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岩集册六 (自动笺注)
鶴巖集冊六
 [日記]
  
行日
公元1725年
  乙巳五月
十八日乙卯
臣與平安都事李台徵,義州府尹李廷熽。
先往鴨綠江邊。
搜檢一行卜物。
使臣礪城君楫,副使臣權追至。
渡江狀啓後先發。
臣畢檢後始渡鴨江。
過馬轉坂至金石山
山北鶻山
石峰削立半空
望之可愛
路逢十胡設幕而處。
問之乃伏兵
淸人也。
近昏遂至溫井坪。
副使來已久矣。
義州護行將校已先到。
畧剗草莽
連設三幕。
入夜張網燔柴
以防乕患
先送淸譯崔壽溟於柵門
通使入來之由。
公元1736年
丙辰過湯站。
站有廢城基址。
過所秀山
比諸我國之秀。
峯形水勢
略相髣髴
蒼巖玉溜
終覺少遜焉。
至穴巖。
義州護行將校鎗軍輩始辭去
柵門
柵門
編木爲藩
高丈餘。
而門則板門
屋三間而已
在昔鴨綠江鳳城設堡置站。
立柵限界之事矣。
丙子東搶之後
鳳城以南
悉爲空地荒野
故使龔將軍柵門以守。
而始於離鳳城二十里地爲界。
丁卯年間移退十里設柵。
南至海邊
北至寧古塔地界。
柵木則隨毁隨葺。
而木必腐傷而後改之
間或十餘年云。
卽使任譯李樞問於鳳城將而知之者
噫。
柵門重地
而猶或間十餘年而改易
窃念我國箭塲之柵。
立之數朔。
遽㱕花消
逐年爲例。
使國家有用之材。
歸於無用之用。
不惜哉。
正使以下設幕於柵外。
使首譯輩依例供酒饌
禮單
修封狀啓。
付灣府回人。
移時許開門。
衙譯麻貝章京甲軍及雇車羣胡。
喧閙雜遝
裝服詭恠
驟見不覺驚駭
一行人馬無弊入柵。
道中望見鳳凰山
峯巒秀拔
軆勢奇壯。
頗似我國之三角山矣。
下有俗穪安市遺址
可容兵十萬餘。
但唐宗東征時。
安市云在盖州
而又在於此。
未可知也。
公元1738年
戊午踰大長嶺渡甕北河
河卽八渡下流也。
又踰小長嶺八道河
一源八渡
故名以是焉。
朝飯於川邊。
自此沿河行三十里。
通遠堡
入商胡盧成進家止宿
成進卽兀金條
金條崇德初拔遼東後
漢人投降而入於旗下子孫
仍謂之兀金條
瀋陽以至山海關外則淸人居多
山海關內至北京漢人居多
惟東八站則兀金條多云
進略通文字。
自言其祖先明時云。
故臣使善語譯官韓永問喪祭祀
尙能用漢制否。
答以頗多
之。
而仍極論火葬之非。
其與淸人婚娶否。
以不願爲婚。
淸人强之則不得已從之。
妻妾間皆如是云。
問渠亦有妻妾否。
答曰有妻無妾。
仍問曰吾聞皇帝好色云。
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者。
獨無何也。
曰家有妻妾必妬。
妬必生亂階
家道不齊
是以不有也云
若此語者。
不可夷狄待之
仍問曰此處亦有文庙否。
答曰孔聖天下熟不尊敬
而第東八站小處也。
文庙
大處遼東等地則有之。
二八月中丁日。
釋奠祭。
而頗用漢制云。
公元1739年
己未至沓洞。
沓洞一名卽草河溝
在昔丙子後。
孝廟北轅時。
雨滯此河。
製御歌。
歌曰靑石嶺何許
河溝此處。
胡風冷且冷。
滛雨何事
誰也摸吾行色
寄與在所
歌曲至今流傳人口
薪膽之意。
自形於歌曲之中。
當日聖心悲憤慷慨
於此可掬
一回諷誦
不禁悲涕
公元1741年
辛酉高麗洞。
纔過一山隅。
曠野茫茫
西南三面無涯際。
東面殘山逶迤
此乃遼野初頭也。
舊遼東西白塔數十丈。
屹然攢空。
塔下一寺
庭有一折碑隱於草莽
拭苔尋看則自東晉已建此塔。
唐尉遲敬德重修
而遼金天元年亦改築云。
而字多剝落
可細攷也。
俗云此乃華表柱
未知是否
而但廣輿記亦曰華表柱遼陽城鼓樓之東。
此塔之爲華表柱未可知。
而其爲丁令威舊里。
似或無疑也。
南有尖峯
唐太宗東征時駐於此山。
故名以駐蹕云。
公元1743年
癸亥瀋陽城外。
使臣皆去傘跨馬
南門處於察院
臣問孝庙北轅時潛處所
則任譯李樞曰自前傳在於察院後不遠地
而曾於十數前過此時
適見察院後巷
牓以朝鮮衚衕
(衚衕
卽如東街巷之穪。
故處街巷
某某衚衕之牓。
)以此推之。
其在察院無疑
而今民村
不可尋云
城內宮闕府署
都統軍守之。
而戶禮兵刑工五部具焉。
以其爲根本之地也。
方物積置於院傍街上
使次知譯官依例給禮單於該掌官員
照數交付於押去淸人處。
左右廛舖相接
物貨山積
閭閻之盛。
人物之殷。
不啻倍蓰遼東
眞是關外之一大都會也。
外城土築而不甚高。
內城不過二里
內城四面方城
周回不過十里許。
以甓累築。
內外截然如削。
垜堞皆有兩懸眼。
不用砲穴。
城之四角
皆有三層砲樓
城之四面亦有三層門。
門之外有甕城
甕城左右
又有虹門。
皆以片鉄縛板。
以應重關複壁之制焉。
歷觀關內外城池。
大小差殊
䂓制則同。
比諸我國之城郭
一一相反
大抵四面方正
而有呼吸相通
首尾相救之意。
非如我國城郭之闊大難統。
不可救西。
不可救北之類也。
處地不擇險阻
而必於要衝之地。
非如我國之必築於窮絶處。
不爲其御賊。
而徒爲避亂之類也。
必築內外面。
兵上於城。
使不得任意上下
死守之而已。
非如我國之只築外面
內必平夷
小有警急
兵可易退之類也。
且有城必有濠。
所謂城池者非虗語也。
甲子修封入瀋狀啓。
團練使趙時烱。
歷入崇德願堂。
慈雲寺
覆以黃瓦。
繞以周墻。
西域自穪天子師。
爲人魁傑
聞自康煕時迎置其寺云。
臣使譯官韓永禧問其路程
相去一萬一千餘里。
五穀不備
只有豌豆小豆等穀。
而耘苗以手而不以鋤。
大米貿用於南邊他國。
牛羊鷄犬有之。
鵝鴨則無。
衣服則尙黑。
男女僧家只着上衣而無袴子
戴冠而其大小如我國之笠子
制樣如僧笠。
女子衣袴而頭戴冠
胡帽而上珠寶
國無君長
在前屬役於內㺚子。
則大淸遣一將軍以鎭之。
地方四面皆是半月程。
而穪以小西天云。
所謂西天
在於
公元1663年
極西。
而國多君長
小西天至大西天二年可到云。
出外城數里。
北有崇德墓。
乃造山火葬之處云。
公元1745年
乙丑白旗堡
止宿於車胡家。
主人曾以車胡。
往來寧古塔次云
故問其道里遠近
山川險易
城郭人民
則答以寧古塔瀋陽東北一千八百里。
越七八嶺。
黑龍江
江距寧古塔約二百餘里。
不以石而木。
鳳城柵。
內民千餘家。
柵外如之。
地無大米
自此從直北行道里稍近。
路經蒙古
故恐爲其侵奪
不敢由此路。
迂回行一月餘
方到寧古塔
白山寧古塔纔六七日程云
取考盛京志。
寧古塔里數。
與此稍左。
未可知也。
  六月
初一日丁卯
小黑山察院止宿
秀才宋美成漢人也。
祖先多仕於明朝云。
臣問曰吾之衣服制樣
與你所服着何如
美成你們之所服着
曾是吾先祖之所服着
豈不好哉。
頗有嗟歎之色。
臣曰見爾文筆可愛
吾當出題
你可做示否。
美成曰諾。
臣欲觀其意。
故以孔子春秋論爲題。
美成卽於席上搆成。
其文頗有可觀
而第一篇之中。
終不提論華夷內外字。
臣曰文固可佳
而但孔聖所以春秋
專爲上下分內外之別而作也。
今無此等語。
失旨矣。
美成微笑居今天下
安敢爲此語云
其言亦自奇矣。
美成弟子徐登雲年十四。
爲人精秀可愛
通文理。
故與之筆談矣。
臣適見其囊有錢
臣探出。
唾而擲之地。
錢實雍正通寶也。
雲勃變色
拾而示雍正字曰何唾爲也。
臣曰我國禮義邦也。
士子手卷不手錢。
今爾手戰而不手卷
所以唾爾士習也。
非敢唾雍正字也
登雲大慚愧無言。
低頭周視
見外馬頭輩。
坐落幅油芚。
遽言曰大國士子藏書閣下馬
你國自穪禮義邦
而今踐踏文字何也。
重文字者固如是乎。
譏詆頗緊。
不得已曰此乃科塲落幅也。
人平生如你之手錢而不手卷
見落於科。
今此踐踏之者
所以不文也。
豈非重文字之意乎。
登雲卽曰豈其然歟。
顯有解悟之意。
然臣曾前已聞彼人以此譏之云。
今乃見窘於登如此
而其言極爲有理
且念我國科文至爲膚淺
不可使示於外國
故臣備言副使
有所商議
日後使行時變通之道。
地部所費决無可以代落幅者。
貧國事殊可恨也。
公元1688年
戊辰新廣寧止宿。
臣聞里有吳三桂麾下謫來此處者。
使人邀來。
其人姓田名生錡。
年七十二。
顔貌
公元1678年
不衰
亦頗能文
臣書示曰你何爲而到此。
答書曰我于老吳王之孫。
洪化元年擢爲工部主事
原係淸朝秀才
吳王叛時。
拔了監生
故此授職矣。
洪化敗後康煕二十年剃髮投誠
至二十一年隨班師到都京涿州官店存住。
至二十二年三月
自京發往關東
分撥驛站
吾生來再剃髮
命途可謂奇嶮矣。
臣問曰何謂剃髮也。
曰老吳王未叛時固剃髮
而又與長髮
今又剃髮
豈非剃髮乎。
頗有噓唏之色。
臣問吳王穪兵時事實及戰闘時狀。
你必有目覩者。
願得一一聞。
生錡曰自癸丑年十月
吳王通天冠柘黃袍
登壇擧義
聞風而化。
一處卽順一處
無有阻攔者。
已得雲南貴州湖廣四川廣東廣西陝西
吳王病死于湖廣襄陽
因無主帥
人心渙散
淸兵臨城。
城外一金滯河。
淸兵讓吳兵過了橋。
兩脇夾攻
大敗
死于河中不計其數
洪化王帶傷。
殘兵歸至城中
城門不出。
淸兵只是圍困
二月圍至十月
城中無粮。
至于口食人肉。
城中內變。
淸兵進城城陷
洪化同伊妃自縊宮中而死。
此乃吾在城中目覩者。
臣又問吳王當初開門納降
出於爲明朝報仇
其後穪兵
亦出於爲明朝啚復。
公元1711年
知其心何如
生錡曰當日開關納降者。
實爲明朝復仇
與李賊有不世之憾耳。
後來穪兵
迫于不得已耳。
臣又曰所謂廹不得已者。
亦可得聞歟。
生錡曰因康煕後來有疑吳王之心。
欲削其
密令王爵
欲令移住關東廣寧
其實欲去此心腹之患也。
下邊所屬官兵知道關東苦楚
不願回故里
故有此叛。
若有擧義之心。
何不明後
而必身着柘黃袍通天冠
年號昭武耶。
吳王初封爲征西親王
後以克雲南功封爲雲南王
雲南永曆帝所據。
而爲吳王迫逐
自縊而死。
此實難諱之事。
而爲吳王慙德
所以後世叛逆之名也云云。
噫。
東之不識事實
只憑風聞
多以三桂大明忠臣。
而雖或有非之者
亦未見有一言論斷
聞生錡之言。
明白有據。
而臣又見新刊明紀。
辛卯大淸兵至桂州
桂王遁入緬甸。
吳三桂所害。
桂王永曆帝
以此可知生錡之言皆不虗也。
公元1692年
壬申寧遠衛止宿
此衛卽明末袁經略崇煥鎭守之地也。
自大凌河至此百里之間。
爲三十年戰爭之塲。
諸堡衛皆陷於建虜。
而獨此衛久爲捍蔽者。
徒以崇煥在也。
朝廷黨論
故崇煥終爲黨人
公元1704年
搆殺。
崇煥死而虜廹皇城
竟爲甲申
終古黨人之患。
詎不痛哉。
內外城堞
太半崩頹
當時屠戮之痕。
至今狼藉
令人觸目不勝感慨
城內有祖大樂從兄石牌樓
對峙通衢之南。
銘勒累代勳伐
制作亦甚奇巧
大樂兄弟代崇煥而守此衛。
擧城而降虜者也。
千古醜名
可與此城樓不泐矣。
公元1694年
甲戌路逢八車。
胡人男女三十九人
俱以鐵索鎖項足。
甲軍十餘騎隨而押去。
問之則曰此皆福建地方人
心裏不好
日事强盜越人
故今謫黑龍江地方云。
問於罪人等則曰俱以一族緣坐
枉謫遠方云。
兩言未知孰是也
公元1695年
乙亥山海關
門上天下第一關五大字。
東人例傳爲秦相李斯筆。
竊念長城之自西而東者。
蒙恬築也。
山海關城自北而南者。
明朝魏公徐達築也。
筆之扁於此云者雖甚荒唐
無由考知矣。
關後偶逢秀才程洪。
洪卽文雅士也。
與之酬酢之際。
天下第一關字是誰筆也。
則洪書示曰此乃明朝尙書蕭咸筆云。
東之傳爲李斯筆。
何謂也。
可怪也已
內外城制。
亦與盛京髣髴
大抵處於山海相交之地。
重關複壁
控扼咽喉
所謂金湯
府。
雖有百萬之衆。
莫敢誰何
崇禎之末
關鑰一啓
胡騎長驅
使數百年衣冠文物
淪陷腥羶之域。
當時守此城者。
安得辭其誅責
山河城池之有不足恃者。
益可驗矣。
公元1698年
戊寅永平府
處守備官(此官如我國兵虞侯之類)張自立爲名者。
自言相人貌。
來見三使臣
先言曰你國王接待欽差
誠禮曲盡
吊祭哀慽動人
欽差阿大人歸奏吾們
萬歲爺聞而大加欣悅
竊爲諸大人賀。
臣使譯官韓永禧問曰誠如你言矣。
萬歲爺欣悅與否。
何從知耶。
你亦其時同爲入侍否。
自立阿大復命時。
予適有事進京
而予與阿大人相親。
與其一家親舊
在闕門外等待矣。
俄而阿大人自內出
詳道此事如此
何異於吾所親入侍也云
公元1701年
辛巳玉山縣
縣之西北數里許。
有無終山。
上盖燕昭王塚云。
此載廣輿記聞
己丑年使行到此。
咨文樻。
其時知縣革職
掛榜城內
勿許使行。
止接村舍
正使以下俱入察院
門外甲軍警守終夜
公元1705年
乙酉滹沱河。
河卽我東人所傳爲漢光武所渡之河。
至於先輩詩集中。
多有吟咏之作。
故臣偶逢一秀才河邊
直問之曰蕪蔞亭安在。
有古址之相傳
公元1690年
否。
答曰蕪蔞亭之穪。
今始刱聞。
非吾所知
頗有笑之之色。
竊怪訝矣。
適逢工部員外郞之往薊州於越岸。
問之則其人曰漢光武滹沱河在河間府
蕪蔞亭麥飯亭俱在其下之濱。
而距此幾累百里云矣。
臣取考廣輿記則果如其人之言。
歷歷無差。
東人貴耳賤目之弊。
類如可笑
三河縣
宿章京張阿藍太家。
章京卽我國哨官之類也。
阿藍太滿人
年今五十八。
氣頗傑豪。
臣使譯官韓永禧與之酬酢
自言康煕二十九年蒙古時。
渠以甲軍隨行
三十三年三十五年二次蒙古時。
渠亦皆隨行
五次隨征蒙古之功。
陞遷章京職云。
因問征戰時事
答云蒙古本甚凶獰。
極爲難制。
而但彼無甲冑。
我有甲冑砲銃
優劣懸殊
我國砲銃及於累百步之遠。
蒙古砲銃則只及近百步之地。
故以銃制之。
累戰俱捷云。
問蒙王納降時狀。
曰蒙軍與我軍移日交兵
自相蹂躝。
死者無數
蒙王敗走
而我軍廹逐之。
其勢窮。
回向我軍。
合掌叩頭云。
蒙古常時所居家舍否。
曰蒙人元無定居。
自王以下皆驅妻孥牛羊之屬。
水草設幕而居云
公元1706年
丙戌通州河。
各省漕船商舶輻湊于此
沿江
餘里。
帆檣簇立。
其中福建省及暹羅國進貢花菓滿載數船。
得見其進貢單子無慮數十種。
皆是不知名者。
可知者惟荔枝桂樹蘭草數種而已
荔枝其實爛開
其色或靑或丹。
盖聞康煕末年
求見暹羅花草
至今遂成年例
貢進至於數舶之多。
重溟萬里而來
其爲玩物喪志
至此而極。
其實康煕啓之也。
帝王一令一事之初不可不愼有如是夫。
公元1707年
丁亥朝陽門外。
少憇東岳廟
臣與正副使改着黑團領
跨馬去傘。
重城門入玉河館。
公元1738年
戊午臣等具冠服
禮部少憇
俄而譯官來告留玉河侍郞出來
三使大廳臺上
北向立。
侍郞內門喝導而出。
立于案卓之東。
譯官傳言相見禮。
三使一時進跪案卓之前
以手奉呈表奏
入盛樻子後。
三使起立
侍郞亦旋入去
公元1709年
己丑譯官等來言。
今日禮部先以綠頭牌啓奏使行入來之由。
呈文書則當送內閣淸云
大槩淸國凡干文書
無論緊歇。
文字成奏者。
一委內閣飜淸入奏
國文書若待飜淸入奏
日字將遲。
故以綠頭牌先奏云。
綠頭牌者。
片。
頭綠身紅。
有緊
事則書之於此牌直啓云。
  七月
初五日庚子
工部郞中費楞格來審館所雨漏處。
將爲修理云。
公元1721年
辛丑聞譯輩言。
內閣飜淸。
今始斷手
明將入奏云。
工部郞中來董工匠
修改館宇諸處屋瓦
了無一聲
事皆辦理
非如我國之少有事。
輒爾喧聒
可異也。
公元1725年
乙巳禮部尙書賴都招去通官等。
使之來諭于館所曰。
本國今以請封重事
來到大國
此事一聽皇恩而已
勿信浮薄之言。
小心等待云。
凡事亦多指揮戒勅
此人曾於辛丑終執己見者。
而今日則言辭頗溫。
可異也。
留館今已二十餘日。
方物無追聲息
禮部以爲慮。
分付迎送出去
中路督來云矣。
公元1729年
己酉譯官等來言。
禮部今方議稿
而淸主事姓人必欲沮戱此事。
草稿之際。
持論妄悖。
故與漢官相爭
明欲面稟堂上
定其稿草云。
公元1730年
庚戌譯官等來言。
朝淸尙書都來坐于禮部
折衷淸漢之議。
裁出稿語。
而引叙丁丑辛丑之例。
結之以臣部不敢擅便
侍郞三泰以爲丁丑引用會典
之語。
明朝會典
大淸會典元無此語。
前雖引用
不可又爲引用
此段拔去爲宜云。
賴尙書以爲此事惟在皇旨
不在稿語。
前例旣已引用則今不可拔去云。
故三侍郞終始堅執
署名而罷。
明將又爲相議後完稿云矣。
賴尙書又招提督申申分付曰。
外國使臣留館已久。
文書亦將議奏
方物尙不入來
此豈在下奉公之道哉。
迎送官雖已起送
不可以此晏然等待
又爲定送通官云。
故次通官吳郁出去
公元1732年
壬子禮部持公事往署于賴尙書
以爲今日皇上祈晴日照寺。
事多忩遽
明日更待云矣。
公元1733年
癸丑三兩堂上同坐朝堂
相與定議添刪前車之語。
侍郞査嗣廷者又與淸侍郞相應
自出稿草
而下極其乖妄。
可痛可痛
然賴三終持己見。
定作完稿
畢竟則惟在皇帝特許
豈可以丁辛兩年應行之例而放於心乎。
方物無聲息。
奏上早晩
未的知。
公元1734年
甲寅査侍郞終執己見
必欲添上會典之語及襲王未久又無疾病八箇字
賴尙書不許
故以相持
今日不得正書云。
可痛可痛
公元1735年
乙卯譯官等來言査哥又曰奏稿只引一例爲可。
幷引丁辛兩年之例。
而所添八箇字爲書上云。
賴公以爲禮部已作駁稿。
許與不許
唯在皇上
何必更添稿語。
又何去已有之例乎云爾
則査又送言曰正當之意如此何不竟做準稿乎。
以此往復
不正書云
公元1736年
丙辰賴公聞査言。
以爲恨。
分付司官
一依前稿作速正書
拔去査所添之句。
欲於數日內進呈云。
之如力扶
實是意外
幸可幸。
迎送通官等與瀋陽押車偕來
言曰道路泥濘
尙今難通。
十餘日之內。
决難運車
遲滯之由。
報禮而來云。
公元1738年
戊午文書內閣云。
公元1740年
庚申明使家丁來言。
昨奏文書
皇帝留中不下
欲問於中堂處之。
而已馬中堂有所言。
無他慮云。
所報雖如此
未得皇旨之前
信交中。
憂慮尤甚
謝恩方物
特旨受封典禮物。
其餘則不受云。
公元1741年
辛酉明使家丁飛傳喜報
俄而提督傳示紅紙小牌
以爲皇帝特旨準請云。
其爲慶忭
曷可形言
今日皇帝御聞時。
詢問可否閣老
閣老馬齊對以朝鮮雖曰外國
無異內服
况與內諸侯有異。
準封無妨
而唯在皇恩云云
故有特旨云。
公元1745年
乙丑禮部官員招謂譯官等曰。
皇上下來初五日朝參之令。
自前正朝外無朝參之例。
此皆皇上眷待爾國使臣
行非盛擧
欲令同參故也。
數日後當令習儀鴻臚寺云。
  八月
初一日丙寅
譯官金樞得見內閣循簿。
如我國政日記之類。
或曰環簿。
或曰題奏事件
諸冊所錄。
或有詳略
反復參考
不無一二可觀者矣。
公元1688年
戊辰臣偶閱新刊明史輯略鳳洲綱鑑者。
其載我國事
不實
如云我國幅員東西二千里。
南北四千里者。
殊甚誕荒。
若此居多
其中誣我仁祖大王一段
尤極萬萬虗罔
節節巧慘。
不敢移諸筆舌
天壤間寧有是耶。
第觀諸人奏䟽之語。
專欲恐動皇帝
至請聲討
沮戱封典
此盖其時大北餘孽
意在圖復舊位。
日夜流言於毛鎭。
登州廵撫袁可立之䟽。
至曰聞往來員役如此云云
當日賊臣所爲
據此可知
而其憤寃之切。
汚衊之甚。
諸宗系之受誣。
不啻過矣。
甲寅後辨誣使之一請卽止者。
其時則以其略見微文字於野乘。
如今狼藉史傳
其時丙子不遠。
我國之畏約特甚
彼國之待我國亦不如今日
似難累煩奏請故也。
今日時勢與其絶異
况且其時康煕詔旨中已以私記之異於信史
有所回咨矣。
聞今彼中開局修撰明史。
阿極敦已爲秉筆云。
及此援據康煕當日詔旨奏請
非但事理當然
可保其必得準許
如或差失此時
國史一成之後則雖欲辨。
何可得也
或曰夷狄也。
辨之何榮。
不辨何辱。
此恐是全不思量之論也。
臣聞宋史成於胡元之手。
而未聞以成於胡元之手。
棄宋史爲穢史不傳也。
揆諸義理
决是不可已之事。
參以事機
又是不可失之時。
萬一不得於一請。
其後則不必費國力
而付奏於節使
謝恩之行。
文以明白痛快懇廹切至爲主
陳辨不已萬無不得準請之理。
設或不得準請。
亦足有辭天下後世
不有光於祖宗乎。
不知前此使臣有以發端於筵中。
不肯痛陳當初曲折
又未能詳達卽今事會
致令莫重之議寢而不行歟。
可慨也已
公元1689年
己巳偕正副使卛員譯等。
鴻臚寺
習朝賀儀而還
李樞以環簿題奏事件續示。
其中戶部題本
太半査勅鹽政事也。
苟係濱海産鹽之地。
不爲屯鹽之所。
其請査題本
或曰地方官務卽着落殷實商人領運。
無致悞課。
或曰如有興販
任意行私弋利。
以致
官鹽
廵撫嚴飭文武各官。
嗣後務各於諸境內不時嚴行査緝
如有拘縱失察等弊。
一經發覺
卽行指名題參
盖自皇朝亦重此法。
故曾見遼東誌。
載鹽盆幾處鹽軍幾名云。
夫以天下殷重
鹽利如是
竊念我國則以至之國
三面濱海之地。
使有土之財。
㱕於私占而莫之管理
詎勝惜哉。
宣廟名相柳成龍之䟽曰。
成周之時。
猶以鹽利爲重。
故周官有鹽官之稅。
齊桓公爲國管仲
對以鹽筴其利可勝言哉。
頃置鹽鐵使
非偶然。
而緣管鹽之不得其要。
議論紛紜
至罷革。
可恨也云云。
名臣判書黃愼䟽曰。
齊以東濱大海
能興魚鹽之利。
以致富强
我國則三面濱海
是齊有其一我有其三也。
誠能嚴禁私占
專屬有司
設法措置
天朝會典所載。
則其爲軍國之用。
必不小矣云。
自前名臣碩輔爲此言者如此
而我國事本多議論
不能行。
可慨也已
公元1690年
庚午使臣一行冠服
通官詣闕
東長安門西挾門而入。
天安門端門午門
五鳳樓西翼廊暫憇。
通官一行由午門右挾而入。
坐於儀仗西班之下矣。
俄而撞鍾五度
警蹕三聲
滿漢文武
百官忽自仗外一齊入仗內班行。
殿上臚唱
行三九叩頭禮。
卽又趍復仗外班次。
嚴肅整齊
了無喧譁
磚石上但有靴聲。
回思我國班行
囂聒特甚
可愧也。
禮部官員引上使。
由外西庭層階。
皇極殿內。
駱。
副使以下於仗外班次。
賜茶訖。
退出
公元1692年
壬申皇帝又欲引見使臣乾淸宮
禮部已出儀註
而上使卒得外感
證勢頗重。
勢將待其差减。
方物車卜亦無聲息
未知此後又將費了幾日。
可得離發。
欝欝難狀。
公元1694年
甲戌方物車包始爲入來
物種多致水浸腐傷。
白綿紙擇其不沾汚者。
堇堇充數
而以紅苧布水浸色壞。
將欲改備。
而事多苟艱。
可歎
公元1698年
戊寅使譯官金是瑜等領方物入送闕內。
臣與副使一行進詣午門外領賞。
謝恩而還
禮部設上下馬宴。
而臣等以國恤辭。
俄而禮部官員送宴床於館中。
臣與副使一行
冠服出庭中。
西向叩謝之禮。
午上使之病一樣添重。
决難引見乾淸宮
行期不可費了多日
不得已周旋於十三王。
堇得
權免引見
今日兵部始爲成給票文。
譯官大興正使軍官壽成副使軍官蘓漢明。
以先來出送修封狀啓。
公元1703年
癸未臣與正副使次第離發。
公元1709年
己丑路逢甲軍押領銀車八輛而去。
問之卽曰每年春秋
皇帝放下瀋陽甲軍料銀。
故載去耳。
問曰幾兩銀子麽。
答曰每車載銀二萬兩。
共八車十六萬兩銀子矣。
問曰軍士一名銀子幾兩麽。
答曰章京一百五兩。
甫古三十六兩。
凡軍二十四兩云矣。
又見數三甲軍驅近百匹馬羣而去。
無羈無馽。
略無橫逸
低頭垂鬣。
如爭一路
可見胡兒御馬之能也。
公元1710年
庚寅是日先王小祥也。
四更臣與副使一行發行至八九里地。
鋪席於野中。
素服行望哭禮。
上使以病不能參
  九月
初三日丁酉
臣與副使欲見錦州衛城池。
曉頭卛數三員先發
未至城五里許涉小凌河。
西門入。
左右周覽
民物極其繁盛
城郭亦且完厚。
見其山川軆勢便是都邑之地。
决非尋常屯衛之處也。
意者他日或爲蒙古瀋陽歟。
盖其城西北十里許。
一帶山。
其外則盡爲蒙古地方
近或五六十里。
蒙古北京者。
取道于此
故道路間往來者。
太半蒙古云。
公元1727年
丁未皇曆咨官韓壽大。
始聞京國平安消息
欣幸何言。
公元1734年
甲寅人馬卜物次第出柵。
義州將校已先來待。
鋪幕張網等事一如去時
公元1735年
乙卯還到鴨江。
渡江燕京
山川形勝
風謠習俗
多在於從前聞見事件中。
臣不復贅陳
只以沿路覩記者。
間或參附愚見
條列如右
竣命後引見時奏曰。
古人奉使外國而還者。
先言其國未然之事。
謂之覘國
而臣則愚迷無識
何敢與論於此
但臣留館時。
連見其國印出朝報。
皇帝明察太過
文辯有餘
專以摘發羣下欺隱爲事
此固非帝王正道
而但批旨間或切近人情
微察事理之語。
若果實德
則其國姑無可憂。
卽今天下事十三王無不摠理
常明者內爲皇帝寵信
外與十三王同心。
多有權力
故今行大事
亦賴此人周旋順成
而第臣則別有區區之慮。
今番年羹堯事見之。
羹堯勳名權勢
隆爀一世
一敗之後
受賂用權之事。
雖甚微細
無不摘發云。
常明自是無識之類。
公元1704年
私昵之人。
日後不無見敗之時。
摘發招權納賂之狀。
安知不與羹堯耶。
渠之遭敗。
不足恤。
而渠本以朝鮮人子孫。
朝鮮往來相親之說。
上自皇帝下至朝廷兒童走卒
無不知之云。
然則不悅渠者或以此爲言柄。
以爲常明朝鮮有私云爾
則其爲辱莫甚焉。
今行則與渠往來之際。
各別申飭
比前尤加愼秘
此後使行時
或有與常明相通之事。
使之十分愼秘
無或見礙於彼人眼目
爲分申飭
未知何如
上曰此正甚好之言矣。
分付申飭可也。
又奏曰臣入北京
望見萬壽山
山卽天朝通州江。
取其土造山於闕後。
甲申城陷之日。
皇帝殉烈於此煤山閣。
至今存否未可知。
山形依舊
樹木宛然
人情孰不興感
而臣則又復繼之以憤慨之心。
其日皇帝手刃公主及諸妃嬪曰。
汝輩何爲而生吾家乎。
仍又曰我則本非亡國之主。
其辭凄切
千載之下。
可以令人流涕
盖自萬曆朝廷分黨。
大東小東東廠西廠色目
以此傾軋進退垂五十年矣。
至崇禎時轉輾沉痼
罔有其極。
戈戟相尋
無日寧息
以此民憂國計
置之相忘
歲饑年荒
略不軫念
流賊李自成起矣。
次次陷入州省。
皇帝累召諸臣問
之。
皆默不對
自成廹在皇城至近之地。
有一閣臣對以當今妙策
莫如考選科道
此盖其時黨人科道無與爲力
故當此危急呼吸之際。
猶未忘偏論之心故也。
不數皇城至於陷沒
大抵崇禎皇帝英傑有爲之主也。
早知若此
無偏無黨之德。
處置得宜
刑賞得中
以之收合一國人心
奬拔一代人物
使之精白一心
共濟國事
則如先儒所云其國雖至今存。
不是異事
而第黨論亡人國之說。
有若老生腐儒之例談。
崇禎皇帝雖有矯革之意。
不能驚動振作
至於此。
詎不痛哉。
尊周之義。
固是秉彛
而况旣入其地。
緬想其事。
感慨激切
殆欲無生。
悠悠此懷。
無處控訴
佇待反面之日。
一奏君父之前
自不覺言發而淚隨矣。
上曰以尊周之義。
語及天朝
予心不勝感愴矣。
此事何必皇朝
可道於今日矣。
此實今日君臣上下交相警戒之事矣。
言甚激切悲慨
予當各別留心勉勵焉。
鶴巖集冊六
 附錄
  
輸忠竭誠决幾揚武功臣豊陵君趙文命書[鄭羽良]
若曰禍亂萌而明者㫼其幾。
宗社急而藎臣捍其艱。
故雖天網高懸
快施鯨鯢之戮。
然賊膽驚破
實藉虎豹之威。
事固異於行居。
功則存於根本
稽故典。
庸答殊勳
惟卿弱冠翹英
名家濟美
精神暎照而烱若瑚璉
言議寬中而平如弦水。
秉公心於牛李之外。
士望於崔魏之間。
詞華穎遒。
魁占之榜。
珂珮都雅
名動梧竹之扉。
孽臣鴟張
散地蠖屈
獨持淸議
早見於時標。
覷破禍心
愈被嫉於凶賊
西淸帷幄
花磚之宿趼。
南郡簿書
紫綬之左斥。
屬予更乎絃轍。
卿貳銓衡
扶抑不偏於鑒裁衆論咸服。
辛甘並歸劑和而公道乃恢。
重以婚姻
同我休戚
䂓範最正。
盖取詩禮之家風。
倚仗斯深。
冞增鼎呂之國勢。
嗟乎近事之慘。
實惟前代
所稀蜂蟻之屯。
竊發墟莽
狐鼠之族。
密伏於輦都。
凶言騰而天地鬼神共怒。
警報至而君臣上下胥驚。
其謂國有人乎。
誰令禍至此者。
鬼蜮難測。
人莫知其所由。
氷霜有漸。
獨見未著
俄逆囚之就訊。
前言若符
智非識微
不足以晣萌芽之始。
非軆國。
足以
肝膈之辭。
矧當危急之辰。
尤著捍衛之績。
徼廵遠布。
非常於衢街。
刁柝時鳴
不虞於暮夜。
宣仁門外
隱爲一城
漢水以南
坐摺羣賊。
前後捕虜者幾輩。
始終協護之冞勤。
由玆而折衝之勢成。
用是猖狂之圖挫。
四路氛祲迅掃。
奚但征討之勞。
千里之聲威遠如。
寔賴控御之力。
歷年三百祀。
未有前聞
元功十八人
勳最多於今代
王綱再振。
國步重安
盍推不世之恩。
用酬翊社之烈。
肆策卿爲揚武功臣二等
圖形垂後二階
爵其父母妻子亦超二階
嫡長世襲
不失其祿。
宥及永世
無子則甥姪女婿超一階。
仍賜伴倘六名奴婢九口丘史四名田八十結銀子三十兩表裏一段內廐一匹
至可領也。
井賦有衍。
物采加儀。
鐵券新盟。
盛名彛鼎
雲臺故事
幷列像於弟兄
於戱
勳業易成
名譽難保
弘毅可以任重
公平可以服人。
安危理亂之分。
罔敢知乎天命
靖恭和衷之責。
尙有望於臣隣
交修共貞。
宜勉迓續之道。
國泰家謐。
永享綿長之休。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知製敎臣鄭羽良製進)
英宗大王廟配享左議政贈領議政趙文命書[林喆]
公元1728年
若曰吉日擧陞附之儀。
甫訖祥制。
淸廟配食之典。
庸躋元臣
猗明良相遇於當時
祭祀與同於今日。
惟卿山河間氣
棟樑偉材。
文章美玉精金
早歲魁蓮之榜。
風儀若瑞麟祥鳳。
淸名梧竹之扉。
韋布而憂百年病國之源。
范文正願爲醫手
經幄而進萬言破朋之疏。
呂大防無黨心。
特立衆咻之中。
遂被再黜于外。
逮夫聖朝五極之治
嘉乃宗臣同一德之休。
嘗謂朋比傾軋之私。
必禍家國而後已。
乃以言議和平之故。
一畀時事責成
詞垣而將五兵
其材則文武吉甫
由銓地而進三事
其遇則魚水孔明
王室柱石之臣。
兼之肺腑之托。
戊申梟獍之亂。
加之以帶礪之盟。
每以平昔謙約之心。
深懷權要巽避之意。
章牘懇摯
累引勳戚之嫌。
契合昭融
遂佩安危之責。
酸醎辛甘之同㱕調劑
苦心血誠
東西南北之無所偏陂。
大公至正
韓稚圭整笏
國勢奠磐泰之安。
司馬公之持衡
朝著靖朔蜀之閧。
風波相搏不能砥柱之標。
水火懸殊不能陶甄之手。
是以出入將相三歲
幾乎成就蕩平八九分。
一世闘室之戈。
羣工趨推車之路。
猗歟五十年郅隆之化。
永貽建中之謨。
若其
一二臣寅協之功。
亦賴倡始之論。
世運方回一變
嗟卿志未卒於半途
遺章恨威顔之莫瞻。
亶由謹畏本性
中宸季方而每涕。
可見存沒殊私
迨寡躬祗承丕基
遺風緬懷良弼
翼室歲月屢改。
那堪霜露之悲
箕尾精靈云遐。
益切霖雨之想。
玆當躋室之盛禮
宜有侑座之彛章
苟非股肱合德之臣。
曷膺芬苾同享之典。
輔佐歷數昔日
非乏臣隣
遭逢最盛於先朝
無出卿右。
玆以卿配享英宗大王廟庭。
於戱
勳業愈煥。
典禮罔愆。
蒸嘗豆籩
君臣一軆
陟降於殿桶(一作桷)。
風雲再逢。
精爽庶有依歸
從衛宛如平素
永侑春秋香火
保子黎民
故茲敎示
想宜知悉
(知製敎臣林喆製進)
致祭文[曹命敎]
公元1732年
維雍正十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七日國王遣臣承旨諭祭于卒豊陵府院君趙文命之靈。
黨禍之烈。
甚於猛獸
繇漢汔明。
覆轍戒後。
我卿士。
朋淫若紐。
激惟波躍。
爭則市闘
誰能止沸。
撤薪以手。
厭厭崇飮
衆醉卿否。
不衺不褊。
何好何醜。
箕疇皇極
曰有所受。
朝陽一封
前躓後踣
前席深諷。
互猜爭詬。
惟予與同
若符剖。
沛乎縱壑。
納之自牗。
彊圉改弦
首畀銓部
有齊淑女
京室婦。
同休共戚
望卿則厚
文衡兵權
歷試迭授。
奚適不宜
乃左乃右
歲在申。
厥績愈茂。
始賊飈發
逡廵介冑。
踈襟雅量
時佩將綬。
恃若鐵壁
鎭猶威斗
匪直捍衛
廣布諜候
遂致鉤擿
罔有網漏
紀勳旂常
永世不朽
乃玆仲冬
重暉晦瞀。
宗社焉托。
茫茫宇宙
心若擣。
卿涕懸溜
眷卿冞篤。
倚卿益懋。
俾卿鹽梅
以調好莠。
訟而繼師。
盖驗羲繇。
難平者心。
不齊者口。
故勤戒邑。
所勉益缶。
漫漫殺機
一半猶救。
䌤綸寅協。
庶期耐久
台躔中拆。
事違八九。
首揆纔亡。
卿逝可(可衍字)何驟。
病裏囊書
字字霑袖。
言實膺服
職乃勉副。
彼天不慗。
遽報以訃。
寥寥九行
疇復予佑。
今玆悼衋。
匪專婚媾
若卿爲人
世豈多有。
剛操
刀斷。
精識石透。
貴而持謙。
不易守。
輔以辭學
錯落瓊玖
夾帒之公。
者莫咎。
關節不到
輿論肯首
爲國腔血。
可質天覆
自在胄筵。
識卿若舊。
君臣際遇
會値非偶
今焉已矣
寧可再覯。
燁然丰彩
接三晝。
餘淚。
至痛今又。
念及于玆。
予懷益疚。
爰遣禮官
馳詞以侑。
靈其徘徊
歆此觴酒
(知製敎臣曹命敎製進)
致祭文[吳彦儒]
公元1747年
維乾隆十二年丁卯十月初九日國王遣臣承旨諭祭于卒豊陵府院君趙文命之靈。
相古懿辟。
代有治軆
周文商質
與時因替。
凡今黨弊。
理宜回斡
箕疇次五。
是予軌物
孰與共濟
昔卿我契。
卿初出身。
志挽斯世
皇王道大。
講自幼學
風波滿道。
介特自植。
譬之琬琰
燒剝愈光
彼哉分割
心所愍傷
立名爲偏。
只此便錯。
是必先破。
然後爲國
我論非臆。
先正所命。
燕行返奏。
擧綱領。
秉國論。
壹此操持
酸醎緩急
人各異䂓。
共相蔽阻。
其入軋軋
卿爲砥柱
獨當奔决。
滔天勢巨。
塡海心苦。
豈無扞格
庶竭肝腑
裁扶損益
兩盡斟量
恩讐往復
事化或忘。
積以分寸
期以年歲
何陂不平
何志不徯。
使卿天假
終予治定
風期冥漠
宛如夢境
邦之殄瘁
舊臣繼隕。
存者餘幾。
日困擠擯。
環瞻世級。
十層下墜
機塗轉密。
殺運潛
始。
成之至艱。
敗之何易。
惟才必用。
豈曰匪理。
誦言則公。
夷考皆挾。
盈庭角爭
弱根强刦
庇之或過。
疑則失情。
想卿公忠
惜違秤衡
觀今爻象
百恠交騁。
蜩螗沸羹
背合俄頃
天時人事
若與相際
誰能坐鎭
俾有風厲
顧予晩政。
敢或怠弛
上告下諭。
皎然此志。
群工御事
遐不我助。
遲回半塗
恐成無據
是時惜卿
恨纏百身
精誠發夢
際會如眞。
尙疑眷係。
近朝楓陛
記昔遺章
血忱堪涕。
何以勖予。
聖祖弘謨。
此意鄭重
忍忘斯須
惟其志事
有兒克肖
家䂓所存
予望非少。
中朝悼歎
匪直我私
永念時艱
四無津涯
卿靈有知
想多嗟慨
于何眎意。
近臣有酹。
事由特恩
禮出常典
庶幾來格
歆此菲奠。
(知製敎臣吳彦儒製進)
致祭文[南泰慶]
公元1754年
維乾隆十九年甲戌六月初九日國王遣臣承旨諭祭于卒豊陵府院君趙文命之靈。
昔我有臣。
勳在社稷
風雲魚水
契合如昨。
𨓏在涒灘
逆孽勢將。
凶鋒飈發
呼吸存亡
卿居笠轂
予倚長城
環衛有嚴。
宵柝不驚。
沈幾先發
角距自落。
譬如漢汲。
坐讋淮賊。
有弟奮袂
王室共奬
武功耆定
國勢永鞏。
旂常銘績。
帶礪申誓。
匪直肺腑
托心膂。
皇王大道
卿所藉手
入告出諭。
責誠救。
爲我極。
孰非
爾福。
終期陶鑄
俾有迓續。
不愸遺。
與圖厥成。
顧予婉晩
有愧于卿。
中朝百感
嗟我同德
成之至艱。
遐不共惜。
韋平之拜。
卿有式轂。
庶究未卒。
以紹志業
予筭周甲
回憶在莒
撫念勳舊
餘者幾許
人思百身
在卿愈切。
何以致玆。
一掬腔血。
哀哀孝婦
予知心。
俛仰循省
感舊傷今
麟臺空屹。
典刑日曖。
思忠念功
我懷昧昧
玆具泂酌
庸替湛露
有感必通。
庶幾歆顧。
(知製敎臣南泰慶製進)
致祭文[英祖]
公元1769年
維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八月二十八日國王遣臣承旨諭祭于卒豊陵府院君趙文命之靈。
嗚呼惟卿。
昔年簪筆
爲予春坊
粤在辛丑
登瀛館。
吏議宰列。
嗚呼戊申
紀功麟閣
身爲戚臣。
五營遍歷
冢宰文衡
金甌枚卜
協贊幾歲。
一心報國
追憶曩昔
怳若今日
因事興懷
綴文替酌。
卿靈豈昧。
庶幾來格
(御製)
墓表[趙顯命]
公元1694年
歐文忠,朱晦菴之論朋黨
言明痛切
豈不人主用捨正法也哉
然此就君子小人已判者言之耳。
若夫同出士類
賢否相參
是非互掩。
不可截然舍彼而用此者
則雖歐朱當之。
又當別有以處之矣。
嗚呼
文純公南溪先生之說也。
先生命世大儒
林下
肅宗甲戌更化之治
盖擧是說而措之。
推本於皇蕩平之道。
惟我叔兄文忠公府君私淑先生篤信之。
以爲黨弊不祛。
國不可爲。
其在經幄
萬言疏痛言之。
間遭斥逐而不悔也。
今上殿下明明在上
深嫉黨人之爲。
而思有以矯之。
卽位之三年丁未大黜陟
府君佐銓。
由是五遷而遂大拜
府君慨然世道自任
調娛彌綸
惟誠惟公。
是非惟其事。
賢邪惟其人。
鋒鏑四至凝立不撓
水火相射而並制而不發。
於是崎嶇者漸平。
偏局者漸通。
自非狠愎不祥甘心三驅之前禽者。
咸造在廷
叶推車之力。
蕩平之治
盖將十七八成。
府君逝矣。
嗚呼
匹夫而抗獨見
欲以一國不齊之論。
百年積痼之弊。
不量則誠有之矣。
若其苦心血誠
可以天地無愧
事之成不成
在所不論
况其
公元1740年
功澤所被。
又有不可誣者耶。
士夫國之元氣也。
世族國之柱石也。
世族士夫盡而國隨之。
已事可按覆也。
我朝黨禍
肇自中葉
相傾相奪垂二百載。
甚至於亂逆相命
桁楊刀鋸從事
其勢非滅人類亡國家則未已也。
而今駸駸消釋
昔之蛇乕視而相啖嚙者。
相與騈肩于朝。
提挈嬉笑
兄弟然。
庶幾乎搢紳之禍熄。
國脉延於無窮矣。
嗚呼
是誰之爲也。
府君危獨立。
與世寡合
聖上拔之於衆棄之中。
一國而委之。
府君自知何以致此也。
一日上顧語曰予在潛邸
讀卿經幄時疏。
己心異之。
嗚呼
明良之遇。
偶然哉。
府君姓趙
出豊壤。
諱文命
字淑章
號鶴巖
考贈領議政仁壽
妣贈貞敬夫人光山金氏
府君庚申十月二十三日降。
壬子十月九日終。
乙酉生員
辛卯製。
翰苑玉堂,兩銓判書,御營禁衛訓鍊大將守御摠戎使,兩館提學,議政府左議政
輸忠竭誠决幾揚武功臣豐陵府院君
子載浩載淵載洪載溥。
女冊孝章世子嬪。
世系事功之詳。
姑竢神道之刻云爾
(當宁丙申
崇孝章世子爲眞宗大王
孝純嬪爲孝純王后
)崇禎紀元後一百七年甲寅九月日竪。
(弟顯命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