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草庐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自动笺注)
草廬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附錄
  
行狀[鄭復天]
公元1607年
先生諱惟泰
字泰之
號草廬
慶州人
始祖諱謁平
新羅赫居世佐命功臣
麗朝有諱世基
密直副使提學
有諱蒨。
月城諡文孝公
至我 朝有諱誠中。
左議政諡靖順公
有諱携。
判漢城府事。
有諱龜瑞
嘉山郡守
先生高祖也。
曾祖諱鯽。
掌隷院司議
 贈執義
祖諱大邦
繕工奉事
 贈承旨
考諱曙。
隱德不仕。
 贈吏曹參判。
貞夫淸風金氏
高祖淸風君諱世英
曾祖直長諱終性
處士諱大升
考諱養天。
 萬曆丁未九月初一日亥時
先生生于錦山郡蘆洞村。
穎悟絶人
二歲
半熟
先啖其紅處
棄其白。
先啖其白處。
棄其紅。
未嘗混嚼。
學語便知文字
八歲有詩曰。
野曠風來遠。
平水去遲。
十歲
判公沒。
哀慕成人
入口
晩喜在汶隱居講學
辛酉
先生判公遺命往從之。
齏鹽不繼。
而處之晏如
專意經術
晩喜敬重曰。
若吾不可敎子
子其就學金沙溪
甲子
先生溪上請業
沙溪先生禮待甚厚。
一日
中庸齋明盛服章。
問曰。
此豈只謂承祭時歟。
沙溪亟稱之曰。
君更無可學矣。
先生趨過
公元1684年
沙溪目送曰。
大儒大儒
吾道之托在此。
先生獻詩曰。
淵深魚得所。
林密鳥知歸
闕里風好
吾生亦有依。
丙寅
晩喜卒。
先生親自襲斂。
致其心制以成疾。
沙溪嘗謂先生曰。
君有大人資質
但氣弱耳。
至是爲之憂曰。
曾於枕上
夜分一呼便應。
今再呼始應。
君病深矣。
先生遂以習忘爲調病方曰。
習忘雖妨於思辨。
亦有益於涵養耳。
辛未
沙溪喪。
欲以心制三年
母夫人以其前日師喪致虛羸
力止之。
服朞
甲戌
學行薦 除 禧陵參奉
謝 恩卽免。
丙子
又 除 元陵參奉
奴虜犯京。
先生方在 陵所
祭器
始欲隨 大駕南漢
不及焉。
又欲歸覲家庭
道路攔塞。
遂寓關東
戊寅
捲家入德裕山。
結齋于泉石間。
學子講劘自娛
若將終身
甲申
 除 大君師傅
丙戌
又 除。
皆不赴。
丁亥
 除諮議辭遞。
己丑五月
 仁廟昇遐
 孝廟嗣位
賓廳請徵在野諸臣裨補喪禮
先生愼齋先生尤庵宋先生時烈同春宋先生浚吉
同被 召命
先生自亂後更無當世之念矣。
愼齋將赴 召。
先生就別。
愼齋曰。
同赴可乎。
先生曰。
先生位高責重。
其義與小子不同
吾輩自是山林人。
不可容易出脚
愼齋曰。
與我同
公元1649年
赴。
雖敗何妨
相持二日
先生改志。
以爲 吾君在東宮
漢武爲優於文帝
其志大矣
可以仰體
仍語愼齋曰。
此行苟贊大計
身雖狼狽
亦有辭於天下後世
不然
進退無所據。
可不愼終乎始歟。
遂同赴。
先生肅謝
以母病乞退
 上曰。
爲母病請歸。
孤心事。
豈忍強挽。
第爾須念 先朝恩眷。
斟酌進退
 賜廩料。
又令本道 賜其母米饌藥物
先生上章謝 恩。
廩料則辭。
乞歸
 上曰。
林下之志固難奪。
而亟欲引歸
無乃予徒有虛文
無實事故耶。
欲強其留。
靦面目。
欲許其退。
不忍捨。
至三疏。
始 許曰。
而後可以得見否。
給馬
西銓擬侍直
 上曰。
此人不可於此職。
升秩可也。
以單望 除水部郞。
久之吏曹以過限請遞。
 上不許
愼齋貽書曰。
此後雖累朔。
虛位而待
 恩眷如是
而其可私便身圖乎。
八月
先生入城。
先見愼齋
愼齋曰。
時事已無可爲。
蓋指群小分朋
朝著不靖也。
先生仍拜淸陰金文正公曰。
長者赴 國哀
禮也。
旣出復入
其將有爲而然耶。
趙絅
是一諫官事。
長者何自爲也。
淸陰曰。
臺諫各自爲心。
何處得見眞臺諫
長呼引惡流。
甚傷 國事
不得已駁之。
又曰。
 因山吾當歸矣
先生慨然曰。
公元1639年
天下事非我爲則彼爲。
彼若可以有爲於時
無憂矣。
南人伐異。
趙錫胤自是淸流
而彼卽誣爲原洛之黨。
蓋入其黨者無可惜。
善人何。
奈 國事何。
今計莫若長者在朝端的取舍也。
且聞吾 君有大志
機會不可失。
淸陰曰。
我 國一日能拒彼。
國雖亡。
豈不快乎。
先生曰。
天意
淸陰曰。
不特在於近天意。
在於遠天意矣。
先生復曰。
東方大事業。
只有己卯癸未二時
癸未純正明。
己卯道學似未盡。
然此二時大眼目處。
退陶半生只是朝士
後半生一向退去
恐與二時不同矣。
古道非是高遠怪異事。
使吾 君正心則是天德
愛民則是王道
何不行之有。
大爺今日不來則已。
旣來矣。
生民想望
士友去就
皆在大爺
何爲乎。
淸陰曰。
吾雖以老去
諸友爲之。
先生曰。
今年少輩無一人稟議於長者。
豈不寒心
沙溪先生曾於反正
告于 仁廟曰。
君子領袖
不得爲君子。
小人領袖
不得小人
天下豈有領袖作事者乎。
淸陰曰。
諸友若有意。
吾亦去就一定乎。
先生曰。
長者苟留。
吾當入直
淸陰曰。
子陳疏後入直可也。
先生翌日謝 恩。
仍乞遞。
 上曰。
予恐長往不回
幡然上來
益見爾
忠實之誠。
控辭就職
旣而
三司侵侮淸陰
遺餘力。
所謂名流者亦玩愒不言
先生一日在直所。
耿耿不寐。
晨起作長疏。
其略曰。
領敦寧府事臣金尙憲精忠節義
道德事業
之前代。
復有幾人。
雖謂之昭乎日月
不足爲明。
崒乎泰山
不足爲高。
不爲過語矣。
 殿下尊之敬之。
致之以誠
迎之以禮。
而後至。
此豈愛戀官爵喜敗 國事者哉。
以爲當今言者非一。
而惟是天官
進退人才
人才擧錯
係治體之大。
故見其行私
一言斥之。
元老愛 君憂 國之心。
不能自已者也。
沈大嚴鼎耇,趙贇,李
何人也。
譏之斥之侮之辱之。
悖理拂性
至於如此
臣未知其心之所在也。
至於前大司諫李之恒。
一回邪人
權勢在倖臣。
則甘爲門客而不知恥
政柄在銓長。
則交其子弟而惟所欲。
物議譁然
有耳皆聞。
而其啓辭曰。
無他謗議
未免因循者。
一字一句無非抑揚
陰附銓官。
顯斥元老
臣實痛之。
又曰。
金尙憲及前大司憲金集
天下大老
儒林領袖也。
二老在朝
野望之如泰山喬岳
以爲安。
而 山陵之後
携手乞骸
一出都門
豈望再入
思之痛迫
臣於日前
往見金尙憲
語及 國事
意頗落落
反復講稟。
上而 國恩之深
重。
 聖眷隆渥
下而朝著之雜亂
生民困悴
以至君子出處大義則其言曰。
七十老人
筋力已盡。
不可久留
設或欲留。
被人挨揊。
何復可爲。
至如集之憲長也。
臣亦以此諷之。
望其一出言事
退歸之意決。
每以年老致仕爲辭。
區區葵藿之心。
以爲二老不在
朝廷缺望
 國家之事。
終不可收殺
願 殿下急爲之所也。
又曰。
君子小人
晝夜相反
士流俗類。
趨向不同
金尙憲之所立卓卓
而乃群小侵侮
甚矣朋黨誤國家也。
洛黨原黨稱客稱賓之說。
近來有之。
而亦閭閻好事者爲之。
然醜目一播。
訾口萬端
所謂名官顯職
不能絶跡於其門。
則亦可羞也。
然而爲 國家者。
當分其邪正
察其源委
泰者甚者
之而已。
竊聞吏曹判書趙絅曾爲憲長也。
發論原黨。
指斥其流。
至以趙錫胤目爲其賓。
而爲一二僚臣力辨而止云。
吁亦甚矣。
趙絅倖倖自好之人。
少年淸望
或許之。
立朝日久
沈醉名場
傅會經訓
文致奸言
爵秩雖崇。
士林鄙之。
如使趙錫胤
果有是累。
敢言力詆。
直斥其人可也。
何復依違前却
回顧出沒
可乘之機則欲發之。
得勝之便則反默之。
此果以君子之心爲 國家計哉。
不過朋黨之意。
公元1652年
異己之擧也。
疏後風浪大起
同春時爲憲職
大諫金公慶餘
繼論原洛之黨。
並及於南人之黨邪者。
 上從之。
命竄士七人
初。
淸陰先生疏曰。
於此疏。
嫌不敢言
世間不可無此議論
愼齋則慮或挑禍
責其諱不相議。
群奸竄逐
朝著廓淸
稱服曰。
吾儕中惟某可以爲 國事
先生告送西。
及 因山
參哭班卽下鄕
壬辰
淸陰卒。
先生加麻三月
友人書曰。
石室云亡
痛矣
歷盡天下之變。
其所畀而歸。
可謂君子有終也。
仍復自念。
不才分甘十年丘壑
中間妄揣。
輕易一脚出門
蓋緣此老爲之前也。
終使讎怨滿世。
動輒得咎
斬穴之禍。
朝暮等待
人苦不自知
何能無介然冥冥耶。
丙申
 除工曹正郞不赴。
銓曹屢擬臺職
終未蒙 點。
一日
 筵臣閔鼎重曰。
李某有何得罪於 殿下耶。
無乃己丑爲非耶。
 上微笑曰。
其疏多疏狂語。
不用矣。
金益煕曰。
人學高明
且通世務
素知之。
故每於別薦薦之矣。
 上曰。
今後必使之來。
先生有詩曰。
少年麤雜燕雲
道路豺狼足云
何事悤悤輕下手。
疏狂 褒語 明君
戊戌
 除持平
上疏乞免
嘗於 榻前
力辨己丑疏。
 上曰。
其疏有傅會經訓
公元1658年
文致奸言之語。
故予嘗非之。
趙絅曾於姜獄。
進言曰。
春秋無將
將卽必誅
預造翟衣
僭稱內殿
不但而已
於是姜之罪定。
 上之志決。
先生常鄙其爲人
疏中及之矣。
至是 上使政院復進其疏。
 批曰。
向來疑爾之事。
今聞吏判之言。
釋然矣。
貽書曰。
盛疏 批諭。
丁寧懇惻
泣鬼神
武仲之夢。
實是前定
此後則兄不得不起。
 國事庶乎
答曰。
坡潭故事
兩兄繼之。
須臾不死。
得見大君子事業
田畝與榮矣。
鄙事獲罪於 君父
臣子分義
雖甚未安。
然事在是非
苟或無愧於吾心。
鼎鑊在前
有所未怖。
況解不解何有哉。
且兄以我爲有可仕之才。
有欲仕之心乎。
令人大慙
三辭乃遞職。
己亥
 除侍講進善辭。
 上曰。
前後除拜之意實非偶然。
爾其速來。
尤菴亦貽書曰。
不在多談。
兄來則弟留。
不來則弟去。
三月
先生入京上四疏。
 上曰。
欲用之意。
不但此也。
豈可遽爾去乎。
先生知時事已無奈何
遂歸。
四月
 除執義辭。
不許
先是
 上下密旨五臣
先生與焉。
旣退。
 除命又下。
其勢似不但已
先生萬言疏。
以定進退之計。
其略曰。
今之可言者非一。
而擧其大者有七。
無求治之實一也。
無任事之實二也。
 經筵
無講道之實三也。
學校無造士之實四也。
群策無救民之實五也。
人心無向善之實六也。
朝廷敎令之實七也。
謹嘗考周禮制度之可行於時者。
與夫 祖宗憲章不擧於今者。
參以朱子增損呂氏鄕約之法。
兼取我 國儒先經論當世之說。
合爲一論。
大槩其法爲綱者有三。
一曰正風俗。
二曰養人才。
三曰革舊弊。
所謂正風俗者。
周禮禮敎之法。
而其目有三。
鄕約
五家統。
社倉
所謂養人才者。
戴記造士之意。
而其目有五。
曰學。
延英院。
科擧法。
五衛
軍資別倉。
治法之摸樣也。
所謂革舊弊者。
修明 國制之意。
而其目有八。
曰內需。
曰貢案。
賦稅
人役
曰量田。
曰汰宂官
久任
曰禁侈習。
變通機要也。
未及登徹。
 孝廟昇遐
卽奔哭 闕下
三上辭疏。
同春進箚曰。
伏聞李某將拜疏而歸。
如臣十輩
江湖鳧雁
無所益。
無所損。
某者
不可不置諸 殿下之側也。
向來 先大王批其疏。
屬意深重
非偶然。
在今 繼述之道。
不宜苟順其願不留以自助也。
 上曰。
李某旅味必艱楚
其母亦老病
賜食物。
示予優待意。
先生五辭
 上猶不許
遂出城外
政院 啓曰。
 新政之日。
得賢士爲急。
公元1659年
在外諸人亦皆徵召
已來之人不可許歸。
勸諭入城。
 上遣史官開諭
先生不得已還入城。
至八疏。
 上曰。
予當念爾疾病
置於閑官
改 除司僕正
又 賜食物。
先生辭不受。
乞歸益懇。
 上許之。
引見曰。
僕正雖來未見。
今以省母歸。
不可強留
而予心缺然
爲見而送之。
先生起而前曰。
以不才。
猥蒙 先朝不世之恩。
未效涓埃之報。
而遽遭 天崩之慟。
今日之來。
只欲臨哭以伸臣子之痛。
不意 殿下又待以非常之禮。
臣益惶恧。
然 殿下見臣無似
則必棄而不後 召。
冒昧入侍矣。
 上曰。
數數歸覲
毋爲長往之計。
先生曰。
如臣實無所用
不宜如是眷眷
苟 殿下繼述 先王末年之志。
瘖聾跛躄
將于于焉願立於朝。
何患無人
臣則只可養田廬
淸世閑氓。
農夫歌誦 聖德而已
時同以吏判入侍
 上曰。
吏判謂是如何
對曰。
臣知此家事。
其母雖老康健
且多兄弟
其弟爲縣宰榮養矣。
渠則 聖眷如是隆重
不宜便訣。
而乃決歸。
以爲非也。
 因山前。
雖在無所事。
卒哭後則 經席不可無此人也。
先生曰。
 殿下聞臣留疏發行
則 遣史官以 諭之。
念臣旅瑣窘急
則 命廩料以給之。
推之於老母
又 賜食物。
臣非木石豚魚
豈不知感
臣之情勢
果如所懇。
非飾辭虛讓也。
承旨李殷相曰。
李某每以老母爲辭矣。
其弟惟謙時宰鎭岑。
換授畿邑似便。
吏判曰。
 宣廟朝令盧守愼將母上來
 大行宋時烈亦然
今奉母京邸亦可。
況換邑便好乎。
先生曰。
不但異數不敢當
無前之事。
爲臣刱始。
如 國體何。
老母雖似粗健
八十非赴遠之日也。
惟謙幸爲邑宰
便近家鄕
呴呴相樂。
 聖敎至此
臣極惶閔。
 上仍詢大臣
領相鄭太和曰。
換邑可也。
然必使李某京輦
然後爲之。
此在 殿下
八月
 除執義
政院請 下諭。
 上答曰。
李某不失信之士。
覲親自來
又曰。
吏判之意如何
吏判宋浚吉曰。
 殿下以誠待下。
豈不美哉
其所以不 下諭者。
加於 下諭不翅萬萬。
臺臣在外
 下諭乘馹。
自是優待之故規也。
 上從之。
先生上辭疏。
 不許
十月
赴 因山
至王十里
病未肅謝
自謂 啓殯當見遞。
 廞衛前夕
政院將 啓牌招。
不得已詣 闕。
過 因山
出次城外
上辭疏。
 上曰。
勿生歸計
移 除掌樂正
 上謂承旨曰。
予聞李某於 先朝未達之疏。
可令持疏而來也。
先生乞歸
仍辭侍 筵之 命。
承旨吳挺緯曰。
昨日玉堂請留儒賢
宋時烈引見
李某亦當勸留。
 上引入曰。
予將開筵
爾何退歸
先生陳情未半。
 上顧吏判曰。
前議換邑事。
何不遄行
對曰。
換邑來往亦有弊。
以其兄直長李惟澤爲畿宰如何
 上曰。
善。
又 謂先生曰。
 先朝擬疏
須速書進。
先生曰。
人之才學不能相兼
古之以儒爲名者各有所長
至於經綸之才。
罕有焉。
以我東儒先言之。
文正公趙光祖文成公李珥數人而已
臣在 先朝大有爲之日。
竊有所區區願忠之志。
而不自度量。
就法中廢墜而未擧者。
參以儒先之說。
作爲一冊。
以備朝廷採用
而淨寫未畢。
 仙馭上賓
今 聖敎如是
庶幾得效其志願矣。
然此疏事具在方冊
更無新語
苟 殿下欲行之。
廟堂諸方冊。
擧而措之。
何足有無其間哉。
 上曰。
雖在方冊
說出者爾也。
雖有大臣
主事者爾也。
爾毋辭焉。
吏判曰。
今有兩賢從祀之論。
自 上聖益進可以知其人之賢否
而有從祀之時矣。
先生曰。
所謂時者。
在上者行之卽時也。
如以二臣不賢則已。
以爲賢則 殿下何不斷然從之耶。
抑有說焉。
朱子曰。
宗廟昭穆之制。
待中恢復後論之。
於此等時
文廟旣奉之位。
難保其安
公元1660年
奉。
何必更添新位云爾
則猶有待焉。
不亦可乎。
願 殿下凡事必如朱子說。
期於遠大
無畫於近小
以遂 先大王志事
乞退
 上曰。
多識前言
今當順爾志。
不稱經筵官
出入經筵啓沃可也。
先是先生
當封 陵日。
有賞典。
嫌不欲留。
而或云資職未準。
不在其例。
先生黽勉承事
行賞
先生亦加資。
 特命也。
又以伯兄陞敍畿宰。
先生辭兩 命。
南歸
禮官追到傳 諭書。
 啓曰。
臣若遵 聖旨
更瞻 天顏而退。
則 聖上之勤敎庶幾小答。
微臣分義庶幾小安。
然臣兄超陞作宰。
臣亦違例加資。
未有還收之 命。
靦然冒入。
其所以退。
所以媒進也。
其所以辭。
所以固寵也。
道路觀者謂臣如何
 上謂大臣曰。
其辭至此
奈何
領相曰。
直以大司憲招賢士亦可矣。
況此資乎。
不可許其辭也。
 上於是再 下諭。
固辭
尋 除工曹參議
庚子
 除同副承旨
又 賜母食物
上疏辭。
二月
 別諭曰。
予自月初
猝患眼病。
雜試鍼藥
時無顯效
病裏思想
益切于中。
於此際得與面談
開豁如何
先生遂入
再辭乃遞職。
三月
 上賜食物亦辭。
時同左參贊
論國練變除之制。
 上曰。
卿議于大臣護軍李某以啓
之。
先生獻議曰。
臣聞喪服變除
大節也。
宋浚吉所謂小祥正服用七升布。
中衣及冠練絰用
交帶用布云者
浚吉之言也。
考之禮經然矣。
臣師金長生所著疑禮問解詳載此說。
刊行于世。
鄕曲士庶不至於貧窶不能行禮者。
則皆改製而受之。
 聖躬所御之服。
其可苟爲哉。
禮曰。
衰不當物
猶無衰也。
當用宋浚吉議。
初。
 大王大妃服 孝廟喪。
儒臣曰。
古禮庶子爲後服朞
大臣曰。
經國大典長子衆子朞年
二議相合
又據時王之制。
爲朞年服。
至是掌令許穆
請行三年
 上命收議。
先生獻議曰。
臣竊聞此禮已議定矣。
又復詢咨以及微臣
無乃 聖心有所未盡者耶。
臣實矇然無識
不可強其不知以爲知。
而且此禮也。
臣與宋浚吉宋時烈
論之久矣。
所見初無異同
而此二臣者方以妄論待罪
臣何敢復爲之說乎。
疏曰。
第二子立之。
亦名爲長子
此疏說也。
一邊無不眩惑
市,諸賢。
未釋然。
先生譬以木幹
手畫爲圖。
作禮說以示之。
尹鑴先生書。
要勸兩宋請 大妃三年之喪。
而語極險陂
先生以書告絶曰。
吾輩不免叔孫通枉死
何暇出氣與人上下其論乎。
尹善道凶疏
同春還山
先生
乞歸
 上曰。
使予終無一人而後已乎
遂 賜對曰。
近以善道兇疏
左參贊蒼黃引去
今爾亦辭退
何爲哉。
對曰。
臣之歸非以尹事也。
老母病也。
且 聖上招集在野之臣。
本欲有益於 國家
乃反多不韙之事。
以此尤欲去耳。
李殷相進曰。
此指權諰也。
 上曰。
古語曰。
可欺以方
不以其方而欲欺之。
可乎。
善道者。
惡人也。
穆之黨也。
先生又曰。
昔 恭懿殿。
遭 明廟喪。
正臣李滉曰。
嫂叔無服
家禮小功
奇大升駁正之曰。
帝王繼統爲重。
雖以兄繼弟。
有父子之道。
春秋僖,閔是也
當爲長子三年服。
李滉聞之曰。
若非奇明彥
余幾不免禮經罪人
豈有不止朞年之理乎。
今日之議。
亦止論禮。
何不可之有哉。
 上曰。
彼輩之心。
不在論禮。
予曰假托論禮。
先生曰。
 聖敎至矣。
承旨曰。
李某今日自 闕下將歸云。
 上曰。
若以予爲不可一刻相處
予甚慙愧
不然
豈容如是
先生曰。
 殿下爲臣便覲老母
 除兄畿宰。
老母雖病。
感激 天恩
始欲隨兄赴任
氣力不逮
竟未行矣。
臣之乞歸
欲省母病。
而 嚴旨至此
不勝惶隕。
 上曰。
前疏明日須持入。
先生曰。
臣之蹤勢。
昨於收議已陳之矣。
此時何敢挾
疏入 闕。
談說 國事乎。
 上曰。
不然
此與禮論有何關涉
先是
同春陳箚。
請進此疏。
今又 上敎如是
先生始寫進。
 上便殿賜對
遂令承旨讀疏。
 臨之逐條問難
至日亭午
先生曰。
宂雜之言。
豈可久煩 天聽
 上曰。
所讀幾何
承旨曰。
幾半矣。
餘者二十二貼。
 上曰。
畢焉。
臨罷。
 上流涕曰。
今日見此。
悲痛不堪
又 曰。
此疏無不可行之事。
又 曰。
承旨抄錄條。
並原疏入內
未幾
又 除工曹參議
先生上疏曰。
苟冒名器
以益罪戾
非臣之本志也。
前後 除命
無大無小
未嘗一日供職
蓋無才不學
自知甚明。
不敢其所不能故也。
 上曰。
欲與爲國事矣。
仍 語筵臣曰。
領相未出。
待其出當祥議疏。
六月
上疏曰。
頃於 榻前猥蒙 矜察
許臣以不職事
使之以時出入
此亦異數
賤臣所敢承當
而比之縻身簪組唐突班列者。
差可小安於微分
區區之意寧欲舍彼取此矣。
今屢承 除命
已甚踧踖
連章懇乞
又未蒙 允。
豈 聖明不思前日所以 諭臣之 敎耶。
 上不許曰。
爾可參坐備局。
相議爾疏。
使無意見相礙。
以此意 宣語備局。
先生上疏乞收參坐之 命。
遂出都門
政院請留
禮官再傳
公元1661年
 諭。
輒辭。
 上曰。
旣行矣。
賜馹速敍母子之情。
先生又辭。
乃遞職。
旣歸。
 除左副承旨
辭 不許
辛丑五月
赴 國祥
哭於武德門外散班
翌日
 上引見
遂進言曰。
 先王祥日
條焉已迫。
臣義不敢晏然私室
載病而至城外
近事紛紜
臣非有所輕重其間
而亦嘗獻此議矣。
不敢自處無罪
瞻哭於門外
將歸矣。
今日雖承 命而入。
惶踧甚矣。
 上曰。
不然
邪正已卞。
是非已明。
豈可以此退歸乎。
先生曰。
邪正實難卞。
乙者曰吾正。
甲者曰彼邪。
孰眞爲邪。
孰眞爲正。
人主能卞之。
所以能卞之者
必我之權度精切
然後取舍明。
所以之者
必有學問之功始得。
又曰。
臣之情勢
不可留。
一言而退。
夫我 國雖在偏域。
制度文物
草草
大綱旣正而萬目俱擧。
又自 祖宗深仁厚澤
浹于民心
根基鞏固
故 國運中否而旋泰。
 宗社幾危而復安。
豈知今日乃至於此乎。
 先大王慨然奮發
大有爲
中途 賓天
豈但臣民一時之痛。
實我東千古之恨也。
 殿下嗣位
憂勤惕慮
豈不能繼 先王之志。
述 先王之事乎。
行義未過。
人心愛戴
奈何 聖候未寧
臨御三年
 經筵之日。
屈指無幾
 聖學雖已高明
間斷
公元1660年
則不復進矣。
 上曰。
所學非敢自足。
何故病常如此
再三歎息
先生曰。
連歲兇荒
公私赤立
萬姓喁喁
如在水火
 國之危亡
在朝夕。
古人曰。
天災之作。
人事有以致之。
此雖常談
理則信然
舜湯遭水旱
引爲己咎。
乃曰警予。
乃曰政不節歟。
天人之間若無相感之理。
聖人云然乎。
今日之災。
臣未知何事之應。
而其有人事之未盡者昭然矣。
惟 殿下念之。
 上曰。
時雨浹洽
西成有望矣。
先生曰。
天地俄頃之間。
變化如許
人君政令猶是也。
苟 殿下一正心。
而孚應之捷。
如今日之變旱爲雨。
世道人心正。
然後天必連雨
民事可望
苟以得此雨爲足。
一心怠而萬事隳矣。
所謂怠者。
非止四體之肆弛也。
一心少倦。
誠敬間斷
匹夫之學不能成矣。
聖人大業乎。
願 殿下一意持守
發之於政事號令之間。
施之於用人取舍之際。
能得其正。
終始無貳
可謂無間斷矣。
嗚呼
 殿下眇然之身。
九重之內。
雖謙然自小
 殿下亦天也。
臣觀今日 國事憂者
非止旱災而已
人心散渙
朝著潰裂
不可收拾
未知稅駕於何所。
 上曰。
毋決遐心
留輔予不逮
先生曰。
 聖諭如是
豈不感激
但念臣去年疏章。
幸蒙 察納
有無不可行之 敎。
使臣參論備局。
以臣田野蹤跡
冒赴政事堂
雖甚齟齬
不敢違 旨。
趨赴門外
待 命半月
終無 發落之敎。
臣則豈以臣之言不見用。
進退乎。
然人將指言曰。
某也進言不用
猶且遲遲
以臣爲貪恩慕祿頑鈍無恥之人。
以此益決歸意也。
 上動容曰。
予豈以其疏爲不可行而然乎。
凡有不能無爲而化。
兇荒之歲。
有所更革
則恐致紛擾
未及施。
而予意則已定耳。
疏語可行
而量田五家統最緊。
蓋殫知民而後事可措置矣。
先生曰。
幸甚
一國人民無遺漏。
必行仁政
無不被。
則不亦善乎。
苟以虐政加之。
無或免。
皆被其害。
不如民役不均
苦者雖苦。
歇者有歇也。
大槩爲政自有先後
不可失序
古人所謂有關麟趾之意。
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以此也。
 上曰然。
非爾誰與行之。
尋除吏曹參議
上疏辭。
出東郊。
 上曰嗚呼
君臣之間。
何其不相孚之至此
予甚赧然
爾其姑住去心
明朝入來
至三疏遞職。
遂 賜對
趙絅上疏善道
 上曰。
歷事 三朝之人。
爲此不測之擧。
人固不可知也。
任鄭維城曰。
李某先見之明
 先朝時已知此人之不善而攻斥之矣。
 上屢問曰。
公元1649年
事。
先生乃曰。
己丑年間。
嘗有妄言之事。
 上曰。
護軍何爲出城。
先生曰。
向日登對
已磬微臣情勢
不敢復煩矣。
 上曰。
君臣間。
人情相處乃熟。
今爾倏來倏往。
予甚歎焉。
先生起謝乞歸
 上牢拒。
賜廩料辭。
遂陳疏而歸。
 答曰。
俟母病間。
爾卽上來
使道臣給馬
辭旣還。
 除同副承旨
壬寅
又 除右副承旨
皆辭遞。
六月
 上以別諭召。
先生不赴。
上封事陳奮發繼述之道。
 答曰。
縷縷陳戒。
可不惕念。
往者疏辭。
將與廟堂議而處之。
萬言之疏。
不如面議
須速幡然
毋孤予望。
十二月
 除吏曹參議
 召命荐至
癸卯正月
東郊上疏辭。
 上曰。
勉從矣。
遞付軍職
 賜米饌。
肅謝
 上謂左相斗杓曰。
李某旣來。
當議其疏。
又 命備局曰。
予氣甚不平
當俟少間
引見李某
本局諸官。
須差一人
以行其疏之語可也。
左相遂謄疏本。
先生議。
意欲擔當
而領相則引入矣。
玉堂陳箚曰。
伏見李某前日疏。
所言皆有本末
自昔賢臣智士講究而欲行者也。
今日 聖上不由於群臣之啓發
不牽於俗議拘攣
獨奮於 宸斷
明知其必可行
臣僚之所想望
四方之所拭目
在於此矣。
來京已久。
尙未引接
今雖 聖候未
公元1663年
復常
而 臥內召見亦何妨乎。
修擧百年廢墜
整頓民生積弊
實非等閑事業
不可逶迤徐步而就之也。
 聖明於此不可自強
大臣在告亦可以 聖意曉之。
先生以爲 召對淹速未可知。
累疏乞歸
 不許
三月
 除同副承旨
牌招不進。
至有推考之 命。
左承旨元萬石 啓曰。
恐有嫌於禮遇之道。
曹參兪棨上疏曰。
李某所陳疏事。
無非昔賢之所講。
 國典之所載。
雖其古今異宜
不得不增損者。
若其意則自是甚好。
 殿下召之以此
敢進以此也。
 聖候違豫
尙未施罷。
悠悠之言。
已不勝其紛紜
至於推勘之擧。
尤有所不衆情者。
何則今日之進。
其意初不在應官供職
則 除命之下。
不敢承當
固山野之常情
而今復律之以怠慢
使有司議其當。
則豈 聖明禮遇賢士之道乎。
吏曹判書洪命上箚曰。
李某不卽趨 命。
豈有一毫逋慢之意哉。
今玆推勘
未免群下疑惑
臣竊慨然
疏陳之事。
係是大變通。
不得造次講定
至於 王候少間之時。
可不 賜對溫諭示禮遇之意。
而反令進退狼狽
非爲惜之。
竊恐自此在野之賢不肯進於 殿下之庭也。
 上曰。
紛擾之際。
誤下此命。
卽令爻周。
先生上疏辭職曰。
前此未有職名
而或蒙 召對之恩。
殿下必欲縻之以美爵
使處近密之地。
而後始 許賜諭。
臣竊惑焉。
 上許遞。
 賜廩料辭。
時 上久不引對
領相終亦不出。
游言轉興。
事機遂變。
先生乞退
 上賜對煕政堂曰。
事事同而時異
諸宰合議而後可定
相臣有故
爾亦歸矣
可歎
先生對曰。
 國勢陵遲
不可支持
雖非臣之疏事。
必有更張聳動之擧。
似可爲耳。
又曰。
 先王之時。
策勵群臣。
處事雷厲風飛
臣僚尙有怠緩者。
今 殿下病懶成習
萬事解弛
無一警拔之意。
群下疇能畏懼
而有能擧其職者乎。
爲 國家深憂者。
則吾 王何如此
其他則 國家無可奈何
萬口一辭
皆謂 王之意怠也。
所以重失士大夫之心也。
至於小民
則以宮家設莊之弊。
遠近怨咨
所以失民心之一端也。
又曰。
近日臺臣之言。
 殿下不聽何也。
 上曰。
臺臣不識予意。
以予爲私於宮家。
臺臣之心。
豈不疑。
先生起而對曰。
 殿下何以出此言也。
臣旣疑我。
故我疑其臣云爾
上下相疑
有孚信之道乎。
 殿下何以出此言也。
又進曰。
 經筵久廢
 聖候雖不安
何不儒臣於 臥內
使
讀書
 凭几而聽之乎。
昔 文廟有疾而不廢 經筵
或請少間以專調養
 文廟曰。
自古無無之國
無不讀書之君。
當時之臣。
雖欲少停開 筵。
而自 上不聽
今則 殿下不欲開筵自下懇勸。
古今不同若是也。
 上曰。
向來予疾少差
銳意讀書
而病又旋劇。
外人果以我爲怠矣。
臨罷。
 上曰。
今爾之來。
予若無恙。
其間豈但十餘度引接
聽爾之嘉言乎。
母病苟歇。
爾須遄來。
當日日見焉。
賜馹辭。
九月
 除吏曹參議
 遣史官傳 諭。
辭不赴。
甲辰六月
又 除吏曹參議
 別諭曰。
方與廟堂始議前疏事。
時應金萬基 啓曰。
李某頃年所陳之疏。
本諸周官鄕遂之政。
管子內政之篇。
其所歸宿則 祖宗經國遺法
及我 朝先正臣論議也。
其爲 國之誠。
出於片片赤心
前者亦將講究其疏事。
招致于朝矣。
留待數月。
自 上引接一二番而已
無講採用之擧。
在朝諸宰不但不協共濟
至有譏笑規避者。
獨有相臣斗杓數三陳達
請加講究
而終亦意沮而止。
遂使狼狽而歸。
人君蒭蕘之言。
當採用。
況今學問之士有所建白
而終無黑白
旣非待士之道。
而又失聽言之矣。
卑近之見。
公元1665年
苟安目前
思遠圖。
目今 國勢岌岌
有若下山之日。
若非大有振作設施
則雖欲每如今日之苟安
不可得也
今若以着實講究劃卽施行之意。
招致李某
則實合於聽言待士之道矣。
 上曰。
累歲之後
豈可將欲講究爲辭而召之乎。
不如先爲講究
一邊施行一邊召來可也。
又 謂大臣曰。
明日卿會賓廳。
確其疏。
於是大臣逐條防塞
只以五家統爲可矣。
 上以此意爲諭曰。
欲與講究
先生上疏不赴。
乙巳五月
 上幸溫泉 召先生
先生遂詣 行在
登對
 上輒曰。
今日之召。
蓋欲爲前日事也。
自此可同去。
賜米辭。
時諸臣議一路蠲役。
仍及於軍布官糴之弊。
先生進言曰。
財穀當用而用。
則雖千金不足惜
不可用則雖一錢不可費。
此苟當蠲。
何可爭持於一二斗間乎。
大槩蠲役一事
難爲說。
大臣總攬國計
稱量出入大數
有餘則賜一國田租之半可也。
不足
雖欲蠲。
可乎。
今 國家不務節用經費不足
儒臣每進恤民之策。
恤民之策。
不過蠲役而已
有司常苦其蠲役之說。
故蠲役之說。
爲世大諱矣。
以爲一二年身布一二疋之減。
田稅一二斗之蠲。
特救一時末流之弊。
如以一勺水。
一車薪之
火也。
莫若從頭整理
八道量田。
通爲大同
所收有餘
積貯以爲兇年賑恤如今恩典之用。
以其入還與其民。
不亦善乎。
至於閑丁之抄。
如山之捕禽。
如水之網魚。
隨得隨失。
名存實無
何不整頓戶籍
無人不入。
大小有役。
勞逸均平乎。
若夫今之所謂還上。
社倉美意
而各邑不一其數。
出納俱有其弊。
惜哉。
何不以邑之大小田結多寡
均分其穀。
一結各置四石
而二石藏貯。
二石頒給
以爲常式
互換新舊。
以爲不虞之備。
至於民間
置社如法
則雖遇凶歉
民不闕食而緩急亦可得力矣。
 上回鑾。
給馬
先生隨到天安
呈疏而歸。
尋 除吏曹參議辭遞。
十月
 除講學官
又以 別諭求言
先生上應 旨疏。
辭職
十二月
 上令湖西伯。
歲時 賜米
丙午正月
 下別諭召。
皆辭
三月
 上奉 大妃溫泉
 召先生
時嶺人柳世哲上疏
指斥議禮之臣。
先生引咎陳疏。
 批曰。
人心世道
一至於此
誠非國家之福也。
爾勿引咎
速許相見
先生遂詣 行宮入對
先論兩宋事。
宗統之說曰。
此不難辨也。
彼以嫡庶之說眩亂 天聽
然 先王爲次嫡故云然
設使 先王王子君入
又何疑於宗統尊卑耶。
彼以
公元1652年
帝王之服必皆三年
然後國統尊重
 明宗之喪。
奇大升有 仁聖王后當服三年
而先正臣李滉以爲豈有不止朞年之理乎。
是以
 仁聖王后遂服朞年
而 宣祖王承 明宗之統。
亦未聞尊卑矣。
 上有人世道至此之語。
對曰。
 聖敎是矣。
昨疏之 批。
亦有是語。
人心不淑
由於紀綱不振
世道壞敗
妖怪百出
 殿下今日所以痛斥者。
可謂善矣。
然強抑而已
不可以姑止其瀾而忽其治源之道也。
 聖學高明
於此說。
一卞便斥。
而彼輩欲以淫辭詖說
附會經訓
敢試熒惑之計。
臣恐 聖學猶有所未盡也。
臣觀邪說禍人家國者。
非今斯今。
從古以來
內潰之勢。
則招外寇之至。
人主不可不察也。
 上曰。
何時爲然
對曰。
遠則宋之某黨某黨邪正交爭
而致靖康之亂。
近則 宣廟東西分黨。
而有壬辰之變。
又 仁祖先賢從祀
異議攻奪
而有丙子之禍今日之事。
誠非吉兆也。
交戰之人。
非必自招其外禍也。
陰盛則抗陽也。
今 國之大綱崩潰百病交攻
引繩而絶之。
必有其處。
 上曰。
予亦知其非國家之福也。
對曰。
昨疏之 批。
亦有是語矣。
其機如此
 殿下必思所以
公元1666年
弊之策焉。
 上曰何以
對曰。
孟子曰。
反經而已
正則庶民興。
庶民興則斯無邪慝矣。
 殿下反經而已
 聖德無過失之可擧。
國政罅隙之可議。
豈有邪慝氣干其間哉。
然則今日救弊之策。
莫如反經
反經之術。
不外於 聖學
懋哉懋哉。
又奏曰。
方今小民困於身役
皆爲敵國
 上傾聽曰。
何謂敵國
對曰。
撫我則后。
虐我則讎。
向則。
爲我赤子者。
今反爲我龍蛇
可不懼哉。
 上曰。
以爾老母多病。
予未強迫
而只於無事時從仕亦可。
願爾入
敎誨元子
對曰。
鄕曲鄙人也。
願見 元良德容
而直是臣之情勢不可前進
願 聖上鐫臣講學官之職。
以安愚分。
 止敎愈懇。
遂以古人事君日長之語陳達而退。
疏陳情。
 上答曰。
聞爾之來。
心如有所得
聞爾之去。
如有所失
十月
 上遣史官
小學諺解䉵定事收議。
先生獻議曰。
臣嘗聞先正臣李珥所䉵小學集註最爲精當
俗解之有所逕庭處。
據此釐正。
無他議。
十一月
應 旨陳疏。
北使査問之事。
而 上親爲彌縫
故疏中先陳屈己之爲損體。
仍以奮大志懋 聖學復舊正人心。
獻戒焉。
尋 除侍講贊善
再辭。
丁未四月
 上幸溫泉
 召先生
辭不赴。
公元1667年
 上令本道 賜老母食物
上疏謝 恩。
六月
丁內艱
先生年過六十。
飮食居處
循禮經。
暑月不脫衰絰
親執饋奠
雖病未嘗一日廢。
院臣白 上賜喪需。
上疏懇辭
己酉服闋
卽 除贊善辭。
庚戌
 東宮將行冠禮
 上遣史官 召。
先生不得已三月入城。
又上辭疏。
 上曰。
今此贊善之任
非偶然之意。
何用固辭乃爾
初九日時敏大禮
禮曹 啓曰。
相臣李廷龜文集中。
侍講一人解禮升堂上之規。
使先生賓客之下。
而事甚急遽。
先生得辭
不得稟。
以己意立於 世子之後
參在輔德文學執事之列。
而正笏儼立。
終日小動
百僚不聳觀。
連疏乞歸
 上曰。
宮輔導
此正其時
思歸之速乃爾
 賜廩料。
辭出城外
玉堂進箚曰。
 春宮冠禮之日。
伏見贊善宋浚吉李某俱以白首耆艾
來在陪從旋之列。
百僚聳觀
以爲盛事
今聞二臣俱有去志。
李某退伏城外云。
願 聖上亟賜引接
以至意。
得久京輦
侍講院亦陳白
李某林下耆德
今爲嘉事大禮而來
人皆以出入輔導望矣。
仄聞明將出郊。
轉而南歸
此人雖是宮僚
宜優待。
一去之後
難可更致。
盡誠勸留。
在所不已
 世子卽 
公元1670年
啓。
 上遣史官 諭之曰。
昨日疏批意非偶爾。
而今無留在之意。
不但予心缺然
世子亦甚無聊
其於情誼何。
十五日
先生與同
入參 書筵
小學四卷范魯公質詩。
先生問曰。
游俠善人耶。
不善人耶。
 世子答曰。
不善人也。
曰。
遊俠之流
憂人之憂。
樂人之樂。
可謂不善人耶。
 世子良久曰。
陷爲天下輕薄子故也。
曰。
肥馬輕裘
擧世皆好之。
何以獨言市童憐。
 答曰。
閭里故也。
先生遂進言曰。
凡人奢侈
識者且非之。
人主民財奢侈乎。
 邸下於此不可不早自知戒也。
至論重才不充曰。
所謂位。
范質所居之位。
宰相也。
所謂才。
能言語也。
能文章也。
所以人君百姓之才也。
才與位相稱
乃謂之充。
宰相之才。
不充其位。
猶懷戚戚
人主乎。
 邸下已行成人之
不可童子自處
其位之重。
豈但宰相之比乎。
自 上命三加祝辭
當揭之座右
常目在之。
至澗畔曰。
此木古人比之君子
蓋其貞節亭亭獨秀
靑靑不改。
遇風雪而不屈
故人願得如此之人也。
講畢曰。
臣是草澤之人。
當 邸下冠禮之日。
承 命而來
今已禮畢
敢告歸。
臣雖滅裂
進勸戒之說。
臣去之後
亦願留意焉。
 世子勉留
言甚
恭恪
 上賜對曰。
世子年幼
爾其留輔。
對曰。
臣之此行。
祗欲謝 恩而退。
大禮之日。
猥忝陪從之班。
獲近 前星之光。
亦 天恩也。
若夫輔導 春宮之職。
必擇厚德重望之人。
可任其責。
而如臣不肖
被笑於人。
贊善新設之官
豈可以堪承乎。
 上曰。
予以爾爲所謂其人。
何被笑之有。
先生曰。
 聖學高明
知人則哲
今於賤臣
偶失昭鑑
若於他臣亦然
用舍顚倒
朝廷何如耶。
仍陳用舍之道曰。
人君用人
當審邪正之分矣。
君子小人情狀
朱文公摹寫以出。
以書方人
大略可知
孟子曰。
左右皆曰賢。
未可也。
大夫皆曰賢。
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
然後察之。
察之之道。
學問精明
然後權度不差也。
是以君子窮理
理有所不窮。
則心有所不明。
奸爲忠。
以詐爲信者多矣。
至於天下大本
在於人主一心
本立則末之不治
非所憂也。
今日朝廷。
無所體統
謬詿乖剌
鄙瑣煩猥
不可收拾者。
皆由 殿下方寸之地大本所不立也。
是以
人欲常勝而天理每屈。
俗論方張讜議不行
宜乎時事日趨于下而 國勢不能小振也。
是以
正心誠意
腐儒陳談。
自古人臣之告於君者無他語也。
朱文公宋孝宗曰。
歲月逾邁
之流
一往而不復。
不惟蒼顏白髮已迫遲暮
而竊仰天顏。
已覺非昔時矣。
 殿下臨御十年
志業日退
茫然
中宵興念
必有所慨然於 聖心者矣。
 殿下淵涓之地。
臣未能窺瞯。
而以其發於政者推之。
臣恐 殿下本源工夫有所未盡也。
臣竊觀我 朝文物彬彬
東方之周也。
然文之弊至於委靡
而式至今日。
禮義之實亦掃地
爲今之計。
 殿下莫如先立大志
期以 先王之業。
得人心
要以敎化爲主
凡事務存大體
毋事繁文
加以眞實之功。
察其理欲之分。
一念之發。
知其循理
則推而擴之。
徇欲則遏而絶之。
臨政制事
不以是爲準則
思過半矣。
且古之君有嘗膽者。
今 殿下何必珍味進御
古之君有臥薪者。
今 殿下必大安居
且 殿下深拱九重
不如愚臣身居草澤
目擊時艱也。
今雖姑息牽補度日
而民愁兵怨。
禍伏冥冥
一朝變作
有土崩之勢矣。
臣將退去
效芹誠。
 天顏溫粹
酬酢如響。
先生復奏曰。
 天威咫尺
何敢隱臣心曲。
臣以謬妄之疏。
承 召來往
已六七年。
道路屑屑
所以被笑於人也。
臣今又來。
亦多嗤點
洛陽蘇秦
本末盡露。
如新進之人人不知其如何也。
賤丈夫左右罔市
利。
不敢爲。
是以 大駕溫泉之 幸。
蒙被 聖眷懃懇
不得隨 駕。
至今思之。
不覺汗流沾背也。
時同入對救金澄曰。
金澄直臣
仇怨滿世。
時相許積峻斥曰。
其罪不可救
同春上疏
比積於盧杞矣。
或問先生曰。
先生何不一日供職
何不救金攻許乎。
答曰。
不能救 大明
何暇元會
不能攻健奴。
何暇宰相乎。
又問曰。
兩宋何不如此
答曰。
盛德之士。
雖事去之後
世道與此不同
因誦伊川世道朝廷怨嫉之語。
遂陳疏而歸。
 上令道臣傳 諭。
先生水原
上陳情疏。
其略曰。
臣欲免古之隴斷賤夫
犬馬之誠則有之。
嫠婦之憂則深矣。
伏願 殿下洪範平平蕩蕩之極。
小雅戰戰兢兢之心。
務存大體
延訪弘猷
理欲之分。
邪正之卞。
不爲目前之計。
貽燕翼之謀。
臨下之際。
益加矜莊
使法肅敬而無殿上之戲。
聽言之時。
克盡康色。
使言路豁開而有折檻之忠。
因而進之。
 祖宗憲章
漸次脩擧。
 先王志業
有所繼述
儒臣之已入者無望望之去。
旣去者。
有于于之來矣。
如臣去就
奚足爲 國家輕重哉。
 上遣史官傳批曰。
數日寥寥
未聞上來之期。
無乃待予 批旨而舍去耶。
其然
豈其然乎。
予方企望
宜加諒哉。
 除吏曹參議
辭遞。
六月
 除兼贊善
吏判趙復陽 啓曰。
春坊不可無此人。
不可續續稟定。
 上曰。
贊善三字
可常帶。
先生辭遞。
 上遣史官傳 諭曰。
遭此無前之災。
求助臣隣
爾其上來
書 啓辭。
其略曰。
試問 殿下宮女可放耶。
廏馬可損耶。
宮家奢麗之習。
一切可袪耶。
朝廷泄沓之風。
大家可振耶。
苞苴不行耶。
請托可禁耶。
厭却謏佞之臣耶。
虛受正直之士耶。
 經筵不輟耶。
 聖學有進耶。
道心爲主百體從令耶。
天理勝氣物欲退聽耶。
幽獨燕閑之地。
不愧屋漏耶。
氣淸明之時。
無所伐於萌蘖耶。
羹墻聖考
有所繼述耶。
石舊章。
仍將修擧耶。
不然則徒以區區之言呴呴之意。
感動天心
而迓續天命於萬一。
斯亦難矣。
九月
 除兼贊善
辛亥正月
 遣史官傳 諭。
又 除兼贊善
皆不赴。
五月
 除吏曹參議辭。
六月
 除兼贊善
 召命絡繹而皆不赴。
時有 寧陵遷奉之禮。
先生遂到門外待罪疏。
仍赴 舊陵。
過禮便歸。
十二月
 除吏曹參判。
上疏辭。
甲寅二月
仁宣王后昇遐
先生奔赴門外呈疏。
而政院不受。
時値公除
前疏亦留院矣。
先生詣哭 闕下
公元1674年
南歸
中途承前疏 批曰。
罪深禍酷
遭此終身罔極之痛。
五內分崩
但自叫號
卿之擢授是任。
非偶然。
到此都門
不相見而歸。
卿忍爲此耶。
府 啓曰。
政院若以兩疏並進
違格例。
可以措辭捧入。
以副 聖上優賢盛心
率意阻塞
使儒臣不得伸其情。
使朝廷不得留其行。
出納惟允之任
豈容如是
 上遂推考承旨
嶺人都愼徵逞凶疏。
議禮諸臣皆待罪
先生待罪全義飛菴寺。
而人以服制說來問者多。
先生爲問答書一篇以示之。
尤庵水原萬義寺。
以其書往復焉。
八月
 顯廟昇遐
奔哭 闕外。
因政院 啓。
 上遣史官傳 諭。
書 啓以待罪之意。
出東郊。
公除後再辭遞職。
遂歸。
及 因山先生有疾
且以群小得志
禮論方張
不敢前進
望哭江齋。
乙卯正月
 除大司憲兩司俱請削黜
 上終不允。
五月
鑴爲都憲
遠竄
卽配寧邊
閏月初一日
金吾吏來。
先生下庭祗受 傳旨
卽步而出。
僕馬追及焉。
十九日
配所
不與通書問。
而惟是左右圖書自適矣。
居塞五年
未嘗一日病。
以爲涪陵髭髮之勝。
幸復見於今日。
邊徼不知學。
先生接引誘掖
一變其俗。
來學者多矣。
寒暄謫煕川。
靜菴
公元1675年
魚川督陲之子
往從之游焉。
至是先生諭衆立祠
俾振士風
何許喜事之人。
僞改先生禮說曰。
湯武天子之後
不得復稱諸侯
此與鑴說。
如出一手矣。
中外喧傳
士林疑惑
尹拯又有說曰。
吾過尤庵
尤菴曰。
子見草廬新說乎。
曰未也。
尤庵搜諸几篋而不得曰。
似是宋尙敏持去矣。
歸路歷入宋生家。
孫淳錫亦在座
囊中其所新說者。
而余見之。
卽舊說也。
此事是非
自當之。
蓋其意以爲本無僞說
尤菴做出虛語也。
自有舊說。
衆口傳誦
天下至愚之人。
豈可私意作新說而欲瞞一世乎。
豈有其祖誣謂之新說
而孫不能藏拙乎。
惎間兩家
嘻亦甚矣。
時相吳始壽
以此欲售卞莊子之術。
誣達 天聽
卽放先生
先生古人中上書之例。
具疏欲辨。
而光城金公懼禍及。
沮不呈。
先生就近畿而自呈
十月
配所
移次山後浦。
一日晨坐讀書
語音艱澁
閱數月病轉劇省事
庚申春
少間
縣封章。
朝廷已換局。
方伯世華以爲此時不可煩以疏章。
卽還送矣。
五月
敍付軍職
始呈疏。
先陳其具疏見滯之故。
仍及禮說曰。
臣嘗在 先朝
服制之禮。
猥承收議之 敎。
其所不知。
妄有所獻矣。
及至
公元1674年
 先王已邦禁之後
死罪臣與宋時烈無服往復之說。
宋時烈死罪臣又無長詆斥之事。
所謂大臣之言皆誤達也。
伏念死罪臣嘗於甲寅年間。
竊聞都愼徵上疏有 大王大妃千秋之後 殿下不以適孫自處乎之語。
又聞宰臣亦有爲此說者。
其意蓋謂臣等不以 孝廟爲適子也。
語極深險
死罪臣在全義飛菴寺。
宋時烈水原萬義寺。
相與往復曰。
宋英宗旁支入承大統
程子亦謂之適子。
況 孝廟以次適升爲適。
可謂之非適子乎。
仍以程子彭中丞箚語爲證。
宋時烈以爲然矣。
及乎死罪流竄之後
浮言出於中間
以謂死罪新作禮說。
改前見。
背友附時。
欲爲免禍之計。
又曰。
死罪臣疑其浮言所出
貽書宋時烈曰。
鄙俚之說。
庚子曰升爲適。
甲寅亦曰適子
前後不異也。
萬義往復
自筆添足八九十字。
江郊擬疏說亦謂適統何歸。
彼此相似也。
宋時烈答人書。
往復誠有之語。
而其手跡出。
然後其謗少息矣。
臣等實未嘗追論服制
大臣所達如此
無乃死罪臣貽書者而訛傳其說耶。
其所搢紳傳播書簡
其有僞作者耶。
實甚怪駭
先生遠謫
未得其造言者爲誰。
尹拯
公元1680年
有自當之語。
先生亦疑尤門之徒或有喜事者造此躛言
而貽書尤庵
責其不禁門徒
自此嘵嘵之說久而未艾
先生之志。
蓋欲朋友之間有事必質。
無容一毫疑阻
 君臣之際有告必信
不撓時輩之交搆也。
假使先生實欲因緣時輩
以免斬穴之禍。
豈可僞書改撰
相臣之誤達。
不爲之幸。
而反以爲病。
馳書尤翁。
奏牘 天陛
以卞其禮議之堅守
 恩赦謬加耶。
家訓曰。
汝輩兩宋
致敬不替。
先生之於尤翁。
交義未嘗少異。
不幸先生臨年
不復與尤翕(一作翁)追遊講討
而致有後人之疑矣。
疏入。
 上批曰。
旣往之事。
不須提起
乃令宋時烈撤圍
人有抵書於先曰。
疏事遲延
自是事勢
不必爲恨。
而今好好出場
島棘之撤。
亦因先生之疏。
則不士林驚喜
益知造化非偶然者。
八月
先生離兔山後浦。
省掃廣陵先塋
歸公鄕。
宿疾未蘇。
至甲子六月
咳泄俱劇。
手書遺訓
以示諸子孫。
七月初十日
易簀龍門書齋
臨終
淨掃床席
手自整冠。
兩手叉置臍上。
齊足安臥
毛髮少無動搖
恬然而逝。
得年七十八。
及門之士咸加麻持服
遠近匍匐赴弔
以爲斯文喪矣。
訃聞
 上遣禮官致祭給喪需。
是年九月
葬于中
公元1651年
洞家後山
辛卯二月
遷奉于同岡上邊
丙申十二月二十八日
遷奉江北道里山負壬之原。
新卜也。
於戲
先生天品甚高。
英秀聰明
而早親有道
從事於爲己之學。
嘗曰。
人有第一件事。
何以第二件事乎。
沈潛性理之書。
玩索精微之蘊。
眞積力久。
直闡正路
以孝忠信
立身之本。
窮理居敬
進學之基。
內外交養
知行兼進。
規模節度
一以程,朱爲法
而其於本源工夫
尤加慥慥焉。
及其德性充養
英華著見。
儀貌莊重而有安和之色。
志氣靜肅無拘束之勤。
望之儼然
卽之也溫。
步履中度
動止有常節。
處家也。
孝友敦睦
出於天性
事親誠敬俱到
得其歡心
就養無方
咸適其宜。
外家無後
先代墓祀將廢。
營置墓田
令其在近旁孫掌之。
歲一祭之。
群從兄弟之子孤貧者。
收恤敎導如己子。
冠昏喪祭
一遵家禮
閨庭內外
儀則斬斬
宗族必致其愛。
鄕黨必致其恭。
凶嘉弔慶
曲盡情義
凡於接人遇物
無間親疏
一以誠信爲主
至於論事是非
卞別淑慝
斷以義理
精詳剛果
截然不可犯者。
平居也。
晨興謁廟
退處書室
靜對几案
非聖賢之書。
不接於目。
講道論理
見解明透。
德性堅定
雖在燕閑之中。
肅然如對大賓
惰慢
公元1636年
容。
不設於體。
鄙倍之言。
不出於口。
一家之人。
未嘗見其喜怒至於聲色也。
敎人也。
接引後進
反復誘掖
雖幼賤者。
開心見誠
隨其材品
諄諄不倦
要以立志爲先。
躬行爲務。
而或涉於浮泛丁寧戒之。
授書循序
躐階級。
至於文華藻之習。
未嘗及於言議也。
蓋其好學之誠。
樂道之心。
到老如一日。
其所隆師之道。
育材之規。
交際之間。
眞誠無僞
一毫不苟
粹然一出於正。
所以沙溪愼齋先生期許甚大。
而授以禮書二帙以屬意也。
若夫事 君一節
炳炳烺烺
尤爲大開眼處。
愴然千載不盡之恨矣。
先生婆娑林下
不求聞達
士友推重
聲輝騰聞
每有 徵召
輒辭不就
自經丙子之變。
素履益貞。
及 孝廟嗣服之初。
慨然大志
旌招在野諸賢。
愼齋,尤,聯翩赴 召。
先生亦以愼齋力勸。
幡然一起
淸陰時以元老復入
羽儀 王朝
若將有意於世矣。
群小懷慍。
齮齕元老
先生不謀於人。
一進讜言
返初服
耿耿憂愛。
未嘗退處有間也。
 孝廟末年
恩注非常
 徵召絡繹
先生以爲善言易者不言易
不必先聲而後實。
疏陳經濟之策。
未及登徹。
 仙馭賓天
嗚呼痛哉。
 顯廟之初。
有志繼述
朝野
至治
流俗不合
群賢袖手
豈亦天未悔禍
不欲使先生儕類
三代海左而伸大義天下耶。
先生嘗曰。
今日出處。
其義有二。
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王燭不用吾言。
退而耕野。
只此二者之外。
不可毫髮僭差也。
是以
先生間或被 徵赴都。
未嘗一日居官任職
未嘗一言干預朝政
登對之說。
章奏之論。
不過薪膽而已
噫。
先生之志。
其亦悲矣。
(故諮議光山鄭復天。
所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