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三 (自动笺注)
草廬先生年譜卷之三
 年譜
  
草廬先生年譜[三]
公元1665年
乙巳(先生五十九歲)
正月
呈狀本道
終不赴。
四月(丁巳)庚辰
哭叔弟惟益。
 公志氣激昂
變故以來
慷慨言曰。
男兒此時爲 大明一死可也。
口談孫吳
手執弧矢
言及天下事。
未嘗奮臂大呼
至於流涕
傍人見之。
以爲駭然
蓋有臨大節不可屈之志焉。
公元1640年
五月
(丙戌) 上幸溫泉
 別諭召之。
 四月
 大駕溫泉
同春都憲承 召。
詣 行在啓曰。
臣於頃日疏末
敢請收召內禮遇之臣矣。
不意 下諭先及於臣。
以臣之疏。
反承 聖諭
臣誠慙靦矣。
 上曰。
予之召卿
豈待卿疏乎。
徵召之人。
道內有幾人乎。
同春對曰。
李某尹宣擧兩人皆在不遠。
渠輩若無病故則想或自來
而自 上特召。
豈不美乎。
 上曰。
政院下諭可也。
同春復進曰。
李某頃日自 上待之似未盡矣。
 上曰。
何事耶。
對曰。
渠之疏中語
雖未知盡爲可行
旣已收召
當爲面議可否之擧。
留邸數月。
終使邈然而歸。
士心落莫矣。
於是 下諭曰。
念爾頃年
京之日。
予之疾病連仍
爾亦旋聞親癠。
終不得展爾所蘊而歸。
迨今耿耿不已
今予宿疾積年沈痼
醫工技窮
不獲已
有此湯沐之擧。
幸爾居住與此密邇
日夕懸望
企佇何言。
冀爾不我遐棄
體予至意
幡然一來
以慰如渴之思。
公元1651年
辛卯
詣 行在
癸巳
肅拜
仍登 對。
 上曰。
前年上京之日。
有疾病。
不得數數引見
至今不忘。
今日之召。
蓋欲爲前日事故耳。
因 敎以自此上去之意。
先生備陳不可進之義。
至日景。
 聖敎愈懇。
未有準 許之期。
故退。
賜食物。
上疏辭。
 批曰。
安意勿辭。
毋負予丁寧面諭之意。
又令掖庭人 賜油芚一浮
 敎曰。
旅舍卑濕故送之。
可爲行具
公元1656年
丙申
復入 對。
 上曰。
副護軍李某來前。
昨日疏批之意。
爾知之乎。
對曰。
 聖批謹已承奉矣。
至於 聖意
則臣昏愚未能測度耳。
 上釋其批意曰。
所謂毋負予面諭丁寧意者
隨駕上去之謂也。
先生更申前懇。
屢請還收隨 駕之 命。
不許
諸臣因其一路
役之說。
又及身役穀積欠之弊。
先生進言曰。
財穀當用而用。
則雖千金可惜
不可用則雖一錢不可費。
此苟當蠲則何可爭持於一二斗之間乎。
可以推之。
則雖及於國中可也。
大槩蠲役一事
難爲說。
大臣摠攬國計
稱量出入大數
有餘則雖賜民田稅之半可也。
不足則雖欲蠲得乎。
今者國家不務節用
經費常患不足
儒臣每進恤民之策。
恤民之策不過蠲役而已
有司常苦其蠲役之說。
故蠲役之說。
爲世所諱矣。
以爲一二年身布一二匹之減。
田稅一二斗之蠲。
特救一時末流之弊耳。
如以一勺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莫若從頭整理
八路量田。
通爲大同
其所有用餘者。
貯積以爲凶年賑恤如今日 恩典之用。
以其入還與其民。
不亦善乎。
至於閑丁之抄。
如山之捕禽。
如水之網魚。
隨得隨失。
名存實無
何不整頓戶籍
無人不入。
大小有役。
勞逸均平乎。
若夫今之所謂還上。
社倉美意
而各邑不一其數。
出納俱有其弊。
惜哉。
何不以邑之大小
田結多寡
均分其穀。
一結各置四石
二石莊貯。
二石頒給
以爲常式
互換新舊。
以爲不虞之備。
至於
民間
置社如法
則雖遇凶歉
民不闕食。
緩急亦可得力云云
日昃而退。
公元1657年
丁酉
 回鑾
隨 駕到天安
呈疏歸家。
 批曰。
頃於路上
得觀爾疏。
遽引母病。
悤忙下去云。
在彼懇諭之意。
便作虛套
缺然之懷。
可勝哉。
爾其俟母病之少間
追念予之至意
從速上來
以副予意。
六月
拜吏曹參議
 命道臣傳 諭。
上疏辭。
不許
 批曰。
予意已竭於前後之批。
復何多誥。
爾其體予至意
安意勿辭。
從速上來
同春書。
 書略曰。
 經筵進說
不可草草
老兄今日之責。
不翅重大矣。
進德修業不可先後之意。
老兄講之熟矣。
治心之法。
心經一冊。
更無餘蘊。
設施之方。
更取國典修擧
則亦庶幾哉。
老兄亦宜自任
不可但爲目前之計而已
近日朝廷氣像
浸浸如 仁祖末年
未有其時事之大者耳。
若得 聖心開悟
痛自懲革
風草之效。
只在一轉移之間。
其機如此
老兄之責。
豈不重且大歟。
老兄平日容貌辭氣豈不樂易慈諒而似欠莊重嚴毅之味。
故人易親
愛之
然亦未免輕之也。
願言必簡而重。
對人尤加愼密
進對之際。
齊宿書思
期以引 君於道。
不可先有退歸之意也。
八月
(乙卯)呈狀遞職。
公元1626年
丙寅
葬叔氏于錦山寶石
九月
尤庵會東鶴寺。
校正經書辨疑
 時將刊辨疑書。
尤庵先生相與勘證。
美村亦來會
先生曰。
英甫常以吉甫學術不正
此會合。
相與說罷可乎。
美村笑曰。
欲見吾兩人相鬪也。
尤庵曰。
非謂不正也。
不精云耳
先生又曰。
英甫每以吉甫之不絶驪江爲疑。
且道驪江屬於陰陽黑白
則白乎黑乎。
美村曰。
黑。
陰乎陽乎。
美村曰。
陰。
先生尤庵曰。
吉甫如此
而兄每疑之。
何也。
因與之一笑而罷。
往掃外先世墳墓於沃川。
 先生外曾祖以上累世墳墓
在於沃川西華
子孫殘微。
墓田盡賣。
香火幾廢。
先生以金夫人之意。
鳩財償直。
推還其田。
定行歲一祭之禮。
又營石物。
輸致墓前。
而使之料理刻豎。
外祖無後嗣。
而墓在錦山
先生竭力經紀
置田立石
使先生兄弟
子孫輪行節祀。
祗受 內賜論語一件。
 前後 賜送冊子不可勝記
只錄其一。
十月
拜 元子講學廳講學官
下 別諭求言
 諭曰。
國家不幸
近年以來
災孼荐臻
殆無虛日
固已可畏
乃者雷霆之變。
又作於孟冬之朔。
天戒赫然
尤可驚愕
不知何等禍亂伏於冥冥之中而然歟。
此必由予不德獲戾上下
以致疾威之斯酷也。
危懼之切。
不啻若隕淵谷
顧予端本淸源之功。
有所未至。
發號施令之間。
有乖其宜。
而迷不自知歟。
生靈愁怨
上干天和
刑獄橫濫
下結幽冤而亦莫之聞歟。
其必有所召者矣。
惟爾以山林重望
抱道多年
素有忠愛之忱。
不忘當世之志。
往歲封章
佇俟面究
而由予誠意淺薄
尙靳一來
每用耿耿
玆當遇災之日。
益切求助之意。
爾毋謂前言已盡。
而更竭底蘊
可以消災之道。
救民之策。
上自寡躬。
下至朝政
歷擧條陳
爲先具實封以聞。
以輔不逮
十一月
上疏應 旨。
因乞收講學官之 命。
 
批曰。
日者下諭非止一再
予之所望
益用耿耿
今觀爾疏。
予心缺然
無以爲諭。
噫。
何棄若是
宜勿爲嫌
開盡所懷
從容上來
以副予意。
尤庵孤雲寺
經書辨疑
十二月
 命本道監司
存問給食物。
 時 筵臣白諸儒臣歲凶艱食之狀。
故有是 命。
公元1666年
丙午(先生六十歲)
正月
上疏食物
下 別諭宣召
 諭曰。
嗚呼
季冬陰虹之變。
已極驚慘
而今又再發於履端之初。
考諸往牒
未有若是疊層者也。
是何仁愛之天。
譴告至此耶。
變不虛生
惟人所召。
靜言思之。
由於寡昧涼德
憂惶愧恧
罔知攸濟。
雖在遐遠疏賤之臣。
亦當竭力殫智。
以效拯救之策。
況爾養德山林
受知 先朝
至于寡昧
倚毗冞篤。
豈可遁處傍觀
徒思自便之計哉。
天災孔棘
非但轉移之方急。
準擬席之頻開。
元子輔導之方。
不可少緩。
跂望之心。
到此益切。
爾其體予至意
幡然上來
二月
上疏懇辭
 不許
三月
 上奉 大妃
又幸溫宮
下 諭召之。
 諭曰。
予以去夏駐駕于此
惟時爾來見予。
深慰予平日思想之懷。
因擬致爾于朝。
俾輔不逮
而爾以母病辭焉。
不得強也。
惟予心缺然
曷可云喩
 慈殿違和
奉試溫泉
復有今日之幸。
爾旣於前日見於茲地。
則今豈可不爲予而復來乎。
況今天怒民困
正須協力共濟
此予所以有日者之諭。
而尤欲見爾於今者也。
爾其從速赴召
以副至意
四月(辛亥)甲寅
上疏辭。
 不許
 
時嶺人柳世哲等千餘人
疏論邦禮
語極凶慘
先生曾參收議。
引罪不敢遽進。
上疏懇辭 召命
批曰。
噫。
人心世道
一至於此
誠非國家之福也。
可勝云喩
爾其須勿引咎
體予至意
俟母病之少間
許予懷之一見
則此誠予之所望
復何多誥。
更勿爲嫌
速許相見
毋孤予望。
公元1627年
丁卯
詣 行在
戊辰
入 對。
 先生先論二宋之事。
次及宗統之說。
進言曰。
此不難辨也。
彼以嫡庶之稱。
雖欲眩亂 天聽
然 先王爲次嫡故云然
設使 先王王子君入
何疑於宗統尊卑耶。
以爲帝王之服。
必皆三年
然後國統尊重
然 明宗奇大升三年之論。
而先正臣李滉以爲豈有不止朞年之理乎。
是以
 仁聖王后服 明宗之喪。
爲朞年。
而 宣祖王承 明宗之統。
亦未聞尊卑之論矣。
 上曰。
人心世道
至此哉。
先生進言曰。
 聖敎是矣。
昨者臣之疏 批。
亦有是 敎矣。
人心不淑
由於朝廷紀綱不振
世道壞敗
妖怪百出
此事始初惟一尹善道
人皆非之。
朝廷以爲難處
到今千百善道
何以制之。
自 上今日所以痛斥者。
可謂善矣。
然強抑而已
不可以姑止其瀾而忽其治源之道也。
 聖敎所以欲塞其源者。
亦可謂善矣。
然臣以爲塞源不如淸其源也。
 聖學高明
於此說。
一辨便斥。
其時入侍之臣。
咸仰 聖敎明白痛快
今日彼人不知 聖明之如此。
欲以淫辭詖說傅會經傳
而敢試熒惑之計。
臣恐 聖學猶有所未盡。
故其效不能使人皆知聖明不可欺誣
而敢肆然爲說以獻於 殿下
而欲害 殿下所親信。
豈不爲 殿下之羞乎。
臣且觀邪說害人國家者。
非今斯今。
從古以來
公元1652年
內潰之勢。
則招外寇之至。
誠爲可懼。
人主不可不察也。
 上曰。
何時爲然
對曰。
遠則宋之某黨某黨
邪正交爭
而致靖康之亂。
近則 宣廟東西分黨。
而有壬辰之變。
又 仁祖先賢從祀之論。
異議攻奪
而有丙子之禍。
今日之事。
誠非吉兆也。
蓋此交戰之人。
非必自招其外禍也。
蓋陰盛故抗陽也。
國之大綱崩潰百病交攻
引繩絶之。
必有其處矣。
 上曰。
此事予亦知其非國家之福也。
對曰。
昨者臣之疏 批。
亦有是 敎矣。
然其機如此
 殿下必思所以救弊之策焉。
 上曰。
何以
對曰。
息邪距詖。
無他術矣。
孟子曰。
反經而已
正則庶民興。
庶民興則斯無邪慝矣。
 殿下反經而已
 聖德無過失之可擧。
國政罅隙之可議。
豈有邪慝之氣。
其間哉。
然則今日救弊之策。
莫如反經
反經之術。
不外於 聖學
懋哉懋哉。
上命進曰。
見爾疏。
引咎不肯來。
予以爲悵。
爾來予心喜樂矣。
對曰。
臣於 大駕行幸之日。
遵前 召旨。
趨伏路下。
祗迎而後退。
是臣宿心
而聞以嶺南儒生之事。
宋時烈等待罪。
臣雖不足有無其間
頃年冒參獻議之末。
有罪則臣當均被其刑。
徊徨不敢前進
至於 別諭之後
不竢駕屨。
老母多病。
烏鳥之情。
相牽攣。
登程之後
行且顧。
未免淹延時日
今始冒赴。
罪尤大矣
末又語及小民身役之弊。
所謂殘弊者箇箇爲敵國之語。
 上傾聽
何謂敵國
對曰。
撫我則后。
虐我則讎。
向之爲我赤子者。
今反爲吾之龍蛇
可不懼哉。
然臣之所言。
非謂向之所謂邪人害正之類與小民怨咨之流同爲作亂也。
蓋言其潰裂之後其勢有如云耳
 上曰。
老母年高多病。
前予亦無相與強迫之意。
只於有病時省覲
無事時從仕。
願爾入
敎誨元子可也。
對曰。
實情如此
非臣之矯飾其言也。
 上曰。
予豈以爾言爲矯飾哉。
對曰。
鄕曲鄙人
一見 元良天成德容之心。
何可量哉。
直是臣之情勢
不可前進
願 聖上鐫臣講學官之職。
以安愚分。
幸甚
 上諭愈懇不許
先生引古人事日長之語。
陳達而退。
賜食物。
上疏辭。
公元1631年
辛未
以母病上疏辭歸
 批曰。
覽爾疏辭。
以母病辭歸矣。
聞爾之來。
心如有所得
聞爾之歸。
如有所失
老母年高
疾病連綿
則今爾之行。
何可已乎
然而予所恨者。
不得縷縷相接
而今因爾行之促迫
不得相見而送也。
毋孤面諭之意。
俟時上來
以副予望。
公元1636年
丙子
再疏。
引 回鑾前徑歸之罪。
乞還輔導 元子之 命。
不許
五月
與同泛舟遊於錦壁之下。
七月
戒美村。
季子冠禮尼山衙中。
奉金夫人還于花山
十月
小學諺解纂定議。
 時 元子方小學
而以諺解之頗多訛誤
用筵臣言。
李文成公集註纂定。
而自 上有收議之命。
史官來問。
先生獻議
十一月(丁丑)庚寅
承 別諭召命
 諭曰。
惟予晻于大道
多虧闕。
禍亂斯兆。
天降之災。
越自孟冬
至于仲朔。
雷電震擊之變。
亟見而屢警。
災異之作。
未有若是之慘。
獲戾至此
靡所容措
夙夜危慄
懲愆訟尤。
庶圖自新
迓續邦命。
眷我賢哲
邈處草野
寤寐願見。
莫肯顧予。
予欲力學進德
格致誠正之學。
從而講明
予欲奮志圖治
振作興撥之策。
疇與之計議
善端之發。
將無
啓導擴充
可爲之會將無勖勵贊成
予故茫然自悼。
罔知攸濟。
向者禮召雖勤。
堅臥不起
實由寡昧誠意淺薄
內自循省
增慙靦。
今予大驚動于心。
自悔艾。
因是加勉。
至於終不可與有爲耶。
君子之於世也。
非欲獨善其身
帝王之於賢者。
欲與天職
此義爾亦講之有素矣。
予之思賢之誠。
求治之心。
如有飢渴
耿耿切至
幡然改圖
從速赴朝。
匡輔否德
弘濟時艱
是予日夕之望也。
輔養元子在於早。
諭敎煩之以講學之任者。
非偶然。
薰陶之益。
恐失此時
不得不望爾之來敎也。
噫。
言語之間。
未足以備諭至意
精誠所感。
庶可以勉回遐心
惟爾默諒而亟副焉。
公元1663年
癸卯
上疏陳戒。
因辭 召命
 時北虜以走回人事
査問之擧。
事機叵測
三公論以一罪
 上垂涕泣而懇請
僅得稍緩。
而許積又圖於虜中。
移其罪於 上躬。
勘以罰鍰
先生不勝憤惋
遂於疏中。
先陳不能早死至見今日爲可痛之意。
因以奮大志懋 聖學復舊正人心之道獻誡焉。
遂 批曰。
愛之忠。
溢於辭表。
予雖不敏
可不留心而惕念焉。
爾其勿辭。
從速上來
毋孤
予望。
十二月
拜 侍講贊善
上疏辭。
 不許
哭黃璡。
 黃公弱冠
受業先生
至是卒。
先生甚惜之。
公元1667年
丁未(先生六十一歲)
正月
呈狀懇辭
未蒙 允。
上疏辭。
 不許
二月
小學諺解釐正事
遣官來問。
四月
 上幸溫泉
 下別諭敦召。
 諭曰。
此去爾居不甚相遠
謂來見以慰阻懷。
予之來此今已多日
爾之動靜
予惟不聞。
耿耿一念
何嘗少歇
非徒室邇之思。
實切求助之心。
爾其從速上來
以副至意
閏四月(乙亥)乙亥
上疏陳情不赴。
公元1644年
甲申
 特命老母食物
上疏謝 恩。
哭今是堂任公
(義伯)素帶三月
 有挽詞
六月(甲戌)丙子
丁金夫人憂。
本道給喪需。
 因閔公維重 筵白。
有是 命。
七月
上疏乞收喪需題給之 命。
 
先生據 皇朝有致賻於臣下
則其子雖在初喪
公服詣闕謝恩之例。
上疏懇辭
 優批不許
先生遂以其餘買置墓田
使子孫世守不忘 國恩
九月(壬寅)乙丑
葬金夫人寶石山
返哭于蘆洞。
 月峯公墓在錦山肅穆
而以年運不利
不得合祔
新卜于此而葬焉。
公元1668年
戊申(先生六十二歲)
十二月(乙丑)壬午
伯氏喪。
 先生失所怙。
伯氏敎訓之嚴。
以至於成德
先生之如嚴師
老而不敢少衰。
至是公以七十老人
執喪過制
卒以身殉
先生哀痛愈甚
後以公孝行 命旌閭
公元1669年
己酉(先生六十三歲)
三月(甲午)丙申
伯氏于蘆洞。
八月(辛酉)丁卯
服闋
還于中洞
十一月
侍講贊善
上疏辭不赴。
十二月
操文往哭童土
又哭美村。
公元1670年
庚戌(先生六十四歲)
二月
再疏懇辭
 不許
史官 別諭宣召
辭疾不赴。
 
諭曰。
今者世子將擧冠禮
吉日已筮。
元良嘉事之成。
一國之所同慶也。
況爾居宮官之右。
任導迪之責。
今於成人之道盛禮之際。
若不上來
豈非缺然之甚乎。
玆諭至意
爾其趁期上來
毋孤予望。
先生 啓以病難強赴之意而不赴焉。
閏二月
遣官 敦召。
 諭曰。
春宮嘉事之成。
實是一國之慶。
前日特遣史官
諭之以上來之意矣。
由予誠之未孚
爾不幡然而來
心慙歎。
不可諭。
今者退涓吉日
期在不遠。
爾有導迪之責。
其可恝然而已乎。
爾其趁期上來
毋孤予望。
三月(戊午)庚申
赴 召。
甲子
入城。
上疏辭。
 不許
 時 國有大禮而 恩召勤懇
先生不敢偃然私室
不得已赴 召。
公元1626年
丙寅
時敏大禮
 臨事
曹啓贊善位於賓客下差退。
甚急迫。
不得辭避
不得稟定。
自以己意立於 世子之後輔德文學執事之列。
儼立端笏
終日不少動。
百僚不聳觀。
同春出而謂先生曰。
大禮
時人皆曰。
善堪耐者莫如公。
不能者莫如我云。
公元1627年
丁卯
上疏乞歸
 不許
 批曰。
宮輔導
此正其時
爾之上來亦甚未易
歸思之速乃爾
想爾亦豈無顧戀之心哉。
須體至意
安心留在。
公元1628年
戊辰
 命賜食物
公元1630年
庚午
史官傳 諭勉留
 前夕
 侍講陳達曰。
贊善李某林下耆德之人。
今爲嘉事大禮而來
人皆以因留在。
出入輔導爲望矣。
仄聞明將出郊。
而下去云。
此人雖是宮僚
禮宜優待
一去之後
難可更致。
盡誠勸留之道。
在所不已
恐 邸下未及聞知
敢此
 答曰。
聞來心甚缺然
卽將此意。
以爲矣。
夜半
 傳曰。
今聞世子之言。
贊善李某將出去云。
昨日疏批意非偶然。
而今無留在之意。
不但予心缺然
世子亦甚無聊
其於情義何。
須體此至意
安心留在。
誡誨春宮之意。
史官傳諭
因 命史官曰。
善爲說辭
期於必留可也。
上疏申前懇。
因辭食物
 批曰。
已悉於朝者近侍之諭。
更何多誥。
宜體如渴之意。
安心留在。
出入書筵
則其於予心何。
況爾今
上來
不得相見
彼此情義其將奈何
須勿苦思歸意。
竢病少間
更將面諭
玉堂大學交章請留
 其玉堂(副提學李敏迪等)箚曰。
伏以臣等。
於 春宮冠禮之日。
伏見贊善宋浚吉李某
俱以白首耆艾之臣。
來在陪從旋之列。
百僚聳觀
以爲盛事
今聞二臣俱有去志。
李某退伏城外云。
二臣受知 三朝
恩禮備至
豈遽浼浼之計哉。
等之意。
或慮以爲 玉候尙在違豫
進講未有其期。
朝廷氣像
未有振作之勢。
山林之士出處去就
不但以 恩數之隆而已
則歸意之浩然
亦有此道理。
而第伏念君臣之愛。
根於天性
 上敎所謂爾亦豈無顧戀之心云者
誠是惻怛之 至敎
於是不動於心。
則 聖敎固爲虛設
二臣誠爲忍人矣。
雖然
聲音笑貌
非致賢之道。
伏乞 聖上亟賜引接
以至意。
得久京輦
不勝幸甚
 答曰。
箚意誠是
予將留意焉。
公元1632年
壬申
入參 書筵
 先生與同春及賓客李慶億。
同入 書筵
同春講讀小學嘉言范魯公質詩。
先生爲之反覆
義。
問遊俠是善人耶。
不善人耶。
 世子答曰。
不善人也。
問遊之流
憂人之憂。
樂人之樂。
何以謂之不善人耶。
 世子良久思之。
答曰。
陷爲天下輕薄子故也。
下文乘肥馬衣輕裘
上文遊俠者耶。
答曰。
別人也。
肥馬輕裘
擧世皆好之。
何以獨言市童憐。
 答曰。
閭里故也。
進言曰。
凡人奢侈
識者且鄙之。
人君民財奢麗
識者憂之矣。
 邸下於此等事
不可不早自知戒也。
至論重才不充曰。
范質所居之位。
宰相位也。
所謂才。
能言語也。
能文章也。
所以天子百姓之才也。
才與位相稱
乃謂之充。
宰相之才不充其位。
猶懷戚戚
人君乎。
 邸下已行成人之禮。
不可童子自處
其位之重。
豈但宰相之比乎。
上命三加祝辭
當揭之座右
常目在之也。
至澗畔曰。
此木古人比之君子
蓋其貞節
亭亭獨秀
靑靑不改。
遇風不屈而折。
故人願得如此之人也。
講畢告歸曰。
臣是鄕曲草澤之人。
自前 天朝往來
今當 邸下冠禮之時。
自 上招之故上來
今已禮畢敢辭歸。
不以人廢言之義。
纔已論之。
臣雖滅裂
進勸戒之說。
退去之後
亦願留
意焉。
同春范質失節之人而朱子取其言。
不以人廢言故云。
 世子曰。
下去留在。
言甚恭敬
先生以不得奉 令爲辭。
李慶億請曰。
不可不申答。
 世子復曰。
下去幸留在。
先生對以 邸下之令。
至於此。
臣之形勢不可久留
不得承 令。
惶恐云云而退。
賜對前席
 與同春偕入。
 上敎曰。
贊善上來
予甚喜悅
屢見辭疏。
世子年幼
爾其因留。
敎誨之也。
先生對曰。
臣之此行。
蓋以 聖恩橫被
再遣近侍
虞人以旌。
不敢承。
然臣不能高飛遠走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冒昧上來
秪欲謝 恩而退。
 聖眷加隆
未準臣懇。
至於大禮之日。
猥忝陪從之班。
獲近 前星之輝。
亦 天恩也。
且臣母死之時。
特蒙異數
感泣罔極
罪逆餘命。
至今不滅。
幸復得對
瞻望 天顏
臣之至願畢矣。
若復輔導 春宮之職。
必擇厚德重望之人。
可任其責。
如臣不肖
被笑於人。
贊善新設之官
尤非臣所可堪承也。
 上曰。
爾之志願
於此而已乎。
予在東宮時。
雖不相見
爾已受此職。
今雖陞之爲贊善
到此非所固辭也。
予以爾爲所謂其人。
何被笑之有。
對曰。
 聖學高明
知人則哲
或於賤臣
偶失照鑑
而若於他臣。
有所誤知如此
用舍顚倒
朝廷何如耶。
非細憂也。
因陳用舍之道曰。
人君用人
當審邪正之分。
君子小人形狀
朱文公模寫以出。
以書方人
大略可知矣。
孟子曰。
左右皆曰賢。
未可也。
大夫皆曰賢。
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
然後察之。
察之之道。
學術精明
然後權度不差也。
是以君子窮理
理有所不窮。
則心有所不明。
奸爲忠。
以詐爲信者多矣。
至於天下大本
在於人主一心
本立則末之不治
非所憂也。
今日朝廷無所體統
而謬詿乖剌
鄙瑣煩猥
不可收拾者。
皆由 殿下方寸之地大本所不立也。
是以
人欲常勝而天理每屈。
俗論方張讜議不行
宜乎時事日趨于下。
國勢不能小振也。
是以
正心誠意
腐儒陳談。
自古人臣之告於君者。
無他語也。
朱文公宋孝宗曰。
歲月逾邁
如川之流
一往而不復。
不惟臣之蒼顏白髮
已迫遲暮
而竊仰天顏。
覺非昔時矣。
 殿下臨御十年
志業日退
治效茫然
中宵興念
必有所慨然於 聖心者矣。
 殿下淵涓
之地。
臣未能窺瞯。
而以其發於政者推之。
臣恐 殿下本源工夫有所未盡也。
臣竊觀我 朝文物彬彬
東方之周也。
然文之弊至於委靡
而式至今日。
禮義之實亦掃地
爲今之計。
 殿下莫如先立大志
期以 先王之業。
得人心
要以敎化爲主
凡事務存大體
毋事繁文
加以眞實之功。
察其理欲之分。
一念之發。
知其循理則推而廣之。
徇欲則遏而絶之。
臨政制事
不以是爲準。
思過半矣。
且古之君有嘗膽者。
今 殿下何必珍味進御
古之君有臥薪者。
今 殿下必大安居
且 殿下深拱九重
不如愚臣身居草澤
目擊時艱也。
今雖姑息牽補度日
而民愁兵怨。
禍伏冥冥
引繩而絶。
必有其處。
一朝變作
有土崩之勢矣。
同春曰。
此言是也
反復陳達
先生曰。
臣將退去
效芹云云
時 天顏溫粹
酬酢如響。
和風慶雲
可謂盛際
先生復進曰。
 天威咫尺
何敢隱臣心曲。
昨年冒進謬妄之疏。
承 召往來至於六七年。
道路屑屑之多。
所以被笑於人也。
今上來。
亦多嗤點
洛陽蘇秦
本末盡露。
如新進之人。
人不知其如何也。
孟子所謂賤丈夫壟斷
右罔市利
不敢爲也。
是以往年 大駕溫泉之幸。
蒙被 聖眷
勤懇申復
不得隨 駕。
至今思之。
不覺汗流沾背也。
 上申敎留之。
對曰。
臣終不得承 命。
惶恐云云
臨罷。
同春進曰。
澄之事。
殿下以爲如何
金澄直臣
仇敵滿世。
如此
左相許積曰。
此事臣每欲一言未及
臣且言之。
澄之所爲甚非。
得無罪。
的知其所不可發明
同春曰。
臣所欲陳之說多矣。
大臣之言如此
且涉疲弊云云而退。
先生於 孝廟賓天之後
欲斂縮。
嘗曰士生斯世
有識微之智則固已不出。
出則有孔明死已之義。
不用吾言。
然後王蠋退矣。
安有山林朝市半上落下
而又或有一二餘論尙行朝廷上耶。
以是自守
雖 恩禮之所加。
時或承召獲對。
所陳不過薪膽故事而已
前後除職者數矣
未嘗一日供職
時事言者多矣。
未嘗一言論事。
至於仕進官職黜陟臧否
尤不欲干與
故其於同春之救金公也。
先生同在 前席
而無一言參涉
其後有人問曰。
同春諸公力救金監司
疏斥許政丞
先生何無一言及之。
先生曰。
 大明不能救。
何暇金監司
建奴不能攻。
何暇許政丞乎。
此雖近於戲言
先生所執。
實亦如此
公元1634年
甲戌
留疏出城。
 上命京畿監司
宣 批旨。
 批曰。
覽爾疏辭。
予心缺然
可勝言哉。
昨者面諭之時。
訥言語未能通暢
不得留爾長往之心。
予甚慙赧
更何言哉。
只歎誠意未孚而已
爾其安心勿辭。
須體前後至意
實望之。
公元1636年
丙子
到水原復上疏解職
兼陳所懷
己卯還鄕
 略曰。
嗚呼
君臣大義
無所逃於天下
山林自養
非所安於君子
士生斯世
遭逢 聖明
苟非亂倫之流
無願仕之志哉。
臣竊瞯 殿下德盛仁至。
眞實無僞
臨御十年
行義未過。
溫泉 行幸
中外無疑危之慮。
可見人心之不我背也。
 春宮睿聖
遠近愛戴之心。
則可知天命之不我改也。
至於撤尼宮。
僧徒
復 貞陵。
相儒臣。
毀宮家。
士夫同姓字不娶。
奴良妻所產從母等事
國家曾所未行者
一朝施之。
是以臣知 殿下可與爲堯舜
可與爲湯,武。
桓,文之事。
亦可俯而就也。
惜乎下之事上不一其心。
苟冀無事
因成諛佞之習。
初無遠慮
只見鄙瑣之態。
自許忠藎
未免婦寺之歸。
惟思進取
絶無夔龍之風。
體統不立而萬事乖張
之患。
紀律不嚴人人無忌憚之心。
國家卑之又卑。
將不知稅駕之所。
臣竊恥之。
噫。
歲月遒邁而不留。
人心變嬗而無常
臣之此來。
竊仰 天顏
覺非昔時
朝廷爻象不佳
未有甚於今日者矣。
臣欲免古之壟斷賤夫
終爲今日玉堂忍人
犬馬之誠則有之。
嫠婦之憂則深矣。
伏願 殿下洪範平平蕩蕩之極。
小雅戰戰兢兢之心。
務存大體
延訪弘猷
理欲之分。
邪正之辨。
不爲目前之計。
貽燕翼之謨。
臨下之際。
益加矜莊
使 法筵肅敬而無殿上之戲。
聽言之時。
克盡康色。
使言路豁開而有折檻之忠。
因而進之。
 祖宗憲章
漸次修擧
 先王志業
有所繼述
儒臣之已入者無望望之去。
退者有于于之來矣。
如臣去就
不翅江湖鳧雁
奚足爲國輕重哉。
臣之所願
只是須臾無死
思見德化之成。
山南水北
放杖逍遙
樂與村童野叟
歌詠盛時而已
伏望 聖慈亟鐫臣職。
安意下去
幸甚
史官諭 批。
 批曰。
省覽疏辭。
憂國愛君之誠。
溢於言表
予甚感歎
可不留心佩服焉。
至於疏上所進之言。
可見
誠意之至。
而數日寥寥
未聞上來之期。
無乃不待予批旨而舍去耶。
其然
豈其然乎。
如或然矣。
予心之惆悵不安
必倍於初矣。
安心體此至意
從速入來
則予心欣喜
庸有極乎。
予方企望
宜加諒哉。
公元1639年
四月
贊善
拜吏曹參議
上疏辭。
 不許
五月
呈狀本道蒙遞。
六月
除兼 世子侍講贊善
上疏辭。
 不許
 吏曹判書趙公復陽 啓曰。
李某以單望贊善 啓下。
此實出於稟定也。
春坊不可無此人。
不可續續稟定。
此後則每於遞職。
贊善單望 啓下事
以爲何如
 上曰。
若兼贊善
則常帶兼贊善啓下可也。
內官 別賜食物。
又自 中宮殿賜送衣襨。
八月
呈狀遞。
史官 別諭召之。
辭不赴。
 諭曰。
自爾去國
思想殊深。
不可強迫
姑許遞職。
所以安其心也。
予以涼德
遭此無前之災。
求助臣隣者。
無所不用其極
如爾懷才抱道之士。
不宜退在田野
玆遣史官
以至意。
須速上來
以副予望。
先生回 啓曰。
爲國之道。
得人心
人心
反則不至滅亡也。
自 上苟無罪歲之心。
一夫顚連
眞切于吾身。
正殿不安
玉食靡甘。
以至凡百服御之用。
無不減損
推之於王子駙馬之家。
推之於公卿大夫之臣。
嚴立科條
斷不容貸
必有大警大變通。
田疇給災。
賦租賜民。
至於官糶
略略收捧。
出公帑。
一錢留儲
救飢吻。
一毫吝惜
朝廷下至方伯守令。
凡有作爲
悉皆倚閣
救民之外。
了無他事。
使斯民咸仰 聖心所存
則百生靈溝壑之命。
不得一一濟活
民心至神。
雖死而不怨。
庶乎其可也。
試問 殿下宮女可放耶。
廏馬可損耶。
宮家奢麗之習。
一切可祛耶。
朝臣泄杳之風。
大家可振耶。
苞苴不行耶。
請托可禁耶。
厭却諛佞之臣耶。
虛受正直之士耶。
 經筵不輟耶。
 聖學有進耶。
道心爲主百體從令耶。
天理勝氣物欲退聽耶。
幽獨燕閒之地。
不愧屋漏耶。
氣淸明之時。
無所伐於萌孼耶。
羹墻 聖考
有所繼述耶。
石舊章。
仍將修擧耶。
不然則徒以區區之言喣喣之意。
感動人心
而迓續天命於萬一。
斯亦難矣。
九月
(乙卯)拜兼贊善
上疏辭。
 不許
 
批曰。
噫。
人心世道薄惡不淑
至於此。
其於國事
無所恃。
不知所以爲喩也。
爾無固辭
安意從速上來
以副予意。
時有李世直者。
尤庵疏戚庶屬。
嘗學雜術而見斥於尤庵
至是告凶言。
指斥尤春。
坐誣伏法
先生疏中及之。
故 批旨如此
公元1629年
己巳
尤庵會于珍山村舍。
 時尤庵仲氏宋公時默。
爲珍山守。
先生錦峽之行。
約會于此講學
語次尤庵曰。
吉甫何以待之
先生曰。
江都事乎。
在學之前
吾輩相友乃在學問之後
設有未盡於義者。
少時之事。
今何可追論乎。
尤庵曰是。
以此定論可也。
公元1631年
辛未
花山
諸生講學十餘日而罷。
十一月
呈狀遞職。
公元1671年
辛亥(先生六十五歲)
正月
史官 別諭宣召
回 啓辭不赴。
 諭曰。
予以涼德
値此無前凶歲
萬民阻飢
八路同然
大命近止。
何以拯救
求助臣隣者靡所不用其極。
如爾抱才之士。
不宜退伏田野
以孤予望。
爾其須體至意
斯速上來
共濟時艱
先生 啓以前竭盡
更無他說之意而不赴焉。
拜兼贊善
上疏懇乞遞職。
 不許
 批曰。
當此國事罔知濟之日。
旣受 先朝知遇之 恩。
可不念及于玆而罔濟艱危耶。
贊善之任
不宜固辭
須體予至意
安意勿辭。
從速幡然上來
以副予望。
三月
同春之黔潭江亭。
留七日講學而歸。
四月
 命本道給食物。
上疏辭。
 時饑饉特甚
右相洪重普言。
有是 命。
五月
拜吏曹參議
呈狀遞。
六月
除兼贊善
上疏辭。
 不許
 
批曰。
省覽疏辭。
憂愛戒誨之意。
約且至矣。
感歎之懷。
不能自已
噫。
艱虞孔棘
災異疊見
憂懼之心。
有倍他日
病裏思想
此時尤切。
毋庸固辭
從速上來
以副予望。
七月
呈狀
又 不許
十月
史官 別諭宣召
辭不赴。
 諭曰。
今日國事
尙忍言哉。
水旱連歲
饑饉荐臻
乖氣作沴
癘疫大熾。
八路死亡
民生孑遺
公私板蕩
拯救無策
隉扤之形。
無異綴旒
危急之勢。
不啻持漏。
矧茲冬雷無異盛夏
震撼奮薄。
可驚可愕
變不
虛生
必有所召。
中夜彷徨
危厲薰心
疾病非痛。
寢食靡安。
湫乎洫乎。
未知終將稅駕於何所。
爾之莊修讀書
講究平生者。
將欲有用也。
若不寡昧
亦必惓惓於此矣。
須體至意
從速上來
以副渴望
十一月
考妣墓表
 月峯公墓表陰記。
先生自述自書。
夫人墓表
尤庵撰。
同春書。
尤庵撰金夫人墓表曰。
余與草廬君有通家好。
上堂而拜。
孺人草廬過失
似若以余失切偲之道。
余與草廬俯伏稱謝
始乃欣然而笑。
余歸語吾母以爲稀有事。
今者二母不可云云
公元1672年
壬子(先生六十六歲)
三月
季子親迎禮于任實縣。
 縣監申公啓澄女也。
先生申公約婚
將行納幣之禮。
申公以書告之曰。
賤息中風病。
耳聾言澁。
藥治無效
不免病人
不敢長者
告以實情
請辭
先生答之曰。
所貴乎人者。
惟信與義
雖有造物之戲。
係各命數
何可自棄成說
歸於夷狄之風乎。
無可辭之義。
如可扶持行禮
速卽行禮
以待天命如何
卜吉將行
申公又以書來告曰。
女病忽瘳。
便作完人
實是盛德所感云云
四月
 下別諭宣召
上疏辭不赴。
 諭曰。
惟予不辟
獲戾于天。
至于今。
降此鞠凶
備極無之災。
殆無虛歲
哀我民生
塡于溝壑
四境之內。
邑里蕭條
兵燹之慘。
未足爲喩。
於戲
何等時耶。
今予痛自懲艾
日與臣隣
靡策不講。
蠲免諸役。
釋罪囚。
欲與臣民更始
以迓續景命於將墜。
當此之時。
豈可在野傍觀
而莫之恤耶。
爾之莊修讀書
講究平生者。
將以有用也。
纓冠而救。
不可緩於同室
見溺不援
亦何忍於行路
諒爾契遇之厚非可比鄕隣
顧予危急之勢實有逾於水火
爾其幡然上來
以副如渴之望。
龍西尹公
素帶三月
 有祭文挽詞
六月
尤庵連山谷。
家禮輯覽。
九月
又會于草塢。
校輯覽。
 一日
先生枕上尤庵曰。
兄家少輩有何田土賣買事於礪山南哥耶。
吾於五月往咸悅。
所謂南有星者適來
其中有多不好之語。
若以渠四寸有昌田土公然見失於兄家者然。
無乃少輩有甚
不善處之事乎。
因言人家子弟之職甚難。
有些處事不善
至於貽羞長者
豈不可懼耶。
尤庵曰。
此事有無
吾亦不知。
當歸而問之也云云
其後察訪槼曰。
余拜尤庵鎭川
尤庵曰。
南畓事虛言也。
草丈誤聽往來虛言而言此。
余曰。
此非草丈之誤聽虛言也。
吾亦嘗聞于南有斗。
以爲四寸有星果言于咸悅東軒
而草丈聞之也云。
則尤丈有不平之色云。
先生於此事。
旣有所聞
略傳其說。
只是悶其少輩之得謗
慮其長者貽羞
使之善處以爲止謗之道。
相愛忠厚意斷斷無他。
自是少輩之怨怒太甚
至於到處名呼而辱之。
聽者莫不疑惑。
芝湖李公書曰。
名呼先生而辱之。
實是人世大變
兪公相基亦曰。
少輩斥呼草丈之名於尤丈之前
初甚駭然
後來聞之。
果有所由云。
十月(壬寅)辛未
石湖尹公
素帶三月
十一月
(壬申)訪同春
 聞同春病革之報。
卽往見之。
留數日還。
公元1660年
庚子
同春宋公
素帶三月
 先生適往咸悅。
中路聞訃。
直至喪次
成服而歸。
公元1673年
癸丑(先生六十六歲)
正月
會葬石湖尼山
 有祭文挽詞
二月
 下別諭宣召
上疏辭不赴。
 諭曰。
惟予疾病沈淹。
專廢講學久矣。
不惟予之以此爲病。
抑亦臣僚之所共憂悶者也。
屬玆春煦向暖
昔疾少蘇
始開經筵
欲收久廢之業。
討論經旨。
開陳奧義
以補予緝煕之功者。
爾其誰哉。
況今世子年歲稍長。
學業漸進
正學不及惟恐失之之時也。
輔導之急。
實有倍於前。
薰陶之益。
亦惟望於爾矣。
噫。
爾之數十林下讀書
莊修以待者。
將行其所學也。
不以此時幡然而起。
則將以何用也。
爾其亟回遐心
趁速上來
出入於兩筵。
朝夕焉啓沃
以副予渴望
會葬同春于燕岐。
 有祭文挽詞
五月
史官 別諭敦召。
上疏辭不赴。
 諭曰。
頃者特除贊善之職。
必欲使出入兩筵者。
非偶然。
爾乃益堅遐心
莫之肯來。
只歎予誠意淺薄不能致耳。
噫。
士生斯世
有用也。
平常無事之時。
不當果於忘世
矧今旱災之慘。
至於此極。
庚辛孑遺之民。
又將盡劉於今日。
爲民父母
當作何懷。
興言及此
五內焚灼
靜思厥咎。
亶在寡躬。
予用省惕。
冀答天譴
已責求言
審釋罪囚
又將籲俊登庸
講究治道
此正君臣上下協心共濟之秋也。
於此際。
其可曰在野不知。
袖手傍觀而莫之恤耶。
噫。
爾之跡阻京國
今已久矣。
願言之懷。
何日忘諸。
求助之誠。
在今尤切。
爾其體予至意
幡然改圖
從速上來
往遯巖書院
家禮輯覽。
九月(丁卯)乙酉
赴 寧陵遷奉
己丑
城外陳疏。
壬辰
向 舊陵下
 時閔老峯忠州
不卽來赴
 上下嚴旨
先生門外上疏待罪
而旋念 上體不寧
凡疏 批不卽下。
今 玄宮遷奉已迫。
而疏 批未下之前
不可輕離。
故疏中有少留數日轉進 陵下之語。
留門二日
卽赴 舊陵下
路由石室
淸陰先生墓。
因吟一絶寓意
其詩曰。
擧目中州戎馬侵。
乾坤如漆夜沈沈
看山三更月。
正是先生萬古心。
公元1655年
乙未
入 陵所
參啓 玄宮哭班。
公元1656年
丙申
入 陵所
參出 梓宮哭班。
十月(丁酉)丁酉
赴 新陵。
公元1663年
癸卯
下 玄宮
參哭班。
因與尤庵同舟南歸
公元1668年
戊申
華陽
辛亥
罷歸
 先生尤庵同舟而來
李打愚(翔)閔老峯皆隨至。
忠州
閔公歸其鄕莊
李公偕至華陽
遊覽川石。
講論經旨。
語次先生戲之曰。
公之文章可畏也。
尤庵亦戲答曰。
其外何如
先生笑曰。
文章之外。
無所云云
相與一笑
及歸尤庵不忍遽別
偕至空林寺。
又一宿而罷。
公元1671年
十一月
承前疏 批。
 批曰。
曩者爾之因 山陵事上來也。
適於其時予因疾病
未得相見而歸。
心常缺然
而第念秋初疏批。
予意已竭。
意謂爾必諒予之意。
今之上來
未果如意
恨歎之懷。
可勝云喩
爾其勿辭。
更趁春和上來。
以副予望。
十二月
特 命加資。
拜嘉善大夫曹參判。
公元1674年
甲寅(先生六十八歲)
正月
(丙寅)上疏辭。
 不許
 
諭曰。
今茲之命。
非偶然。
亦循僉議
卿辭無乃太過
勿辭從速上來
公元1647年
丁亥
季氏
公元1636年
 東嘉資質極高。
孝行亦至。
四歲失所怙。
號慕如成人
及長。
愼齋先生學。
丙子之亂。
與堂從惟復約曰。
 君父蒙塵
吾師將赴難
不可在家
遂謁愼齋先生連山
愼齋先生欣然曰。
若等可謂於義
然謙有老母在。
許之否。
對曰。
不許亦何敢乎。
小子告行
老母臨門戒之曰。
汝兄多在。
汝則從師
毋以老身爲念云故來耳。
愼齋先生嗟歎久之曰。
有是母有是子。
先生每曰。
吾弟吾所難及。
至是卒。
先生痛悼不已
二月
(乙未)再疏申懇。
値 公除
留政院未達
公元1678年
戊午
 王大妃昇遐
入州庭成服
三月(乙丑)庚辰
發赴臨行
甲申
入城詣 闕臨哭。
乙酉
上疏
出給前疏。
始入 啓卽發行
 憲府以政院還給先生疏。
有違 朝家禮賢道論 啓。
當該承旨推考
 允之
公元1646年
丙戌
到果川。
承前疏 批。
 批曰。
罪深禍酷
遭此終身罔極之痛。
五內分崩
叫號
卿之擢授是任。
非偶然。
到此都門
不相見而歸。
卿忍爲此耶。
宜體予意。
安心從容入來
以副前秋缺然之望。
上疏陳情而歸。
 未承 批。
四月(乙未)己酉
季氏於鎭岑之發李山
六月(甲午)丁酉
 仁宣王后下 玄宮
入州庭望哭。
公元1664年
甲辰
尤庵于草塢。
家禮輯覽。
公元1670年
庚戌
尤庵偕入懷德縣庭。
行 卒哭望哭禮。
公元1672年
壬子
復要尤庵至。
己未
校事
公元1679年
七月
都愼徵上疏邦禮
大臣禮官並受 譴。
待命全義飛庵寺。
 自有禮論以來
鑴,穆輩恚其言之不行
必欲傾陷士林
締結逆宗。
謀議陰祕。
及至 仁宣王后之喪。
王大妃服制
禮官初以長婦爲朞年。
旋覺其非。
卽改以衆婦服爲大功
大功服除之時。
 上欲又改以長婦爲朞年。
大臣玉堂交章力爭
 上答玉堂箚曰。
 先王初喪
 大妃服制
宋時烈以時王之制爲主
其後時烈者多。
時烈發明許多說。
然自朝家不用之說。
不過一場空
公元1659年
云云
遂下禮官吏問。
於是賊鑴暗嗾大丘人都愼徵
上疏己亥 大喪時 大王大妃朞服之制。
旣曰國制擧行
而今大功之服。
乃出於國制之外云云
 上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出示其疏。
仍 命時原任大臣六卿尹政府西壁三司長官會議以 啓。
於是議政金壽興等會于賓廳。
取考己亥 大王大妃服制議。
定時大臣收議及庚子許穆上疏後大儒臣收議。
條列以 啓。
仍進儀禮註疏四種之說。
請行大功之制。
 上遂震怒
備忘記曰。
初喪時該曹服制以朞定奪
誠爲允合矣。
遽動浮言
不稽己亥古例。
不請議處
直爲付標。
而啓辭措語亦不明白
不擧職責
內懷衆庶大功之意。
䑃朧磨鍊
厥罪難逃
其時禮官及郞廳。
並拿鞫嚴問定罪
又 敎曰。
大臣職責不在奉行簿書之間而已
大事不變志。
然後可以補衮職做國事
領相金壽興當今日服會議之時。
初啓滿紙胡亂之說。
終無歸宿處。
再啓乃引不當引之古例。
泛然回啓。
三啓國典語塞責以對。
敢以無倫近理之說。
唱言體而不正之語。
其忘 先王附他論之罪。
決不可不正。
中道付處。
是賓廳議 啓諸臣。
皆待 命朝著震盪
蓋此事實原於己庚禮論而至於此。
先生不敢晏然在家
遂詣飛庵寺。
席藁待罪
打愚李公來拜。
公元1679年
八月
(壬辰)作服制說。
 時服制之說爲一大是非
士友之來問者多。
其意以爲早晩必有儒疏之擧。
而以茫然不知何說爲愧。
先生不得已答之。
而亦難於一一口答。
遂書若干說以示之。
其說曰。
或問喪服斬衰父爲長子疏。
第一子死則取嫡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
亦名長子云云
所謂第一死者
是父三年者耶。
曰否。
此是適子之殤死。
不得著代而入大功者也。
(自適子殤死至大功者也十五字。
尤庵添入。
)何以其然也。
不受重者。
不爲三年也。
若爲三年
則是受重者也。
旣曰嫡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亦名長子
所謂第一子不受重而父不爲三年者。
可知也。
不曰長子死。
而必曰第一子云云。
是殤死不成長子明驗也。
且曰第二足矣
又必曰長者何也。
是必第二子成而後立之之意也。
此與本色長者不待而立有間矣。
(自蓋不曰有間矣六十九字。
尤庵添入。
)或又問曰。
子將傳重而死。
父旣爲三年之後
嫡妻所生第二
長者立爲適子
如之何
曰。
此禮家所謂立庶子爲後者也。
嫡妻所生第二長者同名庶子
有明文可考也。
然則庶子爲後者死。
父母何服耶。
曰。
所謂不得三年
有四種。
一立庶子爲後是也
或又問曰。
然則庶子爲後者。
稱以庶子耶子耶
曰。
庶子者。
據初而言。
今旣傳重
則是適子也。
故以旁支入繼大統者。
程子之適子也。
古今帝王家以旁支入承大統不可勝記
若已入繼大統之後
則是大統也。
豈復有稱以旁支之舊號乎。
特以初出於旁支
非是適適直統。
父母服周
蓋天諸侯絶旁周。
而此則立爲後服周
衆子異。
無加崇耳。
或又問曰。
適子之死
父母爲之三年
其後庶子爲後
而若有適子之妻死。
則其服如何
曰。
此正所謂適婦不爲後者小功
庶婦之服也。
或又問曰。
庶子爲後之後其婦死。
舅姑之如何。
曰。
所謂舅姑於婦將所傳重者非適。
之如庶婦也。
或又問曰。
庶子爲後之後
其妻稱以適婦耶。
庶婦耶。
曰。
所謂舅姑於婦將所傳重非適云者
亦據初而言。
故註曰。
之如庶婦也。
旣曰如之。
則是爲適婦而服如庶婦
可知也。
庶子庶婦則又誰如之。
本色庶。
故其服如此
或又問曰。
今日宗統適統尊卑之說及 大王大妃千秋之後
適孫誰使當之。
服制定之何如
曰。
此皆不深考乎禮家之說。
急於攻人者之言也。
勿論今日服制
凡以旁支而入承大統者。
其宗皆以爲卑夷耶。
若必三年服。
然後其宗尊其重傳。
禮經已不言正體之分。
註疏家亦無適適之說與四種之論久矣。
爲人後者若子。
禮經明矣。
況立庶子爲後
豈有他義哉。
異日服制之論。
夷宗之說。
相爲表裏
不足道也。
或又有疑其立庶子爲後適子之說者。
余解之曰。
湯武諸侯而爲天子
則是天子也。
復謂之諸侯乎。
惟知此義。
則彼之所論宗統適統異日服制定之說。
將不攻而自破矣。
蓋此禮論。
當初所爭。
不過服制朞年三年而已
尤庵所論。
在於服制
而以服制論之。
則旣爲長子三年之後
立嫡所生第二子。
同名庶子而服則周也。
及其都愼徵疏及一大臣所謂 大王大妃千秋之後適孫婦之服誰使當之之說出。
則不服制朞年三年而已
其說凶險
其意蓋以此中庶子之說。
指謂 孝
公元1639年
旣以次適承統
而猶謂之庶子
則其適猶在於昭顯
異日 大王大妃千秋之後適孫婦之服。
其將使 昭顯之子與婦當之。
而 主上將不以適孫自處乎。
以此一節
熒惑 天聽
眩亂人心
時人亦莫不疑之。
先生程子適子之說。
明服則雖周。
而立庶子爲後適子之義。
又引湯武諸侯天子之後
不可復稱諸侯之說。
以譬 孝廟以庶子升爲適之後
不可復稱庶子之義。
尤庵亦在水原萬義寺待罪
先生遂送僧人示禮說曰。
今日禮說少輩多有問者。
不能一一口答。
略書大意而示之。
並此呈稟
幸斤敎。
尤庵遂以手筆删其二節
添八十四字而答之曰。
纔因雲擧奉答矣。
復奉耑書。
無已
禮說謹悉
曾見野史
己卯乙巳黨禍後。
人以小學近思錄。
殺人之物。
今日禮經如此矣。
執事敢於殺人耶。
好笑
謹修數句而奉還耳。
○兩先生往復書札如此
其後有人改作尤庵書。
以傳于世。
或曰處今之世。
與其呶呶
無寧默默
或曰
吾輩只當靜默俟罪而已
如此立說
無乃多事乎云。
公元1669年
己酉
 上昇遐。
全義縣擧哀受服
公元1678年
戊午
發赴臨行
辛酉
到 闕門外臨哭。
卽出城外
公元1681年
九月(壬戌)癸亥
史官 諭令入來
 先生曾參禮論。
罪同宋時烈
宋時烈方在待罪中。
臣亦不敢無罪自處而冒入 闕下之意回 啓。
遂不赴入。
再遣史官傳 諭。
懇辭不入。
出東郊。
公元1627年
丁卯
尤庵普恩寺二日
講論而罷。
 李公喜朝亦來會
先生尤庵曰。
 幼君新立
徵召舊臣
至於眷眷不已
豈徒然哉。
入城不可便訣。
留與大臣同心戮力
共圖大事可也。
於是尤庵到江郊。
方欲入疏。
而彼輩窺隙
使郭世楗上疏斥之。
尤庵遂退。
公元1635年
乙亥
過 公除
上疏罷職名。
 不許
呈狀廣州府
蒙 許遞職。
十月
立石物于廣州先塋
還鄕
公元1636年
 先生前以李相國景奭文。
祖考承旨公墓表。
毀破丙子之亂。
故至是復以李公文立表石。
又以尤菴文埋誌石
伯父進士公墓則以尤庵文立表石。
曾祖義公以上三世墓床石亦皆備
事訖卽還到水原
與府使金公(益勳)會光敎寺。
一宿而歸。
尤庵
 先是
國舅金佑明。
隧道葬其父。
閔公維重尤庵入 侍。
發論請罪
尤庵亦贊之。
至於改葬
於是金公尤庵深。
轉成嫌隙
隨事攻斥。
又行讒毀
竟致 君上不承權輿
尤菴甚惡之。
時又有閔世益者。
狂易喪性。
父死不服喪
其家不知所爲
處變之道於朴玄石
(世采)則玄石朱子喪服箚證之。
又問于尤庵尤庵以爲朱子定論
而使其子愼父服喪。
至於遞遷神主
時人莫不疑惑。
尤庵亦嘗言於先生曰。
見人兩世狂易
又一世則祠堂必空。
是則吾亦疑之云云
其後執義拯問此事於先生
先生曰。
廢疾與老傳略同。
冠禮鄭註曰。
七十老而傳。
八十齊斬之事不及
若是子代其父爲宗子
較著明矣。
至於遞遷
語類或問七十老而傳。
適子適孫主祭
如此
廟中神主都用改換
適子適孫奉祀
父母猶在。
心安乎。
朱子曰。
此等難行
蓋有遞遷之理。
而參以人情事勢
有若難行云云而罷。
及至 寧陵遷奉時。
尤庵爲寫 誌文入城。
金公又以閔愼代服祖喪無父
而請査治。
仍與鑴共斥尤庵
於是玄石待罪
尤庵自劾
爻象大變
 上於尤庵
頗有厭薄之意。
連下未安之 敎。
而於先生陞資之 命。
又下 溫批。
尤庵遂疑先生與尹酬酢說合國舅
而徹於 九重
致此 恩眷
乃書先生曰。
昨見受台書
以爲某 溫批。
閔禮立異之致。
當此諸人狼狽之時。
抑無皇甫之意耶。
先生以爲一時戲言
而亦以雖欲論禮。
無問我。
雖欲論事。
 君不見臣。
雖愧奈何等數草草戲答。
其後尤庵終不釋疑
先生聞而笑曰。
吾輩平日所學何事
鼎鑊在前
亦當談笑而就之。
豈遇小利害。
失其常性若此
又以書戲之曰。
閔禮遞遷一款。
曾與尹拯私語以爲廢疾傳略同。
朱子難行之說。
未知如何云云
無他之者
有何說。
掌臺誣害之論。
亦本於此云者
尤爲驚駭
今日彼意豈在於禮耶。
在於閔耶。
在於朴耶。
又究其實
則亦豈皆章子厚所爲耶。
坐了空齋
一發笑。
吾輩平日所惡驪江者。
爲有今日事。
稱錘之入其黨。
莘野之不絶交
此皆所嘗非之者
到此恐驪無以自解
九原有知
果皆愧伏否也。
詩云。
他人有心
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驪必稱我夫子矣。
呵呵
從子類書
 書曰。
人家能子弟之職者難矣。
凡今子弟之賢。
孰如尹拯
而其處事有未善者。
可歎
村近紛紜之事。
吾意皆以爲非矣。
驪江大賢
風習誤人
尤公斥之是也
又與海尹論議相合
公何絶交
而每見譏於尤公耶。
是則美之失也。
子仁以尤門之人。
承其師之旨非一日矣。
欲受乃翁文字於尤師。
而其家狀中。
何必歷擧平日不絶驪江之事。
以請朴世采爲行狀。
致此大鬧耶。
是則拯之失也。
尤公以美置之朋友之列。
平日見有所失。
責之可也。
至於死後。
著其平生志行之實。
以爲垂後文字
設令家狀中有溢辭
只合碣記中删去其說。
而直與子仁商量可也。
何必專用朴狀。
無所添論。
而拈出不絶驪江一事
私自往復和叔
而至以平日嘲戲虛怯二字爲證。
以此斷定其人之一生者然耶。
是則尤亦未免其失矣。
子仁兄弟聞而諱之。
復與往復於其師。
狀中之說或去或存。
以明其父之志。
以定其師之論可也。
何必與其舊學之徒唱說之
相抗其師。
以致無限好說話
外傳播。
無人不聞耶。
是則拯之兄弟所失。
於是
大矣
美之子弟門人
推尊其父其師太過。
至謂他人不敢友。
今聞尹輩亦瞋目張眉
攻此尤甚云。
自此發明
似涉苟卑。
含口忍默。
之而已。
公元1635年
十二月(庚寅)乙未
南仲輝(二星)謫行於孝浦。
 南公諫長論禮忤 旨。
被譴南竄
先生要於路側而送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