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自动笺注)
櫟泉先生文集卷之九
 書
  
答金誾如(騫行)
明欽孤露遲死。
遷動先墓。
號慟莫及
久愈不堪
承此慰存
哀感良深。
恭喜新春
侍奉匀慶。
學業超詣
書中多激發自悼語。
令人感歎
然使其或出於新年故事
則正淵翁所謂數宿起來
悠泛如故者。
終歸自欺而已
此甚可戒也。
論語難能之者
而先須知得方好得。
昔謝子擧夫子相師冕之道。
以告朱震曰。
一部論語
只恁地看。
聖人日用之間。
精粗內外
道理偪塞。
無少虧欠
無少間隙
與天鬼神
同其流行
正論好處
知得此意。
則不幾於手舞足蹈乎。
一毫私意起處
便爲流行之礙。
天下莫明於自審其幾。
莫強於自勝其私。
明則強矣。
則明矣。
賢者自謂氣質不強不明者。
不宜作兩病看矣。
志分則氣餒。
莊敬日強
用志不分致敬之要也。
今能一日盡去舊日紛華博雜之學。
耳目四肢之欲。
脫然知天畀之至重。
聖人之可學。
義理之無竆。
歲月有限
一部論語
專心致志
讀思互根。
存省交修
遺時晷。
不計近功
則其爲強也若自然矣。
如此然後
可謂善讀論語
而知不強不明
非氣之罪也。
如何如何
僕亦不爲全無所知
正坐悠泛二字
枉過了三十以前時節
逮此老大
悲歎無及
今因來書
不覺衝口肆言
深媿芸人田之戒矣。
千萬照納。
金伯
阻絶若相遺。
永夜無寐
懷想耿耿
昨自塗谷。
到手書。
以審今夏旱澇
侍彩增慶
履用淸適
何等慰仰。
棄置之久。
世道可歎
然閒中溫理經書
以需他日晉用。
安知非天意耶。
交遊之盛。
爲人主所惡。
聲譽之過。
必致鬼神所忌。
當此極險極艱之會。
宜知所戒。
杜門息交
鞱光鏟彩。
避遠駭機
千萬至懇。
服人深居累月
本爲避暑養痾
校寫先集。
正値無前暑濕
百病交作
瘇癤又遍體
長事頹放
數日凉生。
山水益淸。
方略生氣
可以收拾殘書
樂飢消憂耳。
金伯
絶然相聞
殆若相忘
頃承書知。
又對吏被勘。
不能一日立於朝。
譴罰相仍
樂靜市南
未嘗如此之甚。
豈命坐磨蝎耶。
咄咄怪事
近日靜履。
如何
杜門却掃
與阿象對理經訓
豈不玉成耶。
以是企祝。
此間山居半載
吟病而已
所期易課
亦甚鹵莽
可歎
只是
葉直紅錦
水淸如碧玻瓈
逍遙忘倦
未嘗不懷曩遊歸卧櫟中。
頓覺塵意
好笑
時聞誠不欲聞。
惟願伯愚。
壁立千仞
以障橫流耳。
與尹甥兄弟(獻東文東)
比日秋淸
想侍歡增慶
眷集匀安。
壽辰已過。
喜懼當益深。
遠念疚懷而已
伯哥不仕。
高則高矣
竊恐聖賢中正之義。
却不如是
深爲慨惋。
此間山居
日以搖落
極欲歸家。
人馬難借。
遲遲此久。
不可言
山水日以淸奇
日啖松蕈山果
口齒覺有香氣
何日不思君輩也。
答尹甥別紙
重峯宗事
自來壞亂久矣。
江陰死後。
季弟完培權奉家廟
傳至其婢妾子鑮。
江陰之子鎭已死。
其子穉弱
尤菴先生請以完堤孫鳴鳳
錄用權奉矣。
未及奉祀而死。
尤翁又欲以江陰孫匡漢權奉。
未果而遭龍蛇之禍。
更化後。
滄洲儒林
尤菴遺意
告于趾齋尋院時。
趾齋樂聞而將歸奏。
未及漢病死。
所謂瑞鳳
鳴鳳之庶從弟
乘時奉祠版於其家而西去
周旋成出立案
以渠爲鳴鳳之弟。
爲兄亡弟及之例。
以爲移宗者此也。
然細考趾齋所奏。
則初非
移宗之意。
而所成立案。
似是該曹所弄。
夫移宗。
尤翁以爲犯禮不敢爲。
只欲用李誠哲例。
權奉云云
則盖未嘗不以江陰派爲宗。
而其一移鳴鳳
再擬於匡漢。
皆出於權宜之制。
非移宗也。
瑞鳳雖圖爲鳴鳳之弟。
不得爲宗。
其孫宗秀。
又安得爲宗孫乎。
金參議備錄源委
使大臣陳達
而槩謂完堵宗孫燁。
疲孱不堪任職
請以相璛之子㷜。
李誠哲,趙鳴鳳例。
授官云云
盖深得尤翁之遺意矣。
㷜之赴丹城
禀議朝廷
奉祠版于官次
書問我。
答以親盡而祭。
非禮也。
不得已
則倂與長房合族而行。
斯可矣。
是時長房
卽㷜之季父相玉也。
由是不敢奉祀矣。
今番不祧致祭命下之後
子書長房新死。
三年尙遠
行祭無期
今欲移奉。
喪家不許
未知於禮如何云。
故答以祧位祭祀
不可久廢
故尤翁定以葬後移奉矣。
卽爲移奉以行致祭爲可云云
其後又問纘文有乖爭之意。
故答以尊庭旣是擇賢授官。
李誠哲例。
今日奉祀
無他議矣。
未幾纘文辱書至。
而以勸人奪宗爲大罪。
且以趾齋所給立案來示
故吾卽與諸趙書
以爲當初不知有此立案
故妄有云云
今則兩派皆有立案
須亟呈禮部
以俟處分而已
其後因滄院通文
不得已移奉云。
而此則非吾所知也。
然尤翁於圃隱退溪谷,重峯之後
許以支孫權奉。
李綖則以支孫奪嫡
鳴鳳錄用於其父在時。
使之奉祀
此皆重祀事之意也。
重峯宗事
一世之後
彼其壞亂
無所主適。
盡之前。
連用奉之禮。
今於親盡之後。
奉於㷜家。
抑何大罪耶。
且渠旣是兄弟之最長。
其兄煥則無家無子。
依其弟家爲生
而諸派纘文以下
皆是再孽。
則㷜家之外。
無可奉處。
况旣有當宁成命。
李誠哲,趙鳴鳳例。
今日移奉。
不可無據矣。
惟其奪宗二字
最爲大題目。
然亦須先辨完堵,完堤長庶之分。
然後可按其罪。
崔祏之胡叫亂嚷。
搆陷此身。
未知何據。
錦守之枚報營門
並按此身。
未曉何意
此則自當有識公議
至於燁煥云云
又是題外
豈別有所聞耶。
㷜輩所爭辨
方在其祖江陰之承嫡與否而已
此事旣得辨正
所謂燁也。
夫妻俱沒。
自朝家當爲之立後
㷜雖無狀。
豈敢君命
私自奪宗耶。
此則非所可慮
祏之言曰。
宋某私其門人
敎之奪宗
此實兒童之癡見。
使我欲私於門人
則當敎之守禮讓嗣以成名乎。
當敎之冒法爭宗以犯刑乎。
謂爲利也。
則完堵以承嫡
之子
官止縣監。
完培以親子奉六十年。
不過典牲奉事
子及孫。
亦皆奉也而不得官
瑞鳳私絶其父。
爲嗣孫。
不霑一命
子及孫。
則世不復知其何狀。
㷜則以支孫。
未嘗奉祀
而得顯官
此皆㷜所自知。
吾安得以誑之而使之爭乎。
以此推之。
則其爭宗未必爲己也。
其移奉未必爲利也。
錦守以趾齋立案
金注之惑。
而吾意趾齋本意
决不如此
雖使其時因長派殘滅
不得已而移宗。
今若於長立後
當依尤翁所訓。
歸其宗事
聖人復起
不可易斯言矣。
尤翁與退憂諸書
有圃,退,先生後事源委
可考而知也。
公元1746年
答金遠之(丙寅)
敬以直內
義以方外
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
坤卦文言
程子此言。
只當活看。
釋氏眞箇敬以直內
坤卦意者
只取其惺惺這裏者。
有似於吾儒持敬工夫云耳
存心養性
程子本意
直謂釋氏無此一段工夫
朱子之意。
則謂政使有此工夫
不似吾儒萬理咸備云耳
此亦只當活看。
如上敬以直內云云
言道體專指五倫
則不可謂釋氏識此道。
不記前
鄙說
正指何處
朱子佛氏語。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爲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等句。
是甚麽㨾見識
又謂莊子各有儀則之謂性。
比之諸家差善。
又曰。
天運篇這數語甚好。
是他見得方說到。
此其才高。
又謂佛經
蹈襲老莊糟粕
據此則莊不可謂全無見處
然吾儒家自有正法眼藏
何必就査礦中。
零碎金乎。
人物之性。
同異之疑。
大全徐元聘書
曲折極詳。
答金遠之
 旣曰無聲無臭
則以有形樞紐根柢
喩之何也。
無形之妙。
須以有形形容之。
如以無形無形
則雖有智者
豈能知之。
何處
更得如太極者。
以喩太極乎。
答金遠之
 鵲巢章。
註曰。
維鵲有巢。
鳩來居之。
是以云云
是以二字
無義意。
興體非一。
有以句法起興者。
有以一兩起興者。
有以起興者。
鵲巢則以義起興者也。
盖借鳩性之靜。
無所作爲
而來鵲巢
以興之子之有專靜純一之德。
而來夫家
是以二字
非無義也。
 
燕燕章。
只因所見起興者耶。
常疑以兩燕之飛鳴不齊
兩人一去一留
心同而跡異也。
然註中不明言
不敢自信
答金遠之
再昨書極慰。
乍見餘懷
適悤悤闕謝也。
日間旅况何似
能始看讀否。
衙中雖號紛閙。
然能妥帖此心。
却掃靜坐
便是羅浮境界
深望留意本領上。
立其大者
忠信篤敬
言行相顧
則斯已上等人矣。
千萬毋忽。
中有誠心求益之意。
故漫及之大體如此
如有所聞
敢不續告。
公元1750年
答金遠之(庚午)
承問多慰。
第色憂無減
區區悲念之至。
致祭果行於何日。
深望卽以相報
俾得預待耳。
前詢喪位。
時令士行書中答去矣。
連在奔走
未暇致詳。
承此更問。
多愧。
竊意喪祭
歸重主人
故凡於儀注皆云。
主人以下
所謂以下當是諸父諸祖矣。
况於喪事
則以服之輕重爲序。
叔母喪子。
以朞服而居前。
父以緦功而居後者
自然之理也。
重孫
雖與諸父同是斬衰
又自有適支輕重之分。
其居於上頭
無可疑。
只當諸父稍前。
祠堂序立圖耳。
未知
如何
見人家皆如此
今亦未暇考檢他書。
然恐亦無甚明據
惟在商量處之耳。
公元1758年
答金遠之(戊寅)
君範之夭。
實關吾道
傷慟之極。
尙復何言。
誄文讀來。
不堪涕咽。
念其箚錄文字
不可泯沒者。
無人收撿
甚爲關心
須與伯愚兄弟。
商量收聚
並其編禮草藁
一一寄來。
以期他日對同校勘
作一淨本
以俟知者
是後死之責也。
千萬勿泛。
答金遠之
前後問書
一一承慰。
所寄箚疑。
因病裏神思昏耗
甚妨思索
尙未了一冊。
今便亦未付去。
可歎
李戚商穆。
夙聞其能繼家學
仲言相從甚熟。
益覺馳仰
王考正齋公
先人石交
往復理氣說亦多。
考其遺稿可知
無由講舊爲恨恨
相見須致此意。
如有論學論理文字
須得一二紙。
以示爲仰。
公元1764年
答金遠之(甲申)
近事
尙復何言。
不能上章抗言
如能披髮入深
不復奔走於科宦一路
庶幾自靖之道。
而恐亦未易
奈何
答金遠之
日俟歷顧。
忽承路上惠狀。
知已戛過。
悵訝之極。
不勝愕然
外除已久一宜顧
旣已留約二宜顧
今日𥚁色。
所謂死生呼吸宜顧
有此三宜。
而斷之以一不忍
未知不忍何事
何其書面稱謂
相戾之甚。
三復原書。
慨然失圖
纍人昨歸自鎭
喘證益劇。
行坐食息
不能安。
若此不已
則死在朝夕矣。
如或不死而踰嶺。
庶獲邂逅
然何敢幾也。
姨弟任穉共
所詢四端中節
本出晦翁
孟子創此四端
專言善一邊
以證人性本善
然就其中細究之。
則亦有過不及之差。
而自不由於人心
深思之。
可見
公元1762年
答任穉共(壬午)
山路中。
得君病裏書。
其爲驚灼
不能自定
會有召命
轉入甁泉
恨不能卽卽馳省。
再昨歸來
卽見復書
審已安善
何等奇幸。
原證似非類中。
只是虛寒夾痰。
以外感。
未必復發之慮。
四百四病
由心經。
若先恐懼係著之心。
則轉爲重證。
未可知。
先自恢拓排豁。
端居洗心
起居飮食
以身付造化
勿復嬰情。
庶可自瘳。
未知如何
狼狽歸來
宿疾頓加。
而再昨又有偕來之命。
辭旨益隆。
京裏知舊
皆以一出爲義。
至於仲氏書意
尤爲切迫
不料平生相知
若是不諒也。
憂惶罔措
不知死所耳。
方治䟽待罪
無由面商
尤爲鬱鬱
公元1765年
與任穉共(乙酉)
前書至今置在床頭
時出而披慰矣。
不審老炎
靜履更如何
知已抱孫
從此非復少時光陰矣。
一賀一歎
深望盡去浮華
純然反約
以期之功。
張吾軍
幸甚幸甚
從積敗之餘。
患毒瘇。
日夜刺痛
無復生意
似是天廢之也。
自悼奈何
金友所論梁溪學術
恐非過語
竊見其受病
專由陽明
外若攻斥。
而實深尊尙
論說機鋒
多是禪家氣味
未知不然否
公元1768年
答任穉共(戊子)
前後情問。
次第承慰。
而每說竆病二字
令人傷歎不能已。
近則靜履何似
人生難得賢師友。
今得金幼道切隣
不得其力。
豈不虛度一生耶。
深望益加奮發
脫然立志
使彊輔樂告善道
何患不進乎。
從住華山二旬
爲視刻事。
周遶興院而歸。
下血復發
不可言
公元1761年
答尹伯常(東○辛巳)
有思仰。
伏承問存。
慰良深。
積瘁成疾。
長時委
憊。
自量餘日無幾
回念昔日從遊之樂。
如隔一刦
典刑之思。
何日懸懸吾人
相望杳闊。
合幷無期
每切悁鬱。
分外恩命
祇增惶悸
去就已定
無可論。
區區杞漆之憂。
豈無芹曝之願。
而誠淺辭拙。
終恐無補於事。
而徒喪本分
以是囁嚅
至今多愧。
宋朝臣庶
奈何奈何
鄕居數十年。
自分聾瞽
過去邸報
未曾寓目
以此究竟
庶幾聖世閒氓矣。
今則事勢略異於前。
凡有重事機關義理者。
則不漠然無聞
無處奉托矣。
左右不忘舊要
又不鄙夷欲與盡同舟之義。
則須隨事見告
開蒙蔀。
不至大錯
幸甚幸甚
髮短心長
不覺覼縷至此
幸覽過付丙。
勿令傍眼嗤笑也。
公元1763年
答尹伯常(癸未)
阻絶閱歲
離索之憂。
老去益切。
忽拜情翰。
披豁可勝
間已改歲
恭惟侍彩茂福。
靜修益新。
區區馳賀。
僕病與齒添。
百懷弸中
意外召命
至於四五而不止
雖如閉門踰垣之高士
到此地頭
惡得一出
自量空踈之甚。
無以顧問
而任驅使
則徒以怵迫分義
冒沒承當
豈不千古所笑耶。
伯訥以計較。
爲非古義
古人何嘗不量而入耶。
以是逡廵畏蹙。
不敢
進步
不但目下疾勢之難強耳。
再蒙尊從祖大監誨諭之勤。
不能相契
甚矣其迷滯也。
第切愧負
伯常久而無書。
意其深識故人之意矣。
來示如此
令人愕眙失圖
苟使三讓而進。
一揖而退。
無所建明
而不害於禮義
何憚於曳疾一行耶。
此是精義築底處。
不可草草
幸更入思議
泥洞信遞。
亟以指敎
千萬眞懇
公元1746年
答金君敬(安默○丙寅)
所示疑自便遽。
未暇細閱
大體皆會問。
喜甚喜。
韓文讀過幾篇
曾聞沙翁亦以此敎人
每日必授一般經書
而餘力讀此。
其意甚深切矣。
經書士子命脉
不可須臾放廢
須於朝晝溫習四書
夜讀韓歐
爲好否。
答金君敬
小學童子之於人倫日用之常。
有行而不知。
習而不察者。
其所知者
亦知其所當然
不能悟其所以然
其所涵養
涵養德性云爾
較諸大學本領工夫
則有淺深之異。
大全吳晦叔書。
詳論之。
答李士深(洪載)
 禰廟有亡室位。
時祭當並祭。
而旣無祔食處。
儀節何以爲之耶。
禰位祝文中。
不可亡室祔食告之。
則其將昧然並祭耶。
支子旣立私廟
則不可越私廟而祔于大宗
其勢不容不祔于禰。
旣祔于禰。
則何可拘於昭穆
不祔食耶。
鄙家從前如此
未知於禮意
如何
 有人取兄子爲後矣。
其子亡後。
遭其兄嫂之喪。
服雖小功
於其子爲親喪
大小祀皆廢於其子耶
奉先世祧位。
不可卑位之故。
廢祭於尊位
子神主旣在一廟之中。
亦當並祭耶。
若値其子忌日
亦何以爲之耶。
喪葬後。
父母則不素祭。
沙溪說也。
據此神事已久。
不宜廢壓尊之小祀
忌祭則葬前。
恐不可行
第與祧位同廟。
未知其合禮否也。
 出嫁女練後服色。
禮。
出嫁女旣練。
而歸御於夫。
祭祀如常
則其服色不止鵝黃靑碧
今人所謂心喪服者。
太近哀。
素習見聞
不能遽服吉矣。
 主人有故
則使親屬代祭云云
祭禰則使長子行之。
有弟則使弟祭。
祖先則使親於祖先者行之。
鄙家所行如是
未知果有據否也。
答李士深
 禮。
不言返魂辭墓
何也。
南溪說。
未知如何
雖云急於返哭。
若道遠則不可不哭辭。
南溪說恐是。
鄙家從此說矣。
 喪中忌祭出主
不可無祝。
措辭以告耶。
鄙家只用常時出主祝。
不別措辭
未知如何
 從弟再從弟
一二年間。
從姪再從姪
數十年長
生時答拜者。
死後當拜耶。
三淵有此論。
鄙意則叔姪兄弟
倫序甚嚴。
不可輒行拜禮
從姪年長於我者。
只當立哭。
未知如何
 
女子本親姑姪
適人
姑爲姪婦
姪爲叔母
則其稱號從舅家耶。
抑從本親耶。
恐當從夫黨稱號
 有姨母姪婦者。
稱號如何
通典
庾蔚之一人身。
內外兩親
尊卑之殺。
當以己族爲正。
昭穆不可亂也。
論服當以親者爲先。
親親之情。
不可沒也。
至若從母
爲從昆弟之子婦。
則不可以禮待之。
外親之屬近而尊也云云
男子旣以己族爲正。
婦人當以夫族爲正。
從母之與從姪婦。
爲近且尊。
若是親兄弟之子婦。
則其近
反是
未知如何爲當也。
 今支子喪其長子長孫
只有曾孫一人
長子婦死。
曾孫當服齊衰三年耶。
抑服齊衰期年耶。
支子而爲適子孫服。
則固不得三年
子孫而爲祖曾服。
則是代父服而已
雖於四五世。
皆宜三年
無可疑。
 有人父在母喪。
其父以王事病故在遠。
不得歸家。
則其練祭大祥
何以爲之耶。
遂翁成仲擧書曰。
父在。
爲主
禮之大節也。
其父遠出。
而只令兒女行大祥云者。
無識之甚也。
忌日
略設忌祭。
其父還家後。
擇日大祥
事理當然云云
以此推之。
則使子代告。
雖異於兒攝事
其父之未參則一也。
當待父還。
擇日行祥。
但其父久未歸家。
衰服過期未脫。
靈筵閱月未撤。
亦涉如何
未知何以則不失於禮意耶。
遂翁說。
似指兒女無端代行
不成祭禮
若以父命攝行
無不可。
未知如何
公元1754年
金仲晦(甲戌)
寺橋解携
依依不可忘。
亦有許多所欲言者
而悤悤不果
徒覺充積於中。
只望厚自愛讀書
以閒
光陰
所謂少年豪習
一皆刊落
斂華就實。
以期大成就。
千萬眞切
固知此等陳談。
如風過耳
而吾若不言。
無可言者
不得不一言
言輕聽厭。
聖人所戒。
是爲悚懼
與申元發(光)
髻制。
每以唐畫及小說所載大手之制。
可用
而猶以畫中紞武相接處。
紅絲纏束
不可曉。
今得李承宣所購來華髻。
則乃以髢自後武。
覆頂而垂前。
紅絲纏結前柱
正符畫中所見
此最簡雅
勝於紗羅裹製。
且雖居喪婦人
不煩易以白髻。
只就後武
結以素帛而垂其餘。
亦甚穩便
但聞又有新令。
不許宮㨾外別造冠髻云。
苟然則須經一番禀請
然後可行此否。
向來罷髢之前
猶有行華髻者。
今雖私自用此。
以爲家鄕之則。
不至烖及其身矣。
與申元發
似聞來次宋村。
已多日。
何不昨日枉宿耶。
連日風霾
旅遊起居如何
戀傃長懸
此間昨才封章
而或拜章
當離次前進。
然記於溫幸。
別諭時。
屛溪,雲坪皆進中路陳䟽。
僕獨在家
時見者。
以爲未安矣。
追聞從幸諸宰。
皆以雲坪爲不是云。
今亦未敢輕
動。
俟有未安之敎。
可進伏縣門外。
陳䟽待罪
未知如何
須商示之。
李敬命(商肅)
先契之深。
百世可講。
愚陋幸與先伯氏
生幷一時
不勝執鞭之慕。
南北敻絶
竟未識面。
遽爾下世
區區私慟。
不但士林之悲。
向者西行
固擬一造尊庭。
吊死問生
仍窺兩世遺篋。
考求緖餘。
不意歸事蒼黃
此又未果
心焉結轖
無以自解
伏蒙先賜書問。
寄意甚隆。
寧不感佩
間因罪名深重
不敢紙墨
輒入京口
闕然不報
今已三載
雖或雅度見諒
愧負則深。
比日至寒。
伏惟侍歡多慶。
進修日新
更切馳義
欽尙偃息
聖恩
惟是衰病日甚
志業日頹。
所謂虛生一世
悼歎奈何
今日偶撿亂帙。
得華翰而讀之。
不勝感慨
草草附謝。
冀復嗣聞德音
公元1764年
沈伯修(念祖甲申)
遠遊歸來
手翰在案
披瀉可言。
仍審承歡順適
學履匀慶。
何等慰仰。
比日融暖益甚
倍加珍衛也。
所讀今至幾何
前示疑目。
兒子收檢亂紙。
不知置在何處
須渠歸後。
可以答去矣。
此便望錄示其下。
或並錄首尾尤好矣。
乍會渼兄于離嶽。
不免引興遠去。
由伽
倻至安陰三洞
歷頭北麓
行非爛漫
日期迫促
終歸涉獵
優游涵泳之味。
月城遺墟
擬置數間茅棟者。
賴朱溪主張
將於明春成就
可謂不枉一行否。
寄示二書
俱愜宿願
隨錄乍閱。
已歎其用心之苦。
後聖必有取焉。
自古立國
全沒規制
未有如本朝者。
此由開國諸人不學之故也。
中間諸賢輩出
得君行政
不能專且久。
未有大變通大梳洗
豈非千古之恨耶。
竆鄕苦無書籍
日就謏陋。
嘗欲倣四書精義
類聚國朝先生四書諸說。
以資參考
曾與李龜祥商量
而以禮說。
尤切於日用
故欲俟編禮成書而繼始矣。
編禮
成國一篇
而渠卽不幸夭死
無人分付
痛惜
朴士類編
似亦可攷。
頃見金伯高所編甚博。
則不患無書。
精義
不聞有留意者。
豈非伯修之責耶。
此間無諸先生遺集
又無書手
因循不能起藁。
深望及今聚書先輯大學
以爲次第成就之計。
至仰至仰。
凡例徐當錄去也。
第恐紙本書手
私力所可辦。
未知如何爲好。
亦望思量預示也。
公元1765年
沈伯修(乙酉)
兩書忽墜。
並披迭讀。
慰滿如飫。
况審始熱。
侍履安適
學業靜專
何等欣聳。
出處可謂分金秤上。
稱停出來
從此可驗戰勝之肥。
深望益加努力
失好光陰
終究大業
千萬之幸。
精義改作要義
而只揀取淵源大賢及門名儒切要文義成書
不求汗漫也。
圃隱講說絶無傳。
或嘗有見否。
得一二條。
便可作爲頭腦
而附以吉,權諸賢。
以及靜,退以下
止於兩先生
次第有緖。
名之曰海東先生經書要義
豈不圓好耶。
不然則斷自靜菴以下
而改海東國朝
可否
凡例則欲一從朱子精義
可考撿以模擬矣。
本欲寫成一本以送去。
獨居寓次。
應接紛擾
臂痛甚苦。
不便握管
遷延至此
恐失此閒暇。
千古之恨。
切乞勿相等待。
逐旋下手
一篇寫完。
卽以寄示
以爲考校禀復之地。
至仰至仰。
答金仁之(愛)
 女子父母之喪。
若以事故
不得已練前歸家。
則只於朔望
設位而哭。
不盡情禮
其於朝夕哀至之時。
俗節等日
亦可行望哭禮耶。
禮。
女子旣練。
而歸御於夫之室。
則練前當與男子同矣。
如或有故
徑歸夫家
則且當謹守禮防。
居處飮食
如在喪次
朔望節日
服其服而望哭而已
至於無時
之哭。
不可任情矣。
 內喪
外賓之皆入吊。
似是違禮
內喪
未嘗通家者。
不哭爲是
而或喪主情厚
不能不握慟者。
何必固執耶。
但入哭几筵則不可矣。
 喪人若在墓所
則當於墓前。
設席受吊耶。
在旅次。
則又當如何
墓所去廬次不近。
則受吊墓前。
行不得者。
先人居廬台山時。
只於廬次受吊矣。
旅次亦非受吊之處。
禮記所謂先人之弊廬者。
卽此意也。
答金仁之
中字之義。
來說乍看
固似新奇
而細推之。
則不朱子之說爲平實周遍也。
人心未發。
天命本體
所謂本體者。
一理渾然
萬善具足
未有有仁而無義
有禮無智者。
何待言不偏於仁。
不偏於義
然後爲中之體段耶。
是故
子思直曰。
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
朱子釋之曰。
喜怒哀樂情也。
其未發則性也。
才言性則已是渾然本體在中故也。
南塘之見。
恐爲簡直
無背於程朱
來諭以不直言天道
而就人心上言者。
爲未安。
此又不然
人者天地之心。
而心外無性
性外無心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舍人心之寂感
明道體用者。
未嘗見也。
若如來諭
致中執中等字。
沒下落。
直是天地公共流行
空蕩蕩底理也。
豈不首言率性之謂道之耶。
深望就中章句
熟讀精思
語類或問
反復參攷
有以程子之言。
不過發明中字來歷
而其曰。
不偏於一邊
不倚於一事者。
終不免就發處形容未發。
無以異於朱子訓中之意。
庶幾相悅
而解無少障礙矣。
如何如何
公元1759年
黃士溥(己卯)
承問甚慰
而適病甚。
不卽答也。
乾風逆。
不審書巢淸適
課業靜專否。
前示疑目。
今才閱過。
有以用心之密。
玆以意籤評。
未知果皆合理
深望益加努力
俛焉下學
毋或馳騖虛遠談論時事
以致禍患
無益身心也。
閭家聚會
易入指目
恐或有意外橫逆。
末俗險惡
慮無不至
千萬自愛
以副遠念
 貞而不諒
貞諒二字
何以不同
貞者。
聖人大德
諒者。
匹夫小信
 新安曰。
瞽者之來。
未必無相云云
古者樂師
眡瞭
樂事則相之。
其於閒出入未必從行陳氏說恐不然
 
思溫
色容莊。
溫與莊。
不合
君子如玉
溫潤
然色溫而貌恭
則已有莊字意。
黃士
 家親爲生祖父遷葬時。
他人有異。
不可白袍當之。
何以爲之則可也。
他人有異。
不可白袍吊服
別作布直領。
之如何。
公元1761年
黃士溥(辛巳)
前後心說。
細玩矣。
其於體認下功。
可謂精切不差
但所發所守。
似多急迫㬥露。
而無涵泳優游之意。
却恐如此久之
反爲心害。
孟子所謂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
助長
程子以爲鳶飛魚躍
活潑潑地。
後學常存此等意思
久久存養
自當有進處。
未知如何
心固難持。
如我褊駁。
尤爲邪思亂想所困。
至今不到本來面目
實堪內愧
無足警發者。
然感其志氣方厲
進修方銳。
不敢嘿乎。
且以溫平之劑奉助。
想病其緩不及事耳。
黃士
歲暮思念
日以難裁。
忽承手墨
以審臘寒。
侍餘眷集
匀慶。
業次精進
遠外愉快
何可盡言
首篇之難讀。
如來諭。
然且隨分硏究
其思而不得者。
姑且置之。
相見對講未晩
不宜淫思廢業
傷心力。
如何如何
近得巍巖遺稿
病裏玩繹
其於心性諸說。
見得甚透。
說得甚快。
大有功於後學
恨不能九原復作
以開今日羣蒙耳。
公元1762年
黃士溥(壬午)
來諭五性爲體。
四端爲用。
大體得之
而却以四端
屬諸形而下則錯矣。
如以流行分殊爲氣
則天之流行。
性命之各正。
可謂氣乎。
隱屬道。
費屬器。
朱子非之矣。
此等正好細心體認
不可草草立說
如何如何
知有來意甚企。
昨秋以來
不能立課做業。
流光誠可惜。
所望溥者。
甚深。
更願益加努力
毋孤朋友之望也。
黃士
前書所詢。
略已答去矣。
大槩來意
已於渾然燦然同原異體處。
頗有所見
而却就一本萬殊
統體各具處。
不能融會
認理爲氣之病。
此與仲思之以氣之自然爲理者。
同其病矣。
深望更加硏究
無主先入
如何如何
身旣多病。
久拋溫習
實無以及人。
而近爲鄕黨
所迫。
冒據崇院山長之任
日昨會講小學
遠近會者六十餘。
亦有才志可望者。
而院力殘弊
無由接續
可歎
今春汨喪益甚
虛負花月
望後欲乍入華陽
轉至俗離。
由沃中以歸。
恨不能與士溥邂逅於泓崢之間。
東望悵悒而已
公元1764年
黃士溥(甲申)
 樂字。
與曾點浴沂之樂。
一般否。
沂上之樂。
雖亦與人同樂
各得其所之意。
然比諸此樂。
猶覺虛閒。
此等處須潛心體認
毋若應擧文字專務牽合排比
如何如何
 
巧言令色
有意爲人
已是不仁矣。
來說儘好
盖致飾於外。
則天理本體亡矣。
剛毅木訥者。
近於仁。
正好參看
 不言治天下。
而以千乘之國之者
何也。
當時歷聘者皆諸矦
故爲諸矦立言
然措之天下
不外是。
註中。
已具此意。
 必其務學之至者。
似與子夏本意不合
未知如何
苟非天資近道
則必其學問深篤。
故人或不知。
以爲未學。
吾則以爲已學也。
朱子所解。
則明其非抑揚之意。
下說自別。
 
切琢磋磨
不可分屬於無諂無驕
樂好禮。
似謂義理大凡如此耳。
切琢磋磨
專屬貧富。
論學之意不備
朱子勉齋云然
而旣因貧富而發詩意
則不可謂貧富不可與論。
於切琢磋磨中。
作所錄。
愚則以爲不錯
未知果如何
 爲政以德。
若釋之則當曰以德爲政
朱子云不必泥看以字者。
何也。
如云以德爲政
則德爲一物
政爲一物
以彼而爲此
朱子非之。
有德者爲政
氣象自別。
如孔,顔之樂。
非以道爲樂也。
說似會得此意。
公元1765年
黃士溥(乙酉)
意外人至承問。
備審色憂無加
學履日新
復再三。
不覺失喜
詢及科事。
斟酌情義
考據今古
明義精。
辭嚴意至。
不意竆格至此
區區欣愉
不止爲此一事
和靖之欲廢擧
伊川大夫人在。
不可自專
伊川之被誣。
和靖以師誣辭召。
古人相與
可謂兩盡矣。
休菴畸翁
或謂其先决科名。
以雪父師之寃。
不害爲一道
此等枉尺之論。
後學所當法。
前書云云
以前病患中一喜。
不可以今無省覺遽忘之。
而直行己志。
爲人子所當審思處故耳。
如果善處得此端。
則不難自廢。
吾之期許士溥。
何遽不若李商諸人耶。
汝良不赴秋科
成寬叟坐停今科。
力勸而不聽
擧世溷濁
猶有此等義理
強人意。
廢擧之後
責望當益重。
每念丹巖相公之言。
不覺瞿然失席
深望益加奮發
勉究大業
劉草堂深夜竊讀程書爲法
則斯道幸甚
黃士
 不曰孔子遺書
而曰孔氏者。
何也。
古者
以氏別其家。
南宮氏,東郭氏,季氏趙氏
皆非指一人也。
子路亦云自孔氏。
孔門也。
大學成於曾子子思
非獨孔子語。
故云孔氏。
無可疑。
 不曰入道之門。
而曰德者。
應明德而言耶。
論語兼言道德
中庸言道學。
大學言入德。
皆以篇內宗旨而言。
說是矣。
 明德云云
明德二字
不可分屬。
心性本自混融
分開不得
云性不可明字
明命註。
何言我之所以爲德。
如云不可著德字。
明德註。
何言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也。
愚則嘗以農巖所謂自所得至者也。
合之爲
明德之訓者。
恰好
來意大體得之
所引答林德久一條
極明切矣。
 氣禀所拘云云
氣禀所拘云云
可見心與氣質不可混倂說。
此段問答甚善。
 至善註。
不曰所以然
而但言當然之極者。
何也。
至善
本言道之妙用
聖人人倫之至。
至善之謂。
故此篇言至善之目。
不過文王五止
五止者。
無非當然之理。
盖歷考經傳
未嘗所以然之理。
所謂有物必有則
言費而隱在其中者。
自來如此
 
明新之工。
雖有先後
不可偏廢
未知如何
明德新民本末先後
豈無次序
而若云明德後方新民
修己以安百姓
堯舜猶病。
仕學兼優
孔子所訓。
家內當行之道。
不可一日闕者。
尤何可以學未至而等待廢閣耶。
引語類說。
盖此意也。
 知止定章句。
雖與或問不同
盖物有定理
故志定向
語殊而實同。
未知如何
理雖散在萬事
不外乎吾之一心
知理之極處
則吾志自定
朱子一般之訓。
盖此意也。
 不曰誠情。
而曰意者
何也。
情是感物而動。
自然發出底。
不容安排
意則緣情計較。
經營往來底。
是用力處。
不曰誠情而曰誠意
來說大意得之
 致知之知。
若以知覺知觀之。
則恐入於禪家之說。
當以知識之意看之。
致知之知。
若作知覺之知。
則與陽明致良知之說無異
來說甚確。
 皆自明
吳氏說起下文盤銘云者
不免傅會之病。
此非傅會
自然而然
十章
成一玉連環
宜更詳之。
 
識其端云者
養子一端
以推孝悌之端耶。
端指愛子之端也。
推廣以及於民也。
孝悌莫不各因其端而推廣之耳。
 樂只之樂。
陶翁曰。
樂易之意。
未知如何
一樂字。
安得見樂易之意。
只是別人樂此人也。
可欲之謂善之欲字。
相似
陶菴說旣曰樂易之樂。
又曰聲氣可樂之樂。
未可曉。
 殷之未喪師章註。
引詩云者
幷指上文樂只南山兩詩而言歟。
此段獨言引詩者。
道言以上
已盡釋本段之意。
其曰引詩以下
是統一章分節之註。
下註自先謹乎德以下至此
又因財貨
以明能絜矩不能得失類同
不當與只釋本段之註。
滾合推例也。
且若以爲幷指三詩
何不直曰三引詩如齊家章之註。
而只曰引詩。
若是其矇矓耶。
 治平三字
各有意義
無所訓釋
何也。
齊有整齊嚴厲之義。
平有均平廣闊之意。
其分屬於與天下。
可謂移易不得
至於治字。
通家天下無處不可用也。
但置之家上。
不若齊字之爲緊。
置之天下上。
不若平字之爲大。
然則治字旣不見用於上下
而又國字上。
無可切實之字
則治字於是乎所歸耳。
八條目中。
格致章句釋之。
而其餘皆不釋也。
不徒字意易曉。
亦爲無甚緊切。
不必留意看。
公元1766年
黃士溥(丙戌)
夏秋以來
累承問䟽。
而每得見於便歸之後
無因附謝。
想爲鬱悒
累人病滯山棲
非不靜便
而困暑頹放
都無所事
所讀論語
僅了一冊。
易經則遂輟課。
蓋由神氣甚乏。
提撕不起
自量終無進益
如是而止。
豈不痛心
以此冀望於哀者甚深。
雖於哀苦疢疾之中。
自奮厲。
洞見大體
勿以得小爲足。
終究遠業
以幸吾道
懇至懇。
在山時。
亦有一二士友相隨者。
非無好資質
而終不見脫然以此自任者。
非時運使然。
浩歎奈何
生一精進否。
所與往復文字
細玩矣。
目今吾黨日孤。
門戶有分裂之象。
中夜憂慮
不知所以爲計。
哀輩不識此意。
反切切以語默之間。
較短挈長。
以資唇舌
此豈所期於哀者耶。
深爲訝歎。
更願益務向裏切己
勇於自治
而訒於論人
使德學日進
士林和平
豈非所謂盛德大業耶。
黃士
中祖先忌祭。
葬前並廢。
卒哭後則略設單獻無祝。
出主告辭矣。
谷所定。
大槩如是
中祭先之節。
甚多
何嘗未及改題。
而不書屬稱耶。
來說恐太滯。
鄙家從前皆用出主告辭
盖旣無祝文
而又闕告辭
都無指適
祭如不祭故耳。
黃士
儀禮所載晏子事。
雖其答辭微近杯羹之說。
然當閉門行兇之際。
奮身立於門外者。
已判一死矣。
其不死則倖耳。
蘧伯玉陳文子
不見罪於孔子
朱子之取晏子無足怪也。
抑此書未經朱子校勘
假使未盡不
害。
鄧伯道王祥之例耶。
容竢更詳也。
公元1764年
金仲元(鍾健○甲申)
濂溪大學
無所發揮
故只擧二程
論道統。
未嘗如此
濂溪祠堂記及滄洲白鹿故事
可見
學者不得其門而入焉。
無由造其堂奧
大學致知誠意
其次第門戶。
明德至善
乃其奧處
謂之門則無所不包矣。
明德註說
農巖自得乎至者也。
通看。
方是解明德二字之意。
虛靈不昧
是心也。
衆理則性矣。
萬事則情矣。
以是心而統是性情
可謂明德
朱子所謂光明正大者。
卽指統性情之心也。
中庸所謂喜怒哀樂
情也。
其未發則性也。
性情之外。
更別無心
古人所謂數車無車者是也
泛言君道
則當以仁爲主
如其尊賢禮士。
則有朋友之義。
故以爲主
謂之鄰國之人。
則太鑿矣。
答金仲元
謂已發行
忽承書問
審且待明而發。
以慰幸。
但聞鳳病頗苦。
多貽惟憂。
暑氣日熾。
遠道恐易添劇。
不勝憂慮
示及諸條。
深歎不措之至意
而存順沒寧。
第一要領者。
却恐話頭太高。
有躐易之意。
初學最忌此
病。
豈或別有意在。
昏鈍不能看出
不免書燕說耶。
盖君之所自省而自勉者。
方在誠字。
則須於無忝匪懈一句
大煞用力
使外邪不入。
內慾不萌。
則誠自存矣。
此法之外。
更無餘法。
未知不然否
朱子每勸後生
耐煩耐辛苦
銖累寸積
不如是而遽求融釋脫落
則不近於頓悟機鋒耶。
深望眞實心地
刻苦工夫
勉焉孶孶
勿忘勿助。
一朝灑然
不期然而然矣。
勿以老生常談而忽之。
取程朱諸訓。
一一印證。
如有未契。
不妨反復也。
春秋之義。
朱子二說
故尤翁亦有二說
向日云云
亦此意。
先祖武帝
勝於文帝者。
當爲十分道理
可以意會也。
至於士大夫出處
難用一切之法。
如以神州陸沈
而不立於本朝
不可人人其如是。
胡,劉,朱,張。
皆是南渡後出身。
仕宦不容
皆謂不義
但恐出而不能講明大義
則斯所謂穀之可恥也。
所以延平說。
今日第一義耳。
如何如何
答金仲元
出繼不能母。
其所生則降其外黨服。
固也。
外親無出入降者。
言外姊妹適人者。
指出繼也。
父母雖有差別
不忍華彩於重哀之側。
則其義無異
除服後。
略存從素之意。
似尤宛曲矣。
答金仲元
悄坐對卷。
無日不思君。
卽承書問
所以寄意之盛。
求益之切。
藹然出於誠心
三復感歎
又愧無以相酬
先祖每以近思
四書階梯
心經
近思階梯
而以退陶所謂愛之父母
之如神明者。
至論
不如信服
則又難如此得力矣。
愚自蚤歲
手錄口誦
不可無所悟入
近以衰病頹惰
自誤而誤人亦多矣。
間取心經所載思,孟遺訓而讀之。
未嘗犂然會心
有以反復體認
收桑楡之功。
如賢英材妙齡
所見旣高。
似有一超三摩之意。
然不用晦耐煩耐苦
銖累寸積底拙法。
終身馳騖不離舊跡
深望掃去閒思雜書冊。
大其規模
嚴其心法
細其工夫
心經近思以至四書
循環熟讀。
大全語類
浸灌義理
何患不到聖賢地位乎。
來書似以愚言平泛
不足開發
譬如庸醫不詳病人脉證。
則且使自讀醫書古經
對證服藥
方爲親切
胡安定敎人
素書正此意也。
想又笑其迂拙
然此法之外。
實無餘法矣。
如何如何
公元1767年
徐元禮(有魯○丁亥)
公元608年
往歲邂逅
意旣厚。
歸後又辱書問
禮義隆重
庸孟疑義
不恥俯問。
自顧無似
何以得此。
莊誦感歎
弊久矣。
畏約無竆
不敢輒煩紙墨都下
因循逋慢
遂及四載
高明遲答之意。
惓惓不已
謹亟草此。
沈伯修
未知能免透漏
一罪案否。
伏惟年來
進修益新。
涵滀益富。
凡百不敢深問。
只願高明
壁立萬仞
硬著脊梁
以時自沮
勿以少得自足
終究大業
以光斯道。
千萬幸甚
纍人杜門齰舌
齒髮如許
自分爲朝暮人。
憐嗟奈何
疑義紙條復。
而尋數久廢
多涉踈繆
如蒙不鄙反復
何幸何幸
孟子只就其所問。
論說義理而已
不復辨其事之有無
此卽孟子闊大處。
苟究其實
則當以書經爲據。
而如不告而娶。
使治朕棲等語。
都歸之齊東可也。
牛人性。
其說頗長。
不可遽了。
只擧其大槩。
而賢者硏究意會可乎。
孟子辨說
逐人所問說破便休。
告子論性。
屢變其說。
孟子不肯推極到底
竭其兩端
不獨章然也。
告子旣以爲性
卽認其知覺運動人與物皆同者爲性
故便把氣質美惡人與物不同者。
辨破而已
告子若更問其所以異。
必將復就天命本原人與物皆同者。
築底說與矣。
惜乎。
告子
不能反求而會問。
孟子之言只如此而已
朱子註解
對擧告子孟子所謂性者。
辨其異同而已
此其仁義禮智之性。
隨人禀質
絶然不同者。
所謂氣質說。
旣兼氣質說。
非但人與物異。
聖凡之性。
千差萬別
單言其理。
則不獨聖凡之本同一性
人與物亦同是此性矣。
來諭人心牛視馬視等說。
似於本然氣質之間。
不甚明徹
不獨語病矣。
取中首章註及或問諸說。
對同參互
以求其會通焉。
幸甚
性者。
渾然全體
道者
粲然妙用
渾然之中。
粲然備具
妙用之中。
全體流行
所謂體用一源也。
今以性爲天理
而道爲形氣發用
則是所謂道者
有用無體
而性爲形氣外之物也。
盖此理墮在形氣爲性
何獨至於而後
形氣也。
道亦器。
器亦道。
此等處。
正宜明著眼。
侯氏朱子
似同而實異。
侯氏截然鬼神與德。
德非鬼神
鬼神非德矣。
朱子則直謂鬼神爲氣屈伸
其實屈實伸。
所謂誠也。
易所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者
正是此意。
中庸全是明道之書。
故言飛躍而亦理之妙用
鬼神而亦理之屈伸
不然則微之顯。
何可
曰道之費隱乎。
正宜敏妙看。
十二章不言鳶魚
无以妙用顯行
十六章不言鬼神
無以全體總會
中間祭祀一段
亦是言人事
三重章所引禮運說。
固似符合
上下所言。
烖及其身。
不信等語。
皆非指王天下者而言。
則此寡過字。
恐亦爲在下者而言。
未知如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