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自动笺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書
  
公元1742年
答金退甫(樂行壬戌)
曏者以象靖重有功緦之制。
遠辱以書。
慰悼有加。
感戢無已
仍審彼時侍學俱勝。
惟是大庭信息
經時月。
音疎省曠之懷。
何有竆已
每詠西江波浪之句。
不知天意如何耳。
象靖索處竆巷
疵悔日積
思欲獲近彊輔以自警焉而邈然不可得。
則輒悵爾而罷耳。
向來一番西旆
固知出於迫切之情。
人子爲親。
何所不至
區區狷滯之見。
不能脫然於斯
則不敢輒以姑息之愛自處
頃對李表叔
略說及此
蓋將以轉浼崇聽。
以爲求敎之地也。
旣而
又自念退甫所遭
情理自別。
縱有未及處。
當以觀過知仁也者而處之。
不當洗痕覓瘢惹起自中之紛紜
又不於當人而延逮於旁耳。
其所愛之者毋亦近於厲人者歟。
方惄焉而未瘳。
欲縮其展而不得也
而迺兄受之無吝色焉。
仰服含容寬恕之量。
而或一時妄發。
亦可以備省愆攻過之資邪。
大抵此事。
世俗論之。
只是尋常事。
亦無
甚怪。
平日所以待退甫者。
固在千歲以前人。
竊恐退甫之所以自待者。
不當遽出古人之下。
是以不自覺其言之過於本分
聽者須是言外得意
方知故友用心苦處
(此語太近老練
然象靖亦經歷世故多。
故有此語。
中實不然而外過言也。
)非退甫。
何以發此哉。
象靖自省無似
持身處己。
顚倒凸凹
如兄輩。
袖手冷視
欲以提警
而乃開口張膽
徑耘人田。
往往以此被人怪怒。
兄若未忍遽絶。
未可賜以一言之重。
使得策駑磨鈍
自附於征邁之末邪。
光天兄聞荐遭期制
驚悼何言。
王伯書。
頃果草出
自家於義分上分明
所以說得痛快
且見其自信愈篤。
便成一箇腔窠
區區冷談所可救療。
卽壞藳不敢出。
雖蒙俯索。
未得持納。
愧恨殊甚
此兄剛明警敏
儕流少及者。
只是見處正當
每每向鑪邊沙礦。
自家活計
不是小病。
未知近日意思如何
回轉得一分。
不是小事
正友朋之責。
各自遠在。
不易會面
退甫恐不得辭其責也。
李君安居相近
故遊最舊。
看渠志尙見識
不在尋常中。
恨此空疎未有以相
發。
幸得淸範
相與講討
不但在渠分上大有利益
時時轉叩緖論
以自警勉
不可謂莫往莫來者矣。
未知兄近日意緖如何
作何工夫
自覺長進處否。
不妨因便垂示
以相警益。
友朋也。
何當拜晤。
臨紙悵然
公元1744年
答金退甫(甲子)
向來所與權丈往復書。
只是一時爭競
甚緊要。
不謂轉浼長者之聽。
辱賜指敎
一再鄭重如是
謹當佩服存省
仰塞見敎之意。
第有一二信不及處。
不敢強爲唯諾
輒貢胷臆
恭俟進退之命。
辭氣之間。
全欠委曲
非所處於尊少之節者。
此亦性氣使然
欲矯而未之得。
如兄謹厚者。
無此病。
所以尋常愛慕
學而未能也。
見索訥丈書。
適被人借去。
不盡記。
大意
以爲某甫(權丈表德)。
常言先事先秦
固爲有病。
今言先事六經
不可甚非。
被象靖答云。
學者當先立心義利。
不當論文今古
若有和泥帶思。
先事先秦者。
同一意脈
而特改換頭面耳。
此語極僭猥。
然自謂頗中權丈之病。
未知意下以爲如何
向來一番先輩立論用心
如此
遂成百年風習
如兄所謂學文兩漢
學道於宋者。
儕類往往以爲美談
然象靖猶病其裂道文爲二歧。
使精神不專。
邂逅蹉跌
或墮於雙行並用之科。
未可知也。
如兄地位
敢以百口
保其無他
流傳漸染
恐易生病
過計之憂偶及於此
竊惟高明必有一段定論而非區區所敢窺也。
毋惜有以辱敎之。
幸甚
與金退甫
向來偶爾一出
踏遍好山水。
盡好人物
惟與兄未能討數日計活。
胷中晦昧未及決。
窺覘未及質。
與夫高明獨造未及與聞者。
一切有含不吐。
抱恨歸來
半月十日
猶未瘳也。
向後秋深
伏惟尊體萬重
阿睹之患。
脫去已多時矣。
大庭安問。
已收聞否。
嚮者得兄於眉睫之間。
見其思索精到
工力深密
比之龜寺時節
又是一格
私心傾倒
自謂區區知照
有在皮面應酬之外。
對面獻諛
非所處於朋友
亦恐非兄之所樂聞者。
是以含默而歸。
私與語家人兄弟則有之矣。
未知日來所看何書。
所得何義。
所用處別書冊之外否。
恨不能相對一發
惟有簡書往復可以導達旨意
而兄德器深厚
不肯容易發露
恐非垂益下交也。
象靖幸絶外來引惹
不無些箇意想時。
古人書。
不無一兩會心處。
只是心地鬧熱
不耐閒閴。
且有酬應出入之撓。
不能著意作程
又是精神憒憒
昔忘新昧。
回顧胷中
枵然無物
自量更後十數年。
便是村夫子
從遊未數。
未叩其囊底
往往備數平人
推借過分
令人瞿然
未知所以措躳也。
自是以往
幸切賜規警
使懶廢者有所畏不敢肆。
則象靖雖無似。
亦當以他山之石自處
不敢唯諾從事也。
前後謬說
例蒙印可
或者一得之愚有槪於高明
而心無限量之論。
戒懼動靜之說。
竟不能會之爲一未可
更賜一言
使有睹是之幸。
如何
義理無竆
日月有限
古人尋常說此話。
平日讀之。
未知其味。
今日迺知其爲實際語。
况又加以實工未著
好友難得
時時瞻望軒几。
勞心曲。
亦何益哉。
南淵秋後之約。
不忘在心
未知能無障礙否耳。
名堂室記。
無不貫乎一者
盛論所謂指心而言。
反復思揣。
未見其必是。
恐指謂太極者似差長。
然未知果如
何耳。
無已則竊有一義。
朱子嘗讀易而得兩言。
及讀中庸
持敬之本。
又讀大學
明義之端。
又觀二者交用
合乎太極之論。
易與庸學太極論。
作者一手
立言各一義。
而其理則貫通一理
故曰然後天下之理云云
未知如此如何
恐於文義相襯意味不甚深長
未敢自信耳。
牛山木附註末段張南軒所謂程子主敬卽周子主靜之意一段
似有商量
幸乞示破。
光天兄,雲若戚丈。
俱無事否。
恨未別幅。
可致恨意也。
 
尊丈所著朞三百筭法
尙未承覽。
幸暫惠旬日如何
所答江左中庸疑義
想已覓還。
幸勿終秘如何
答金退甫
頃因士兢歷過。
十月廿四日惠書
旣而學甫傳致講目一通
旣而河上遞到初五日所惠長牋
附以疑難數紙。
合幷通看。
有以傾倒不敏者爲不淺。
眷念之意厚。
然顧賤弊何足當是寄哉。
仍審寒令。
起處勝相
玩索探討之功。
不懈於憂遑煎迫之餘。
所以慰沃固陋
多矣。
向來閤憂已獲出場
其所得。
不足以仰副大庭千里之望。
萬事不有命。
過此以往
又將奈何
來書不能戚戚然者。
或留在胷中
久未融化
無或近於不受命者。
延平所謂積下一團私意者。
不可不之慮也。
區區不量
以此相期
故輒有一言以廣兄意。
然自恐無病者不知人之疾痛耳。
象靖所患心氣
無時發作
往往然如中酒人。
日用應酬之暇。
欲稍近書冊
神識短而妨於究索
精力淺而不能藏記。
雖欲分寸躋攀不足以敵一落千丈之勢。
所以有望直諒多聞之友。
以資左右提挈之助者。
不啻飢渴之於飮食
而每一書來。
輒爲浮辭過奬
以供一時諛說之資。
而於眞病實差。
未有親切指敎之意。
夫人一致
處於人。
所以處乎己。
今於己則過謙曲諱抑之
使墜於地。
於人則陽推虛借揚之。
使上於天。
抑揚仰俯之間。
所謂本然之體者。
不能湛然自在而或失其公平之用矣。
如何如何
數條疑問
係是義理深處
平日聽瑩而未能窺者。
將以奉質於思索之下。
而今略開微端。
不肯披露
豈不欲遏
人話頭。
使得極言竭論而徐賜一言以剖之邪。
謹以鄙意
逐段具列
以求再敎。
自覺言語闊疎而少情理
意思廣蕩而欠平實
懸揣不比實見
在傍而談人之物。
與入其中據爲己有者。
虛實淺深
固有分也。
倘蒙不厭違覆
親切指示
區區幸。
奚啻棄敝屩而獲珠玉邪。
心經疑義
伏蒙大丈逐段開示
向日疑晦頓釋。
有以兩家相持之案。
不待親操几杖
所以惠我周行者大矣
觝滯之見。
不能無一二信未及處。
私布于下執事
或可宛轉求敎於隅侍之際。
却以回示。
毋使象靖陷於唐突妄言之誅則幸也。
學甫一味向學
直是可畏
權景晦亦嘗一再見。
意思儘好
鄕中此輩往往有之。
只是一等長上如我輩者。
汨沒無狀
極是可愧
於是所望尊兄者不淺。
加意用功
進取竿頭之步。
使吾儕所恃不恐
靖之愚。
亦得憑依抵賴
或有尺寸之進。
君子愛人之德也。
延平書。
平日極愛看。
只是義理含蓄
未易窺闖。
恨不及當日講席獲聽緖餘也。
心經考誤。
如戒內上。
其間亦有一二可商處。
外大父
蓋欲辨論未及
至今子孫之恨耳。
四七新編
門少輩所謄抄
多有落字闕張處。
未易看。
旣蒙俯索。
不敢不呈。
覽觀指示得失醇疵
格致一端也。
  別紙
無限量之說。
蓋人得天地之理以爲性。
天地之氣以爲形。
理與氣合則爲虛靈之體。
以主於一身
通天地。
只是一箇理氣而心爲總腦以司其主宰運用之權。
形骸軀殼
雖有內外之分。
卽此本然之體。
顯微一人已。
上下通遠近。
語其大則無外
語其遠則莫之御。
程子曰。
無遠近。
又曰。
一人之心。
天地之心。
朱子亦曰此心廓然
豈有中外之分。
蓋皆謂此也。
所謂腔子外是滿腔子物事者。
蓋盈天地間。
只是一箇生生之理流動充滿
憤盈發洩
無分無間隔。
夫人混然中處
得夫是理而爲之心。
故其隱惻傷怛之意。
盎然充塞一身軀殼之內。
疾痛疴癢
之而覺。
不待思慮擬議而後知也。
然此是無內外可分。
方體可言。
不可軀殼而限之也。
卽此滿腔子者。
便是無限
無際岸。
天地雖大。
萬物雖夥。
而渾流周遍
逼拶充塞
血氣灌注而無毫髮空闕
脈息關通而無頃刻停歇
(從程子莫非己也。
認得爲己。
何所不至上。
體認意思出來
)此仁者所以渾然與天萬物一體而無一物不在
愛之中。
豈若病風患痺之人一膜之外便成胡越哉。
無出入。
蓋謂心體至大。
初無限量
酬酢萬變
無所不至
而皆其度內不可出入言也。
故語類有一處說心大無外無出入。
退陶先生亦曰。
一人之心。
天地之心。
充滿天地之間。
安有出入之處。
據此則心之無出入者。
其義可知也。
孟子出入二字
當作操舍意看。
順理而動則雖遠薄四海
高入千古而亦只是入。
纔涉昏放
則雖闔眼兀坐
接事物。
亦不害其爲出也。
大抵此心。
語其爲主宰總腦於一身
而語其用則貫事物通天地。
以其主宰總腦於一身也。
故雖中國一人
天下一家不落於認物爲己之病。
以其貫事物通天地也。
故雖竆居陋巷
閉門自守而不流於自私爲我之蔽。
儒者之學所以卓然不淪於墨子楊氏學而
體用之全者也。
區區得於管窺之餘者如此
幸乞斤敎以牗蒙陋
也者
原於天而具於心。
散諸日用事物之間。
一息間斷
一隙空闕
故君子之之也。
戒愼恐懼之意。
無須臾之或息。
平常動作之處。
以至不睹不聞之時。
不敢弛其敬畏之心。
極言以至此耳。
愼獨云者
又見夫一念動處是善惡分界
萬事根本
故於全體戒懼之中。
略加提省檢察之工。
只是戒懼節度
不可對待
愼獨
是專言動處。
戒懼兼包靜時
雙關對說。
以分動靜之工。
義例
如元四德有時而與貞對。
仁包四常而有時與義對。
統體而言。
而不害其爲兩端工夫對待爲說而又只是一項道理也。
故以統體者言則曰。
戒懼全體工夫
又曰。
戒懼是普說。
對待者言則曰。
戒懼是靜工夫
又曰。
戒懼涵養於未發之前
(並朱子說。
)隨其所指。
意各不同
不以睹聞二字有無而異其用也。
今曰戒懼
是兼動靜
著不睹不聞。
則是靜工夫
如是則子本文
旣賺連不睹不聞者而爲說。
是專言
靜時工夫
而其曰兼動靜者。
只是後來截取四字孤行去時
方有此名也。
今且熟玩章句
常存敬畏
雖不見聞
不敢忽。
可見其義。
可以不見聞字而以常存敬畏者。
爲專說靜時邪。
其答胡季隨書曰。
戒愼不睹。
恐懼不聞。
乃是徹頭徹尾
無時無處下工夫
(朱子說止此。
)是雖著不睹不聞而亦不害其爲兼動靜矣。
戒愼不睹。
恐懼不聞者。
立言命意
蓋曰道理無乎不在
此等耳目不及之地。
亦加照管收拾云爾
非謂所不睹不聞之時而別下一段工夫也。
故雖著此四字而其爲統體工夫者。
固自若也。
鄙見如此
乞賜覆惠。
義齋記中貫一之義。
向來鄙說
自覺差謬
更貢淺臆。
以效再瀆之愚。
朱子嘗讀易而得兩言。
及讀中庸大學而得持敬之道。
明義之端。
又見二者交須互用
合於太極之論。
於是始知凡天下之理雖散殊有萬。
而其要歸統會無不貫於一者
蓋其發端由於數書磨勘之餘。
其所悟者。
蓋因此而識彼。
推往而知來
正如子貢問無諂無驕
及聞夫子樂與好禮之訓而知
天下義理無竆也。
此是見解脫灑處。
工夫極至處。
來諭之云。
恐亦少通透活絡之味。
未知如何
夫人一心
動靜之德。
而動爲客而靜爲主
動有資於靜而靜無資於動。
周子發主靜之旨。
欲人處靜而觀動。
自註曰無欲故靜。
則其意蓋謂全夫天理之正而不雜人欲之私。
本體湛然
紛擾汨亂之患。
是則所謂靜者而及其感應之際。
品節不差
物各止所
則其湛然之體依然故在。
亦不害爲動中靜也
程子慮夫一向求靜。
易流於一偏之弊。
遂易以敬
則其工夫親切
意味平實
益有下手用力之地。
整齊嚴肅無非僻之干。
主一無適無二三之雜。
卽是此心湛然而靜
非別有持敬之工在於主靜之外也。
動靜一理
內外無間
苟於平日莊敬持養之工至而不雜人欲之私。
則其未發也。
鏡明水止
而其發也。
自然中節
敬則便靜。
只是一時事。
若謂而後能靜
則猶成兩截矣。
程子以敬則自虛靜與夫無失
所以中者屢言之。
而又曰。
未發更怎生求。
只平
涵養便是
是蓋合敬靜而一之者也。
靜中須有物。
物字。
語類云只太極也。
據此萬象森具之說差長。
寒岡先生以爲只是有主宰之意。
又與語類不同
竊謂合二說而幷觀。
其義始備。
蓋至靜之中。
知覺不昧而萬理含具。
是則所謂有物者也。
尋常看得如此
今此獻疑
幸乞批回
  又別紙(大丈所答心經疑義中。
一兩信不及處。
敢此獻疑。)
 戒愼恐懼條。
鄙意以爲專言戒懼則兼動靜
而對愼獨則屬靜工夫
是以上下二章而分偏專之異也。
退甫以爲單言戒懼則包動靜
而賺言不睹不聞則爲靜工夫
一章之中而有分合之殊也。
來敎所謂存養專言則該動靜
省察則屬之靜。
此語與鄙意實同。
而但所謂不見聞亦不敢忽。
實屬靜一邊。
此句竊聽瑩。
看雖字亦字。
則其語意政謂常存敬畏之心。
雖此不見聞無緊要處。
不敢易慢之心云爾
此實兼包動靜而言。
不可專屬之靜也
唐突分疏
極知悚罪。
幸自
以意稟之隅侍之日。
如何如何
 心經附註西山說。
朱子說。
亦有如此處。
不知在何書。
蒙陋未卽承見。
今但示以無可疑而不敎以所以然之故。
不勝鬱塞
朱子行狀曰。
根於性則爲仁義禮智之德。
却倒句語
實無病。
而今乃以性對形氣而以聲色臭味者。
仁義禮智。
則似或有些商量
未知如何
西山學識
朱門第一
而往議論失稱停處。
太極圖小註性理大全論人道心處。
一兩可疑
恨未得奉以質之丈席也。
語似未安云者
釋疑中語
溪門質疑中。
本無此句耳。
 天理人欲
同行異情
竊謂此語就一人上說也得
二人上說亦得。
然觀知言本意
蓋曰。
天理人欲
同體異用
同行異情
皆就一人性情體用上說
朱子上句取下段。
語類亦曰。
只是一人之心。
合道理底是天理
徇情欲底是人欲。
正當於其分界處理會。
五峯云。
天理人欲同行異情
說得最好云云
先著一人之心四字而却引用此說。
則其意可
知矣。
其曰一人之心。
豈有天理人欲一幷發出而其情各異者。
恐有不然
蓋平論人情之發。
其事雖同而情實各異。
理欲分界
只在毫釐之間云爾
正如人心道心之云理發氣發之說。
非謂一心之中兩端偕發。
如來敎之所慮也。
未知如何
 程子曰。
善觀者。
却於已發之際之。
看朱子養說及語類諸說。
論此條甚詳。
蓋謂未發只是寂然無可
而後可以施其觀省之工也。
向來鄙說
似涉太鑿。
不勝惶悚
謹此拜稟。
答金退甫
向者伏承辱惠書
五紙諄誨
一倂披讀
警昏惰而開迷謬者。
奚啻合堂之穩邪。
大抵鄙見馳騖虛曠高遠之域。
而盛誨多在平鋪實之地。
虛實之分。
得失之形。
不待多言
然象靖亦粗涉書史
全然不解此心之爲何物而敢發之爲此言者
古人元有此說。
天下元有此理。
或有統體說者。
有分開說者。
或近言之而不害其有遠。
深言之而不害其有淺。
說竪說。
各有攸當。
今此所論論心無限量。
腔子外。
無出入。
所謂統體說而言遠且深者也。
不得不爲此說。
非謂只有此而不知有所謂分殊者也。
不謂淺近之外別有所謂深且遠者也。
高明於象靖之論統說者。
以其分殊者而攻之。
論遠且深者。
以其淺且近者而斥之。
不患無辭
然於天下元有此理。
不可執一而廢二。
何哉。
雖然
本其不能相合者。
亦有說焉。
鄙意不如而或來誨有錯看者。
來誨不啻丁寧而或鄙意有未安者。
或來誨與鄙見語同而意有不合者。
疑相礙。
互相牽連
所以愈久而愈未合也。
玆敢逐條分段
各以鄙意
疏註於其下。
以爲求敎之地。
且因以宛轉乞請異時隅侍之日。
未知能不鄙夷
終有以辱收之否。
大抵鄙論。
極言心體之大。
故說到築底處。
然於下學下工處。
却未襯切。
不若且以渾然在中者爲體。
感而應者爲用。
而却加存養省察之工。
是爲日用要處
及其眞積力久。
中和位育之功。
所謂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
始有可得以言者不爲空虛無實歸矣
(中庸中和
章句
亦有此意思。
)雖然
胷裏意思
說時不能無病。
說得不大悖而於反身自省處。
全無絲髮得力
只自撫躬自慨而已
見處平實
說得醞藉
但恐於大原處。
終有些商量
執一說而欲廢衆論
至於一團物事
一頭千里外。
天地皆吾心。
則殆若以象靖爲癡人說夢
不能不以淺之知我者。
介介座下
然亦恐自家談空說虛。
自有以召此譏耳。
 所謂不若渾然在中感而應爲體用
此語亦本北溪說中語。
幸更檢取元本
仔細勘破
却以回敎
若早得斤正何幸
而或南轅不少留。
奈何
 心箴附註
門人亦有兩釋。
老先生伯恭甚忽之爲句絶
問是門人之問而朱子之答。
止於說得如此者。
此意蓋有在。
門人朱子之意云云
當依讀如何。
 理氣無限之說。
曾於與學甫書中。
見得盛論
今又承示橫看直看時分地頭之說。
分明條理
所謂通透灑落者。
正自道語也。
但分不足四字
或爲語言微疵邪。
 
所去學甫書。
以不別封裹。
其中無不與人言者
故犯小學開坼之戒。
悚甚。
延平中官命未改。
分明左氏語而未詳出處
前後際斷。
使言語不著。
退陶吳子強書曰。
前後際斷未詳
前後
只如瞻前忽後之前後。
際斷。
似指聖人地位所不及處。
程子所謂此地位。
直是峻絶
大段著力不得處耳。
使言語不著。
猶言言語得也
象靖未見此說。
嘗妄有一說云。
前後只如本末始終之意。
如下極際氣象之際。
言此一句
形容聖道本末始終
極其際而判斷
不可言語也。
先生定論如此
妄說在所廢。
然不敢輒隱以蓋不知妄言之罪。
幸賜恕照。
  別紙
 心無限量。
高明以爲四海九州之內。
千歲之前
百歲之後
皆爲吾一人之心乎。
竊謂通天下亘古今
只是一箇理氣
吾乃得此而以主於一身
故爲萬理之總腦。
天下大古今之遠皆爲其度內也今謂天下古今皆爲度內則可。
蓋天下古渾同一理而心者其主
宰也。
天下古今皆爲吾心則不可。
蓋天下古今爲物而在外
吾心主於身而在內
不可認物而爲己。
喚外而做內也。
 高明果謂吾一箇心。
腔子裏。
腔子外。
天地萬物之間。
一直相連
漫漫作一物事乎。
何嘗六合八荒莽莽蕩蕩之地。
便作吾心體段哉。
如是
吾在此而應千里外。
非方寸中之心。
乃心一頭
本在千里之外。
卽其地而應之也。
高明果謂此心在方寸中者。
作一物事乎。
有體頭尾乎。
竊謂在方寸中者。
無物無體段。
卽此無物無體段者。
足以管乎物而應乎事。
蓋主於身而管乎物。
非相萬物一團也。
處乎內而足以應乎彼。
一頭千里而應之也。
 盛意以爲在內者亦吾心。
在外者亦吾心。
天地之間。
無非吾心。
不可出入言乎。
竊謂心只是一箇
安有三般兩樣
只是內底。
安有在外天地
以其一而在內者。
度量大足以貫事物通天地也。
吾兄又疑鄙說
貫通者。
如一串物。
從此而亘彼。
心本無形
安有自此至彼之跡。
孔子所謂一貫者。
亦自此貫彼。
如一箇錢索樣乎。
天地之間。
一理氣。
而稟其秀而體其全者爲心。
心與天地萬物
不可以貫通而爲一乎。
出入二字
別有說在下
不論
(右三條
來誨錯看鄙說。)
 方寸之間。
虛靈洞徹
萬理咸備。
其所以爲大。
此說固是。
然萬理散在事物。
如何咸備於方寸之中。
物理來具吾心。
不得謂此心去管物理不可
蓋天只是一理而此心爲其總會
凡事物之理。
皆卽吾心之所具者。
其所以爲大者然也。
 只此方寸之間。
天下之物。
無不爲其度內
方寸自是方寸
天下之物。
自是天下之物。
如何爲其度內
於此究其所以然
則當知鄙說所自
 謂心爲神妙者。
以其在軀殼內方寸之中。
而其體至大。
其用至
萬事萬物
無不管攝云爾
此說亦是。
然腔內至小。
體用何以能廣大。
方寸在中
事物何以管攝
同一理氣
無分無間隔。
不可軀殼而限之也。
於此識得
可以見其無體之體。
不宰之宰。
足以四海而彌六合
只以神妙二字
儱侗包罩。
所謂廣大管攝者。
不幾無情無頭當乎。
(右三條
來誨與鄙見
合意異。)
 腔子外是滿腔子物事
天地之心。
至人物之心。
可謂惻隱之心。
在此惻隱之心。
卽在彼惻隱之心。
在彼惻隱之心。
卽在此惻隱之心。
非謂腔子外皆吾惻隱之心也。
蓋人得天地之帥塞而爲體性
天地萬物
本吾一體
一箇惻隱之心。
充塞貫徹
無所不周
所以腔子之外。
只是這箇物事也。
蓋以分而言則固有人已彼此之異。
然以理而言則初無內外物我之限。
先儒往往發明此理。
指示仁體
今以天地人物各有惻隱之心者爲說。
則是天地人物
互成窠窟
各自把弄
一膜之外。
便成秦越
何處見得仁者與天萬物一體氣象邪。
蓋兄見心與萬物
內外之分。
而不知其所
理本無隱顯之異。
見人萬物有爾我之形。
而不知其所稟之氣初無彼此之間。
以其無隱顯之異。
渾涵周溥
不以內而有外而無。
以其無彼此之間。
貫徹亘塞。
不以形而拘體而局。
張子西銘
程子醫書一段
正說此義。
退陶答黃仲擧一書
尤十分明白。
細賜勘照。
當知鄙說全然無稽也。
 程子曰。
生道也。
(止)人之生道也。
此說。
與論滿腔子者各是一義。
不可以彼而攻此。
善觀之。
亦不害爲同歸也。
 
擧斯心加諸彼。
平論推廣仁術處。
則可如此說。
而今論天萬物一體
則恐用此說不得
語各有攸當。
所就而言之者不同也。
(右三條
來誨不合鄙見。)
 何必地勢步武
其所以遠且大者
有若一箇有形體之物哉。
鄙說
初無地勢步武等語。
何從得之也。
若指遠薄四海高入千古者而言。
則兄所謂四方八面無所障礙者。
何謂也。
通天一理一段
語圓足。
義理明白
靖之所以爲說者。
若此而已矣。
試取前書
仔細勘過。
當知區區妄揣。
或可以備愚者之千慮
不可一例斷置也。
 不幾釋氏虛空沙界
己身他人食飽。
可以無餒矣乎
通天只是一理而我乃爲之主宰
故以我爲大本
則自榦而達支。
由體而達用。
不妨與天萬物
混爲一體
若不大本之在我而却向腔外。
泛指天下公共之理而便認以爲一體
莽莽蕩蕩
全無交涉自家界分矣。
釋氏之病。
在於不敬父母所生之身而不專在於虛空沙界己身
陳氏之失。
在於不復知我身之所爲我而不必在於見天萬物皆我之性。
蓋徒知理之一而不審其分之殊。
但見一體之無不愛而不識愛之有差等也。
試觀前後鄙說
還曾有如此氣象如此意思否。
(釋氏不可謂見理一處
而其規模
略有相似
如此說耳。
右二條。
來誨錯看鄙見。)
 以統體言。
所謂腔子外。
滿腔子物事者也。
分殊言。
腔子自是腔子外。
滿腔子
自是滿腔子
此說固是。
然亦須知統體言而不害其有分殊。
所謂分殊者。
未嘗離夫統體者之外也。
雖然
統體腔子外者
亦主自家惻隱之心而言。
如來所謂天地人物各有惻隱之心者也。
 聖賢言心處。
固非一端
然其大意
不過就此一身內指虛靈知覺體用而已
心固是虛靈知覺
然此虛靈知覺
用之有數說。
有以動靜言者
寂然感通是也
有以度量言者
如體與天地同其大。
與天地相流通是也
(陳北溪心說。
朱子稱其甚善。
)有以內外言者
如未發謂中。
已發謂和是也
有以無內外言者。
一人之心卽天地之心。
此心廓然
豈有中外之分是也
學者須知一虛靈知覺而其用之有不同
須知言之雖不同而不害爲一虛靈知覺者之爲。
然後方是周遍
方有下落處。
不可執定一邊存一而廢百也。
(右二條。
來誨與鄙見
同意異。)
 心無出入。
盛論不可謂無此理。
但見前輩所言。
皆不如此
不敢輒從。
今雖多言
無可合之理。
玆引諸老先生說。
復此煩溷
不敢自信而信師說者也。
 語類曰。
心大無外
無出入。
 退陶趙起伯心有出入之問曰。
上蔡曰。
無出遠近精粗之間。
今有物。
有形體者則立其形體
自有內外
心則一人之心。
天地之心。
充滿天地之間。
安有出入之處。
 西厓無出入說曰。
心之爲物。
在於一身之中。
而實有以管攝天下之理。
凡宇宙內上下四方
皆心之境界
不可在內者爲入而在外者爲出也。
中庸視之不見
之而不聞。
體物不可遺。
雖說鬼神而實所以狀心之體也。
知體物則可知逐物非外。
於是省察之功耳。
 愚伏答人心豈有出入之問曰。
此心廓然
本無內外之限。
四方八紘
皆其境界
不可出入言也。
孔子所謂出入無時
特以存亡操舍而言耳。
  
據此三說
則溪授受之旨。
得以窺覰
所謂充滿天地者。
一團物事之謂。
所謂皆其境界者。
亦非一頭相連之謂也。
今或慮此而欲盡廢此等之說。
何處見得心體之大。
不可廢。
區區鄙說
在所擇。
不宜一筆句斷也。
大氐高明
心體在內
不可以外言。
故稍涉向外之論者。
皆欲廢之。
然不知其在內者實包乎外而無餘也。
見心在方寸
不可以包物。
故凡言度量大者
皆不樂聞。
然不知其理實貫乎彼而無不盡也。
方體也。
故內可以包外而無團成一物之累。
無形迹也。
故此可以管彼而無一頭相連之礙。
此心之所以活而不可以拘。
大而不可以局者。
豈若有形之物隨其大小遠近而自成一物
不可相通哉。
 戒懼愼獨
此條所貢鄙說
似不大錯
而又此勤渠見敎
所以之者未達其旨乎。
大抵來諭所謂戒懼於不睹不聞則爲靜工夫者。
非不是也
象靖所
以前後獻疑者。
蓋言戒愼恐懼四字
其所睹聞與不睹聞者皆包攝在其中
故曰兼動靜以該之則靜時之爲不睹不聞者。
不言自明矣。
以其兼動靜而該睹聞與不睹聞也。
故或備擧兼言之。
對擧偏言之。
今必欲就一章之中而析言之。
故曰。
子思已自言無時不戒懼而又發得不睹不聞字云爾
試看子思只言戒愼不睹。
恐懼不聞而已
其曰已自言。
曰又發得者。
可謂本文正義乎。
一段之中而離絶句讀
一義之中而累析其意趣
非所以隨文釋經之義也。
 靜無資於動。
動有資於靜。
鄙說何足備數
高明殆欲引而進之耳。
無資於動此語。
朱先生說。
一動一靜
互爲其根。
然亦不無主客之分。
故乾不專一則不直遂
坤不翕聚則不發散
龍蛇之蟄。
尺蠖之屈。
莫不然
朱子又曰。
動靜理均而但靜字重耳
又曰。
體立而後有以行。
據此動之資於靜者
可知也。
  又別紙
偶見語類
一處論橫渠一故神。
譬之人身四體一物一段云。
發於心達於氣。
天地與吾身。
只是一團物事
所謂鬼神者。
只是自家自家心下
思慮才動。
這氣卽敷於外。
自然有所感通云云
今且自家形骸
萬物分明物我
如何合而爲一
然亦可如此說者。
以氣言也。
至於心。
不可如此說乎。
所謂一團物事者。
一直相連之謂。
可知此心之亦非一直相連矣。
按論橫渠天大無外有外之心不足合天一段云。
橫渠此說固好。
只管如此說。
相將便無規矩無歸著。
入於邪遁之說。
且如夫子萬世道德之宗。
說得語意平易
從得夫子之言。
便是無外之實。
若便要說天無外
則此心便瞥入虛空裏去了云云
此其慮患之意深矣。
須知其說固好而不能無病。
須知所謂語意平易者。
便只是無外之實。
非是無外者之外別有所謂平易也。
此等義理
高了闊了深了。
一向說著。
便無規矩無歸著。
不若謹守先聖平易明白底話。
從事所謂無外之實者。
眞積力久。
下學上達
正當門路
端的蹊徑
是則
不可不知耳。
然如來諭必欲廢此一節
則恐終有礙處。
不敢輒從。
未知在盛見又以爲如何耳。
久假不歸之歸。
無本冊。
不能檢看
臆料五伯假借仁義
托名尊攘
僭竊美號而不知遜讓
如今倩人物事
因不還歸本主相似。
孟子語法耳。
如此如何
答金退甫朱書講錄刊補疑問
 答何叔京
先生後答。
伊川文集答張閎中元書
有理而後有象云云
下低一字
有數語云
無形也。
故因象以明理云云
所謂後答。
疑或指此也歟
 答胡廣仲
以前後而對者。
截去其一段云云
所論甚精詣
左右偏枯以下
條理分明
排置極亭當
平日固愛其辭旨痛快明白
不能細意硏覈究竟至極
承示曉然
信乎書不可易讀。
講論不可少也。
但此義又有更要仔細處。
蓋陰陽雖以左右對。
然以流行者而言。
則不害其有前後
善惡動靜
以前後言
然以對待者而言。
則亦不害其爲左右
此等類例
且以語意
勢之賓主輕重而略分配之耳。
非有牆壁遮攔不可相通也。
 答汪太初
雜者似博。
胡五峯曰。
學欲博云云
雜似博陋似約云云
恐當從刊補
 答潘叔度
醍醐毒藥
本書。
截去上下
孤行一句
本註。
蓋亦以義推之。
今亦未見其必然
此等處。
無他證左。
無他按本
且當闕疑之道處之。
涵泳其所知者用力焉。
此爲日用緊工夫。
如此推說
固未敢保其必然
恐反有害涵養之工。
未知盛意以爲如何
 答孫仁甫。
保養發揮
鄙意註說
未可輕破。
蓋成己固當發揮
對物而言。
則占得保養意思多。
成物當使保養
然對己而看。
則占得發揮意思多。
此等
只以語勢輕重
文義賓主而略分屬之耳。
未有大害也。
如何如何
答金退甫
嚮者因便風。
仰訴哀臆。
自知庸陋不足以有
槪於盛心
迺蒙還賜手敎
辭旨鄭重
旣又駁訂謬疑。
惠盛辨。
所以傾倒敎詔之意。
勤懇如此
廬居廢伏之蹤。
無異執簡史而奉談讌從容也。
仍審彼時孝候支相。
后秋淸。
伏惟時節之感。
觸緖增劇
不能自已者耳。
來書縷縷
有以竊窺觀書玩理之業。
不以創鉅而或廢。
而其內省修之功。
進進無已者。
古人所謂爲己之學者高明有意焉。
象靖未之能也而有聞焉。
故其得此於人。
不啻飢渴之與飮食
非敢以色笑相然諾也。
竊伏聽於道途
賢者執禮過苦。
疎節細行
往往在於人之耳目
而及得盛諭。
所以內訟自悼之意。
若反居於尋常魯人之後者。
雖出於一時退讓之餘。
然其欲寡未能之意。
居然自見言外
與夫得一善而懣焉以自足者。
氣味自不同也。
象靖每竊自念不肖無狀
無以承顔先意以供弟子之職於前日
惟有茹哀抱痛
用心哭泣顔色之際。
以少贖平生不孝之罪。
心慮荒亂
志氣頹憒。
加以日月之久而雜以事爲之煩。
則又忽焉忘之。
往往不知衰絰之在其身。
所謂愛惜軀命者。
在高
明則壓於慈天。
不得自如其心者。
若象靖。
孤露險釁
無所於斯世。
而乃過自保養
言語飮食
居處衣服
恬然無以自別於平人
則必分爲孝思罪人不可高明所處也者
自諉也。
至若隔壁咆哮之擧。
在於粗㬥之性。
爲難制之證。
常患是而未能有以自救
而適高明之敎及焉。
悚然起立
未知所以措其躬也。
雖然
竊詳來諭
說病詳而下藥之功少
悔咎剋責之意勝而積累養之味有不足
凡庸德之見於行。
與夫過動之慊於心者。
一一體驗推究
加以灌漑涵泳之功。
使日用間行習察
病根融化
本心昭著
所謂孝弟至通神明盡性至命之功。
不離於此而得焉。
又推其餘。
以永不匱之思。
則忝在交遊之後者。
亦與被錫類之功矣。
何其幸也。
所諭觀書善忘之患。
吾儕通病
區區之齒。
後於賢者殆五筭矣。
而患是則有年矣。
賢者以十年患難之餘而遽罹大故
隨處有以檢攝
靈明之體。
安得不隨而少損哉。
嘗聞之。
惟敬可以收其放心
聰明睿知
由是而出焉。
涵養本原之地。
操存於未發之
體。
肅然以立主宰
然後應事主一不貳靡及乎他。
讀書則深體熟玩而不務於多。
若動若靜。
有事無事
截然嚴整
不爲外物之所勝。
則志專而氣壹。
神閒而宇定。
伊川夫子所謂記性倍進者。
實然之驗而不可誣矣。
大抵朋友之道。
專在講磨
古人所以有取於直諒多聞之益。
而四倫之所賴而明者也。
鄙性褊隘
往往信口胡說
以求過於無過
高明德性深厚
省己周而責人恕。
如此書者。
殆數千言太半自悼反省之意。
至其施於人。
門路規橅之擬。
識見工夫之諭。
世間當別有一等人。
可以當是語。
區區未有萬分或一近似者。
是以每得書。
赧然自愧。
不敢持以示人
高明自省甚審而所以察於人者。
不如是其昧然也。
是必有其故矣。
高明接人持己
自有定見
撝謙若虛處身一路
而以吹噓引掖薄責揚善
爲接人之大端
其意則固近厚矣。
然使聽者或未能默識言外
而以一時巽與之言。
直爲終身可誦之資。
則不無以進人於日新
而或反以肆其自恣無憚之心。
恐亦非小故也。
朱先
生之於南軒
蓋屢書以箴之。
東萊每每損減斂藏之戒。
進於朱子
自今觀之。
彼數賢者固粹然未有一疵之可指。
從容應酬之際。
相與稱揚德媺而乃切切從事於此
則是豈欲以交相厲哉。
適所以盡朋友之職焉耳
吾輩交際
不敢援引古人
來諭蓋將有意於三先生居喪之禮者。
其必以三先生所以處人也者
自處也。
故敢僭易及之。
且念正此罪伏。
無以出而資於師友
惟有簡書往復
可以導達志意
而又一向贊誦
無以攻實病而進實功。
徒取人之駭笑而奚益於人已哉。
高明更思而有以辱敎之。
幸也。
朱書刊補
自是一部成書
不敢輒有指擬
向來一番覽觀
不免隨手箚記以備還塞。
未論義理當否。
已犯不韙之罪矣。
不能深藏固閉。
登崇覽。
汗怍靡措。
因此得承箴砭之益。
區區妄發。
不害爲求敎一端也。
得來誨。
乃反盛加奬諭
指點斤敎。
不及十之一二。
非始望於高明者。
然一二斤敎。
切中其病處。
其八九之所未言者
亦可以類推矣。
近日略加再校。
自覺前日之疑多過越不中
本自無病而妄生疑難。
或偶有窺覘不能周完。
析之苦而反少意味
覈之切而全無含蓄
要之不能深思潛玩
而從傍看覰
隨手指摘
所以意屢偏而言多錯。
恐或有妨於篤信師說尊畏前輩之義。
信乎書未易讀。
未易精。
而此未易朝耕暮穫也。
辨辭約意明。
足以見求義之精。
析理之審。
鄙意所未安者。
別紙求敎
幸有批回也。
濂溪主靜之旨。
義理蘊奧
自顧蒙陋
何足與聞斯義。
特因來諭意而效其疑可否
當俟敎也。
人生而靜
五性具焉。
則其分固屬乎靜。
然又自各具動靜之德。
其所就而言者不同
上文五性感動云者
皆以其由體達用者言。
章則又以其中仁流行發舒之用。
對夫正義收斂定之體而互爲動靜之德焉。
四德各具動靜
故又有時而互爲體用
錯綜交羅
似若參差不齊
然徐究其所以然
條緖分明
血氣灌輸
言之雖或不同而其理固未嘗一耳
(孟子或問曰。
以性言之則皆體也。
以情言之則皆用也。
陰陽言之則義體而仁用也。
存心制事言之則仁體而義用也云
云。
五性感動
以性言者也。
中正仁義主靜
陰陽言者也。
四德雖分而實一性之眞。
故擧起一頭
全體渾然
隨處異用而不害其爲理之一。
旣以五性爲體。
此以其性中之中仁爲用。
似若相礙。
然所就而言者
有性陰陽之分。
則其理之體面
不得不隨而異。
然又是一理
故仁之厚重
禮之嚴敬
固默具於正義之中。
義之時措
智之運用
同流中仁之際。
但據其方盛而爲主者言。
而其寓而客者。
在所不言耳。
脈理交互而自有條緖
間架分明實無遮攔
惟在人活看如何耳。
)其曰主靜云者
又以見夫人欲盡處。
本心虛靜
正義之體。
於是而立焉。
故特言之。
以明其所靜者
以其無人紛擾之私耳。
非若異敎所謂寂滅者也。
及其動也而其無欲者固自在
故發而中節
各當其則。
中仁之用。
於是而行而不害其爲動中之靜。
靜字所以勢重
動之所以資於靜者
可以默諭矣。
今因正義屬乎無欲之靜而疑中仁之爲有欲而動。
則不幾於滯泥不通乎。
至於陰陽動靜天人之屬。
則恐亦有說。
蓋天地之陰陽五行
人心動靜四德
有則俱有。
無先後之可言。
然卽見成之中。
各就其地頭而言。
則亦不害其有主向背之分。
陰陽
固統乎五行而以五行分陰陽。
亦可也。
動靜
固管乎四德而以四德動靜
亦無不可
上文旣曰形生神發。
五性感動
則固以陰陽五性矣。
五性旣具。
則又自互爲陰陽而有動靜之分。
亦如陰陽生五行五行旣生。
則以質具氣行。
統言錯論而有互爲陰陽之異。
是則天人之際
未嘗不相契也。
抑嘗聞之。
竆理之工。
無所不至
然亦有先後緩急次第之宜。
今且當先仁義中正之德其體面何如
無欲主靜之旨其意味何如
所以用工者。
下手何地。
聖人所以定之而吾之所以未能者。
病根何在
一一如此
親切體驗
眞實履歷
涵泳浸漸
日積月累
意思平貼
功夫的當
日用之間。
實地可據
義理精微之際。
纖悉曲折
不待一一究索而往自呈心目之間矣。
靖之所聞如此不能試用一日之力。
收之之景而病根深錮
歲月之功所可救治。
敢因來諭僭易誦言
亦因以
藥石之劑。
未知高明又將何以見敎也。
  別紙(論刊補疑義)
 答程允夫
可者欲之。
善端之發而要人識得云云
鄙意竊恐注意
或涉擴充以後事。
敢有記疑。
不謂盛論如此也。
卽此可欲底心。
只緣文句短澀。
不免一心字。
其意只如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之心。
以見此可欲底。
卽是本心發見
善端呈露
涉人功處。
便覺帶累當依示抹去此一字耳
攷疑中所論發處言善一段
意語明的。
義理完足
自非用工夫實見得。
如何說得到此。
不勝歎仰也。
 答林擇之
太山頂上
太山事業
頂上道體
太山頂上
道體事業
如此對說固好。
鄙意終覺有礙。
道體無竆
無物不有
事業雖大。
道體中一段耳。
道體包乎事業有餘
事業不足以盡道體
程子又以太虛中點雲。
取諭太山卽點雲之謂而道體太虛之比。
何得謂點雲在太虛之外。
何得太虛與點相對
各爲一物也。
若如來說。
直以太山爲事業所占而無與道體
則是頂上空處。
僅屬道體
所謂道體者。
亦有空闕不滿之處。
而特與事業略爭高下大小之分耳。
理事道器他處
則或可對說。
此方論道之無竆。
則擧天下之物。
無一不在度內
然後方見其所無竆之實。
不可尋常屬對之例分開看也。
鄙見如此
必不中理
乞賜反覆
 答詹元善
不作士大夫
浙學二字
似近迫切
鄙說亦甚泛忽。
來諭所謂罪輕罰重是也
但恐此句借引晉紀。
以諭世間讀得孫劉諸書
便有飛揚掀動立功樹事業之意。
無復雍容斂飭繩墨禮法以遵士大夫規模之意。
當時必有此一等人。
不可必指以實之耳。
如此如何
 答潘叔度
自家這裏有病。
只就忿字上說
恐失曲折
惡惡之心。
本出羞惡之端。
初非有病。
但加一忿字。
便是自家這裏有偏夾雜等病。
(或是氣質偏重
或是物欲牽累
皆在其中
)於羞惡分上
添加些子
拕拽
些子
所以做出病痛
畢竟心術上證患。
今曰只就忿上說
便與自家不相涉入
未知如何
 答李守約
大綱收斂
嘗見朱子曾光祖書曰。
念欲刻苦加勵。
又恐遂成助長之病云云
大綱得以自守而就其間講論省察云云
答余國秀書曰。
學問之工。
無內外身心之間。
粗細隱顯之分。
初時且要大綱持守
勿令放逸
而常切提撕
加嚴密。
更讀聖賢之書。
一一理會云云
此等大綱字。
只如大槩大總之語。
持敬工夫
不能竆理涵養
而徒欲強加抑擦制縛之工。
迫切紛擾
反成坐馳之病。
須是收斂大綱
不至放逸
而更著竆格工夫
義理精後。
思慮自無妄動心體不期靜而自靜矣。
凡百工夫
先須把得大體
立定綱領
然後內加細密之功以充之
此先後之序。
緩急之宜。
只作不大段之義看。
意味或反不足
未知如何
 答鄭子上大體規模
實下手處。
大學
三綱爲大規模
注說
固本此。
不敢更有他語。
鄙意恐當更有仔細處。
若只領略
旨趣
八目爲實下手處。
則未知格致如何
誠正如何
未有著緊用力處。
下文所謂行程節次者。
正指此大體規模而言。
不可三綱領當之。
(朱子曰。
大學一書
行程相似
自某處到某處幾里。
自某處到某處幾里。
識得行程
須便行始得。
又曰。
大學行程曆。
皆有節次
今日得到何處
明日得到何處
方可漸到那田地
○按此皆指八條而言。
)故愚意大學時。
先須領取三綱八目大體規模
許多間架
有幾箇等級
然後却回頭就其中
尋得下手孔穴
格致
因其已知而益竆之。
以求至乎其極。
如誠正則自欺愼其獨。
去四有存三不。
皆是著緊用力處。
不可只守格致誠正脩齊行程節次
便認作到頭看也。
大抵規模二字
隨處異用
三綱八條對言
三綱規模八條節目
(朱子語及許氏說。
大學序註中。
)以三綱言。
則止至善便是規模
德新便是節目
(朱子語見語類
)以八條言。
平天下爲規模
而上七條節目
(朱子曰。
明明德於天下
是大規模
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脩身
家等。
便是次序
)以學者用功言。
八條又爲規模
而雜出於他經者。
其中修爲節目
(朱子曰。
要人先讀大學
以定規模
次讀語孟。
次讀中庸云云
又曰。
大學爲學綱領
先讀大學
立定綱領
去看他經。
方見得此是格物致知事。
此是誠意正心事。
此是修身事此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事
)蓋義理無竆
隨處活用
今此書以下文。
行程節次之云。
而知其爲統指八條也。
用大體字亦然
朱子大學
曾子孔子說。
門人傳述
以明其旨。
前後相因
體統都具。
玩味此書。
古人爲學所向
後面工夫雖多而大體已立矣。
用大規模等字多如此
豈可專指三綱規模而槩謂八條節目邪。
 表裏虛實
理言
則心爲粗而性天爲妙。
工夫言。
竆理爲實盡心爲虛。
下得竆字盡字。
粗細迥別
平論理字。
不同也。
且盡字。
知性工夫築底處。
此心無一毫不盡處。
對理而言。
則不害爲工夫一邊
而並知性而言。
則又自是成就效驗
不可幷指爲著力用工處也。
謂此書與集
不同
不敢聞命
蓋其曰盡其心者。
卽是知性而知天者也。
觀此語句
卽與集註一串意思
又曰。
只是一時事。
非有工夫漸次
則亦是物格而知自至底意思
今並作工夫看。
則是知性盡心
別是一項工夫
漸次有時節矣。
鄙見如此
更賜斤敎。
答金退甫別紙
 月半奠値俗節
月半奠與俗節同日。
鄙亦致疑而不能就質於禮家。
承示。
不知所報也。
蓋朝設朢奠而別薦時食
有煩瀆之礙。
欲廢奠而行俗節。
則不世俗通行特然廢之之爲未安。
寒食冬至或値朔朝。
則亦當廢朔而獻時食乎。
以朔重於朢。
廢時食而行朔奠
則一殯之內。
一歲之間。
擧廢無常
朢朔異禮。
亦未知爲允愜也。
無已則遇朔節同日。
設奠儀。
兼薦時食
告朔之中。
仍寓時節之感。
禮意宛轉
庶幾兩全
未知如何
鄙家如此見行
敢仍以就正
幸賜反復如何
 參禮殷祭獻酌異儀
大抵家禮參禮殷祭獻酌異儀。
世俗例不
能準禮。
鄙家從俗未有以矯之。
不敢妄有云云
然嘗聞之。
與其易也寧戚
此等若未至於害義理。
則或循世俗
或用家家見行之儀。
亦無甚妨否。
如此立論
又易墮於因循苟簡之弊。
是又可懼也。
 喪服補緝
綻裂害事處。
不可別用布補貼
只略用線綴。
住使堪著而已
不至大害否。
 頭巾汗漬
澣洗及別製是否
亦未知當如何
澣濯冠裳生熟稍異。
或礙人見。
世俗或別用新布以著。
未見得如何
幸更思而有以之如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