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草庐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自动笺注)
草廬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書
  
公元1653年
與金永叔(萬基)書(癸巳十二月)
病伏窮巷無所聞。
吾契捷科之聲入耳
令人不覺起坐
先府大義豈不炳炳
偉器妙年成就止此。
嗟之惜之痛之恨之。
惟有天道不至於無知
伯道有兒。
魏公不死。
吾契勉乎哉
出身事主
此其階梯
急就經學上尋路脈
旁通史書
出入治亂興亡
至於春秋大經天理人倫之至。
當朝置心
不可頃刻忘也。
公元1657年
與金永叔書(丁酉三月)
返哭之後
諸哀孝履何如
昨自錦歸寓。
瞻過墳草。
益切悲惡之慟。
奈何奈何
長城必欲抛歸。
方伯不許
求知出場如何
可念
此友遇事剛銳
不能下人
必敗之道也。
可憂而不可喜耳。
此則矢在絃上。
不可縮。
凡百愼默口過殘春
則不亦善孚。
見長城書。
有懷偶及之。
曩者雖在悲擾中。
堂從諸賢一處奉接。
不知僉賢果有所料。
而能蔚然復起
終不墜家聲否。
昆弟聰明才氣
留心舊業
程朱之書。
試取讀之。
則日覺其味。
而必有所進。
言論識見
不期高而自高
立朝行事
豈不可觀乎。
答金永叔書(丁酉六月)
老先生諡事
中間魔戲。
始憂終順。
得如諸所願
同春之力。
斯文之幸。
聖恩如許
普切感泣耳。
別紙寵示。
不覺感服
惟其志之在此。
故見此書。
惟其讀之精。
故知有疑。
所問皆當。
而但問於不當問耳。
平日非不講受是書。
山頹之後
疾病侵尋
成懶習。
抛棄所事
舊聞已失。
新得全無。
其何能與人上下其論。
有少發明講磨之資耶。
然吾契不以衰弊早夷之。
勤賜遠詢。
非偶然。
亦何敢辭以不知。
默然而已乎。
姑錄陋說。
因爲求敎
乞更回破。
對親友。
每說吾師門悲寂無有繼者。
舊架書冊
將皆爲蠹蟲之食。
嗚咽慨息
幾至隕涕數矣
賢契資稟淳良
志氣不苟
文思夙暢。
才藝兼有。
知其可與爲學之久。
但念生長京中
俗習難擺。
因循悠泛。
至於隨波
不有奮發激厲之端。
無以大家成就
是則可憂耳。
今承經意世業
自歎其汩汩公務
許以續續相問之意。
此雖不堪
觀其志。
似不但已
令人欽聳艶歎。
不可名言者。
吾契勉乎哉
門戶之寄。
非細事。
朋友之責。
四面而至。
後復前却
雖欲自止。
不得任意
如何如何
公元1658年
答金永叔兼示重叔書(戊戌四月)
舍姪處所附書卽見。
足慰。
天日向熱。
侍奉仕學俱宜否。
向者暫接春友。
略聞與賢同院周旋之意。
其他未詳也。
此中病縮日甚
朋友少有言說
卽兌引煩人
耳目失實可笑
相與愼默而已
柰何
近思書。
賢者讀不廢否。
前示獨得天一句。
以人所獨得者觀之似是
如何
公元1663年
與金永叔書(癸卯十二月)
近日事。
自顧無愧
則不可以外至介於心。
而察其世情則誠
可怕也。
中有及此勉之意。
而以開卷之時少爲自歎。
此則朋友所願聞者。
至於朝著。
氣象不佳
比來益甚
所可恃者。
只有若干少友
而賢先受困。
仲居艱。
其勢尤孤。
之國事。
不能漆室之憂也。
沂相大拜
可喜
然所可憂者較大矣。
此則移寓錦江之上。
蓋爲大興稍近。
省親往來一時之便。
而幸深僻
靜寂可喜
朋友皆遠。
離索日甚
未免古人所謂塊坐空山小人之歸者爲可懼耳。
公元1670年
與金永叔書(庚戌三月)
振城路上
逢此方伯
得見手書
倍慰。
已於隋原。
祗受傳諭
入辭文字
略有說話
未免馮婦見笑於人也。
到家數日。
却食不起
未知公私有何所事
狼狽若是耶。
入城在大浪中。
出門脫樊籠。
大朝春宮勉留之敎丁寧在耳
時一思之。
不覺流汗沾背也。
同春去就定計何如
此一戀戀處。
路聞首揆之入。
意在遜席。
亦可見人世變大關也。
其何能淑。
將見載胥及溺而已
奈何
與金永叔書(庚戌四月)
春翁聞已渡江
奈何
湖事惹起許多鬧端。
以致朝著不靖
臺諫初頭語不斟酌
反爲不樂人所賣。
其論歸於不公
而上之。
以及廊廟山林
何等景象耶。
如我賢輩千萬愼節言語
平平坦坦
毋入於蜩喧羹沸之中如何
與金永叔別紙(庚戌十一月)
春入城之日。
泛言戚里之事。
豈能記憶耶。
豈料今者令家當大禮
國家萬年無疆之本。
端始於此
先正大德餘休。
與國家。
世世共享嘏福。
令思所以承荷之道。
尤宜詳愼
不但憂懼而已可也。
區區所獻者。
最上以貴戚自處
朝廷大小議論
一切不與之干。
其次律己加嚴截。
持論務極和平
如銓官用舍。
臺閣評彈
則皆在所避耳。
此則非但一人而已
季明正平,重叔諸公所宜惕慮者。
而懋叔亦不可
不知此意也。
自聞大禮定祥以來
思古今之戒。
私切大小之憂。
或在當局者。
不至如此耳。
公元1673年
與金永叔書(癸丑正月)
常思本兵重任
宂官之比。
武弁取舍
似亦爲難
職思其外
其憂必甚。
未知平日果有一定之策。
臨事不至恐懼疑惑耶。
仍念年前謝使之行。
強弱之說。
未知所出
然係關宗社
麗季之事。
安保其無也。
此時負荷之大。
豈不凜凜然。
如吾台者義當盡瘁
有死已之勢。
竊恐孔明忠志不患不足
武子智愚難及也。
夙夜之餘。
更須收拾精神
慮必深長
毋務姑息也。
與金永叔書(癸丑)
伏惟陽復夙夜之餘。
定省斑儀。
對時增福
瞻慰之至。
此病行役之餘。
未免憊臥。
久不能起。
弊廬寒深
方就山寺調養之計。
日邊近耗
漠然無所聞。
杜門深念
第切嫠婦之憂耳。
昨見尤疏批旨。
使人惶恐
在驪時聞其爲疏。
有人傳說其大槩者。
見其孫使之姑遲。
見我而呈矣。
其孫不傳
未及相量。
最是待臣一款。
已知其不爲無事矣。
天怒移及重叔。
深憂懼。
然其大端違順境。
巧言佞語千萬委曲
無以
當上心而通下情矣。
竊更思之。
時運所關。
無可奈何
公元1674年
與金永叔書(甲寅九月)
此來未接顏色
天崩至慟之外。
多少卑抱積在衷曲。
鬱鬱難堪耳。
尤相昨過此。
仍與携往報恩寺
兩夜聯枕。
頗有說話
恨不得左右共展耳。
  別紙
公元1652年
今日國勢
無一可恃之事。
惟是新王明聖。
所以發號出令者。
無不允愜輿望
天必悔禍
使我生靈復覩日月重光耶。
然有君無臣。
昔人所歎。
當此朝夕危急之秋。
未聞朝廷出一謀畫一策者。
誠可沓沓也。
前承執事有曰今日君臣
當如壬辰之在龍灣
丙子之在南漢
然後國事庶幾之望。
以爲江島易失。
最爲可憂。
眞知急先之務也。
與尤相兩夜說話
不出於此
仍勸輔幼濟艱。
而以容盡言屈群策。
前過彼此
細事大體爲戒
則最是諸公不附
無奈何云。
噫。
申包胥國破之餘。
而猶能存楚
陸秀夫事去之後
而必欲扶
七日哭秦庭
義士忠誠可想。
舟中大學
古人力量足見
金甌未缺。
不比夏康之時。
米粟不多。
又非孟子之災。
處處急可
以修城。
人人使有以據險
用金可以備他。
淸野有以自守矣。
紙縮不能盡言
大意如此
公元1677年
答金永叔書(丁巳四月)
示意勤切
連見閔大受兄弟趙復諸書
皆謂栫中以鄙人禮說爲是云。
早出此言。
都無許多紛紜矣。
此雖可憎
然此一節相合
則可兄新作文字背友附時之罪矣。
尹子仁每戒以無辨
台賢亦誦曾子說以敎之。
其於自警之道。
極荷規益
諸公待尤公太薄。
無卞不校
施之於友道
不着題耳。
到今大綱歸一
細故都捐。
彼此更無閡隔則不亦善乎。
朝報未見。
似聞告廟之請重發。
鄙意吾人俱到七十之壽。
亦旣老矣。
常時有疾
誤用不起
況今日各負重罪。
卽被顯戮
更無可辭。
含笑入地而已
公元1679年
答金永叔書(己未九月)
示諭之語。
詳備懇至
無復餘蘊。
故舊之道。
不當如是耶。
極荷極荷
區區之意。
以爲黯昧受罪
固爲冤枉
謬誤蒙恩
豈不慙恧所以必欲陳暴。
而雖以此加罪。
自顧私義
不可已。
至於事機切急
大禍之延蔓
此疏上而有必至之勢。
則身在遠外
不能詳量矣。
禮制拘於邦禁
已覺其不可更擧
至於彼相
所達之言。
出於浮謗
雖曰失實
苗脈則有之。
如台賢之敎。
不疏則已。
疏則陳其曲折之際。
不可全沒實語
其曰宋某門徒。
曰若喜事
不無何問之擧。
則台賢之明。
豈不揣度
而有此勤敎耶。
吾非樂禍者。
至於此。
不暇恤。
以此而益害於尤門。
則雖或少伸吾義。
其可自安於心乎。
然其終不可泯默
疏語删煩就略。
姑待合啓之停止
火色之稍歇。
如末段之所敎。
則雖格外
不可不爲也。
如何
初欲親詣近郊
所以呈疏。
故使𩒮姪更稟矣。
以爲不可則謹用台策。
棲遲海西之間。
以觀其勢爲計。
初聞海棘合啓之論。
惟思其聖允一下
次第當及。
靜以俟之。
心亦自安。
可質神明
意外遭此非常
却覺多事
苦甚苦甚。
李擇之來謫之近。
古今文字議論
頗有往復之事。
若更一二年。
不無相長之益。
今就兔山僦屋之便。
未免乖張之遠。
亦世間一魔戲也。
  附原書
 云云
萬基雖甚固寡見識。
自謂誠心爲國師門
他人有加。
且汚不至小人之愛於門下
欲望先生自處從容中道
無或過不及焉。
其片片赤心有以諒察
不以今日之言爲忤也。
自五六年
來。
事變多矣。
至今年尤可驚怖
已至十分地頭
於此而若加一層
國事無如之何矣。
奮然不顧一身慘禍
無少濡忍
豈不快於目前
可塞嘵嘵之口哉。
而然一身之禍雖不足顧。
不念觸發機牙
蔓延層加。
使國事終屆於罔測之地乎。
此乃憤慨勇往
不循中道者所爲
殊非平日所期望於門下者也。
曷嘗伊川編管
晦翁之遇遯。
如許擧措也。
中上書。
乃是鄒陽之事。
雖在古昔
儒者自處則亦不宜爾。
況古今時不侔
國家自有制度所不能爲不敢踰越自遂也哉
今茲誤恩
義雖不當受。
若其創爲異常之擧。
終至自我貽禍國家
則千萬不可
鄙見論之。
有一焉。
雖得蒙釋。
還鄕土。
仍寓於謫所隣近如肅慈等邑。
以爲終身之計。
可以無愧吾心。
亦可有辭於人。
非惟嘵嘵者漸當自定
百世之後亦當知我心事矣。
一自先生之遭此。
深惟自處之甚難。
日夕思量
更無逾於是者。
謬謂雖質古人。
不至甚悖矣。
某相之意。
亦必非謂果有是事
此實憑依往來
言之疑似者幻弄手段
將以激動吾人
釀成罪案
快足其心志而後已。
豈宜不加深思
正中其計
公元1660年
乎。
疏本措語。
令人心悸
所謂庚子謬說以下
句句節節
無非今日欲得奇貨
可謂之禮論。
皆可繩以邦禁
最是尤齋擬疏
未及上。
有異於公家文字
無望得力
足以一罪案。
況其立說云者
乃出於被罪不當有所論著之日。
不可提起於今日。
至若金某所撰喪禮備要云云者。
此非今日取重者。
乃其所深惡者。
輕則詬辱
重則追案
不可謂無此理。
不宜不乏深慮也。
其曰宋某門徒。
曰若喜事者。
其曰前執義尹拯云者
歷數指告
足以成獄材料
此疏若出。
則其勢將速先生理官
且拿致尹拯以下諸人
搜羅前後文字書札
鍛鍊羅織
諸重律而擧被慘禍
邦國隨之矣。
豈啻若申趙諸人獄事而已哉。
玆敢爲國家爲師門
不揆僭猥。
力言李上舍
留置來疏。
罄竭陳稟。
望須加意採聽
得中道。
幸甚幸甚
公元1679年
與金永叔書(己未十二月)
竊聞歲抄有職牒還授之命。
因此機會
欲爲陳章之計。
復改搆草。
更加點化還投。
切望縣道冀蒙登徹睿覽耳。
前後示諭
纖悉曲盡
深荷誠懇
非常所及
今茲之擧。
進退遲速指揮焉。
前書亦有不可
終是泯默之意。
正合鄙意
若更有付軍職之擧。
則尤難處矣。
吾計已定
更賜酌量如何
公元1680年
答金永叔書(庚申正月)
公元1660年
除夕前一日書。
歲改卽承拜矣。
伏惟侍奉茂膺休福
喜賀之至。
此生於世。
區區求活。
可笑
每蒙眷念
賢胤奔走
醫方藥餌連有惠救。
感愧無已
至於安心省慮之敎。
要是古人靜養工夫
益可警省也。
疏事誤受恩命。
終是泯默
我私義。
大有所不然。
一朝溘然
心事未白。
則地下之目。
不瞑矣。
遭患以來
以爲不至大段差失
而到今爲人所誣。
以此事掛之心頭
有若負大罪。
然若呈一疏之後
發明誤之一字
得遂還配之願則斯快矣。
台敎堅執不許
愛我誠深矣。
然恐未盡其所愛之之道矣。
台慮事周詳
欲使無犯邦禁
無禍及尤門。
觸忤時相
無加於此
世間豈有事事十全者乎。
處事其所遇。
但當求其義理所在而已
切身利害
惟是不暇顧也。
是以
得此職牒機會
終不得呈于政院。
則謀於新伯。
欲以縣道期以必呈。
更乞修潤疏語
不至妄發則足矣
蓋離配所近郊
爲此事。
仍復晏然則尤無據矣。
公元1680年
與金永叔書(庚申正月)
近得嗣音
次之便也。
兒書所傳台意備悉
感荷
然有此機會
呈疏之計已決。
縣道不肯受則遷就狼狽
雖政院退却而仍有臺言。
所不辭。
病中心緖
以此不平
不如仍配之爲安。
至於適統之說。
嘗與尤庵往復者。
而又見宋尙敏疏。
適統在此。
宗統在此。
屢言不一言
豈不知其師之意而云然哉。
今疏於尤庵適統不嚴之說。
雖不得力
自是實狀
豈可全沒所以得謗之由。
自取欺君反復之罪乎。
以此而雖得罪
事理當然
吾心無愧
與其罪同罰異
獨免苟全
無寧仍配之爲安者此也。
公元1673年
金重叔(萬重)書(癸丑十二月)
頃日之行。
最是與公擇
累日旅次聯枕。
歸鄕又登尤舟。
歷盡華陽泉石
到家無復係戀
惟有一念懸懸於郊寓。
此豈以賢一時不得於朝者。
朋友之嗟悶而已哉。
深仰精明之學。
淸峻之志。
定脚風頭
無復苟容之色。
又能看文字精敏
可見用功於誠也。
恨不得同堂合席。
有所資於不佞耳。
計賢者當久處閒地。
及此無事
益講其所未講者。
期以遠大之業如何
公元1676年
金重叔書(丙辰正月)
公元1661年
伏惟新元
侍奉諸況萬福
正平傷於麴糱
已爲之憂。
亦豈料遽至於此耶。
千里承訃。
痛悼奈何
然此則久延此世。
無悰緖。
南虞北患。
朝夕懍懍
每羨翁長冥冥
則於正平
又何悲焉。
此中惟有冊子相隨
早晩閑看。
聊以相慰。
仍想左右靜中作甚工夫
若有所得
不妨因便及之。
高明看文甚有端的處。
若專事古經
有所通透臨事亦覺有力矣。
不有聖訓乎。
聞道夕死可也。
公元1662年
與鄭禮卿(知和)書(壬寅四月)
伏惟玆辰。
台體動靜神相休福
瞻溯區區不任下懷
無他
老人粗安
一家團合。
適又舍伯爲宰。
足以便養
天恩罔極
而偶讀朱文公春賦
有曰樂吾之樂兮
不可終極
憂子之憂兮。
孰知吾心之永傷
未嘗三復興歎
余亦不自知其何心也。
貴侄離此不遠。
以書來告歸
亟作此。
並及山水之意。
一笑付丙丁
公元1673年
與鄭禮卿書(癸丑十一月)
國家不幸
領府事大監奄捐館舍
訃車所至
孰不涕洟相弔
伏惟友愛加隆
痛傷深切
何以堪勝耶。
老爺爲政數十餘年。
莫敢議。
生榮死哀
可謂無憾
最是餘人苟延一日
未知復見何等境界
則太臥觀
化。
令人健羨也。
判府事未免遠謫
竊計近事
皆關時運
柰何
公元1674年
與鄭禮卿書(甲寅五月)
竊聞大拜
野柏賀。
適丁此時
負荷尤重。
未知動心否乎。
上候漸復天和
中殿問安亦罷。
賢德俱升。
鼎軸備位
庶有以少紓畎畝之憂耶。
微蹤去就
何關重輕
臺臣不諒
致有紛紜
令人重被嗤點
可愧
最是職名尙未蒙鐫改
賤疾添劇於行役喪葬之餘。
山陵之時。
念此筋力澌薾。
似難更動趁期
只俟斧鉞
一味皇恐耳。
公元1651年
尹子仁(拯)書(辛卯六月)
叔厚之死
關我運氣
朋友之所共悼。
尊府返居佳安。
以爲慰。
此中病懶日衰
意與歲去
窮廬之歎。
到此益深。
區區所望年富力強之友者。
實出於肝鬲之要。
對之未免切警深勉。
而吾賢不以廢言。
傳黃生之意。
令人意思倍佳。
家庭詩禮之暇。
往來濠星之間。
警動氣力
寧愚無巧。
寧激無頹。
進學有漸。
觀善有功
蔚然一隊佳群。
師門不至寥落
吾道有所賴矣。
感吾契之盛意無緣奉吐。
秪增悵鬱。
吾契亦勉乎哉
公元1657年
尹子仁書(丁酉)
手書之勤。
所以自警之意甚篤。
亦足動人而爲益多矣。
仁卿少友輩。
相知者幾人。
而能自力者又幾人耶。
近來離索之久。
尤欲見如賢者以聽讜論不得
奈何
趨庭益業。
足以自樂。
豈如窮山塊坐
吟病無聊者比耶。
李錫篤志罕得。
方困擧業
不得舒展志氣
而上論議朋友之中。
可憐也已
相與策勵
爛熳而歸如何
公元1659年
尹子仁書(己亥閏三月)
一晝打話非不穩。
去後益覺有可話未盡者。
方深耿想。
書至稍慰。
仍想丈席從容
有奇可聽之論。
不果進。
瞻翹倍歎。
鄙俚之談。
何足賢友之資。
尋常泛說
每賢者樂而爲用於己。
以此立心
何憂不進。
公元1667年
尹子仁從兄弟書(丁未)
子敬行期在近。
不覺悵黯。
近事謂之何哉。
自此世道艱險
必先舟中堅坐之具。
然後風波
可免全身顚覆
達去舍去之句。
未免子敬誦之。
蓋此深見波上船。
故及之。
公元1669年
尹子仁書(己酉)
寵示疏本。
一看便好
然兩老不退
則賢亦似不免一行
未審諸公出場何如
罪苦頑喘。
無他所望
區區唯有憂虞一念在於君相耳。
至於以何言相助
素無所蓄。
況在今日
可與反覆論說耶。
尤翁曾有所詢。
不能一一酬酢耳。
鄙意今日立政
正風得人心爲本。
管子內政
尤當講而行之。
使人人知孝悌之道。
則移之便爲忠臣
若夫今日大事
民可使由。
不可使知之。
方行湖西量田與私奴從母等事
失次第。
如何
公元1670年
尹子仁別紙(庚戌閏二月)
昨到寓。
尤書已至。
許多說。
大意以爲因此一行
一陳所懷
不見用。
或有所補云。
蓋其憂國之心未已
有古人非我爲則彼爲之意。
然無此伎倆蹤跡齟齬
頷頰拙訥
終不能一言
而只歸於人事往來屑屑而已
回顧初心
不亦羞吝之甚乎。
變故以來
人心蕭索
天理晦塞
但微孝考。
不但止此。
卽今上恩益隆。
如尤相之畀以重位
春台之待以異禮。
前古罕有
至於狗尾之續。
不足道
而各隨分義。
亦極僭踰
日夜憂恐
不知所以措身也。
是故
愚之狷狹
則昨於辭疏中有蹈海等語。
而被人苦止。
略改以
上矣。
其後又有異數橫被
仍念曩日溫宮之對。
承有玉音隆重
丁寧在耳
乃復見尤公之書。
有以少激人心者。
雖或冒進
非敢有所希望於斯世也。
元良夙成
遠近延頸
一望星彩
下酬私願
而萬一獲對。
一進狂言
以塞天意而歸。
然後乃決。
雖踰河入山
何往不可
且今之時與曩時不同
以爲顏淵仲弓用功異。
而爲仁則一。
雖進狂言
不至曩時之大鬧耳。
如何
方欲往復於尤公。
而先此致意於哀者。
亦有以也。
尊先公若在。
必有一言
聽之不聞。
奈何
公元1675年
尹子仁書(乙卯正月)
示諭之勤。
尤翁過嶺。
早知有此。
柰何
同春聞已停其啓。
而此則持之尤急。
因此朝廷安靖
初政淸明云。
如其言則只當含笑入地而已
李兵判箚語痛快
南大成尤激切
近日諸公風節可觀
不至寂寥也。
前言偶及之。
近於戲。
實出於要膈也。
但有意圓之病。
不若誨示之意平坦直諒耳。
敢不敬服
顧此庸虛鄙劣
元無俯仰之態。
粗有恬靜之習。
以其性之本狷。
遇事未免衝口而發。
必至見憎於人。
以其志之少確。
故臨患有以排之甚力。
不至於憂戚於心。
蓋嘗從事古人之書。
中途淟汩
未能着實用功
故其效如此
甚可憂愧也。
得賢者繼先公舊好
終不見外
而每有所切磋如此
則拙者暮年之幸也。
公元1680年
尹子仁書(庚申正月)
所詢四書
鄙說果有之。
然不足觀也。
昨年孫兒四書註說所疑處問之。
顧念方在謫所
面授無日
文義之易曉者。
亦隨問而答之。
不過欲資其家庭初學句讀之習耳。
然無書冊
只誦舊聞
訛傳者。
當令兒輩早晩取質焉。
公元1656年
與尹子上(搏)書(丙申五月)
賢契近無病憂。
必專所業
不負朋友之望。
不知果有日工程耶。
近觀少友多務外無實事
新奇而趨浮薄者有之。
可歎
此任世道之責而坐師席者之所憂。
淺弊之所敢知。
而竊料賢契仁卿似無此習而佳艶之。
故偶有所懷及之。
幸勉之哉。
公元1665年
李錫爾(慶億)書(乙巳)
溫泉大慶。
可勝言。
草野之賤。
獲近淸光
退乃復與諸公相接
如吾宗令監。
況在幾年相阻之久。
累日過從
則亦恩波之餘也。
承玉音。
敎諭勤懇
公元1661年
有情勸勉加切。
在此形勢
如有一分可進之路。
則其何敢上違聖旨
而下負情敎乎。
歸來道中
瞻望鑾旗
未免涕淚之橫襟。
竊聞聖候還宮之後益復安寧
頻御經筵
日晉儒臣
方講心學
此豈人謀所及哉。
竊願諸公相與寅恭
更加責勵
以上心開悟。
大業前定
以爲太平萬歲之基。
其幾不可失也。
此在諸公所爲
而反加叱於遠者。
至有拱手傍觀何道理之敎。
施之於尤則或可。
若此者全不着題矣。
意外新命
秪切皇恐千萬。
適病甚。
不能盡所欲言。
只祝爲國加重
昨見同春書。
有欲七月家練受暇之意。
恐上不許爲念。
此翁若在。
一夔足矣。
公元1666年
李錫爾書(丙午四月)
不意今日復覩天顏
仍思昨年諸公過從之樂。
未嘗不在左右也。
遠賜手畢
及此際。
眞是千里面目也。
弟之此行。
萬分不得已
未免顚倒還歸
顧分畏義
惟有斧鉞
聖恩特宥
至下別諭。
以爾行何可已爲敎。
皇隕感激
不知所云
至於嶺事。
聖明洞燭
豈但一二人之幸。
國家之福也。
然自此之後
世道人心
益難收拾
誠不知稅駕何所
奈何奈何
惟願諸公一心同寅
上輔聖德
廣大
扶持國勢
日益尊重
毋使陰邪復萌其間
然後草澤無事
人各保其首領
如何如何
公元1673年
李錫爾書(癸丑二月)
自聞大拜
竊喜且憂。
吾宗之衰有以復振
積德之慶。
所以喜也。
時事之艱。
益以難理。
負荷之重。
所以憂也。
昨蒙手書之辱。
遠及於窮巷病廢之地。
尤以見德音之勤。
遺舊物。
其所憂恐之至。
至有助予之敎者。
甚盛且美。
然君恩盛矣。
臣位極矣。
竭誠盡力
有以不負上下之望。
則不當隨衆泄沓而已
盛敎所謂不至狼狽者。
無他策矣。
如僕之愚。
曾將瞽說
獻之冕旒
已試無用
今雖欲犯戒而或有所開喙於羔裘之側。
傍人聞之。
拍掌大笑何。
然愚尙默思之。
年前謝使之行。
所謂強弱之說。
係關宗社
安知其大禍之機潛伏冥冥之中而人莫之識耶。
時事到此。
雖有智者
無如之何
無已在朝諸公蓄志勵精
同寅協恭
一心王室
斷斷無他
上曉天心
收人望。
則或可救得一半分耶。
公元1665年
李君美(慶徽)書(乙巳六月)
宗兄兄弟二度手札
一時承拜。
左右鼎坐而聚話也。
暑熱
起居俱勝。
以爲慰。
寵擢之慶。
公則喜。
必止此。
益高而責益重。
區區過慮之憂則有之。
聖候復常
經席頻開。
億萬太平之基其肇於此乎。
今日所望於諸公者。
豈但止於循蹈舊轍而已乎。
聞有告廟之擧。
慶孰大焉
因此復見佐理成功
又有盛於此者。
則雖在草之賤。
須臾無死耳。
何足道。
僭猥除授之命。
又及意外
祗增皇蹙。
來諭何進退云者
事在疑似之間。
乃有難決之勢。
公義私情
不可
則揆以道理
反有所自安於心矣。
如何如何
公元1670年
洪遠伯(重普)書(庚戌)
公元1661年
冒昧之行。
上蒙大朝宮眷遇之隆。
極其猥濫
下承賢相再賜辱臨
傾竭故款。
至有重負相助之敎。
雖以私計不安
未免狂走之擧。
歸來少息
益覺瞿然
至於愛之忱。
耿耿未已
頃刻不忘。
以其君臣之性。
根於秉彝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而然耶。
抑此浮躁輕薄
有所妄想
而不復隱忍而然耶。
其如此而欲有言左右者。
亦見其愚之甚而不知語默之道也耶
別紙之說。
豈必適用
然實有感執事詢蕘盛意
故略效區區
以塞所須焉。
伏願一笑進退之。
公元1674年
答李天得(尙眞)書(甲寅正月)
辱書承所以見諭之意甚勤。
深荷舊誼。
前日
豈無願見之誠。
而此顚沛
有所未遑
歸來益切耿耿
病伏窮山
萬慮灰冷
惟是愛君憂時之心。
無間貴賤
一念及。
未免中夜遶屋。
方此諸人狼狽之時。
明公在朝
私竊憂之。
此亦故情不能自已者。
然久瞯平日
所以自任不是淺之爲丈夫。
揣摩時事
宜有挽回之機。
必能上格天心。
收人望。
非常之擧。
佇乎有聞矣。
千萬不意衰劣賤品
反蒙誤恩
重貽四方譏笑
大臣自下推挽之過。
使人狼狽如此
豈可不能無憾於諸公也。
方上懇辭之疏。
暴露素衷
只竢鐫改之命而已
他尙何諭。
公元1654年
答姜叔久(年)書(甲午九月)
入峽之日。
敬奉手帖
自新踵至
始承復命有期
感慰之極。
驚歎益深。
節不淸暇
起居佳勝
是則喜耳。
平生傾嚮
未獲一日之顏。
賤迹不敢自通於棠陰之下。
而每蒙眷存之資。
以爲恃念。
今其歸矣
缺如何。
藜藿之窘。
自是常分
乃勤軫憂
割捧留惠。
盛誼所在
雖不敢辭
愧感無已
公元1674年
李長卿(殷相)書(甲寅九月)
痛哭罔極
更何言哉。
此去就何關重輕
而至徹嚴
廬。
致誤異數如此
狼狽罔措
蒙台兄軫念
勤賜指敎
深感盛誼。
然此行豈得已哉。
方向廣陵先塋
自量筋力
因山之時恐不能冒寒更來。
故觀勢仍爲留住之計。
然則公除未免復入文字
期以必遞職名
未知如何
公元1673年
與申寅伯(晸)書(癸丑二月)
昨蒙紆轡見過空山寂寞之濱。
得以開襟承款於積年阻闊之餘。
窮途暮境之幸也。
還朝之後未聞動靜
倍切瞻想仍思左右談說之間。
風神氣槩足以動人
自有擔當世務底意。
竊爲世道喜之。
顧念國勢卑微
莫可收殺
有能奮厲以身徇國
得一半分
則不猶愈於怠緩泄沓
終歸亂亡而後已耶。
無已則吾觀古人非常之功者。
有根本田地。
乃可以措諸事業。
未知賢者隱之於中。
有素定之策。
其所根本田地何如
所與同志相生相死者又誰耶
因便不妨略示。
相與之厚。
僭率及此
乞恕諒。
答申寅伯書(癸丑七月)
朝之日。
微臣之賤而得以趨叨哭班。
少伸私義
區區至願也。
至承聖諭
且有上下憂遑時不可退處之敎。
則尤極皇懼
第此筋力比來益憊。
雖欲作。
勢有
公元1661年
所不逮。
與賢者謀。
何以敎之。
此州書院儒生
儒先配享進去
聊憑候。
幸賜顏也。
曲折
其口固能言
書不復煩。
惠遺毛冠。
尤珍。
公元1675年
答申寅伯書(乙卯八月)
箕城留札。
仰認眷意。
未審脚氣之症其已平復
優游江上
有以忘世耶。
或范子之憂。
以酒自寬
則易入於昏冥之逃。
仍損性靈
不能區區之慮也。
此凡百付之悠悠
鼎鑊將至。
不至深懼。
逢此百罹
益不願久視世耳
遷客困餒
自是己分。
蒙厚軫使之安過。
得此少延。
公私何補
以尙寐無覺之心。
不能無感於載餉也。
公元1670年
答李士強(時術)書(庚戌四月)
伏承手書之辱。
恭審出仕凡百佳安。
慰甚。
此中苦吟
只是行役之餘憊耳。
分外除命
益增皇隕。
昨於路上
呈辭職之疏。
略陳所懷
猥蒙批旨加隆
至遣近侍
至今思之。
愧汗浹背。
此則諸公不相棄捐
以致狼狽
不能不憾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