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9H 页
答金訚如(骞行)
明钦孤露迟死。迁动先墓。号恸莫及。久愈不堪。承此慰存。哀感良深。恭喜新春。侍奉匀庆。学业超诣。书中多激发自悼语。令人感叹。然使其或出于新年故事。则正渊翁所谓数宿起来。悠泛如故者。终归于自欺而已。此甚可戒也。论语固难能好之者。而先须知得方好得。昔谢子举夫子相师冕之道。以告朱震曰。一部论语。只恁地看。盖圣人日用之间。精粗内外。道理偪塞。无少亏欠。无少间隙。直与天地鬼神。同其流行。此正论语好处。苟知得此意。则不几于手舞足蹈乎。然一毫私意起处。便为流行之碍。故天下莫明于自审其几。莫强于自胜其私。明则强矣。强则明矣。贤者自谓气质不强不明者。不宜作两病看矣。夫志分则气馁。庄敬则日强。用志不分致敬之要也。今能一日尽去旧日纷华博杂之学。耳目四肢之欲。脱然知天畀之至重。而圣人之可学。义理之无穷。而岁月之有限。将一部论语。专心致志。读思互根。存省交修。不遗时晷。不计近功。则其为强也若自然矣。如此然后。方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9L 页
可谓善读论语。而知不强不明。非气之罪也。如何如何。仆亦不为全无所知。而正坐悠泛二字。枉过了三十以前好时节。逮此老大。悲叹无及。今因来书。不觉冲口而肆言。深愧芸人田之戒矣。千万照纳。
答金伯愚
阻绝若相遗。永夜无寐。怀想耿耿。昨自涂谷。传到手书。以审今夏旱涝。侍彩增庆。履用清适。何等慰仰。弃置之久。世道可叹。然閒中温理经书。以需他日晋用。安知非天意耶。交游之盛。最为人主所恶。声誉之过。必致鬼神所忌。当此极险极艰之会。宜知所戒。杜门息交。韬光铲彩。以避远骇机。千万至恳。服人深居累月。本为避暑养痾。校写先集。而正值无前暑湿。百病交作。尰疖又遍体。长事颓放。数日凉生。山水益清。方略有生气。可以收拾残书。乐饥消忧耳。
答金伯愚
绝然不相闻。殆若相忘。顷承书知。又对吏被勘。不能一日立于朝。而谴罚相仍。虽乐静,市南。未尝如此之甚。岂命坐磨蝎耶。咄咄怪事。近日静履。如何。杜门却扫。与阿象对理经训。岂不为玉成耶。以是企祝。此间山居半载。吟病而已。所期易课。亦甚卤莽。可叹。只是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0H 页
枫叶直如红锦。水清如碧玻瓈。每逍遥忘倦。未尝不怀曩游归卧栎中。顿觉有尘意。好笑。时闻诚不欲闻。惟愿伯愚。壁立千仞。以障横流耳。
与尹甥兄弟(献东文东)
比日秋清。想侍欢增庆。眷集匀安。寿辰已过。喜惧当益深。远念疚怀而已。伯哥不仕。高则高矣。窃恐圣贤中正之义。却不如是。深为慨惋。此间山居。日以摇落。极欲归家。而人马难借。迟迟此久。闷不可言。山水日以清奇。日啖松蕈,山果。口齿觉有香气。何日不思君辈也。
答尹甥别纸
重峰宗事。自来坏乱久矣。江阴死后。季弟完培权奉家庙。传至其婢妾子鑮。时江阴之子镇已死。其子稚弱。故尤庵先生请以完堤孙鸣凤。录用权奉矣。未及奉祀而死。尤翁又欲以江阴次孙匡汉权奉。未果而遭龙蛇之祸。更化后。沧洲儒林。以尤庵遗意。告于趾斋寻院时。趾斋乐闻而将归奏。未及而匡汉病死。所谓瑞凤。即鸣凤之庶从弟。乘时移奉祠版于其家而西去。周旋成出立案。以渠为鸣凤之弟。为兄亡弟及之例。自以为移宗者此也。然细考趾斋所奏。则初非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0L 页
移宗之意。而所成立案。似是该曹所弄。夫移宗。尤翁以为犯礼不敢为。只欲用李诚哲例。权奉云云。则盖未尝不以江阴派为宗。而其一移于鸣凤。再拟于匡汉。皆出于权宜之制。非移宗也。今瑞凤虽图为鸣凤之弟。固不得为宗。其孙宗秀。又安得为宗孙乎。金参议丈备录其源委。使大臣陈达。而槩谓完堵宗孙烨。疲孱不堪任职。请以相璛之子㷜。依李诚哲,赵鸣凤例。授官云云。盖深得尤翁之遗意矣。㷜之赴丹城。禀议朝廷。欲奉祠版于官次。以书问我。答以亲尽而祭。非礼也。如不得已。则并与长房合族而行。斯可矣。是时长房。即㷜之季父相玉也。㷜由是不敢奉祀矣。今番不祧 致祭命下之后。其子书问长房新死。三年尚远。行祭无期。今欲移奉。而丧家不许。未知于礼如何云。故答以祧位祭祀。不可久废。故尤翁定以葬后移奉矣。即为移奉以行致祭为可云云。其后又问缵文有乖争之意。故答以尊庭既是择贤授官。用李诚哲例。则今日奉祀。恐无他议矣。未几缵文辱书至。而以劝人夺宗为大罪。且以趾斋所给立案来示。故吾即与诸赵书。以为当初不知有此立案。故妄有云云。今则两派皆有立案。须亟呈礼部。以俟 处分而已。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1H 页
其后因沧院通文。不得已移奉云。而此则非吾所知也。然尤翁于圃隐,退溪,栗谷,重峰之后。许以支孙权奉。李綖则以支孙夺嫡。赵鸣凤则录用于其父在时。使之奉祀。此皆重祀事之意也。夫重峰宗事。一世之后。如彼其坏乱。殆无所主适。亲尽之前。连用权奉之礼。今于亲尽之后。权奉于㷜家。抑何大罪耶。且渠既是兄弟之最长。其兄焕则无家无子。依其弟家为生。而诸派缵文以下。皆是再孽。则㷜家之外。无可权奉处。况既有 当宁成命。用李诚哲,赵鸣凤例。则今日移奉。不可谓无据矣。惟其夺宗二字。最为大题目。然亦须先辨完堵,完堤长庶之分。然后可按其罪。崔祏之胡叫乱嚷。搆陷此身。未知何据。锦守之枚报营门。并按此身。未晓何意。此则自当有有识之公议。至于烨焕云云。又是题外。岂别有所闻耶。㷜辈所争辨。方在其祖江阴之承嫡与否而已。此事既得辨正。则所谓烨也。虽夫妻俱没。自朝家当为之立后。㷜虽无状。岂敢无 君命。而私自夺宗耶。此则非所可虑。祏之言曰。宋某私其门人。教之夺宗。此实儿童之痴见。使我欲私于门人。则当教之守礼让嗣以成名乎。当教之冒法争宗以犯刑乎。苟谓为利也。则完堵以承嫡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1L 页
之子。官止县监。完培以亲子权奉六十年。官不过典牲奉事。其子及孙。亦皆权奉也而不得官。瑞凤私绝其父。图为嗣孙。而不沾一命。其子及孙。则世不复知其何状。㷜则以支孙。未尝奉祀。而得显官。此皆㷜所自知。吾安得以诳之而使之争乎。以此推之。则其争宗未必为己也。其移奉未必为利也。锦守以趾斋立案。为金注之惑。而吾意趾斋本意。决不如此。且虽使其时因长派残灭。不得已而移宗。今若于长派立后。则当依尤翁所训。归其宗事。圣人复起。恐不可易斯言矣。尤翁与退忧诸书。有圃,退,栗三先生后事权奉源委。可考而知也。
答金远之(丙寅)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乃坤卦文言。程子此言。只当活看。释氏岂真个敬以直内。如坤卦本意者。只取其惺惺在这里者。有似于吾儒持敬工夫故云耳。
存心养性。程子本意。直谓释氏无此一段工夫。朱子之意。则谓政使有此工夫。不似吾儒万理咸备云耳。此亦只当活看。如上敬以直内云云。
此言道体专指五伦。则不可谓释氏识此道。不记前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2H 页
日鄙说。正指何处。然朱子谓佛氏语。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等句。是甚么㨾见识。又谓庄子各有仪则之谓性。比之诸家差善。又曰。天运篇这数语甚好。是他见得方说到。此其才高。又谓佛经。皆蹈袭老庄之糟粕。据此则庄释不可谓全无见处。然吾儒家自有正法眼藏。何必就查矿中。拣零碎金乎。
人物之性。同异之疑。大全答徐元聘书。曲折极详。
答金远之
 既曰无声无臭。则以有形之枢纽根柢。喻之何也。
无形之妙。须以有形者形容之。如以无形喻无形。则虽有智者。岂能知之。且何处。更得如太极者。以喻太极乎。
答金远之
 鹊巢章。注曰。维鹊有巢。鸠来居之。是以云云。是以二字。恐无义意。
兴体非一。有以句法起兴者。有以一两字起兴者。有以义起兴者。鹊巢则以义起兴者也。盖借鸠性之静。专无所作为。而来居鹊巢。以兴之子之有专静纯一之德。而来归夫家。是以二字。非无义也。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2L 页
燕燕章。只因所见而起兴者耶。
常疑以两燕之飞鸣不齐。兴两人之一去一留。心同而迹异也。然注中不明言。不敢自信。
答金远之
再昨书极慰。乍见馀怀。适悤悤阙谢也。日间旅况何似。能始看读否。衙中虽号纷闹。然能妥帖此心。却扫静坐。则便是罗浮境界。深望先留意于本领上。立其大者。忠信笃敬。言行相顾。则斯已上等人矣。千万毋忽。书中有诚心求益之意。故漫及之大体如此。如有所闻。敢不续告。
答金远之(庚午)
承问多慰。第色忧无减。区区悲念之至。 致祭果行于何日。深望即以相报。俾得预待耳。前询丧位。伊时令于士行书中答去矣。连在奔走。故未暇致详。承此更问。多愧。窃意丧祭。皆归重于主人。故凡于仪注皆云。主人以下。则所谓以下或当是诸父诸祖矣。况于丧事。则以服之轻重为序。如叔母丧子。以期服而居前。父以缌功而居后者。自然之理也。承重孙。虽与诸父同是斩衰。又自有适支轻重之分。其居于上头。似无可疑。而只当推诸父稍前。如祠堂序立图耳。未知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3H 页
如何。惯见人家皆如此。今亦未暇考检他书。然恐亦无甚明据。惟在商量处之耳。
答金远之(戊寅)
君范之夭。实关吾道。伤恸之极。尚复何言。诔文读来。尤不堪涕咽。念其劄录文字。有不可泯没者。而无人收捡。甚为关心。须与伯愚兄弟。商量收聚。并其编礼草藁。一一寄来。以期他日对同校勘。作一净本。以俟知者。是后死之责也。千万勿泛。
答金远之
前后问书。一一承慰。所寄劄疑。因病里神思昏耗。甚妨思索。尚未了一册。今便亦未付去。可叹。李戚商穆。夙闻其能继家学。令仲言相从甚熟。益觉驰仰。其王考正斋公。即先人石交。往复理气说亦多。考其遗稿则可知。无由讲旧为恨恨。如相见须致此意。如有论学论理等文字。须得一二纸。以示为仰。
答金远之(甲申)
近事。尚复何言。虽不能上章抗言。如能披发入深。不复奔走于科宦一路。则庶几为自靖之道。而恐亦未易。奈何。
答金远之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3L 页
日俟历顾。忽承路上惠状。知已戛过。怅讶之极。不胜愕然。外除已久一宜顾。既已留约二宜顾。今日𥚁色。正所谓死生呼吸三宜顾。有此三宜。而断之以一不忍。未知不忍者何事。何其与书面称谓。相戾之甚。三复原书。慨然失图。累人昨归自镇。喘證益剧。行坐食息。俱不能安。若此不已。则死在朝夕矣。如或不死而踰岭。则庶获一邂逅。然何敢几也。
答姨弟任稚共
所询四端不中节。本出晦翁。盖孟子创此四端。专言善一边。以證人性之本善。然就其中细究之。则亦有过不及之差。而自不由于人心。深思之。可见。
答任稚共(壬午)
商山路中。得君病里书。其为惊灼。不能自定。会有 召命。转入瓶泉。恨不能即即驰省。再昨归来。即见复书。审已安善。何等奇幸。原證似非类中。只是虚寒夹痰。兼以外感。未必有复发之虑。而四百四病。皆由心经。若先有恐惧系著之心。则转为重證。亦未可知。须先自恢拓排豁。端居洗心。慎起居善饮食。以身付造化。勿复婴情。庶可自瘳。未知如何。从狼狈归来。宿疾顿加。而再昨又有偕来之 命。辞旨益隆。京里知旧。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4H 页
皆以一出为义。谛至于仲氏书意。尤为切迫。不料平生相知。若是不谅也。忧惶罔措。不知死所耳。方治疏待罪。而无由面商。尤为郁郁。
与任稚共(乙酉)
前书至今置在床头。时出而披慰矣。不审老炎。静履更如何。知已抱孙。从此非复少时光阴矣。一贺一叹。深望尽去浮华。纯然反约。以期桑榆之功。以张吾军。幸甚幸甚。从积败之馀。忽患毒尰。日夜刺痛。无复生意。似是天废之也。自悼奈何。金友所论梁溪学术。恐非过语。窃见其受病。专由阳明。外若攻斥。而实深尊尚。其论说机锋。多是禅家气味。未知不然否。
答任稚共(戊子)
前后情问。次第承慰。而每说穷病二字。令人伤叹不能已。近则静履何似。人生难得贤师友。今得金幼道为切邻。而不得其力。则岂不虚度一生耶。深望益加奋发。脱然立志。使彊辅乐告以善道。则何患不进乎。从住华山二旬。为视刻事。周绕兴院而归。下血复发。闷不可言。
答尹伯常(蓍东○辛巳)
积有思仰。伏承问存。荷慰良深。仆积瘁成疾。长时委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4L 页
惫。自量馀日无几。回念昔日从游之乐。如隔一劫。典刑之思。何日不悬悬于吾人。而相望杳阔。合并无期。每切悁郁。分外 恩命。祇增惶悸。去就已定。固无可论。而区区杞漆之忧。岂无芹曝之愿。而诚浅辞拙。终恐无补于事。而徒丧本分。以是嗫嚅。至今多愧。宋朝臣庶。奈何奈何。乡居数十年。自分为聋瞽。虽过去邸报。未曾寓目。以此究竟。庶几作圣世閒氓矣。今则事势略异于前。凡有紧重事机关系义理者。则不可漠然无闻。而无处奉托矣。左右不忘旧要。又不鄙夷而欲与尽同舟之义。则须随事见告。以开蒙蔀。俾不至大错。幸甚幸甚。发短心长。不觉覼缕至此。幸览过付丙。勿令傍眼嗤笑也。
答尹伯常(癸未)
阻绝阅岁。离索之忧。老去益切。忽拜情翰。披豁可胜。间已改岁。恭惟侍彩茂福。静修益新。区区驰贺。仆病与齿添。百怀弸中。而意外 召命。至于四五而不止。虽如闭门踰垣之高士。到此地头。恶得无一出。而自量空疏之甚。无以备顾问。而任驱使。则徒以怵迫分义。冒没承当。岂不为千古所笑耶。伯讷以计较。为非古义。然古人何尝不量而入耶。以是逡巡畏蹙。不敢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5H 页
进步。不但为目下疾势之难强耳。再蒙尊从祖大监诲谕之勤。而不能相契。甚矣其迷滞也。第切愧负。独伯常久而无书。意其深识故人之意矣。来示又如此。令人愕眙失图。苟使三让而进。一揖而退。无所建明。而不害于礼义。何惮于曳疾一行耶。此是精义筑底处。不可草草。幸更入思议。因泥洞信递。亟以指教。千万真恳。
答金君敬(安默○丙寅)
所示疑自便遽。未暇细阅。而大体皆会问。甚喜甚喜。韩文读过几篇。曾闻沙翁亦以此教人。然每日必授一般经书。而馀力读此。其意甚深切矣。经书乃士子命脉。不可须臾放废。须于朝昼温习四书。暮夜读韩欧。为好否。
答金君敬
小学童子之于人伦日用之常。盖有行而不知。习而不察者。其所知者。亦知其所当然。而不能悟其所以然。其所谓涵养。亦涵养德性云尔。较诸大学本领工夫。则有浅深之异。大全答吴晦叔书。已详论之。
答李士深(洪载)
 祢庙家有亡室位。时祭当并祭。而既无祔食处。其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5L 页
仪节何以为之耶。祢位祝文中。不可以亡室祔食告之。则其将昧然并祭耶。
支子既立私庙。则不可越私庙而祔于大宗。其势不容不祔于祢。既祔于祢。则何可拘于昭穆。而不祔食耶。鄙家则从前如此。未知于礼意。果如何。
 有人取兄子为后矣。其子亡后。遭其兄嫂之丧。服虽小功。于其子为亲丧。则大小祀皆废于其子耶。若奉先世祧位。不可以卑位之故。废祭于尊位。其子神主既在一庙之中。亦当并祭耶。若值其子忌日。则亦何以为之耶。
子丧葬后。父母死则不素祭。沙溪说也。据此则神事已久。恐不宜废压尊之小祀。忌祭则葬前。恐不可行。第与祧位同庙。未知其合礼否也。
 出嫁女练后服色。
礼。出嫁女既练。而归御于夫。祭祀如常。则其服色当不止于鹅黄青碧。但今人所谓心丧服者。太近哀。素习于见闻。不能遽服吉矣。
 主人有故。则使亲属代祭云云。
祭祢则使长子行之。有弟则使弟祭。祖先则使亲于祖先者行之。鄙家所行如是。未知果有据否也。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6H 页
答李士深
 礼。不言返魂时辞墓。何也。南溪说。未知如何。
虽云急于返哭。若道远则不可不哭辞。南溪说恐是。鄙家亦从此说矣。
 丧中忌祭出主。不可无祝。当措辞以告耶。
鄙家只用常时出主祝。不别措辞。未知如何。
 从弟或再从弟。一二年间。从侄或再从侄。数十年长。生时答拜者。死后当拜耶。
三渊有此论。然鄙意则叔侄兄弟。伦序甚严。不可辄行拜礼。若从侄之年长于我者。只当立哭。未知如何。
 
女子以本亲姑侄。适人。姑为侄妇。侄为叔母。则其称号当从舅家耶。抑从本亲耶。
恐当从夫党称号。
 有姨母为侄妇者。其称号当如何。
按通典。庾蔚之谓一人身。而内外两亲。论尊卑之杀。当以己族为正。昭穆不可乱也。论服当以亲者为先。亲亲之情。不可没也。至若从母。而为从父昆弟之子妇。则不可以妇礼待之。由外亲之属近而尊也云云。男子既以己族为正。则妇人当以夫族为正。从母之与从侄妇。为近且尊。而若是亲兄弟之子妇。则其近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6L 页
又反是。未知如何为当也。
 今支子丧其长子及长孙。只有曾孙一人。其长子妇死。其曾孙当服齐衰三年耶。抑服齐衰期年耶。
以支子而为适子孙服。则固不得三年。其子孙而为祖曾服。则是代父服而已。虽于四五世。皆宜三年。恐无可疑。
 有人父在母丧。其父以王事或病故在远。不得归家。则其练祭及大祥。何以为之耶。遂翁答成仲举书曰。父在。父为主。礼之大节也。其父远出。而只令儿女行大祥云者。无识之甚也。其忌日。略设忌祭。其父还家后。择日行大祥。事理当然云云。以此推之。则使子代告。虽异于儿女摄事。其父之未参则一也。事当待父还。择日行祥。但其父久未归家。则衰服之过期未脱。灵筵之阅月未撤。亦涉如何。未知何以则不失于礼意耶。
遂翁说。似指儿女辈无端代行。不成祭礼。若以父命摄行。恐无不可。未知如何。
与金仲晦(甲戌)
寺桥解携。依依不可忘。亦有许多所欲言者。而悤悤不果。徒觉充积于中。只望厚自爱勤读书。毋以閒事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7H 页
费光阴。如所谓少年豪习。一皆刊落。敛华就实。以期大成就。千万真切。固知此等陈谈。如风过耳。而吾若不言。恐无可言者。不得不一言。言轻听厌。圣人所戒。是为悚惧。
与申元发(光蕴)
髻制。每以唐画及小说所载大手之制。为可用。而犹以画中紞武相接处。红丝缠束。为不可晓。今得李承宣所购来华髻。则乃以剃自后武。覆顶而垂前。以红丝缠结前柱。正符画中所见。此最简雅。胜于纱罗裹制。且虽居丧妇人。不烦易以白髻。只就后武。结以素帛而垂其馀。亦甚稳便。但闻又有 新令。不许宫㨾外别造冠髻云。苟然则须经一番禀请。然后可行此否。向来罢剃之前。犹有行华髻者。今虽私自用此。以为家乡之则。亦不至灾及其身矣。
与申元发
似闻来次宋村。已多日。何不于昨日枉宿耶。连日风霾。旅游起居如何。恋傃长悬。此间昨才封章。而或谓拜章。当离次前进。然记于 温幸。别谕时。屏溪,云坪皆进中路陈疏。仆独在家。伊时见者。皆以为未安矣。追闻从 幸诸宰。皆以云坪为不是云。今亦未敢轻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7L 页
动。俟有未安之 教。可进伏县门外。陈疏待罪。未知如何。须商示之。
答李敬命(商肃)
先契之深。百世可讲。愚陋幸与先伯氏。生并一时。尤不胜执鞭之慕。南北夐绝。竟未识面。而遽尔下世。区区私恸。不但为士林之悲。向者西行。固拟一造尊庭。吊死问生。仍窥两世遗箧。考求绪馀。不意归事苍黄。此又未果。心焉结轖。无以自解。伏蒙先赐书问。寄意甚隆。宁不感佩。间因罪名深重。不敢以纸墨。辄入京口。阙然不报。今已三载。虽或雅度见谅。愧负则深。比日至寒。伏惟侍欢多庆。进修日新。更切驰义。明钦尚今偃息。实荷 圣恩。惟是衰病日甚。志业日颓。真所谓虚生一世。悼叹奈何。今日偶捡乱帙。得华翰而读之。窃不胜感慨。草草附谢。冀复嗣闻德音。
答沈伯修(念祖○甲申)
远游归来。手翰在案。披泻可言。仍审承欢顺适。学履匀庆。何等慰仰。比日融暖益甚。想倍加珍卫也。所读今至几何。前示疑目。儿子收检乱纸。不知置在何处。须渠归后。可以答去矣。此便望录示其下。或并录首尾尤好矣。仆乍会渼兄于离岳。不免引兴远去。由伽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8H 页
倻至安阴三洞。历头流北麓。今行非不烂漫。而日期迫促。终归涉猎。无优游涵泳之味。惟月城遗墟。拟置数间茅栋者。赖朱溪主张。将于明春成就。可谓不枉一行否。寄示二书。俱惬宿愿。甚荷甚荷。随录乍阅。已叹其用心之苦。后圣必有取焉。盖自古立国。全没规制。未有如 本朝者。此由开国诸人不学之故也。中间诸贤辈出。而得君行政。不能专且久。竟未有能大变通大梳洗。岂非千古之恨耶。穷乡苦无书籍。日就謏陋。尝欲仿四书精义。类聚国朝诸先生四书诸说。以资参考。曾与李龟祥商量。而以礼说。尤切于日用。故欲俟编礼成书而继始矣。编礼。只成 国恤一篇。而渠即不幸夭死。无人可分付。为痛惜。然朴士洙类编。似亦可考。顷见金伯高所编甚博。此则不患无书。独精义。不闻有留意者。岂非伯修之责耶。此间无诸先生遗集。又无书手。因循不能起藁。深望及今聚书先辑大学。以为次第成就之计。至仰至仰。其凡例徐当录去也。第恐纸本书手。非私力所可办。未知如何为好。亦望思量预示也。
答沈伯修(乙酉)
两书忽坠。并披迭读。慰满如饫。况审始热。侍履安适。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8L 页
学业静专。何等欣耸。出处可谓分金秤上。称停出来。从此可验战胜之肥。深望益加努力。毋失好光阴。终究大业。千万之幸。精义欲改作要义。而只拣取渊源大贤及门下名儒切要文义以成书。不求汗漫也。但圃隐讲说绝无传。或尝有见否。如得一二条。便可作为头脑。而附以吉,权诸贤。以及静,退以下。止于两先生。次第有绪。名之曰海东诸先生经书要义。岂不圆好耶。不然则断自静庵以下。而改海东以国朝。为可否。凡例则欲一从朱子精义。可考捡以模拟矣。本欲写成一本以送去。而独居寓次。应接纷扰。臂痛甚苦。不便握管。迁延至此。恐失此閒暇。为千古之恨。切乞勿相等待。逐旋下手。每一篇写完。即以寄示。以为考校禀复之地。至仰至仰。
答金仁之(爱)
 女子遭父母之丧。若以事故。不得已练前归家。则只于朔望。设位而哭。似不尽于情礼。其于朝夕哀至之时。俗节等日。亦可行望哭礼耶。
礼。女子既练。而归御于夫之室。则练前当与男子同矣。如或有故。径归夫家。则且当谨守礼防。居处饮食。如在丧次。朔望节日。服其服而望哭而已。至于无时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9H 页
之哭。恐不可任情矣。
 内丧。外宾之皆入吊。似是违礼。
内丧。未尝通家者。不哭为是。而或与丧主情厚。不能不握恸者。何必固执耶。但入哭几筵则不可矣。
 丧人若在墓所。则当于墓前。设席受吊耶。若在旅次。则又当如何。
墓所去庐次不近。则受吊墓前。有行不得者。先人居庐台山时。只于庐次受吊矣。旅次亦非受吊之处。礼记所谓有先人之弊庐者。即此意也。
答金仁之
中字之义。来说乍看。固似新奇。而细推之。则不若朱子之说为平实而周遍也。盖人心未发。即天命本体。所谓本体者。一理浑然。万善具足。固未有有仁而无义。有礼而无智者。则何待言不偏于仁。不偏于义。然后为中之体段耶。是故。子思直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朱子释之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才言性则已是浑然之本体在中故也。南塘之见。恐为简直。无背于程朱。来谕又以不直言天道。而就人心上言者。为未安。此又不然。人者天地之心。而心外无性。性外无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则舍人心之寂感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9L 页
而明道之体用者。愚未尝见也。若如来谕。则致中执中等字。皆没下落。直是天地间公共流行。空荡荡底理也。岂不思首言率性之谓道之本义耶。深望更就中庸章句。熟读精思。将语类或问。反复参考。有以知程子之言。亦不过发明中字来历。而其曰。不偏于一边。不倚于一事者。终不免就发处形容未发。而无以异于朱子训中之意。则庶几相悦。而解无少障碍矣。如何如何。
答黄士溥(己卯)
承问甚慰。而适病甚。不即答也。旱乾风逆。不审书巢清适。课业静专否。前示疑目。今才阅过。有以见用心之密。玆以意签评。未知果皆合理。深望益加努力。俛焉下学。毋或驰骛虚远及谈论时事。以致祸患。而无益身心也。闾家聚会。易入指目。恐或有意外横逆。末俗险恶。虑无不至。千万自爱。以副远念。
 贞而不谅。贞谅二字。何以不同。
贞者。圣人之大德。谅者。匹夫之小信。
 陈新安曰。瞽者之来。未必无相云云。
古者乐师。有视瞭。有乐事则相之。其于閒出入未必从行陈氏说恐不然。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0H 页
色思温。色容庄。温与庄。似不合。
君子如玉。须温润而栗。然色温而貌恭。则已有庄字意。
答黄士溥
 家亲为生祖父迁葬时。与他人有异。不可以白袍当之。何以为之则可也。
与他人有异。似不可以白袍为吊服。别作布直领。为之如何。
答黄士溥(辛巳)
前后心说。皆细玩矣。其于体认下功。可谓精切不差。但所发所守。似多急迫㬥露。而无涵泳优游之意。却恐如此久之。反为心害。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程子以为与鸢飞鱼跃。同活泼泼地。后学须常存得此等意思。久久存养。自当有进处。未知如何。心固难持。如我褊驳。尤为邪思乱想所困。至今不到本来面目。实堪内愧。而无足为士溥警发者。然感其志气方厉。进修方锐。不敢嘿乎。且以温平之剂奉助。想病其缓不及事耳。
答黄士溥
岁暮思念。日以难裁。忽承手墨。以审腊寒。侍馀眷集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0L 页
匀庆。业次精进。远外愉快。何可尽言。首篇之难读。诚如来谕。然且随分研究。其思而不得者。姑且置之。俟相见对讲未晚。不宜淫思废业。徒伤心力。如何如何。近得巍岩遗稿。病里玩绎。其于心性诸说。见得甚透。说得甚快。大有功于后学。恨不能九原复作。以开今日群蒙耳。
答黄士溥(壬午)
来谕以五性为体。四端为用。大体得之。而却以四端。属诸形而下则错矣。如以流行分殊为气。则天命之流行。性命之各正。皆可谓气乎。隐属道。费属器。朱子非之矣。此等正好细心体认。不可草草立说。如何如何。知有来意甚企。昨秋以来。全不能立课做业。流光诚可惜。所望于士溥者。甚深。更愿益加努力。毋孤朋友之望也。
答黄士溥
前书所询。略已答去矣。大槩来意。已于浑然灿然同原异体处。颇有所见。而却就一本万殊。统体各具处。不能融会。有认理为气之病。此与仲思之以气之自然为理者。同其病矣。深望更加研究。无主先入。如何如何。身既多病。久抛温习。实无以及人。而近为乡党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1H 页
所迫。冒据崇院山长之任。日昨会讲小学。远近会者六十馀。亦有才志可望者。而院力残弊。无由接续。可叹。今春汨丧益甚。虚负花月。望后欲乍入华阳。转至俗离。由沃中以归。恨不能与士溥邂逅于泓峥之间。东望怅悒而已。
答黄士溥(甲申)
 乐字。与曾点浴沂之乐。一般否。
沂上之乐。虽亦与人同乐。各得其所之意。然比诸此乐。犹觉虚閒。此等处须潜心体认。毋若应举文字专务牵合排比。如何如何。
 
巧言令色。才有意于为人。已是不仁矣。
来说尽好。盖致饰于外。则天理本体亡矣。须刚毅木讷者。近于仁。正好参看。
 不言治天下。而以千乘之国言之者。何也。
当时所历聘者皆诸侯。故为诸侯立言。然措之天下。亦不外是。注中。已具此意。
 必其务学之至者。似与子夏本意不合。未知如何。
苟非天资近道。则必其学问深笃。故人或不知。而以为未学。吾则以为已学也。朱子所解。则明其非抑扬之意。与下说自别。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1L 页
切琢磋磨。恐不可分属于无谄无骄。乐好礼。似谓义理之大凡如此耳。
切琢磋磨。专属贫富。则论学之意不备。故朱子,勉斋云然。而既因贫富而发诗意。则不可谓贫富不可与论。于切琢磋磨中。明作所录。愚则以为不错。未知果如何。
 为政以德。若释之则当曰以德为政。而朱子云不必泥看以字者。何也。
如云以德为政。则德为一物。政为一物。以彼而为此。故朱子非之。有德者之为政。气象自别。如孔,颜之乐。非以道为乐也。来说似已会得此意。
答黄士溥(乙酉)
意外人至承问。备审色忧无加。学履日新。披复再三。不觉失喜。询及科事。斟酌情义。考据今古。理明义精。辞严意至。不意穷格至此。区区欣愉。不止为此一事。尹和靖之欲废举。伊川谓大夫人在。不可自专。及伊川之被诬。和靖以师诬辞召。古人相与。可谓两尽矣。若休庵畸翁。或谓其先决科名。以雪父师之冤。不害为一道。然此等枉尺之论。非后学所当法。前书云云。特以前秋病患中一喜。不可以今无省觉而遽忘之。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2H 页
而直行己志。此为人子所当审思处故耳。如果善处得此端。则不难自废。吾之期许士溥。何遽不若李商芝诸人耶。成汝良不赴秋科。成宽叟坐停今科。力劝而不听。举世溷浊。犹有此等义理。殊强人意。但废举之后。责望当益重。每念丹岩相公之言。不觉瞿然失席。深望益加奋发。勉究大业。以刘草堂深夜窃读程书为法。则斯道幸甚。
答黄士溥
 不曰孔子之遗书。而曰孔氏者。何也。
古者。以氏别其家。如南宫氏,东郭氏,季氏,赵氏。皆非指一人也。子路亦云自孔氏。谓孔门也。大学成于曾子子思。非独孔子语。故云孔氏。恐无可疑。
 不曰入道之门。而曰德者。应明德而言耶。
论语兼言道德。中庸言道学。大学言入德。皆以篇内宗旨而言。来说是矣。
 明德云云。
明德二字。不可分属。盖心性本自混融。分开不得。今云性不可著明字。则明命注。何言我之所以为德。如云心不可著德字。则明德注。何言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也。愚则尝以农岩所谓自所得至者也。合之为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2L 页
明德之训者。为恰好。来意大体得之。所引答林德久一条。又极明切矣。
 气禀所拘云云。
气禀所拘云云。此可见心与气质不可混并说。此段问答甚善。
 至善注。不曰所以然。而但言当然之极者。何也。
至善。本言道之妙用。圣人人伦之至。即至善之谓。故此篇言至善之目。不过引文王五止。而五止者。无非当然之理。盖历考经传。未尝言所以然之理。所谓有物必有则。言费而隐在其中者。自来如此。
 
明新之工。虽有先后。亦不可偏废。未知如何。
明德新民本末先后。岂无次序。而若云明德尽后方新民。则修己以安百姓。尧舜犹病。仕学兼优。孔子所训。况家内当行之道。不可一日阙者。尤何可以学未至而等待废阁耶。所引语类说。盖此意也。
 知止有定章句。虽与或问不同。盖物有定理。故志有定向。语殊而实同。未知如何。
理虽散在万事。而不外乎吾之一心。知理之极处。则吾志自定。朱子一般之训。盖此意也。
 不曰诚情。而曰意者。何也。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3H 页
情是感物而动。自然发出底。不容安排。意则缘情计较。经营往来底。方是用力处。故不曰诚情而曰诚意。来说大意得之。
 致知之知。若以知觉之知观之。则恐入于禅家之说。当以知识之意看之。
致知之知。若作知觉之知。则与阳明致良知之说无异。来说甚确。
 皆自明。吴氏说起下文盘铭云者。不免傅会之病。
此非傅会。盖自然而然。传十章。成一玉连环。宜更详之。
 
识其端云者。指养子一端。以推孝悌之端耶。
端指爱子之端也。推广之以及于民也。孝悌亦莫不各因其端而推广之耳。
 乐只之乐。陶翁曰。乐易之意。未知如何。
下一乐字。安得见乐易之意。此只是言别人乐此人也。与可欲之谓善之欲字。恰相似。陶庵说既曰乐易之乐。又曰声气可乐之乐。未可晓。
 殷之未丧师章注。引诗云者。并指上文乐只,南山两诗而言欤。
此段之独言引诗者。道言也以上。已尽释本段之意。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3L 页
其曰引诗以下。是统一章分节之注。与下注自先谨乎德以下至此。又因财货。以明能絜矩与不能者得失之类同。不当与只释本段之注。滚合推例也。且若以为并指三诗。则何不直曰三引诗如齐家章之注。而只曰引诗。若是其矇眬耶。
 齐治平三字。各有意义。而无所训释。何也。
齐有整齐严厉之义。平有均平广阔之意。其分属于家与天下。可谓移易不得。而至于治字。则通家国天下无处不可用也。但置之家上。不若齐字之为紧。置之天下上。不若平字之为大。然则治字既不见用于上下。而又国字上。无可著切实之字。则治字于是乎有所归耳。然八条目中。格致诚章句释之。而其馀皆不释也。不徒字意易晓。亦为无甚紧切。不必深留意看。
答黄士溥(丙戌)
夏秋以来。累承问疏。而每得见于便归之后。无因附谢。想为郁悒。累人病滞山栖。非不静便。而困暑颓放。都无所事。所读论语。仅了一册。易经则遂辍课。盖由神气甚乏。提撕不起。自量终无进益。如是而止。岂不痛心。以此冀望于哀者甚深。虽于哀苦疢疾之中。常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4H 页
自奋厉。洞见大体。勿以得小为足。终究远业。以幸吾道。至恳至恳。在山时。亦有一二士友相随者。非无好资质。而终不见脱然以此事自任者。莫非时运使然。浩叹奈何。赵生一向精进否。所与往复文字。已细玩矣。目今吾党日孤。而门户有分裂之象。中夜忧虑。不知所以为计。哀辈不识此意。反切切以语默之间。较短挈长。以资唇舌。此岂所期于哀者耶。深为讶叹。更愿益务向里切己。勇于自治。而讱于论人。使德学日进。而士林和平。则岂非所谓盛德大业耶。
答黄士溥
丧中祖先忌祭。葬前并废。卒哭后则略设单献无祝。只出主有告辞矣。栗谷所定。大槩如是。
丧中祭先之节。甚多。何尝以未及改题。而不书属称耶。来说恐太滞。鄙家则从前皆用出主告辞。盖既无祝文。而又阙告辞。则都无指适。祭如不祭故耳。
答黄士溥
仪礼所载晏子事。虽其答辞微近杯羹之说。然当闭门行凶之际。奋身立于门外者。已判一死矣。其不死则倖耳。蘧伯玉,陈文子。不见罪于孔子。则朱子之取晏子无足怪也。抑此书未经朱子校勘。假使未尽不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4L 页
害。为邓伯道,王祥之例耶。容俟更详也。
答金仲元(钟健○甲申)
濂溪于大学。无所发挥。故只举二程。若论道统。则未尝如此。如濂溪祠堂记及沧洲白鹿故事。可见。
学者不得其门而入焉。则无由造其堂奥。大学之致知诚意。皆其次第门户。明德之至善。乃其奥处。谓之门则无所不包矣。
明德注说。农岩谓自得乎至者也。通看。方是解明德二字之意。盖虚灵不昧。是心也。具众理则性矣。应万事则情矣。以是心而统是性情。方可谓明德。朱子所谓光明正大者。即指统性情之心也。中庸所谓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性情之外。更别无心。古人所谓数车无车者是也。
泛言君道。则当以仁为主。如其尊贤礼士。则有朋友之义。故以信为主。谓之邻国之人。则太凿矣。
答金仲元
谓已发行。忽承书问。审且待明而发。极以慰幸。但闻凤病颇苦。多贻惟忧。暑气日炽。远道恐易添剧。不胜忧虑。示及诸条。深叹不措之至意。而存顺没宁。为第一要领者。却恐话头太高。有躐易之意。初学最忌此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5H 页
病。岂或别有意在。而昏钝不能看出。不免郢书燕说耶。盖君之所自省而自勉者。方在诚字。则须于无忝匪懈一句。大煞用力。使外邪不入。内欲不萌。则诚自存矣。此法之外。更无馀法。未知不然否。朱子每劝后生。耐烦耐辛苦。铢累寸积。不如是而遽求融释脱落。则不几近于顿悟机锋耶。深望真实心地。刻苦工夫。勉焉孳孳。勿忘勿助。则一朝洒然。当不期然而然矣。勿以老生常谈而忽之。更取程朱诸训。一一印證。如有未契。不妨反复也。春秋之义。朱子有二说。故尤翁亦有二说。向日云云。亦此意。然先祖以武帝。胜于文帝者。当为十分道理。可以意会也。至于士大夫出处。难用一切之法。如以神州陆沈。而不立于本朝。恐不可人人责其如是。胡,刘,朱,张。皆是南渡后出身。仕宦不容。皆谓不义。但恐出而不能讲明大义。则斯所谓谷之可耻也。此所以以延平说。为今日第一义耳。如何如何。
答金仲元
出继既不能母。其所生则降其外党服。固也。外亲无出入降者。只言外姊妹适人者。非指出继也。
父母虽有差别。不忍华彩于重哀之侧。则其义无异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5L 页
除服后。略存从素之意。似尤宛曲矣。
答金仲元
悄坐对卷。无日不思君。即承书问。所以寄意之盛。求益之切。蔼然出于诚心。三复感叹。又愧无以相酬。先祖每以近思。为四书之阶梯。心经。为近思之阶梯。而以退陶所谓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者。为至论。盖不如此信服。则又难如此得力矣。愚自蚤岁。手录而口诵。不可谓无所悟入。近以衰病颓惰。自误而误人亦多矣。间取心经所载思,孟遗训而读之。未尝不犁然会心。冀有以反复体认。以收桑榆之功。如贤英材妙龄。所见既高。似有一超三摩之意。然不用晦翁耐烦耐苦。铢累寸积底拙法。则终身驰骛而不离旧迹。深望扫去閒思量杂书册。大其规模。严其心法。细其工夫。自心经,近思以至四书。循环熟读。以大全语类。浸灌义理。则何患不到圣贤地位乎。来书似以愚言语平泛。不足以开发。然譬如庸医不详病人脉證。则且使自读医书古经。对證服药。方为亲切。胡安定之教人。读素书正此意也。想又笑其迂拙。然此法之外。实无馀法矣。如何如何。
答徐元礼(有鲁○丁亥)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6H 页
往岁邂逅。荷意既厚。归后又辱书问。礼义隆重。庸孟疑义。不耻俯问。自顾无似。何以得此。庄诵感叹。纸弊久矣。畏约无穷。不敢辄烦纸墨于都下。因循逋慢。遂及四载。而高明迟答之意。惓惓不已。谨亟草此。托沈伯修。未知能免透漏。添一罪案否。伏惟年来。进修益新。涵滀益富。凡百不敢深问。只愿高明。壁立万仞。硬著脊梁。勿以时变自沮。勿以少得自足。终究大业。以光斯道。千万幸甚。累人杜门齰舌。齿发遽如许。自分为朝暮人。怜嗟奈何。疑义别纸条复。而寻数久废。多涉疏缪。如蒙不鄙反复。则何幸何幸。
孟子只就其所问。论说义理而已。不复辨其事之有无。此即孟子阔大处。苟究其实。则当以书经为据。而如不告而娶。使治朕栖等语。都归之齐东可也。
犬牛人性。其说颇长。不可遽了。只举其大槩。而贤者研究意会可乎。盖孟子辨说。只逐人所问说破便休。如告子论性。屡变其说。而孟子不肯推极到底。竭其两端。不独此章然也。告子既以生为性。即认其知觉运动人与物皆同者为性。故便把气质美恶人与物不同者。辨破而已。告子若更问其所以异。则必将复就天命本原人与物皆同者。筑底说与矣。惜乎。告子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6L 页
不能反求而会问。故孟子之言只如此而已。朱子注解。只对举告子孟子之所谓性者。辨其异同而已。此其仁义礼智之性。随人物禀质。而绝然不同者。即所谓兼气质说。既兼气质说。则非但人与物异。圣凡之性。亦千差万别。若单言其理。则不独圣凡之本同一性。人与物亦同是此性矣。来谕人心牛视马视等说。似于本然气质之间。不甚明彻。不独为语病矣。更取中庸首章注及或问诸说。对同参互。以求其会通焉。幸甚。
性者。浑然之全体。道者。粲然之妙用。然浑然之中。粲然备具。妙用之中。全体流行。此所谓体用一源也。今以性为天理。而道为形气中发用。则是所谓道者。有用而无体。而性为形气外之物也。盖此理堕在形气者为性。则何独至于道而后。谓形气也。道亦器。器亦道。此等处。正宜明著眼。
侯氏,朱子。似同而实异。侯氏则截然分鬼神与德。德非鬼神。鬼神非德矣。朱子则直谓鬼神为气之屈伸。其实屈实伸。即所谓诚也。易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者。正是此意。中庸全是明道之书。故言飞跃而亦理之妙用。言鬼神而亦理之屈伸。不然则微之显。何可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7H 页
曰道之费隐乎。正宜敏妙看。十二章不言鸢鱼。则无以见妙用之显行。十六章不言鬼神。则无以见全体之总会。中间言祭祀一段。亦是言人事。
三重章所引礼运说。固似符合。然上下所言。灾及其身。民不信等语。皆非指王天下者而言。则此寡过字。恐亦为在下者而言。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