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草庐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自动笺注)
草廬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書
  
公元1666年
答兪胤甫(命胤)書(丙午五月)
日邊近事未聞。
默念風色不佳
有甚憂虞之端。
此爲一二人之罪。
其餘不足責。
賢契若干親友商量
持論毋墜於悠泛可也。
相與之勤。
略及之。
然心昏且耳聾
何能爲折衷之論。
以副盛意耶。
公元1679年
答兪起之(命興)書(己未五月)
承書已久。
書問一切斷絶
故於賢契闕然
以爲訝也。
緬惟玆辰。
靜履佳勝
謫中岑寂
明孫相守。
語及仙莊。
時往來于懷耳。
晩聞正甫之胤夭折
驚痛之甚。
久不自定也。
此來四五年間。
親故長少凋謝
頑然不死。
以爲怪。
見今更加一層境界
亦命也奈何
朝夕待盡
萬慮灰冷
然爲賢友區區祈望之誠則有之。
閑中勿看雜書
聖賢潛心玩讀
思弘先業
豈但朋儕幸而已哉。
公元1675年
尹國材(掄)書(乙卯三月)
伯氏之賢。
不克先德之復露耶。
天降不祥
運氣所關。
而大而國小而家。
載胥及溺耶。
積善偏酷
尤亦慘矣。
緬念至情
無以自抑。
惟此痛傷之極。
病伏近地
握手一哭
奈何柰何
孤兒輩已至無憂之境。
此後所望
在於此。
世間人事千萬其狀。
禍患之來。
比比亦有甚者矣。
李延平說若大段排遣不去。
思古所遭有大不可堪者。
持以自比。
則亦可以少安矣。
朱先生始者甚卑其說。
後來臨事
却覺有得力處。
悲苦中有不能定者
更爲賢者誦之。
公元1678年
答朴佐郞(泰輔)書(戊午四月)
昨者舍姪之歸。
謹已承拜所付手札矣。
傾嚮之久。
適茲近邑。
同作遷客
以不相問爲恨。
見諭縷縷
辭意勤切
有若相對打話一餉
足以少紓下懷耳。
幸甚
且叩舍侄。
細聞鵩舍靜安
左右書冊
終日端坐
有樂而玩之之意。
天其或者玉汝耶。
近見朋友間有志於學者。
絶無而僅有。
區區慕用之誠。
尤有所憧憧不已也。
公元1652年
宋誠伯(基厚)書(壬辰十月)
書足慰。
不若對面盡多事大快活也。
天雷地震
未知有何禍機伏於冥冥
朝暮懍懍
近聞爻象不佳
斯文終不免。
此不但已
稅駕恐不知其所耳。
奈何奈何
周卿久不下來
可念
公素人事
不能一餉堅坐讀書
其年亦不少
不能不相爲之悶也。
居靜所業必富。
朋友中太可恃者其在斯耶。
千萬加力。
公元1677年
與尹守道(攇)書(丁巳)
何以跋涉耶。
能免疾病否。
到此得賢主人
有以自慰者。
絶勝寂寞無與語者耶。
吾輩遭此。
無可爲者。
纍朝竢命
亦旣衰矣。
惟願賢友力學加勉。
日見增益功可也。
公元1661年
答黃君美(璡)書(辛丑七月)
久不相見
又不相聞
懸懸一念
未嘗不在於賢也。
今日少友少有所恃者。
念吾契近日所業幾何增益
志氣果然堅固遇事能不撓否。
切切不能忘也。
不但欲聞其寒暄安否而已
別紙示意謹領。
悔是善意
然不長存胸中
況此初無所失。
而乃云云
恐賢志氣不強
三思反惑之致耶。
千萬力學加進。
所自立。
則無此患矣。
公元1676年
金景能(萬增)書(丙辰二月)
參判之喪。
不勝寢門之慟。
正平之訃。
又聞於數月之中。
此實係諸人運氣
豈但德門之禍耶。
遠在千里之外。
無由一書相慰。
悲戀之懷。
何嘗少弛哉。
意外手札自价川來。
承悉示諭之勤。
愧念之餘。
慰豁多矣。
何足道。
直欲一死。
賢實先獲。
每羨春翁長無覺
則今於參判諸公
又何悲哉嘗記先大監贈我一絶曰。
莫怪臨分淚自垂。
此時非復別離時。
風塵岐路南北
何處人間是後期。
此時相望
落落更無後期者耶。
臨紙未免一悵。
公元1666年
答金君平(萬埈)書(丙午五月)
示詢賢契爲舅喪。
情義雖重。
本服之外。
似難加制。
鄙意飮食居處常時不同
以申其情則恐或可也。
曾聞老先生之敎如此云。
然更問諸丈如何
金君平書(丙午四月)
聖上行幸
百工欣躍
顧此賤蹤。
病伏不遠。
前召旨。
趨迎於鑾路之側。
陳情卽退。
則於臣分義
或可以少安
而春,尤兩人
以嶺事方皆待罪
此雖不足輕重
然亦嘗冒參於收議之末。
不敢遽以無罪自居隨同衆人
只切瞻天悚息而已
哀所示兩先生故事
似與今日不同矣。
人雖被一二人煽動。
有此怪鬼之擧。
何傷於我乎。
聖明洞燭
敎旨嚴正
雖百魑魅
不能遁逃太陽之下矣。
今日如此
至於將來可憂之端。
則有不可測。
然亦無如之何矣。
彼人前後以此事見廢者多。
此則已知其終不能無
事者久矣。
若論利害則安知其叛速禍小耶。
此間章甫對擧之疏。
尤翁甚以爲苦。
至令我力禁公儒。
見美書。
孔巖之會鮮少草草爲歎。
此則執子莫之中。
不敢勸。
不能沮。
未知果如何耳。
公元1672年
金君平書(壬子五月)
病伏窮山
人事久絶。
分甘空寂
萬慮休置。
利仁咫尺
不得見。
如賢契稍遠一步者乎。
今承手書
如對良慰。
老先生遺藁校正
責在尤丈。
遷就不成一會
常自歉歎。
尤意果欲臨彼則此雖病困
何敢一刻稽緩乎。
六月初過私忌後當翼如
此意轉告湖上爲佳。
公元1676年
答洪君澤(受瀗)書(丙辰)
手書得之甚喜。
謹皆承悉。
諸況卽復何如。
累狀閉門深巷
了無所撓。
朝廷若不加罪。
優游閒適。
乘化而歸亦足矣
不料橫謗近出。
喜事將欲置此於反復變詐無狀不測之地而後已。
可怪
前後鄙說考見如何
公元1653年
崔世慶書(癸巳十二月)
昨也近出致虛
有感傷之候。
不得追往見之。
只送兒子
方耿想于中。
反蒙惠書
以不得速見爲相恨。
新計密邇
庶有時日追隨之樂。
前承問意。
此計最得。
齟齬難堪耳。
鄙拙年來百念如灰。
得朋會心者。
與之語一餉快耳
公元1678年
答李公信(懿杖)書(戊午閏三月)
遠書承疾憂得差。
眷聚如宜。
甚慰
示諭外也惟是與兒輩講學者。
誠是着實切己事。
自修之道可謂得其要矣。
賢兄弟不憂其浮虛駁雜
所以愼默過於畏縮
近於固陋之歸。
出門之交有功
暇日學子就錫之處。
仍聚峽中少輩。
講讀一兩冊。
則當見閑中之趣味耳。
如何
公元1653年
李錫之(懿)書(癸巳六月)
錫之敦篤有餘
精神氣槩每不足
近思錄多懼之問。
燭理不明不充一款。
子細體認爲佳。
見賢兩書
通讀之後看書論理絶似長進
果知爲學必去利誘專心志。
可與議於道也。
若欲完養心氣。
亦無他法。
胸中蔕芥
置心平平蕩蕩之地。
讀書更須玩味
不可有程急迫之心。
試依此行之以時月。
似有力。
如何如何
公元1675年
李錫之書(乙卯閏五月)
遠來送別
此行無事得達配所
其間雲陰日涼。
若或相之。
不生大病
亦幸也。
家鄕雖遠。
水土甚佳。
人事安閒
無他所撓耳。
最是熊川
元城則誠難矣。
公元1678年
李錫之書(戊午閏三月)
承書細審。
多少近事
如目斯覩。
甚慰甚。
罪喘苟延
自今年倍風土之苦。
摧頹益衰之致。
無足怪者。
守分自靖
凡百排遣
時用藥物而補中。
朝廷若不加誅。
則當以天年自盡耳。
寂寞中豈無思見諸賢之心。
窮年齋糧千里其勢無由
無田甫田
維莠驕驕
蓋亦勿思而已
日與兒曹課學不輟
長少俱進則雖有鈍敏之殊。
久久當見其效矣。
窮家攻苦
豈無憂撓
事過不復留吝於心。
少間神氣自定
不至戚戚以害吾事矣。
所看大全
其已卒業耶。
綱目最好
一日一卷
嚴立課程
循環不已
古今治亂人物賢否
瞭然心目之間。
立論行事
有力矣。
兒輩亦與之講明
使各有所領略
如何
李錫之書(戊午九月)
緬惟賢學況。
公信所履凡百如何
此中粗遣。
自量精神氣力似有安閒靜養之效。
若無朝廷後命
足以支撑三數年。
乘化而去。
平生多有可愧者。
然大槩天下事大之後
杜門山中何嘗一毫當世之念乎。
遭遇孝廟。
妄想大計
一脚出門
終至狼狽
公元1660年
如此
命也奈何
永安之痛。
出於中途
則雖被先王不世恩禮
賢輩見吾一日居其職。
一言及於政者乎。
時獲登對
所言不過臥薪嘗膽而已
庚子入京時。
善道,鑴,穆輩以服制之說。
將置尤庵不測之地。
不忍含默。
略有論說
而鑴則有素分故絶之。
禍作之後
其獨免乎。
是以
不怨不尤不愧不怍
五年塞上
不及涪陵髭髮
不至澤畔形容耳。
但有區區所自憂懼者。
舊學荒昧
志氣摧頹
亦旣老矣。
無復可爲。
人事到此。
可謂悲矣。
加以家間兒輩其數不少
才智雖無過人者。
豈盡出於人下哉。
隨器成就
各有可觀
惟其因循頹塌
終於而已
則又不免時一太息也。
在家平日
不能一一撿束。
況於千里外雖有書札警責之語。
徒切何補
昨聞賢欲倡率諸少講會
未知無他戲魔而得已成緖否。
自奮發。
鼎沸之中。
占得淸涼之地。
常使此身。
超然萬物之上。
雖有憂患
不復焦煎
雖有困辱
不少隕獲
皆以理自遣
看書不廢則久久目當有得力處矣。
幸吾賢相勉之哉。
公元1684年
李錫之書(甲子五月)
聞賢遠行戾止
道路無他疾病
良幸。
然賢平生只爲
人伸卞而已乎。
須速休息
臨此少留。
治舊習之學可也。
朱子黃勉齋欲築小屋以處之。
今雖不敢比於古人
若得公債一石米。
可以修改間書室。
仍爲往來之所。
以爲兒輩矜式
最佳
公元1673年
答任德章(弘望)書(癸丑八月)
專使致書。
承審多少示諭
慰豁。
此中僻深。
一切未接外人
近事皆是新語
移御憂厲之端。
昨始微聞未詳
不識近復如何
不勝犬馬之懷。
尤行似極狼狽
此則臨時未免趨赴
然靡關重輕
不足道
相並出。
機關甚大。
天下之事。
非我爲則彼爲耶。
驛中責應多事。
何得容易拔來。
不敢望也。
答任瓮津(弘益)書(癸丑)
在京亦遠。
況復千里
無由相聞
第切忉忉
一書郵褫至。
如得隔世消息也。
政履衙眷俱安。
尤慰。
此病比來益苦。
公私大小憂虞之端。
莫之勝說。
常念賢兄孤露之餘。
得以成立
人皆曰幸哉。
官無小。
各自盡職爲難
區區所望
勤謹莊莅。
使民吏有所嚴憚可也。
豈可聲音笑貌爲哉。
御下以明律己以簡。
自然畏服其心矣。
如何
公元1669年
與尹擇書(己酉十一月)
某在錦。
承仁門喪禍荐疊
驚慘曷已。
拘制不能一一修慰。
方深愧恨。
昨出江寓
晩聞牧令兄之訃。
不勝慟哭
誰謂花山一別永作千古耶。
生行死歸。
行路亦惻。
何奈何。
久候歸錦津
有家遷厝之事。
少出數時而歸。
車過江已兩日矣。
倍切悲愧。
今承窀穸有期
孝子遠求挽語。
不敢以詞拙辭。
揮淚寫去。
只是孤露餘喘。
方困衰病
末由臨訣
切痛悼。
公元1674年
答李原州(晸)書(甲寅十一月)
民在廣陵時。
謹已之任催行。
不得顧之敎矣。
賤疾不堪旅瑣
先塋立石之役畢。
登程累日而始到鄕關
令監手札
自兒處又乃追至。
深荷舊誼之厚。
不任摧感之懷。
京裏知舊不勝酬應之多。
而軫此艱楚之狀。
至有雉酒之惠。
區區所以爲謝。
匪直爲物也。
今年峽邑凶荒尤甚
伏惟撫字勤深。
政理鼎新
憂焦之餘。
起居珍毖否。
老病餘喘。
兼此道路之勞。
寄在江上空齋
日就沈綿之域。
多少憂虞有以撓中。
一切驅除不得
殊欠淸曠之趣耳。
公元1675年
景陽(懋)書(乙卯十一月)
千里手札
眞是昔年顏面
況於今日而見之。
以慰遠懷也。
此行何足道。
只得隨分自安耳。
最是天台
槩。
朋友之素所稱悅。
而在此尤切。
曩日去就
卓然有人所不及者。
足以聳動衰薾之風矣。
於此台最相得
相與言之。
吾人各已衰老
邊虞又聞警急
未涯更奉。
臨紙悵然
公元1658年
與李士悟(憬)書(戊戌正月)
公元1660年
新元
伏惟侍藥有喜
洪休備膺。
慰賀萬萬。
惟澤受由。
數日前來覲鎭衙。
兄弟團會。
聊以自遣
昨者老小設壽酌。
諸友皆會。
廿一日將復設。
家兄弟皆許來
吾兄末由奉致。
一人之歎。
如何哉。
想兄聞之亦一不樂矣
惟願靜攝速快耳。
公元1650年
沈子章(之漢)書(庚寅七月)
宋英甫在鎭岑。
又患脹病。
症甚不輕。
方事藥物
凡材極難。
至有書來。
病甚不得奉修郡朝
令民左右之矣。
此友窮不自濟
性又不喜干乞
知己深契
急人高義
明府不爲之力。
則將又如之何
乞隣無害理。
區區之望也。
公元1666年
與尹民擧書(丙午四月)
久不相聞
祗切馳想
哀書承興寢支安。
慰甚。
往來溫陽
卽入錦過亡弟練事
歸到魯衙。
區區筋力
殆盡半月馬上
方困倒不能起。
幸老粗安
聊以自慰
春山已過。
待得秋楓
一往龍湫
或可以經過寓次耶。
山珍草。
盛承惠及。
思舊行山幷隣追逐之好。
不能不興懷也。
公元1664年
與尹鴻擧書(甲辰五月)
伏蒙哀書
所以慰問之意頗勤。
益切悲感
正月一日寧息
不遑人事
以久未趨慰爲歎。
豈知身遭大禍。
心事茫然
昨過尼衙。
明向公寓
將卜山謀葬。
而又不能進步
尤覺悲鬱
與金守甫(鎭龜)書
公元1660年
卽日侍奉何如
昨者聞令女弟幼殤。
此非的報。
驚慘無已
此戾洛之時。
只得一見徑歸舊陵。
其所以爲過憂狂言之或發者。
有以見賢遺老物。
平日相愛至情
無所不及也。
此歸家卽就山房
兒輩朝夕尋行數墨
外間近事
一切未聞。
閑靜斂縮
聊以自娛
胡思亂想
往往未免
如麻又生。
蓋緣舊習未祛
熟處難忘而然耶。
除是秉彝之端銷鑠不得
有以不勝嫠婦之憂
而發歎於中宵也。
此外區區
切願賢者力學自立
期以遠大
異時雖在風頭
千萬勿撓。
使老友雖死而與有光也。
相與之深。
拙劣之語。
奉酬盛意
公元1675年
金進士(萬城,萬埰)書(乙卯)
公元1660年
就審僉侍奉俱勝。
尤慰。
此行自取
誰尤。
未死之前
凡百忍之。
閉門終日
若干兒孫輩相守。
尋行數墨
聊以自遣
不及涪陵勝昔
不至湘潭憔悴耳。
衰病已謝。
臘月三十日將至矣。
恐無更奉之日。
臨風悵然
公元1669年
金進士(萬埰)書(己酉七月)
賢季又至此耶。
千里聞訃。
不勝痛哭
天倫至痛。
夫何說而慰諭高堂耶。
惜乎其才也其年也。
聞娶未久。
其有嗣耶。
無由面慰。
奈何
金進士(萬城)
日月易得。
練事已過。
奈何
卽日哀候能支否。
奉事內喪
驚慘不已
溫陽之行。
異數隕惶。
辭歸卽入錦。
旋出驅馳
半月不少休。
殆無筋力
方在尼衙。
困側不能起。
可憐
孤雲聞有賜祭之擧。
不勝悲感之懷。
接待禮官
何以爲之。
深念深念
公元1666年
答金萬圭,金萬壽沆,洪友顏書
(丙午七月)
謹承僉書
知輝友又至。
尤慰。
此昨到尼衙。
幸老粗安
疑處。
籤來爲是
當依本註。
先後改易次第而曰。
以前說爲正云云
如何
辨疑所謂後說
夫子
退也雅
與共而何會友耶。
與一二同業所在
兼看此役則或有難易之勢耶。
不能一一。
沆書(丙午四月)
今見手書抵姪。
近況之安。
爲慰。
此自溫泉辭歸
仍入錦過亡弟練事
昨還尼衙。
區區筋力已盡於半月馬上
困側不能起。
自憐
孤雲聞有賜祭之擧。
不任榮感之懷。
與申高敞(晟)書
顧兒歷拜衙軒。
聞政履之安。
便自京至。
仍致魚酒
不見書。
慰感則多。
此行強疾。
費盡筋力
見許風浪
新陵之後
尤庵同舟下。
周游華陽
昨始還家
所得疲病耳。
時事不可言
舊陵無事
一邊人倍喜。
國舅請對
先朝大臣
蒼黃而走。
好禮之士待罪刑曹門外
削職諸臣。
無慮數十
外望哭。
景色愁慘
若是國家永安
得乎。
公元1667年
與朴僉正(世基)書(丁未三月)
昨見復書
不復聞消息
戀想益切。
日氣和暖
定省之餘。
學況增勝
此奉老于花寓。
粗安
隨分遣日
惟是時議橫流
國家事益潰裂
莫可收拾
不勝漆室之憂。
吾勢不可一日離側。
大駕溫幸之日。
無由
祗迎於路側。
犬馬之懷。
益不自堪也。
公元1669年
答蘇長城(斗山)書(己酉七月)
惟泰等罪逆不死。
伯兄遽又滅性
七十之年。
不能勝喪。
死生雖曰有命
此則人事致。
痛恨何及之。
伏蒙尊慈慰問
且賜賻儀
哀感無已
頑命苟延
再朞已過。
號慕罔極
惟祝政履日勝。
公元1665年
金監司(始振)書(乙巳)
雪寒
旬宣起居增勝
弟病在尼衙。
今與尤庵孤雲寺
以爲校正老先生遺稿之計。
而賤患近劇。
神思荒落
不能致精耳。
尤則已自黃山而昨去。
拜送此疏後行
恐兄欲知吾輩所在
故及之。
疏辭不能條陳仰答聖旨
第切惶愧
疏草與簡幅。
昨承復書
幷受耳。
此胎紙乃愼獨齋之孫參奉萬里所懇。
病患飢饉
不可收拾
極爲矜愍
留念不忘。
庶或有助。
公元1664年
宋進士(有景)三兄弟書(甲辰六月)
公元1659年
惟泰家禍荐酷。
去年哭女。
今又見長子之折。
痛苦已不可堪
由我釁深禍積。
餘殃所及柰何
朋友之喪。
又何慘耶。
數月之內。
市南,珍山。
相繼而逝。
運氣相關耶。
大臥觀化
其有知無知不可知
惟是生者苦耳。
天倫至痛。
何以堪抑。
何以仰慰尊堂耶。
吾兄
幾至耳順
諸郞成立
人事無憾
是凡百已定。
謂之何哉。
昨承僉書
所以相慰甚悲且切。
哀感則深。
第此相遠
無由握手一哭
各敍所懷
不勝哽塞
公元1666年
與宋參奉(有光)書(丙午)
冬寒
齋況益淸勝否。
瞻溯不已
無足道者。
尼弟罷官後以錦里癘氣
故奉老歸江寓
新計雖甚齟齬
喣喣聊遣。
南原之任時歷見。
草草以迂轡爲感未穩。
爲歎耳。
公元1665年
李舒川(厚先)書(乙巳四月)
夏令已至。
字履順序嘉福
瞻慰。
門禍未艾
參奉獨子又以病夭。
悲慘自堪勝。
鄕親死者亦多。
似是運氣之所關。
奈何
天災層疊
人謀不臧
時事又不知稅駕之所。
仰屋而已
衰病益甚
杜門江寓
無復人事
幸老粗健
魯縣雖薄。
足以奉娛。
聊以自慰
今歲阻飢
前古未有
民間多絶火。
流離棄子者。
在上者不之恤。
不惟不恤
亦莫之省。
朝廷以爲豐稔無憂世。
有言民事或出減租之議。
大臣大忤云。
如此古今安有不亡之國乎。
兄爲一邑之長。
亦立視其死者耶。
傾廩救活
未免無麪之不托
苟存心於愛物
必有所濟。
不必前訓乎。
如何
公元1667年
與李龍安(光翼)書(丁未五月)
暑月蒸熱。
惟政超勝
老人重患泄痢
累日不止
今幸少間
氣力如綿。
無望蘇起。
朝夕悶泣。
蓮實隨得絶少
多葉
官中有儲。
承惠感荷
公元1664年
李正郞(翼)三兄弟書(甲辰閏六月)
惟泰不幸
兒子遽折。
豈其命止此。
由我積惡餘殃所及
奈何
固知悲爲無益
衰晩病弱
強抑不得
可憐
朱子喪受之曰。
撫孤謀葬。
觸處傷割。
不如無生
聖賢達理
至以死爲言
矧伊常情
如何
柳察訪(文友)書(甲辰六月)
惟泰白。
聞令宣傳之訃。
不勝驚怛
未及修慰。
此遭長子之夭。
運氣相似
心事一般
奈何
兒屍在殯
未得葬地。
舍弟承有指揮
感荷無已
苟微舊誼之至。
豈得矜念至此
與具時經,韓如玉書(甲辰九月)
逢別依然
卽想閒席從容
艶歎。
無他
老幼相對
只有涕淚
奈何
稅紙自尼傳送
一言誄之。
豈無所言乎。
與具兵使(文洛)書(甲辰十一月)
近來災變層出
九重震驚
至有諭旨及於賤臣
不知所以爲對。
天意非偶然。
時事至於此。
仰屋奈何
吾輩不知死所也。
朝廷未聞畫策有以扶危者。
而惟事論議相攻。
可謂勇於私鬪也。
公元1667年
金光老書(丁未五月)
書謹近況超勝
慰仰。
老親病患
幸今少歇
氣力如綿。
蘇復未易
憫泣。
尤丈孤雲之會。
無計赴約
其書與省峴書並依到。
答問封。
乞仍便致之橋山如何
辨疑竄刻之役。
承已垂訖。
爲喜。
諸處不可不印送。
而院力恐不能辦
尤丈亦以爲念。
任兄家不可闕云。
與金世翊兄弟
久不相聞
戀戀
卽惟炎熱
侍奉諸況萬安否。
相望之遠。
無由奉見。
悵然而已
此無可說。
孤寓有數椽茅舍臨小溪。
錦中來往之餘。
終日偃息
了無餘事。
病情少間
寓目塵編
聊以自遣
聞天下事
寸心若灰。
不復燃矣。
柰何
前書承先節褒旌
幽明之榮也。
伏想朝夕瞻思
益切家國之懷。
忠孝之人。
豈不可見。
卽今春秋之義幾盡熄矣。
偶感及之。
公元1680年
金兔山(孝純)書(庚申八月)
偶然洎泊。
久承仁賢之款。
日聞寧王燕質之時天山雪獵馬角悲歌
一曲一淚
病中不覺起懷。
今將解
携。
未免悵然
贐行雖不敢辭
未安。
公元1649年
某人書(己丑)
再蒙虛枉。
驚歎不已
卽又委問。
謹悉書意
且道淸陰與月輕重何如
義理所在
而告君之言不敢不盡
兄輩之棄大老
亦何至是耶。
只思一時同利之爲好。
不念萬世公議之爲嚴。
不亦異乎。
非不知鄙疏一出衆謗四來
山陵之後浩然歸田都無事矣。
呵呵
某人
以往覆。
足當一面
月示果然
然京鄕異居
官職殊品
何敢曰友之云乎
況友也者以義合。
義重乎。
人重乎。
義絶則人亦絶矣。
講理不明
如是論思
大職不堪當。
兄早自爲之所。
幸甚
公元1653年
答金生書(癸巳)
手書承慰。
說到秋風
有蘇氣。
令人意差強耳。
石潭遺稿
師門藏祕。
不許人傳。
旁出已播於世矣。
曾不借。
又不謄來。
未有耳。
早晩欲得來。
來可與之借耳。
鄙人雖有犬馬之齒
素乏相觀之善。
愧無以自立朋友之間。
非倫之擬不敢當者。
非以辭遜之美也。
如何如何
公元1664年
答李生書(甲辰十月)
如喪之痛。
罔極何言。
惟泰奔赴闕下
退伏郊外
職名蒙遞。
私分粗安
姑欲留此以山陵之期。
聞尤老又狼狽而歸。
此亦有爛熳之勢矣。
束裝戒行
恨未相聞
手札忽墜於此際。
三復以還
怳接雅儀。
示諭之勤。
盛意
久慣世情
益厭交游
斂縮自廢。
救過不給
何敢伸眉抗顏
僭側於講道之間。
而有所交警之道耶。
面稱號。
施於衆棄疲劣
全不着題
異日有問
去此二字如何
公元1675年
答閔仲旭書(乙卯十月)
千里遠書
所以戀舊遊之情。
慰諭離索之懷。
出於尋常
此是信愛肝膈之言也。
讀之令人倍覺悽切而感歎耳。
千萬珍重之戒。
尤當佩服
本性弛緩
凡事隨分自安久矣。
到此亦是人境。
所寓深僻
閉門終日
所對者只有古人黃卷
京鄕許多嘵嘵之音亦不到耳邊。
一日無事
一日之福也。
惟是衰病已謝。
死期將至。
一朝溘然
恐無更對之日耳。
奈何
與公州書院諸賢書(乙卯閏五月)
吾輩非耶。
何爲至於此。
諸公遵路遠將之意。
不可忘也。
此行十九日始到配所
千生萬受。
保有軀殼
不意
亦一怪事
時益以艱。
千萬愼默
各爲之所可也。
此則隨分自安
凡百任他。
無復所撓耳。
答遯巖書院儒生書(乙卯十一月)
千里之外。
遠賜僉書
以問死生
深荷盛意
道路之費。
致勤院人。
第切未安。
音容相阻。
今幾日月。
就此獲審僉侯各安則是爲大慰耳。
累人罪大。
不卽就戮
已蒙寬恩
到此以來
凡百守分
旅苦鄕思
一切排遣
忍之已熟。
覺得意味稍安耳。
乾柹依到。
紙束見失於道中
雖無所領。
感惠則有之。
公元1661年
忠賢書院儒生書(辛丑十二月)
頃日之會。
誠是勝事
耿耿之懷。
益不能忘。
今承僉問。
況有所貺。
約束中所無之擧。
歲饌頒之諸處
恐力有所不能。
若獨及於此尤甚未安。
且齋任列署送單。
待之長老然。
此何可當不敢拜領
伏乞恕諒
公元1673年
忠賢書院儒生書(癸丑十二月)
院事紛挐如許
非此所當聞。
鄕風儒習。
使識者見之。
豈不寒心哉。
竊觀鄕之章甫從事儒林
不喜一卷書。
徒以攻之爲樂
勝之爲務。
其弊至於睢盱乖剌而不可救
若此不已
將有不測之禍。
各及其身。
似不但已
可不懼哉。
今則仁政所在
無他虞。
然不
可恃而爲安而不爲之所也。
如何
答莘巷書院齋任(卞㨪,李寅馨,宋基厚)書
伏聞院宇訖工
制度一新
移安祠板。
將事有期
斯道之光也。
不佞區區實有一往瞻拜之誠久矣。
得此幾會
親覩盛儀平生一事
顧茲癃廢喪禍以來
凋弊益甚
不可筋力爲禮。
雖欲自強其勢末由
跧伏窮山
虛辱尊遠伻之意。
悚息
公元1677年
鳳鳴書院齋任(金相克盧坦之)書(丁巳十二月)
公元1661年
客懷搖搖
無所憑依
仙鄕建烈之風。
時一溯嚮。
欲與諸賢翺翔於崇仞之下。
其路無由
則亦悵然而已
意外便至。
有此白粒華蟲石魚之惠。
謫中過歲亦侈矣。
罪累之人苟免刑戮
蒙諸賢不遺。
至費公廩之餘如此
感則有之。
愧懼尤深。
公元1684年
與弓院疏儒書(甲子四月)
病中聞諸賢有弓院之會。
雖極愧感
求之義理
有所未安。
吏判覆啓之辭。
無足怪者。
在我之道。
不必相校
自諸賢言之。
長者不能周詳
可歎
頃日慶生乘賤疾危急不省人事之時。
挺身自當
輕犯世患
無事中生事。
可謂不量時勢矣。
鄙人抱病山中
世相絶。
古人所謂君平棄世
世亦棄君平者也。
自謂如此
而生。
如此而死。
如何惹起事端
將致紛鬧耶。
慶生旣往勿咎。
而諸賢又爲此無益之擧。
人誰曰在家不知。
諸賢此行。
停止可也。
此實肝鬲之言。
幸須細量此意如何
鄙意如此
而諸賢不從吾言。
各執己見
必欲行之則請勿復見諸賢耳。
答弓院疏儒書(甲子四月)
弓院之會。
聯名所答之書。
謹已承拜。
甚慰甚。
病人之言。
前書略及
而猶有所未盡者。
故全不相諒而如此耶。
在諸賢之道。
雖曰旣已就途。
中止無謂
自我而言。
纊息未絶。
不至於省事
知有此擧而不爲力
止則前書肝膈之言。
反爲虛飾之語。
未知諸賢之心亦安否也。
千萬更量。
速爲停行。
毋使鄙人益纍也。
公元1679年
仲氏別紙(己未十一月)
蒙放卽搆疏。
略陳前後曲折
語涉論禮。
亟欲呈于縣道。
縣道不受云。
故招使𩒮姪呈于政院。
則光城諸人大驚。
以爲如此
不但自己奇禍
成尤門之大獄
力沮之。
長書許多說。
然吾意雖改其措語。
期於必呈。
然觀其兒輩之意。
畏怯人言
雖十遣歸虛套
故欲親詣近郊
仍不歸鄕
則豈無出場之日乎。
是以
意離于配所矣。
兔山之計。
未免中路彷徨
諸公之意一向以爲不可呈。
至謂尤庵必死。
大禍必起。
不止如申趙之獄事而已
此雖似過慮
事機叵測
亦安知其必不然也。
疏呈而在我私意。
雖或少伸。
彼人等待之說。
果如光城之所料。
則將未免誣告之人。
更置此身於何地耶。
公元1651年
季氏書(辛卯)
比來鄕里紛擾
人人自懼。
如在焦原
此何景色耶。
以汝之自謂剛強者。
何不能忘舍置心於怡曠之域。
爲此憤惋之說見於書中。
秪見其自輕。
而無寬洪遠大之味。
吾之所憂不在彼而在此也。
吾爲一言
廣汝之心可乎。
吾家世儒素。
不事芬華
先君伯父落南。
囂然世念
伯父通明經業宏遠器度
甘心窮巷
期以自老
不幸兄弟一時不肖
終天至痛。
夫復何言。
先君屬纊
伯氏曰。
今吾偶落下土。
久有返居之計。
遷就不果
到今如此
使汝爲此鄕人
豈不痛乎。
勉之哉。
且汝諸弟幼稚
敎誨成立
和睦同居
竟而絶。
汝尙四歲
雖不知其言之悲。
而亦能食素居苫如成人
賴天性嚴
伯氏訓戒
雖以吾不才
亦嘗從事師友間。
弛緩不成
以至半世倀倀
齒髮如許矣。
惟是吾鄕樸陋無文
年少村秀有相從者
不思己之無所資人。
而或未免酬應
是吾之羞也。
學宮修立
不無吾兄相助之力。
而安知此爲餉禍之資乎。
一鄕善惡
於我何與
鄕儒之罰。
雖非我之所干。
而心有未安。
故每對鄕人
言其不可深治之意。
亦非偶然加以子姪惡行
削籍擯斥
不許赴擧
患安得不生。
吾於年前。
知其一鄕大亂
欲有避地之意。
力窮才拙。
且緣兄弟奉親同居
甚有滋味
遲回不決。
逢此大變
宜有仲文公呵責
凶人自詑之言曰。
宰相名士與之同事
某爲裨諶
某爲東里云者
皆吾前日中人也。
似是兇人張皇聲勢
劫憚鄕人之意。
不盡信也。
設使洛人締結鄕凶。
以爲宿怨相報之計。
亦是常情
無足怪者。
平日以其人爲士君子也。
前此無疏矣。
旣意其鄙夫
至徹君父
而又以士君子於今日。
豈不相戾耶。
義理如此
雖以利害言之。
吾自少窮居
無意顯揚
自知抗拙不能與世俯仰
況在今日
彯纓結綬之計耶。
況此汝等自反處。
人之侮賢人
以爲恬而汝絶之。
嶺賊之僞批士。
皆忍憤而汝發之。
處世未熟
經情以行。
到處顚沛
宜爾自取
仲氏亦剛緊。
攻惡頗峻。
禍患之來。
先受之也。
以吾遲鈍
不見惡於人。
而又如此
此則吾不知之。
而竊恐年少輩之出入
大爲吾累也歟
且念比來士林無氣。
委靡之甚。
不能無歎。
故曾言於函丈
以爲長者謙恭謹愼
不言人過。
此後學所當慕法。
而但此間委靡之習轉成。
至於人有必報之讎而不報者。
漢之荀氏三世
可戒而可懼也。
以此等說。
時言年少輩。
豈吾淺薄取信於人。
而其言之有效如是其速。
近日鄕里少年
稍稍見有稜角
至於張眉弩眼者有之。
可笑
汝等無乃坐此而不自脫耶。
程子所謂扶醉漢。
誠哉。
人有大小
事有巨細
而其理豈異哉。
頃聞鄕人欲爲此事上言
吾甚懼焉。
故汝之廣行也。
申言鄕人若欲上言。
千萬力止。
雖某官以爲可。
汝必沮之。
不啻丁寧
力不能救耶。
聞已上言
驚歎驚歎
鄕人事。
前後不干我。
亦任之而已。
至於少年朋友
雖以其父兄師友寅緣之故。
不忍相舍。
至欲疏卞云。
在我懼憫。
不足道
何等時耶。
彼方爲刀。
我方爲肉。
折頭陷胸。
當直受。
此時抗章
無乃近於朱子所謂擊鼓訟冤者乎。
以此意亦告于函丈矣。
洛中韓,尹之意。
雖可尙。
理勢不當如此
不計利害勝負而爲之。
則非吾之所知也。
洛中諸人
不可無自卞之擧云。
此則不然不然
公元1678年
錦中書(戊午五月)
金直長府君神主
宗家親盡。
當遷於最長房
而聞最長則自錦山流離他鄕
有室家云。
其次長金起龍所居之地。
墓田所出
營立一間祠堂
長者往來參祭。
物則亦以墓田所出一石
爲一祭之具。
使起龍氏備需。
祝文則以最長名之如何。
公元1657年
宗人書(丁酉)
舍季在城之日。
雖無書札
彼此凡事
聞之甚詳。
不翅目見
今復嗣音亦難。
況如惟澤。
更遠千里者哉。
戀慕益切。
卽惟起居增勝
眷聚安否
頃者下書
伏承宗家繼後之敎。
義正理安
辭懇而誠切
所願左右者。
闔門之幸也。
獨子出繼
國法不許
業已爲之。
且有程子之論。
所望只是爲後者虔祀綿代
保族宜家而已
不幸傷倫絶世
未免若敖之憂。
居常痛慨。
至忘寢食而不敢言
吾兄孝思純誠
慮事深長
謀與族人擇賢而改立其嗣。
嘗聞該曹聽人歸宗
古意也。
吾兄無他嗣胤
宗家許使歸之。
可謂得其善耳。
惟復之第三子名頩年十六。
端妙英秀
人稱寶樹
受學於權執義思誠
其外親也。
文思長進
有成就之望。
其母鄭氏。
先友鄭丈瑄之孫。
反復諭告
久而許之。
亦甚喜幸
進士伯父子孫皆在鄕。
墳墓守護
宜賴此兒。
一事也。
自今宗家弊甚。
宗婦年深
此兒尙幼。
多可憂者
終始所恃吾兄而已
指揮規畫
收拾諸處放失臧獲
凡百得成貌樣。
建立祠堂
備具器用
祀事無愆
則於人心
獨無恔乎。
乞與敎官速議而圖之。
兩家父母皆呈該曹云。
完南許亦令兒子面請。
雖遞爲之周旋耳。
不能及。
公元1679年
寄諸姪書(己未五月)
至於此。
奈何
吾輩所爲
自顧無愧
古人所謂愛君愛父
日照丹衷者。
實先獲也。
以我言之。
孝廟之初。
蒙恩特召。
則雖不敢不出。
事乃大謬之後
不欲隨衆就役
不敢一日居職
不敢一言干政
惟是禮說。
適當國練入京之日。
漣海出而驪又揶揄
不得不一言卞之。
所以今日之行也。
尤庵言之。
學問事業
求之古人
鮮有其倫。
驪江之意。
在於服制耶。
在於臧害善類之計也。
一轉而爲卑主貳宗
再轉而爲宗統適統
三轉而爲壞禮亂統。
到此之後
不可口舌爭。
不可義理卞。
係是大運氣。
微尙敏之疏。
一罪之極。
早晩耳。
絶島加律。
次第及之。
待盡而已
寄𩒮姪書(己未十一月)
疏事遷就
以爲撓。
然光城計慮常過人
不可不從
初搆之疏。
歷擧程子適子之說。
發明尤公相往復之意。
則光台云。
因此疏而必鞫問門人
更起大獄
雖似過慮
亦安知其必不如此耶。
服制之論。
無所改見。
則雖被重律。
不可自明
至明大臣誤達之由。
雖或更罪。
必不至死
莫如速呈以破群惑。
呈疏而雖死。
義理當然則亦所不辭。
彼輩切齒俟釁。
圖報私怨之心。
兼有排擯異己專吞國爵之計。
得此機會
無所不用其心。
以權愭所傳尹鑴之言及李齊所聞吳相自謂英雄手段之說揣度之。
則光台所聲息之流傳。
爲國深虞驚愕失圖
浮謗之後
時輩有喜等待
視爲奇貨
此則知其不但一人私憂而已也。
吾所執者。
程子適子之說。
雖被一時之禍。
可俟百世不惑
前後謬說
皆與尤庵往復者。
則顧吾心而無愧
吾義本直
彼相之誣達。
何有於我乎。
但恐流光荏苒
志氣摧頹
俗務淟汩
家風衰颯
終無以振發
勸勉群從
毋少怠倦
自今以往
激昂可也。
吾死恐汝等不知此意。
故書以示之。
公元1673年
寄蒙孫輩書(癸丑八月)
讀書之法。
一日間斷
怠心生焉。
仍復優游
不必有緊故而業退未進。
空過一生
甚可懼也。
吾生幾何
異日益復冷落
旅雁落浦。
哀鳴求侶。
不得而已
豈不悲哉。
開旬吾未免洛行。
則自呂江直還。
尤庵亦歸則携到華陽
復理校訂之役爲計。
而最是汝等漫散
無以收聚
柰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