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九 (自动笺注)
素谷先生遺稿卷之十九
 錄
  
孤舟錄[下]
公元1747年
丁卯三月十一日
晝講歡慶殿。
 承旨洪象漢。
上番尹光紹下番李彝章。
講周禮文義畢。
象漢陳 皇壇宰牲之說。
前日省牲時。
象漢,啓禧諸臣。
皆以殺牲壇下
乖遠庖廚之義。
請移門外
 上亦以爲然。
至是象漢更申前說
 上曰。
上番儒臣之見何如
對曰。
此在禮經可考。
祭莫重乎犧牲
故君必親牽牲
納于廟庭
天子親射牲。
鑾刀血毛
先薦于廟。
諸侯嫌於天子
不爲親殺而皆在廟門之內。
卿大夫又嫌於君。
殺牲於廟門之外。
殺牲廟庭
天子之禮。
今若移之門外
是用卿大夫之禮也。
違禮意。
 皇明集禮。
社稷圜丘太廟宰牲之亭。
皆在門內
當初 皇壇定制時。
似皆攷據而行之矣。
 上曰。
儒臣極明白。
天子射牲之文。
予亦記得矣。
又况 皇朝制度如此
則尤無可論。
象漢以關西御史狀啓回覆曰。
關西凶荒
不至太甚
繡衣之狀似張皇。
又請萬石穀非矣。
 上曰。
主事者每爲民所動。
類如是可悶。
光紹奏曰。
承旨之言差矣。
設使關西凶荒
如是
之甚。
量宜加給。
寧失於民。
何損於 朝家之政。
果如狀辭。
全然靳之。
則幾人將餓死乎。
魏相李沆日奏水旱之義。
恐不如此
 聖上宜深加意也。
傳聞關西失稔
甚於南道
湖南湖西年事
多有灾荒處。
民間遑遑
入春轉甚。
以此推彼。
亦可知也。
 上曰。
儒臣所論甚切。
豈不念此。
仍 命加給關西穀。
十二日
參朝參于明政門。
 時左右相爭暌引入
 上以百隷怠曠
 命行朝參。
左右相出參禮罷。
玉堂出班
副學趙明履陳講學治心之說。
光紹奏曰。
今日 聖上赫然奮勵
躬行朝參
大小臣僚
咸造在庭。
其外面。
似乎振作之象矣。
然若無實事實政裨補民國
君臣如是而會。
如是而罷。
日行朝參
終何益於衰亂之勢哉。
今 聖上若只以勉出大臣
朝參第一實政。
大臣亦只以出參朝班
廟堂第一事業
必將大損瞻聆。
綱紀隳矣。
擧措乖矣。
今日朝參諸臣。
則以 聖意振奮爲賀。
而臣則竊爲憂嘆
惟 聖上深加惕念。
引進大臣
講究時政
必有實事
然後可以蕫飭百僚
整頓庶務
不然
 聖
上之朝參
將爲一文具而止矣。
副學所陳。
豈不根本計。
目下事體所關不細。
臣只願 聖上行一實政。
以副朝參之名。
繼此而奮勵振作
以勉講學出治之功焉。
 上曰。
論切實。
令人感發
體念
十三日
入侍歡慶殿。
 上命禮堂儒臣
禮堂尙魯。
校理尹光紹入侍
 上覽 皇壇儀草本
喜曰可謂纖悉矣。
時以 王世子參亞終獻事。
問議于大臣儒臣處。
 上又以下光紹
對曰。
禮意微密
不可臆料
而 皇壇儀注
當初以 殿下連行三獻定者
蓋倣集禮親王仁祖儀。
而 皇朝禮。
宗廟社稷圜丘諸壇。
皇帝連行三獻
元無太子亞終獻之禮。
意義極其嚴重矣。
 上曰。
 皇朝禮果如此
則更無可議。
世子攝行則可。
終獻則不可。
以此儀注也。
光紹又奏曰。
竊見晨祼一節
 宗廟穴地
故無茅苴
 皇朝則用沙池
故有茅苴
 皇壇初用穴地之制。
因禮官所達。
沙池而獨不用茅苴
旣非 宗廟之制。
又非 皇朝之禮。
半上落下之歸。
自今準禮用茅苴
則似無欠闕矣。
 上曰。
遵用 皇朝禮可也。
(沙池茅苴出集禮。)
十四日
晝講歡慶殿。
 入侍承旨尙迪
同 經筵申晩。
上番尹光紹下番李彝章。
講周禮文義畢。
光紹起伏曰。
臣四年經幄
受恩如天。
報蔑涓埃
竊有憂愛之見。
一欲仰裨 聖上講學出治之方。
抱玆耿耿
微發其端。
靜攝不敢長語
冺默而退。
請問焉。
 上曰試陳之。
光紹曰。
帝王之學。
自有大要
臨筵講讀
只是文具而已
何益於身心實功哉。
程子云精長者博取之。
中年以後
必須節約之功。
目今 聖上春秋晼晩
萬機至繁。
正宜下手節約之地。
以收務實之效。
今此晝講周禮
召對資治
俱非節約底工夫。
不敢輕請改易
而如四書三經,心近,節要聖學輯要等書。
是節約之書也。
不必臨筵講讀
尋行數墨
燕閑蠖濩之中。
取此等書。
早晩閒看。
優游涵泳
時召儒臣
討論義理
以資涵養之功。
此是書冊節約之方也。
若其親近密切之工。
則又不在是。
朱子之論曰。
今日第一得人收拾身心
保惜精神
是人存心之要法。
正臣成渾以此告于 宣廟曰。
不但爲養心之大法
爲養養生之至訣。
臣曾以此說獻於 聖上
收拾保惜四字
尤切於晩暮用功
此是治心上節約之功也。
伏願 殿下留意於此
以收約禮之效焉。
 上曰。
所達切實
周禮旣始不可停。
而又何可必其畢功也。
留意於所達節約之功。
光紹又曰。
自古人君晩年
每患於宴安偸隋。
馳騁逸豫
而今 聖上遊意翰墨
從事文字
帝王盛節
而但著述在學者。
猶爲末務
帝王之學。
蘊之德行
發之爲事業者。
眞正大文章也。
豈可向從事
反害實功哉。
問學德性
爲儒始終工夫
著述又是道問學枝葉也。
不可以語道。
伏覩述篇夜漏靜寂最善之語。
按伏浮念之論。
說得最爲親切
 殿下問學之功。
不可謂疎矣。
專心用力於尊性之功。
涵養操存
體認體驗
使本源之地。
止水明鏡
養得中和本體
以推位育之化。
至如著述
終涉文具
務文不務實
不但有害聖學
竊恐有流弊之端也。
 上曰。
善哉儒臣之言。
予慮有文弊
固欲聞務實之論。
儒臣發之。
可貴也。
又曰。
予非樂爲也。
世道至此
更無可爲。
寓意著述
正如孔子刪詩書。
孟子七篇之意也。
光紹曰。
使孔孟爲滕薛之君。
則必思所以尊周興王之道。
决不退而著書也。
况 聖上堂堂千乘之國
君師之位。
操可爲之權。
乃返退托消沮
欲以區區著述
以見 聖志
則臣孔孟易地則不然也。
 上曰。
所達之言誠好矣。
仍 下敎曰。
儒臣試言予本源病痛
光紹曰。
臣竊瞷 聖上本源之地。
不得其正。
發於其心。
害於其政。
程子云心不可一物
而 聖上心界
千頭萬緖私意
不能斷舍。
程子罪己責躬
不可留於胷中
而 聖上如有可吝之事長留胷中
偏係之念大勝
廓然之體不明
以至忿懥在中而所發多暴露
時象關心一念不勝憧憧
朱子云雖是正念
若非時則亦是雜念
而 聖上浮念不得消除
心地不得寬閒
傳云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所好則不得其正。
正謂此也。
 上笑曰。
儒臣之言。
正中予病。
試言治病對劑。
予願學焉。
光紹曰。
 聖敎及此
欽仰典學盛心也。
治心之要。
俱在方冊
所謂涵養
所謂省察
所謂操存
所謂放心
統之則敬也。
眞實下手
眞的着力處。
畢具於述編心鑑之中。
不必更求別料。
而俄者所達收拾身心保惜精神八字
實爲親切
功之方。
至如謝子所云克己從性難克克將去者。
尤爲明切
依據下手
此當着念處也。
先聖克己復禮
己者一己之私也。
禮者天理之公也。
此是孔門第一心法
 聖上一心私意有未盡去。
天理有未盡明。
發於靜云爲之間者
未免私意偏係之患。
以此盡歸之於私欲
則 聖上歉然君臣不相知之嘆。
而第天理人欲之分。
所爭毫髮
一毫有違於天理公正
則便爲私欲
實無中間溫吞暖處。
 聖上須着眼目於義二字
政令一事爲。
必加省察
是出於天理也。
則必擴充之。
是出於私意也。
則必遏絶之。
自割斷。
使吾本體光明灑落
則向所謂數者之病。
自可消去
發於政令
見於行事者。
皆中其節。
無有私利間於其間
而便可致脩齊治平之效矣。
 上曰。
所達甚好。
豈不留念
光紹曰。
學問之工。
全體大用
臣所言體也。
請更言其用。
以及世道之弊。
不識 殿下今日世道爲何如也。
天時人事
無一可恃。
灾異荐見。
民生倒懸
岌岌危亡之象。
近者連登筵席。
每見 聖上臨朝發歎。
憂慨時事
則退輒自傷曰。
獨使至尊社稷
廷臣一人痛陳世道
開發 聖聰者。
此皆羣下之罪。
鄕野寒素
曾不世道機括
時象之爭奪
登籍雖八年
甲子始立朝。
見世道風習。
先進以爲視七八年前。
落下十層矣。
年來
逡廵鄕山
跡疎朝廷
今日還朝
見氣風習
則視甲子
落下幾層。
是必所以然也。
管仲治體者。
而其言亦有過處
其曰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者。
是猶有可張之具。
而特弛縱耳。
猶且謂之滅亡
今世道。
禮義廉恥汨喪無餘。
不特不張而已
而猶不至於危亡
此臣所謂管仲亦過矣。
 殿下深處宮中
何以世道風習若是也。
 上曰然矣。
予雖默察其影而略知之。
亦何以盡燭其狀也。
光紹曰。
世道升降
由於用舍
擧措得失之際。
一世趨向從焉。
今日世道至此
未必非 殿下誤用導世之柄而然也。
 上曰。
所謂柄者何也。
詳言之。
光紹曰。
天下之事。
惟有兩塗
與利而已
孟子之告齊梁
辨義利而已
 聖上一心上工夫。
其於利欲義理之分。
有未昭晣光明
如臣俄者所陳。
故末流之弊。
著於世道
此 聖上所宜加勉處也。
世道論之。
亦義利而已
非義則入於利。
非利則入於義
人主御世
公元1785年
之權。
爲柄。
崇禮讓尙廉恥
士皆蚤夜孜孜
砥礪名行
不及者。
亦能勉慕跂及
舍利
而爲世界焉。
以利爲柄。
貪躁退恬雅
士皆損廉沒恥。
得之求。
雖稍欲自異者。
卒乃毁方瓦合
駸駸然入於利塗
爲利世界焉。
 殿下今日爲利世界乎。
世界乎。
不見其形。
願察其影。
寧有人皆趍世道至此之理乎。
 殿下以利爲柄以導之故也。
可痛者。
爵祿聖王礪世磨鈍之具。
今日反爲磨廉喪恥之資。
入此利塗
則無才學無地望者。
皆被登顯
不入是塗。
則有才學地望者。
亦皆擯斥
自高官。
下至郞署
未嘗杜門而坐得者矣。
以此人物
以此世道
何得以致治乎。
 上愀然發歎曰。
大禹隨山刊木
予或可爲。
而今世道
無可爲也。
光紹曰。
 殿下之言過矣。
 聖上已有隨刊之功矣。
 上曰何謂也。
光紹曰。
辛壬乙巳以來
黨禍滔天
甚於洪水
至於戊申逆變而極矣。
 聖上痛懲其弊。
建極之治
懷襄之勢。
苦心血誠
無讓於腁胝之勞。
其時一二大臣
亦能協贊彌綸
用人一塗
猶循才望
朝廷不至乖激。
國論不至拂鬱
稍息戈戟之禍。
粗收一時之效。
 
聖上若益恢公正之化。
使一世人才
皆臻於大中之域。
地平天成之功。
庶可望矣。
近來任用舊臣
亦已淪謝
而後來者
冒其名售其利。
用舍不公
私意橫流
世道益壞。
利欲汨蕩。
反成洪水懷襄之患。
朱夫子所謂頑鈍嗜利無恥之風。
日漸月盛。
而故左相利窟之說。
爲此而發也。
(故相宋寅明以利窟斥蕩平云。
) 上顧晩曰。
世道之弊。
果如儒臣之言乎。
晩曰。
儒臣之言。
所見而發。
世道風習
如此矣。
光紹曰。
 殿下之所深憂而欲袪者。
在乎世所稱兩黨。
而此癰疽發見
可以易知。
今有無形之黨。
伏於心腹之中。
潛鑠元氣
厭厭就盡。
此正扁鵲所以望門而走者也。
乃不知憂此。
臣誠悶嘆
前時西老少之分裂也。
各有所秉之義理
故士猶談義理。
以成其黨。
今則無此義理
惟利所在
便成黨窟。
在西則西有黨。
利在東則東有黨。
若收其利柄
不使在下
導之以廉義
則漸可以消融矣。
 上顧晩曰。
利果有黨乎。
晩曰。
其言是矣。
卽今有何義理
都是利而已
光紹曰。
 聖上常以混沌爲願。
卽今世界
所謂混沌也。
喪廉沒恥。
逐利冥行
無是非黑白
混混冥冥
則此豈非混沌乎。
臣曾聞海外
裸人國。
白晝裸行矣。
卽今赤身奔趨
靦面目者。
裸人世界也。
無他
朝廷之上。
公論不行
利外無物
所以世道風習
至於此極。
退計六七年前。
不至如此矣。
 上顧曰。
經筵參贊官之意何如
晩曰。
此亦儒臣所見而發也。
尙迪曰。
儒臣所論。
切中時弊
向日 聖敎中趍南趍北之語。
洞見今日世態矣。
 上曰。
南趨北者。
予亦只見其影而言之。
形態亦何以盡知之。
光紹曰。
今日朝廷風習如此
嗜利之徒日盛
朝南暮北。
改頭換面
惟利是趨
如此人物
朱夫子所謂交臂降叛之類。
主將焉用之。
尤宜深惡而痛斥之也。
 上曰。
儒臣言是矣。
然予則心事澹然
不忍疑人以盡爲利欲之徒也。
光紹曰。
 聖敎美矣
孔子之言曰。
鄙夫可與事君也哉
患得患失
無所不至
聖人之心。
豈不光明廣大
而著爲此訓。
如是痛切
所以末世趍利之徒也。
今之世道至此
豈可以 聖上心事澹然
有所推恕也哉
 上或太息
拍案曰。
予亦有悟處矣。
世道至此
奈何
尙迪曰。
今日世道
正 殿下穆然深思
惕然遠覽處也。
儒臣所論。
儘出於慨世道
而亦不可只聽一人
言。
彼言此言。
俱宜幷聽。
而臣於瀋館。
曾有酬酢世道大僚者。
一番下詢。
可知之矣。
光紹曰。
承旨遠覽之言可思也。
臣前以以逸遺汝之義仰勉矣。
 殿下欲以如此世道
遺之冲嗣乎。
若不及今收拾
思以貽燕
則臣恐終莫可救回也。
若其救弊之術。
無他下手處。
朱子以爲如人之一毛一髮
無不受病
針藥所不及。
不過丹田氣海
以回元氣
而焫丹田之法。
不過收聚海內知名之士。
以係民望而已
舜之承堯。
不過元凱九官四兇而已
豈有佗道哉。
 殿下數十建極苦心不可撓易。
今日廷臣沮壞規模者。
是使 殿下有其始而無其終。
兩截人君也。
欲以目下模㨾架補苟且
謂可粗安者。
是使 殿下虛名而受實害也。
均之爲私意也。
此惟在 殿下高拱明臨於上。
洞察風習
深厲廉恥
於義利之分。
曉然洞辨。
拔本塞源
責任大臣
選用銓衡
屛抑阿諛苟進之人。
崇奬恬雅自重之士。
以正趨向
以審用舍
則汚習自革而世道可變矣。
臣新自下土。
民隱政弊。
豈無可言。
朝廷根本如此
民隱猶屬枝葉
故姑不煩耳。
 上曰。
儒臣所言多
公元1728年
激切
可知其不出於黨習矣。
光紹曰。
今此所陳。
非敢期 聖上用臣言也。
試以臣言隱之於淵衷。
默察世道
則情自見矣。
 上曰。
李宗城嘗言貪利者進。
故啓人主臣僚之弊。
今世如此
將無錢若水乎。
光紹曰。
眞無錢若水也。
擧世趨利之中。
自重自好之士。
豈肯褰裳濡足
而稍欲自守
則惡其害己。
輒蒙之以不題目
故或有黽勉班行者矣。
 上曰。
不好題目何謂也。
蒙之以黨目而然耶。
光紹曰。
洞燭矣。
 上曰。
此則予亦知之矣。
彝章曰。
近來風習
大抵渝乖。
尹光紹所云比數年前。
落下幾層者誠然矣。
擧世趨利說似過矣。
至於擧世如此乎。
躁競日升
恬雅日退矣。
光紹曰。
臣之所論。
亦以多寡主客之分而言之耳。
朱子戊申封事
論擧貪利之弊。
如此矣。
彝章語次論沈星鎭之爲吏議
越次見通。
政注多私
公議不平
世道以此愈潰矣。
 上曰。
上番所見何如
光紹曰。
沈與臣有七寸親嫌
敢言
 上曰。
古有朱溪君事。
今日君臣洞言之際。
何可有隱。
光紹曰。
 聖敎及此
臣何敢有隱。
越次之說。
其時果有公議云云
至於政注。
近來銓政
非行私。
獨斥沈星鎭耶。
 上曰。
予亦當直言之。
吏議自前爲副學之人多爲之。
其時予見吏議望而固疑之。
李彝章因言端慷慨而發之。
其言非過矣。
因罷星鎭。
是日承旨李裕身。
因 上敎扶護星鎭曰。
近來副學之通。
海州靑魚
 上以言辭鄙悖罷之。
○自甲子以後
世道日就乖汚。
昨年再出
非可言之會。
故只伸分義而歸。
以來
蕩勢益懷襄
士類皆被沮抑
人心拂鬱
廷臣敢言之者。
心甚忼慨
至是登筵痛陳
 上意感悟
時輩譁然猜怒。
是夜 上痛念世道
作 東宮勸學文。
槩言世道無可爲。
所望惟在元良
翌日出示筵臣問曰。
尹光紹昨陳世道之弊。
等之以爲如何
戶判金始烱對以果有此弊。
副學趙明履對以直道如此
故臣一陳而去。
諸臣亦多言誠有是弊云。
十六日夜
召對歡慶殿。
 入侍承旨尹得載。
上番尹光紹下番曺命采。
朱子封事
光紹援引朱子語。
剖陳文義頗詳。
(講義見佚) 上曰。
儒臣甚熟於朱書矣。
光紹又奏曰。
講筵所讀。
莫切於朱書
功過周禮資治
封事尤切於受用
夫以孝宗英明爲君。
朱子大賢爲臣
君之論。
憂時之謨。
字字箚骨。
之如今日親聞。
至於戊申封事
尤是大議論。
本末俱擧。
指陳痛切
甚切於今世道
臣初欲以封事一書
仰請一講燕閑之際。
而副學已以此書爲達。
故遂止之矣。
是書之講。
 聖上正宜篤志體驗
反躬力踐。
而尤宜三復戊申封事也。
 上曰。
勉戒之言。
體念焉。
又奏曰。
伏聞日前 聖上勸學文。
勉之 東宮甚盛。
今日悠悠萬事
莫過於此。
臣有所懷
欲一陳輔導之方未及矣。
 我朝胄筵之規固疎闊
只是上下一番諷讀
如是而出。
曾未知 東宮講讀之勤慢。
文理之進否。
所謂依㨾文具
似此規模
尤難責效
冲年進學
一日爲急。
豈可如是疎慢
若不變講規。
雖抄選 宮僚
責以輔導
終無得力處矣。
 上曰。
此予所日夜憂悶者。
何以則好耶。
對曰。
閭巷童孺之學。
最忌闕讀。
學問工夫
尤以間斷爲敗。
竊瞷 東宮停筵之日甚多。
自應頉。
亦非 東宮學而然也。
第一當變此規。
無間斷之弊。
又當改定講規。
俾臨筵熟讀。
然後可有長進之效。
在外
春坊講官
有所相議。
不可獨自陳達
乞幷招入下詢。
相確以定新規焉。
 上命
官。
春坊輔德趙明鼎說書任瑋進伏。
 上詢講規事
趙明鼎奏曰。
臣與儒臣
果有所論。
因請晝講十遍
召對十遍
而專讀通鑑
姑停論語
 上問儒臣意亦如此乎。
對曰。
經學本也。
史學末也。
閭巷間或有以史學先通文理
經學以繼之者
帝王爲學
豈可一循此規。
而亦不無多寡進退之道。
但臣逖違胄筵。
未知 東宮文理成就
今至何境。
故未能的斷。
若見 東宮讀不懸吐冊子
可以文理而决之矣。
 上曰。
予當於明日晝講
爲儒臣出而讀之講規則如何
對曰。
此是臣與明鼎商量者。
而其多寡闊狹
亦在 聖上裁處耳。
 上曰。
無前何如
光紹對曰。
臣伏聞 肅廟冲年
判書趙復陽賓客
積誠輔導
每日三赴筵。
持書籌計十遍而出。
公務鞅掌
亦不廢。
 肅廟聖學成就
寔賴於此
至今傳者以爲美談
此可爲今日取法也。
 上曰然乎。
是 聖考所行。
無可疑。
晝講
法服久坐
以爲難。
召對時兼讀兩書似好。
遂口呼定制
午前晝講
論語十遍
午後召對
論語十遍通鑑五遍
講官持籌計數
盡除頉稟。
而惟 國忌
行召二次
依例讀書
每旬一體宮官溫繹所讀。
因敎曰。
規制極好
年長後。
亦可遵用矣。
諸臣稱善。
光紹復奏曰。
講規儘無虧欠。
而但徒法不能自行
必須抄選文學之士。
久任春坊
然後方可有變規之實效
若不任人而徒責之新規
不可得矣。
 上曰。
所論正合予意。
十七日
晝講歡慶殿。
 承旨尹東浚。
上番趙明履,下番尹光紹
周禮占夢章文義畢。
光紹曰。
夢者晝之所思
見於夢。
先儒以夢爲驗學之一端
程子之論曰。
人於夢寐
可以其所學之淺深
沈煥亦云晝卜諸妻子
夜卜諸夢寐
是則夢之邪正
不但占其吉凶
實可驗其學力所存也。
伏願 聖上於此等處。
亦勿歇後看過。
反躬體驗
以省所存
晝之所爲
不離於正。
則夜之所夢。
亦得其正矣。
 上曰。
儒臣推演之說極好
自省焉。
是日 上命 東宮隅坐
而拈出通鑑陽節潘氏說不懸吐者。
使讀之曰。
昨日儒臣以不的知文理爲言
汝試讀之。
疑晦處問于儒臣
以爲恥可也。
 東宮問一二疑字而讀之。
雖間間錯誤。
大體則能接續
光紹曰。
理則
口授
可以無碍
自此數三朔勤課。
必大進矣。
此時不可失也。
一依新定講規。
勿怠勿迫。
可以學力矣。
 上曰。
史得中。
何邊爲重。
對曰。
今見文理
別無輕重之可言。
而但讀之有難易
行數太多
易生怠意。
論語十餘行。
通鑑二十餘行。
循環讀之似好。
朱子與魏應仲書。
亦以禮記孟子左傳兼讀。
進學之方矣。
 上曰。
以此分付春坊
十八日
次對歡慶殿。
 戶判金始烱陳我國蔘料乏絶
請通貿北蔘。
而且言其利甚博。
 上下詢諸臣。
皆對如戶判言。
光紹曰。
生長鄕曲
北蔘利害
不能詳知。
 聖詢之下。
不敢所不知。
以論其便否也。
 上側視而笑曰。
儒臣以其涉於利邊。
故不欲干說也。
光紹起伏謝。
十九日
晝講歡慶殿。
 入侍承旨尹東浚。
上番尹光紹下番曹命采。
講周禮文義畢。
 上敎曰。
儒臣趙明履之說乎。
履則以爲一陳而去矣。
對曰。
與明履。
日會儀注廳。
(時明履以 上命參同編儀。
)聞其說。
履則果以爲一陳而去。
亦謂臣可去。
其意蓋以一言脫口
衆鏑來叢。
不可更容於朝矣。
臣自鄕來時。
所懷三事
則勉 聖學也。
一則 東宮講學也。
一則世道之弊也。
數日筵中。
粗暴愚衷
而 聖聰開納
不賜罪斥。
受恩如天。
圖報無地
而後得進三說
若蒙終始察納
有成效。
則微報主之忱。
可酬一分
退死溝壑
亦無所恨矣。
二十日
晝講歡慶殿。
二十四日
召對歡慶殿。
 承旨鄭履儉。
上下番上同。
資治武后紀。
光紹曰。
武后之事。
言之汚口。
不足爲懲。
善不爲戒
無可陳。
而最是狄仁傑
身事僞周。
心存唐室
先儒亦許其忠。
則其言不無可法者。
所謂人君不可有司之事一語
尤可爲 聖上體念處。
人君勞於得人
逸於任人
列官分職
各有所事
在上摠攬權綱
恭己赫臨。
羣下奔走率職
靖共其位。
人君行人君之事。
百僚百僚之職。
此爲治世規模
今 聖上不能振肅紀綱
飭礪羣工
每到急滾處。
必自犯手勢
下行有司之事。
上下恬熟。
不以爲恠。
而君綱日隳。
國體不尊。
今日世道至此
未必不由於此等事矣。
 上曰。
儒臣之意。
予知之矣。
可不自勉
判書文秀一邊所枳。
 上不能
飭。
乃自書吏判望以下
以此規諷也。
因繼陳儒臣陽澤
左相鄭錫五。
措語蹈籍無餘。
殆甚庶僚削版之啓。
臣實爲朝廷大體
不識簠簋不飾之義也。
蠢蠢一語
庶民之稍有知識者
士大夫不以此等目之。
今乃加之於兵判李周鎭。
非好風習也。
 上曰。
此乃近來論人之法也。
世道誠難矣。
予甚慨然
光紹曰。
今日世道
無可論。
而又有如此事。
朝著渙散
誠可憂也。
此後 聖上倍加深念
所以定鎭朝象。
洗滌世道
激惱消沮
紀綱廉恥
國事不至於茫無涯畔。
區區願也。
 上曰。
所達雖是
而今世道誠難矣。
 上曰。
儒臣向陳誤用柄之說。
予思之數日。
未能洞然
是指政令耶。
用人耶。
光紹對曰。
用人也。
人存政擧
政令亦係於用人矣。
 上曰。
然則銓曹當之矣。
對曰然矣。
 上曰。
何爲而予誤柄也。
對曰。
 聖上建極之治
臣向譬之於隨刊之功。
豈不美哉
初頭湊合
誠有極艱辛極難成者。
堅持七八年後。
殺機漸息。
恩怨漸冷。
除數三黨禍家外。
人皆漸趨於和平之域。
可以無偏無黨
惟才是用
而今必以用人之柄。
付之主張之人。
則其人不善奉承
作爲狹小圈套
躁競趨附者。
入其小套。
則拔爲前茅
雅靖自好者。
不入其籠絡
排斥冗散
嗜利之徒。
相慕效。
世道風習
一如前日所陳。
可勝痛哉。
臣聞 先朝用人之道。
各有定價
文學才望
優於儕流
必先淸顯
而人皆曰某也如此
宜處此職。
不及者。
淬礪名行
循次進用
以此礪世磨鈍之資。
朝廷淸明
賢才登用
則不然。
善趨附者。
必壓得有名望人先占淸塗
故每有除目
人皆曰某也附某。
宜得此職。
貪躁歆慕
爭趨其塗。
以此爲行植黨之資。
故世汚下
風習乖亂矣。
 先朝名臣有言我國偏小。
人才不廣
黨論以後
分而爲二。
只用其半。
何能做國事
則不但二而已
分作四五。
只用其一。
以此人物
何以國事
世道安得不如此乎。
此是 聖上誤用其柄。
故其流之弊。
至於此極。
可異者。
朝臣言議和平
素稱不爭黨者。
稍病其擧措不公
則又排而斥之。
割而裂之。
做此小圈子
故人不厭
國論不服
凡此排抑
不但親舊爲之不平
旁觀不當之人。
亦且憤惋竊議矣。
 上曰。
比弊予亦依俙見得
世道如此
故故左相欲變之。
當初予固疑左相
近日益覺其苦心矣。
予亦言之。
向日李裕靑魚
副學之說固非矣。
而副學通淸。
多於近日
有當先通說通者矣。
光紹曰。
不但當通而晩通。
亦有當通而不通者。
不但副學。
世所稱名宦。
如此矣。
命采曰。
 聖敎誠然
左相有見世道之弊。
欲有所變動
而臣則知其終不成矣。
 上曰。
予則慮其變動蕩然矣。
光紹曰。
此則過慮
卽今堤坊甚嚴。
今日臣子者。
孰敢踰越乎此。
而况 聖上二十年規模
又孰敢壞亂也。
臣意只願 聖上前後任事之臣。
簡拔才望登用之。
鑑別貪躁裁抑之。
如有黨私之習。
則又加斥罰。
得人任銓。
公選才。
世道庶可一分救得矣。
所謂利欲中人
不必盡斥之也。
朝廷淸明
公道興行
則此亦各自淬礪
改心革行。
而皆爲可用之人矣。
 上歎曰。
自謂選用銓官而如此
亦復奈何
朝南暮北。
廉恥都喪。
世道無可爲矣。
光紹曰。
此則然矣。
今日救弊之策。
安有新奇之術。
向臣所陳講學根本
其次不過朱子所謂收聚海內知名之士。
以係民望而已
卽今弊民瘼。
實無下手處。
惟在講學任人而已
願 殿下留意於此
勿自消沮
之於無可爲也。
 上曰。
予非以無可退托也。
實難矣。
光紹曰。
臣固知世道之難。
惟其難。
如是責難於 聖上矣。
二十九日
陪進 皇壇儀。
上陳情疏南覲。
 皇壇儀成凡四卷
淨寫陪進。
今番復出
非爲供職
只欲一陳所懷
卽尋鄕路
旣受編輯儀注之 命。
不可徑行
黽勉留滯
陪進日。
陳情南歸
 一自筵奏之後
 上心開悟
一日下詢于領敦寧趙顯命
對以世道之如此久矣。
聞尹某是在鄕。
讀書之士。
生眼遽見俗間風習
致恠陳白
亦何異也。
近來曹果不善奉承
用人甚狹。
臣固憂之。
因請廣用人才。
 上曰。
尹光紹陳予誤用柄之說。
一如卿言矣。
自此時論紛囂
怨怒日增
三宰羽良必欲甘心
乘間登筵
嗜利無恥
引而自當
而謂用柄者。
卽指調劑
非但尹某。
以此蕩平者有二說
貪利欲也。
合 上意也。
盈腸充腹
皆思一進一退
以肆黨心。
又伸救沈星鎭。
又曰。
此輩有辛壬間黨習。
默察之。
爲說危險
恐動 聖心
蓋 上深惡黨字及辛壬人
故以此擠之。
 上頗入其說曰。
尹光紹之言。
李宗城
自聞其言。
以爲慮。
大覺矣。
五月
儒臣金尙喆言尹某多讀古書
秉心正直
伊日所陳。
亦出慨世無隱之忱矣。
 上又頗回悟。
後日 敎曰。
尹光紹雅潔人。
非欲落偏於一邊
而今番事。
所見差入之致也。
及領相金在魯入侍
 上曰。
頃聞尹光紹嗜利無恥等說。
不能無動。
其後聞鄭羽良之言。
始知誤幹柄之說。
乃指調劑也。
嗜利無恥
羽良亦自當矣。
尹光紹非其心術之誤。
意思差入也。
羽良入侍後。
或意予不便光紹
而予心不然
予嘗特除館職愛之矣。
沈星鎭心所不足。
其後聞之。
爲政亦無大段不是矣。
領相曰。
沈星鎭豈無示不是處於尹某輩。
蕩平亦豈無弊乎。
然幾年苦心
不可流弊而過攻也。
聞尹某雅潔云。
其言豈必盡虛也。
 上笑曰。
卿言亦與尹光紹同耶。
後日 上語金尙喆曰。
尹光紹之事。
非出挾雜。
予亦知之。
卽今在外
不無申飭之意。
而鄭羽良筵奏後。
似必撕捱。
欲伸廉隅
姑不催促
光紹之言。
設或指斥
旣是泛論
則羽良之自當非矣。
今日次對
予欲言而不果矣。
蓋 聖意初動於鄭說
自聞金尙喆金領相所達。
始有此 敎云。
(金友是鄭婿而右余。
故 聖意益信其公論
鄭語金曰。
人或比君於富弼
云。)
五月十九日
移拜侍講院弼善不赴。
講官不備遞。
六月四日
司諫不赴。
在外遞。
(末擬受點)
七月十二日
掌樂院正。
不赴。
二十三日
又拜司諫
八月一日
上疏辭。
仍辨誣。
 始辨鄭羽良之誣。
(見䟽稿) 批曰。
有懷無隱
予已知之。
苟然循同。
亦非美事
曰可曰否。
皆出於公。
可以張皇撕捱。
昨有下敎。
玉署無人
爾其勿辭承批。
卽日上來察職。
六日講筵
 上敎曰。
近日玉署乏人
尹光紹在外久。
申飭之。
故 批中及之。
謂筵臣曰。
可謂優 批。
渠必上來矣。
時羽良又陳䟽對辨。
斥以懷私軼逼。
 上批無開釋語。
而只曰卿有陳達
尹光紹之對章。
亦豈無也。
可以互相撕捱。
人謂 聖意之所左右可見云。
八月二十七日就理
九月蒙放。
 以在外禁推
原情判付曰。
分義何敢若是
放送使卽行公。
承旨以時無職名。
 上更之曰。
其令供仕。
仍笑曰。
供仕之云。
欲令待有職而行公也。
○初欲卽歸。
諸議以爲 聖敎如此
不宜徑歸。
姑留。
九月二日
拜副脩撰違牌。
翌日再違牌特罷。
旋授副
校理
 是日 上特命擬望違牌。
 上又特罷。
以伸撕捱之義。
當日命開政特叙。
復除館職
又違牌。
 傳曰。
事體分義
宜若是。
只推。
卽爲察任。
四日
又 命牌招入侍
上疏陳情南歸
 傳曰。
今日欲見儒臣
雖已牌招。
尹光紹必令入侍申飭
金令尙迪在政院報曰。
 聖敎隆絶。
且在靜攝中。
召見之意。
如是懇至
此非循例飾讓之時。
力勸一出
念所人言非常
夤緣冒出。
同歸無恥
又不欲偪仄朝端
遂陳疏請急而歸。
十四日
拜兼弼善。
在外遞。
(末擬受點)
二十二日
拜掌令。
上䟽辭職
 陳辭䟽。
仍付上一菴先生四勿問答
系以陳勉之辭。
末論災異民事
(見䟽稿) 批曰。
方切懔惕。
其勉切實
因覽昔日 講學之事。
一倍重儒之心。
一微事。
棲遑于鄕。
爾雖不言
予則諒之。
其在分義
不可如是
爾其勿辭。
從速上來
(䟽中論災政。
 丄特命地部加給災總。
) 上在春宮時。
一庵桂坊侍講
有四問答
間筵中。
及此事。
 上命謄進。
至是貼黃附進。
十月十四日
移拜副應敎
上疏辭職
(副擬受點)
 
辭疏。
(見䟽稿)傳曰。
下敎之下。
不宜若是
此䟽還送。
二十日
移拜司諫
以啓覆遞。
是日復拜副校理
(副擬受點)
二十五日
移拜執義
三覆遞。
(末擬受點)
十一月二十七日
復拜副應敎
上䟽陳情辭職
 不許
 批曰。
批敎申飭之下。
豈若是乎。
少間卽來察職。
公元1748年
戊辰正月十八日
差改摸都監都廳
呈狀辭遞。
 時改摸 肅廟影幀。
都監
台尙星貳銓。
都廳
陞資之任也。
洛下諸議以爲有往役之義。
不可辭。
余謂筵奏以後
連事撕捱。
憑藉往役。
上去供職
眞有冒利之嫌。
呈狀
都監大臣陳白遞。
二十三日
拜兼西學敎授
二月二十三日
承 召入城。
翌日肅謝
赴 永禧殿。
大祝參酌獻禮
入直
 時 肅廟影幀成。
奉安于 永禧殿。
諸議以爲此與他慶有異。
况旣遞都廳
不宜偃蹇
不得已入城。
適見差大祝
遂出謝。
二十五日也。
二十六日
上箚陳戒。
 優批賜馬
仍參晝講歡慶殿。
 上還宮。
夜召都監堂郞及侍衛諸臣于景賢堂。
 祭餕行宣醞禮。
進軒架奏樂
製下短詞。
槩以志喜之意。
仍寓太康之戒。
翌朝光紹,臣尙喆在直。
陳箚論 禁庭設樂之失。
箚入越一日
 上敎于政院曰。
有賞直事
司僕外寺熟馬二匹來待。
又命左承旨鄭履儉設席。
來待于廣門外
使司謁敎于承旨曰。
今下手批
承旨立傳。
儒臣跪受。
下手書曰。
賞直奬忠。
人君大節
職在玉署
能擧其職。
匡弼凉德
深嘉其誠。
上下特賜熟馬一匹
其宜領受
承旨奉 手批手書
傳于兩儒臣
臣等進詣門外。
祇受展看訖。
司僕官將廐馬來。
承旨牽轡授兩儒臣
臣等受之。
牽出五六步。
下隷
四拜而退。
(箚及 手批䟽稿)後事載 英廟寶鑑
是日晝講
講周禮文義畢。
光紹奏曰。
等待館職
論思啓沃
一自效。
適當盛禮
追慕方深。
宜有頌勉之言。
目擊樂之擧。
不勝憂嘆
略效微悃。
不過應文。
而 恩諭鄭重
寵錫便蕃
臣等惶愧不可言
而若以 聖上來諫之德言之。
便是燕昭馬骨之意。
一開不諱之門
則必當有直言敢諫之士。
臣等實不無俯悚仰賀之忱焉。
尙喆曰。
箚末附陳
言亦淺拙
而 恩批寵錫
若是曠絶
臣等相對
慚愧
無所容。
人君愼重者。
在於不僭刑不濫。
而臣等乃受過分之賞。
豈不爲累於 聖德乎。
臣等眇末
不敢辭賞。
區區規戒之意。
敢此仰達。
承旨李宗迪曰。
儒臣箚陳。
出於畜君何尤之誠。
 聖上褒賞
出於奬直拜昌之德。
今日上下可謂兩盡其道矣。
 上笑曰。
承旨之言㝡精矣。
因 敎曰。
昔唐宗云韓休知否。
予之設樂
雖非遊衍之意。
固慮儒臣有進戒語矣。
堂箚果至
深得瀛館學士之體。
予甚嘉之
中非賀非宴云者又是矣。
當作樂之時。
予心固已存警。
作詞示意
儒臣之箚勉如此
故批末特書玉成云者
深意也。
又 敎曰。
人心道心
其幾可畏
平日操心太過
遇事憧憧
不敢一時或放。
雖以今番事言之。
亦非放過而然也。
只出志慶之意耳。
光紹曰。
憧憧是 聖上一心病痛
臣於年前。
以此累次仰勉。
操心不放。
美矣
憧憧則反爲心病
俄者人心道心之 敎。
已得操心之本。
人心無可論。
雖其出於道心者。
憧憧偏係。
則反失道心之本體
伏願 殿下深留 聖功焉。
 上曰。
儒臣所達。
深知予病。
予之操心
誠過矣。
又曰。
予往 宗廟
見下龕尙
多。
意欲使後世加刱 廟龕。
而如欲爲此。
則其本在於扶起國勢矣。
奈何
光紹曰。
 聖敎有意於 廟龕之加刱。
又以扶起國勢爲本甚盛。
此卽大舜宗廟之子保之之義也。
舜之廟饗。
之後世。
孫永承其
豈有佗哉。
不過精一心法
爲其本也。
有心然後
國勢可扶。
世道可安。
而邦其矣。
 先王心法
追配大舜
眞可宗廟饗而子孫保矣。
其五十載弘功盛烈
臣等箚中。
雖只擧其綱。
 聖上旣已深體繼述之義。
則今無別語
論講學則不過立志務實
論爲治則不勤政納諫
雖似老生常談
此外實無神奇道理
 聖上於此用功
以爲出治之本。
則 宗廟饗而子孫保者
可以如 聖心所期望矣。
 上曰。
所達是矣。
體念
尙喆曰。
 殿下凡情之所發。
多出急遽
有欠舒緩
今番 御容之移奉璿源殿也。
自 上步從。
事體如何
而 殿下不時親行。
大臣以下
初無陪立之節。
有傷國體
人君擧措不當如此
 上曰。
儒臣言最是。
光紹曰。
下番達誠得宜
急遞二字
自是 聖上病處。
不但一事
正宜推類省察
以爲後戒
 上曰。
所言是矣。
可戒於方來
二十八日
拜兼弼善。
三十日
陳情䟽。
出直。
(時遭姨母喪。
乞暇。)
三月二日
拜兼輔德
四日
入直
陪從 太廟
歷 毓祥廟。
八日
移直春坊
書筵
 時晝講午時
召對申時
講官詣閤外。
時刻已過。
開講之事。
怪問之。
下番鄭弘淳則上番久在鄕。
未知也。
近來講筵如此
後入講。
後入對矣。
然則講官何不進規
淳曰不敢也。
曰此皆自下不能善導之致。
豈其然也。
遂招司鑰
以正時已過矣。
請入講。
俄而召入。
開卷
光紹進曰。
臣竊有先爲仰勉者。
甲子以後
久未登胄筵。
每謂 邸下年長成
學業益進矣。
今日參講時刻太晩。
迄無召入之令。
心甚慨然
敢有所微稟。
進學在勤。
故昔賢有惜分陰之說。
今 邸下午時之講。
申後而入。
申時之對。
昏後而入云
其在宮中
游嬉不勤
可以仰測。
實非羣下所望也。
今已日晩
專意晝講之冊。
召對則直闕之。
自今不但進講之不踰定時
雖在宮中
亦必孜孜勤學
以副 大朝期愛成就之意焉。
 東宮忸怩曰。
予果失矣。
自今當勤學
召對亦望勿闕焉
光紹曰。
日已向夕。
難行兩講。
草草應文。
事欠誠實
不如直闕之。
只就晝講專心
自明日加意爲宜。
 東宮曰。
當卽今勤讀。
講官勿退以待。
進講論語畢。
出閤外坐。
司鑰輩來傳 東宮仍坐勤讀。
擧皆有歡喜色。
酉初卽命召對
 東宮晝講所受甚熟。
講通鑑如例。
是後開講不踰時焉。
九日
重臣疏。
陳䟽徑出。
 時判書李箕鎭疏言 私廟行幸之失。
因斥輔弼近密
不能匡救
諸僚引咎陳疏而出。
十一日
以祭官晩進就理。
十九日勘律。
 以親享大祝入闕。
 上激惱重臣䟽。
以祭官晩進
幷拿三司二十五人勘律。
告身
以私故留京。
五月十四日敍用
 筵中自 上問尹光紹在京否。
筵臣對以其兄奉命在外
家有病母。
以此尙留在云。
○十七日拜執義
違牌罷職
二十三日
有親鞠差問郞。
連日參鞠。
 時有掛書事設鞠。
以問郞入。
 上問時帶館職否。
二十五日
呈病下鄕
是日叙拜司諫
二十七日
拜副應敎
又移拜執義
六月十五日
上疏辭職
兼陳所懷
未達而遞。
 間。
大憲李公宗城以合啓事
䟽引義。
時議紛紜
朝著不靖
是疏論及時事頗切。
到錦營。
以遞職還送。
(見䟽稿)
閏七月六日
移拜校理
八月二十日赴 召。
 是時 上新錦城翁主
悲哀過節
廷臣皆被摧抑
激惱非常
以諫者爲不識天理人情
擧朝憂遑。
不敢提起喪慽等語。
初擬陳䟽勉戒。
旣成
旋以退坐陳章爲悚寢之。
(䟽見䟽稿)發承 召之行。
五日入城。
二十七日
謝 恩入直
召對歡慶殿。
 是日二更
儒臣詩傳初卷入侍
承旨尹光毅。
上番尹光紹下番尹東度。
周南篇訖。
 上曰。
靜攝中欲寓心書冊
今於葛覃歸寧父母一句語。
不能無愴憾之懷。
予雖上奉東朝
庚子以後
歸寧無所
此詩之義。
使予興感
雖是王女
亦有歸寧之義。
多感懷。
光紹曰。
臣承 聖敎
於臣心亦慽慽焉。
詩者感發人之善心
今此周南一篇
可以感發處多矣。
關雎齊家之化。
兔罝作興之效。
漢廣汝墳
化俗正民之治
可以感發 聖心
至於
公元1780年
雎,麟趾之意。
 聖上已諭常訓。
有望元良
則尤可以感發
何獨於歸寧一語。
興感至此
殊非招見臣等。
寓心講學本意也。
 上曰。
儒臣之言。
寬譬予心。
意則好矣。
仍 敎曰。
上番儒臣
不相見久矣。
今忽上來
就職
其意予已諒知。
臣子如此
君父卽爲召見
所謂泰也。
若不召見則否也。
是以雖方靜攝
特爲召見
此是上下交泰之義也。
光紹曰。
竊伏田間
伏聞近來 聖上過加疚傷。
連在靜攝
區區犬馬之誠。
不勝其憂戀。
而連有情理。
不能上來
欲以文字陳戒。
而誠淺難格。
徒歸文具
文成而棄之。
稍俟少間
不待而來者。
只欲一瞻 天顔
一陳所懷
少效憂愛之悃。
 聖上不待臣言。
先諒臣去就之義。
有此俯敎。
惶感倍甚。
 聖上歸寧一語
仰感俯悼。
仁者本心之德。
孝悌慈皆本於仁。
帝王大節
在於是。
竊覵 殿下天品
有過於仁處。
孝慈之發。
不免太過
夫以孝慈爲過者。
似違於理而實有然者。
今春 永禧殿。
伏見玉涕注漣。
臣等不覺感愴
然而帝王之孝。
不在乎此。
安國利民生。
以光祖宗之烈。
孝之大也
近日 聖上方寸過傷。
七情之用。
多不
得其平。
帝王之慈。
不在乎此。
保惜 聖體
收拾國事
貽燕後嗣
慈之大也
 聖上心學工夫
固已洞知
而但不能實踐
故凡可悲可喜可哀可怒之事。
皆有以動撓其中
憧憧去來
自不覺其過。
朱子云保惜精神
收拾身心
此言最切於晩暮之切。
故臣之前仰贊於 聖躬者。
不過八字
伏願 殿下一以收拾保惜爲主
使心地廓然
無物係着
消去過境
俾無凝滯
以保太和
以端治本
區區之望也。
 上曰。
所達大體誠是
予當體念
孝悌慈云者雖過。
而此是予氣質病處。
遇事每多興感
難矣。
東度曰。
治心工夫言之。
先儒曰心不可一物
心體虛明
若有一物存留胷中
則此心便不能虛明
心地淸明
則自無一物之累。
有益保惜之功。
伏願留心於此工夫
 上曰。
所達好矣。
講畢
光紹進曰。
臣之所欲陳者。
一箇心字也。
心學者。
得力逆境
然後可謂工夫
順境可以易處矣。
先儒論心
每以動處及逆境
驗其用工深淺
若 聖心得正
所存者熟。
則雖遇逆境
不失中和
自無隕穫過節之憂矣。
俄所陳收拾保惜
是其綱也。
臣之初見 聖上
古鏡
磨方篇題之日。
此君講學之初也。
請以鏡諭。
鏡體本光明。
一塵翳着。
則不能照他物。
今 聖心有所係着
故於講學謨國之道。
一例放置
罪己責躬
何等天理
程子猶云不可長留胷中
况此感疚之長留胷中
已失明鏡烱然之本體
隨處觸發
隨處爲病。
夫鏡塵一拭則其明瑩然
本心正則其體粹然
此在 聖心一念之間。
一番收拾
一番回悟。
衆理洞然
百感自消。
順逆一致
動靜皆定。
致日新之功而治道亦可成矣。
 上曰。
儒臣所論大體固好。
鏡拭則明
而予有何功可明。
鏡有大小
我鏡雖不甚昏。
卽小鏡之莊在囊中
不能照物
蓋緣世道而然也。
光紹曰。
何有大小
堯舜之鏡。
 殿下之鏡。
同一天理
同一方寸
堯舜之鏡無所翳。
 殿下之鏡有所翳。
顔淵曰。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聖上廓開心體
物來順應
忿懥悲哀
無所係滯
憧憧之病。
惺惺之功。
便是堯舜之鏡也。
 上曰。
鏡無大小誠是矣。
予果有憧憧之病。
予今老矣。
將復何焉。
光紹曰。
 聖上每以衰老自托
方寸老少之分。
古人以老而好學爲尤貴。
今 殿下無少退托
勤御經筵
討論文學
維持此心。
頻接臣鄰
講究國事
扶接此心。
有以整齊鎭安之。
則誠宗祀臣民之幸也。
 上曰。
所達是矣。
予則老矣。
卽今悠悠萬事
惟在元良
自古享國長久之君。
其後嗣王
必有侈豫之心。
予每以此深慮
光紹曰。
我東億萬無彊之基。
盡在此一語
惟在 聖上敎導之如何耳。
上來後。
先問 聖上開筵節次
問 東宮講學之事。
伏聞自上照管之勤篤
不如前日云。
此亦恐 聖上有所係着忘忽於此事也。
 上曰。
予豈忽哉。
近甚悠汎。
故自內纔申飭
今講規亦嚴備矣。
光紹曰。
敎胄之道。
不惟讀書而已
文學末也。
行本也。
必於應事接物脩己治人之方
隨事敎誨
則蓋有勝於文學之功矣。
 上曰。
先行後文之說深得之
正如子吾必謂學之言矣。
 上因溫諭曰。
儒臣世道有所達。
其言則是矣。
初無指斥而出。
分疎者有之矣。
予爲排止爭端而然。
非以儒臣爲非也。
光紹曰。
 聖上洞燭情實
不必更陳。
而臣受 聖上不世之遇。
頂踵皆恩。
區區激慨之辭。
豈無句語過處
而若有一毫欺負之心。
則不有人誅。
有鬼罰。
 上笑而止之曰。
欺負等語。
非所
論也。
目今世道日甚一日
予氣之衰加乎。
世道之弊加乎。
光紹對曰。
臣於世道
懲羹之意。
不敢復言
 上曰。
此則太過
棲遑不進亦過矣。
對曰。
臣以鄕曲生疎之識。
忽見世道之弊。
乃有昨一奏
致一塲閙端。
無益有害
追悔
退伏田里
欲以自白心事
不敢論世道矣。
 上曰。
懲羹之言終過矣。
今日世道
無策可救
儒臣去後
有令人生惡心症者。
因此成心恙。
無奈何矣。
(其時一玉堂。
投附異論。
筵中。
 上屢言尹光紹之言爲此章而發。
予欲諭之而在鄕不能見云。
)光紹曰。
今日世道之如此。
由於士大夫無名節之致也。
所謂名節
非但臨危效命慷慨决義之類也。
風裁自持
正色立朝
秉義而有所不屈。
當官特立不苟
名節也。
諸臣雖以救世道爲無策
臣意則自 上培植名節
磨勵頹俗
世道振刷之望矣。
 肅廟朝崇奬名節
故多有砥礪名行之士。
其時名臣碩輔
皆以名節佐成盛治矣。
光毅曰。
儒臣達誠得之
 上曰。
所達則好矣。
予則老矣。
諸臣年少
顧念長吁太息矣。
戊辰講筵
 上語及林錫憲曰。
予取其忠厚質實矣。
光紹曰。
 聖敎好。
人非忠厚則不正直
古語曰。
忠厚正直
於忠質實中。
求正直之節焉。
人不質實
則雖曰正直
眞箇正直矣。
 上曰。
忠厚中正直之誠然矣。
後日 上語筵臣曰。
向日尹光紹以爲正直於忠厚。
甚是之。
今日諸臣皆尙忠實
世道何患
九月六日
次對歡慶殿。
十一日地震
次對
○夕。
召對歡慶殿。
 先是五月
修撰鄭純儉當李公宗城被論之時。
上疏論救
後日專經不通
自謙違召。
不入講筵
黜補北地魚面萬戶
蓋所坐違牌。
實則䟽事也。
是日領相金在魯曰。
鄭純當初疏語
出於黨心。
固非矣。
但有疾。
生死可慮云。
移之內地似宜。
 上良久無答。
儒臣尹光紹奏曰。
鄭純儉事。
臣憐之久矣。
今日敢此繼陳。
當初違傲
非慢蹇也。
其所執。
專經不通
不敢冒膺儒臣之招。
展轉至此
元非大罪。
且其平日素有風症。
 聖上似已下燭矣。
聞以北塞風高添病云。
經幄近臣
微過黜死邊塞
實非 聖世美事
伏願 聖上垂憐焉。
 上又不答。
久之曰。
朝廷不能持久
無效矣。
禮判李周鎭,吏判徐命彬。
繼陳其實病狀
 上皆不答。
紹自念 聖意三不答。
今不力爭
無歸日矣。
又進曰。
非爲鄭純儉也。
只望其生踰鐵嶺
不使 聖朝侍從擯死於荒陬而已
無寧竄謫內地
以尋生路
魚面名雖補外
甚於竄謫云矣。
 上良久曰。
魚面在何地。
光紹曰。
三水地而在白頭山下豆滿江邊
非人所居
無與爲比云矣。
 上曰。
儉鄭氏中有氣。
故予欲折之
光紹曰。
儉之氣。
豆滿風霜
催折已盡矣。
乘障半年
可以懲其氣。
生存然後可以折而使之。
一死之後
更何氣之可折乎。
昔 宣廟朝。
金孝元以罪特補富寧
正臣李珥憫其有死病
乞移內地
得三陟而生。
至今稱爲 聖德事。
儉之罪。
輕於孝元
魚面之惡。
甚於富寧
以 聖上仁恤羣下之德。
豈忍以一眚
永置死地乎。
惟願移置生地
 上沈吟良久
敎曰。
予不欲以儉永置死地也。
儒臣所達如此
豈無商量
但旣補外何必再移。
內遷可也。
領相曰。
其䟽非矣。
內遷終過矣。
力爭之。
光紹慮其仍置。
奏曰。
得生幸矣。
內遷何關。
許遞無妨
 上曰。
然則遞職。
前夜地震
玉堂將上箚陳戒。
適命次對
意謂仍灾仍接
登筵大臣之後
陳勉戒矣。
筵席
將罷。
大臣起身
光紹進曰。
大臣勿退。
將有所陳白
仍奏曰。
於今筵。
竊有所憂慨者。
昨夜雲臺之報地震之異。
極其非常
而今日賜對。
臣愚以爲自 上必遇災惕勵
有此延訪之擧。
筵席垂罷。
 上下一語及於灾異
朱子所謂九重無罪責躬之辭。
宰相引愆救時之章者也。
如此而安得應天消灾乎。
臣亦有區區所欲陳者。
而先以此交勉上下
古人云諱灾之灾。
甚於天灾
伏願留念焉。
 上曰。
自初引接
果由灾異
而筵中酬酢漫延
忽爾忘却
儒臣所達甚得體
予用惕然
今此灾異
皆由凉德
罔知攸濟。
相引自訟曰。
儒臣交儆之言甚切。
至臣老昏頓忘
不勝惶恐
陳益加警惕之意。
光紹繼奏曰。
灾異之作。
必有所召。
隨事言徵。
漢儒陋習
自省篇。
有曰其所響應
隨此心之操舍
天人相應實理
 殿下已自體驗
伏想中宵丙枕。
已有所反省
竊念地者陰道也。
宜靜反動
此其故何哉。
 聖上居九五陽剛之位。
當體天行健
奮發振作
收拾身心
講究國事
而今不然
心地隕穫。
消沮退托
 春秋晼晩
衰倦厭勤。
憧憧往來
爲厥心病
而殊無陽奮勵
氣。
宜動而反靜。
然以制伏陰道
宜靜之地。
反有此動。
陰陽易位。
動靜乖理。
竊願以此存省
剛大爲心。
振發爲治。
以講應天之實功焉。
 上曰。
儒臣極精切。
漢儒附會之類。
其理實如此
其奈凉德何哉。
予實慊然
吏判徐命彬曰。
玉堂所達。
言約義精。
眞儒臣導君之格言
正合 聖上今日受用
 上曰。
予當體念
光紹曰。
應天以實。
一箇實字
消灾之本。
 聖上實心振作
頻接儒臣
實講 聖學
頻召備局。
實謨國事
今日行一實事
明日行一實政。
以至用人救民之策。
注措云爲之際。
不以一實字做去。
使君酬酢
一塲閑說話。
則天不期消而自消。
國事不期治而自治
更願留意
 上曰。
所達甚好。
而實政實事
無以行之。
亦將奈何
領相曰。
儒臣之言切實
更加惕慮
留意國事焉。
將罷。
 上曰。
儒臣夙興夜寐入侍
仍敎曰。
向讀詩傳
興感於歸寧一句。
儒臣深加寬譬以爲憫。
故予當今月。
蓼莪之痛。
欲講蓼莪篇。
而念儒臣言。
改講此書矣。
光紹曰。
 聖敎至此
不勝感歎
 殿下卽今所急
在於心學
方寸受傷
觸境興感
若不深加實功。
將無收拾一心
救拔國勢
講之書。
必以心經近思錄,聖學輯要夙夜箴等書。
討論講磨
浸灌扶接
使心體廓然
一念之滯係然後
國事可做。
生民可救
亦可以垂裕後昆矣。
 上曰。
所達之意。
予已諒之。
體念焉。
○是夕召入侍
上番尹光紹
下番善行
夙夜箴。
上下番分讀訖。
光紹奏曰。
陳南塘朱門淵源
嘗著是箴。
正臣李滉甚稱其有功學者
乃隨其用功地頭
作爲一圖
編之十圖中。
進于 宣廟
此解卽盧相守愼所述也。
守愼學識著聞
先正亦稱註解之善。
往復書札
今載集中
惟故儒相趙翼譏其夫子顔曾
皆加註釋
論語例。
論語亦無夫子之解。
深嫌其浮誇矣。
 上曰。
此則似然。
又奏曰。
下振精明之解。
守愼以爲振拔吾心之精明
先正謂此近禪語
日暮昏氣之乘。
振拔精明之。
當與齊莊整齊對待語。
不當精明二字認作心之精明也。
精明二字少差
則易入禪學故也。
 上曰。
予亦誤認如盧相之見。
今聞儒臣言始覺之。
先正之論。
精當矣。
善行曰。
上番所陳。
皆在本解之外。
甚有發明矣。
光紹又奏曰。
當日暮。
正値氣昏
特進臣等。
講是箴也。
深仰 聖上存心
警省之功。
其中最初用功處。
在澹之一字
徹上徹下之工。
讀書應事之際。
夜寐夙寤之時。
皆能於澹字上收效。
思慮煩亂
中夜而作。
哀樂相因
隨感而發。
惟澹字可以得力
而㝡切於淸心息慮之功。
 聖上今日不可喚醒着力也。
 上曰。
奏語精切有味
儒臣所釋之意。
予亦知之。
當勿忘焉。
十三日
召對歡慶殿。
是日拜兼輔德
 上下番上同。
夙夜箴。
時有朴弼周諡事
違牌不入是筵。
 上敎曰。
君臣無隱
向日儒臣不參諡座
似涉黨習戒之。
光紹對曰。
正臣尹某。
臣之兩祖師之。
臣又師其孫。
情義自別。
弼周曾有侵斥語。
故不欲與論於易名
私義也。
非黨習也。
 上曰。
此則然矣。
十七日
召對歡慶殿。
 上下番上同。
夙夜箴。
時又有議諡事
東璧主之。
是日 上語諡事
因問我朝儒賢諡號
儒臣似知之。
爲予陳之。
光紹圃隱以下
從享七賢南冥高峯寒岡沙溪,旅軒,愼齋,魯西,同春明齋玄石諡號
一一奏達
 上又問諡號各有諡法
亦爲
我誦之。
光紹又歷陳文,忠,正,獻,敬,,純,簡,貞,憲,穆,康,成十三字諡法各四字
 上笑曰。
儒臣豈嘗讀諡法乎
對曰。
近因議諡
新加披閱
故偶記之。
二十二日
陳䟽南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