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自动笺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書
  
公元1764年
申子長(體仁甲申)
得數日之款。
蓋前昔所未有
蕭寺後約
將欲更續未盡之歡。
而適賤疾在躳。
末由踐言
瞻望山門
但有悵想而已
卽承惠翰。
憑審淸和
靜履神相
追隨杖屨
踏逐雲山龜湖之間。
所以發傍花隨之樂者多矣。
病伏竆閻
如何悵羨邪。
賢者志氣堅懇。
朋儕中鮮有及之者
而徒以詞華科擧之累。
未能斷決
尋常慨惜未有可以救拔
向者得於眉睫之間。
回轉得七八分。
以前日堅懇於彼者而移之於此
將何求而不得哉。
惟是時文應酬
又是目前障礙
新嗜未熟
宿技復逞。
浸淫漸漬之間。
難保其有萌。
如來喩所慮。
父兄門戶之責。
不能一刀兩段
惟有分寸攀躋
兩行不悖之術。
自用力處耳。
時文應接之暇。
得一兩時閒隙
或於夜裏無事之際。
默坐澄慮
將已熟底義理文字
諷詠從容
深悅其意味
澆灌膠擾胷次
如是積日累時之久。
零星湊合
自有得力處。
不大段爲彼所動。
須將竆通得喪榮辱利害
一切付之度外
古人所謂不必得之心處之。
雖日應擧不爲所汨矣。
早晩科事了後。
實用於此事。
使路徑不差
工夫無間
自有一段見處
然後內重而外輕。
得深而誘小者可得而言矣。
如象者。
少小汨沒科臼
全無頭緖
隨分撓奪。
近略窺得此意而間以語人。
未見有信用。
敢以獻於左右
未知盛意以爲如何
申子長
期已迫。
不得不費了工夫
分了意思
旣是免不得
只得用心力。
隨分應副
得喪成敗
一聽造物者處分
儻然無所容心焉。
雖日應科擧而不爲其所累。
未知自省如何
天下英材何限
爲此事所壞了。
直是無可奈何
惟有明著眼牢著脚。
不爲大段所動。
旣應後須向經傳上做活計。
硏究體驗
咀嚼得無味中之味。
向外之念。
自然得分數。
積累久後
方有脫灑境界
子長有志
惟在勉力向前而已
來書點檢朝晝之功。
不易如此用工
冷淡鬧熱之勢。
不相抵敵
邂逅之間。
恐爲多者所勝耳。
區區
已免此。
然見眼中諸人傾湫倒海氣象。
猶覺此心不穩帖
以此知此事未易消除
除非大段用力不爲彼所轉動
方有少分休歇處。
不可草草說過便了也。
  別紙
所詢禮疑。
象也素昧於此變節
何敢輒入是非林中。
以折羣言之衷乎。
左右於是乎失問矣。
雖然
平居私相講明
不害爲格致一端
恐或未遽有僭汰之嫌也。
向來聞令從氏除服一節
固疑其當有委折。
未曾思量所後喪之葬與未葬。
旣而
聞其未克襄禮。
則事之難處有甚焉而未有可據之禮可以斷斯訟者。
蕭寺酬酢
亦未得奉扣於諸叔。
今承示委折
凡左右之所自疑而自解者。
大略中窾
更不容有餘喙也。
大抵練事
在所後葬後。
則事皆順便而今不能
本生家亦不可等待襄禮退行練變之節。
從氏以苫塊垢墨之餘。
輒與吉之祭。
恐深有所未安。
不但除服一事爲難處也。
無已來諭末段。
待旣葬而卒哭本生家。
哭而除衰服一段
似或爲得禮之變也。
蓋同宮之喪。
而后祭。
祥練退行於葬後。
固禮之所許也。
今日之事。
固非同宮之喪。
自從氏而言。
則殯旣在宮。
不忍行吉禮於凶時。
而其除衰服緇之節。
比例於葬而後祭。
未有大害也。
其入哭變除之節。
來諭緜蕝
亦甚精密
不與練祭
極力營葬
一段
求之人情
恐或未然
夫出後子
固當致隆於所后
然亦不當太輕於生恩
是日正人罔極之辰。
暫釋營葬之事而專意哀痛
恐亦情禮所不可已也。
當行練之日。
不敢與祭。
而依來敎
別立門外以哭。
待行祀畢。
入哭盡哀
未知如何
不敢與祭。
吉凶不可相襲
旣祭之後則恐無不可也。
大祥仍服緇。
不但屛翁說。
疑禮問解。
亦有說如此
承用無妨也。
如此則別無從吉之礙。
禫時。
恐當以深衣方笠。
以除緇服
重服在身
不可玄冠帶。
只得如此耳。
至於尋常來往
入哭必服緇。
恐或未然
變除大節
固當各服其服。
而居同一里。
夕來往。
必欲易緇以入。
則恐涉煩文
未知如何
老先生雖有是訓。
然曰卒事反喪服
則亦以有事殯宮而言。
不必
尋常往來也。
幸更考如何
禮始死而復。
遂易服服深衣
所謂未成服之服也。
貧家無以及於禮。
則用道袍直領之屬。
蓋出於事勢便宜耳。
從氏雖服本生喪。
而當後喪易服之際。
當服新喪未成服之服。
不可仍服舊喪深衣也。
未知如何
申子長
前書未覆。
後問繼辱。
種種感佩
仍審始寒。
起居增相。
惟是俗務膠擾
自是免不得
隨事觀理。
不爲撓奪。
是用工處。
來書前後
以是爲憂。
不得免而徒自煎熬
亦恐有妨於平和樂之象。
幸加檢省如何
所詢禮疑。
素昧此等變節
何足折衷
乃今委使枉叩則尤過矣。
第相悉之間。
不敢有問無對
幸廣詢禮家。
無蹉躓於大事如何
  別紙
喪人告廟葬後則古人已許之。
布直布網巾行之。
無妨
白笠恐駭見。
沙溪許用頭巾
未知如何
用平凉子。
在所擇耳。
孫旣入廟。
諸子同入。
無妨耳。
告廟一節
曾聞諸外家幷設茶果
只告當位
而丘儀節沙溪說。
許獨設當位
未知當從何說。
不別龕室
則只設於所告之位。
亦似未安。
緣此而欲只口告。
遷墓大事也。
昧然行告。
亦涉輕遽。
無已則從幷設爲是否。
行葬只告於廟。
葬行虞而歸。
則當哭而畢事
出主於寢。
儀節亦只行告禮
(告祝備要
)與朱子祭告意似不同
世俗遵用儀節
只得從之耳。
(竊意出主於寢。
告辭後哭盡哀
降辭神。
恐當不哭。)
公元1766年
申子長(丙戌)
九月一日書。
滿紙縷縷
足見探玩之深。
眷顧之厚。
旋値私家禍故。
楚愴悲遑。
繼聞左右千里之遊。
因循稽謝。
月已三彀矣。
卽日冬深
餘學勝相否。
日用觀省之工。
益精深矣。
雨谷之喪。
氣短心死
半月十日未瘳也。
德宇崇深
問學精懇
吾儕所恃而爲歸。
一朝奄忽如此
不但悼死而已
左右親懿之至。
從遊之久。
想此懷同之也。
瘡癤在身
近益肆毒
不能庭戶跬步
幸有三少友肯來料理魯論
只是文義
講討而已
思得與左右朝夕相處
得聞其精詣之論而不可易得。
但有瞻詠之勤耳。
形體氣質之論。
得蒙許可
可以自信一得之愚
而亦見左右之戀舊見而儻然惟是之從也。
末段應事猛省之意。
讀書澆灌之功。
自身經履諳悉中說來。
非但空言坐談之比。
深用歎尙。
未知日來用心何如
亦覺有進步處否。
第念此事體大。
擧莫能勝。
行莫能盡。
大著肚硬著脚。
可擔夯得去。
古人所以有若無。
若虛
犯而不較。
不是故意如此
蓋眞見義理之無竆而常慊然有不自滿之意。
竊覸左右志意堅懇。
見解精詣
往往困於所長
於謙退遜舍己察邇之意。
或似有不滿人意
常存不解不能之心而取諸人以爲善。
則其進於道也。
益恢乎有餘地矣。
無諸己而求諸人
亦可笑。
思慮偶及。
不敢自隱
欲效古人偲切之義。
亦因以陰求藥石之報耳。
相望數舍。
會合難圖。
書札不能盡意
深用𢝋𢝋耳。
惟幾侍學俱勝。
慰此慕望
公元1768年
申子長(戊子)
看文窒礙之喩。
須是實有工夫
方有所疑。
沈潛
玩繹之久。
會有怡然融釋處。
但零文碎義。
縱饒會得
不濟事
須是大頭段大肯綮處。
眞箇透徹
意思自別。
病痛自去。
日用之間。
便有實得力處。
未知近日用工如何耳。
公元1770年
申子長(庚寅)
纔有一書未達惠書先墜。
自咎不敏耳。
信后多日
侍餘服履何如
賢胤一見
知法矩度
未能深叩所蘊而遽爾告別
但有悵恨也。
象靖今年陡覺衰憊
自強時節
回顧夙心
憮然自悼。
思與如左右者。
夕遊處。
以策疲懶
而竊想近日况味未可以及此。
瞻言寤歎而已
水下十里高山者。
泉石頗佳。
前冬縛屋數間。
欲爲暮年隱約盤旋之地。
早晩可攜書高臥
修葺未了
財力不逮
使人係念耳。
竊味來書
有不忘所事之意。
當喪難悲遑。
不易如此用工
近日覺得摘句讀。
不濟事
沈潛究玩。
反身體驗
氣質變化
德性常用
方是究竟處。
然才看得到此。
日用之間。
四凹八凸。
一得力處。
延平所謂只是也者
畢竟何益。
公元1771年
申子長(辛卯)
歲暮天寒
不禁慕徒之懷。
卽拜情訊
意寄勤摯。
傾喜十分
仍審侍履佳勝
惟是憂宂牽縛之喩。
自是有家所不免。
隨事盡分
無厭惡之意。
常以書冊義理
灌澆胷次
勿爲彼所汨沒
久久自得力。
不待人言矣。
象靖偶被擸掇。
疾趨肅。
畢竟蹭蹬而歸。
繼聞臺章拈掇
代者卽出。
便是一事收殺也。
大抵始終只是一病字。
來諭縷縷
多揷入外來義理
自家這裏不相涉入
令人愧笑耳。
仲久死於旅館
不謂淸資敏識乃至於此
痛傷不自禁
交遊之久。
此懷同之也。
公元1778年
申子長(戊戌)
聲問闊焉。
懷思歲暮益苦。
得所惠書
審省暇學履珍相。
深用欣慰
象靖杜門吟憊。
衰相轉具。
回顧夙心
未有以副萬分一
所以寄望於僉君子不翅在己之切。
玆承示諭
知有斅學相長之益。
令人心開目明
未委所與處者幾人。
講讀何書。
反復硏討之間。
有好議論疑難
相去遠。
不能聽其緖餘以自慰也。
所喩一二條未透徹處。
果是何等義理
小小文句
固不
姑且謾過。
若是大頭切緊處。
因便錄示。
得與往復
商量邂逅
有所益也。
竊覸高明志意堅懇。
思索精深
朋儕少有之者
堅之而或近於牢執己見
精之過而或涉於務極苦澀。
少年初學共處而自以長者自居
則攻人之失而人無攻我。
喜人受敎而己無所受敎
不知不覺
自墮自主太過無以天下之善。
區區平日折肱者而知左右之亦或不免也。
廣大心胷
恢拓田地
惟知義理之無竆而脫然惟是之從。
反復硏究
親切體認
仍須就自家日用動接處。
驗得與所講道理相似與不相似
低首下心
寸躋尺攀。
常見不足而懔乎有恐失之心。
庶幾實地可据而不墮於悠悠矣。
感辱問之意。
聊以己所勉焉而未能者而以助竿頭一步
未知盛意以爲如何也。
公元1751年
答金直甫(辛未)
秋杪惠翰。
尙稽修復
中間一造高軒而輒値巧違。
徒悵想而歸耳。
雪後寒甚
不審重闈體力履玆何如
餘學履一向冲毖否。
觀書究義。
想日有新工。
區區遡慰無虛日也。
象靖屬此歲晩
多感
杜門攝羸。
無况味可言者
所示讀書之方。
日用之工。
卽夫謙挹退託之辭。
而其勤勵孜兀之意。
隱然可見
是以往。
久而不懈
將無遠之不可到。
勉之而已矣。
聖賢心法
仁政綱紀
留意玩索
不易如此用工也。
不可強通
不可怠緩
惟勿忘勿助之間。
正要著力。
體之以眞切
持之以悠久
如是日積月累
漸次純熟
自當所得
其終不可通者。
勿要苦索。
時時拈出思繹
與人商量
方有邂逅通悟處。
方是眞實得力處。
發軔始而遽有悼歎悵息之意。
則竊恐心緖迫促
工夫緊急
有害悠遠氣象
而進銳之餘。
萬或一有退速之慮也。
未知如何
喜怒哀樂
程朱所論各異。
賢者之疑之固是也
二說各有所主
其所從而之者
不同也。
七情
兼理氣合善惡
渾淪而言。
則以性爲大本
七情大用而包四端其中
中庸樂記之說而程子所以爲言也。
分開而看。
四端主於理而無不善。
七情主於氣而或不善
禹謨孟子意而朱子所以爲說也。
同而不害其有異。
分而實歸於相合
今當虛心平氣
各從其
指意所在涵泳硏索
久之當實見其有幷行不悖處。
不可執一而廢二。
取此而遺彼也。
雖然
義理深密處。
懸想臆揣
不濟事
今且自家喜怒哀樂發處。
見其有節無節
中理與不中理
極意照管
用力矯治
爲氣習所勝奪。
是日親切工夫
到理明養深。
則其理氣界分同異離合
自將瞭然心目之間。
與夫強揣懸料者。
意味自不同也。
象靖非有得於此者。
而感下問之勤。
敢誦不逮之言。
深切愧恥
幸諒之也。
字說
極荷辱索。
但象也不能於辭。
無以資顧名之義。
兼亦此等標榜
近於外面糚點
貼裏靠實
不言躳行
方是吾儒實事
相與勉焉。
如何
  別紙
 心。
合理氣者也。
發之爲情
性發爲情
心發爲意
今曰心合理氣而發之爲情
雖帶說理字。
畢竟是心發爲情
却欠段落分明耳。
 情者何。
不過四端七情二者而已
中庸樂記。
七情言。
孟子又專以四端言。
蓋各
發明一義。
朱子對擧互言
然後有理發氣發之分。
須如離合看。
方盡其義也。
 七情之或因逆境而發。
亦將曰理。
而理亦有逆境之發乎。
七情雖因順境而發。
却是氣之順理而無隔礙焉耳
不可認爲理發也。
如見孺子入井惻隱
亦是因逆境而見。
然亦只是理發
蓋四七之發。
情狀苗脈
自有理氣之分。
不必順逆境也。
 發之者四德而氣爲之用也。
此段有理體氣用之病。
朱子嘗言其非。
見性大全首卷小註
檢看也。
 其發旣理則用事者雖氣。
分明是理爲之主也。
四端純是理發
氣未用事。
只是順隨而助其發揮耳。
大抵來說。
看得理氣界分漸有頭緖
不易推究到此。
然但恐察之有未精。
說之易差
養之未熟
得之未深。
須將中庸樂記孟子以及程朱退陶夫子
反復玩繹
眞切體驗
勿以衆說交互
勿以己意攙斷。
積習久久
漸有融會
契處。
方見其分明親切
日用應酬之間。
便有得力處。
不然
只是耳。
全無下落也。
顧賤弊無足以及此。
然感足下志意堅懇。
輒誦所聞
深切不逮之恥。
幸有反復也。
公元1752年
與金直甫(壬申)
大學讀得幾何
漸有窺得端緖否。
一番會合
轉成差池
可歎
杜門潛玩
所得更深於虛作往來也。
所留紙地。
不會書字
無實得。
無以應命
重孤勤索。
只以晦庵夫子訓戒門人數段寫呈。
蓋以立志爲先而以居敬竆理門路
繼以篤實懇切不爲外物遷奪
則循此以往。
大有事在。
勉之而已
躳之不逮開口大言
可恥也。
從叔平安否。
屋子垂成否。
似此屛伏
無由致身其間
或可及水漲花紅時節否。
留書付僧輩。
早晏傳致。
惟幾侍學盡懽
益勉崇深
公元1754年
答金直甫(甲戌)
南來擾擾
百事敗意
故山猿鳥
入夢中。
故人情厚左右者。
其又何時而可忘邪。
前冬惠寄長牋
披讀慰豁。
無異對剖。
一向汨沒簿領
之間。
因循擔却。
闕然經時矣。
不知古人雄藩巨府。
手疏裁答
門無停客。
什麽力量精神
兼才疎意短。
一分實效可及於人。
區區所得於靜界者。
日益滲淡
兀然塵埃面目矣。
左右不諒
遠投問難之書。
深愧無以相發明也。
一番場屋
士心擾擾
未知左右能不受變否邪。
  別紙
 明德
欲看其未發時氣象。
至虛至靜。
萬理咸備云云
來說略有意思
不須想象那未發氣象。
就日發見處。
見得端緖
下箇明之之功。
親切緊要工夫
久之亦自見得本體也。
 慮字。
訓爲處事精詳云云
慮。
是事來時。
對同勘合也。
 顧諟天之明命
(止)益明此德之必原於天而流行日用動靜之間。
明命明德
只是一理
而以天人與受而異其名耳。
來諭看得亦好。
但有些牽彊意思耳。
 作新民云云
處於九重之內。
何以四海之外億兆之人自新時而振作之。
天下之心一也。
故行一善政。
聞一善言
則莫不有感發興起之端。
便是自新之幾。
聖人因以鼓舞振作之。
何可家喩而戶說邪。
 第三章所以止於至善
(止)詠歎淫泆之意。
條列分排。
多涉牽彊。
讀書不須如此
須將章句或問
反復玩味久之
自有見處也。
詠歎淫泆
正形不得
玩味熟讀。
方見得眞意味
不須問人。
亦非人所能對也。
 一朝豁然貫通云云
所論極有意思
然在物之理。
千頭萬緖
互相參差
互相妨礙
竆格久後
見其有會通處。
亦是豁然境界也。
然此亦不可言語說了。
須用眞實工夫
方知眞實意味也。
 毋自欺
工夫到此。
極精細。
人知好善惡惡不能十分好惡
則是外面雖曰好之惡之。
其中心有不好不惡者存焉。
表裏二致
心與事不相應
便是自欺也。
 如惡惡臭。
好好色。
(止)好善惡惡
爲善去惡。
皆當如是否。
好善惡惡
就意上說
爲善去惡。
就誠字上說
只是一時
不必如此分別也。
 敬以直之
其所直之之工。
整齊嚴肅
思慮主于一。
走作無攙亂。
使此心常惺惺在此否。
是。
 絜矩大義云云
次第節脈
胡雲峯說。
八節如何
朱子以此分好惡義利兩段
一言不足
故交申言
以致丁寧之意。
章句或問
得正意。
雲峯說少異朱門意旨
而來諭亦涉安排
可更考之。
公元1757年
答金直甫(丁丑)
昨間似聞從者儻來之辱。
恨未得其詳也。
獲承惠札。
細審委折
人間萬事無不有。
然在我無所失。
不以自外至者爲榮辱
曾於魯論中講之已熟。
直須之而已。
所諭不能無慨鬱留滯之端。
人情固應如此
然此古人所謂積下一團私意者。
須動忍增益而以書冊義理
灌漑種培。
則彼旣往之事。
與化俱徂。
不足以害吾胷中樂矣
公元1758年
答金直甫問目(戊寅)
公元1756年
 族兄宗夏
丙子三月
遭母喪於染患
成服退行七月
祥祭亦計成服月數
七月過行
再朞亦當以七月成服日行之否。
族兄乃父在母喪。
則已服緇笠緇帶
更無可除之服。
再朞卽是忌日而已
又以成服日退行似無義
未知何以處之。
俯詢禮疑。
事係變節
不敢臆斷
當初祥祭退行
成服月日實數爲準。
見於朱子曾無疑書中。
今遵而行之。
是也
雖無衰服於身而緇笠布直領。
乃是心喪之制。
須盡十二月之期。
成服日通爲二十五月而除。
然後方爲申喪三年之義。
竊疑三月之日。
以忌祭行之而姑無變服
七月而後心喪之服。
恐或得宜
未知如何
不敢自外
僭率以對。
更詢于禮家而行之。
幸幸甚甚。
答金直甫
遠棲蓮寺。
數旬而歸。
惠書已見投矣。
仍審竆律
侍餘服履對時冲謐
惟是稱謂過當
屬意深摯
顧象之愚。
足以當是寄哉。
象也亦嘗及遊先
生長者之門。
側聞古人爲己之方而竊有志焉。
少困科臼
旋復病懶
頭髮種種矣。
靜循所至
未有萬分一可以宿心者。
有時撫躳
未知所以自說於朋友者。
足下不忘平生之舊。
時辱况焉。
其義精微之際。
亦或上下傾倒
不足以益人而或反以誤人是懼。
惴惴無以措躳。
而書來又復鄭重
若處之以古人師友間者
見念之厚。
然豈所以安此微分哉。
高明才資之富。
趨向之正而得夫當世大人君子而觀效焉。
其所啓發開導
以進於高明之域者。
將孰御焉。
乃反區區傾倒空谷一陳人而欲有以訓詁焉。
則不幾於適越而北轅乎而未見其或進也。
嗟乎
足下之才誠富矣。
足下之趨誠正矣。
致知涵養之工。
古人進德之方而足下有意焉。
由是不懈不住
俛焉用其終身之力。
亦何遠之不可到哉。
惟是應擧一段
爲妨工奪志之患。
然旣不得免則隨分應副
事勢不可已。
不可已而煎熬紛挐
生厭惡之意。
胷中交戰
日夜膠擾
所以害夫淸明和樂之氣者又不少矣。
惟以平日所得義理
胷次
使意味之悅於中者。
有以勝乎外。
得失之誘於外者不足以眩乎內。
則固已七八分休歇矣。
如是日間應接時文之外。
得一兩時辰。
看些一兩義理
涵泳玩索
反復體驗
使心與理一。
習與身安。
自然主宰分明
志意堅定不爲區區外物誘奪矣。
必欲使象也拈示用工次第意亦切矣。
而象也免此科臼纔數十年
未有親切用工
何敢爲人謀。
然嘗觀朱先生每勸人讀告子上篇
(如理義芻豢牛山之木奕熊魚大體小體等章。
)以爲感發興起之助。
試於朝晝應俗之暇。
虛心易氣。
日誦一二章
有以實見義理悅心
眞如芻豢悅口
專心致志
先立乎大。
使萬鍾不得以害吾本心
朝晝所爲
不得以梏其仁義之心。
所謂膏肓之疾者可得以救拔
而互奪之志。
憒亂之心。
將次第收其廓淸之功矣。
下問之勤。
不敢無以對。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性具四德之說。
思索儘精。
見解儘高。
古人所謂道理進之效。
更加涵養
當益見其意味之實。
然如泛論
却未甚親切
就日四端發處。
審其眞實體面
一一充
擴。
方是實得力處。
象靖嘗爲友人說此義。
今謾錄去。
然其病亦在此。
幸試觀而回諭也。
仁智機軸
不易推究到此。
然亦似涉支蔓
積累玩索
見到脫灑處。
說到簡約處。
方是眞見得。
不敢輒以鄙見仰瀆致思之地。
試加思議
異日更商未晩也。
仲久不易遠顧
與同玉蓮
旬餘方罷去
志意堅懇。
見解詳密可喜
但多病可念
權景晦昨來
商量一部中庸
歸已數日。
一等朋友
他日可望
但科聲又咄咄逼人
不能專意此事。
令人浩歎耳。
休文已撤寓還歸
夕對晤。
樂不可言
巖齋諸君
今有十數人
一味鈍根
不會聽人說話
悶人意。
學甫一見過。
頗有長進氣象
儘佳也。
  別紙(來書中語意。
大體儘好
間有文字之疵。
略貢微見。
幸恕僭易。)
 純然無迹
純然精粹不雜之意。
無迹微妙難見之義。
不可混幷爲說。
 一善之德。
具健順剛柔之性。
性是總名
不可如此下得
恐易以德字。
一善
之下著中字如何
 仁禮
慈愛宣著之德。
義智。
收斂歸藏之德。
此方就人生而靜上說
不涉於動。
慈愛宣著收斂歸藏
却似賸。
 如見孺子入井
(止)隨遇順應
此上以四德動靜言。
下方以全言偏言分說
而此一條
偏言之義。
中間揷入條例似紊。
未知如何
 一情動靜之際。
微盛裁藏之間。
微盛者。
四德皆然。
裁藏者。
專是義智之用。
而今對互立說
遺却仁禮之發。
似欠稱停
 仁以生之而實原於智。
(止)宣發收斂
不由仁智
一段
有意思
體驗推究處。
未能端的
多揷閒義理
多費閒氣力
仔細推測
却以見敎如何
邵康節注意於坤復之間。
亦是此意。
只就天地造化人心體用上看。
便自躍如也。
公元1759年
答金直甫(己卯)
頃惠長牋
意寄勤摯。
草草修謝。
未足以酬所需之萬一。
自愧疎鹵
乃復垂惠。
袞袞百言
無非
振勵自新之意。
體認上達之功。
所以儆夫昏懦自廢者。
不啻百朋
惟是稱謂浮實
比儗不倫
使人踧踖愧汗
寧欲却走而不欲聞也。
象靖亦非全然無意於此事者。
植志不固。
用心不專。
未有一分得力可恃之地。
光陰晩暮。
神識昏短。
新昧而舊益茫。
寸進尺日退。
有時撫躳自悼。
無以受中以生之責。
惟有不甚相識之人。
徒見其齒髮老大
往往見歸以不當之題。
固已懔然自懼。
而明者從遊之久。
審其無尺寸之長而遊辭過詡。
大爲引重
非所以爲更攻互磨之義而或反以貽傍觀嗤笑之資。
不免略貢鄙臆。
而今日之書。
反復甚焉。
令人駭恧。
不敢再讀。
世間或別有一人可以當此語者。
自顧無狀
萬分無一近似也。
世衰道微。
百僞競作。
吾儕不量輕淺
妄竊有意於此事。
所聞所知
未爲實得而流聲四馳矣。
正使杜門拙修
亦恐有礙於人聽
自爲無實之辭。
互相誇詡。
不惟在傍者已冷眼竊笑
區區亦且陷於收司之科。
賢者其未之思乎
抑聞之。
人己一致
內外一理
存諸內者發於外。
處於人乃所以處乎
己也。
以賢者之處乎人而發於外者如此
則其存諸內者不能凝斂。
自持
處乎己者必不能靜默自守
得小易足而欠積累充擴之功。
臨深爲高而無謙虛退遜之味。
是以發之言語文字間者
率多宏闊勝大之意。
贊揚諛悅之辭。
而於琢磨偲切勉實功攻實病之義。
未有豪分近似
如是而涉乎事物之變而交乎流俗之際。
則其招拳引踢。
以資疵點者。
安保其無是哉。
自玆以往
低頭下心
潛思闇修
道理只在平實
何有於虛誇。
學問只是本分
奚貴於差異。
日用之間。
俛焉孜孜
惟知義理之無竆而不容間斷
只見自己欠闕而益求其進。
內省甚審則自不暇於向外。
治己愈密則益有地於處人
發於言語事爲眞實而無虛著。
篤厚有餘味。
至其交遊講論之間。
則以直諒爲益而不墮於善柔之損。
德義爲愛而不流於姑息之私。
如是朴實頭用心
浸漸經歷
方有實地可據安身立命之所。
固知賢者有爲務實之意。
然不得於言而求諸心。
其所存所發或未甚得力平實敦靜之意。
是以敢索言之而
敢用諛辭相然諾。
賢者豈以爲厲己也者而疑之哉。
四德之說。
復此鐫誨
益見鑽硏磨勘之密。
所未安者。
別紙錄去。
一向如此
無形影處求索
恐非切問近思之意。
孟子四端論性。
豈不親切的當
程子以爲才高無可據依
孔門言仁
則直以克己復禮
主敬行恕
居處執事敬。
與人爲言
就日用中用工
工夫準的田地據依
及其涵養積累之久。
表裏洞然
體用渾全
動靜語默之間。
天理流行仁體自呈露矣。
晦翁先生急於牖人。
往往指示本體
玉山講義陳器之書。
說此義甚詳。
然每以所當然要切而以力行爲近。
其意蓋爲此也。
今專就分合動靜上。
絲分縷析
極精微。
而於當然實體處與夫日用工夫
未有端的可據之實。
久遠全無得力
徒困於想象揣度之弊。
幸更如此用工看。
虛實平險之分只在目前
亦不難見也。
令堂叔老兄。
已入泉下
厚善信。
豈有斯人
念之未嘗愴然也。
輓語草草塞白
不足發明故人
甚愧淺之爲知人也。
 
適患感。
倩手書寫
不能盡所欲言。
大抵鄙說
太似無端
然見一等有志之人。
未及實得而互相夸揚
被人嗤點
甚不滿意
今來敎正不免
索性說到。
似頗傷直。
然小仁者大仁之賊。
而無面目者。
長久人情也。
嘗見退陶先生答金而精書乎。
至欲草絶交之書以相處
大賢猶如此。
吾輩自視爲何等人而敢浮辭以相虛借邪。
崔公仲久昨有書來。
一味夸誕
令人意思不樂。
作書報之。
未知渠信得及
然有實見得實用工夫底人。
口絶夸辭。
手無虛著。
自然無此等閒口氣
若終不相信
今後決不揚揚追逐曩日也。
千萬痛察。
  別紙
 仁禮
慈愛宣著之德。
義智。
收斂歸藏之德。
言仁義禮智而不言慈愛等四者。
則恐涉於靜不涵動。
不具感。
稍加塡補曰。
剛而健者爲仁禮而具慈愛宣著之德。
而順者爲義智而具收斂歸藏德云云。
仁禮義智四字
性之實體
涵育渾全
體已
含具萬用。
不是底物事。
古人論性。
只將此四字形容出。
曷嘗嫌其無用
如言水之源而曰必具派流
木之根而曰必具枝葉
豈不鈍語
塡補以下
語稍平穩
依舊有此病。
須就自家性分上。
認得實體
憤盈融洩便。
一箇能發能用底物事。
方得。
(憤盈以下
朱先生論仁語。
然專言則義禮亦仁也故於此引之。)
 仁智交際之間。
萬化機軸
終則復始
貞下起元
天地之運。
人心之妙。
上下一理
方此心寂然。
一性渾全其中萬理森備。
此是定體處。
而及其隨感而動。
妙用流行
一事不體萬物皆被所愛。
所謂仁也。
智仁交際
蓋無中起有。
翕而復發
萬化生生不竆之妙。
在於此。
一心機緘
萬用之兆眹
所謂顯諸仁藏諸用。
亦謂此也。
來諭比舊稍密。
猶有賸出支蔓之病。
恐於推測體認處有未切。
更加玩索如何
鄙說如有差繆
亦望指示
相長之益也。
公元1760年
答金直甫(庚辰)
一番出入
邂逅周旋玉淵謙巖之間。
但行急
公元1756年
未從容。
人多難說話
是爲欠圓滿耳。
向後意向闌。
侍彩一向均慶否。
象靖日用不敢自勉
然終是間斷接續
紛擾專一
甚覺光陰之爲可惜也。
示諭日用時處爲進德之地。
讀書玩理爲受用之處。
足見別後用力之深。
如欲下手。
卽此而在矣。
何用借視於盲。
然竊意讀書理中許多路脈
須就四子近思朱子書等。
作工程。
寬著意思。
使義理體面透徹呈露
見得自家心裏脗然相契
日用方始得力
方有依靠處。
若汎濫而不精
博取無節
亦徒勞而無功
賢者固無是也
但恐博學詳說之意較多。
玩味極深之意較少。
或恐久遠無得力處。
僭易及之。
未知毋咈於高意否。
克己復禮一段
偶與學甫
一番酬酢
來諭訂砭。
甚好。
但恐說得闊遠
看得容易
異日用力之久。
見處平實
得處深密
自當漸趨安穩境界耳。
初欲一一勘論。
頃見學甫
所論已略執其咎。
病中不敢勞動心力
謹就原本
僭加評批。
幸望回示如何
承有早晩枉顧之意。
所願企。
此月悲撓未定
難及活計耳。
  
別紙(克復說)
 與其用力渾然未發之體。
不若用功於將動方應之地。
四勿
該攝以後
不可只就初動處說。
 擧天之下。
準海之內。
皆其境界
萬事萬物
巨細內外
無所不統。
固是如此
然說仁字不著。
須討仁字血脈意思說。
方見親切
 夫子所告於顔子者。
乃其目之大者
顔子日用之間。
足以夫子所未言之許多小節目矣。
許多小節目何事
事物雖煩。
應接雖夥。
只此視聽言動四字
包括得盡。
不須言。
此其目之大者也。
大學仁敬孝慈信。
只就君臣父子朋友上說大倫猶闕其二。
庶事萬物
皆有所當止之處。
而此五字包括未盡。
故曰其目之大者
孟子之言四德四端
中庸之言喜怒哀樂
兼摠條貫而言。
故曰知皆擴而充之
足以四海
和也者。
天下達道
何嘗擧其大而遺其小邪。
試看事物之來。
吾心之應。
不由
聽言動時節否。
來諭所謂目之所視。
形形色色
萬事萬物之類。
一視字。
皆包盡在裏
烏得謂遺其小邪。
如曰睹泰山雷霆云云
則謂之擧視聽之大而不言小可也。
今只曰視聽
泰山毫芒
雷霆蟻戰
皆在這裏
不可認此四箇字爲目之大也
且如中庸只說非禮不動。
一箇動字
天下應接而不遺。
不可以言之約而包括不盡也。
如此體看如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