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痴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癡軒先生文集卷之二
 詩○輓詞
  
輓權荷塘(斗夤)
忠定遺芬五世餘。
更看良冶學裘如。
模楷望屬今元禮
博雅才超古秘書
未得淸文華黼黻
只收高價璠璵
酉山寂寞無人管。
後輩於何問業歟。
金七灘(世欽)
公元1724年
聞道花山殺地毛。
家風骨毓英豪
文詞壓世推宗伯
氣節當朝許俊髦。
撼岳危章曾罪謫
飜天寬典卽恩褒。
南州老羸無死
何事埋光瑞日高。
(時當甲辰登極之慶故云)
南寓庵(九明)
間世人豪輩流
文章器局嶺之尤。
方看粉黻華邦國
只屈銅綸領郡州
都邑齎咨祠部陸。
吏民惠尙書劉。
湖南百里遺芬在。
八馬碑頭絆紫駵
輓白旋叔(履祥)
君顔孺態我頤童。
妙歲金山業共攻。
每警客眠吹戲角。
幾催僧飯叩欺鍾。
人情最憶魚同隊
世事還憐鳥過空。
忍向高堂鶴髮
請君無北更無東。
輓朴丈(命相)
淵源工部規模
敦厚家風薄夫
脫習拘儒章句競。
斂踪浮俗是非趨。
琴樽自得生涯足。
裘葛渾忘分外圖。
倘使西河聞戒早。
百年仁壽减應無。
月軒南丈(弼明)
公元1742年
老樹龍門自性栽。
天机秘響未曾開。
靑黃不願雕罇器。
丹雘惟勤斲梓材。
陸槖寶藏得失
箕疇茂福自榮哀
輤人莫唱阿郞
鯉甲猶先壬戌催。
輓金▣▣(履端)
四紀之前一隊隨。
君髦覊角童頤
並鄕馬迎賢伯
少府梧鸞識稱兒。
枝學雕龍文苑巧。
竆磨蝎命宮奇
祇敎灞水餘韓淚。
留與庭蘭責報施。
李伯仁(仁培)
爐鼎乾坤玩理深。
百年修養古人心。
璣衡細會三辰運。
詞律精通六體音。
行襲古家忠孝範
跡辭流俗是非林。
還嗟舊榭堂前燕
何處㢠(一作廻)喚主尋。
權萬式(大矩)
七友庭中第五郞。
典刑風度凡常
榮華伯仲瓊樹
文彩江山錦囊
老榦自然含羽角。
散材非願飾靑黃
雙淸世界今無主。
何處重開白甫觴。
輓南上舍舒仲(國暹)
欲題誄兄語。
筆下淚先垂。
有生必有死。
此理固其宜。
君今歸厚夜。
何事令人悲。
父母愛子心。
惟疾是憂之。
方其遠遊日。
八耋有偏慈。
朝晝倚門閭。
祝願何所期。
科第家事
必摘頷下髭。
愼旃無疾。
榮覲朝暮爲。
蟬衫縫線
或恐歸遲遲。
云胡彼命物。
卒嗇冥報施。
虀鹽半載餘。
反嬰二豎奇。
客館四無親。
誰能爲我醫。
天則和藥餌。
景玉粥糜
晝宵待盡
臨訣淚盈眦。
庠儒共悲傷
學官嗟咨
出捐太常錢。
助添親朋貲。
附身附棺物。
髮毫無欠虧。
哀哉二賢郞。
慟擗星夜馳。
搬移城東
嶺雲劃劙
行到漢水濱
歸魂亦躊踟。
竹嶺風雨夕。
知舊涕洟
鶴髮慈母心。
生死或疑
出告已有日。
反面何時
輤人唱薤歌
莫是死歸兒。
號天天莫達
叩地地欲隳。
逝者儻有知
死淚血應滋。
嗟吾閱世變。
悼亡非今斯。
點檢君家事。
鬼物多猜
賢門昆季
玉樹聯芳枝。
賓于我庚友。
弱歲相知
軒然氣骨秀。
灑落無點玼。
成仲雅士
年甲差池
詩書典刑
行藝超等夷。
克家有聲
怳見深叢貔。
吾心好之篤。
剔去膚與皮。
同遊翰墨場
伯仲塤若篪。
豈知蒲柳質。
再見萎。
牙絃鍾期
陽白和者誰。
惟有仲舒
玉壺秋露姿。
溫柔本性
巽恭眞天資。
操椎琢詩禮
弓冶學裘箕。
文苑大肆力。
益見流輩推。
蓬麻托契
到處肝脾
昨歲國子監
肩共隨。
賢關孟門
蹤跡恐抵𡾟。
密機相勑規。
深關共探闚。
淵冰臨履
蛩駏扶持
風館松亭
月壇墀。
酒趣君讓余。
文談我推而。
解粽前三日
綠陰葳蕤
携手我輩人。
欲究京華嬉。
上林苑東臯
削立傾欹
躋攀相先後。
勞汗沾雙腮
三淸洞近腋。
大報壇在頤。
緩步莊嶽街。
選勝無所遺。
風溪雲橋
瀑流匯巖陲。
濯足散敲炎。
開襟淸漪
徜徉日夕
飯鼓還相欺。
此時兩心事。
永矢無相離。
誰知奄忽間。
千古長辭
撫念人世事。
忽忽心欲澌。
吾今哭君家
三見滄海移。
强康尙如此
安足恃吾衰。
歸見賓于兄。
爲報長相思
李城甫(宗遠)
儒門型範自成童。
從容禮法中。
文藝特其餘力學
行防眞是舊家風。
衰逢敢與麻爭直。
觕石將期玉並攻。
可惜仁齡還短折
老夫何處磨礱
李丈(栻)
德義餘風嗣古家。
修眞煉丹砂。
詩書誦作黃庭讀。
禮樂編成紫府歌。
海老籌盈九屋
橘林兒斧爛三柯。
靈芝豈有篔簹恨。
岳將綺里窩。
李上舍(瑄)
歷數關東我輩流。
襟懷疎曠尠君儔。
寒齋對榻明溪夜。
曲沼開樽紫海
每惜風期晼晩
卻憐心事綢繆
如今便作存亡痛。
何處重尋舊日遊。
輓權施叔(德普)
每喜衰蓬倚直麻。
隔江雲樹暮懷多。
春城細酌成夢。
院幽談變薤歌
雷澤尙留先子刻。
禮林堪作後生誇。
佳庵寂寞秋草
不忍過處士家
蔡進士天則(九章)
夷甫寧馨化兒
命宮應是宿牛箕。
淸都花柳霑榮日。
大學虀鹽喫苦時。
到處肩隨忘熱冷。
逢場眉解絶膚皮。
曲江舊約能思否。
嗟爾泉塗尙抱悲。
李進士美甫(德祿)
金椎儒鐸祖斯文
型範名家著聞
小選豈論收俊藝。
一資誰錄採賢芬。
江湖散跡漁釣
林壑潛功寄典墳
祇憶少年鄕貢日。
漢濱同酌惜臨分
輓朴畸軒見卿(九絶)
水精玉樹姿。
謝家重見惠連奇。
可憐壽堂前草。
春色凄凉夢裏詩。
家塾淵源有自來
大丘庭下季方材
當年倘卒忘簞
學。
不但星文漢開
齠齡從事大方家。
四帙酉山涉獵多。
開口談時如誦已。
秖今何處秘精華
到處逢人竭所知
賢愚俱得見聞資。
從今寂寞交遊地。
誰刮昏眸一膜皮。
下聲舘閣英。
豐原夾帒疏名
若敎司命年齡假。
何必修文伴卜靈。
欲誅磨蝎三彭
何事竆讎我見卿。
最憐前脩謀命拙。
至今藏伏禍吾庚。
竆交心事一般人。
所異吾君姓若身
山水孤絃今已絶。
郢都何日陽春
平居不必踈親
生死中間意見眞。
臨訣此言君識否。
奈何樑月每交神
十二高樓惠愛捐。
南陽相送哭新阡
爲誰更作春姸態。
願續他年地下緣。
趙進士久之(德久)
人傑文豪嶺下多。
賢門最是擅名家。
龍頭馬首聯堂慶。
玉署金閨國華
棣舍懽時天正餉。
田變處鬼何魔。
還憐宋玉招魂慟。
减卻仁齡百歲遐。
李弘庵(杺)
省門晨夕郃兒趨。
世道知化灧瞿。
履險幾時杖屨
守竆終歲江湖
簞瓢卻飽三牢喫。
蒭豢能肥八耋癯。
最是滄桑看再變。
仁墟秋色入苔
輓吳達夫(三達)
得心寓酒似歐陽
始見斯翁醉隱堂。
厚餉眞酣山水樂。
深培茂蔭子孫昌。
琴樽自敵封矦貴。
亭舘交輝墨客香。
頷下尙留餘慶在。
也應齊美八荀坊。
輓南舜會(國衡)
家風石慶兒。
月評歸美典型奇。
靈根手澤槐影
寶樹天香桂枝
五福幾多三世享。
六籌差少百年期。
餘芬不盡賢郞做。
八馬湖南必再碑。
輓金霽山振伯
往在旃蒙歲。
邦家慶得髦。
簪花黼座
奎藻燦璿毫。
擢授鑾坡秩。
超陞栢府曹。
寵榮史簡
光彩動京壕。
秖見霑洪霈。
誰知觸巨䬞。
漢幡寃欲訴。
唐網罪難逃
筆犯䨓霆震
身危鼎鑊膏。
恩威咫尺
好惡變瘡毛。
緝出虛文織。
繩來峻典鏖。
指蒼辭聽直。
誓皦守看牢。
霍諝猶伸黨。
范滂豈祭臯。
旣摧瞿灧楫。
更涉汨𤄷濤。
啼作桓山別。
吟成楚澤騷。
倚閭望斷
陟岵孝思熬。
惠貸終天訣。
哀奔擗地號。
北邙宿草
南嶠忽悲
颾。
可惜哲人萎
增志士慅。
林宗慟切
宋王獨愁綢。
櫟社材雖散。
蘭房契早叨。
行防承世範
文藝脫凡胞。
美質雕琢
謙姿晦韜
器珍周廟贊。
禮賁浚郊旄。
自放江鷗性。
焉窺岐鳳巢
良扁蟠木取。
巧冶零金掏。
陋撰忘煩碎
嵬論極細搔。
附籤惟恐漏。
連牘肯嫌勞。
密積程工厚。
開眼目高。
心機無滯礙。
手法若椎敲。
匠風斤運。
吳剛月斧操。
抱鉛羞我鈍。
拖滓許君淘。
賢路顚沛
朋情劇憯忉。
十年離索
千里篷篙
幸覬重拔。
方翹杞再包。
覆盆嗟閟照。
傾盖衋遲遭。
渭樹回樑夢。
滄桑化梵泡。
幾時倚藉
何處英豪
寂寞竆途暮。
凄凉晩計拋。
病違徐孺笈。
淚濕杜陵袍。
輓朴南浦懷英
白高吟和者孤。
氣交聲感似渠無。
風儀卻是眞君子。
器度殊非淺丈夫
脫習時流名利窟。
玩心儒學性情圖。
可憐南浦空流水。
獨把牙琴暮途
訓誡詩(幷序)
  余病伏中溫理舊學
至論天人性命學問工夫處。
怡然意會
惕然心警。
慨然有志勤道遠之歎。
乃敢略述訓誡之目。
撰成十篇詩。
每篇各
得百四十言。
非敢曰言與行相顧
乃是追尤而悔其失。
所謂及其衰落悲歎竆廬者。
因其言以求其意。
則安知來後不有曠世相感者乎。
然則前車旣覆。
未必無補後車之鑑者矣。
  博學篤志
弓人欲正弓。
排㯳調其觩。
矢人欲造矢。
隱括匀其鍭。
物性矯揉
人理亦同。
君子如有志。
可無學問功。
學之當如何
務在博我文。
六經四書
是皆入德門
諸子百家語。
細大俱收拾
然後見聞博。
庶免孤陋習。
明日開益
知識高朗
氣質可變化。
性情涵養
緣吾志不篤。
學業廢墜
玩愒度歲月。
畢竟無成就。
已晩暮。
噬臍嗟何益。
所以聖人
寸陰猶自惜。
  愼思明辨
嘗聞仲尼訓。
學者病有二。
殆病由不學
罔病由不思。
罔則見識疎。
殆則踐履艱。
開眼旣自迷。
着脚何由安。
倀然迷所適
矮看同墻面
貴學之功。
只在思而辨。
人非上聖資。
可無稽古力
旣學且溫習
時復愼思繹。
疑者起於思
不思何由疑。
吾心有疑晦
府讀仰而思。
痛加明辨功。
得不少懈。
譬如橫喉物。
必吐方是快。
然後深造
篤行外假
所以志學者。
欲求磨磋。
  
格物致知
天下事物衆。
非義理存
皆具我方寸
瀅然本不昏。
百事攻擊
五官閉塞
心靈虛明
物理究極
山毫眩巨細
矢鉤直枉
譬彼盲瞽者。
冥途趨嚮
雖在夫婦愚。
亦有知覺眞
矧玆聰明男。
賦予本不貧。
孝弟秉彝
忠信降衷
因吾良知能。
益致硏索功。
至理深妙處。
誰非我當格。
用力眞積久。
渙然如氷釋。
精粗無不到。
體用無不明。
所以學敎
二字初程
  主敬立誠訓
古者論心學。
誠敬綱領
匪敬曷由誠。
匪誠那能敬。
懈弛卽近肆。
矯餙是曰僞。
肆則行猖狂
僞則言譎詭
一念操舍際。
千里毫釐判。
戒愼嚴畏心。
無時間斷
然後誠敬立。
表裏扞格
肅容思慮
潛心對方策。
善惡幾微
眞妄質神明
處獨如對衆
是謂敬之誠。
惟彼小人儒
竊假爲名學
不知肺肝見。
掩耳盜鈴
一時雖或欺。
百世焉足誣。
所以君子學。
必欲爲眞儒
  存心養性
秀氣爲人
眇然𥺀米身。
至靈復至神。
不與凡物均。
由其有心性。
道並三極立。
奈何衆兆昏。
壞了烝民則
心爲形氣役。
性失朝晝牿。
杞柳戕害
梧檟失養植。
偉哉羣聖出。
迪我衆蒙違。
姚姒授受際。
精一判危微。
孔孟論說間。
上智下愚
存心誡鑠外。
養性復初
存是放心收。
養必德性成。
心與
始爲踐我形。
人道由是立。
否則禽獸歸。
所以爲己學。
必願聖師依。
  顧畏明命
惟天有賦予
朝廷差除
官爵得之君。
百職宜罔虛。
性命受之天。
衆理自盡
否則刑威隨。
敢不敬愼
凡我五常性。
實是付畀大。
得失在敬忽。
吉凶由修悖。
昊明及出王
大雅垂戒
顧諟常在目。
成湯曾所勵。
天命豈不顯。
爀然鑑臨
祇畏如對越
聖一其心。
小人無忌憚。
不知順帝則
罔而雖幸免
生也還多忸。
毫釐有欺詐。
獲罪焉可禱。
畏明命者。
勿謂邈彼燾。
  克去私欲
顔淵不違仁。
豈容私毫忽
猶存克復功。
欲事四勿
今學顔者。
幾層階級卑。
躋攀寸步難。
跌落千丈危。
聲色聽視
臭味牽嗅喫。
利害各成蔽。
言動抵隙
物我相形
町畦便自立
凝冰焦火
冷熱呼吸
最是難克處。
若對强勍敵
一帥無號令
萬屯辟易
理欲交戰場。
勝敗須臾
知幾哲人智。
從欲狂夫愚。
勿旗苟不麾。
破屋誠難御。
凡欲克私者。
勿恃冦已去
  
改過勿憚誡
白日大明
有時光蝕晛。
君子寡過
每事盡善
口誤四體
言行蹉跌
玆非有意惡
乃是無情失。
纔差已自訟。
更人皆仰。
譬如雲翳捲。
不害天曠朗
彼衆人迷
過而知者鮮。
雖知且隱護
詎望其改遄。
欲掩彌自彰
始過終成惡。
雖以衛武聖
九耋賓筵作。
矧余老無聞
自顧悔尤
失今不勇改。
來者焉可追。
非徒君子棄。
必同少人歸。
凡欲改過者。
切勿依違
  固竆自守
薄相天不餉。
畸命人難逭。
古今屯厄者。
歷歷皆可筭。
郊寒及島瘦。
不必詩竆
逐貧與驅拙。
還復歸命宮。
順受其正者。
獨有韓退之
肥甘糠糜
琬琰羊皮
知命君子
內重外輕
不以一弊箒。
易我萬金嬴。
草榮卽有枯。
月缺俄隨盈。
通處豈夸毗
塞時奚怔營
竆者士之常。
我心誠寬閑
顔瓢飮斯足。
肱枕亦安。
苟從所好
隨遇舒泰
守義命者。
切勿自挫
  修身俟命
人受天地中。
衆兆知者寡。
不能踐其形。
土偶人貌假。
醉生夢死間。
腐與草木同。
生是螢火照。
死便鳥音空。
衆人歸盡
君子曷謂終。
理生也直。
賢者擴而充。
存則順吾志。
沒亦寧我分。
俯仰無愧
生死那有恨。
朝聞猶可夕。
始原可反終。
壽夭奚足論。
不朽無竆
煌煌靈芝
一年三秀英。
我亦物中靈
志業竟何成。
大暮將同寐。
天畀多違失。
凡欲善終者。
勿謂能事畢。
   凡玆訓誡
皆止於五。
法古人。
名義思顧
前訓七百。
設辭訓人
非人之訓。
欲自訓身。
後誡七百。
皆是自勵
非獨勵己。
亦欲人戒。
如使覽者。
口誦心得
於己於人。
有所益
嗚呼後生
奈何不勖。
無如老夫自悔迷局。
癡軒先生文集卷之二
 書
  
與朴懷英
檀燧再改。
際晤無緣
慕徒之懷尤感。
節序之易流也。
邇間風氣不佳
伏惟靜養學味超勝
惠擲講錄。
披玩以來
不能釋手累月
而後始知斯錄切要日用不可闕。
不啻家常茶飯
而第恨漏器盛水
不足浸灌之功。
不免置一冊子
撮其文字事蹟來歷之最要者。
隨手箚錄。
以備老眼遺忘而得成自家寶藏
今雖還癡而骨子留此。
無或近於買珠之虛櫝耶。
賴兄平日與人爲善以此珍愛之物。
不爲私己之有。
使我老朽之交。
能作一番奇特事。
朋友相益之
義。
始見於今日矣。
仍念此書指後學之功亦大矣
大全本秩
浩穰無涯
八海魚龍之觀。
初非末學所可窺測
而此一出
然後凡其句讀之絶。
義理之解。
故事來歷
人物出處
纖悉備緻。
可謂盛水不漏矣。
其中
亦有一二可商量處
姑俟日後面討耳。
金振
秋杪
傳聞兄遭鴒原之慽。
窀穸甫畢。
黽勉赴召
二事其在知舊
固宜以書慰賀之不暇
而每苦作事鈍滯
遠近吊慶
率歸因循停閣
方此自訟之際。
伏承辱復長牋
情悃溢幅。
披讀以還
感愧交並
况審初寒
兄省下服履膺時冲適
何等慰豁。
索居竆閭
孤陋日甚
有及門求益之願。
而數舍之地。
杳隔弱水
日夕懸係
何嘗不在左右耶。
間者一二林下之士登名薦剡
而未聞束帛戔戔之繼。
意謂當世之求士者只是備文應數而無其實矣。
廼者吾兄臯鳴旣徹
谷香難秘。
新命復下
超參六品之斑。
恩眷荐降。
特蒙三接之榮。
此是初進之士曾所罕聞
不易得之異數
以兄謙虛退讓之心。
安得不蹙踖靡容。
求厥善後之策於素相愛慕者邪。
雖然
吾兄之學。
充養有素
足以行之於世。
而其在進退辭受之間。
必有前定而不跲者矣。
尙何俯詢於蒭蕘也。
來喩
意寄勤縟。
責勔周至
眞是愛我藥石
弟雖不敏
豈不象數之學不切身心
無益於己分上事業哉。
以爲士生斯世
可願者三。
而其一在天。
其二在我。
在天者。
不可以力致。
在我者。
隨其才分力量而求之。
何患不得
惟其賦生之初。
品劑已定
不能抗而高。
不能張而廣。
鈍者。
失於固滯
銳者。
過於凌躐
奇異者。
淪於跪僻。
平坦者。
流於陳腐
其能推尋正脉
脫出常科
以塞夫受中以生之責。
以辨夫不永久之業者有幾哉。
所以欲爲儒學則未窺其門墻
欲爲詞學則未得其蹊逕
而其在我可願者。
俱歸臧穀之亡羊
此皆弟已試之伎倆
不能得之於彼。
未免失之於此
倀倀歲月
虛度光陰
點檢平生
終是悾悾癡豈漢而不過天地間一棄物
所以平居慨然發憤忘食
思欲專精一技藝。
致知一事物。
雖非切實爲己之學。
幸免於全無知覺之歸者。
是其志也。
偶緣攻鑽之暇。
略窺朞璿之法。
源頭乍濬。
派流甚𤄃。
纔得其門。
關鎖重重
一阻扃璿。
擠叩不已
洞開而後已。
夫以炳燭之年。
而作此無用之事誠知有妨於實着工程
而第念三可願者。
歸於虛套
與其悠悠而卒無一得
公元712年
寧局見偏長之猶爲我有也。
况玆一事
初非吾儒家不相干底物事。
圖書卦爻之變。
陰陽造化之妙。
皆在其中
孔子以爲揲扐之法。
朱子用以著啓蒙之說。
老先生因而傳疑之辨。
以是推之。
則亦是古聖賢支流餘裔。
而其於後學開迷之方。
不爲無助。
及其精力稍存。
幸得透破。
則信所謂爲之猶賢乎已也。
豈敢一毫自是而外無求之心哉。
來諭移向身心
以爲切近之學。
則其於正法眞訣
必有精進深造之者
此正知舊間策礪相規之誼。
敢不佩服以奉良規
然而迷途未復。
熟處難忘
更於兩書中。
拈出胡玉齋說及趙尹通分納子可疑之法。
以爲質問之資。
極知僭率無所逃罪
而竊覸枝谷已極詳悉
識見精深
超絶等夷
如使迷蒙欲質所疑。
則舍斯其誰哉。
敢不謬妄
別紙錄呈。
若使鄙見不合高明
投畀水火
勿爲宣露
不至見笑當世具眼者。
實相信之誼。
以爲萬一可敎而更欲開諭
則繼今以往
不但十返無厭而已
前呈冊子
此是未成之書。
不足久凂淸案。
其所論又多差誤處。
幸乞隨便還癡。
則近所得易學中先天太極蓍策卦氣分配諸法。
並有圖及附說
自謂所見比前稍進
不爲鄙而有意
辱覽。
徐當繕寫更呈。
伏惟恕其狂僭幸敎之。
金振
昨歲都下之別。
翛已再變寒暑。
耳目無復有好音容
一念懸仰
何啻向來阻絶者比也。
秋序已盡。
伏惟退養彩侍之餘。
溫理味况
一向珍衛
日間聞有勸駕之命。
聖眷隆重
不知何以塞望
知舊拭目者。
亦且傾企不淺矣。
旋聞尊兄不相孟晉之戒。
委曲周旋
竟保丘園之樂。
左右計
可謂寗武之不可及
而其於爲國者。
獨無空虛之歎哉。
趙中書令當初被逮之日。
凡我嶺士孰不凜然寒心
惕然傷念。
天鑑孔昭
卒蒙原宥
聖恩罔極
已無可言。
而八耋筋力
處困愈亨。
是誠神明之所扶持
其爲嶺林之幸。
當復如何
一嘗虀塩之苦。
無復功令之念。
杜門靜居
惟以池園花竹爲樂
而但於己分上程界益疎闊
此由無彊輔與爲之左右者耳。
孤陋之歎日深
奈何
前去冊子
不意久凂淸案。
而但念此生慮事不密。
已犯示朴之戒。
居然三載
自速世笑。
此雖愚下踈漏之罪。
而以相愛者言之。
不宜使此等不入世眼文字
遲留轉輾
閱歷人眼目。
坐成譏誚之資而已
所望尊兄以嵬眼大觀。
曲賜假借
不欲棄絶
則數行文字生卷
顔色
不類上虞公參同契
晦庵而愈顯者乎。
以爲一字之費
重於千金
則弟亦不敢木瓜之投。
望以瓊琚之報。
回便還癡。
副此區區
切望切望
所呈枝谷丈卞答說。
實出於說出前人所不敢說。
故初欲聞雌黃之論。
而尙寂皁白
或未知記史者忘置未傳而落在亂紙中邪
亦望搜出巾箱
並爲還擲功望。
餘祝學履以序珍重
金振
向來禍變已事
尙忍道哉。
從古賢達處難罹厄顚沛危厲何限
寵辱之變。
斯須立至。
則豈復有如吾兄者哉。
方其岸上損神之日。
誰敢褰裳赴濟者。
而豐原再疏。
獨有一櫓撑船之力。
雖古之霍諝
不是過也。
所恃天日高懸
覆盆幽枉
無不照之理。
而禍色稍沮之後
更有島置之命。
看當氣像
可謂末减之科。
而瞿灧餘檣。
再犯十里鯨濤
縱使白刃可蹈者處之。
安保其果無驚悖餘念也。
吾兄平日古人書。
其於涪州舍達之義。
講之有素
謂將履險而若坦。
處困而愈亨矣。
旣而大理楊中三四小絶讀之。
繼又得謫路湖嶺短長諸詠讀之。
露出衷腔。
不尙葩藻
藹然可愛
泫然欲涕。
可見平昔精爽不以
摧剝而有所損。
本分天和
不以愁惱悲戚而有所撼。
此誠知舊慰念處也。
但日迫西山
朝暮門閭之恨。
則固是至情之最難裁寬者。
不知何以自力而能免於桓山啼別之苦也。
嘗聞君子順變之道。
必取古人遭地最所難耐者。
持以自譬。
可見得力處。
吾兄不必遠据故事
看取晦齋集中望雲諸詠及祭墓遺文
可知老先生心緖前後一轍
於是乎守素患之戒而更加溫理進修之工。
則其親切工夫
不但嚮時左酬右應忙裏草草理會時也。
所謂憂戚玉成
非指此耶。
相愛之望於左右
只此一事
謫限遲速
自有命物者處分
不必浪作無益之悲。
反貽惟憂之念也。
弟之作此長語
豈但貌面之情。
從前往復累紙文字襲藏巾衍者。
每於念頭搜出玩復。
對面晤。
不知何時更作此事。
以償夫未了之恨邪。
感嗟之餘。
繼以哽噎
牢騷諸韻。
誠非拙訥者所可續貂
而自揆情分
無以爲報。
玆忘布鼓之嫌。
敢效佛頭之擲。
或可爲寂裏御睡之資。
而猶足代空谷跫音邪。
小情懷。
寄此一幅
惟祝珍重自愛
勉加餐飯
與朴見卿
日間離索之憂。
想兄亦同此懷也。
天氣漸和。
連享
茂迪。
兄每以麗澤偲切爲規。
如弟之損。
不能求益於勝友之間。
平居悠泛。
一事比數於人。
惟有看書素癖。
亦復滅裂無成
先言受病處。
而願聞一砭焉。
弟自志學以來
嚴師良友警誨而提命
詩,書,語,孟一數全部成誦之外。
視之筌蹄
平生用力
只於科臼上汩沒。
泛濫諸家
出入四寸者。
不過莊,楊,左,馬險詭之文。
韓,,歐,蘇汗漫之語。
而不復知有理趣上旨訣。
及其蹉跌無所成。
然後始乃回頭轉脚。
有意儒家文字
近得溪書一部
時於課蒙之暇。
閱遍多少卷帙
而每患性質粗率耐煩工夫
且有欲速之心。
一開眼之頃。
便過迄數十板。
如是怱怱看了。
有何意味
緊緊湊泊於吾身心上哉。
加以精力短淺
旋得旋失
一再所歷。
掩卷茫然
所謂未讀猶是人。
旣讀猶是人也。
每玩先生讀書之法。
而以務精不務多。
貴遲不貴速。
爲戒之訓。
未嘗惕然知警
憮然自悔
而喜獵之心。
橫在肚裏
一二章句。
沉繹諷誦之後
更生走作之念。
忙促急速
有若迫逐者然。
甚則看卷未了
便欲點檢他書。
此由平日積習
惟在涉獵蒐羅
麁心閙熱
而其於沉淹莊重底氣象。
未見其開悟警省處也。
以此習氣
設使處當函丈
下而親承音旨燕閑警咳之間。
難以一朝矯揉也。
然而一端好懿之心。
生生之天。
不泯猶存於野火春風之間。
晩喜尊慕之誠。
不能自已者。
每到訓誨諄切
辭旨着處
盥手莊誦。
誠欲僕僕致敬
或遇議論明快
文理激動處。
擊節聳賞。
便作應鼓蹈舞之狀。
有時傍觀婦孺怪駭指笑
然而有得觀感興起者。
則粗亦有一二可言者矣。
惜乎。
人莫不飮食也。
何不早知菽粟之味。
而秪以飫得糠粃
一餉之樂。
至於齒舌旣弊之後
雖欲咀嚼
而又不可得也
如兄通敏穎悟
博識雅辯。
加以師友講磨之益。
學問蹊徑
聞之已早。
上自濂,洛,關,閩之書。
下至晦,退,厓,鶴之文。
耳擩目染
句誦章熟。
不但如弟少而失學
老而迷向
空踈懵瞀者之比也。
朋友之義。
貴相資益
若使深於自知
篤於自好
無相長之道。
有知無知
其間何能以寸哉。
近於溪書點閱之暇。
更得月川所記溪門言行拾遺及艮齋所溪山記善兩部
參互考訂
問答之辭。
有一二可疑處。
若使眼目稍開者。
細究之不必有疑。
起疑於不疑者。
猶賢乎當疑而不疑。
故發爲論辨之目。
別紙付錄。
求進益之方。
兄若曲賜剖析
則自玆以後
將有源源
益矣。
與朴見卿
稽顙白。
頃於展省之行。
歷陳哀謝。
不謂緣此屢煩手翰。
竭盡厎蘊。
警誨勤至。
相與之意。
令人感激
讀之未終。
哽塞欲隕。
因伏諗靜中學履佳勝
德五孤苦餘孱。
往返之際。
觸熱冷。
委臥廬側
無日不呻。
朝夕奉奠
有時不任
顧念情理
寧欲無生。
家傳謬語
奉別鐫誨
一再參互攷證之外。
連有客擾。
急於哀省。
未暇料理惟知刪改之語。
極其精當
而不知餘外荒迷妄之謬如是其甚也。
數日來時乘病間。
有意整理
細復點檢
益覺疎誤。
不但如辱敎所指複雜連累之病而已
其中傷煩而涉宂者。
傷略而漏實者。
語錯而失倫者。
晦而未瀅者。
不可殫擧。
高明之見。
想已畢照無餘。
而竊詳誨語。
只從等閑文字差誤開發
至於言辭輕重之失。
旨義長短之病。
終不下權度稱量之。
謂之掩過匿瑕則得矣。
而其於相與盡言不諱
則竊恨其有未悉也。
尊兄平日視孤哀爲何狀人也。
居常論辨之際。
歇後文辭
閑雜說話
雖不無一時好勝互相爭抗之病。
而今此家片語妄道。
一字誤着
負忝先違訓之罪。
雖蒙剔撥指示
無所
假借
將樂無厭
尊兄泛論其失。
引而不發者。
豈不曰彼有自用之病。
何必痛加雌黃
觸犯人訑色哉。
是由孤哀平日。
不能見信於人。
杜絶偲切之益也。
羞恨欲死。
今方改定頭緖增刪之際。
破碎愈甚
不成文理
竊欲借堂廡尺地
親聞簡當的正之論。
而伏想高軒爲輪鞅所湊。
顧此哀蹤齟齬莫接。
玆果趑趄未遂
謹就本藁。
略加裁損
添補遺漏實之語。
隨事隨書
難作一串文理
遺行遺言終始遺事
以類相從
爲數條。
以竢高明裁擇
其間纖細之事。
瑣屑之語。
不敢一二刪去者。
以爲非詳非細
則撰言者無以考實而見蹟。
豈必盡收於宰文操縱筆舌哉。
誠欲去煩而存簡。
因略以致詳。
使之不沒其跡。
不爽其實耳。
前惠別錄
極是勞事
尊兄不以爲煩。
費了許多精力
左右與人之義則忠且厚矣。
而孤哀感隕之心。
殊自有劇深未安者。
今呈寫本
亦用草薄紙。
字細行疎者。
欲就其本紙塗抹易於增損也。
更有欲白者。
今此往復不已
豈但欲使鄙語苟求其全哉。
欲得高明一語之惠。
以爲世傳之資耳。
此等事。
苟非素所相厚者。
不敢容易開口
每見古人欲求家狀先誌者。
非先契則必交遊有聲
者也。
從古以來
不勝枚擧
左右歷數之矣。
伏惟尊兄曾看孤哀之推與深知者。
有過左右
朋輩可許筆墨蹊徑者。
更有尙於高明者哉。
高明終靳惠語。
則孤哀罔極之痛。
將無以自伸矣。
其在仁人君子推恕之道。
豈不惻然動念處乎。
伏惟尊慈
勿以鄙夷而見絶。
辱賜揄揚
以卒其惠。
則不無狀
宜以何報。
荒迷隕絶
不勝祈𢢽之至。
答南廈仲(國柱)
日間承辱惠長箋
以太不着題之目。
推借鄙說
殆過其實
非凡庸所可承堪。
次論先儒千古不決之疑。
奇偉縱橫
筆瀾滔滔
無論是非得失
令人望洋之歎。
果知高明之見。
決非流輩企及者矣。
貴撰易範通錄。
惠借有日苦於酬應
未暇卒業
旋被還索。
不敢指摘雌黃
而姑就略綽窺斑者論之。
所爲圖爲說。
皆是發前人所未發。
可謂得三昧之秘訣矣。
苟非以精詣之見。
竆探賾之工。
烏足以及此。
深庸歎服
偏滯之識。
不能無疑者。
旣有所疑。
不一言以相反復。
則恐非朋友講磨之道。
而負吾兄下問盛意也。
玆敢略貢愚見
虛心細察焉。
今夫河洛圖書
包括陰陽五行之數。
範圍天地萬物之象。
自非
造化微妙
鬼神情狀者。
未易窺測
故雖以歐陽子之賢。
猶疑其僞。
而獨邵,張,程,朱諸老先生相與表章之。
然後先後天陰變化之理。
八卦九章奇耦生成之妙。
燦然復明於世。
然而世之泥見者。
知圖可以畫卦而不知範數之從中起。
書可以成疇而不知易理之寓其間
蔡九峰
爲之著皇極內篇八十一章
與周易六十四卦
並行不悖
可謂百世以竢而不惑者矣。
然而爲書疇數法象
於邵先天橫圖卦畫之法象
參五錯綜
對待縱橫
若不細究。
最難看得
故嘗於本圖上極其攻鑽。
費得許多心思
然後始知範疇自原一之一。
至終九之九。
本於橫圖。
自乾一之一。
至坤八之八。
且其八十一名
與六十四名卦之義。
脗合無間
次第相生牝牡相銜
奇耦相乘脉絡相貫。
所謂曰數曰以下
一依彖象爻辭
諸人事而參之以天道
原夫義理而斷之以卜筮者。
皆是愚平日講究力解於彷彿疑似之間。
環顧此世。
無可上下其論者。
未嘗以此等事語人。
而心有所得
內竊自慨或欲筆之於書。
則恐致世眼譁笑
亦恐衰暮精力卒難就緖
而只歎虛度向來時節矣。
於今而後
始知兄先獲我心。
而其
平日謝絶人事。
果是子雲閉關之心矣。
其中可以起疑者。
蔡氏本圖
月令七十二事。
係之八十一
而每九不用。
何也。
洛書
五數居中而於四方四偶。
無所不統。
洪範
皇極居中而於天道人事
無所不應
然則月令
用九不用五。
而五亦在其中
四端言信
而信在其中
四行不擧土。
而土在其中
月令之於名。
自有相應者。
征鳥厲疾當係厲九。
始華當繫華九。
靡草死當繫靡九之類是也
其餘六
雖不若是
名義占象。
亦有相符契者。
蔡氏之觀象撰數。
如是精邃
而獨於此事。
偶失照管耶。
至若兄之以五行之點。
九疇之圈。
而序與傳義。
無非法象自然
各有義理發明
設或其間
若有文字瑕纇
條列凡例
井井齊整
使世之讀是書者。
瞭然一擧目之間。
雖使蔡氏復起
以爲朝之遇矣。
若夫卷首諸圖。
其於易,參合之理。
河,洛經緯之象。
可謂纖悉無餘。
而太近煩委間。
不無床屋疊架之病使明者稽之。
先後天方圓圖啓蒙傳疑中諸圖足矣
使不得門戶者觀之。
則愈煩而愈眩。
不若撮其大要可以闡明法象者十餘圖。
使覽者皆得其省約簡便之力。
其中先天一圖並列八卦
位數畫數
使乾兌之一三二四。
與坤艮之八六七五。
相對而各得九。
震之三四四五。
與坎巽之六五五四。
相對而各爲九。
圖下雖不說破九成三十六宮之理。
天根月窟往來之妙。
有自契合之理。
此圖則當存而不當去耳。
凡此衍。
實是有益蒙士
可傳方來
至於六十四卦
別立傳義。
則決非如兄與我者所可擔夯事也。
何者
庖羲畫卦之理。
惟姬聖得之
姬聖彖爻之象。
孔子得之
孔子繫象之辭。
程子得之
程子立傳之義。
朱子得之。
前聖後聖
豈不同條而共貫哉。
然而姬聖之取象卜筮者。
孔子推之以義理
程傳之解釋義理者。
朱子斷之以卜筮
聖賢者。
豈欲各立門戶
互相枝捂哉。
夫易者。
天地秘機
造化洪樞
萬物萬象之無不具
萬事萬理之無不備
放之則六合不能載。
卷之則鬼神莫能預。
可以通幽明之故。
不可以一故論。
可以性命之理。
不可一理觀。
故爲艱深隱晦之辭。
使仁者見之。
以爲仁。
智者見之。
以爲智。
而只竢用者之如何耳。
是故
卜筮義理義理得失無不契。
義理卜筮卜筮吉凶無不符。
所以三代撰易者各主所見
連山之易。
於歸藏。
歸藏之易。
異於姬孔
使呂政
焚其書存其卦。
而復有如姬聖,孔子者出而更作易書
取象必異。
而其吉凶消長之理。
進退存亡之道。
則必不悖於姬聖,孔子之易矣。
觀夫先儒之深於易理者。
莫如康節
康節之學。
只論後天卦爻陰陽奇耦所由起而未嘗易書論理者。
誠是覷得大易不可只作三百八十四事泥看故也。
程子推之以義理
故作爲傳義。
而始出於七之後
則宜其精密無所滲漏
程傳之逐爻解釋無所疑貳者。
朱子以爲不敢强解者居多
見於本義
則又或有一南一北者。
當世尊信程子者莫朱子
不爲苟同
各主其見者。
豈故欲立異哉。
不得不然耳。
今以程傳。
看得易象。
義理照然。
何所不曉。
而每讀至難强處。
參考朱子小註
則必用傳疑之法。
乃知朱子果無牽强傅會之病。
其所起疑者。
所以深知也。
今者吾兄別立傳義者。
果皆瞭然無可疑乎。
果起別義程傳之外。
粹然一出於正乎。
從先儒已解則程傳足矣
何必畫依㨾之更生枝節
從可疑處。
欲求解。
朱子起疑者。
兄果破疑乎。
先儒論易者無慮百數
其中胡雲峰
最爲精詳
吾東邃學
只稱禹祭酒
若使程,朱有遺漏之義。
公元1742年
雲峰祭酒當先爲之立傳以補之耳。
學問之道。
必於不疑處起疑
有益
况强其所不知以爲知。
無亦有損於夫子誨知之道乎。
今觀序卦與卦下彖象。
未暇本經參看
大抵一般
其下六爻辭。
近於泛然而無甚發明
或恐覽者嫌其無新奇高妙之說。
而反生厭薄之心。
與其可傳者。
而入於詆毁譏議之叢。
則不如獨存疇而爲專門之學。
以圖永久不朽之規耳。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來書中。
泰誓,武成春一月寅子之辯。
可謂博矣。
張皇辭說
至數千餘言。
其所立論
半信半疑若醒若醉。
謂之是則似是
不可全是
謂之非則似非。
不可全非者。
有若積年滯訟
纔得公正決案。
傍觀者更執疑似之見。
欲助紛競之勢。
如欲剖破
恐涉支蔓
而旣惹爭端不得不分疏焉。
以前律曆武王渡河明日己未冬至之說。
爲信耶否耶。
誠使是書。
歸之於武成二三策則已矣
以爲信。
己未冬至
戊午次于河朔明日乎。
河朔戊午
武成一月二十八日乎。
冬至必在子月
武成一月
果非子月乎。
武成旣在子月
則泰誓之大會孟津
果非武成一月乎。
河朔之次。
孟津之會。
俱是子月
武成
之曰一月
誓書之曰十三年
先儒疑其說或以爲周人必用時王之正。
故月與時俱改。
以爲月數雖改而天時可改
以爲正朔雖子而月數則起寅。
月數起夤者如四月
六月徂暑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之類是也
改月不改時者。
十一月徒杠
十二月輿梁之類是也
與時俱改者。
春秋春無冰九月霣霜之類是也
如使改正而不改月。
孟子何以有七八月苗枯之說。
如使改月而不改時。
禮記何以季夏六月禘祭周公
而又引孟獻子七月日至可以有事於祖而曰七月之禘乎。
夏至之日
例在午月
而今七月日至
禮記之稱巳月季夏
不其審矣乎
周人以時記事
則天不可違。
故必從建寅之月。
以月記事
則不可使月與事相左
故必用時王之正。
子月旣爲王正
則不可使時與月相左。
故或有以
以孟爲季者。
如泰誓
禮記季夏是也
記時記事者。
隨時立義
則時雖異制事實合義
然而從古先儒各主所見而終爲不決之疑者。
實由未得的然可信之證左故也。
若使程朱之世。
有如汪氏若伶州鳩者。
律曆攷据之說。
唐曆溯上之法。
就正先生門下
如今日之辨。
程朱必樂聞
而稽信之矣。
程,朱旣從其說而爲決疑大公案。
後學何敢主張私見
而以泰誓之
必爲建寅
武成一月
必爲建夤之月乎。
今日所爭。
只是周書春一月寅子之辨。
高明之說。
泛論冬春不可改序之法。
噫。
子月
夤月之
乃是天地常經
古今通誼
則雖皁隷傭丐
孰不知不可
不可爲暖。
而但周史之必用正朔者。
有如泰誓之
聖人之必用王制者。
有如春秋春王正月
故愚以爲泰誓之
乃是時王而非天時之春也。
春秋正月
乃是時王正月
而非天時之正月
如來書中所云也。
兄旣知時王之春正月
異乎天時之春正月
則又博取先儒可疑可信似是似非者。
務立黨援
欲助聲勢
有若兩陣相對之間。
多設旗幟
疑敵人之心。
何也。
今若必以先儒說爲可質。
胡文定不改天時之說。
朱子疑之。
雖不質言
自是周正之意居多
則固知輿羽之權。
重於鉤金之輕矣。
其餘若孔氏,林氏汪氏之說。
俱有可据而與鄙說合者也。
獨蔡氏於泰誓,武成
直書建寅
故鄙撰所錄。
爲此事勘決之書。
而看今立論
攙以臆見
不察人言之意。
亦有看書未詳之病。
言議之間。
未覺自相矛盾
公元1724年
者。
噫。
對㙮說輪。
生做熟。
此固朱門大戒
而其餘若天皇攝提之起。
堯典羲和之命。
三代五德之用。
呂氏月令之記。
十二辟卦復陽姤陰之始。
十二律黃鍾大簇之起。
只是快活之筆。
泛論不易
而其於發明周正
則皆未有明白歸宿處。
至於甲辰,周己卯漢丁丑曆日援據之說。
可謂操戈入室
子弟以攻父兄者矣。
鄙之爲此沿遡氣朔之法。
欲以千歲日至
考驗周書春一月建子
而今乃反以爲建寅之證。
朱子袁機仲論橫圖黑白圈曰。
此圖本欲令人易曉。
而今顚倒錯看何也之說也。
高明於此法。
看取何如
而乃律曆太初
當爲己未冬至之辨。
不當爲泰誓,武成春一月之辨證。
又曰。
子月之間。
或爲正月
或爲冬至
必無是理也云爾乎。
是說不改。
則其見得蹉過
不但機仲之失而已
若使論理如是
千古是非
何所稅駕
其所分爭辨疑者。
得不爲推波而助瀾乎。
凡此妄論。
自知僭率。
而周家正朔
固是爲儒者所當辨。
鄙之竭盡底蘊
實是朋友切磨之誼。
而亦知兄樂聞之誠。
能受盡言故也。
高明不以爲過而更賜消詳
則辭明理直
無情者必不得盡其辭。
此疑旣決。
則天下義理雜於
公元1742年
疑信者。
豈但一周春一月寅子乎哉
凡於經傳疑義古今說可辨處
輒蒙指敎開發
麗澤之資。
不有益於兄。
有得於我。
幸勿以鄙夷之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