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北渚先生别集杂著 (自动笺注)
北渚先生別集雜著
 箋
  
正朝箋文
斗車移次
一氣行時
玉燭調元
五辰凝績
叢霄瑞靄
匝域歡聲
恭惟 聖德在躬。
至仁育物。
嚴恭寅畏
億萬丕基
博厚高明
與天地而同體
茲當履端之節
益膺申命之休。
伏念臣等猥以具僚
式霑 洪造
八風順序
欣覩泰階之平。
千歲爲春。
願獻華封之祝。
北渚先生別集雜著
 敎文
  
羅州使兪大禎賞加書
若曰
徹彼桑土
予切未雨而圖。
修我戈矛
嚴待暴之具。
誠可嘉於爲國
賞豈靳於陞階
若有愷悌之臣。
實是邦家之彥。
豸冠烏府
幾振朝綱
佩魚符於鳳城
已著聲績
伊考履歷
有名譽。
茲欲再試於民。
乃畀百里之任
煩治劇。
功績三年而成。
嗜事興官。
奏課一道之最。
錢穀甲兵之事。
豈嘗學而能之。
刀槍弓矢之完。
初非取於民者。
斯蓋方便而措備。
莫不堅利精工
邊鄙用兵之時。
朝廷得人之力。
游讌急務
世方趨於恬嬉
戎器不虞
爾獨勤於修繕
庸優褒奬之典。
特加通政之資。
於戲
今日艱難
毋或懈怠
及是時之閑暇
益加勤勞
敎示
想宜知悉
王妃冊封命文
若曰
乾坤合德
順成四時
日月竝明。
照臨八表
造端夫婦
寔基化於家邦
屬茲景命維新
擧此顯冊之典。
咨爾 王妃韓氏。
幽閑貞靜
溫惠涵弘。
奕世名門
簡在 先后
積善餘慶
誕生多男
自予居邸之初。
至于踐祚之際。
宣昭義問
密贊補天之功。
輔佐寡躬。
久著載物之績。
推崇位號
表式宮闈
於戲
奉 慈顏怡愉
嚴禋祗栗
寬仁逮下
克敦和睦之風。
恭儉持身
俾延靈長之福。
益修壼政
勉嗣徽音
故茲敎示
想宜知悉
敎 王世子冊封
若曰
貞國在乎元良
蓋取明兩之義。
守器莫如長子
叶儲貳之稱。
肇建靑宮
肆頒寶冊
咨爾 王世子某。
襲聖誕慶
體健降靈
溫文月將
不煩於在傳。
孝友天得
德已著於勝衣
閭閻疾苦之備諳。
獄訟謳歌之咸屬。
思固本之大計
庸副延頸群情
付託有人
永圖丕績
仁賢繼體
庶無負於國家
定位少陽
率典上嗣
爾爲 王世子
欽依訓戒
祗奉憲章
動靜云爲
非禮不蹈。
左右前後
正是從。
大業艱難
小心兢惕
夏絃春誦匪懈
三善四術之罔愆。
仰惟七廟之隆。
益光 先烈
式延
萬葉之祚。
勉裕後昆
故茲敎示
想宜知悉
北渚先生別集雜著
 樂章
  
宣祖大王室 樂章重光
於皇 宣祖
 峻德重光
 格天昭誣。
 正我宗祊
抗義除凶。
 奠我封疆
 受釐啓後。
 悠久熾昌
北渚先生別集雜著
 議(大拜後獻議。
不止此若干首
而皆逸於變亂。)
  
掌樂院 啓辭 豐呈後。
妓生去留當否議
錢穀甲兵之問。
猶或至於廟堂之上。
娼妓去留
臣雖庸陋
不敢獻議
伏惟 上裁
穆陵遷葬時自 上服制議
改葬之服。
先儒所論。
互相異同
難折衷。
而大槩禮經註云。
必服緦者。
不忍無服
葬其親也。
改葬而緦。
旣葬而除之。
子思著說甚明。
杜氏通典曰。
喪無再服。
哀甚不可無服
若從月數則是再服也。
此說亦似的
帝王服制
士大夫不同
大明集禮。
參酌時宜
爲時王之制。
 宣,靖陵古例。
亦皆至葬而除。
不敢更有他議。
伏惟 上裁
靈寢陳設
初喪則不忍死其親。
常時所用床帷枕席之具。
設爲靈寢
象生時。
至於遷葬
則與初喪有異。
況 國朝遷葬時。
實錄謄錄
無可前例
當初該曹不爲磨鍊
無不可。
伏惟 上裁
虞祭服色
考諸杜氏通典大明集禮,家禮儀節等書。
改葬虞祭服色
皆定以緦服
而 宣,靖陵改葬時。
烏紗帽黑角帶,黑團領行之。
其時老成宿儒猶有存者。
定之際。
非偶然。
而第念服雖可除。
旣葬。
虞祭乃行於同日
則 玄宮纔閉。
便脫縗服
遽以吉服行事
求之情禮
似未妥當
考之於古禮如此
參之以時王之制又如此
而 宣,靖陵已行之禮。
未知考倣於何處耶。
禮文行之。
無不可。
而臣素昧禮經。
不敢輕議。
伏惟 上裁
李文雄等復讎後擬律輕重
殺人者死。
通天下亘萬古大法也。
被殺者之功罪
不暇論也。
使守白有罪無功
李文等之罪。
不當減也。
使守白有功無罪
李文等之罪。
不當加也。
自古及今
爲父復讎者多矣。
歷代帝王屈法宥之者多焉。
豈不以扶倫紀崇節義反有重於守三尺之法歟。
在梁天鑑中淮陽人常邕和殺其太守成安樂。
城內附。
武帝以爲功而賞之
安樂之子景雋購人刺殺
與其妻子而不遺噍類。
武帝義而釋之。
逮我 成廟朝。
申用漑之父㴐爲咸吉道觀察使
被害於李施愛之黨。
用漑劍斬父讎於白晝都城之內。
提頭詣 闕請命
 成廟竟赦之。
以言其擅殺有功
則景雋之事近之。
以言其戮人都中
用漑
事近之。
執此二者而論之。
等之當。
可以定矣
李重老,朴榮臣。
忠臣也。
守白
逆豎也。
忠臣之子
爲父復讎
一逆豎。
置法抵罪
則其於扶倫紀崇節義之道。
何如耶。
孟子曰。
國人皆曰可殺然後殺之。
今上搢紳大夫
下至閭巷士庶
莫不聞抵掌
高其義而樂道之。
人情之所同然
亦可以見矣。
伏惟 上裁
因朴之英怪說訪求 先陵當否議(不果獻)
天下之事。
而已矣。
聖人言怪
理之外也。
易萃之卦辭曰。
王假有廟。
萃者聚也。
聚己之精神
以格祖先精神
蓋子孫之精神
祖先精神
故傳曰神不歆非類
非其子孫則神不歆。
理之當然也。
以理而推之。
則 列聖相承
至誠求之。
 先代陟降之靈。
在於此而不在於彼。
其依着朴之英於三百年之後
臣實未知其理也。
宋儒謝良佐有言曰。
祀典之意。
可者使人格之。
不使致死之。
不可使人遠之
不使人致生之。
此者爲智。
此者爲仁。
致死之而致生之不可
致生之而致死之亦不可
今此之英怪誕之說。
其在於格之乎。
在於遠之乎。
可謂智乎。
可謂仁乎。
春秋二百四十年。
左氏之記異者非一。
而夫未嘗一書於經。
聖意所在
可見矣。
且如漢武之見李夫人
惑信方士之說。
凝神注目
怳惚若見。
而猶
曰是耶非耶。
何。
姍姍不足憑信
亦可見矣。
今之言者
或引麗朝南君甫見夢之說。
以爲證佐。
此則其後孫孝溫載之家乘
的指墓在某處云。
則實有可據
而況其外黃瑄方爲縣倅。
其所感夢者。
所謂一氣流通
無往不在者也。
縱使專信之英之說。
窮搜極探。
深山大陵翳薈莽蕩之地。
難保必得
縱使得之
如有一毫疑似
則將何以處之。
宋儒張載曰。
影堂不可祭。
髭髮不似。
便是別人
豈非大可懼乎。
世衰道微。
人神雜糅
人有逆於倫而感於氣。
山精木魅
有憑於聲。
有形於形。
以應之而爲祟。
不可憑信昭昭矣。
事非經據
難處若此
自此以往
臣未之或知也。
試令儒臣博考經史。
參之公議
裁以 聖衷
無致後世論議
不勝幸甚
伏候 睿裁
北渚先生別集雜著
 啓辭(前後 啓辭。
不止此若干首
而皆逸於變亂。)
  
大臣李命俊上疏
請黜金,趙兩宮人 啓辭。
云云
伏見李命俊疏辭。
忠言讜論
無非出於心腹腎腸
近日循例進言之比。
臣等讀未了
瞿然於心也。
其曰內修者其目五。
其曰外攘者其目四。
大者有 聖上體念之處。
其小者有有司奉行之事。
此則人或可以言者
至於嚴宮禁一款。
辭嚴而義正
實是所難言而命俊言之也。
頃見諫院中有類此之說。
臣等意以爲 聖明之世無是事
而今忽有之
耶。
言官之言。
必不出於偶然
方爲疑信而未得其詳。
今見命俊指其姓名直諫
方信其言而竊歎 聖明之有此擧措
臣等聚首愕眙
不覺心寒氣短也。
帝王選置嬪御
非但古禮爲然
亦有 祖宗朝流來舊例
而 反正以來今已八年之久。
無選入之敎。
臣等未嘗欽仰 殿下崇德
豈意一朝曲逕媒進
爲 聖朝之累也。
嬪御之選。
必以法家名族者。
所以侍御壼政
而今此趙,金之女。
旣非以禮選入。
則明是由曲逕而進也。
此路一開
將來之憂。
豈特爲 聖德之累哉。
蠱君心害國政
未有甚於此者
臣等不暇遠引前代而論之。
昏朝已然之事。
可謂今日龜鑑
 殿下復欲尋亂亡轍迹而莫之悟。
臣等竊痛焉。
嗜利無恥之輩。
雖欲希覬無妄之福。
若無夤緣之路。
則必不能自進
陷吾 君於非禮不正之地者。
果誰人乎。
論其罪狀
固難容於誅殛
臺諫亦已發端於箚辭。
至今一言以正之。
意必遂事不可諫。
豈不寒心哉。
伏願 聖明亟命斥去兩家之女。
罪其媒進之人。
使一國臣民咸仰大聖改過不吝盛心
而基國家萬世靈長之福。
何如
體府 啓辭
啓曰。
賊兵渡江之後西人民。
盡被搶掠
當初若修一二山城
以爲避兵之處。
則豈至於今日蹂躪哉。
龍骨一城
可見其驗。
興山城素稱絶險
而終不爲入保之所。
可惜也。
首陽山城
亦有從前修築之事。
兩城修繕
功役不至重大
山郡之民入據瑞興。
沿海之民入保首陽
則雖與直路要衝有間
猶可爲 國家保障
亦可爲人避亂之地。
臣曾有此意。
欲具啓以處人民。
亦可臨時捲入。
避兵鋒。
不必費用官力而爲之也。
當出本道
審察各處
然後方可 稟處。
先令監兵使察其形便
參以民情
一面料理
一面馳 啓事
以此意知張紳處。
而兵使李愼
則今當下去。
爲言何如
啓曰。
臣詳査兩西外六道束伍摠數
忠淸軍民之數。
雖下於兩南。
而比諸黃海道想必倍焉。
海道亂後時存一萬二千餘名。
忠淸道則只以八千九百八十四名成籍。
多寡相懸
全羅道人民之衆。
倍於慶尙道。
而慶尙道則二萬四千四百人
全羅道則只以一萬三千四百二十五名成籍。
多寡相懸
有甚焉。
全不留意於軍務
據此可知
委屬駭愕
兩湖監兵使從重推考何如
啓曰。
黃軍之入防西關
其來已久。
甲子年間
分爲六番
以疏番次
年年赴戍。
所難堪。
怨氣固已滿腹矣。
目今賊之餘兵。
屯邊上。
南北之軍。
交替無期
依前海西軍兵入送遞防者。
在所不已
鳥驚魚竄
之際。
不但調集實難。
本道亦將有修築城池之擧。
不可不及時料理
而除本道民力
則他無倚辦之路。
分此送彼。
非得計也。
竊念龍骨城守之卒。
精壯不下八千餘數。
此輩久守孤城
飢餒濱死。
卽今兇賊已盡捲向灣上。
獨宣鐵之路。
無所礙。
以此輩卽守安州
則必以得食延生爲幸。
而似無戀着故土之意。
爲今之計。
便於此。
以此意議于 廟堂
廟堂之意。
以爲然。
故臣已差解事軍官
上馳送。
金起宗鄭忠信使之商確便否。
星夜回報
更議處分何如
啓曰。
卽今深冬已迫。
氷合只在目前
如有意外之憂。
遠地軍兵
勢難一時齊到。
臣曾在江都
抄得私獵砲手三百五十四名。
還都
 啓請各復一結矣。
厥後又加募聚於諸道。
前後通計
則其數幾至五百餘名。
召集京師
振刷以待。
留則爲 扈衛之卒。
出則爲選鋒之士。
今將斟酌近遠
次第調來。
分番相遞。
御營之兵。
作爲兩軍
不無利益
當依 御營軍例。
俵給口糧
度支預爲措處
隨到支放何如
啓曰。
問安使李尙吉 引對時。
以西民等不便屯田陳達矣。
思還故土
人之常情
旣還其土。
各尋舊巢。
情理之所必至也。
淸川以西。
已作遼人之窟。
若不屯聚一處
以爲守望相助之計。
非但遼人侵掠
殺越所不堪。
我人弱肉強食之患。
難保其必無。
而臣之所慮。
不特爲軍食而設屯。
欲使窮餓之民。
以資活也。
旣備種穀農牛農器等物。
輸入於設屯之處。
詐令耕食
種子秋成後除其耗穀。
以還上收捧收穫之穀。
所出二十斗。
官取八斗
而給民十二斗。
無非便民之意也。
大槩愚氓等徒知狃於姑息
不肯樂趨官令。
有此呈訴也。
臣與守令方伯
移文相講。
不啻再三
而亦言其不便云。
實未曉其意也。
其中不便甚者
方伯守令。
自可更張
豈有因噎不食也。
此時西方
若不廣置屯田
何以飢民
何以軍餉
臣意則決不可以此而遽廢經年料理之事也。
民有饑餒之患。
 國家運米賑救
無不至。
況有已熟之穀。
可不許刈食以救目前之急哉。
人心不淑
諉以饑餓
任自刈食。
不無其弊。
此則在於任事隨時善處而已
以此事宜
兩西觀察使處。
枚擧移文
申飭擧行
無如前呼冤之弊何如
啓曰。
新除授碧潼郡守宗一
臣本不識面目。
人言才可合邊倅。
故擬于首望
至於受 點矣。
今者其奴呈狀本府
曾爲吉州營將
北兵使以病重 啓聞罷黜
時無敍 命云。
臣卽招兵曹色吏問之。
則本曹亦不知其罷職
故不爲書 啓於歲抄中云。
試使搜出備局所在北兵使狀 啓。
然後始知其方在
罷散
臣之昏謬不察甚矣。
極爲惶恐
宗一改差宜當敢 啓。
公元1627年
啓曰。
上年賊退之後
不計生民困悴
物力之蕩竭。
安,黃兩城令修築者。
誠以羈縻之計。
不足恃。
而賊之豕突
無日也。
茲者黃海監司張紳已爲料理黃城城守之策。
且將部分軍兵
措備糧餉軍器等項形止。
使其中軍時俊委來稟議於臣處。
本道軍兵元數。
萬有一千餘名。
若不沒數調入。
黃州闊大
難以成樣。
上年例。
除關西入防。
使各自一朔糧料
入守黃城
則數少客兵。
無益安城
黃州得此則是有兵而有糧矣。
黃城軍餉
與該曹相議。
以唐糧四千石使之輸入矣。
今若添入六七千石。
可以過冬之糧云。
令該曹以本道今年所捧米穀
料理添給宜當
五營砲手
習放鉛丸
太半不足
噴火筒最切於城守
方欲措備。
願得衙門造見火筒
破陣善手二名
爲下送。
欲爲敎鍊之計云。
該用鉛鐵
令該司優數下送。
火筒及別破陣二名
亦令下送。
訓鍊都監卜定丁卯式年。
砲手兵營分定各官。
當上送云
本道纔經兵亂
瘡痍未起
抄括之際。
非但騷屑萬端
本道方爲守緊賊路之地。
本道砲手
抄出上京
似未妥當
保之編入束伍者。
爲朝夕待令軍兵
而徵布上納。
軍情頗似爲冤。
此等
公元1620年
事。
似當有變通之擧。
都監十分商議
覆 啓施行
安州城形止。
本道監司詳細開報事。
已於撥上移文以問矣。
糧餉則與沈悅相議。
一萬六千石。
已令輸入
而一萬四千石。
已爲先到云。
其餘二千石
亦必次第輸到矣。
本道軍兵之外。
客兵能用幾何
可以守事
亦爲移問時無回報
而新出身外。
更無可調之兵。
庚申榜出身。
已於上年使之裝束待令
而新出身則依李廷龜昨日 榻前 啓辭。
使之自備糧。
立防四朔。
減其六朔。
除出其料。
賑飢民。
而以十一月初生到防。
二月罷防。
在公無虛費糧料之弊。
渠輩亦無久戍辛苦之歎矣。
開城府,黃海道出身
雖已發送
不過平壤安州等地
亦令徵還。
一體施行
無所防。
上項所陳。
俱係兩城守御急切之務。
敢此竝 稟。
啓曰。
守令除拜
乃是銓曹之任
而獨於西北
令臣薦望。
非但有乖於政體
至於都目大政
則計仕陞遷之際。
多有拘礙之患。
尤極不便
兵曹 啓辭所謂該曹不敢擅擬者。
實有所見
請自今以後西北守令。
竝令該曹差出。
俾無各岐積滯之患宜當敢 啓。
公元1621年
啓曰。
西路設屯之事。
必須預爲料理
然後可無不及之患。
西民之未還本土者。
當趁明年農節之前
一一督還。
淸川以北宣川劍山
龍川龍骨
皆是必
公元1620年
守之城。
而其城下俱有陳荒曠野
可以廣設屯田
秋來收穫。
入積山城
農軍自爲守城之卒。
且耕且守。
實爲兩利
而臣第以統領難得人爲慮矣。
伏聞鄭鳳壽之弟麒壽龍骨守城之時布料理之功多出於此人云。
而鳳壽以弟爲嫌
不爲褒揚
以此只出六品
同城之人。
皆稱其冤。
故臣曾於西邊守令議薦之時。
首擬咸從者
以此也。
此人有計慮。
足辦此事。
本土人情
以爲重云
人稱以別將
使之統領兩處屯田
庶可得力矣。
且聞流民之在海西者或有仍牟者云。
如此之輩。
竝令勒還。
則不中路潰散之弊。
其流不多云
此則待秋入送。
無所防。
敢 啓。
啓曰。
難得人心
易失者民時
擧措失宜
動非其時
則民之怨苦
勢所必至
臣扈 駕往還
詢訪軍情
卽今收穫未畢。
民事方殷
而纔經摠點兵之行。
繼有防御試閱之擧。
各邑前期徵聚
等待官門。
不得顧見家事
今番 拜園行幸時。
調發畿兵之數五千一百餘名。
通計一道軍兵元數。
已至三分之一。
而此外治供頓凡干執役使喚之人。
多是束伍中調出者。
以此推之。
一道軍兵在家無幾矣。
加以露處之卒。
冒雨達夜。
衣裝盡濕。
至於病傷者亦有云。
自 上軫念
至有燎衣之 命。
挾纊之 恩。
雖已極矣。
無知之民。
或豈無怨苦者乎。
日計之。
前頭大操之期。
只隔十餘日。
陽安麻積等地居生之人。
還家未數日。
便卽登途
而守令等欲免失誤之責。
必有聚會私習之事。
如是十月念日以前
殆將長在道路矣。
宣惠廳所納三別收米。
皆是十月前應納之物。
而其身且不得少休。
何暇致力於此乎。
水邊郡邑
皆以船運。
若或氷澌塞江
勢必陸運
其弊已甚
凡茲數弊。
臣皆耳聞目覩者。
今若 亟命停止
退行明年農隙
軍民咸悅。
有致死之心。
必倍於一番合操之效矣。
 親臨大操
係是振肅兵政
聳動人心者。
群情如此
不敢不達
惶恐敢 啓。
公元1627年
啓曰。
臣伏念兵者死地也。
若無重辟在後
則雖肯前蒙矢石效死之計乎。
我 國軍廢弛
一壞於丁卯之徵米徵布。
再壞於戊辰寬宥再逃。
以至今日愈益甚矣。
赴敵則或死。
逃還則必生。
舍必生之路。
就或死之地。
人情之所同惡也。
前日豐德逃軍鄭守明,金應戒等依律文
杖一百照律入 啓。
時臣於會坐中
力言不可不依軍法處斬之意。
而初不照律則已。
旣已照律。
律文之外。
不可有所低昂云。
臣亦以爲然。
不復強爭矣。
厥後林川,韓山等官逃軍
帥臣直請處斬
故依此覆 啓蒙 允。
行會
今之未能行刑者。
特以未得捕捉耳。
如其捕捉
則必當行刑。
備局之與頓伊一樣處斬云者
以此也。
臣之妄意若不一切斷以軍律
則其勢必相繼逃潰而莫能收拾
豈不寒心
鄭守明等旣已失刑於前。
不可復用輕典
以啓後日無窮之患。
林,韓逃軍等。
未及捕捉
保寧逃軍頓伊。
爲先梟首
此後逃軍等。
隨捕隨戮。
一一傳首軍前
警動軍情宜當
待罪體察之任
目見軍律不嚴
不勝痛甚。
敢此仰 稟。
啓曰。
道山砲手屬於體府者。
凡八百餘名。
此皆臣曾忝本任苦心求訪得之者。
最爲精銳
中間移屬 御營軍。
西下也。
以此軍元屬體營。
 啓請入送。
而時未點送矣。
臣今者復忝體任。
前頭方有進駐之擧。
則尤不可手下親兵
而況帥臣若帶去 御營軍兵
則雖無此八百名。
不患其兵少矣。
前項山行砲手
勿爲入送。
仍屬臣府。
以備不虞宜當敢 啓。
公元1628年
啓曰。
臣取考各道束案。
則通八道束伍軍兵十一萬一千二百零。
臣於戊辰年分軍時。
咸鏡平安黃海三道軍三萬一千七百零數
只以五道軍七萬九千四百五十名。
江都
各處山城沒數。
派分書單啓下矣。
今此進駐扈衛五萬軍兵
除非前日分屬之軍。
則更無餘軍。
不得已各處派定軍兵中。
量宜除出。
僅有五萬之數。
別單書 啓。
以備 睿覽
遠道
軍兵
若不先期知會
則必有蒼黃窘迫之患。
各道監兵使處。
發遣宣 傳官。
持票信下諭宜當
進駐處所沿路各站芻糧等事
不可不預措置
亦令該曹磨鍊稟 旨施行何如
啓曰。
守令賢否
所關甚重。
苟非其人。
其弊不貲
常時尙然
況於今日乎。
他道猶難。
況於西北乎。
前後受任
非不愼簡
鑑識不明
聞見孤陋
每於注擬之際。
多不得人
貽害民生
致誤官事者。
可勝言。
今則老誖癃病
精神昏耗
臨政思索
終不得可合之人。
豈可率意輕擬。
以重誤薦之罪乎。
曹郞官
再度通議
終始憂懼
不敢承當
自今以後
西北守令。
竝令該曹差出。
合事宜。
惶恐敢 啓。
啓曰。
方今御敵之具。
善於鳥銃
而各道各官。
或因火藥不敷
火器不備
全不敎鍊。
雖以砲手名編束伍者。
皆不知手操鳥銃
若不別爲節目
精抄敎鍊。
泛然調送
則事不着實
恐爲無益之歸。
成敗利鈍
在於此。
敢具節目
別單書 啓。
且於各藝之中。
砲技最爲易熟。
若連放五六十柄。
未有不成才者。
非但行之於四道
以爲今番替放之用。
以此節目
行之於八道
則不過數月鍊習
可得萬餘精砲手
以此出戰
以此入守。
庶可以制敵而有濟。
兵家所謂選鋒者。
亦此意也。
言者或以耗費火藥爲慮。
而今參商
每一
名給二十兩。
一柄三錢計之。
則可爲六十四柄之用。
而初習之時。
一柄所用
不至於三錢
然則二十兩之藥。
可用於八十餘柄矣。
通計五千名所給之數。
則六千二百五十斤。
不過費六千餘斤之藥。
得五精銳之卒。
輕重懸殊
鉛丸則習放旣熟之後
始爲納丸而放。
旣放之後
或可收拾再用。
故每名四十介分給事磨鍊矣。
以此事意四道京畿黃海咸鏡等道
爲行會。
使之擧行何如
平安道則朝夕對壘之地。
有常川。
鍊習之規。
已有成效
不爲擧論矣。
敢此仰 稟。
啓曰。
本府草記。
 答曰依啓。
給復之事似不可
獨及於砲手五千中一千名擇其勇力過人者。
定爲射手如何事 傳敎矣。
非不知砲,射竝用之爲得。
而第念射之爲技。
成就甚難。
雖有才力過人者。
積年着功。
則不成才
非如砲技之旬月學習而能也。
今若據定一千之數。
未必皆得勇力過人者。
而雖十分勤苦敎鍊。
先運替防之前
無成才之理。
徒給五百結復戶。
而終爲無益之歸。
豈非可惜也。
暇令此輩盡爲能射。
御戎之用。
不如砲技。
況未能盡爲能射者乎。
且我 國射才。
自有才官武士
雖無此一千射手
無損益於御敵也必矣。
依前入 啓節目
今此五千名。
盡作砲手
似爲便好
自下不敢擅便
仰候 睿裁
且前日入 啓節目
有下三道沿海各官。
舟師防御處勿抄一款。
而更思之則下三道舟師各官通計三十八邑。
今若盡除。
則各邑所抄之數。
必加於前所商量者多矣。
其中尤甚殘弊無形之處及舟師所屬水軍則勿抄事
付標於節目何如
啓曰。
義州是必守之地。
覆蕩之後
深以兵糧器械爲慮。
修復之擧。
未敢輕議者久矣。
今則絶和之議。
已決於間。
而臣以已試無能之人。
受 命於大禍必至之後
晝思夜度。
竭心料理
以冀萬一之計者。
在於修築城池而已
城防守之軍。
用七千名云。
今番武科
北入格者。
於此數。
放榜後新 恩赴防。
竝爲入送。
而黃海道例入防軍二千名。
仍舊入送于本州
且淸北軍兵。
已爲行會
使之團束。
若待完畢
推移替送。
則其數可得千有餘名。
淸北復讎之兵。
亦且二百三十餘名。
合而計之。
則七千之數。
庶可辦得矣。
南軍一千六百名。
依前派定白馬城亦可也。
軍糧戶曹今年祿之數米一千八百二十四石太三百四石。
趁此市上米價極貴之時。
減價換木。
猶可得一石四五匹之木。
入送西邊
秋成貿
所得不啻倍蓰
兵曹封不動木九百餘同內
除出五百同。
宣惠裁減剩出米布。
竝爲入送。
似爲宜當
本州所儲米太。
亦有一萬三四千石,皮雜穀三萬餘石。
聞管餉使將爲運入之米。
亦且八千五百石云
以此分入於義州白馬兩處
庶無乏絶之患。
而所乏者最是軍器
分定各道火藥五千斤內三千斤許。
令入送。
濟州出來弓箭
沒數入送。
此外銃砲火器及他餘器械
多方料理
連續入送宜當
且臣年前出關西
略知本道形勢
江界義州
八百餘里。
層巒疊嶂
連亘不已
其間關嶺有五。
江界之狄嶺。
理山之牛場
碧潼之九階
昌城之延兵。
昌州之牛仇里。
是也
延兵以上
則地險隘
山石犖角
一條淙路。
人不竝肩
昌城以下
山低水淺
襟袍虧疏。
賊若由昌州之路而入。
三日之內。
直衝寧邊
則淸北之路斷矣。
固守昌城
無益勝敗之數。
副元帥僻處凌漢
中外隔絶
號令不通
則何能隨機應變
以御心腹之賊乎。
今此洪命耇請修昌城
移置副元帥者。
非但事力不逮
恐非今日守御長策也。
臣適在調病之中。
精神昏憒
思慮錯謬
未及一一料度
姑以愚見
敢此仰 稟。
藥房 啓辭
啓曰。
未審夜來
 聖候何如
昨日伏承 聖批。
相顧憂惶
罔知所爲
伏聞諸醫之言。
諸症之發。
由於心火鬱滯云。
臣等雖昧醫方
以理推之。
則心者一身之主也。
主而不得其平。
陰陽不調
五行錯行
身內外。
無不受傷
豈不大可懼者歟。
今者 聖上方在靜攝之中。
萬機膠擾
夜以繼日
焦思竭慮。
未嘗少安
雖有良劑。
收效何易。
姑限 聖候平復
間凡干不緊公事
則勿許出入
專以頤養心神
保護眞元
爲主治之本。
淸明在躬。
諸症退聽
譬如舜擧皐陶。
不仁者遠矣。
等待藥房
不勝區區煎迫之至。
惶恐敢 啓。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