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自动笺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書
  
公元1777年
答安瓚如(𨰰○丁酉)
一番顔範
已經歲年
時有瞻詠而已
忽擎手滋。
細審始寒。
下學履對相。
沃實深。
象齒益高病益深氣益劣。
自是常例
惟是神精益耗。
志業益頹。
將終焉而已
豈足向人道者
示喩自訟之意。
足認反省之功。
邪思妄想
自是初學通患
強制而力遏。
則愈禁而愈亂。
整容貌齊顔色
提掇此心。
不爲事物所擾。
聖賢文字
少看而徐玩之
得其無味中之味。
自然心中悅豫
義理定疊
紛擾之患。
漸次得分數。
意氣自激昂。
追尋古人之緖而勿浪用心庸瑣
日積月累
自有到頭處。
別紙所詢。
似未嚼破經傳深義。
更加玩繹之工。
異日相見對同勘討。
庶有究竟地耳
放廢潦倒
姑誦不逮之言。
可恥也。
  別紙
誠敬二書大旨
不必章章提說
中庸一篇
皆論實理實心
朱子或問二十章
詳說此義。
三綱八目
用敬方可做得成。
或問首章
亦論此義。
取以究玩。
當得其義耳。
曾子曰之義。
權陽村曾有此言。
鄙意子平日論愼獨之意如此門人誠意傳時以此語。
所以發明此章之意。
故引而證之。
章句此以云云
可知其義矣。
上文不善以著其善而視己如肺肝
卽是此意。
烏在其特發本章言外之意乎。
然此非大義所係。
不必費力尋究也。
虛靈二字
自是合理底物事。
對理而言。
則又以氣之精爽言。
惟看其所就而言如何耳。
誠意則已有善而無惡
四情五則
亦理之所有不可無者。
但恐其有過不及之差而爲留滯偏辟之病。
非謂誠意之後猶必有此病。
不可謂意之已誠而不加檢省之功也。
中庸大學
鑄成一篇
固有次第
論孟
隨手散記
本無次序
讀者但因見成文字
熟讀愼思
深體而力行之。
無非切於自家心身日用之功。
何必如此向閒處枉用閒工夫究索邪。
公元1778年
答安瓚如(戊戌)
承歡之暇。
必有觀玩之工而乃冊子土苴之喩。
出自謙之意而非所望於賢史也。
此事勤惰。
全在當人
他人所能與。
幸以眞實心地
著堅篤工夫
激厲奮迅不懈向進之意。
積漸涵泳而益加深造之工。
前頭必有好消息
千萬望幸也。
路梗動之喩。
事勢固然
惟勉焉用工
以副遠望
不異合堂同席之懽矣。
答權律之(禹度)問目
家禮初喪立主婦。
謂亡者之妻。
無則主喪之妻云云
愚伏先生以爲虞卒哭。
子爲初獻
母爲亞獻
無害(不記全文
大義如此
)云云
喪禮備要
以爲母子不可共事
虞祭以下
當以主人之妻爲主婦而母則特位與祭而已
竊謂特位與祭。
乃是舅沒之禮。
(家禮三年後時祭
方以妻爲主婦。
)似涉未安。
初喪虞祭
不過三月而遽易主婦
亦甚輕遽無漸
沙溪緣此。
雖母在而主喪之妻幷爲三年之服。
嶺南先輩虞喜庾蔚之之論。
主喪之妻。
皆用本服
今以服輕之人。
代行主婦之事。
亦非禮意
鄙意依愚伏說。
以母爲亞獻
無悖家禮之義。
而今多用備要說。
世禮家。
多從之。
更加博詢。
無以妄論爲決如何
權士執(處中)問目
所詢禮疑。
曾已略聞梗槩。
然喪畢而始行焚黃
已是變禮
幷行遞遷之節。
又極難處
不敢妄有臆對
但初旣與聞其始。
不能昧然無說。
幸廣詢禮家。
無躓於大事如何
蓋最尊二位
宗孫已代盡。
循例祫祭遞遷於最長。
則以宗孫名行祭。
然後遞遷固當。
而今將改焚黃
宗孫不可以五六代孫改題。
若以最長稱號改題。
一廟之內。
最長與宗孫爲主人。
非禮意。
無已焚黃前一日。
一板宗孫名告曰。
年月日。
六代孫某昭告于顯六代祖考府君
六代祖妣氏。
(列書各位而同樞公位勿書。
)伏以曾祖府君膺授同知職帖。
推恩三代
未及焚告而奄忽喪逝
三年喪畢。
將以明日改題焚黃
仍行遞遷之禮。
六代祖考府君
六代祖妣氏。
五代祖考妣。
(亦列書。
)奉遷于最長之房。
世代迭推。
不勝感慕
將事之始。
敢告厥由謹告
告畢。
兩代神主
長房
告辭改題。
翌朝焚黃
宗孫則改高祖以下題主
奉安廟中
厥明以各祝告各位
焚黃行事
似稍穩當
未知如何
申敍爾(宅揆戊戌)
向者竊覸志意堅懇。
思索精到
心甚愛嚮
但恐於展拓田地少欠功力
幸於調護之暇。
將語孟諸書。
從容諷詠
咀嚼玩味
勿期近效
持以悠久
則終有所到。
不可朝耕暮穫也。
相與之意。
聊誦不逮之言。
深切愧訟。
公元1777年
金誠用(圭○丁酉)
歲且盡矣。
杜門憊臥。
有懷人之念。
曉起忽擎手滋。
謹審重闈體力毖相。
承侍寒熱成患。
馳慮倍百
日來衰病侵尋
寢啖失寧。
自是年紀催促
只得之而已。
向者竊覸志意堅懇。
不得不措之意。
心固期其可與進取
但疑其讀書程課太涉寬緩
或慮久遠無得力處。
今承果覺其病。
深用慰喜
更費半歲工夫
與貪多務廣者。
功用倍蓰
然亦須一日一日工夫
沈潛玩繹
使章句爛熟
義理浹洽
有得力處。
不然
因循擔閣
虛費光陰
不濟事
惟在自家用心
何耳。
子野書方大歸
同堂之間。
講討之樂。
深爲賢史賀也。
公元1778年
答權聖臣(達忠○戊戌)
首夏一書
迄稽修謝。
忽忽秋且殷矣。
潦捲凉進。
不審重侍起居對時冲謐否。
書中縷縷
足見日用檢省之工。
持是心以往
不懈益虔。
必有所大疑
亦必有所自得。
惟在自家著力。
他人無與也。
存心應務
互相妨礙
初學時例有此患。
心與事雖有外內本末一致
體用無間
舍外而專內。
棄本逐末
均之倚於一偏耳。
須是先立其本。
以提萬事之綱而隨事觀理。
隨物順應
緩急先後
不至差謬
積累之久。
自有解悟長進處。
立本提綱之方。
煞有節次
聖賢所示。
不啻丁寧
惟在詳察力行之耳。
區區白首紛如。
全無用心而敢開口大言
必見訟於賢者也。
太極疑義
亦見硏究之工。
自顧昏瞀
無足以及此。
不敢有問無對
摸索爲說。
必多謬妄
幸加鐫駁以求至當之歸。
相長之益也。
又有一事
朋友交際
貴眞實。
不可一毫虛夸
賢者視僕爲何如人。
辭語之間。
太欠斟量
道體
生等字。
盛德者之所辭讓不居者。
而強以施諸無狀之漢。
與者與受者俱見嗤於人。
今後幸絶不爲此等題外之語。
惟以實際相從
庶有分得力於己分上也。
淸臺丈席遺稿
見示
得以反復紬玩。
益切高山景行之思。
見識鹵莽
無以窺其涯涘
重孤謬託。
加點標。
自看一過
輒見差誤
恐終不可用也。
不如更屬具眼人精揀擇
爲適於實用也。
  別紙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勉齋曰。
陽生陰。
猶言陽生陰生
退陶先生以爲不必如此說。
蓋理之本體
雖無情意無造作而自有能發能用之妙。
故曰生陽生陰而本體之無爲者自在
陽生陰生而其妙用之能發者自若
在學默識心會自得之耳。
 動者
氣之通達發揚時。
則固宜生陽生物。
靜者
氣之收斂凝聚時而其能生陰者。
何也。
收斂凝聚
便是生陰。
收斂凝聚後方生陰也。
 陽變陰合生水火木金土
凡生物之道。
理爲之主而氣爲之經緯錯綜
理氣不相而此只言陰陽不言太極者。
何。
言氣而理在其中歟。
上言太極陰陽
陰陽變化莫非太極所爲
圖之陰陽五行圈中。
皆有一太極是也
大傳太極兩儀
兩儀四象
四象八卦
亦是此義。
四象八卦上句句著太極字。
豈不鈍語邪。
 水火木金
皆土之所出
五行生土
在先而反在最後者。
何歟。
然則土未出之前
水火木金
於何處。
且火無薪。
則不可以做形而其生又先於木。
皆不可知
五行
氣行於天而質具於地。
以氣而言。
水火輕淸者先。
木之重濁次之冲和質實之氣則土也。
以質而言。
木火土金水次相生而皆具於地。
則不患其無所寄寓也。
 土與地何別。
今夫乾以性情言。
天以形體言。
則此亦土以性情言而地以形體言歟。
朱子曰。
地以大體言。
土以形質言。
蓋地與天對。
萬古不易
土卽地之質。
有消有息。
有柔硬有黏
疏耳。
地之性情
當以坤順言。
不可土字命之也。
 各一其性。
水火金木
隨其氣質各自一性
太極之理。
固墮在其中
無分裂無剗割。
豈非渾然各具者邪。
揜於氣而不能顯耳。
故謂之各一亦得。
謂之各具亦得。
要在人就異而見同。
就偏而見全。
不可執一互相逃閃耳。
 無極之眞妙合
無極之眞。
說得有意義。
妙合
理氣混合無間
無縫罅無離絶
贊其妙耳
 惟人也得其秀。
不言太極本然之妙。
而只言二五所稟之氣。
抑亦微意歟。
神發知三字
亦未曉。
上文旣言無極眞成男成女。
則固人與物所同得。
惟就氣質淸濁粹駁處看。
方見人之貴於物耳。
心之神明
發用而周於萬物
卽知之用耳。
此段
言人具太極一圖之體。
故最靈象太極
形生神發象陰陽
而五性善萬事
皆與圖圈次第脗合
 
中正仁義
論孟
皆以仁義先於禮智。
獨言仁義而此中正先於仁義
何也。
聖賢立言
固有不同
獨言後先
要就各書。
字究句硏。
見得道理本體面目
則不害其爲同。
徒然比校同異
彼此牽合
讀書大禁耳。
中正先於仁義
蓋圖中以水火陰陽之盛而居先
木陰陽之穉而居下。
說中取此象。
自註又曰仁義中正而已
未嘗主一說也。
今且當就朱先生解。
玩味尋繹
自有無限受用處。
不須如此閒思量閒究索
縱有零碎意義
無益自家身心一半分耳。
 鬼神合其吉凶
鬼神者。
陰陽屈伸消長
而屈而消者爲凶。
伸而長者爲吉。
則言聖人進退行藏
合於吉凶消長之理乎。
聖人之序亦如何
屈伸消長
大槩言吉凶如此
大人吉亨則屈消而吉矣。
小人道長伸長而亦凶矣。
屈伸消長
只是氣。
其當屈當伸當消當長。
乃其理。
聖人進退行藏
循其理之當然自合鬼神屈伸消長吉凶耳。
四時合其序。
聖人
仕止久速。
各當其時
四序不差也。
 立天立地立人之立訓。
作成字看。
如何
不以陰陽
不能成造化。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陽
與人亦然
立字不必貼訓而義自明
成字亦近之耳。
 動靜所乘之機。
此段
曾致書於淸臺丈席
未蒙印可
今三十餘年。
愚矇觝滯
未能脫然改悟
俯詢之下。
不敢煩溷
異日相對
倘以宿昔所聞見諭
有以少回迷見也。
 
精粗本末彼此
熊氏以精與本爲太極
粗與末爲陰陽
星湖李公曰。
陰陽之有精粗本末
太極之具精粗本末也。
若理不如此
何自而有是。
故曰無彼此
谷說陰陽精粗本末太極無不在焉。
伏引熊氏以攻其說。
尋常看得
從愚伏說。
今承星湖所論。
別是一義。
容俟他日更思耳。
 陽善陰惡
陰何以言惡。
其沴則固惡。
然其正則無不善耳。
陰陽對待
不能相無。
然以淑慝之分言之。
則陽
淸而陰濁
陽明而陰昏。
往往分配善惡賢愚華夷
不必論其正沴耳。
 欲動情勝云云
聖人生知安行
初無些子點翳
有何情欲之動而定者乎。
是人心而情是七情否。
此章。
上善惡分萬事出而言聖人定之中正仁義
聖人中正仁義
定欲動情勝之人而使不流於動耳
非聖人之自定也。
人心七情之說。
固然
而旣曰動與勝。
人心之流於惡而七情之熾而蕩也。
圖說解。
固不於此人道心四七情。
然語其分則如此耳。
 程子曰。
體立而用行
然則陰體也陽用也而圖說先言陽動者。
何也。
陰體陽用。
固自先後
圖說以太極生陰陽五行至於萬物化生處。
故先從動處說起
邵子曰。
用起天地先。
體立天地後。
造化流行則用固先於體耳。
 此圖
辭意悉本於易。
何不易之專言陰陽象數而以吾人稟賦存省之事終之也。
此圖
本於易之陰陽變化而因言人具太極
理。
主靜用敬
全天賦予之體。
所以切於學者日用之實。
若只論陰陽象數
則直架屋疊牀之書耳。
且易雖言陰陽象數大傳人物稟賦之理甚詳。
閑邪存誠
直內方外
與夫吉凶悔吝之辭。
所以導人爲善去惡耳。
若直以陰陽象數而已
則亦陰符參同易林之類耳。
烏足貴哉。
 朱子曰。
理有動靜
故氣有動靜
理之動靜處。
於何看得
太極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
豈不太極動靜邪。
太極固乘氣機動靜
然其主張發揮之妙。
太極之爲。
故曰理有動靜
 動生陽。
在吾心則是四端
理發境界
如此如何
四端理發境界
如此
七情亦然
朱子曰。
喜怒哀樂已發。
太極之動而生陽。
 理氣言動或言發。
動與發何別。
言動如人之坐而起立
發如行而出門
此等處。
且當通看。
坐而起立
固是發。
行而出門
豈不是動。
才思卽是已發則是初萌處亦謂之
發也。
省察謂之動。
則旣發亦可謂之動也。
勉齋曰。
理動而氣挾之。
氣動而理隨之。
何處見得動與發之異也。
 人物氣化形化。
上古氣化中古以來只有形化一途。
此亦天地氣數之衰而然邪。
然而人物之繁。
猶盛於上古
何也。
上古鴻荒
未有人物時固有氣化。
人物旣生。
則形交氣感。
化生萬物
氣化隱矣。
氣數之衰而然也。
程子曰。
海島無人處。
亦須有氣化。
卽此理也。
人物之夥。
乃是天地之繁氣。
氣益漓而衰。
亦其理也。
 性猶太極也。
心猶陰陽也。
是以性之有四七情
太極之有二氣五行也。
心之有志意念慮。
陰陽有四八卦也。
此等比類
徒有牽連勘較之勞而無益存省觀玩之工。
古人所謂格物竆理之學。
正不如此
來諭此等意思甚多
在所刊去也。
 理發之情。
其目有四
氣發之情。
其目有七。
何也。
此說亦同上段。
不必深究
四端
乃是孟子
仁義禮智之端緖
七情
樂記只以好惡言。
中庸喜怒哀樂言。
運極其詳而備言七情
然以五行四象類推之。
則亦不過四情。
天命圖說
分配四端可見也。
公元1779年
答權聖臣(己亥)
示諭逢新惜往之意。
可見日用點檢之工。
爲學不可全靠書冊
然張子曰。
所以維持此心。
一時放下一時德性有懈云云
事有急於書者。
固當隨分應酬
偸些間隙
卽討書冊
常使義理意味
浹洽澆灌
勿令間斷
應事更自得力耳。
魯論大旨之喩。
儘有思索
然恐亦係閒思量。
甚緊要。
昔尹和靖體用一原顯微無間
爲易傳最切要處。
延平曰。
尹說固好。
然須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處。
方始說得此話。
魯論二十篇
星散許多道理
逐字逐句
一一硏竆
使道理體面
瞭然呈露
將來就己分上加持守。
著實履踐
自然合湊。
將來得一原處
今只以一貫二字
籠罩一部書。
只是把持玩弄之資。
其實裏面義理意味
咬嚼未破。
全然脫空耳。
讀書最忌此等
更加思量
何。
多少應酬
未暇仔細裁答
幸以意會之也。
公元1780年
答權聖臣(庚子)
大學首傳之義。
頃與尊叔。
略有云云
未竟而罷。
乃蒙復賜提諭。
必是鄙見觝滯
不槪於高明之意也。
或問釋此章曰。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故人明德
非他也。
卽天之所以命我而至善所存也。
是其全體大用
無時而不發見日用之間。
語類有曰天卽人人卽天。
人之始生。
得於天也。
旣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
凡語言動視聽
皆天也。
是則命與德。
雖以天人與受而異其名。
只是一物
非有兩段
故就自家日用動靜之際。
提撕省察之工。
則是所謂明明德者而乃所以明命也。
孟子曰存其心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
夭壽不貳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
存心養性不貳俟死。
所以修其在己者。
卽此乃是天之所授於我者。
故曰所以事天立命也。
來諭在天曰明命
在人曰明德
理雖一而有些天人之分
此說宛轉看來
雖似無病。
天人分別太甚
明德顧命之工。
各是兩般
不能合而爲一
更加究索
却以見敎理到之言。
不敢
不從也。
公元1781年
答權聖臣(辛丑)
前後書問
或承或逸而便風阻邈。
一切稽謝。
春間嘗挨過仙庄而迫於行事
指點興懷而已
卽玆復勤惠書幷別紙。
益知右之傾倒鄙拙自訟不敏之咎也。
仍審秋盡
學履淸裕
第眩證滯氣
有妨觀玩之工。
深庸遡慮。
治心養病
亦非二事
虛心平氣
涵泳優游
使心意常在順境
切勿強探力取。
拂亂思慮
時以書冊義理
一日不過一兩段。
從容諷誦
徐玩其意味
自然胷次悅適。
四大輕安
所患七八分休歇矣。
年迫遲暮
百疾侵撓
分外恩命
經年絆綴。
一番陛謝之計。
輒以病不諧
近日纔得恩褫。
山氓野叟
名實相稱
感頌德意
與病俱吟而已
別紙數段。
辭意儘有條序
義理儘覺明白
眇然弱冠之年。
不易硏究到此。
若益加勉厲之工。
異日所就。
其又可量邪。
不敢隱其孤陋
略有評註
耄思荒澀。
必多謬誤
幸許反復邂逅開悟
亦是相長之益也。
雖然
亦有一焉。
學者之初。
不可不究道體本原
而其用工得力
常在下學親切之地。
蓋升高自卑
陟遐由近。
自是工夫次第之常。
曾子聞一貫於隨事精察之後
子貢聞性與天道於聞文章之餘。
不可躐易而幸進也。
高明前後面論書討。
大抵多得精微高遠之域而於平常近日踐歷之實。
未有一言之及焉。
幸望且將大學語孟。
沈潛反復
浸漬濃郁
使其義理浹洽於中而著見於動靜酬酢之際。
則天道性命。
源源呈露造次顧眄之頃矣。
今日懸揣默想者。
迥有虛實疎密之分。
此是聖賢門下相傳旨訣。
不可頃刻而差其路徑也。
僕初未有聞者而感下問之勤。
敢誦不逮之言。
幸質諸家庭。
不以爲大悖。
試加歲年之功。
以驗其可否
不可直以老生常談見棄也。
  別紙
 五行
以氣言。
質言
圖說次序不同
圖解
五行生後言氣行質具之異。
今論土未生前四行於何處。
故就氣上論有淸先後
以明土雖未生而不害五氣之已具。
至於質言時。
方就五行已具而言耳。
大抵五行
是硬定物事。
錯綜經緯
無往不通
所以不取準於圖解
莫無大害否。
五行氣質
俱有始終穉盛之異。
圖解以氣行言穉盛。
勉齋質生言。
朱子說解剝圖體。
故就五氣順布四時焉之義。
以氣行言穉盛。
此圖
方言二五流行造化萬物之妙。
奚取於質生之序哉。
生行之序。
不同者。
水火者。
陰陽之極。
火旺於夏而陰始生。
水盛於冬而始生。
論行之序。
則取其方旺。
語生之序。
則取其始生。
造化兩樣也。
特所就而言之不同耳。
 
土卽地之質。
有消有息。
天地之間有形氣者。
無不有消有息。
以土而言則其上面底。
風磨日烜
浮揚氣盡而漸消。
裏面新底。
漸漸生息
天地日月皆然。
不暇言。
 妙合理氣渾合
圖說無極二五混融無間
混融合字無間妙字也。
蓋有縫罅離絶
則雖合而不妙
惟其合得來痕迹
故曰妙合耳。
衆理妙字
乃心神明運用衆理之義。
與此妙字
所指不同
不可牽引爲說也。
 
公元712年
動靜者所乘之機。
以爲固有動靜之機。
然此動靜二字
不可太極
何者
周子言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而曰。
一動一靜
互爲其根。
動靜果是太極
豈可曰互爲其根邪。
太極二物相對而互爲根也。
說解曰。
動靜同時
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
動靜若是太極
則又何必太極無不在邪。
太極太極中疊牀架屋也。
豈可乎哉云云
少時以此義。
講書質于淸臺丈席而未蒙許可
所以屢承提及不敢輕說。
今來痛快明白
儘有條理
前日鄙說
亦帶此意思而不能如是該暢也。
但未知兩家議論儻就質於當日丈席之下。
畢竟何以見敎也。
 理氣言動言發。
延平曰。
太極動而生陽。
不可作已發看。
其意非以動與發爲異。
語意深奧
終始看不破。
不敢妄有說。
當俟異日面論也。
 上古未有人物時固有氣化。
(止)天地之繁氣。
雞林金櫃之說。
極涉荒唐
然亦三韓始闢時有此說。
螢火蜉蝣
自是牝牡卵育
故有氣化
耳。
若有牝牡雌雄者。
必無氣化矣。
末世元氣已漓。
渾樸氣象
發散殆盡人物繁。
只如果樹結子極多。
實細而木仍衰。
卽此便是繁氣。
非謂不正之氣也。
 七情之目。
多於四端云云
此段
來諭詳密
所以鄙說未必中的
來諭疑四七之多寡不齊
輒言古今之論情不同
要不外於陰陽五行之數。
如樂記之言好惡
陰陽言。
中庸之言喜怒哀樂
五行言。
運極其詳而言七。
然亦不過四箇情。
喜愛屬木。
怒惡屬金之類耳。
天命圖。
因其近似分書
亦以其有可分之理耳。
若本無是理。
則豈故爲戲劇哉。
朱門有問七情亦自性發
只是自羞惡發
喜愛欲自惻隱上發。
朱子曰。
哀懼只從惻隱發。
七情不可分四端
七情自於四端
橫貫過了。
又問七情分配四端
喜怒愛惡仁義
哀懼主禮。
欲屬水則是智。
且麤恁地說。
但也難分。
又問看得喜怒愛惡欲。
近似仁義
固有相似處。
上面分配四端
混淪而言。
所謂就異而見其同也。
下面不可
分配
分開而言。
所謂就同而見其異也。
今乃截去上一截而專取下不可分配者而言。
若果如此
則樂記言好惡出於人生而靜之性。
中庸喜怒哀樂發於天命之性。
烏在其不可分四端邪。
朱子退溪論四七處。
四平放下
未嘗主一邊。
所以滲漏而無病敗也。
來諭天命圖之分排。
不若十圖之粹然
似若有初晩之分。
而中圖以七情中節本性之發。
則不止於分排而已
賢者平日如何看得也。
 理氣不相而亦相雜
不可外氣獨立
不能舍理而自行云云
動靜者雖氣也。
而乘載其上。
發揮主張者。
卽理。
据理而統言之。
四端非無氣而曰理發也。
主張者雖理也而載得是理運不息者。
是氣。
故主氣而分言之。
七情非無理而曰氣發也云云
此段所論。
極明快。
看得理氣動靜
儘有條序
圓轉通透
不落一偏
可見年來硏索之功。
益加沈潛玩繹
積久純熟處。
只是眼前常事
不須如此張皇露筋也。
 
明命明德
此段
亦比舊差勝。
謂命與德。
非兩件物
顧與明
兩段工。
區區爲說。
若此而已
然猶有些子不相契者。
來諭在天爲命
人爲德。
此言非不是也
然各就天人分上言。
則可如此分開說。
此章方論自明己德而引天之明命
合天命己德而一之者也。
章句曰。
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爲德者也。
今曰以天而言則曰命。
不可曰德。
而以章句爲證。
就此兩句
以天之所與我者屬天命而我之所以爲德。
却是推演爲說而不屬上句也。
或問曰。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故人明德
非他也。
卽天之所以命我而至善所在也。
蓋就明德上。
特言其所自來耳。
明己德。
卽此是顧明命
非主天而言與己德對立而分客主也。
或問亦曰。
未始不爲人而人未始不爲天。
何嘗有主天主人之別邪。
鄙見如此
更加硏究
如不當意
却以見敎也。
答權休伯(益禧),▣▣(益章)
向見僉賢。
志意甚好。
可與進取
而適以事牽。
不能挽以應酬
迨玆耿耿
承方讀大學
學問規模
間架
盡在此書。
熟讀深玩。
得旨意歸宿。
諸經次第下落
惟在勉之而已
遇有疑晦處。
梧山商論
必有資益之效矣。
大抵立志堅懇。
用工篤實
方有進步處。
等閒浮泛
不濟事耳。
答權休伯別紙
禮疑。
非瞢陋所及
不敢有問無對
聊誦所聞
幸更詢禮家。
無以瞽說可據也。
嘗聞三年之喪。
歲計不計月。
故二十五月而祥。
二十七月而禫。
今喪在晦日
元無餘日。
十月行禫。
雖似缺然
退行十一月通計爲二十八月。
於禮無可據。
先王制禮。
不敢過也。
奈何
禫服用白。
自是三代之禮。
而宋制用黲。
故家禮因之。
我朝五禮儀用白。
作一時王之制。
擧世遵行
然用家禮者或用黲制。
此二者。
俱有可據
貴門世守家禮
其變與不變
惟在一門相議善處之如何。
外人所敢喙也。
平論黲白之可否
則用白合於古而宜於時。
故世之用白多而用黲者絶希耳。
答金伯雍(煕民),舜叟(煕奮),叔明(煕洛)
頃者聯翩步武
百里遠顧
古人之義。
而顧當
者非其人也。
有感在中而已
卽承專价惠問
謹審僉侍履保相
第屬有尙右之慽。
情事痛悼何堪
象靖衰病轉甚。
一尸居。
而纔褫前職。
又復移授
恩渥彌隆
而趨肅無路。
方擬懇辭
顧念分誼。
惶隕靡措。
前頭必以慢蹇獲罪
來書有從近枉顧之意。
自家難安之勢。
比前彌增。
招呼朋友
瀾漫追從
恐非私分所敢。
果有不鄙之意。
徐待早晩結裹
方可復議此事耳。
孫文瞻(奎東)
一顧
入夢想。
卽拜淸翰
謹審霜令省暇學履萬相。
癬疥之苦。
令人愍然
杜門用工
未必幸事
幸著實觀玩
失好光陰如何
來書撫躳悼歎之意。
發於實際
持是心以往
必有所事
徒作一場歎嗟無實以繼之。
則亦無益於事。
須討一書
潛玩力索
得義面目工夫路脈
自己身上
密切體驗
方有實地可據
千萬勉旃
燁如(晦文)
屢度承問。
一未修謝。
老病自諉。
多見其不敏也。
晩炎肆毒
重侍起定如宜否。
生病一向
減。
屬遭小母之喪。
六十年勳舊情誼不凡
悲楚無堪
頃上免章。
又承俟間上來之批。
恩顧愈隆。
罪戾愈重。
凉生尙遠
不可昧然蹲伏
方更上文字。
控訴微懇。
萬一終是靳允。
前頭狼狽不可言
豈知垂老之境遭此節拍邪。
聞科工進步
深慰。
上頭有無商量事。
亦望著意尋討
使此箇意味
不至斷絶乃佳。
不知能念及否。
公元1775年
與權甥(思九乙未)
喪偶哭子。
一時洊酷。
豈意凶禍若是未殄邪。
君年未半百
閱盡無限喪慘。
竆獨無告之人。
天之於君。
何其使之至於此也。
未委絶峽竆沍。
中興寢何狀。
久作峽居之計否。
吾意則不如速還舊居之爲便。
離羣獨居
自行自止。
易致尤悔
須亟還故庄。
親戚朋友相處
豈非便好道理。
此外亦多有商論事。
書札可盡。
何時相對傾倒所懷也。
惟良自愛
公元1742年
京中宗人(代門父兄作○壬戌)
圻嶺落落
千里相望
慶弔不修
况於寒溫起處之問邪。
時因兒輩
展墓南陽
轉叩聲息
而不能細
不能數也。
親戚同於行路
情誼
公元712年
相忘
時起遊子故鄕之思。
坐羨飛鳥而已
且半矣。
不審氣體動止對時萬重否。
族姪門戶衰替
禍蠥重仍。
白首孑立
行且就木
俯仰感涕
從容几杖
不足以罄所抱也。
就有一事不可不奉質者。
五代祖考高祖二位
南陽宗姪
親盡當祧。
三叔父在時。
以最長據禮移奉。
恪修嘗禴。
不幸叔父下世矣。
三年喪畢。
禮當遷安次長之房則其傳次在執事而旣遠在千里外矣。
神道尙靜。
數數移奉。
恐貽震搖之患。
且念長房承祀
禮分之嚴。
恐與宗庶有間
是以季父權宜承奉
以修歲時之祀。
季父不幸
以前七月棄諸族矣。
三年之內。
象平日。
而祥制告訖之日。
廟門永閉之時。
姪等欲權奉兩祀
則祭及五代
於禮不許
欲只祭一位
則聯龕對卓。
理難異同
又屬有尊卑
不可執事徑自承攝。
周思爛度。
未的所宜
玆因白洞族姪所。
轉稟其曲折
未知執事意下以爲如何也。
且念高祖一位祀。
止於姪等之身。
執事若有遷奉之意。
則事當俱奉二主而行。
萬一異時
事有不可知者次及於姪等。
則又當奉主而
來。
千里動之頻。
極涉震懼
執事在時。
不可逆慮異時難處而只奉一位
凡此曲折
百端礙窘。
未知如何措處
方是穩愜
幸須仔細商量
有以指敎之幸也。
無已則有一焉。
季父喪畢。
卽用宗子越在他國之例。
長房遠在。
使某親攝事之意措辭
以告于廟。
時節薦嘗。
又與此間宗族
輪番將事
此亦權宜之道。
無於禮之禮。
於極難處中變通
不便處稍安穩
恐舍此而別未有商量也。
一家分張
敻阻南北
不惟生離之爲苦。
神人之際。
亦多礙梗。
而勢拘事牽。
邈然未有團聚之期。
想聞之亦爲一喟耳。
惟祝氣度康健
享有期頤
亟垂回示。
早有指定之地。
千萬千萬。
公元1758年
權載運(戊寅)
再度逢場
屬客歲光景。
黯黯之思。
未嘗不在花山洛水之間。
乃蒙委辱惠書
意寄勤厚
自顧賤弊。
何以得此於梁楚邪。
仍審棣履增相。
且有斅學相長之益。
區區慰浣則多矣。
惟是自爲號令無所警發
吾輩通患
然能隨事省覺而有反求之功。
日用應接
無非進熟之地。
矧敎
人才
古人成物之功。
何遽厭苦之意邪。
區區年來亦有一二課授。
自家本領未立。
未有及人之效。
往往有因壞人之憂。
縮恧自訟不暇
來書若以就正見責
借聽於聾也。
一味慙怍而已
惟冀益加懋勉。
公元1760年
與金玤(庚辰)
鄕者觸冒煩熇
枉顧竆閻
以遂半日晤語之款。
續奉投惠。
往復書合幷通看。
有以辭采鉅麗
旨意該暢
彼此所執得失不齊而均之爲相長之資也。
鄙意尋常看得
高明一般
向對金兄。
亦僭爲高明左袒
然竊詳前後兩書
非不詳白。
而只就人其人三字上。
反復成說
未嘗通融一篇之旨以明其所以不然之故。
使彼亦得以將此一句
曲成議論
蔓延引。
了無歸宿
愚請以一言徑入是非林中。
以備左右之援兵
未知可以合鼓幷力
以辦孤城悉拔之功也邪
大抵原道一書
始言先王仁義道德之說。
次言二氏滅常殄倫之害。
然後更提仁義道德文法民位服食之敎與夫堯舜周孔以來相傳
以明異端不可以不闢。
吾道不可以不行。
然亦但言彼此邪正之分。
而其撥亂反正之術則未之及也。
至其末段然後如之何其可也一轉語
以爲一篇收殺歸結之地而乃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夫塞老佛之敎然後吾道可流。
老佛之害然後吾敎可行
譬如稂莠除而嘉穀始茂。
泥滓去而泉流無壅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所以塞而止也。
王道鰥孤
卽使之流而行也。
此其首尾相應
脈絡相承
不可離而貳之也明矣。
若曰佛老之人而人之。
則是使侏𠌯左袵之徒。
遊魂假息於深山廣宇之中。
任其自爲
而我乃斂手安坐
欲藉先王以覬其束身歸款
則是不塞而望其流。
不止而蘄其行。
愚恐其必無幸也。
若曰火其書一句
乃是塞止之
則此三句
下相聯。
次第相因
中間一句
自爲別意
未論義理如何
文勢牴捂。
意脈辟戾不成言語文字之法矣。
夫變緇髡壞寺觀
與火其書。
自是一例
今旣火其書矣則何獨於此因仍姑徐。
以坐俟其自化哉。
歷代之君。
或有沙汰僧徒
壞毁佛宇
朱子特書綱目以予之。
則此亦先王之法之所宜有。
何所
於此而必遷就以爲說也。
老佛所謂人非士農工賈。
其書非詩書春秋
其居非宮室
皆非先王之舊。
不可一日而聽其所爲。
正使嚴科峻法
一切驅而納之吾敎。
猶恐其心之未易化。
今也只禁其一而許其二路
使容貌服食居處前日也。
欲以詩書仁義之說。
以潛誘其衷而幸其自悟。
則吾恐其扞格不能入。
駭惑而不相信
無以收其摧陷廓淸之功也。
蓋老佛者。
自爲二民而別立於四民之外。
使之回頭轉腦。
列於四民之科。
然後可以漸染服習
施其敎化之術。
四民者。
生長先王化育之中。
而猶必待導養成就之勤。
况老佛者。
所謂一變至於魯者。
可驟語以詩書仁義之敎而望其速肖也哉
大抵先王敎民之法。
自有本末精粗之分。
而其施措之方。
必有先後緩急之序。
坯墣而後可施礱斲
本質具然後可加文飾
孔子論庶富而後及於敎。
孟子衣帛食肉飢寒然後庠序之敎而申孝弟之義。
其次施爲
不可倒行逆施較然矣。
此等議論
係是零碎義理
無足費口氣。
然使韓公觝排
辭闢之意黯闇而不分明
結殺關鍵之旨散緩而無筋骨
以此意見
諸事應酬之間。
則又將齟齬闊疎而躓於施措運用之宜。
古人所以不得於言而求諸心者也。
是以究極言之。
陰以求敎於金兄。
未知果肯聽納否也。
仍念諸公如許文辭才識
反以求諸吾儒之實功。
將何求不得
應擧一路
種種魔障
此固無可如何
然幸以暇日讀取洙泗洛閩之書。
玩索體認
以爲服習踐歷之地。
則此前頭大有事在。
未知高明留意否。
竊恐金兄自人其人而不肯容易變其舊也。
呵呵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