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与李懒拙斋(山斗○壬午)
厖眉皓须。俨然辱临。望若神仙中人焉。既而。轩驾翩然。欲挽之而不得。此心怅结。宿昔而未化也。伏惟令体还税有相。起居冲福。象靖即宜趋进。仰申节宣之候。而出无驴仆。愿莫之遂。徒有罪恨而已。斋韵。伏承和寄之喻。谨用构拙。第未能形容娱贫味道之实。聊以表区区向仰之忱耳。惟祝令体一向万重。
与李懒拙斋
拜违轩屏。已月十日矣。中间有因事历候之便。而辄以病故不成行。怀仰德仪。未尝一日而去心也。即日清和。伏惟台体起居若序万相。向来职名辞疏未准。 恩谕继下。进退有益难处者。不审去就之间。定算何居。饮食寒温。非他人所与。然窃恨不得趋侍杖几仰扣精义之万一也。向者窃窥执事介然自守。不欲以趋走为恭。而今日事体。又别有不可胶守前见。然钱若水尝言以爵禄恩遇之故而怀必报。此中人以下者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2L 页
之所为。今执事之所自守。与乡里小子之所望于执事者。皆不敢以中人以下。伏惟卓然以古人之道自处。使颓波骪俗。有以知进退之义而不敢于自轻。则亦所谓报不报之恩者矣。夫以恩数非常。有难以坐违。而身之老病。又日甚一日。万一道途撼顿。匕箸有不安节。是进不得以伸臣子之义而退失其平生之守。伏闻 圣谕又以量力上来为教。则亦不责其必进于 辇毂之下矣。固知执事前定不跲。不待刍荛之询。而爱慕之深。敢陈瞽见。伏惟笑领而恕其狂僭如何。悚仄无措。惟伏祝为时毖重。益增吾道之光。
上尹方伯(东度○在迎日○癸酉)
昨者获瞻颜色。稳承诲言。盖既归而腹犹果然矣。秋气渐高。伏惟调中体力渐向佳裕。象靖撼顿来归。百事败意。惟是采砺之役。前后用役夫累数千。而杳无竣事之期。阖境之民。膏血殆尽矣。庆州才已讫役而患无以继之。使本邑尽瘁之民。三次驱役。人非木石。何所堪忍。愁怨载路。呻痛盈室。目不忍视。耳不忍听。忝为守牧而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3H 页
手坐视。未有以救拔。徒窃廪禄。羞死何言。永川颐军移划一事。曾已面禀。归后更审形止。辄有论报。而摄养之中。下吏不敢以时闻。寒事渐紧。不免中辍。前头狼狈。可坐策矣。永川自有前例而犹百般图免。今移划他邑而谁肯乐听之哉。文报往复之间。动涉时日。数月艰辛之功。且将归虚矣。向者伏蒙閤下以失信于永民为虑。此诚是也。然私窃伏念永川自是 朝家所划。而欲为偷安自便之计。閤下又曲徇其意。则所以为永民地者固厚矣。然移永民之害而加诸本邑之氓。疲残垂死之命。更添科外之役。是閤下之信伸于永之民。而所以敛怨于延民则又深矣。今欲移永民之苦而施诸他邑。则除庆州兴海清河外。道涂之远。又倍蓰于永川。其赍送之费。往来之勤。虽救于彼而又将生于此矣。象靖无德于民而不能谨守前规。坐失 朝家所划之军。以滋害于民。亦何颜面可临吏民哉。传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宋之君子曰。出令不善而改之何伤。区区窃以为閤下更为行关于永川。以为初不审思。轻易许施。而即闻砺役尚远。军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3L 页
丁不足。 朝家元划之军。不可一时权减。依前赴役之意。严明行下。则海邦千里狼狈垂死之命。得以阴被閤下一言之惠。仁人之赐。不既多矣乎。此事不比凡役。迟一日则有一日之害。更乞火急指挥。毋底迁拖。分付下吏。凡事系砺役文报。到即入呈。亟赐施行。庶可仰受威令。获有成效。不然则愚昧浅劣。不能为无面之不托。惟有去耳。痌瘝切己。语不知裁。伏惟恕谅。
上李方伯(彝章○甲戌)
象靖谨斋沐拜书巡使相公閤下。拜违谈宴。忽已改月。伏惟令体起居顺序万重。象靖少多疾病。晚经毒疹。杜门惫卧。盖已无复当世之念矣。 朝廷特加湔拂。授以县寄。草野微分。不敢言病。黾勉视事。行且二年矣。治民莅职。未有一分可见之效。而风土不佳。宿痾转㞃。膈痰顽横。心脾萎弱。往往而甚则吐呕注泄。苶然而不振。若复因循岁月。恐遂成难医之疾。区区微物。亦知自爱。诚不忍徘徊斗禄以贻终身之恨。且窃自量。愚昧蹇劣。不堪世用。二十年来。自甘退藏。虽向来奉亲之日急于甘旨之养。而犹不敢为睢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盱乾没之态。矧今孤露之馀。万念成灰。岂复更有彯缨结绶之念。而徒以海邑閒僻。乡里不远。或可以婆娑偃仰。读书养病。以其禄俸馀资。粗供尝礿之节。而宦况冷薄。无以少伸追养之愿。民俗健讼。簿牒纷瞀。以平生懒废自适之身而迫于束缚驰骤之势。有时大闷不聊。欲发狂疾。精神疲苶。收拾不上。朝得而夕失。昨令而今忘。奸胥猾隶。窥见间隙。往往为其所瞒而不自觉。虽欲因仍盘礴为冒昧岁月之计。决知其不可堪矣。抑象靖闻之。君子之道。出与处而已。而出则有为。处必有守。区区平日之守。固不足道。然读书养拙。持身谨言。幸无得罪于乡党州闾。而一日出来。强颜窃禄。心劳而政拙。身勤而事左。阖境之民。方且喁喁而阽于困矣。是其一出。不过为儿女饥寒之计。而并与平生辛勤所守者而亡之。出处之间。两无所据。只有随身两膝在耳。行迷未远。尚可追复。及此时节。得以自放于荒閒寂寞之滨。温理旧业。追省前愆。以收桑榆之功。以其暇日。收拾村秀。早晚讲课。幸有尺寸之效。则亦佛氏所谓名为报佛恩者。而与今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之进退狼狈无益于人己者。较量长短。不可同日而语矣。昔文立不荐程琼。知其性谦多病。留丞相怜。朱夫子久处瘴乡。请与祠禄。盖古人贵相知心。不欲以爵禄羁人。象靖虽无似。亦尝以百代之谊。屡蒙知顾。岂宜一向绊絷。以丧失其所守而不之恤邪。仰恃眷遇。悉露腹心。伏惟哀怜而听其所请。千万望幸焉尔。
上李方伯
仲冬寒甚。伏惟政体起居若序万重。象靖自揣妄庸。重以疾病。不能自堪于驰骤之涂。状请躬恳。靡有馀力。而閤下终靳听许。差以傧役。边事有限。黾勉趋走。盖将为事了即还之计。而秋务旁午。姑此蹲仍。自愧立志不固以自取其困也。查讼。自知浅劣不足以承堪。而重孤题意。不敢不尽心凭文按招据实查报。而閤下直使之上。使别定查官。翻改狱案。是则閤下固以象靖为不足以备执事之役矣。传曰。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以治矣。上之不获而以临乎民。其有从之者乎。象靖虽无似。亦粗识去就之分。虽欲冒耻迁延。以苟偷活于此。狷滞之性。决知其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可堪矣。玆敢冒渎威尊。更申前请。伏乞閤下特垂轸恻。早罢官守。使得归卧田亩。养病省愆。是亦始终之厚赐也。区区强颜复来。全为閤下眷向甚勤。欲与之同其去就。自顾无似诚有知遇之感。为此冒昧岁月之计。今閤下既知迷暗之不足与议事矣。何苦强拂其所守而不听其去哉。象靖莅此以来。已闻此狱街谈巷议莫不称冤。而奸凶之辈倚托幽阴。构捏虚罔。其幽明冤郁之气。足以上干天和。正宜十分钦恤。平心舒究。必得其实然而后置之法。则受刑者亦无所恨。而閤下既不亲自审慎。径付查官。片言折狱。遽加威刑。年岁名字之不同。帐籍之相违。一切莫问。皆归之不是异事。而架空悬虚。言外得意。宜乎浅见拙法之不足以有概也。明知其冤而袖手莫救。惟有引咎自列。庶可阴以解谢向隅抱冤之民。伏惟閤下垂怜而幸听焉。固知此狱已成决案。不可容易变动。而区区勉守。不欲牵私而迁就。畏威而回夺。率易承当。自取颠踬。亦何所恨哉。惟祝益懋德业。以惠一方。
答李方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伏惟寒令。相公体履万重。象靖辄有微悃。仰渎崇听。伏荷盛庇。开诲谆复。无异对面提命。象靖虽顽固。宁不知感。惟是所有贱疾。根蒂已痼。久处瘴乡。重致添剧。危浅之命。万一不免于尸窃之中。亦岂閤下之所欲闻哉。玆敢冒昧烦渎。须至再控。重乞閤下曲加陶镕。亟许罢免。使得安意调息于畎亩之中。象靖之受赐也大矣。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兵。不敢复开喙于查事。而区区微臆。尚有未尽者。不得自隐于閤下。大抵此一婢讼耳。其胜负似不足恤。而父子兄弟夫妇之冤莫雪。而奴主之分不立。莅狱者不可以不深长思也。狱案俱在。虚实立辨。非有难明之端可疑之迹。而再经道决。转成铁案。使兄弟次第受刑。而孝子贞妇。饮恨泉台。逆奴叛婢。偃息户牖。使其有一毫之未察。一举而三纲紊矣。宁不惕然而动心乎。来谕。以前日道决有欠究覈而今日之事复踵前辙。安知后之视今。不如今之视昔乎。彼之所以多年抱屈。待时而起者。必以閤下按狱精详。群枉必伸。觊其有万一雪冤之望。而毕竟事机至此。使冤郁之气。萃于一门。戴盆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莫白。鬼怒人怨。象靖既与闻其始矣。不啻若自己推而纳之沟中。区区引咎。盖欲为匹夫匹妇地。非为移查反案而发也。象靖虽无似。岂以一言不合而悻悻见于言面。直为之去就哉。事在既往而哓哓多言。极知悚懔。然私心介介。不能自已。且象靖从此辞矣。顾念平日知顾。不敢有怀不尽。伏惟有以裁之。
上李方伯(乙亥)
秋雨成霖。气候不佳。伏惟相公閤下体候对序超谧。区区仰慰。盖不浅也。象靖居官无状。自取颠踣。伏蒙特赐甄庇。委曲措处。使过中失当之举。纳之无过幸免之地。穷途感幸。不自胜喻。然去就行止如饮食寒温。虽以閤下之明而犹不如自知之审也。象靖一病三载。转成沈痼。奄奄有难保之势。苦言悲恳。累度控免。閤下亦既许之以早晚准请矣。今玆之事。邂逅纷挐。以累次丐归之身。而得此机括。又复闷默蹲仍。是前日之言归。毕竟为无实之空言矣。是以决然为逡巡自屏之计。然区区于此亦尝思之熟矣。盖当初绣衣之刑讯。全出于下吏之私罪。则有不当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辞。明言官长之得失。则有不敢辞者。由前则閤下所谓无可引之义。由后则閤下所谓当自处以待勘之身。二者皆不可以言归矣。今绣衣之发于言语文字者。姑无显然侵逼之意。而究其纵恶启奸之源。固有所在。且有一二事躬犯手势。有不可以自诿者。姑无显然侵逼。则去就自在。不必蹙伏而待勘。固有躬犯手势。则不可委诸下吏。晏然而冒处。承前日屡丐之馀而呈病解归。恐未至大碍于法理也。投绂之举。极知狂妄。然家在一路。来往甚近。前日盖亦为一再归卧之计。而迫于束缚之势。不能遂区区之志。非有一番举措。閤下亦视以例让而不足以动听矣。窃念古人雍容审密。蹈履规度。然去就之间。往往不嫌其有迹。如投印解符等事。即古人常事。人亦不甚异之。而后世此义不明。且有法令之禁。然苟有难处之端必去之义。岂可以今之时而不可为古人之事哉。是以出于狂疏之计。为此不得已之举。亦恃閤下知顾之重。必将曲为之地而不至于重被罪谴也。符章留置。非初心所安。然曲荷閤下见念之厚。且有从容许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之意。故不敢一向径情曲循所教。然因仍迁就。尚欠结杀。有如食物在咽。不可吞吐。是閤下所以见爱者。乃所以纳之窘地也。幸乞始终哀怜。亟施陶镕。将此病状。即为状罢。上不失閤下以礼退人之义。而下得以自全匹夫去就之节。则不惟区区之幸。而在閤下亦为曲成万物之一端也。来书所教。少雍容典重之味。多生硬不耐之病。此数语。无一字不是切己实病。平昔之所悯然自疚。而磨治不力。遇事辄发。敢不服膺明戒。以粗效见念之意。然义理不明。无所准则。而捺生做熟。自托于重厚耐事之伦。窃恐毁顿廉隅。骎骎入于乡原乱德之流而不能以自拔。不如任其气质之偏而窃自附于獧者之有所不为。或未至大得罪于高明律人之科也。未知閤下又何以见教也。
答地主尹侯(光绍○辛未)
顷者伏蒙猥垂谦屈。许以反复疑难。自揣妄庸。极知不堪。而感閤下虚心之求。不敢不竭驽钝以对。僭越烦渎。惕息以俟谴斥之诛。不谓大度容庇。曲赐采纳。互相唯诺。如影响焉。益有以见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L 页
其位高而意下。德愈盛而礼弥恭。有非小人之腹所能料也。至其推借过当。奖饰逾分。自顾蒙陋。万分无一近似。固知閤下所以引进穷乡晚进之士。亦诱之而使言者得自尽耳。然窃恐雨露太胜。非所以成物之道。远迩传闻。或有以议閤下语默之节。则亦岂小故哉。自是以往。曲加陶镕。痛施钳锤。使朴愚懒废之质。得受其绘采振翼之效。则此武城之民所以被君子学道之化也。一席规劝之喻。象靖之所欲奉闻于座下者。而官府邃严。不敢辄有请焉。反为执事者所先。是殆引之而开其自新之路耳。文字讨论之外。幸推其日用玩养之馀而以及于人。则虽不得日操几杖于前。而所以涵濡道德之波者。盖不可胜道也。学规磨砻删润。渐觉详密。区区之见。殆无以复加矣。惟是举措须人之谕。前后承教。屡有此意。固知閤下临事而慎。不欲以轻心掉之耳。夫世教衰而民不兴行。自其幼稚之时而已驱之于声名禄利之场。其心思有以渗泄于彼而不知有此事。间有粗知外内之分。而夺于冷淡闹热之势。其志气有以奔驰于外而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H 页
暇及此事。閤下临莅日久。固已得此于州士之眉睫。所以迁延持重。虑其有唱而寡和。既始而鲜终耳。象靖生长玆土。谙悉乡习。不敢以十口保其必无是也。然幸赖先辈教养之力。遗风馀韵。犹有未尽沬者。其知此事之为自家本分则均有焉。而特无所謦欬于其侧以启发其良心耳。閤下以躬行心得之馀。而责之于天赋固有之性。前有规约之详而后有禁防之严。则上行而下效。风尚而草偃。文翁常衮。固已行之于遐荒僻陋之陬。而曾谓齐鲁之民不可以为治哉。虽然。此犹姑以成效而论耳。夫先难而后获。明道而不计功。此君子处心立事之大要。苟义之所当为。则亦尽力向前而已。使其不幸而无成。亦可以尽吾心而无憾焉。岂可逆料吾民之不能而舍所学以徇之哉。前日承教。以为养成三五秀才。亦不为无效。是则其所望于士者不奢。而士之所以应閤下之求者不甚难。亦在断然行之如何耳。不为浮嚣之论所摇惑。不为功利之说所迁夺。守之以笃实而行之以悠久。磨以岁月。渐涵浸渍。则龃龉者纯熟。疑惑者信服。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L 页
将潜移默转而有不自知者。此虽未可易以言。而其理不可诬也。愚蒙抵滞。不达时义。敢尽布其腹心如此。伏惟恕其狂僭而取舍之。幸甚。天气向热。伏惟政体神卫万重。旱熯告灾。二麦失稔。赤子方嗷嗷仰哺。伏惟抚字心劳。思有以康济者。一境有恃而不恐耳。
答尹侯
曩者伏蒙猥垂长笺。辞旨勤缛。所以劝勉牖迪之意。蔼然出于悃诚。跽领伏读。感极而继以悚也。自夫人亡教弛而此学殆绝讲矣。乃今得之于百年响寝之馀。则是天所以幸一方之民以与闻斯学也。閤下不知象靖之不肖。使得备数训迪之任。自量其力之不堪。盖三辞而不获命。则诚恐鲁顿浅劣。以重伤閤下知人之明。是以不敢不竭其愚昧。以仰塞明教之万一。惟是知识昏短。导迪无方。行之数月而未有一分可收之效。使閤下至诚企望之意。怃然而生悔。是殆距心之罪也。请因閤下鼓罢之教而战喻焉。盖诸生无超距投石之勇。民等非折冲制胜之才。而閤下徒以虚名使括。强委以一方推毂之任。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H 页
兵家所谓以其国与敌者。不待智者而寒心矣。倘赖閤下有时按辔临营。申严师律。庶得以受其节制。仰分阃外之忧。而适会丧故。此事又不谐矣。自玆以往。勉策疲钝。更申约束。以少收桑榆之功。未知前头事竟如何耳。窃观诸儒非无美资好尚。而才禀有敏钝。造诣有深浅。困于举业。则或少理义之趣。梏于文句。则易昧本原之工。欲专于课诵。则要多遍数而未暇于体玩之功。欲免于慢责。则务富篇帙而实疏于温绎之习。民等又不能朝夕游处以相刮磨。而一月之间。不过一再相遌。备礼考课。恐未能深有所益。以负閤下期望之意。未知閤下又何以见教也。诸生出入。非实病切故。不敢辄许。而每患其不能齐。自此尤当严其防耳。课题。谨此制呈。但义理微密。易有差谬。幸乞批回。得闻其疵病。亦无异于提耳而命之也。或缘病故。未能准数。亦恐为不诚之归也。
答尹侯
顷修复书。计已获关听矣。比日风气不甚佳。不审侍馀体履渐向康吉。区区溯仰亡已。昨日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L 页
事。伏想已了矣。以举业从事。固知非閤下雅意。然因其来而告语之。亦教诲之一术也。象靖适有采薪之忧。不得进参末席窃瞻礼士之仪。自愧贱庸无分于胜事也。学规。得以屡日反复。规模正而节目甚详。纲领举而条理有序。特在举而措之耳。间有一二妄论者。而亦皆兼收而曲取其虚心乐善。察迩言而集众思。又如此则是古人所以优于天下者。而矧区区一方之事哉。閤下犹不自居而强使之。复有云云。则何敢更有烦渎以重犯不韪之罪。然窃伏念閤下所以屡扣于悾悾者。岂真以其言为可取哉。特以为政于是邦而使居是邦者。得以自尽。以通下情而达民志。欲因俗以为治耳。徒以自揣之审而一切含默。有问而无对。是自阻于好问之下。而沮閤下稽众体下之盛意。是以敢冒昧而复有献焉。伏乞俯谅微悃。有以恕其狂僭。所拱而俟也。取舍既定。早赐颁降。俾为士者知其所从事之实。熟讲而预习焉。则不待七月之期而不言之教。已默行于今日矣。如何如何。
  别纸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H 页
儒风渐远。久为识者之叹。
此语诚然。固是一方士子之罪。然自閤下待士之意言则或恐更有斟酌。士趋不端下。略加檃栝云。为士者信有责矣。然主风教者。亦未尽其导迪之方也。如是两分其责。益有光于閤下谦尊之美。未知如何。
 尚名励节。措事奋庸。
名节事庸。恐皆非根本工夫。尚名二字。或易以竭忠如何。盖尽其职分之所当为。则名自随之。不必预以此自尚也。如何。
 
读书科业。(止)轻重之分。
科业一事下。既别立条例。此段专以讲学为主。而读书科业以下。或可删去否。
 三科
圣贤书。孰非要切。固不可等差。然既定为科条。则恐当以四书五经为首。小学家礼等为次。如何。背诵随宜下。或可添入皆当以讽玩思绎体验实得为主。毋以涉猎记诵奔程务博为心云云。如何。盖通读。易徇于口耳。背诵。或近于帖括。似当预为救弊之策。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L 页
择斋儒为执礼。兼师友之责。
此一条甚好。但居斋肄业。执礼之称。恐无古据。可依沧洲学规例。名以堂长如何。盖堂长不必以班首。虽年岁稍次者。亦恐不妨耳。
 科业一段。
此段亦不可废。但自笃志以下。似有商量。盖笃志做读。两下用工。则夺于冷热生熟之势。其所读者。皆为所做之资。将愈笃而愈丧其志。况敢望其好消息邪。以是自勉之下。或可改之曰。须随分做取。以应程式。而要以读书修行为主。毋失其轻重内外之分。如何。近来科体。转险转怪。殆不可读。以朱子说观之。亦系关风化之盛衰。幸望略措数语。以顺理靠实为主。而毋尚奇怪诡诞之习。以害性情之正云云。则幸赖閤下转移之力。庶几少警流俗。不是小事。未知閤下以为如何。
此乡。从事于文艺之士甚多。其不与于是者。亦不为无人。或别立一条云。今此劝学。盖将以成人材厚风俗也。非不欲兼收普养。而亦势有所不及。其在家者。亦宜饬身修行。读书肄业。而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1H 页
渐磨成就之责。不能无望于其父兄师友也云云。如是则可为异时渐次升入之地。而亦仿古者党庠家塾之遗意。博施广济之功。隐然寓行于其中矣。未知如何。
答地主尹侯(师国○庚子)
昨以一书烦隶人。即拜辱复。感悚交并。伏审午热。视篆体履万相。惟是目下之挠。方来之虞。固是有民社者之责。溯仰不任区区。西楼文字之嘱。名列三王之次。自是荣耀。而自量精耗文退。不堪备数于作者之林。敢控微恳。方深悚慄。即蒙特赐俯谅。不欲困殢。极荷爱恤之盛意。然閤下既修韩侯之业。而象靖不能踵权公之撰。是则不及古人。政是象靖才短词拙之致。而乃反引而自咎。尤庸罪讼。然权公衔命适来而有此作耳。不必以邑人之故也。高文大笔。世自有人。特閤下一开口间。何必强使拙斲血指汗颜为大匠羞邪。书斋题额。特许挥洒。仰认盛眷。足为颜楣光色耳。
答李顾斋(槾○己酉)
八月半后。因事出商颜。首尾数朔。而归则白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1L 页
传书。留在尘案。忙手开封。读之四三遍。且惊且喜。不可形喻。仍伏审入冬来。静里体力万重。区区慰溯。又如何可言。象靖侍状粗幸无他虞。惟是三秋好光阴。太半从道途奔走上过了。益觉胸中草木太多。固无芟夷薙除之日矣。中庸首章之旨。偶有一时左见。不容终隐于函丈之间。粗发狂瞽之言。因为求教之地。今承下谕。剀切明的。恍然若躬置诸膝。提耳而亲面命之。象靖之惑。于是乎解矣。其何伏幸如之。庐院讲会。作如何究竟。士子会者几人。见讲何书。发难几处文义。亦有可责以向上之业者否。当此东南寥落之日。此是第一消息。初欲承命奔走。粗伸平日愿从之志。翻思参会诸员。太半是忌疫人。坐在痘虎丛中。乘危出入。不瑕有后悔。故行装垂发。旋即退止。坐使一番好机会。都输二三子之手。中心怅恨。何能少须臾敢忘也。再从弟拨冗作此行。即欲并辔东向。以酬向日未偿之债。而适以事牵。又未得遂意。因其行。聊布其腹心。便回。伏望痛加镌责。开示向往之方。则不必周旋几杖之间然后为可以受教也。千万切仰。惟体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2H 页
力增重。慰此慕望。
与李顾斋
一贯章忠恕诚仁之说。偶发狂言。因被高明之骂破。深切愧讼于心。而因念此个道理。本来公共。心怀疑滞。私窃不安。而诿以鄙贱之故。终抱未达之恨。则深恐睹当之无期矣。故敢复言之。盖诚者。纯一无妄之道。在天为于穆不已之命。在圣人为真实不息之心。故泛论诚之一字。则固不可以专属于体。信如执事之言。而既与仁字两下对当。则是其一体一用而有不可易者矣。故程子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诚也。而朱子既引之以训忠矣。又引至诚无息。以明一本之万殊。则其立言命辞之意。分明可见也。夫程子之只说仁字者。祇是忠恕二字。如形斯影。言用而体不外。故单言仁恕。而包诚忠在其中。若必欲分言之。则其下诚字。亦无疑矣。今若曰诚者该贯体用。不可以偏言乎。则周子养心说曰。诚立明通。而释者曰。诚谓实体安固。石子重以心为该诚神备体用而朱子是之。则亦以诚与神分作体用看矣。故朱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是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2L 页
者事。圣人分上。只说诚字。与仁字尽字推字用不得。又曰。忠在圣人是诚。恕在圣人是仁。又曰。动以天而一以贯者。不待尽己而至诚者自无息。不待推己而万物各得所也。似此议论。亦班班杂见于中庸或问。论语注疏之中。讲学之暇。如使左右者。按册而视之。可见其指意之所在也。小小知见。不能别寻新奇高爽之论。只按文求义。售其迂拙枯滞之见。倘蒙不鄙。明白指教。敢不束身归款以听进退之命乎。干渎尊严。伏增惶惧。
 
问。或以为忠恕非所以言圣人。而欲易忠以诚。易恕以仁。其亦可乎。朱子曰。圣人之忠则固诚之发也。圣人之恕则固仁之施也。然曰忠曰恕。则见体用相因之意。曰诚曰仁。则皆该贯全体之谓而无以见夫体用之分矣。(论语或问)
  余顷以忠恕诚仁之说。往复于振谷。而振谷既不以为然。癸丑冬。偶读论语。看或问得朱子是说。然后固知圣贤之言无所不备。有若预待今日之论者。而后生末学。粗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3H 页
得一说。便自开口者。适足以彰其狭少卑浅之见也。盖振谷诚不可训忠之说。偶因一时之失。而余之直以诚仁衬贴忠恕者。又失之轻扬疏易。无以见其该贯全体本末相因之异。今合其说而断之曰。忠恕者。学者之忠恕也。诚仁者。圣人之忠恕也。而曰忠曰恕。则见体用相因之实。曰诚曰仁。则为全体该贯之义。是亦少有异焉云尔。则庶乎其无病而不悖于朱子之训矣。从当以此复询于振谷。而姑先以识诸此。以觊他日之少或有更进云耳。
与权屏谷(矩○癸亥)
向来历谒。仍得再宿之稳。实迩来所愿欲而未得者。而执事不以无似而弃捐。有问即答。如影响焉。象靖饱腹而归。半月十日。未能已也。春寒料峭。伏未审道体对时万相否。象靖幼则获从先生长者之后。侧闻古人所谓为己之学者而窃有意焉。材地卤下。重以世故。汨没浸渍。意想渐薄。一日之曝。不能救十日之寒。则且将兀然为庸人之归矣。执事既不拒之于前矣。或赐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3L 页
一言之重。使得有所持循而向往焉。顾不敏之幸。而在执事亦成物之一道也。光靖一番辞退。已数年矣。疾病冗故。颠倒悠汎。不得继此而复有进焉。每与兄弟相对欷叹。然亦何益哉。早晚欲一修起居之仪。仍有所质难。而第恐根本未立。无受教之地耳。从祖弟师靖徽靖。欲纳拜于屏下。而不敢自通于隶人。以象靖等前获私于下执事。敢以一书为介绍焉。伏望赐以颜色。容足于盈尺之阶如何。此辈非全无志向。而才地见闻。只是凡下。无振发向往之意。伏想施药必当其病矣。
与李讷翁(光庭○壬戌)
今年运气。大都不好。窃闻彼时事。戒心于泉亭溪院之间。向后又月日矣。不审轩几已返定否。静里体力随处神扶。有恺悌万相者矣。伏承与权江左丈源仲士安诸先辈。作月馀会。且有编摩古文之役。窃恨相去远。不得从容杖几之下。获听谈宴以自慰。然时时想象题目。已觉清气逼人。未知其间有何言语做何文字。所与从事者。已有头绪否。少年后进。亦有长进。会听人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4H 页
话者否。有对而无问。固少者事长之礼。然慕向之深。不觉唐突及此。若不赐鉴恕。顾象靖之罪也。弁卷文字。或已下手否。极知此事非暮境閒养之宜。而私计迫切。敢有控恳。谨当趋拜轩屏。拜受而归耳。
答李讷翁(癸亥)
秋意乍生。蝉声益清。辄诵听之。未尝不怀高风也一语。未知千载之下何人可当此事。则怀仰德仪。第切驰诚。意外白足奉书而至。披玩敬诵。寒温安问之外。所以牖迪教诏之意。满纸谆复。象靖自顾驽贱。无尺寸之长可以藉手自见。执事何取而有是也。悚惧感戢。来并于心。仍伏审履旱经潦。静里体力燕超冲谧。区区慰喜。盖不自胜也。象靖亲候幸无他虞。惟是贱疾作苦。日有惫削。何足以奉闻者。向来偶与江左权丈略有往复。词理荒芜。不足以仰浼长者之听。乃蒙不鄙。过赐嘘奖。且以一言之重。追勘未决之案而镇两家相持之口。象靖于是可以解平生之疑而不迷于所趋也。象靖材地庸卤。重以病懒。于六经。仅读其半而今已亡失。往往不能以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4L 页
下。至洛建文字。亦未肆用一日之力。特掇拾衣被。以资学究之业。真圣门所谓德之弃者。而徒以区区颊舌。竞长争短。以供一时谈辩之资。虽所执尽是。已不切己。况其未必是乎。方愧惧悔懊。杜机塞兑。思有以粗赎妄发之罪。执事怜其迷溺。欲收置可教之科。读书先后之序。两家所执之偏。皆痛快指说。使有以交互用功。毋落一边之弊。则象靖虽顽愚。敢不改心易虑以毋负所以见教之意乎。虽然。象靖当时意思。只谓学者当论义理。不当论文章。今古若厌朱书之繁蔓而不许轻读。则即此厌繁之心。便已有害于道。是以不免略有言说以明立心义利之辨。若其读书次第。已有前辈定论。象靖何敢遽然立说以专尚朱书而弁髦前圣之法言邪。只言先事六经。恐不为病。诚如所喻。然才有意于文字之简古。则已非第一义。与先事先秦者。同一意脉而特改换其头面耳。是以区区鄙意。不敢辄从。执事于此有以处之。则此事公案。当有究结矣。近来承学之士诚有繁文缴绕之弊。执事所谓衣被文字卖见识而取科目者。象靖正坐此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5H 页
而患未之能改。承命惊惧。盖不知所以为心也。虽然。便谓先生生乎今日。深悔成此一书。以资浮薄之习。则窃恐事理有不然者。措辞遣意。或易惹听者之惑。未知如何。虽然。此据区区之见耳。执事发言称情。自有意义。非象靖之所敢闻也。所欲质问甚多。适病倒昏惫。且窃自持逊言之戒。不敢以无实之辞。重得罪于长者之门。异时获拜谈宴。使诵所言。当倾倒胸臆。以取其斤正也。家仲竁志。屡蒙指教。终觉有未安。向者权士安有书来。亦以衣钵一句。似有商量。此言极合鄙见。若别未有稳字可改。则删节此十字。亦不碍文理。未知如何。伏乞勘照。外家文字。承欲乘凉下手。私切抃幸。俟秋生准拟躬候。伏祝宴处对时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