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草庐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自动笺注)
草廬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書
  
公元1649年
與金由善(慶餘)書(己丑)
敬承復矣。
舍館得定
眠食夜來如何
有人來傳英之發程的報。
計今必至
難待難待。
弟吟病度日
相望不得往就。
苦鬱苦鬱。
疏妄言。
亦非誣飾
實由愚衷
告君之言。
不敢不盡
令兄以爲是非痛快
則殊非相敬之說。
何爲耶。
二人
弟之素有痛惡者。
苟一日在朝則本無幷立之意。
令兄復責以同朝之義耶。
令兄不遺故舊
故有云云
似是忠厚之道。
而於晝夜氷炭之說。
大相矛盾
兄之論事每如此
非但一事而已
極念極念。
此可與英兄道。
不可忠厚諸兄說。
呵呵
令兄今日之責。
甚重且大。
士林之望。
非但已也。
此正陰陽天地革之秋。
勉之愼之
毋激毋泛。
幸甚
公元1650年
與李士深(厚原)書(庚寅)
歲暮矣。
瞻慕益切。
台體若序萬福否。
此中碌碌
無足道者。
濠尤亦僅遣。
相對每說左右風力孤危
文公形迹仄逼。
憂虞厲薰。
竟至一笑而罷耳。
比聞慈殿春宮患候不輕。
臣民之憂曷言。
天變罔極
人心不測
北事
置之尋常
無人爲國憂者
奈何奈何
自古親戚驕橫無無事者。
攀緣植固
見有語逼乘輿者。
不惟有司不能擧以法。
莫敢一言以非之。
可見朝廷奪氣矣。
仰屋竊歎。
所恃者只彼蒼耳。
此知其爲杞國之憂
而偶有所懷切切
然向誰吐出耶。
只願吾儕有進有退有去有就。
守正不撓
循道不差
每以古人爲法
使有辭後世可也。
一時毀譽得失
何足何足道。
文兄方友皆不及修。
此意對文略與領之。
卽丙此紙。
毋掛年少眼目也。
季孫之憂不必顓臾
文公亦知否。
公元1652年
與李士深書(壬辰)
前後辱書。
所以眷存之意甚厚。
感慰良深。
孤寓僻左
若無便信
一未修敬
愧怍愧怍
卽惟台體動靜神相萬福
此中窮寂。
何足道。
時聞塗說。
觀時變。
形勢所在
人心屢遷
一意持守
終始堅定
左右一人而已
誠可敬服
但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底力量。
此爲可惜也。
石室大老遽聞易簀
丈夫斯世
如是足矣
咨嗟驚歎
痛惜悲悼
只是後死區區之懷耳。
尹杖事。
令人不覺驚起
有罪殺之可也。
安見經幄重臣
牛維馬縶榜笞之耶。
竊恐士夫待己不自重
此等事。
不爲異。
當時朝廷一言敢爭者。
亦可觀世變也。
苟位持祿者。
爲身便圖。
行己志者。
強褊之害抑又甚焉。
賞罰不明善惡無所勸懲
愛憎不公是非無所準則
君子道日消。
小人之志日得
使國家大勢終歸無所稅駕之地者。
是孰使之然耶。
向者反之速。
歸咎於庾激。
然此三兇之事耳。
惜乎其被黨目之人。
初出於行己不潔
不知出入婞門之爲可羞。
而見駁於公論之後
猶不惕悟自新自艾之心。
不能勝其忿懟好勝之氣。
不惟自遂其非。
扶護其人之過甚而終至狼狽
其所以致之者
責有所歸
平日士望所歸
自好悻悻者。
知識不長。
擧措不白
重貽國家無窮之害。
不但自誤而誤人也。
今日之者
使處心寬大
容受盡言
接引士流
同濟國事
當此朝紳潰裂
疆事艱虞
百孔千瘡
朝夕難保之日。
猶懼不克
況以驕高自居
執德不弘。
不顧旁人是非
不念公私利害
苟有所欲。
必遂己見者乎。
此於國家何如人也。
休戚之所同。
成敗之所關。
而今若此
可爲太息流涕至於痛哭也。
且以大同言之。
一結十斗之賦。
十倍海州之數。
湖西一路
減歇於前者十數邑。
增益於今者已五之四。
不可謂之均便。
而乃
除數萬之贏。
敢獻於上而媚悅之。
以爲必行之資。
其心雖或不出於聚斂
而恐無以自解百姓之言也。
一言是非之。
亦豈至於殺身
中外無敢發之口者。
蓋恐見惡一人詬辱隨之也。
其所利害
不過不入時宜
或遭失官之患。
而含默如此
異時不幸權奸據國。
雖有指馬之事。
無諸言鹿者。
區區過慮之憂不在大同之弊。
在朝廷之不言也。
向也。
一醉放言不敬
終不見正
其勢可畏
至今思之。
寒粟在體也。
偶有所懷
閒並及之。
覽此卽丙。
切勿人眼目爲佳。
所望千萬加勉。
定身退之計。
不至於狼狽
若何若何
公元1654年
李士深書(甲午)
新居更僻。
如在井底
杳不知京洛耗。
況敢尋便作書於知舊間人周旋耶。
至於懷想大人之德與夫(缺)賢愛戀之誠。
無日不勤也。
自季兮入城。
日欲奉問
而病拙懶放
因循至今
明哲雅量深譴罪。
自訟亦久矣。
且念無狀爲世所賤惡
不忍更以無益寒暄之問重累左右
而日承春堂來札
三致意吾輩者。
有曰鄙書苦不得見。
旣曰痛痒相關
假令一書不通
可救得。
亦何戶說以明之。
披讀未半。
不覺
捧腹而起。
狂言誤事之初。
諸人逬逐之後
明公自外雍容而來
兩間執兩非。
好其言論
少有兼與之態。
則何違於時尙。
何忤於大官
舍曰勿爲。
而從之於井中之人。
千生萬死
七顚九倒。
至今餘烈。
左右逢其原。
亦可以少懲矣。
猶且眷眷於衆棄無用一病漢。
而至以不見書爲歎。
自他人觀之。
明公不愚則眞難底人也。
明公在職之日。
非不一言
而言之未知其必合於理。
聽之亦未知其以爲如何
一切忍默。
至有朋友相對久任憂者
未嘗徹之左右
吾輩之罪也。
自信不愧
非此細故所能滯。
區區不能不慨然耳。
使愚言得少伸。
不在位固已久矣。
循常蹈舊。
不免焉則彼亦何苦。
自知其已有不拔之勢
使人十年居官
不妨所爲
汲汲示人好惡耶。
似聞城中變異前之有。
北聲不佳
自上憂懼
至有求言懇旨云。
惜乎未有根本者。
而欲何爲耶。
誰爲我聖主
痛言國事日非所以致者耶。
海中霧露
嶺外髭髮
或蒙釋耶。
病中閒思慮偶及之。
不足觀也。
(時迂台被人論斥
云然。)
公元1656年
李士深書(丙申二月)
仲春猶寒。
伏惟台候動靜神相萬福
瞻戀無任下誠。
此間菽水粗遣。
伯兄郵官。
出於意慮之表。
一日之養。
豈不爲窮家榮幸
唯是災變荐出。
人心危懼
朝暮不知爲何壑之鬼。
不能全軀保族
不遑之歎。
如之何
伏惟明公負荷之重。
不但畎畝之憂而已
不敢肉食呼唱
何以報稱於今而無譏於後耶。
明公爲政之日。
鄙賤姓名亦及於注擬之間。
不但私分未安。
人謂之伊何
可謂爲公耶。
爲私耶。
三十年過從之厚。
可謂知己耶。
不得修候於門下者久矣。
不亦宜乎
欲言則甚長。
故每忍之默默而已
今爲此言亦勤耶。
公元1657年
李士深書(丁酉九月)
自聞相公大拜
憂喜不一
知舊在遠者猶如此。
自任之重。
其復如何
在朝
思相之責尤難。
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
豈不深憂耶。
今日何等時。
相公所居何等地。
牽補過時
徒取充位
以爲人羞則大失望矣。
相公之案無知舊之書矣如何如何惟義之在成敗關相公念之哉。
他豈無所欲言者
不暇及之。
公元1658年
李士深書(戊戌二月)
頃在尤公家
因承惠書
所以見喩者勤且重。
乞退章聞已上。
而別築江山之興。
多誇語。
若終辦得
豈非奇特事耶。
功成身退
古人稱之。
不知相公事業如斯而已
可謂之成耶否。
李士深書(戊戌八月)
秋序過半
伏惟台候動靜神相萬福
瞻慕之勤。
不任下誠。
伏聞上體向平復。
臣民之慶也。
相公復入
春,尤共貞。
時事可望耶。
此中老人粗安
兄弟無故
雖窘衣食
守分忍苦
鎭奉便近
暮往來。
此皆相公之賜也。
兄弟相對
撫臆論報
終無所效力處。
只有區區一誠執事所以謀者有之。
不知閤下其亦信否
相公早年夙成
爲國明大義立大功
淸白信謹
老而彌篤。
自顧平生
無行可愧
則是亦足矣
然較之於古人
不無少慊。
何不進一步
擔當今日大事
其永有辭天下後世耶。
至於成敗利鈍
武侯亦不睹也。
如何如何
爲此等說。
每爲執事者所笑而不止焉。
其亦疏狂之證也。
呵呵
公元1659年
李士深書(己亥五月)
似聞几杖移出野堂
台體休適
瞻慕之誠。
日以勤止。
伏惟優游俯流。
白鷗相從
其樂可知
卽今天災日出
人事日變
若使憂國
其髮必白。
不知相公憂樂何在
此病長吟
無意緖
職名在身
久未蒙遞。
聖旨
一向溫諄。
微臣一味惶蹙。
當爲懇辭乞之章。
適値求言中外之秋。
身旣不進則古人亦或有言
各言其志無傷耶。
今欲盡言則自然宂長
欲又約之
意反不足
信乎其難言也。
此雖不足觀
閑中幸乞使公擇一讀之。
憑几而聽之。
不得蒙一一點化
其中最不可者
付標批惠如何
拙者此擧。
非得已也。
此後雖或有恩召復至。
不過辭疏曰。
用臣則不進可也。
不用則進亦無益云云
如斯而已
此亦如何
幷諒細敎。
更乞毋泛。
公元1660年
李士深書(庚子正月)
獻歲
伏惟相國台候萬福
瞻賀區區不任下誠。
惟泰下來之日。
不得拜別
悵黯之懷。
不自勝
昨承台下書。
以爲恐成千古之恨者。
令人感惕無已
此病蹤跡益甚狼狽
閤下何以敎之。
舍伯主簿時似有自處之道。
而緣諸公謀人不忠。
到此尤難。
尤公以爲不可不暫復出國恩
以爲收殺之地云。
此則似然。
其後事更將奈何
伏乞高明明敎如何
自有此事。
心緖不安
殆廢寢食
其誰知之。
其誰知之。
公元1650年
答尹汝望(文擧)書(庚寅三月)
北耗來耳。
益可撓心。
諸賢屛迹
橫議滿朝。
上孤
立。
與共之。
洛之形狀
全露無餘。
積威所怯。
無敢言者
可憐也。
昨聞公山報。
鄙人姓名
亦在嘉山投書中。
可免西州之恥耶。
呵呵
明言黜洛之罪。
詳說用賢之由。
直義白。
可格彼頑。
斬洛取財。
因以與彼。
斡旋之幾可在呼吸
鄙夫緘默
無以此說進於吾君。
咄咄奈何
偶有所懷
及之。
答尹汝望書(庚寅三月)
敬承哀書
所以見敎甚悉
感慰之至。
不容于心。
天氣暢和
時物向榮
那邊勝支。
這中粗安
區區分願
外此無求
而胡耗少緩。
人心稍定。
儒賢之所深虞者。
得脫虎口豈不爲幸之大。
首相無故被其拘持
國家之辱也。
開昏一端
後患無窮
不知天之厚餉羞怨。
以爲憤奮警發之地耶。
無乃侵染衮合。
益復玩愒遷就之資耶。
吾人身在閒地。
之無益。
只自仰屋而已
哀示大小大事。
亦未知諸賢終如何辦得。
諦觀吾所素知者。
無有自任其重。
不屑去就
則頃以此意試之英公。
乃云不恤進退之誼。
而事求可功求成
則大血誠
何故不得
其所以見理甚明。
立言甚正。
故卽歎服之。
而又聞虜回之日。
內將有獄。
或人過慮
而倘見是事
諸公早定行莊之計。
非淺之爲
丈夫者所能料及者。
答之以此
未知是如何
愚意諸公有以自立於朝而得行其志。
安有冀成聖上之治師道不立者耶。
向來區區多士之願。
不過擧措中一事。
無他虞。
若果不能終是卷懷
任斯文者。
於此等事
不可不痛卞而詳說之。
以開後人耳目
況嶺儒卞誣之意有所見屬。
則英也復安敢辭不爲之力耶。
與尹汝望書(庚寅四月)
卽聞兪兄被竄嶺外
不必死人
則不爲此兄相唁。
天意靡恃。
人心重失
太息流涕
烏可已也。
聞上有大志
招若干臣試謀。
則領以下僉曰不可
又領盛稱申,李人才
並用之。
信乎人之不可信也。
君之用臣
千古異數
而臣之事君。
乃至於此
此係國家大運
何奈何。
答尹汝望兄弟書(庚寅)
敬奉哀音
備審孝履俱勝。
慰喜無已
兪兄宥命。
感仰聖德
辭意有猶未釋然者。
豈無憾於天地之大乎。
重惜前後進說不能白辨別。
洞達天聽
以至於此。
而止於此者。
孰非大老之力耶。
然似未盡矣。
廟號極稱
爲臣分義當然
惟仁
而後爲免貶議
勿論前古
康獻大王以下皆稱仁字始可。
不然而易以他諡。
則是不免子議父臣議君。
諡法可得以私
幽厲臣子
未免不孝不逞之歸也。
假使私之。
父子君臣所爭幾何
先王殿下私親
則豈臣之猶可貶謗
殿下猶爲喜怒者耶。
首陳大意如此
必使天心痛快
日月之更。
無復遺恨矣。
不治其本而唯末是圖。
故雖蒙強從之命。
且有不送之敎矣。
區區所以慨然嘆惜
有甚前者
元疏未入
猶有望於改則勿憚。
王言出此。
安保其必無後慮耶。
英甫聞自山陰已歸其家。
斯文之責。
此友所任。
闢邪之說。
亦非口舌文字所能爭也。
吾道有傳。
我勢自起。
魑魅之徒。
豈容於大明之下耶。
作一大編。
使後人曉然易知。
不爲無助。
共勉此友。
速成之。
豈不幸甚
與尹汝望書(庚寅七月)
熱甚酷。
孝履支福。
老人幸免遣。
英甫新症非輕。
令人髮白
闢異文字
昨已傳去。
旨義明正
論議條暢
大槩甚好。
彼稷幺麽
瑣瑣爭衡
爲可羞也。
茲於前幅
有以及之。
竊聞近事
李諫風裁亦足可尙。
大體調停
豈不嘉哉。
然於這間一毫有所左右
未免
較之私。
則情態亦可惡也。
時魚多骨
金橘太酸。
奈何奈何
未知此後能效回天之力
則亦或有辭異日
而未能捨舊於東。
無復圖新於北。
平日所謂樂地
一敗而塗也。
偶有所懷
不敢終默。
此亦非欲工呵也。
曾前頗有所仰者乃至於此
其何能不慨然於中也。
此言一出固知爲世之所深擯。
無可復容。
陽子不得爲善人乎。
覽後丙之。
勿掛他眼謗囮。
此身亦不足恤。
恐爲朋友收司之累耳。
公元1652年
與尹汝望書(壬辰五月)
遞謝書。
尋亦登徹矣。
近日炎霾。
伏想瘴海之苦必有雖堪者。
神明所與
有主中實
外邪不得以入耶。
此中新寓雖窮寂。
却無間是非
聊以自娛
日邊消息
無所聞。
然默觀爻象。
已自不好
日甚一日
深一歲。
不知稅駕何所
相強褊。
雖未滿人意。
而考其平生
不至索性
其所威福自用
豈遽生殺人哉。
又況新行貢法
初豈出於聚斂之謀。
行之不知其方。
收之太濫。
弊益隨之。
以至民怨孔極。
一方騷擾
蓋緣朝廷紀綱不立。
守令無所忌憚
正窠之外。
未免橫斂
法比谷之制。
十倍之。
而橫取者又如此
不待法久而弊生。
則民其可不怨乎。
若是朝廷
一言聞于上。
此可寒心
又有大於此者。
而人莫敢下手
奈何
朝廷朋黨
誠上之人厭之矣。
有識者憂之矣。
觀今之人。
但視其勢之所在而從否焉。
亦何有正論哉。
前在金逆之時。
無論彼此
無論淸濁
無不奔走付託
鄙意國家之患。
不在朋黨之分。
在於朋黨不分也。
今日朝廷各目諸黨。
何足道。
若干所謂士類
未有大家可恃者。
此關世道
柰何
吾人居處閑地
苟非以當世自任者。
其視鄕隣之鬪。
亦合閉戶恬然
而況如弟素無才氣識量
不足爲有無。
而何一脚誤出。
多少狼狽
比敎小兒詩。
至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未嘗不自笑曰。
當時在朝
固有此歎。
其在林壑者。
亦恐未免是命耶。
老兄前敎禍患之來。
土室樹屋。
有所未免
佩之在膺。
以爲自慰之助耳。
惟是宿患未祛
時時發作
對書良久
覺得精神蕭颯
心氣渙散
不免休偃數日而後復起
許多聖賢書。
無時了讀。
此爲大家憂懼耳。
公元1654年
答尹汝望書(甲午八月)
久不聞動靜
纔承新命
又加一節
朋友共爲憂念
不知其善謀所出矣。
拜手書。
淸和節宣之宜則可喜
示意果如所慮。
然隱之於心。
知其有素耳。
函丈
爲兄憂之倍深。
君父之前
備盡情實
以及北事
然後又不之罪。
而收之不置
則亦宜出而仕矣。
如此
可免目前之患而後無難處云。
以此更與商量爲佳。
爲兄計之濠,尤不同
長者之意頓異。
武仲似合。
顧此鄙陋
何足與議朋友去就大節
濠以兄不出。
歸責乎我。
呵呵
高明超識。
自知溫煖。
何有於人。
惟望細思而深處之。
尤之寵命亦備例耶。
乾剛日亢。
俗靡靡。
如何置此人於吾王之側耶。
時一思之。
未免髮白
所欲言者雖或有之。
書不欲多談耳。
公元1657年
與尹汝望書(丁酉十一月)
子上勤訪細叩。
多少
病情遇寒益縮。
相望落落
悵然奈何
兄陳情文字。
蒙子上來示。
幷與美材擬上者而讀之。
切辭惻。
有足感動人者。
疾病實狀
質之神明
在兄自安
最是赴闕行色
雖欲自廢。
人其舍諸。
未免馳慮耳。
尤兄隆批愈甚
不知將何以自處
或去或就或遠或近。
歸潔其身。
何必同者正好
今日說話
近與尤公有小說
不敢煩聽。
只自笑耳。
吉兄所言同。
不爲別書
乞分照。
答尹汝望書(丁酉)
黃生過傳手書
伏承起居眷聚匀安。
慰甚。
諸人出處
口竭耳充目慣。
還是尋常
大綱
前者子上
略知鄙意
或關聽萬一。
高明以爲如何
狂妄性氣
老而難變。
祗合守此謬見而死耳。
杜門斂縮
日與家兒輩數墨外其他不欲聞。
又不欲言。
惟乞默會
答尹汝望書(丁酉十二月)
兒還惠復書
伏承調體靜安
爲慰。
此中小小疾病
足以人意
仍想旅邸計活。
何以經過也。
美兄有何論議於尤疏。
至使欲爲待罪之擧。
美紙尤面皆未見。
此亦傳聞
然必有所激。
已出者欲歸。
將行者復停。
而皆歸咎於尤。
故云最是傍觀
都不干與
足以捧腹一笑也。
威孫。
聞其叔。
見而喜。
別而愁。
有人理。
師孫。
學語日長
完實英脫可愛
喣喣自樂。
只可遣而已
  別紙
今日大義
必知君上有意
然後在野可以出。
則尤公囊封之擧。
欲以黜許之說試之耳。
到此尤尤不可不出。
同春不可退。
村行有說矣。
尤則已試之事。
不可屢擧煩人聽聞
春美亦知此意。
自爲之所而已
何故紛紛論議之間。
各欲塞責而已耶。
以吾觀之。
諸公無向擔當之意。
而只爲自己之計也。
不能不慨然也。
以此意責之尤公。
則渠亦無
辭。
只以無才自嘆。
又責之以無才。
何故爲此非常之論試上意
旋復畏縮乎云。
則答以無與同事者。
其說窮矣。
吾意已出將出者。
以此相勖
成敗利鈍
置之於武侯之所未能料。
而各鞠其躬。
各盡其瘁。
不濟則繼之以同死可也。
病廢者何知。
尤曾問之。
故答以此耳。
迷兒略傳市南大意
以爲尤之不可屢論者。
正合鄙意
惜乎美村諸公
先以利害禍福之端。
參錯語句上。
故每見折於尤之剛大也。
覽卽丙丁
如我者。
此亦豈非不當言之言乎。
責己之不暇而復責人乎哉
呵呵
公元1658年
與尹汝望書(戊戌)
復書
伏承近日起居超勝
且副所願
感慰交並
江疾憂。
聞之極令人愍慮。
尤公近以悟家事
費心力。
非調病者所宜遭。
尤歎。
廢疾居閒。
聊以自適
其於外事
了無相涉
往往未免接人一暫開口
便覺悔吝
知其躁妄之擧愚狂之習使之爲然
而朝悔暮然。
無學力故也。
可愧懼耳。
只有黃卷中古人。
之無弊而有益耳。
公元1659年
答尹汝望書(己亥二月)
諸賢遠焉不可攀。
只有一念耑耑左右
但不得數
君子之敎。
以資朝夕警惰之益。
未嘗西向太息也。
卽蒙手書之辱。
勤賜誨語。
愛我誠深矣。
感荷感荷
春日和姸。
味道日深
眷聚各安。
欣慰之劇。
老人粗健
凡百依遣。
惟此職名未遞。
聖旨加隆
惶恐悶蹙。
不知所爲
欲從諸公之敎。
詣闕陳情而退。
末梢似難收殺
偃然私室
上疏章。
期以必遞。
則不私分未安。
彼相擸者若不但已
則亦有狼狽之勢矣。
自爲計則靜無爲
有悔
知其必有悔而欲動。
則不亦妄乎。
上策只有尤公早歸則都無事耳。
曾有書於尤。
問其意之所在
早晩當見答矣。
今日機會
可謂千載一時
此公失着無復可望
是則悢悢耳。
近聞市公登對
有所建白
自公卿至士庶
非應爲軍役者。
請皆收布云。
兄其聞否。
鄙意此擧設有便利。
可謂小小補塞。
不能循本理會
從頭整齊
而何以先爲此說。
以惑群心耶。
此等事。
須與朋友左右者。
反復詳定
得其十分眞的可爲而無疑者。
然後發言于庭。
以爲實行之地。
可以見信於民而有所奉行矣。
竊聞此事。
尤公協贊
上意頗傾。
似必行之。
未知利害得失之如何。
而若復沮撓而不見行
則其害尤大矣
今日何等大小大
而架漏牽補
鏤氷畫脂
可望有成
耶。
惜乎此說徑出於此兄之第一擧措也。
且聞兩兄無助。
未免孤單
其間曲折
未知詳知。
不知何故至於此云耶。
示諭爭競
何事耶。
最是驪浪甚可慮
然吾則以爲此皆未能先立其大者
故逐些異同
未免紛紜耳。
能有專心大事上。
小小爭端
自然消去矣。
漢高專心天下
故以雍齒之素憎。
而貪於戰伐有功
終不肯捨。
廉,藺專心國家之急。
故能忍避匿之恥。
而有負荊之謝。
遂爲刎頸
況名爲儒者輩。
其爭也君子
誠其才能可用而爲吾之用與否耳。
所謂爭競
特在調劑一手間。
判渙者何難復合乎。
吾常曰。
大小事。
誠心爲之。
或濟或否。
而況用人何等擧措
如尤公之心。
以爲驪友必有才學。
有此人可爲國之大事
誠心救之。
上說下聒。
必致之而後已
雖有百曹
可以一擧而麾之。
若其半是半非。
自不免於疑貳
則其何以衆心而息爭端乎。
近聞驪作中庸之說。
尤問之。
不服其非。
自謂朱子不識思意處。
吾爲說以傳後云。
吾未親聞於尤。
昨者過客傳說
未知果是否也。
尤必攻之甚力。
驪說果然則見攻於人。
烏得免乎。
此友此習尤則憂之久矣。
吾嘗以爲不足深慮
今日復有朱門之叛卒乎。
以尤憂爲
過矣。
今此友年益大望益重。
人之悅而從之者益衆。
新奇二字
法門大禁
而渠爲之。
朱子且欲掩迹
而況凡人乎。
使在人上恣意使氣
則其弊有不可勝言者。
可用乎。
果爲吾用乎。
布衣不仕。
敎書還納
高則高矣
然以其侮聖賢自高
則以其小者不可信其大者也。
以其自高蔑視於人。
凡事快活
不矜細故
人言不入。
以致今日之自困矣。
從而遊者染習多多可惡者。
一人之弊而其害不小。
爲此不可不憂。
世道不可不慮也。
然尤公自念此流有才眞可用。
則不可以一言不合一事不是
而遽相背馳也。
須與反復論辨
極其當否。
抑其過而歸之中。
取其長而矜其短。
忠告善導之。
肝膽以照之。
精神以會之。
必也共謀而成。
則不亦善乎。
纔聞此語。
不能無慮
故偶及之。
不自覺其言之長也。
且吾念之。
今日諸公出處行止
形色各異。
不佞何足道。
然各有道理
固當自量而處之。
不可不審也。
往年狂妄一行
蓋不自揣而已有違於守分之義矣。
不能量力
而有所慨然一時之事。
不計成敗利鈍
而欲效其志者。
古亦有之。
此不害爲一節則亦可爲也。
今吾以爲不可矣。
聖明在上
群賢當路
舊時
廢斥如某友者。
任之不疑也。
以吾不肖見疑君父
不可一時假借之恩而輕自進
解釋天語發於筵上
又及於批下。
至有前後除拜
非偶然之敎。
到此實爲惶感。
不知所以爲計也。
且尤,市兩友。
彼其專。
其所猷爲設施有素定於胸中者矣。
然見之行事者。
似有不滿人意處。
則恐於吐握之際。
有所未精於好察耳。
其如不佞者豈復有所計議
能補於其下風乎。
然而愚者之慮或有一得
以前所稟於左右三數件事。
更與兩友詳定
萬一到闕。
則乘其得言之便。
獻之吾君。
竭盡痛快
幸而聽納
不爲無益
不得一辭而退。
惠而好我。
携手同歸
亦有說矣。
常言不喜飮酒
而被人勸迫。
其苦有甚一醉而倒。
今爲此說者。
無乃於是耶。
無才用之實而濫廁群賢之列。
職淸官。
安坐受之。
恩召隆旨。
式月而至。
與其偃然私室
一味惶蹙。
不若一進天門
盡吾之所欲言者
決去就。
斯快之爲愈耶。
常患此時無才而得官
不見用而又不見棄
故吾言每如此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幸兄爲我
須與美兄。
入細思量
無間人己。
而明以敎之也。
與尹汝望書(己亥)
鄙草蒙勘惠。
雖感過奬
殊非警資矣。
呈送後雖或有恩召之命。
辭懇之說。
不過用言則身不進可也。
不用則雖進何用云云而已
如何
昨見尤書。
別無奇語。
傍聞浮議日滋
危症疊出。
令人搔首
不佞何足道。
老兄牢志甘疾。
如魯西之才學
無意出頭
公斂退。
聖志日勤。
求治不怠
未知何地稅駕也。
公元1660年
答尹汝望書(庚子三月)
昨蒙書敎
極荷
又承耑使。
感慰倍切
中標示及別幅。
意甚深長
玩思更求敎焉。
市兄亦以此來敎
答以今日之事不如此
不能爲國
小小補塞。
徒勞無功
在我之道。
先朝欲進之疏。
承命奉入。
施之與否。
在朝廷耳。
不見施則奉身而退而已云。
未知渠以爲何如
令敎完實有味
然必待朝廷淸明
私意滌盡。
無不灑然
然後始可有議。
俟河之淸如之何
古人告君。
罄其說於立談之間。
不厭其言之盡。
而此宂雜無可觀。
人見之未半。
已倦便休。
乙覽恐未留聖心支離厭棄之矣。
答尹汝望書(庚子)
公元1643年
陰雨凄風
起居靜安
可喜
伏聞聖上威明
其所以處之者快人心。
然此則異於癸未
同於己卯
人臣
負此罪名
雖蒙聖宥。
何敢晏然恃依際遇不常
計較國事之可爲。
運手動足
有意思於斯也耶
爲之仰憂俯歎。
不能爲懷也。
大機會。
不可常情度之。
不可常道自處也。
叔孫通制禮。
至於枉死市耶。
以爲過論
日觀之。
不免矣。
公元1660年
與尹汝望書(庚子七月)
公元1639年
昨承復書
近日靜履益佳未。
旱虐此甚。
民事罔極
公私罄竭
到此束手而已
雖有智慧者。
無如之何
生民何辜于天而乃至此極耶。
從來謀國者。
只爲目前之計。
未有深長之思。
愚昧賤見。
固已憂之矣。
何奈何。
且此職名
未蒙準遞。
勢將更申辭懇。
期於必遂。
此後雖有召命
無可進之義。
但其疏事。
天心未見改移
或念時事日非
有所感發聖志
則不無萬一之望。
此非愚陋創說。
足徵者。
試可乃已。
亦無損益
自下一助行者
奈何
頃日榻前
一相以爲此疏行。
三代之治
不難致之。
但今連歲凶歉
與民休息
卽是第一義云。
民方倒懸欲與之休。
沒意思
而茲法之美。
亦已知之矣。
五月旅食
了無所成。
取困而歸。
朋友之譏四面而至。
旣不知悔。
庶幾一念
復自耿耿
亦見其愚之甚也。
兒子別築。
也。
子舍窄小
將又有眷聚者多。
其勢當然
然盛敎嚴正
令人愧服
父子兄弟財同而室
不至於害義否。
近處同人
尙未一會
況望百里之外從者之拜耶。
瞻悵不已
公元1662年
與尹汝望吉甫書(壬寅)
寒事猝緊。
伏惟動靜勝否
瞻溯倍切
見尤書。
知美兄會且歸矣
恨未得與聞緖餘。
柰何
弟疏批下如此
方欲更申。
不知所以爲說。
幸乞僉兄復有以敎之也。
疏中最急先務者。
請行而試之。
是美兄前所命意也。
鄙意以爲聖志苟在大有爲
則人與政姑不必一一間適。
大綱修擧
餘弊自袪。
無當大人之事者。
諸公皆退在。
而以區區敗軍之餘卒欲承之。
則大意已失。
所以驚惶回顧抵死不欲出頭耳。
未知何以則得免耶。
公元1666年
與尹汝望書(丙午五月)
公元1639年
暑熱漸酷。
靜履眷聚安否
此中粗遣。
無足道者。
近日
翁來住江上
再度往見。
將歸去。
一聚散之數也。
且此病情
遇暑益困。
看書不能着力
又聞尤老入深
至以老先生遺藁校其未盡校者期會
則亦言罪釁之身無心敢及於此等事
此必有杜門絶迹
長辭之意矣。
奈何
似聞洛下相攻之擧未已
西江波浪時平
最是君上聖明
臣下無任事者。
世道日究于下。
人心到此。
更加一層
引繩絶之。
不知其處。
令人氣塞
若使主張持論稍平。
則禍豈至此
不能不痛恨於人也。
公元1666年
答尹汝望書(丙午十二月)
公元1639年
兒屬無事來到
且承辱復。
恭審近日佳況。
慰甚。
書問進退之義。
自家必有定算
不待勸沮
然尤公以爲不可一行
則以進後難退爲辭云。
未知果如何
前承諸兄之敎。
領略盛意所存
今之除拜在德
而亦不爲不多。
且未知煖冷亦如何耶。
前諭一養。
不足以塞諸公之責耳。
如之何
此則知無不可往之義。
而奉九十老人
何可恃朝夕粗安
而爲遠出之計耶。
公元1670年
與尹汝望書(庚戌閏二月)
昨承復書
所以斟酌義理事勢者甚精且切。
深荷勤誨。
豈容他計
以此意已謝於諸公久矣。
不意玆者近侍復臨。
諭旨加隆
不得踰垣。
而又不敢晏然私室
不得已而行。
則亦是客氣
能得幾時好耶。
觀禮卽旋。
未免屑屑往來之歸而已
回顧初心
甚羞吝。
不待傍人之唇舌
而祗見其愚之甚也。
以此愚陋
見續狗尾
一脚誤着。
平生狼狽
又誰怨尤
千萬更加默會
有以敎之則幸也。
答尹汝望書(庚戌三月)
復書勤至。
深荷盛敎。
有以靜中觀理甚明。
謀人甚忠
敬服至意
無以爲喩。
此浮念妄想
不自量
皇惑異恩荐至
史官書啓中。
已達趨召之意。
不可無端中輟
方且戒行
病中筋力不逮
中途而歸。
或能到闕。
萬一獲對。
略陳所懷而退而已
無可與者。
示諭不過如前無事而歸者。
正得其實矣。
上可爲下可爲。
恐皆未及而爲執事者之呵叱耳。
然歸後因咸衙有事
歷拜如前之相對
一噱耳。
(石湖書有上可爲孔明
下可爲重峯之語。)
公元1672年
與尹汝望書(壬子六月)
一宵聯枕。
未足以慰積年之懷也。
卽惟團聚安閒否。
倍切瞻戀
弟到此數夜霍亂嘔泄
久不能起。
衰困殘病可憐
日邊近報略聞之。
已憂其事之不但已
而亦不料至於此也。
最是甲山之行。
不勝公私之歎。
又有大於此者。
白髮老臣
不量分力
不計利害
不忍括囊
自取狼狽
君臣之際。
矣哉矣哉
頃在江寓
手書
偶吟拙句
以示家兒矣。
聞道懷川急奏章
甑翁書到判興亡
山林自此都無事。
惟有孤臣白髮長云
一哂
未及聞蘇湖之動靜
然離此則不兩日耳。
公元1649年
與兪武仲(棨)書(己丑七月)
數日蟬淸
懷想益深。
眠食之餘。
凡百安否
老人無日可安。
一身疾痛
不暇爲念。
不可爲道也。
近來爻象如何
函丈遞憲。
未知何故
一慰一嘆
善兄之行。
亦甚無味
想與相見議其去就耳。
英之此來。
駭俗見。
合古義。
世道可扶。
士林有光。
蓋此友起自草萊
而後入。
交際一毫不可苟也。
請對之意。
非偶然。
不幸差池
以至狼狽
謂之關時運
過語也耶
想兄揆諸去就之節。
反復廉恥之道。
有所默會于中者矣。
似聞都下有所云云
甚可寒心
一時啾喧
不足爲深歎。
而不悅之流仍此輕嘲。
得以排擯
使此友不得復入於朝。
非細事也。
幸望諸兄
無以一人之退。
沮其志氣
合同人。
自樹立爲挽回激揚之計。
使元氣日壯。
朝綱振肅
小小陰邪
不攻自去矣。
石室大爺
愼獨函丈
猗歟今日何處得來
之前古。
亦所罕有
此正千載一期會。
諸兄惟宜左右
旋。
小小無關係者。
從長者。
如有緊要肯綮處。
預爲稟複熟講
同歸于一而後論事。
有何不濟
函丈禮論。
雖出於後人之義起。
可行則行之。
況以周公之作。
而又朱子參酌古今
斷今作始。
有何不可
竊聞年少之友憑依長者之言。
有所議斥
憂虞之懷。
不但一事而已也。
而公
士友之所深望者。
如或相見
勉以愼重如何
文叔近與追隨否。
風浪漏船。
一人孤立
不及時正柂止泊
終不知向帆之何所
思之懼慄。
鄙拙病伏田園
才無寸長
雖感極天恩。
思欲糜身。
實無由稱報其萬一。
倘賴諸公之力。
須臾無死
見好世界
康衢煙月
身亦有榮矣。
所欲言者不能盡。
公元1650年
與兪武仲書(庚寅四月)
近因魯書。
續聞動靜
如親承誨。
慰釋多矣。
北耗聞之痛惋
奈何
諸人所以深慮得止於此
可謂幸矣。
而惟是區區左右言者有之耳。
比者上章書年。
濠尤略異。
鄙淺之見竊有疑者。
書問之。
濠書以爲吾輩供仕。
若曰所爲
則微節目
不必太拘。
此亦有理。
然未能的見行可之幾。
而遽欲自試磨涅
未免後人之起惑耳。
兄之曩事恐亦濠意。
而終是不免
公元1639年
進退無據有甚者。
向來危厲之懷。
未容已。
故今偶及之。
乃今聖上困於胡使。
而未聞有出計畫一策以爲深長慮者。
只循目前皆所姑息
溪壑無窮
金帛有數
奈何柰何
今日事機
處之有術
方來成敗之數。
有關係。
廟堂如此
君誰依以爲恃耶。
向日諸賢適皆退歸
一時自脫
果爲得矣。
國家之計。
豈若自任其事。
終始共濟之爲懿爲愈。
不得免焉。
程嬰杵臼之事。
亦可爲也。
以此嘖嘖於諸友。
旣往論之。
亦是悠悠耳。
所欲。
一會盡多少之思。
不啻飢渴
而此身恒疾。
動亦不易
則亦瞻望太息而已
間出函丈
一步轉進之計已宿。
而忽聞英病。
未免回轡交臂之失。
至今悵然
似聞二宋所期會。
早晩承風
隨後塵耳。
公元1650年
與兪武仲書(庚寅四月)
嶺外豈獨死人
兄之所學不負平生
則友之云者
何必齎咨涕沱。
兒女離別可憐之色哉。
然聞之累日不寧而忘寢食
非眞爲故人奈何仰屋太息也。
惟望天心改幡日月之更耳。
作此要魯。
仍便傳去。
臨紙惆悵
答兪武仲書(庚寅四月)
嚴程迅忽
瞻望靡及
聊修一書
要魯傳去。
奉手書。
所以敎示甚悉
慰釋愧歎
不能爲懷。
伏惟心境安泰
固知無復戚戚於所遇。
天威震疊
亦安得恝然而已乎。
近聞右相復入文字
上推納疏本。
庶或見原耶。
區區企切。
不特爲一故人地。
凡百已定
亦非命也歟
中盛意謹乃承領
之楚之託。
雖非其人。
敢不銘骨
事有不可知者
孰榮孰辱孰生孰死。
山中何必樂土
嶺外豈獨死人
忍心抑志兮。
以是自慰自遣而已
與兪武仲書(庚寅五月)
公元1639年
計日已返初服矣。
雨澤沛然
孰不感悅
伏惟尊主庇民之才。
愛君憂國之誠。
宜有上九未平之志。
不遇
天也。
何爲不豫哉。
脚血纔流
髭髮勝否
公過此屬耳。
約與道友復尋舊計。
曰有病止。
恨可旣乎。
然不忘者存。
早晩耳。
愼齋函丈老境炎程。
倏往忽來。
筋力健強
可喜也。
朋友若而未有此行。
人有有言
然不可以不已者乎。
分棄丘壑
從他笑謗。
無可懼者。
回顧曩時
妄想耳。
一笑之。
不知我者。
謂我出也驕。
白馬淸流
時魚多骨
奈何奈何
覽此丙丁
勿掛人眼也。
公元1650年
答兪武仲書(庚寅五月)
西門寄復。
承慰遠懷
又玆得之
豈不豁如
所患非輕。
奉慮實深。
多少敎意。
亦已領悉。
尤兄過此悤悤。
粗窺辨嶺之草。
未得消詳講勘耳。
其中赴難一款。
似見分曉
想與魯哀往復
高明所論。
無乃在此耶。
兩公特蒙聖敎之過勤。
果爲惶恐
義理不必行。
疾病又有之。
反躬無大悔咎
則亦末如之何已。
趙爺一心無變。
至於去位之後復上箚。
使人得見日月之更。
爲國家扶士林
忠且誠矣。
其視待罪宰相何如
而但揆以自家道理何必爲一惟泰。
忘己爲此過厚之擧耶。
翻然復入
所以起人之歎也。
右之行。
愈遠愈光
趙相之擧。
愈厚愈惜。
默念時事
慨然幾何
一般論議又從而泯焉。
則其關世道也亦不少
私心有懷
相及之。
十畝間閑。
優耳游耳。
莊焉修焉。
安知天意餉我兄厚耶。
頃對尤兄。
相語及此
亹亹而罷耳。
與兪武仲書(庚寅六月)
善令入
欲觀勢進退云。
尤公又被新命無行意。
三疏想已見之否。
近來朝著一新
足見一消長。
若令欹枕者俯視之。
一噱矣。
一德大臣有欲兩調計云。
能否
天下大勢
已先據。
自北自東。
惟根達幹
相通
武侯之才。
文公之學。
不濟事
嘉林境界
已占淸涼
此足爲相慰者乎。
幸加自玉
靜養之餘。
博廣經業
有以敎之也。
與兪武仲書(庚寅十一月)
脚血何如
髭髮何如
魯公二書
未見幾微
落日一杯酒
關山萬里行。
令人欲醉而忘情也。
節屆陽復
天心可見
毋疾其驅。
王必返予。
而已而已
凡百有定。
謂之何哉。
吾輩此行。
先後異耳。
久不爲西州之恥。
聊以自遣
奈何柰何
公元1651年
與兪武仲書(辛卯)
我生褊壤。
見我地盡處亦難矣。
足以吾兄平生
而惟古人兒女之懷。
區區未嘗一息忘捨。
人情也。
聞之所嘗經歷者。
風氣飮食
非人所堪勝。
到此如何不動得人
所恃只有神明之扶耳。
兩胤聞將入去
繼聞闔室又欲隨之。
此必有定計
多少狼狽
不暇言。
而所慮風氣飮食
難於少兒
如之何
豈有天心終不見回而使吾兄永爲絶國之人耶。
畢竟天之愛吾兄甚。
使之增益而以大任隨之。
吾見兄羽儀於朝不遠也。
何爲吾兄戚戚也。
兄乎兄乎。
凡百自愛
置心古人書冊中。
無以之楚者之凍餒爲念
也。
吾觀比古者遣。
蘇公以後未有堅忍之志。
甚至於蕭索
晦翁之所嘗歎。
而尤起後人慨然於今日也。
吾兄豈有是哉。
深感古人僧處之義。
相爲之言。
比聞納甲者說兄命五謫。
吾戲之曰。
某也不久蒙宥矣。
而後可屢謫也。
其果耶不果耶。
兄之才學旣可爲吾輩之首。
故吾向來妄作
豈可由於兄之指意
未必不爲兄之累。
在朝何爲
禍福之來。
兄先受之。
亦關世運
於兄何有
時之幸耶。
兄不去國
不幸歟。
潝泚(一作訿)者憎疾有甚
吾兄默會焉。
山川綿邈
魂夢不到
引領瞻望
嗟何及也。
臨風怊悵
書不盡言
答兪武仲書(辛卯三月)
公元1638年
去年閏月書。
得拜屬耳
一何長。
一何遠。
四韻佳篇
調致淸艶
語意孤高
讀之未見窮荒悲困之色。
最是黃卷工夫
令人心事安緩
不知離別怨憂之苦。
甚佳甚佳。
此是平生丈夫之志。
聊可自慰處。
何必區區兒女之懷耶。
胤子甫繼聞淸勝
尊嫂一行中止
顧諸義理
歸于正。
仰喜仰喜。
此中比來雖疾憂禍困。
比之萬里羈孤
似有間。
只是從前妄言之失。
觸處見劾。
醜辱自取
亦甚可笑
其視直道淸名見節義者。
不爲羞愧耶。
不敢盛意勤惠
率爾口占
何足以答而偶。
及此意寔西州深恥也。
一笑而投之水火如何
小小可言。
不必煩遠音。
更願神明所勞。
益加自愛
兄來弟去。
必有會合時節
惟是之企。
聊以自慰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奈何奈何
公元1651年
答兪武仲書(辛卯七月)
公元1638年
初夏所出書。
過數月乃入手
道里之遠。
若是其甚耶。
書不易得。
得之但審以平音。
其後渺然
不足以解此勞結
所願神明之扶耳。
閒僻中聞有朱子上工夫。
信知外患不得入。
內腴日益佳。
天其或者有意玉成耶。
公元1653年
答兪武仲書(癸巳六月)
公元1638年
前月手書
傳自懷村。
忻慰曷勝
時當大暑
不知老兄能以理勝氣
節宣得宜否。
此中新寓。
凡百一切減却
絶人事。
閑靜活計
雖謂入定僧可也。
咫尺濠尤。
必強而後或往或否。
然不無追逐之趣。
一自兄長逝。
亦甚索然
今則重峯碑運在沃校。
明兄方往書役
英亦以其先有事在其地。
不能從也。
函丈最是一歲不拜
有若左右尙阻。
可愧之甚也。
今人朋友
愛之則曰兄弟
至於急難
況也永歎而已
甚者一投足之間。
不成一行
臨紙每稱悵然
所謂可愧也已
於世於人何有哉。
從前妄作
計非歲月區區贖償。
得使此身有保首領
粗能致力古人書冊
無與人相涉。
則無奴率。
無馬可乘
有病不可出。
安知進不爲暮境之一福歟。
呵呵
公元1653年
答兪武仲書(癸巳八月)
公元1638年
萬里三年之別。
遯巖數日之會。
不足償錦峽之差池
黃山背馳也。
留寄手札
昨得拜領
忻慰倍品。
尤公略傳賦詩之意。
令人益切感歎
深江上。
竊想淸趣日佳。
弟先墳在廣陵
未省掃。
今日戒行
仍往石室而哭之。
朅來不過一旬望。
聞兄朝夕當下歸。
自今逶迤
一相就耳。
明友亦有意相約。
未知戲兒如何
英也在合江舟中
崔生有詩。
落日西江上。
山陽笛
孤墳看漸遠。
不忍放歸舟。
死別也。
錦江方分手。
怳然千里孤帆之意。
獨立沙頭如有愁。
半天疏雨一江
嘉林定在西峯外。
落日蒼茫急下舟。
聊以奉呈
一笑之資。
公元1658年
答兪武仲書(戊戌)
林江留書。
伏承示敎
慰感。
入城凡百如何
區區戀慕
一倍尋常
頃見尤書。
得有展布
使隴畝癃疾須臾不死。
見天日則與有榮矣。
然做說時不同
未知如何
出場
不能無過憂耳。
此中方伏僻寓。
如墮井中石。
魯亦阻絶
離索之苦。
柰何
錦院有請額事。
願兄指揮
公元1659年
與兪武仲書(己亥正月)
果路解携
至今使人心惡。
新年道泰益福。
漢事竟至十分難便處。
高明何以敎之。
冒帶國恩
忘慙暫進。
亦自不難。
其後事復將何以收殺
最是同人去就非一。
在朝左右建議行事
非無裨益國家
而往往不專出於義理之粹然
不滿人意
吾何恃而復出乎。
自有此事。
不安寢食
亦自憐而已
答兪武仲書(己亥三月)
公元1638年
瞻往之劇忽得書。
奉承多少敎意。
感荷
春和起居勝安。
尤喜。
老人粗健
暮往省。
喣喣聊樂。
聖恩隆深
朋友勤懇
未知義理之如何。
而恐終不免一行
七日離側。
毋論前途狼狽之可悔。
一時遠離之計。
恐非出於人心之正也。
然到闕陳疏卽退而已
至於盛意相期
陋劣之所敢當
奈何
公元1659年
答兪武仲書(己亥六月)
方欲伻候而未及
辱書先至。
所以誨諭勤切
蘇慰感謝
此物何係重輕
只尤事極可慮
左右眷眷公私誠意
不足動彼之聽。
則如膚淺鄙俚之說。
其能
入乎。
公本如是
雖欲言徒舌弊而已
奈何
況此求之義理
未必知其十分恰當耶。
承魯兄計已登程
令人翹企
此又一番驚人耳目
預爲之憂耳。
承許明日委臨之敎。
夙夜賢勞敢望
而亦不得不爲之望耳。
此未肅。
且病難動。
奈何
答兪武仲書(己亥十二月)
纔修燭書。
未及登徹。
手字忽至。
伏聞三宰御筆下。
不知此公何以畀之。
令人感涕
此與尤事各不同
可比之。
此意前書略盡
山陵之時不可不來
然久於從宦
勢不可爲。
非不知此漢蹤跡情勢
而每相眷眷
令人愧悶。
早晩入侍
陳情而歸而已
欲去不去。
進退無據
已被吉甫諸公之悶笑耳。
然粗有所思
不可不聽人言
不可聽人言耳。
入侍卽歸之計。
尤亦大攻。
亦可笑也。
二賢疏論方張
聽否成敗
非所論也。
兄入經筵
不可一言
如何
疏草在鄕。
入侍則欲面陳其大槩。
如何
公元1660年
答兪武仲書(庚子三月)
早承小札。
慰感。
許憲疏本未見。
幸命謄示。
大訟也。
不可口舌爭。
禮書必有據。
可考而證也。
儀禮長子三年下註
許憲必取而爲證矣。
但其下體不正
公元1651年
之文如此
當初議者定爲期年之制也。
上註所謂殤也恐是。
許必曰。
帝王繼統爲重。
不可謂之體而不正
然旣爲昭顯三年
又爲孝宗三年則與四種禮意大相逕庭
所以難言也。
聞希仲云爲君服無齊衰之制。
禮有此意。
然此則似不然
王大妃
君也母也。
孝宗大王
子也臣也。
不可謂之君服也。
設使王大妃以上大妃若在。
則爲今日之服。
豈不可齊衰乎。
齊衰之說。
不待卞而自明矣。
如何
然不草草論說
待見原疏。
早晩面詳。
公元1660年
答兪武仲書(庚子)
公元1651年
壇堂號。
願卒敎之也。
無已則取熊如何
禮說反復思之。
似有稍解者。
而今難言之敎是也
昭顯之喪。
若預爲定策適子死而無子不受重者例之。
不爲三年服。
則到此無復可疑者。
只此一項難言耳。
此訟只在庶子稱與正嫡一也之說耳。
當更思而求敎焉。
公元1660年
答兪武仲書(庚子)
一日不聞如隔歲。
方懸鬱。
紙帶雨。
果如濯淸。
許圖未見。
何不傳示耶。
尤議乍見
被炭令取去。
未領其說之詳。
然邑考似是假說
果如炭言。
沒意思
前說
未之詳聞。
禮議必得中制
乃可無議於後世
不止今日紛紜而已
聖斷不可無適莫爲幸耳。
此有別紙。
覽卽還之。
  別紙
公元1651年
正嫡而已
適子廢疾他故若死。
而無子不受重者不爲三年
不爲三年者。
不得正嫡也。
長而不得正嫡
故次子升爲後者乃爲正嫡
而爲應服三年者也。
庶子妾子之稱。
嫡妻所生第二子。
通名庶子
別於正嫡
遠嫌也。
適子死而旣爲三年
然後第二長者爲後
而雖嫡妻所生
是立庶子爲後者也。
然則疏云第一子死也。
則取嫡妻所生第二長者
亦名長子服三年
此說何謂也。
乍見疏文。
自相逕庭
未曉其義。
反復推之。
第一子死也云者
無乃下文所謂廢疾他故死而無子不受重者。
不得三年者耶。
嫡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
亦名長子云者
第一子之不受重者死。
則取第二長者以爲後。
而惟嫡妻所生者爲正體
應服三年
若妾之所生則雖立爲後
不得正體
不得三年云爾耶。
此則論長子將代己承重者之服也。
帝王大統爲重。
雖以支子
太上皇在則爲嗣君之喪。
當服三年
然則雖以
兄繼弟。
以叔繼姪。
毋論正體正體
皆可爲三年服矣。
仁聖王后明宗之喪。
奇高峯以爲當服三年
退溪以爲豈有不止期年之理云。
此皆無經可據
不敢爲之說。
公元1661年
答兪武仲書(辛丑閏七月)
公元1651年
書問阻絶
未有甚於近者。
瞻戀之誠。
日夕不置
翁歸後想益無聊
足以知兄之心樂否也。
承遠書。
所以眷眷於時事者。
不但畎畝之憂而已
則讀之令人復有所戚戚於中而不已也。
夙夜之餘。
體力淸健
神實勞矣。
仰慰仰慰。
此奉老疾無常
入秋益覺衰敗
惟日憂懼耳。
不意新命又下。
天意之勤眷。
雖極感激
有情勢之不得自由者。
上文字。
愧悚悶蹙。
無所自容
冀蒙速賜鐫改而已
何足爲有無。
最是二公在野
時論潰潰
聖上所以眷依者。
畢竟歸虛
荒政之難。
示敎誠然
然惟望諸協力共濟而已
他尙何說。
於是者。
不能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