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坡集卷之二十一 (自动笺注)
西坡集卷之二十一
 書
  
與家姪遂良子順
士生斯世
學問
無以爲人。
所謂學問者。
無他焉。
只是得天地間正當恰好道理
而措之身心事爲而已
其體則本具於吾心。
賦與之初。
其用則不越乎人倫日用之間。
本非新奇高遠怳愡幽玅之事。
故求之斯得矣。
欲之斯至矣。
患在不求知耳。
何患難知。
患在不欲行耳。
何患難行
世敎衰。
正學不講。
故爲士者率皆膠於見聞
習於暴棄
干名競進一切卑汚之事。
職分當然
反以天命人心本然不容已之實理
委諸虛無影象不可測知之域。
一有留意於此者。
群駭而衆怪之。
至以相訾謷。
噫嘻
習俗之痼人也甚矣。
可勝歎哉。
吾姪性姿聰悟
文藻敏妙
彬彬有古才子之風矣。
無明良友以先之者
故於古人所謂爲己之學。
未嘗深致意也。
余甚惜之。
今其疾病噤吟中。
尋繹聖賢遺語陳編斷簡之中而有省悟焉。
作小序以寓其意。
屬余而求正
見解有未盡通瑩
文辭有未盡純熟者。
要非全無實得。
捏造空言者之比。
不但吾姪天姿明敏大過
人者。
殆天之所以玉成于吾姪。
抑揚頓挫之使之發揮乎▦業也。
苟推是心而充之
以吾姪之才之賢。
雖由此爲聖爲賢。
不異矣。
可敬也。
雖然
資質聰明有限
一時意氣難恃。
若不勇往直前實心下功。
其所感悟者。
說話耳。
文具耳徒爲一場夸耀資而止耳。
曾何益於身心性情體驗踐履之實也。
觀世之人其全然無意者。
不足道
名爲從事於斯者。
率多爲人不爲己。
務名而不務實
甚者或有未明一理
行一善。
而已切切自多
惟恐不見知于人者。
豈非可戒之甚乎。
願吾姪之加之意而勉戒之也。
若夫端下手之路。
力用功之方。
洙泗所謂博文約禮
洛閩所謂居敬窮理者。
盡之矣。
其詳具載近思錄中。
而吾姪方讀之。
此在深思默會自得之而已。
何容更贅。
第吾姪素善病。
體氣尩羸
心力脆弱
不可自刻苦。
以致生病
只於日用隨分提撕
隨時點檢
讀書理會義趣涵泳焉。
應事省察其當否而審處之。
篤實莊敬自持
虛閒恬愉自養
不疾不徐。
勿忘勿助。
養氣養德
合而爲一
如斯而已
如余者。
幼旣鹵莽
長益滅裂
自治不暇
暇於人乎。
然旣多吾姪之意。
而又感其請之勤。
此以歸之。
若吾姪果能無怠此志。
自強不息
則余雖荒落矣。
尙能爲吾姪上下其說而講評之也。
嗚呼
吾家舊業寂寥久矣。
不墜之責。
政在吾儕
惟吾姪其勖之哉。
公元1674年
與子順(甲寅)
數日晤語
良慰阻懷。
宵還眠食復何如。
嚮戀殊不淺。
尋常於吾姪。
欲以一言砭其病而提警之。
顧吾姪外雖輕脫
內實膠滯
若言之而不見信。
無益
秖賊恩耳用是赼趄
欲言而未者蓋屢矣。
旋復自念。
古人兄弟之子猶子也。
蓋言其顧復敎誨之。
一與其子等。
若心有所欲言。
而口不能發。
則是視吾姪不如子。
而其有愧於古之人多矣。
安容終默以負吾姪。
不得不爲吾姪言之。
而願吾姪之加之意焉。
大凡物之所以能成始成終者。
無他焉。
以有這箇實理主張之機緘之故也。
天有實理
故能穹然渾淪覆燾乎上。
地有實理
故能隤然磅礴持載乎下。
四序行焉。
化成焉。
天地尙然
而況人事乎。
聖賢事業尙矣。
無可議爲。
雖下而治文字科擧者。
必也有實心下實功然後可冀其有成耳。
規規徇外爲人者所可能也。
今夫農工商賈之業。
蓋至賤也。
其業之盻盻
終歲勤動
不自覺勞勩者。
豈不以所欲在乎裕於己而已
見知於人之念而然也。
農工商賈
爲士者不齒焉。
而其爲知迺反不能及。
則不亦可愧之甚乎。
吾姪氣甚銳才甚敏。
綴文也。
英秀警拔之態。
自稚少時已然
苟究其詣而極之。
太倉爛若舒錦柳州玉珮瓊琚
無以過焉。
特所病者
方寸中欠却一箇實字
故凡於讀書覽文。
非惟不克肆力
其所讀者
所覽者不過提其單辭片語
以之夸嫮於外而蘄乎人之知我讀此書覽此書而已
實無虛心遜志
浸淫阻嚼。
有以得於己之念。
故其些少記聞
不爲己有。
馴致根之不茂。
其實不遂
膏之不沃。
而其光也不曄。
不但不能充其才之所到。
欲與常調凡品之力於擧業者等。
不可得也
噫嘻
天之賦於君者厚矣。
吾儕之望於君者深矣。
君何忍暴棄之至此乎。
不特學業爲然
恐君得病之源。
未必不坐此也。
蓋心之爲疾。
淸明者鮮能免焉。
韓魏公司馬君實以下
洎我朝退溪李先生西厓柳相國
亦皆患此甚重。
今其著於章箚。
於簡牘者。
可見也。
而亦未嘗有如吾姪者。
有箇實心主宰方寸
而非區區疾病所能亂故也。
吾姪試於中宵不寐之際。
念及吾
言。
怵然懼騂然愧。
有以改圖不暇矣。
仲氏端潔愷悌之姿。
不幸蚤世
意其未食之報。
殆將發之於吾姪。
衰門多釁
老天無祐。
窀穸之事纔完。
而吾姪且病矣。
吾輩雖行負神明
不克一夜十往古人所爲
然其憂傷悶蹙之意。
不獨爲吾姪一身而已
賴天之靈。
君之病已勿藥
先兄之墓草。
再宿矣。
第吾姪荒嬉而不嗜學
浮泛不事事
伎倆無實
前日殆有加焉。
不但承家進學之事。
更無可望
竊恐舊患惑疾
駸駸闖發而莫之御也。
幸吾姪痛革舊。
習先立實心
以之讀書飭躬焉。
養痾養德
合而爲一
區區之望也。
仲氏宗祀之託在吾姪。
藐諸兒依歸之望在吾姪。
惟吾姪其勖之。
如余者。
幼旣鹵莽
長益滅裂
自治不暇
而暇於人誠強顏耳。
然其欲玉吾姪于成。
則實肝膈之要也。
幸勿以病叔荒落無成忽其言。
幸甚
公元1666年
南岳趙兄(宗著○丙午)
一宵聯枕。
倍慰積懷
不審宵回淸況若何
區區瞻遡。
論理氣之說。
緣弟言辭訥拙。
使吾兄輾轉生疑
卒未能爛漫同歸
追思歉歎。
令人寢食不安也。
此事本不合輕論。
且人微言淺。
決無感動之望。
而但旣見吾
兄之誠心力求
終無一言少效管見
則有乖於平日愛與之意。
故玆敢略以私所揣摩胸中者。
吾兄畢陳其餘蘊。
幸望勿加揮斥
平心垂察焉。
天地之間有形而可形。
無名而可名者。
皆氣之所爲
而是氣也初非寓於物而有也。
亘古宇宙
上下四方
周徧充塞
無處不有
無時不然
窮其本則無始
考其歸則無終
大也無外
其小也無內
闔闢動靜兩儀生焉。
舒慘往復四序行焉。
雜糅參差人物分焉。
屈伸消長鬼神判焉。
其所主張而致然者。
無形可覩。
無迹可尋
所謂無形無迹者。
亦非冥然泯然都無苗脈之謂也。
各有融會貫通
不得不如此之故。
何以其然也。
夫氣之塞乎上下四方間者
窮探極索。
必求其有窮之處。
必求其有盡之時。
謂之空空漠漠
都無所有
所謂空空漠漠者。
亦是空空漠漠之氣也。
不可有窮也。
謂之昏昏沈沈
全無所見
所謂昏昏沈沈者。
亦是昏昏沈沈之氣也。
不可謂有盡也。
而(陰陽兩端
循環不已
陰前是陽。
陽前是陰。
則未寓於物。
空漠昏沈者。
便是陰。
不可以此萬化源頭
而特以此明此氣之亘古今四方自然空缺不得之理也。
活看爲可。
)所謂氣者。
非故欲有意如此而然也。
亦非有某物使之然也。
不過無爲而爲。
自然而然
雖欲一刻
闕。
一處欠缺
勢必不可得也
惟其如此
天地不得不正位
萬物不得不化生
四序不得不流行
終而復始
始而復終。
合散無端
往復無際
混沌之前
又有混沌混沌之後
又有混沌幽明巨細消息盈虛千變萬化
所謂融會貫通自然如此之妙。
固自若也。
孔子所謂易有太極者也。
周子所謂無極太極者也。
此之謂理也。
而於理之中。
(此書雖始言氣而終言理。
非謂氣先於理也。
有爲而理無爲
故其言不得不如此十分活看。
以辭害意如何
)有所以然者。
有所當然者。
所以然者。
如上所陳無物不在
而所當然者。
必須十分恰好極盡無餘蘊處。
然後可謂當然之理之所在也。
此理。
天地則爲元亨利貞
人心則爲仁義禮智。
在事物則慈愛恭敬斷制分別之類。
至於日用常行之間。
莫不各有其則。
鳥獸草木則不得與焉。
天地人之所以獨得此理者。
本非理獨如此而氣不如此也。
鳥獸草木所以不得與焉者。
亦非氣獨如此而理不如此也。
天地人。
得氣之正且通者。
由是氣而作用
故其勢不得不如此
而其氣也當於理。
鳥獸草木
得氣之偏且塞者。
由是氣而作用
故其勢不得不如此
而其氣也不當於理而已
當與不當皆氣之所爲
其所以當所以
不當者。
皆理也。
不可以當於理者。
屬於理。
不當於理者。
屬於氣也。
然則當然
亦在所以然之中矣。
所以然之外。
別有所謂當然之理也。
其然者。
氣也。
所以然者。
理也。
本自混合無先後之可言。
朱子曰。
推之於前而不見其始之合。
不相離。
無各用之苗脈
朱子曰。
形氣之偏者。
若不復可論於仁義禮智之髣髴
而亦不可謂無是性也。
(此性字。
卽理也。
不雜氣而言。
)天下之學。
拘儒曲士淺陋固滯者。
則徒見事理彰迹。
當與不當之有異。
而實未知不當之中。
亦有理之所宜然。
故遂以當者善者。
爲理作用
不善不當者。
爲氣作用
使理氣相離
造化不成
終不得爲卓然眞知
若其高明聰悟者。
徒見其妙合之中。
自理氣自氣。
不相挾雜。
殊不知未嘗一瞬離氣之時。
故遂求性於氣之外而陷於空無
未免流於異端寂滅之域。
此道之所以不明也。
豈不可歎乎。
今有一說可以折此難者。
有復於吾兄者曰。
某人
其心則冥頑不靈
嗜利無恥
而其行事誠實篤敬
孝弟忠信
無異曾閔
某代其君。
則昏虛無道。
賞罰無章
而其朝廷賢能柄用
紀網修擧
無異於商周。
然則吾兄其將笑而斥之曰。
天下豈有是理云爾乎。
抑將
以理許之乎。
若徒執其善者當者爲理
不察所以然之故。
如此等事
可以理許之也。
於義何如耶。
於此熟玩而有省。
理氣不相離之妙。
庶乎可以見矣。
三致意焉。
從古聖賢論理說話
雖積千萬。
大要不過如此
至若四七性情之說。
於此有得
自可旁通
故今不盡陳也。
吾兄若有意於此
則此書留置
否則卽爲還擲。
勿挂人眼
幸甚
謹拜白。
答趙兄
昨承下覆
示諭勤懇
伏而讀之。
無任傾感之至。
道理精思徐究。
次第融釋
如果熟自落。
不當汲汲論辨強爲牽合
而旣發其端。
疑當思問。
不敢終默。
更爲煩瀆
幸望勿以支煩爲嫌
終始垂察焉。
來諭
戒懼之懼。
本體之未發。
此則恐不必如此
先儒戒懼靜時工夫者。
特言其未接物時。
已存戒懼之心。
使本體常常定之謂也。
非以戒懼爲未發也。
子思所以戒謹工夫
分列言之。
而終以致一字
中和之上也。
致字深味之。
戒懼下語之意。
似可想矣。
所謂未發之體者。
卽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
周子所謂無爲者也。
則天然自有者也。
所謂戒懼者。
卽詩所謂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者也。
所謂洞洞
屬屬
如執玉如奉盈者也。
孟子所謂有事焉者也。
此則人事下功處也。
若如來示所云。
洞洞屬屬戰戰兢兢
有事焉之類。
便是無爲自有之體也。
此豈理也。
戒懼
雖曰非未發之體。
而本爲靜時工夫則不可太露形迹。
臨事接物時也。
先儒所謂不可說太重。
則固矣。
然不可以此爲本體自然也。
然則戒懼大本
大本戒懼可立也。
不審高明以爲何如
至於雙峯之以中和中庸分作內外之養。
則尤有所未妥。
所謂和字
德行言之。
則亦可屬內云者
此意果精矣。
雙峯之意。
未嘗如此
而弟亦非不知也。
但恐傷於太巧而未之深思也。
和字
德行內外云者
和字
是纔發而人未及見知之時。
德行
是著於事爲而人皆見知處也。
此特先後恁地自然之序也。
不可以養字工夫上人事。
分別內外兩樣說下矣。
孟子曰。
發於其心。
害於其事。
凡人所以不能行德行者
以其有私邪妄之念間之也。
苟能養之於靜。
察之於動。
至誠著力。
少間斷。
使此心所發之幾。
無非渾然道心
而皆如見兄而欲悌。
赤子惻隱
宗廟恭敬之類。
則雖從心所欲
措之德行處。
則自有所不能已也。
玆乃如影之隨形。
如水之就
下。
自然之勢也。
豈於審幾致和工夫外。
別有一邊外面中庸工夫耶。
雙峯之病。
在於分別養字。
此處若熟玩深省
鄙見之與雙峯不合是非
庶可定矣
三致意焉。
若以中庸首句之意推之。
天命之性。
大本之中也。
率性之道。
達道和也
修道之敎。
卽致中和之謂也。
而亦達道一事
豈有德行外於達道之理乎。
然則德行
和之一邊
和是德行總會者。
不思之訓。
至矣盡矣
而朱不所謂修道之敎亦在其中者。
楊氏所謂一篇體要
亦此意也。
如是看過。
融會沕合。
自可無疑
何必做出重文疊說。
以中爲養內。
以和又爲養內。
又以中庸爲養外工夫。
子思分言之。
中和混作一邊內面看。
總言之。
和與中庸
分作內外兩邊看也。
不明則言不順
非但立說之差。
竊恐見有未瑩。
故言不得中也。
不但鄙見如此
谷亦以雙峯之說爲非
是幸更取栗谷集而觀之。
急迫之戒。
可謂病根
自刻勵而疾病爲魔恐不得如意也。
此書不可人眼
覽後還擲。
幸甚謹拜復。
公元1670年
沈龍卿(壽亮○庚戌)
朝承辱札。
卽當修謝。
而第所欲言者
殊不草草
故不
率爾
想宜恕之也。
道理精思徐究。
次第融釋
如果熟自落。
不當汲汲論辨
強爲牽合
而但兄我之間。
各守所見不爲盡言相正。
則亦似有乖於虛心相愛之義。
不得不更陳瞽見
幸望勿加揮斥
平心垂察焉。
來論。
以不可有一物之有。
爲同於有所之有。
而雖當有之時。
不可有云。
此乃一書骨子
鄙意所同。
未有甚於此段者也。
其所異。
未有甚於此段者也。
所謂不可有之有。
亦同有所之有。
則正與鄙見相合處也。
所謂當有之時。
不可有者。
正與鄙見相反處也。
請試詳之。
先儒所謂不可一物者。
順理應物應過。
卽無之謂也。
豈不動靜不可有之謂也。
所謂物各付物者。
亦以心役物
不爲物所役之謂也。
豈此心與物全無干涉之謂也。
大抵所之有。
不可有之有。
同一有也。
而然其所謂有者。
善事
不可常有之謂也。
非有不善之謂也。
細覵兄意。
以不可有之有。
作有不善之有看。
故意謂雖於有事之時。
心有所應。
順理而應。
物各付物
則雖曰有。
而亦可謂之不有矣
此見雖非大錯
而於先儒所謂有字乙義。
則却不能看得破。
所以或認用爲體。
或以體雜用
未免鶻侖吞棘之病也。
何謂認用爲體。
旣以
不能付物
爲方應物之心。
而又曰均是體不虛之病。
殊不知此雖本由於體之不虛。
恁地言之。
則已涉於用而不可謂之體也。
非所謂認用爲體乎。
何謂以體雜用
旣以有所云者
屬於體之不虛。
而又曰方應物時。
不能付物者。
亦非所謂有乎。
殊不知此有字。
卽有不善之有也。
不可一物之有。
不相干
非所謂以體而雜用乎。
朱子曰。
隨物隨應。
此心元不曾有這物事
此雖一句說話
而其名義所屬
各有界限
其曰隨物隨應者。
卽用之正也。
物來而順應者也。
物各付物者也。
其曰元不曾有這物事者。
卽體之虛者也。
然而大公者也。
不可一物者也。
朱子之意。
聖人之心。
不累於物。
雖曰應物
順理而起。
順理而滅。
故纔應之後
我則如故
不有物事留滯心胸之謂。
非謂方應之時。
全然無事同於未發時也。
何以其然也。
聖人之心。
方其無事之時。
則中體靜立。
湛然虛明而已
未嘗有喜
未嘗有怒。
而及其應事之時。
可喜者喜之。
不可謂無喜也。
可怒者怒之。
不可謂無怒也。
其所以喜。
所以怒者。
惟觀其事理之如何。
不由於有我之偏私
故方應之之時。
順理而發。
無不各得其正。
而及其應之
後。
則督然之頃。
中體之靜立者。
旋復自若也。
以此觀之。
聖人之心。
方其感應之時。
則謂之物各付物
不爲物所勝則可也。
若與未發時全無事者。
合作一件說則不可
舜之怒。
在於四凶
不在於舜矣。
方其誅殛之時。
則舜之心。
固已赫然而怒矣。
孟子之喜。
在於正子之用於濟
不在孟子矣。
方其不寐之時。
孟子之意。
亦必油然而喜矣。
聖人喜怒
在於物。
而此心則實無干涉
何處見得一喜一怒與天春生秋殺同其舒慘底氣象乎。
抑又論之。
赤子惻隱
則所惻隱者在赤子
不在我矣。
其心亦豈無怵惕動者乎。
臨喪而哀。
則所哀者在喪
不在我矣。
其心亦豈無慘慟之發者乎。
若曰惻隱在於赤子
所哀者在於喪。
我心則却寂然靜立。
同於未發之無云爾
於義何如耶。
然則所謂聖人喜怒
物各付物
何與云者
特言其不爲物所勝。
酬酢不亂。
各得其正之謂也。
豈可以此便謂之不有一物
滾同於未發時境界乎。
然則大學所謂有者。
禁止其留在之有字也。
蓋其意此雖不可不有
無事時則不可在之謂也。
其章中一有之說。
可以瞭然矣。
此有字。
若果兼指應事
有過不及之有。
朱子當釋之曰五者。
在人本有當然之則。
而然當付諸事物
我心則絶不有可也。
何必一有云乎
所謂一有者。
卽一於有之也。
若曰不可一於有則不可一於無可知矣一字深味之。
大學之有所云者
卽無事時不能不有之病。
所謂不得正處
方是應物時物不能付物之病。
其所以不付物者。
雖曰用之病。
而其本則由於無事時體之不虛也。
如是看破
則其曰有所忿懥
其曰不得其正云者
各有歸趣較然明白矣。
何必強引應物無邪之無字。
混同無事時雖善。
不可有之境界
而使體用混雜
名理不順乎。
張子之言曰。
義理有疑。
濯去舊見。
以來新意
幸須更入思量
期於爛漫同歸
切仰切仰。
於此不合
則姑置此事。
徐待後日有見可也。
無復可望於必同也。
謹拜復。
重答沈龍
卽承辱札。
三復感慰
而所論之事。
不得歸一
不覺憮然
此章意思
若實有見得處
只是明白一途。
不必許多探索
不必許多安排
吾兄第一書。
則曰體不虛。
故用不正云。
則未知何如耶。
第二書。
則曰體不虛用不正
政合鄙見
而但方應物時物不能
付物者。
亦是體不虛之病。
第三書。
則曰旣曰體矣。
而又以方應者雜之。
果爲未安。
三度來書
各自換面。
迭相攻擊
此實所見之不自端的
故有搖惑也。
一節勝於一節
漸漸向上說來。
則亦是將疑將信。
乍蔽乍開。
將有覺悟之機也。
於此際痛理會
一番血戰相似
可以透徹了。
千萬毋忽。
幸甚
卽今高見不合鄙見處。
是有不止留在。
而兼所謂偏係一疑。
於此有合。
無所不合矣。
更須放敎胸中十分寬快
濯去舊見。
以來新意
區區之望也。
蓋旣曰留在。
旣曰期待
則此心之體。
已有所偏係矣。
若不偏係。
則何可謂心體不虛也。
然則所之有。
未嘗無偏係之意也。
鄙人未嘗謂此有字非偏係也。
吾兄所謂偏係者。
卽已發之後用之偏也。
非無事之時體之偏也。
以此有字。
爲體之偏則可。
雜於用之偏則不可。
所以多言而愈不相合也。
所謂無事時偏係。
則不公私邪正之如何。
而纔有意思
便是偏係所謂應事時偏係。
則必待有私有邪有過不及
然後可謂之偏係。
若公與正。
則雖有。
不可謂之偏係也。
蓋以無事時。
則不問當有不當有。
而皆不可有。
故纔言有。
則不言偏係。
而偏係在其中矣。
應事
則不當有者。
固不可有。
當有者則不可不有。
而非若無事時之不問公私邪正
而皆不可有。
必須著偏係字。
然後可知其爲偏係也。
不可只以有字形得也
玆乃理勢當然也。
何以明之。
今有人於此
方其應事之時。
不能克祛偏私
或怒其所不當怒。
或喜其所不當喜。
如此之人。
謂之喜怒不中節則可也。
若不言其不中節
而只曰斯人也有所喜有所怒云。
則不亦可笑乎。
吾兄不察乎此。
而創爲之說曰。
應物時物不能付物
獨非所謂有乎。
又曰當有時亦不可有。
不亦謬乎。
以方應物時物不能付物者。
謂之有私有偏係則可。
只謂之有則不可
若以當有時不可有者。
謂之不可有私不可有偏係則可。
不可有則不可
至於無事時則不然
論其病則不有偏有私邪。
曰有。
可也。
救其弊則不不可有私不可有偏係。
曰不可有。
可也。
體用所以有別。
不可一箇有字滾合論之也。
蓋此心。
內外初無間隔
未嘗不因於體。
未嘗不因於用。
故常人之心。
期待留滯
大本不立。
推究其故。
何從而有此期待
何從而有此留滯
則此不過應物不能物各付物
隨應隨過。
故喜之時已過而喜不
去。
怒之時已過而怒尙在
以至因仍輾轉消釋
不得致令心體不虛也。
惟其如此
必須有事時順理應物。
應過卽已。
然後方於無事時可以不一物
從古先儒所謂隨物隨應。
不曾一物
日接萬事
不可一事等語皆此之謂也。
非以隨物隨應。
便是不有一物
非以日接萬事
便是不有一事也。
退溪先生金惇敍書曰。
旣謂之不可有。
則奚擇於事之善惡乎。
又曰。
雖欲行道格物之念。
不可有諸胸中
則一而已矣。
二節
釋先所謂不可一物之意也。
以此有字。
吾兄所謂不止留在而雜於方發處看。
退溪不曰奚擇事之善惡矣。
不曰行道格物之念。
不可有諸胸中矣。
以此有字。
少涉於用處
然且謂之雖善事不可有。
行道格物之念亦不可有云。
必須默思慮。
釋氏空無而後可也。
此豈小病乎。
兄試思之。
今於讀書而有欲窮理之念。
事君而有欲行道之念。
則其可順而有之乎。
其可遏而無之乎。
以此觀之。
吾兄所謂當有亦不可有之說。
使知者見之。
則不過爲語言之差。
不知者見之。
則其爲害何如也。
且以小註中朱說觀之。
看此一章
只是要人不可有。
此四者。
只是字及
有字觀之。
其所謂有。
專言無事時而不及應事者。
固已瞭然矣。
吾兄何從而得此有字不止在之說乎。
恐於小註文字
亦未看得仔細也。
所謂有字意深。
不止留在者。
亦似矣。
而此亦徒知其一。
未知其二者也。
蓋只言有好恐懼
忿懥憂患
禁止有故
乍看則頗似可駭
而深看則方覺穩帖
所以深妙難見也。
若言有偏係而禁止其有。
其所謂有。
却是粗淺易知。
何深之有。
道理決是如此
更望虛心垂察
勿以其人之淺淺而輒輕其言也。
沈龍
卽承手札
憑審宵來道況沖裕
區區哀慰。
昨日所詢之事。
卽當奉覆。
而病暑頹臥。
未及精加考索
令兄先之
逋慢之責。
實無所逃。
義理
本自天下公物
要得十分正當
十分恰好而已
可必要其相合也。
來示
果爲至當
鄙意未嘗不如此也。
吾兄於此
見有所未盡瑩。
故於其當合處。
不能至此
所以未免苦口也。
朱子出門時一款語
果是體不虛之病。
來示當矣。
鄙人曾不見此說。
而兄於前書中。
但言其方其出大門時。
忽有欲回避之心。
要出便門而闕却雖然
却出大門
去而念念
只有行便門底心一款。
故。
未免有疑矣。
今見此一款。
則其爲留在之較然矣。
又何疑哉。
然於其中煞有分別曲折
方其初出大門時。
忽有回避之心。
要出便門
則這時節
是用不正矣。
及其知非制伏
不從其欲。
而然於念中。
不能消釋
身出大門
而心在便門
則這時節便是體之不虛矣。
及其拗向便門出去
則這時節
又是用之不正矣。
此雖一箇欲出便門底心。
而上下兩款時節
屬於用中間一款時節
屬於體。
頃刻之間。
變化不一如此
則固不可合說了。
而然其立言命意機緘骨子
不在上下兩款。
在於中間一款。
所以爲體不虛之病也。
蓋兄於此等極精微細密處。
欠却分疏
而於體用二字境界上。
尙未能眞箇辨得破。
所謂所之外。
豈別有係累等語。
令人駭然而究其病源
則皆坐於此
於此不疑怪而斥之。
庶有可合之望矣。
大抵有所等病痛
皆是已發後物事
天下豈有自生而靜以前不發自在病痛乎。
若有之則孟子性善之說。
虛語矣。
由此觀之。
所謂體不虛。
所謂不正者。
是用也。
均是已發也。
只是一箇塗轍
宜若都無分別
而然其所有體不虛用不正之異者。
正以一則期待留滯
常常著在心胸
之間。
一則發動流出。
卽卽欲措事爲之上者也。
所謂期待留滯者。
可謂係累矣。
方其發動流出之初。
不待留在。
而此已爲物欲所係。
失正理者。
不可謂之係累乎。
係累二字
與有所之有意味。
自有不同
所謂係者。
爲物所係之謂也。
所謂累者。
爲物所累之謂也。
吾心苟爲事物所係累
不能一循正理
則不論留在與否。
而皆可謂係累矣。
若有所之意。
則有異焉
必須著之胸中
存留不化
然後可謂之有也。
不可以爲物所累而便謂之有也。
惟其如此
係累之外。
無有所之病。
而有所之外。
不可無係累之病矣。
試更詳之。
今有人於此
當其前事已過後事未來之時。
已過者不忘之。
未來期待之。
使此心不能澄然無事
如此之類。
謂之有可也。
謂之係累亦可也。
故曰係累之外。
無有所之病矣。
若有一箇不當受之物。
來到面前
而便有受之之念。
恁地發動
若有一箇不當怒之事。
來到面前
而便有怒之之心。
驀地突起
則固不待其留在。
而已爲事物所係累矣。
如此之類。
謂之係累則可也。
而謂之有所則不可。
故曰有所之外。
不可無係累之病矣。
總而言之
係累之意。
賅盡體用兩邊病痛所之意。
則只擧體一邊
病痛
而却不及一邊病痛矣。
試以大學文準之。
有所者卽體之不虛也。
不得其正者。
卽用不正也。
若言係累二字
則幷與其體不虛用不正包括之矣。
如此看破
融會沕合。
自可無礙
吾兄不察乎此。
而刱爲之說曰。
所之外。
豈別有所係累者乎。
非但說時之病。
實是見處之病。
更須回光返照
速爲改圖
千萬幸甚
蓋兄前則以專屬於體者。
而下之。
必欲分屬於一邊後。
則以兼屬體用者。
而上之。
必欲專屬於一邊
此皆見理不明
只管言語或偏或倚。
流遁失中者也。
若不勉加窮理之功。
則恐不得通儒矣。
且兄前書
事物之來於外者爲用。
以吾心之欲如彼者爲體。
此又與上所稱者同一病也。
事物來者
固是自外來者也。
何涉吾心之用也。
只於事物方來之時。
便有欲如彼之心。
從中流出者。
方是吾心之用。
朱子曰。
衆理而應萬事
所以萬事者。
非用乎。
今兄以萬事爲用而以應萬事爲體。
則方其事物未到之前寂然靜立者。
當作何樣看耶。
旣以彼爲之體又以此謂之體。
則是體上有體
豈不重倂贅剩乎。
從前病痛
皆是以有與係累
混作一塊看。
而其本則只在看得體用二字
不甚洞然
分曉故也。
今當放下胸中許多雜念
專心致志
極費消詳
只於體用二字界限上。
得極精密
得極明快
毫釐之間。
游刃無礙
所謂有字之專屬留在。
係累不止留在者。
可以曉然無疑
其他曲折
自當迎刃而解矣。
前後所論。
無慮百言
而所爭骨子
則專在此款矣。
於此無所契。
所謂覺得其如者。
未知其指何樣語也。
今見此書而又不合
則終無可合之理。
姑置此事。
別窮他事。
以待後日識見之有進可也。
不必守此膠漆之盆。
重爲呶呶也。
吾兄好學之篤。
相愛之至。
不覺竭盡胸中所知見。
而志在明理
不遜還切悚仄
沈龍
昨書。
想已入照矣。
不審宵回。
道況何似
區區哀慰。
示窮格之說。
旣已得之
不須更爲覼縷
而但細覵兄之微意
以爲涵養自是切務
窮理不須太著力。
故以發於言語上觀之。
切近持守處。
辨說儘明。
議論儘精。
而於較量細密硏究微妙
處則未免微有泛然許可
而未能心悅誠服意思
只是病根于此中耳
鄙意終有所未快。
不得不更陳瞽見
以畢前說之未盡者。
虛心垂察焉。
大抵知行二字
進學
大綱領。
不可偏擧
而亦不可偏廢也。
其所用力之方。
必先從事小學所謂灑掃應對之節。
以收其放心
養其良知
大學基本
不可好徑欲速。
妄意高遠
非但來諭如此
聖賢至訓也。
但人之氣稟有偏勝。
工夫有偏至。
故其用功之際。
亦須審察氣稟所不足。
工夫之所未至。
相爲輕重
互爲抑揚
以趨於大中至正之域。
如醫者之隨證下藥
此亦吾儒進學方便活法也。
試以吾二人言之。
鄙人則雖於思義理上。
不無窺斑淺見
稟氣輕浮
不能力行實之
故其些小見得
不爲已有。
其所因循鹵莽
至今未有所得者。
坐此也。
來諭所謂立本領。
專意涵養等語。
今日矯弊之良方妙劑也。
固當拳拳服膺
十分著力爲計。
吾兄則氣可謂純篤矣。
德性可謂安詳矣。
持守涵養
不可無功矣。
但於窮理細密工夫上。
未免闕略
是以見於事爲之上。
過於愿謹而慊於剛方
發於論說之間。
則優於詳審而短於明快
此病不除。
其所辛苦涵養者。
極其成就
不過謹飭之士而止耳。
於吾儒所謂修齊治平極功
則恐未足以議其髣髴也。
幸須回光反照
更於窮理細密上著工夫
千萬
切祝
從古聖賢窮理工夫甚多
姑擧其最切者言之。
孔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
朱子曰。
不循其序而遽責其全。
則爲自罔。
但求粗曉而不期貫通
則爲自畫
又曰。
所知不精
害於涵養
且論象山之學曰。
子靜心地上工夫。
不可謂無見。
而但恃此而專闕致知
故幷與其所得而失之。
其旨可謂密矣。
其辭可謂嚴矣。
鄙人之於吾兄
勉以窮理者。
非欲不循其序而遽責其全。
爲自罔之歸也。
但恐吾兄偏主涵養
學而不思。
駸駸然入於自畫不進。
而反害涵養之域。
未免如是苦口極力
千萬勿以先入爲主
益以遠大自期
區區之望也。
吾兄方讀大學
試於大學章句上。
節理會。
如有所疑。
反覆精思
而思之不通
則亦不必忙迫用意
期於必通。
其所疑。
更加熟讀。
而待意思虛閒時。
徐徐思繹
次第參究
使所知益明
所守益固。
則於涵養工夫
有何妨礙乎。
集要初卷還上。
時於讀大學之暇。
兼看如何
大學宗旨
盡在經一章
而集要中釋經一章處。
甚約而盡。
大學本傳
格致章。
朱夫子別爲申釋
而集要初卷末端
臣按窮理之說以下二章論格致之意甚悉
須參看爲妙。
鄙人於兄若無誠心欽服之意。
則何敢如是極言竭論。
貽人笑也。
更望加意焉。
鄙人方在哀疚之中。
不當向人作如此說話
愛兄之深。
不能自已
前日送書及此書幷還擲。
不欲挂諸人眼。
公元1674年
與崔汝時(崔公錫鼎初名錫萬時字甲寅)
半日晤語
啓發良多。
其爲孤陋之幸。
可勝言哉卽惟宵還。
兄制履沖裕
深慰嚮遡之情。
承兄要余作一書以相問難之敎。
意甚盛矣。
所謂問難者。
必有眞箇會疑而憤悱求通意思
然後可以證質於師友
不然而先有意問難而爲之。
安排而已
文飾而已
殊非古人所以實心講學之道。
用是未敢副敎。
而第於昨者有所欲言。
而緣日暮未克畢其所懷而退者
故試爲兄略陳之。
垂察焉。
蓋吾儒爲學之要。
莫先於致知
所謂致知之方。
必先從事聖賢喫緊說話親切朴實頭體認來。
從蠶牛毛中察得去。
見得進學蹊逕
義理原頭
眞的不差
曉然聖賢之言果不我欺
異端雜說無足以動吾中。
然後可謂有致知之實效
史書自當餘力及之。
識得前古治亂得失之如而已
誠非急先務也。
至於春秋
則迺聖人之衮銊。
其有補於世敎
學者所宜講究者。
實非他子史之比。
而然兄之及今專意於此
恐或不免於失其緩急宜之病也。
竊覵兄於經傳
誦讀固熟矣。
見解亦精矣。
超詣之質。
易於領悟
而實未曾經歷發憤忘食
苦心血戰
張橫渠孤軍遇敵
李延平椅上終夜境界
故其發於言論者。
雖能橫豎出入
說得無病。
未免優於明快而慊於眞實
涉於汎濫而欠於領要
未知於統宗會元之妙。
能有眞見的得之樂。
而質鬼神無疑
後聖不惑否也。
以兄邁往之才。
精詣之識。
苟能及今用力本源眞切處。
大著思索之功。
於此學堂奧。
眞有見得
則其於看春秋諸傳。
自當迎刃而解
而向兄所謂難讀而難斷者。
不無自然看得信得及
如果熟自落處矣。
非謂史學儒者事全不相干而必欲一切禁之也。
以先緩急之序。
不可不知。
而且未免困於所長
駸駸於誇新巧務汎濫之病。
而於吾儒所謂本源眞切處。
外親而內疎。
陽附而陰擠
眞心嗜好
在彼而不在此。
不憚縷縷言之。
不審高明以爲如何
兄若以第一等事業。
讓於別人
而只以文士博雅自處
則今兄之所留意者。
亦比諸世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
不翅天淵矣弟固不容一二談也。
不然
鄙說不爲無見。
幸勿以其人之淺淺而輒
公元1360年
輕其言也。
弟於兄。
結髮定交于今二十年矣。
若徒事循默而苟相唯諾而已
則弟雖無狀。
實不欲爲此。
而亦豈兄之所望於弟也。
玆敢率意妄陳。
不自覺其犯於芸人田之戒。
尤切悚仄
重答崔汝時
再昨辱覆。
偶爾出他。
未克卽謝。
迨用悵歎。
所論鄙人病痛
實出箴警至意
而然非兄眷誼之篤。
議鑑之精。
亦安能摸得說破若是其明且切耶。
感幸之極。
繼以惶愧
其中自道處。
似欠誠實質愨底意。
而微有護前務勝之病。
鄙人每仰兄有遜悌之德。
無我之量。
區區景慕之意。
不但在於見解之高。
文辭之妙而已
今見來示
不覺憮然失圖
高明實無此病。
弟自愚蒙而誤認耶。
無非誠意淺薄
言辭短拙
不足有槩於高意
而然反顧瞿然
不宜復有所云云
而旣發其端。
疑當思問。
不敢終默更申前說之未盡者幸垂察焉。
來論謂論語博文約禮之先。
中庸思辨博學之後
固然矣。
以此攻破鄙說之證案。
則有不然者。
論語所謂博文者。
蓋言其讀書必博。
窮理必精。
非謂闕却硏究探索之功而徒事乎博也。
中庸所謂博學者。
亦言其多搜博訪
無所不通
愼思明辨之意。
未嘗不包在其中矣。
非謂博學之功旣畢。
而後可下思辨工夫也。
於此書旣精。
次及他書。
至於徧讀諸書
融會貫通
然後可謂之博。
於此未精。
又及於他。
只以多讀爲博。
涉獵而已
汎濫而已
聖人所謂博哉。
今兄若於四書四經上。
旣已大著精思力賾之功。
實有眞知灼見之效。
而使弟呵禁兄俾不得從事春秋
來示至當
不然
鄙說不爲無見矣。
孟子不直則道不見。
弟且直之
今兄自謂於四書四經上。
旣已誦讀其章句。
玩繹歸趣
而以弟之愚意端之
其所玩繹
其所誦讀者。
不過俗儒記誦詞章之習而已
古人所謂硏究探賾之實。
則恐或未能深留意也。
上氷丈老僊(鄭公淹)
公元1359年
不佞遊士友間。
聞有鄭廣文某少以能文名。
到老不利公車
而然猶未識其爲文果如何也。
去秋
中表兄曺君季通
求親於吾丈。
而談間仍及吾丈文辭利病
曺若以爲某也摛文
病於坦率
不諧博士型範
其所蹭蹬場屋坐此也。
不佞聞而諗之。
自夫贅于高門
時或得其寂寥短章而寓玩焉。
固已私識其句警語豪。
駸駸作者藩鍵。
不至如曺君所
公元1360年
評扢矣。
及得其和拙製七言二十韻古體者而讀之。
上下馳騁
一氣呵成
奇辭逸語。
錯落臚列
而若天駟脫馽。
大玉絶瑕
然後信夫曺君之言爲誕妄
而世之評文者。
只以得失輕重之也。
噫嘻
自昔文章之士不利有司何限
韓昌黎之力去陳言
八代之衰者。
猶且終身不見收於吏部
當時不聞有以此疵其文者。
惜乎今之世爲士者。
不知讀書
只以剽竊經史粧綴文字。
取媚主司者之眼爲能事
而於古人所謂文章家蹊逕
則實昧昧焉。
故雖文埒班,揚。
賦軼屈,馬。
苟或蹇連顚躓
厄於科場
則輒不敢齒論詞垣作者之列。
而往往至於名湮滅不稱
甚矣。
習俗之痼人也。
明年國家復闢文闈
網羅賢俊
吾丈策勵衰頹
賈勇先登
巍科摘髭
然後坐鎭騷壇
大放雄詞
與今之執牛耳而莅文盟者。
張軍建旗
並驅馳驟之。
則殆見其汗流僵仆追風絶塵之後矣。
不亦快哉
大抵文章之妙。
在乎自得之而已。
人之知不知。
在我固無所損益
區區不得不以此爲吾丈望。
無亦愛過而蔽於私者耶。
惟吾丈諒之。
不佞者。
少業鉛槧倖竊科第
未嘗肆力爲文章。
其於譚摧藝文之事。
不翅夏蟲語氷
中間因病蟄。
無所用心
亦嘗粗涉百家源流而梁指乎津筏矣。
洪鐘大音
不可容議於下里俚耳
若其窺斑一得
不可謂無也。
玆敢上下狂瞽之說而講評之。
不審吾丈以爲何如也。
信筆立書。
言少次第伏切惶悚
與愚窩田進士(失名)
不佞操觚鉛槧
才分凡下懶怠
不克肆力
迄今未有成就
亦嘗妄謂於文墨上眼目。
不甚昧昧
忝守本邑下車初。
卽聞邑有愚窩老人爲文辭。
夙爲西河任萬休所許可
得見所製涵碧亭鄕飮酒序文
固已知其文竅闊大無艱難辛澁之態。
而顧其命意遣辭
或涉於支蔓
欠於精約
不免蛟螭螻蚓之歎。
意謂足以弁玆鄕儒士之藪。
而亦不至甚奇之也。
日者和拙製遊酒臺竺寺數首。
高古雅健
往往有出塵語及蒙投示全稿。
詩文幷造。
格力兼至
其中晩稿自序一篇
沈雄典重
於斯八律
最妙麗精緻。
蹈東海八月諸作
閎放奇崛
要之皆有古作者風。
近代博士樣子
始覺其天駟步驟
駑駘追攀
前日過眼終迷爲可罪也。
噫嘻
以吾愚窩高才大手
儻使策名巍科
發軔亨衢
旗鼓騷壇而上下馳驟之。
何遽讓今之執牛耳
文盟者。
顧迺跧伏遐陬
終身蓬累
以至白紛如而無聞焉。
不佞私心惜之也。
仍念名者實之賓。
不見知而無悶
君子之道也。
古之抱環才能文章埋光鏟耀於草莽嵁巖之下。
不少見於世者比比也。
不特吾愚窩爲然
則人之知不知。
在吾愚窩。
無所損益
而顧物理不當爾者
近當以斯稿。
轉致洛下
徧示於當世學士大夫之名能文者。
幽葩發彩
大玉剖璞。
使長安紙價騰貴一日之間。
不佞得以少贖前日眯目遺珠之罪。
不審吾愚窩以爲何如
謹次感恩一首
且將如干長腰細鱗
用表區區慕往之意不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