與父同被禍故也。
曾祖守忠
 贈吏曹判書
祖諱振慶。
賢而有行
不幸早世
 贈議政府左贊成。
考諱民聖。
知中樞府事。
 贈議政府議政
柳氏
縣令禮善之女。
以嘉辛酉生。
異質
公元1580年
沈毅醇謹好弄
八歲小學
請問元亨利貞之義。
議政公曰。
幼子所能曉。
義有不學也。
議政大奇之。
十一歲。
吐詞驚人
十二而大成
長篇大作
信筆滔滔
十四。
楊蓬萊士彥來過。
相携遊水石間
一律
公和曰。
野闊暮光薄。
水明山影多。
楊嘆曰。
我師也。
萬曆庚辰
大科
選入院。
旋被翰薦。
以外李公山海及舅柳公親嫌
不得應講。
時 宣祖講訓綱目
 命選才臣
 特賜內藏御帙。
使之溫習顧問
時榮之。
凡得五人
公與焉。
壬午
 詔使王公敬民遊觀漢江
公以製述官隨。
王公聞其名。
 與相見
公以禮無私覿辭。
王公不敢強。
一絶以結神交
通衢千里神駒之句。
尋拜弘文館正字
賜暇書堂
故事玉堂下得 賜暇。
第一淸望
至比登瀛
公與白沙李公恒福是選。
時論翕然
稱爲得人
谷李公珥典文衡
實主是選。
有一宰夜訪李公。
屛人謂曰。
李果人望
然未知意向
不可易引進
或壞時事
李公曰。
薦人貴於得才
何論意向
其人爭之。
不得而去。
乙酉
 上幸臺。
應製居首。
自是聲名藉甚
無敢爭鋒
一日
 命文臣試大庭
同列道者問於政院曰。
明日李某又占高第耶。
公聞之。
稱疾就試
識者器之。
副修撰。
正言副校理,吏曹佐郞
校理
仕宦妨學。
上疏辭。
 上嘉其志。
命遞授直講
戊子
日本使玄蘇,平義智來聘。
 上以機關甚重。
且玄蘇有文才
 命極擇宣慰使
銓曹以公應 
公元1626年
旨。
 上特遷公吏曹正郞以遣之。
公至。
玄蘇輩望其儀表
灑然起敬
及入
報聘甚力。
朝議難之。
一日
公於宴席從容語曰。
兩國修好
本以信義爲重。
頃者國賊沙火同逃入日本
誘率賊倭。
寇掠邊民
而你國不之禁。
信義安在。
未可遽議報聘也。
玄蘇等急遣卒倭。
不踰月。
以沙火同及被擄男女百餘人來獻
 上嘉之。
庚寅
超拜提學
 賜銀帶。
秋陞同副承旨
公上章辭以驟。
不許
序遷右承旨
歷大司諫副提學大司成,吏曹參議
辛卯
以覲受暇。
 上賜豹皮褥令歸遺。
異數也。
進階
特授曹參判。
兼大提學
公以年少躐陞未安。
以嘉善典文衡
前所未有
累疏懇辭
 優奬不許
壬辰春
大司憲
尋遞授西樞
四月
日本大擧入寇
宣言欲見李宣慰議和
 上會群臣議。
莫能決。
公曰。
寇深矣。
何可辭難。
入對請行
單騎馳至龍仁。
則賊已散漫不可入。
還到漢江
 大駕西幸矣。
從間路追及於平壤
進逼浿江
請見公。
公片舸會于江中
是日
群臣諸將在江岸
望見無不竦然失色
公見賊。
辭氣自若
數之曰。
若等無故興兵
壞却數百年通好
何意耶。
玄蘇等曰。
吾欲假道大明
朝鮮不許
譬如入人家。
不得不先撤藩籬也。
公曰。
你欲犯我父母之邦
而脅我假道
國可亡。
道不可假。
自此兩國之好絶矣。
何和可議。
聲氣俱厲。
不敢復言
後玄蘇亟稱於人曰。
倉皇之際。
言語氣色昔日尊俎無異
所難及也。
公料此賊非本國所辦。
公元1593年
乞援 天朝
大臣持難。
公固爭之。
 上可其議。
公行遼東
郝巡按杰見公辭語慷慨
爲之愍然改容
卽便宜遣祖承訓三將
先嘗賊鋒
皆敗還。
 天朝大發兵。
提督李如松督諸將東征
明年春
大軍義州
公以大司憲接伴使
三京丘墟
八路潰裂
百度蕩然
無着手處。
周旋其間
竭力焦心
應待諸將。
辦給蒭糧
不致乏絶
提督大悅
遂克平壤松京
 上懋其功。
增秩刑曹判書
四月
 天兵漢陽
兵火之餘。
餓莩滿路。
公搜聚餘餉。
賑給士民
全活不可勝數
先是
 上在肅川。
募兵敎鍊。
扈衛帳殿
至是。
公與西厓柳相國協心規畫
張大其事。
置陣製器。
皆放中朝制。
廣設屯田助軍需。
公私賴焉。
甲午夏
丁內憂
 上以國事艱危
非公不能濟。
 命起復治事
九上不起
 上曰。
不以不退爲慮。
以卿不出爲憂。
辭旨切峻
促令赴 召。
黽勉入朝
由吏判移判兵曹
乙未
逆賊李夢鶴起湖西
未幾伏誅
逮餘黨鞫之。
賊以公勳名盛大藉口焉。
公席稿待 命四十日。
 上溫諭不許
不得已視事
十上章乞遞。
始得 命。
丙申
還判兵曹
遷吏曹。
丁酉
賊再動。
 天子遣四大將發兵十萬。
御史楊鎬監軍經理朝鮮事。
楊公年少有俠氣。
輕視天下士
動以氣勢凌轢人。
先聲至。
人皆恟懼
 上以公前在李提督軍中
能得上下心。
 命往儐之。
楊公一見傾倒如舊
公因言曰。
今賊已逼畿甸
若失漢江則事危矣
今能疾
公元1594年
馳進以鎭都城人心
賊勢可及遏截也。
揚公從之。
單騎馳到。
督戰益急。
偏師大破賊鋒稷山
賊將淸正等悉敗走
楊公南下。
追圍於島山。
外城
賊退入土窟。
朝夕且降。
天大雨雪
人馬凍飢。
 天兵左次
時公在軍中
氣益厲不少挫。
楊公甚奇之。
謂諸將曰。
陪臣在中朝。
亦當端委廟堂
而尙屈百僚
不亦異乎。
未幾
楊公被讒去。
還朝
戊戌
右議政
提督劉綎南下
言於 上曰。
願得本國第一人文武備具同行
 上顧右議政李恒福曰。
意有在耶。
恒福對曰。
李某也。
 上遂從征
喜曰。
吾濟矣。
兵至順天
賊酋行長勢窘蹙
堅壁不出。
性狡。
憚戰而貪功
令間密諭長使遁去。
因爲己功。
公獨鉤得其狀。
卽夜急通於統制使李舜臣
令與舟師提督陳璘邀擊洋中大破之。
公惡所爲
密啓于朝。
有惎公者宣之。
故令聞之。
大怒曰。
俺三十年功名
李某墜落盡耶。
己亥
汝淳以此事密劾公。
公上疏乞解職
 上答曰。
卿之心事靑天白日
狂風怪雨雖欲發作
其體固自若也。
卿旣內不愧心
不愧人。
劉氏之子能害于國凶于人哉。
公終不能自安
累辭得遞。
授判中樞府事。
辛丑
以都體察使居南方歲餘
振肅軍政
蠲除民瘼
南土晏然
長於料敵
算無遺策
一日
倭使持正持書出來
恐喝求和意。
以爲此是馬島詐稱
日本所持
不許下陸。
人語之曰。
 天朝日本反覆難信。
屯兵本國
以爲善後
計。
不可於此輕易發此口也。
收聚 天兵之落留我境者作爲一屯
以示之揭報。
軍門出諭倭告示張掛釜營。
折其哄脅之謀。
邊陲至今無事
公之力也。
壬寅
入爲領議政
癸卯
白虹貫日
 上命二品以上得失
公言事忤 旨。
有 嚴敎
引疾乞解。
拜領樞府事。
時 命策宣武扈 聖諸勳。
 下敎曰。
李某倭寇衝斥之日。
扁舟往見賊酋。
忘身殉國不能也。
 命錄勳。
公入上箚力辭。
 上執不許
定日
柳永慶爲首相
指公辭箚曰。
實錄也。
漢老辭勳宜矣。
竟不錄。
物議稱屈。
戊申
 宣祖上賓
梓宮在殯
臨海獄事起。
三司交章請案律。
光海下大臣議。
公與左相李恒福同辭以爲宜全私恩
俾不至死
未幾
鄭寒岡逑都憲疏陳是議。
李相國元翼亦於箚中及之。
一時論者譁然力攻
目爲護逆。
自是朝議遂分。
久而愈激。
先是
光海在東宮
 天朝捨長立少。
不許冊封
至是。
告訃使李好閔至。
則 天朝遣嚴萬兩差官査問臨海病狂狀。
一日
差官御前面質虛實
入侍諸臣。
錯愕莫能措語。
光海命召公入。
公趨入曰。
以弟證兄義不可
差官不敢更問而退。
時 天朝論議紛然。
不卽許封。
李好閔玉河
累月得請
擧國遑遑
光海命公爲陳奏使。
以爲差官發還
不幸誣言先入
使臣繼至
力辨無益
不如先至京師
備陳實狀
星夜兼程
二十七日而至京師
五月呈辭
竟得竣事而還
海大悅。
命父超陞通政
公元1609年
判決事。
官其子六品職。
土田藏獲倍。
己酉秋
拜領議政
壬子春
海西逆獄起。
逮及搢紳名人
癸丑
朴應犀等獄繼起
獄事狼藉
誣引宮禁
壬子尤慘。
海素蓄疑忌。
前後獄事
逐日親鞫。
未嘗有司淑問
奸人樂禍者又入左腹從臾之。
事有不忍言者
公以首相日入侍。
守正平反
棘棘不阿
橫罹者多得釋。
永昌大君㼁齒纔齔。
爾瞻等指爲禍本
三司交章請誅。
言三公宜率百僚庭爭
一日
光海入更衣
大司憲宋諄,大司諫李沖殿上揚言曰。
廷議皆以大臣不卽伏閤爲非
不敢不告。
公起與恒福謀曰。
事將若何
恒福曰。
子以首相
當斷此論。
若令出置闕外。
則我當屈首從之。
若如三司之論。
必欲磬于甸人
不得不立異
死生
命也。
公曰。
吾意也。
明日
百官伏閤
以出置請。
光海不聽
居數日。
爾瞻抗言大臣曰。
朝議皆欲致辟。
大臣只請出置。
百僚所以宗社意也。
語極侵軼
公笑曰。
已領矣。
及草啓。
前議不變
翌日
爾瞻稱疾不來曰。
不可苟同
公聞之笑曰。
不來耶人各有見。
任之也。
獄事日急
外間傳言將廢 母后
臺官尹訒,鄭造於避嫌中發其議。
公謂恒福曰。
此事何可一刻容忍
我心如焚。
今日請與君同進
先以克盡誠孝
慰安 慈殿之反復開陳
以待上悟。
極言此輩不道之狀。
悉力擊破之無遺可也。
恒福曰。
不可
吾 啓辭未半。
天威震怒
臺諫狙擊之。
勢難畢說。
彼旣誣引春秋
眩惑上聰。
此事必詢于大臣
公元1612年
當於獻議引經據義。
段段攻破
因及永昌不可誅之義可也。
公諾之。
未及恒福被劾去。
已而
 大妃父金悌男以謀逆受誣死。
方議告訃當否。
公引春秋無絶母讎母等語。
時議大愕。
未幾
光海允庭請。
永昌于 大妃側。
出置江華
論者必欲置之法。
公先倡。
公進一箚以示意
爾瞻大怒
以爲黨逆
於是李惺,朴鼎吉等希意揚臂
請按律。
三司爭之踰月。
而光海不許
只命削職
公退龍津別墅
眷顧國事
仰屋飮泣
却食不進。
因得疾日劇。
不起
十月初九日也。
年五十三。
遠近聞之。
莫不傷嗟出涕曰。
自此國無紀矣。
訃聞
光海亦震悼
卽命復爵。
明年正月三日
合葬于楊根某山夫人之墓。
精神明秀
風度凝遠
弱冠
人已以公輔期之。
天分甚高。
絶出流輩
謙謹自持
未嘗一毫高色
平居粥粥若無能。
遇事英氣奮發
恢恢游刃地。
立朝三十四年。
匪躬盡瘁
不擇夷險
能贊中興之業。
方且自視欿然。
不以自居
與人相接
色笑雍容
和氣襲人
前後儐接。
天將莫不懽然相得
有如醇醪醉心
戊申陳奏之行。
動中原。
往返一路
諸鎭將官酒饌出迎
贈贐護行相屬於道。
本國貢使
必問公安否。
詩曰。
在彼無惡
在此無斁
庶幾夙夜
終譽
殆公之謂也。
白沙李相國誌公墓而斷之曰。
推賢讓能子皮
應對賓客叔向
知無不爲宋璟
尊儒樂善似留正。
不立私黨司馬光
是以行。
上而出於晉鄭
公元1613年
之間。
不害爲名大夫
下而出於唐宋之際。
不愧爲賢宰相
君子以爲知言云。
公所詩文甚多
兵火中散殆盡
只有若干卷藏於家。
夫人李氏
議政山海之女。
牧隱先生文孝公之後
舅姑以禮。
君子無違德。
壬辰之亂。
年二十八。
節死
旌其門。
 贈貞敬夫人
公有三男
長如圭。
前府使通政
次如壁。
縣監。
季如璜。
今爲黃海監司
女適縣監鄭基崇。
側室三男
如璞,如𤧭,如璇。
三女
萬戶李憕醫官許楘。
一早寡。
府使有三男
象乾,象謙,象鼎
四女
承旨李基祚,士人崔有石,士人洪彙。
一幼。
縣監無後
監司一男幼。
六女。
進士吳挺奎,進士行善
餘幼。
鄭基崇有四男
珍,鏻,鈱。
一幼。
二女
士人李明徵。
一幼。
內外曾孫十四人
始公之歿。
正在群小揶揄之日。
諸孤不敢爲請諡計
後十一年天啓癸亥
天日淸明
群凶誅磔
一日
二孤家狀白沙誌來曰。
願得公文字。
上請於朝。
所以易其名者。
余惟此事非所及
而獨念平生出入公門墻之下。
辱知奬甚厚。
於此役。
義有不可辭者。
遂略敍其在人耳目如右
以備太史氏採摭焉。
正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 經筵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世子副賓客鄭經世
謹狀
輔國崇祿大夫領敦寧府事兼知春秋館事
衛都摠都摠管
西平府院君公行狀。
公諱浚謙。
字益之
姓韓氏
號柳川
韓之係出於淸。
有名
公元1617年
佐麗祖統三韓
太尉三重大匡
鼻祖也。
曰康。
儒術忠烈王
知貢擧中贊
諡文惠
是生謝奇。
諫議大夫寶文閣提學知製誥
是生渥。
僉議右政丞上黨府院君
諡思肅
生公義。
政堂文學淸城君。
諡平簡
是生修。
厚德府事。
右文館大提學
淸城君。
諡文敬
道德文章
師範一世
是生尙敬。
本朝開國勳。
領議政府事。
西原府院君
諡文簡
是生惠。
吉道觀察使
是生繼禧。
政府左贊成。
翼戴佐理功封西平君
諡文靖
是生諱士武。
漢城府判官
 贈左參贊
是於公爲高祖
曾祖承元
善郡守
 贈左贊成。
祖諱汝弼
中樞府經歷
 贈領議政
考諱孝胤。
力學服禮
士林所重。
不幸早世
卒官鏡城府判官春秋記注官
 贈領議政
貞敬夫人平山申氏。
麗朝太師節公崇謙之後
禮賓寺正健之女也。
以嘉丁巳八月生。
幼而岐嶷
六歲
屬文
八歲
讀書大義
一覽輒誦。
十歲
外祖考賓正公歿。
能司貨治喪
一遵議政公命
無所違失
童子而與於禮。
見者異之。
稍長。
日益博。
日益進。
德器日益就。
李相國恒福自少卓犖
氣壓輩流
一日見公於學舍
歸家惝然自失
久之曰。
公輔器也。
己卯
爲生員壯元。
進士居第七名
庚辰
議政公憂。
廬墓盡制。
乙酉
以薦授 泰陵參奉
丙戌登第
未分館。
選入翰院檢閱
先是
 朝廷用邊將議。
設鎭於鹿屯島爲耕戍計。
胡人猝入。
屠略殆盡
 宣祖愍之。
出 御題從臣製進。
公爲
公元1588年
首。
 賜豹皮褥。
提學李山海亟稱公詩曰。
文衡手也。
戊子秋
自奉敎遷承政院注書。
己丑
還奉敎。
六月
例陞成均典籍
卽日出補衿川縣監。
家貧親老。
急於便養故也。
望筒入。
 宣廟使司謁問于政廳曰。
韓某老親乎。
久乃點下。
時議公私輕重不當如是
論劾官。
見重物論如此
湖堂選。
十月
鄭汝立謀逆事發。
獄詞蔓延
搢紳多被逮。
公前在堂后。
薦賊甥李震吉。
至是爲憲府所論。
繫獄
 宣廟察其無情釋之。
翌日
卽 命敍。
憲府論執還收。
公出廣津
足跡不及城市
壬辰春
買田于原州栗枝村。
以爲明農計。
四月
倭寇京師
拜禮曹佐郞
侍講司書江原道都事
尋陞禮曹正郞
公因路梗
不得赴 行在
以 朝命
號召使李墍幕下從事
原州使金悌甲守鴒原御賊。
城陷而死。
 朝廷公方在其地。
有人望。
卽拜牧使。
令直赴任所。
公至則弔死問生
招集流亡
賑活飢餓
節義戢獷猾。
一境賴焉。
乙未秋
以司憲府持平 召。
侍講善,知製 敎。
移司諫院正言
尋還善。
丙申春
弘文館副校理善。
以都體察使西厓柳相國從事
出巡兩西。
公素西厓器重
年位相遠
稱許平交
大事
與參決。
時 廟堂以不次待公。
嘗於一日政。
副修撰。
復擬嶺南伯。
世所罕有也。
丁酉
檢詳
旋陞舍人
遷副應敎,司諫院司諫
兼承參校
輔德執義
以典翰兼輔德
秋陞拜同副承旨
公元1596年
公未經準職。
於例不得擬。
而 特命擬。
異數也。
序陞右承旨
軍興多事
機務塡委
公爲兵房最久。
贊襄弘多
建白依 天朝設擺撥。
邊遠駝啓。
一夕而至。
 上甚喜之。
十二月
 特拜京畿觀察使
進階嘉善
國事搶攘
賦役煩重
公能闊狹弛張之。
甸服以蘇。
戊戌冬
辭遞。
西厓群小所逐。
一時淸流網打殆盡
欲竝及公。
捃摭無所得。
公遂謝病歸。
大司成又辭。
己亥
拜慶尙道觀察使
公素鄭仁弘爲人
過其門不問
仁弘憾恨
嗾其黨構罷之。
庚子六月
敍拜兵曹參判。
 懿仁王后之喪。
差 山陵提調
本兵務劇。
難於兼察。
遞授大護軍
冬兼同知春秋館事
辛丑
同知樞府事兼四道體察副使
李相國德馨嶺南
還拜曹參判。
壬寅春
全羅道觀察使
癸卯秋
辭遞。
授禮曹參判。
國甫去亂。
疆場多虞
 上咨元帥於領議政李德馨
對曰。
韓浚謙職秩雖卑。
望實俱隆。
今之專閫
無踰於此人者。
九月
遂以公爲四道都元帥
 國朝以來以嘉善爲元帥
惟公一人而已
上疏辭 不允
大臣請加秩。
有阻之者不施
冬兼五衛都摠副摠管
尋拜弘文館副提學
甲辰春
拜吏曹參判。
親嫌遞授大護軍
同知禁府事。
夏拜副提學
秋以工曹參判。
同知春秋館事
遷吏曹參判。
乙巳
兼 世子副賓客
視師湖嶺
南徼無警
時相有不悅公在者。
帥臣受 命。
不可出巡
故有此行。
將行
乞解本職 不允
九月
 
公元1600年
召還。
累辭得遞。
大司成
副提學
尋 特授戶曹判書
丙午
兩 天使來頒 詔。
國儲罄竭經費浩煩
周旋調度
接應闕事
亂後言善爲度支者。
必推公爲首
丁未春
同知 經筵事。
夏拜大司憲
親嫌遞授西樞
秋拜平安道觀察使
明年
貞敬寢疾
公親執湯藥
不解者數月。
丁憂
哀毀踰禮
不能支。
庚戌制終。
付西衛。
尋以漢城府判尹遷大司憲
辭就西樞
時光海政昏。
諸奸擅國
會吏判缺。
大臣首薦公。
左腹者忌之。
飛語上聞
公見力求外。
出爲咸鏡道觀察使
北關僻陋
不霑文敎
公至。
風化爲先。
高年旌異行。
延接士子
誘掖奬勵
設爲程式
親自提警
先刊家禮小學
譯以方書
分授列邑。
課其講讀
又行鄕飮酒鄕射等禮。
又選俚俗歌曲可以感發人者。
彙爲五倫
廣布閭巷
日夕歌詠之。
於是庠序絃誦之風。
村野揖讓之俗。
使曠代天荒之域一變至此
寔公之化也。
 定,和兩陵碑毀於倭寇
歷數十年不克重建
公啓聞改立。
 聖祖潛龍舊宮亦爇於壬辰
手植六松猶存。
見者敬之。
而在村閻中。
民俗昵焉。
牛馬而過者。
睨而不知下。
以爲甚非廣敬之道。
立石其前而記之。
使大小人過者皆下。
前後按使以土俗勁悍
嚴刑立威。
公輕其笞杖
濟以寬和
民始有樂生之心。
令行而禁止
壬子瓜滿。
不許代。
癸丑四月
徐羊甲之獄起。
初。
爾瞻得罪 宣廟
削黜不敍者九年
日夜覘伺
國家有變而逞其毒。
丁未冬
 
宣廟久不豫。
柳永倚附幽陰
植黨顓擅
爾瞻乘時謂永慶有易儲計。
密遣門客
鄭仁弘上疏劾永慶。
 宣廟震怒
仁弘爾瞻
光海疑懼日深
 宣廟大漸
慮光海不克骨肉
爾瞻輩將甘心永昌
 手書遺敎曰。
不穀忝位。
負罪臣民
若隕淵谷
今忽得重病。
修短有數
死生有命
晝夜不能違。
聖賢所不免。
夫復何言。
大君幼稚
未及見成長。
以此耿耿耳。
不幸人心難測
萬有邪說
諸公愛護扶持
以此託之。
外面柳永慶,韓應寅申欽,朴東亮,許筬徐渻公姓名。
封置宮中
諸公皆莫之知也。
及 宣廟棄群臣
 王大妃始下于賓廳。
旋卽封入。
光海嗣位
爾瞻柄用
逞憾於 先王
且知光海必欲除永昌
謂 遺敎非 先王御筆
乃 大妃使內侍閔希騫僞造者。
七臣爲之保護
交構百端
熒惑中外
至是。
劫盜朴應被繫。
栲掠當死。
爾瞻陰使人怵以禍福
使之從獄中上變。
於是獄飜爲逆。
遂殺國舅金悌男。
永昌大君江華
獻納活首劾名在 遺敎者。
竝削去仕版
及賊浹承爾瞻意旨
廣爲誣引
逮捕肆出。
公亦自德原被收
時禍焰甚酷。
人不自保。
被逮者或枝辭自解
公素與悌男不相能
有事可證。
親戚皆勸之曰。
宜以實置辭
公曰。
死生命也。
賣人以圖免。
不爲也。
不從
光海親鞫問狀訖。
放歸田里
是日出歸西湖德謹村莊
伯氏參議公。
棄官杜門已數年矣。
相對甚樂。
日與子姪討閱經史。
談說義理
公元1607年
暇則飮酒賦詩
從容閑適
人不知其爲處患難也。
丙辰
光海欲遂廢 大妃
追戮悌男屍四諸市。
尹訒,鄭造,柳潚等復論公遠竄
丁巳
付處忠原。
葺茅而居。
不出戶庭
辛酉四月
量移驪州。
八月
敍拜知中樞府事。
五道都元帥
前此深河之役。
兩帥沒於虜。
,廣繼陷。
寇勢益張。
聲言東搶。
恐喝日甚
廟堂謀擇帥。
僉議以爲非公莫可。
故有起廢之命。
拜疏不獲
十二月
寇入義州
至林畔而去。
開府中和
公雖不得已而起。
事已無可爲者。
癸亥三月
我 聖上入纂大統
 中宮殿下正位坤極
進拜公輔國崇祿大夫領敦寧府事。
西平府院君
五月
 召還。
朝議以 天朝有協討之命。
則自 上當親率三軍
故冬以公兼留都體察使。
以后戚之家。
不宜軍國事。
累辭 不允
甲子正月
适稱兵。
 大駕南巡
二月适誅。
 駕還京師
公常扈衛焉。
六月
兼知春秋館事
同修海日記。
力辭不拜
乙丑春
辭都體察
九月
兼五衛都摠都摠管
未幾又辭遞。
丁卯正月
虜人潛師渡江
陷城邑。
公以扈衛大將
奉 慈殿,中殿江華
在途有 朝旨
命公爲陪衛大將
從 王世子分朝南下
全州置撫軍司
公與李公元翼申公欽同爲堂上
軍民以爲安。
三月寇退。
陪 世子會 行在
四月還京。
公素風痺
驅馳顚頓之餘。
轉劇
 上命大醫守視
問疾相望於道。
疾革
子弟書 啓草
若將爲 國家論事者。
而已不能言矣。
七月十七日辛巳
公元1627年
考終于會賢坊之寓第
訃聞
 上震悼輟朝三日
中使喪事
賻贈有加。
 王世子卽日擧哀
比及葬。
臨弔
同朝士大夫莫不齎咨涕洟曰。
無祿矣。
其來哭者必甚哀。
其葬也。
會者三百餘人
九月十九日
窆于原州陰枝村先兆西五里許庚向之原。
山府夫人黃氏袝。
資稟忠厚
氣象光明
和而不流。
寬而有制
加以儀表雄偉
擧止凝重
人望之知其爲盛德大器也。
早受議政公庭訓。
參議篤志爲學
日邁月征
尤好禮。
吉凶有事
必稽于古。
不爲俗習所拘。
孝友敦睦
出於天性
議政公旣棄世
家益貧空
未幾
參議公又遠謫
公獨侍大夫人。
左右順適
養志爲先。
室妹未笄者數人。
保護敎誨
婚嫁以時
雖在禍患顚沛兵戈喪亂之際。
甘旨之供。
溫凊之節。
未嘗缺也。
公歷鎭雄藩。
大夫年登耆耋
參議公又屢守大邑
遞奉板輿
榮養備至
壽席
大夫人輒却衆樂。
使歌者歌感君恩曲。
公推演其詞。
撰續曲以進。
嘗約朝中卿大夫老親者作壽親禊。
良辰吉日
稱觴上壽
一日
禮曹以聞。
 宣祖特賜樂以榮之
參議半世同居
通其貨財
棠棣之樂。
至老彌篤。
每痛仲氏早逝
姊妹多不壽。
其所不啻若己子。
敎育成就
使得所。
朝夕會食
長幼盈席。
堂廡之內。
和氣藹然
輕財重義
貧乏恤孤寡。
吉凶資助
各得其宜
族姻隣里歸仁焉。
尤篤於追遠
常設同宗會。
又爲之敍譜系
以示厚倫之本。
淸州井里
太尉公舊里也。
參議
牧是州。
公與之相議。
築壇以祭。
立石以記之。
平居和易從容
未嘗暴慢之容。
鄙倍之言。
事雖有甚可怒者。
終不形色辭。
侍側者或故激之
亦笑而不嗔。
待人寬而恕。
聞人過失輒不樂。
或以橫逆相加。
未嘗與之較。
其逮自北關也。
金吾郞希權奸意。
窘辱百端
處之夷然
子弟毋敢有怨言
有問其名者則曰。
已忘之矣。
平生無所嗜好
一切世味
泊如也。
位至卿相
家如寒士
領敦寧五年
不廣一架
不置一區
廏無粟馬
坐客重席
八路一口奴婢
此雖在公細行
而亦足爲鳳凰一毛也。
自在韋布
人以鼎軸期公。
世路崎嶥。
屢起屢躓。
先公進者自視歉然
公貴
多以 祖宗朝上黨故事爲言者。
領相李公元翼知公志。
枚卜
公聞之喜曰。
完平眞可愛人以德矣。
位望愈隆而操守愈確。
未嘗一言半辭於時政。
紛華勢利
若將浼焉。
此則古人所難
而公裕如焉。
不喜榮進
晩節小齋下。
顏之曰歸來
領相申公欽寔記其扁。
雖遭世多故
不克退閑
雅志可見也。
李白沙恒福李漢陰德馨莫逆交
癸丑之禍。
一時被罪
漢陰待罪龍津
憂憤而卒。
白沙竄配北靑。
歿於謫所
公皆以詩哭之。
語意悲切
聞者隕淚。
爾瞻惡之。
益謀所以置公死者
而公終不恤也。
爲文
平鋪典瞻。
不事彫刻。
詩亦優游不迫。
發於情性
有古詩人之風。
記性過人
自學以後耳目覩記
歷歷向人道。
羅列貫穿昨日事。
通曉國家
公元1594年
故。
 祖宗以來文獻儀軌
沿革損益
若視諸掌。
 朝廷凡有所疑。
必咨公以決焉。
所爲詩文
自收錄。
又爲兵燹所失。
今有亂稿若干卷藏於家。
夫人昌原望族
曹佐郞 贈參判兼同知 經筵春秋館義禁府事珹之女也。
生十四歲而歸于公。
柔嘉順。
端莊淑哲
克修婦道
君子無違德。
閨門之內。
井井有法
娣姒族屬
咸稱其賢。
甲午八月
卒于原州之寓衙。
享年僅三十四。
累 贈至貞夫人。
癸亥
進封山府夫人
二男四女
 中宮殿下
於次爲第六
 載誕元良
尊居儲貳
次曰 鳳林大君諱。
次曰㴭。
曰滾。
皆幼。
男長曰會一
政府使。
二男三女
男以成,以平。
適士人申翊隆,鄭何。
一幼。
季曰昭一。
明秀而夭。
女長適宗簿寺正李幼淵。
生一女。
次適侍講院弼善呂爾徵。
次適禮曹參議鄭百昌
二男一女
側室二女許通。
李煥宗室珍原副守世其壻也。
經世之與公論心。
蓋四十年有餘矣。
臭味聲氣
無一不相投合。
始終如一日。
其所相期勉勵者。
在於道義
不在名利宦達之間也。
府使公纍然憂服之中告余曰。
先君者宜莫如公。
願得公筆。
所以易其名者。
乃以參議公所撰次家傳來示
論述德行
一字溢美
皆余所親知而深嘆者。
遂依其文而歷敍之如右。
以備太史氏擇焉。
具官鄭經世
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