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草庐先生文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草廬先生文集卷之六
 登對
  
公元1661年
辛丑五月赴 國祥初五日登 對
公元1660年
李某進言曰。
日月不居
 先王祥期倏迫。
臣子分義
不敢晏然私室
載病前進
城門外。
則以近事紛紛
宋浚吉出門外。
宋時烈未 肅拜
此事非小臣有所輕重其間
而臣嘗奉 旨獻此議矣。
亦嘗於榻前
有所陳達矣。
臣與
人雖不同
事實相干
不敢以爲無罪犯。
不敢唐突入 闕下肅拜
而瞻哭於門外散班
仍將退歸矣。
不意自 上知之。
命臣入對
不敢違 命。
臣雖入來
實爲皇恐
 上曰。
雖有紛紛之事。
是非邪正
已爲立落。
以此不爲入來乎。
宋參贊浚吉出門外。
承旨何不告耶。
贊成時烈
以此不入來耶。
承旨曰。
喪婦犯染。
不敢登對矣。
 上曰。
慘然
醫官送耶。
答已分付焉。
李某曰。
去年上來之日。
聞母病。
蒼黃下去
自 上屢遣禮官
命使入謁而去。
不勝感激
老人事朝夕難恃。
若復淹延
有後悔。
故決歸。
老母如此
人子情理
不能暫離。
中間屢有 召命
不得上來
臣罪大矣
只竢誅譴而已
 聖度包容
當此 玉候靡寧。
昨日
大祭
今日行茶禮。
悲疚之餘。
有此引見之擧。
臣惶感焉。
 上曰。
方有腫患不便
不卽見。
無以誠意
且恐下去
故爲面諭引見矣。
對曰。
皇恐感激
仍言 聖上恩禮之隆。
不敢承當
則自 上待以異數
無愧矣。
如臣者待之如此
禮意乖當。
以此朝廷不尊。
致人侮。
而出雜亂之事。
是以臣尤欲下去矣。
 上曰不然
以予處置失宜而欲去則可。
以有鬧端而去則不是矣。
因問曰。
處置何如云耶。
對曰。
臣在科臼中。
何以是非奉答 聖敎之勤乎。
 上曰。
泛問公論如何
非所問於自家者也。
李某屢陳不得少留之意。
 上懇留曰。
今後得病差。
則欲開筵
護軍豈可去乎。
李某曰。
祖墳圻甸
臣出留數日。
 聖候平復
後下歸焉。
 上曰。
然則下鄕何異
願少留焉。
承旨曰。
門外
之欲出畿甸
亦此意也。
 上曰不然
邪正已卞。
是非已明。
豈可以此退歸乎。
李某曰。
邪正實難卞。
乙者曰吾正。
甲者曰彼邪。
孰眞爲邪。
孰眞爲正。
人主能卞。
所以之者
必我之權度精切
然後取舍明。
其所以明之者
必有學問之功始得。
 上曰。
則不難卞。
不以一意通成首尾
而其詞頭四五矣。
因誦孟子知言詖辭
公元1661年
其所弊。
淫辭其所陷。
李某曰。
臣之乞退
非但此事而已
上來之時。
老母有病。
而爲參 祥祭之班。
刻期來往之計也。
 上曰。
母在何地。
對曰。
臣弟爲鎭岑縣監。
故臣母在其處矣。
 上曰。
予亦豈爲強迫長在京中乎。
或往覲。
或在京如何
對曰。
臣之有無
關係國家安危
公私輕重
區區私情
不暇恤。
無益國事
實切私情
何以貪戀 恩榮
不念古人事親日短之義乎。
 上曰。
護軍在家無有益而有無益。
在京有有益無無益。
豈曰無補云乎
李某曰。
臣之情勢不可留。
願獻一言而退。
我國雖在偏邦
制度文物
甚不草草
國運中否而旋泰。
 宗廟或危而復安。
此由 列聖仁澤
固結民心
國家規模定。
品式備。
大綱正。
萬目擧。
根基鞏固故也。
豈知今日乃至於此乎。
我 先大王慨然奮發
大有爲
中道 賓天
豈但臣民一時之痛。
實我東千古之痛也。
 殿下嗣位
憂勤惕厲
豈不能繼 先王之志。
述 先王之業乎。
行誼無過
人心愛戴
奈何 聖候殆無寧日。
 臨御已過三年
而 經筵之日。
屈指無幾
 聖學雖已高明
間斷則不復進矣。
 上歎曰。
所學非敢自足也。
疾病何故長常如此
一日安寧
乃復
歎息
李某曰。
奈何凶荒連仍
公私赤立
萬姓喁喁
如在水火
 國家之亡。
在朝夕。
古人曰。
天災之作。
人事所致也。
此雖常談
推其理則實不虛矣。
舜湯之水旱
引爲己咎。
乃曰警予。
乃曰政不節歟。
天人之間。
若無相感之理。
聖人豈復云然乎。
今日之災。
臣未知何事之應。
而其有人事未盡者則昭然矣。
 殿下念之哉。
幸以朝廷軫念之勤。
賑恤一事
守令擧行
或善或否。
民心至靈
知 聖上愛民之心。
不至怨背生亂者其效也。
若能行實惠。
能布實德
其所感慨民心者。
豈但止此而已乎。
今雨者流
枯者蘇。
人心定矣
 上曰。
浹洽
西成有望矣。
李某曰。
天之造化
俄頃之間。
立變如此
人君政令
猶是也。
 殿下世道變人心。
只在 聖心
其所應捷於影響者。
如今之變乾爲雨也。
然必連雨
民事可望矣。
 聖上若得此雨而自足
則心弛而萬事隳矣。
願 殿下毋怠焉。
所謂怠者。
非止謂四體肆弛也。
一心少倦。
有所間斷匹夫之學。
不能成。
況 聖人大業乎。
 殿下一意持守
發於政事號令之間。
施於用人取舍之際。
苟得其正。
則必終始勿貳。
可謂無間斷矣。
嗚呼
 殿下渺然之身。
九重之內。
雖謙然自小
 殿下亦天也。
臣觀今日國事憂者
非但旱災而已
人心渙散
朝議潰裂
不可收拾
未知稅駕何所
以爲 國家必亡也。
以臣私計
以爲 國家安。
然後臣亦保安田里
國事如此
在家時時吞聲欲哭矣。
蓋自 先朝禮遇一二儒臣
使之與聞國政
而朝著愈不靖
時事憒憒
無乃一二臣所爲不厭衆心而然耶。
人心險巧無所不至而然耶。
臣未敢知也。
 上曰。
已往之事。
則置之可也。
此是舊事惹起
何時寧靖
何事措置
何心自安乎。
痛嘆痛歎
此或右參贊在。
可以鎭定
自家未免
奈何
 上又曰。
毋決遐心
留輔予也。
李某曰。
 聖敎如此
豈不感激
然臣有所懷
盡言而退。
前所上疏章。
幸蒙 察納登對之時。
 天顏溫粹
終日酬酢
少無倦色
有無不可行之敎。
使臣參議備局。
以臣田野蹤跡
冒赴政堂
豈不齟齬哉。
不敢違 命。
趨俟于門外
以備詢問
相臣招入。
得以竭盡
或可或否矣。
臣待 命半月
終無發落之 敎。
此雖臣之所自言。
而有合於用。
則勸 上行之。
況臣疏之事。
其言卽古聖賢之言也。
法則吾 祖宗之法也。
豈可以臣之所進。
而以人廢事乎。
必其不合於時務故也。
臣則豈以臣言不見
爲意而爲其進退乎。
然人將指言曰。
進言不用
猶且遲遲
以臣爲貪 恩慕祿頑鈍無恥
故臣不得已益決歸意也。
是以
前者 上三禮官
招使還入。
廉隅所關。
不得承 命。
下去之後
屢有 召命
而亦不敢上來者。
恐被道路指點也。
 上動容曰然。
予豈以其疏爲不可行而然乎。
兇荒之歲。
有所變革
恐致紛擾
故姑未及施之耳。
予意已定
爾以予爲不行耶。
第見之也。
人亦有好之者矣。
吏判云云
(吏判尹絳入 侍言曰。
臣自 仁祖朝爲翰林
見人之爲疏章者多矣。
 朝家只用其無甚利害之條矣。
求言無益
臣見李某疏。
首尾俱備
於時最好
何不行之乎。
故 上有是敎。
)予之求言
以此疏未盡而欲求他言之善於此者也。
凡事有主者可爲。
此則惟爾任之也。
其疏皆可行
至於量田五家統爲急也。
國事不爲則已。
爲則民數必知而後
凡事有所施措矣。
 先王未及行者耳。
李某曰。
幸甚
然擧一國人民無遺漏。
然後必行仁政
無不則不亦善乎。
如此而苟以虐政加之。
則民無或漏而皆被其害。
不如今日民役不均
而苦者雖苦。
歇者有歇之爲愈也。
其怨皆歸於臣身
不足恤。
國家之害反有甚焉者。
此亦不可不察也。
是故
爲政
必有次第先後不可失序也。
有關麟趾之應。
然後可以
行周官之法度者。
此之謂也。
 上曰然。
是以
予曰惟爾在可爲也。
時日晩矣。
 上體瘡癤不安屢動
辭退焉。
同月十三日登 對(原任大臣維城,吏判洪命同入 侍。)
公元1649年
鄭相曰。
趙絅少時有名字。
豈知至於此乎。
 上曰。
人固不可知也。
趙絅歷事 三朝之人。
爲此不測之事。
夫豈知之乎。
鄭相曰。
李某先見之明也。
已知此人爲不善
 先朝時有攻彼之事矣。
 上曰。
何事也。
屢問之。
對曰。
臣於己丑年間。
妄言陳疏之事矣。
 上曰。
護軍出城。
何以若是其遽也。
知有老母不可久留從宦之意。
而無病患之時。
過半在京可也。
對曰。
臣之情勢
竭盡頃日登 對之時。
今不復猥煩
而臣來時見母有病。
不過旬日往返之計。
出門之後
 聖敎許其歸而又 命入來
意外 除命萬萬不似。
不敢苟冒帶職而入 闕。
彷徨郊外矣。
幸蒙許遞。
得以承對。
更望 天顏而歸。
志願畢矣。
死無餘恨矣。
 上曰。
姑少留也。
爾之去就
每每悤遽。
不但予心缺然而已
君臣之間。
人情久在
情義相親
而倏來倏去。
予甚歎焉。
予意有在。
須諒之。
起謝僕僕
乞卽退歸
 天意牢拒。
以爲少留更辭從容而去也。
鄭相曰。
旅榻艱窘
請給廩。
 上曰。
此則戶曹直爲之事也。
數日亦難。
何以支過。
口 命承旨曰。
護軍李某食物幾數題給。
乃更起請去。
不許
諸人皆退。
不辭而出。
公元1663年
癸卯三月二十五日登 對(在鄕屢被 召旨敦迫
以爲疏事必可行
不得已赴 召。
而 聖候未寧
久不引 對。
至是上章決歸。
故 上有引見之 命。)
上曰。
來前。
予以疾病無間之故。
累朔留京。
尙未引接
以爲嘆。
今日有私忌。
明日引見議疏中之事矣。
今以母病辭歸
行色悤遽。
召來未安。
若不一接而去。
上下之情。
俱爲未安。
故必欲相見耳。
且其疏中事
事同時異
係是變通
合議而後可定
相臣有故
遷就至今
爾今歸矣
可歎
對曰。
臣之形勢
不可久留
而緣 聖候不寧
不敢告歸
淹滯至今
老母有病。
蒼黃退歸
承此召對之命。
不但臣之行色忙悤。
 聖候靜攝之中。
恐妨引接
趑趄不敢入。
 君命至嚴
不敢違。
第切惶恐
 上曰。
老母有新病乎。
對曰。
母年八十四。
老人之事。
一食一寢
其時則不安。
症勢雖不至危重
豈可恃乎。
進言曰。
觀今國勢陵夷
不可復振
雖非臣之疏事。
而必有更張聳動之擧。
似可爲耳。
且觀數年以來
人心世道頓異於前。
古人
月異而歲不同者。
眞是今日之謂也。
 上曰。
何爲而然耶。
對曰。
 先王之時。
策勵群臣。
至於處事
雷厲風飛
臣下尙有怠慢
今 殿下病懶成習
萬事解弛
無一警拔之意。
群下疇敢畏懼而能擧其職乎。
公事一啓字踏下。
少遲則臣下以爲 上倦矣。
其中爲國深憂者則曰。
王何如此
倍切憂悶
其他則曰。
國事無可奈何
萬口一辭
皆謂王之意怠也。
所以重失士大夫之心也。
至於小民
則以宮家設莊之弊。
豈皆人人受其患哉。
民心一般
聞一民見奪一田。
同然非之。
遠近咨怨
所以失人心之一端也。
近日臺諫之言。
 殿下何以持難而不聽耶。
 上曰。
臺諫不識予之意。
而以黃海道事。
爲私於宮家云。
豈不疑其臺諫之心乎。
起而對曰。
 殿下何以出此言耶。
臣下疑我。
故我疑其臣下云。
上下相疑
有孚信之義乎。
近日朝廷之上。
氣象委頹。
若不可爲。
而只二三年少之臣。
在臺之任者。
有懷則必欲言。
國勢之少得扶持者賴此耳。
自 列聖朝。
無有罪言者。
故臣樂爲之言。
愚直者言之。
言者見忤於 上。
大者刑戮
小者竄謫
其下不過失職
是故
人君嘉奬而導之使言。
智巧之臣。
一切禁默矣。
殿下試加罪於言者
後無一言者。
而國隨以亡矣。
殿下如是厭聽之事。
今日年少臺諫輩必與之爭。
則此豈易得之臣乎。
 上笑曰。
予之云云
非謂深疑臺諫之心也。
進言曰。
經筵何以久廢耶。
雖 聖候不安之時。
何不近日筵臣之言引儒臣臥內
使之讀書
憑几而聽之乎。
昔 文宗大王有疾
亦不廢經筵
時臣下請少間以專調養
則 大王曰。
自古無不讀書之君。
其時之臣。
請小輟經席。
而自 上不聽
今則 上不欲經筵
自下懇勸。
何故與 文廟之時不同如此耶。
 上曰。
予之疾病
向來小差
銳意書冊上。
少待其益差。
將爲始焉。
旋又添劇。
冬至今。
如是不啻數數
外人果以我怠矣。
進言曰。
今日國勢岌岌
而特 殿下不之省也。
死病之人。
在於床席
家人不知輕重
自外入見者。
知其將死也。
且如舟在水中將載溺。
岸上見知其將覆。
舟人不之知也。
今日百官衣冠滿庭。
 殿下以爲恃乎。
瓦家千萬間連甍城內
 殿下以爲恃乎。
脫有變難則便不爲有矣
 殿下何恃而不早爲之所耶。
進言曰。
京畿量田。
民怨大起
此所深慮也。
 上曰。
當初量田之意。
非爲稅入之多。
有便民之意也。
李某曰。
量田後必如湖西大同之規。
然後守令安官。
小民得職矣。
向日 聖敎中。
民怨者査正五字
極爲至當
量田之初。
等第之規已違法典。
而到今加等。
只憑文書
所不可。
臣見均田使
亦言勿爲加等。
得民心之意矣。
 上曰。
京圻徭役一如兩湖事。
擧行條件書出也。
李某曰。
國重事。
豈可人人進言定制乎。
自 上深知其然也。
他日大臣議定時。
勿忘臣言而施行
 上謂承旨
曰此言後日登對時稟處也。
又 敎曰。
今爾之來。
予若無病則其間豈特十度引接
聽爾嘉言
而下去之日乃如此
爲深歎也。
辭退之際。
 上曰。
母病差歇。
卽又上來
當日日見之。
對曰。
臣有老母
日後人事
何以期必。
 聖敎勤懇
皇恐感激云云而退。
 上傳敎曰。
李某今以母病顚倒下去
人馬必難。
兵曹給馬
公元1665年
乙巳五月
承 別諭赴溫泉 行宮
初九日登 對。
上曰。
護軍來前。
進伏榻下。
 上曰。
前年上京之日。
有疾病。
不得數數引見
至今不忘。
今日之召。
蓋欲爲前日事故耳。
對曰。
玆者 玉候靡寧。
至有遠幸湯沐之擧。
臣子分義
不敢晏然在家
臣擬於 行幸
之日。
趨伏路中
祗迎 大駕
而臣不幸適遭同氣之喪。
奔走悲苦
以違宿心
至於承 召之後
且以老母多病。
喪慼之餘。
不忍離違
遷延至今
臣罪大矣
將欲露章陳情
煩瀆未安。
故祗伏門外
竢罪譴。
不意 聖慈不加誅責
反賜引對
惶恐感激
不知所諭。
第未知 聖敎所謂前日事指何事耶。
 上曰。
爾之所上疏章。
以爾不來之故。
至今不爲擧行矣。
今則爾可自此上去
當與議爲之耳。
對曰。
臣聞其疏章已爲廟堂搪塞
蓋其事皆聖賢之言。
 祖宗之法。
豈不美哉
而特以不合於時宜
故意其見沮於廟堂耳。
 上曰。
廟堂別無沮塞之事。
皆曰極好
而以其無主張者。
故姑置之耳。
對曰。
然則臣在遠外
不得以詳知歟。
然此在大臣之意。
大臣曰。
可行則行。
不可則不行矣。
國事首相爲之
鄭太和才慧
豈不知此事之當否乎。
 殿下苟欲行之。
則卽問鄭太和可決也。
若臣者。
以此疏事。
前後承 召。
往來數數矣。
今雖冒進
不過如前而已
臣固不敢更進耳。
 上曰。
毋固辭。
廟謀在於大臣
此則爾爲主者
必與商確而後窒礙處可通而行也。
對曰。
古之爲一時之事者。
皆有一時之制。
然必取先王之法。
倣而行之。
以成一
代之功也。
至於秦之商鞅
不啻慘刻之甚。
不可論治法。
而然其所以爲制。
皆本於周禮條敎
一切苛刻
至以棄灰棄市
故雖以此致強。
而亦以此致亡也。
我國大典五禮儀。
則誠一代之美制。
比之先王
三代之隆。
雖有所未盡善處
非如漢唐宋之所能及也。
臣之疏亦非臣創爲之說也。
皆 祖宗舊章廢墜者。
而今只當修擧而已
有何難行之事。
而頃聞廟堂只擧臣疏中五統一款爲擧行之條云。
何者
五家統戶牌。
則其意只在於閑丁搜括
故民皆驚懼而避之矣。
臣疏則專爲敎民而設。
夫敎亦有淺深
敎之深者。
固非一日可見之效。
而其淺者。
不過使民各知有五倫
當世之人無不學。
無不入於戶籍矣。
戶籍整齊
五家合而爲五家統。
十家合而爲十家統。
古之所謂保伍也。
科擧
專用戶籍
得矣。
有事於民。
皆當以戶籍爲主矣。
且聞自 上令抄出大典可行條件
廟堂不能遵奉 聖敎云。
則況如臣疏說。
可望施行乎。
 上曰。
廟堂所爲也。
承旨曰。
頃者政院果有是事矣。
對曰。
正臣李珥之言曰。
不事公而事私者。
其罪不過罷免而已
勉於國事者。
往往赤族之禍。
是以雖有才智之臣。
不肯當國
事矣。
自古爲國者。
必杜私門公室
乃可法行事理
是以貴戚大臣多怨。
私門杜復開則身誅矣。
是故
爲國事者。
徒有忠而無才不能也。
雖有才而無忠。
不肯也。
此則 殿下不可不知也。
未知 聖意以爲今日時勢
只此足以爲善國。
而以臣之疏事。
必欲行之者
特將賁飾潤色而已耶。
時事至於不可爲之地
必如臣疏事而後
以爲生民可活
國家可存也耶
 上曰。
爾之疏中以爲不如此則危亡云。
予則知其如是耳。
起謝曰。
 聖上之言及此
 宗社生靈之福也。
今者 聖候新寧
志氣淸明
善端藹然
此正有爲之大機會也。
 聖志一立
何事不爲
出治之源。
在於人主一身一心
終歸聖學
格物致知其理。
誠意正心以立其本。
 殿下勉之哉。
第臣則有不可進之勢與不敢進之義。
臣有老母
今年八十六。
人子情理
不可須臾離也。
不可進之勢也。
以此僕僕往來
終不見行
見笑於人久矣。
見輕則言亦不信
不信
不從矣。
不敢進之義也。
承旨曰。
老母雖在。
其弟方任尼山
以奉專城之養。
飮食起居
兄弟足以扶護之。
 上曰。
老母飮食起居
以他兄弟將護之。
爾則可偕上去
毋爲他計
也。
對曰。
九十之年。
人子遠離時乎
脫有不幸
恐傷孝理之化。
惟 殿下諒之。
亟收隨駕之 命。
上曰。
予病今見差可
爾在則其事可始。
非以長任職事也。
往來省覲
無不可也。
毋固辭。
 敎語重複。
丁寧懇惻
對曰。
國家之事。
苟以臣去就而決於成敗
則臣私情
不暇顧。
而臣則以爲臣進則不成。
進而猶可爲也。
此事在大臣之意。
鄭太和聞時在行朝。
卽招而問之。
一言而可決也。
 上曰。
不可草草
上去從容議可也。
對曰。
臣疏各條。
 睿算以爲何事可行
何事不可行耶。
 上曰。
倉卒不能一一記憶也。
對曰。
國事自 上宜必預定於 聖衷
而後于諸臣。
決而行之。
可專委於臣下而任其所爲耶。
臣疏如欲行之。
則前入疏本。
燕閒之中。
時賜 睿覽留神
幸甚
 上曰。
爾可去。
毋爲他念。
對曰。
 聖上苟以臣之疏事爲可行
大臣無異議。
請斷然行之。
 殿下苟欲行之。
則不但問于大臣
請廣詢於儒臣宋浚吉宋時烈等處。
以聽其可否焉。
復進曰。
請還收隨駕之 命。
 上曰。
予意已定
無可變改耳。
對曰。
咫尺 天威
臣何敢飾辭
私情不足道
公義前所達。
不敢承 命也。
乞更問於入侍諸臣
以臣之去就焉。
金佐明進曰。
以渠私情切迫
公義則數進未見用。
故其言如此
然 聖敎至此
不可不進也。
某進曰。
入侍臣之言是也
私情不足恤。
公義不畏乎。
日昃而 聖敎愈懇。
未有準許之期。
故退。
同月十一日行宮登 對(二相宋時烈大司憲宋浚吉大臣鄭太和承旨張善澂,刑判金佐明忠淸監司金始振同入侍。)
上曰。
副護軍來前。
進伏於兩宋之後
 上曰。
昨日疏批之意。
爾知之乎。
對曰。
 聖批謹已承奉矣。
至於 聖意
則臣昏愚
未能測度耳。
 上釋其批意曰。
所謂毋負予面諭丁寧意者
隨駕上去之謂也。
起而謝曰。
臣之事勢不可前進之意。
備陳昨日
未蒙 允許
 聖敎又復若此
欲以隨駕
臣實未曉 聖意所在也。
惶恐不敢煩瑣之說累瀆於淸聽
而臣之情事
則只乞 聖明俯察而還收 成命耳。
 上曰。
諸臣皆會而與之偕行
不亦好乎。
對曰。
然則愚臣之惑滋甚
今日從者
有諸臣在。
至於賤臣則虛帶 恩榮
奔走羈靮之後
徒被道路嗤點
羞辱淸時何。
私情切迫
前所達者乎。
日有長短
古人有親而事君者。
無不以此義自斷也。
 上曰。
老母果爲孱病乎。
對曰。
孱病矣。
 上問二宋曰。
如。
宋時烈曰。
臣與李某少相親。
故見其母矣。
年歲雖高。
氣力康健矣。
 上曰。
大司憲何如
對曰同。
氣力雖健而年歲已深。
情理切迫也。
因起而更請還收隨駕之 命。
不許
諸臣因其一路蠲役之說。
又及身役上積欠之弊。
進言曰。
財穀當用而用。
則雖千金不足惜
不當用而用。
則雖一錢不可費。
此苟當蠲則何可爭持於一二斗之間乎。
可以推之。
則雖遍及國中
可也。
大槩蠲役一事
難爲說。
大臣摠攬國計
稱量出入大數
有餘則雖賜民田租之半。
可也。
不足則雖欲蠲。
得乎。
今者國家不務節用
經費常患不足
儒臣每進其恤民之策。
不過蠲役而已
有司常告其蠲役之說。
故蠲役之說。
爲世所諱矣。
以爲一二年身布一二疋之減。
田租一二斗之蠲。
末流之弊耳。
如以一勺之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莫若從頭整頓
八道量田。
通爲大同
其所收用有餘者。
積貯以爲凶年賑恤如今恩典之用。
其所入。
還與其民。
不亦善乎。
至於閑丁之抄。
如山之捕禽。
如水之網魚。
隨得隨失。
名存實無
何不整頓戶籍
無人不入。
大小有役。
勞逸均平乎。
若夫今之所謂還上。
社倉美意
而各邑不一其數。
出納
有其弊。
惜哉。
何不以邑之大小田結多寡
均分其穀。
一結各置四石
二石莊貯。
二石頒給
以爲常式
互換新舊。
以爲不虞之備。
至於民間
置社如法
則雖遇兇歉
民不闕食。
緩急亦可得力矣。
金始振曰。
言然矣。
前任全羅
如此其少。
如此其多。
不均矣。
二相曰。
草野之臣。
不慣近侍
其辭多不達意矣。
擧周官天官之職。
須如捕龍搏虎豹等語。
以爲所謂摠攬之謂也。
大司憲申復一道蠲租之事。
二相曰。
大司憲辭不達意
然其意如此如此
云云而退。
公元1666年
丙午四月十八日溫泉 行宮登 對
李某辭職云云
進言曰。
自古謀國者鮮有不敗。
臣於 先朝
感知遇之隆。
竭誠盡力
將欲爲事功而之。
不幸事謬之後奔逬四出
然亦豈無欲效於 當宁之願哉。
煩言罔極
使不得少安於朝。
而各退田野。
世相謝久矣。
則宜亦無甚見嫉於人。
而惟是 聖上恩遇不衰
 召命絡繹
至有異常之擧。
二臣所以不安
而人之媢嫉者。
未必不由於此矣。
至於宗嫡之說。
則此不難卞也。
彼以嫡庶之稱。
雖欲眩亂 天聽
然 先王爲次適故云然
設使 先王
王子君入
又何疑於宗統尊卑耶。
以爲帝王之服必皆三年
然後國統尊重
然 明宗奇大升三年之論。
而先正臣李滉以謂豈有不止朞年之理乎。
是以
 仁聖王后服 明宗大王之喪。
爲朞年。
而 宣祖王承 明廟之統。
亦未聞尊卑之論矣。
 上有人世道至此之敎。
進言曰。
 聖敎是矣。
昨者臣之疏批。
亦有是 敎矣。
人心不淑
由於朝廷紀綱不振
世道壞敗
妖怪百出
此事始初
惟一尹善道
人皆非之。
朝廷以爲難處
到今千百善道
何以制之。
自 上今日所以痛卞者。
可謂善矣。
然強抑而已
不可姑止其瀾而忽其治源之道也。
 聖敎所以欲塞其源。
亦可謂善矣。
然臣以爲塞源不如淸其源也。
 聖學高明
於此說一卞便斥。
其時入侍之臣咸仰 聖敎明白痛快
今日彼人不知 聖明之如此。
欲以淫辭詖說附會經傳
而敢試熒惑之計。
臣恐 聖學猶有所未盡。
故其效不能使人皆知 聖明不可欺誣
而敢肆然爲說。
以獻於 殿下
而欲害 殿下所親信。
如此豈不爲 殿下之羞乎。
臣且觀邪說禍人國家者。
匪今斯今。
從古以來內潰之勢。
則招外寇之至。
誠爲可
公元1652年
懼。
人主不可不察也。
 上曰。
何時爲然
對曰。
遠則宋之某黨某黨邪正文爭。
而致靖康之亂。
近則 宣廟東西分黨。
而有壬辰之變。
又 仁祖先賢從祀之論與異議攻奪
而有丙子之禍。
今日之事。
誠非吉兆也。
蓋此交戰之人。
非必自招其外禍也。
蓋陰盛故抗陽也。
國之大綱崩潰
百病交攻
引繩絶之。
必有其處矣。
 上曰。
此事予亦知其非國家之福也。
對曰。
昨者臣之疏批。
亦有是 敎矣。
然其機如此
 殿下必思所以救弊之策焉。
 上曰。
何以對。
曰。
邪說詖辭
無他術矣。
孟子曰。
君子反經而已
正則庶民興。
庶民興則斯無邪慝矣。
 殿下反經而已
 聖德無過失之可擧。
國政罅隙之可議。
豈有邪氣其間哉。
然則今日救弊之策。
莫如反經
反經之術。
不外乎。
 聖學日新
懋哉懋哉。
進言曰。
臣見宋時烈
曰若不遇 聖主
吾死久矣。
 召命
必欲來詣瞻望 玉色而去。
以其蹤跡難便。
所不敢耳。
豈有一毫疑懼 殿下之或有惑志於彼而然哉。
自有此事以來
所以自處者。
以爲無以自立覆載之間也。
 上曰。
我無一毫不是者。
而何自咎如此云。
 上命進曰。
見爾疏以引咎不肯來。
以爲
公元1667年
悵。
爾來
予心喜樂矣。
對曰。
臣於 大駕行幸之日。
遵前 召旨。
趨伏路中
祗迎而後退。
是臣宿心
而聞以嶺南儒生之事。
宋時烈等待罪。
臣雖不足有無其間
頃年冒參獻議之末。
有罪則臣當均被其刑。
徊徨趑趄
不敢前進
至於 別諭之後
不竢駕屨。
老母多病。
烏鳥之情。
相牽攣。
登程之後
行且顧。
未免淹延時日
今始冒赴。
罪尤大矣云云
最末語及小民身役
則曰卽今朝廷氣勢
如此卑弱
小民怨咨
日以愈甚
至於身役
雖蒙減布之恩。
煦煦小惠也。
今年雖蒙小惠
明年又復依舊
如之何
不可以此得紓其力耳。
國事只可爲一年計耶。
今聞戶籍書目嚴密
可謂善矣。
軍役逃避者。
不堪命。
今年牛馬賣斥。
明年田土賣斥。
至於赤脫而後空手各散。
深居山峽
朝東暮西。
無復懷土之心。
此輩萬無入籍之路矣。
 聖上臨御已七八年。
雖無振作之擧。
未有大段過失
故有牽補扶持
以至于今。
委靡漸下。
又落一層
則必有土崩之勢矣。
民之至愚至賤。
雖被困迫
無所告訴
至於呼怨之言。
不能向人甚說。
只於家內妻子相對涕泣而已
其勢殘弊
可以易制矣。
內奸外敵
或有所窺伺
禍難作。
則向所謂殘弊者。
箇箇敵國矣。
 上傾聽
何謂敵國
對曰。
撫我則后。
虐我則讎。
向之爲我赤子者。
今反爲我龍蛇
可不懼哉。
然臣之所言。
非謂向之所謂邪人正人類。
小民怨咨之流
同爲作亂也。
蓋言國勢潰裂之後
其勢有如云耳
 上曰。
老母年高多病。
前予亦無相與強迫之意。
只於有病時省覲
無病時從仕。
願爾入
敎誨元子可也。
對曰。
老母今年八十七。
氣力雖小健。
豈可以此爲恃乎。
老人之事。
朝不保夕
前蒙被 聖上察微忱。
至於承 命之後有疾恙。
則不告而歸。
跡涉逋慢
罪當萬死
而皆蒙 假貸
不加誅譴
然臣心不安
罪尤大矣
今臣貪戀 恩榮
徒犯屑屑之譏。
公私無補
一朝母病添重。
未伸其情。
則不但臣於 孝理之下。
無以立於覆載之間。
從前 聖上曲賜假貸之意。
終無以仰副。
雖蒙 聖上勤懇之 敎。
不敢彯纓結綬之計也。
實情如此
非臣之矯飾其言也。
 上曰。
予豈以爾言爲矯飾哉。
對曰。
鄕曲鄙人
一見 元良天成德容之心。
何可量哉。
直是臣之情勢不可前進
願 聖上鐫臣講學官之職。
以安愚分幸甚
 上曰。
老人氣力差強。
豈爾往來之間有何他虞
乎。
須勉爾遁思也。
對曰。
古人有言事君日長
臣今狗馬之齒尙老。
讀書加工
豈復有進。
賴天之靈。
有所肆力冊子
而 聖上終不棄。
則豈無效忠之日乎。
云云而退。
公元1670年
庚戌三月
承 別諭赴 春宮冠禮
十五日登 對。
(宋贊善浚吉左相許積,兵判金佐明同入 侍。)
上曰。
贊善上來
予甚喜悅
屢見辭疏。
世子年幼
卿其仍留之。
敎誨之也。
李某對曰。
臣之此行。
蓋以 聖恩橫被
再遣近侍
虞人以旌。
不敢承。
然臣不能高飛遠走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冒昧上來
祗欲謝 恩而退。
 聖眷加隆
未準臣懇。
至於大禮之日。
參陪從之班。
獲近 前星之輝。
亦 天恩也。
且母死之時。
特蒙異數
感泣罔極
罪逆餘命。
至今不滅。
幸復得對
瞻望 天顏
臣之至願畢矣。
若夫輔導 春宮之職。
必擇其厚德重望之人。
可任其責。
如臣不肖
被笑於人。
贊善新設之官
尤非臣所可敢承也。
 上曰。
卿之志願
於此而已乎。
予在春宮時。
雖不相見
卿已授此職。
今雖升而爲贊善
到此非所固辭也。
予以卿爲所謂其人。
何被笑之有。
李某曰。
 聖學高明
知人則哲
或於賤臣偶失照鑑
而若於他臣。
有所誤知如此
用舍顚倒
朝廷何如耶。
非細憂也。
仍陳用舍之道曰。
人君用人
當審邪正之分。
君子小人形狀
朱文公書。
模寫以出。
以書方人
大略可知矣。
孟子曰。
左右皆曰賢。
未可也。
大夫皆曰賢。
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
察之之道。
學術精明
然後權度不差也。
是以
君子窮理
理有所不窮則心有所不明。
姦爲忠。
以詐爲信者多矣。
至於天下大本
在於人主一心
本立則末之不治者。
非所憂也。
今日朝無所體統
而謬詿乖剌
鄙瑣煩猥
不可收拾者。
由於 殿下方寸之地。
大本所不立也。
是以正心誠意
腐儒陳談。
自古人臣之告於君者。
無他語也。
朱文公宋孝宗曰。
歲月逾邁
如川之流
一往而不復。
不惟臣之蒼顏白髮已迫遲暮
而竊仰 天顏
覺非昔時矣。
 殿下臨御十年
志業日退
治效茫然
中宵興念
必有所慨然於 聖心者矣。
 殿下淵涓之地。
臣未能窺覵。
而以其發於政者推之。
臣恐 殿下本源功夫有所未盡也。
觀我 朝文物彬彬
東方之周也。
然文之弊至於委靡
而式至今日。
禮義之實亦掃地
爲今之計。
 殿下莫如先立大志
期以 先王之業。
得人心
要以敎
爲主
凡事務存大體
毋事蘩文。
加以眞實之功。
察其理欲之分。
一念之發。
知其循理則推而廣之。
徇欲則遏而絶之。
臨政制事
以是爲準。
思過半矣。
且古之君有嘗膽者。
今 殿下何必珍味進御
古之君有臥薪者。
今 殿下必大安居
且 殿下深拱九重
不如愚臣身居草澤
目擊時艱也。
今雖姑息牽補度日
而民愁兵怨。
禍伏冥冥
引繩而絶。
必有其處。
一朝變作
有土崩之勢矣。
宋贊善曰。
此言是也
反復陳達
李某曰。
臣將退去
效芹云云
時 天顏溫粹
酬酢如響。
和風慶雲
可謂盛際
李某進言曰。
 天威咫尺
何敢有隱。
昨年冒進謬妄之疏。
承 召往來至於六七年。
道路屑屑之多。
所以被笑於人也。
今上來。
亦多嗤點
洛陽蘇秦本末盡露。
如新進之人人不知其如何也。
孟子所謂賤丈夫壟斷
左右市利
所不敢爲也。
是以
往年 大駕溫泉之 幸。
蒙被 聖眷勤懇申複
不得隨 駕。
至今思之。
不覺汗流沾背也。
左相曰。
所謂被笑則不然。
所謂乃其長疏。
彼之一生功力
盡在其疏。
疏本在備邊司。
故臣謄書來看已四箇月矣。
 上與如臣等謀國
係是大變通。
不見行矣。
欲爲不是
之事而見敗者。
人笑之。
則大不然
以故不敢當贊善之職云者
無是理也。
退席之後
 上申敎留之。
對曰。
臣終不得承 命。
惶恐云云而罷。
庚戌三月十五日 世子書筵登 對(宋贊善浚吉李賓客慶億同入書筵。)
宋贊善講讀小學四卷范魯公質詩。
李贊善與之反復文義
 世子酬酢
語音琅然
問遊俠是善人耶。
不善人耶。
 世子答曰。
不善人也。
問游之流憂人之憂。
樂人之樂。
何以謂之不善人耶。
 世子良久思之。
答曰。
陷爲天下輕薄子故也。
下文乘肥馬衣輕裘
上文遊俠者耶。
 答曰。
別人也。
乘肥馬衣輕裘
擧世好之。
何以獨言市童憐。
 答曰。
閭里云也。
進言曰。
凡人奢侈
識者且鄙之。
人君民財奢麗識者憂之矣。
 邸下於此等事
不可不早自知戒也。
至論重才不充曰。
范質所居之位。
宰相位也。
所謂才。
能言語也。
能文章也。
所以人君百姓之才也。
才與位相充。
乃謂之充。
宰相之才。
不充其位。
猶懷戚戚
人君乎。
 邸下已行成人之禮。
不可童子自處
其位之重。
豈但宰相之比乎。
自 上命三加祝辭
當揭之座右
常目在之也。
至澗畔曰。
此木古人比之君子
蓋其貞節亭亭獨秀
靑靑不改。
遇風不屈而折。
故人願得如此之人也。
講畢告歸曰。
鄕里草澤之人。
自前 大朝往來
今當 邸下冠禮之時。
自 上招之故上來
今已禮畢
敢辭歸。
不以人廢言之義。
纔已論之。
臣雖滅裂
進勸戒之說。
退去之後
亦願留意焉。
宋贊善范質失節之人。
朱子取其言。
不以人廢言故云。
 世子曰。
下去留在。
言甚恭敬
此以不得奉令爲辭。
李賓客請曰。
不可不申答。
 世子復曰。
下去
幸留在。
對以 邸下之令。
至於此。
臣之形勢
不可久留
終不得承 令。
惶恐云云而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