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草庐先生文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草廬先生文集卷之四
 疏
  
公元1666年
贊善疏(丙午十二月)
伏以臣。
昨者伏蒙 聖上特宣 恩召
皇恐隕越
臣之情勢
有所迫切
旣不獲承 命。
則敢將狂僭之說。
仰塵 冕旒之下。
方且席藁以竢鈇鉞之誅矣。
不意茲者。
復有侍講贊善之 命。
臣奉 旨嗚咽
不覺涕泗交頤也。
臣伏念 元良玉天成
睿智日進
 國家將行冊命之禮。
休哉休哉。
 宗社之慶。
無大於此者。
宇內含生
孰不延頸引領千里之外哉。
如臣無狀
亦自 先朝
受國厚恩
幸而無死
復見今日
區區犬馬之誠。
實有所不後於恒人者矣。
今玆別設之官
一時德選
則固非如臣蒙陋所可敢當者。
然當此中外忻慶之日。
進參群僚賀班之後
得一瞻望 玉色而後退。
庶幾有以少伸私義
而臣死無憾矣。
第臣老母今年八十有七。
氣力綿綴
轉側須人。
此豈人子遠遊時乎
故自祗 命以來
徊徨抑鬱
旣懼且悲。
數寸之腸。
不啻一日九廻也。
伏乞 聖慈諒臣危懇。
鐫臣職名
以安微分
公私幸甚
臣無任瞻 天望涕泣祈懇屛營之至。
公元1667年
贊善疏[再疏](丁未正月)
伏以臣昨者伏承 聖批。
未準臣懇。
反加 嚴召
皇恐悶迫。
敢冒萬死
復將文狀
呈于本縣
以爲轉聞之地。
方且席藁祗伏。
恭俟鈇鉞之誅矣。
不意玆者。
道臣傳諭 特旨
促臣赴朝。
臣聞 命驚惶
罔知攸措。
臣以庸流賤品
誤蒙前後 恩命
已非臣之所安。
至於 元子輔之任
臣何敢當然
當此 冊命大禮之日。
中外臣民
莫不延頸
而以臣區區葵藿之忱。
豈不進參群僚之後
瞻望儀之盛。
以謝 聖眷之私而後退哉。
顧臣老母今年八十有八。
雖在無事之時。
懷危懼。
比來疾病添重。
氣息綿綴
臣內煎母病。
外迫 君命
烏鳥之私。
犬馬之誠。
一氷一炭。
交于方寸
臣之情勢
可謂窮矣。
臣如有一分可進之勢。
而乃飾辭
以誣 君父
神明必殛之矣。
北望 天門
惟有涕淚
伏惟 聖明天地父母
諒臣危迫之情。
鐫臣僭猥之職。
亟正違傲之罪。
永寢收召之 命。
以安微分
以重 國體
幸甚
無任震慄屛營之至。
陳情疏(丁未閏四月)
伏以臣行朝召旨猥及賤臣
自顧卑陋
彌增惶怖
臣之私義
固當不竢 命下。
奔走盡氣
祗候路側。
而臣
之偏母今年八十有八矣。
氣力危惙
朝夕罔恃。
頃步之間。
瞬息之頃。
不敢無事相期
不忍暫離其側矣。
今蒙別 諭。
旨意丁寧
德音隆重
臣是何人。
乃敢得此於 聖明
不俟屨之義。
視前不翅萬萬。
情勢有如前所陳者。
瞻望 行宸。
但有涕淚而已
且臣至微至賤。
有同蟲蟻
而每辱 嚴命
一向以母爲辭。
雖是 孝理之下。
不暇擇聲。
逋慢之罪。
已是難逃
而況帶職名。
久慁 朝命
亦豈臣心之所敢安哉
伏乞 聖慈諒臣微忱
先遞臣職。
仍治違 命之罪。
以安愚分。
不勝幸甚無任云云
食物疏(丁未閏四月)
伏以臣於 大駕行幸之日。
以臣母年深病重
不能暫離。
不得祗迎於路側。
皇恐愧縮
至於 特宣召之後
乃敢僭上危懇之辭。
而臣之微誠
未能上格。
 聖批以勿辭上來爲敎。
臣承 命益懼。
席藁祗伏。
只竢鈇鉞之誅矣。
玆蓋伏承 聖上優老之澤。
橫被凡民戴白者。
而以臣老母不與於縣簿中。
 特命食物題給。
且敎之以特示優異之典。
臣母嘗於 聖上嗣服之初。
亦旣蒙沾 恩數矣。
乃於九年之後
一息尙存
復蒙 聖念之軫恤如此
臣母方委床席
聞 命作勢
人扶起拜
涕淚橫流
不知所喩云。
臣早失臣父。
獨與母居。
母之所嘗。
小人之食而已
今者祗受 恩賜
榮溢閭閻
母子相對
撫臆思報。
不識死所矣。
臣母卑賤
不啻螻蟻之微。
而 聖上曲體臣衷。
至蒙記臣母齡。
以有是命。
則是 聖朝恩慶。
無不霑。
而 聖上憐臣情勢
不以臣之不赴 召命深罪
許臣以母子相依爲 命也。
於是益切感愧踧踖
涕泣皇恐之至。
乞收喪需題給之 命疏(丁未七月)
草土臣李惟泰
誠惶誠恐
頓首頓首
血泣百拜
上言于 主上殿下
伏以臣罪逆不死。
禍延臣母。
攀號之中。
竊伏聞 聖慈以筵臣之言。
 特命道臣
題給喪需。
臣感隕罔極
不知所出
竊伏思惟
臣母早歲孀居
慇懃鞠子
糟糠不厭
辛苦萬端
猥蒙 天恩
兄弟得縣便養
於今夏。
特 賜食物。
子母兄弟日夜感泣
共思隕首
而又念雨露所濡。
無物不春。
母餘年。
庶將綿延矣。
今雖不幸
而其得終天年者。
豈非 聖朝仁恩所及哉。
於今日。
銜恩感結之心。
不自勝也。
第惟前此所蒙 恩榮
極知踰分而冒受
然以榮爲懼則已深矣。
況今喪需之 命。
揆以事
體。
極其猥越。
蓋上自宰列。
下至侍從
其遭父母之喪者何限
然旣非法令所載。
有司不敢議。
朝臣不敢請。
臣是何人。
敢干無前 異恩
以壞朝家典章乎。
 宣廟朝先正臣李滉
貳公儒宗
令子孫。
請辭身後 恩典
其例所當得
猶且如此
則今臣自拘凶服
泯默冒受
誠有所不敢者。
故敢以擗踊之身。
抆血斂髮
陳此衷情
伏乞 聖明亟 命有司
勿施分外之典。
以全 朝家體面
不勝幸甚
無任感激惶悚血泣祈懇之至。
公元1669年
贊善疏(己酉十二月)
伏以臣於本月初六日。
祗受 恩旨
以臣爲侍講贊善
令臣斯速乘馹上來者。
臣奉 命嗚咽
不勝隕越
臣自 先朝
以至三數年前。
猥承 除命
非止一再而緣臣有母不能暫離。
每違 朝旨
負罪已大。
及今孤露之餘。
衰病日深
更有何心。
敢復爲彯纓結綬之計哉。
且臣今日所除之職。
實非賤臣可堪承。
況臣狗馬之疾。
遇寒轉劇
方委床席
朝夕待盡
雖欲一進 闕下以謝鴻私而退。
其勢末由
瞻望 五雲
惟有涕淚而已
伏乞 聖慈察臣危迫之情。
鐫臣職名
收臣 召旨。
以安愚分。
千萬幸甚
公元1670年
贊善疏[再疏](庚戌三月)
伏以臣。
至愚極陋。
一善狀。
前後 除命
已誤 天寵
自度匪分。
不能一日冒受
誠有所不敢也。
況今贊善之職。
一時德選
所以輔導 春宮
則豈是人人所可承當乎。
臣誠愧恧
冒陳危懇。
未蒙 聖允。
反加 恩奬
臣奉 旨流涕
不知所以措躬也。
竊伏聞 良德性。
自然天成
金聲夙彰。
遠邇延頸
以臣區區犬馬之忱。
豈不一望 淸光之下以酬私願
而又竊伏聞 聖候違豫
未盡平復
當此臣民憂慮之時。
得以進參起居之班。
庶幾少伸微臣之義。
而顧臣無狀
身帶不似之職名
貪戀恩榮
重貽屑屑之譏。
則臣不足恤。
奈辱 淸朝何。
抑臣於是有感焉。
臣竊瞯 殿下臨御十年
志業日退
卽今天變孔棘
時事益艱。
而苟逭目前之患。
不爲久遠之計。
有識者固已憂之深矣。
一朝禍作。
何以應卒
思之凜凜
不覺心寒
 殿下有以思其燕翼之謀。
何不汲汲爲之所。
亟撤桑土
綢繆牖戶
有所垂統
而使後世可繼也。
不然則臣見其國家之勢日究于下。
將不知稅駕之所。
後雖有智者
必不知爲國家謀矣。
嗚呼
如使古人少有憂世之志者。
生今之時。
見今之事。
其所
感慨奮憤者何如耶。
今臣素乏經濟之具。
自分見棄於世久矣。
杜門丘壑
甘與草木同腐。
中間迫被恩命
妄意冒進
至以狂言謬算
屢溷 天聽
終無一毫輔效。
則是已試無用也。
 殿下何所取於賤臣
亦何敢復爲彯纓之計。
自取壟斷之歸乎。
況臣疾病方劇。
朝暮待盡
已無可爲者矣。
伏願 聖明察情勢
亟鐫臣職。
永寢 召命
以安微分
重名器。
千萬幸甚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贊善疏[三疏](庚戌三月)
伏以無狀愚臣
濫承 恩命
懇辭踰年。
未蒙 聖允。
至遣近侍再降 諭旨
誠惶恐。
扶曳前進
累日而至 輦下
宿病轉劇
罔知所爲
蓋臣不敢晏然私室
祗欲詣 闕陳情乞辭而已
至於贊善之職。
決不可承 命。
伏乞 聖慈特 賜遞免。
以安愚分。
無任震慄祈懇之至。
乞歸疏(庚戌三月)
伏以無狀小臣
再蒙 恩命
不敢牢辭
冒昧上來
其爲玷穢朝班
踰越涯分
已不細。
愧懼皇蹙。
若無所容矣。
今則春宮遠年之禮已成。
小臣延頸之誠得伸。
歸死丘壑
是臣素分
且臣得參堂執事之末。
出於
常格之外。
而該曹稟定指揮
在於嘉事臨行之際。
甚急迫。
未及辭避
有若自任解禮者然。
到今追思
悚恧彌切。
若復貪戀 榮寵
遲留 輦下
則祗益人譏笑
不但仰累 聖明之知。
將並與區區自守素心而失之。
伏乞 聖明特許退歸
俾遂愚分。
千萬幸甚
乞歸疏[再疏](庚戌三月)
伏以臣昨將微悃。
仰干 宸嚴
伏蒙 聖批勤摯。
提諭丁寧
不準乞歸之請。
乃勉以輔導之責。
自惟賤臣
百不猶人
何以得此於 聖明哉。
誠感激隕皇。
非不欲少留京輦入奉 离筵
以答 聖旨
以畢微誠
顧念山野之資。
非可廁簪組之列。
荒疏之學。
無以薰陶之益。
昨者黽勉上來
未嘗備宮寮任講讀自儗。
所願欲者。
只在快覩 春宮三加之儀。
少紓區區愛戴之忱矣。
幸參執事之末。
獲瞻前星之輝。
嘉事順成
禮容可象
宗社靈長之福。
在於是。
臣之願欲已遂。
惟當退歸田野
父老氓隷
頌祝國家盛美
誇耀賤臣榮遇
樂爲聖人之閒民而已
若不涯分
不卽辭退
有若可以宮僚講讀者然。
則人必笑臣之昧於自量
顧戀榮次
豈不可愧恧者乎。
此臣所以不敢以承 命爲恭。
冒死仰籲而
不知止也。
況今食物之 賜。
實非臣所可承當
欲諉以周急之義。
一國之餓者何限
係是格外之 恩。
庸陋如臣者。
非所當施。
使臣可以仍留。
祿之外。
不當別有所受。
今方辭退
其何可冒承 誤恩乎。
出伏郊外
恭竢指揮
伏乞 聖慈俯加諒察
還收 恩賜
仍許退歸
俾臣得安賤分。
得全素守
不勝大願
無任屛營之至。
乞歸疏[三疏](庚戌三月)
伏以臣於昨日
入參胄筵講讀之列。
繼蒙前席引接之命。
 大朝春宮所以提諭勉諭之 旨。
諄復懇惻
足以泣鬼神
非臣湛宗粉身所以稱報。
仰惟 聖明士禮下。
側身求助盛心
不世出。
天挺元良
美質夙成
四方延頸
愛戴攸均。
以臣受 恩累朝
粗有犬馬之誠者。
學識才具
或可以少裨盛世
豈不奉承 聖敎
黽勉職次
而臣稟賦闊疏
學術荒落
一山林之散材耳。
不合當世之須。
加以區區狷隘之性。
自守有素
若其材力所不逮。
廉義所不安。
則不一日冒居
所以從前不能少淹於朝者。
而亦感激 恩遇
猥進瞽說
其所陳列
率多狂妄謬迂
無所可用之實。
 聖明固已俯
察之矣。
如是而復爲今日來者
只欲參陪 春宮三加之禮。
而若又仍因濡滯
不卽退歸
未免爲貪榮寵之歸。
則亦奚異於賤丈夫罔利乎。
臣之所大懼者。
實在於是也。
臣雖冥頑
亦非木石
豈不感激 恩數優渥
違越之爲罪。
而終不得 命。
首鄕路。
顧瞻 象闕
只有隕涕而已
伏乞 聖明亟遞臣所叨職名
仍正不待 批旨逕輒去朝之罪。
俾臣退伏
以遂麋鹿之性。
不勝幸甚
無任隕越竢罪之至。
解職兼陳所懷疏(庚戌三月)
伏以臣之不可久留之勢。
昨於 榻前
固已畢陳而無餘矣。
臣竊意 天寵不已
無準許之期。
故陳疏投進。
決意退歸
自陷逋慢之罪。
祗俟鈇鉞之至矣。
不意 聖度包容
不惟不誅
反加 隆眷
卽下 批旨。
道臣傳諭馬首
降伏祗受
讀至 聖敎訥言語。
未能通暢
不得留爾長往之心。
予甚慙赧
毛骨俱疏。
不覺涕泗交頤也。
臣將仍向前道。
終南漸遠。
欲更入 脩門
道路必笑。
氷炭在心
岐上彷徨
臣之狼狽
於是益甚矣。
嗚呼
君臣大義
無所逃於天下
山林自養
非所安於君子
士生斯世
遭逢 聖明
苟非亂倫之流
無願仕之志哉。
臣竊瞯 殿下德盛仁至。
眞實無僞
 臨御十年
行誼未過。
溫泉 行幸
中外無危疑之慮。
可見人心之不我背也。
 春宮睿聖
遠近愛戴之心。
則可知天命之不我改也。
至於撤尼宮。
僧徒
復貞陵。
相儒臣。
毀宮家。
士夫同姓字不娶。
奴良妻所產從母等事
皆 國家曾所未行者
一朝施之。
是以臣知 殿下可與爲堯舜
可與爲湯武
桓文之事。
亦可俯而就也。
惜乎下之事上
不一其心。
苟冀無事
因成諛佞之習。
初無遠慮
見鄙瑣之態。
自許忠藎
未免婦寺之歸。
惟思進取
絶無夔龍之風。
體統不立而萬事乖張之患。
紀律不嚴人人無忌憚之心。
國家卑之又卑。
將不知稅駕之所。
臣竊恥之。
噫。
歲月遒邁而不留。
人心變嬗而無常
臣之此來。
竊仰 天顏
覺非昔時
朝廷爻象不佳
未有甚於今日者矣。
臣欲免古之壟斷賤夫
終爲今日玉堂忍人
犬馬之誠則有之。
嫠婦之憂則深矣。
伏願 殿下洪範平平蕩蕩之極。
小雅戰戰兢兢之心。
務存大體
延訪弘猷
理欲之分。
邪正之辨。
不爲目前之計。
貽燕翼之謀。
臨下之際。
益加矜莊
使法肅敬而無殿上之戲。
聽言
時。
克盡康色。
使言路豁開而有折檻之忠。
因而進之。
 祖宗憲章
漸次修擧
 先王志業
有所繼述
儒臣之已入者無望望之去。
退者有于于之來矣。
如臣去就
不啻江湖鳧雁
奚足爲國家之重輕哉。
臣之所願
只是須臾無死
思見德化之成。
山南水北
放杖逍遙
樂與村童野叟
歌詠盛時而已
伏望 聖慈亟鐫臣職。
安意下去
幸甚
臣無任瞻 天望 聖跼蹐屛營之至。
辭吏曹參議
伏以臣於昨者
猥蒙 天慈復遣近侍
誨諭諄至。
 恩眷稠疊
感知己。
尙合捐軀
臣雖孱微
能不激厲
第臣自揣庸虛之質。
又無奇崛之才。
所學不適於用。
所言率多狂妄
所以前後屢下 除命
而有所不於義分。
則雖小官不敢一日冒居
故臣事 殿下十年
貪戀 聖寵。
雖有進而每卽退也。
是以
愧恧縮伏
陷於違傲之罪。
甘心斧鉞之誅矣。
不意吏部之 命。
又出於千萬夢寐之外。
豈 聖上好爵縻之之意也。
然臣所以自知者。
久已審矣。
況在今日所叨大小大名器
而敢爲負乘之計乎。
且臣狗馬齒老矣。
曩日區區行役之餘。
疾病轉劇
朝暮待盡
精神筋力
無復可爲者。
伏望 聖明亟賜鐫改
重名器。
以安愚分。
千萬幸甚
辭兼贊善疏(庚戌六月)
伏以臣於本月二十四日。
祗受有 旨以臣爲世子侍講院兼贊善
斯速乘馹上來者。
臣皇隕憫蹙。
不知所以置身之所也。
臣曾於入侍之日。
畢露庸陋不堪用之狀。
又於辭職之章。
備陳癃疾不可進之意。
幸蒙 恩私
準許遞改。
臣竊以爲 天日洞照
自今以後
不當復有 除命
庶幾安意守分
瞑目入地矣。
不意 天眷彌隆
 恩誥又降。
臣誠愧恧
只欲鑽地而入也。
伏乞 聖明更加諒察
鐫臣所除職名
俾安微分
千萬幸甚
辭兼贊善疏(庚戌九月)
伏以臣於本月十三日。
祗受有 旨以臣爲 世子侍講贊善
斯速乘馹上來者。
驚惶失措
不知置身之所也。
臣數年以來
除授本院之職。
非止一再
半歲之間。
承拜近侍之臨。
至於四五。
 恩眷隆重
榮光燀赫
臣雖庸虛
亦非木石
愚衷所激。
豈不聳躍
第緣臣素無經術可以輔導 春宮之具。
有疾病。
不能從仕輦下之勢。
故臣頃日之進。
有以近前星。
酬臣平生區區延頸之願。
而劃卽退歸
未嘗一日濡滯
逋慢 君命
罪則大矣
玷辱 淸朝
恥亦不少
然分棄丘壑
無他所慕。
庶幾飾巾瞑目入地矣。
不意有司每每注擬
 聖上每每謬恩
未免愚臣每每煩籲。
不但傍人之嗤笑
其奈 國體虧損何哉。
臣誠赧赧。
寧欲高飛遠走不可得也
竊念世道益降。
人心不淑
至於天災時變物怪人妖
不一而足
當此之時。
 君上所以應天心定民志之道。
尤宜詳愼
不可加禮於如臣不肖之身。
使擧措失當而民不服也。
臣又竊念
歲値大侵
倉廩告罄
八路喁喁
餓莩相望
朝廷已置之官
亦宜汰省而食者寡也。
設有愚臣冒昧而進。
亦一宂官耳。
其祿足以救活一二飢氓
不可虛靡於素餐之地也。
況臣草土之餘。
宿患復作
入秋以後
症勢轉劇
今方就醫
朝夕垂盡。
無復起之望矣。
伏惟 聖慈天地父母
憐臣危迫之情。
諒臣祈懇之誠。
亟鐫臣職名
永收臣召 命。
以便公私
千萬幸甚
無任感 恩戀 闕瞻望涕泣之至。
公元1671年
贊善疏(辛亥正月)
伏以臣於昨者
纔拜近侍之辱。
恐懼踧踖
臣心未定
旣又祗受有 旨以臣爲兼侍講贊善
促臣上來
奉讀嗚咽
罔知攸喩。
臣以無狀
叨竊虛名
粤自 先朝
猥蒙 眷遇
前後除 命。
皆踰常分
格外 恩數
指不能屈
惟庸虛。
不敢奔走職事
貪戀 寵榮
不避冒進之譏。
累蒙 賜對
至於有所陳達
則顧臣平生
素非山林高蹈之流
及至今日
無復不仕之義。
使臣有才有學。
前之旨。
造詣 天門
瞻望日月之光。
退接臣隣
參聽救民之策。
奉後之 命。
出入書筵
昵近前星之輝。
比肩宮寮
與論聖賢之學。
可以副 聖敎
可以私願
臣之能事畢矣。
惜乎臣無此伎倆
有疾病。
甘心溝壑
委身床席
朝夕就盡。
萬慮休置。
未免違傲之歸。
恭竢斧鉞之誅而已
伏惟 聖慈天地父母
察臣鄙陋無用之實。
憐臣癃廢難進之情。
亟鐫臣職名
永寢臣召 命。
俾臣安意畢命
瞑目入地
千萬幸甚
臣無任瞻 天望 闕震慄屛營之至。
食物疏(辛亥四月)
伏以臣以無狀
猥蒙 恩除
亟上乞免之章。
席藁竢 命。
日功憂愧
不意玆者。
道臣傳 旨。
以臣當此之時。
不免窮乏之患。
致米菽于臣。
感激流涕
不知所以處之也。
以臣螻蟻之微。
死生無甚關重。
而 聖
憂念至此
骨肉之恩出於常典之外。
臣則榮矣。
然臣在野
目見餓莩相枕
往往赤子棄溝。
甚者父子相食。
自古兵火之餘。
未免肝腦塗地
我 國則川原皐濕。
在在水脈
雖有旱乾饑饉之時。
未有如今日之甚。
羅,麗尙矣。
建國以來
所不聞。
父子化爲豺狼
他又何說。
四方可愕可痛之事。
不一而足
特 聖上未之盡聞耳。
古今天下
寧有如此而國不亡者乎。
然臣見其人心不甚叛背
盜賊不至竊發者。
實賴 聖念憂惕
荒政粗擧。
至愚者神。
雖死不怨耳。
然方農又旱。
先枯。
孑遺之民。
殆將復盡。
到此國家亦無可爲者矣。
未知天心何故不復悔禍
而使我 國家必至淪亡而後已耶。
無乃 殿下應天之道或有所未盡而然耶。
用舍擧措之間。
或失其宜耶。
上下泄沓之風。
或有未盡耶。
抑別有以耶。
此 聖上所以針刺在身
危厲薰心
中夜起坐
反復紬繹。
省悟驚動處也。
老病不死。
乃復見今日景象
亦何心。
獨蒙 聖恩
以圖苟活耶。
且臣雖窮迫
人之有甚於臣者。
不啻倍蓰
死者已矣
未死者。
開口望一哺而不得
臣何忍獨食。
食亦不能下咽
況臣饑餓不至不能出門
則臣不敢虛 君之賜。
伏乞 聖慈還收
成命
俾遂臣不忘溝壑之志焉。
無任愧懼祈懇之至。
辭兼贊善疏(辛亥六月)
伏以螻蟻微臣
猥承周急之 命。
兢惶愧恧
亟上懇辭之疏。
未蒙 恩許。
反降隆 旨。
前後所以諭臣進退之義。
責臣違傲之罪。
丁寧勤惻。
不啻慈父之詔子。
 聖上之眷意愈加
愚臣情勢益蹙。
露章陳悃則屢瀆 宸嚴
所不敢。
因循泯默則跡涉逋慢
尤所靡安。
踧踖屢日。
罔知攸措。
旣又祗受有 旨。
以臣爲侍講院兼贊善
促臣乘馹赴朝。
嗚呼
狗馬物也。
能知戀主
臣雖無似。
亦有彝性。
愚衷所激。
豈不聳躍
使臣雖有病。
苟有才則當此國勢危惙上下憂遑之日。
各效其力。
黽勉奔走
中道顚覆
在所不辭也。
使臣雖無才。
苟無病則臣所叨之職。
輔導 春宮
不敢承 命。
一進 闕下
瞻望日月之光。
肅謝鴻私
有以少伸私義
庶幾無遺恨。
而今臣有病無才。
天下棄物也。
加以年來精神筋力
耗盡喪禍之餘。
奄奄垂絶
朝不慮夕
爲臣之計。
不過守死丘壑
永辭 恩命
不復有以重貽 淸朝羞辱而已
然臣區區之誠。
所以爲 殿下憂懼
未免中夜
涕泗也。
竊伏聞 殿下嘗敎于臣曰。
民事已到十分地頭
是則 國家危急存亡之形。
 殿下旣已知之矣。
臣知 殿下之心不樂乎爲君。
丙枕不安
所以收拾人心
迓續天命
奉承 宗廟
垂裕後昆者。
所不用其極。
其所以爲本。
則特在夫 殿下一念
至誠所感。
金石可通。
心誠求之。
何事不濟
 聖心專一於內。
不爲欲奪。
不爲利誘
消去苟且姑息之念。
振發英明純篤之志。
思慮有得
堅定不易
所以發號令者。
粹然一出公明正大
而下不職者。
推誠勸戒之。
甚者
繩法董威之。
在朝臣隣
敢不精白其心。
趨赴事功哉。
今者在外之臣。
以 殿下所親信。
不能致之於左右
至於如臣。
卑鄙庸虛
有病無才。
天下棄物
而 殿下每加謬恩
 除命絡繹
大有違於聖人民服之訓。
不但無益成敗之數。
而祗取譏笑於四方觀瞻
臣竊惑焉。
伏惟 聖慈天地父母
察臣危迫之情。
鐫臣僭踰之職。
永寢 召命
以便公私
千萬幸甚
無任祈懇震灼屛營之至。
公元1672年
應 旨疏(壬子四月)
伏以臣。
疾病垂死
萬慮休置。
惟有犬馬之誠。
所以爲國深憂過慮
一心炯然
屬纊乃已。
區區日夕
禱泣祝。
不過 玉體康豫
歲運豐稔
民生保活於孑遺
 國脈悠久無疆而已
玆者祗受 諭旨
有責以賤臣莊修不仕之 嚴敎
又示以 聖躬懲艾自勵盛意
嗚呼
臣則非其人。
千萬不敢當
然推此 聖心以往
何事不濟
何國不治
奉讀再三
不覺涕泗交頤也。
臣仍竊念民事旣已罔極
而 國家至今無事者。
實賴 聖念憂勤
前年賑恤之典。
蔑以加矣之致也。
臣又竊恐今日上下少有忨愒之心。
如救久病
醫藥或緩。
則並與前功而盡棄。
頃者奉 旨。
屢進危言而不知止也。
至於 聖敎同室纓冠之喩。
臣實皇憫焉。
臣本非山林抱負高蹈之士也。
使臣有才無病。
前此 召命屢下之日。
奔走趨赴固已久矣。
才實無可用之具。
臣病實有難強之勢。
瞻望 楓宸
只俟斧鉞之誅而已
無任震灼屛營之至。
公元1673年
應 旨疏(癸丑三月)
伏以臣。
老病垂死
無復世念
惟有戀 主之誠。
根於秉彝
一息尙存
未嘗頃刻而忘于中也。
竊伏聞 聖體和豫
臣民忭慶。
此豈人力所爲哉。
皇天眷佑
有以申命我 國家萬年無疆之休也。
中夜
立。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不自意 聖上臨軒講學之餘。
至賜臣招徠之 命。
旨勤而辭切。
奉讀以來
不覺涕泗交頤也。
且臣所叨之職。
懇辭逾年
謂已蒙遞免久矣。
今承 下諭之書。
仍臣職名
猶舊不改。
於是尤深愧悚之至。
因復竊念胄筵日開。
睿學日就
玉質彌彰。
金聲益振。
此 宗社臣民所屬
而其根本如此
臣雖鄙陋
使能精白其心。
朝夕昵侍
仰瞻前星之光。
則於臣豈不榮且幸哉。
惜乎臣衰暮已深。
疾病沈痼
有同老牛百鞭不起
則臣有時飮泣不能語也。
臣今已矣。
無以報 聖主鴻恩
區區乞望 聖慈曲察臣之微忱由中出。
諒臣祈懇非假外飾
亟鐫臣職。
永寢 召命
俾臣得以安意入地
天地父母終始生成之恩也。
無任激切感泣屛營之至。
應 旨疏(癸丑五月)
伏以臣。
昨承 聖批。
溫諭不許
方深皇感。
將更伸籲號矣。
不料 別諭。
又降遇災求助之意。
溢於十行
奉讀隕越
不知所措也。
伏念今此之旱。
實非尋常運氣
若更十日不雨。
民事大去矣。
憂者
不在流莩在於盜賊
受其害者。
不止畎畝而及於邦
國。
古人所謂一念至此
心膽墮地者。
正今日之事也。
 聖心惕厲
避殿減膳
審囚施恩
責己求言
至於收召詢訪及於賤陋
此誠無不用極之至意也。
如使臣身
進而涓埃補益國事
雖使碎首
亦不敢辭
顧何難於一動
第臣初非深藏高蹈之流也。
十數年來
進退屑屑
已試無餘。
學術荒疏
才具滅裂
非惟同朝之所共知。
想 聖明亦已洞燭矣。
其所瞽言
實竭臣之精力者。
一無可取
今爲中書之一故紙
其迂殘無用
於此亦可見矣。
如此而又欲強冒進
不顧他人非笑
獨不內愧於心乎。
且臣犬馬之齒
已迫七十矣。
衰病侵尋
成一禿翁
當其盛壯
不堪驅策
矧今已到摧殘腐朽之域。
何望其有所奮庸
以毋負 聖朝旌招盛意耶。
臣之情勢如此
無由起承 寵命
受恩踰涯。
報效無日
慙惶猥懼。
撫躬悲悼而已
伏乞 聖慈察臣虛名本乏適用之學。
憐臣實情已絶當世之望。
亟寢 召命
俾安微分
公私幸甚
請緩赴 緬禮罪疏(癸丑九月)
伏以臣於夏間。
祗承 召命
而緣臣疾病沈重
末由趨赴
猥從縣道
陳暴危懇。
伏蒙 聖批勤至。
遷陵
事定。
上下憂遑。
不可退在爲 敎。
驚皇感激
無地自容
第臣病一向危惙
无計就途。
日月荏苒
 緬禮漸迫。
臣伏不勝追慕摧隕。
力疾扶曳
昨始來到城外
而舊症添劇。
僵仆旅次
未卽詣 天陛肅 恩命
未免遲數三日
將理病骸
轉向舊陵。
以及啓 陵之期。
竊伏念臣以無似
蒙被 先朝罔極之恩。
當此 陵寢遷奉之日。
因賤疾未克趲程
旣未獲奔走匠役之列。
今來詣 京輦
而又以病劇而稽滯祗謝。
臣罪至此無以自逭。
伏乞 聖明命攸司論臣前後違慢之罪。
以勵凡百
不勝幸甚
公元1674年
辭吏曹參判疏(甲寅正月)
伏以臣罪犯甚重。
冒上危迫之章。
日竢斧鉞之誅。
憂惶愧縮
若無所歸矣。
昨者伏承 批旨溫淳
不惟不罪
所以諭臣者。
反出於尋常萬萬。
至有春和上來之敎。
感激流涕
不知所出
復欲前進則方嬰疾病。
所不能也。
且欲陳懇則累瀆 宸嚴
亦有所不敢也。
彷徨踧踖
日夕怔營
不意玆者。
 寵渥有加。
陞資進職
復下殊異之 命。
驚愕隕越
無所措躬也。
伏念素乏尺寸之長。
事 殿下十五年。
未有涓埃之補。
而隨衆進退
徒取屑屑之譏而已
猥承 恩眷
屢獲登對
愚陋首末
盡露無餘。
之無用。
 聖鑑固已洞燭久矣。
今此衰朽之甚。
何復有取於衆棄之餘。
而加之以不似之職。
重貽國人之笑。
臣未曉 聖意所在也。
方此人心潰裂
國勢危惙之日。
任賢使能
各稱其職。
上下共濟
猶懼不克
況茲銓官。
何等重器
而擇其庸謬疲駑如臣者。
而 寵而擢之。
苟備其數。
臣之狼狽
不足恤。
 盛朝擧措
顚倒如此
臣益恐人心不服國事無以收殺也。
臣仍竊想 殿下存養省察之功有所未盡。
虛明應物之地。
不能廓然大公
所以發於政事
施於號令者。
多出於一時好惡
無所準則古昔先王平平蕩蕩之道。
是以
今臣所蒙 恩數
未免謬誤也。
豈不可憂之甚乎。
髮短心長
病谻不能言。
罪負大矣
伏乞 聖明收成命。
以存國體
以安微分
千萬幸甚
無任慙靦戰慄祈懇之至。
辭吏曹參判疏[再疏](甲寅二月)
伏以臣。
猥承陞擢之 命。
亟上祈免之章。
是豈臣假辭飾情
徒以謙讓爲哉。
區區所以瀝血哀懇者。
實出於肝鬲之要。
而未蒙 聖喩。
反以亦循僉議爲 敎。
臣竊惑焉。
孟子曰。
大夫皆曰賢。
未可也。
今臣年老
不過一二臣僚循例推排之意。
賢且不可
未必以爲賢乎。
古之明君
一笑且愛。
況亞銓重器
可以輕授匪人乎。
人各有分。
過則災。
古人之戒也。
庸虛無似
 誤恩至此
臣實恥之。
不避煩瀆之誅。
敢復冒懇。
不但私義靡安。
恐爲 聖朝之累也。
伏乞 聖明察微誠。
亟賜鐫改
重名器。
以安愚分。
千萬幸甚
辭吏曹參判疏[三疏](甲寅三月)
伏以 國家不幸
 慈聖奄棄 至養
喪妣之痛。
率土普深。
臣聞鼓卽奔。
中路疾作
寸寸前進
累日而始到 京輦
告于掌次之官。
僅已詣哭于 闕門之下矣。
第臣所叨陞擢之 命。
尙未收回
且聞前月望後所上辭免文字留在政院。
時未得入。
退伏旅邸
狼狽悶蹙。
不知攸措。
不得不冒死更籲。
伏乞 聖慈察臣前後之危懇。
還收臣新授職名及資級
並與兼帶講院之任
亟賜鐫免。
俾臣少留都下
以前軍職
 殷奠哭班而後去。
則臣情願
庶有以少伸矣。
無任祈懇震灼之至。
辭吏曹參判疏[四疏](甲寅三月)
伏以 國家不幸
臣民無祿
 慈聖奄棄 至養
妣之痛。
率土普深。
臣聞鼓卽奔。
中路疾作
寸寸前進
累日而始到 京輦
告于掌次之官。
僅已詣哭於 闕門之下矣。
第臣所叨陞擢之 命。
尙未蒙收回
狼狽悶蹙。
罔知攸措。
倘蒙 聖慈俯察微誠
還收 新命
俾臣少留都下
以前軍職
得參 殷奠哭班而後去。
臣之情願
庶有以少伸。
故臣更將危懇。
冒上文字
則喉司以其違例
不敢捧入。
觸藩維谷
郊外彷徨
適又身上舊病復劇。
奄奄殆盡
客寓調治
所不便。
將就牖下
扶舁作行。
證勢轉危。
未免中途遲滯
不意微臣去就至徹於 嚴廬之下。
特賜前疏之 批。
所以諭臣者哀痛惻怛
臣於旅次
祗受跪讀。
不覺慟哭流涕也。
臣年近七十。
衰耗已甚
比者哭弟悲傷
無復精神氣力
強疾登程
千里趨詣。
豈但一番望哭 闕外而已哉。
區區竊意。
萬一獲 對。
仰瞻 玉色深墨
仍陳所懷而退。
此臣所以日夕耿耿于中者也。
今承 聖敎
不竢屨。
私情允副。
分義俱當。
而臣之病情如此
關臣命數
飮泣而已
賴天之靈。
幸得不死。
少延軀命
六月 山陵之時。
臣當更進。
以謝前後逋慢之罪。
深企望。
然臣之罪犯
至於此。
公議至嚴
在所難容。
伏乞 聖慈憐臣之情。
察臣之
勢。
還收新授職名及資級
幷與講院之任
亟賜鐫免。
仍治臣罪。
以存國體
以安微分
千萬幸甚
無任祈懇震灼屛營之至。
公除辭職疏(甲寅九月)
伏以臣至愚極陋之姿。
蒙 先王非常罔極之恩。
前後所以禮遇 寵眷
有非臣糜身粉骨可以仰報。
而顧臣自量不足承當
逡巡退縮
末嘗一日居官供職
以效尺寸
然其犬馬之誠。
出於天性
消鑠不得
區區所願
只是時平國泰
 聖壽無疆
日夜禱祝而已
豈意皇天不仁
崇降大禍。
遽遭今日之痛也哉
臣於春間。
伏奉 綸旨
令臣上來
而所陞資秩及職名
不敢冒受者。
陳情懇辭
已踰半年矣。
今來 輦下
瞻望 欑寢。
衣裳永閟。
弓劍莫攀。
叩地號天
無所逮及
臣拘於形迹之嫌礙。
伏城外。
謹竢 公除
擬上乞免之章。
猥蒙 聖上特加 異數
再遣近侍
促臣入來
於是狼狽惶怖
走伏近畿
自惟逋慢之罪無所逃免
側聽旬時
譴何常稽。
今始冒死呼籲以冀 聖明垂察焉。
臣所叨之匪據。
如右所陳。
而重以賤疾沈痼。
無望就列
伏乞將臣資秩職名
亟賜鐫改
俾臣得以安意屛迹
以待復土之期。
終洩窮天之痛。
千萬幸甚
無任涕泣祈懇之至。
公元1679年
謫所擬疏(己未八月
時因大臣吳始壽誣達。
誤蒙放宥之 命。
先生聞之。
以此疏呈于政院。
則瑞石金公
見其疏本。
惟恐其禍起。
以書力止。
未果 登徹。
事見瑞石集。)
公元1674年
伏以死罪臣。
宋時烈
同被誤禮之罪。
投配塞上
五年于玆。
臺省日上宋時烈按律之章。
死罪臣以與宋時烈同罪之臣。
豈有幸免之心。
憂惶悸恐
恭竢後 命矣。
不意前月二十五日。
道臣禁府十三日 榻前疏決放還關文知委
死罪於是驚皇感激
莫知其由。
繼又因人得伏見疏決傳敎謄紙。
始知有大臣誤達之事。
死罪於是驚惶慙恧
罔知攸措。
死罪臣以朝夕將死之身。
蒙此寬宥之恩。
安得不驚皇感激
惟其大臣所達。
非實狀。
今若幸其蒙放而泯默而已
則不內愧其心。
抑亦上欺君父
是義之不敢出也。
敢不配所一步地。
踵古人獄中上書之例。
萬死陳暴。
以冀成命之還寢焉。
服制之說。
當初收議之時。
各陳其所而已
至於邦禁申嚴之後
死罪臣與宋時烈
無是非往來之書。
豈有追覺詆斥之事乎。
大臣所謂以此論。
言於時烈
及其流竄之後
亦嘗作長書抵時烈云者
孟浪之說也。
但有一事焉。
甲寅年
都愼徵上疏以爲 
公元1660年
王大妃千秋之後
 殿下不以適孫自處乎。
又聞宰臣之言亦然
其意蓋謂臣等不以 孝廟爲適子也。
死罪臣。
嘗有庚子謬說
以爲升爲適。
蓋出於楊氏圖式爲庶孫升適孫者降。
見先正臣金長生所撰喪禮備要不杖朞條也。
後於甲寅秋
死罪臣。
又以謬說抵于宋時烈
爲問答曰。
庶子爲後者。
稱以適子耶
稱以庶子耶
曰。
庶子據初而言。
今旣傳重
則是適子也。
故以旁支入繼大統者。
程子之適子也。
蓋出於程子彭中丞英宗箚曰。
陛下濮王之子
上受仁宗之統。
仁廟
陛下皇考
陛下
仁廟之適子也。
宋時烈印可
而更添若干而還之。
宋時烈甲寅年擬疏亦曰。
統已絶於 昭顯
適統何歸。
又曰。
聖庶奪適
杜氏通典
死罪臣嘗釋其意曰。
聖者
武王也。
庶者。
文王庶子也。
奪適者。
伯邑考之適也。
武王未立之前
在於伯邑考
武王旣立之後
在於武王
若曰武王旣立之後適猶在於伯邑考
武王之所奪者何物歟。
(斥卑主夷宗之說)適統不嚴云者
服制而言也。
儀禮喪服大功條。
公大夫適子
長殤中殤
註曰。
重適也。
不在於長中殤
而以服制論之則曰重適也。
適不在於 昭顯
而以服制
公元1674年
之則曰嚴適統
其意一也。
然則臣等何嘗不以 孝廟爲適子也。
及乎死罪流竄之後
宋時烈門徒死罪臣之說。
其與宋時烈不同
若干喜事者乃造謗曰。
某也盡改前見。
新作禮說。
背友附時。
欲爲免禍之計。
聽者不察
中外譁然
死罪臣貽書宋時烈
責其不禁門徒矣。
其後執義尹拯書問宋時烈
其答以爲甲寅往復之事誠有之云。
而其添删之手迹而後
其謗始少息矣。
大臣所聞
恐出於此
而其失實如此
不幾書燕說乎。
 殿下因此特有寬宥之典。
死罪狼狽
不足恤。
其於國體何如耶。
伏願 殿下俯察而還放還之 命焉。
死罪無任震怛惶隕戰慄之至。
公元1680年
謫所擬疏[再疏](庚申五月
右承旨鄭載禧入啓下批。
俄而還入。
下臣撤棘之命。)
公元1673年
伏以死罪臣。
以誤禮之罪投配塞上
有年于玆。
不意前秋疏決時。
其時大臣之所達。
伏蒙 聖上特賜寬宥之典。
驚惶感激
大臣所達。
有爽其實
死罪臣亟陳哀籲之章。
臣子呈政院。
則人以爲名在罪籍
不可犯分
且以疏中措語。
構成大禍。
臣子畏怵。
留京一朔
竟至空還。
死罪懷慙忍默。
不敢歸鄕里。
彷徨中路矣。
去冬十一月
風疾於兔山地
語音
不通
氣息奄奄
久不省事
頃於歲抄。
又蒙 聖上還給職牒之 恩。
死罪臣疾勢稍間
始得聞之。
冞增愧慄
一日靡安。
卽以其疏。
又送臣子
則以臣賤疾尙爾危惙
恐有還配之 命。
增添再中之患。
仍復趑趄
經時月。
死罪臣乃於三月晦間。
始呈縣道
道臣適聞京報
以爲此時不可煩達疏章。
退却不受。
死罪臣益狼狽矣。
低徊踧踖
夙宵耿耿
茲又伏聞 聖上特下敍用之 命。
授以護軍之職。
死罪於是乎可以言矣。
惶隕震越
敢冒萬死
略陳一二。
仰冀 殿下臣事狀。
還收前後 成命
仍加臣罪焉。
死罪臣。
素懵學術
有何識見
其於禮說。
昧昧也。
嘗在 先朝
服制之禮。
猥承 先王收議之敎。
其所不敢知。
妄有所獻矣。
及至 先王已邦禁申嚴之後
死罪臣與宋時烈
無服往復之說。
宋時烈死罪臣。
無長詆斥之事。
所謂大臣之言。
皆誤達也。
伏念死罪臣。
嘗於甲寅年間。
竊聞都愼徵上疏
有 大王大妃千秋之後
 殿下不以適孫自處乎之語。
又聞宰臣亦有爲此說者。
其意蓋謂臣等不以 孝廟爲適子也。
語極深險
死罪臣。
全義飛庵寺。
宋時烈
水原萬義寺。
相與往復曰。
宋英宗
旁支
公元1674年
大統
程子亦謂適子
況 孝廟以次適升爲適。
可謂之非適子乎。
仍以程子彭中丞箚語爲證。
宋時烈以爲然矣。
及乎死罪流竄之後
浮言出於中間
以爲死罪新作禮說。
改前見。
背友附時。
欲爲免禍之計。
中外喧傳
不勝籍籍
有見新說者。
則乃甲寅年宋時烈往復者也。
死罪臣疑其浮言所出
貽書宋時烈曰。
鄙俚之說。
庚子曰升爲適。
甲寅亦曰適子
前後不異也。
萬義往復
自筆添足八九十字。
江郊擬疏
說亦謂適統何歸。
彼此相似也。
宋時烈答人書。
往復誠有之語。
而其手迹然後其謗少息矣。
至於服制之說。
臣等實未嘗有所追論
大臣所達如此
無乃死罪臣貽書者而訛傳其說耶。
其所搢紳傳播書簡
其爲僞作者耶。
實甚怪駭
犯禁論禮。
反復改易
何等罪惡
僞作人書。
惑衆聽。
宜有造言之律。
伏請死罪臣與所謂大臣者。
俱下司敗
所謂書簡
使之見出。
攷較眞僞
臣有所犯。
則不但不宥。
重加臣之罪。
人有僞作者。
發摘其奸。
革風習。
若或大臣眞無所見而有所誤達。
欺君罔上
難免因事起禍之惑。
且使死罪臣雖無犯禁追論之事。
獻議之時。
實有執迷妄言之罪。
伏乞 
聖明令有司正臣罪。
臣一息未絶之前
得以少伸私義
則不幸甚
死罪無任飾巾俟 命震灼屛營之至。
公元1659年
錦山星谷書院請額疏(己亥疏頭韓秀臣)
公元1673年
伏以國家之重道。
崇矣尙矣。
國有學鄕有校。
一倣中朝
追享先聖先師
以及我國名儒
不與於此而又有道學問孝節義表表可爲師法後世者。
則各於其鄕。
聽建書院
宣賜額號以奬之。
豈非昭代盛事
多士所以興起者乎。
臣等所居之地。
雖甚僻遠
名賢多出。
舊稱民俗淳厚
有自來矣。
有若參政金侁。
麗朝人。
有德行。
遼陽行省
有功於國。
其歸也。
特升本縣錦州
蓋取晝錦也。
元朝時。
在家倭奴所害。
及還。
求其遺骸於叢簿之間。
莫知其眞。
日夜號哭
焚香告天曰。
若是吾母。
便可變色
言未訖。
天大雨。
白骨變爲靑。
以爲孝感所致
當元有役於日本
志在復讎
自請於朝。
從征至一岐島。
溺死不還。
勑建祠宇
四仲朔及其死日。
祭之不替。
有若文貞公尹澤。
本州人。
學行鳴于世。
麗朝
官至贊成事。
老則致仕歸鄕
山水自娛
恭愍王寫眞
又書栗亭二字賜之。
以榮其號。
家法浮屠
專用
公元1652年
朱文公家禮
以早孤不識父面。
時祭上塚
必哭盡哀
方策見述父子之情。
未嘗流涕
其死。
文靖公李穡銘其墓曰栗亭先生
有名人業其家。
旌表門閭
孝子碑。
二人事蹟具在麗史
有若吉再號冶隱
勝國注書
不復仕于我朝。
世稱東方伯夷
我 先玉褒奬其節。
復其家。
錄用子孫
其學出於文忠公鄭夢周諸賢。
蔚爲一代弘儒。
其所有如是者。
可與日月爭光
聞其風。
懦夫亦立。
則雖謂之百世師可也。
本邑爲往來游居之地。
母夫人及夫人墓尙在
有若文簡公金淨
絶異之資。
三代之學。
感 中廟不世之遇。
文正公趙光祖
竭忠盡力
復古治。
不幸爲讒賊所中。
配本郡。
移置濟州
竟不免。
嗚呼
使其志得行於是
可見東周之盛。
而天不助佑。
以至於此。
豈非千古之恨乎。
然而流風遺澤
五世不斬
使後人知吾東亦有大君子事。
其所扶持道者大矣
小人旣死。
公議不泯
 仁廟復爵。
 宣廟朝 賜額祠宇
有若烈公高敬命
英偉之資。
文學之美。
凡百九流之書。
無不推究
而尤明於象數
壬辰之亂。
已去官在光州村舍
聞 鑾輿西幸
日夜失聲
倡率義旅數千人
手檄遞告諸道。
公元1674年
關西
遂與防御使郭嶸。
邀擊賊于錦山
賊勢疆。
諸軍望風皆潰。
敬命獨當其鋒曰。
則不騎馬
惟有一死耳。
戰敗
左右請跳。
以圖後功
則曰吾豈苟活爲哉。
從者上馬
還墜竟死之。
邑士民聞之。
老少荷擔顚頓曰。
吾屬死矣。
哭聲振野。
事聞。
 上震悼
屢贈爵。
特 命建祠于光州
 命官俎豆
有若文烈公趙憲
受學文成公李珥
慨然堯舜君民之志。
生晩而好古
慕華而賤夷。
直道不容於時
退居沃川田廬
聞秀吉使玄蘇來。
白衣詣 闕請斬使
叩頭礎石
血流被面
或譏其自苦
則曰明年山谷
必思吾言矣。
明年賊至。
遂擧義師破賊於淸州
因向錦山
高敬命已死。
其有詩曰。
東土貔貅百萬師。
如何無術艱危
荊江有約人何去。
擊楫秋風獨渡
或言錦賊皆精銳
數且數萬。
不可輕當大敵
不聽
乃泣誓曰。
 君父安在。
敢言利鈍
主辱臣死。
吾知一死而已
遂進兵至郡之北十里許。
賊乘其未備而逆之。
搏戰良久
三北幾潰。
兵矢無可爲。
有褊裨數人欲脫出
乃笑曰。
此吾殉節地。
丈夫死則已。
不可臨亂苟免
援桴鼓之
士爭就死。
七百人無一逃生者。
自 上加贈爵。
旌其門。
聽建祠于沃川。
 命官給俎
公元1673年
豆。
嗚呼
有國以來
豈無國亂
而 宗社蒙辱。
未有甚於此時也。
自古義士
孰不烈烈
從容就死。
有如二臣者。
父老相傳首尾
至今照人耳目
凜凜前日事。
高敬命之死也。
從事彭老跳出
問其僕曰。
大將脫乎。
曰未也。
策馬還入。
敬命顧謂曰。
吾則死。
爾可馳去。
彭老曰。
忍棄先生苟活耶。
遂死之。
司諫
麾下瑛。
下馬從之不去。
亦死之。
贈僉正。
敬命子仁厚。
率勵武士在前列。
及軍潰。
下馬整其部伍
在陣死之。
 贈參議
趙憲之死也。
子完基。
狀貌魁偉
故華其冠服
求代死。
認爲主將而矺之。
 命旌門
參奉李光輪。
先聚數十百人趙憲
至是同死。
 贈執義
又有幕佐廷式金節,李勵,邊繼溫,楊應,郭自防,金獻,姜仁恕,朴鳳瑞金希哲鄭元福,李仁賢,金男,李養立,黃三讓,朴春年韓琦,朴贊,朴士振,金善復,卜應吉,申慶一,徐應時尹汝翼金聲遠,朴渾趙敬男,高明遠,姜夢祖等。
從死
海南縣監邊應井,南平縣監韓楯。
前後死之。
僧將靈圭死之。
嗚呼
錦山之役。
一何義士之多也。
當時骨爲一塚
大如丘。
下立殉義碑。
故參判臣李安訥郡守
多士之志。
建立書院于郡之南十里許。
以享金侁,尹澤,吉再
淨,高敬命趙憲六人焉。
原平府院君斗杓本道監司
捐財買其義塚近田。
使不得耕犁
募人免其煙戶之役以護之。
出租若干
使之典守
以爲祭用。
別爲於義塚之旁原麓之上。
五等
春秋中月下丁。
高敬命趙憲
配以彭老,李光輪,瑛,邊應井,韓楯及高仁厚,趙完基於上壇
幕佐一壇
士卒一壇
僧將靈圭一壇
靈圭士卒一壇
老少咸聚致誠焉。
其後安邊使臣洪處大爲郡守
以爲野壇或窘風雨
作一堂于塚下。
東西有齋。
祭享之所。
嗚呼
文王
聖人也。
稱其德曰。
爲人子止於孝。
爲人臣止於忠
忠孝之外。
更有何道哉。
爲士者求道於是
爲國家者求賢於是而已
本郡書院所享六人
孝道德之著也。
殉義堂所享之士。
皆 先朝之所嘗 褒贈旌閭者也。
其祠所在
皆有 命賜額號。
而獨於本郡所立闕焉
豈不爲 聖朝之欠典。
多士之所歉歎乎。
伏惟 殿下丕承 先王之烈。
圖治甚切。
求人甚急
欲使之士。
皆有以展力於今日。
則宜褒旣往
用勸來者
故臣裹足千里
仰首一鳴
院宇之有額無額。
死生何有哉。
此 殿下事也。
伏乞 命下該臣。
 特宣書院之額。
又 賜殉義
堂之號。
以耀觀聽焉。
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